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幕適合走進影院嗎?什麼樣的電影適合彈幕形式?誰是它的目標人群?
這種觀影形式會對電影本身產生什麼影響?
動畫電影《秦時明月》和《小時代 3》分別將彈幕元素融入到電影中,給觀影者帶來了更刺激和新鮮的體驗。 via 彈幕電影來了 你能Hold住嗎?
延伸閱讀:彈幕電影(秦時明月、小時代)的技術
如何評價這種帶彈幕的圖片?
····························
1.首先,要解釋下
「彈幕」之所以出現,不完全只是因為某類人群自我表達的需求,而是代表著當信息播放平台越發多樣化,以及娛樂內容供應過於充足之後,觀眾消費行為在互聯網平台上的轉變。
傳統環境中,當我們集體消費「觀看性娛樂」(電影以及戲劇、話劇等部分娛樂項目的所屬分類),為了增強代入感,以及利用其社交價值,我們常常會對儀式性有著一些要求。
我們可以看到,戲劇、話劇、音樂會這種在歐美傳承時間較長的活動,至今依然保存著很多觀眾禮儀。影院在歐美市場則更趨於大眾消費,會供應與餐廳一樣的熟食,還會用極度低廉的價格以及更多的便利吸引中低收入人群。不過在幾十年前,當電影鼎盛時期,也曾擁有過與音樂會類似的高規格待遇(北美1915-1949的電影宮時代)。
這些觀看儀式之所以會曾經或者現在存在於一些娛樂活動中,除了社交作用之外,還可以追溯到對故事本身的敬畏,因為戲劇表演最初便是源於祭祀,源於教化的需求,利用的是人類通過故事進行學習的能力。因此當某種講故事的形式被賦予較高的社會地位時,便會在儀式性上有著相應的配置(比如宗教的佈道)。
話題跑遠了,回到電影上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在二戰之後迎來各種電子技術的革新,信息傳播渠道越發多樣化,電影的神秘感逐漸降低。影院不再是唯一觀看活動影像的場地,大屏幕電視、錄像帶、互聯網+PC、遊戲機,讓活動影像變得無處不在。
當渠道的多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內容的多樣化便隨之發生了改變。在今天,用影像講故事的方法變得非常的紛雜,包括從電視平台上出現的真人秀、綜藝,甚至訪談,其實也都是講故事的形式之一,觀眾對故事的敏感度越來越低,專註度也越來越低。
那麼,現在的一名觀眾,在沒有儀式感做支撐,代入感不夠時,必然會精力分散,既可以對故事本身進行同步的思考,甚至還可以多線程進行其他活動(比如家庭主婦在做家務時「聽」電視劇)。"彈幕"這種行為的出現,正是因為PC所配置的快捷輸入功能,讓分散的精力可以有迅速輸出的途徑,所以這種行為有著濃厚的PC屬性。
事實上,在智能手機如此普及的時代,飛飄的「彈幕」正在逐漸變得落伍,我們今天之所以看起來還挺新鮮,只是因為以前不太關注那些喜歡用PC,通過互聯網渠道觀看視頻內容的年輕人群而已。
2.其次,要強調一下
遮擋住電影原內容的「彈幕」被引入影院,其宣傳意義大於實際需求(《明月》的方式稍好,但大範圍應用的可能性也不大)。至於觀眾在影院與電影互動的方法未來可能是什麼,下面詳細解釋
「彈幕」只是基於某類平台上的一種信息交互方式,而且我相信不會是觀看電影時最適合的交流方式。在好萊塢的一些電影中,為了合理的利用觀眾與故事之間的互動,已經做了很多更有益的嘗試,並且對這種互動方式,也有了一個統一的稱謂:第二屏「second screen」)。
前段時間,我們正在做前期孵化的調研公司,曾經整理過一個「第二屏」在國外發展形式的系列專題,發在了他們的公眾號「凡影周刊」中,(順便做個小廣告,微信公眾號:fweekly)這個專題由一篇文章,一個信息圖,以及一個視頻構成,下面引用的是一文,其他內容可查閱公眾號
導語:
「第二屏」(即第二屏幕,second screen)指的是觀眾用手持設備(通常指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來增強在觀看內容(通常是電視)時的體驗。比如在看電視節目的時候使用配套的互動app,用來進行觀看過程中的互動。
只要你仔細想想,「第二屏」其實已經深入了我們的生活。
再想一下,你有沒有在看電視或者看電影的時候還刷微博發朋友圈?就是控制不住停不下來對不對?那麼,與其努力剋制,不如迎合需求大膽創新。
當下,一些中國的電影公司正在關注互動科技及社交習慣帶來的觀影變化, 並且正在準備實踐。本文就著重介紹了兩個海外案例,可以幫助國內影人開闊思路,了解前沿科技的實踐及趨勢。
正如文中所言:「如果電影公司想要佔領年輕市場,迎合第二屏影院(second screen cinema)也許就是未來。」
如果看完一文還不是很了解第二屏的發展情況,以及它如何改變了用戶的觀看習慣,請著重看「一圖」中更詳細的數據展示。
一影中的視頻則用更多的實例解釋了第二屏的應用和價值。
正文:
作者:Taylor Casti; EricKohn; Zachary Wigon
翻譯:Snow雪子 廖遠哲 校對:Snow雪子
因為iPad,《小美人魚》將會註定不同。
2013年,迪士尼經典重製的影片《小美人魚》上映的時候,片方製作推廣了一個免費的app,鼓勵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玩遊戲、和影院的其他觀眾比賽、隨著影片故事的發展唱出相關歌曲。
這款app設計精良,利用iPad的麥克風識別影片的進度。這樣,即便你中途關閉了程序,互動的元素還是能夠保持同步。app的小遊戲來得非常及時,並且經常和一個具體的角色或者電影事件相關聯。比如,當Triton出現在銀幕上時,你就會玩一個叫Triton"sTrivia的遊戲。更重要的是,遊戲設計得適合很多年齡段的人們,不只是小朋友。
(凡影周刊註:視頻較小,可放心在手機上查看)
【凡影周刊】NO.9 電影《小美人魚》中的第二屏運用 電影 科技視頻這不是迪士尼的第一款第二屏遊戲了。《創戰紀》、《獅子王》等均在App Store上架了主題遊戲,通常是為了配合藍光影碟的發售。(凡影周刊註:影院外的電影第二屏遊戲和相關產品在好萊塢已經非常成熟。漫威發布的「JARVIS: A Second Screen Experience」讓所有用戶都能夠體驗鋼鐵俠的優越生活,擁有私人管家賈維斯,幫你報時、報天氣等。)
但是,將第二屏設備帶入影院與私底下玩玩遊戲不同。將遊戲融入電影改變了傳統的線性敘事和與觀眾的關係,給了觀眾和影片互動的機會。這樣新鮮刺激的體驗有著給片方帶來更大盈利空間的潛力。於是,在《小美人魚》之後,迪士尼又將第二屏影院應用在了《聖誕夜驚魂》這部影片上。這些案例引起了矚目和討論——第二屏觀影是否是喚起觀眾進影院的又一推動力?
