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杯型為什麼叫 Tall, Grande, Venti,又為什麼翻譯成中杯、大杯、超大杯?

星巴克為什麼一定要堅持自己的中杯、大杯、超大杯命名來對抗消費者小、中、大杯的習慣。而且用奇怪的 Tall, Grande, Venti 這樣的詞。僅僅為了顯示與眾不同嗎?

星巴克是有小杯的,星巴克是有小杯的,星巴克是有小杯的,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作為補充!!


要說清楚杯型的來源,就要聊一聊星巴克的創業故事了。這個故事非常有趣。

早在1971年建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家西雅圖的咖啡店是不出售咖啡飲料的,他們的主營業務是咖啡豆。直到1986年,時任經理的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也就是現在被稱作「星爸爸」的那一位,才在星巴克店裡開設了義大利式的咖啡吧,Espresso Bar——

這一舉動的意義,不僅和星巴克的杯型名稱十分相關,更和星巴克的興起淵源極深。要講清楚這件事情,我們首先要回到20世紀80年代的時代背景。在那個年代,美國的義大利式咖啡廳並不多,甚至可以說非常不流行。作為佐證,首先來考古一篇1992年紐約時報的文章中,今天讀來,文中的信息量可謂驚喜無限:

Virtually every New York restaurant, from the exalted to the expedient, now serves something called espresso, strong Italian-style coffee in small cups. In Manhattan alone, the number of new espresso bars, cafes and stands that offer hot and cold, regular and decaffeinated espresso-based drinks with names like caffe latte have risen in the last year, from only a few to more than a dozen.

事實上,現在幾乎每一家紐約的餐廳,不論是高級餐廳還是平民快餐廳,都開始提供一種叫做濃縮咖啡的東西——這是一種裝在小杯子里的義大利風格咖啡。僅就曼哈頓而言,這種提供各式濃縮咖啡飲料的意式咖啡館的數量,就從幾年前的寥寥幾家到了今天的幾十家。

Americans Wake Up and Smell the Coffee - New York Times

這篇文章當然還提到了當時已開始火爆全美的星巴克:

The Starbucks chain of nearly 200 espresso bars and cafes. They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Seattle, Chicago and Southern California. Denver is coming next, and Washington will be added by early 1993. There are no plans to open in New York, but the coffee is served and sold at the Daily Caffe and Bodum shops.

星巴克已經在全美擁有了200多家濃縮咖啡館,他們創立於西雅圖,拓展到了芝加哥和南加州。很快,星巴克就要在丹佛和華盛頓開店。不過目前星巴克還沒有進駐紐約的計劃。

……Today, sipping a cup of good, strong brew, whether espresso or some other coffee from top-quality fresh beans, in a restaurant or cafe or at the kitchen table is becoming part of the American scene. As Mr. Schultz said, "Coffee is the wine of the 90"s."

今天,喝一杯濃而好的優質咖啡,將成為美國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舒爾茨先生說的「咖啡就是90年代的紅酒」。

考古可真是有意思。

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發現,不僅在90年代初,紐約還沒有今天這樣遍地都是的星巴克中的任何一家,而且整個美國都剛剛開始接受這種濃縮咖啡的潮流。

所以,在1986年,舒爾茨開設義大利式的濃縮咖啡廳,在整個飲料界都可以說是一項創舉,今天我們喝的星巴克,其實在當初是一種新式飲料。要知道,美國的咖啡消耗量自從1946年的巔峰之後,就開始不斷下降,其原因是美國人民在20世紀中期有了新的選擇——碳酸飲料。因此在80年代繼續賣咖啡豆,顯然不是一項大有前途的生意。「如何創新地做好咖啡」才是。

美國市場咖啡銷量從50年代就開始下降,同時興起的是新發明:碳酸飲料

舒爾茨在1984年去了義大利,義大利人放在小杯子里的濃縮咖啡給了他極大的啟發。於是就有了第一家星巴克Espresso Bar,不同於義大利的咖啡廳,舒爾茨將濃縮咖啡在美國做了本土化——他們有三種杯型:8盎司的「Short」,12盎司的「Tall」和16盎司的「Grande」

這裡面Short 和 Tall 其實就是英文,而Grande是義大利/西班牙語,意為巨大(又與英文Grand相似,意為宏偉)。這三種杯型的推出,是真真正正的創舉,它的意義如下:

  • 營銷方面,這三個「奇葩」的名稱是舒爾茨親自敲定的,為的就是和現有的飲料區分開來,讓人感到新鮮和外來品的新潮(沒錯,美國人民是最愛用歐洲名詞來裝裝逼啦);
  • 產品方面,義大利人從來不會喝大杯子里的咖啡,可能永遠都不會接受大紙杯里裝的卡布奇諾……而舒爾茨這是將美式的大杯風格和義大利飲料做了結合,推出的這套飲料可以說是完全新的。

那麼再之後的Venti是怎麼來的呢……沒錯,美國人民實在太大胃,於是星巴克推出了20盎司版,20在義大利語中就是Venti。而與此同時,對於大胃的美國人來說,Short實在意義不大,就在美國星巴克門店的菜單上下線了(網上或者手機客戶端的菜單上,Short杯型依然是保留的)。

不同杯型對應的尺寸,最後一個Trenta是30盎司杯型,意即義大利語的30,在美國部分地區有售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在中國和美國的星巴克見到的三種杯型是Tall/Grande/Venti的原因。他們最早的含義的確是對應了今天的中文譯名「中/大/超大」(也許在另一個層面上,也有 @胡博超 闡釋的目的吧)。不過在美國的任何一家星巴克里,點單說small/medium/large(小/中/大),店員都會直接對應到三種杯型,不會反問。甚至店員自己都會說small/medium/large。

再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至少在美國和日本的星巴克網上菜單上,Short的杯型仍然是存在的。雖然門店裡看不到這一杯型,但是評論區表示,確實是可以點單的:D

日本星巴克的拿鐵杯型與價格

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星巴克三種杯型的故事了。

p.s. 所以誕生於美國的星巴克,可以說是美式「義大利飲料」,就和Panda express代表的美式中餐是一個意思了。而星巴克發明的各種杯型的咖啡,大概也就和橙子雞、左宗棠雞這些美國名菜差不多了。那麼義大利人看不上星巴克就太好理解啦,咱中國人民也不會正眼瞧Panda express吶……


這是星巴克遊戲化營銷的『引子』。

很多精通義大利語的知友把杯型為什麼叫Tall,Grande和Venti說的很清楚了。我就說說為什麼翻譯時,要翻譯成中、大、超大杯而不是大家習以為常的小、中、大杯。

星巴克向來靈活。
既然開在中國,消費者是中國人。那麼,翻譯成小、中、大很難嗎?
不難,但是他要逼著你學會三個詞:Tall, Grande, Venti。
因為星巴克的點單環節,是一次遊戲、社交行為及表演。

不信,看這個:

除了『超大杯』,其餘兩種情況都會產生歧義。
這種歧義,每個顧客身上耽誤幾十秒,乘以一天上百個顧客,乘以一年365天,再乘以1700家門店,可以無限放大。
如此明顯的漏洞,怎麼會出在星巴克身上。
星巴克自己當然也意識到了,可他是怎麼『解決』的?

星巴克在收銀機前擺了三個杯子的杯型展示。

星巴克在收銀機前擺了三個杯子的杯型展示。

可是,口語上的歧義並不能消除。
此外你拿手指著中間的杯子說:我要中杯。吧員會不厭其煩的告訴你:先生,這是大杯。(請腦補羅永浩)杯型展示是失敗無疑的。
這不是給自己添堵么?
星巴克到底怎麼了?有人說,老顧客習慣了這樣的叫法。別忘了,星巴克連已經用了19年的logo都能修改。

所以,星巴克根本沒打算解決這個問題。


很快你就發現,避免歧義和尷尬的『唯一和最簡單』的辦法是你學會使用這三個詞:Tall,Grande,Venti

學三個詞的讀音難嗎?不難,門檻很低。
這三個單詞的首字母分別是T、G、V,區分度很大。不管發音標不標準,只要你讀出來吧員就能懂。為什麼星巴克無聊到逼顧客學會三個奇怪的詞?
他在普及義大利語?Naive!
他是要讓你進入遊戲,讓你爽:去星巴克喝咖啡不僅是喝咖啡,還多了增強身份認同的社會功能。

吧台就是星巴克的舞台:

吧台就是星巴克的舞台:
通過設計和物品擺放,吧台是門店目光聚焦的核心;一次只開一個收銀機;不讓顧客離開吧台。
(當然,這些設置有別的因素在裡面,次要,不細究。)
常常有人說,去星巴克就是裝。
假設是這樣,那你有沒有想過,你到底在裝給誰看?
除了拍照發朋友圈,點單就是最好時機。
點單前,你要把點單的台詞默念好幾遍,怎樣才能不被看不起、裝老手;才走上這個舞台。
因為你,就是此刻門店裡的中心。其他顧客和小夥伴就是你的觀眾。

