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東羅馬帝國就是因為黑死病間接走向了沒落。
-------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縱橫經濟史,更多經濟歷史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討論。
題主提到的黑死病主要是指鼠疫。鼠疫在歷史上有過三次較為大規模的流行。
第一次發生在541年-542年的查士丁尼鼠疫。
第二次黑死病在1346年-1350年大規模襲擊歐洲,並且中國也受到了影響。
第三次是1855年中國雲南首發並傳遍所有大陸的大型鼠疫。
剛好去年某課程的大作業做的是大瘟疫與大分流的關係。我這裡主要聊聊第二次被習慣性稱為「黑死病」的鼠疫爆發。
簡而言之,從目前經濟史學界的主要觀點來看,大瘟疫(歐洲黑死病)直接或者間接的導致了中西方近代發展上的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
這其實是一個悲劇轉化為幸運的故事
Vicious Circle Turned Into Lucky Ring
先上一張全景思維導圖鎮樓,然後再拿局部來解構,這是個大坑,得慢慢填。
看不清楚可以戳大圖
- 人口惡性循環的起點
一切惡性循環的肇始來自一個外生的衝擊——瘟疫。
黑死病的大流行直接殺死了1/2 ~ 1/3的歐洲人口,並且在未來的三個世紀里,成為阻礙歐洲人口增長的最大障礙[2]。
黑死病最早發源於中亞,經絲綢之路於1343年傳播到克里米亞半島。並由此被攜帶鼠疫桿菌的老鼠搭乘貨船抵達歐洲。在當時的歐洲的衛生條件和醫療發展水平下,黑死病在歐洲的致死率達到了驚人的30% ~ 95%。
作為黑死病最直接的後果,人口死亡率的上升直接導致了社會勞動供給的急劇減少。
根據勞動供求理論,勞動供給的變動(shift)會使得均衡工資水平隨之發生變動。
Maddison (2007) 估計,在1500年~1700年的200年間,西歐的平均人均收入提高了30%左右。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作為催化劑和推動力量,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的「化學反應」。這點在後面會詳細介紹。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歐洲一些特有的人口、地理、政治、經濟條件使得黑死病作為肇始的偶然事件變成了一系列惡性循環的起點。這些惡性循環均以不斷提升而或維持高位的人口死亡率為後果。
- 戰爭循環
沒有任何一塊大陸能夠比近代的歐洲經歷過更多的戰爭[1]。在1500-1700年的200年間,幾乎平均每年歐洲都會發生一次列強間的戰爭。
根據Tilly(1990)的統計,我們列出了歐洲在近代發生的戰爭次數以及戰爭的平均持續時間。可以看出歐洲由於國家分裂和地理區隔,一直缺少一個大一統的政權,因此領主們(Landlords)窮兵黷武,不斷征伐。
根據Tilly(1990)的統計,我們列出了歐洲在近代發生的戰爭次數以及戰爭的平均持續時間。可以看出歐洲由於國家分裂和地理區隔,一直缺少一個大一統的政權,因此領主們(Landlords)窮兵黷武,不斷征伐。戰爭帶來了死亡。戰爭本身帶來了大量的人員殺傷,但是相比由於行軍造成的疫病傳播,這種殺傷才是小巫見大巫。由於歐洲獨特的地形(被高山與大河分隔開來),歐洲形成了許多比較獨立的基因集聚,這使某個地區的軍隊行經不同基因地區時,會將攜帶的病菌一併傳播過去。我們知道,某種疾病歷史上在某個地區大規模流行過,這個地區的居民後代就可能在基因中存在相應的抗體(自然選擇過程),因此,這種跨地區行軍,造成了歐洲疫病的大規模流行,並且這一流行過程會隨著不同地區的軍隊帶來不同的病菌而反覆爆發。
- 貿易循環
歐洲大陸人員流動的另一種重要目的無疑就是,貿易。14世紀早期的黑死病傳播就是沿著商路擴散開來的(Herlihy, 1997),而且黑死病在歐洲的最後一次大爆發也與長距離貿易息息相關。
