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沒有耐心讀書和看長段落的文字,怎麼樣才能克服?

以前在學校的時候應該還沒有這個毛病,但工作以後越來越沒有耐心讀書,除非硬逼自己,網頁上長的段落也總是懶得看完。請問怎麼樣才能克服?
--------------------------
我覺得原因可能有二:
1. 缺乏讀書的明確動力,經常一時衝動買了很多本書,但買回來一翻覺得不對口味,就放在那不看了。工作後接觸書和文化的機會少了,對新的知識沒有了敏感和方向。經常看書的人可能瞄到一本書就能大概定位這本書在自己知識/認知的位置,然後就能有目的的耐心讀下去,而且還會有聯繫的去找新的書讀,從而有了自己的讀書脈絡。但不常讀書的人,看到一本書可能會很迷茫,因此漫無目的的讀自然也無耐心。
ps:發現讀書越來越挑了,腦子裡看法也好偏見也好越來越多,想找到本甘心去讀的書越來越難。
2.網路的信息量太大,養成了缺乏耐心閱讀的壞習慣。比如我曾經在谷歌閱讀器訂閱了幾十個博客,打開知乎首頁有滾不完的問題,久而久之造成的一掠而過的不良習慣。有時遇到好文想讀,但一看太長,也會mark一下,找借口回頭再讀。


1. 合理使用時間
給你的日常生活中規划出一整塊用於讀書的時間,這可以是一小時,可以是一下午,可以是一整天。當到了這個時間,你告訴自己,現在我什麼事情都沒有,就只需要讀書就好。有了這個放鬆的心態和環境(找個舒適、僻靜、沒有其他干擾的地方),安安心心地讀點東西不是難事。信息量大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你沒有時間去處理。

2. 根據時間決定數量
看看你能安排多少時間給自己閱讀。如果你的時間不夠多,就把你follow的東西精簡一些,留下一些重要的,最值得你學習和關注的渠道,而把其他次要的東西都剔除。以知乎為例,花一點時間精減你關注的話題和你關注的人,你甚至可以每天就看看「發現」。自己每年、每月能看多少本書,自己心裡要有數,時間有限的話,就只看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可以通過各類書評、朋友推薦、知友推薦來尋找),不要盲目去買那些看起來「有點意思」的書。

給你分享一個買書的小技巧。我去書店買書,很少有「瞄一眼」就買的,而是翻開目錄看一下都講什麼,感興趣的話會進一步讀讀前言和第一章,然後才決定這本書是不是值得看、要不要買。

3. 目的性
跟上一條後面相似。明確自己閱讀的目的。是打發時間,還是學點什麼東西。學東西需要擺正心態,不僅要認真讀還要積極思考,去演繹作者的思想。如果這是一本好書的話,這種閱讀方法會讓你把書「讀進去」,讀起來會特別有意思,還很有收穫。如果僅僅是打發時間的話,就是你描述的這種嫌煩就懶得讀的心情。


@負二的回答總是那麼的真實,對於政治正確不屑一顧。贊一個 O(∩_∩)O~
這個題目回答的人很多,我也湊個熱鬧。
題主和回答問題的諸位考慮的是怎麼讓自己多學習,多吸收知識。負二兄的回答直指為什麼要讀書看長文章,硬是逼著自己閱讀,失去了快樂,值得嗎?
我套用一個老掉牙的,過分簡略的,沒有什麼實證基礎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來解釋下。我是不喜歡這個東西的,但單位里的幾個心理諮詢師很喜歡,同時來訪者也比較喜歡這個簡單易懂的模型。所以我拿出來回顧下。

上進的題主和各位踏實答題的朋友,似乎是立足於parent ego state
Parent - 從小家長、老師就告訴我們學習是好的;喜歡玩耍、沒有上進心是可恥的;你看看你,和某某家的小孩不能比;稍微有點進步就驕傲,你看看某某家的小孩又考了第一名......於是我們學會了不要放鬆自己,要時刻鞭策自己,即使是鬆懈玩耍,內心深處必須要覺得羞恥、焦慮。於是要想方設法的逼自己「沉」下心來看書。於是就有了題主的這個問題。

負二的朋友自從開始發奮進取就變得不開心,似乎是源於child ego state
Child - 按照兒童的天然心性,吃喝玩樂是最重要的,怎麼開心怎麼來。在茫茫的信息海里費勁地找出有用的資料並仔細閱讀,而且還沒有快速實惠的獎勵,實在是太遭罪了。

理想的狀態
Adult - 言行更多的基於現實,基於當下。不過多的受過去形成的不良的條條框框影響。意識到自己的不快、焦慮是來源於舊有的不良觀念時,能及時糾正自己。

以上不是回答問題,只是猜測下各個答題人的想法。純屬無聊。

以上不是回答問題,只是猜測下各個答題人的想法。純屬無聊。


這裡居然找不到@負二的答案了,我在網上搜了一下,貼在最後了。

這裡說一下我的回答:本人也是題主說的沒耐心的人,但現在想通了,把自己的一些思考貼出來:

1,排除功利性非讀不可的教程和手冊,讀書乃至閱讀的目的是什麼?

