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次印度閱兵就要疊羅漢表演各種雜技?



2011年在印度的時候觀看了共和日閱兵,因為買了比較貴的票,坐在中央位置,遙望辛格……

共和日閱兵上出現的摩托車特技隊名為 「魔鬼突擊隊」 ,非常尊貴,而且的確是軍方的摩托車特技隊伍,印度的閱兵名為 「共和日閱兵」 ,其地位和我國國慶閱兵等同,但整體來說,印度共和日閱兵的整體氣氛更歡樂一點兒。

共和日閱兵基本的路數和國內的國慶閱兵是差不多的,先是花車,用以凸現印度各族人民在辛格領導下欣欣向榮高速發展。然後是各軍事單位分列式前進。每個軍事單位的方陣有自己的風格(包括服裝、步伐、敬禮方式),有跟我國一樣走正步的、有跟降旗儀式上一樣把腳抬過頭的、還有自由散漫行美國軍禮的、還有專門有人在前面耍權杖的、還有牽著駱駝的,據說往年還有大象,但那年沒有——總之看得出非常傳統、非常特色,而且根本沒想統一。你可以設想一下我國56個民族各族都有自己的私兵,差不多就這樣。後面還有一些重型武器,最過分的是他們把飛機和潛艇弄了個模型也抻到街上來了,而且他們做模型的手藝還糙……

摩托車特技隊表演是壓軸節目,摩托車特技實際上是印度國的一項文化習俗,@孟德爾 上面的回答里貼了個舞龍,就非常對稱——沒人會覺得它有實戰價值、也沒人想讓它有實戰價值,但是作為傳統,在閱兵儀式上如果沒有摩托車特技就絕對缺了點兒什麼。另外你當然可以覺得摩托車特技隊很滑稽(實際上我也覺得有點兒滑稽),但這種滑稽就類似於一個洋人跟你說他看到舞獅感到滑稽(甚至是看到我國閱兵部隊走正步感到滑稽)一樣,理論上都屬於 「少見多怪不包容」 的範疇。當然我就承認自己不包容,覺得當個樂兒看挺好,但是硬腦補印度人都相信這種雜技能對敵,就屬於裝糊塗了。

而且魔鬼突擊隊的確挺棒的,他們出場之前長街上所有印度朋友都凝神屏息翹首以待,第一個哥們出來之後整個長街還是鴉雀無聲,我遠遠看著一個人站在摩托座兒上從遠處筆直開過來,銀色的頭盔反射著太陽的光芒,一瞬間還真有些如痴如醉。等待摩托車表演結束後,全場歡聲雷動,印度空軍的SU-30編隊這時候飛過來在上空做低空通場,現場氣氛就更加火爆。沒錯印度朋友那天的愛國心絕對是發自內心的。

所以說,摩托車特技隊就是印度的部隊文工團,摩托車特技也是他們的傳統表演項目。雖然印度閱兵的確也有不靠譜的地方(比如弄輛卡車在上面裝上一些筆記本電腦,然後幾個人坐在車廂里做打字狀,就硬說是信息化中樞移動控制平台),但是沒任何人指望摩托車特技隊疊著羅漢去對敵。

另外,現場看這個雜技的確好帥………………


你以為舞龍舞獅、腰鼓隊、扭秧歌、舉牌子點陣拼圖在別的國家來看就很正常么?有的時候這種外人看來古怪的儀式慣例什麼的,只要本國人能自High到就完了。你看著別國人遊行奇裝異服做些蠢事就有了優越感,指不定一個印度小孩指著電視上一個擦著鮮艷腮紅、扭腰擺臀的東北大媽問他媽:「這是不是小丑?」

給你講個故事吧:有個中國人在國外大學圖書館找到一本書,講述世界各國節日慶祝方式,很多不可理喻的風俗讓他哈哈大笑,覺得外國人怎麼腦子都有病。但看到一段話時頓時就笑不起來了:
中國迎新年:點燃大量炸藥。


其實印度閱兵主體部分和某集權國家毫無區別。都是大方陣走隊列,槍上肩面向主席台首長好同志們辛苦了,完全一樣。
軍隊的雜技表演確實有,重武器用模型代替也確實存在,但都屬於點心性質,並非主菜。
那為什麼我們看到的新聞照片上有這麼多和軍隊無關的內容呢?

