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分裂政權,兩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為什麼不像三國和春秋戰國那麼出名?
為什麼人們對三國,春秋戰國歷史人物津津樂道,也有大量影視書籍,而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這些歷史卻被大眾忽略了?
ps:不要亂改標題可好?加上中華民國什麼鬼?
「多圖預警」
五代十國的歷史為分離主義者們提供了一套從中央集權中脫離的低成本最佳建國方案,並經實踐檢驗、親測有效。雪藏這段歷史,對防範包藏禍心的分離主義分子具有重要意義。(認真臉( -?_-? )
五代以降的歷代集權統治者對這套分裂建國方案諱莫如深,從宋到清,統治者們為了防範地方勢力照方抓藥,一遍遍地打亂調整行政規劃,用盡帝王權術,分割相同文化區→消滅分離主義的溫床,原則上不再使用山川江河作為行政區間的邊界→防止地方封疆據險自守。
不信諸君來看圖,目前境內市面上的分離主義(漢族區)兩廣粵語區、吳語區、淮語區、東北三省。都可以在下圖中找到自己的獨立建國方案。 下面我來逐個分(腦)析(補)。
聲明:本文是我個人的腦補,旨為解答題主疑惑、宣傳我喜歡的殘唐五代歷史,非史學研究,不撕不辯。出現史實、文法錯誤歡迎評論、私信指出。
圖來自維基百科 圖一
南漢政權(圖一的寶藍色)在五代十國中地位很低,北方的朝廷、強藩都不愛搭理他們。但作為兩廣粵語區的獨立建國方案最為簡單明了,以南嶺為天然屏障,以珠三角平原作為腹地,定都廣州,雄踞廣東廣西州縣。只要統治者稍微像點兒樣,借著兩廣地區發達的商業(當時商業也很發達哦)發展生產、加強軍備,別說防禦北方勢力自守,一言不合把南邊靜海軍(越南吼支)吞併了都不在話下。如果五代中的南漢劉氏政權不是水平太次、太過胡鬧,整天沉迷女色、裝逼稱帝、內訌政變,也不至於讓越南猴子鬧了獨立(這個責任有點大),也不至於被趙匡胤分分鐘打到冚家鏟。
不誇張的說渤海政權(圖一的東北部)是包括女真、滿洲在內所有泛通古斯民族在東北建國的範本。大氏(不用懷疑你的眼睛。渤海王室真的姓大。好中二。。)政權的建國方案就是,官面上向長安稱臣、實際上武裝自立,龜縮在山海關(當時叫榆關)以外,在白山黑水的廣闊天地上開疆拓土。女真人、滿洲人之後的建國路線都是渤海國的翻版,只不過稱臣對象從唐變成了遼和明,建立的國家叫金和清。
這裡插播一條著名的兒皇帝石敬塘的後晉政權(圖二的北部淺藍色部分)建國路線。就是起兵佔據一塊臨近異族強權(契丹,你們不要想歪了)的革命根據地。全面接受老大哥的遙控領導,接受北方老大哥的全面援助在中原大一統的背景下逆風奪權。這個方法後來被。。如法炮製。。這個太過敏感。你們自己腦補吧。。(能不能不舉報我。星星眼(?????????)
圖來自維基百科 圖二
下面來談談吳越政權(圖一二都有),「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大家有沒有想過大宋朝編的百家姓,這個錢憑什麼排在國姓趙的後面?(你也配排在趙後面?!)那是因為編百家姓的人是人家錢越的人啊。錢鏐的建國路線比較簡單,就是在征服長江以南整個吳語區(兩浙十三州)的基礎上,疏浚水利,固守長江,偶爾向西,向南侵略擴張一下。維繫錢越政權的技術性難題是處理和淮南楊吳政權的關係。不能太親密,否則稍有不備就會被楊行密揮師南下戳了後庭。也不能太疏遠,淮南被北方人統一了,吳越也就唇亡齒寒了。所以錢鏐一直不卑不亢、亦敵亦友地跟楊行密保持著微妙的關係,偶爾鬧鬧脾氣打上兩架。但面對北方流寇的問題上,立馬就同仇敵愾地站到了統一戰線上。這兩位老爺子的一生可以說是相愛相殺,雙方即是龍鳳呈祥的兒女親家,又把對方看成自己卧榻旁邊酣睡的仇寇嘴炮不斷。(淮人和吳人兩個族群之間的相愛相殺真是。。歷史悠久啊。只不過現在攻受轉換我們淮人變成了弱勢)
壓軸的最後,我想仔細談談我們淮語區的楊吳政權。楊吳叫吳,實際上跟吳沒有半毛錢關係。只是因為唐朝皇帝隨手封了楊行密一個吳王。(吳王封給楊行密是錢鏐一生的至痛。。雖然後來改奉朱梁加封了錢鏐吳越王,但完全彌補不了錢鏐心靈上的創傷。因為那個時代的軍閥都有嚴重的李唐情節,李唐封的節度使比後來的僭主們封的一字並肩王都要榮耀。越南猴子都已經獨立建國了還上表宋朝讓延襲唐制封靜海軍節度使。他們的內心活動是「老子這地盤可不是偷的搶的,是正統的大唐皇帝賜給我的。」)
吳王楊行密是我個人在中國歷史上最崇拜的人之一,他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在江淮四戰之地建立起穩定割據政權的人。(上一個失敗者是被四方諸侯打成狗的袁術,下一個成功模仿者是。。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楊王的建國方案圍繞淮揚三鎮揚州、金陵、廬州展開,起兵最窮最偏的廬州(一般在窮的地方造反最容易成功),進軍定都最為重要的江都揚州,發展富饒肥沃的金陵。北御淮,表面上對北方強權認慫稱臣,私下裡屯兵淮河,接收北方的難民、殘軍(黑雲督,十國最強戰力)。南鎮江,逆流擴張長江上游、順流騷擾長江下游的吳越。