一個是消遣,這個其實和打遊戲看電視劇是一樣的,並沒有孰優孰劣,消遣過了開心就好,當然最好不要影響現實生活。

重點是另一個目的:幫助自己構建世界觀和人生觀,這在資訊不發達的時候,可以說是唯一的一個高效的方式,所以現在很多50,60的成功人士,基本上都有不錯的閱讀量。

但現實社會確實越來越碎片和浮躁,這是不能忽視的歷史潮流,我們不能保守的說這是時代的退步,固步自封在老舊的觀念里,而是得結合當下的環境,找到更高效的方法:你完全可以通過Google,通過知乎,通過豆瓣書評,通過wikipedia,通過Quora精確找到你世界觀中需要答疑解惑的部分,也可以通過在行,MOOC,網易公開課找到感興趣的某個老師反覆研究。功利的看,這件事的評判標準其實是三觀的構建速度和完整程度,完全不必拘泥於閱讀。

2,認識到人的差異性,我自從了解MBTI性格測試之後,對這個問題就更想通了。下面是感覺型和直覺型的區分表,明顯的,N型會比S型更喜歡通過閱讀來構建三觀,而S型的行動力會更強;你可以自我安慰:雖然我不愛讀書,但是你們還在讀書的時候我已經出發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其實這裡也沒有孰優孰劣,只是希望大家能夠理解自己的差異以及人性的本質,這樣會利於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好的揚長避短,找到自己的定位

3,一些實際的竅門:如果你是和我一樣的人,那下面這些小竅門其實能夠幫助你更好的閱讀:

一是不必拘泥於上學階段被灌輸的循序漸進的方式,隨便翻一翻,找自己喜歡的,有疑惑了再上下求索,這比較符合咱們這種被碎片時間培養的浮躁習慣,但也能吸收和消化書中的內容;

二是多記錄多總結,偶爾發獃的時候想想關於某一方面,之前讀了哪些文章和書,思路是什麼,哪些認同哪些不認同,自己能自圓其說么?很快就會感受到自己有缺漏的部分,記下來,有空去找相關的書或者資料,這樣能有效的解決「新知識的敏感和方向」的問題,而且會覺得更加充實和自信;

三是閑時整理自己讀過的書或者長文,我有時候就會在豆瓣上刷自己的「讀過」列表,翻著翻著就會覺得「卧槽我都讀了這麼多書了我好牛逼」的成就感(其實一般人也都能在上面標記出幾十本書的,只不過牛人不願意標而已),這種心理暗示會更好的促進你在把「在讀」和「想讀」列表裡的書讀完。


附錄,@負二 的答案:

「如果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沒有造成影響,我認為沒有必要去改變,坦然接受自己注意力無法集中的事就好了。

說個真事,我有個非常要好的同學,讀書的時候成績頂尖的那種,畢業之後從事金融行業,收入豐厚,結婚生子,過得很幸福。在我邀請他來知乎之前,他不關心新聞時事,不關心政治,不關心科學,所有的新聞、常識之類的訊息全部都來自於老婆,每天下班後到睡覺前,要花4-5個小時打遊戲,或是刷淘寶購物,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但在來過知乎之後,他忽然變得非常焦慮,懷疑自己的價值,懷疑自己的人生是否在虛度,沒有心情打遊戲刷淘寶,硬是買一堆書來看……後來他來找我聊了一次,算是一次不那麼正式的心理諮詢吧——然後我們兩人共同的結論是,之前那個他才是最佳狀態,根本沒必要自我修鍊、自我完善。於是他戒了知乎,又回到每天打四五個小時遊戲的狀態,於是他又變回了一個開心的人。

一個人有各種缺點是很正常的,不勤奮也是很正常的——大多數人既不完美也不勤奮,關鍵在於你能不能接受這樣的自我。」

最後,能看到這裡的,你們可以給自己點個贊了~~


信息大,時間碎片化,這是步入信息社會和社會生活的必然
我一開始和樓主一樣,興趣點多,轉換快,於是總是有點憂心,一本《瓦爾登湖》讀了5年還沒有結束,現在我漸漸的明白了

  1. 保持心態,不要」妄執「,和生活中很多的事物一樣,你期待它,但你不一定能得到它。人是懶惰的動物,主觀、客觀上很多因素又無法克服,先放下你的擔憂,堅信自己每天都在進步,心態樂觀了,讀書就更有興趣和效率了。也不要刻意,每個時間段,年齡段,都有不同的興趣點,讀該讀的,放該放的,因為窮其一生,我們也只能了解宇宙的一點點,讀書不是全部。(可能不是每個人都同意我這個「放下」的觀點)
  2. 提高閱讀的技巧。現今需要精讀的東西也許不多了,博客、微博、知乎等,一眼掃過,感興趣的才看看。一掠而過並不是不良習慣。我也上很多網站,hacker news, quora, zhihu, google reader, weibo, google group, mail list, 還有很多工作相關的,不能保證每天都看,看一天都看不完,但在這裡忽略了的,可能在那裡又出現了,只要堅持關注你的興趣點,好的信息一定會到達你那裡,不好的?別人會幫你過濾掉
  3. 盡量做到身邊有書。學生時代,有快速讀完整本書的時間,現在不行了。以前我回答過,出門帶kindle(不喜手機讀書),在家四處擺幾本書,想看就翻翻,一年還是能幹掉幾本的,外加零零碎碎看幾本

暫時想到這麼些,@程毅南 的回答我非常贊同


這個我有經驗。
邊吃邊看。


最大的問題就是你把這個當成了一個問題。享受閱讀樂趣,還自己一個純真。已經被考試摧殘了那麼多年了,何苦繼續自虐。只有你真正感興趣的時候,才是讀書的時候,也才是真正在讀書、求知。

怡蕊姐說得對~這個把閱讀、求知功利化乃至把『學海無涯苦作舟』克服痛苦作為一種『優秀品質』的氛圍才是背後最大的黑幕…

我覺得只要人有學習的心,不要抵觸更新自己知識和思維,那就夠了。學習、自我完善本來應該是一件快樂充實的事情,如果變成痛苦——那很可能當事人本身的某些原有觀念就有點問題。比如完美主義傾向、畏懼潛在挑戰、不能自我接納。有些當事人畏懼改變很容易理解,怕改變後更糟、沒有自信、某種習慣了原有的痛苦、挑戰反而是新的痛苦。對於習慣了很長時間『無憂無慮』的人,自我完善可能反而是一種『永遠無法到達』的彼岸,讓人心生勞累。

