哪些書讓你覺得真正跳出了思維框架,觀點新穎深刻,對你造成了影響?

這麼說可能有點空洞,給大家舉個例子吧。
三年前看過尼爾波茲曼寫的《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兩本書的主要觀點類似,講電視媒體發展對人類思維方式養成的各種影響,我的感覺就是如果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兩本書了。
以前說電視發展的好處,可能想到的都是娛樂節目出現,新聞,信息交流的方便。可能唯一覺得不好就是電視劇耗時間,甚至電視機傷眼睛。但是這兩本書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原本認為中立的傳播媒介、語言是可以反過來影響人的,今天人們碎片化的思維方式、人際關係的養成、對圖片文字的理解方式、情感的操縱與被操縱都與此有關。

所以從此開始我就特別願意收集擁有這種新思維方式可以對人產生衝擊的書。倒不是要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而是想要有真正價值的書。一些傳統名著什麼的,歌頌某種精神或情感,但是人們早就知道這種精神的存在,只是不知道其高度和力量的。這種書當然偉大也有其深遠意義,但是就不在此列了。

第一次補充:感謝大家的關注和回答,我想在這裡再補充一點我的問題。
我不想把這個問題當做一般的書籍推薦問題來看待,因為所有的好書肯定要會有「新」的東西在裡面。我想強調的是:第一,這個「新」在於新的思考方式,第二,「對你的思維方式的影響」。

一些還原歷史真相的書的「新」主要在於我們原本掌握信息的不全面和長期洗腦所帶來的新觀點衝擊,我覺得應該不在此列。我更希望看到:所有的證據跟線索都擺在那裡,但是從沒有人用這樣的方式觀察、排列、組合,得出結論。並且這個結論不必要是顛覆三觀,新奇奪人眼球,而是在你看來十分有意義的。

我衷心懇請大家:如果讀完這些書後,有那麼一本書在你腦海中閃現過,請記錄下來推薦給大家並附上一點點簡短的介紹。

第二次補充:有知友幫我把問題改成了「哪些覺得真正跳出思維框框,觀點新穎深刻對你有影響的書,電視劇或電影?」。其實這不是我問題的本意,所以思考了一下又改了回來,見諒。


各領域毀我三觀的書單飄過,一句話短評,領走不謝。

【思維方法軟技能】

【思維方法軟技能】
人生定位 (原書叫「賽馬理論」,顛覆我的人生規劃,如何投入少回報大,而不是傻努力。)
你的燈亮著嗎? (如何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策略思維 (實用博弈論,有很多技巧在生活和商業上都用得到。)
學會提問 (如何和別人正確討論問題,能夠有自己的判斷力,不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沃頓商學院最實用的談判課(顛覆你對「談判」的了解,談判不是辯論也不是吵架,而是信息交換)
窮查理寶典 (巴菲特推薦,成功學)
金字塔原理 (迅速提升寫報告做演講的水準,看完以後寫知乎答案都更有效率了呢)
思考,快與慢 (這書都爛大街了。。。可以當做閑書來看的。)

【科普】
科學究竟是什麼 (整天說這個科學那個不科學,這本書幫你建立科學科學觀,什麼是科學!)
與「眾」不同的心理學 (還在說弗洛伊德?覺得心理學很神秘?這本書告訴你理解的心理學錯了!)
複雜 (複雜科學史,進入一個新的科學領域,看了4遍,每次都熱血沸騰想去SFI的暑期學校!)
哥德爾、艾舍爾、巴赫 (故事化給你講高深的世界本源。太厚沒看完,通俗易讀但就是太厚了!)
生命是什麼 (薛定諤跨界之作,也寫得很易讀,而且好消息是,很薄!!!!!!)

【文史哲政】
休謨散文集 (休謨答知乎問,小清新談談哲學談談婚姻,和主流知乎體非常不同。)
阿特拉斯聳聳肩 (安蘭德的理性利己主義,精彩!就是又厚又啰嗦。)
人生的枷鎖 (毛姆經典,反電視劇三俗情節,我學會了「不是努力就有回報」「不鳥你的女生最有吸引力」。。。)
君主論 (站在統治者高度看問題,會有新想法,雖然作者失敗了。。。)
槍炮、病菌與鋼鐵 (社會命運,一切源於新月沃地)
崩潰 (樓上的姊妹篇)
第三種猩猩 (了解你自己,嗯,要不再推薦裸猿三部曲吧)
卡爾維諾文集(腦洞大開!什麼奇幻小說和他比簡直弱爆了!)
博爾赫斯小說集 (既然有卡爾維諾就要有博爾赫斯,一個是奇幻界小清新,一個是奇幻界死黑)
銀河系漫遊指南 (科幻梗不解症治療指南,馬文太逗了啊馬文!)

(下圖為憂鬱的機器人馬文)

【傳記】
別鬧了,費曼先生 (科學界頑童經典,一切源於好奇,讀後讓你覺得做自己愛做的事才是最好的生活)
三雙鞋 (Zappos老大謝家華自傳,一個懶蛋有喜感的創業心路歷程)

【創業商業】
精益創業 (創業必讀方法論,我見一個客戶推薦一次)
詭辯與真相 (非官方經濟學的另一種解讀)
人月神話 (項目管理必讀,讓你知道為什麼你有那麼多工程師,開發速度卻還是那麼慢。)

【修身養性】
禪者的初心 (喬布斯教主的第一本禪修書,教打坐沒神好說的,有很多看事物的心態很奇特。)
你的誤區 (心理亞健康人群必讀)
這書能讓你戒煙 (黃繼新推薦,讓老煙槍不吸煙的奇書)

持續添加。。。
------------------------------------------------------------------
進化論 - 知乎專欄
情商、智商、職業、外貌,生活的全面提升。
多來這裡,你整個人都變好了。
【我們這裡有】 兩個歸國女博士, 一個非主流設計師, 還有一個辭了麥肯錫的創業狗。
【我們生產】 80%乾貨+20%雞精


1.毛姆的三大長篇:《月亮與六便士》,《刀鋒》,《人生的枷鎖》,一氣呵成讀完三本,最大的感受是,每個人的人生不過都是自己的選擇而已。
2.《約翰克里斯朵夫》,《平凡的世界》,生活嘛 ,自古多磨難。
3.《滄浪之水》,《國畫》,《侯衛東官場筆記》,不管你當不當官,在中國,政治涉及到各個方面,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4.《上帝擲骰子嗎》,《物理世界奇遇記》,《從一到無窮大》,《自私的基因》,《三體》,人人都應該懂點科普,要不好意思去看《星際穿越》。
5.《王小波全集》,就算不懂思維的樂趣,相信也能對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會心一笑。
6.余華的小說,《活著》,《兄弟》,《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第七天》,個人覺得余華比莫言強。
7.高陽的歷史小說《胡雪岩全傳》《慈禧全傳》,你若讀不下去資治通鑒,至少要讀一下歷史小說吧。
8.《卡夫卡全集》,尤推《變形記》和《城堡》。
9.關於哲學,推薦《牛津大學通識讀本》和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不推薦《蘇菲的世界》和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不如買十本介紹自己感興趣的哲學家的《牛津大學通識讀本》,每本都不厚,細細的讀,相信你的收穫比蘇菲多得多。

---------------------------------------------分割線(以下內容可忽略)---------------------------------------------------------
1.部分知友私信我讓推薦一些專業書籍,實不才,我的專業是計算機圖形學和交互設計,對於金融,建築,法律,廚師,寫作等專業領域了解不多,慎言,是我回答問題的首要原則,寧願不說,也不嘩眾取寵。
2.我無心將本答案寫成書單,推薦一二百本書籍只會讓此回答變成老太婆的裹腳布。
3.有知友反應我推薦的書都太大眾,能不能寫些有逼格的書,對不起,我是一俗人,太有逼格的書我也沒看過,看過也沒看懂,我就只能推薦點兒我自己感覺實實在在的有價值,有營養的書。
4.羅卜青菜,各有所愛,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互相學習,我盡量一一回復,部分私信和留言沒時間回復,見諒。
5.碼農一枚,時間不多,盡量在閑暇時間補充豐富此答案,見諒。


ps:先佔個坑,贊的人多的話再補充思維,歷史,藝術等書籍和改變三觀的電視劇,電影。
pss:以上推薦書籍能同時閱讀同一種類的最好,便於橫向對比。
psss:以上為個人拙計,拋磚引玉,歡迎討論,謝絕人身攻擊。


人類的大腦和思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對這個系統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件極其迷人的事情。

總的來說

  • 人類的思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捷徑,每一條捷徑都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降低了大腦的認知複雜性(籠統的看一個問題要比細緻的分析簡單得多),有助於迅速做出絕大部分時候都正確的判斷;但另一方面,它也常常導致人們把大部分情況下成立的法則當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可以說,有多少捷徑,就有多少條謬誤。
  • 人類的情緒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的思考。比如,如果你憎惡一個人,你往往就會反對他的所有立場。反之亦成立。
  • 人類大腦經過長時間的進化,先天就具備一些特定的「思維定勢」,以使得人類能夠在面對進化過程中經常出現的適應性問題時能夠不假思索的做出迅速的反應。然而,在現代社會,這類思維定勢已經不適應了。
  • 人類不可避免的受著各種各樣的偏見的影響,這些偏見有些是有一定適應價值的「思維定勢」(如事後聰明式偏見),而有些則是大腦的認知機制的「缺陷」。

以上,構成了人類思維中的種種謬誤。而學會思考,就是學會認識到這些謬誤。

很多人連思維的框架在哪裡,是什麼都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就急著要跳出思維框架。

而下面些書,帶領讀者認識到哪裡存在著思維框架或者說思維盲點、誤區,進一步又去引導讀者跳出思維框思考、看待問題。


比如《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有哪些思維方式是你刻意訓練過的? - 雷欣珂的回答這個答案也是我對這本書的讀後感。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大多數人都對心理學感興趣,覺得心理學可以額洞穿他人,可是讀了這本書後,才明白目前大眾所認知的心理學絕大多數都是偽心理學。對待心理學這本科學也不夠嚴肅。此書能夠讓那些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在作者有趣、生動的論述中真正認識到心理學的性質以及心理學背後的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


《影響力》

人是如何在社會影響下思考的。

《別做正常的傻瓜》

關於決策與判斷的最佳入門書,輕鬆詼諧,將深刻的道理蘊含在趣味盎然的生活實例中。

《合作的進化》

第一次從博弈論的角度(「重複囚徒困境」)解釋「合作」這一現象的本質;與作者一篇里程碑式的論文同名。同時,這本書也是被我認為是科學書籍的典範,論證嚴謹,結構緊湊,字字珠璣毫無廢話。

《社會性動物》

好的書授人以魚,卓越的書則授人以漁。

《性越多越安全》

這本書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啟發人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尤其是「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在求解一個問題的過程中,演繹式思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主要用於「像專家一樣實踐」。而要做到「像外行一樣思考」(這兩句話出自金出武雄的《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則需要歸納、類比、泛化、特化、聯想、甚至窮舉等思維策略。所以任何一本能夠訓練某種有用的思維策略的書,都是很有價值的,譬如這本。書中的謬誤頗多,但即便是謬誤,也有其價值,因為發現謬誤本身就是很好的批判性思維訓練。

上面這些書是我已經讀過的。


更多的請參見下劉未鵬老師製作的思維導圖和豆列。


特別說明!!!

