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哪個家族最厲害,能夠長盛不衰?

看到三國夏侯氏的問題想到,前讀後漢書,耿翕一族累漢不衰,至漢末猶有耿秉這種能入傳的人物,不過再後為就沒什麼事了。歷史上有沒哪個家庭能跨代很牛的,有三百年乎?(除了孔聖人)


舜的後代在周朝初年,被封在陳。陳是小國,春秋末年被楚國所滅。但是陳氏的一位公子因避難來到齊國,擔任大夫。齊國的這一隻逆襲成功,成為王族,即所謂「田氏代齊」(陳氏在齊國改姓田)。後來,田氏齊國為秦國所滅。不過一直到西漢初年,田氏仍然有強大的勢力。
陳(田)氏這一支,幾乎歷經整個周朝,光這就近800年。如果再上溯到舜,就有兩三千年了。

還有就是老劉家。從劉邦開創漢朝,到光武中興,再到劉備創建蜀漢,老劉家興盛了近500年。出現了近10位傑出的帝王,還有劉向、劉歆這樣的大學者。劉姓影響力實在太大,所以後來有很多帝王都冒姓劉氏。比如五胡亂華時的劉淵(匈奴人,從母姓),五代十國時的劉知遠(沙陀族)。

漢朝還有一家貫穿兩漢400年的外戚豪門,即竇太后所在的竇家。竇太后是漢文帝皇后。文帝時,她的兩個弟弟都被封侯。景帝和武帝時,竇太后擁有極大的權威。竇太后的侄子,竇嬰,是西漢名臣,曾擔任大將軍、太子太傅、丞相。之後,竇氏一直在西漢擔任兩千石(省部級)的高官。西漢末年,竇氏後人竇融依託王莽,在新莽朝依然受重用。王莽滅亡後,竇融歸順更始帝,在河西擔任地方官。竇氏在河西地方很有根基,在亂世中,竇融被推舉為河西五郡大將軍,成為割據一方的勢力。竇融後來歸順劉秀,成為東漢初年首屈一指的豪門功臣。竇氏與東漢皇室世代互相通婚,出過兩個外戚權臣,分別是竇憲和竇武。竇憲在漢和帝時權傾一時,自己擔任大將軍,兄弟子侄叔伯親信遍布朝廷。竇憲還曾北擊匈奴,出塞幾千里。東漢桓帝時,竇融玄孫竇武之妹被立為皇后。靈帝時,竇武以大將軍主持朝政。竇武之孫在建安年間在曹操丞相府任職,征馬超時戰死。

其次還有從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興盛不衰幾大望族。包括博陵崔氏、隴西李氏、太原王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等。

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是中國中古時代一個以博陵郡為郡望的崔姓家族,博陵崔氏在東漢躋身名門,北魏時期雖然門第低於清河崔氏為代表的四姓,但博陵崔氏在北齊北周時期全面上升,成為一流士族。唐初修訂《氏族志》,既屬關中集團,又是山東名族的博陵崔氏第二房崔民干被定為第一等,只是在唐太宗的直接干預下才被下調至第三等。在唐朝,博陵崔氏屬於七姓十家的禁婚家範疇,有宰相十五人,其中博陵第二房尤為顯赫,被視為天下士族之冠。唐朝時期出身博陵崔氏的宰相:
崔仁師,唐太宗、唐高宗宰相
崔湜,唐中宗宰相
崔玄暐,武則天、唐中宗宰相
崔渙,唐玄宗宰相
崔損,唐德宗宰相
崔鉉,唐武宗、唐宣宗宰相
崔元式,唐宣宗宰相
崔沆,唐僖宗宰相
崔敦禮,唐高宗宰相
崔造,唐德宗宰相
崔珙,唐武宗宰相
崔遠,唐昭宗宰相
崔祐甫,唐德宗宰相
崔植,唐穆宗宰相
崔日用,唐睿宗、唐玄宗宰相

隴西李氏
隴西李氏,是中國歷史的中古時代一個以隴西郡為郡望的李姓家族。
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李暠建立西涼割據一方,西涼滅亡後,李暠之孫李寶歸順北魏,受到重用,其六子除一人早逝外,其餘五子均在北魏出仕,李寶第六子李沖官至尚書僕射,最受寵信。在李沖的積极參与和謀划下,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得以與北魏皇室締姻,成為後族,被魏孝文帝定為四姓,隴西李氏也成為與「四姓」並稱的「五姓」。在後世,發展為七姓十家。
唐朝皇室雖自稱出自隴西李氏,陳寅恪考證其不是趙郡李氏破落戶,就是廣阿庶姓李氏的假冒牌。
因為唐朝皇帝聲稱出於隴西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時,將皇族置於諸士族姓氏之首,更將有功之臣賜姓李,從此隴西李氏由一個血緣系統的宗族演變成為一個「多元一體」的龐大世族。
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到南宋鄭樵編《元和姓纂》時,「言李者稱隴西」。出身隴西李氏的唐朝宰相:
李迥秀,武則天宰相
李義琰,唐高宗宰相
李揆,唐肅宗宰相
李蔚,唐僖宗宰相
李逢吉,唐憲宗宰相
李訓,唐文宗宰相
李靖,唐太宗宰相
李昭德,武則天宰相

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是中國中古時代的一個以太原郡為郡望的王姓士族,從魏晉至唐朝都顯赫非常。出過多位宰相,幾十個刺史、太守。唐代時,士人的人生目標為「中狀元、娶王氏女」。唐高宗、唐玄宗的皇后都來自太原王氏。

琅琊王氏
琅邪王氏(「琅邪」一作「琅琊」),中國中古時期的一個以琅邪郡為郡望的王姓世族。琅邪王氏在漢朝興起,東晉時期發展為僑姓士族的最高門第,與陳郡謝氏並稱「王謝」。
琅邪王氏始祖是王元。秦朝名將王翦之孫王離死於鉅鹿之戰,王離長子王元,為避秦亂,遷於琅邪郡(今山東臨沂),為琅邪王氏始祖。王元之弟王威則是太原王氏的祖先。
琅邪王氏在衣冠南渡時為東晉政權的穩固居功至偉,被稱為「第一望族」,時人皆謂「王與馬,共天下」。 整個家族在東晉和南朝共出現過九位皇后 ,七位駙馬,一位北朝妃嬪。
侯景之亂時,琅邪王氏與陳郡謝氏一起因拒絕侯景聯姻,而受侯景報復性地大屠殺,自此幾乎在政局失去影響力;唐朝僅有四人官至宰相(王方慶、王璿、王玙、王摶);五代時期則無一人被史書立傳。

滎陽鄭氏
滎陽鄭氏,中國中古時代一個以滎陽郡為郡望的鄭姓士族。
滎陽鄭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鄭國,鄭國滅亡後以國為氏。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北魏時與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姓。唐朝滎陽鄭氏有十個宰相,包括:
鄭珣瑜,唐德宗宰相。
鄭餘慶,唐德宗宰相。
鄭覃,唐文宗宰相。
鄭朗,唐宣宗宰相。
鄭從讜,唐僖宗宰相。
鄭延昌,唐昭宗宰相。
鄭絪,唐德宗宰相。
鄭畋,唐僖宗宰相。
鄭肅,唐武宗、唐宣宗宰相
鄭綮,唐昭宗宰相

范陽盧氏
范陽盧氏,中國中古時代一個以范陽郡為郡望的盧姓士族。
范陽盧氏出自姜姓,為齊國後裔,因封地盧邑(今山東省長清縣)而受姓盧氏。秦漢時代,盧氏子孫遷居至涿水一帶之後,定居涿縣。東漢末年,盧植平定了黃巾之亂,盧氏從此起家。南北朝時期,范陽盧氏進一步崛起,在李沖的策劃之下,范陽盧氏與清河崔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得以與北魏皇室締結婚姻,被魏孝文帝定為四姓,范陽盧氏一族娶了三位北魏公主,當時人都認為是榮耀。唐朝時期范陽盧氏仍是山東郡姓的一流門第,位列七姓十家;有八個宰相,包括盧懷慎、盧承慶等。還包括著名詩人盧照鄰、盧綸。

趙郡李氏
趙郡李氏,是中國歷史的中古時代一個以趙郡(含今河北趙縣、隆堯縣、元氏縣、高邑縣等地)為郡望的著名士族。趙郡李氏以戰國名將李牧為始祖。
趙郡李氏在南北朝官位顯赫,在唐朝被列為七姓十家的禁婚家。有十人出任宰相,包括李嶠、李德裕、李紳等。

