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重組項目都是從什麼渠道得到的?
簡單說一下吧,就我個人挖掘併購交易(賣方)的幾個渠道
1. 個人社會關係網
目前這是我主要的渠道,包括各地的高新園區,幾個主要城市的科委,發改委的朋友介紹,參與一些重點城市的創業投資活動等等
海外併購方面,因為我同學的關係,我目前專註在西班牙區域尋找合適的消費類標的,比如海鮮罐頭,食品加工,礦泉水和葡萄酒等
2. 中介機構,投資銀行互動介紹
併購交易這個行當,屬於朋友越多,標的才越多,才有得選的行當。任何中介機構,投資銀行,從各種角度來說都可以合作,所以必須要和他們搞好關係。
3. 券商的深度合作
券商一般擔任買方顧問,但他們也樂於介紹一些他們做不了的賣方標的給我,我再和這些標的溝通之後形成賣方顧問關係,然後在拿到市場上尋找買家。
4. 各種專業組織,比如有人提到的MA International
去年我們參加了MA International的達拉斯年會,會後我們和達拉斯的Capital Alliance進行了兩筆交易合作,但我個人感覺溝通很不順利,因此後來互動也就少了
MA International致力於建立全球範圍的併購互動網路,類似於該互動網路的還有MergerMarket的併購情報中心。
通過這些網路,我們可以獲得許多全球範圍內的併購標的的信息,但我個人其實覺得操作特別困難,主要是在溝通和行動計劃的制定上。
5. 買方併購需求挖掘
這個就很多了,利用同學關係,領導關係,政府關係,券商關係,中介機構關係不斷挖掘上市公司和大型企業的併購需求,然後根據需求去市場上尋找合適的出售標的。
如果你是個夠體量在市場里有名聲的PE,什麼都不用做就會有人排著隊來給推薦investment opportunity。投行,律師,developer,各種其他顧問和行業公司,主要需要有很快的gate keeping分辨能力,找合適的,馬上推進。要簽保密協議就馬上籤開始看細則 crunch numbers,要去和賣家或者顧問談訂了時間就飛去談,拿著一張三頁的deal pipeline然後幾個月沒什麼具體進展的就是在浪費投資人的管理費,看市場上有什麼auction就去混混投也是很沒能力的表現。
另外好的PE都會自己有top down的視野,一個個行業一個個地區地有所取捨,從大處看知道想要什麼市場哪個exposure,再具體去看有哪些機會可以快速高效或者有創造性地做deal。Origination的能力沒有隻能等著看別人賣什麼基本是不可能有像樣的業績的。主要的渠道有,投資銀行 律師事務所 會計師事務所 諮詢機構 另外就是專門從事併購交易的一些中介機構以及這些併購機構形成的併購中介聯盟。
先佔個坑,有時間了再補充。= =!
我們首先來看併購項目的參與方都有哪些?
併購方及其中介團隊——併購顧問、會計師(包括財務、稅務等)、律師等
被併購方及其中介團隊——併購顧問、會計師(包括財務、稅務等)、律師等;
很顯然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在併購中擔當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擔當併購顧問角色的一般都是投資銀行或其他從事併購交易的中介。那麼如果你要尋找併購重組項目從這些中介機構入手顯然是很好的選擇。
下面來具體分析,先上圖:
M&A又稱MAI(國際併購集團),是一個由各類併購中介機構組成的國際領先的併購交易聯盟;
普華永道、畢馬威、德勤、安永是傳說中的「四大」;
高盛、摩根斯坦利是國際著名投行;
下面將這些中介機構分成三類來分別說明,1、投資銀行;2、從事併購交易的中介機構及其組成的聯盟;3、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以及諮詢機構(諮詢機構一般不會直接參与併購交易,但是許多併購方背後都有諮詢機構的服務);
他們構成了國際併購重組交易中的三股中介力量;其中力量最強的當屬投資銀行,他們是撮合併購交易的關鍵主體(上圖中顯示的投資銀行的數量較少的原因在於,國際頂級投資銀行由於數量較多,其力量間的差距也不是很懸殊,各家每年的併購交易數量相差不大,由於圖中只列了前十名,有很多投行完成併購交易的數量跟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相差不大,但是無法上榜;如果將所有頂級投資銀行的併購案例數匯總加起來列示,肯定是最強的一股。而律所的行業集中度更低,導致沒有一家律師事務所能夠上榜。相反,由於會計師行業的高度集中,都被「四大」壟斷了,才使得這四位全部上榜);