很快,就在今年,一部就叫《APP》的影片橫空出世,被稱為第一部真正從設計時就包括了第二屏應用的電影產品。除了技術上的引人好奇,在第二屏還沒有普及的今天,如此大膽舉動也令電影界為之一振。
《APP》是一部荷蘭劇情片,其實早在13年就已在家鄉公映,但在今年5月份才進軍美國市場。目前,國內已可以搜到香港版電影預告片。影片故事講述了一個心理學生Anna去了一個party,大醉後醒來發現一個名叫Iris的程序已經莫名其妙地出現在她的手機里。自此,機器逐漸掌握了Anna的生活。開始是好的,比如在課業上幫助她;但是隨後局面開始失控,比如將Anna的裸體展示出來已逼迫Anna不要刪除它。最後,殺人事件發生了。
在三池崇史的《鬼來電》之後十年來,手機恐怖電影的點子已經變得陳舊,但是《APP》融入了足夠的特色使這個模式重新變得比較有新鮮感。比如,電影最大的特色是應用了不同的視角來展現第二屏。在一個情節中,當Anna躺在床上凝視著她的手機,我們看到了她的濾鏡處理過的臉通過設備凝視著我們。在其他情節中,場景在一個屏幕開始然後短暫地在其他的屏幕上繼續,巧妙地暗示了電影的世界在各種設備間轉換。
其實,《APP》的第二屏互動還是比較基本的。只要下載官方軟體,觀眾就可以得到自動同步電影的app,app的名稱與電影中那個邪惡的人工智慧一樣,也叫Iris,其功能是提供更多信息以增強觀影體驗。
如果觀眾在觀影前就打開了程序,他們將會看到一個選擇界面和「開始」按鈕,並被鼓勵在電影開始時開始使用。Iris也是利用音頻跟大電影同步,就像Shazam這個應用可以實時識別音頻文件(凡影周刊註:Shazam音樂雷達,是一款自動搜索正在播放的音樂是什麼歌曲並下載的應用程序,過程實現自動化不用人工)。當Iris識別齣電影的特定場景時,就會顯示出更多的附件細節信息。當新的信息出現時,你的手機會震動,提醒你從電影的敘事中抽離,查看第二屏並且從更多的角度思考不同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電影《APP》的app工具並不是一個觀影的必要元素,而是一個輔助因素,它是增強特定時刻的信息而非提供新的信息。因此,這還不是一個真正跨媒介講故事的解決方案。並且,電影本身離開了第二屏這個噱頭,更像是一部刻意誇張的影片。但是,《APP》的嘗試雖然只是比較淺的一小步,卻也是向前的進步,為更多的更強烈有力的創新提供了動力。
當然,第二屏也並非沒有缺點。最大的莫過於分散注意力,破壞觀影整體感受。比如《小美人魚》的一些觀眾感覺實在很難集中精力到看電影上面,因為每兩分鐘就有一個需要觀眾全情投入的新遊戲。再加上互相比賽競爭,這樣的結果是一些關鍵性電影信息都敗給了遊戲。如果觀眾熟知故事還好,對第一次接觸劇情的那些人來說就錯過了很多。(凡影周刊註:一影中的視頻有舉例說第二屏如果設計得當,反而會有助於觀眾對原本內容的關注。)
一言以蔽之,目前由於技術的限制,很大的觀影改變似乎不太可能。但是,未來幾年,第二屏一定會越來越普及。隨著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已經習慣在不同的屏幕之間自由轉換,讓他們盯著一個屏幕兩個小時變得越來越不可能。(凡影周刊註:去看一看在90後中非常普及的Bilibili網站以及談幕視頻,你就會知道多線程的思考已經成為年輕人的主流生活方式。)
那麼,如果電影公司想要佔領年輕市場,迎合第二屏影院也許就是未來。
3.最後,做個總結
對比北美市場「第二屏『技術的發展,我們應該可以理解國內的「彈幕」電影,其實只是為了吸引部分年輕人群的一種電影宣傳方式,而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當國產電影的推廣沒有更加系統性的標準做支撐,投放成本的增長永遠滯後於市場的高速發展時,任何推廣上的創新其首要目的就是為了以最小的成本引發最大的傳播效應,通俗點說,就是「花小錢,辦大事」。
所以,誰第一個做「彈幕」電影,要比做「彈幕」電影是為了什麼更重要,「第一次」永遠對傳播效應的幫助是最大的,恭喜樂視的《小時代》團隊,以最快的反應搶下頭籌。(經知友指出更正:《秦時明月》其實比《小時代》更早5天)
現在,回答題目的三個問題:
彈幕適合走進影院嗎?答:在沒有更好的方法之前,適不適合不重要,做不做比較重要