楊王的成功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割據江淮的都城一定要定在揚州,不要定都金陵。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要定都金陵!不要定都金陵!不要定都金陵!我老家廬州邊隅小邑,不能做王宅。金陵則太接近吳越,而且如果定都金陵,北方有江、淮兩道防線,統治者極容易放鬆警惕、紙醉金迷,分分鐘被北方鐵騎ko。(比如你們的愛豆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的那個)江都揚州守運河之便,居江淮之間,才是江淮割據政權首都的不二選擇。(+1s)
但歷史上的割據者不知道,我們後世給予南京的短命都城榮譽稱號(委員長應該是知道的啊。。。)前赴後繼地定都南京,然後前赴後繼地被北方人統一。我說定都南京一定會短命被統一,明粉肯定要跳出來撕「我皇明就是定都南京後才統一的天下啊!」 朱元璋割據江淮,定都南京還能取得勝利,真的只是一個大bug。下面我就冒著偏題的罵名給你們科普一下這個bug。他就是大明的「開國首功」→大漢皇帝陳友諒。
蒙元至正二十三年,韓宋小明王韓林兒駐地安豐被張士誠部圍攻,向名義上的屬臣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不顧劉基等人勸阻執意發大兵去勤王護駕。當朱率領大軍離開老巢應天(南京)開赴安豐的時候,上游的陳友諒趁其不備帶領樓船巨艦、號稱水陸六十萬大軍進攻。。。洪都(南昌)。就這樣,暴露在東面張士誠、西面陳友諒面前的空城應天,莫名其妙地就被守住了。洪都城裡駐防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好死不死朱衙內還是個守城好手,陳軍久攻不下。兩個月後大忠臣朱元璋勤王成功,火急火燎地回師南來發現陳友諒沒來打南京?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朱元璋帶部在鄱陽湖徹底消滅了陳友諒部有生力量。為其統一長江流域奠定了基礎。
朱元璋估計自己都後怕。兩個月的空窗期,陳友諒動員了六十萬水陸部隊。要直接打自己的老巢應天,自己再立多少忠臣牌坊都沒用了。張士誠也很懵逼,我都把朱八八的主力都吸引到北方去了,空留一個水晶讓你偷,你居然跑到下路跟人家塔下對線去了?!
所以我說。。有時候一個人的一生啊。要靠個人的奮鬥。當然了。。傻逼的對手才是成功的關鍵。
定都南京的朱元璋最終取得勝利。我只能說是。。天命(bug)
累死我了。不拿高票我就再也不寫乾貨了
(?_?)
上面是乾貨(腦洞) 切割線 下面是腦洞
我一直認為殘唐五代歷史是十分適合藝術改編搬上銀屏的。故事的展開和《權利的遊戲》有異曲同工之妙。戰爭的壯觀殘酷、宮斗的爾虞我詐分分鐘秒殺《權利的遊戲》。
先拍五代《五代:列王的遊戲》拍個五六季正傳,火了以後,拍前傳黃巢起義《殘唐:滿城盡帶黃金甲》,前傳拍完了再拍前前傳安史之亂《亂世的開始:漁陽鼙鼓動地來》,要是前前傳拍完了題材還沒降溫,那就只好拍大電影《亂世的終結:陳橋兵變》了。題材要再不降溫就只能拍大電影第二部《亂世的終結2:杯酒釋兵權》、《亂世的終結3:燭影搖紅曳》了。
來來來。大家一起來開腦洞選演員。黃巢、朱溫、李克用、李亞子、楊行密、錢鏐、貫休和尚、石敬塘、郭威、柴榮、李煜、趙大、趙二、大周后、小周后、花蕊夫人。這些人在你們心目中的演員都是誰啊?私信告訴我。我來貼圖。(∩??ω??)?-*
我心目中的選角,求補充
石敬塘→金士傑(下圖這位老師)或者直接去台灣請李前總統來本色出演
王彥章→姜武(下面這位老師)
黃巢→徐錦江(網友推薦)
楊行密→廖凡
朱溫→倪大紅老師
趙匡胤→吳秀波/趙文卓(網友推薦)/陳建斌
李克用→陳道明
李亞子(少年)→吳磊(下面這位老師)
耶律阿保機→富大龍(下面這位老師)
耶律阿保機→富大龍(下面這位老師)貫休和尚→無心
貫休和尚→無心花蕊夫人→華妃娘娘/劉濤/劉詩詩(下圖)
大周后→佟麗婭/李冰冰/沈眉庄(下圖,我最萌的女演員)
小周后→阿嬌/安吉拉北鼻
李煜→因為跟上面兩位有床戲,太辛苦,就不麻煩各位老師了,我辛苦一點自己來吧。
( ̄▽ ̄)/
感謝這位朋友@傅友德指出我的輸入錯訛,我已做出修改。不過我文中一再嚴明是從宋到清的集權統治者。您卻一再舉例使用我們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中國來反駁我。你把社會主義中國歸類到封建集權裡面了?!小同志,你的思想很危險啊。看來有必要罰你背兩版《人民日報》矯正一下呀。(?_?)
早就懷疑西漢和春秋之間有時空隧道,看了先生的答案,證實了我的猜想。你們以為魯壁書真的是孔老二的子孫藏在牆壁里留下來的?你們以為三千越甲可吞吳真的是勾踐卧薪嘗膽感動天感動地么??naive!
早就懷疑西漢和春秋之間有時空隧道,看了先生的答案,證實了我的猜想。你們以為魯壁書真的是孔老二的子孫藏在牆壁里留下來的?你們以為三千越甲可吞吳真的是勾踐卧薪嘗膽感動天感動地么??naive!
那是漢朝和周朝做的時空交易!漢朝同意把英明神武的吳王劉濞送到春秋去取代夫差,周朝才勉為其難地通過蟲洞把秦始皇焚的書投遞給孔子後人。。劉濞因為初來乍到,不了解情況,吳國才被勾踐越國給逆襲了。這才是歷史的真相!
@傅友德 先生搞的時空蟲洞的研究,真是高屋建瓴,excited!