知乎上『好知者』很多,這也是我最喜歡知乎的地方之一,這裡的人比起其他所在更耐心更願意讀長篇複雜的文章。可是『樂知者』有多少,我就得打個問號了。

在夏昊Filmmaker 是誰?中排名第一的答案里,作者進行了充分的自我反思:求知是本身快樂、認可,還是只是為了炫耀、虛榮?我定期會拿出這個答案,讀讀問問這個老問題。

我想我比較幸運,在沒有朋友、沒有學上的日子裡,我唯一陪伴的就是書籍。哪怕後來功利心也長出來了,初心還是在的。

其實讀不讀長文又有和關係。我總覺得可以把一句話、一段唐詩反反覆復咀嚼的讀者,比『耐心』看著著長文一遍而過的讀者,更值得敬佩。

問題不在於讀多少,而在於——讀多深,在深邃的一字一句中,肆意悲歡。


竟然收到了史上最多的感謝,被鼓勵了,遂補充之。
我曾經讀過很多的書,在少年時。而且記性相當不錯,在那個十來歲的年紀可以算得上博聞強識了。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後來難以讀書階段靠吃老本仍然有很多人覺得我讀書很多。
後來,漫長的幾年(高中和大學,算起來前後有八九年。。。)也是最應該拚命讀書的那幾年,都難以讀長文和厚書,儘管買了幾箱子那麼多的書。原因剖析起來有些跑題,不過可以說的是,沒有什麼太顯見的理由,比如不是早戀,家庭變故,精神疾病什麼的。所以我應該算可以理解這種變得無法集中注意力所帶來的巨大心理落差帶給人的折磨。讀不下去是感受,實際就是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在書本上。但還不能算是有障礙,因為相信大多數人和我一樣,學習工作生活看上去並沒有太大影響,只是不堪忍受好像"求知慾下降"的罪惡感罷了。
不要怪負二們說得太直截。第一確實是先要與自己和解,接受並喜歡現在的自己。我遇到根本性的轉變是在工作之後。因為遇到一位真正愛讀書的導師,有強烈的價值認同感,這一點你應該也可以在身邊找到。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工作需要,多讀些書為前些年的蹉跎贖罪吧。於是重新找回讀書的愉悅感,整個人好像復活了,呵呵,就是麻痹的四肢回血的感覺,痛覺,溫暖,舒暢。接受自己是最重要的一步,坦然面對那些一直不敢對自己承認的問題,才終於可以跨過它,繼續前行。於是今天我敢這樣坦白地寫給陌生人看。
然後,堅持每天讀一段,只讀一本書,最多兩本。不要同時讀多本書,不要同時上很多種SNS,上的話也是多寫少看,並且盡量寫長一點,組織語言,梳理思想。用意志力把自己拉回喜歡的道路上來。
專註,堅持,一切會慢慢地,自然而然地變得輕鬆幸福。
你不需要急於看完一長段東西,也不需要看很多篇。因為無論你看得多慢,都比看不下去要強。順其自然地從喜歡的內容開始吧。你會發現,那個你喜歡的自己,慢慢回歸了。


題主所描述的現象,其實是典型的信息焦慮。以下從兩個方面回答,希望一定程度上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

1、「信息的本質」是什麼

2、有哪些方法或技巧,可以實現高效能閱讀

一、信息就是食物

我們每天有大量的時間,花在接收海量的信息上。微博、頭條、朋友圈上每天都有新的熱點,我們總在擔心自己錯過了什麼,不停地一次又一次下拉刷新。但大部分信息就像題主說的只是一掠而過。

很多人說,現代社會已經嚴重信息過載,碎片化信息充斥著人們的生活,腐蝕著我們的專註力和思考能力。但這真的是信息本身的錯嗎?

之前看過一個TED演講,主題叫《信息就是食物》,演講者技術員JP Rangaswami提到,信息的本質和食物非常相似。當我們攝入食物之後,會經過胃的消化、吸收和處理的過程。攝入信息之後也會有這個過程,只不過不是發生在消化系統,而是大腦。

這世界不存在信息過載,只有過濾失敗。信息的問題不在於生產,就像沒有人會說食物過剩,這只是攝入的問題。

當攝入很多食物時,我們需要思考,如何用合理的飲食習慣和身體鍛煉,幫助身體消化處理各類食物,確保營養能夠充分吸收,以及維持身體的健康度。也就是說,應該更注重的是食物的選擇和消化,而不是攝入。

同樣地,當攝入很多信息時,我們需要用合理的閱讀方法和思維模式,幫助大腦消化處理各類信息,確保知識能夠充分吸收,以及維持大腦的健康度。也就是說,應該更注重的是信息的選擇和消化,而不是攝入。

二、高效能閱讀的方法

最近看了一本書《高效能閱讀》,書中講了許多高效讀書的技巧,和選書的法則。以下選取其中最具有普適性,並能夠即學即用的幾點分享一下。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技巧雖然圍繞讀書展開,但是所談論的大部分方法,也同樣適用於閱讀碎片化信息。

  1. 謹記讀者權利十條,放下讀書的負擔;
  2. 利用碎片化時間聽書,先聽再讀;
  3. 通過主題閱讀,強化專業知識和技能;
  4. 分別用掃讀、略讀、有針對性的精讀,推進速讀的三個步驟;
  5. 利用膠片便利貼、指針做標記;
  6. 方便的話,為自己準備一個讀書套件;
  7. 以產出為目的閱讀,有助於知識的內化;
  8. 用70:20:10的投資法則選書。

接下來針對每個技巧具體說明:

01

謹記「讀者權利十條」,放下閱讀的負擔

受到學校教育的影響,很多人對於閱讀普遍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一定要從頭到尾通讀全部,才算有效閱讀。這樣的強迫心態往往導致自己壓力非常大,將閱讀變成一件痛苦的事。第一個技巧便是要為這些人解開這個魔咒。法國當代作家達尼埃爾·佩納克在《宛如一部小說》中曾提出「讀者權利十條」:

第一條 不讀的權利
第二條 跳讀的權利
第三條 不讀完的權利
第四條 重讀的權利
第五條 讀不擇書的權利
第六條 包法利症(易被小說內容感染的癥狀)
第七條 讀不擇地的權利
第八條 隨意選讀的權利
第九條 朗讀的權利
第十條 默讀的權利

其中第二、第三、第八條,相信不少人都會很有共鳴。一本書可以跳著讀,可以不讀完,這是讀者的權利,沒有什麼可內疚或懊惱的;可以隨意選自己感興趣的書讀,不要被所謂的「職場人必讀書」、「30歲前一定要讀的經典」之類的包裝綁架。記住這十項讀者權利,便能放下壓力,輕鬆享受閱讀這件事。

02

試試「先聽再讀」

就像聽音樂,最好聽完現場演唱再買CD一樣,聽完作者演說再看書,不僅能夠引起對書更大的興趣,更重要是有助於快速輕鬆地把握書中的內容,有時還能獲得額外的啟發。

藉助移動互聯網,我們可以通過iTunes播客或TED視頻,收聽或觀看作者的演講。還有許多手機應用,如得到App、喜馬拉雅FM、網易雲音樂、新世相的讀書會等,都有推出聽書服務,由專業人士解讀各類書籍,再錄製成簡短的音頻,供用戶收聽參考。

這些聽書服務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節約時間。利用上下班路上的碎片化時間,通過手機就可以實現。

03 主題閱讀

可以選擇一兩個感興趣,或和日常工作相關的主題,如心理學、寫作等,集中網羅這類書籍,作為全年讀書活動的主題。這樣做的好處是日常讀書的目標會更加明確,並且對應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可以得到強化。

04

速讀的基本技巧

之前有提到,很多書沒有必要逐字逐句地閱讀,我們需要掌握一些速讀的技巧,快速掌握書中的關鍵知識。

速讀的關鍵在於「快速、多次閱讀」,基本步驟是:

  • 首先閱讀目錄,選定關鍵章節
  • 對特定章節「跳讀」,判斷哪裡是「必須讀」的地方,並做上標記
  • 仔細閱讀標記的前後部分,並做筆記

速讀即是快速推進這三個步驟,各步驟對應的讀書技法為:

  • 第一個步驟用「掃讀」,即「檢索閱讀」,快速鎖定目標信息。
  • 第二個步驟用「略讀」,也就是「跳讀」,通過快速翻閱,簡單把握全書結構,並抓取關鍵詞。
  • 第三個步驟用的是「精讀」,在經過掃讀、略讀之後,再有針對性的仔細閱讀,並做筆記。

05

做標記的技巧

在我們跳讀做標記時,便利貼是最方便的工具。有一種非紙質的膠片便利貼,材質是透明的,可以顯露出下面的文字,不需要逐個揭開確認。

建議用不同顏色的便利貼區分不同的含義,比如紅色是作者強調的要點,黃色是和自己工作相關的地方,藍色是自己寫文章時可以借鑒的地方,等等。

為了後續能快速找到書中重要的地方,還可以藉助一種「指針」,是3M出品的浮簽。這種浮簽是箭頭的形狀,能夠指示重要的位置,還有心形和流星形等其他豐富的造型,可以增加翻書的趣味。

06 讀書套件

讀書可以是一件很隨意的事情,不必專門騰出大塊時間,或等到自己最佳狀態時才讀。《高效能閱讀》的作者原尻淳一發明了一種「讀書套件」,方便人們隨時隨地閱讀。

讀書套件靈感來源於女性旅行時帶的護膚品套裝。把讀書相關的工具,書、耳機、便利貼、記號筆等裝備放在一起,裝進一個A4大小的文件袋中隨身攜帶。這樣在地鐵上、或者約會等待時間,只要有空就可以拿出來看。當然喜歡電子書的,隨手帶上kindle也不錯。

(圖:曬一下我自己的讀書套件簡易裝)

07

以產出為目的

日本溝通大師樋口裕一將讀書分為「樂讀」、「實讀」兩種,前者是以讀書為興趣,以享受為目的。而「實讀」指的是以讀書為食糧、以產出為目的。對於工具書、和專業相關的書,重要的是實讀。

產出的方式有很多種:

  • 比如把讀到的內容分享給身邊的人。在分享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加深印象,還能在和其他人的觀點碰撞中,獲得更多的啟發。
  • 寫一份讀書筆記、書評也是一種產出。在書寫的過程中,你不得不對文中的內容和自己的思考,再一次進行整理和提煉。
  • 除了語言和文字,把書中學到的運用到業務中,從而提升技能,也是一種價值型產出。

產出的成就感,可以激發我們進一步閱讀的熱情。而如果沒有產出,讀到的內容就僅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面,就像食物只有攝入沒有消化,對身體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有傷害。久而久之,只會越讀越焦慮,然後感嘆著「讀了那麼多書,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08

70:20:10的選書法則

很多人在選擇要讀什麼上,花了太多時間和精力。這裡分享一個選書技巧。在投資領域有一個黃金比例:70-20-10,是谷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提出的谷歌公司的投資基準,即谷歌將70%的資源用於現有服務,20%用於現有服務的周邊服務,10%投資於全新的未知領域。

原尻淳一把這個基準引入到讀書中,即:

  • 70%投資專業領域相關的垂直型書籍
  • 20%投資專業的周邊領域書籍
  • 10%投資於未知領域的書籍

這裡的投資主要指用於買書的金錢花費,同時也反映了分別投入的時間和精力。

除了以上8個技巧,《高效能閱讀》這本書中還有很多關於閱讀和產出的方法、工具的介紹,其中既有科學的方法論,也不乏「刷牙讀書法」之類的有趣技巧。與其說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本閱讀行動手冊,幫助我們建立良好閱讀習慣,更好的將攝入的信息吸收,轉化為自身知識體系。推薦給希望提升閱讀技能的朋友看一下。

這本書還按照讀書的成長階段劃分章節,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讀書水平確定要讀的部分。

當然,無論學會多少技巧,最重要的是運用到自己的閱讀過程中去。正如開頭所說的:

我們要像對待食物一樣對待信息,

不只是囫圇吞棗的攝入(收集信息),

還應該用特定的方法烹飪、享用(處理信息),

並反覆咀嚼、品嘗(消化吸收),

才能夠感受到最佳的美味(發揮信息的最佳效用)。


以上內容出自微信公眾號:第二人生SecondLife

原文地址:解決信息焦慮 | 這89個高效能閱讀技巧,總有一條能幫到你

第二人生SecondLife:關於讀書和旅行,關於轉變和成長。歡迎關注~


保持注意力是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

1,當你想要集中注意力完成眼前的任務時,要有拒絕誘惑的覺悟。不僅僅是行動上,而是打從心裡就意識到拒絕誘惑的重要性。
關掉WiFi,網頁等等是一個辦法,但還是需要你自己克制住使用它們的想法,如果你自己不能儘力去克制,去付出努力,打開WiFi也只是幾秒鐘的事。
最開始也許會不適應,你可以給自己擬定一個計劃,看完固定頁數書,就可以使用電腦或手機固定的時間,這個數量一旦制定下來,就嚴格遵守。最開始可以開完一小節,再玩5—10分鐘。習慣以後再提高閱讀量。
但是,有一點,你在學習或閱讀後馬上進行無關活動,會影響你對剛剛學習內容的記憶,會影響你的工作效率。

2,在你開始看書或查閱文獻時,要對它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並帶有目的地去閱讀。
如果你要閱讀一本專業書籍,那麼你至少要看過它的目錄和緒論,知道哪些內容你可以理解,哪些內容你還不懂。對於不懂的部分,要記得隨時查閱資料,讓自己理解。因為人很難對自己不明白的東西保持注意力,就比如,數學不好的同學,上數學課容易走神。
你選擇了這本書,你要知道你了那些知識才去看它,不了解到這些知識就不放棄閱讀。人的注意本來有限,不要在與你的目的無關的地方消耗太多精力。
例如,你看愛薇兒,你的目的是看男女混合雙打併哎呦一下(??ω??),你就不會集中注意力看男女主角瞎白話,或者毫無原因的還沒哎呦好就把視頻關掉。

3,時刻提醒自己要專註,並採取一些幫助你集中注意的措施
例如,一邊看書,一邊做筆記,做摘抄;如果還是學生,可以配合習題進行閱讀;有些專業知識,網頁上會有視頻講解,配合視頻理解知識點也是可取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佔優勢的感覺通道,判斷下自己屬於哪一類學習者,再採取相應的輔助措施幫助自己集中注意力。

動覺型學習者喜歡通過雙手和整個身體運動進行學習,如通過做筆記、在課本上劃線、親自動手操作等來學習。

視覺型學習者善於通過接受視覺刺激而學習。喜歡通過圖片、圖表、錄像、影片等各種視覺刺激手段接受信息、表達信息。

聽覺型學習者善於通過接受聽覺刺激進行學習。喜歡通過講授、討論、聽磁帶錄音等口頭語言的方式接受信息。


4,就是個人興趣問題了

你看文學作品,並不是說每本好書你都有興趣看,也不能說你沒看完每一本好書就層次不夠,如果一本書,你反覆看,依舊看不下去,也許就是你們氣場不合。一般我會先看下簡介,如果連簡介我都沒興趣看,我就會放棄這本書。

但涉及到專業知識或者工作學習需要,那有的文章你不得不看,有的你書不得不讀。目光放長遠,你看書不是對僅僅看書,是為了個人未來的發展。刻意訓練自己,不要一想到看書就聯想到煩躁乏味,要把它跟個人成長聯繫到一起,以避免負面情緒阻礙你集中注意力


共勉(~ ̄▽ ̄)~


沒錯。樓主自己分析的2條原因就是根本原因。分析如下:
1.缺乏讀書的明確動力。此根本原因是生活的目的不明確。當清晰的知道這一輩子想怎麼過,想得到什麼時,動力會很強。可以用馬斯洛層次需求來分析,自己此生想得到什麼。慢慢會清晰的。
2.網路的信息量太大。信息量大是個因素,但是,只有當自己生活目的不明確時,外界才容易影響我們。我們才容易隨波逐流。當目標清晰時,很容易知道什麼是對目標有幫助的,什麼時根本沒幫助的。確定目標的時候其實就是自己很清楚人生必須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知道自己要承擔,對此生負責,對目標負責。選擇的時候要相信,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即使是所謂的常識。