什麼樣的電影適合彈幕形式?答:如果非得找到一種市場邏輯的話,那麼對白較多的喜劇電影更為適合字幕狂飆的形式,因為圖像的可看性較低,而《秦時明月》兩側大屏幕投影的方式,也只適用於一些故事情節不強的電影
誰是它的目標人群?答:從我的朋友圈裡來看,娛樂記者以及好奇寶寶們是它主要的目標人群
彈幕是一種源自日本ACG的評論方式。評論像炮彈一樣在觀影畫面上飛速而過。
第一次看見彈幕是在大學,同學介紹的ACFUN。那時候只有短短的自製視頻和一些國外傳回來的好笑視頻。在動漫上還可以理解,只是當時沒想到彈幕有一天會發展到電視劇和電影上。
究其原因,其實有三:孤獨,孤獨,孤獨。
大家猥瑣地上A站B站的時候,看著彈幕大笑的時候,你想一想,是不是就是你一個人在家一個人盯著屏幕的時候。
現代的我們,已經很少那種全個村子的人一起看一台電視機,一個宿舍的人一起看鬼片的畫面了。每個人都是孤獨地獨自看自己的電視劇,看自己的電影。當看到某些好笑的地方的時候,全然沒有人可以分享,吐槽能量無處釋放,很憋屈。
但是有了彈幕以後,大家彷彿找到了共鳴的人。終於有那種一個村兒的人一起蹲點看電視劇的感覺了。看到這個畫面,你笑了,萬人同歡,你哭了,萬人皆啼。
評論上閃過的那些,好像就是世界上的另一個我。雖然彼此不認識對方,但是有了情感的共鳴,這種共鳴是即時性的,分享那一刻的感受,這是過後看貼吧看微博看豆瓣都不會有的感覺。
這種共鳴讓快樂和悲傷都放大了。觀影彷彿有了更多的樂趣,本來不好看的劇都變得好看了。
——————————————————
但是我覺得,目前的彈幕是不適合在電影院採用的。
像前面說的,彈幕是一個人的狂歡,一群人的孤單。適宜自己猥猥瑣瑣地在家裡偷偷刷。
在電影院,你能想像100個人一遍看屏幕畫面,一遍偷偷在手機上滴滴答答打字的感覺嗎?
首先光照會影響到畫面,聲音也會影響觀影感受。
最重要的是,看電影是一種社交活動!
你身邊都有個妙人兒了,有什麼吐槽不能對她說,說不定還能博人家一笑。
還得打上屏幕?這是注孤生的節奏好嗎!
來來來,走過路過掃一下
很快的,不疼的
http://weixin.qq.com/r/PjsmPn-EvCLDrTtd924s (二維碼自動識別)
彈幕不適合搬到電影院,這個思路反了,觀眾的「理想」狀態應該把在上映的電影放到彈幕網站上。
現階段為什麼剛上映的電影只放影院而不放網站呢?
1,因為會有盜版問題,觀眾可以輕易獲取網站的視頻文件,就算用技術手段屏蔽了,也還有屏幕錄像軟體……orz。
2,因為會有價格問題,視頻網站可以對已經下線的電影有合理的定價,但是對於還在院線的電影,這錢怎麼搞是個很頭疼的問題。定價會極大影響長期合作的院線的利益。
所以這倆問題現在看起來是非常難解決的,也就是說「理想狀態」其實很難做到,因為廚子和飯館的利益平衡不了,客人就算有錢也不一定吃到自己愛吃的。
那咋辦呢,開設彈幕專場是合理的做法(最好其他場次觀看過的彈幕也能疊加進來),最好彈幕是在3D眼鏡里用單獨的圖層顯示,通過眼鏡自身的設置可以屏蔽、部分屏蔽這個圖層。這樣就解決問題了嗎?對於電影製作者來說,其實內心會覺得只有吐槽點非常多的片(大多數情況下是奇葩片)才配享受彈幕待遇。如果有自尊心一點,或許很難接受自己的產品被這樣呈現——但是對於已經認命的導演來說,無所謂啦我就是來圈錢的,你們豆瓣給我刷再多一星,只要撈夠五億我就又更多的本錢拍更多的奇葩片啦~
結論:想法有點兒意思,現在這樣已經還好,雖然不會成為主流電影放映形式,但是有小眾的市場,能掙錢~以後會慢慢變體驗更好~但是也別指望會變得特別好特別主流。謝絕轉載 盜文自重
答中國經營報記者問
1、彈幕電影為什麼會受到追捧?
這個問題暫不成立。從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彈幕電影所受到的社會認知度、市場關注度、輿論接受度都還不能夠用追捧來形容。雖然不排除電影市場(包括院線方)已經對這一新生產品開始評估、接觸、測試,但從了解到的情況來看,也僅僅是《小時代》和《秦時明月》兩部電影展開了小範圍、淺程度的嘗試,觀望心態明顯。電影觀眾對此新生事物仍保持了一貫的觀望、懷疑態度,可否推廣開依舊頗受爭議。
鑒於彈幕電影自身具備強烈的互聯網氣質和kuso娛樂精神,即時性和社交性突出,十分符合當下娛樂產品具備的走紅特質,所以我一貫認為,在優化用戶體驗和探索出可行的盈利模式之後,作為一種「非主流」的電影播放形態受到追捧是勢不可擋的。
2、目前是一些影片設立了彈幕場,有一些院線表示以後要划出專門的彈幕廳,從彈幕場到彈幕廳,你覺得要解決哪些問題?