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是中國中古時代一個以清河郡為郡望的崔姓士族,漢末三國時期開始崛起為山東望族。北魏時,魏孝文帝分定姓族,清河崔氏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姓。在唐朝,清河崔氏有十二名宰相,包括:
崔元綜,武則天宰相
崔知溫,唐高宗宰相
崔昭緯,唐昭宗宰相
崔慎由,唐宣宗宰相
崔胤,唐昭宗宰相
崔詧,武則天宰相
崔神基,武則天宰相
崔龜從,唐宣宗宰相
崔彥昭,唐僖宗宰相
崔群,唐憲宗宰相
崔鄲,唐宣宗宰相
崔圓,唐肅宗宰相

陳郡謝氏
西周末年,周宣王封申伯於謝邑(即今河南省南陽一帶),建立申國,申國被楚國滅亡後,申伯子孫因地而姓,至魏晉時,謝纘遷居陳郡陽夏都鄉吉遷里(今河南太康縣),遂以陳郡為郡望。
陳郡謝氏在東晉初年還只是一個普通士族,東晉初年,謝裒為兒子謝石向琅琊諸葛氏求婚,被諸葛恢拒絕。直至謝萬出仕,掌握了豫州之後,方才開始崛起,可謝萬也被阮裕鄙視,稱其為暴發戶[3],直到淝水之戰,謝氏所領北府兵以少勝多後,東晉政府追論功績,追封謝安為廬陵郡公,封謝石為南康郡公,謝玄為康樂縣公,謝琰為望蔡縣公,陳郡謝氏一門四公,奠定了一流士族的地位。
陳郡謝氏的主要功績,為領導北府兵,淝水之戰之中以少勝多,打敗了前秦苻堅,保全了東晉江山。淝水之戰之後,謝氏子弟開始隱退,較少參與實際政治。但仍舊保持了最高門第的地位不墜。自東晉至蕭梁(317年-557年),謝氏共有13代、100餘人見於史傳,其門第之高,連皇帝有時也不得不藉助於他們的影響力。謝氏擁有大量資產,子弟也大多才華出眾,被視為士族領袖,前後一百餘年。

歡迎大家關注下我的微信公眾號:史事拾遺。我會經常給大家分享一些歷史故事、人物評論。謝謝!

http://weixin.qq.com/r/zEyju-PEOa5GrbfY9xne (二維碼自動識別)


河東裴氏,從兩晉一直到唐末,興盛的時間長達六百年。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河東裴氏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為贏秦始祖非子之後,非子之支孫封pei(原字為上非下邑)鄉,因以為氏。周僖王時,六世孫陵封為解邑君,乃去「邑」從「衣」,以「裴」為姓。後裴氏分為三支,分居河東、燕京、西涼等地,但考其譜系源流,皆出於聞喜之裴氏,故有「天下無二裴」之說。 裴氏家族自古為三晉望族,也是中國歷史上聲勢顯赫的名門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漢以來,歷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極,五代以後,余芳猶存。在上下二千年間,豪傑俊邁,名卿賢相,摩肩接踵,輝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偉人,彪炳史冊。」其家族人物之盛、德業文章之隆,在中外歷史上堪稱獨無僅有。裴氏家族公侯一門,冠裳不絕。正史立傳與載列者,600餘人;名垂後世者,不下千餘人;七品以上官員,多達3000餘人。據《裴氏世譜》統計,裴氏家族在歷史上曾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與皇室聯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駙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謂「將相接武、公侯一門」,中國「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非山東曲阜衍聖公家莫屬!任你王朝更迭,我自安如泰山!


皖南胡家。


看到有挺多不相信或者存疑的朋友,以下穿插說下可以進行史料考證的,不想看的直接跳正文
周瑜前都是漢代大世家百度可查到大部,有興趣的朋友用維基百科搜下汝南周氏,上面和我信息相對的不少。
周瑜(十六世) 洛陽令周異之次子(十五世),堂祖父周景(十一世周楊次子)、堂叔周忠 (十一世次子)兩子(周循(廬陵周氏史族)、周胤)一女 後漢書可查

周訪:晉朝名將(二十一世)父周敏,左中郎將(二十)祖:周纂,孫吳威遠將軍(十九)
此人在百度百科直接可以查,其祖父信息也有。(有知道哪本書的可以私信我)

周靈起(二十七),梁朝直閤將軍、義陽太守、通直散騎常侍,廬、桂二州刺史,保城侯。父親周強(二十六),南齊太子舍人,梁州刺史。《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作「周靈超,梁朝桂州刺史,褒城侯。」 周靈起生二子,長子周表,次子周炅(百科周靈起

周勵言(三十二):唐高宗少府少監,汝南太守。祖父周紹范(三十),唐開國大將、譙國敬公;父親周道務(三十一),營州都督,母親臨川公主,為李世民與韋貴妃所生。周勵言生二子:周先義(三十三);周先孝(兩人一共生了二十四個,非常重要的一個節點!宋代理學大師周敦頤、一代文豪魯迅、一代偉人周恩來均淵源於「二十四弘」。) 直接百度周勵言

周敦頤(四十五)寫愛蓮說那位,祖父周智強(四十三)為周從遠之單傳獨子(四十二)
周敦頤有子二人。長子壽(周恩來魯迅等均為其後裔),次子燾 。百科可查

周述學(六十三)著有《星道五圖》。《明史·方伎列傳》
周天爵(七十三)官至湖廣總督 清史稿·卷三九三·
其後家道中落 都是些大吏小官沒出過什麼大人物了

此文是汝南周氏的一支來寫,雖不是代代嫡系,但也是代代流傳下來的。

大家比較關注周x來 ,我簡短說下。
周x來與魯迅(周樹人)同屬 周勃四十五世周敦頤的旁支分系(紹興周氏)
周x來是周敦頤的三十三世(輩分是否嫡系未知)
魯迅是三十二世(同周恩來)

——————————————————————
正文分割線

汝南周氏(今河南一帶)旁系眾多,遍布天下 我今兒說的是都是同一支流傳下來

周勃,周亞夫,周瑜 ,周敦頤。這四位歷史名人。你有想過他們都是「一家人」嗎? (只說同支

從西漢開國大功臣周勃 到當今某處煙草局局長周明元。 從始皇帝起到當今tg 朝代更迭無數,兩千餘載,世代為官(吏),名人豪傑無數(單以此脈)
雖然現在只是個小官(吏)不過仔細想想,難免為之所震。
面詳細資料

  一世:(周勃)周邕(前231-前169)。周平王少子姬烈19世孫、世襲汝墳侯姬邕,年僅十一歲,更姓為周,離開家鄉卷縣,流落沛縣,在沛縣織莆為生,成為汝南周氏始祖。(是不是周平王子孫有待考證)周邕,又名周勃,為西漢開國功臣,官至太尉,封絳侯。周邕生三子:周勝之、周亞夫,周叔堅。
  二世:周秀(前208-前150)。周勝之前妻為館陶公主劉嫖,襲周勃絳侯。後周勝之逃婚在外,更名周秀,隱居于山東任城,被揭發、處斬。周秀生五子:仁、義、禮、智、信。
  三世:周仁(前195-前138),字季房。因為醫術高明而被皇上召見。景帝為太子時,他為舍人,積功升為太中大夫。景帝剛剛即位時,拜周仁為郎中令。

  漢景帝模仿三代封聖王或先朝後裔,因為周仁為周平王22世孫,復封為汝墳侯,賜正公。周仁遷居汝南安城,共生十子:球、琱 、瑍、珏、瑩 、璈、璐、璋、 璘、 琅 。
  四世:周球(前173-前115)。西漢執金吾,督察京師治安。襲汝墳侯,周球生一子:周應。
  五世:周應(前152-前98)。漢武帝時平陵縣令,隨衛青進軍匈奴,後因封禪案受貶。周應生一子:周道。
  六世:周道(前131-前72)。漢武帝時郎中。周道生二子:周詢、周約。
  七世:周約(前109-前55)。漢宣帝初年五官中郎將。周約生一子:周燕。
  八世:周燕(前85-前51),字少卿。漢宣帝汝南郡決曹掾。因郡太守誤判罪犯,周燕冒名頂罪。後受庵割之刑,自殺身亡。周燕生五子:興、羽、良、仲、明。
  九世:周仲(前58-11)。初居汝南郡宜唐里,王莽初年官至兗州刺史。周仲生二子:周頡、周嘉。
  十世:周嘉(前20-42),字惠文。王莽年間於亂軍中保護郡太守而聞名,光武帝劉秀稱帝後欲嫁公主,周嘉拒之,後為零陵太守。周嘉生二子周暢、周揚。
  十一世:周揚(5-56)。光武帝時以行善為名。周揚生一子:周防。周揚兄周暢生子周榮,周榮子周興,周興子周景,周景子周忠,景、忠皆漢太尉。
  十二世:周防(28-105),字偉公。陳留太守。周防生三子:周覺、周堂、周舉。
  十三世:周舉(73-149),字宣光。漢安帝時光祿勛。周舉生一子,周勰。
  十四世:周勰(110-159),字巨勝。從兄周景事梁驥,周勰閉門不出。及梁驥受誅,方出門待客,旋即病故。周勰生二子,周靈、周異。
  十五世:周異(144-189)。東漢靈帝時洛陽令。後與從子周暉、長子周玢等被董卓派兵截殺。周異生二子:周玢、周瑜。
  十六世:周瑜(175-210)。漢獻帝時偏將軍,南郡太守,東吳大都督。與孫策共平江東,後事孫權,討黃祖,破曹操於赤壁,走曹仁於荊州。周瑜兄周玢子周竣,周竣弟周魴,周魴子周處,周處子周琦。處、琦皆兩晉時期著名大將。周瑜生二子:周循、周胤。
  十七世:周胤(200-239)。孫權稱帝,周胤為興業都尉,封都鄉侯。後因罪遷廬陵,成為廬陵周氏始祖。周胤生三子:周纂、周豫、周泰。
  十八世:周纂(219-272)。255年,周纂被任命為威遠將軍,隨丁奉參與高亭交戰。周纂為前鋒,跨馬持矛,沖入敵軍陣中,斬首數百,繳獲大量軍器。戰後周纂被封為廬陵侯。周纂生三子:周敏、周政、??

