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人有著鮮為人知、與其名聲不符的一面?

二戰戰犯山本五十六,策劃偷襲珍珠港,但在生活中卻寫了真性的情書,為自己的情人在街上學卓別林走路;又比如發明宋體字的秦檜、臭名昭著但提倡素食禁煙的希特勒、被「美化」的愛迪生。


當然是所謂的「官場不倒翁」「精神分裂患者」「老油子」楊度。


文章很久以前就寫過了,可惜當時沒多少人看,不妨在這個問題下再放一遍。
歷史事件人物履歷源自楊度_百度百科
一定要看完!
=====================


比來流傳甚廣的一則人生勵志小故事:

拿過秀才,參與過公車上書,當過滿清四品。和康有為、梁啟超、黃興是好友,跟汪精衛、蔡鍔、齊白石是同學,慫恿袁世凱稱帝,贊同孫中山共和,北伐時說毛澤東能得天下,營救過李大釗,是杜月笙的師爺,入過佛門和國民黨,最終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中共。他叫楊度。

要我說:此人人格之分裂,已是我等屌絲所不能理解。他在各種分裂人格中都能把他分裂的事業做成一絕,又何止上面說的這些!?

和廣大男屌一樣,楊度的祖上十八代是找不出像話的人物的,歷史還是從他爺爺那輩改變。楊度的親爺爺楊禮堂參加了湘軍,居然混上了職位,是個都司。
我們知道,一般父親是軍官,那麼兒孫也基本會參軍,於是楊度他大爺楊瑞生也從父參軍了。湘軍跟太平天國干仗,最慘烈的三河之戰,楊禮堂陣亡,楊瑞生脫險,升為總兵,管轄兩鎮。
要說本來也沒楊度什麼屌事,因為畢竟不是親爹,而是大爹。
楊度親爹排行老四,依然繼承祖上光榮傳統,勤於勞作,朝五晚九,白天下地幹活,閑來兼職幹個吹鼓手啥的,見多識廣也不是,倒是見識過本鎮最大規模的喜喪。
到楊度十歲那年,死了。
命苦啊。
古代講究過繼,於是,他大爺楊瑞生就承擔起了養育侄子的重任。為啥不是老二和老三養呢?
因為老二和老三夭折了,老四撇下這麼些個孩子,你當大哥的不管,誰管?

度爹之死,應該說成就了中國那段感慨悲歌的歷史,人們會慢慢知道,楊度會用怎樣的方式度過他的一生。
讓伯父養育,對楊度的才華來說也是件好事。因為大爺家是有條件的,而楊家雖然世代為農,可基因里卻都是天縱奇才。你看,爺爺不想當農民了,當了個兵就當上了都司,他大爺,當兵當上了總管。他弟弟楊鈞,稍微教育一下,便善詩、文、書、畫、印。他妹妹楊庄,工於詩文。
而楊度呢?
讓我們來看他年輕時候的簡歷:
光緒十八年(1892年),17歲,考取秀才。(呂輕侯級別)
光緒十九年(1893年),18歲,考取舉人。(范進級別)

我們說現在的學士學位、博士學位,在古代是什麼級別呢?
你不能光看稱呼,依照事實情況來看,現在的博士,應當相當於古代的秀才。古代的秀才,每月是可以吃皇家飯,碰見當官的是可以不必下跪的。秀才也很難考,因此,勤學苦讀一輩子,許多人還只是個老童生。

困難是有的,楊度隨後接連遭遇打擊,連續兩年的會試都落第了。
我估摸著,當年的考題對出身的鄉下男屌來講,確確實實太困難了。畢竟時局動蕩,而清廷的考題也不再是「試論述三綱五常的優越性」,而是天南海北,要求考生學貫中西。
據說有考題是這樣的:「項羽拿破崙」,有位考生,琢磨半天沒琢磨明白,提筆寫作「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何一破輪也?
考題劇變,作為考生,光會背四書五經是沒用的,會寫詩會作詞也是沒用的,八股已經不通時了,考題也讓你防不勝防。
這種情況下,維新派是沾光的,畢竟消息靈通,博古通今,學貫中西,那種考生吃香。
當年楊度20歲,並沒有心灰意懶,那年,他趕上了公車上書。
楊度跟著湊熱鬧,畢竟中國古代的讀書人,頗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英雄氣概,楊度自然也有他的胸襟和抱負,跟著大家一起上書。一群人在茶館兒里嗑瓜子,談天說地,和楊度一起在場的還有:
梁啟超、袁世凱、徐世昌……

按說楊度屬於維新派,頭腦靈活,筆調熱忱,風流倜儻,就要和大家一起登上歷史舞台了,最低也能混個戊戌六君子噹噹,最後來個光榮殉國。
可楊度分裂出了他的第二個人格——帝王師。
所謂帝王師,通俗來講,就是保皇派。
楊度這時候基本已經脫離了屌絲的圈子,混跡於各路名家。畢竟頭腦靈光,船山書院一代大儒王闓運,居然主動跑到楊度家裡,非要招聘楊度為學生。
楊度也深知巨儒王老師的名頭,欣然應允。
兩人說是師生,實則可以隨便對罵,玩笑可以隨便開,王闓運對楊度特別待見,跟人講這個學生也是逢人說項斯,美其名曰「楊賢子」(是「楊賢人」的意思)。尼瑪,楊度刻苦學習,學了一套擒龍秘訣,就是剛才說的帝王術。
當然,學生裡面,楊度可能並不是最出名的,他同門的同學還有:
夏壽田、八指頭陀、楊銳、劉光第、劉揆一、齊白石……

說帝王術是擒龍訣,並非胡逼扯。畢竟晚清那屌樣,三五年工夫也就完蛋了。維新變法,時局變化,列強虎視眈眈,大清在風雨中飄搖。除非再有個隋唐亂世,清就是隋,下一代就是唐,你學了這麼一門緊缺的技術,還可能當個房玄齡、杜如晦,再不濟,你當個新皇帝的死敵魏徵啥的。但情況已經不是那麼個情況了,新學遍地開花,也被火燒眉毛的晚清提倡。
這個時候,我們看到楊度分裂出了他的第三人格——時務派。

戊戌那年,跟著譚嗣同、熊希齡、唐才常、梁啟超辦學堂,鼓勵新學,學習新學,並決心要把事業進行到底。
以至於,聽梁啟超他們說日本的時務是中國學習的榜樣,便跟王老師商量能否去日本留學。
王老師同他講,日本是不能去滴,你要去日本學習那是堅決不行滴。可楊度去意已決,又不好傷老師的心,於是偷偷去了日本,當然費用自理。

在日本,楊度和同學黃克強的思想備受衝擊。
他們看到了,一個是日日維新、闊步前進的日本帝國,一個是凋零腐朽、不思悔改的晚清帝國,他們的內心無疑是痛苦的。
日本為近代中國之師,中國時政和科技方面的辭彙,基本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流入中國的,佔據現代時政科技辭彙的三分之二。
當時楊度跟同鄉一起創辦了刊物,可惜一群窮學生,沒什麼經費,故而毛遂自薦,回國募捐。

募捐出乎意料的成功,但刊物還是停了,因為主編楊度先生回國以後居然參加了科舉考試。
然後……考上了。
清政府新增的經濟科!還他媽考了個第二!
這說明楊度經過一番縱橫捭闔的中西交流,已經成功地從思維上擺脫了男屌的逼格,對於清政府的考題簡直不屑一顧。
有同學問:呵呵呵呵,都不是第一……
在此聲明:第一名是梁士詒,這位仁兄在後來擔任了北洋政府的財政部部長,大佬級別。
不過,就是因為這個梁士詒,讓事情出現了轉機。因為梁士詒姓梁,而梁啟超也姓梁,而慈禧最恨的就是這個人,因此將梁士詒除名。本來也該是人家楊度補缺成第一,可惜這小子是湖南師範畢業的,又在日本攻擊過政府,對朝廷有所不滿,因此也惹怒了慈禧,一併除名,還給下了通緝令。
這應該看做慈禧對新學和改革的下馬威,她知道大清國混成這樣,必須得改革,卻在行動上要將改革派斬草除根——這就是典型的不見棺材不掉淚了。楊度遭到通緝,他不傻,一不做,二不休,跑了。

回日本,到弘文學院(弘文館是唐朝文學機構)學習。
這年秋天,楊度在橫濱碰見了一個神人。
他叫梁啟超。
由於梁啟超寫了個《少年中國說》,振聾發聵,楊度老師感慨萬千,因此和了一首《湖南少年歌》。

1904年,楊度決心認真學習政治,轉學進了日本法政大學,開始研究各國憲政,意圖救國。
在此期間,楊度經常跟同學因觀點不同而展開撕逼大戰,有時也因為有知音一起憤慨國家沒落而捶胸頓足。
這位被他奉為知音的同學,就是汪兆銘。那時候的汪兆銘,對改革中國有著發自內心的炙熱,因此,對於救亡圖存,他的決心如同精衛填海一般堅定不移——因此改名汪精衛。

那時留學生也是有派別的,保皇派、排滿革命派。畢竟那幫學生跟楊度的見識是有些差距的,先不說別的,單純從見識和口才上就不是一路人。那感覺怎麼說呢?來電都唱愛情買賣。
因此楊度不參與兩邊的渾水,自立一派,名曰憲政派。
由於楊度德高望重,曾經受到過滿清政府迫害流亡,又跟著大儒王老師,成了典型的學貫中西的鴻儒。因此被大家推舉,成為留學總代表(美國和日本留學總會)。
所謂儒者,友善,溫潤,與之交往,如沐春風。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顯然,楊度就是這樣一個人。

硬要說這是楊度的第幾人格,我認為,這是以往的人格,也是最初人格,還夾雜了各類後繼人格。
楊度此人的朋友氣實在生猛,因此三教九流都能談得來。當然,人人都有好基友,楊度最好的基友幾乎只要周末必須到他的出租房吃飯。
他是蔡鍔。

不許說中國壞話,如有冒犯,必定捨命相搏。
愛國不是那麼愛的。
清政府旁邊有許多不許說政府任何不好的人,將蔡鍔、楊度等人視為走狗。但,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楊度被選為總幹事之後,帶頭請願,要求廢除1900年中美粵漢鐵路借款續約,主張收迴路權自辦以維護國家主權,發表《粵漢鐵路議》。還回國輾轉,拜見張之洞,得到了張之洞的鼎力支持。
正所謂:

他們指向左,他們指向右,他們一直有洋樓。

正所謂:

鐵路向西走,長江不能流,到底誰才是走狗?

不正視國家缺陷的不是走狗,不奔走呼號的不是走狗,努力改變中國的成了走狗。楊度收回了粵漢鐵路的自辦權,但他依然是走狗。
直到慈禧死了。
滿清亡了。
也就沒人說他是走狗了。

東京。
兩個傻逼青年在為中國的未來苦苦思索,來回踱步。
因為意見不合,所以吵得很兇。
一個人說,我們就是要發動排滿革命,就是要推翻昏庸無能的政府,建立新政府,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一個人說,我部分贊成你的觀點,但我還是堅持中國應當走君主立憲之道路,畢竟政府成立之後,什麼都可以變,惟獨立憲之後,憲法不能變。須知篡改政權可以篡改法律,惟獨立憲首條:選舉是民主的主要形式,民主很大程度上要靠選舉來實現,但選舉並非民主的唯一形式。
後者源自楊度。
前者源自大炮。
大炮,就是孫中山。

雖然觀點不同,吵得很兇,但楊度還是給孫中山介紹了合作人。
這位合作人,就是黃興。
孫中山成立了同盟會,盛情邀請楊度,楊度斷然拒絕:

吾主君主立憲,吾事成,願先生助我;先生號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當盡棄其主張,以助先生。努力國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於是我們終於知道楊度為啥有那麼多朋友了:仗義、熱情、慷慨,而在不放棄自己內心堅持的態度。
楊度的態度是很明確的:今日之中國,不能行民主立憲,而只能行君主立憲。
為什麼?
答曰:中國乃數千年專治之國,一旦行民主立憲,則必分崩離析,陷入絕境。
問是什麼絕境。
答曰:軍閥割據。
歷史不幸為楊度言中。

在孫大炮忙著幹革命的時候,楊度在忙著和梁啟超一起捉刀為清政府派遣來的赴日專員撰寫《中國憲政大綱》。
1906年,清政府正是根據這個下詔預備立憲。可惜政治不是那麼好玩兒的,清政府曉得那幫舉著拳頭表忠的傢伙不中用,因此只能打臉請昔日的賣國賊通緝犯來起草大綱。
但,這也只是朝臣的一廂情願。
朝廷也是分為兩撥的,保皇是必須的,但有人主張清流,有人主張改革立憲。兩方相持不下,他覺得他傻逼,他嫌他傻逼,但終究,立憲派氣勢不足,因為他們知道——上頭管事的是慈禧,而慈禧並不想放棄已有的權力。立憲?將皇帝置於何地!?將太后置於何地!?
載澤和徐世昌等人帶著楊度等人的草稿回國實施立憲,隨即楊度回國,成立湖南憲政公會,起草《湖南全體人民民選議員請願書》,請王老師作了修改,聯名上奏。繼而由袁世凱、張之洞聯名舉薦,深刻打臉。因為是去頤和園跟皇親國戚講課,說說憲政的意思,以及……讓大家做好思想準備。
可惜……

晚清完蛋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皇親國戚的思想準備工作做得也挺好,都揣著金銀首飾跑路去了。
此前攝政王載灃要殺手握重兵,意圖「篡權」的袁世凱,被楊度攔下。起義爆發後,楊度就去給袁世凱當幕僚了。
因為,慰亭兄就是他要找的帝王。
擒龍訣絕非浪得虛名,而袁世凱為人處世也是值得稱道的,原本袁世凱只是想當個總統,然後跟孫中山的南方派調停一下。負責人當然是楊度,跟歷史教材上不大一樣的是,推翻清廷的主要功勛並非革命軍,而是袁世凱北洋大軍的逼宮。
北洋握有重兵,南方軍北伐壓根兒是打不過袁世凱的,因袁世凱同意策應,故而逼宮結束後,形成了這麼一個尬尷的局面。袁世凱當然是要當總統的,說竊取革命果實並不準確。

楊度調停完畢,而天下議論均表示既然革命已經成功,那麼共和制顯然是符合中國的。
為此,楊度的老友黃興還來拉他參加中國國民黨。作為堅定的君主立憲派,楊度表示,我參加國民黨可以,但國民黨必須放棄政黨內閣制,改為君主立憲制。這並非拍袁世凱馬屁,因為楊度真是這麼想的,但這恰恰符合袁世凱的期望,故而對楊度大加讚賞。
不過,時局已經推翻了封建王朝,袁世凱不好意思再反水。
但楊度不這麼認為,公然就君主立憲制度表態:

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立憲無望,終歸於亡國而已……故以專制之權,行立憲之業,乃聖君英闢建立大功大業之極好機會。

得,聽你的!
袁世凱謀划了個洪憲登基大典。
你可以看到,所謂洪憲,「洪」就是大,「憲」就是「立憲」,這是有來頭的。袁世凱登基了,當了帝王,而楊度終於可以一展拳腳,為帝王師了。

終於可以一展身手了!
可是,歷史就是歷史,回不去了。
袁世凱被舉國罵死,他楊度也未能倖免,身為好友的梁啟超甚至都罵他下賤了。梁啟超大概不能理解楊度的思維,在眾人看來,楊度的精神真的是太分裂了太可鄙了。袁世凱是有政治抱負的,他想開創一個偉大的時代,如同唐太宗,如同明成祖,但他終究還是敗了。
時代。
時代現在的走向,便是未來的歷史。
眾人紛紛遠離了洪憲,罵吧,踹吧,扔臭雞蛋吧,他們恨不得在袁世凱身上踏上一萬隻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
而此時,楊度卻為袁世凱寫下了那對名垂千古的輓聯:

共和誤中國,中國不誤共和;千載而還,再評此獄。
明公負洪憲,洪憲不負明公;九原可作,三複斯言。

共和制會誤了中國,但中國從來沒對不起共和制(給足了共和制實施的時間);許多年後,再看看這件冤案。
明公(袁世凱)辜負了立憲,但立憲沒有對不起明公。若是人能再生,多念叨念叨,想想我說的對不對。

此後,楊度心灰意冷,遁入空門。
直白一點說,就是出家了。
康有為擁戴張勳復辟,邀請楊度,被楊度拒絕:

所可痛者,神聖之君憲主義,經此犧牲,永無再見之日。度傷心絕望,更無救國之方。從此披髮入山,不願再聞世事。

就算在佛教,楊度也是不可能不出名的啊!他的「無我主義」和「新佛教論」影響了近現代的佛教。

由於整個政府,無論哪派都有楊度的朋友,因此國民政府很快特赦了楊度。
楊度回到了南京,當了孫中山的助手。
孫:楊兄,你是否會履行你的諾言?
楊:說到做到!
楊度在政壇施展拳腳,擅長各類遊說,1922年,制止了陳炯明叛亂,通過夏壽田勸說曹錕,制止吳佩孚的增援。跟大濕人張宗昌關係很鐵,老張對他言聽計從,因此從張宗昌那裡營救出了不少異見分子。楊度認為各類意見都應該充分展示,因此一度被視為二度背叛,因為他同時營救了李大釗,還跟流氓頭子,上海灘頭目杜月笙私交甚密。他是這樣評價杜月笙的:予初聞杜君名,意為其人必武健壯烈,意氣甚盛;及與之交,則謙抑山下,恂恂如儒者,不矜其善,不伐其能。人嚮往之,其德量使然也。

1929年,白色恐怖時期。
在這個時候,楊度形成了他的第五人格。
他意識到,可憐的孫大炮大概不會想到,他他媽剛死,國民黨作為政府政黨,就已經開始戒嚴了。
因此,氣憤的老楊毅然決然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意思是要跟無恥對著干。在共產黨最慘的時候,楊度成了一名共產黨員。
有人就看不懂,於是罵他投機,他回復道:

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機?