由於人均收入的增長和經濟的興盛,各國政府的財政收入都有了較高的增長,戰爭需要和貿易需求同時促進了交通基礎設施的大力發展。
同時,由於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不再滿足於「溫飽」這一較為初級的要求,社會對於工業產品的需求開始穩步增長,人們需要發達的商業來提供高質量的物品。
黑死病對於工資正向影響通過商業行為形成了一個閉環。
- 城鎮化循環
根據恩格爾法則,當收入的提高造成的盈餘超過基本需求時,消費這會傾向於購買更多高質量的物品。日益提高的工業產品需求量,使得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在城市周圍集聚(直到16~17世紀後,工業才逐漸轉移到農村地區)。同時,也使得城鎮地區的工資水平顯著高於廣大農村地區。
不同於中國,歐洲城市糟糕的衛生環境使得城鎮人口的死亡率顯著高於農村地區(1.8倍)[3]。
由於歐洲頻繁的戰爭,當時歐洲的城市都建有高大的城牆,這無疑阻礙的城市規模的擴大 (De Vries, 1976)。較高的人口密度提高了疫病傳播的風險,城市在設計上的缺陷(沒有下水道,生活污水橫流)進一步提高了城鎮人口的死亡率。
而在中國,早在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就已經出現接近現代的下水道(福壽溝是合流制下水道,寬約0.6~1米、高約1.6~2米,人可直立通行)。
- 生育循環
從人口學的觀點來看,死亡率的變動並不是影響勞動供給的唯一因素。
由於黑死病造成的人口大量死亡,伴隨著工資的提高,土地/勞動力比率持續上升。傳統的農耕作業需要較強的體力輸出,因此男性勞動者在這個領域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由於土地變得不再那麼稀有,一些土地密集型的產業,比如畜牧業開始得到長足發展,而女性在畜牧業上是具有比較優勢的(Alesina et al., 2013)
正如上面提到的,家庭收入的增長會使得人們消費品的需求彈性發生變動,小麥需求和價格都發生了下降,畜牧業產品如肉、蛋、奶,甚至啤酒的需求量上升(Pamuk, 2007)。這種需求一側的變動直接改變了農村地區的勞動供給結構,吸引了更多的年輕女性加入到勞動力市場中。同時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家庭傭人需求也使得女性可以選擇成為家庭收入的來源[4]。
當時歐洲的女性勞動力主要服務於各個農場,她們普遍被要求按年來簽訂勞動合同,在合同期間懷孕或者結婚都會被要求終止僱傭關係。由於許多婦女在1350年之後開始供職於農庄,歐洲婦女普遍變的更晚結婚了。這直接導致了總體生育率的降低,保證了人口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而不是在黑死病流行過去後出現人口爆炸。
這一系列循環內部或彼此相互之間不斷加強,使得歐洲的人口一直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為將這種惡性循環轉化為歐羅巴大陸的幸運戒指提供了條件。
- 從工資水平的重要性說起
由以黑死病為代表的瘟疫所造成的勞動力供給短缺,造成的人均工資水平的上漲深刻的改變歐洲的經濟和社會結構。在現時的中國,我們仍然可以聽到大眾媒體里一遍一遍的呼籲「擴大內需」、「刺激消費」這樣的口號。消費增長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是以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作為重要前提的。
由於預期外的工資水平的增長(當時的歐洲人應該不會想到黑死病會帶來這麼大的人口銳減吧),使得歐洲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為隨後打破「馬爾薩斯陷阱」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工資水平的上升帶來了如下一系列的直接變化:
- 降低資本利率
由於人工勞動的價格(工資)上漲,資本的變得相對廉價了,Capital/Labour Ratio上升的非常快。歐洲在14~15世紀的利率水平經歷了大幅的下降(Homer and Sylla 1969, pp. 99108;
Epstein 2000, pp. 1926)。
相對變得更加便宜的資本產生了對勞動力供給的替代效應。工廠老闆開始有動力去投入更多的資本以提高產出、降低成本。相比採用人海戰術,資本的投入成為歐洲的比較優勢,研發更先進的技術成為一個不錯的選項。歐洲工業革命的火苗由此開始燎原。
- 降低勞動技能溢價(Skill Premium)
勞動技能溢價可以簡單的表示為技術勞動力與非技術勞動的相對工資水平。這一溢價衡量了「知識、技能和專業水平」在勞動供給中的重要性。
由於勞動力的短缺,一些具備專業技能的勞動力變得更加搶手和供不應求,因此學徒制開始在歐洲大陸的行會中廣泛流行。這種學徒關係使得學徒以一定期限的免費勞動作為代價,從師傅那裡學習技能。這無疑促進了勞動技能的傳播。
Zanden(2009)收集了建築工人的技能溢價水平。我們可以看到幾乎各地的曲線在1300年之後都經歷了一個非常大幅度的下降,並且這一低溢價的情況持續了記下來的幾個世紀。
Zanden(2009)收集了建築工人的技能溢價水平。我們可以看到幾乎各地的曲線在1300年之後都經歷了一個非常大幅度的下降,並且這一低溢價的情況持續了記下來的幾個世紀。技術的傳播使得傳統的行會不再是工人學習技能的一個壁壘,使的勞動力市場變得更加有效。
- 促進勞動力流動
由於保守行會規定體系的瓦解,勞動力的跨地區流動變得越來越活躍。在勞動力稀缺和高工資水平的環境下,行會也開始逐漸「敞開心扉」接受那些可以節省勞動力的發明創造。那些最熟悉某些技術並且最有經驗的勞動力開始被允許不斷創新,推進了技術進步。
- 農業的商業化
由於勞動力的稀缺,農村地區的地主不再能像以往那樣繼續壓榨農民。農民們獲得了更低的土地租金、更少的義務和更長的土地租期。
到16世紀,用貨幣而不是實物支付租金的制度得到了確立。
由於租地農民可以根據市場行情自行決定種植作物的品種和面積,市場開始成為農業生產的導向。這使得城鎮和農村建立了商品交換的途徑。農業產品不再是自給自足的糧食,而是用以交換貨幣的商品。在市場的調節作用下,更大規模的城鎮化運動成為可能,為後續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支持。
- 最後的話
資本的作用在歐洲大陸地位的上升,使得技術和創新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正是由於黑死病大流行造成的人口銳減,歐洲大陸開始在近代與亞洲大陸發生了分流,提前走上了另一條不同於「人海戰術」的道路,跳出了馬爾薩斯「人口增長-戰亂饑荒-人口增長」的陷阱。
[1] Voigtla?nder, Nico and Hans-Joachim Voth (2013). "Gifts of Mars: Warfare and Europe』s Early Rise to Riches". In: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7.4, pp. 165–186
[2] Pamuk, S (2007). "The Black Death and the origins of the 』Great Divergence』 across Europe,
1300-1600". In: 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 11.3, pp. 289–317