  十九世:周敏(240-297)。西晉左中郎將,與從父周處赴西北平叛,同死軍中。周敏生四子:周訪、周諶、周記、周譫。
  二十世:周訪(260-320),字士達。東晉中興名將,尋陽侯。以八千人大破杜曾數萬。王敦圖謀東晉,因懼周訪,不敢動彈。周訪念念不忘北伐中原,亦聞王敦有不臣之心,未敢輕舉妄動。周訪生二子:周撫、周光。
  二十一世:周撫(292-365),字道和。東晉南中郎將。石勒遣軍來攻,周撫中循環洗馬計,逃奔武昌。後舉兵破蜀國李雄及其餘部。從桓溫北伐,進軍洛陽。後因桓溫謀宮而返蜀,封建城公。周撫生二子:周楚、周夢。
  二十二世:周楚(311-371),字元孫。益州刺史,建城定公,曾隨父親平定蜀國,晚年平滅成都李金銀等數起地方叛亂。周楚生二子:周瓊、周璃。
  二十三世:周瓊(333-393),歷任數郡,平定地方叛亂,任梁州刺史。周瓊生二子:周虓、周彪。
  二十四世:周虓(354-384),字孟威。梓潼太守,西夷校尉,前秦苻堅攻東晉,周虓因母親被擒,降秦,被任命為尚書郎。淝水之戰,苻堅大敗,遣周虓太原。周虓生二子:周興、周譽。
  二十五世:周興(380-435)。燕蘭陵太守,劉裕北伐,周興降劉裕,仍為蘭陵太守。周興生二子:周疆、周強。
  二十六世:周強(415-493),字盤龍,以字行世。劉宋宮廷內亂中,有軍功封縣伯。南齊時任大司馬,曾經與長子周奉叔雙騎破數萬北魏軍隊,名震北虜,晚年任南齊太子舍人,講武京師。周強生三子:周奉叔、周世雄、周靈起。
  二十七世:周靈起(468-529),梁朝通直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梁城郡忠壯公。周靈起生二子:周表、周炅。周表子才卿,才卿子懷義,懷義子周基,周基子允元,周允元為武則天時宰相。
  二十八世:周炅(515-578),字文昭。陳朝大都督,平侯景之亂,擊斬田龍升,封武昌郡公。周炅生三子:周法僧、周法明、周法尚。
  二十九世:周法尚(555-614),字德邁。隋武衛大將軍,隋軍總管。征討高麗,平定江南,後平定楊玄感叛亂。譙國公。周法尚生六子:周紹基、周紹司、周紹德,周紹崇、周紹業、周紹范。
  三十世:周紹范(588-633),字歸仁,號猛仁將軍。秦王李世民庫旦車騎,左屯衛大將軍,殿中大監,襄陽刺史,息國公。周紹范兄周紹司裔孫周廷,周廷子周霈,周沛子周墀,周墀為唐武宗時宰相。周紹范生五子:貴珠、貴瓊、貴瑛、貴瑰、貴璋 。
  三十一世:周貴珠(614-679),字道務,以字行世。因四世四公,娶唐太宗李世民臨川公主,任營州都督,驍衛將軍。周貴珠生二子:周伯瑜(文寶)、周勵言(文穎)。
  三十二世:周勵言(632-699),字文穎。唐高宗少府少監,汝南太守。周勵言在世時,從父周允元深得武則天賞識,為宰相。周勵言生二子:周先義(安時)、周先孝(安世)。
  三十三世:周先義(652-717),字安時,任判史,武則天左金吾將軍。周先義生二子:周如錫,周如鍉。
  三十四世: 周如錫(673-757).字:彥德.唐垂拱年進士。左金吾大將軍.授征南大元帥。平定廣西、橫、廉、白、貴等六州。唐太宗即位,任左騎常侍。貞觀元年(627)因事貶營道散參軍,於是兄弟卜居寧遠大陽洞江口。現存寧遠縣舜帝陵鎮灣頭村周氏宗祠內的《先祖墓碑記》標明「金紫光錄大夫如錫公,葬望崗金雞插翅形」,墓在寧遠縣天堂鎮大陂嶺村後,2003年8月被列為永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周如錫生十八子:宏謙、宏量、宏德、宏度、宏休、宏順、宏章、宏慎、宏正、宏讓、宏道、宏亮、宏頌、宏交、宏本、宏明、宏初、宏立。
  三十五世:周宏謙(716-779),字:待選。唐天寶元年進士.朝議大夫;周宏謙生二子:崇昌、光濟。周光濟子周懷義,周懷義子周寶,周寶為唐末宰相,封汝南郡王。
  三十六世:周崇昌(744-810)字:雨軹.永泰元年進士, 廉、白二州刺史.由寧遠遷湖南道州;

  三十七世:周 寓(784-846)字:丞夏.唐永貞元年進士. 頌州太守
  三十八世:周惟簡(808-875)字:居正.唐長慶初年進士 .嘉魚縣令 。
  三十九世:周 鑲(827-892)字:懷玉。唐會昌初年進士.翰林學士。從兄周寶為宰相,封汝南郡王。周鑲生二子:周彥朴、周彥托。周彥托子周本,周本子周鄴,周鄴子周行逢,周行逢子周保權。周本為西平王,周行逢、周保權為汝南郡王。
  四十世:周彥朴(858-928),字幼真。唐大中末年進士.延安太守。周彥朴從弟周本為南唐平西王,曾經徒手格殺猛虎。由於屢建奇功,在楊行密進入楊州受封為淮南節度使時,遂授淮南馬步使之職,協助掌管兵權。907年,吳帝嘉其能,升本為信州刺史。923年,唐庄宗封本為雄武將軍、德勝節度使、安西大將軍,西平王。
  四十一世:虞賓(894-963)字:光國.唐天復初年進士,光州刺史.光祿大夫.周虞賓生十二子:寧遠、從遠、超從、從連、連芳、芳輝、芳榮、榮聚、聚松、清儒、汝元、啟元 。
  四十二世:周從遠(913-983),字:仲長.宋建隆年武進士,馬步指揮史.生子二∶智 強、智衡。從兄周行逢為武清軍節度使,顯德三年,周行逢控制了整個湖南,建立起五代史上的「周行逢政權」,常德一時成為湖南的政治中心,北宋封周行逢為汝南郡王。
  四十三世:周智強(944-1007)字:健行.宋處士.仁孝有義、教子有方.隱居月山之嚴田.詩書自娛、頤養天年.葬營道安心寨。周智強生五子: 周識、周鐸、周正、輔成、伯高。周智強從弟周保權為周行逢子。周行逢去世前,周保權兄周興權已經去世。乾德五年(967)遷右羽林統軍。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出知并州(今山西榆次)。
  四十四世:周輔成(977-1022)字:孟匡.(即輔成)宋大中祥符進士。周輔成生四子: 敦礪、敦頤、敦文。
  四十五世: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號濂溪先生;周輔成第二子,為宋理學創始人。周敦頤生二子:周壽、周燾。
  四十六世:周燾(1059-1121)宋元佑三年(1088)進士。初為黃池令,累遷至兩浙轉運使,成都知府,朝議大夫,官終寶文閣待制,隨父徙居南康蓮花峰下。善作詩,在浙江時與蘇軾唱酬甚多。著有《愛蓮堂集》傳世。周燾生三子:周演、周絪、周縕。
  四十七世:周絪(1080-1041)紹聖四年進士,仕致禮部侍郎,出知河南祥符縣,遂家於祥符東關鎮。周絪生一子:周靖。
  四十八世:周靖(1102-1163)宣和間進士,中江主薄轉彬州錄事,為國子監博士,以太常博士隨宋高宗宗南渡,有感於岳飛遇害,中原收復無望,初寓於杭,至紹興十一年,由杭遷諸暨之紫岩盛原里。周靖生一子:周亥。
  四十九世:周亥(1129-1181)仕致大理評事。周亥生三子:周勤、周謹、周和。
  五十世:周謹(1158-1214)。周亥次子,為節度行軍司馬。周謹生三子:周治、周誾、周恪。
  五十一世:周恪(1187-1238)仕致翰林學士,承旨居諸暨之南門。周恪生四子:文奇、文惠、文原、文城。
  五十二世:周文惠(1209-1266)周文惠生二子:周莘、周茂。
  五十三世:周茂(1234-1289),字元泊。進士,左丞相,特進,紫金光祿大夫,封沂國公,贈太師。
  五十四世:周澳(1263-1323)。為行省令史,元貞間贅于山陰周橋溫瀆村俞氏,為「山陰始祖」。 周澳生四子:長子周德,次子周林,周楦、。
  五十五世:周林(1288-1353),字仕德。周仕德生三子:萬和、萬奇、萬璋。
  五十六世:周景和(1309-1374),字萬和。奉明太祖征永州封孱陵侯。周景和生二子:周宇、周寅(字壽虎)。
  五十七世:周宇(1329-1382),字壽龍,弟壽虎留居永州,周宇鎮守江西永新,為大將軍。
  五十八世:周慶(1350-1398),字德芳。山西道監察御史,贈文林郎。周慶生四子:叔庄,叔超,叔廣、叔頤。