你明明知道星巴克是中、大、超大杯。你說:我要大杯。
不出意外地,當著所有人,吧員告訴你:先生,大杯是中間杯型哦,你是要這個還是最大的呢?全然不顧你手裡拿著的金卡,和一周兩次的光顧頻率。
或是選擇流利的說,Venti拿鐵馬克杯裝。
於人於己,都方便。
所以迫不得已的,在星巴克,你必須學會說這三個詞。
一旦你學會了這三個詞,就進入了星巴克給你設置的遊戲系統的第一環。
關注感帶來的正強化會指引你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
等待飲料製作的過程中,星巴克把你盡量留在吧台。開放式吧台可以看見製作飲料的全過程。(有心不妨對比costa、太平洋)除了和咖啡師聊天,久而久之你必然知道自己愛喝的飲料是怎麼做的,定製自然而然的開始了。
於是遊戲的第二環就是不同的牛奶、糖漿的定製,這樣的改變進一步表明了你的熟客身份。
第三環是特調,你能點一些自創的搭配,在『觀眾』眼裡你已經不得了了。不管好喝不好喝,你今天也爽到了。

這是我另一個答案介紹的幾款特調,有人說夥伴並不歡迎客人點奇奇怪怪的特調,可是:

這是我另一個答案介紹的幾款特調,有人說夥伴並不歡迎客人點奇奇怪怪的特調,可是:
1)菜單上出現的飲料,沒有一款用到覆盆子糖漿。覆盆子糖漿是必備的常規物料。
2)除了每年夏天限時供應的草莓味的飲品,在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沒有一款飲料的是最有區分度、最顯眼的紅顏色。其他色系的飲料如黃:芒果西番蓮果茶星冰樂。綠:抹茶星冰樂。藍紫:冰搖紅莓黑加侖都有。
3)而覆盆子糖漿是紅色的,大紅色。

你明白星巴克的良苦用心了嗎?千方百計帶你飛。只要你自己加了覆盆子,飲料就是最顯眼的紅色,所有人立刻就反應過來:哇,這是什麼,菜單里沒這個飲料呀!
為此公司犧牲掉了極受歡迎的草莓味星冰樂,多麼大的利潤點為了遊戲化系統讓步。。。

第四環是隱藏菜單,每一次的菜單都有一些飲料不寫在菜單中。
之前是espresso濃縮咖啡,現在是冰搖芒果木槿花。
知乎上星巴克最高票介紹的飲料『冰山』,一般人並喝不慣,為什麼五千多贊,逼格高。

第五環,是本周咖啡、手沖咖啡、臻選咖啡。
你覺得星巴克的咖啡是刷鍋水,你看不起?
現在了還靠星巴克裝逼太幼稚?是你沒玩下去,你玩得起嗎:
你可以跟夥伴聊產地、拼配、烘培、製作方法。你有咖啡護照嗎?你喝過所有星巴克基本咖啡嗎?能盲測出來嗎?西雅圖烘豆廠、杯測中心參觀過嗎?咖啡原產地呢?去過瓜地馬拉,蘇門答臘還是秘魯?星巴克還有自己的咖啡莊園。要不要考慮你也買一個?
資深的黑圍裙就能跟你聊這些。他們中的優秀者,真的去過。
這些你聽星巴克給你講過嗎?
所以——是星巴克放低身段,在陪最普通、不會喝咖啡的消費者玩。

這些遊戲化的東西,涵蓋所有收入和地位的人群,滿足人們范化的虛榮心和成就感,環環相扣。
所以,失敗的咖啡館自己裝biger,成功的千方百計讓客人裝biger。
你有沒有,明明不想喝咖啡,繞路也要去一趟星巴克。星巴克滿足的並不僅是生理需求,還有社會需求:社會認同感。

在星巴克消費,點單的一刻就是心跳曲線的峰值。

接下來,你就覺得沒啥意思了。拍個照,發個朋友圈,走吧。

接下來,你就覺得沒啥意思了。拍個照,發個朋友圈,走吧。
這就是體驗式營銷:從消費者的主觀感受出發精心設計消費的所有環節。
當初蘋果,正是如此:連拆封、開箱都有人拍成視頻在網上流傳。現在星巴克點個飲料,都有人做成攻略,千人點贊。這種公司,都把錢賺慘了。只知道做產品的公司,從與蘋果對應的索尼、諾基亞,到與星巴克對應的Costa、太平洋。產品並不差,收入卻望塵莫及。消費者是人,人是非理性的,取悅他,遠比給他你認為的好產品重要。

也有人說,我去星巴克就是喝咖啡呀,你長篇大論說了這麼多,我並沒有覺得什麼。
沒錯,一個成功的大眾化產品其受眾的覆蓋面必然廣闊。星巴克在滿足差異化的需求方面做得也相當出色。就像有人只是打電話、發簡訊,還是會選擇蘋果手機一樣。總之,真的是星巴克在帶你飛。
——————————————————————————————————
還是補充一下星巴克有小杯這個事實吧。
很多知友說,星巴克有小杯啊!所以才叫中杯、大杯超大杯。是這樣嗎?