本文大部分內容上出自劉未鵬老師的博客如何清晰地思考(近一年來業餘閱讀的關於思維方面的知識結構整理)(此鏈接為劉未鵬老師的博客文章)和豆瓣。



大圖地址


這幅圖只是大量書籍和 Wikipedia 條目的「藏寶圖」,如何延伸閱讀請參考下面的方法

1. 在總攬圖中抽出關鍵字到 WikipediaGoogle 上查找,如:informal fallacy,cognitive biases,bounded rationality, critical thinking, argumentation theory, behavioral economics, problem solving等等(以上這些關鍵字你都會在思維導圖中看到)。註:閱讀 Wikipedia 時要嚴重注意每個條目後面的 Reference ,一般來說這些參考資料本身也都非常經典,其價值不亞於 Wikipedia 條目本身。

2. 查看劉未鵬整理的四個豆列:(強烈推薦!)

  • 【只讀經典】心理學改變生活
  • 【只讀經典】學會思考
  • 【只讀經典】判斷與決策
  • 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學習資源導引

以上四個豆列中整理的絕大多數都是劉未鵬閱讀過的,你也可以參考他的整個「思維」標籤下的書。如何獲得這些書(尤其是其中包含大量的無中文翻譯版的英文書)請參考李笑來老師的筆記。


此外,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作朋友 也值得一看。

這是我對其觀點謬誤的部分總結和一點感想:李笑來有哪些明顯錯誤的觀點? - 雷欣珂的回答

附:

  • 一個最完整的認知偏見(Cognitive Bias)列表見:List of cognitive biases
  • 一個完整的 謬誤(Fallacies) 列表見: Fallacy
  • Wikipedia 上關於 Critical Thinking 的條目見: Critical thinking

吳思的兩本書《潛規則》和《血酬定律》,特別是血酬定律,深刻的解釋了中國社會政治的內在邏輯,我覺得這具有歷史性的貢獻。
我想也許不是只有吳思說過類似的意思,但中國幾千年歷史,法術勢這些東西都是隱學,政治學至今還不是可以隨意討論的領域,而吳思雖然寫的是歷史,其實從古至今,中國社會政治並不曾在本質上改變,而他非常清晰直接的寫出了其內在的根本邏輯,直接重塑了我的政治觀。
他的書額外的還讓我深切感受到,原來研究歷史真的可以理解現實。
類似的如秦暉的《「大共同體本位」與傳統中國社會》也非常有顛覆性,非常值得一看。


《人民日報》都在談的《灰犀牛》,給了我們一個重要思維方式:

在你不能創造出一個牛逼的理論時,

你可以創造出一個牛逼的概念,

去形象、簡潔地概括以前一堆不太牛逼的理論

下面就是我用這個牛逼的概念,把平時的一些零星的感悟串起來的一篇文章:

1、顯而易見卻難以躲避的「灰犀牛」

你在非洲大草原旅遊,看到了一大一小兩頭灰犀牛,你想起了嚮導的警告,不要離它們太近。

但你太想拍一張完美的犀牛照片了,慢慢地,你離它們越來越近,你還忘了嚮導的警告——要站在犀牛的下風口。

直到你發現自己離那頭小犀牛太近了,你才意識到危險。

來不及了,母犀牛龐大的身軀已經向你衝過來了,以幾倍於你奔跑的速度。

你又想起了嚮導教你最後的辦法,等犀牛靠近時,你就猛的跳開,逃離它的衝擊路線。

但你的雙腿好像已經不屬於你了……

這幅可怕的場景來自《灰犀牛》一書,作者米歇爾·渥克創造了「灰犀牛」一詞,指代那些大概率會發生的、同樣影響很大的危機事件。

但明顯,「灰犀牛」這個新詞,擺明是沖著熟詞「黑天鵝」來的。「黑天鵝」是類似去年「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總統」等,小概率、不可預知、影響大的事件。

因「黑天鵝」事件受到損失,大家多少還有個借口,可灰犀牛就不同了。

為什麼我們明知危險就在眼前,但還是在不知不覺中,進入「灰犀牛」危機中呢?

2/7、應付「灰犀牛」的錯誤心態一:過於自信

有一個經典的測試題,人們被要求用「是」或「否」回答下面三個問題:

我的人際交往能力比一般人好。

我的領導力比一般人強。

我的開車技術比一般人厲害。

正常情況下,回答「是」或「否」的比例,應該各佔50%,可實際上,無論在哪裡做這個測試,永遠是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高於平均水平:

8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高於平均水平,

70%認為自己領導別人的能力比一般人強,

80%的人認為他們的開車技術至少比一半以上的司機要好。

(Taylor Brown, 1988; Sedikides Gregg, 2003)

這種現象,心理學稱之為「自我服務偏見」:人們更傾向於從好的方面來看待自己,把成功歸因於努力和天賦,把失敗歸咎於他人或環境。

這也是導致「灰犀牛」心態的第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認識到「灰犀牛」危機的存在,卻樂觀地認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能夠打敗概率,逃避懲罰。

比如老煙民在戒煙的問題上,持一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承認「吸煙有害健康」,另一方面喜歡找特例,來證明這不一定會發生——

「隔壁老王九十多,抽了一輩子煙,說話不帶喘氣了;單位張大姐,家裡沒人抽煙,肺癌晚期,……都是命中注定。」

解決第一種心態,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明確的事實,打破僥倖心理。

戒煙界有一本神奇的書,叫《這書可以讓你戒煙》。戒煙之前,無數人跟我現身說法,戒煙之後,我又向無數人推薦其有效性。

其實這本書並沒有什麼高深的道理,作者是一名曾經的重度吸煙者,他只是如此地列舉了出幾乎所有的戒煙者存在的「認知盲點」,然後一一指出背後的真相。

比如我之前特別擔心一件事:戒了煙,會不會影響寫作靈感?相信這也是很多人的觀點。

於是作者用了大量事實,證明抽煙與靈感或享受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純粹是自我欺騙。

有人批評這本書寫得極其啰嗦,但這種啰嗦正是它的效果來源——打破所有人的所有幻覺,360度無死角地展現那隻「灰犀牛」。

面對「灰犀牛」,還有第二種心態,就是選擇性失明——乾脆拒絕承認危機的存在。

3、應付「灰犀牛」的錯誤心態之二:短視行為

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上,銘刻著一位名叫馬丁·尼莫拉的德國牧師留下的短詩,它描述的其實是另一種面對「灰犀牛」的心態:「恐懼情緒下的短視行為」:

起初他們追殺共產黨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人;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會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

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

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感謝《灰犀牛》作者,終於可以用三個字來形象地概括這段話了。

很多人面對危機的心態都是:「先否定、再迴避拖延、最後主觀的認為危機已經結束」。比如股民的心態:

起初大盤從最高點跳水,大家見怪不怪,以為還是洗盤;

接著繼續跌,套牢20%後開始反彈,大家以為另一輪牛市開始了

此後仍然跌,資金腰斬,大家終於承認凜冬已至,但還不忘自我安慰:所以春天還遠嗎?

其實,真正折磨意志、消耗精力的弱市陰跌才剛剛開始……

上一類的「灰犀牛」錯誤是過於自信,而這一類是低估了「灰犀牛」的嚴重影響,原因是沒有辨別出那些「由大趨勢引起的危機」。

「灰犀牛」危機的特點是大概率、大影響,納粹消滅了別的人,就會來對付你;全民皆股之後,一定會暴跌……,這些都不難判斷,真正影響了我們心態的是:

——「目前一切還好。」

所以,解決第二類短視行為造成的「灰犀牛」危機的辦法是:從總體趨勢上看清危機發生的必然性,不要被眼前的「風平浪靜」所迷惑。

當然,「灰犀牛」來時,大部分人都是知道的,但面對無可避免、咆哮而來的危機時,人們反而不知道逃跑,反而膽子大起來,這就是第三類「灰犀牛」心態——博傻心態。

4、應付「灰犀牛」的錯誤心態之三:博傻行為

我身邊的朋友很多是在2013年之前開始做電商的,那時的淘寶可謂「錢多人傻速來」,什麼垃圾貨都能賣。

2013年以後,隨著大量傳統品牌進入電商,之前的純電商日子越來越難過,大家就經常聚在一起討論對策。

「灰犀牛」剛來的時候,大家的心態都很積極,學習的意願很強,品牌不足的補品牌,產品不足的補產品,運營能力不足的加強運營。

但補弱點談何容易,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人開始對現狀麻木了。大部分人又重新回到「老路」上,而且心態更浮躁,總想著多撈一票是一票,結果真正的線下品牌還沒來,自己先把自己做死了。

股市投資也是一樣。2015年,很多老股民並非不知道暴跌就在眼前,只是大牛市的未期通常是市場最瘋狂的時候,市場上瀰漫著博傻心態——傻不要緊,只要能找到比我更傻的,把貨賣給他就行了。

同樣的心態出現在金融傳銷上,很多人一開始只是受騙者,等明白了這些所謂的投資不過是傳銷後,反而更積極地發展下線——明知一定會崩盤,還是一心想著在崩盤前多撈一筆。

房價泡沫是中國目前最大的「灰犀牛」:人人都知道房價泡沫巨大,為什麼還要搶著買房呢?

因為這個泡沫的破滅可能就在明天,也可能還需要十幾年的時間,總不能不買房吧?與其等待,不如在泡沫破滅前,賭一把,賭還有上升的空間,賭政府不會坐視不管,賭一線城市還有巨大的需求……

面對「灰犀牛」,人們往往會經歷「警惕——嘗試改變——失敗——危機之前賭一把」的心態變化。

因為他們忽視了一件事:「灰犀牛」看上去體型笨重,來的時候都是慢悠悠的,但只要奔跑起來,99%的人都絕無倖免的可能。

解決這一心態,主要是在「初次嘗試改變」失敗之後,如果意識到沒有把握戰勝未來的危機,可以採用保守的戰略,等待適合自己的機會出現,而不是用賭徒心態,企圖在危機來臨之前,賺一把開溜。

比如在買房的問題上,以前房子有投資價值,大家都有「買大不買小」的提前消費心態。但現在明知房價是「灰犀牛」,就應該放棄投資心態,把房子看成純粹的居住消費品,量力而行,以免日後變成「負資產」。

「灰犀牛」理論最有創見的地方,是成功地解釋了「黑天鵝」事件的發生,讓「黑天鵝」不再成為經濟學家的借口。

看似對立的「灰犀牛」和「黑天鵝」之間,到底有什麼聯繫呢?

5、應付「灰犀牛」的錯誤心態之四:黑天鵝借口

美國安全工程師海因里希提出過一個著名的300∶29∶1的「海因里希安全法則」,根據企業生產的統計數據,每300個安全隱患,對應著29起輕傷事故,又對應著一起重傷死亡事故。

「重大安全事故」可以被視為小概率的「黑天鵝」事件,而「安全隱患」相當於「灰犀牛」危機,這個數據指出了「黑天鵝」和「灰犀牛」之間的關係:

我們習慣於忽略那些極小概率的問題,殊不知在無數次重複後,概率會大大上升,小概率的「黑天鵝」就會變成大概率的「灰犀牛」。

在我們的印象中,新手司機經驗不足容易出事故,但交管局的統計數據恰恰相反:

「單起事故死亡率」和「萬人肇事率」最高的分別是20年以上和16-20年駕齡的老司機,最低的都是3年以內駕齡的新手。

因為大部分人開車都或多或少有「手病」,這些小毛小病引發事故的概率很小,在新手期很難引起重視。

隨著駕齡的增加,自信心也慢慢累積,開始放鬆警惕,這些「手病」也慢慢累積到了變成「灰犀牛」的程度。

一個人性格中的微小缺陷,只要你有僥倖心理,只要你不停地重複,小缺陷就一定會惹上大麻煩。

6、小小的總結

「灰犀牛」是指大概率會發生的、同樣影響很大的危機事件。

四種應對「灰犀牛」的錯誤心態和應對之道:

心態一、過於自信,認為自己能夠打敗概率。

應對之道:用明確的事實,打破僥倖心理;

心態二、短視行為,認為「現在什麼也沒有發生」,

應對之道:凡事看趨勢發展,不被眼前現狀所迷惑;

心態三:博傻行為,認為自己可以在危機來臨之前再賭一把,

應對之道:嘗試改變失敗後,採用保守的戰略,等待機會;

心態四:黑天鵝借口,認為某些危機不可預知。

應對之道:重視極小概率,又不停重複的漏洞和缺陷。

7、為未來的危機做準備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聰明人」,他們不放過任何微小的機會,卻對那些顯而易見、必然發生的風險視而不見。

其實,每個人都注意到它了,只是不願意正視它。

但正如書中所說:「躲避灰犀牛式危機的侵擾,最好的辦法就是徹底越過恐慌期,儘快進入行動期。」

「幾乎所有的危機在給人們帶來傷害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尤其是對於那些能夠有遠見和行動力,早早建立起應對方案的人來說。」

只有為未來的危機做了一定的準備,你現在的努力才有意義。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周三篇原創,顛覆你對職業的看法。

近期熱文

為什麼我們會把生活的不如意,歸咎於他人?