  五十九世:周叔庄(1373-1428),字玄童。永樂初選充北京順天府大興縣第六箱萬石長。周叔庄生二子:周宗、周守。
  六十世:周宗(1402-1458),字君太。繼任父親北京順天府大興縣第六箱萬石長。周宗生二子:周端、周富。
  六十一世:周端(1427-1469),歸紹興林家灣。明正統年間賑災,被朝庭表彰為義民。周端生二子:浦、黼。
  六十二世:周黼(1457-1539),周叔頤的五世玄孫周健二將紹興郊區黃枋嶺周頤的塋地賣給了鄰縣一個姓劉的富商。此事頓時在周氏家族中引起軒然大波。周叔頤是全體周氏家族的驕傲,周健二的行為等於污辱和背叛了整個家族。族長周順、周黼等人立即以家族的名義上訴官府。按照大明的律法:崛墳賣祖屬大逆不道的重罪,作孽者不但要服以重刑,本人的名字也將從族譜中除名。官府查辦的結果是將周頤的塋地交還給周家,而崛墳賣祖的周健二則因此被判重刑。周黼生二子:周述學、周述敬。
  六十三世:周述學(1492-1566),字繼志。又推究五緯細行,為金木水火土《星道五圖》,於是七曜皆有道可求。仇鸞聞其名欲致之,述學識其必敗,乃還里。總督胡宗憲征倭,欲招幕中逃遁海州,新編族譜,定字輩:金木水火土,自國成大天,開元永達道,一明文仲子,世代千萬年。 周述學生三子:周金鐸、周金鐔、周金鏵。

  六十四世:周金鐸(1526-1601)梅石,葬湖南零陵。周金鐸生三子:木楊、木棟、木枋。
  六十五世:周木棟(1551-1625),字梁材,太學士。 周木棟生五子:水奇、水丙、水奐、水星、水瞿。
  六十六世:周水丙(1571-1640),字之屏。明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歷官廣東按察使,浙江、江西右布政使。周水丙生四子:火燦、火煙、火煒、火燈。
  六十七世:周火煒 (1592-1667)字士鑒,明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明末名士,以孫周渭贈懷遠將軍、大定營游擊。生八子:土城、土至、土基、土墊、土垣、土重、土塑。
  六十八世:周土城(1612-1672)字萬襄,多武略,為軍中謀,後遷雲路副司馬。曾作《塞上曲》。 周土城生四子:自漿、自聘、自傑、自祿。
  六十九世:周自漿(1645-1705)又名周渭,康熙八年武舉人,康熙十二年武進士,授大定營游擊。1702年舉家遷四川省潼川府北道安岳縣同化鄉,1705年歸葬長沙花官陳家塘。周自漿生八子:國贊、國覺、國定、國琮、國昌、國琥、國輝、國聖。
  七十世:周國贊(1668-1736),又名於仁,字純哉。四川安岳人。1708年舉人,初知福建永春縣,上官以為能,於1733年擢澎湖廳通判。任內遇事果斷。時澎湖班兵素稱驕悍,欺凌澳社,均能繩之以法,不少假借,民賴以安。1735年清查地畝,清墾地140餘畝,報升網、繒、滬稅30餘兩;資給牛種、耕具,吏無侵漁,民沾寶惠。接替前任官員梁樟,上任成為台灣澎湖通判,秩滿告病回籍,途中去世,葬長沙花官塘。 周國贊弟周國昌,國昌四世孫周天受、周天培、周天孚為清朝名將,周天培六世孫周道剛,為北洋政府時期四川督軍皆省主席。

  七十一世:周成剛(1696-1750) ,平生努力在當地建立金庄寺。周成剛為四川潼川府安岳縣金庄寺周氏始祖,葬安岳縣金庄寺青竹溝。周成剛生一子:周大貴。
  七十二世:周大貴(1731-1801)又名大本。安岳舉人,出任貴州鎮遠縣同知。 1769年(乾隆34年),周大本接替曹永植,於台灣擔任台灣府諸羅縣知縣。掌管今嘉義、雲林一帶政事,後任山東壽張縣知縣。

  周大貴生八子:天文、天禮、天福、天裕、天禎、天祿、天爵、天祥。

  七十三世:周天爵(1777-1853) 字敬修。出生於山東壽張縣。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曾任濮陽知縣、盧州知府、江西按察使、陝西布政使、漕運總督、河南巡撫、湖廣總督等職。周天爵生三子:開鉦、開銘、開銀。

  七十四世:周開銀(1808-1871)又名開錫,字受山。為左宗棠軍籌辦軍餉,功升護理福建巡撫,福建船政局提調,左宗棠南路諸軍總統,兼理民政。配唐氏。生子五:元龍、元登、元榜、元勛、元魁。 。
  七十五世:周元龍(1830-1886)字士溥,山東郯城知縣,1863年攻破磨山幅軍,捕獲幅軍首領付西貴。周元龍生一子:周永甜。
  七十六世:周永甜(1851~1902),字邳禮,1874年山東郯城知縣,後於成都開設書鋪,鑽研版本目錄學。周永甜生五子: 達佳、達邦、達胡、達延、達文。
  七十七世:周達佳(1875-1934),字修計。族侄周道剛四川督軍,周達佳為幕僚。後周達佳轉安岳縣做了一名律師。1934年,幾股土匪以祝壽為名聯合誘殺周達佳。周達佳生四子:周道隆、周道純、周道益、周道儒。
  七十八世:周道益(1902-1961),字祥雲。為報父仇,與其弟周道儒參加國民黨軍隊。後出川抗日,周道益任大尉,營長。內戰時期,周道益殺死兩名土匪頭子:肖漢武、廖湘雲,殺死一個家族叛徒:周道思。國民黨在大陸失敗後,周道益在安岳縣太平鄉以務農為生。
  七十九世:周一祿,字海波。生於1931年,健在。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榮立三等功二次,擒獲四名美國士兵,後任民兵連長,晚年為生產隊長。生六子:周明安、周明柏、周明元、周明忠、周明吉、周明昌。
  八十世:周明元,字潤元,1968年出生,四川省x縣煙草局副局長,四川省xx縣煙草局局長。周明元現有一子:周琦林,生於1996年。 (07年數據,)


張家。
俗話說:張王李趙遍地劉。
其中,李趙劉都曾經是皇帝姓氏:皇姓有一個特點,對於功高的人皇帝會進行賜姓,所以很多李趙劉都是被賜姓者的後代。而王姓由姬 子 媯 三氏而來,同時因為其特殊意義也有人被賜姓為王。
而只有張姓,是幾乎全靠繁衍生育而達到如今的大姓地位的。


遼來從遼,宋來從宋,金來從金,元來則從元。
一十八家性奴


曾子後人繁衍,著名的後人包括:

第37代 曾文辿 - 唐代風水大師。
第43代 曾鞏 - 北宋散文家,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44代 曾公亮 - 北宋宰相、學者、軍事家。
第70代 曾國藩 - 清代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第70代 曾國荃 - 清代軍事家,曾國藩之弟。
第71代 曾紀澤 - 清代政治家、外交家,曾國藩長子。
第71代 曾紀鴻 - 清代數學家,曾國藩次子。
第73代 曾約農 - 東海大學首位校長,曾紀澤之孫。
第73代 曾熙 - 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家。
第73代 曾昭掄 - 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化學學科的奠基人和領導者之一。
第73代 曾碧漪 - 毛澤東前秘書。[來源請求]
第74代 曾山 - 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長。[來源請求]
第74代 曾憲梓 - 「領帶大王」,前香港總商會主席、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常委。
第74代 曾憲政 - 台灣化學工程研究者、教育工作者,高雄市前教育局長,現任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校長。
第74代 曾培炎 - 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
第74代 曾蔭權 -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第74代 曾蔭培 - 前香港警務處處長,退休後任職新創建集團執行董事,曾蔭權胞弟。
第75代 曾慶紅 - 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曾山之子。


我不知道這有什麼敏感的。
以上內容來自維基


明末有個公子哥張岱寫過拜訪曲阜孔家,孔家有個人評點天下名家,大意是天下就三家牛逼的大家族:曲阜孔家,龍虎山張家,鳳陽朱家。朱家有暴發戶氣,張家有道士氣
言下之意,孔家最牛
再古一點,唐朝的盧崔李鄭,東晉的王謝二族。
到如今,查水表的家族們,有的三代前殺出來的,有的也是上溯到清朝輩輩壕的


謝邀!