百度學派(笑
原本是挺有名的,近年提倡民族和諧,關於漢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的故事不能夠過多宣傳。就連人們熟知大英雄岳飛,以他為題材的電視劇也幾乎不能拍,黃曉明那部審審改改很多年才出來,台灣和香港早年到是拍過一些,有徐少強版岳飛與何家勁版岳飛。現在那個什麼隋唐英雄的故事不知道反覆拍了多少個版本,張衛健那個版本都拍到第四部了,我覺得一般人早就看吐了吧。
想想吧,魏晉名士的風采是一個很好的題材,石崇鬥富,潘岳悼妻,兩人白首同歸,多好的故事。王導與周伯仁,王導懼妻,陶侃搬磚,祖約懷疑妻子要砍自己,棄官而逃。紙醉金迷的衛玠,令洛陽紙貴的左思。這個背景的故事要是能拍,不知道多少人會去拍。但又有點政治不正確,北方人民正在受苦,你拍的卻是這些人奢靡生活。可是要拍北方的故事又不行,不能破壞民族和諧。
你也不能給王猛、慕容垂、張賓那些人政權樹立正面形象,這樣皇漢分子也不幹,在網路上說會被噴,拍成電視劇會被投訴。雖然也有一些作家出小說,但這些就是不能放到官方去大肆宣傳。那要怎麼辦?在這種牽扯到民族戰爭的故事,中國群眾思維中總有一方是壞人一方是好人。就算是三國故事,至今也有很多人擺脫不了蜀漢正義,曹魏反派的印象。儘管這無關於民族和諧,有人拍了部電視劇叫曹操什麼的,以曹操為主角,這就被舉報到不能播了。
我看CCTV釣魚城的紀錄片,裡面請來一個蒙古學者討論,評論下一大堆人在罵那個蒙古學者,那人又沒頌揚蒙哥,只是通過綜合史料還原釣魚城之戰的經過,可見皇漢也是相當得罪不起的一群人。
我覺得石勒政權和冉閔還是可以拍的,畢竟石勒是羯族,算上去應該是中亞地區的人,信仰的又是拜火教。中國總沒信仰拜火教的民族吧?石虎統治時以佛圖澄為國師,雖然石邃吃比丘尼和美女,石虎又把兒子虐殺了。
我們可以這樣宣傳,氐族的苻洪是好人,他被迫屈服於邪惡的石勒政權。鮮卑的慕容、段部也是好人,他們在對抗邪惡的石勒政權。王彌、邵續、王浚、劉琨都是抵抗石勒政權的英雄。前涼和東晉是漢人政權,當然也是好人。冉閔忍辱負重,也是好人。只有羯族是大大的壞人,屠胡就專門屠他們。------------------------------
檀信介回答的風趣易懂,特別舉薦。另外國師王威文中有槽點,他怎麼把我屏蔽了,我只黑過他三次而已,他還給我黑他的回答點贊,我以為他不介意呢,原來一直記在小本子里。
一堆嘲諷總局的,連大V也不例外。
但這事真不能算總局頭上。
春秋戰國為什麼出名?歷史久、成就高嘛,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中國傳統思想從這裡奠基,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至今還是經典,歷朝歷代文人政客對春秋戰國的研究不厭繁多,翻開成語詞典看看有多少是春秋故事?
三國為什麼出名?最大的原因就是三國演義的加成嘛!日本的三國遊戲出了多少了你們數數,這跟廣電總局有關係嗎?除此之外也有歷史久遠的原因嘛,大江東去誰的詞?功蓋三分國又是誰的詩?
別小看文學藝術的力量,你們知道李元霸裴元慶羅成單雄信,你們知道這幾個人壓根都是虛構的嗎?雲台28將?加起來也沒有貂蟬名氣大。穆桂英的大名沒人不知道,你們知道狄青不?
大國師都發言了,他那種假借批判皇漢,其實偷偷把範圍擴大化的言論,混淆視聽倒是一絕。漢人有那麼玻璃心的話,早就變成韓國和越南了。這倆國家人民有啥特質,都跟國師一樣思想極端嘛。國師是犯了以己度人的錯誤嘛。元清是正統,五代是正統,這都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不是夷狄,那都是我們的歷史。
話說回來,五胡十六國連段正兒八經的正史都不全,你讓國人怎麼了解?五代十國短短50年就有幾十個軍閥紛紛登台,你讓別人咋看?民國的軍閥你能說得清楚嗎?北洋政府的總統都有誰你說說看?
你們就想搞個大新聞,什麼都往民族性啊黨國等熱點問題靠。看似爽了,其實除了讓自己誤會更深,沒個什麼用。
三國出名的原因不好說,不知道《三國演義》佔了多大成分。
但春秋戰國之所以比之於兩漢之交、五胡兩晉南北朝、隋末大亂、唐末五代等亂世都出名,則是因為一個"變"字。自近代大變局之前,如果還能找一次同等地位的大變動,只能是殷周之交替,如果還想找一次地位略微低一點的變動,只能是春秋戰國。周王室奠定的封土建邦的領主模式通過五百年的戰亂,終於被證明不適用於我華夏領土,秦朝的統一則讓東方古國兩千多年走出一條截然不同於歐洲或日本的道路,形成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帝國。這個變動過程,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部分。
春秋可以說是舊制序的崩潰,周王室權威不在,而諸侯爭霸加劇,諸侯國君的權力仍然不能保有,權力就下移到卿大夫(相對於日本室町末年,幕府權力下移到守護,守護權力下移到守護代),甚至部分諸侯國的權力一度被家臣把持,可謂荒謬。
而春秋經過這樣荒謬的混亂之後,在公元前四百年左右,誕生出七個足以立足於世間的大國。這其中,韓趙魏三國從春秋第一大霸主國晉國衍生,而舊主晉國則被遺棄,三個新生代的國家為了避免重蹈晉國的覆轍,相繼採用法家的統治模式,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齊國田氏類似,但他的模式是"一代一",而非"三代一"。西方的秦國和北方的燕國相對落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權力下移的模式出現。南方的楚國因為同在南方的競爭對手的挑釁,在春秋末年元氣大傷,但經過繼任國君的奮發有為,也憑藉雄厚的底蘊,而傲世群雄。