1.重塑理念。目前彈幕電影的市場理念滯後,基本上還是移植了彈幕視頻網站的「生產」理念,尚未從影院獨特的觀影環境和院線電影的特點出發,整體設計好謀劃彈幕的可行化和推廣。一味被動追隨觀眾的評論、吐槽等淺層次消費需要,將不利於彈幕電影往更為健康長遠有利的方向發展。
2.改善用戶體驗。從彈幕場到彈幕廳,不應該單純的只看到彈幕電影的推廣,更應該觀察到院線已經注意到優化彈幕電影的用戶體驗,需要在觀影環境等多方面(尤其是硬體裝置的設置)進行有別於普通電影的改變。而以《秦時明月》為代表的側壁「溫和彈幕」的嘗試,既有先行者投石問路式的謹慎,也有功能實現和用戶核心需求挖掘的不足。表面上看是技術問題,實質上是產品核心競爭力的定位問題。從「能不能看」到「怎麼看」,從「怎麼發」到「發什麼」,在彈幕電影的初始階段,都是需要必然經歷的過程。
3.完善內容監管。在我看來,內容監管是彈幕電影在國內影院市場索要面對的最核心問題。這裡面有兩層考量:一是不受控制的內容發表,將不利於相關監管部門的接受,這將可能直接導致彈幕電影的夭折,這不贅述。二是未經引導的內容發表,會破壞彈幕電影自身的需求實現。看待彈幕電影,既不能迂腐的把傳統電影的觀看需求預設其上,也不能錯誤的以為彈幕電影就沒有規律可循,就沒有了基本的「產品參數」。即便是保持開放、寬容的市場態度去接納彈幕電影,也需直面彈幕電影自身的產品特點和特定觀眾族群的審美偏好。
所以在開放和管理、實現手段和用戶體驗上,仍需要從業者給予更多的平衡和嘗試。
4.盈利模式探索。在沒有可實現的盈利模式出現之前,彈幕電影的提供方勢必不能給予足夠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正確評估彈幕電影的市場容量直接導致彈幕電影的實現途徑、實現效果乃至於實現口碑。
3、彈幕電影未來的走向如何?有一種觀點認為,彈幕電影只會成為小眾市場,體驗會慢慢變好,但不會成為主流,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我更樂觀的看待彈幕電影的未來。這既是基於對社會開放程度不斷提升的基本判斷,也是對多元審美、長尾需求的認可。我甚至覺得,彈幕電影會成為電影市場的主流形態。如果我們認真的回顧電影發展史,比較嚴肅電影和娛樂電影的市場比例,我們就不難發現,電影的娛樂程度正越來越高。我們不應該再把電影放在教化人心、洗滌心靈、感知人生的位置上,接受它作為大眾消遣的文化產品事實。如果彈幕電影的形式在觀眾心目中更容易、更願意被接受,那麼彈幕電影成為主流也絲毫不值得奇怪。
新生事物出現時,人們對它會有近乎本能的質疑、反對,這是源於不了解。深刻了解、感知它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更重要的是啟發我們更深入的了解我們自己。不要過高的認為,人類充分了解自身的需要。很多時候,在我們需要的東西未出現時,我們根本不知道,天吶,我們竟然還有這樣莫名其妙的需要。所以,違抗本能、突破禁忌,去嘗試才是人類文明史最常見的一種形態。
4、有人認為,彈幕電影是低質量影片的出路,你覺得呢?
不覺得。這種觀點既有對電影品質認知的保守,也有對彈幕電影深層市場需求的淺薄理解。
我們不能僅僅從票房上去判斷一部電影的好壞,但也不應該單一的用電影節評委的觀點去看待所有的電影,尤其還是用柏林、戛納電影節評委的品味。審美單一和刻板不符合時代主題,更不符合文明發展的內在規律。一部好的爆米花電影,可以不深刻,但未必就三俗。非此即彼的認知是危險的。
一部電影的市場號召力本質上仍然是消費者的潛在需求決定的,看似陷入「怪圈」的電影票房市場,其實是一種真實社會的映像。一個高冷的笑話,曲高和寡,一個低速無趣的段子,倒可能引來笑聲一片。這其實是由觀眾的審美層次和消費內容細分決定的。如果一部可被吐槽的「團購」電影能夠換來朋友之間的一個很好談資和幾個小時的娛樂消遣,甚至可能排解工作生活中的壓力,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對。
還有就是很多人對彈幕電影的直觀認知仍停留在吐槽的層面。並由此判斷出彈幕電影會成為負面營銷的新突破。不可否認,這必然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會成為普遍現象,但是不是僅此而已,我表示懷疑。我對彈幕電影的期待本身,更多的是它可能帶來對電影形式乃至電影製作模式的一種全新挑戰。當然,這就不鋪開闡述了。
【以下為原文】
1.彈幕電影的市場需求分析
a.輿論基礎已經具備
經歷大片、爛片的電影市場化之後,一般觀眾對電影市場的認知更趨於寬容,將電影的藝術品定位「降低」為娛樂方式。這也十分符合電影工業的發展需要,由此建立起了對電影內容和電影形式更大的包容性。
換言之,健康的電影市場是要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觀眾的觀影需要的。既要有深刻內斂的文藝片,也要有可樂爆米花的商業片。可以有號稱技術突破的「3D」片,也可以有年輕族群喜歡的、交互效果良好的彈幕片。.
大多數不能認同彈幕的人往往會把觀影感受作為反對的理由。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人們從電影里獲得的已經不僅僅是電影本身。電影已經成為了娛樂化的一種產品。
更重要的是:彈幕內容實際上將成為電影作品再創作的一部分,使得電影內容進入一個新模式。創作團隊製作電影的基本內容,觀影者附著產生解構內容。
正如PS出現之後,那波ps帶來的熱潮。
難道你們都忘了貓撲網路小胖的故事了么?