天下第一家族

?這是一個中華歷史上最大最傳奇的的家族。

至今繁衍人口四千萬,後裔遍及海內外。

唐宋時期出了3名宰相、18位朝官、29位京官、58位進士,當時號稱天下第一家。

這個家族繁衍不息,其後代深深影響了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局勢。

如,共產黨領導人陳獨秀、陳潭秋、陳毅、陳雲、陳賡、陳昌浩、陳再道、陳錫聯、陳丕顯等;

國民政府高官和將領陳果夫、陳立夫、陳誠、陳布雷等,學者陳寅恪。


?這個家族就是江州義門陳。

一、安家

公元832年,唐朝社會已開始走向沒落。

在江州(今江西德安),雄奇險峻的廬山南麓,清波碧浪的鄱陽湖畔,來了一個身穿便服的官員,他可不是考察民情,而是要選居住之地,見這裡山清水秀,閉塞寧靜,並決定安家於此。

這個官員叫陳旺,是個有故事的人。他是南朝陳國岳陽王陳叔慎玄孫。


?陳叔慎就是那個「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亡國之君陳叔寶的弟弟。

這陳家可是屬於大名鼎鼎的龐大的士族------潁州陳氏,魏晉南北已經發展到了高峰。

但是經過隋朝的統一戰爭,陳亡國,陳氏凋落。

亡國以後,他就隨著哥哥被遷到長安。他的子孫倒也爭氣,考上了進士,世代為官了。陳旺此時任江州牧,因官置產,率全家四代人遷居江州。

陳氏後人深感國破家亡之痛,明白一個家族繁衍不息的動力,就是良好的家風傳承。

「忠孝節義為本、耕讀奉公傳家」,從此,義門陳氏族生生不息,繁衍壯大,創造了十五代同堂、歷時332年聚族而居的歷史。

義門陳村發源宅居圖

?
二、家風

到宋朝,陳氏家族天下聞名,其中「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故事廣為傳頌。

?


宋太宗聽說陳家「其人尚義,犬亦效尤」,便親臨義門,只見陳氏養犬百隻,同食一槽,共眠一牢,每到吃飯之時,一犬不到,則余犬不食。

太宗便命人做100個米饃,放在地上,喚犬來食。99隻犬靜立米饃之前,無一動嘴。一犬口含饃,送給堂上一個的老犬後,轉身回來,輕吠一聲,眾犬才開始食。

皇帝讚嘆不已,御筆旌賜「忠孝世家」,封陳氏為「天下第一家」,並親書一聯:「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中異類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內同聲共護門」。


《中國姓氏通書》將此譽為: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1996年,「一犬不至,百犬不食」被錄入世界吉尼斯記錄。

到北宋仁宗時,陳氏家族人口達到3978人,這麼多人是怎麼和諧生活在一起的呢?


來看看陳氏家族的日常。

每當晨曦出現,酉雞啼鳴,陳家族人開始一天的生活。

穿衣洗漱之後,鼓聲傳來,人們就來到公共食堂吃早飯。

吃罷早餐,孩童到書院學習,成人男子到莊園勞作,婦女們拾掇家務、準備午飯,老人們在「壽安堂」(養老院)頤養天年,各行其事,有條不紊。

?

「壽安堂」,為我國最早的養老院

中午,午飯的鼓聲傳來,族人又聚在一起同炊共飲。吃罷繼續勞作,直到晚飯之時。

晚飯吃罷,族人們或去「御書樓」(圖書館)看書,或去鞦韆院、嬉戲亭輕鬆消遣,陳氏家園裡有繁華的街坊市井、茶樓酒肆,供族人免費消費。到了夜晚,便各自回屋休息就寢。

族人不必為撫養教育孩子和贍養老人而操心,整個家族內部有育嬰室、託兒所和書院、養老院等,孩子和老人有專人撫養照顧。

?
陳氏家風甚嚴,雖生活富足,但不能娶妾養俾,不能置畜仆隸,不允許生活奢華,人無貴賤、共同勞作,家族成員沒有私人財產,經濟平等,物質統一分配,出門開支婚喪嫁娶全由家族負責。如果有人犯錯,家族內部有刑杖廳。家族內部有醫館、寺廟。儼然如一個獨立的王國。


在這樣的環境下,陳氏家族的人自律勤勉,知書達理,幾無私念,和睦友善。

「義門陳」演繹了一個真實的桃花源仙境,構建了中國古代的「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社會。

但是,這樣的一個大家庭讓皇帝坐不住了,讓包拯擔憂了。

?
三、分家

在今天人看起來,這樣的生活似乎有點壓制個人的自由和個性,但是對於整個家族發展大有益處。

此時,陳氏家族富甲一方,擁有莊田、園林三百多處,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

更令朝廷擔心的是,陳氏家族單列「學田二十頃」作為教育經費,創辦了「東佳書屋」、「東佳書院」兩所學校。

「東佳書院」可以說是歷史上第一所私立大學,免費讓自己的子弟上學。後來,隨著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開始招收外姓子弟,史稱「延四方學者,伏臘皆資焉!江南名士皆肄業於其家」,在北宋的文化影響甚巨。


義門陳東佳書院全圖

陳氏家族的子弟,僅在北宋咸平4年(公元1001年),通過科舉考試在朝為官的達到430人。名宦仕子更是慕名而來,趨之若鶩。

當時的名臣包拯包青天,不禁擔憂起來,如果這樣發展下去,陳氏家族豈不要和朝廷分庭抗禮了。

於是他與丞相文彥博,商量了一個「妙法」。

他們幾次宋仁宗進諫說,義門陳的孝義感人,應傳播到大江南北去,作為典範,教化民風。

由此演繹了人類歷史上最大家庭最悲壯、最恢宏的大遷徒,義門陳氏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皇帝下旨分家析產的大家族。?

義門陳奉旨分庄

公元1062 年,仁宗皇帝下詔勸其分家,派官員監護,分析義門陳氏。


分家這天,陳氏族人痛哭流涕,據說,他們把一口大鍋摔成291片,以鍋片為鬮,決定去向。

碎鍋分析之後,陳氏分為了291支,星羅棋佈於全國七十餘州郡,主要在今天的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蘇、河南、山東、四川、廣東、廣西等省。

雖然陳氏家族各支遍布全國各地,但是始終不忘根本,在門首都掛有「義門陳氏」或「江州義門」匾額,故有「天下陳氏出義門」之說。

?
?
四、分支

分家的陳氏後人,牢記家風,在各地不斷的壯大發展。

以後的堂口和分支發展眾多,遍及全國。這裡只介紹兩個。

遷徙入川的陳姓人尤為活躍,使陳姓成為當時四川第一大姓。

早在分家之前,陳省華家族入川,來到今天的中國四大古城之一的閬中。

陳省華進士出身,後來被追封一品宰相級別的秦國公,大兒子陳堯叟、三兒子陳堯咨都是狀元,二兒子陳堯佐也是進士出身,父子4人都是進士,所以被稱為「一門四進士」「一門三宰相」。
?