[3] Voigtla?nder, Nico and Hans-Joachim Voth (2012). "The Three Horse men of Riches: Plague,War,and Urbaniza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 In: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80.2, rds034–811
[4] Voigtla?nder, Nico and Hans-Joachim Voth (2011). "How the West 』Invented』 Fertility Restriction". I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題主描述里所指為第一次黑死病,它爆發於540年在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除了帝國沒落,它還導致了人口驟降,經濟停滯等。而第二次黑死病的長時間、廣範圍,對歐洲歷史的影響也不可忽略。
歐洲中世紀中期(11~13世紀),溫暖宜人的氣候和改進的農耕技術(馬軛等)使得糧食產量大大提高。人口不斷增長的同時大片新土地被開墾、耕種,城鎮里人口的大量湧入則進一步刺激了商業發展,一片繁榮之象。
小冰期的到來結束了這一切。如上圖所示,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後溫度逐步下降,氣候轉為陰濕寒冷,糧食作物產量變少而價格上漲,頻繁出現的洪水和饑荒導致:
- 普遍的營養不良。考慮到隨之而來的免疫力下降,在病菌侵入時更脆弱等;
- 飢餓和貧窮導致了極差的衛生條件。解釋黑死病成因的鼠疫理論有一種假設,黑鼠通過貿易活動把從亞洲發源的鼠疫耶爾森氏菌傳到歐洲,再由褐鼠進一步傳播。而當時的歐洲人鼠同居很常見。
所以,這樣的環境下,黑死病狂掃整個歐洲。
直觀來看,人口銳減,14世紀往後一百年人口減少了20%~30%。驚恐蔓延,而彼時人們對於這場瘟疫的源頭一無所知。它的肆虐對整個歐洲方方面面都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 宗教、種族方面
- 教廷權威遭到挑戰。老百姓中沸騰著不滿,絕望的境地導致對基督上帝的質疑。因神職人員的無能無為而起的憎恨埋下了後期宗教改革運動的種子。(期間有對立於正統教會的苦修團從一處遊行到另一處,手執鞭條抽打自己以期洗清罪孽的同時,更把細菌也帶到各地,反而易於疾病傳播。)
- 反猶狂熱被燃起。由於猶太人的生活場所更為乾淨衛生,因此受到的侵襲稍輕(猶太社區正好又把他們與廣羅大眾隔離開,這樣顯得更加可疑了)。謠言四起,說這是一場猶太人毒害基督教徒的陰謀——托萊多的猶太領袖策划了這一切。於是一批猶太人被抓捕並嚴刑逼供,極端折磨下,第一份招供便是承認了往基督徒的日常用水等裡面投毒。替罪羊找到,猶太人被殘忍殺(燒)掉。這導致了猶太人的整體東移至波蘭、俄國東部,直到20世紀二戰,在波蘭建起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導致猶太人再次劇減(唉),和黑死病還是有些許關聯的。
2. 社會、經濟方面
- 封建莊園制度受到衝擊。黑死病讓以往的廉價農民(受剝削對象)變得稀缺,於是工價上漲。他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而勞動人口的流動性也增強了。統治者增稅卻促成了農民暴動,反抗其實加快了老舊制度的死亡。東歐由於人口零散而居所受感染並沒有西歐嚴重,因此較少有農民暴動或是社會動亂,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東歐在發展上的滯後。
3. 醫學、巫術方面
- 古希臘蓋倫派醫學的衰落。外科手術和傳染病學得到關注。
- 巫術興起。
正好最近寫了一篇相關的文章。自己寫的,就直接搬過來吧。
黑死病帶來的死亡和恐懼,超過了人類史上任何一場戰爭。
除了當世的死亡和恐懼,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極大的。