經過春秋戰國之交的變革,周朝建立的權力下分的模式全然不見,君主集權成為了主流。君主集權的國家也需要有不同的統治思路,再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基礎,促成了戰國時期的思想大繁榮。所有有識之士都在思考一個合理的統治思路和國家戰略,並通過遊說招納等手段,讓自己的思路得以在某個國家實施,並讓這個國家藉此完成統一。這麼一個激烈變動,並積極尋求出路的時代,憑什麼不精彩,憑什麼不值得注意。
真正可惜的,並不是對這個時代不了解,而是把這個時代當成了一個普通的王朝末世的戰亂,而完全忽視了其中的"變"字,更有甚者拿春秋爭霸和漢末攜天子以令諸侯相提並論,完全把這個時代當成了一個普通的亂世。
並不否認,任何一個亂世,都有社會的變化在其中,諸如唐末五代十國終結了世族政治和武人時代,建立了中央集權和文化統治。但周朝以下,相比於這種程度的社會變化持續五百年的春秋戰國帶來的社會變革,是直至今日我們今日也能時時刻刻感受到的。
@檀信介 先生就這個問題進行了一番【腦補】。應該說這個【腦補】很合乎錢穆以來民間歷史學家、網路地緣政治學家的俗說。可惜俗說畢竟是俗說,跟現實是八竿子打不著的。
首先我們來檢證一下這種俗說吧,按照檀先生的說法就是:
【從宋到清,統治者們為了防範地方勢力照方抓藥,一遍遍地打亂調整行政規劃,用盡帝王權術,分割相同文化區→消滅分離主義的溫床,原則上不再使用山川江河作為行政區間的邊界→防止地方封疆據險自守。】
而檀先生進一步得出的結論就是:
【五代十國的歷史為分離主義者們提供了一套從中央集權中脫離的低成本最佳建國方案,並經實踐檢驗、親測有效。雪藏這段歷史,對防範包藏禍心的分離主義分子具有重要意義。】
從上述兩個大命題又可以分解出四個核心命題:
1、五代以後,中央政府不斷打亂行政區劃以分割相同文化區。
2、五代以後,中央政府不再以山川江河為行政區劃的邊界。
3、五代十國的割據政權是以相同文化為基礎、以山川江河為邊界的。
4、五代十國的割據政權的領土上,今天還居住著相同文化基礎的居民,因此足以仿效其建國。
然而這四個推論實際上沒有一個成立。對此我們可以一一加以檢驗。
1、五代以後,中央政府有不斷打亂行政區劃以分割相同文化區嗎?
答案:否。
最典型的就是湖南和福建。作為湘文化區和閩文化區的根據地,它們幾乎各自保留了武平軍節度使轄區和閩(殷)國領土的舊貌,即便有個別變化恐怕也在縣級水準。
當然了,有人會說,現在湖南西部擁有大量的西南官話人口,而東部擁有大量的贛語人口;福建西部的龍岩市居住大量客家人,而閩南語居民則遍布潮汕、南路、台灣,海南也被瓊文系閩人佔據,等等。然而這些都不是打亂行政區劃的結果,有的是原本就不屬於該省主流文化區(如湖南西北部的西南官話區原來是所謂的溪洞人也就是土家族先民的聚居區,在馬楚時期就不同於主流;又如閩西的客語區在閩國時期就是畲人的聚居區),有的則是由於後來自然移民(如宋代江西人口爆炸和宋、明、清時期閩南海洋文化興起導致的對外移民),同中央政府「打亂行政區劃」毫無關係可言。
同理轄區和省內主流文化幾乎長期沒有變化的還有江西省、四川省(重慶直轄以前)等。
答案:還是否。
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若干邊界的劃分就恰恰是以山川江河為邊界。舉例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劃分的遼寧省(不同於清代奉天省和民國遼寧省):
看這個地形圖也知道,新遼寧省山河形勝,四面不是分水嶺就是大海,比起過去彆扭的奉天省真是完全「以山川江河為行政區劃的邊界」了。
看這個地形圖也知道,新遼寧省山河形勝,四面不是分水嶺就是大海,比起過去彆扭的奉天省真是完全「以山川江河為行政區劃的邊界」了。
又比如邊界長期沒有大變動的山西省、江西省、福建省,也是如此,不可謂不以山川江河為其行政區劃的邊界。
更有甚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還特別「完全恢復了內蒙古歷史上的舊觀」,隨後成立的內蒙古自治區就更加是山河形勝。
然而,以山川江河為行政區劃的邊界將會帶來該省與外界交通不便的問題。對於一個割據政權來說當然是好事,可對於一個省份來說就不一定是好事了,最典型就比如福建,其經濟面臨著對外交流不暢的困難。另一方面,以山川江河為行政區劃的邊界有利於割據政權的自我防衛,但卻給統一政權對外防衛這一地區造成不便,因為調兵增援這一地區變得困難了。歷史上許多中央王朝不再以山河江河作為某些行政區劃的邊界,目的主要也不是為了鎮壓這些地區,而是為了方便對這些地區的防衛或是通過這些地區對外用兵——如縱向劃分兩淮地區是清廷為了能夠迅速通過這一地區向南方尚未征服地區用兵的需要,而1960年代短暫地劃分內蒙古自治區則是為了對蘇防衛的需要。
3、五代十國的割據政權是以相同文化為基礎、以山川江河為邊界的嗎?
答案:這句話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文化本身就不是以山川江河作為邊界的。以農業為基礎的文化總是沿著大江大河分布在其兩岸,控制該江河的整個流域;以海貿和漁業為基礎的文化,則是圍繞著某個海域分布在諸大陸、島嶼沿海的平原上;此外,還有以漁獵為基礎的分化,分布在某個山區。因此,除非是人力無法跨越的雪山、無法橫渡的大洋,否則山川江河只會是經濟和文化的紐帶,不會成為其邊界。反過來,要以山川江河為邊界,反而常常會「分割相同的文化區」。
舉例而言,江西、福建、廣東三省的邊界,就分割了統一的客家文化區。回顧歷史,這一地區本來是山地民族畲族的根據地,畲族中一部分人漢化後就成為客家人(客家方言實際上與贛、粵屬同一系統,關係密切,但客、贛、粵三種文化卻迥然不同)。殘唐五代時期,客家豪族勢力實現一揆,建立起百勝軍_百度百科節度使政權,接收後梁的冊封,佔據虔、潮、韶等州,基本上統一了如今的整個客家文化區。然而該政權在南唐、南漢的幾次軍事行動中瓦解,最終被瓜分。而這一瓜分的結果,就是今天江西、福建、廣東三省的邊界。
可見,割據政權以軍事實力來確定的領土,的確往往以山川江河為邊界,但這樣劃分的結果往往反而起到了分割文化區的作用。
4、五代十國的割據政權的領土上,今天還居住著相同文化基礎的居民,以至可以仿效其建國嗎?