良好的治學之風也深深影響了當地的文化,開啟教化之風氣,閬中被譽為四川的狀元、舉人之鄉。

如今閬中和南部縣的陳姓人,90%以上屬於他們的後裔。

到了元末明初,湖北的陳家後人陳友諒,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

朱元璋與陳友諒苦戰三年,最後在鄱陽湖大戰中,射殺陳友諒,奪取天下。

?
朱元璋本來心狠手辣,對自己的戰友也不放過,何況他的敵人。可憐陳氏家族受到株連,不僅故居遭毀,被貶為「丐戶」「賤樂戶」,義門陳的不少後人被迫移居海外,異國謀生。

這部分陳氏後代,在海外漸漸發展起來,如今在海外華人的四大姓「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中的「陳」姓,是海外人最大的姓。

也有部分陳氏後人,為了「尋得桃源好避秦」,有的藏居深山,今天的貴州和雲南的大多數姓陳人都是這個時期遷來的。

五、啟迪

經過900多年的歷史變遷,繁衍遷徙,如今陳氏已成為泱泱巨族,大部分陳姓人都堅持自己是義門陳的後代,「一家繁衍成萬戶,萬戶皆為新義門」。


義門陳為什麼會繁衍不息?這和家風家教有關密切的關係。

江洲陳家制定了中國第一部完整的家法,《家訓三十三條》《家規十六條》和《家范十二則》,三位一體,構成了義門陳氏的良好家風,它對家族聚居生活的影響至為重大。

?
晚清名臣曾國藩說過,有三個地方可以看出一個家族的興敗:

一、子孫睡到幾點,如果睡到太陽三竿之時,代表這個家族已經懈怠下來;
二、子孫是否做家務,因為勤勞的習慣影響了一個人的一生;
三、子孫讀不讀聖賢經典,人不學,不知義。

而陳家長盛不衰的秘密也印證了曾公的說法。

陳家「家法」的核心是「至公無私」。陳氏子孫熟讀儒家經典,治學入仕,都是要以報效國家為目的。

?
陳家子弟在生活中,勤本業、崇節儉、尚忠厚、守法明理,品行端正溫良。

這正是整個家族長盛不衰的秘密,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

在盛行功利主義教育,重分數輕德育的今天,義門陳氏的歷史,是不是能對我們有所啟迪呢?


隔壁王家


孔子世家。


秦始皇時,封九世孫孔鮒為魯國文通君,拜少傅。

漢高祖十二年,封孔鮒弟孔騰為奉祀君。

漢元帝時,封十三世孫孔霸為褒成君,日後下令以孔霸食邑八百戶奉孔子祀,孔霸命長子孔福回曲阜奉祀。漢成帝封十四世嫡長孫孔吉為殷紹嘉侯,奉殷商天子成湯祀,為漢之二王三恪。

漢平帝元始元年封十六世孫孔均為褒成侯,漢明帝封十八世孫孔損為褒亭侯,漢安帝封十九世孫孔曜為奉聖亭侯外,兩漢封號仍以褒成侯為主。

曹魏改號宗聖侯。晉、宋改號奉聖亭侯。

北魏稱崇聖侯,北齊改恭聖侯。北周時,晉封鄒國公。

隋朝,文帝封鄒國公,煬帝改紹聖侯。

唐初,封為褒聖侯,唐玄宗開元中,孔子被謚為文宣王,乃改褒聖侯為公爵,改稱文宣公。

宋仁宗至和二年,因不可以祖謚而加後嗣,改孔子四十六世孫孔宗願文宣公為衍聖公,後一度改為奉聖公,但最終改回衍聖公,之後歷代相沿不改。

宋高宗南渡,衍聖公孔端友隨帝播遷,居浙江衢州,是為孔氏南宗。北方則立孔端友弟孔端操為「權襲衍聖公事」,是為代理「衍聖公」之意,後來金朝真除其人,自此孔子兩宗分立,史家以南宗為嫡宗,北宗為庶流。
元太宗五年(1233年),元太宗以孔子五十一世孫孔元措(北宗)襲封衍聖公。

元世祖原欲立孔氏南宗為嫡宗,南宗衍聖公孔洙辭讓,帝敕免其衍聖公爵位,拜國子監祭酒。從此北宗嫡立,為正宗衍聖公。

元武宗即位後,於1307年農曆七月加封至聖文宣王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拜孔氏南宗孔彥繩為正八品翰林院五經博士,子孫世襲。

民國二年(西元1913年),北洋政府袁世凱頒布《崇聖典例》,保留衍聖公爵位,仍由北宗的衍聖公孔令貽襲爵。改孔氏南宗五經博士孔慶儀為「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世襲。

民國二十四年(西元193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廢清朝世爵,將衍聖公改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為民國政府唯一的世襲有給職特任官。

民國八十七年(公元1998年),中華民國政府裁撤「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今址為國立中興大學國光路學生宿舍),但保留官職。

民國九十八年(公元2009年)9月25日,孔垂長正式襲封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

如果所有孔子後人都算上,非常著名的有:

第11代孫西漢孔安國,西漢著名經學家。歷任都尉、諫議大夫、臨淮太守等職。晚年著有《論語訓解》、《古文孝經傳》等書,成為古文尚書學派的開創者。《史記》作者司馬遷曾請教經學於他,後世尊其為先儒。

第14代孫西漢孔光(前64-5),字子夏,自幼隨父孔霸徙居長安,通經學,年未二十即舉為議郎。後舉方正,入朝任諫大夫。漢成帝即位,舉為博士,遷大將軍,拜相,封博山侯。哀帝劉欣即位,封為千戶。漢平帝即位,拜太傅、拜太師,稱病辭職。卒謚簡烈侯。

第19代孫東漢孔宙(103- 163),字季將。少好學,治嚴氏《春秋》,舉孝廉,授郎中,遷元城令。是時,泰山附近動亂,孔宙為泰山都尉,旬月而平。故吏門人立碑示後,即《孔宙碑》。碑今存曲阜孔宙東廡。

第20代孫東漢末年的孔融(153-208),字文舉。建安七子之首,因多次得罪曹操被殺。

第32代孫唐孔穎達,經學家。最重要的著作為《五經正義》,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

第38代孫唐孔述睿(730-800),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唐代宗召為大常寺協律郎,轉國子監博士,遷尚書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後升為諫議大夫兼皇太子侍讀,改秘書少監兼右庶子,復為史館修撰。「述睿每遷,即至朝謝,俄而辭疾歸。」述睿精研地理,重修《地理志》。卒贈工部尚書。

第47代孫北宋孔平仲,字義甫。性剛直,仕途坎坷,一生多次貶官。長於史學,工文詞,著有《續世說》等書。與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黃庭堅論元祐人才,譽稱「二蘇(蘇軾、蘇轍)聯璧,三孔分鼎」。

第64代孫清孔尚任,(1648-1718),字季重,知名戲曲《桃花扇》作者,與《長生殿》作者洪昇齊名,俗謂「南洪北孔」。博通經學、史學,康熙帝拜為「國子監博士」遷戶部主事。後《桃花扇》一劇,被糾舉心懷明朝,遂罷黜,遂歸故里養老。

--------------


第74代孫孔繁森,曾任西藏阿里地委書記。

第75代孫孔祥熙,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

第75代孫孔祥德,香港戲班「七小福」之一,藝名元德,與洪金寶和成龍為師兄弟。

第75代孫孔從洲,譜名祥瀛,字郁文,國民黨陸軍第三十八軍中將副軍長,後率部起義。建國後歷任西南軍區炮兵司令員兼第二炮兵學校校長、西南軍區軍械部部長,高級炮兵學校校長,炮兵工程技術學院院長兼炮兵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授中將軍銜。

第76代孫孔令華,孔從洲之子,娶毛澤東女李敏。

第76代孫孔泉,外交官,歷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外交部發言人,外交部歐洲司司長,外交部長助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法蘭西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第76代孫孔令朋,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歷任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副主委、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上海外貿學院教授、香港孔教學院永遠名譽院長等職。著有回憶錄《風雨人生》(大陸改名為《今生今世》出版》,《大哉孔子》,《孔裔談孔》,《曠古同欽》,《說孔古今談》,《論語精句今用新解》。

第76代孫孔令輝,當代著名乒乓球運動員。

第76代孫孔令晟,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司令、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警政署署長。

第77代孫孔德懋,無黨派民主人士,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一位終身制全國政協委員。現任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等職務。

=========================

朝鮮半島-曲阜孔氏

據曲阜孔氏的家譜所言,他們的始祖是孔子五十四世孫孔思紹,為贈封衍聖公孔浣次子,襲封衍聖公孔思晦之弟。但由於原本文獻稱孔思紹為思昭之「弟」,此字可用於指稱平輩,故也可能是後者族弟。元至正九年(1349年),元朝以宗室魏王阿木哥之女魯國大長公主(承懿公主)寶塔失里嫁與身在元朝的質子江陵大君王祺。兩年後,元廢高麗忠定王,命江陵大君回國即位,翰林學士孔思紹等六學士三大將作為公主的陪臣隨駕。至高麗後,孔紹被選入太學士,官至門下侍郎平章事,封檜原君、昌原伯。孔思紹原配皇甫氏無子而卒,再娶左贊成曹晉慶之女,生子傳孫。洪武十四年(1381年),孔思紹去世,葬於昌原。

家族名人:

孔升州,韓國前國防部長
孔鎮泰,朝鮮前副總理
孔炳吉,朝鮮勞動黨中央科教部副部長
孔魯明,韓國前外交部長
孔正植,韓國前海軍陸戰隊司令,曲阜孔氏韓國大宗會前會長
孔國鎮,韓國前海軍司令
孔枝泳,女性作家
孔劉,韓國著名男演員
孔孝貞,韓國著名女演員


是時候祭出這張圖了!