刻意練習:從「知道很多道理」到「過好這一生」的必殺技

為什麼生意最好的甜品店,總是開在減肥中心的隔壁?


《窮查理寶典》

《窮查理寶典》收錄了查理過去20年來主要的公開演講。除簡單而權威的查理傳略外,其後的《芒格的生活、學習和決策方法》以及《芒格主義:查理的即席談話》整理了芒格最精華的思維與決策方式和以往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和西科金融公司年會上犀利——和幽默——的評論。

而最後最珍貴的十一篇講稿則全面展現了這個傳奇人物的聰明才智。貫穿全書的是芒格展示出來的聰慧、機智,其令人敬服的價值觀和深不可測的修辭天賦。他擁有百科全書式的知識,所以從古代的雄辯家,到18、19世紀的歐洲文豪,再到當代的流行文化偶像,這些人的名言他都能信手拈來,並用這些來強調終身學習和保持求知慾望的好處。

我覺得我最受益匪淺的是

  1. 什麼事,都反過來想。
  2. 應該聯繫不同學科來思考問題,對我改變和觸動很大

我覺得很多時候一些大牛是思維方式,思考方式比我們好,比我們全面,比我們想得遠。所以更多的是培養一些好的思維方式吧。

貼一篇選自查理·芒格在南加州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下面就來介紹那些對我來說最有用的道理和態度。我並不認為它們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完美的,但我認為它們之中有許多具有普遍價值,也有許多是「屢試不爽」的道理。

是哪些重要的道理幫助了我呢?我非常幸運,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道理,是黃金法則。你們要學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我看來,無論是對律師還是對其他人來說,這都是他們最應該有的精神。總的來說,擁有這種精神的人在生活中能夠贏得許多東西,他們贏得的不止是金錢和名譽。還贏得尊敬,理所當然地贏得與他們打交道的人的信任。能夠贏得別人的信任是非常快樂的事情。


我很小就明白的第二個道理是,正確的愛應該以仰慕為基礎,而且我們應該去愛那些對我們有教育意義的先賢。我懂得這個道理且一輩子都在實踐它。


另外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可能會讓你們想起孔子——獲得智慧是一種道德責任,它不僅僅是為了讓你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有一個相關的道理非常重要,那就是你們必須堅持終身學習。如果不終身學習,你們將不會取得很高的成就。光靠已有的知識,你們在生活中走不了多遠。離開這裡以後,你們還得繼續學習,這樣才能在生活中走得更遠。


就以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來說,它的長期大額投資業績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出色的。讓伯克希爾在這一個十年中賺到許多錢的方法,在下一個十年未必還能那麼管用,所以沃倫·巴菲特不得不成為一部不斷學習的機器。我不斷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過越好,他們不是最聰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奮的,但他們是學習機器,他們每天夜裡睡覺時都比那天早晨聰明一點點。孩子們,這種習慣對你們很有幫助,特別是在你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的時候。


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曾經說過一句很正確的話,他說只有當人類「發明了發明的方法」之後,人類社會才能快速地發展。人類社會在幾百年前才出現了大發展,在那之前,每個世紀的發展幾乎等於零。人類社會只有發明了發明的方法之後才能發展,同樣的道理,你們只有學習了學習的方法之後才能進步。


我非常幸運。我讀法學院之前就已經學會了學習的方法。在我這漫長的一生中,沒有什麼比持續學習對我的幫助更大。再拿沃倫·巴菲特來說,如果你們拿著計時器觀察他,會發現他醒著的時候有一半時間是在看書。他把剩下的時間大部分用來跟一些非常有才幹的人進行一對一的交談,有時候是打電話,有時候是當面,那些都是他信任且信任他的人。仔細觀察的話,沃倫很像個學究,雖然他在世俗生活中非常成功。


所以我這輩子不斷地實踐跨學科的方法。這種習慣幫了我很多忙,它讓生活更有樂趣,讓我能做更多的事情,讓我變得更有建設性,讓我變得非常富有,而這無法用天分來解釋。我的思維習慣只要得到正確的實踐,真的很有幫助。


我想進一步解釋為什麼人們必須擁有跨科學的心態,才能高效而成熟地生活。在這裡,我想引用古代最偉大的律師馬爾庫斯·圖魯斯·西塞羅的一個重要思想。西塞羅有句話很著名,他說,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出生之前發生過什麼事情,在生活中就會像一個無知的孩童。這個道理非常正確,西塞羅正確地嘲笑了那些愚蠢得對歷史一無所知的人。但如果你們將西塞羅這句話推而廣之——我認為你們應該這麼做——除了歷史之外,還有許多東西是人們必須了解的。所謂的許多東西就是所有學科的重要思想。但如果你對一種知識死記硬背,以便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這種知識對你們不會有太大的幫助。你們必須掌握許多知識,讓它們在你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思維框架,在隨後的日子裡能自動地運用它們。如果你們能夠做到這一點,我鄭重地向你們保證,總有一天你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意識到:「我已經成為我的同齡人中最有效率的人之一」。與之相反,如果不努力去實踐這種跨科學的方法,你們中的許多最聰明的人只會取得中等成就,甚至生活在陰影中.


我發現的另外一個道理蘊含在麥卡弗雷院長剛才講過的故事中,故事裡的鄉下人說:「要知道我會死在哪裡就好啦,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這鄉下人說的話雖然聽起來很荒唐,卻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對於複雜的適應系統以及人類的大腦而言,如果採用逆向思考,問題往往會變得更容易解決。


讓我現在就來使用一點逆向思考。什麼會讓我們在生活中失敗呢?我們應該避免什麼呢?有些答案很簡單,例如,懶惰和言而無信會讓我們在生活中失敗。如果你們言而無信,就算有再多的優點,也無法避免悲慘的下場。所以你們應該養成言出必行的習慣,懶惰和言而無信是顯然要避免的。另外要避免的是極端的意識形態,因為它會讓人們喪失理智。你們看到電視上有許多非常糟糕的宗教佈道者,他們對神學中的細枝末節持有不相同、強烈的、前後矛盾的神學觀點,偏偏又非常固執,我看他們中有許多人的腦袋已經萎縮成捲心菜了。政治意識形態的情況也一樣。年輕人特別容易陷入強烈而愚蠢的意識形態中,而且永遠走不出來。當你們宣布你們是某個類似邪教團體的忠實成員,並開始倡導該團體的正統意識形態時,你們所做的就是將這種意識形態不斷地往自己的頭腦里塞。這樣你們的頭腦就會壞掉,而且有時候是以驚人的速度壞掉。所以你們要非常小心地提防強烈的意識形態,它對你們的寶貴頭腦是極大的危險。


我有一條「鐵律」,它幫助我在偏向於支持某種強烈的意識形態時保持清醒。我覺得我沒資格擁有一種觀點,除非我能比我的對手更好地反駁我的立場。我認為我只有在達到這個境界時才有資格發表意見。這種別陷入極端意識形態的方法在生活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們想要成為明智的人,嚴重的意識形態很有可能會導致事與願違。


有一種叫做自我服務偏好」的心理因素也經常導致人們做傻事,它往往是潛意識的,所有人都難免受其影響。你們認為「自我」有資格去做它想做的事情,例如,透支收入來滿足它的需求,那有什麼不好呢?嗯,從前有一個人,他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可是他大部分時間過得非常悲慘,原因之一就是他總是透支他的收入。那位作曲家叫做莫扎特。連莫扎特都無法擺脫這種愚蠢行為的毒害,我覺得你們更不應該去嘗試它。


總的來說,嫉妒、怨憎、仇恨和自憐都是災難性的思想狀態。過度自憐可以讓人近乎偏執,偏執是最難逆轉的東西之一,你們不要陷入自憐的情緒中。我有個朋友,他隨身攜帶一疊厚厚的卡片,每當有人說了自憐的話,他就會慢慢地、誇張地掏出那一疊卡片,將最上面那張交給說話的人。卡片上寫著「你的故事讓我很感動,我從來沒有聽過有人像你這麼倒霉。」你們也許認為這是開玩笑,但我認為這是精神衛生。每當你們發現自己產生了自憐的情緒,不管是什麼原因,哪怕由於自己的孩子患上癌症即將死去,你們也要想到,自憐是於事無補的。這樣的時候,你們要送給自己一張我朋友的卡片。自憐總是會產生負面影響,它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如果你們能夠避開它,你們的優勢就遠遠大於其他人,或者幾乎所有的人,因為自憐是一種標準的反應。你們可以通過訓練來擺脫它。


你們當然也要在自己的思維習慣中消除自我服務的偏好,別以為對你們有利的就是對整個社會有利的,也別根據這種自我中心的潛意識傾向來為你們愚蠢或邪惡的行為辯解,那是一種可怕的思考方式。你們要讓自己擺脫這種心理,因為你們想成為智者而不是傻瓜,想做好人而不是壞蛋。你們必須在自己的認知行動中允許別人擁有自我服務的偏好,因為大多數人無法非常成功地清除這種心理,人性就是這樣。如果你們不能容忍別人在行動中表現出自我服務的偏好,那麼你們又是傻瓜。


所羅門兄弟公司的法律顧問曾經做過《哈佛法學評論》的學生編輯,是個聰明而高尚的人,但我親眼看到他毀掉了自己的前途。當時那位能幹的CEO說有位下屬做錯了事,總顧問說:「哦,我們在法律上沒有責任彙報這件事,但我認為那是我們應該做的,那是我們的道德責任。」從法律和道德上來講,總顧問是正確的,但他的方法卻是錯誤的。他建議日理萬機的CEO去做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而CEO總是把這件事一推再推,因為他很忙嘛,完全可以理解,他並不是故意要犯錯。後來呢,主管部門責怪他們沒有及時通報情況,所以CEO和總顧問都完蛋了.