b.市場消費基礎已經具備
國內電影市場的噴薄發展,不應僅僅看做是國內電影工業的進步,更大程度的是反應了國內電影消費市場的逐步成熟,市場消費基礎的不斷強化。以80後、90後為代表的年輕群體,尤其具有強有力的消費能力,用於電影消費。而且3D電影的市場培育,實際上也為彈幕電影的市場接受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相應的消費群體願意為此特殊種類的電影買單。
c.潛在消費族群的表達衝動
正如每個年代的年輕人在相應的成長階段迸發出的表達衝動,容易形成一種特色鮮明、形式特別的表達載體,這種表達方式在短期來看顯得十分「非主流」,但這不過是新生表達群體對固有表達的一種挑戰。對主流社會話語權的企圖和渴望,是每個代際族群必然的嘗試,也是他們成為社會主流力量前最重要的一個儀式。
依我看來,彈幕模式完全可以成為新的年輕族群中鮮明「反抗」形式的一種,帶有強烈的嘲弄反諷特性,表達了對原有形態的解構。富有創造力和表達慾望的年輕人,必然不再滿足於《爸爸去那兒》節目自帶彈幕和嗶哩嗶哩上小眾動漫的吐槽表達。一種族群認知認可的新方式作為突破,是能夠獲得一定數量的呼應和認可的。
d.影院的盈利需要
毫無疑問,影院必將成為彈幕電影推廣的推波助瀾者,因為這其中有利可圖。除了可以更有力的號召更多年輕族群走人電影院,還能通過新的影院盈利模式,實現創收。更重要的是,彈幕電影的技術實現和內容提供,完全可以由影院自己控制,獨得一份的收益讓人不能拒絕。
e.弱勢電影製作方的需求
作為電影內容的製作方,電影工業的主體,除了具備較強製作水平的製作團隊,也有熱錢衝動的投資,甚至更多的是這些。他們在內容的製作上並不具備強大的市場號召力,所以更多的寄希望於主演的市場號召力,營銷點的誇張吸睛。這種一本萬利彈幕電影模式,其實十分適合他們的內心需要。
另外從電影營銷個製作得角度出發,彈幕這種直接直白的內容是最容易成為營銷熱點的,太能夠反應觀眾的直觀感知了。甚至可以套用所謂大數據分析,成為電影編劇攢內容和控制節奏得依據有木有啊。
換言之,從市場需求角度出發,在電影工業的產業鏈上,從製作者、銷售者、消費者(至少是有一定規模和一定數量的消費者)都具有這種潛在需要。
2.可能存在的阻力和障礙
a.意識形態風險帶來的政策性障礙和主管部門管制
實現上最大的阻力仍然是政策阻力。因為存在內容審核和意識形態以等方面的潛在風險,可能導致的政策阻力將成為院線方較難突破的一個重要原因。
b.廣告、色情、反動信息帶來的市場抵制
如果不能在內容管控上實現優化,將極大影響大多數觀眾的用戶體驗,從而造成逆潮,使得市場反饋不佳,造成彈幕電影夭折。
c.劇透
這個是不可避免的
d.市場化成功帶來的創作內容短期扭曲
有利可圖帶來的粗製濫造,一方面帶來更多票房,一方面則引來更多低俗、腦殘、賣破綻的扭曲製作。短期內,會嚴重影響電影市場的品質性,從而造成市場反感。
3對應策略及可行性分析
a.技術實現可行性
彈幕電影可行化,一是可以通過電影播放實現字幕插入,這種實現手段操作起來顯然是毫無門檻的。也是「小鑽風」《秦時明月》和《小時代3》探路的實現手段。
眼下秦時明月和小時代作為彈幕電影的探路者也許並不能帶來革命,但一定能啟發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彈幕阿凡達有木有。屆時彈幕電影的盈利模式就能被迅速接受,大量複製。完全可以不排除會有隻出彈幕電影的片方。
壞處是顯而易見的:電腦上輕易實現的彈幕可見的可選擇性被剝奪,影響到大部分觀眾的用戶體驗。(但我認為,這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都將是市場主流實現手段,這既有技術研發和市場需要以及用戶體驗的滯後性,更重要的是,即便實現了觀影彈幕的自主選擇,影院不可忽視的現場氣氛仍然是不可忽視的一點。有鑒於此,即便是存在外置設備,所能產生的「隔離」效果也是有待觀察的。)二是利用「彈幕眼鏡」等外置設備實現。 魅族@李楠、鎚子@羅永浩、小米 @雷軍這些智能機製造商是否有在大影院或者泛娛樂產品領域有這方面的布局?甚至是其他硬體製造商有沒有看好該領域,願意有所嘗試呢?
直覺上說,技術實現手段應該不是太難,比較突出的仍然是用戶體驗上,是否能做到用戶滿意。特別是在信息發送、設備舒適性、觀看效果燈。
預測之後較長一段時間內,熒幕彈幕仍會佔據主流市場。這是投入最低、風險最小,隨時可撤的一種投機做法。
b.內容審核可實現
預測之後會有一些電影在部分首映場採用彈幕形式。
午夜首映的觀眾本身都是年輕觀眾,與彈幕潛在客戶有重疊,首映又能極大解決劇透的問題,媒體點映又能很快將之形成新聞熱點,容易作為彈幕營銷的一部分。具有話題性。
從長遠論,彈幕電影的內容必然要被後台控制。准入許可權亦即賬號是必然要有的,綁定身份證號和手機號,確保彈幕內容可追根溯源。
反動色情內容,直接永久剝奪賬號註冊權利(從可行角度出發);
廣告劇透,「取保候審」,繳納一定的罰款(或罰金),可開放賬號;
刷屏內容,採用彈幕內容定價,按照1元/條的標準,有償彈幕。根據電影市場幀數,確定單部電影彈幕上限。
賬號買賣、租借等行為一旦核實,永久剝奪註冊權利,並處以相應罰金(可採用賬號預先充值才能使用的方式)
作為天朝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國家軟實力,內容審核機制,相信不用太多說明,廣電總局甚至是網站內容負責人都能分分鐘解決。
賬號管理、內容審核部門的成立都聽主管部門的。
是否有相應的立法完善,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
c.電影內容扭曲可管控
電影發行公司彈幕電影資格每部審核,內容三俗的,取消其發行資格。
你感受一下,
再把它放到電影院就是這種效果(借用一下第一名的答案):
再把它放到電影院就是這種效果(借用一下第一名的答案):麗都兩室一廳精裝修300萬沒死過人!花家地街新開家鄉小燒烤免費啤酒不限量!溫州產外貿鍍金空心狗鏈批發零售(一米五起賣人也可以戴,急招app產品經理工作地點朝陽月薪3500包吃住有股票期權,麗都兩室一廳精裝修300萬沒死過人!花家地街新開家鄉小燒烤免費啤酒不限量!溫州產外貿鍍金空心狗鏈批發零售(一米五起賣人也可以戴,急招app產品經理工作地點朝陽月薪3500包吃住有股票期權,麗都兩室一廳精裝修300萬沒死過人!花家地街新開家鄉小燒烤免費啤酒不限量!溫州產外貿鍍金空心狗鏈批發零售(一米五起賣人也可以戴,急招app產品經理工作地點朝陽月薪3500包吃住有股票期權,麗都兩室一廳精裝修300萬沒死過人!花家地街新開家鄉小燒烤免費啤酒不限量!溫州產外貿鍍金空心狗鏈批發零售(一米五起賣人也可以戴,急招app產品經理工作地點朝陽月薪3500包吃住有股票期權。
或者這樣:
................................................................................................................................................................................................................................................................................................................................................................................................................................................................................................................................................................................................................................................................