在最恐怖的時候陷自己於恐怖之中,呵呵,我這叫投機?
就是這麼彪悍,就是這麼硬朗!
入黨這件事當時是秘密進行的,不過,明面上,楊度也不太掩飾自己對當時政府的厭惡情緒。
楊度是大人物,一般人是鎮不住的,因此他的上峰直接就是周恩來。周恩來說,我一直領導楊度到他去世。也就是說,楊度的最後兩年,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為共產黨提供了不少線索和情報。
楊度死後,葬於上海外國公墓,後來日本人佔領上海,要在這裡修建機場,所以遷到了滬西。墓葬毀於文化大革命。

楊度背負的罵名大概是最重的,他遭受的誤解大概也是最重的。滿清政府罵他走狗,袁世凱罵他誤我,國民政府罵他叛徒,朋友罵他下賤,紅衛兵罵他漢奸。到了今天,我們說他人格分裂。

怎樣評價楊度呢?
我們試圖尋找答案,卻不能為這個走狗,這個漢奸,這個叛徒,這個神經病找到答案。
有人說他是政界不倒翁,一定處世圓滑,是個有才無德的老油子,否則再也找不到他歷經晚清、民國、洪憲、共產而不倒的原因。
但我認為這是誤解,楊度已經不去在乎朋友罵他下賤,必然也不會在乎源自於無知者的誤解。
我想,他的心情,或許正如他為孫中山先生寫的輓聯一樣:

英雄作事無它,只堅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滿目,半哭蒼生半哭公。

一百年過去了,我似乎還能看到一個在橫濱與人激辯的溫溫儒者,他的臉上,寫滿了對於天下蒼生滿含善意的愛。


他曾被稱為周瑜再世,謝玄復生;
他是中國近代史上擊敗日軍第一人;
他是中國警察制度的締造者;
他是中國現代化軍隊的奠基人;
他主持了中國自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
他參與廢除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度;
他訓練出了4位總統,9位總理;
他是把中國帶進民主體制的第一人;
他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不流血的革命。
他是——袁世凱!
咦?這和歷史課本中那個獨裁者、野心家、賣國賊是一個人嗎?歷史書不會刻意地撒謊,但卻可以選擇性地展現。比如課本只會告訴你詹天佑是京張鐵路的工程師,卻不會告訴你袁世凱是這條鐵路的包工頭。所以歷史看似離我們很近,但實際又離我們很遠。

清朝滅亡之後,軍閥割據,群雄並起。天下局勢,宛如三國。黎元洪劃江而治,好比孫權。孫中山百折不撓,恰如劉備。袁世凱飛揚跋扈,正似曹操。對比曹操與袁世凱,會發現兩人都是當局政府不得不依靠的權臣,不用他,國家玩不轉,用了他,自己就完蛋。如果說曹孟德是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那麼袁世凱就是共和之首功,獨裁之罪魁。

袁世凱死後,有這樣一副輓聯。上聯是「袁世凱千古」,下聯是「中國人民萬歲」。可這「袁世凱」和「中國人民」根本不對仗呀。有人就說,袁世凱就是對不住中國人民呀。曾經不可一世的混江蛟龍,為何最終變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說到底還是因為穿了一件半遮半掩的衣服,簽了一個不得不簽的條約。

1、二十一條

袁世凱執政時期,正值一戰爆發。日本以協約國的身份,強行派兵接收德國在山東的租界。小日本白撿個便宜還不滿足,又逼迫北洋政府簽署「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知道袁世凱從小就是個仇日分子,估計穿越到現在,也會憤青一把,上街扯條幅高喊:「釣魚島是中國的,蒼老師是世界的!」如今面對這道喪權辱國的合約,袁世凱採用了三大法寶:一拖二告三下套!先是拖延時間,穩住對方。然後告訴英美,從中調解。最後尋找機會,尋思翻盤。這三招不是袁世凱的原創,當年李鴻章靠著三大法寶,遊走於列強之間,給清政府解決了不少麻煩。但法寶也有不靈的時候,李中堂最終因簽了《馬關條約》,一世英名毀於一旦。真是成也外交,敗也外交呀。


弱國無外交,當年老師傅李鴻章搞不定的事情,如今小徒弟袁世凱也栽了跟頭。雖然北洋政府驅回了《二十一條》中最嚴重的五條,日本只得到了一個書面協議,也沒得到任何實際利益。而且為了報仇雪恨,袁世凱還將簽訂協議的那天定為五九國恥日。但袁世凱簽字的那一刻,他就註定要背上賣國賊的罵名。簽訂《二十一條》讓袁世凱變成了白臉奸臣,那麼建國稱帝就足以讓他面目全非。


2、建國稱帝

辛亥革命前夕,袁世凱已經混到不是皇帝勝似皇帝的地位,此時清朝的軍隊只聽他一人的命令。歷史的選擇到了他面前,是聽從清政府剿滅革命軍,還是幫助革命軍推翻清政府?選擇前者他可能成為第二個曾國藩,選擇後者他就是第一個大總統。為了獲得權力、滿足慾望、不負壯志、實現理想,一場兵不血刃的朝代更替,在袁大總統的縱橫捭闔下完美實現。沒有孫中山,中國不會那麼快走向共和,但是沒有袁項城,中國永遠不會走向共和。可當袁世凱威望到達最頂點時,他竟然選擇了稱帝。


袁氏稱帝,是對是錯,眾說紛紜。但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袁世凱為什麼要稱帝?他的大總統已經是終身制,還有指定接班人權利,和皇帝已經沒有區別。為何還非要半遮半掩地給自己穿上一件皇袍?除了他的慾望熏心之外,還要說說他的坑爹兒子袁克定。袁克定為了圓自己的太子夢,經常給袁世凱灌迷魂湯。他假辦報紙,告訴老爹全國人民都支持袁大總統當皇帝。袁世凱信了報紙,心裡樂哈哈。結果當了皇帝,全部都抓瞎。袁克定這坑爹程度簡直完爆天一、張默、房祖名好幾十條街。雖然袁世凱稱帝,不是復辟秦皇漢武搞「君主封建」,而是學習英國日本搞「君主立憲」。但在共和國里稱帝,這就是逆歷史而行。

總結:

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有人說他被逼無奈,有人說他賣國求榮。搞君主立憲,有人說他曲線救國,有人說他野心膨脹。哪個才是真實的袁世凱呢?或許都是吧,他不是民族英雄,但絕算不上歷史罪人。他不是天使,卻未必就是魔鬼。他首鼠兩端,對不起清王朝,卻對得起人民。他見利忘義,辜負了共和,卻沒辜負中國。


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後,說:「埋頭十年,與日本抬頭相見。」但他沒等到那天,一年後就去世。他的洪憲王朝,上天也僅給了83天的試用權,便讓它崩盤死機。如果袁世凱再多活幾年,中國又是個什麼樣子呢?不得而知。他臨死前的遺言是:「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是自信還是自負,是愛國還是賣國?皆留後人說。


以上文字是本人在愛奇藝開辦的講史欄目《a咖秘史》的文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觀看。最後附上袁世凱死後,當時名人送上的輓聯,立場不同也就觀點不同,有褒有貶,供君細品。

楊度挽袁世凱:

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而後,再評是案

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複斯言

馮國璋挽袁世凱:

為天下痛,兼哭其私,一柱存亡關氣運

如四時行,成功者退,千秋華夏仰威靈

蔡鍔挽袁世凱

辛亥革命,你在北,我在南,野心勃勃,難容正人,懼我怕我,竟欲殺我

海內興師,上為國,下為民,雄師炎炎,義無反顧,罵你笑你,今天吊你

黃興挽袁世凱

好算得四十餘年天下英雄,陡起野心,假籌安兩字美名,一意進行,居然想學袁公路;

僅做了八旬三日屋裡皇帝,傷哉短命,援快活一時諺語,兩相比較,畢竟差勝郭彥威。

黎元洪挽袁世凱

華夏日重光,回思締造艱難,億兆生靈應感泣;

勛名天不朽,太息受終危急,萬幾擘畫失師貲。

我最喜歡下面這幅輓聯,以曹操桓溫二位梟雄比擬慰亭確實恰當,古今權臣總有相似之處。

曹操云:毋人負我,寧我負人,唯公善體斯意;

桓溫謂:不能留芳,亦當遺臭,後世自有定評。


康生(1898年-1975年12月16日,筆名魯赤水,曾經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發動「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成員之一,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

康生出生於書香世家,由於受到家族薰陶,幼年時代便開始接觸文藝作品,因此擅長中國傳統書法、中國畫及收藏,其藝術造詣曾被指為是眾多中共領導中最為優秀者之一。

王力曾在《王力反思錄》中說:康生是我們黨內最大的書法家,是當代中國最大的書法家之一。

著名文物鑒賞家、前清翰林院編修陳叔通認為,當代中國有四大書家,分別為:康生、郭沫若、齊燕銘、沈尹默。據說陳叔通家中曾藏有康生手書的真草隸篆四條屏。另外明朝著名文人馮夢龍編纂的《醒世恆言》,據考明天啟丁卯年刻本世間只有四部,兩部在日本,一部在大連圖書館,康生不知用何種辦法搞到一部,並親自校訂。該書共缺佚70餘處3670字,全由康生仿宋體木刻字補之,並用「康體」寫了詳細的說明並附於書中。幾千個小楷字從頭至尾無一懈怠,確實功力不凡。

據說康生還送給劉少奇一面十四摺扇面,兩指間寬,竟用蠅頭小楷謄抄了整整一篇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
更為稱奇的是,康生還能雙手寫梅花篆字,他經常左右開弓,或竟用左手,故常以「康生左手」 落款。對於自己的書法水準,康生也是相當自負的,據說他曾經放言:「郭沫若那字,也叫書法?我夾根木棍也比他寫得強!」此言雖屬狂語,但平心而論,與康生的字相比,郭沫若的書法確實顯得俗媚了些。
不僅如此,康生還精鑒賞,通篆刻,擅繪畫,他認為自己書畫之水平和齊白石不差上下,故有一個筆名叫魯赤水,恰與齊白石相對應。

康生書法可以吊打太祖,但從不在太祖面前顯擺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李鴻章
應知友提醒,感謝大家支持,這裡做個簡單目錄:
前半段是李的生平及各類回顧;
後半段則是關於「太平天國」和「洋務運動」之中一二件事體現出的權謀,當然還有很多事,此處著重推薦《李鴻章與晚晴40年》這部書。
第一次得到這麼多贊,感謝大家支持。

李鴻章生平及爵位: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漸甫,號、儀叟,謚文忠安徽合肥人。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爵,中國近代私人武裝淮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歷經太平天國、捻軍、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在經濟上與英國羅斯柴爾德家族財閥有私人來往。李鴻章曾被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授予皇家維多利亞勳章


大清光祿大夫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晉一等肅毅侯太傅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以廣西塾師洪秀全為首的農民,以傳播拜上帝教為途徑在廣西桂平紫荊山麓金田村聚眾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軍曰太平軍,經過兩年多的戰鬥,從廣西一隅經湖南攻克武昌,直入長江流域,奠都南京,建立了一個與清朝抗衡之政權,

咸豐八年(1858年)冬,李鴻章入曾國藩幕府襄辦營務,負責起草文書。鴻章生活頗無規律,晚睡懶起,曾國藩教訓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處所尚惟一誠字而已。」言訖拂袖而去,李鴻章「為之悚然」。


咸豐十年(1860年),李鴻章統帶淮揚水師。湘軍佔領安慶後,被曾國藩奏薦「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帶募勇。


同治元年(1862年),編成淮勇五營,曾國藩以上海系「籌餉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國輪船以中立國名義通過太平天國控制的南京長江江面抵達上海,自成一軍,是為淮軍


同治二年(1863年)和三年(1864年),李鴻章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基本剿滅太平天國。接著李鴻章參與平定了捻軍叛亂,因功加封為協辦大學士,且保住了即將崩潰的清王朝,因此被譽為「中興名臣」。

洋務運動:

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主張摹習列強的工業技術商業模式,使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廷統治。

本著「師夷長技以制夷」與「師夷長技以求富」兩個主張,李鴻章先後創辦「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金陵製造局」,「輪船招商局」以及後來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

甲午戰敗:


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凈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籠,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吳永《庚子西狩叢談》,吳是曾國藩的孫女婿,李鴻章的幕僚,其文記載李鴻章回顧一生


傳統說法常認為李指示給丁(註: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要「避戰保船」,但是實際上這是一種偏頗和誤傳,如9月28日電令「丁督催修理各船早竣,以後專在北洋各要口巡擊」。而末期也曾命令丁試著突圍逃跑而丁此時連拼力掙脫漏網的意志都已失去,回電拒絕。而時人認為李鴻章對甲午戰敗的責任,尚存在爭議。雖然存在著種種爭議,但從整個甲午戰爭的進程來看,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確實將所有淮軍主力部隊派往前線,從主觀希望上全力與日本一戰,但雙方實力懸殊,同時用人不當導致了戰敗。

吳汝綸曾說:「平壤之敗,李相國痛哭流涕,徹夜不寐……及旅順失守,憤不欲生。」


梁啟超則說「李之失機之處多矣,然不失機亦絕無可勝之理」。


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其言雖稍過,然亦近之。不見乎各省大吏,徒知畫疆自守,視此事若專為直隸滿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籌一餉出一旅以相急難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劉公島降艦之役,當事者致書日軍,求放還廣丙一艦,書中謂此艦系屬廣東,此次戰役,與廣東無涉云云。各國聞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語實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與李鴻章一人戰也。」——梁啟超

據梁啟超記載李遇刺後說「舍予命而有益於國,亦所不辭」而稍愈後日本送來和約綱要,李「除第一朝鮮自主外,余皆駁議」。最後一稿和約,日本方面毫不讓步,於是只好被迫簽約。

戊戌維新:

1898年戊戌政變,慈禧太后重訓朝政,光緒被囚,康、梁逃往海外,朝廷大批清查維新人士。在這樣的嚴峻時刻,李鴻章卻暗中保護一些維新人士,並和康、梁暗通款曲。有人告他是維新派,慈禧因此問他:有人說你是康黨。李鴻章回答:「臣實是康黨,廢立之事,臣不與聞;六部誠可廢,若舊法能富強,中國之強久矣,何待今日?主張變法者即指為康黨,臣無可逃,實是康黨。」慈禧聽後默然。


後來,李鴻章委託伊藤博文等向康有為和梁啟超捎去口信,勉勵他們要努力學習西學將來報效國家。有一次,李鴻章對伊藤博文說,這次康、梁變法之失敗,只「因變法太急,用人不當」。

庚子國難-落日將壇:


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勸奉教,自信天,不敬神,忘祖先。男無倫,女行奸,鬼孩俱是子母產。如不信,仔細觀,鬼子眼珠俱發藍。天無雨,地焦干,全是教堂止住天神發怒,仙發怨,一同下山把道傳。非是邪,非白蓮,念咒語,法真言。升黃表,敬香煙,請下各洞諸神仙。仙出洞,神下山,附著人體把拳傳。兵法藝,都學全,要平鬼子不費難。拆鐵道,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大法國,心膽寒,英美俄德盡消然。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

我朝二百數十年,深仁厚澤,凡遠人來中國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懷柔。……初亦就我範圍,詎三十年來,恃我國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囂張,欺凌我國家,侵犯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朝廷稍加遷就,彼等負其兇橫,日甚一日,無所不至。……小則欺壓平民,大則侮慢神聖。平日交鄰之道,我未嘗失禮於彼,彼自稱教化之國,乃無禮橫行。專恃兵堅利器,自取決裂如此乎?無論我國忠信甲胄,禮義干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餘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翦彼凶焰,張國之威?其有同仇敵愾,陷陣衝鋒,抑或仗義捐資,助益餉項,朝廷不惜破格懋賞,獎勵忠烈;苟其自外生成,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竟作漢奸,即刻嚴誅,決無寬貸。爾普天臣庶,其各懷忠義之心,共泄神人之憤,朕有厚望焉。——《上諭》

1900年八國聯軍進圖北京之際,李鴻章與兩江劉坤一、湖廣張之洞等督撫協議東南互保,甚至與革命黨人接觸試探光緒、慈禧兩宮萬一殉難之後,可能政局;光緒皇帝、慈禧太后抵達西安的消息傳出後,共和之議遂為成局。

在西安(慈禧)方面多次敦促之下,原意不願北上收拾殘局的李鴻章方不得已而受命。李鴻章到北京,全無談判籌碼,在各國嚴厲要求之下,經多番請示行在,終於在1901年基本按照各國所提條件簽訂《辛丑和約》

1901 年9月7日,李鴻章代表大清國與11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份文件上,李鴻章將「李鴻章」三個字簽成了 「」字的模樣,這三個字擠在一起,即虛弱無力,又辛酸悲苦。很明顯,李鴻章在此時想的是以自己在朝廷受封的身份肅毅伯」來落下這個恥辱的款。

李鴻章心力交瘁,簽約不久便即去世。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

繼續附本人摘錄文章:


《李鴻章—權謀》

和晚清很多漢族大員一樣,李鴻章的發跡,走的也是從書生到帶兵官的路子,有些不同的是,李鴻章從曾國藩幕僚身份退下來,開始當上江蘇巡撫時,已是不折不扣的中年(40歲),完全屬於大器晚成型

李鴻章在給曾國藩做幕僚時,就以其識見和刀筆吏的功夫而深得曾氏的賞識,曾氏讚許其「所擬奏咨函批,皆有大過人處,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於藍,亦未可知」。該書對李氏奏摺中這種刀筆功夫,作了一些有趣的發揮,怎麼反駁上級,如何敷衍皇上揣摩聖意打太極拳,今天的「秘書黨」應該認真學學。


李鴻章作為晚清第一重臣,其真正的本事當然並不在於雕蟲小技的奏摺文字上,大臣所以成為大臣,既有時運,更堪玩味的則是其人身懷的種種看家本領


對於做官,曾國藩曾有批評:「少荃拚命做官」。但李鴻章雖然「拚命做官」,精於自保,他卻也並沒有在戊戌政變落井下石,大造冤假錯案,以洗乾淨自己,反而有點挺身而出的味道,這就不能不令人心生敬意了。


筆下真功夫:


同治元年正月初十,即1862年2月上旬,兩江總督曾國藩上了一道《參翁同書片》,指責曾任安徽巡撫的翁同書對曾參與地方鎮壓捻軍、但後來又割據一方抗清的苗沛霖處理不當棄城而逃謊報軍情等數條罪狀,要求朝廷嚴懲


此折一上,朝野震動。因為翁同書的父親翁心存曾入值上書房達二十餘年,咸豐皇帝、恭親王等道光帝的幾位皇子都是他的學生,歷任工部、吏部尚書;翁同書的兩個弟弟翁同爵翁同龢(後來光緒的老師)也是大名鼎鼎。翁家權位如此之高,竟有人斗膽敢「參他一本」,焉能不朝野震動?