遇到這種情況,正確的說服技巧是本傑明·富蘭克林指出的那種,他說:「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人類自我服務的偏好是極其強大的,應該被用來獲得正確的結果。所以總顧問應該說:「喂,如果這種情況再持續下去,會毀掉你的,會讓你身敗名裂,家破人亡。我的建議能夠讓你免於陷入萬劫不復之地。」這種方法會生效的。你們應該多多訴諸利益,而不是理性,即使是當你們的動機很高尚的時候。


另外一種應該避免的事情是受到變態的激勵機制的驅動。你們不要處在一個你們表現得越愚蠢或者越糟糕,它就提供越多回報的變態激勵系統之中,變態的激勵機制具有控制人類行為的強大力量,人們應該避免受它影響。你們將來會發現,有些律師事務所規定的工作時間特別長,至少有幾家現代律師事務所是這樣的。如果每年要工作2,400個小時,我就沒法活了,那會給我帶來許多問題,我不會接受這種條件。我沒有辦法對付你們中的某些人將會面對的這種局面,你們將不得不自行摸索如何處理這些重要的問題。


變態的工作關係也是應該避免的,你們要特別避免在你們不崇敬或者不想像他一樣的人手下幹活,那是很危險的。所有人在某種程度上都受到權威人物的控制,尤其是那些為我們提供回報的權威人物。要正確地應對這種危險,必須同時擁有才華和決心。在我年輕的時候,我的辦法是找出我尊敬的人,然後想辦法調到他手下去,但是別批評任何人,這樣我通常能夠在好領導手下工作。許多律師事務所是允許這麼做的,只要你們足夠聰明,能做得很得體。總之,在你們正確地仰慕的人手下工作,在生活中取得的成就將會更加令人滿意。


養成一些讓你能保持客觀公正的習慣當然對認知非常有幫助。我們都記得達爾文特別留意相反的證據,尤其是他證偽的是某種他信奉和熱愛的理論時。如果你們想要在思考的時候盡量少犯錯誤,就需要這樣的習慣。人們還需要養成核對檢查清單的習慣,核對檢查清單能避免很多錯誤,不僅僅對飛行員來說是如此。你們不應該光是掌握廣泛的基礎知識,而是應該把它們在頭腦中列成一張清單,然後再加以使用。沒有其他方法能取得相同的效果。


另外一個我認為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將不平等最大化通常能夠收到奇效。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約翰-伍登(JohnWooden)提供了一個示範性的例子。伍登曾經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籃球教練。他對五個水平較低的球員說:「你們不會得到上場的時間——你們是陪練。」比賽幾乎都是那七個水平較高的球員在打的。嗯,這七個水平高的球員學到了更多——別忘了學習機器的重要性——因為他們獨享了所有的比賽時間。在他採用非平等主義的方法時,伍登比從前贏得了更多的比賽。我認為生活就像比賽也充滿了競爭,我們要讓那些最有能力和最願意成為學習機器的人發揮最大的作用。如果你們想要獲得非常高的成就,你們就必須成為那樣的人。你們不希望在50個輪流做手術的醫生中抓鬮抽一個來給你們的孩子做腦外科手術。你們不希望你們的飛機是以一種太過平等主義的方式設計出來的。你們也不希望你們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採用這樣的管理方式。你們想要讓最好的球員打很長時間的比賽。


我經常講一個有關馬克斯-普朗克的笑話。普朗克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到德國各地作演講,每次講的內容大同小異,都是關於新的量子物理理論的,時間一久,他的司機記住了講座的內容。司機說:「普朗克教授,我們老這樣也挺無聊的,不如這樣吧,到慕尼黑讓我來講,你戴著我的司機帽子坐在前排,你說呢?」普朗克說:「好啊。」於是司機走上講台,就量子物理髮表了一通長篇大論。後來有個物理學教授站起來,提了一個非常難的問題。演講者說:「哇,我真沒想到,我會在慕尼黑這麼先進的城市遇到這麼簡單的問題。我想請我的司機來回答。」


好啦,我講這個故事呢,並不是為了表揚主角很機敏。我認為這個世界的知識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普朗克知識,它屬於那種真正懂的人。他們付出了努力,他們擁有那種能力。另外一種是司機知識。他們掌握了鸚鵡學舌的技巧;他們可能有漂亮的頭髮;他們的聲音通常很動聽;他們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其實他們擁有的是偽裝成真實知識的司機知識。我想我剛才實際上描繪了美國所有的政客。如果你們在生活中想努力成為擁有普朗克知識的人,而避免成為擁有司機知識的人,你們將遇到這個問題。到時會有許多巨大的勢力與你們作對。


另外一件我發現的事情是,如果你們真的想要在某個領域做得很出色,那麼你們必須對它有強烈的興。我可以強迫自己把許多事情做得相當好,但我無法將我沒有強烈興趣的事情做得非常出色。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你們也跟我差不多。所以如果有機會的話,你們要想辦法去做那些你們有強烈興趣的事情。


還有就是,你們一定要非常勤奮才行。我非常喜歡勤奮的人。我這輩子遇到的合伙人都極其勤奮。我想我之所以能夠和他們合夥,部分原因在於我努力做到配得起他們,部分原因在於我很精明地選擇了他們,還有部分原因是我運氣好。我早期的生意上曾經有過兩位合伙人,他們倆在大蕭條期間合資成立了一家建築設計施工公司,達成了很簡單的協議。「這是個兩個人的合夥公司。」他們說,「一切平分。如果我們沒有完成對客戶的承諾,我們倆要每天工作14個小時,每星期工作7天,直到完成為止。」不用說你們也知道啦,這家公司做得很成功。我那兩位合伙人廣受尊敬。他們這種簡單的老派觀念幾乎肯定能夠提供一個很好的結果。


另外一個你們要應付的問題是,你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遭到沉重的打擊,不公平的打擊。有些人能挺過去,有些人不能。我認為愛比克泰德(Epictetus)的態度能夠引導人們作出正確的反應。他認為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幸,無論多麼倒霉,都是一個鍛煉的機會。他認為每一次不幸都是吸取教訓的良機。人們不應該在自憐中沉淪,而是應該利用每次打擊來提高自我。他的觀點是非常正確的,影響了最優秀的羅馬帝國皇帝馬庫斯-奧勒留(MarcusAurelius),以及隨後許多個世紀里許許多多其他的人。你們也許記得愛比克泰德自擬的墓志銘:「此處埋著愛比克泰德,一個奴隸,身體殘疾,極端窮困,蒙受諸神的恩寵。」嗯,現在愛比克泰德就是這樣被銘記的:「蒙受諸神的恩寵。」說他蒙受恩寵,是因為他變成智者,變成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而且教育了其他人,包括他那個時代和隨後許多世紀的人。


我還有個道理簡單地說說。我的爺爺芒格曾是他所在城市唯一的聯邦法官,他擔任這個職位長達40年之久。我很崇拜他。我的名字跟他相同。我對他非常孝順,我剛才還在想:「芒格法官看到我在這裡會很高興的。」我爺爺去世許多年啦,我認為自己有責任接過火炬,傳達他的價值觀。他的價值觀之一是,節儉是責任的僕人。芒格爺爺擔任聯邦法官的時候,聯邦法官的遺孀是得不到撫恤金的。所以如果他賺了錢不存起來,我奶奶將會變成一個凄涼的寡婦。除此之外,家有餘資也能讓他更好地服務別人。由於他是這樣的人,所以他終生量入為出,給他的遺孀留下了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


但這並非是他節儉的全部功效。我爺爺尚在人世的時候——那是1930年代的事情了——我叔叔的小銀行倒閉了,如果沒有外力的幫助,將無法重新開業。我爺爺用他的優質資產的三分之一去交換那家銀行的劣質資產,從而拯救了它。我一直記得這件事情。這件事情讓我想起豪斯曼(註:A.E.Housman,1859-1936,英國古典文學學者,詩人)的一首短詩,那首詩好像是這樣的:


別人的想法

是飄忽不定的

他們想著和戀人幽會

想走大運或出大名

我總是想著麻煩

我的想法是穩重的

所以當麻煩來臨時

我早已做好準備


你們很可能會說:「誰會在生活中整天期待麻煩的到來啊?」其實我就是這樣的。在這漫長的一生中,我一直都在期待麻煩的到來。現在我已經84歲啦。就像愛比克泰德,我也擁有一種蒙受恩寵的生活。我總是期待麻煩的到來,準備好麻煩來臨時如何對付它,這並沒有讓我感到不快樂。這根本對我沒有任何害處,實際上,這對我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要把豪斯曼和芒格法官的道理傳授給你們。


由於在你們將要從事的行業中有大量的程序和繁文縟節,最後一個我想要告訴你們的道理是,複雜的官僚程序不是文明社會的最好制度。更好的制度是一張無縫的、非官僚的信任之網。沒有太多稀奇古怪的程序。只有一群可靠的人,他們彼此之間有正確的信任。那是瑪約醫療中心手術室的運作方式。如果那裡的醫生像律師那樣設立許多像法律程序那麼繁瑣的規矩,更多的病人會死於非命。所以當你們成為律師的時候,永遠別忘記,雖然你們在工作中要遵守程序,但你不用總是被程序牽著鼻子走。你們生活在應該追求的是儘可能地培養一張無縫的信任之網。如果你們擬定的婚姻協議書長達47頁,那麼我建議你們這婚還是不結為妙。


好啦,在畢業典禮上講這麼多已經夠啦。我希望這些老人的廢話對你們來說是有用的。最後,我想用《天路歷程》中那位真理劍客年老之後唯一可能說出的話來結束這次演講:「我的劍傳給能揮舞它的人。

最後~另外一個問題中張亮的回答可以參考借鑒~ @張亮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的思考方法是怎樣的?


《超級聊天術 (豆瓣)》:●聊天沒有實質內容≠沒有意義! ●聊天是由【打招呼+α】所構成 ●聊天不需要【結論】

《怎樣解題 : 數學思維的新方法》:讓我頓悟,那些看似無可捉摸的靈感其實是通過題目、分析和經驗得到的;為人師,當如是!!

《金剛經》等經典:讓堅定唯物主義的我開始思考唯心主義的可能性;

《哥德爾、艾舍爾、巴赫 : 集異璧之大成》:原來不同學科真的有共通性,而且還是在數學,音樂和美術間!通過自指來思考人工智慧也刷新了我的固有想法。

《你的燈亮著嗎? : 發現問題的真正所在》:讓我對問題有煥然一新的看法!「問題其實就是你期望的東西和你體驗的東西之間的差別」

《信 》(東野圭吾):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小說真的可以既注重情節的同時,讓我去深入思考一個問題:
◎「歧視是理所當然的。」
書中社長對備受因哥哥犯罪而遭到社會各種歧視的弟弟的說法,觀點新穎,讓人醍醐灌頂。

「正是這樣。人都有著各種關聯,有愛情,有友情,誰也不能擅自將它切斷。所以絕對不可認可殺人。從這個意義上講,自殺也是不好的。所謂自殺,是殺掉自己。即便自己認為可以這樣做,他身邊的人不一定願意這樣。你哥哥可以說像是自殺一樣,他選擇了社會性的死亡。但是,他沒有考慮留下來的你會多麼痛苦。靠衝動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包括你現在受到的苦難,都是對你哥哥所犯罪行的懲罰。」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我們背負著太多沒有用的東西前行了,因為貪婪,因為擔憂,因為佔有慾,太多東西被我們霸佔卻毫無用處。我們生活在我們不需要的垃圾堆之中。斷,離,舍。
這也是人生哲學。享受不持有的生活。

《三體》:宇宙遠比我們要浩瀚廣大,充滿未知,不應太自私,只關注渺小的自己,糾纏於各種瑣事中;道德只適用於小事和小的組織,當涉及到更大的組織與團體,例如上升到宇宙,道德便不復存在。

《愛的藝術》:要先學會愛人,而不是等人來愛,否則這只是自私的愛。愛她,就讓她成為她自己

《控制論與科學方法論》:還記得12個小球稱3次找出一個不正常的出來,並且說出其異常是輕是重。該問題可以用控制論來解決,該書把現實生活中很多問題和概念都抽象到控制論的層面,我從中領悟了抽象的益處與本質。

《影響力》、《暗時間》:原來我們還有這麼多不由自主的感情與習慣; 先了解人們根深蒂固的心理跟習慣,才能更好的改變自己。

《推理的迷宮 : 悖論、謎題,及知識的脆弱性》: 我們的世界建立在無法證明的「公理「上;我們的知識太脆弱了!

《自私的基因》:不是從個體而是從基因方面來分析人類和進化,把人類當做是基因運載的機器,沒有自由意志。

《天才引導的歷程 : 數學中的偉大定理》:對我而言,她是數學中的聖經!我敢保證第一遍讀完之後你會覺得震撼無比! 閱讀時有讀推理小說的愉悅與快感!!!