就是這樣。
在B站看電影、動漫和紀錄片的話,我一般都會屏蔽掉彈幕。而在電影院看的話是沒辦法屏蔽彈幕的。
首先考慮下實用性,彈幕到底有什麼用?
一個人看視頻彈幕可以感受到他人的存在,那一群人的話還有必要麼?
夜場的話可能會比較適合,一群人本來就是寂寞的,撒~大家來聊天吧-v-
如果可以發彈幕的話
電影院的彈幕有如下弊端
①劇透狗
②廣告狗
③噴子狗
④彈幕密度影響觀影質量
⑤有些彈幕信息量過大,需要暫停,而影院無法做到
⑥無價值的彈幕, 例,滿屏幕的233333333333333
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彈幕的,比如母上大人- -不同的價值觀所帶來的認同點都會不同。
⑧ 發彈幕經常要暫停或倒回去。大家都在低著頭碼字,然後默默的飄過半分鐘前的劇情(;一_一)
為何大家都是唱衰的。
我怎麼覺得從商業模式上講是個劃時代的變革呢(就像爆米花第一次進入影院——當時也有大量人抗議說會損害觀影感受)。
如果閣下連嗶哩嗶哩都不知道,我只能說,你已經老了,因為知識的斷代而對題主的問題存在天然的負面偏見。你不喜歡彈幕電影也沒關係,反正你也不是其目標消費群。
我很好奇彈幕電影的銷售情況,這畢竟是最實際的市場反應。再等半年基本能看出大概的。
我個人是很歡迎這種古怪的娛樂形式的。畢竟這個世界豐富一些才會更精彩。
(推薦steedking 的回復,「有小眾的市場,能掙錢~以後會慢慢變體驗更好~但是也別指望會變得特別好特別主流」)
從產品設計上講,這個很牛,已經不是傳統電影了,而變成了一場互動遊戲,符合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動)的未來發展趨勢。
而且,更厲害的一點,放彈幕專場可能讓片商的收入翻倍。我不認為大家會選擇第一次看片就看彈幕版。換句話說,粉絲得看兩場,一場原版一場彈幕,一場是電影一場是遊戲,不同的體驗,兩次消費。
我想大多數精英不大看得起郭敬明同學,但他在營銷上的天分不得不讓人驚嘆(《秦》片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彈幕,《小3》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嘗試放彈幕專場的影片)。此外,郭敬明真能豁得出來,你要考慮到,彈幕是吐槽霰彈啊,作者得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經得起這種掃射。你想像一下如果《一九四二》放彈幕馮小剛叔叔不得氣個暴跳如雷啊?但是郭敬明從來不,能豁出自己讓大家開玩笑,其內在能量不容小覷。
至於說,「什麼樣的電影適合放彈幕版」,題主引用的文章里有過討論:
從電影種類來看,槽點多的片子更適合這種群體狂歡的形式,比如像《小時代》、《秦時明月》這樣的題材本身就有話題性,吸引的也是年輕群體,相信如果《平凡之路》增加彈幕版效果也會不錯。但如果在文藝片、歷史題材的嚴肅電影中採用彈幕形式反而會影響觀影情緒、得不償失
大體上我贊同原文的觀點。不過凡事無絕對,彈幕電影將來在實踐中或許會出現讓人大跌眼鏡的面貌。比如如果《大話西遊》放20周年彈幕紀念版,沒準我也會去買票。
還有感謝前面一位匿名用戶的回答:「我覺得以後會有那種不賣連號的廳,專門放彈幕」。這個可以有,是符合青春期單身人群社交需求的。
————————— 番外話 ———————————
什麼時候《新聞聯播》能出彈幕版就好了,我一定會去追劇的喲。
————————
http://weixin.qq.com/r/k0iguBjEYkUdrVzb9x2B (二維碼自動識別)
鮮肉資訊·老司機分享·廣告YAN值
廣告圈最值得關注的公眾號:DHAplus
專欄:廣告老司機 - 知乎專欄;微博:Sina Visitor System
在不能暫停不能回放還得花錢買票的影院里播彈幕就是耍流氓!
第二排那個臭傻逼不要搖搖搖搖了,晃得爺頭暈!
四排中間那個穿紅裙子的姑娘看完電影能否請你吃個夜宵?
XXX,那個好像曾經的你嗷嗷嗷~~
我大冪冪好漂亮!!!@#~!