以英國為例,當時的英國是個典型的農業國。因為人口大量減少,導致勞動力短缺。1349年秋天收割的時候,地主們只能花雙倍的工錢才能僱到人手,同時還必須每頓給工人們提供鮮魚鮮肉。
瘟疫之前,英國的情況是地少人多。而現在的情況變成了地多人少。勞動者們有了更多的話語權。結果就是英國的農奴制逐漸消亡。原來的農奴基本成了從地主租地的自耕農。
一部分敏銳的自耕農發現地多人少,種地忙不過來,把種莊稼改成養羊,收益更高。於是,養羊業逐漸興起。很多人因此暴富。據說不少原來的農奴,就是在這個時期發家致富而成了大莊園主。
後面的故事學過歷史的人多少都知道一點,英國領先世界是從工業革命開始的,而工業革命就是從羊毛紡織業開始的。
當然,黑死病的影響不止於此。
歐洲的中世紀,教會幾乎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束縛了人們的思想。當瘟疫肆虐,大量的神父染病死亡,動搖了」瘟疫是上帝對罪人懲罰」的這一基本信念,人們發現了號稱萬能、救世的宗教與教會,在災難面前竟然同樣毫無作為。不少人對宗教教義重新思考,這時候就有了最早的宗教改革的萌芽。
美國的誕生源起於1620年一批英國清教徒為了信仰自由逃避宗教壓迫,乘坐五月花號抵達美洲大陸。清教徒,就是宗教改革中產生的加爾文教派的信徒。
黑死病之後,出於對長途旅途讓自己暴露在瘟疫下的擔憂,很多地方的人們開始考慮在當地就近辦大學。於是,瘟疫過後,歐洲大學的數量得到了顯著增加。
同時,黑死病這種大災難促使人們去追求現實生活,也促進一部分人對人生問題的深入思考。慢慢的一些文學作品中開始出現了中世紀不曾有過的人文主義、自由主義精神的萌芽。
大學增加,受教育人群增多,加上對天主教會的懷疑增多,自覺不自覺地促進了更多人們的思想解放。這就為後面影響整個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提供了社會群眾基礎。正是文藝復興運動吹響了歐洲崛起的號角。
禍兮福所倚。綜上所述,黑死病,與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成為1500年後世界的霸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你指的是查士丁尼大瘟疫,而不是通常所指的十四世紀黑死病。查士丁尼大瘟疫是否是黑死病尚有爭議,現在黑死病的表現極少有那次瘟疫那麼急促而劇烈,有人懷疑這次瘟疫是一種尚未被人類所熟知的病原。這次瘟疫使羅馬人口劇烈減少,整個歐洲也受影響。瘟疫直接導致了查士丁尼對外擴張的終止。由於人口稀少國力大幅衰退,再難守住沿地中海拓展的領土,東部的薩珊王朝也有機會對羅馬施壓。而羅馬東部行省雖然躲過了當年的三世紀危機,但這次人口劇烈減少直接把東部社會結構也打回原形。高度城市化依賴奴隸從事農業生產的模式逐漸因為瘟疫而瓦解,因為瘟疫主要殺傷人口集中的城市,封建莊園式的農業生產加快取代奴隸制。內憂外患導致國家政治不穩定,最終藍綠黨爭給予了小軍閥福卡斯機會,羅馬最後一個古典王朝得以終結。而以希拉克略代表的軍區制開始登上舞台,羅馬由古典羅馬轉變為了希臘封建羅馬,也為羅馬埋下了大起大落,軍人干政,內外戰不斷的伏筆。沒有這次瘟疫,羅馬的轉型也不會這麼快,這麼突然。
玩中世紀全戰一統西歐,然後黑死病來了,貴族將軍死了一波波。全國財政崩潰,十幾個集團軍根本動不了了。。
考試的時候遇到的題目大意是頻繁不斷發生在歐洲的這些災難,成為了歐洲快速走向現代化的優勢之一。讀完題目就不可免俗地想到了黑死病(沒能給老師他老人家帶來驚喜,他一定會又覺得很無聊),在這裡記錄一下我那個時候的答案。
這類題目要是讓三個月前的我看到,大概會捧著我那顆慈悲為懷的玻璃心義憤填膺地反駁,黑死病作為人類史上一場死傷無數的大瘟疫,是差不多那個時期所有歐洲人共同的痛苦記憶,把後來歐洲的發展建立在因為一場浩劫帶來的人口數量銳減上,真的好嗎?面對這麼多的死亡,我們真的有資格站在這裡一句雲淡風輕的話,就把所有恐懼、痛苦一筆帶過嗎?如果你告訴那些死去的人,謝謝你們死了,不然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他們又是怎麼一種感覺呢?