傳一張小杯和最小杯的圖片。左是solo杯,右是short杯。

傳一張小杯和最小杯的圖片。左是solo杯,右是short杯。
沒錯,星巴克嚴格的說,有6種杯型,分別叫solo,short,tall,grande,venti,trenta。
但是如果你去星巴克要小杯,他們說沒有,可能是真的沒有。因為具體到每家門店,進什麼貨不進什麼,完全由門店負責進貨的主管『這個人』做決定。
什麼店會進小杯?1.手沖門店 2.個別商圈核心門店 前者是因為黑咖啡一些人喝不慣,可以給他們少做一點。後者是商圈總有人來要水喝,小杯節省成本。
可見,這種杯型並不是拿來『售賣』的『主流杯型』。
你是決策者,你會為了『系統的完整把小杯這個稱呼特意保留下來』嗎?
由此產生的歧義,帶來的抱怨和低效率完全視而不見?不能把這個翻譯成超小杯嗎。星巴克是做生意開公司的,不會跟自己較這個勁。他更不是什麼有情懷的公司。中國的第一家門店,北京國貿店,因為房租太高(並不是不掙錢,只是利潤低),公司讓他閉店了,閉店了。你知道嗎?——————————————————————————————————
有人問我讀音,貼在這裡吧:
中杯——Tall—— [t?:l]
大杯—— Grande——[grɑ:ndi]
超大杯 ——Venti——["vent?]
PS:重點不在讀音、回複評論跟讀音相關的小夥伴,答主不會義大利語啊。。。
感謝@方白修改Venti讀音。。。
——————————————————————————————————
彩蛋:介紹幾款特調吧?
星巴克特調飲料大放送


昨天剛好看了一部2006年的小紀錄片叫『星巴克(Starbucking)』 ,可作為引據。

中杯、大杯、超大杯是中文翻譯,原本對應的專有名詞是Tall、Grande、Venti,源於義大利語。
你看『咱』高Bigger人士,點單不都這麼說嘛~ "grande latte with soy milk,double shots please" XD

Tall - 直譯是高杯 - 表示我們常見的小杯
Grande - 宏大的杯 - 表示中杯
Venti - 通風孔大杯 - 表示大杯
// 感受下原意再用專用語點單,講起來是不是略帶誇張自得,又有種高冷神秘的良好感覺?

單詞背後的故事是這樣的,星巴克在1985年初建Coffee Bar,時任銷售總監 Howard Schultz(現任董事長CEO)深受義大利咖啡文化中浪漫情懷的感染,引入了一系列當時米蘭咖啡館使用的語言,來營造星巴克Coffee Bar的美好、浪漫感覺。不止杯型,咖啡的菜單、製作細節都被融入了大量義大利風情定製,同屬一時期的還有現在廣為流傳的拿鐵(Latte)。
//插播:在此之前美國並沒有如此稱呼的咖啡產品,大眾飲用的咖啡只有煮泡過度的純咖啡,品類口味可以說是非常單調和糟糕。經Howard的大膽嘗試,星巴克第一家Coffe Bar大火(星巴克初期發展的個中歷程還有波折,此處先按下不表)咖啡飲品的客單價不可想像得大倍數提高,利潤率抵達90%

相似地,近年推出的星冰樂(Frappuccino),最近推出的馥芮白(Flat White)等等,他們都一樣,代表星巴克的產品,也是一種星巴克的產品語言構成星巴克的語言標誌。

星巴克語言的設定一向非常講究,要同環境一起,帶給顧客良好的使用感覺。比如,把小杯偷換稱Tall(高杯),點單的我們被星巴克友好得隱去了小杯型單價最低、體積最小的真相,感到更得體更榮耀…沒錯,這本質上是星巴克最擅長的洞悉人性的營銷。
標誌語言有著神秘的力量,它像是一種契約、密語,在教授大家使用的同時,使用的儀式感加強了環境氛圍,並且讓每一個人都有了更強烈的共同群體認同。隨著這些專有稱呼被廣為流傳,甚至變成流行語,品牌效應就此建立,廣告效果不言而喻。