如此重要之事,李鴻章只以區區不到六百字便將事情「搞定」,迫使本來有心回護翁同書的朝廷只得「比照統兵將帥守備不設為賊與掩襲,以致失陷城寨者斬監候律,擬斬監候」。


區區不到六百字,可謂字千鈞句句見血。此折曆數翁同書忠奸不辨誤用歹人措置失當貪生怕死連失兩城的罪狀,然後指出翁的幾道奏摺的自相矛盾之處反駁他的種種自辯,令其無繼續辯解的任何餘地。此折最後寫道:翁同書有如此行為「豈宜逍遙法外?應請旨即將翁同書革職拿問,敕下王大臣九卿會同刑部議罪,以肅軍紀而昭炯戒。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一句「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即將朝廷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本想「瞻顧遷就」從輕發落的「後路」封死,委實老辣。朝廷只得並不情願地按規定將翁同書判「擬斬監候」。

洞悉形勢:


1860年9月,英法聯軍攻佔天津,直逼北京城下,咸豐皇帝在逃往熱河途中命孤駐祁門的曾國藩派湘軍精銳鮑超部北上救援。接到命令後,曾國藩左右為難舉棋不定。北上「勤王責無旁貸,如不北上護主,將被責為天下罪人;但此時正是剿殺太平軍關鍵時刻,一旦抽掉精銳,於戰局大有影響,而且這時正值徽州失守祁門危急之時。


李鴻章認為英法聯軍已在北京城下,破城而入只是朝夕之事,調兵北上保衛京城已毫無意義;而且英法聯軍侵略最終將「金帛議和」了事,真正威脅清王朝的還是太平軍。李鴻章比清廷更早看出這一點,眼光確非尋常。他進一步論述湘軍鎮壓太平軍是關係「天下安危」之事,對北上駛援應「按兵請旨」,靜觀局勢變化。經過仔細權衡,曾認為李說確有道理,於是採用此議。他上疏朝廷表示願意北上,但提出鮑超人生地不熟「斷不能至」,所以請朝廷在胡林翼和自己之間「酌派一人進京護衛根本」,其實是在拖延時間,因為往返奏報大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果然不出所料,不久就接到「和議」已成不必北援的命令。

千年未有之變局:


船堅炮利」是近代中國人對西方文明最早也最為直觀的認識,所以中國「向西方學習」也是從仿造輪船槍炮開始的。中國近代正式有造船工業,是從李鴻章在1865年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於1868開始建造輪船「恬吉」(後改名「惠吉」)號開始的。到1870年,該廠又建造了「操江」、「測海」、「威靖」等輪。

緊接李鴻章之後,洋務派的另一重臣左宗棠於1866年底創辦了近代中國最早、規模最大的專業造船企業「福州船政局」。但左宗棠立即被調任陝甘總督,於是請沈葆楨出任福州船政大臣,在沈的經管下,閩廠發展迅速。1869年6月,該廠建造的第一艘輪船「萬年清」號終於下水。到1871年底,該廠又陸續建造了「湄雲」、「福星」、「伏波」、「安瀾」、「鎮海」等船。


正當造船事業順利發展的時候,頑固派官僚、內閣學士宋晉於1872年1月23日上奏要求停止造船。他的理由是現在國家財政困難,而僅福州船政局由於連年造船,聽說經費已撥用至四五百萬兩,「糜費太重」。因為製造這些輪船是用以「制夷」的,現在中外「早經議和」,造船反會引起外國「猜嫌」,而「且用之外洋交鋒,斷不能如各國輪船之利便,名為遠謀,實同虛耗」。如果「用以巡捕洋盜,則外海本設有水師船隻」,不必在傳統水師木船外再造輪船,增加巨額費用。總之,在財政如此緊張之時還「殫竭脂膏以爭此未必果勝之事,殊為無益」。他同時指出江南製造總局的情況與福州船政局相同,所以請旨敕令閩浙、兩江總督停止福州船政局和江南製造總局兩處造船。


對宋晉的建議,朝廷認為不無道理,但此事畢竟事關重大,且與位高權重的曾、左、李都有關係,因此將他的奏摺交兩江、閩浙等省督撫閱看,酌情議奏。這道「上諭」行文也頗為巧妙,一方面表示輪船如果「製造合宜,可以禦侮,自不應惜小費而墮遠謀」,一方面又表示「若如宋晉所奏,是徒費帑金,未操勝算,即應迅速變通」。對宋晉的意見,曾國藩表示堅決反對,但福州將軍兼署閩浙總督的文煜則表示支持。這使清廷依然舉棋不定,便於1872年4月初再發上諭,要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三人通盤籌劃悉心籌議。


左宗棠沈葆楨於5月初先後覆奏,堅決反對停止造船,而李鴻章則遲至6月下旬才覆奏,足見他對此事的重視。在這次上奏中,他首先高屋建瓴指出,中國面臨的形勢是「合地球東西南朔九萬里之遙,胥聚於中國,此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也!」西方列強通過印度從南洋逐漸向東北侵略,闖入中國邊界甚至腹地,這是中國歷史前所未有的。


西方列強之所以能橫行中土、中國之所以受制於西方各國,就在於中國傳統的弓矛、小槍、土炮不敵彼之後膛槍炮;中國傳統的舟楫艇船、炮劃不敵彼輪機兵船。在這種情況下,不要說「攘夷」,就是維持現在局面也要學習製造西方的船炮。謀求自強之道在於「師其所能,奪其所恃」,「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學愈精,愈推愈廣,安見百數十年後,不能攘夷而自立耶?日本是一小國,為自保而學習西方,結果近年來反而「逼視我中國」,「中國可不自為計乎?」他進而指出:「士大夫囿於章句之學而昧於數千年來一大變局,狃於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創巨而痛深,後千百年之何以安內而制外?」這正是要求停止造船論的由來。因此「國家諸費皆可省,惟養兵設防、練習槍炮、製造兵輪之費萬不可省。


求省費則必屏除一切,國無與立,終不得強矣。」他坦言我們並非不知道開始製造船艦花費甚巨,「為國家籌久遠之計,豈不知費巨而效遲哉」,但現在必須開辦此事,否則今後將後悔不及。如果現在停辦,不但前功盡棄,而且將為外人恥笑,並進一步助長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由是言之,其不應裁撤也明矣。」

反對者指責福建船廠在籌劃開辦時曾上奏花費不大,現在花費遠遠超過當初計劃,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頗有「釣魚工程」之嫌。對此,李鴻章辯解說負責創辦福建船廠的兩個法國人並非造船專家,估算可能不準;並進一步詳細說明創辦之初購買機器修建廠房培養員工確實花費巨大,然而經過初創階段後造船越多,每艘船的成本則將越低。這一解釋,確有相當說服力。


對於反對者即便中國建造兵船,與外國在水上打起仗來也未見得能贏的論點,李鴻章的反駁看起來相當低調,他不能不承認事實確實如此,但實際卻非常有力。他承認中國在海上仍打不過西方列強,但他以結束不久的普法戰爭為例,說法國兵船無論質、量都勝過普魯士,最終還是戰敗,所以「兵事勝敗,固難言已」。

接著不厭其詳地介紹了英、法更為先進的軍艦,其裝備設施非中國新造輪船可以相比,他想要說明的是如果中國想打勝仗也要造這樣先進的軍艦,而這將需要更多經費。他巧妙地利用了論敵的矛盾:我們新造軍艦打不過列強是因為沒有它們的先進,如果你要求我們能打贏,就應撥更多的造艦經費、而不能裁撤剛剛起步的造艦事業。他接著便反駁說:「今欲我數年創始之船,遽敵彼百數年精益求精之船,不待智者而知其不逮。然就已成者而益求精,未必其終不逮也。」何況,中國現在建造輪船「本無馳騁域外之意,不過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只是為了防守沿海、沿江,這些地方由於水淺礁多,「外洋大兵船、鐵甲船勢難深入」,所以從保衛海防而言,現在所造船艦規模、水平完全夠用。退而言之,即便我們的兵船打不過外國,但我們建造這些船就使他們可能不敢輕舉妄動;反之,如果因我們建了這些船也打不過外國而停建,就會「平日必為外人所輕,臨事只有拱手聽命,豈強國固本之道哉」?

由於反對造船者以財政經費緊張為理由,因此李鴻章在陳述了中國面臨的不得不造輪船的歷史環境後,便具體分析財政問題。接著他以相當篇幅提出了解決經費問題的具體建議,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由財政緊張順理成章地提出解決財政問題的根本是要「求富」,提出不僅要建造兵船,更應建造商船,設立經營民用商業運輸企業,要建立用大機器生產的煤礦鋼鐵企業,創辦民用企業贏利賺錢。他指出,船堅炮利後面的支撐是,而英國之所以最強大,就因它的鐵、煤產量最多。如果我們一直像現在這樣不能自己用機器生產鐵、煤而不得不依賴進口,那麼一旦中外衝突,「不但各鐵廠廢工坐困,即已成輪船,無煤則寸步不行」,這才是真正應該憂慮的。

其實,李鴻章早就想用機器生產各種民用品,但他深知守舊反對力量太強,因而不敢提、不能提。確實,能否用機器生產槍炮兵船明顯關係到清王朝生死存亡還遭到如此強烈的反對,用機器生產,組建近代航運業等與「軍工」無關的事業確更難推行。此時,李鴻章認為時機已到,便借反對者提出財政問題而提出只有以機器「求富」才是解決財政的根本辦法。最後,他總結說:「法待人而後行,事因時為變通。若徒墨守舊章,拘牽浮議,則為之而必不成,成之而必不久。坐讓洋人專利於中土,後患將何所底止耶?」

清廷將等三人奏摺又交總理衙門議奏,總理衙門上折完全支持他們的意見,這場洋務派頑固派對是否要學習、引進西方科學技術進行的又一場重要爭論才告結束。而更重要的是,李鴻章此折借頑固派提出的「財政緊張」,反而提出更為頑固派反對的「求富」主張,使洋務運動從「求強」階段深化為「求富」階段。從「求強」到「求富」,不但是洋務運動發展的重要階段,對中國社會也產生了既深且廣的影響。而李鴻章此折中「借力打力」的技巧,端的是老謀深算

繼續上乾貨都是本人自己摘錄的,希望大家關注本人微信公眾號「蔡大大」哈哈,打個小廣告。
孫中山建立的民國,為何被袁世凱糟蹋? - 歷史 這裡是關於袁世凱的,放多了,你們還更不願意看!感謝各位知友的支持。

=======分割線======
當然是—李鴻章
梁啟超心中的「總統」人選;
他有年輕時的「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
有臨死勸誡後輩的「東洋塵氛猶未起,諸君莫作等閑看」;
他的淮軍在甲午解散後成了各路新軍的班底,為了辛亥奠定了基礎;
他是洋務運動主要推動者之一,為近代化貢獻了力量;
他通過自己的縱橫捭闔在屈辱的外交中勉力爭取權益。
君之後,誰復傷?

打個小廣告:微信公眾號:蔡大大
去年為李寫了點文章。
被黑的還有李的傳人—袁世凱。


——————照顧女性讀者繼續騙贊的分界線————————


瑪麗·安托瓦內特,路易十六的媳婦,原奧地利帝國公主,關於她生活奢靡腐化的小報在當時的巴黎滿天飛,每天只是熱衷於舞會、時裝、玩樂和慶宴,被稱為「赤字夫人」。政治上支持王權,並勾結奧地利,把作戰計劃提供給外國干涉軍,企圖借外部勢力鎮壓革命,最後被革命法庭推上斷頭台。
相傳她得知農民饑荒時沒有麵包吃,笑問「何不食蛋糕?」和司馬衷好登對的說,不過這應該是張冠李戴了。
不過她年輕時做過不少善事,她還是個豎琴演奏家,新髮型狂熱愛好者。
她最有名的一句話在死前,真事。在被推上斷頭台時踩著了劊子手的腳,立刻歉身致意:「先生,請您原諒。」
真是最後的古典主義優雅了。

如果說瑪麗是個好傻好天真的千金小姐的話,克里奧帕特拉則算是經緯之才了。她的名聲夠狼藉吧,搞完愷撒搞安東尼,最後想搞屋大維的時候估計是年老色衰了沒成功,好像托勒密王朝全靠她的陰道庇護著。

其實女王也是雄才大略,埃米爾路德維希的傳記里提到,女王時期埃及與羅馬的商貿往來達到歷史最高,最近發現的一份親筆簽署的政令文件可為佐證,是埃及國王答應給羅馬將軍卡尼迪斯以優惠的商品進出口關稅,女王簽署了genestho(同意)。

Found - A Document Signed By Cleopatra(節選)
The only known example of the signature of Cleopatra, the most seductive queen of the ancient world, has been discovered on a scrap of papyrus that lay forgotten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in a mummy casing in Berlin, write Rossella Lorenzi and Peter Conradi.
Peter van Minnen, a Dutch professor of ancient history, has identified a single word, "genestho" - Greek for the royal command "so be it" - at the end of a document from 33BC, when Cleopatra VII ruled Egypt.
Experts at the British Museum who are familiar with van Minnen"s findings said this weekend that there was little doubt that the word had been written by Cleopatra.
The document contains a promise from the queen of lucrative tax breaks for Publius Canidius, a powerful Roman commander close to Mark Antony, her lover.
It indicates that Cleopatra, who also had an affair with Julius Caesar, was a skilled political manipulator rather than the tragic heroine of Hollywood legend.
Found - A Document Signed By Cleopatra

如果不是有經濟上的往來,式微的埃及能在羅馬帝國邊上躺20多年?

如果不是有政治手腕,能終其一生憑美色蠱惑天下?



這是電影啦,金幣上她長這樣:


鼻子再高一點也沒有什麼卵用好吧。。。
——————感興趣的人多了開始更新騙贊的分界線————————


喬治·拜倫,從小就是個情緒化的跛正太,在劍橋大學射擊、賭博、飲酒、打獵、鬧學潮,經歷了一次斷背歡後把注意力轉向女人,他讓特瑞薩伯爵夫人為他拋夫棄子與他同居,他的情書讓無數年輕的貴婦夜不能寐,他肆無忌憚地推崇土耳其人的做法:「想要女人,就拍一拍手——叫她們進來。完事了,也拍一拍手——叫她們出去!」
最狠的是他還把自己同父異母的姐姐給辦了,生下一女,搞的人家管他爹叫什麼都難辦,幸好他爹死的早,並沒有什麼卵關係。
聲名狼藉的壞處就是上流社會各種流言飛語(當然也有真的),還傳說他玩雞姦。雞姦可是要弔死的啊,死相很難看有沒有,完全不該是美男的結局啊,與是他四處逃亡。
可這樣一個渣男,才華橫溢,21歲遊歷歐洲各國寫下《恰爾德·哈羅德遊記》,33歲作詩劇《該隱》,跑去希臘參加抵抗奧斯曼人的戰爭,最後死在了那裡。享年僅36歲。

雅典宙斯神廟邊有他的紀念碑,蘇尼翁海岬的阿波羅神廟廊柱上有他的刻名。
既然談到文人就再來一個正面的,海因里希·海涅,德國文學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你讀他的作品,感覺到痛苦和哲理,真的以為他是個很嚴肅的男人噢。
其實他就是一個逗比。
其實他就是一個逗比。
其實他就是一個逗比。

有一次他和書商斯特勞斯發生爭執,稱對方為「一頭有角的驢」,後者要求其道歉,他上前就是一個耳光,搞的人家忍無可忍,雙方協議決鬥。
海涅倒不怕死,怕的是他萬一死了,有名無份的情人米萊特拿不到遺產,遂舉行閃電婚禮定下人生大事,請腦補一下,這孫子氣喘吁吁的跑去找情人:「妞,咱結了吧!完事了哥要決鬥去裊!」
決鬥現場更是爆笑,氣勢洶洶的歪把子海涅首先放了空槍,自己倒被人打中了屁股。我就奇怪兩人側身互射怎麼會打中屁股呢?難道他失手後轉身就跑?生死之際都沒個正形,我喜歡。
——————正經答題的分界線————————


上海灘的大佬杜月笙,在歷史上的形象似乎就是個欺行霸市無法無天之徒,其實哪有這麼簡單。沒有這些人,亂世中的上海就沒法維持基本的社會秩序。民國十八年,法租界水電廠的職工突然罷工,一時全法租界無水無電,僵持十多日,法租界當局毫無應付辦法,最後派人請杜氏出來調解。杜氏提出所有工人薪金一律要加一倍,最後敲定加薪百分之七十五。接著便召集罷工領袖,由他具柬在「三和樓」大擺筵席,講清楚事情後把酒發言:「我祝賀你們勝利,也是中國人勝利,希望大家明日一清早就上工。」大家鼓掌如雷,高呼「照辦」,一場連續幾個月的大工潮就此結束。

[1]


魯迅先生那篇著名的《紀念劉和珍君》廣為人知,其背景是「三一八」慘案,當時執政的段祺瑞自然是不折不扣的反面人物。但是段祺瑞在慘案發生後的表現,大約並不為人所知。段祺瑞在知道政府衛隊打死徒手請願的學生之後,頓足長嘆:「一世清名,毀於一旦!」隨即趕到現場,面對死者長跪不起,並即刻命令嚴懲兇手,之後他又宣布自己決定終身食素,以示對這場殺戮的懺悔。慘案發生後的十年中,段祺瑞都不吃葷腥,至死不改。1936年,他的身體十分虛弱,病痛不已,醫生建議他開葷,以增強體質,他則以「人可死,葷絕不能開」回答,食素如故,最後不治而死。[2]段祺瑞終身如此懺悔,恐怕不能以作秀稱之,這個歷史上評價不高的軍閥,也有自己的良知和原則。

[1] 陳存仁:《閱世品人錄》。


[2]西林:《殘照記》。

很多歷史人物,不勝枚舉。人們只記得他們傳世的臉譜,卻忘了他們生之為人的有血有肉。


為當大總統不惜賄選的曹錕,在日本人打進來的時候卻誓死不投靠。


經評論區提醒,添上他值得稱頌的事迹:收復外蒙古

段祺瑞派心腹徐樹錚收復外蒙居功至偉。辛亥革命後,
外蒙古因沙俄扶植脫離中國,當時的中國根本無力與沙俄對抗,然而段祺瑞瞅准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無暇顧及外蒙,派徐樹錚一舉收復外蒙,舉國人民歡欣鼓舞。外
蒙的回歸,不僅打擊了民族分裂勢力,更保證了中華民國的領土完整與主權統一。在這一點上,作為當時的政府首腦,段祺瑞值得稱頌。

附事件始末講述鏈接 不該被遺忘的英雄:北洋軍收復外蒙出兵西伯利亞紀實。


------------以下為原答案(2015.5.12)--------------
我想投段祺瑞一票
-----------------------------
第一次獲得贊,竊喜,再加點吧。以下內容摘自百度百科