答案:還是否定的。
如上所述,五代十國割據政權內部本來就不是純而又純。比如南漢前期還算是比較單純的粵文化區政權,後期則囊括了桂州、柳州、潮州、韶州等完全不是粵文化區的領土。然而如果不包括這些領土,南漢就無法實現所謂【以南嶺為天然屏障,以珠三角平原作為腹地……發展生產、加強軍備,防禦北方勢力自守】的宏大計划了。設想一下,如果後梁統一北方後,在效忠中原的百勝軍節度使引導下南向進攻南漢,南漢方將要如何抵禦呢?這明擺著是不可能的。事實上,假如馬楚政權再強大一點,控制桂州的它要想出兵攻滅南漢都是相當容易的。
今天的廣東依然面臨這個問題。假如想要據守嶺南,則領內至少有廣府、潮汕、客家三大族群,更不必說吞併廣西又將增添桂柳人(現在說西南官話)和一大波侗台民族。文化基礎都不相同,如何仿效南漢建國呢?
更何況,即便五代十國割據政權在當時內部是純而又純。如上所述,在之後的歲月里發生了族群的大規模遷徙(如導致潮汕人出現、客家人深入珠三角建立移民區,等等),因此五代十國歌劇政權的領土上也不可能再居住著相同文化基礎的居民,更不要說仿效其建國了。
綜上所述,腦洞畢竟是腦洞。這四個核心命題既不成立,整個俗說也就成了無本之木了。
那麼,俗說因何而起?除了政治需要之外,多半是因為想得太多而讀書太少。
檀先生這篇文章,看不出太明顯的政治目的,因此可以歸結為後一個原因。這一點從檀先生論證大命題時的諸多史料錯誤中也可以發現,簡單揀選幾條就有:
1、大氏(不用懷疑你的眼睛。渤海王室真的姓大。好中二。。)政權的建國方案就是,官面上向長安稱臣、實際上武裝自立,守著山海關(當時叫榆關),在白山黑水的廣闊天地上開疆拓土。女真人、滿洲人之後的建國路線都是渤海國的翻版,只不過稱臣對象從唐變成了遼和明,建立的國家叫金和清。
【按】任何具有中學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女真人和滿洲人控制山海關的時候,早就已經與遼和明公開撕破臉了,何來稱臣一說?具體到大清控制山海關的時候,明都已經不存在了,難道多爾袞是準備向在南京的安宗稱臣嗎!
當然,中學歷史教科書不會談太多渤海國的事情。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渤海國是否、何時控制了遼東地區,仍然是一個史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然而有一點值得肯定,渤海國從來也沒有【守】過榆關,因為遼西地區是被契丹控制的。
更有甚者,檀先生自己貼出來的【五代十國圖】採取的是桀燕(唐盧龍鎮後身)控制遼東說,那渤海國就連遼陽都沒有拿下,何來控制榆關之說!莫非圖文無關?
2、就是起兵佔據一塊臨近北方異族強權(契丹,你們不要想歪了)的革命根據地。全面接受北方老大哥的遙控領導,依賴北方老大哥的全面援助在中原大一統的背景下逆風奪權。
【按】呵呵,你國竊柄四十年來的現代史教育就是這結果。
何必這麼故作神秘的呢?沒有任何一個人【如法炮製】了這條【建國路線】。全面接受蘇聯顧問指導軍政、依賴老大哥全面援助莫辛納甘的是常凱申,逆風奪了【自稱大一統】的十七省討賊聯軍的權,也在外蒙、旅大、中東路等條約上籤過字(雖然這些東西本身也不在中國手上),可他起兵佔據的根據地在南邊。同樣全面接受過蘇聯顧問指導軍政、依賴定遠營軍火的是馮玉祥,他在北方的五原起兵,想要奪同樣【自稱大一統】的安國軍大元帥的權,但他沒資格簽那些字。他倆都沒有像石敬瑭那樣直接借過老大哥的兵(在新疆對抗東土分子和馬仲英),直接借兵的那是盛世才,可他沒進取過中原。
無論如何你都不用擔心舉報,因為我國起兵於南方,到了北方後沒拿到一條步槍(可以大方地承認,本來是有定遠營計劃跟哈密計劃的,可惜都未能實現)就迎來了抗戰;抗戰開始後,委員長拿了幾億盧布軍火,我國還是一份沒有,倒是津貼可能拿過幾百萬盧布;抗戰結束後,我國就領導全國四分之一人口雄踞中原(河南軍區、中原軍區、華中軍區、晉冀魯豫軍區等)了,是順風守護中原的大一統才對么;況且,我國當時既沒有從加侖、鮑羅廷到拉平的顧問來【遙控領導】,也沒有莫辛納甘、T26和76野炮的【全面援助】,只有抗日軍隊應得的幾十萬日械,還比不上120萬支派軍降兵送給常家軍的軍火多。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國已被你國滅了四十年了。你在這裡跟著趙家人誣衊勝國能有什麼風險呢?