今天我們已在生活中看透了諸多庸俗常見的營銷手段,當然可以大加譏諷詬病,嗤之以鼻,但更有趣的是,找出這些神秘之手對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從創造者的視角,進一步去思考何為良好的群體感受、時代變遷中大眾變化的需求。我想這才不枉我們此生無盡的好奇心與無比寶貴的理智吧。:P


謝謝邀請。做為很久以前星巴克打工仔,我也回答不出個所以然,至少沒有什麼文獻資料說明這個的必要性。

我覺得這是現代連鎖餐飲業對產品開發和管理理念的表現。消費者在看到一個滿滿的菜單時會覺得自己的選擇很多,自己的需求被滿足概率大大提高。 而且選這選那也讓消費者的客戶定製慾望得到滿足。當然這種選擇多,客戶定製概念等都幾乎不增加成本。
然後是small, tall, grande, venti這四個詞乍看之下找不到明確關係,讓消費者有種它們是不一樣的東西的錯覺。其實用small, median,large, extra large之類的詞同樣達到分類效果。但是就沒有情調,不夠「裝逼」。


我對星巴克使用自己標準來分類容量大小持正面支持意見,因為這也算是種創新。但是我去點咖啡還是會用那些,中杯啊,小杯啊,或是直接指著杯子說「就這個」的土方法。


還想補充的是,在國內確實沒有什麼咖啡店可以選擇(雲南除外吧),但在歐洲,隨便就能找到好喝和便宜的咖啡館。但是星巴克貴得要死卻同樣在歐洲流行。這取決於它的經營,行銷理念決不僅是它的味道。


走個題……

有次買中杯,店員問我「請問您是要這種小中杯呢,還是這種大中杯呢?」
有次買中杯,店員問我「中杯是最小的杯型哦,您確定嗎?」

之後,為了減少跟店員的這種無效對話,基本都說原文了。
不要說我裝逼,是真不想被煩。


終於,因為杯型原因,星巴克被一位叫林國童的顧客拖出來狠狠批判了一番:這幾天,微信號刷出了篇10w+的文章,這位資深老顧客,因為自己幾年來連續數百次被星巴克服務生問要不要換大杯,直接怒不可遏地問候星巴克:是不是傻逼?是不是傻逼?是不是?

作為一名前星巴克工作人員,看到這個帖子我只有兩句:一是233,二是然並卵。

這個被無數星巴克客戶詬病的外帶紙杯,並不是第一次被吐槽,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從星巴克滾蛋近兩年的我,明確的告訴大家:沒用的,人家根本沒想過要改好嘛!

不由想起我在星巴克的經歷,喝茶遠目……下面是情節回放,請看大屏幕:

顧客:來一杯星巴克!

店員:你好,星巴克有很多種不同的咖啡,要不要試試xxx,或者菜單板上有其他款。

顧客:我就要一杯星巴克,不要別的!

店員:好的(蜜汁微笑臉),請問要什麼杯型呢?

顧客:中杯就好!

店員:中杯是我們的最小杯,你是要中間那個大小的杯型還是最小的中杯?(跟著念一遍你暈不暈?)

顧客一臉懵逼:怎麼還有兩個中杯?反正我只要中杯,不要跟我說別的了。

店員:好的。

最後客戶拿到咖啡怒了:我要的是中杯,為什麼這個杯子那麼小?

店員已經哭死在吧台。


你們以為我是旁觀者嗎?Naive!我特么幹了好久的那個點單小店員!你以為老娘願意嗎?這還不算什麼,前同事遇上過更糟心的:


話說有位顧客點了一中杯摩卡,她內心戲是:老娘要的是大杯,但是拿到後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杯型,於是發生口舌大戰。

在值班多次解釋後,這位顧客被告知「升杯需要加3元(畢竟多了120ml嘛),她當場瘋了,因為她的訴求並不是非要大杯,所以也不願意加錢。你猜發生了什麼?她將那杯摩卡直接倒在兩台咖啡機中間……


這不是我接觸過的關於杯型最狗血的事件。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只有罩杯能引起爭鬥,沒想到還有咖啡杯。總之,關於杯型的鬥爭每天都有,像吃飯喝水一樣頻繁。


所以問題真的來了:到底哪來的那麼多幺蛾子?星巴克你丫能不能好好賣杯具?答案是不能,星巴克的杯型分為中杯、大杯、超大杯,卻不是我們所熟知的小中大,正如那位叫林國童的受害者在文章中表述:


「我說中杯,他「熱情」反問「你確定是中杯嗎?」我說是。他笑著補了一句「中杯是我們的最小杯型喔」,我說是。他又開始推薦「有一個8折購買蛋糕的機會」。我無奈一笑,他訓練有素。」