我的工作經常出外勤,閱讀時間瑣碎,導致買書越來越多,看得越來越少,越來越慢。
我來說說我的解決方法:
1. 利用好資源,參與討論
至少在互聯網行業,很流行讀書討論,很多創業或者行業沙龍也會不定期討論流行書,比如精益創業、爆發、打造facebook等。可以自己看書,參與討論,提升自己對書內容的理解和預期,耐心自然就來了。
沒有線下討論的環境,豆瓣小組亦可,或是看書評,或是邊讀邊做筆記,總之在一個容易接觸不同觀點來幫助思考的環境中,愛學習的人很容易產生一種必需儘快多讀書多儲備知識的感覺。
2. 為讀書專門預留時間
這一點上面也有朋友提到,我來補充一點:
為了吃頓飯,我們會專門電話朋友協調時間訂位;為了看電影,我們會仔細檢索網上選位預留時間觀看;那麼為什麼不用同樣的思路來讀書呢?
把讀書也當做一項活動,預留時間,專門做這一件事。一周我至少會拿出一整個下午(雖然多半都是周末),去自己覺得舒服的地方讀書,並且預先做好準備,確保這個時間不會有工作或雜事來打擾。這樣無論多麼繁忙,至少能有固定的5個小時不受打擾地閱讀。
3. 睡前看一點
這是我的個人經驗,晚上睡前看上至少半個小時書,既能保證閱讀進度,又能幫助催眠……
可能會有童鞋把這個時間用來手機瀏覽信息,對此我是這麼想的:其實手機閱讀比較適合白天,比如上下班、午餐、等人的時候,這個時候拿來讀書有些雞肋,看手機卻正好,你設置的那些專欄博客其實這個時間看正好,看不完的用pocket備份。
下班到家的時間可以留給書本閱讀,擠不出來的,則睡前看一點。
講到底,就是要要對自己能接觸到的信息進行分級,區分不同的場景來閱讀
4. 讀好書
好書少是現實,但這不是不讀書的理由。我一直認為在好書少信息冗餘嚴重的年代,讀好書將使你在智識上超越他人變得更容易而不是更難,因為邊際效應不同。
此外讀好書能極大地勾起閱讀的慾望。最近在看劉仲敬所譯的《英國史》,翻譯語言平實通順,有古樸之風,加之休謨著史言簡意賅,讀起來叫人慾罷不能。好的書是能讓自己有耐心的,欲篩選好書,可以參照1。

最後,借熊培雲《重新發現社會》里的一段來與諸君共勉:

在小說《九三年》里,雨果借戈萬之口區分了兩種國家形態:「老師,我們兩人的烏托邦區別就在這裡——您要義務兵役,我要學校;您夢想人成為士兵,我夢想人成為公民;您希望人擁有強力,我希望人擁有思想。您要一個利劍共和國……我要一個思想共和國。」

講到底,要擁有思想,請擁抱書本。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愛讀書的朋友閱讀越有耐心,閱讀越快樂。


我也經歷過一段時間,主頁上都是長得不像話的文章,我經常看個開頭就不耐煩地把滑鼠下拉看文章篇幅和結論,多數都就此關閉頁面了。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因此錯過了很多好文章,但我想我除了自身的閱讀障礙外一部分還因為長文太多選擇太廣,就不像以前那樣珍視每一篇推送到我面前的長文。老子不就說過了選擇太多就會迷茫。偏偏自己對閱讀失去了部分興趣,主要是發現生活除了閱讀外還有別的更大的世界。
工作的人如果是比較善於思考總結,有些經驗是可以從生活中總結的,這個時候再看書就會發現書中有些觀點自己不是很贊同。尤其是樓主這個年齡已經形成了穩定的世界觀,不合胃口的書會多起來。其實書是什麼?就是作者在自說自話,學生時代看書就像在接受導師的教導,成年人有自己的世界觀了還願意接受書中作者的指導嗎?像我,看書的時候有時候看到一些自己也想過的想法,這就降低了我對書本的崇敬。
其實我覺得最關鍵的原因是工作後自己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就不會再有心情慢慢看書了。看書是一個生活節奏很慢的人才會做的事。
如果作者還想讀書,教你一個方法:寫讀書筆記。不要一看到「讀書筆記」四個字就嚇到了怕麻煩,不一定寫很長的,其實不想寫文章寫微博都行。不要做摘抄,寫自己的想法。有時候是看文或看書時受啟發的想法,或者總結,或者你贊同或反對該文或該書某一個觀點都可以記下來。孔子早就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經過了這段艱難的時間,你會驚訝地發現,不知不覺間你閱讀比較枯燥的長文的能力又增強了。


@張佳瑋 說過的一段覺得很有道理(大意),現在資源太多,很多時候我們花的在研究「到底要讀什麼」的時間比閱讀的時間還多。不要覺得什麼東西非讀不可,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非讀不可的書。一旦那個非讀不可的東西讀不下去挫敗感挺大的,結果就沒閱讀的興趣了。不用逼自己,享樂式閱讀就好,跟著興趣來,讀點自己喜歡的,不用管豆瓣評幾分大牛怎麼說是不是名著必讀什麼的。等閱讀有了興趣,覺得有時候看書比上網看電影還有意思多了,就自然讀的多了。

利用一切強制不能上網的時間。交通工具啊廁所閱讀啊什麼的。

用類似kindle這種除了閱讀不能做別的的閱讀器試試。我用手機電腦和ipad都會一會兒戳這個一會兒戳那個,只能碎片閱讀。因為我近期每周都要坐火車,累積起來大約要每周七八小時在路上,再加上巴黎出行經常坐地鐵挺久的,基本就在利用這些時間。現在都是看到長文章,知乎的長答案,直接發到kindle,或者用google reader推到kindle上一些博客,在地鐵上火車上啊這種零碎的沒法上網的時間用kindle就能看完了。
沒有kindle的時候用ipad看書也是靠火車上,這種和網路絕緣的時間段,也看了一些書。