《編碼的奧秘》:給我一堆繼電器,我能創造一台計算機!!!看似複雜無比的計算機,竟然是那麼的簡單。此書真正深入淺出的介紹了計算機的組成及其原理,無論是內行還是外行都能獲益良多。

《一站式學習C編程》:中國人寫計算機的書還有寫得這麼好的呀!看來只是人的問題,不怪其他;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這本書是心理學方面的,讀完震撼很大。人們不是沒有自由,而是在追求約束。
這本書講述了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的人們,是怎樣由開始的完全自由到追求束縛,再到追求自由,人是不可能絕對自由的,我們在追求自由的同時是渴望權力的約束的。人們會通過宗教信仰、權力崇拜等方式給自己設定框框。
因為這是本外國人寫的書,所以他描寫的歷史發展過程還是以國外為背景,但其實整個人類的發展是可以借鑒的。
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對自由有更深刻的理解,現代社會總是呼籲自由,或者說90後是提倡個性自由的一代,但人們並不真正了解自由的涵義。真正的自由不是無所顧忌,任何時期的自由都是相對的。任何時期被壓制的自由也是有它獨特的社會歷史背景作為依據的,或許,學歷史的人對這些會有更深刻的理解。歷史的存在必有它的道理,在那個時期所存在的一切社會、文化、政治、經濟、思想等因素決定了這個,歷史沒有該或者不該。
就像古時候中國的封建社會,可以說是壓抑了人性或者說人們沒有自由,那時的人們在身體上尤其是女性,沒有現代的人自由,但是這些歸根結底是適應當時社會的潮流。換句話說,歷史上一切統治的發生其實是呼應民意的。這個民意不一定是那個統治時期的民意,但一定是那個統治時期之前的人們爭取過來的,只是隨著發展不再適合了,人們產生了新的需求,又去推翻先前的統治,追求新的時代。
可以說每個時代均是如此。國外古時存在的教會統治也是順應人們需求產生的,只是在後來發展中,不再適應,新的人類開始覺得它阻礙了社會發展,或者說禁錮了人們的生活,又去推翻它,但推翻它不代表自由了,只是換了一種約束自由的方式而已,比如,國家的統治。
話說回來,中國也是如此,大家類比吧,我就不多說了。這樣一類比,對當代社會中國存在的各種不滿就可以理解了。不是說我們不自由,而是我們的需求改變了。


推薦quora上的相關問題
What are some great mind-blowing books? Why?

以下是所有得100以上upvote答案的書單整理
Created from top answers below with greater than 100 upvotes:

  •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 by John Boyne
  • Animal Farm by George Orwell
  • Bhagavad-Gita As It Is by A. C. Bhaktivedanta Swami Prabhupada
  • To Kill a Mockingbird by Harper Lee
  • The White Tiger by Aravind Adiga
  • The Great Gatsby by F. Scott Fitzgerald
  • Lord of the Flies by William Golding
  •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by Lewis Carroll
  • The House of the Spirits by Isabel Allende
  • Codex Seraphinianus by Luigi Serafini
  • 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 A Hercule Poirot Mystery by Agatha Christie
  •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by Agatha Christie
  • Kurt Vonnegut: Novels Stories 1963-1973
  • The Philip K. Dick Collection by Philip K. Dick
  • The Ultimat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by Douglas Adams, Neil Gaiman

Coming of Age/Life/Friends

  • The Catcher in the Rye by J.D. Salinger
  •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rp by John Irving

Work/The Modern Day

  • American Psycho by Bret Easton Ellis
  • Bright Lights, Big City by Jay McInerney
  • How to Win Friends Influence People by Dale Carnegie

The Media/Education

  •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by Neil Postman, Andrew Postman
  • Dumbing Us Down: The Hidden Curriculum of Compulsory Schooling,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by John Taylor Gatto

我只是個搬運工~


以前我讀了本書覺得很興奮,拿去給我爸看,他是這麼回復我的:
「知識應該是成體系的。要是你讀到一本書讓你一下子毛塞頓開的話,一般只有兩種可能:
1. 你發現你從前學的東西是錯的。
2. 你該補課了。真正的知識都是一步一步學來的。你還有很多書需要讀。「


對我來說,第一本當屬《月亮和六便士》。
曾經很憧憬李志的「如果沒有人看著我,我該多快樂」。看過《月亮和六便士》,曾有讀後感如下:

生活百態。大多數人只看得到一種。有些人看到了另外的世界,但他們只能唱著「如果沒有人看著我,我該多快樂」。少數人像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這般旁若無人,唯有他們是自由的。自由的人不衡量,不愧疚,不後悔。

人來到這世上,其實並沒有什麼必須做的事。或許會有什麼強烈地吸引了你,讓你想要得到,但那也只是出自你自身的願望,並沒有什麼外在的壓力可以強迫你必須去要,所以即使得不到又如何呢?。而假若沒有什麼可以強烈地吸引你,讓你獲得足夠的動力去爭取,那就不妨混混日子,慢慢消磨時光,或者乾脆離開。
人們常說的上學、工作、婚育、房子、社會、國家……其實都不是人生必有的題中之義。我們只是被這所謂的現實的處境給迷惑了,以為人生就是這樣的,以為世界非得這樣運轉。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些概念並不是從來就有的,在這些概念出現以前人們一樣在生活。概念總是在給出定義的時候限定範圍,這導致了視野的不完整,從而遮蔽了真相。

以及,現在想法沒有大的改變。


《萬曆十五年》
從歷史長河了選一年作截面,反而跳出了這條河。這本書讓我跳出了之前讀歷史時糾纏於具體事件的框架,感受到一旦到達某個節點,無論做什麼還是不做什麼,歷史都不在乎。

[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盲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裡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曆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

《槍炮、細菌與鋼鐵》
怎樣識別杏仁? 問題在蘋果還是在印第安人?
當種族被淹沒,歷史匪夷所思


錢穆先生的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曾經有人說過,所謂的好書就是讓你讀完之後感覺進入了一個新世界,從此看世界的整個眼光都不同了。

在看錢穆先生這本書之前,我從未有過這種感覺。 甚至一度因為這個太過嚴肅和學術的名字而望而卻步。

直到某一天因為太過無聊而隨手在書店翻開了這本書的頭一章。

我的小心臟吶,那叫一個豁然開朗啊!

當場就看完了,然後買了回家。

中途丟過,然後網上重新買,始終保證有收藏,定期拿來翻閱。

從小到大,我們學歷史看歷史,都被灌輸了很多觀點和觀念,還有太多的事件和人物。 導致我們雖然知道很多,卻總是缺乏一個完整的歷史觀。

而錢穆先生的這本書,從經濟角度入手,幾千年歷史侃侃而談,條條梳理過來, 頓時讓人有提領一頓,百毛自順之感。

簡單來說,就是總結規律。

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簡單。 你說千百年來歷史的規律到底是啥?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地緣政治? 權謀鬥爭?

有太多的切入點,而某個切入點都可以洋洋洒洒說上一輩子都說不完。 如何在紛繁蕪雜的細節中總結出大體的脈絡, 就是學術了。

而能將學術深入淺出的講解明白,讓讀者聽眾理解,就是功夫了。

個人覺得錢穆先生這本書要比萬曆十五年更好, 萬曆十五年其實是斷代切入,而且關鍵在於廣播的橫截面對比。 而錢穆的書,是縱向一條線,從頭到尾來揭示中古歷史上各朝各代在面對經濟、軍事、制度等等問題時不同的取捨決斷,以及引申開來的一些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心。

總之這是一部即使不能刷新你的歷史觀,也會讓你的歷史觀提升一個高度的書。


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
我現在二十歲,還是個妓院大學生。但如果說是影響思維方式的話,仔細算一算,只有1.5本。
之所以說還有0.5本的說法,是因為那半本書其實是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有個十分樸素以及不顯眼的名字——《 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相信上過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人都會對這篇文章有點印象。
沒錯,這就是第一本影響我世界觀的書。準確說,是文章。然而我第一次接觸到這篇文章,是在初二。由於學校開設物理課,我便對於多維度世界觀有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當時異世界的小說啊電影什麼的呈井噴式發展。文章中對於多維度世界的介紹用了一個十分形象的意象——鯉魚和池塘。
以下為原文:

鯉魚們的一生就在這淺淺的水池中度過。它們相信它們的「宇宙」就有陰暗的池水和睡蓮構成。它們大部分時間在池底漫遊,因此它們只模糊地意識到在水面之上存在有另一個外部世界。我的世界的本質超過了它們的理解能力。我喜歡坐在距離利於僅僅幾十厘米的地方,然而,我們之間卻如距深淵。鯉魚和我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從來不進入對方的世界,我們之間被水面這一薄薄的「柵欄」分隔開來。

我曾想:在水底的魚群中可能有一些鯉魚「科學家」。我想這個鯉魚「科學家」會對那些提出在睡蓮之外還存在有另外一個平行世界的魚冷嘲熱諷。他們認為,唯一真實存在的事物就是魚兒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水池就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

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場暴雨。我注意到成千上萬的笑語地轟擊在池水的表面。池水變得混亂,誰中的睡蓮在洶湧不息的水波沖刷下搖擺不定。在躲避風雨之時,我想弄清楚周圍發生的一切將會以怎樣的形式呈現在鯉魚們的眼中。在它們看來,睡蓮似乎是自己在運動,沒有任何東西沖刷它們。因為就像我們看不見我們周圍的空氣和空間一樣,鯉魚們也看不見它們賴以生存的水,它們為睡蓮自己2能夠運動而困惑不解。

我想,鯉魚「科學家們」將會聰明地杜撰某種虛構的東西——它被稱為「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由於不能理解在看不見的水面上存在的水波,它們將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睡蓮之所以能夠不被觸摸而運動,是因為有一種看不見的神秘力在對它起作用。它們可能給這種錯覺起一個高深莫測的名稱(如超距作用,或沒有任何接觸睡蓮即會運動的能力)。

我曾想,如果在池水中抓出一個鯉魚「科學家」,事情將會怎麼樣呢?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隨著我的查看而狂亂掙扎。那麼別的鯉魚又將怎樣看待這件事呢?對於它們而言,這確實是一件可怖的事情。它們第一次意識到有一位鯉魚「科學家」從它們的宇宙中消失了。就那麼簡簡單單,沒有留下任何蹤跡。不管在它們的宇宙中怎麼尋找,就是沒有這條丟失的鯉魚的蹤影。然而,就那麼幾秒鐘,當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後,這位鯉魚「科學家」便突然冒了出來。對於別的鯉魚而言,這真是一個奇蹟。

待神智鎮定之後,這位鯉魚「科學家」就會講述一個真正令它們驚詫不已的傳奇故事。它說:「突然之間,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們的宇宙(池水),投進了一個冥冥世界,那裡有令人目眩的強光和我從未見過的奇形怪狀的物體。最奇怪的是那個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點也不像魚。更使我震驚的是,無論如何也看不到它的鰭,但是沒有鰭它還是能夠運動。我感覺到熟悉的自然規律不再適合於這個冥冥世界。隨後,我發現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們的世界。」(當然,這個到宇宙之外一游的故事對於鯉魚是怪誕的,大多數魚都認為這完全是胡說八道。)

我常想,我們就像自鳴得意地在池中遊動的鯉魚。我們的一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里度過,以為我們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就像鯉魚一樣,我們認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見的東西。我們自以為是地拒絕承認就在我們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別的平行宇宙或多維空間,而這些都超出了我們的理解力。如果我們的科學家發明像力這樣一些概念,那僅僅是因為他們不能用眼見演出充滿於我們周圍空間的不可看見的各種振動。一些科學家鄙視更高維數世界的說法,是因為他們不能在實驗室里便利地驗證它。(我們宇宙或許是無數個平行宇宙中的一個。每一個宇宙通過無窮多的蛀洞——連通兩個是空域的隧道——跟其他宇宙相連。在這些蛀洞之間旅行是可能的,但可能性又微乎其微。)