所以我們必須先探討一個問題:為什麼星巴克的杯型分類那麼反人類不講邏輯呢?我先掉個書袋:

回到購買現場:當你走到吧台要一個中杯,年輕美貌如我的服務生們,會讓你在中杯和大杯之間選擇,你要大杯,他會讓你在大杯和超大杯之間選擇,顯然星巴克和客戶不在一個頻道。總之除非你直接要超大杯,否則必須發生交鋒,或者你能準確用英文表達出Tall、Grande、Venti,否則休想節約這十幾秒鐘被套路時間。

星巴克的這幾個杯具的表述,源自義大利語:Tall—直譯是高杯,也就是我們常見的小杯;Grande—宏大的杯,表示中杯;Venti—通風孔大杯,意思是大杯。這是有來頭的。

星巴克明明是made in American,好好的美國產品為毛要用以義大利辭彙為源頭的稱謂?這就不得不提情懷: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比老羅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老羅一直說要超越蘋果,目前為止只是去了喬幫主墳頭曬了個合照。而霍華德因為深愛義大利文化,為了營造coffe bar的浪漫感,引入了一系列當時米蘭咖啡館使用的語言,不止杯型,菜單、室內設計、開放式吧台等等都融入了大量義大利風情定製,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拿鐵,還有少數人知道的Espresso.他改變了全球人民對咖啡的認知:喝咖啡不是目的,裝逼才是終極目標。

所以根源問題在什麼?因為語死早,翻譯家撲街,因為裝逼過頭不會說人話?顯然這不是全部原因:即使你義大利語發源,可以好好翻譯呀,為什麼一定要這麼逆天,從中杯開始往上排呢?為什麼連用了19年logo都能改的全球最大咖啡連鎖店,卻不能將杯型的中文翻譯改一改呢?答案就是:KPI,沒錯,所有我們無法理解的企業傻逼行為,背後都是利益和業績在作祟。

現在,假設你年輕貌美如我,一個新入職星巴克的服務生,就能去前台點單了嗎?naive,先拉出去進行近一個月系統的標準化流程培訓,事無巨細地學習從問候&>推薦星享卡&>推薦當季飲品&>推薦以及確認杯型&>推薦蛋糕&>溝通話術&>吧台交流,最後嘗遍基本款。注意,這套流程針對所有客戶,直到你完全熟悉使用這套機器人流程,才能推到前台。在星巴克,所有流程都要對顧客標準化實施,是的,是所有。

在萬惡的KPI驅使下,所有星巴克的服務生都是一個調調、一個語氣、一樣不跳幀的服務流程,以至於只要身在江浙滬,走進任何一家星巴克門店,你都會有一種錯覺:上次在上海外灘給我點單的小姑娘跑到杭州武林廣場來了?沒錯,就是這麼的魔幻現實主義!

這一套機器人流程,雖然機械噁心讓顧客抓狂,但是被星巴克方面引以為傲,也在發揮恐怖的作用。我列一組數據:星巴克2015年在中國門店超過2000家,而因為這一句升杯,推薦成功比例約為10%,一年就可以增加6000萬左右的收入。6000萬呀同學們!找公眾號自媒體寫黑稿可以承包全網1000家好么!剛入職星巴克時,我也疑惑為什麼非得中、大、超大這麼拗口,後來發現,改成小中大的話,店員根本不能如此自然順暢的推薦大一個杯型的咖啡,強推是會遭人詛咒的!


所以,星巴克打死不會改變杯型稱呼的,哪怕刷出了10w+篇10w+黑他們的文章也不會。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利益,這是商家一切不合理行為的最終原因。相比之下,友商costa、太平洋也賣咖啡,也分杯具,他們老老實實分為小中大。但是,在收入上就遠遠不如星巴克哦!


不說了,爆了那麼多料,我要趕緊掏出我的星巴克金卡去點一杯double Tall with cream Caramel Macchiato壓壓驚。


對了,不升杯,不要蛋糕,不買其他,再見!

首發微信公眾號:今天道(jintiandao1984)


啊啊啊,看來題主已經知道了啊。看到題目就進來,本想說星巴克是有小杯的啊,只是不太常用而已啊~~~
小杯應該是short吧。
那星巴克應該還有小小杯,就是發sample那種小小杯,好可愛的!


