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高效地學會一段相聲貫口?

如《報菜名》。


蟹妖。

學貫口就兩要點:
嘴乾淨,詞兒熟。

詞兒熟只能建立在苦背的基礎上,拿到本子在手裡,首先找韻律節奏(例如報菜名的「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是明顯的斷句氣口兒),按自己的習慣畫好停頓點,就可以開始反覆念了。
(這有個技巧,如果覺著自己的斷氣或者開口兒不明顯,可以加個「有」字兒)。
一開始就要大段整段的念,最多分兩塊差不多長短的來。
千萬千萬不要自己為是的分成幾部分分開練,那樣練絕對練劈了。
等念上個10來遍,就可以開始往下趟著背了。

初學常見的毛病是唾沫多,嘴裡不自覺的出口水,拿手紙蹭著也要讓嘴裡保持乾燥,趁著幹勁兒抓緊念抓緊念,這時候念,一是能讓自己有緊張感,二是確實得心應手一些,不至於總禿嚕,開口就能爽快乾凈。
其次是換氣,有人不清楚自己的換氣氣口長短,有人天生氣短上不了長句。只能自己琢磨著怎麼學會偷換氣(就是邊念邊換氣),也沒什麼訣竅,而且人人不同。

等兩樣兒都齊了,就剩下怎麼圓潤了。
貫口讀多了誰都會吃栗子,就看怎麼抓裉節兒。精神打足十二分,裉節兒上踏踏實實的平過去,就八九不離十了。

——最後,貫口一開始,沒必要非學報菜名。
愛看書的找點書名自己湊個貫口一樣是好練習。

我第一段貫口練的就是這個:
詩經 尚書 春秋 論語 孟子 莊子 史記 離騷
文賦 漢賦 兩都賦 漢書 宮詞 木蘭詩
胡笳十八拍 孔雀東南飛
桃花源記 搜神記 寶劍記 玉匣記 還魂記 西遊記 枕中記 老殘遊記 岳陽樓記 官場現形記……
這段貫口各種版本都有,有的後面純是自己編的(王自健那個哈利波特結尾的版本)。
開頭如是,自由發揮罷了。


「貫口」表演方法
劉寶瑞講述 殷文碩整理

今天我來談一談「貫口活」的表演方法。什麼是「貫口活」呢?所謂「貫口活」這個詞兒,是我們相聲演員的「術語」。簡明地說:就是相聲里的「念白」。

在京劇表演藝術中,也有大段兒念白,特別是丑角演員的大段兒念白,跟我們相聲里的「貫口」差不多。比如說:京劇《法門寺》里,賈桂兒念狀子,哎,那就是貫口活,我學學您聽聽——

幹嗎念到最後速度上要慢下一點兒來呢?慢一點兒啊,就為的是緩氣。

幹嗎念到最後速度上要慢下一點兒來呢?慢一點兒啊,就為的是緩氣。

表演「貫口」,要求吐字清晰,語言流暢,情緒飽滿而連貫,語氣輕重而適當,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猶如斷線珍珠,一氣呵成。其中最主要的技巧,就是「氣口」。氣口也就是緩氣的要領。只有運用好氣口,背誦起貫口來,才能有節奏感。貫口語氣的節奏感必須明確,特別到速度快的時候,這段貫口已進入高潮,演員的功力就在發音、吐字是不是清晰、準確上表現出來了。甚至由於速度快,再清晰的發音吐字,觀眾也有來不及思索內容的時候。哎,這時候節奏感是最重要的。還得說明一下,並不是光注意節奏感強就連字兒也念不清了。葡萄拌豆腐——一嘟嚕一塊的,那不成!快而不亂嘛,多快,吐字也得清楚。這裡說的節奏跟快板、快書不一樣,跟歌曲更不一樣。語言節奏性靈活一些,自由一些,靈活自由說明語言節奏變化大,但是,不管怎麼變化,也有節奏。

下邊兒我就談談表演貫口活的幾點體會。

貫口活分兩類:一種叫「大貫口」,一種是「小貫口」。在傳統相聲中,大貫口的段子有《地理圖》、《報菜名》、《八扇屏》。小貫口呢?有《大保鏢》、《文章會》、《誇住宅》等。

我學藝的時候先學的《地理圖》。我學會了,也背下來了。可是我一說這段兒,老師就說我不對。他說:「你這孩子怎麼念出來沒氣口兒呀!」就是說我不會緩氣……

哎,您可別誤解。當然了,誰說話都得會緩氣,不會緩氣早憋死啦!