段祺瑞(1865—1936)民國著名政治家,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曾助袁世凱練北洋新軍,而後以此縱橫政壇十五載,一手主導了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的內政外交。有「三造共和」的美譽,後來因寵信徐樹錚,迷信武力統一,為直系擊敗而下野,曾藉助和張作霖和孫中山的三角同盟而復出。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詞拒絕 。1933年1月,蔣介石派專使迎段祺瑞南下,委以「國府委員」銜。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於上海宏恩醫院。
「北洋三傑」之一段祺瑞,被稱為「北洋之虎」,曾任國務總理、執政,有「三造共和」的美譽,是當時少有的廉潔官員。段祺瑞雖為軍閥,但人格形象頗佳,由於篤信佛教,平日多半吃齋,為人嚴肅刻板,不苟言笑,生活樸素,清廉如水,無積蓄、無房產。他一生做人信條是「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人稱「六不總理」,享譽於世。在物慾橫流、無官不貪的民國時期,他是個官場的另類。
段祺瑞因致電要求清帝退位抵制洪憲帝制討伐張勳復辟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譽。梁啟超評價段祺瑞:「其人短處固所不免,然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家勇於負責,舉國中恐無人能比。」吳佩孚:「天下無公,正未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奠國著奇功,大好河山歸再造;時局至此,皆誤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戰,憂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勛。」
段祺瑞一生酷愛圍棋,資助過大批圍棋手(如吳清源),被稱「圍棋的大後台」,好打牌;有組織才能,善於利用政治、軍事手腕維護統治。 後人評段者,有挺其品質高尚,愛國有心。有罵其軍閥,傾心權術,迷信武力。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段祺瑞被推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民國十五年,縱任軍警屠殺愛國請願學生上,造成「三·一八慘案」,旋被馮玉祥趕下台。「三一八」慘案發生後,有說法認為他隨即趕到現場,向死者長跪不起,並決定終身食素,至死都沒有違背這一決定。但是段政府稱示威學生為「暴徒」。段祺瑞長跪不起不合常理,且前文稱段祺瑞悼念遇難學生的史料有明顯謬誤(這段回憶中「三一八」慘案發生的時間與公認的發生時間不符)。有回憶者稱段祺瑞在三一八之後在家中也吃葷,在其他場合吃素只是與信佛有關。
當時,達官貴人三妻六妾很時髦,段祺瑞也沒有例外,討了幾房姨太太。他的第四位姨太太,貌美如花,知書達禮,段祺瑞很喜歡。但她一進門就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原來她已經有了意中人。段祺瑞便忍痛割愛,吩咐他妻子要像嫁女兒一樣,置辦嫁妝,吹吹打打,很熱鬧地成全她和意中人的婚事。段祺瑞讓姨太出嫁的事,在當時傳為佳話。

沒有房產 段祺瑞一生沒有房產,直到袁世凱以送套房子給他養女的名義(段在原配夫人過世後,娶了袁世凱的養女張氏為妻),給了段家一棟房子。這棟房產的原房主是與袁世凱打牌輸了四十萬大洋,才把房子抵押給袁世凱的,可沒給房契。等老袁一死,房主的兒子拿著房契來找段祺瑞,要收回房子。後來段祺瑞到天津、上海,都是租房而住。
不收禮 作為一國軍政首腦,給段祺瑞送禮的人自然會排成長隊,但他從來不收禮。江蘇督軍齊燮元曾送給段祺瑞一件幾扇鑲嵌著各種寶石的屏風,五光十色,非常珍貴。段祺瑞的家裡人都喜歡得不得了,盼望段能留下這件寶物。誰知第二天一早,段就派人將屏風歸還給了齊燮元。張作霖給段送來一些東北特產,並不值錢,但段祺瑞死活不肯收,最後在張作霖副官一再懇求下,才勉強收下兩條江魚。
愛國 最可稱道的是,他晚年保持氣節,不與日寇合作。「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扶持溥儀成立了偽滿洲國,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又多次到天津秘密拜訪段祺瑞。為避免日本人的要挾,段祺瑞舉家遷來上海,公開表明自己的抗日態度。他接受《申報》記者採訪時說:「日本暴橫行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國惟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語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國積極準備,合力應付,則雖有十日本,何足畏哉?」「愛國朝野一致,救國惟有自救耳。」

雖然爭議很多,但是我確定的是他在我們的歷史上聲名狼藉,但是有著鮮為人知的一面,過去了這麼久,歷史也為他正了名,還是希望更多的國人能夠對那段歲月有更多的了解和認識,與大家共勉。
附百度百科鏈接段祺瑞_百度百科


回答建議修改:違反法律法規的內容!!!

弘揚點正能量實在是太難了。

======

=====

=====
我換一個。石原莞爾
===================以下內容來自:關河五十州《正面抗日戰場》================
在明石之後二十年,日本陸軍大學終於又出了一個純軍事作戰領域的天才。有且僅有一個,自此以後便斷了種。這個人就是石原莞爾。
  像明石一樣,石原也做到了「不拘小節」,堅決貫徹了這種不愛洗澡、不修邊幅的怪人傳統。
  怪人才有怪才,這個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與明石不一樣的是,在邋遢這種行為藝術的圈子裡,石原表現出了更多更大的創造性。
  不洗澡就會渾身長滿虱子,這幾乎是一定的。別人身上生了虱子,都會惱羞成怒,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石原則不然,他不殺虱子。
  當然,從小就在軍人窩裡長大的石原既無婦人之仁,也不是動物保護組織的成員。他留下虱子只是因為他想出了新的樂子。
  這位老兄把抓來的虱子都編了號,喊一聲:預備,跑。
  然後看哪只虱子領先,哪只虱子落後,獎優罰劣,十分過癮。
  你還別說,這種變態遊戲圍觀的人還挺多。到後來索性開了賭場,大家按號下注,弄得就跟香港人賭馬一樣熱鬧。
  繪圖歷來是軍校的一門基本功課。好象《人間正道是滄桑》裡面的「孫紅雷」就是靠一手繪圖手藝考上黃埔軍校,並受到教官賞識的。
  日本的大小軍校也是如此,每周都會要求學生交來繪圖作業,允許自由命題。可是有一天軍校教官卻被一張「自由命題」的繪圖給徹底雷倒了。
  其實也沒畫什麼驚天動地的東西,如果沒有文字說明,看上去就是一根很普通的小棒槌。
  題目:我的寶貝。
  作者:石原莞爾。
  地點:廁所。
  時間:某月某日。
  原來是石原君自畫的寶貝雞雞!
  基本寫實,也許還有一點點誇張。
  從此大家便送了石原一個名字:七號。
  不解釋,你還以為這是搞潛伏的特務代號。其實它指的是日本一家醫院的第七號樓,裡面住的都是精神病人。大家認為那裡特別適合石原去居住。
  畫圖能畫到進精神病院的偉大境界,也算古今第一人了。
生活上一塌糊塗,學習上也並不用功,別人都在拼著命讀書,惟獨這哥們不當一回事。平時除了捉虱子玩,畫自個小雞雞外,最大的興趣就是看閑書。
  前面講過了,日本軍校最看重分數,考試壓力非常之大,加上功課又多,一般情況下,很少有人願意擠時間去看軍事以外的書。石原則不一樣,他的閱讀範圍很廣,人文地理什麼書都涉獵,而且還頗有心得,這也許就是他後來有能力搞「理論研究」的基礎。
  饒是如此,那些比他用功十倍還不止的同學還是考不過他,每次「七號」都是名列前茅。
  所謂怪才,通常都是指這樣一類人:神經兮兮,死不要好,但腦子都特別好使,好象被外星人點過穴位一樣。
  明石元二郎這樣,石原莞爾也是如此。兩個精神病似乎不費什麼吹灰之力,都先後考上了正常人擠破腦袋也擠不進去的日本陸軍大學。
  在當年的校園裡,石原君是很有些名氣的。
  進了陸大,就等於進了高級軍官的保險箱,出去混好了都是將軍,再差也能弄個大佐噹噹,所以人人都架勢十足,走到哪都愛在腰間挎把腰刀顯擺顯擺。
  其中最拉風的竟然是連穿件衣服都不成體統的石原。
  因為他那把刀實在太牛了。就長度而言,比誰家的刀都長出那麼一截,能一直拖到地上,屬於倭刀之加長版,走到哪都有人追著看。
  石原畢業時還得到了另一把更牛的刀。
  這就是天皇御賜寶刀。
  在日本,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具有遞進關係。
  凡在士官學校畢業成績進入前五名的學生,可獲得天皇賞賜的銀懷錶一枚。
  士官學校畢業後要從軍,其中成績優秀的,經基層鍛煉後,可由所在部隊推薦報考陸軍大學
  在陸大,把畢業成績進入前六名的稱為「軍刀組」,不僅會得到天皇親賜的軍刀,還可以出國留學。到後期,日本陸軍高層幾乎被「軍刀組」給完全壟斷了。那個「皇姑屯」事件後被轉入預備役的村岡就曾經是軍刀組的一員。
  石原那一屆,他是軍刀組當仁不讓的頭塊牌子,是首席,第一名。
  對於日本陸軍來說,「軍刀組」是飛黃騰達的代名詞,一眾人等都是坐著火箭往上升的。
  但石原是怪才,跟正常人不太一樣,所以不在此例。
  由於他很早開始就惡名遠揚,所以儘管是陸大「狀元」,卻連機關也沒能進得去,被軍部派到了中國內地,去經歷每一個「中國通」都走過的路——「旅遊」兼偷畫地圖。
  在那裡,他遇到了自己今後的「黃金檔案」——陸大往屆生、頂頭上司板垣征四郎。
  在到關東軍任職前,石原已經充分享受了一下「軍刀組」特殊的出國待遇,到德國去逛了一圈回來,此時正在日本陸軍大學當教官。
  河本選擇石原來完成他在東北的「未競事業」是很有些眼光的。
  因為怪才石原莞爾不僅具有同樣的瘋狂兇悍,更重要的,他還是日軍中極少數能把侵華戰略講得頭頭是道的「思想者」。