杯型的說法其他答案有提及——霍華德舒爾玆創立星巴克的最早初衷即是因為他想把義大利的咖啡以及咖啡文化帶到美國。在那個當時美國還主要喝劣質咖啡豆、速溶咖啡、美式咖啡的時候,帶入拿鐵、Espresso 這些飲品在當時是很有吸引力的。

問題現在已經是 2017 年了,北京五環外一平米可以每天一杯超大杯拿鐵連續喝五年,這個時候還有拗口的杯型只能認為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而不是某些用「消費心理學」上自我意淫的理由。

BTW,現在達到星巴克以及同等水平的連鎖咖啡店其實還蠻多,比如太平洋咖啡我整體感覺比星巴克要強。(就是名字太土),個人開的咖啡廳水準就參差不齊,深圳南山區這邊「花火」咖啡還不錯。


老羅也表示疑問。

羅老師別這樣 別這樣羅老師。。。。


你看哪個避孕套有小號的?


Short Tall Grande Venti Trenta 分別是8,12,16,24,31 盎司平時比較多點的就是Tall Grande Venti
Tall的意思就是比short杯子高一些
Grande在義大利語中的意思就是大
Venti在義大利語中的意思是二十
Trenta在義大利語中的意思是三十


然而義大利並沒有星巴克


並不都是用的義大利語。

最小的杯子是Demi,源自法語,half,3 ounces (89 mL),一shot大概是一盎司,demi杯裝double shot夠用了,一般也只用來裝espresso shots;
然後是Short,英語,星巴克最早的兩款杯子之一(另一個是tall..),eight fluid ounces (240 mL);
Tall,英語,星巴克最早的兩款杯子之一,12 US fluid ounces (350 mL),剛開始的時候你點「大杯」就給你這個,現在你點「小杯」就給你這個..;
Grande,義大利語/法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large,點一個「中杯(medium)」一般會給你這個,16 US fluid ounces (470mL);
Venti,義大利語,20的意思,20 ounces (590 mL);
Trenta,義大利語,30的意思(...),其實是31盎司的,2011年開始有這個尺寸的杯子,僅限冰飲(冰咖啡冰茶什麼的有冰的);

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Venti的冰飲絕大部分都是24盎司而不是20盎司的,只有冰可可卡布奇諾是例外,仍然是20盎司。

所以說不定哪天誰開個咖啡館,杯子尺寸叫什麼ErShi,SanShi..

參考:http://coffeetea.about.com/od/coffeebasics/f/Starbucks-Sizes.htm


最右就是星巴克的小杯。

如果你不怕麻煩,可以讓店員給你小杯。但是除非你特別堅持,而且對方心情很好,否則他們一般會假裝不知道什麼是「小杯」。

不過是喝杯咖啡而已,沒什麼人會和他們較這個勁的。


這個逼還是要裝的


既然回答了相關的問題,就順便把答案搬過來一下給大家參考一下。
為啥星巴克的杯型是中杯大杯超大杯而不是小杯中杯大杯?


星巴克並非只是售賣中杯、大杯、超大杯的。
在國內的門店,也是有提供小杯(Short、8oz)、中杯(Tall、12oz)、大杯(Grande、16oz)、以及超大杯(Venti、20oz)的。前兩年美國也開始提供部分冰飲更大的杯型(Trenta)

只不過小杯只是作為隱藏項目,並沒有公開展示與菜單中,並且只有熱飲提供小杯分量。

「為啥星巴克的杯型是中杯大杯超大杯而不是小杯中杯大杯?」
容許我稍微問非所答一下,回答「為啥星巴克杯型命名是這樣的?為啥不展示所以杯型?」吧:

1、如前所述,在美國本土的杯型命名本身並非按照翻譯成中文後的大中小邏輯的。

2、星巴克最初只提供兩個杯型:8oz和12oz,因此相對地命名為Short和Tall。

3、最初的星巴克是一家咖啡豆及設備提供商,今日的連鎖餐飲經營方式是星巴克CEO Howard Schultz(嚴格來說不算是創始人,但絕對是打造今天我們認識的星巴克的最重要人物)在遊歷義大利考察期間受義大利咖啡館文化的啟發而改造成今日的提供飲品為主的經驗模式。這在當時的美國也是相當嶄新的經營模式。當中還有段小插曲就是Howard在掌舵星巴克前曾開過幾家叫「天天(義大利語Giorno-Giorno)」的連鎖咖啡廳,後與星巴克兼容合一。可見今日的星巴克是Howard將義大利咖啡館文化帶入美國的實驗,當中竭力保留了很多的義大利元素,杯型命名是其中一個代表(這是為什麼用義大利文的原因,背後有他的故事)。