好,五秒後就是大尺度戲碼,嘿嘿嘿~~
啊,兇手就是他他他他他。。。。。
如果是動漫的話,還有想去體驗一次的心,其他類型,還是算!了!吧!首先支持該項目,但是可能做不到普及。
消息一發布就可發現微博等平台反饋持嘲諷態度,這個時候定位就一定要顯現出區域性:著重顯示出與傳統的觀影設備,環境,順序,方式,人群等顯著的不同。
- 彈幕廳個數:需求特定化
1~2個作為特供廳,吸引需求。
- 設備
雛期 :雙(單)側屏
中期:直投式
直投式的彈幕可以增加背景投影面積,限制彈幕僅在畫面附近出現,節省了處理彈幕與版權等問題。
- 方式
在電影票上印製二維碼作為唯一身份id。
1.雛期方便app下載,中期可直接掃描。
2.雛期可起到彈幕監察效果
雛期:互動媒介:手機
中期:互動媒介:鍵盤直入觸屏;
可將鍵盤(操盤)連入椅背,直接有線傳輸進接收器: 1.解決wifi覆蓋和操控繁瑣等問題。 2.進場較晚者可以利用二維碼進行座位指示燈提示。 (成熟之後可以弄個樓上說的彈幕眼鏡,3D的哦~)
我個人覺得wifi範圍不是問題,如果肯下錢。但這種觀影形式搭建一個區域網對聯通性和保密性是最好的:
1.主伺服器可以記錄下任何座位發出的任何信息,警告無效是可遠程強制shutdown!保障了彈幕的質量;預防突發詭異彈幕。(紅臉)
2.同時可以總結出每場的經典彈幕推送到候影大廳,微博,社交平台。註明作者很可能會激發大家的興緻(白臉)
- 彈幕
雛期:功能單一
中期:適當特權
初期app設置的可以很簡單,最好只存在發與不發彈幕之間,迅速提高普及率。
如果發現效果不錯可以直接增加如字體(大小,樣式,顏色,位置),特殊顏色位置可以加錢夠得,其實這個就是純粹為了錢了,很微妙,後話,開始試點可以全部免費。
社交方面,彈幕可作為link,點擊即提示座位詳情。 充分利用所得彈幕。
- 人群
如果順利的話,雛期過後有很大的機會吸引到甚至是從來沒有用過彈幕的人。
- 順序
我理想中的觀影過程是這樣:
book了票子,
邀上了漢子,
走進了院子,
出示了碼子,
一刷票子,
看見位子,
二刷票子,
啟動機子,
piapia彈幕,
尋找二子,
影片結束,
收穫麻吉s!
希望我能活到那
我並不反感彈幕,我始終認為彈幕是消解人們在觀看視頻時的孤獨感、增加趣味性和信息接收量的好方式。尤其在互聯網時代,大家被餵飽了海量信息後注意力更分散,確實需要一些額外的信息管道來填補腦洞。
但影院彈幕是另一回事了;它將人們的視線從屏幕拉回手機,影院這個線下社交場合被網路侵蝕,如同現在的飯局,每人都在低頭看手機,寂靜無聲,似近實遠,冷硬尷尬。這讓我想到黑客帝國里天網控制人類的方式,影院彈幕像是這種世界的一個發端;現在就是一樂子,但將來等我們習慣了大銀幕上一條條飛速閃過的賣萌顏文字O(∩_∩)O和神吐槽,會不會轉過頭懷念乾乾淨淨的影院熒幕和大家一起歡笑垂淚擤鼻涕的美好舊時光?
當然這是一種極端化的設想,事實上彈幕現在還是特別局限在小圈子,目前也看不到它會讓所有人接受的可能。但想法就是這麼個想法,不是彈幕也可能是別的東西來侵略我們的現實生活。別忘了,就在不遠前的2006年,我們肯定想像不到今天的我們的形象:天天不管吃飯上班睡覺拉屎都要捧著塊玻璃戳來點去,自個兒呵呵樂著,跟傻X似的。
最後附上一些微博上的評論,基本沒好話。看的正好好的呢,突然出現下面這樣的情況你們腫么辦:
不鬧,不說別人,至少我自己是對電影的畫面要求純潔無瑕。
我看過A站、B站的彈幕,那發言質量真是爛到爆,大概就是大家所說的「小學生入侵」吧?火一點的視屏,彈幕一片掩蓋,多到完全看不到視屏內容。也所以我直接點屏蔽彈幕,整個世界清凈了。
彈幕是娛樂性質的,這對喜劇的影響是蠻好的。對文藝片來說簡直不能說。
不管,我花錢去電影院不是為了看一群low逼的發言的,我要純凈的電影畫面。
~~~~~~~~~~我是2015年2月2日更新線~~~~~~~~
時至今日,彈幕網站已經發展了起來,包括鬥魚TV、虎牙直播、騰訊視頻、和AB站等各大網站。
其中的鬥魚TV和騰訊視頻被LOL玩家佔領,什麼事都聯繫到LOL,隨意的666刷屏,主播粉絲對罵。虎牙直播我並沒有去過,不做評價。
至於AB站,最令我痛恨的就是「前面說xxxx的等我」這類網路宅社交文化,不知各位看官有沒在AB站上看過電影(且不論盜版問題),在彈幕的陪伴下,電影給我的感覺是喜劇更喜,悲劇不悲,恐怖片子不恐怖了。
電影院當然適合彈幕,具體是如何實現。不干擾不喜歡彈幕的人,又能滿足想交流的人。好多人看電影圖的就是個同好之間的吐槽,還有一刷二刷三刷的,如果提供了彈幕功能,能給想重刷的人提供多少動力啊。
實行彈幕需要精確的控制:即時輸入,可關閉。如果使用Google Glass這樣的眼鏡工具顯示彈幕,倒是可行。
具體操作是每個場次都有專門的彈幕地址,在電影票上印刷地址的二維碼,和開場之前在大銀幕上播放該場電影的二維碼,想要使用彈幕的用戶讓智能眼鏡掃描二維碼,開啟彈幕。不喜歡彈幕的不佩戴眼鏡、或者不掃描二維碼即可。眼鏡上有臨時關閉和重新開啟彈幕的控制按鈕。
同樣,發送彈幕也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專門頁面(最好能和觀看彈幕是一個二維碼,手機掃進入輸入頁面,眼鏡掃進入顯示頁面),該頁面上可以輸入彈幕內容,控制顏色、出現位置等。總之就是具備目前彈幕視頻網站對彈幕的控制功能。
這樣,電影院可以給喜歡看彈幕的觀眾免費或者付費租用彈幕智能眼鏡,甚至在3D眼鏡上直接增加此功能。喜歡看彈幕和喜歡獨自欣賞的各取所需,井水不犯河水。挺好挺好。
當然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推敲,比如針對同一部電影的彈幕之間是否需要繼承,每秒鐘屏幕上彈幕量的控制,如何避免劇透和廣告等。這裡就不細細考慮了。每個影院有一個彈幕廳或者專門的彈幕影院是可行的。
畢竟買票的時候你是自由的。如果你買了彈幕票就得做一些看彈幕電影的心理準備。明明不喜歡彈幕帶來的困擾還買彈幕票看電影就是你的不對了。
在觀影習慣多樣化的趨勢下影院也需要多樣化。如果彈幕電影很賺錢,那到時候片方就故意拍爛片給你們吐槽用,各種屎屁尿劇情,各種三俗無厘頭,反正什麼惡俗來什麼,你們就去吐吧,估計吐著吐著你們自己也噁心了吧,組團去看怪胎展看一兩次還行,看多了都膩歪了,到最後所謂彈幕專場就變成現場聊天室,電影只是個背景而已,關鍵是,彈幕消費人群多是屌絲死宅,他們願意花錢大老遠跑去影院跟一堆陌生人聊天?而且根本不知道哪句話是誰發的啊。如果只是為了吐槽,那電影本身的時效性就被弱化,網上隨便一部搞笑視頻都能滿足死宅的需求,為啥還要去電影院花錢吐槽?