我老師說的意思,指的是在背貫口活的時候根據內容、語言,節奏來斷句兒、緩氣。如果一段貫口,背起來沒節奏,跟流水賬一樣,術語叫「一道湯」,您聽著就彆扭啦。經過老師指教,我反覆練習,後來才掌握住這個「氣口」,會緩氣啦。再念出來就好聽了:

《地理圖》里大段的地名貫口,我是這麼念的——

不信?我給您學學——

不信?我給您學學——

(學沒氣口的念法)「無錫、蘇州,到上海、松江、浙江、嘉興、紹興、寧波、溫州、福州、泉州、廣東、廣州、湖南、長沙、貴州省、貴陽市、雲南安順昆明開化廣西桂林南寧柳州梧州……"

哎喲,我喘口氣吧!好嘛,差點兒沒憋死過去。哎,您聽這多鬧得慌啊!所以說「氣口」很重要。有氣口,觀眾聽著舒服,是一種藝術享受。沒氣口,演員弄得力竭聲嘶,那就麻煩啦。

「貫口」要一貫到底,有一氣呵成之感,但是,一氣呵成絕不是一道湯,應該有節奏。您看快板、山東快書有節奏,快板、快書有轍有韻。相聲里的「貫口」呢,不一樣,沒轍韻,在貫口活里,雖然不受轍韻限制,也要根據內容,是抒情的,寫景的,敘事的,在人物刻畫、人物語言上面,去體現與內容密切關連的語言節奏。一般的念法應該是由慢而快,要有起伏,波浪式的。語言上要有輕、重、緩、急。什麼地方起伏,什麼地方輕重緩急,要根據內容來決定,這才能達到貫口活的要求。

象《地理圖》、《報菜名》這些段子,都應該是這種念法,可也不是所有的貫口都這麼念。有的「貫口」象《文章會》,這麼念就不行了。因為《文章會》一般都用文言,哎,念起來就顯著文謅謅的,跟個「老學究」似的。彷彿象舞台上「戲」里的「道白」。念出來才好聽哪,比如說《文章會》:

「我十五歲的時候,在學校裡頭作了一篇文章,拿去給我們校長這麼一看哪,校長是大吃一驚!就跟訓育主任不住地誇獎我這篇文章。


《文章會》這類段子屬於「文哏」,應該這麼念。

我再說一種貫口,這種貫口的表現手法,就更巧妙了。就是用極為誇張的手法來措詞,顯著非常風趣,讓觀眾聽起來很可笑,很幽默。比方《誇住宅》這個段子,最後那一段貫口,哎,就得把它念風趣了,俏皮一些。

這樣的貫口,念出來必須幽默滑稽。

這樣的貫口,念出來必須幽默滑稽。

還有一種,有故事,有人物的貫口。這應該怎麼表演呢?比如說《八扇屏》這樣的段子,演員敘述的是歷史、掌故,跟說書一樣,在貫口裡出現人物的時候,演員應該表演人物,您要不信,我說說《八扇屏》里「渾人」這段兒——


這種念法,由於有人物,有故事情節。人物出現了,是霸王就得學霸王;漁家出來了,要學漁家;同時還要有環境感,江在哪兒,舟在哪兒;霸王站在什麼地方,漁家在哪兒跟霸王說話,動作、手勢、眼神都應該有個設計。這樣表演就把人物區分山來了。而且,手到哪兒,眼必須到哪了兒,讓人看著舒服:

「九里山十面埋伏,困住霸王,霸王失機大敗,正敗之際,前有烏江攔路,後有韓信追兵趕到,抬頭見,江中來了一隻打魚小舟…」

念到這兒,就彷彿看見了似的。這麼表演不但繪聲繪色,演員也容易緩氣。如果表演時手、眼、嘴都不一致,那就難看了。

(眼睛亂看,手胡亂指,嘴裡背詞)「九里山十面埋伏,困住霸王,霸王失機大敗,正敗之際,前有烏江攔路,後有韓信追兵趕到……」

哎,他這兒抓饅頭哪!

我再說一種貫口,和前邊說的幾種又不同了。象《我的歷史》、《柳堡的故事》都是電影片名兒組成的。這種貫口的念法,得有聲有色,還要假戲真做,有時故弄玄虛,才能讓觀眾聽著可樂哪,《柳堡的故事》里就有一段這樣表演的貫口,我給您學學——


在貫口活的表演上,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演員必須把台詞背熟。詞兒不熟就談不到表演。按相聲術語說,就是不許「滾口」,不許「吃栗子」,更不許忘詞兒。你要一忘詞兒就糟了。比如背《地理圖》,詞兒熟,再掌握了氣口,情緒飽滿,一氣呵成。尤其是背到外國地名那塊兒,就好象一掛珍珠,把線剪斷了似的,特兒特兒特兒……一個一個地往下掉。那麼清脆,節奏那麼鮮明,觀眾聽起來非常悅耳、好聽。如果演員台詞兒不熟,或者背台詞兒的時候受到外界干擾,也會出現「滾口」、忘詞兒。

我小時候有一位師兄弟,他就是因為台詞兒不熟,精力又受到外界干擾,一走神,哎,把詞兒忘了。忘的那份兒可笑啊。。《地理圖》這地方應該是——

到這兒應當是念「維多利亞」。當時他也不知道怎麼了,到這兒一走神兒,「奔紐芬蘭、魁北克、渥太華、馬來西亞……」這渥太華是加拿大的首都,馬來西亞在亞洲那兒,這倆挨不上啊,差好幾萬里哪!觀眾也明白,這是錯啦,一笑,他一緊張,一害怕,再想下句兒也想不起來了。那也不能愣著呀,得往下接呀,他接著「馬來西亞」,又抓了一個「馬」字兒,就更不象話了。「奔紐芬蘭、魁北克、渥太華、馬來西亞……馬來西亞……馬……馬……走馬鈴薯……」

到這兒應當是念「維多利亞」。當時他也不知道怎麼了,到這兒一走神兒,「奔紐芬蘭、魁北克、渥太華、馬來西亞……」這渥太華是加拿大的首都,馬來西亞在亞洲那兒,這倆挨不上啊,差好幾萬里哪!觀眾也明白,這是錯啦,一笑,他一緊張,一害怕,再想下句兒也想不起來了。那也不能愣著呀,得往下接呀,他接著「馬來西亞」,又抓了一個「馬」字兒,就更不象話了。「奔紐芬蘭、魁北克、渥太華、馬來西亞……馬來西亞……馬……馬……走馬鈴薯……」

「馬鈴薯?」「走馬鈴薯、大鴨兒梨、蜜柑桔……我現在直著急!」 哎,他把實話全說啦!

(選自《中國曲藝論集2》中國曲藝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原載《曲藝》1985年第3期)

文字掃描校對:相聲倉庫管理員


謝邀。

先練繞口令,早起晚上的練,把嘴巴摘乾淨了,做到不吞字不結巴,口齒清晰。
然後白天黑夜的背。先別考慮節奏玩花什麼的,能一氣兒背下來就行。

曲藝這些功夫沒什麼竅門,就是往死了練。所謂竅門更多也是自我麻醉讓人能忘卻疲倦死練的。


聽,學,讀,抄,背,默,演。
貫口是相聲里最容易學會的一個技巧。
換句話說,貫兒你都下不來,還是干點兒別的吧,別白搭工夫。


念、背、打


除了下功夫背沒什麼高效的。再有,注意「氣口」掌握,多看少馬爺的報菜名


多聽多看多背,其實關鍵還是興趣
我一般都是背圓周率小數點後100位和全本化學元素周期表的...