用Evernote啊Readability這種工具積累長文章然後利用瑣碎時間閱讀,養成睡前閱讀的習慣。總結一下就是用瑣碎時間進行不瑣碎閱讀。

again,有了興趣覺得閱讀比微博什麼的有意思多了,時間就自然花在閱讀上了。比如我覺得自己自從上了知乎,就不像以前那麼愛上微博了。

實在是沒興趣,就像@負二 說的,算了唄。世界上也沒有什麼非做不可的事情嘛。


有一篇文章叫《你想讀書,還是想讀完書?》,可以去網上搜一下,相信會對你有所幫助,個人就轉載了。其實對於閱讀,你要在腦子裡轉一下,回想一下,哪些是你十分投入的、愉悅的閱讀體驗,去參照這樣的閱讀體驗,就不會有所苦惱。雖然跟著心閱讀有些任性,很多人告誡我讀書深入下去,沒有一點無聊枯燥是不可能的,偏偏我就吃不了這個苦。
所以我從不強迫自己去推演胡塞爾的現象學,去鑽研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我只看我的泰戈爾、只讀我的沉思錄,因為那符合我的本性,既使我獲益匪淺,又有精神享受。譬如我喜歡老子,《道德經》讀上一百遍仍是獲益良多兼精神享受。讀黑塞仍然打雞血似的興奮個沒完,雖然他的某本書我已經讀了好幾遍了······
一句話,首先,要看你喜歡的書。等到慢慢深入了,你的興趣自然廣了(因為學問都是相互聯繫的嘛),看的也廣了,所以一開始不要強迫自己讀不喜歡的書(不過我覺得特別有啟發性的可以偶爾為之)。


小時候,我也喜歡讀書,簡直就是痴迷的小書蟲。

什麼都翻,什麼都看,一點都不挑,對什麼都充滿了好奇。

那時候看書是真正沉浸式的,坐在閱覽室里,下午的斜陽打在窗戶上,整個世界安靜極了,偶爾才能聽到別人「嘩嘩」的翻書聲,不知不覺一天就過去了。

然後第二天,繼續去看,繼續忘記時間。

甚至發生過因為看書太投入,導致沒聽到圖書館閉館的聲音,被鎖在館裡,最後靠向經過的路人呼救,才召來管理員打開門的事。

後來慢慢地,學校里的複習,考試,實習,社團佔據了越來越多的時間,看書的習慣也變得越來越淡漠,好像消失了一樣。

偶爾被問起最近看了什麼的時候,才在冥思苦想中恍然發現,好像已經很久沒看過一本完整的書了。

後來就努力地想回復到以前的狀態,買了很多書,都是很長的大部頭,激勵自己去閱讀。

當然結果是基本沒看完,或者說翻了幾頁,就翻不下去了,一直停在那裡,久而久之,也就忘了,最後,就變成了收藏癖一樣的存在。明明買了很多書,但都很新,基本沒看過,只是放在書架上作為擺設。

朋友來了,看到架子上很多的書,「哇,你好厲害,這麼博學」,收穫了幾聲稱讚,滿足了下虛榮心,然後就沒下文了。

後來痛定思痛,仔細思考這裡面的原因,才發現是閱讀習慣的問題,花了很大的精力去改善後,效果明顯好很多了。

所以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

1、最核心的還是要喜歡

喜不喜歡讀書是最核心的,你一定要首先是個喜歡閱讀的人,才能在現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能堅持下來閱讀大部頭的長篇文字。世界上的書千千萬萬,要去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看自己喜歡的內容。

其實不喜歡讀書也不是件多丟臉的事,畢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每個人有個人的喜好,可能你的長處剛好在別的地方,不在文字上,這很正常。英國有個叫Mika的歌手,我很喜歡他的音樂,他的歌拿過英國的單曲榜冠軍,我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因為不幸的童年,是個失讀症患者,沒辦法進行閱讀,但上天給了他音樂的才華作為彌補。

2、關機

這裡的機是手機和計算機,把電子設備關掉,如果不行,至少做到斷網,沒有網路的干擾,人才能更加集中注意力。

事實上,你可以嘗試一下,手機關機三四天,一旦度過了剛開始的焦躁期,你會發現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生活還是依然繼續,沒受影響。所有的工作開了機以後依然可以繼續。

3、找一個安靜的地方

不要聽音樂!這太重要了,大部分人可能覺得好像戴上耳機,放些舒緩的音樂能讓人更集中注意力的看書,但實際上,根據個人的經驗,這隻會讓你把注意力集中到音樂上,然後一首一首聽下去,完全忘了看書的事。

所以最好找個安靜,沒有人的地方,也不要放音樂,獨自地閱讀。

4、抽出大段的時間

尤其是看大段的文字,長篇的作品,連貫性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持續地看完一章,一節,很容易就會把前面的內容忘掉,下一次看就又要浪費時間進入狀態了。所以最好一次性看完想看的內容。

5、盡量看紙質書並作筆記

現在kindle很流行,我也買過一個,當時剛買的時候特別有熱情,下載了好多書,後來發現其實基本沒看幾本。讀研究生的時候也有這種感受,一篇paper如果不能列印出來,只是在屏幕上用滑鼠滾來滾去,基本是很難看下去的。所以能看紙質書,就不要看電子書,如果是長篇的網路文章,想看的話就複製並列印出來,效果會好很多。

而且列印成紙質有個極大的好處,就是能做筆記,在看一本內容很長的書的時候,做筆記能幫助你更快更好地理解書里的內容。如果你看完一本長篇小說,小說上卻很乾凈,沒有筆記,我很懷疑你是不是真的看完,不是隨便瀏覽完的。

6、參加讀書會一類的活動

有朋友的督促和自己一個人默默看書,進度上會有不一樣。參加讀書會一類的活動,很有別人和你討論一本書的內容,能有效提起你閱讀這本書的興趣,加快你的進度。

7、把自己讀後的想法寫出來

這個要求就有點高了,類似讀後感。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都有表達的慾望,看完一本書或者看到一半以後,就可能會有一些感想,這個時候就寫下來。寫作是一個回味和升華的過程,讓你更好理解書的同時,又能產生新的想法。