因為你看到的大部分是印度國慶遊行的照片啊親。

包括這次安倍去印度參加的,也是印度的國慶活動。印度的閱兵本身只是國慶日的遊行的一部分。遊行當然以喜慶為主,難道還十里長街送總理嗎?

這就是媒體沒有節操的一面了。
如果日本媒體把中國國慶遊行小學生揮舞氣球走過的圖片單拿出來,標題寫上《中國國慶閱兵解放軍隊列》,日本讀者肯定也要嘲笑中國猴子簡直不堪一擊。
沒有哪個國家經得起這麼歪曲,朝鮮遊行還有群眾隊列呢。

下面兩張照片,一張是印度12年國慶的,一張是我們五十年大慶的,你說要是外國人看了這兩張照片,有何感想?


印度閱兵的硬傷其實並不是摩托雜耍,而是嚴肅環節的那些腦洞。
(據說是海軍在排練閱兵)


北京軍區某部隊叫停大批表演性課目
「頭開紅磚、背斷木棍、鋼針穿玻璃、咽喉頂鋼筋推車……這些曾為部隊贏得不少榮譽的訓練課目,如今已淡出北京軍區某特種作戰旅訓練場。」
我們也有啊,表演性質的嘛。


你們啊,吐樣,以為這就是雜技而已?
話說中印邊境對峙時,印度士兵挑釁:信不信我一個電話叫來10輛摩托車?解
放軍答覆說:我一個電話叫來10輛」猛士「越野車!隨即雙方都呼叫了援
軍。解放軍的10輛越野車首先趕到,帶來了一個加強連。但是沒想到印度
姍姍來遲的10輛摩托車搭載了一個旅的兵力。


不同意 @孟德爾的偏見歸責於國內媒體以及觀眾偏見的觀點,如果國內媒體只刊登印度如此的閱兵場景,而且印度閱兵的摩托車雜技員都穿戲服而不是軍服的話,那麼確實可以歸罪於媒體誤導,觀眾盲從。
但並不是如此,一來我也看過很多印度閱兵時的正規軍隊裝備的場景照片,而且一些惡搞印度閱兵的視頻中也有反應這個。
二來,就我所見,也不是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印度閱兵只有摩托車雜技,只是覺得這個部分格外可笑而已。或許大家所討論的圈子不同吧
其實我認為,形成這種偏見,最大的原因應該歸責於印度的美學:他們讓摩托車雜技手穿的軍裝,而不是戲裝。
中國與蘇聯在閱兵後都有民眾慶典的節目表演內容,但是那是完全穿著平民服飾或者民族服飾,一看就是民眾花隊,和軍隊是兩碼事,穿軍裝的軍隊,走的是軍陣,開的是各式作戰武器,展示的就是自己軍隊。
但是印度人讓表演摩托車雜技,居然讓他們穿上軍裝,如果說這還能勉強解釋為展示軍人多才多藝,或者身手敏捷的話,但居然還有人用槍煞有其事的瞄準,那怎麼能不讓人產生這種感覺:你們是展示自己作戰方式的么?
當然,走方陣也不是現代軍隊的作戰方式,但是,這是一戰以前的上千年,人類的作戰方式,列出密集的方陣,誰的軍紀嚴明,方陣整齊,在戰鬥中就更加強大。當年著名的馬其頓方陣,羅馬方陣,瑞士方陣,西班牙方陣都是如此,而近代這種紀律嚴明,步伐整齊的軍隊的戰鬥力更不必多說。因此整齊的軍隊方陣,那是自古以來和軍隊息息相關的軍事文化。然而軍人騎摩托車疊羅漢,卻是和軍事文化沒有一毛錢關係的。舉個例子,你看反應古代或者近代戰爭的電影,裡面出現密集整齊的方陣,你會感覺氣勢迫人,但是如果出現一匹馬上好幾個人疊羅漢殺向戰場呢?
當然,我個人覺得,如果印度人讓那些摩托車雜技手穿著雜技那種戲服,那麼表演這個是沒有任何不妥的,那完全是閱兵以後的群眾娛樂表演,如果嘲笑這個,那確實是膚淺了。但是讓那些人穿軍裝,拿步槍。那實在是一種不倫不類的混搭,當然如果印度人覺得這個挺符合他們自己的文化,那麼也不能說什麼優劣高下,但這個放到印度之外的地方,遭到不理解是很正常的現象。