說一點個人經驗,事先聲明,我完全是一個很普通的相聲愛好者,沒受過專業訓練,憑著興趣練幾段,只在小範圍內,類似學校的文藝晚會上表演過。如有謬誤還請各位指正。
我覺得題主的重點在於「高效」兩個字。而正好我有這樣的經歷,練《報菜名》這一段,大概練習了一個半月就上台了,效果還不錯。總結起來當時用了以下的方法:
1、聽:聽有兩個功效,一是模仿,初學者沒什麼別的途徑,就是模仿,比如我的《報菜名》是學的少馬爺,放在ipod里循環聽,注意聽清楚每個氣口的位置,語氣聲調等等。第二個功效就是幫助記憶,結合文字的貫口詞,在聽覺視覺兩方面加深記憶。
2、看:一樣的意思,也是模仿和記憶,模仿主要是看視頻,模仿老先生的眼神、表情、身段;記憶主要就是把詞兒列印出來背誦了。
3、理解:這是我的個人習慣,我覺得要記憶清楚一定要輔以理解,說實話,報菜名當中有很多菜,我是不認識的,而且網上找到的詞兒,版本參差不齊,有些菜都不清楚是什麼,只是憑藉讀音來附會,為了學這一段,我把裡面不認識的菜都搜了一遍搞清楚了,清楚了記憶就更深刻了。
4、默寫:也是我的個人習慣,我覺得能默出來比能背出來記憶更深。
其他的,就很同意上面幾位老師的意見了,就是多練習,沒別的捷徑。我練的時候基本上每天隨時隨地都在練,洗澡的時候、上廁所的時候,都在練,睡前要練三遍,還要聽著少馬爺的聲音入睡。


如果實在背不下來可以找著背,比如李伯祥的報菜名,我請您吃蒸羊羔,蒸羊羔蒸熊掌,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


關鍵是嘴皮子利索,這裡有幾個方面:發音,強弱,徐急,氣口。然後剩下就是把活夯瓷實了。

發音就是音要準確清晰,小蔥拌豆腐,聽清為準。
強弱徐急為的是要氣勢,拿報菜名來說,菜名是經過安排的,以整齊的形式出現,透著駢文的影子。比如「清蒸八寶豬、江米釀鴨子」是對仗關係,「溜鮮蘑、溜魚肚、溜魚片、醋溜肉片」是排比關係,「拌雞絲兒、拌肚絲兒、什錦豆腐、什錦丁兒」還帶押韻。這在念的時候都要體現出來,對仗關係中的「清蒸」「鴨子」是平聲,要略微拖長,「八寶豬」「江米釀」是仄聲,要稍微迅速一些。排比關係的「溜」字是重複字,要重點強調,後面稍弱,讓人聽清楚是排比,押韻的地方要注意韻腳要清楚(「絲兒」「丁兒」)。從總體上來說,開始的時候慢,後來越說越快,要有層次感。
氣口實質上是段落的安排,一個貫口的段落安排是固定的,比如報菜名,你在「山雞,兔脯,菜蟒,銀魚,清蒸哈什螞」後面必須要有個稍微長一點的停頓,哪怕你氣長也要停下來。因為前後的結構不一樣,也給你催節奏做一個準備,讓你後面幾個大的排比中間不會氣緊。

前兩個主要靠繞口令,強弱徐急還可以練練詩詞朗誦,最後的氣口必須得跟著段子學。


無他,反覆練而已,菜單子還是可以劃分成幾個連貫的小塊分而治之的


多聽,多唱Eminem的歌.


受益匪淺


推薦閱讀:

TAG:相聲 | 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