據說,在日本很少有人能真正讀懂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就連他們的洋老師、陸軍大學首任德國教官梅克爾少校對這部煌煌大著也都諱莫如深。
  但是「軍刀組」首席石原卻超越了他的祖師爺,把一部《戰爭論》硬給啃了下來。不僅如此,他還有所發展,拿出了一個最新理論成果,即「最終戰爭論」。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克勞塞維茨《戰爭論》
  像那個傳說中的西方預言家查拉斯圖拉一樣,石原也給日本算了一卦。
  他說今後日本和美國遲早要打一場「最終的戰爭」(倒還是蠻準的)。
  要打的話,日本在戰略上非常吃虧,主要是國土無縱深,又缺乏戰略資源(後來也應驗了)。
  所以一定要擁有一個後方基地,這個基地就是滿蒙(缺德結論就這樣被推導了出來)。
   在戰後的遠東軍事法庭上,起訴方曾把日方的一份奏摺作為證據提出犯罪指控。
   這就是著名的田中奏摺。全文很長,有四萬多字,但被人們記住的只有兩句話。第一句話: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第二句話:要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
   田中奏摺在史學界是有爭議的,日本人一直說它是偽書。
   從田中當政時推行的政策來看,出自此人之手的確疑點很多。因為田中的對華外交政策有個名堂,叫做積極外交。
  所謂積極外交,就是依靠奉系軍閥首領來維護和擴大「滿蒙權益」。雖然一樣是打壞主意,但它與「征服滿蒙」畢竟還是兩碼事。
  其實田中奏摺的大部分理論觀點,都來自於石原從「最終戰爭論」中推導出的「滿蒙生命線論」。
  按照這個理論,日本如果象以往那樣「被動」地維護「滿蒙權益」是不夠的——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應該直接拿下,一勞永逸。
  「滿蒙生命線」理論一出爐,就被日本陸軍當成了寶貝,並成為關東軍策動「九一八」事變的指導思想。
  一切都預示著,關東軍這次不光是消滅兩個東北的頭頭腦腦就算了,他們要玩兒一把大的,把作為日本「未來的生命線」和後方基地的滿蒙(東北和內蒙)一口吞下。
  在東北,石原和板垣等人都親自觀摩了中蘇之戰的實況。看完之後,石原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說了這樣一句話:「對付張學良連我的家傳寶刀都不需要,竹刀就足夠了」。
  他又一次預言:
  我敢斷定,如果一旦有事,關東軍不用兩天時間就可以佔領奉天。
  不過從現在開始,我們需要準備和等待,因為行動的最終實施至少還需要兩年時間。
  石原比河本們更可怕的地方,就在於他不僅狂妄,而且冷靜,非常的冷靜。
作為奇才,一般都不太善於搞人際關係。石原也是如此。
  但是欣賞他的人倒也不少。參謀本部軍事課長永田鐵山大佐(陸大23期)就是其中之一。
  提起永田鐵山,當年可算是一個人物。在巴登巴登泡溫泉的「四人幫」裡面,這位仁兄是和岡村寧次、東條英機肩並肩挨在一起吹過老牛的。
  在先前櫻會策動的那個「三月事件」裡面,永田鐵山也「重在參與」了一把。計劃流產後,他便把希望放在了石原等關東軍的「有為軍人」身上。
  1931年春天,永田鐵山到滿洲視察,發現瀋陽城牆比較堅固,一旦攻城還得用上重炮。
  回去後就批了個條子,從國內支援兩門大炮給關東軍。
  這兩門大炮口徑都達到24公分,塊頭不小,如果堂而皇之運過來,那挑釁打架的姿態就太露骨了。
  所以得保密。
  大炮首先被拆卸開來,炮身被放進一個好象棺材的大木箱里,然後再搬上船。
  為了隱蔽身份,這隻裝炮的船既不是軍艦,也不是貨輪,而是一隻貨真價實的客船。連負責裝卸的士兵,都穿上便衣,扮作了船上拖運行李的苦力。
  就這麼累死累活,神神秘秘地拖到瀋陽附近,卻發現了一個事先誰也沒有想到的雷人問題——裝不起來。
  這時的關東軍主要就是負責看守鐵路的,並沒有炮兵這一軍種。大炮運過來後,大家都傻了眼,因為光會拆,不會裝。
  想從國內調專家過來幫忙吧,又覺得實在丟臉,只好摸索著自己干。但干也沒法好好地干,得偷偷摸摸地干。
  說出來很搞笑,關東軍把裝大炮這門活整得像個地下工作一樣,主要還不是為了避中國人,而是躲自己人先。
  儘管運炮的路上小心了又小心,但日本外務省可不是吃素的,探子到處都是,不知怎麼讓他們聽到了風聲。
  外務省幫軍人擦屁股擦怕了。一聽關東軍有異動就兩眼直冒金花,不知道這幫小子又準備惹什麼麻煩出來了。
  沒有確鑿證據又不敢跟軍部說,他們只好找借口,三天兩頭派瀋陽領事館的人去關東軍駐地附近轉悠,就想從中發現一點關東軍的秘密所在。
  這下好了,白天就別想把大炮搬出來裝了。
  「臨時技師們」最佳的工作時段是深夜十二點到凌晨三點,一個個都熬得眼睛通紅。
  一幫人白天睡覺,晚上工作,總得有個理由吧。
  正式理由是:打井。
  就這樣,緊趕慢趕,等兩門大炮裝到好,也用了兩個多月時間。
  看到地上一個螺絲都不剩了,大傢伙總算鬆了一口氣。這時候巨暈的事情又發生了——沒人會操作。
  你別看《集合號》里的「穀子地」連長想冒充炮兵似乎很容易,其實滿不是那麼回事。
  炮兵之所以能成為一種獨立兵種,那可絕對是一個純技術活。普通步兵上去填個炮彈可能沒問題,但要瞄準就一準得抓瞎。
  再一查這兩門看似威風凜凜的大炮,出廠日期竟然能一直追溯到日俄戰爭年代。
  性能那不是一般的差,是非常非常之差。
你還不能怪參謀本部推銷偽劣產品,告訴你,這貨色在日本國內就算好的了。
  一般人都以為日軍武器裝備好,其實那得看跟誰比。
  海軍還算可以,因為你有幾艘航母,幾隻驅逐,都是擺在明面上的。加上日本就是靠甲午海戰起家的,當年天皇都捐錢出來買軍艦,所以家當稱得上豐厚,與海洋霸主老美都有得一拼。
  陸軍就不行了。
  中國的土槍實在太寒蹭,所以都羨慕小日本的三八大蓋。
  你以為三八大蓋真是什麼高級貨,現代產品?
  錯,大錯特錯。
  三八大蓋可不是1938年制,那是明治38年,也就是1905年,武器專家南部麟次郎的作品!
  快三十年過去了,他們還拿著老祖宗的破玩藝在到處現寶。
  後來向老美和老毛子的陣地發起衝鋒時,人家端著衝鋒槍,就日本兵手裡拿著這些擀麵杖瞎沖亂撞,結果一個個都被打成了篩子。
  日本人要搞新武器,按說既不缺錢,也不缺技術,問題是他們不想搞。
  這也是他們最看不起老美的地方。有什麼啊。不就有點物質嗎。老子們地方小,沒物質,但是有精神。
  精神萬能論。並不是我們中國人才會放這種衛星,一衣帶水的日本人也會,而且更早更狠。
  於是從東京兵工廠拖出來的,就只有這種玩意兒了。因為物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精神來使用它。
  石原本人是主張武器先進論的。據說早在一戰前,他就預言過軍用飛機在戰爭中將起到的巨大作用,後來甚至還提到過原子彈的威力。
  看著這兩個中看不中用的傢伙,石原啼笑皆非。
  但既然是領導特意關照給送來的,又費盡周折地裝了起來,怎麼著也不能提出來退貨,只好自我解嘲地對部下說:反正離得很近,也用不著瞄得太准,只要起到嚇人的目的就萬事大吉了。
  真正對石原的驚天行動起到強有力後援作用的,是他的老前輩、「光榮退休」的河本大作。
  「皇姑屯事件」結果不圓滿,把事情搞砸了的河本很不甘心,退出現役後,這老小子靠山吃山,傍水喝水,到滿洲鐵路上去混了。
  眼看著石原等一幫「後起之秀」在那裡折騰來折騰去,他也心癢難耐,自己不能親身參與,就出錢贊助。石原「滿洲行動」的活動經費幾乎都是河本一個人掏的腰包。
  前車之鑒,後車之覆。石原拿了老前輩的錢,卻也沒忘記吸取老前輩的教訓。那就是壞事要麼不做,要做就做絕。這回可不是殺一兩個人的問題,而是得把東北軍統統干滅,由日本人獨霸滿洲。
  為此,他也給自己和關東軍投了一個保險,那就是想方設法把日軍駐朝鮮軍隊調至邊境,隨時準備越境支援。
  地點選好了,人馬配好了,就等東北出事。
  「中村事件」一出,石原認為機會來了。
  他見外務省沒什麼動靜,就自己起草了一個要求搜尋中村大尉的通知,以關東軍名義發至滿洲鐵路管理局,要求他們進行調查。
  事已至此,外務省不敢怠慢,也趕緊作出反應,第二天就命令瀋陽領事館對遼寧省主席臧式毅提出試探性抗議。
  之所以是試探性,是因為到現在為止,領事館仍然找不出半點有力的真憑實據。
  過了兩天,石原又想起了那個對他頗為欣賞、還送過來兩門重炮的永田長官。於是又急不可耐地給永田鐵山寫了一封信,訴說了事件的原委,並主張關東軍要以「中村事件」為口實,直接武裝佔領東北。
  在信中,他清楚地表明了一個信號,那就是:永哥,咱們動手吧。
  天賜良機,此時不動,更待何時。
9月15日當天,石原們接到橋本的密電,立刻著了急。
「滿蒙行動」不比「皇姑屯事件」,用幾個工兵就能解決問題,這是需要動用關東軍全部武裝的大事,而要組織如此規模的軍事行動,沒有司令官的點頭是不行的。
  正好這時關東軍總部也接到了建川發來的電報,又正好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去瀋陽視察去了,石原們便成了這份電報的第一收閱者。
  看了建川的電報後,班底內部也出現了分歧。有人主張按照電文的暗示,立即動手佔領瀋陽。「滿蒙行動」的總策劃師石原卻擔心如果行動過於倉促,會打亂他在時間上的精確安排,以致前功盡棄。
  不過最大的擔憂還是作為司令官的本庄繁會不會同意他們的提前舉事。
  畢竟本庄繁不是秘密班底里的人,又負一方責任,關東軍的存亡與否都在他手裡捏著,做決策自然要慎重得多。
  特別糟糕的是,萬一他把電報往旁邊一擱,來個順水推舟,接風歸接風,瀋陽就瀋陽,並同意「阻止事變」,那大家兩年的辛苦就等於付諸東流了。
  為了穩妥起見,幾個人把電報扣下不報,一起開了個緊急碰頭會,秘密商討對策。
  會上,「斷然行動」與「待機而行」這兩種意見仍然相持不下,誰也說服不了誰。
  就這麼一直討論來討論去,一直弄到第二天凌晨兩點,討論依然熱烈,答案卻還是沒有。
  眼看這樣不是辦法,會議的主持者板垣便把一支鉛筆豎在桌子上。
  既然是賭,那就照規矩來,看色子究竟朝哪裡。
  眾人事先說好,鉛筆往右倒就「待機而行」,往左倒就「斷然行動」。
  結果,鉛筆毫不留情地倒向了右邊。
  「斷然行動」派們傻了。
  本指望老天給投個贊成票的,沒想到對方不賞臉。
  那就只好「待機而行」了。
  就在這節骨眼上,一個人霍地站了起來,臉紅脖子粗地來了一句:「你們要是不幹,那我就一個人干!」
  大家都把眼光齊刷刷地掃向這個人,看看究竟是誰這麼有種。
  參與「滿蒙行動」的幾個核心人物,官銜從大到小排,分別是板垣、石原、花谷正、今田新太郎。
  剛才作慷慨激昂狀的就是今田新太郎大尉(陸大37期)。
  今田屬於剛剛畢業的新生,跟板垣和石原不能比,就是那個花谷正,也比他高了3屆。
  這麼低的資歷,要說已經混到大尉就算不錯了。如果不是陸大出來的,估計還在下面慢慢爬。
  今田可不這麼看。
  這人本事還是有一點。據說特別擅長劍術,頗有點日本傳統的武士情懷。
  身上有點本事的人,大多上進心強。今田加入這個秘密行動小組,就是奔著肩上的牌牌去的,做夢都能夢見自己當上了大佐或者少將。
  現在忽然行動暫停,等於說美夢要擱淺了,這豈不讓他又氣又急。
  日本人很講資格。連今田這樣的小字輩都站出來表了態,板垣和石原們就覺得臉上掛不住了。
  豁出去了,那就干吧。
  提前十天,定於9月18日晚準時行動。
  因為時間無法推後。3天,只有3天,建川能幫同黨們爭取到的只有3天。
  再多,估計建川只能先到新馬太旅遊一圈再回來了。
幾個人簡單分了一下工。
  板垣負責趕到本溪去迎接建川,並把他帶回瀋陽交給花谷正,隨後坐鎮當地,就地指揮整個行動。
  石原莞爾呆在旅順,等本庄繁司令官視察回來,一俟瀋陽那邊有了動靜,便促使其下達關東軍全體出動的命令。
  今田負責通知執行部隊開始行動。
  花谷正分配到的活則一如既往地和喝酒有關:不管外面打得怎麼熱火朝天,只要能把建川灌醉,就是大功一件。
  關東軍那邊忙得上躥下跳,不亦樂乎,東北軍這邊還是一如既往地「以不變應萬變」。
  應該說,對關東軍在東北的一舉一動,起碼南京國民政府還算是警惕的。
  日本特務固然厲害,南京的諜報人員卻也不都是吃閑飯的。
  一直以來,關東軍舉行進攻東北大演習的情報就沒少往張學良的辦公室送。連9月18日那天下午,兩個日本兵剪斷北大營電話線這樣的細節,諜報員也沒給漏掉。
  但少帥似乎從來沒有因此上過心。
  莫非他以為東北的關東軍是傳說中的Hello Kitty?
  對此,我也覺得十分鬱悶。人家都在你家門口放火了,而你愣是說聞不著煙味,連點最起碼的準備動作都沒做,這話講出來誰信?
  史料中有一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
  「九一八」事變後,關東軍闖入了張學良在瀋陽的府邸,從他的保險柜中搜出了一大堆收款單。
  軍官們不看猶可,一看就瞪大了眼珠。因為這些收款人都是日本人,而且還不是普通的日本人,個個都是日本政界要人。
  點一點,總共有53張之多,少數也有千把萬元。數字最大的一張是50萬,收款人是床次竹二郎。
  這床次竹二郎在日本政壇可是個響噹噹的人物,他是日本兩大黨之一的政友會的主要幹部。後來政友會的犬養毅上台組閣,床次還做過內閣的鐵道相。
  為什麼給床次竹二郎的錢最多?
  因為當時床次想競選首相,需要選舉經費,張學良就把寶押在了他的身上,希望通過提供「政治獻金」的方式幫助床次順利上台。
  張學良身為東北少帥,錢自然是有的。但話又說回來,誰的錢都不嫌多。這些錢花出去,自然也都是要派用場的。
  按照行賄界傳統,砸出去的銀子一般有三種用處:其一,拉攏關係。其二,替我說話。其三,幫我辦事。
  既然收據都拿了,那就是說目的肯定達到了。中國政壇的潛規則移到扶桑後同樣適用。
  因此,我猜測,少帥並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樣,對日本方面的情況完全兩眼一抹黑。
  53張收款單,那就意味著53個人情,53條信息渠道,53份保證書。
  的確,那時候雖然相當多的日本政客嚷嚷著要動拳頭,其實也不過是形勢所迫,不得不在國內選民面前唱唱高調,表表姿態而已。真要說馬上動武,沒幾個人會贊成。
  也許,正是基於這種日本短時期內不會動武的判斷,才使張學良在事發前未做任何認真準備。
  可惜,和當時國內大多數政治家一樣,張學良對日本軍政分離的體制似乎並不了解和熟悉,特別是沒有料到日本軍人會如此敢於鋌而走險。
  他以為搞定政客,就一定搞定了軍人。
  此舉大謬。
  不過,退一步說,即使他想到了,也一樣沒轍。
  因為日本軍人不是中國軍閥,用錢是搞不定的。
另外還有一點比較重要。通常來說,日本的高級軍官都比較窮,至少沒有中國的高級軍官那麼闊。
  東條英機那算牛了吧。做聯隊長的時候,部下有急事,向他借錢。他也沒有,只好讓老婆從家裡搜了幾件衣服,到當鋪去當了錢,再拿回來給部下應急。
  窮歸窮,但這點你不佩服不行,因為他們的軍官就是不收禮。
  很可能,張學良對日本政府不會主動動武是有把握的,但他沒有料到關東軍的少壯軍官和他們的政府並不穿一條褲子。
  當然,以上只是我的猜測。
  至於東北軍為什麼在事變前防備如此鬆懈(容忍和防備應該是兩碼事情),真實的想法和原因就只能問他們自己了。
  把接待建川的任務安排給花谷正後,板垣來到了位於瀋陽的關東軍特務機關處。
  特務機關長土肥原此時剛好到東京出差,板垣便以代替他值夜班為名,坐鎮特務機關辦公樓,以便指揮全局行動。
  夜暮降臨,他發出指令:開始行動。
  9月18日晚的東北:今夜,將註定無人能夠入眠。
  時間是深夜10點。
  行動部隊105人來到柳條湖附近待命,進行所謂的夜間演習。
  爆破小組一行8人,假裝巡視鐵路,扛著炸藥來到了預先指定的鐵道旁。
  指揮者跟策劃「皇姑屯事件」的河本大作是本家,也叫河本。不過這個河本官小,只是一個中尉。
  要搞爆破,這裡存在著一個技術性的問題。
  炸自己家的鐵路固然心疼,但最要命的還是不能出事故,萬一鐵軌壞了,列車也上了天,那邊北大營卻還沒能攻下來,這就真成偷雞不著蝕把米了。
  因此事前,石原專門請了爆破專家進行精確測算。
  先算出一個安全長度,大概一米半長,然而又規定了炸藥數量。
  當年河本弄了一個「皇姑屯事件」,光炸藥就倒騰了120公斤,要用30隻大麻袋裝。
  現在不需要了,黃色炸藥一共用了42包。
  別看數量不少,其實並不多,因為都是小包。
  42包是有講究的,少一塊炸不了鐵軌,多一塊得翻車。
  它要求達到的最終效果是:鐵軌雖然炸斷了,但高速行駛的列車能夠安然無恙,就算暫時晃那麼一晃,通過絕對沒有問題。
  你別說,搞到這麼精確,還真得找個專家才行。
為了使效果看起來更趨逼真,河本還匠心獨運,別出心裁地把炸藥埋在土裡,這樣一旦爆炸,就可以製造出煙塵瀰漫的景象。
  由於投資少了,再怎麼折騰,跟炸張作霖列車時的壯觀還是不能比。好在也不是給別人看的,自己知道就行。
  鐵軌總算是炸了。
  沒等河本慶祝成功,就發生了一件讓他心跳不止的事。
  早不來,晚不來,一列自長春開出的列車呼嘯著來了,經過爆炸地點時還特地歪了那麼一下下。
  河本一口氣差點沒抽上來。
  幸好,過了。
  列車沒事。
  河本抹了一把冷汗,隨即用電話機向瀋陽特務機關處報告。
  接到報告,處於極度亢奮狀態的板垣一躍而起,以代理關東軍司令官的名義,命令各部隊「掃蕩北大營,進攻瀋陽城」。
  在對著北大營的那兩門爛炮嗚咽著響了幾嗓子後,柳條湖附近的行動部隊便在那個做夢都想當少佐的今田大尉的率領下,吶喊著向北大營衝去。
  人一個也沒多,就這105人。比水滸的108將還少3個。
  在他們對面,就是北大營。
  裡面駐紮的,是所謂東北軍中最精銳的部隊——東北陸軍獨立第七旅。
  1萬多人,步槍、機槍、大炮樣樣齊備,聽說是東北軍的「王牌」部隊。
  100比1。就算不是精銳,不是「王牌」,圍成一圈,踩也能把你踩死。
  帳誰都會算。顯然,日軍105將完全是抱著必死決心往裡面闖的。悲觀一點的,連遺囑都準備好了。
  拋開立場,我覺得這105將無論如何都能算是好漢。明知必死,還要飛蛾撲火,那真是需要一點不把自己當人,只當炮灰的決心和勇氣的。
  可是等他們閉著眼睛衝進去的時候,一睜眼,才發現情況大出預料之外。
  那1萬多人不是準備和他們拼殺的勇士,倒像是1萬多頭待宰的羔羊。
  天照大神啊,是你在保佑我們嗎?
  接下來便出現了世界戰爭史上難得一見的奇觀。
  1百多人追殺1萬多人,而且追得蕩氣迴腸,毫無顧忌。
  都是軍人,還號稱「精銳」,對方不過是看看鐵路的守備隊(並非後來出動的仙台師團),當兵的差距怎麼會這麼大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東北軍那裡沒人指揮。
  此時,北大營的最高軍事長官、第七旅旅長王以哲,竟然不在營內。
  哪裡去了?
  既非開會,也不是彙報工作,而是找樂子去了
  旅長不在,不是還有團長嗎?
三個團長,一個都不在。
  去了哪裡?
也是找樂子去了。
  幸好還有一個負責的。只是這個負責的等於不負責,因為據說他不會打仗。
  這位兄弟的職務是旅參謀長。
  也不知道他是怎麼混上去的。參謀長不會打仗,也算世間一奇。
  不會打仗但會打電話,趕緊請示更大的參謀長——負留守責任的東北軍參謀長榮臻
  火燒眉毛的關頭,居然還能想到請示領導,這參謀倒也沒白當。
榮臻那兩天正在給他老爺子辦壽誕,忙得暈暈乎乎,電話打過去也不知道怎麼回答。只好先用張學良前一陣給他的類似外交辭令的指示應付一下:暫時不允許抵抗,等待命令。
  然後趕緊打電話請示北平的張少帥。
住在北平的張學良夜生活還是蠻豐富的,像他的七旅將官一樣,這麼晚了還在找樂子。
  他在看梅艷芳的《宇宙鋒》。

  得知這一情況,趕緊從戲院跑出來,連夜召開東北軍政首長會議。
  集體商討的結果是不能抵抗。
不能抵抗,雖然僅僅只有四個字,但裡面包含的意思很多。
  首先是對日軍此次挑釁目的何在的判斷。
  張學良的看法,是關東軍只不過仿效當年的蘇聯遠東紅軍,想通過一場局部戰爭來要求更多的南滿特權。
  是局部,還是全局,是想要求南滿特權,還是要獲取整個東北。這很關鍵。
  如果是前者,戰爭無非就是推動談判的手段,最終大家還是會回到談判桌上,那麼最後關東軍該回哪裡還是回哪裡去。
  如果是後者,那就關係到端東北軍的老窩了。張學良不是二傻子。出來混靠什麼,一靠部隊,二靠地盤,而部隊又得靠地盤提供給養,如果沒了地盤,他張學良和東北軍還靠什麼立足?
  所以,前者可不必抵抗,而後者則非抵抗不可。
  張學良選擇的是前者。
  可不必抵抗,就是說可以抵抗,也可以不抵抗,那為什麼一定要選不抵抗呢?
  這還得說「中東路事件」和中蘇同江戰役給張學良以及他的東北軍留下的印象實在太深了。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啊。
  就在那場戰役中,東北軍傷亡將近1萬多人,海軍全軍覆沒。
  按照張學良的想法,關東軍的實力比蘇聯的遠東紅軍還要強(實際並非如此),如果東北軍獨自跟關東軍作戰,必然損失不小。
  當初,跟蘇聯人打,他還曾指望過中央軍能幫忙,可結果中央軍連個照面也沒打。眼下如果和關東軍大打出手,就更沒法動這個心思了。
  因為眼下,革命政府不是一個,是兩個,南京有,廣州也有。廣州的那個還想打南京呢。此外,中央軍還得分出力量到江西去和紅軍作戰。這種情況下,就算老蔣是他張學良的親哥哥,恐怕也愛莫能助了。
  正是基於這些複雜的考慮,他給榮臻的回復是:要避免擴大衝突,不得開槍還擊。
  命令傳到七旅那個參謀長那裡,明確為:部隊既不許開槍還擊,又要立即突圍。
  這一番茶話會開下來,北大營的東北軍已經在地上躺了一大堆。
  官僚主義搞到這份上,也真是古今無二,丟臉算是丟到家了。
  回過頭來看,這些「抵抗」、「不抵抗」的問答其實也都是在扯犢子。
  北大營的士兵們,這種情景下,你們需要請示彙報嗎?
人家剌刀都頂到胸口這裡了,第一反應就是哪怕赤手空拳也得奪下他的白刃,不然還能叫當兵的?!
  你人多啊。1萬多人好吧。日本兵就算是渾身長剌的八腳怪物,也只不過就1百來號。