首先 印度「國慶」慶祝的是印度憲法生效、民選政府上台,遊行其實是由閱兵和花車遊行組成的街頭派對

印度並無「國慶日」(National Day)一說,被廣泛認為是印度國慶節的1月26日實際上是印度的「共和國日」。儘管英國於1947年8月15日向印度政府移交了權力,印度重新獲得了國家主權,但直到1950年1月26日印度制憲會議宣布印度憲法生效、民選的合法政府上台,印度才成為法律和事實上(de jure and de facto)的獨立的主權國家(Sovereign state)。在這之前的近兩年時間內,印度政府行政首腦的合法性要接受英國女王的印度總督背書,須由其指定。憲法生效後,印度議會隨後決議每年1月26日為印度的共和國日,並舉行遊行活動慶祝共和國日。閱兵當然是遊行活動的重頭戲之一,但遊行並不等於閱兵,各省份的花車巡遊也是重要部分。

摩托特技表演絕非「從印度教苦修演化」,而來源於英國軍事傳統:一戰後,英軍信號兵須熟練掌握摩托駕駛技巧,信號兵學校建立了摩托車特技表演隊提高車技

武裝部隊人員表演摩托車特技絕非部分簡體中文媒體想像的「從印度教苦行修道動作演化出來的特技表演」,而是源自英國軍事傳統。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場無線電通訊並不總是可靠,駕駛摩托車穿越交火區域傳遞命令和情報對信號兵來說是一項非常實用的技能。因此,英軍信號訓練中心(British Army Signal Training Centre)會訓練信號兵們摩托車精準駕駛的技巧。1927年,為了提高訓練水平,該訓練中心成立了皇家信號兵摩托表演隊(Royal Signals Motorcycle Display Team),又稱「白盔摩托車特技表演隊」(White Helmets),並延續至今,參加包括英國軍事表演賽British Military Tournament)等軍事活動。在英軍傳統影響下,不少隸屬於英聯邦的國家的軍隊也建立了自己的摩托車表演隊。例如,加拿大就也曾建立加拿大武裝部隊摩托車表演隊(Canadian Armed Forces Motorcycle Display Team),並在各種加拿大國內和英聯邦的各種紀念活動中表演鑽火圈等摩托車特技。

白盔摩托車特技表演隊並不是英軍一戰後唯一成立的表演團隊,著名的英國皇家空軍的紅箭表演隊的前身也是一戰後成立的。事實上,摩托車特技和空中特技在表演性質上並沒有本質的不同,但在簡體中文媒體眼中,駕駛價值千萬美元的飛機和價值幾千美元的摩托車表演顯然不是一回事。

駱駝方陣是現役的印度邊防安全部隊,其在印巴邊境沙漠地區有難以替代的作用

各國閱兵確實不乏退役軍人組成方陣紀念歷史事件或兵種的,但印度共和國日閱兵中的駱駝方陣是來自印度准軍事武裝力量邊防安全部隊(Border Security Force, BSF)的現役部隊,而並不是如部分媒體所說是為了回顧兵種榮耀。事實上,自從1965年印度邊防安全部隊成立以來,駱駝騎兵就一直是該部隊的一部分。這隻駱駝騎兵部隊駐防在印巴邊境環境惡劣的塔爾沙漠中:據華爾街時報報道,印軍駱駝騎兵團的指揮官稱,這裡幾乎寸草不生,流沙遍布,完全沒有辦法修建公路;夏天溫度高達50度,車輛發動機會過熱;許多沙丘的坡度很大,車輛也只能望塵莫及。在這種沙漠環境中,駱駝反而成了最理想的運載工具。

擁有800頭駱駝的印軍邊防騎兵部隊在長達1,400公里塔爾沙漠印巴邊境每天巡邏三次,執行的任務包括走私稽查、醫療撤離、郵政通信、後勤補給和偏遠前哨的人員部署。事實上,駱駝騎兵如此實用,以至於印巴邊境另外一邊的巴基斯坦軍隊也同樣實用駱駝執行軍事任務。1976年,駱駝騎兵部隊作為一線部隊第一次參加印度共和國日閱兵,受到了印度民眾的歡迎。自此以後,讓駱駝騎兵這種一線部隊參加閱兵的傳統被延續下來。