我覺得這並不是一個好主意。
1. 如果已經看過幾次電影的話,自然會對這部作品有想法,那麼吐槽就會變得很有滋味。但如果針對第一次看電影的人,注意力放在哪裡呢?如果碰見劇情類或者一些複雜的電影(比如《盜夢空間》等),到時候碰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彈幕很傷感情。而且影響觀影流暢。
2.有些時候在劇情的情感高潮處也會有很多人隨便吐槽一些奇怪的東西……
3.最重要的一點是:特別怕的就是劇透。那一次看電影的時候彈幕里衝出來一個箭頭,標識「就是他!」……當時我就哭了。
4.如果是用三次元的話來吐槽,有些事情也挺沒意思的,無非和生殖什麼的有關;如果用二次元的又不知道有幾人能聽懂。
5.如果想吐槽的話影響觀影流暢。
先說結論,彈幕誕生為了營銷,粉絲電影或看第二遍的電影適合彈幕,目標人群是年輕人、粉絲。
但可以出現不代表會長期存在並成為主流。
會不會成為主流那要從目前主流觀眾的觀影需求分析,目前觀影需求是怎樣的,彈幕是否大大提升了觀影效果或成為觀眾觀影選擇的關鍵影響因子?未來主流觀眾的觀影需求如何,彈幕是否在未來會成為影響觀眾觀影的關鍵因子?
其次,從技術本身來分析,彈幕技術是不是一個發展穩定並持續存在的互動形式。
舉例來說,bb機雖然當時盛極一時,但很快被淘汰,恰是因為bb機本身這種技術不是一個可以穩定發展並持續存在的,它會被行動電話淘汰。
再舉一個例子,訂製鞋子會不會成為主流。訂製這一個方式是一種可以穩定發展並長期存在的形式的,從古至今都是這樣,但它沒有成為主流,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尤其是經濟條件一般的人,他們不認為一個訂製的鞋子會大大提升他們的穿著體驗,也就說,不是影響他選擇鞋子的關鍵因子。
回到電影市場,我們以在線選座為例,從無到有,在線選座正在成為網銷電影票的主流,這是因為在線選座滿足了觀眾方便快捷的購買電影票的需求,可以減少排隊時間並保證訂到好位置,減少了因到現場卻買不到票或好位置的時間損失,這大大提升了購票體驗,優化了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的體驗,而「能不能買到票」或「選到座」是會影響觀眾觀影的一個核心因子;此外,電子商務是一個發展趨勢,一切被互聯網化也是一種趨勢,而網上購票這項技術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是可以長期存在並穩定發展的,綜上,網上選座會逐漸成為主流。
讓我們回看彈幕。
彈幕的出現主要滿足了觀眾吐槽和互動的功能,實際上對觀看這部電影本身的體驗來說並沒有顯著提升。雖然《秦時明月》的彈幕是在兩側的,但同樣有彈幕的延時嚴重,用戶的觀看過程非常累,需要把視線不斷在手機、銀幕、彈幕牆三者之間進行跳躍切換的問題,實際上,不僅沒有提升觀看電影本身的體驗,而是降低了;而《小時代》的彈幕是直接打在屏幕上,對電影畫面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因此,從彈幕電影的出現原因來看,《秦時明月》的片方是想製造第一場彈幕電影的噱頭來做營銷;而《小時代》片方是為了取悅粉絲,實際上也是一種營銷,總之,彈幕生而為營銷,而不是提升對電影本身的觀影體驗。
對目前的電影觀眾來說,大部分觀眾進電影院觀看電影都是為了欣賞電影本身,而不是看彈幕,我覺得彈幕不是對作者的不尊重,如果觀眾買了票真的想好好看電影,那選擇彈幕電影是對自己的不尊重。也許第二次、第三次看同一部電影可以選擇彈幕,但是很少有人有興趣去電影院看三次吧。
此外,對於《變形金剛》這樣的大片,真的有人傻到花錢進影院不看特效看字幕嗎?所以彈幕如果在小範圍內存在,一定是粉絲電影,但也只是一部分劇情不夠、彈幕來湊的粉絲電影才會將彈幕一直作為一種噱頭延續下去吧。
脫離對某事物核心功效或體驗提升的技術或手段都不會成為主流。這是必然的,此外,彈幕技術只是交互技術的一種,未來不知道還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形式,說它成為主流未免太抬舉彈幕了。
如果還是不信,不妨看看好萊塢,看看歐洲,看看電影產業比中國先進幾年的那些國家,彈幕何曾成為主流?
這東西遲早會搞到電影院裡面來,並且會很快就流行。
不管怎麼說,這是一種新形勢的娛樂方式,擋也擋不住。不過我不知道如何處理觀眾用手機發信息的延遲問題和銀幕太小裝不下所有人彈幕的問題……
當然應該是在整合Google Glass的3D眼鏡上播放彈幕(且可切換),而不是在電影屏幕上播放!ab站的彈幕都是可以切換的好嗎。而且彈幕的內容不能是實時展示而已,必須是多場次內容的疊加(不然劇透、前方高能提示之類的信息沒辦法出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