  難怪自此之後,東北軍的士兵就再也抬不起頭來。
  恥辱啊。
  得到榮臻的指示,七旅官兵如遇大赦,推倒營房後牆,跑了。
  此時,日本瀋陽領事館的領事森島,聽到外面又是爆炸又是放炮又是打槍的,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趕緊四處打聽。
  一打聽下來,原來是日軍在進攻北大營和瀋陽城。
  這麼大的事怎麼沒人通知我?
事情緊急,領事先生也顧不得流彈危險,慌忙趕到瀋陽特務機關處。在那裡,他見到了正忙於向四處發號施令的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大佐。
  為什麼要攻擊瀋陽的張學良部隊?是誰下的進攻命令?
  板垣漫不經心地回答:因為張學良部隊破壞南滿鐵路,所以關東軍必須反擊。
  至於進攻命令嘛。板垣冷冷地看了森島一眼:是我代替關東軍司令下達的。
  森島領事見狀,試圖勸板垣保持克制,以便通過外交方式解決事端。
  板垣卻已扭過頭去,再也不理踩這個可憐的老夫子了。
  森島還想再說什麼,一旁的一名關東軍軍官已經拔出了刀,喝道:「你這個國賊,到底想要幹什麼?」
  話說到這個份上,已經是赤裸裸的人身威脅了。
  領事無奈,只好退出,跑回他的領事館裝聾作啞去了。
  9月18日晚上,北大營槍聲四起時,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已經回到了旅順。
  這時他接到了板桓發來的多份電報,一會說「暴虐」的中國軍隊把南滿鐵路炸了,一會又說他們發動了對日本軍隊的突然襲擊。
  本庄繁不是秘密班底的人,不知道板桓石原們究竟在搞什麼鬼,突然收到這種電報,自然有些丈兒和尚摸不著頭腦。直到石原把事情解釋清楚,他才恍然大悟。
  但是當石原勸說他下令全面攻佔瀋陽時,他還是予以了回絕。
  因為作為關東軍的當家人,他必須掂量清楚,這一注投下去到底意味著什麼。
  瀋陽畢竟是東北軍的大本營,攻佔瀋陽,就意味著向東北軍全面宣戰。不攻佔瀋陽,事情還有迴旋的餘地。倘若對瀋陽開火,則一切覆水難收。
  正在他舉棋不定的時候,板垣再次來電,守備隊已佔領北大營的大部分,駐瀋陽的仙台師團所屬步兵聯隊也向瀋陽發起了進攻。
  那意思,不管你同不同意,反正我們要干到底了。
  本庄繁接到報告後,閉目沉思了幾分鐘,然後對圍在他身邊的石原和參謀們說:這件事由我擔責,干吧!
  至此,關東軍開始發動全線進攻。
  十五年戰爭開始了(1931-1945)。
  這是日本史學界對抗戰的叫法,指的是從1931年的「九一八」開始算,一直到1945年結束。
  中國學界一般的劃分方法則是從蘆溝橋事變後,中日兩國政府正式宣戰起計算,即自1937年到1945年,一共八年,稱為八年抗戰。
  而我自己,對此有一個完全個人的意見,叫做前八年,後八年。
  前八年,從1928年(皇姑屯事件)到1936年。
  後八年,從1937年(蘆溝橋事變)到1945年。
  之所以我要堅持前八年,是因為從那時候起,日本就加快了它攫守「帝國權益」甚至全面侵吞東北的進程,而中國人(範圍為全體國民)也已經為著維護屬於自己的國家權益,付出越來越多的努力,乃至流血犧牲。
  憑心而論,從「九一八」的槍聲打響的那一刻起,張學良在東北的戰略判斷和決策已經錯得一塌糊塗了,而且他誰都怪不了,只能怪他自己。
  畢竟這東北是他老張家傳下來的江山(改旗易幟後也只是名義上算南京政府和老蔣的)。你不當心,難道還讓別人給你當心?
  此次日軍對東北閃擊戰的成功,除了石原「滿蒙行動」計划具有隱蔽性和突然性,日軍進攻戰術嫻熟外,與張學良平時疏於防範,緊急情況下判斷失誤,一味保存實力也有相當大的關係。
  不過到現在為止,他還並沒有全輸,在東北,張學良和他的東北軍還有足夠的翻盤機會。
  不到最後一刻,說誰贏誰輸都是沒有意義的。
甚至,前面張學良對日軍行動的誤判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錯。老練如斯大林,直到德軍進攻前夜,不是還相信過德國人一定不會打他的莫斯科嗎?
  只是你不能一錯到底。
  這時,日軍的意圖已經昭然若揭:戰爭不是局部,而是全局;目的不是南滿特權的多少,而是要佔領東北全境。
  不抵抗已經毫無意義。
  張學良此時要做的就是趕緊調整戰略,命令部隊立即就地抵抗,打得過要打,打不過也要打,能拖一日就好過一日。
而且此時東北軍精銳並未遭到根本性削弱,關內關外的加在一起,仍然大大超過關東軍,完全有集中力量進行大反擊的本錢和實力。
  從對手一方來看,雖然表面上日本一時得勢,其實那只是軍事上的暫時勝利。離成功還遠著呢。
  且不說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動,必然會引起國際干涉,僅就關東軍而言,必須在佔領的土地上分兵駐紮,軍事行動上也不再具有任何閃擊的效果,這在無形中就必然會使其由戰略主動走向被動。
  一旦號令三軍,讓東北軍再拼著老命殺回來,還真夠日本人喝一壺的。
  可惜張少帥學良沒有這麼做。
他還是選擇了那個讓他倒霉到底的駝鳥戰術——不抵抗。
  19日清晨,日軍完全佔領北大營(實際上是東北軍奉命「突圍」了),同時瀋陽城也被佔領。
  都只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
  此前關東軍對北大營和瀋陽城進行了多次攻擊演習,誰也沒想到實戰比演習容易多了。
  原因與那條「不抵抗」的命令自然是難以分開的。
東北軍參謀長榮臻率先化裝逃出,遼寧省政府主席臧式毅是個文官,連槍也不會開,見到日本人動了真格的,嚇得連跑都找不著方向,結果被日軍逮個正著。
  領導如此表現,下面的東北軍各部隊也有樣學樣,大部分都選擇了服從命令聽指揮,沒做什麼像樣的抵抗,就扔下輜重裝備,不顧一切地各自「突圍」了。
  「突圍」到哪裡去呢,跑到錦州和山海關,窩在那裡,然後繼續等待上級命令。
  瀋陽的所有重要軍事和民用目標全部被日軍接收,連張學良的家都讓關東軍給抄了。
  最慘的是瀋陽兵工廠和東塔飛機場也歸了日本人。日軍高高興興地接收了飛機場上的約110架飛機。這下子,所謂的東北空軍一彈未發,繼東北海軍之後,也算全軍覆沒了。
  全世界都震驚了。
  不僅震驚於日本這黃皮猴子竟能如此膽大妄為,還震驚於東北軍的如此不作為。
  要知道,當年滿清總算夠腐敗無能了吧。但鴉片戰爭、甲午海戰,還是拼到了不能打為止。
  最近的北伐軍「濟南事件」、中蘇同江戰役,雖然也無一例外地敗了,不過也舞刀弄槍地上去比划了兩下。
  只有此次「九一八」,誰也沒想到東北軍會完全不作抵抗就全軍逃跑。
  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在日軍猛攻瀋陽的同一天,駐長春的步兵第4聯隊開始奉命進攻長春。
  現在大家都明著來了,也不算偷襲,而且長春的東北守軍不僅人數佔有優勢,武器也一級棒——列隊野炮都有長長的好幾排。
  不過真打起來就是另外一碼事了。
  日軍的戰術是各個擊破,先打抱著一堆大炮睡大覺的炮兵,結果以傷亡很小的代價就把這幫人給趕跑了。
  火力最猛的都跑了,其它各支部隊也是跑路的路跑,繳械的繳械,總之是菜的不能想像。
  只用了一天時間,長春也落入敵手。
  吉林省的重鎮還剩下一個吉林市,這是吉林省的省政府所在地。
  但吉林市是不用打的。
  不用打的意思,是日本人只要坐在家裡等人獻寶就可以了。
  獻寶的人叫熙洽。
  你一定看出這姓氏有點古怪。沒錯,這不是漢人的姓。
  熙洽是滿族人,還是皇族,NN年前是屬於格格阿哥一類的人物。
  他現在是吉林主帥。
  原來的吉林主帥不是他,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老好人」張作相。
對於張學良治下的東北將帥,有一個現象我們現在應該非常熟悉,那就是主帥通常都不在崗。
  不過可別冤枉了張老,他可不是跑哪裡找樂子去了。人家是正正經經到錦州西郊給父親辦喪事去的。
  說起來,這位張老也真夠窩囊的。以前大家等他接帥印吧,正好要去給老媽服喪,這回讓他負將責吧,偏巧老爸又倒下去了。
  張作相不在,他的吉林省主席一職便由過氣的滿清阿哥熙洽代理。
  熙阿哥曾留學日本士官學校,與日軍第2師團(仙台師團)師團長多門二郎中將(陸大第21期)有師生關係。
  這個多門二郎還是有點牛皮可以吹吹的,因為他不僅做過士官學校的教官,還曾經是陸軍大學的校長。
  「九一八」時的陸大新銳們雖然志比天高,但當參謀還是他們的本職工作。
  這倒不全是能力問題,主要還是得熬——熬資歷。
  比如說本庄繁,陸大19期的,日俄戰爭時代的畢業生,人家就做到司令了。
  但熬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如果你既無時間,又無耐心,那就只好像石原板垣們那樣鋌而走險一把了。
  這個時候,同中原大戰前後,能替蔣校長獨擋一面的大多是黃埔教官一樣,唱大戲主要還是靠多門校長這樣的老戲骨。
  按理說,這師生歸師生,鋼刀歸鋼刀。可熙洽不,他一槍未放,就以中國學生的身份去拜見他的日本老師了。
  日軍也就高高興興、不費一槍一彈地開進了吉林。
  至此,錦州以北、除黑龍江以外的東北全境盡陷敵手。
「九一八」事變的當晚,老蔣還在江西湖口的軍艦上,對東北的突發事件毫不知情。第二天中午下艦後,他才接到上海發來的電報,得知出事了。
  但上海的消息,又是從東京消息轉引過來的。上面只說東北軍破壞了南滿鐵路,其它不詳,所以這位國民政府主席並不知道事情會發展到如此地步。
  他當時只是就事論事地趕緊給張學良發了個電報,除詢問詳情外,還讓他做好對外宣傳,尤其是要闢謠。
  那意思就是,哪怕破路這件事真是你乾的,也打死不能承認。
  等收到張學良複電,老蔣才知道東北的那檔子事遠遠超出他的想像範圍。
  和老蔣一樣,日本內閣首相若櫬對「九一八」事變也感到十分吃驚。
  這天早上,他接到了陸軍大臣南次郎打來的電話。
  南次郎向他報告了一個足以令他頭皮發脹的消息:昨天晚上,關東軍與中國的東北軍打了起來,目前已佔領了瀋陽。
  按照關東軍提供的情況,是東北軍先動的手。
  若櫬知道事態嚴重,立即召開臨時內閣會議,確定了不擴大事態的方針,並要求南次郎向關東軍下達相關指示。
南次郎以陸軍省的名義發了一通指示,責令關東軍立即停止進軍。
  沒人理他。
就算石頭扔進河裡,還能泛個浪花出來呢。
  情急之下,南次郎忽然想起了那位派去做思想工作的建川。
  這廝是幹什麼吃的?他在哪裡?
  建川人就在瀋陽。現在他酒已經醒了。
  至於他昨天晚上是不是真的喝醉了酒,那誰也說不清楚。
  我所知道的只是這位仁兄的老爸據說還是一位大法師,畫符念咒那是伸手就來,屬於搞迷信和詐騙活動的行家裡手。
  有了這點遺傳基因,如果說他是假裝醉酒,我也不會不相信。
  酒醒了,就得做工作,要不然沒法回去交差。
  一問,原來事情已經鬧完,連瀋陽都被攻下來了。
  正合我意。
  不過為了顧及自己此行的目的和身份,建川還是假模假式地和石原拌了兩句嘴,然後算是完成任務,坐上飛機回東京交差去了。
  南次郎託人算是託了個王伯伯。
  若櫬不支持,軍部支持。
  就在若櫬拉著他那個更沒用的陸相,想勸關東軍止步的時候,軍部內部也召開了一個討論相同內容的緊急會議。會議結果卻大相徑庭,不僅認為關東軍的「軍事行動是適宜的」,而且還決定向東北繼續增兵。
  與此同時,若櫬還得到了一個更讓他犯暈的消息:駐朝日軍在根本未接到任何正式命令的情況下,就已跨過鴨綠紅進入了東北境內。
  對於這樣極可能在國際上造成丟分的莽撞舉動,內閣首相愣是連知會一聲的面子都沒能得到。
  把個若櫬氣得直翻白眼珠,卻又無可奈何。
  內閣之所以不同意把東北的事情鬧大,當然並不是為中國人著想,而是為他們本國考慮。
  有時候,內閣和軍人的關係,就好象日本家庭里的那一對對夫妻。
  在外面混的可以滿嘴八格牙魯,胡吃海喝玩女人,怎麼爽怎麼來。
  守在家裡的那位卻得整天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發愁。
  因為那時日本境況著實不妙。
  志大才疏的濱口內閣沒等把日本國的一隻腳從泥淖里拔出來,就出師未捷身先死了。等到若櫬上來,想拔已經有心無力。
  日本到底有幾斤幾兩,只有內閣這些過日子的人才能惦得出來。
  作為一個蕞爾小國,資源短缺性國家,日本無論是原材料還是糧食都無法做到自給自足,嚴重依賴進口。
  內部已經危機重重,如果再被國際孤立,後果將極其嚴重:缺了糧食,沒法活人;缺了原材料,沒法搞工業,自然更無法驅動它的戰爭機器。
  就算對中國這個一貧如洗的窮鄰居,它也不是一無所求。
  因為日本唯一的優勢就是生產和出口商品,而中國是它的大客戶之一。
  得罪了這個大客戶,你的商品再好,又賣給誰去?
  在若櫬看來,關東軍在東北乾的這些事得不償失,無異於讓日本國的另一隻腳也陷入了爛泥之中。
  可這些東西沒法說,一說就是「軟弱」和「無能」。更何況就是說了,軍部和關東軍也只當你是在放屁,甚至聽煩了還會拔刀相向。
  跟他的日本同行一樣,此時老蔣也快被這個誰也料想不到的「九一八」給逼到了絕境。

===================以上內容來自:關河五十州《正面抗日戰場》================

作為9.18事變的策劃者,石原莞爾被寫的臭名昭著。
實際上從長城抗戰開始以後,日本陸軍總部開始籌劃佔領整個中國,石原莞爾是堅決反對的。
再後來,由於與東條英機的意見相左,石原莞爾被陸軍部長期雪藏、封殺。直到戰爭結束,石原是一直被邊緣化的。
作為9.18是事變的核心人物,石原的策略是長期佔領東北,積累力量,向西與德國合攏,一起吃掉蘇聯,繼而再兵合一處南下。如果這個戰略得到認可和執行,今天世界的格局是會發生很大變化的。
正因為9.18事變的成功,極大的刺激了陸軍的少壯派,石原被封為偶像,大家爭相效仿,都想搞個大新聞出來,導致了對華戰爭的全面爆發。(9.18當晚日軍僅有100多人,就輕鬆佔領了瀋陽的北大營,這是石原所沒有料到的。之所以如此輕鬆,說是因為張學良的不抵抗有點扯,實際情況是當晚東北軍的指揮官根本不在軍營,在無人指揮的情況下迅速潰敗。張學良當晚正在北京的戲園子看戲。)
9.18事變中,石原的搭檔是板垣征四郎。但是後期,板垣青雲直上成為軍事主官,石原這個陸大次席成了擺設,儘管也授了中將軍銜。
9.18事變的主要資助者中,有一個日本浪人,對石原和板垣崇拜的五體投地,於是他給自己兒子起名字的時候,各拿了二人一個字,叫做:小澤征爾!沒錯,就是那個指揮家!
石原最大的愛好是攝影,今天存世的9.18事變的照片,大多數都是石原拍攝的。
石原最大的遺憾是,作為9.18事變的始作俑者,卻沒有能夠成為戰犯。
由於石原莞爾在關東時曾被自己所配軍刀捅中襠部,導致尿道口撕裂,長期尿血引發膀胱癌。1949年8月15日,石原莞爾因膀胱癌病死家中,終年60歲。
戰爭的結局證明,石原莞爾是日本陸軍最優秀的將軍和戰略家。

============


只要不是含著金鑰匙落地,任何能夠在史書佔據一個位元組的人,即使是遺臭萬年,也有知乎眾望塵莫及的能力。
然而,這個問題下更多的是地攤文大集合。


汪精衛

我這裡要說的當然不是「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時的汪精衛,而是投靠日本人,做了古往今來第一大漢奸之後的汪精衛。

四十年代,汪精衛訪問偽滿洲國,和溥儀見面,日本人要他「以來朝禮見」,也就是以藩臣見皇帝之禮見溥儀,汪精衛力持不可,但最終由日本人定禮。會見時,溥儀居上位,司儀呼「三鞠躬」,汪精衛行禮如儀,而溥儀不答,汪精衛禮畢,溥儀始與握手。會見結束後,汪精衛在住處痛哭不已。

在長春的最後一天,汪精衛參加了日本人舉行的群眾歡迎大會,在會上他發表演講,說:「親愛的滿洲同胞們呀,去你們是我們的同胞,現在仍然是我們的同胞,將來更一定是我們的同胞」。 話音未落,全場掌聲雷鳴,經久不息。

回程時路過北平,住在居仁堂,北平偽政府邀請他為群眾演講,汪精衛面對北平民眾,久久不發一語,沉默良久之後,說「我在被清朝逮捕入獄後,有人問我中國何時能好?我謂在三十年後,我想今日在坐亦必如此問,我亦作如此答。」又為之痛哭,遂帶泣演說,多有憤言,拍桌不已。群眾亦為之痛哭,雙方對泣。隨即有十餘日本軍官帶刀而入,汪精衛視若無物,演講如故,日本人亦無能阻之。

此事出自馬敘倫《石屋續瀋》,為任致遠向馬敘倫所講述。馬敘倫聽後發了這樣的感慨:「然則精衛天良尚未盡泯乎?」觀汪精衛在長春、北平演講的表現,這話似乎也非虛言。(長春演講事見偽滿總理張景惠秘書高丕琨等人回憶。)


在此之前,1939年6月,汪精衛已公開投敵,並自日本返回天津,這時他已經獲得日本支持,正打算建立偽政府。在輪船上寫了一首詩《舟夜·二十八年六月》:

卧聽鐘聲報夜深,海天殘夢渺難尋。
柁樓欹仄風仍惡,燈塔微茫月半陰。
良友漸隨千劫盡,神州重見百年沉。
凄然不作零丁嘆,檢點平生未盡心。


在這首詩里,全然沒有投靠成功,大功將成的喜悅,反而是一種非常沉痛的心情。海天殘夢,風惡月陰,自然是其內心愁苦的折射。而這種愁苦的來源,則是良友漸盡,神州陸沉。——從這裡可以看出,汪氏未必就是全無心肝者。正可與前事對照。


從這個角度來講,汪氏投敵,未必就是真想賣國,不過是出於悲觀,認為中國堅持抵抗必將滅亡,故而不惜自毀名節,屈身事敵,以求苟存。然而,事有論心不論跡者,也有論跡不論心者,汪氏所作所為,正是屬於論跡不論心。無論其內心出發點為何,但其終究投敵賣國、認賊作父,為萬世所羞道,受歷史之譴責,千載之下也無以翻案,一步之差,萬劫不復,豈不惜哉。


汪精衛之才氣、能力、乃至於相貌,無不高出溥儀百倍之上,而兩人見面,居然汪氏要向其三鞠躬,真正情何以堪。同為走狗傀儡,亦有尊卑高下之分,不知鞠躬之時,汪氏心中可有悔意。


早年,汪精衛刺殺攝政王失敗被捕,獄中面對清廷詰訊,他侃侃而談,供狀洋洋數千字,文辭華美,更與同伴互相爭死,其意氣慷慨,可見一斑。當時進行審訊的善耆和章宗祥也不禁為之傾倒。出獄時,京城人爭睹風采,道路為之阻塞,大有看殺衛玠之勢。所謂「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殆非虛
言。


可惜,數十年後,居然成了「當年慷慨歌燕市,曾羨從容做楚囚。恨不引刀成一快,終慚不負少年頭」,人生之際遇,真是難說啊。


不能算聲名狼藉
東北王壞事幹了不少,但算不上漢奸
軍閥張作霖,在孔夫子誕辰的時候,脫下軍裝,換上長袍馬褂,跑到各個學校,向老師們打躬作揖,說我們是大老粗,什麼都不懂,教育下一代,全虧諸位老師偏勞,特地跑來感謝。軍閥們是不敢向教育界人士致訓詞的,也不敢頒發訓詞教教師研讀的。
  —————————————《李敖自傳》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在整軍經武的同時,再次狠抓教育。他欣然採納奉天省長王永江、教育廳長謝蔭昌的建議,創辦東北大學,並對王永江說:「我沒讀過書,知道肚子里沒有墨水子的害處,所以可不能讓東北人沒有上大學求深造的機會,岷源(王永江的字),一切事我都交給你了,開學越快越好。用錢告訴我,不管多少,我寧可少養5萬陸軍,但東北大學是非辦不可。」
  1923年4月26日,東北大學正式成立,校舍暫用位於省城大南關的高校和文專兩校舊校舍。後於北陵購置500畝地,開始動工興建新館。購地款除外,東北大學的基建費用即達奉洋600萬元。 1925年,新校舍建成,其規模之大,功能齊全,在國內亦是首屈一指。


我來說一個當代人物——方舟子。雖然我在科普等領域很尊重方舟子,但如果根據網路上的多數民意,方舟子的口碑用聲名狼藉來形容也並不過分。


鑒於方舟子典型的理工科出身,又長期以科學打假知名,所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是個「科學怪人」,好像與文科、文學等等不沾邊。當他批文科學者、作家以及對宗教等問題發言時,很多人不以為然,覺得他是在越界,說外行話,不懂裝懂,狂妄自大。
方舟子除了在科普和科學領域外,在文學領域也有著鮮為人知的成就和經歷,如下
1)1985年福建語文單科狀元

語文:閩清一中黃賢華、雲霄一中方是民 (均獲97分)
《福建日報》1985年8月2日第一版

2)著有《美國電影史話》
如何評價方舟子寫的《美國電影史話》? - yolfilm 的回答
3)酷愛搖滾樂和崔健


4)酷愛文學詩詞

年少自輕狂
    不費思量
    凄風苦雨學彷徨
    最是倉惶離國日
    一樣風光

    往事已茫茫
    夢醒愁長
    江山無限苦情傷
    芳草連天霜後綠
    莫向殘陽

      ——調寄《浪淘沙》 一九八九年八月十四日致WY (注意日期)