其次是律所很會計師事務所;最後是從事併購業務的中介機構及其聯盟;
之所以從中介機構入手來尋找併購重組項目,是因為併購重組是一個私密性非常強的商業活動。在交易未達成,或未對外公布前,其活動僅限於很小的一個圈子裡面的人知曉,而中介機構是屬於這個必不可少的一環,從其入手能夠獲得很多未公開的信息資源。
一般併購交易流程(併購方)
(圖中描述的是一般併購交易流程,有些併購交易是併購方直接看好了併購對象,僅僅是需要中介機構去談判、調查,就會跳過篩選階段;賣方發起的併購流程與買方類似,只是將雙方位置調換)
中介機構在併購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尋找合適的併購對象;二是作為買方(賣方)顧問撮合併購交易。而如果想通過中介機構渠道獲取併購項目信息,你必須能夠為其提供足夠的價值;也就是說,你必須在中介機構在為買方(賣方)尋找合適的對象這一階段介入交易,利用自己的資源關係幫助其尋找到合適的對象。如果你能夠幫助其找到合適的對象,那麼自然就有資格參與到交易中來。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好處等你拿,你如果想通過這條渠道獲得項目資源,就必須展現出自己的價值,別人才會和你合作。如果等併購項目進行到雙方撮合談判階段,再進入幾乎是不可能的了,除非你跟買賣雙方的一方有很深厚的合作關係。
而中介機構願意和別人分享併購項目資源的緣由在於,併購是一個雙方談判博弈的過程;在中介機構獲得了項目資源後,他只能選擇擔任一方的顧問來參與交易,不可能同時充當買賣雙方的顧問;例如,如果中介機構是買方顧問,他就需要幫助買方尋找賣方,如果你能幫助其找到合適的賣方,那麼賣方顧問的位子自然就屬於你。因此從中介機構取得項目資源的首要條件就是展現自己的價值。
此外,併購是一項私密性很強的商業活動,在正式對外公布前的任何一個時段都需要遵循嚴格的保密程序;因此中介機構不會隨隨便便就把項目資源和人分享,能夠從他們手中得到項目源的,都是與其有深厚合作關係或者與高級管理人員有私人關係的機構。所以,如果想打通這一渠道就需要平時多下功夫,多和這些中介機構互動,與其分享一些項目資源,或者在自己參與的項目中如果需要律師或者會計師,就幫忙引薦參與機會等等。
至於自己去挖掘開拓併購項目,現實中我感覺非常困難,因為任何一項併購活動對企業來說都是極其重大的交易事項,企業一般不會對外透漏關於這方面的信息,因為消息一旦泄露對公司員工隊伍的穩定、對公司股票價格都會造成嚴重影響,有時還會引起競爭對手的連鎖反應。企業一般都會選擇和自己有著深厚合作關係的中介機構,由中介出面來發起併購交易,並且在正式談判前一般都不會輕易透漏併購者的身份。所以併購項目的發起一般都是企業(無論是買方還是賣方)主動聯繫中介,很少有中介去說服企業主動併購(除非是已經有項目,需要企業做賣方或買方)。
當然,如果做併購自己肯定要多開拓一些企業資源,因為一旦當你拿到項目時,你手中企業資源的多少決定你是否能夠最終配對成功,直至最終達成交易,獲得相應的收入回報。否則,如果你手中沒有足夠多的企業資源,即使給你一個併購項目源,你也沒有辦法給企業成功配對。而這些企業資源的獲得,通過各種行業協會啊,政府機構,投資機構,現有客戶引薦啊!等等諸如此類渠道。
在併購中介的三股力量中,由於所處的立場以及自身實力的不同,他們手中的資源是有差別的。
1、投資銀行
總的來說,投資銀行由於實力強大,在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充當併購買方顧問,即使是在當賣方顧問的時候,其交易對手的買方顧問肯定是對等的投資銀行。這主要是由於併購的買方要達成併購交易需要海量的資金支持,很少有買方完全靠自己的資金能夠支持其併購活動,都需要進行併購融資。而在三股中介力量中,只有投資銀行才有資金實力為買方提供併購融資貸款。其實,更進一說,在併購交易中,投資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並不是充當併購顧問所取得的服務收入,收入的大頭是為買方提供併購融資貸款而取得的利息收入。由於併購涉及的貸款規模很大,這一部分收入是非常可觀的。 而其他的併購中介其收入的主要來源就是顧問服務費。