另外那本書,不巧,也不是純文學或者是人性分析之類,而且同為科學書籍並且列為人教版高中課文——《細胞生命的禮讚》。作者很有名, 劉易斯·托馬斯。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影響更多的是對事物的看法,對於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有著極大的啟發。
這本書對於人的思想,因為,剖析,用一種不同的角度,或者說,旁觀者的角度來呈現,讓人覺得十分理智,慶幸於自己屬於地球這個最大的細胞的一個普通的生物。其中一段原文譯文如下:

情報是十萬火急的,但傳達到目標時,就我們所知,卻是暖昧難解的一點氣味。"家中。今天下午四時"。雌蛾說。它釋放出一點點蠶蛾醇。這種東西,只要一個分子就能使方圓數英里之內的任何雄蛾身上的茸毛顫動,使它以莫名其妙的熱情頂風而來,但值得懷疑的是,它是不是知道自己被一陣化學引誘劑的煙霧所俘虜。它並不知道。相反,它很可能忽然覺得天氣變得這麼晴好,氣候是這麼令人精神振奮,時間是這麼適合它那幾隻老翅來一番舒展,於是就輕快地轉身迎風而來。在路上,順著一縷蠶蛾醇飛行時,它注意到有其他雄蛾也都朝同一個方向飛行,都那麼興沖沖的,你追我趕,好象只是來參加飛行比賽一樣。然後,當它飛達目的地時,它可能認為那是最偶然不過的事,是極大的運氣:"老天保佑,看這裡是什麼呀!"
OK!先去睡!先介紹這1.5本書


能讓人跳出原有思維框架,相當於是改變心智模式,其實很難,甚至是可遇不可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世界的角度,能讀到一本書,已經是一種幸運。而能被一本書改變,我更願意相信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並不是把石塊雕刻成大衛,而是大衛本來就在石塊中。

曾經把一些影響我很深的書推薦給身邊的朋友,甚至送給他們,卻發現並不能給他們帶來同樣的影響。畢竟,原有的思維框架用了幾十年,已經習慣了那種思考方式,很難徹底的改變了。除非受到很大的衝擊,才有可能喚醒意識,帶來改變。所以,我想從生活的衝擊和思維的改變這個角度來談談,希望能帶來共鳴與啟發。

1.工作觀

有一段時間,感覺自己特別忙。每周工作60小時都嫌不夠,但是又想不起來做了什麼。看到《每周工作4小時》這本書的名字,我還以為是時間管理方面的,翻開之後卻發現,之前從來沒考慮過這些問題:

  • 為什麼每天至少要工作8小時?
  • 為什麼要靠領取月薪生活?
  • 如果不工作了,那麼要去做什麼?

後來讀了《國富論》,關於分工的精彩論述,又讓我更深入的理解了工作的意義。我想,社會分工是和貨幣機制同樣偉大的設計,讓社會上的每一個鏈條得以運轉起來。當這些機制被設計出來之後,大多數人就漸漸習慣了這種被安排好的、有保障的生活。他們辛苦工作一生,期望著退休後的舒適生活、或是買彩票中上一大筆錢,可現實往往是退休後微薄的養老金帶來依然辛苦的後半生。

《每周工作4小時》這本書展示了一種全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不想做的事那就不去做,或者交給別人做,通過財務自由和時間自由,把自己從繁重的事務中解放出來,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

不為了錢工作、不為了得到上級認可而工作、不為了把所有事情做完而工作,坦白說,這樣的生活方式並不適合每個人。可能我骨子裡就有一種叛逆,嚮往自由吧。

2.財富觀

工作拿的月薪比起學生時代的生活費要高出許多了,沒步入社會的時候還在想,這麼多錢要怎麼花。不過很快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因為,賺得越多,花的就越多。消費主義的最大騙局就是讓人誤以為擁有一件商品就等同於擁有了更美好的生活。添置各種需要的不需要的東西,加上生活成本,這樣算下來,一年花了10w.這給我帶來巨大的震撼,想起了大學時讀過的《富爸爸窮爸爸》,發現自己正陷入於「工作-支付賬單」的惡性循環中。

是的,這是一本被說濫了的暢銷書,但重讀之後我發現,恰恰是那些最樸素的道理,最容易被忽視。比如:不要說我支付不起,要問自己怎樣才能支付起;不為錢工作,讓錢為你工作。

什麼是財務自由?大多數人的想像是:突然有了一大筆花不完的錢。而實際上,普遍認可的財務自由定義是:被動收入>花銷。就是即使不再工作,現金流也足以支付所有支出。到達財務自由的路徑往往是一個滾雪球的過程,複利的魔力是驚人的。

給我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先投資,再消費。最近3個月,80%收入用來投資,生活狀態也發生了變化。

  • 連續一周不收到包裹之後,感覺心裡的慾望漸漸平息了。
  • 開始過精簡的生活,重新發現已擁有物品的價值,只在計劃內購買高品質物品。
  • 不再需要購物的刺激,發現生活本身的無限樂趣。
  • 讓人興奮的點不再是新款 Snidel 連衣裙,而是又發現一個收益率不錯的項目。
  • 已擁有的資金,正在通過複利變得越來越大。

3.產品觀

之前做產品的時候,總會有顧慮:做出來的產品沒人用怎麼辦?

高層制定戰略,一線制定策略,然後執行,一步步都要求做到精準與完美,這樣的方式做出來的產品,往往最後卻反而偏離了用戶需求,也延誤了最好的機會。

而《精益創業》讓我意識到,產品中隱藏著種種假設,需要最快時間最小成本的去向用戶驗證。最快贏得市場的,不是最快上線的產品,而是最快驗證假設並不斷調整使其步入正軌的產品。

後來又讀了《精益創業實戰》,更加偏 know-how 的一本書。不得不承認,這兩本書深深重塑了我思考產品的框架,精益起步也成為了做產品的一種基本意識。

更為具體的心得,之前在我的精益創業實踐 - 好奇 - 知乎專欄里寫過,這裡就不多說了。

以上。


卡爾維諾 《看不見的城市》
《1984》
《第二性》

2017.9.9補充:我覺得自己當時寫看不見的城市是在裝逼 其實我只是全部看完了 覺得挺有想像力 覺得可以再看幾遍 而實際是 我不記得他的任何內容 也再沒有去翻過

反烏托邦有三部曲但是這一本給我比較有震撼的感覺 前面看了覺得超無聊 要不是師兄安利我才看不下去 直到挺後面有連續幾頁的對於那三句口號的「解釋」 是主角得到了本什麼書吧 然後書里的內容 我看的那本它這部分印刷的字體跟其他不一樣挺好找的 真的 用「震撼」來形容(對於圖樣圖森破的我來說) 我如今只記得「戰爭就是和平」 外部的戰爭就可以得來內部的和平

第二性看沒多少 才幾十頁 但是真的 我一個野生女權看了之後明白了什麼叫專業的有理有據的女權 特別建議女生看 男生也可以看 只是特別希望女生們可以在震驚之時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如何


凱文凱利《失控》
--------------------------------------------------------------------------------------------------------------------------------
當時還是個窮學生,好多書都買的盜版的,唯獨這本書為了表示對作者的尊重和支持專門去買了正版。


正好剛寫了個讀書筆記就放上來吧。

《狂熱分子:碼頭工人哲學家的沉思錄》

又薄!讀起來又快!又有趣!不來一本嗎旁友!


我看書喜歡做摘抄,這本書帶給我極大的痛苦,因為它值得全本摘抄_(:з)∠)_……與其說是社會學名著,不如說是綱目清晰的課本,還得是大學裡那種學分不高、選修、但是堂堂爆滿的妙趣橫生老教授的通識課教程。


它經常和大名鼎鼎的《烏合之眾》相提並論,於是配著《烏合之眾》一起讀了。可能是我看的kindle公版書版本太古老,《烏合之眾》的翻譯實在是太糟糕了。舉個例子:

「積淤在這個深層次結構之中的是生物無數個世代傳承相遞的不計其數的共同特徵,正是這些永遠也不為我們所知的共同特徵構成了一個種族的先天秉性。」

……反正我看到這種英語翻譯定語堆疊的情況就只能想起這個:



所以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狂熱分子》譯者的文筆真的是太好。用詞謙虛且精準,每一個句子都在整本書的架構中佔有一席之地,沒有一句為了抖機靈而出現的冗餘。在某些地方,更是巧妙地還原了作者字裡行間微妙的譏諷。

「當希望和夢想在街頭洶湧澎湃的時候,膽怯的人最好閂起門扉、關上窗戶,蜷伏著以待怒潮過去。」

「在《啟示錄》里,傳布末日四騎士將臨的,乃是以常春藤遮身的少女和頭戴花冠的青年。」

「除非準備好為某種東西而死,否則我們不會有把握自己過的是有價值的生活。這種赴死精神可以作為一種證據,向自己和別人顯示,我們的選擇是最好的。」

「「忠實信徒」很容易會自視為被上帝揀選的人,是地上的鹽,是世界的光,是偽裝柔弱的王子,註定要繼承地上和天上的王國。與他信仰不同的人是罪人,不肯聽從他的人將會滅亡。」


鵝且!

這本書真的可以打開新世界大門。作者去世於半個世紀以前,但不論是現在的小粉紅還是MSL,他們的一切匪夷所思的集體思維和行為,都可以在書中有跡可循,這一點真的是非常神奇的閱讀體驗。(但是我覺得作者如果知道極端勢力現在的發展趨勢,可能就不會寫得這麼手下留情了……


鵝且!鵝且!

讀的時候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才不會被作者的群嘲所擊倒。它的主要論調是,投身政治運動的大都是失意的下層群眾,可是看書的時候我覺得每一條都是在說我自己(哭)。比如:

「自卑可以讓人產生「想像中最不公正和最易作姦犯科的激情,因為他對於那譴責他、和讓他認識自己缺點的真理,心懷切齒痛恨」。」

「因為深諳自己的瑕疵與缺點,失意者對別人的歹意與惡念總是特別眼尖。一個有自卑感的人特別容易看出別人的短處。如果別人身上有我們自己竭力隱藏的那種瑕疵,我們總是不遺餘力去加以揭發。」

還有很多都讓人生陰暗的PO主覺得膝蓋很痛。

在安利的最後放一小部分內容,也是我覺得翻譯得墜棒的一段。

「一個群眾運動不只會把「現在」形容為卑劣慘淡的,它還會刻意把「現在」塑造成那樣。它貶低歡樂和舒適,歌頌嚴格律己的生活。它視尋常享樂為微不足道,甚至是可恥的,把追求個人歡樂視為不道德。在乎快樂不啻是跟敵人——也就是「現在」——打交道。大部分群眾運動之所以會宣揚苦行理想,就是為了培養信徒對「現在」的藐視。對五官之樂發動戰役,為的是撼動卷纏著「現在」的頑強觸鬚。在色彩繽紛、氣壯山河的群眾大會的對照下,個人生活的慘淡和不值一文更形昭著。」

反正……反正30塊錢你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_(:з)∠)_


參考 @寺主人的分類:

【思維方法】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


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

【科學】

彭家勒《科學與方法》


張順燕《數學的源與流》

亞歷克斯羅森堡《科學哲學》


馬克萊文森《集裝箱改變世界》


埃里克布林約爾松《與機器賽跑》


Paul Graham《黑客與畫家》

【未來】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未來的衝擊》


貝爾《後工業社會》

彼得德魯克《個人的管理》


凱文凱利《失控》

吳軍《浪潮之巔》

【商業】

山姆沃爾頓《促銷的本質》

艾里斯 傑克特勞特《定位》

克勞德霍普金斯《科學的廣告》

史玉柱《我的營銷心得》

【心理】

弗洛伊德《夢的解析》

馬斯洛《動機與人格》


弗洛姆《愛的藝術》

【哲學】

老子《道德經》

孫子《孫子兵法》

羅素《哲學問題》


叔本華《人生智慧錄》

奧修《生命的真意》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

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海德格爾《林中路》

福柯《瘋癲與文明》《知識考古學》

【文學】

三毛《背影》


蘇童《米》


沈從文《邊城》

李敖《北京法源寺》


薩特《文學是什麼》

聖埃克蘇佩里《小王子》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阿來《塵埃落定》

王朔《過把癮就死》

劉震雲《溫故一九四二》

阿蘭德波頓《愛情筆記》

【經濟學】

亞當斯密《國富論》

米塞斯《人的行為》

費雪《利息理論》

張培剛《農業與工業化》

陳志武《金融的邏輯》

黃宗智《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

【法律】

波斯納《法理學》

朱蘇力《法律與文學》《制度是怎樣形成的》


馮亞東《理性主義與刑法模式》

趙秉志《探索刑法的足跡》

【未分類】

奧拓布勞恩《中國紀事》

李澤厚《美學四講》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道格拉斯凱尼恩《被禁止的歷史》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

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

謝泳《逝去的年代——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命運》

查建英《八十年代訪談錄》

在以後的《未來知識圖譜》中,會陸續向大家分享這些書的電子書;

大愛不言謝,請叫我雷鋒!