下面我想重點介紹方舟子一個更加鮮為人知且讓人大跌眼鏡的頭銜——中國大陸網遊鼻祖
==========================================================================

1995年9月,台灣推出一款文字網路遊戲(MUD)《東方故事2》,根據地堡類國外網路遊戲改編。當時的方舟子還在海外留學,沒事的時候就上去玩。「覺得這個遊戲有很多神神道道的東西,帶了許多巫術,不是純粹的武俠」。

幾個月後,方舟子在裡面也認識了許多人,於是乾脆想做個純粹的武俠遊戲。這時,裡面有幾名玩家群起響應。最終五人團隊成型,其餘四人分別是翔少爺、時空、丁、草魚。因為方舟子手上有幾本金庸小說,於是由他來寫策劃書。《俠客行》這個名字則據說只花了一分鐘時間就想到。

1995年11月,《俠客行》的策劃書被這個小團隊貼在了當時全球唯一一個中文站點ACT(alt Chinese text)上,這個類似《東方故事2》,但更多是參考金庸故事的新MUD遊戲引起了留學生的興趣。迄今為止,這份策劃書依然可以在網上找到。(見答案結尾

5個人分工開始寫程序。系統是用開源系統搭建的,翔少爺與方舟子寫全局,時空和方舟子編寫了第一個城市揚州城和第一個門派武當派,翔少爺編寫了丐幫,丁編寫了華山村和第一個謎團,草魚編寫了星宿派。


兩個月後,《俠客行》正式上線。這一年,方舟子28歲。


隨後的時間裡,《俠客行》在兩條線上飛奔。一方面,《俠客行》在中文世界裡取得了巨大的聲譽,並在後來的時間裡極大地影響並推動了網路遊戲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俠客行》內部也很快陷入了紛爭,並導致了最終的衰敗。

遊戲推出後,伺服器一開始放在加拿大的大學中,有些教授與學生免費提供伺服器支持。但很快人數激增,1996年時,《俠客行》在線上搞了次華山論劍,當時1000多人同時在線,伺服器無法承受,於是幾個人開始籌劃更換伺服器。

同年5月,伺服器換好了,也因此發生了件令人沮喪的事情。因為忽略了安全的因素,伺服器被其中一名玩家黑掉,將其中的程序全部拷貝。

這名玩家方舟子還認識,因為《俠客行》出來後被許多人模仿,部分玩家也也想改編一下古龍和西遊記成為MUD遊戲,被拷貝的源程序正好可以幫上大忙。

很快團隊就發現了這個問題,警告了這名玩家。擔憂之下,玩家將所有文件都公開在一個站點上供大家免費下載。到了1996年下半年,類似的遊戲就已經遍地開發了。期間,源程序也傳入國內,部分校園開始改寫類似的遊戲。

到1998年,方舟子回國,一次曾在東莞的網吧里查詢資料,發現機器上居然有《俠客行》。當時開心的很,他告訴網吧老闆這款遊戲是他參與制作的,老闆聽後立刻崇敬地看著他,追問有沒有練功秘笈。後來,「老闆還拿了瓶礦泉水請我喝,不收我的上網費。」方舟子笑著回憶。

當時的《俠客行》自己在國內推廣上做了些工作。如在1997年為國內玩家設立鏡像伺服器,到了2000年左右,《俠客行》在內地的鏡像伺服器增至10多個。

《俠客行》也為中國的網路遊戲事業培養了第一批從業者。後來有個媒體名單曾列出了一長串從《俠客行》走出來的網遊企業高管名單。這是後話了。

能和《俠客行》流傳速度比拼的,是內部的動亂。

就在96年5月更換伺服器前後,方舟子和幾個創始人因為工作變動,只留了一人看顧遊戲的發展。因為人手的關係,這名創始人從玩家中提拔了幾個人手,賦予了很大的許可權來協助管理。

遊戲中的管理員號稱為「巫師」,級別分為天帝、大神、神仙。問題就出在了許可權上,後進入的巫師與其他創始人之間並不熟悉,但許可權卻都與天帝平齊,都能修改程序。由於相互之間不統一,常常這人增加了某個功能,那人很快就取消掉了。混亂的許可權引起了玩家的不滿,也讓系統處於極度不穩定中。

幾個月後歸來的方舟子認為有必要整頓下巫師隊伍,收回部分許可權。但這又引起了巫師隊伍的不滿。因為後進的巫師並不熟悉前面幾個創始人,加上又是義務在幫忙。到1997年10月,方舟子發出了一個備忘錄,就許可權問題再度和各站的巫師們進行了溝通,但似乎沒有效果。

到了後來,巫師們已經開始自建小團隊,排斥了創始人們,甚至到了機器密碼修改,都不再告訴創始人的地步。

方舟子回憶,衝突的本源應該在理念上。創始人曾達成默契,不讓《俠客行》商業化。一是涉及到版權,金庸就曾公開提及不會去干涉非商業化的網路運作,商業化則需要經過授權同意。二是因為程序,一開始採用的開源程序也不允許商業化運作。

事後媒體報道的董曉陽,正是新晉的巫師之一。他則一直希望能將《俠客行》商業化,並為之不斷努力。在2000年董曉陽回國,隨後註冊了俠客行公司,希望將《俠客行》商業化、圖形化,但因為版權問題而最終受阻。

理念衝突不會因為不理或不說話就消失掉,相反依然在繼續。1997年5月,心灰意懶之下的方舟子,宣布退出《俠客行》。10月,方舟子發表聲明,宣布只要在不商業化的前提下,任何人都可以任意使用、改寫《俠客行》,任何人都無權壟斷《俠客行》的使用、開發或商業化。2001年12月,方舟子再度重複了這一聲明。

此後,方舟子不再看《俠客行》,也沒有再看其他網路遊戲。

2000年,《萬王之王》上市,中國網路遊戲市場正式進入圖形化的年代。

2008年6月,有《俠客行》曾經的巫師,現某網路遊戲高管致電方舟子,邀請他重新出山。被婉拒。

《俠客行》從此走入了塵封的歷史。而方舟子則在另一個領域成名。

==========================================================================


[轉帖]俠客行計劃書(原作者:方舟子)------轉個帖子給大家看看

最近連到台灣玩了一下中文的網上探險遊戲〔MUD〕「東方故事」,
拜師,練功,打架,殺人,把風月客殺得求饒(風月客在那裡的大號
是「饒命呀大俠」風月客),很有意思。不過我覺得這個遊戲的設計有
些不足之處,比如說,新手要靠殺小孩老人來才能長功夫,實在是很不
人道;有妖魔鬼怪,法術巫術,跟武功沒什麼關係;有的門派的功夫明
顯高於別的門派,結果大家都一股腦兒全練同一門(漢字頻道的幾位現
在就都是師兄弟);漢字用的是大五碼,大陸來的不便使用,等等。香
說不如我們自己寫一個,就以ACT上的各派爭鬥為背景如何?我說那
有什麼勁啊,要寫,就寫個大家都感興趣的,不如就以金庸的小說為背
景,以「東方故事」為模版修改一下,就叫作「俠客行」吧。因此我們
就成立了一個「俠客行」編寫小組,有的人,比如我,負責設計和編寫
劇情、描述;有的人,比如香,負責編寫程序。爭取在聖誕節開始試用,
大家又有一個可玩的地方了。以下是一個總體方案,歡迎金迷們提出建
議。如果有人願意幫助我們編寫,特別是劇情的編寫(要用到一堆金庸
小說中的人名、功夫名乃至招數名,誰能給收集一下?),請跟我聯繫。

網上武俠遊戲「俠客行」方案

劇情綜合《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等書。

中文採用國標碼。

地圖設計:

正中央為都城,有客棧、飯館、錢莊、藥鋪、當鋪、打鐵鋪、賭場等建築,
供玩家買食物、買武器、兌換錢、休息等用。中間略靠西北為華山,供定期
比武推選武林第一高手。東北為黑木崖日月教總舵
,正北為少林寺,西北為光明頂明教總部,東南為丐幫總舵,正南為武
當山,西南為峨眉山,西部為西藏密宗總舵。

門派設計:

少林、武當、峨眉為正派,少林只收男徒,峨眉只收女徒,武當男女兼
收。日月教和密宗為邪派。明教和丐幫亦正亦邪。
每一門派除各項武功基本功外,另有獨門內功、獨門拳(掌)法、獨門
兵器、獨門暗器和輕功(名稱和功能參照金庸小說)。丐幫能放蟲
,日月教能下毒(其高手能用吸星大法吸敵人內力),密宗能施法術。
正派武功難以入門,早期進展緩慢,後期進展神速,不易走火入魔。邪
派武功容易入門,早期進展神速,後期進展緩慢,易走火入魔。但各門
派武功最終無高下之分,都是學無止境。
正派弟子不能隨意殺人,只能殺壞人和邪派弟子。邪派弟子可任意殺人,
而且為了武功能更深一層,必須殺人。

人物設計:

各派各有一位掌門人或教主,依次為少林寺方丈空聞神僧,武當山祖師
張三丰,明教教主張無忌,峨眉祖師郭襄,日月教教主任我行,丐幫幫
主洪七公,密宗掌門金輪法王。
各派還有第二、第三代高手(人名也將據金庸小說),玩家必須先向第
三代高手拜師,練到超過第三代後拜第二代,直至掌門人。
各派還有一些不成器的小弟子,供練功、對殺。
中性人物:工匠,農民,村姑,小孩,老人,掌柜,店小二,書生,丫
鬟、醫生等等。
中偏壞人物(明教和丐幫弟子可殺這些人):官兵,財主,師爺,官家,
保鏢等等。
壞人:土匪,番兵,採花賊等等。
動物(供練功用):野狗,毒蛇,彌猴,老虎等等。
各派拜師時會有一些規距,比如說要入少林派可選擇是出家還是當俗家
弟子,出家的話不能殺動物,對於殺人的限制更高,而俗家弟子則有的
武功不能學。

玩家設計:

每個新玩家都選擇一個綽號和中文名稱。
玩家的特性由精、氣、神、潛能、實戰經驗五項來表示。精和氣最初都
是一百,精用於學習武功,氣用於練習武功,學習、練武、受傷都會降
低精和氣,而飲食、休息、睡眠、服藥可以恢復。神是善惡程度,最初
為零,殺壞人增加神,殺好人和中性人物會降
低神,正派弟子神越高越能學到高深武功,邪派弟子則相反(神可以為
負),但神太低則會受到正派高手的追殺。明教、丐幫有的武功神要高,
有的則要低,供玩家自己選擇努力方向。精和氣有一項降低到一定程度
後人會昏迷,為零則死亡,死後可以復活,但是所學的武功會降低一級。
最開始每個玩家的潛能都為百分百,經驗為零。每學一次武功潛能降低
一次,實戰經驗增加了潛能又可增加。
對殺的勝負基本隨機,但是與玩家的攻擊力和防禦力有關。二者取決於
內力的多少,而內力可以通過練功來增強。武器可以增加攻擊力,而護
具則增加防禦力。
神高(低)到一定程度會被稱為少俠(魔),之後是大俠(魔),最高
稱呼是曠世大俠或混世魔王。定期(比如每個月)在華山論劍,獲勝者
授予武林第一高手的稱號。

探險設計:

通過探險、解謎等可以找到武功秘籍、寶刀寶劍、奇果神葯等可以用來
增加內力、精氣神的寶物。有的寶物每個人都可以找,有的只有高手才
能找,比如需要運用內功開路。探險的內容每天都不同。

方舟子 11/2/95


希特勒是1939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候選人


希特勒除了素食禁煙之外還是一名准職業畫家。

下面是一些他的作品






除此之外,他還狂熱於建築設計的領域。其曾與施佩爾一同進行對柏林所有建築的重建和城市的重規劃。這就是著名的「日耳曼尼亞」計劃。

下面是一些來自於希特勒的建築設計手稿:


由施佩爾率領團隊進行的建模:

由施佩爾率領團隊進行的建模:


———
更新:我已開通專欄:別處。歡迎關注。


陳果夫陳立夫兄弟,權傾一時,四大家族之一,絕對是批判對象。

但是,他們真的沒錢。

國民黨敗退後,迫於黨內壓力,陳家承擔了丟失大陸的責任。再後來,陳立夫在美國養雞維持生計。好不容易養雞生意逐漸好起來,又遇到市場變化,再遇火災,生活可以用潦倒形容了,好在小孩都爭氣,家境不至於特別糟糕。

四大家族,孔家和宋家的確有錢,孔令侃可是連建豐同志都收拾不了。蔣家似乎無所謂有錢與否。而陳家,主管黨務,國民黨貪腐成那樣,他們沒有責任是說不過去的,無功便是過,只是從後來看,他們自己似乎沒有明顯貪腐的跡象,晚年二度創業也不容易。


馮道(882年-954年)五代時期宰相,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北)人。

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庄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四月,病逝,追封瀛王,予謚文懿。後世史學家出於忠君觀念,對他褒貶不一,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更斥其為「奸臣之尤」。馮道事親濟民、提攜賢良,在五代時期卻有「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馮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的聲望。

以上資料來源於百度百科,我只是搬運工——以下來自於《推背圖中的歷史》一書

歷史被推背圖推到這裡,就不能不提到這個馮道了,有關這個人歷史上是有定論的,總之是名聲不太好,可是如果有誰有心思翻一翻孔子的書本的話,你就會發現,或許馮道才是一個真正的聖人。 這樣說話會惹來立場堅定的史評者的不服的,蓋因這個馮道是一個職業宰相,這傢伙也真能玩,他活到七十多歲,總共給十個皇帝做過宰相,也虧他有本事,能夠找到這麼多的皇帝用他。只能說他運氣好,出生在皇帝高產的年代裡。不管是誰只要佔據了一個城池,趴在城門樓上腦門一轉悠,我也登基過過皇帝癮算了,這就為馮道的宰相職業提供了廣泛的客戶基礎。

馮道最先侍奉的第一個皇帝是佔據幽州的劉守光,由於馮道反對劉守光稱帝,遂被打入大牢。 馮道所侍奉的第二個皇帝是後唐的李存勖,李存勖稱帝後,先升馮道為郎中、翰林學士,滅了後梁又授戶部侍郎。不久馮道父親去世,按封建法律規定,要暫時辭官回鄉守孝。服孝期間,家鄉鬧饑荒,馮道便將自己家裡的財物全部拿出來周濟鄉親,自己住在茅草屋裡,當地的官吏送來的東西他都沒有接受,當時大契丹已素聞馮道大名,想偷襲將他搶走,由於邊境守軍嚴密防備,這才沒有得逞。 馮道在家鄉並沒有擺官架,而是親自下地勞動,也上山砍柴,對一些缺乏勞力的人家他也儘力幫助。 到了耶律德光橫空出世的時候,馮道正在替他的第三個皇帝老闆李嗣源打工。因為李嗣源的賞識,不久馮道便被升為宰相。

在這期間馮道做了兩件事:一是把詩人聶夷中的詩《傷田農家》:「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讓李嗣源經常頌讀。二是曾借李嗣源心愛的玉杯勸誡他修仁德之道。因而贏得了李嗣源的敬重。 說起來這個怪歷史真是怪到家了,這麼多的皇帝,居然活不過馮道這麼一個糟老頭子。不久,乖乖聽話的李嗣源死蹺蹺了,馮道就又換了他的第四任皇帝老闆李從厚。李從厚是李嗣源的親生兒子。但是他很快丟了皇帝的寶座,馮道來不及指點他什麼。 馮道的第五個皇帝是李從珂。李從珂這個皇位就是從李從厚手中奪過來的,他之所以能夠做成這件事,是因為他是李嗣源的養子。搶了皇帝寶座的當天,馮道率領百官迎接他登基。但是李從珂只喜歡對主子忠誠的奴才,不喜歡象馮道這樣特立獨行的怪人,打發他出京城以外去做官。 這件事李從珂做錯了。錯在何處?他也不說想一想,馮道乃職業宰相,稱得上專業型的人才,他居然敢不用象馮道這樣的專家,那還能混得下去嗎?混不下去的,這都在史書上寫著呢——推背圖上也有的。連馮道都不用,這還象話嗎?有人生氣了。生氣的人一個叫石敬瑭,另一個叫趙德鈞。

石敬瑭,雄性,出產於李克用手下沙陀軍事將領臬捩雞的家中,落地就會啼哭,天才!後娶後唐明宗李嗣源女兒為妻,正式進入中央權力分配中心。 趙德鈞,雄性,家有養子一名,名趙延壽,娶了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另一個女兒,在李嗣源面前說話也是算數的。石敬瑭和趙德鈞都認為李從珂不是個東西,但自家的兵力又不足,於是雙方求助於大契丹的耶律德光。 這樣耶律德光就可以挑挑撿撿了,看兩家誰開出的條件好。趙德鈞在這一輪競標中隆重敗北。他開不過石敬瑭。 因為石敬瑭敢整,一點也不臉紅的管比他小十歲的耶律德光叫爹,這本事一般人學不來。雖然學不來,但趙德鈞卻仍是不服,又進行了最後的努力,努力的結果,是他們父子雙雙去了契丹,耶律德光明確的告訴他:我們契丹人最重承諾,我既然已經答應了石部,那麼除非石頭爛掉,我的主意才能改變。 趙德鈞很沒情緒,但他的養子趙延壽卻在大契丹幸福的做起了官。人生啊,就是這麼操蛋!這句感嘆是皇帝李從珂抱著後宮的美女們發出的。 契丹大軍排山倒海一般的擁來,讓李從珂鬧心不已,他在宮裡擺上酒宴,喝得迷迷糊糊之後,就放起了一把火,正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石敬瑭如願償的做上了兒皇帝,建國號後晉,他是不會再犯下李從珂的錯誤的,甫一登基,就命令職業宰相馮道做他的宰相。馮道樂顛顛的趕來了,他上任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出使契丹。 而契丹更是久聞馮道其名,早有心將他據為已有,於是趁機點名讓他出使契丹。石敬瑭捨不得放馮道離去,想另覓使者,不想餘人聽說是出使契丹,無不臉上變色,雙股顫抖,於是馮道鎮靜的在一張紙上寫了兩個字:「道去」,餘人見之,無不落淚——這才是貓哭耗子假慈悲,落淚你不替馮道去? 耶律德光聽說馮道要來了,就要親自迎接,有大臣勸阻他說:「天子沒有迎接宰相的禮節。」 耶律德光這才沒有去。 為回到中原,馮道用心周旋。得到賞賜後,馮道便都換成薪炭,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北地太冷,我年老難以抵禦,所以早做準備。」像要久留的意思,見馮道這樣,耶律德光很感動,就讓他回去,馮道卻三次請求留下來,耶律德光仍讓他走。馮道又在驛館駐了一個月才啟程上路,路上也走得很慢,契丹的官員讓住就住,兩個月才走出契丹邊界。左右隨從不解地問:「從北邊能回來,我們都恨不得插上翅膀飛,您還要住宿停留,為什麼這樣啊?」馮道說:「縱使你急速返回,那契丹的良馬一夜就能追上,根本就逃不掉,慢慢走反倒能安全返回。」大家聽了,嘆服不止。 欲速則不達,欲達不可速,老頭馮道果然有兩把刷子。