我的某個老師在課上對著我們說過差不多性質的話,條件還沒有這個這麼嚴重,畢竟我們都還沒有死。有姑娘差不多是哭著站了起來,哽咽著話也說不清楚了。我那時候繼續在本子上寫著筆記,內心有波瀾,但卻沒有拍案而起的勇氣。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叫做事實,一種有時候很殘酷卻不得不讓人低頭的東西。
下面就來講事實吧。
———————————————————————————————————————————
近現代的很多國家都在試著去發現歐洲國家發展的模式,但歐洲不斷發生的災難,是一個也許很容易被忽略的潛在優勢。「災難」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是一個褒義詞,災難也當然往往不可能帶來發展,歐洲的災難只是在適當的時候解決了適當的問題,為後面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經濟學家Gregory Clark認為,任何推動死亡率上升的事件,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均財富,黑死病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黑死病在這裡指的是1347年歐洲發生的第二次大瘟疫。「黑死病」這個名字是到十八世紀才被普遍使用,當時正在經歷黑死病的人們從來沒有用過這個名字。最早的有關「黑死病」這個名稱被記載在1555年瑞典的文獻上。當時的人們雖然沒有給這場瘟疫起一個特定的名稱,但根據當時的醫療知識和技術,他們是確確實實意識到了「黑死病」不同於其他瘟疫的存在。「黑死病」這個名字的起源不是非常明確,有人認為是因為出現在患者身上的黑色斑點以及他們發黑的膚色,但是不知為何這個名字沒有在當時流行而是出現在之後。瘟疫大多由『鼠疫耶爾辛桿菌』造成,跳蚤會攜帶這種病菌,然後通過叮咬感染嚙齒類動物和人類,然後動物和人類之間、人類與人類之間交叉感染,具體的病理我不太專業,也就不再贅述。
黑死病幾乎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席捲了歐洲,當時的人們認為這是來自上帝的懲罰,很多人束手無策,只能在祈禱中迎來死亡。死亡率在1348和1349年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人口數量一直到十五世紀才開始恢復。
黑死病發生前的歐洲,它的經濟水平很難維持一個長期的增長,它能主導世界的潛力可以說是沒有。1250年之後,生活水平一直在下降。人口增長的速度超過了食物生產的速度,歐洲可以說是在一步一步走向貧窮。歐洲大陸的政局由封建貴族把持著,軍事衝突不斷。而同時期,處於明朝的中國的未來顯然光明許多。整個國家的政局比較統一,軍事衝突的次數也比較少。數據表明,1350-1800,中國發生了91場戰爭(頻率約為0.2場每年);1500-1800,歐洲發生了443場戰爭(頻率為1.48場每年)。當時的中國貿易繁榮,人民平均生活水平較高,大量有價值的發明創造也在當時湧現。我們可以看出,歐洲的發展並不具有優勢。然而,在黑死病之後的幾個世紀,歐洲搶先走向工業化,開始佔據優勢地位。黑死病給歐洲帶來的結構性變化,對於之後的工業化是至關重要的。
黑死病的突然而至,改變了歐洲的命運,被視作是歐洲經濟史的轉折點。首先,人均工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歐洲人口死於黑死病。黑死病後來的再次捲土重來沒有給歐洲人口喘息的機會,在之後的三個世紀,歐洲人口的增長都受到阻攔。較高的死亡率導致勞動資源的稀缺,所余不多的勞動力自然可以享受到更高的工資。工資水平對社會和經濟結構至關重要。消費作為經濟發展的驅動力,以人均可支配收入為前提。人們的收入水平提高後,消費模式有了很大改變,從購買必需品上升到了對一些奢侈商品的購買,例如羊毛、肉。歐洲人的生活水平因此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以及,為了滿足不斷提高的需求,生產水平和相關服務也有了很大提高。
-------------------------------------------------------------------------------------------------------------------------------------------BIBLIOGRAPHY
Aberth, John, The
Black Death: The great mortality of 1348-1350: A brief history with documents.
(The Bedford series in history and culture), Boston, MA, 2005.
Alcabes, Philip, Dread: How fear and fantasy have fueled epidemics from the Black Death
to avian flu. (1st
ed.), New York, 2009.