2014.06.18更新(工作很忙,慢慢更)
舉一個案例,去年6月份的時候,公司管理層去歐洲考察,經過中間人的引薦接觸了當地的投資銀行,給介紹了幾個法國的併購項目,雖然投行都是以賣方顧問的身份參與,但是在所給出的收購方案中,投行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融資方案,幾乎可以解決收購方的各種資金困擾。有一個項目是收購巴黎市中心的一家五星級酒店並改造升級成PALACE HOTLE,所需資金2-3億歐元,投資銀行給出了三套融資方案:收購方資金實力強大,自有資金可以支持收購,投行將提供過橋貸款;如果收購方不能在短期內湊夠足夠的收購資金,投行可以提供收購總金額一半的10-15年的長期貸款;最後投行甚至可以參與併購,收購30%左右的股份(收購方有權在5年後按市價收購,或者投行自行轉賣),並給收購方提供併購貸款支持。
除了投資銀行,其他中介機構很難再併購交易中能夠給予併購方如此強大的資金支持。有些從事併購交易的機構,也會和一些實力強勁的銀行、基金進行合作,提供併購貸款,但是他們所提供的融資支持服務遠比上投資銀行。
此外投資銀行還有許多有良好合作關係的從事併購交易的中介機構(主要是這些機構要抱投行的「大腿」,靠投行的全球網路),可以提供豐富的併購項目資源。去年拜訪的那家投行給我司介紹了幾個中介機構,提供了從葡萄酒庄、旅遊度假村、滑雪場、旅行社、航空貨運公司、馬達加斯加大蝦和蟹的養殖場等等,包含各種行業的豐富的併購項目。
所以呢,如果要找項目資源首先要去抱投行的大腿!抱大腿無非兩條途徑:一是與投行人員有深厚私人感情(沒有感情就發展感情);二是利益共享、合作共贏,自己有了好的case也要跟投行共享,利益的輸送是相互的。
2、從事併購交易的中介機構及其組成的聯盟
這類中介機構大都是區域性質的,勢力範圍限於某一地區或者某一國家。因此他們更需要組建聯盟來相互交流彼此所擁有的資源,以實現更高的配對幾率。
如果題主是屬於這一類機構的人員,國內的同類機構之間的交流基本都很保守,大家都藏著掖著,生怕別人搶了自己的飯碗。所以,還是要多參加一些國際性質的同行業的聚會,這樣彼此之間交流項目源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不存在直接競爭關係。
這類中介機構手中的項目資源大部分都是待出售項目,他們都急需找到合適的收購方;而在如今這個時代,中國在世界併購領域頻頻扮演「收割機」的角色,有很多外國併購機構都希望跟中國同行交流,推銷自己手中的項目。上文我已經提到了,各種項目資源極其豐富,農業、養殖業、酒業、旅遊業、地產業、物流業等等。
有人提到和外國同行交流起來很不順利,我覺得這是一個信任的問題,你不可能期望在沒有建立起深厚的合作關係之前都能跟別人坦誠的交流。 可以事先多跟幾個國外機構接觸,爭取和他們合作完成一兩個項目,建立彼此信任的基礎。等有了成功合作的case之後,彼此之間的交流一定可以前進一大步。
3、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
哈哈,這個題目果然很有「用」!本人(券商)現在有幾個固定的圈子,會不定期交流項目信息。另外就是自己的人脈關係,主要是pe,之前服務的客戶,以及他們的朋友。但總覺得最終能讓自己走上正軌的,還是基於行業或某種特有資源的深層次長時間積累,否則和靠天吃飯無異。
大多回答是身處中介機構角度,我從收購發起方角度回答一下:
1、最主要的項目來源是企業自身,企業併購一般是產業鏈上下游併購和同行業併購(中國目前還主要集中在產品線互補或行業客戶互補),在業務開展活動中,無論合作還是競爭,與上下游企業、競爭廠商、合作廠商會有很多互動,都是一個大圈子裡的人,抬頭不見低頭見,所以也會有一些聯繫。更重要的是,彼此間相互了解程度比陌生人要多,有些還有較深的信任關係。因此,把企業自身的觸角利用好足夠企業忙乎了,這來源是企業最主要的渠道。
2、來自中介機構的介紹,這裡就多了,券商、律師等,但這些項目來源有很多是與企業自身業務存在跨領域問題,質量相對不高。其中最重要的應有三塊,一是海外併購,二是併購發起方要實施多元化戰略,三是技術的發展使得併購發起方必須要去獲得一塊屬於本行業但自身尚未涉足的業務,例如大數據。
很透徹,我剛進這個圈子,公司做這塊,