① 關注智能硬體/移動互聯網/互聯網金融,關注我的微信:futureknowledge

② 使用我的Uber優惠碼nz59pub,即可在你的首次Uber乘車中節省30元,可在O網頁鏈接兌換


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 (豆瓣) 一本適合零基礎門外漢閱讀的哲學史入門通俗著作。裡面講到哲學史的時候有當年明月的文風,講到哲學觀點的時候邏輯推理就像在做數學題一樣有智力遊戲的快感,到了最後升華出一種震撼。


-------------------這個部分是我根據本書寫的哲學史大綱,超長有6000多字----------------------------------------------就是歷史、思想、再玩玩推理智力小遊戲----------------------------------------------------不想看可以只看完上面我做的大概時間軸,總之-----------------------------------------------------------------------長文慎入!!!-------------------------------------------

問題提問的是對「我」,是一個問實用性的問題。所以不是要我做任何考證來證明這本書的公允性,只談內容。作為一本實用類的書,而且還是描寫一個學科發展歷史,裡面少有作者個人的觀點,大致上和哲學劃等號了。所以這個問題就變成:西方哲學發展的大致歷史對你的思想和生活有什麼轉變?

為什麼我們需要哲學呢?
無論在什麼階段,我們都會對一些問題感到迷茫:我下一步該怎麼做?我這10年要做什麼?我這輩子有什麼目標?人特別在乎一個目標感,一旦有了目標,似乎走的每一步都是為了實現它,活起來特別踏實。「人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終有一死,我該做點什麼才對得起這唯一的一生,才算沒有白活過?...」這類人生意義的問題是每個人都曾想過的。在自己感到迷茫的時候,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呢?最原始當然是問隔壁大媽。隔壁大媽說:「人生的意義就是活得開開心心。像我天天去跳舞,多開心」,你不放心,問了10個大媽,發現大媽們說的雷同的,也有不一樣的。你在想:大媽們說的對不對呢?恭喜你,你開始懷疑了。

懷疑是人類思考的起點。你在想如何證實大媽們觀點的正確性。如果你用的是懷疑的態度,以理性(語言,邏輯)為工具,來考量對於人生意義的種種說法,這個時候,你和幾千年前古希臘那些沒什麼事在那裡胡思亂想的哲學家沒什麼兩樣。以蘇格拉底為首的一幫人,開始探尋兩個重要問題: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什麼呢?什麼知識是真實可信的呢?

亞里士多德在他的作品集中,把他對邏輯、含義和原因等抽象知識的討論編排在他討論物理學的書冊《自然學》(Physiká)之後,並給這些討論一個標籤:「在自然學之後」(τ? μετ? τ? φυσικ? βιβλ?α,拉丁語ta meta ta physika biblia,意即在《自然學》之後的書冊)。而這個用語被拉丁語註解家錯誤地理解為「超越於自然學的科學」,英文叫metaphysical。(形而上學(哲學術語))

後來西方哲學傳入東方時,日本哲學家井上哲次郎根據《易經》里「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把這個詞翻譯為形而上學像這種高於物理學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學問,或用理性思維去研究那些能統一世間一切問題的「大道理」。高於客觀世界、統領一切事物的真理,就叫形而上學

事實上,形而上學是貫徹哲學史發展的主題。道理很簡單,人們為了尋找人生的意義而探討哲學,那麼究竟是否存在一個終極的真理,能指導所有人,不僅指導人,還能指導任何事呢?從古希臘開始,大家覺得是有的。一直到中世紀,因為基督教的存在,神學一直在告訴大家上帝為什麼存在(上帝屬於形而上學範疇)。回過頭來,為什麼希臘人覺得有呢?

原因就在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在這本數學經典裡面,歐幾里得先確定五個公設,假設他們是正確的,然後就由五大公設推演出十五卷的內容。這裡面對於哲學家的的震撼有兩點:

  1. 五個公設就好像世間的大道理,從概括世間的大道理可以推理出複雜的各種推論。就像形而上學一樣。
  2. 《原本》裡面的幾何圖形精妙而完美,理論上現實中幾乎沒有一模一樣的圖形,但是現實卻與這些書上精妙的設計幾乎相似。理想與現實就像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

對於哲學家,這裡面給出的啟示是:通過設定幾個公認的道理(公設),用演繹推理這種理性邏輯,可以推理出一些令人驚嘆的結論。

好的,於是笛卡爾這就開始了推理。笛卡爾先把懷疑做到極致,他想:若先假設這個世界都是虛假的,那麼什麼是真的呢?噢,我現在正在懷疑一切,至少」我懷疑「是真的,既然」我懷疑「是存在的,那麼」我「也是存在的。這就是「我思故我在」。這裡面是一種並列關係,由「我思」為真推出「我在」為真,而不是因果關係,我不思就說明我不在了。既然是並列關係,笛卡爾進一步推理,「我」是獨立i存在的,可是現實世界不知道存不存在,這樣就把物質和意識分開為獨立的兩個部分,即「二元」,物質施加於我們的只有精神體驗。

同樣,笛卡爾後面的斯賓諾莎,也是找出絕對存在,不依賴於外物而存在的「公設」。他把這種東西稱作實體。而且實體是無限的,唯一的,也就是說,世間萬物都是絕對存在的實體的一部分。進一步推論,其實萬物一體的實體就是上帝,即上帝無處不在。
前兩者的工作,其實就是先做幾個設定,再通過嚴謹的邏輯推理建立一個理論上必定嚴謹的系統(比如笛卡爾發明了平面直角坐標系,再創立了解析幾何)。這樣子可不可信呢?反正數學家是覺得可信的,因為數學正是用這種由公設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不過這和科學家沒什麼關係,科學家用的是歸納法,顧名思義,就是根據一類事物的部分對象具有某種性質,推出這類事物的所有對象都具有這種性質的推理(歸納推理_百度百科),這就是經驗主義。而以笛卡爾,斯賓諾莎為代表的是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Empiricism)一種認識論學說,認為人類知識起源於感覺,並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經驗主義_百度百科)
理性主義(Rationalism)主張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經驗觀察才提供了最確實的理論知識體系,是建立在承認人的推理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哲學方法。(經驗主義_百度百科,理性主義_百度百科)

那麼,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兩種方法孰對孰錯呢?先說理性主義,之前我們說到歐幾里得根據五大公設推理出一套歐氏幾何,邏輯推理的結論是十分嚴謹的,因為它是基於公設的精密證明。那麼,是不是公設就一定嚴謹呢?並不是,憑什麼說你假設,就是正確的呢。你歐幾里得定義了平行線是「在同一個平面內向兩端無限延長不能相交的直線」(幾何原本_百度百科),黎曼幾何就認為「在同一平面內任何兩條直線都有公共點(交點)。在黎曼幾何學中不承認平行線的存在」(非歐幾里得幾何)。還有,演繹推理是得不出新知識的。幾何原本再怎麼推理,還是與5大公設等價。比如由A+B=B+C推出A=C,後者就與前者等價。再看看經驗主義,經驗主義使用歸納法,由特殊到一般,可以產生新的結論,證據就是近代以來科學的發展都是通過實驗推進的。可是不是我們觀察A事件和B事件無數次,就能根據A和B每次都接連發生推斷出它們必然有因果關係嗎?


一位經驗主義者休謨說,因果律不存在。他說要證明A、B相關,必然要滿足兩個條件:

  1. A、B接連發生
  2. 2者有必然聯繫

根據我們的經驗,1可以得到證明,2呢?休謨說不可以,因為過去是過去,未來是未來,拿1萬次過去揣測未來是不實際的。蘋果從樹下跌落10000次,你無法保證第10001次不是往上飛。休謨這樣說,有沒有道理呢?有道理的,而且有例證。以前歐洲人一直相信天鵝是白色的,因為他們周邊就只有白色天鵝。可是,根據休謨的觀點,你怎麼能相信非經驗的東西呢?觀察1000次天鵝也不能幫你預測未來所有天鵝的顏色。他是對的,後來在澳洲發現了黑天鵝。

休謨被稱為「懷疑論者」,若是中學政治教科書,一定會給這下一個帶偏見的定義。可休謨的觀點是無可反駁的,作為極端的經驗主義者,他相信經驗,懷疑一切。他的理論把科學推到了很尷尬的境地。要說因果律是錯的,那牛頓哥白尼開普勒的工作不就白乾了

還好,我們還有大神康德呢。康德說,之所以會出現休謨的理論和科學方法似乎有矛盾,是因為,這個世界的真面目,叫「物自體」。我們不能認識物自體,而要通過「先天認識形式」,把前者加工成表象的世界。所以機制是:我們人人戴一個叫「先天認識形式」的「有色」眼鏡看世界,其實世界本來面目並非我們所認為的那樣

至此為止,觀察一下哲學家是怎麼探討問題的呢?他們在思考「我如何對待客觀事物」,「人的心靈」和「客觀事物」是對立的。黑格爾發現了這點,他覺得這是不對的,我和客觀事物其實是一樣的,他引入了辯證法。辯證法裡面,有a必然有-a,a和-a可以合二為一(並不是等於零)成為A,這時又產生了-A,就這樣循環往複。由此推論,」我的意識」經過辯證法的不斷融合最終會與客觀世界等同。所以他推斷,客觀世界是「絕對精神。世間萬物要符合「絕對精神」,因此他認為,歷史是由」絕對精神「領導而前進,是規律的。

好了,到黑格爾這裡,他把本體的我和客體的外部世界統一的起來,包括歷史在內所有事物都受」絕對精神「支配。

這下子,形而上學走上了巔峰。

也到此為止了。理性主宰的世界後面會被打碎。

形而上學認為,有一個統治一切事物的東西。之前的哲學家們認為是一種理性。」不能是慾望嗎?「叔本華認為是生命意志主宰了一切。人做一件事,都會為了一個動機,那就是慾望。尼采同意並表示,的確是」權力意志「主宰著世界(尼採的權力意志與叔本華的生存意志實際是同一個東西,即求生存的慾望和創造的本能,權力意志_百度百科),尼采主張的是精英統治世界,他認為世界上分為強者和弱者,強者會受」弱者/奴隸道德「的限制(像平等博愛這些旨在保護弱勢群體的道德,弱者會借這個壓榨、要挾強者),社會應該尋求超人的出現(即不受奴隸道德束縛的強者)。

尼采和叔本華是反理性的,而且在他們的理論下,人類的一切被」慾望「這個大怪獸控制住,不僅理性不能佔主導,人類連自由意志都沒有了。那麼,還有什麼能拯救理性呢?