出使契丹回來之後,馮道受到石敬瑭的進一步重用,國中政務,無論大小,非問馮道而不能決,甚至石敬瑭還就軍事問題請教過馮道。馮道曾經表示過請辭,石敬瑭勃然大怒,堅決不許,甚至連馮道的辭呈都不看一眼。 就這樣馮道替兒皇帝石敬瑭打了整整七年的工,然後又換了老闆。石敬瑭死掉,他的兒子石貴重接班,他就是職業宰相馮道的第七個老闆了。石貴重這人向以父親以兒皇帝自居而恥,即位之後先將馮道放逐,隨後廢除了石敬瑭與契丹的條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聞之大怒,驅兵而入,滅後晉。 沒辦法,馮道只能再換老闆。大契丹!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問過馮道如何治理中原:「天下百姓,如何救得?」 馮道順著他說:「現在的百姓即使佛再出也救不得,只有皇帝能救得!」這話分明是在討好耶律德光,另一層意思則是勸他不要濫殺無辜。 勸耶律德光的不止是馮道一個人,大契丹的吏部尚書張礪,就曾建議耶律德光取得中原之後,全部委任漢人治國。可是耶律德光生平頭一次不聽人勸,笑曰:你的,漢人的事情統統知道,但我們大契丹的事情,你的統統不知道。 那麼大契丹有什麼事情漢人不知道呢?漢人馬上就清楚了。打草谷。打草谷好啊,打來草谷喂牲口,這沒什麼錯吧?可是中原地帶哪來的什麼草谷可打?只有黎民百姓。於是黎民百姓遭殃的日子來臨了。 這下子漢人生氣了,幹什麼啊這是,你說說你這個耶律德光,大家讓你這個異族人當皇帝,那是給你面子,你自己也應該知道點好歹吧?既然你這麼不懂事,那大家也不跟你玩了。 天下遂反。耶律德光看到這種情形,好不樂意,生氣的道:漢人太不夠意思了,不好弄,咱們回家,不跟他們玩了。走?你走得了嗎?耶律德光身死欒城。 這就是推背圖中的預言故事了:系鈴自解鈴,父亡子亦死。耶律德光、石敬瑭這對寶貝父子都死蹺蹺了。推背圖的這一象算是結束了,但歷史仍然緩慢向前發展。

被耶律德光擄至鎮州的馮道獲得自由,造反的軍士推選他為統帥,馮道笑著拒絕了,說:「儒臣安能謀大事,這都是你們大家的功勞。」然後他看到軍中有被擄的中原婦女,就變賣私產將她們贖回,並安全的送回家中。 接下來馮道又替他的第八個皇帝老闆,後漢劉知遠打工,然後是第九個老闆皇帝,後周郭威。然後是第十個老闆皇帝,後周世宗柴榮,他甚至替柴榮修好了郭威的陵墓,親手埋葬了這個時代。 歌舞昇平的大宋行將到來。馮道這才幸福的咽氣。他的一生,是為了百姓的一生,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實踐了儒者無適無莫,義與之比的理想。但無論是在他的生前還是身後,始終是謗名隨身。


明武宗朱厚照同學就是典型,他生母為張皇后。兩歲被立為皇太子。由於明孝宗一生只寵愛張皇后,而張皇后只為其生了兩個兒子,次子朱厚煒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視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聰明,老師教他的東西總是能很快學會,按理說他應該成為一個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周圍的太監,毀了這個聰明的孩子。

東宮隨侍太監中以劉瑾為首的八個太監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張永稱為「八黨」,後又號作「八虎」。他們橫行無忌,利用皇帝的寵愛,肆行排擊反對他們的大臣,朝中內閣只有李東陽與焦芳二人。為討武宗歡樂,日進鷹犬、歌舞、角抵等戲,當時的東宮被人們戲稱為「百戲場」。年幼的武宗不能抵禦這些東西的誘惑,於是沉溺其中。後來讓人修建建豹房,整日沉溺於女色,而且武宗在豹房的寵嬖中有為數不少的孌童,學業和政事當然也就荒廢了。

公元1505年,15歲的武宗即位,次年改元為正德元年(1506年),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在劉瑾的引導下,玩得越來越離譜。先是在宮中模仿街市的樣子建了許多店鋪,讓太監扮做老闆、百姓,武宗則扮做富商,在其中取樂。又覺得不過癮,於是又模仿妓院,讓許多宮女扮做粉頭,武宗挨家進去聽曲、淫樂,後宮搞得烏煙瘴氣!
不過,明武宗從內心深處講還是非常羨慕自家祖宗赫赫戰功的。正德十二年十月(1517年),蒙古王子伯顏叩關來襲。朱厚照大為興奮,火速回京布置親征。其時距土木堡之變不到七十年,朝臣聽到「親征」二字不禁神經過敏。於是又是一輪的規勸、教訓,甚至威脅,但朱厚照決不願意放過這次實戰機會,終以「大將軍朱壽」的名義統兵出戰。作為懲罰,他不給任何一個文官隨駕的榮幸。
正德十二年八月,朱厚燳在手下的幫助下,不怎麼順利地衝出居庸關,來到邊防重鎮宣府。

在後來的史書中,這次出關成了朱厚照兄荒廢朝政,不務正業,勞民傷財,超級貪玩的又一次真實寫照。

可是,我們仔細分析,難道僅是好玩才出關的嗎?出了居庸關就是蒙古人的勢力範圍,土木堡之變的慘痛陰影還沒有完全散去。朱厚照雖然貪玩,但為玩而不要命的虧本事是不會做的,再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去哪都比到沙漠吃沙好玩得多。

朱厚照來到宣府,決不是為了好玩。他知道,一個埋藏在心裡多年的願望即將實現。

小的時候,老師就講過先祖朱棣御駕親征,取得輝煌戰果的故事。這些故事在少年朱厚照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發誓,一定要象朱棣同志學習。

可是來到宣府,鬧騰了幾天後,厚照兄鬱悶地發現,這裡別說蒙古人,就是漢人也見不到幾個。

於是,他索性來到真正的邊防前線——陽和,並以此為前線指揮部,向各部指揮官發號施令。

不過,要發號施令必須得有個軍事主管的頭銜,如果以皇帝的身份,這些傢伙可能不會聽,「將在外,君令有所不授」的口訣他們背得比誰都熟;再說,用皇帝的身份可能還會被京城的那些不開竅的糟老頭子說成是「外行指揮內行」。沒辦法,他只能給自己安了一個頭銜:大將軍朱壽。
邊防軍的指揮官們都整天燒香拜佛,祈禱那該死的蒙古人千萬別來,自己戰死了不要緊,還能做個烈士、英模什麼的,要是皇帝死了,自己遭殃不說,還要連累家人。

可是,說曹操,曹操到。邊防軍的指揮官們最不願意看到的,還是來了。

同年十月,蒙古韃靼部落小王子率五萬騎兵進犯,目標大同。

大同總兵王勛急了,他連夜派人告訴朱厚照,希望皇帝大人別玩了,這裡很危險的,趕快回火星去吧。

不料,朱厚照不但不走,還命令王勛集結部隊,北上主動迎敵。

這下,王勛抓狂了,皇帝大哥啊,咱就這點兵力,能守住就不錯了,還要去主動出擊,你當我是超人啊?

明武宗
可是,君命難違,王勛還是無奈地出發了。

不光是王勛,就連寵臣江彬都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他明確地提出了反對意見。這位仁兄是個不折不扣的奸臣,但卻具有超強的軍事才能,在進京之前,他就曾是一個優秀的邊防軍將領。

朱厚照把江彬推開,繼續他的部署:

「遼東參將蕭滓,宣府游擊時春,率軍駐守聚落堡、天城。」

「延綏參將杭雄,副總兵朱巒、游擊周政,駐守陽和、平虜、威武。」

「以上部隊務必於十日內集結完畢,隨時聽候調遣!」

江彬目瞪口呆,此刻,那個嬉戲玩鬧的少年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個久經沙場、沉穩鎮定的指揮官。

發布命令後,朱厚照閉上了眼睛,大戰在即,必須充分休息。

百里之外的小王子似乎感到了什麼,他突然下令大軍改道,急轉向南,向王勛的部隊前進。

得知這一變化,朱厚照也相應作出了部署調整:

「遼東參將蕭滓,宣府游擊時春,離開駐地,火速支援王勛。」

「副總兵朱巒、游擊周政即日出發,尾隨韃靼軍,不得擅自作戰。」

「宣府總兵朱振,參將左欽即刻出兵,駐守陽和,不得出戰。」

江彬不敢出聲,只是小聲嘀咕了一句:這樣的兵力是不夠的。

朱厚照笑了:「別急,只是開始。」

正德十二年十月,甲辰。

戰爭在山西應州打響,應州之戰正式開始。

王勛兵力不夠,但遼東參將蕭滓、宣府游擊時春的及時支援給了他希望,他命令全軍決一死戰,堅持大部隊的到來。

同時,為迷惑敵人,拖延時間,戰鬥一開始,他就下令猛衝,這種亡命打法的確迷惑了小王子,他錯誤地認為對手就是明軍的精銳主力,而且人數超多,於是,他沒敢和王勛拚命,而是下令以守代攻。

雙方激戰了一整天,等到了黃昏,小王子突然發現,自己被王勛給忽悠了。

對方就這點人,自己居然被忽悠了,小王子十分憤怒,他下令全軍出動,把明軍包圍了起來。不過此刻已是夜晚,考慮到安全第一,他命令軍隊等天亮看得見時再進攻。

不過,老天爺似乎並不想讓他看得見。

第二天一早,天上下起了大霧,五米之外根本看不見東西。

王勛強忍住笑,借這個機會,從包圍圈的縫隙中鑽了出來,溜進了應州城內。不過讓人哭笑不得的是,等大霧散開,王勛莫名其妙地發現他身邊多了一群人,那群人也莫名其妙的看著他。原來,負責跟蹤任務的副總兵朱巒,由於大霧看不見,居然稀里糊塗地跟進了應州城裡。

聞此消息,小王子差點吐血,明軍從自己眼皮子底下溜走不說,力量反而越來越強。他終於失去耐性,下令攻城。

可是還沒等他準備好,麻煩又來了,那群明軍似乎更不耐煩,居然再次主動出擊,小王子實在搞不清楚這幫傢伙到底在搞什麼鬼,他只有無奈地迎戰。

原來,附近的明軍接到皇帝的調令,相繼前來增援,王勛再次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他故伎重演,下令主動出擊,前後夾擊蒙古軍。

不過別忘了,他們的對手是五萬精銳的蒙古騎兵。

小王子不愧是優秀的軍事人才,他在極短的時間內,就作出了準確的判斷:敵軍雖然得到增援,但兵力還是不足。

他冷靜地下令,部隊分成兩部,分頭作戰,並保持一定距離,防止兩支明軍合流。

王勛這次再也無法忽悠下去了,最後他們被分割包圍。

完了!沒啥指望了。

陽和。

朱厚照叫來江彬,下令集合部隊,出發增援王勛。

江彬疑惑地望著朱厚照,意思很明顯:哪還有兵?

朱厚照說出了答案。

「我之前命令張永、魏彬、張忠率軍前來作戰,他們現已經到達。」

江彬終於明白前幾天朱厚照到底在等什麼了。

丁未,朱厚照親率大軍,自陽和出發,嚮應州挺進,他已經迫不及待了。

包圍圈內的王勛似乎已經絕望了,因為從哪方面來看,都不可能再有人來增援他了。

當然了,他是不敢指望朱厚照的,因為這位皇帝兄是個不靠譜的主。

天亮了,蒙古軍再次發動衝鋒,王勛率部抵抗,但還是抵擋不住進攻。

奇蹟發生了,就在這一刻,朱厚照終於趕到了,他非常夠意思,沒有作任何的休息,當機立斷地命令大軍向蒙古軍衝擊,蒙古軍促不及防,全線撤退,三支大軍就此匯合。

小王子這下徹底糊塗了,明軍怎麼越打越多?居然還來了個大傢伙!

不過,這事沒完,我倒要看看,這個什麼威武大將軍有什麼本事?

從史料來看,小王子很可能不知道這位對手的真實身份。不過,他還是不敢輕敵,暗中集結主力,準備和這位「威武大將軍」決一死戰。

第二天,仍然是大霧瀰漫,可見度極低。蒙古大軍布好陣型,準備最後的衝擊。等大霧散開,小王子驚奇的發現,對面的明軍早已列陣整齊,正虎視眈眈的等待著他。

面對著寒光閃閃的刀鋒,朱厚照感到了一絲恐懼,雖然自己對這種金戈鐵馬的日子十分嚮往,但畢竟過慣了嬌生慣養的日子,這種情況還是不能一下子就適應。

難道就此放棄,收兵回家嗎?不,決不!沒有人是一生下來就不怕死的。先祖能做到的事情,我為什麼不能做?

在那一瞬間,朱厚照似乎是靈魂附體,他繼承了朱棣的優良傳統。那一刻,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他拔出配劍,大喊了一聲:「衝鋒!」

戰鬥開始了。

面對明軍的突然衝鋒,小王子也拼了命,所有蒙古騎兵象潮水一樣沖了出去,雙方近十萬人在應州城外展開了殊死拼殺。

事實證明,朱厚照絕對是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官,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他始終保持鎮定,來回狂奔為手下打氣。還多次衝到交火線上和敵人直接對砍。在他這種無畏的精神鼓舞下,明軍士氣大振,始終佔據著戰場的主動權。

面對著越戰越勇的明軍,蒙古軍隊開始頂不住了,到了下午,小王子實在撐不住了。他本來是想弄點戰利品回去的,沒想到卻虧了大本。他越想越划不來,無奈之下只有下令:「退兵!」

應州之戰就此結束。

然而,這樣的一場大戰,在史書上卻只有寥寥數語,究其原因,是由於朱厚照是偷跑出來的,身邊沒有史官,他自己又是個半文盲,身邊的江彬、王勛等人比他還差勁,總不能指望這些傢伙吧。

值得一提的是戰後發生的事情。

朱厚照回到北京後,曾經搞了一次很隆重的回城兼閱兵儀式。儀式一結束,他就迫不及待地找到首輔楊廷和,激動地拉著楊老師的手說自己親手消滅了一個蒙古軍官,楊廷和立馬跪下去祝賀皇帝取得的成績。然而,不久之後,京城裡開始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應州之戰失敗了,皇帝不厚道,吹牛撒謊。」幾天後,當東廠彙報此事時,朱厚照沉默了許久,半晌才下詔,替自己請了十天假,表示要休息休息。朱厚照就是要用這種消極怠工的方式來報復大臣。

可是,朱厚照做夢都沒有想到,他死後不久,大臣們按照傳統編寫《武宗實錄》時,寫下了「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不要小看這句話,雖短卻暗藏玄機。表面上是在描寫雙方傷亡情況,但卻暗示著應州之戰其實是明軍失敗,同時也暗示了朱厚照是在吹牛,至於他的那句口述,則成了他自我吹噓的表現。

那麼真實情況是什麼呢?對不起,當時我不在應州,所以我不知道具體情況。不過我可以推測。

其實這是一個常識問題,編書的人似乎忽略了一個數字,那就是交戰雙方的兵力配置。還是這本《武宗實錄》,記載了當時雙方共約十萬人參戰,除去預備部隊和後勤人員,當天直接參戰的應該不少於六萬人,這個數字換到今天,也差不多是六個師的人馬。試想這麼多人擠在一起近距離肉搏,而且一直從清晨打到下午,蒙古軍怎麼可能只有十六人陣亡呢?要知道,雙方既沒得到過神靈的庇佑,也不是什麼陸小鳳之類的絕世高手,至於防彈衣之類的高檔貨,我想那時蒙古軍隊還沒有裝備的吧。

其實從史書上看,大臣的做法還是很矛盾的,他們所說的傷亡人數少到了可以,其實大臣們也不是什麼傻瓜,就算編纂,也會要編纂的真實一點,可是為什麼史書上寫的傷亡這麼離譜呢。其實可以這麼理解,照兄所說的都是實話,應州大捷也的確是沒有摻水的一場大戰。戰後的百官認定了他只是在吹牛,也是大臣對於皇權的挑戰,然後,卻也不乏能人志士,在朝堂之上,與百官爭論,最後他們達成了共識,大臣在史書上留下的這一筆,似乎讓人清楚直白地看到了應州非大捷而乃敗退。但是那些保皇派,從小受教育,要忠君愛國的人也很有辦法,於是史書應州大捷這裡的傷亡人數上留下了一筆「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看起來是明軍敗了,其實不然。讓人看了只覺得實在是鬧劇,覺得這本是個笑話,任誰也不會相信這麼離譜的傷亡。實在是哭笑不得,那也只能是笑而不語了。

再看朱厚照兄的表述:「我親自消滅一人。」有人認為是在吹牛。但仔細分析一下,他說的很可能是真話。

他貴為一個皇帝,在萬軍之中十分顯眼,大家都在關注著他的一舉一動,當眾撒謊是非常掉價的。更何況,如果他要撒謊,也不用只說殺一個,隨便吹自己殺了幾十個,豈不是更有面子?

所以,結論是:朱厚照被抹黑了,應州之戰被人抹黑了。

是誰抹黑的?我不好猜測,卻也不難猜測。

可笑的是,這個人抹黑的時候破綻百出:「是後歲犯邊,然不敢深入。」

才死了十六人,蒙古軍隊居然就幾十年「不敢深入」,這小王子的名聲也太圖有虛表了吧。

在明代的所有戰役中,本來就不顯眼的應州之戰在人為因素作用下變得可有可無。但就是這場毫不起眼的戰鬥,成了朱厚燳勇猛無畏的唯一證明。


約瑟夫·富歇 法國的楊度,眾所周知的變節者和叛徒,做過修士 資助過羅伯斯庇爾,身為吉倫特派投了國王的死刑支持票,在里昂用大炮對反革命者實施死刑,拖神父上街遊行,策劃熱月政變處死羅伯斯庇爾,又參與霧月政變扶拿破崙上位,在拿破崙戰爭期間私自與英國議和,滑鐵盧後執掌法國迎迴路易十八,歷經吉倫特派、雅各賓派、執政府、督政府、拿破崙王朝、波旁王朝,他背叛了他每一個主子,但都是在國家命運的關鍵節點上選擇了符合實際的一方,也許他的力量幾乎可以忽略,但確實每次都為國家做出了正確選擇,就算是和英國議和也是因為戰爭顯出頹勢,而他向英國爭取到的條件亦極其豐厚,他從沒有背叛過法蘭西。


杜月笙是紅十字會副會長而且當的不錯,比現在強


晚明一大票被東林目為「閹黨」的大臣,在兩京陷城之時(北京陷李闖,南京陷清軍),相當數量自殺殉國,論比例要大於自詡清流的東林。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調查類問題 | 歷史知識 | 歷史人物 | 歷史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