3、錢鏐的建國路線比較簡單,就是在征服長江以南整個吳語區的基礎上,疏浚水利,固守長江,偶爾向西,向南侵略擴張一下。
【按】以宣州為中心的西吳區表示呵呵:我直到太平天國戰爭之後才因為人口銳減而遭到淮語的侵蝕,怎麼這時候就不在【整個吳語區】里了?進而言之,當時整個江南東路的吳語使用範圍還值得再檢討。
4、只是因為不了解南方情況的唐朝皇帝隨手封了楊行密一個吳王。
【按】不了解南方情況的是檀先生,而非唐昭宗。唐帝封楊行密吳王時,給錢繆的封號是越王。以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的相對方位來看,這一封號反而是非常恰當的。
要知道,夫差的吳國是以蘇州為基地向山東方向擴張的,大部分領土是在江北;而西漢時的吳王劉濞也是以廣陵(揚州)為都城。而錢繆的根據地杭州,在春秋時代恰屬越國。因此,以揚州為根據地的楊行密受封吳王,而以杭州為根據地的錢繆受封越王,是很正常的。
當然,唐廷這樣做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根據當時的封國格,吳王的地位要高于越王。這也符合當時楊行密與錢繆之間的實力差距。
5、朱元璋估計自己都後怕。兩個月的空窗期,陳友諒動員了六十萬水陸部隊。要直接打自己的老巢應天,自己再立多少忠臣牌坊都沒用了。張士誠也很懵逼,我都把朱八八的主力都吸引到北方去了,空留一個水晶讓你偷,你居然跑到下路跟人家塔下對線去了?!
【按】南京上游的江防要塞,一個是湖口、一個是安慶。龍鳳七年(1351)也就是洪都之戰前兩年,朱元璋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安慶、江州之戰中擊敗陳友諒,奪取這兩個要塞。在這之後,一路上的江防要塞一個都不在陳友諒手上。陳帶六十萬大軍去應天,後勤很成問題,一旦被任一要塞中的寡兵截斷歸途,那分分鐘就是不戰自潰的下場。因此,重奪江西是很自然的選擇,畢竟江西守將大多數都是在龍灣之戰後才從漢方倒戈到應天方的,而陳友諒也不打算重蹈龍灣慘敗的覆轍丟掉人生的最後一副家當。
事實上雖然朱元璋之後說過後怕陳友諒偷襲的話。可是他最遲六月份就已經從江北前線返回應天,可並不害怕陳友諒派一部分部隊來襲擊應天,反而讓徐達率領的主力部隊繼續進攻廬州的左君弼。直到七月份,才出師去救援陳友諒。可見,他本人也不認為陳友諒會採取奇襲的策略。事實上,四月份陳友諒兵臨洪都(此時他即便要嚮應天行軍也不可能不被應天方的要塞守備隊發現)時,朱元璋早已擊敗平江方的呂珍而前去從容圍攻廬州了。如果陳友諒真的跑去「奇襲」應天,那收到要塞方面通知的應天方大軍走老根據地巢湖到太平、和州一帶布陣迎擊也完全來得及。
這種歷史題材在近代市民社會裡有名不有名,其實主要看宋代說書人有沒有創造好的本子,到了元代有沒有遇到好劇作家,到了明道有沒有遇到好小說家,到了當代有沒有遇到好導演。
那麼我們看魏晉南北朝。對不起,真沒有遇到,所以只能留在《世說新語》里供文人賞玩了。不知道網路小說起來之後,能不能有所改觀。
但是五代十國是有的,只不過偏重於末期的故事,也就是以趙匡胤為主人公的宋朝建國傳奇。早在宋代,就出現了專門「說五代」的藝人,說得就是這一段歷史,大體從漢末趙匡胤到湖北求職開始,說到燭影斧聲為止,主要內容就是「趙匡胤一根齊眉短棍打得四百座軍州都姓趙」。
後來這些說書藝人的底稿形成了《趙太祖飛龍記》一類的話本,到了元代又出現了《趙太祖龍虎風雲會》之類的雜劇。可惜,到了明代貌似沒大作手對趙太祖感興趣,不要說沒出《三國演義》(元末本來就已經是說三分更流行了,連徐壽輝、明玉珍這種梟雄都是三國粉,還拿三國官名來命名本證券的職官,簡直腦殘粉),連《東周列國志》都沒出,結果說五代的這個系統就逐漸衰落下去了。直到清代,才有人把這一系列故事結集、潤色、定稿為《飛龍全傳》,但藝術水平不高,而且時間也太晚了。結果,近代就沒有多少人關注這個題材了。但是,地方戲裡依舊還保留不少這個題材的作品,比如阿Q臨刑前還在哼唱的《斬黃袍》(阿Q唱的是紹劇版)。
但是,到了1986年一群新加坡人拯救了這一切!他們把《飛龍全傳》里趙匡胤行俠仗義這條線跟從《南唐書》等史料里整理出來的李煜詩詞感情線捏在一起,創作了經典電視劇《絕代雙雄(新加坡1986年李致明執導電視劇)》(1994年被引入內地),也算開了俗文化與雅文化在電視劇里作為雙主角兩條線索相得益彰的先河,也算把這個題材給復活了。在此之後,同類電視劇至少被翻拍了兩回:台劇《情劍山河》和新劇《李後主與趙匡胤》。
其實知乎上已經有不少類似的提問和回答了。
比如:為什麼現在的兩晉南北朝的歷史相對冷門? - 中國古代歷史
為什麼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沒有漢唐宋明那麼更吸引人? - 中國古代歷史
為什麼十六國南北朝這段精彩萬分的歷史在民間被忽略? - 中國歷史
總結贊同最多的答案,大致有以下解釋:
1、兩晉南北朝的歷史人物眾多、事件混亂,理解起來有難度;
2、缺乏像《三國演義》那麼優秀的文藝作品
3、這段歷史涉及民族矛盾,比較敏感。
以上觀點都對。也正是由於以上因素,導致一般讀者初次了解兩晉南北朝的歷史時會暈頭轉向、覺得沒意思或讀不下去。
在這裡,我想撇開文藝作品的影響,單純就史料本身和歷史書寫的角度,談談為什麼兩晉南北朝的歷史會讓人覺得缺乏吸引力。因為畢竟歷史的核心是求真,最基礎的元素是史料本身。
首先,我們知道,後人了解春秋戰國的歷史,主要是通過《左傳》《戰國策》《史記》這三部史書。從史學史的角度嚴格說來,這三部書本質上都是子書。
什麼叫子書?就是諸子百家之書,是有文化有追求的知識分子獨立編撰的、表達自己的價值體系和政治觀念的私家著作。《戰國策》、《史記》都成書於西漢,司馬遷和劉向骨子裡還是戰國諸子的氣質,《左傳》作者不明,但成書年代更早。因為三者都是私家著述,受上邊的影響較小,可以憑自己的喜好我手寫我口、寫我心。也就是司馬遷所謂的「成一家之言」。再加上作者卓越的文采,所以這三部書不但是優秀的史書,也是極為精彩的文學作品,是「無韻之離騷」。《左傳》之敘事、《國策》之論辯、《史記》之傳人,本身就十分吸引人,再加上是真實的歷史,更加給人以震撼。這就使得後世文藝作品的改編有了堅實的根基,也容易吸引大眾讀者。
為什麼?因為史家敢寫,也寫得好!