你可能會說科學啊,因為科學是用邏輯和嚴謹推理的方法而不斷發展的,科學的發展恰好能證明理性。這對不對呢?然而作為理性之子的科學卻反過來吊打了理性一回。首先是數學方面,歐氏幾何有五大公設,其中第五個公設最為奇怪,很多人都無法證明。19世紀,俄羅斯的羅巴切夫斯基嘗試用反證法,即用一個與第五公設相反的公設代替第五公設,看能否與前四個公設矛盾。然而,這新的五大公設竟然能在互相不矛盾的情況下推理出一套新的體系,這就是羅氏幾何,也是第一套非歐幾何(非歐幾里得幾何)。第二是物理,從前被奉為真理的經典力學,被愛因斯坦相對論反駁為不是絕對正確。無論人們再不接受,實驗證明了愛因斯坦是對的。更有趣的是,量子力學裡面,量子世界裡連因果律都不存在了。科學家們對一個電子的運動狀態只能預測出一個概率:越是精確的確定其動量,越無法確定其位置;越是確定其位置,其動量就越模糊(不確定性原理_百度百科)。

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這下完了,理性主義者說,看來我們應該膜拜休謨:我們無法通過觀察來確定兩者因果關係。連精確無比的歐氏幾何都不是絕對真理,物理學經過理性推理得出的竟然是」大概「。

還有人想,我們能不能統一所以哲學理論的語言,然後進行語言的邏輯分析,這樣就知道形而上學的真面目了。羅素、維特根斯坦創立了邏輯實證主義,分析了很久,發現形而上學的論點根本無法證明。(邏輯實證主義_百度百科)

剛才說了科學越發展越」迷糊「,甚至有人對科學方法提出了質疑。究竟什麼是科學呢?很多人會說符合客觀世界的理論就是正確的科學理論。也就是說要有經驗證明正確,科學理論才算可行。這種實證主義有沒有問題呢?有的,可以說經驗無法驗證科學理論,甚至歸納法都是錯的,這就要提到亨佩爾悖論

假設我們要證明」烏鴉都是黑的「這個結論。首先,根據實證主義,我們要通過觀察(經驗)得知所有烏鴉的顏色。問題是能不能觀察到所有的烏鴉呢?很明顯不能,因為你不僅要把全世界的烏鴉都看一遍,還要把歷史上的烏鴉的顏色都搞清楚,這是不可能的。怎麼辦?我們用歸納法。歸納法其實是一種概率真理,意思是每次你觀察到與結論相符的現象,都會增加這個結論正確的概率。我們觀察了99隻黑色的烏鴉,我們關於」烏鴉是黑色的「這個觀點正確的概率就會增加99次。這對嗎?亨佩爾悖論就說,歸納法不對的。首先我們把」烏鴉都黑的「的命題設為a,根據邏輯,一個命題和其逆反命題是等價的,於是a命題為真的概率就與其逆反命題(設為-A)」所有不是烏鴉的都不是黑色「為真的概率是等價的。這個時候,悖論出現了:我看到一隻白天鵝,它不是烏鴉,也不是黑色,這會增加-A為真的概率,竟然會導致a為真的概率增加。這不是說能用白天鵝證明黑烏鴉嗎?(烏鴉悖論_百度百科)

無法認識不是經驗的因果律,看來休謨又對了。他的理論能超前那麼多年。
我覺得休謨應該可以在哲學史封神了。

波普爾也看出這個問題。比如相對論出現之前,人人都認為萬有引力定律是真理。若當時觀察到零星符合相對論卻與萬有引力定律相悖的理論(假設足夠觀測技術),那麼人們是會提出新的理論,還是會繼續支持牛頓呢?當然是後者,首先人們會解釋為是誤差,重複觀測後就會在萬有引力定律的框架內找到合理解釋(這顆行星旁邊有顆我們沒看見的小行星啊,影響了他本身的軌跡)。所以,要證明科學理論是正確的,太難了,因為會有很多錯誤的解釋(干擾變數)。怎麼辦呢?

波普爾說,我們可以證偽。任何一種科學理論,在有證據表明他們是錯誤之前都是正確的。這又說明了什麼呢,既然科學理論不能證真,只能證偽,說明科學是暫時沒有被證偽的,實用方便地解釋真理的一種假說。愛因斯坦打了牛頓的臉,並不代表他是對的,只是因為相對論還沒有被證偽,而且它比較好用。(波普爾_百度百科)

證偽又可以推出什麼結論呢?任何無法證偽的,就是不可信的。比如」烏鴉是黑的「就可以證偽,找出非黑色烏鴉就好了,所以是可信的結論。不可證偽的有預言、宗教和一些哲學理論。比如說《冰與火之歌》裡面史塔克家族最有名的一句話」凜冬將至「就無法證偽:你怎麼知道」將至「的具體時間呢,沒有時間那麼任何時刻都可以,那就無法證偽了。

也就是說科學和宗教不是100%可信,我們可以把他們看作是解釋真理的工具,只是根據實用主義,科學堅持經驗主義、堅持實用主義,並且完全開放,允許證偽、允許質疑,反對獨斷論,是目前最好用的解釋真理的工具,所以就大家就使用它。那有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評定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是否合理呢?

有的,那就是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評價事物的時候,第一要眼見為實,拿出證據來;第二這理論還得實用。

回過頭來,從休謨到叔本華尼采,邏輯實證主義,再到波普爾,形而上學的理性至上已經被打得粉碎,那麼形而上學的結局怎樣呢?到最後,加繆補上了最後一刀。加繆說,世界是荒謬的

西方探討了幾千年的形而上學,最終在科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的共同努力下,證明了形而上學沒有答案,沒有出路


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麼大道理,醒醒吧。也許你還在想大媽們說的人生目標哪個是對的,但是你在探尋真理的道路上,發現所謂人生意義,根本沒有絕對答案。這就結束了嗎?對,這就結束了。加繆說,世界是荒謬的。這種荒謬就體現在以下的矛盾:

  1. 像人生意義這種為人而打造的人生目標,根本不存在
  2. 而人為了運用理性完成任務(如做研究、探討哲學),就必須有目標,不然無從下手

所以呢?所以人就會不斷設置目標,以滿足用理性去完成一系列任務的需要。就好比故事一樣。觀察就能發現知乎上高贊答案有不少是通過講故事,甚至是講編造的故事來回答的。假如我們把」贊「看成是」有幫助並表示贊同/喜歡「,那麼講故事對於人來說是很有幫助的。為什麼大家那麼喜歡故事呢?除了故事能以輕鬆的方式有效傳達出信息以外,我們發現傳統的故事是完整的:開頭-發展-高潮-結尾。講故事最忌缺少邏輯:比如你只有高潮:」小明就這樣和小紅打了起來「只有結尾:」小明終於和小紅分手了「,聽故事的人會跟你急:什麼跟什麼啊?

正確的故事是:」小明和小紅談戀愛,小紅經常煩著小明,小明不高興和小紅打了起來,他們就分手了「。這樣子,根據邏輯我們可以推斷出這個故事要說」噢,不要打架「或」留給別人自由的空間「。

前面說了,理性是行不通的。世界是荒謬的,因為我們認為人總有個目標,就像故事是完整的一樣,而這只是我們一廂情願。我們希望人生像故事一樣,可是我們為白髮人送黑髮人而惋惜,因為我們覺得英年早逝的人他的故事還沒到高潮,而辛苦養育他的人等不到一個好的結局,之前攢下的白頭,都成為無用;我們為得了絕症然後環遊世界以實現自己目標並微笑面對鏡頭的人而哭泣,但是我們沒有想到,回到家之後,面對空空的房子,寂寞而無力地思索」難道我的結局就是環遊世界然後在這裡等死,我的人生就是一趟空無一物的旅行?「

我們愛著有意義的人生,喜歡這樣的美好,其實,更多的,是空無一物。《百年孤獨》里孤獨靈魂的震撼,將會在每一個人身上發生。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你會想起_____________?

-------------------------------------------負能量分界線----------------------------------------------------------是這個部分是寫個人感受,可能會覺得這是私貨(負能量)----------------------------------------------------------------選擇性觀看啦--------------------------------------------------------


讀完這本書大概了解了哲學史,對我來說是震撼的。因為發現西哲的探討與自己的觀察不謀而合。

人是孤獨的,沒有一個人能真正陪你一輩子,哪怕一秒鐘。沒有人能真正了解你的內心。

小學的時候,媽媽喜歡打開收音機聽粵語評書,從一年級開始聽了《西遊記》、《東周列國志》、《射鵰英雄傳》。慢慢對知識有了一種純粹的追求,可是卻發現身邊的人不能理解,我和他們的心靈距離很遠。曾經我以為,這是因為我不突出,若成為突出的人,大家會認可我並主動和我交流。於是高中我很努力,從不起眼的人成為了學霸,有兩年幾乎霸佔著年級第一,高三時模擬考試還拿過全市歷史第一。這時候我的確沒有被放在不起眼的位置,卻被當作神一樣捧起來,依然沒人用他/她對知識的饑渴走進我的內心。

高考過去兩年了,我在想我是個不起眼的人也好,是個高高在上閃耀的學霸都罷,我都無法融入人群裡面。可能是因為我喜歡的東西,我對知識有一種純粹的追求,心境和我不一樣的人要和我做出區分以顯示他們的存在。大家心裏面和你不同,你再主動迎合他們也不會接近半許。梁文道不是說過嗎:這個年代文藝的人要裝俗才能被認同,很可悲。

脫離了任何群體,我的心不屬於任何人。其實有集體或他人依靠的人,他們因為得到安慰以為自己不孤獨,不過他們和其他人一樣一開始都是一張白紙,只是他們身邊的人為了取得個體的自我認同感,就會把這張白紙揉成和集體一模一樣。在這種再塑形中變得麻木,對自己的變化一無所知。其實他們已經被異化了,成為集體爸爸的手足,成為永遠長不大需要哺乳的孩子。他們為他人喝彩,給朋友點贊,可輪到自己,或許身邊其實空無一人。

把太多時間花在別人身上,其實並不能消解自己的孤獨。到頭來,將死之時,還是不免人去樓空,這個時候,發現自己一生的努力換來一場虛無,也許正符合加繆的荒謬世界。

的確,世界是沒有什麼真正的終極目標,但是人要活下來,不妨設置一個。假設自己明天要死了,你願不願意呢?若不願意,覺得還有什麼沒有完成呢?不過要等到臨死才想自己人生意義可能來不及了,不如像加繆說的一樣:「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判斷生活是否值得經歷,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學的根本問題。」

假設自己下一秒自殺,看看這一秒會想什麼,這就是你的人生意義。

我會想:我還欠世界一個探索和超脫。

小學的時候開始信仰佛教,佛教講人生而苦,講人被貪嗔痴蒙蔽,講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小的時候不信,後來越來越與群體拉開距離,也接觸了冥想,才體驗到人生的孤獨,大多數人平常是無法有打坐冥想時那種超越世間的平靜。用我的經驗證得自己信仰的可行,就有種想超離的心,世界的本質是「空」,所以我們才如此煩惱。

立下決心,用這一生,超脫這大千世界。


推薦閱讀:

上知乎對你們的意義是什麼?
有哪些治癒題材的書影音作品值得推薦?
中國人起的奇怪的英文名有哪些?
有哪些文筆好且有趣的作者?
用固態硬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調查類問題 | 觀點 | 獨立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