匿了


俗話說,南張北孔,張是指龍虎山張天師。
————————
補充一下:中國的歷史是門閥的興衰史,也就是說中國無貴族,朝代的更替,當權者的更替,都會左右一個超級家族的興衰,所以我們才會看到亂世時扶持各勢力的大家族,最有名的莫過於河內司馬家、潁川陳荀二家。故中國能夠以完整的家族為單位傳承下來的,太少太少了。


最牛叉的不是大黃帝???
蒙元大帝孛兒只斤鐵木真,子孫有忽必烈和英國女王。
琅琊王氏天下第一。樓主的世系不全呀。
1.琅琊王氏源自黃帝玄孫后稷之後,到了周武王時推翻了商朝,周武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周朝,周分西周與東周,東周靈王太子晉為王氏肇祖。南朝宋何法盛在《晉中興書·卷七·琅琊王錄》中稱 :「其先出自周王子晉。秦有王翦、王離、世為名將 。」其後是東周司徒王宗敬,其子王子成襲爵為司徒,其孫王彬官至中軍大夫,贈武烈侯。王彬子王陞官至秘書。王升子王宥官至大司徒。王宥子王碩仕魏,封廣武君。王碩子王錯仕魏,拜上將軍。王錯子王貢官至中軍大夫。王貢子王渝官至大中大夫,封忠武侯。王渝子王息官至司寇,封忠烈侯。王息子王恢中軍大夫,封伊陽君。王恢子王永襲中軍大夫。王永子王頤號林泉隱者,隱而不仕。王頤子王翦仕秦,拜大將軍。封武城侯。翦子王賁為秦將封通武侯,翦孫王離封武成侯。王翦祖孫三代仕秦,受封列侯。秦末王離為項羽所敗,王離長子王元從頻陽遷琅琊皋虞。 秦漢 王翦、王賁父子是秦國滅六國的關鍵人物,除了韓國以外其餘五國齊國、楚國、燕國、趙國、魏國均為此父子二人所滅,所以《史記·王翦傳》中說「秦始皇二十六年,盡並天下,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秦朝統一天下以來,被秦始皇受封列侯者史籍中並不多見,然王氏祖孫三代皆受封列侯。可見一斑。其王元曾孫王吉,字子陽,官至博士諫大夫,王吉子王駿為御史大夫,王吉孫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王吉祖孫三代皆以賢稱著於史。又王崇子王遵,光武帝嘉其忠義,拜太中大夫,封向義侯。其後王遵子王音,為大將軍掾。生四子:曰誼、曰浚、曰典、曰融。王音子王融,融公官至南康尹。王融生有二子,長子叫王祥;次子叫王覽。兄弟二人雖同父異母,然皆是大孝子。卧冰求鯉是關於王祥的故事,王覽友悌便是關於王覽的故事。 魏晉 王祥是魏晉時期的大孝子,漢未遭亂,王祥扶母攜弟覽避地廬江,隱居三十餘年,不應州郡之命。母終,居喪毀瘁,杖而後起。一次徐州刺史呂虔徵召王祥起為別駕,此時王祥以年近花甲,固推辭不接受。弟弟王覽勸他,王祥乃應召。呂虔委以王祥州事。當時州郡寇盜很多,王祥率勵士兵,頻討破之。州界清靜,政化大行。時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孝子王祥因得到百姓的愛戴,年邁古稀的王祥仕魏晉,仕晉間先後擔任重要官職,為朝中三老,德高望重。西晉泰始五年(公元268年)薨,策謚曰元。22年後,公元290年晉武帝剛辭世,便發生了賈后專權的局面,從而引發了一場西晉諸侯王之間長達16年的動亂,史稱八王之亂,加以天災連年,胡人遂乘時入侵,5年後便又爆發了永嘉之亂。
琅琊王氏 東晉 琅琊王氏家族的興盛時期是東晉,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許多家族都舉族遷居長江以南避亂,王氏家族也是衣冠南渡。 在建康(今南京)司馬睿在王氏家族的擁戴之下建立了東晉王朝,中興了晉室。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地位名望之高其他家族根本無法取代。只有在淝水之戰中嶄露頭角的謝氏家族能與之平肩,並被後人合稱「王謝」。東晉100年後,司馬氏被自己的一個將領名叫劉裕的取代了,劉裕自立國號為宋,同時期鮮卑拓跋氏統一了北方,自立國號為魏,歷史進入南北朝。 南北朝 南北朝分為南朝和北朝,南朝四個小朝廷為宋、齊、梁、陳,皆偏居江左,南朝歷時169年,南朝最後一個朝代叫陳被隋朝所滅,繼秦朝以來天下再次得到統一。唐朝以後只有四位宰相
2.皇族第一李氏人口世界第一:
隴西李氏出自老子,老子李耳八世孫秦國李曇、九世孫是李崇,李崇—李瑤-李信(就是秦國那個吹牛打楚國的)-李超-李仲翔—李伯考-李尚生-「李廣」-三子李敢。飛將軍李廣是李暠的十六世祖。李昶→李暠西涼武昭王開國君主→西涼後主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錫(也作李天賜)→李虎→李昞→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一直到唐朝滅亡———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曾孫是南唐皇帝李昪。
3.孔門
孔子祖述堯舜(自己讀史記)。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他的先祖是宋國人孔防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紇(he)。