作為一個剛入這行不久的應屆畢業生來說,我以我以身的經驗來分享一下,首先不像高票回答者那樣有特彆強大的人脈圈和社交圈,我每天做的就是像師父指導的那樣注重量的積累。首先,公司會分配給你幾個主要的公司名稱,你就去官網上找到他們公司的聯繫方式,然後給他們打電話,找到專門負責對接項目的部門或者是對接人,然後給他們介紹你或者是你公司本身的優勢和主要的業務範圍。其次,通過網路平台去推廣你們本公司的業務範圍尋找合適的對接人。
以下是專門從事國資產權併購的交流群,感興趣的可以掃二維碼進群哈
http://qm.qq.com/cgi-bin/qm/qr?k=M3cpZnjyLZWJOBZwIaVeUMvK1TjInu7s (二維碼自動識別)
https://weixin.qq.com/g/A66b2lP6K7y_FrrC (二維碼自動識別)
股權投資火爆發展,百億級機構大量湧現
私募股權投資隨著近幾年的火爆發展,體量已逼近10萬億,可以說撐起了私募行業的大半壁江山。
火爆的私募股權量級即將逼近10萬億
今年私募股權創業投資領域異常火爆,最新數據顯示,截至 4 月底,今年以來私募股權、創業的管理基金實繳規模猛增 9,028 億元,較去年底增長將近 20%,達到 5.59 萬億元,同時管理人數量突破 1 萬家,基金產品超過 2 萬隻。
各類型私募情況(2017年4月)
如果拿證券類私募和非證券類私募的認繳規模作比較,這種情況更為誇張,到今年一季度末,證券類私募基金認繳規模為 2.97 萬億元,而非證券類私募基金認繳規模高達 8.93 萬億元,按照現在的擴張速度,到今年年中,非證券私募基金(包括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和其他,其中大部分是股權創投)的規模有望突破 10 萬億元。
而今年私募基金行業規模能夠接連突破 11 萬億、12 萬億兩個大關,股權及創投私募貢獻了主要力量。由於股票市場震蕩,這兩年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規模增長緩慢,相反,卻給PE/VC們帶來發展機會,實現了規模的快速擴張。
證券類與非證券類私募基金規模比較(2017年一季度末)
證券類私募基金的趨冷,非證券私募基金的瘋狂擴張,這種對比反映了這兩年市場最真實的樣貌。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的規模大幅超越證券投資基金,意味著這兩年PE/VC迎來了黃金髮展時期。
有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有超過70%的高凈值人士計劃增配私募股權基金;在全球私募股權及風險投資基金募資及投資金額有所下降的背景下,中國市場表現強勁,募資及投資金額均創歷史新高。
股權私募基金主要包括成長基金、併購基金、夾層基金、房地產基金、基礎設施基金、FOF母基金等類型;創投基金包括成長基金、早中期成長型基金、基金的基金(母基金、FOF)、天使基金等。
經濟轉型百億級股權私募大量湧現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階段,國家倡導「雙創」,發展高新技術,進行產業併購重組,加大基建等方面的投入,推動了相關領域股權投資的熱潮。而在這兩年證券市場經歷一輪牛熊輪換,股票投資機會匱乏的情況下,不少高凈值客戶也進入股權投資領域,帶動大量資金湧入股權創投市場。
百億級別的私募股權機構大量湧現,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5月30日,在協會登記的規模超過100億的私募股權機構有171家,既包括鼎暉投資、君聯資本、紅杉資本、昆吾九鼎投資、歌斐資產等老牌PE投資機構,也包括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北京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等地域型投資機構。
據了解,2016年9月國內規模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在北京成立,預計總規模為3500億元,首期募集資金1310億元。備案數據顯示,該基金的管理人為誠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託管人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據了解,該基金將重點投資於中央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包括企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科技創新、國際化經營和不良資產重組等項目。