4、接下來由於市場的需求而退出更多杯型:Grande(義大利語,意:「大的」)、Venti(義大利語:「二十」,該杯型容量為20oz)。至於為什麼是Grande不是Taller、Tallest神馬的大概無史可究,不過根據以上幾點推論,Grande是基於義大利語的基礎上相對於Tall做出的命名吧。

5、根據美國市場的需求,早前推出Trenta(義大利語,意:「三十」,該杯型容量近一升,比胃容量大)。由此可見,大容量的杯型在美國是具有相當市場的,在義大利,甚至現在國內同樣是連鎖咖啡品牌的LAVAZZA ESPRESSION也只是提供8和12oz飲品。星巴克杯型越來越大也是義大利咖啡文化在美國市場落地發展的表現。

6、從成本的角度,Short杯的杯、杯托(已慢慢消失於市場)和杯蓋都度身定做。利潤顯然不及更大的杯型。
7、從市場的角度,Short的分量也讓美國消費者覺得不足夠。
8、從飲品的角度,
一杯美式咖啡中除了水就是濃縮咖啡,小、中、大、超大四個杯型的濃縮咖啡(Shot)分量分別為:1、2、3、4.。然而即便是只需要一個shot的飲品,製作中也會製作出2個shot,多的另外一個shot通常會被棄掉。
而含有牛奶的飲品濃縮咖啡飲品(如拿鐵、卡布)中,Short和Tall的Shot分量同樣是1,分別就是多一點奶可以多賣3塊錢。
顯然,對於星巴克,Short杯賺得不太合理。

9、從消費者的角度,在3個選擇中選擇比在4個選擇中選擇來的舒服,3選1更容易做決定。
10、基於以上理由,為什麼只展示Tall、Grande、Venti,你大概也猜到個大概了吧。

說到翻譯成中文:
1、中文的領域對分量的形容詞「大中小」最能為所有人接受。
2、從翻譯的角度,必然在語意上需要有參照,因此具有語義「大」:Grande當然應該對於大杯,否則若果Grande翻譯中杯會產生更多的問題。
3、而且小杯只是沒有公開展示,並非不存在,因此小杯也確實存在。
4、把Venti翻譯為超大杯也很合理能讓人接受還讓消費者覺得實惠,但把Short翻譯成超小就不妥了。
5、當然從營銷和經營的角度來說,當然也希望你選擇更大的杯型。
6、在要面子的中國,請人時選擇超大杯或者說最大的,在很多情況下也讓某些消費者覺得有面子了、體面了、實惠了。對於某些消費者和某些場合,「小」這種選擇是不體面的,所以選擇Tall也避免了叫「小」的狀況。換句話講,能適應國情,起碼不至反感。(過往在星巴克工作的感受)

FIN。


沒感覺出什麼營銷策略,只感覺點的時候很麻煩


學過西語,一眼便認出Venti這貨=Veinte,是個數量詞,20的意思。即venti杯型容量為20盎司,約600毫升,是為最大杯型(要知道胃容量也就1000ml)。ve讀作batman的ba,其實很像英語的twenty,因此很好記。

Grande也是意西通用,形容詞,「大的」之意,因此翻譯為「大杯」沒有毛病。

蘭鵝,看起來最高大上的Tall其實是只有12盎司,330毫升的最小杯型。

有人把venti翻譯成"通風口",可能是因為英語中的venti是這個意思吧,其實英語的這個詞還是來自西班牙語(拉丁語)的viento---風,與容量應該沒有什麼關係,所以把venti翻譯成20盎司應該是比較令人信服的。

建議自帶杯,在深圳的話可以減免3塊。


恩,這個嘛……
其實,星巴克也曾經有8盎司標準杯的,但是他們發現12盎司大杯成本只多幾美分,卻可以賣貴5毛,於是……
恩?這損招好象是麥當勞想出來的……


你好,大杯摩卡少冰沒有會員卡不需要其他,本人姓顧,照顧的顧,謝謝!
這樣能節省很多時間!看了各位的答案終於知道為什麼有時買個咖啡要排好長隊。。。。

極限對話, 一般會少點。
先生您需要什麼,這邊點單。
摩卡
中杯的還是大杯的?
中杯
冰塊正常嗎?
少冰
需要別的嗎?新品需要嘗一下嗎?
不需要了
先生您有會員卡嗎?
沒有
需要辦一張嗎?
不用了
先生一共33,收您100
先生您貴姓

胡先生?
不是,是顧,照顧的顧。
找您67請收好。
點個飲料2分鐘快過去了,真心煩。


推薦閱讀:

學生怎麼享受咖啡?

TAG:市場營銷 | 咖啡館 | 星巴克 | 諮詢 | 用戶體驗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