這種私家著史,一直延續到南北朝。然而越往後受到上邊的影響越大。陳壽寫《三國志》,已經不大敢寫了,如果不是後來裴松之作注,我們今天了解的三國至少要少一半內容。而且這一時期除了政治因素之外,史學受經學影響,講究微言大義、言簡意賅,形成了一些條條框框,受文學的影響減少了。所以許多史書讀起來缺乏細節,不生動,自然也就不夠吸引人。《世說新語》吸引人,因為它本來就不是史書。
而我們今天了解兩晉南北朝的歷史,藉助的主要史料《晉書》《魏書》《宋書》《南齊書》《梁書》等等,大多屬於皇權干預修史的成果。有些東西,史官不敢寫,也寫不好。舉個例子,崔浩因為修北魏《國史》,寫了點皇帝不高興看到的,結果被滅族。《魏書》增刪很多,被目為「穢史」。《南齊書》的撰寫方針直接受到最高領導的關懷指示。所以這一時期的史書,文學價值不高,缺乏像《史記》中那樣生動活潑的細節。史官的才力大概也有限,所以讀來自然不夠有趣。比如同樣是雙雄爭霸,宇文泰和高歡在人物塑造上就比項羽、劉邦差得多了。
其實兩晉南北朝時期不是沒有好故事,正如在為什麼現在的兩晉南北朝的歷史相對冷門? - 中國古代歷史 這個問題里 @鄧翼傑 的回答那樣,這一時期是有許多波瀾壯闊,遍地熱血;英雄輩出,燦若星河的人物和事件的,只是由於史料形成時設置了許多障礙,阻礙了我們對歷史的認識。
至於五代十國,不過是延續了晚唐的軍閥混戰而已,人物大多粗陋,行事大多卑鄙,不提也罷。謝 @澹臺好好邀。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啊,三國出名主要是因為有那本《三國演義》,而春秋出名,也很大原因是因為有孔老夫子寫的《春秋》這本書啊。
三國的主角就魏蜀吳這三家,戰國的主角就戰國七雄這七家,春秋也是以晉楚爭霸為主線,打醬油的雖然多點,但是哪家都有長達幾百年的基業,發展穩定容易讓你縷出脈絡來啊。而就兩晉南北朝那個城頭變幻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架勢,主角太多或者說根本找不出主角來啊。一個政權,一個人物,你剛混個臉熟,就被人給取代了。
五代也是同樣的道理,五個政權像走馬燈似的輪番上場,最短的後漢才三年,連主要人物還沒認全就成了過去式。人家三國的主角有諸葛亮,有關雲長,你讓誰當五代演義的主角?三國:曹操郭嘉劉備關羽張飛孫權周瑜諸葛亮。
春秋戰國: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墨子荀子。
兩晉南北朝:王**王**王**司馬**司馬**司馬**以及五胡十六國單是君主名字都好大一串……
五代十國:最大的悲哀是羅貫中沒把殘唐演義寫好,讀者不夠。
不然朱溫與李克用的戰爭,葛從周李存孝這些高端戰力的故事,其實也很容易打出知名度。
不過還是沒有三國演義曹操奸滑劉備仁義關羽忠君諸葛聰明孫權年少多金有為簡單一些。
對,重點就是,簡單而有故事。三國亂的英氣,晉朝亂的噁心。
偷來的天下,沒有信仰的臣民,人吃人的社會,大量湧入的蠻族,無聊到只剩下權力慾望的撕逼。
弄個禍國殃民的女人,還他媽是個全世界獨此一家的黑顏禍水。
沒有英雄,何來歷史?(馬克思走好)
其他答主其實基本都說到了很多相關因素,比如不宜宣傳啊,太過混亂啊等等
但實際上我看還沒人說到最根本的原因,所謂的知名度大,指的是民間知名度大,而民間知名度大最主要的不是那個時代有多麼波瀾壯闊和離奇曲折,而是民間傳播有多少,大家聽過東周列國志,隋唐演義,三國演義類似通俗讀物,恐怕沒聽過南北朝演義吧(就算有也是近年才出的進行空白填補,知名度和輻射也不高。而自古流傳的都是諸如聞雞起舞,木蘭從軍等支離破碎的片段)。比如三國時期,論精彩和離奇程度,也不如五胡亂華之後,但三國在民間的知名度如果排第二,沒哪個歷史時期能排第一,歸根結底就是小說以及民間戲說,無數的民間藝術創作,由小說衍生出的評書,戲曲等,傳播上百年後,誰人不知孫曹劉?