單只股權基金的規模隨隨便便就刷上了1000億元,這種高度是證券基金難以達到的,這也說明私募股權創投規模爆發背後實際上有多重因素,不僅僅是資產配置的轉向,還有關於經濟建設發展的需求等。
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私募股權及風險投資基金募資規模從3470億美元降至3360億美元,而同期在人民幣基金募資劇增的推動下,中國市場募資金額大幅攀升至725.1億美元,較2015年增長49%。其中,2016年人民幣基金募資金額較2015年猛增177%,達到548.9億美元,佔總募資額比例劇增至76%,而2012年至2015年間,該比例僅為40%左右。
為什麼股權投資收益較同類要高
股票基金的不確定性:
股權投資的盈利模式優於股票投資。股權投資的盈利模式是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價差,乘以企業凈利潤增長。在股權投資中,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價差目前基本上在2-5倍左右。而股票投資的盈利模式主要是賣出時的價格減去買入時的價格乘以企業凈利潤增長水平,但就是這個賣出時的價格和買入時價格是極其不確定的。就是這個不確定的要素導致了股票基金經常虧損。
股權基金保障完善
市場規則更有利於股權基金,股權基金所投資的企業普遍存在一個保本保息的回購條款,或者是業績對賭的協議,即使所投向的企業業績下滑,股權基金也可以通過現金補償或分得更多的股份來確保自身的利益不受到損失,股票基金基本上是盈虧自負,無人負責。
股權投資信息透明程度更高
有人把股權投資比喻成談戀愛結婚,把股票投資比喻成一夜情。其實不無道理,PE機構入股企業之前,都要經過詳盡而深入的盡職調查,對企業的情況了解得更深刻。同時還要幫助企業成長,能夠得到企業的尊重,能獲取到更多的信息,而股票投資者往往很難對上市公司有深入的調研, 一個董秘或者一個證券事務代表都可以打發所有的調研者。
股權投資更能克服人性的弱點
股權基金和企業的戰略目標更為接近,股權基金和企業的管理團隊的利益是一致的。往往把公司上市當成終點,或者是階段性的奮鬥目標。因此,PE機構入股後,將會和管理團隊一道,齊心協力把公司推向上市當成奮鬥的目標。而股票基金在二級市場買入時,往往還要遭遇上市公司管理團隊和股權基金減持套現的壓力,因為他們階段性的戰略目標已經實現了。
股權投資更能夠克服人性的弱點,股權投資一旦投入,不能馬上退出,也不會因為企業有一點利潤增長就賣出,這就使得股權投資真正變成一種長期投資,就能夠充分地分享企業成長帶來的利潤增長。股票投資容易受市場情緒波動帶來的影響。
如何獲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和融資信息
一是個人社會關係網路
二是券商深度合作
三是投資銀行介紹
四是律師事務所介紹
五是會計師事務所介紹
六是挖掘上市公司併購需求
七是開拓一些上市公司企業資源
八是上市公司自身,企業併購一般是產業鏈上下游併購和同行業併購(中國目前還主要集中在產品線互補或行業客戶互補),在業務開展活動中,無論合作還是競爭,與上下游企業、競爭廠商、合作廠商會有很多互動,
九是專門討論併購重組,上市公司融資的qq群
十是關注專門發布併購重組的微信公眾號
關注個人簽名,我會不定時發布上市公司併購重組,融資信息.
個人關係網,政府相關的資源、中介機構、同行推薦等等
受教了,多謝分享!
知名韓國公司(小家電行業)尋找投資人,如何尋找
熟人。。
Linkedin上搜索
推薦閱讀:
※投行的人為什麼加班的時間那麼長?
※在研報中,分析師預測某一上市公司7年後財務數據的做法是否合理?
※為投行的交易員寫程序,大概需要哪方面的技術?
※資本市場里買方(Buy side)的生活狀態是怎麼樣的,比賣方(Sell side)真的好很多嗎?
※頂級投行和頂級諮詢哪個對人的要求更高?如果要求同樣高,為什麼在工作強度都很大的情況下投行薪水高於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