Benedictow, Ole, The Black Death, 1346-1353: The complete
history, Woodbridge,
2004
Clark, Gregory, A farewell to alms: A brief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 (The
Princeto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 Princeton, 2007
Gottfried, Robert, The Black Death: Natural and human disaster in medieval Europe. New
York, N.Y, 1983.
Herlihy, David, and Cohn, Samuel Kline, The
black death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est, Cambridge, Mass, 1997.
Horrox, Rosemary, The Black Death (Manchester medieval sources series), Manchester,
1994.
Harvey, Barbara F. F, 「The Population Trend in
England between 1300 and 1348.」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16, 23-42, 1966.
Ziegler, Philip, The Black Death. New York, 1969.
提一個還沒人提到的。
英國經過這種大災難,提高了政府應對重大公共事務的能力(比如有規劃地組織大規模埋葬屍體)。對以後英國的民主政治有影響。有人說黑死病帶來人口的銳減,使得社會資源重新分配並得以休養生息,從而成為人類文明進程的一劑猛葯。可是,誰能夠知道因為黑死病而死去的那麼多人當中,是不是恰好有一個本來可以改變世界進程的人呢。
病菌和死亡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關鍵的意義在於人類去面對的時候,作出了什麼樣的努力和決定。
建議看一本書,上帝的跳蚤
僅從英國而論,
1.經濟模式和社會階級體系:大量人口的死亡,不僅包括底層農奴,也包括上層貴族和教會人士,使得農業勞動力大量減少,許多莊園、城堡荒棄。在此後,農奴有了更多的勞動議價權,以及自由流動的權利,甚至接受了許多親戚的遺產,使得很多農奴逐漸擺脫貧困。他們購買荒廢的地產和田地,產生了高於農奴低於貴族的新階級,也就是自耕農,後來又逐漸形成了landed gentry的外圍人群。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稱揚的英國紳士,很多的出身都是當年幸運沒死的農奴。這在之後倒逼了英國社會對於貴族的定義,後來又在工業革命之後進一步擴大化。紳士的定義從最古典的封地貴族---有地階級---有產階級,強調的因素從出身逐漸擴大為財富、教育等綜合因素。
2.宗教:在死神面前,貴賤都是平等的。這是黑死病給當時的人的第一感覺。其次,大量教士的死亡使得施行教會儀式的人手不足,教會逐漸放開了規定,允許普通人,甚至女人在事急從權時聆聽死前懺悔。這使得一部分人對羅馬教廷的繁文縟節很反感,產生了lollards教派,算是14世紀的極端平等派,認為自己也可以讀經誦經,於是和16世紀的路德改革遙相呼應。這一教派的影響使得英國的宗教改革有了更久遠的思想基礎。
黑死病源於鼠疫。雖然造成了西歐人數的大量減少,但也有利於工業革命的飛速增長和歐洲產業結構的調整。
間接促進了工業革命, 人口大量減少,但總財產沒有減少。
黑死病的泛濫引起人們的反省,偉大的文藝復興開始了&>
根據人類學家Philippe rushton的說法,黃種人的平均智商,相對於白種人更高,而他有個基本假設,那就是智商越高,創造出的文明程度也越高,兩者是一個正相關。而且他認為,在一個更大的時間尺度內觀察,這個結論是成立的。
但是在黑死病爆發後,歐洲死掉了大量人口,而這些人口的智商較低,所以使得歐洲的白人總體智商開始高於黃種人,因而在近現代中,白種人超過了黃種人。但是他認為這僅僅是一個歷史長河中對於正常值的一個偏離,在今後,黃種人會重新趕超白種人的文明。
不過我個人認為,隨著地球人種之間開始混血,這種情景估計也不會存在了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智商逆天的天才?
※你會帶哪三本書穿越回到北宋熙寧二年?
※假如世界歷史是一部劇,那麼哪些劇情是最為荒謬的?荒謬的具體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