至於春秋戰國時期,更多的是因為這是文化爆發黃金期,所以傳播度也很高,比如孔聖,讀書人談到他多少也會扯扯周遊列國等事吧。而且那是明確記載的第一個亂世,知名度也不同尋常。
總結起來,一段歷史要出名,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有以下幾點:
1.能站隊。
好比足球比賽球迷都有主隊。主隊最後不一定得冠軍,但最好要有奪冠希望,弱隊逆襲也喜聞樂見。所以三國和戰國要更符合這一點,至少大家都有精彩時刻。至於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前期培養出感情的隊伍中期被團滅了,後期起來的暴發戶是踩在前人屍體上,所以也不容易喜歡(例如拓跋珪和慕容垂),主角變換太快,來不及培養感情就死了,你問我滋持不滋持,好歹有個人讓我支持才行啊
2.能撕逼。
張飛和趙雲誰厲害?曹操劉備誰牛逼?這些問題很容易討論起來,因為他們都在一個時代,直接或間接都有接觸,甚至能形成食物鏈。但是包括春秋戰國在內的其他大亂世,都不是一代人,所處環境對手完全不一樣,關公戰秦瓊,管仲罵商鞅,沒有這麼玩的。
3.有始有終
所以三國從東漢開始到西晉結束。戰國就不行,雖說從三家分晉開始,但群眾不知道楚國秦國怎麼來的就不好玩了,所以要加上春秋,甚至再往前能追溯到封神演義。南北朝和如果從統一到分裂再到統一,時間跨度又太久,不符合第二條。
4.旗鼓相當的對手
碾壓局沒有觀賞性,沒有懸念,要各方面都有英雄才好看。這一點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都符合。不符合的是一些比較短的亂世,一方撐不了多久就GG了。太祖打蔣公,三年就趕下海,沒意思。
時間上來說,第二條決定時間不能太長,第四條決定時間不能太短。第三條決定必須是一個完整的時期而不能是某個割據政權。最好在百年左右吧,一兩代人的時間。之所以是一兩代人,是為了讓主角能夠甩鍋。蜀漢滅亡不是諸葛亮不行,而是劉禪太弱,你看項羽就甩不了,項羽的粉絲再怎麼努力也分分鐘被打臉,誰讓你輸了呢。人自然死亡了,就沒有失敗,假如活著就有無限可能,就能形成源源不斷的話題。
事件上來說,第一條決定人物劇情不能太複雜,要有主線。第四條決定了人物勢力不能太簡單,要有反覆。三個人鬥地主,四個人打麻將,這才是人民群眾最喜聞樂見的。
綜上所述,持續時間在三十年到一百年,主角分布於個位數勢力,只有三國了。我認為題主說的春秋戰國也不符合,《東周列國志》根本沒人看吧,也沒有這個主題的大眾的遊戲。至於名著和遊戲對三國的加持,我認為是倒果為因了。為什麼《三國演義》比《隋唐演義》寫得好?因為人民群眾對三國故事喜聞樂見,說書人才會有動力去加上更多精彩故事,才會形成名著,遊戲也是如此。畢竟《三國演義》是從話本發展來的,遊戲是要考慮市場的,只能說是相互促進。
取決參考書吧,*^_^*
春秋:《春秋》《左傳》《史記》《戰國策》
三國:《三國演義》《三國志》
五代十國:《新五代史》《舊五代史》
兩晉南北朝:
其實個人很是南北,五代十國的——野史的。
也只是野史。
南北朝,五代十國太亂。小說有線索,可是它們就像散落的珍珠,沒有線把他們連起來。一般人太難理清,「剪不斷理還亂」。
不過也只是蒙塵的珍珠,裡面故事並不是不出名,在詩詞歌賦,名人逸事,膾炙野史中可見一斑。
慕容沖,高長恭,符堅,王猛,賈南風,陳後主,李煜,大小周后,韓子高,潘安,宇文邕,高湛,柴榮,趙匡胤,趙匡義,李存勖,劉裕,劉俊,拓跋燾,馮太后,劉楚玉,司馬家的,……還有好多,這還是和政權有關的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徐娘雖老,猶尚多情
……
還有王羲之,竹林七賢,江郎才盡,謝安,五柳,什麼的,很喜歡呀……【捂臉跑】
今天你造反,明天他篡位,教壞小朋友咋辦?
南北朝 五代十國是漢文化被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入侵的時代,沒個岳飛那樣的標杆 丟人的事老百姓咋能流傳啊。同時也是中華文化中衰時期 關鍵是儒家正統文化的式微,禮樂崩壞到君臣父母綱常都亂了,統治者也不會推崇宣傳。so 唯一被廣傳下來的 只有文青鼻祖 竹林七賢 王謝二族吧
個人體會,至少兩晉南北朝是因為時間長且亂,讀著讀著就一腦袋漿糊了,然後就棄坑了
這個問題從一些角度來看不難理解了。
首先,我中國傳統喜歡追求大一統,亂世雖然英雄多但不值得一提除非在文學裡出了名如三國,至於胡族猖獗的兩晉南北朝就更為不喜歡,這是傳統文化觀念使然,自然了解的人少。
其次,亂世里文化典章破壞的十分嚴重,書籍編撰很多難以流傳下來,造成歷史記載的空缺,人們了解還原這段歷史難度增加不如統一時期資料豐富,這也是客觀阻礙。
第三點,無論魏晉南北朝還是五代十國,政權更迭過於頻繁,人物世間繁雜紛亂,無論電影電視小說難以充分表現或者說線索太多難以把握,再加上本身這些分裂時期的難度大,更少有人深入涉獵。
最後就是一種和為貴觀念的浸潤,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嘛。
因為水分太大,另外講道理春秋一點都不出名,戰國出名還是因為後世儒生拚命地黑始皇帝,三國出名都是因為《三國演義》。由此可見宣傳的重要性。
塞納河48已經簽約 十國千嬌 了
一部三國演義足可讓三國故事深入人心。況且三國時間集中、主角明確。(近百年,但深入人心者主要集中在曹劉這一代人)。
春秋戰國這一段還得歸功司馬遷。本來這一段是中國各主要地緣板塊相互碰撞整合,為後來歷史奠定基礎的大混亂階段,但不得不說史記相比以後的官修史書寫的精彩多了。不說本紀世家,列傳部分就幾乎能夠串起這幾百年歷史,並且其中人物故事很具有可讀性。史記對這段歷史推廣的作用超過了通俗小說東周列國傳。
南北朝五代這兩段歷史不出名的主要原因前面各位都解讀了,無外乎民族問題,混亂度以及缺乏較好的書籍戲曲載體。
還是期待能夠有好的載體能夠將這兩段歷史寫好拍好。
五代十國歷史不夠了解 單說兩晉南北朝 比不過春秋戰國 這是情有可原的。但要說比不過三國 那就可笑了 只能說寫書的人沒那本事 不過是個作家 再牛逼也寫不出歷史的壯麗 三國正史 看過的也沒有那麼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