以上7點就是我的心得了,總的來講,最重要的還是要喜歡。小時候就是因為從各種各樣的書籍里發現了更廣大的世界,從代表中國古典文化的《金瓶梅》,《肉蒲團》, 《素女經》,到現代網路小說經典《覆雨翻雲》、《褻瀆》,從西方大部頭名著《兒子與情人》,到日本圖文並茂的作品《宮澤理惠寫真集》, 所以我才能在這麼多年裡一直堅持對閱讀的興趣啊。


少買書。書買多了壓力大,不利於看書。

我自己喜歡用iPad來看書,iBooks裡面每次只放一本新書,不合口味就刪,合口味就看。個人非常喜歡這種輕鬆隨意的感覺。
如果是實體書,每次都喜歡先在書店看一兩章,或者上網看看書評再買。

博客或者文章也是這樣,不要給自己安排太多任務,儘快判斷是不是和自己口味。


暫沒看到一個戳中痛點的答案。我認為克服無法進行長閱讀的問題,只需要:從閱讀中收穫實質價值:成就及尊重感、平和愉悅感、安全感、知己感、自我實現感;
只需要收穫一點,後續你會愛上閱讀,Trust me.


註:下文的閱讀特指長閱讀,短閱讀限於篇幅,很難將體系化的智慧講透,筆者認為,除了段子外,從短閱讀的高度濃縮中能有大收穫的唯那些擁有高度智慧及閱歷的人,此處不就此展開探討


通過閱讀獲得成就感
無論你從事何種職業,都能從閱讀中受到啟發,學以致用,改善自身或團隊的工作,提升成果,並最終獲得巨大的物質回報、精神回報,這種成就感、被他人尊重感給你帶來的快樂是無以倫比的。

隨便舉幾個筆者個人曾經通過閱讀獲得的成就回報:
2010年《定價定天下》為公司從項目化到產品化運作提供基礎的保障;
2011年《藍海戰略》為公司產品轉型提供了實質可落地思路;
2012-2015年《影響力》、《迷戀》、《瘋傳》、《參與感》、《自商業》、《華爾街日報如何講故事》……使我的互聯網運營工作不斷得到啟示,升職加薪……O(∩_∩)O
2009-2015年《Fundamental of Management》、《重來》、《創業其實沒有那麼難》、《創業必經的那些事》、《公司死亡筆記》、《哈佛商業評論》(期刊)……讓我在企業戰略、團隊管理上擁有更廣闊的視野,面試社交吹牛水平顯著提升
以及一切自媒體公眾號的若干深度長文,此處不一一距離。

通過閱讀獲得平和愉悅感
個人感悟特別深的幾點,純粹的娛樂、綜藝、段子、物質刺激僅僅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樂,花大把在這些地方上,非但沒有進步,還會降低自己的專註力、品味情趣、為人處世的情商,而唯有閱讀才是真正能讓人內心找到平靜的終極武器,這幾十年來,通過閱讀收穫了溪水慢流的愉悅感、更高的生活品味、謙和的為人處世之道……
信手舉幾例:
《茶之書》、《任憑風.且聽雨》、《人間詞話》,有關美、文化、品味、人文涵養的現實價值;
《論中國》、《金融的邏輯》、《一本書讀懂進化論》,從不同的視角解讀各個領域;
《非暴力溝通》,高情商都需要看的一本書,為人處世會更智慧。

通過閱讀獲得安全感
公務員、國企鐵飯碗、大公司的安穩都給不了你安全感,一旦你不具備創造價值的能力,你必然會過於依賴外界,哪天你的強依賴關係不復存在了,你的飯碗怎麼辦?
當今社會,獲得安全感的唯一途徑就是:不斷提升你的本領。
只要能夠具備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本領,你在再小的企業,或者意見與老闆相左,甚至裸辭,內心依然很安穩(筆者均體驗過,嘿嘿,噓~),一技在手說走就走的洒脫感靠的就是能力。
信手舉幾個有效獲得安全感的書籍:
《浪潮之巔》,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是一部IT史詩。
《貪婪的大腦》,《思維導圖實用手冊》讀懂大腦能有效釋放大腦的潛在能力。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實用大智慧不解釋。
《松下幸之助》《活法》《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讓自己重新定義人生,更加清晰人生的意義以及後續的方向。

通過閱讀獲得知己感
說實話,真正擁有高度修養認知的人,在社會上的比例是及其低的。哪怕是你生活中的所有親友、同事、同學,真正能與你交心(與你擁有對等智慧,彼此理解)的人寥寥無幾。
怎麼辦?在閱讀中找到朋友。
閱讀就是與作者的對話,甚至穿越千古歷史,跨越汪洋……知道世界曾有過彼此交心的人,便已足矣……
筆者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曾收穫過的知己朋友感的書籍:
《挪威的森林》,學生時代的最愛之一,哈哈
《窮查理寶典》,閱歷越多越懂得其中的大智慧
《三國演義》,男孩子都應該閱讀的名著
《血腥的盛唐》,不知道是不是同為老李家,對唐朝有種說不清的感情
《書都》(刊物),集眾大家的閱歷、智慧


以上所有的書目僅僅是距離,或許只是筆者閱讀量的十分之一不到……

最終,通過以上閱讀獲得自我實現感


五感兼具,嗜書如命


希望個人關於閱讀的心得分享能幫到你。


less is more.
真正值得看的內容不多。把少數內容認真看看就可以了。
另外,精闢的內容一般都比較短。那些長文章真的一定值得看嗎?


很簡單:讀倦了就直接看最後一段。(書的話就看結局)

一般可以放下了。如果還感興趣?
那麼說明寫的不錯,可以再看看小標題。
如果還感興趣?

那麼拿出時間來吧,這是極少數值得你精讀的文字。


針對你目前的狀況,當務之急:
戒掉 Mark
要麼現在就讀,要麼再也別讀。
給個痛快!

然後,再說然後。


推薦閱讀:

TAG:閱讀 | 心理學 | 心態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