卌九世祖 伏羲氏(始祖)卌八世祖 少典氏卌七世祖 黃帝軒轅氏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囂) 卌五世祖 蟜極 卌四世祖 帝嚳高辛氏 三十世祖 商王成湯(太乙) 廿一世祖 商王陽甲 商王盤庚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紂) 微子 微仲衍 十三世祖 宋公稽 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十一世祖 宋閔公共 十世祖 弗父何 九世祖 宋父周 八世祖 世子勝 七世祖 正考父 六世祖 孔父嘉 五世祖 木金父 高祖 祁父 曾祖 防叔 祖父 伯夏 父 叔梁紇 孔子 子 孔鯉 孫 孔伋 曾孫 孔白 玄孫 孔求 六代孫 孔箕 七代孫 孔穿 八代孫 孔謙 九代孫 孔鮒、孔樹、孔騰,漢高祖劉邦封孔騰為「奉祀君」 十代孫 孔忠 十一代孫 孔武 十二代孫 孔延年 十三代孫 孔霸,漢元帝封為「褒成侯」,賜食邑八百戶。 十四代孫 孔福,漢成帝綏和元年封為「殷紹嘉侯」 十五代孫 孔房,褒成侯 十六代孫 孔均,褒成侯 十七代孫 孔志,褒成侯 十八代孫 孔損,褒亭侯 十九代孫 孔曜,奉聖亭侯 二十代孫 孔完、孔贊,褒成侯 二十一代孫 孔羨,宗聖侯 二十二代孫 孔震,奉聖亭侯 二十三代孫 孔嶷,奉聖亭侯 二十四代孫 孔撫,奉聖亭侯 二十五代孫 孔懿,奉聖亭侯 二十六代孫 孔鮮,奉聖亭侯 二十七代孫 孔乘,崇聖大夫 二十八代孫 孔靈珍,崇聖侯 二十九代孫 孔文泰,崇聖侯 三十代孫 孔渠,崇聖侯 三十一代孫 孔長孫,恭聖侯 三十二代孫 孔嗣悊,紹聖侯 三十三代孫 孔德倫,褒聖侯 三十四代孫 孔崇基,褒聖侯 三十五代孫 孔璲之,褒聖侯、文宣王兼兗州長史 三十六代孫 孔萱,文宣公 三十七代孫 孔齊卿,文宣公 三十八代孫 孔惟晊,文宣公 三十九代孫 孔策,文宣公 四十代孫 孔振,文宣公 四十一代孫 孔昭儉,文宣公 四十二代孫 孔光嗣,泗水主簿 四十三代孫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四十四代孫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贊善大夫 四十五代孫 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歷代衍聖公: 第46代衍聖公 孔聖佑,文宣公兼知縣事、孔宗願,宋仁宗改稱孔子嫡長孫為衍聖公, 第47代衍聖公 孔若虛、孔若愚、孔若蒙 第48代衍聖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第76代衍聖公 孔令貽(字谷孫),1877年(光緒三年)5歲時承襲衍聖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於北京太僕寺街衍聖公府。第77代衍聖公 孔德成(字玉汝),1920年(民國九年)襲封為衍聖公,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改封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1949年4月,應國民黨當局之請遷往台灣。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點50分在台北慈濟醫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詳辭世,享年89歲。此後不再設有「衍聖公」這一封爵名。舉行祭孔大典的主祭官。 80代之後的輩分字: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4.弘農楊氏
第一世:楊敞,漢昭帝時為丞相,大史學家司馬遷女婿。為弘農族中的第一個宰相,食邑於汝南,後楊氏又有「汝南堂」之稱,封安平侯,居弘農,為弘農一世祖。生子楊忠、楊惲
第二世:楊忠,生子譚
第三世:楊譚,生子寶、並
第四世:楊寶,生子震、衡
第五世:楊震,字伯起,「關西堂」「四知堂」「清白堂」譽稱得於楊震。生子牧、里(失考)、秉、讓(失考)、奉。楊秉,東漢宰相,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從楊震起至楊秉後裔楊彪(8世)均為太尉,後世稱為「四世三公」。
第六世:楊奉,生子敷
第七世:楊敷,生子篡、眾
第八世:楊眾、生子超
第九世:楊超、生子柄、駿、珧、濟。駿、珧、濟號稱「西晉三楊」
第十世:楊珧、生子結
第十一世:楊結、生子珍、繼。楊珍為上谷房始祖
第十二世:楊繼,生子暉
第十三世:楊暉,生子佑、恩
第十四世:楊佑,生子鈞
第十五世:楊鈞,生子暄、穆、儉、寬
第十六世:楊儉,生子文升、文休、文異、文偉
第十七世:楊文偉,生子榮、士、積、安、篡
第十八世:楊榮,生子師、奉、恪
第十九世:楊恪,生子元表、元政
第二十世:楊元政,生子志元
第二十一世:楊志元,生子成名、成規
第二十二世:楊成名,生子憑、凝、凌
第二十三世:楊凌,生子後之
第二十四世:楊後之,字謙人,生子帳誠、帳盛
第二十五世:楊帳誠,生子臨琅、臨儻、臨蝶
第二十六世:楊臨蝶,生子居本、居慶、居忠、
第二十七世:楊居本,生子再思、再韜
第二十八世:楊再思,生十子:政隆、政滔、政修、政約、政款、政綰、政岩、政嵩、政權、政欽(儉)。再思公為靖州楊一世祖,親立「再正通光昌盛秀」為字輩。
5.蘭陵蕭氏
皇舅房[蕭亮系蕭亮封陽縣侯
蕭卓孝懿皇后
蕭文壽封陽縣侯
蕭源之封陽穆侯
蕭思話封陽縣侯
蕭惠開蕭惠明蕭惠基蕭惠休蕭惠朗蕭惠蒨劉休范妻封陽縣侯
蕭叡蕭視素蕭洽蕭介蕭允封陽縣侯
蕭引蕭肜蕭德言蕭沈蕭安節蕭至忠蕭元嘉蕭廣微蕭大通
來景暉妻蕭衡蕭衍蕭隨蕭摹之系蕭摹之蕭斌蕭簡齊梁房
蕭整蕭雋蕭鎋蕭樂子蕭副子齊宣帝
蕭承之蕭道賜齊景皇
蕭道生齊高帝
蕭道成梁文帝
蕭順之齊明帝
蕭鸞齊武帝
蕭賾長沙宣武王
蕭懿梁武帝
蕭衍臨川靖惠王
蕭宏東昏侯
蕭寶卷蕭寶夤齊和帝
蕭寶融齊文帝
蕭長懋梁閔帝
蕭淵明梁昭明帝
蕭統梁簡文帝
蕭綱梁元帝
蕭繹武陵貞獻王
蕭紀蕭正德鬱林王
蕭昭業海陵恭王
蕭昭文梁安帝
蕭歡梁宣帝
蕭詧武烈世子
蕭方等梁敬帝
蕭方智蕭棟梁明帝
蕭巋河間忠烈王
蕭岩蕭庄蕭皇后蕭瑀梁靖帝
蕭琮河間文憲王
蕭璿蕭銑
6.高氏


南北朝·北朝·北齊之君主和年號編輯廟號謚號姓名在世時間年號在位時間—文穆帝高樹生——高祖
(初謚太祖)神武帝
(初謚獻武帝)高歡
496年—547年——世宗文襄帝高澄
521年—549年——顯祖
(初謚高祖)
(曾改謚威宗)文宣帝
(曾改謚景烈帝)高洋
529年—559年天保550年-559年閔悼王高殷

545年—561年乾明559年-560年肅宗孝昭帝高演
535年—561年皇建560年-561年世祖武成帝高湛
537年—568年大寧
(或太寧)561年-562年河清562年-565年齊後主高緯
556年—577年天統565年-569年武平570年-576年隆化577年—(楚)恭哀帝高儼
557年—571年——高延宗
?—577年德昌576年高恆
570年—577年承光577年——高湝
?—577年—577年
(未正式即位)——高紹義
?—580年武平578年

7.慕容氏
天龍八部


8.江南四大之一陸氏、
顧陸朱張!!

9.關隴第一崔氏
西廂記喲。


10.太子家: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燕王家: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這一隻嫡傳貌似也沒有了。。。

岷王家:徽音膺彥譽,定干企禋雍,崇禮原諮訪,寬鎔喜賁從。

11.三韓金氏


陶庵夢憶 孔廟檜
己巳,至曲阜謁孔廟,買門者門以入。宮牆上有樓聳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讀書處」,駭異之。進儀門,看孔子手植檜。檜歷周、秦、漢晉幾千年,至晉懷帝永嘉三年而枯。枯三百有九年,子孫守之不毀,至隋恭帝義寧元年復生。生五十一年,至唐高宗乾封三年再枯。枯三百七十有四年,至宋仁宗康定元年再榮。至金宣宗貞祐三年罹於兵火,枝葉俱焚,僅存其干,高二丈有奇。後八十一年,元世祖三十一年再發。
至洪武二十二年己巳,發數枝,蓊鬱;後十餘年又落。摩其干,滑澤堅潤,紋皆左紐,扣之作金石聲。孔氏子孫恆視其榮枯,以占世運焉。再進一大亭,卧一碑,書「杏壇」二字,黨英筆也。亭界一橋,洙、泗水匯此。過橋,入大殿,殿壯麗,宣聖及四配、十哲俱塑像冕旒。案上列銅鼎三、一犧、一象、一辟邪,款制遒古,渾身翡翠,以釘釘案上。階下豎歷代帝王碑記,獨元碑高大,用風磨銅贔屭,高丈余。左殿三楹,規模略小,為孔氏家廟。東西兩壁,用小木匾書歷代帝王祭文。西壁之隅,高皇帝殿焉。廟中凡明朝封號,俱置不用,總以見其大也。孔家人曰:「天下只三家人家:我家與江西張、鳳陽朱而已。江西張,道士氣;鳳陽朱,暴發人家,小家氣。」


吳越錢氏咯~

想想看錢學森、錢鍾書、錢大昕、錢復、錢偉長、錢其琛、錢選(元代畫家,吳興八俊之一)…
【百度了一下,錢氏後人

中國歷史上300多個皇帝,子孫後代長盛不衰幾乎代代出精英而且還是各各領域的精英的也就是五代時吳越國的錢氏了吧~

這得是怎樣一種強悍的傳承啊~

最後附男神照片一張~


趙氏家族,趙氏先祖造父是西周時期周穆王的御戎,到周幽王時,造父的後人趙叔帶是周幽王的言官,因勸諫周幽王不聽,後去周侍晉,趙氏就在晉國發展,後趙衰輔佐晉文公奪得君位,趙氏成為世襲卿族,幾百年後,趙氏,魏氏和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其實秦王室和趙王室是一個祖先,都是商朝貴族飛廉的後代,飛廉長子是惡來,小兒子是季勝(季勝的後代就是造父)。惡來是秦王室的祖先,季勝就是趙王室的祖先。戰國時期有秦國和趙國二個諸侯國,秦國趙政(一般稱為嬴政,但史記中司馬遷稱呼為趙政)還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帝國。當中國快到了第一個千年時,趙匡胤又建立了宋王朝,延續了320年,是除了漢朝外歷史最長的王朝。
剛剛


趙家,自遠古至今長盛不衰。尤其是偉大的中國人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第一次揭露


錢學森他們家算不算,祖上是吳越王錢鏐,百家姓里僅次於宋朝皇家的姓氏。近代有錢學森,錢永健等後輩。錢永健的哥哥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另外還有一些似乎和他們是親戚的錢姓大師,譬如錢穆,錢中書,錢玄同,錢偉長,待考。


推薦閱讀:

性服務行業不合法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現在生活比以前(或者古代)好了,我卻感覺不到幸福?
有哪些名字很好聽的城市?
中國的一些縣、市命名,為何愛用「陽」字?
覺得自己「最苦最驕傲的一次堅持」是哪次?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文化 | 歷史人物 | 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