保留民族裝束也繼承自英國軍事傳統:英軍招募單一錫克族士兵組成的步兵團,並允許錫克族士兵依據信仰包頭蓄鬚

殖民時期,英國大量在印度招募士兵,印度一度成為英國軍隊最大的海外兵源地。英國軍隊對印度籍士兵的運用頗具特色:因印度民族眾多,各民族之間語言不互通,英軍通常會把同一民族的印度籍士兵編入同一團級單位服役。英軍對印度各民族的信仰和習慣非常尊重,允許各民族士兵在按照其宗教信仰或習慣保留特色裝束。印度獨立以後,英軍中絕大部分由印度籍士兵組成的部隊直接劃歸印度軍隊。獨立的新印度顯然沒有理由比英國殖民政府更不尊重士兵信仰,對業已持續百年、形成傳統的單一民族的團級單位均予以成建制保留,對建國後新成立的軍事單位則多採取各民族混編的方式,並延續保留民族裝束的英軍傳統。

以印度陸軍的錫克步兵團為例,該步兵團由英軍於1897年招募成立,士兵全部為印度籍錫克族。英軍允許錫克族士兵依照其信仰包頭、蓄鬚,並不要求其和其他英國軍隊保持一致。兩次世界大戰中,錫克步兵團共有83,005人陣亡,109,045人受傷。印度獨立後,該軍團被劃歸印度軍隊。印軍保留了其錫克步兵團的番號,以及尊重錫克族士兵包頭、蓄鬚的傳統。雖然錫克步兵團士兵在閱兵中會身著鮮艷的禮服,但他們在作戰中顯然不會如此:他們會用迷彩頭巾包頭以防止暴露目標。

印度共和國日遊行分為閱兵和花車巡遊,把兩者混為一談屬於張冠李戴

和中國國慶一樣,印度共和國日遊行(parade)也分為閱兵(military parade)和群眾花車巡遊(civilian parade)兩部分。前者以軍事裝備展示、軍種方陣為主,後者以各邦、各行業的花車展示為主。不少簡體中文媒體將閱兵和花車巡遊混為一談,熱衷於將花車巡遊里花樣繁多的吐火之類的雜耍也算進閱兵里,並由此對印度軍隊「開掛」冷嘲熱諷一番,屬於毫無常識張冠李戴。

原文作者

周蔚 【另一面】印度閱兵:一直被誤解,從未開過掛


這幾天的「閱兵藍」你爽夠了嗎?除了享受三天假期,還是要思考一下下的。趁你還沒進入休假狀態(也許你還沉浸在單雙號的困擾之中,呵呵呵!),我們還是要看看閱兵式,別做個只看熱鬧的就行啦。

這幾天的「閱兵藍」你爽夠了嗎?除了享受三天假期,還是要思考一下下的。趁你還沒進入休假狀態(也許你還沉浸在單雙號的困擾之中,呵呵呵!),我們還是要看看閱兵式,別做個只看熱鬧的就行啦。


自古以來就有閱兵式這回事兒了

據記載公元前,古埃及、羅馬、波斯等國,已有閱兵活動,在我國,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觀兵以威諸侯」的記載。如在桓公六年8月,曾舉行「大閱」。「大閱者何?閱兵車也。」近年挖掘出來的秦陵兵馬俑,就很象古代閱兵的陣式。那時的閱兵,通常是在軍隊出征、凱旋或演習結束時,軍事長官調集所轄軍隊進行檢閱。

最初的閱兵是以打獵的方式進行的。軍隊列好陣勢,最高統治者成長官在陣前先用弓箭射獵禽獸,然後檢閱部隊,所以叫「搜」(春天裡打獵的意思)。以後,又發展為定期檢閱軍隊或戰車。每年一次檢閱步兵叫「搜」,三年一次檢閱戰車叫「大閱」,五年一次檢閱步兵和戰車叫「大搜」。

「閱兵」這個名稱是從漢代以後才開始叫起來的。在漢代,定期間兵常與立秋之日「祭獸」一起進行,其中增加一些打鬥的內容。以後,各個建朝時間較長的朝代都有類似定期或不定期的閱兵儀式。但到清代,督撫三年一次的閱兵卻仍叫「大閱」。


自建國至今,中國已經進行了14次閱兵,而且基本都集中在國慶舉行(07年建軍節的香港閱兵除外),這次真的是比較特殊的閱兵,但意義卻非常重大。


告訴我,閱兵一共分幾步?

閱兵是展現武裝力量建設成就,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一般而言,閱兵包括兩部分,一是閱兵式,即閱兵者從受閱部隊隊列前通過,進行檢閱;二是分列式,即受閱部隊列隊從檢閱台前通過,接受閱兵者的檢閱。

閱兵是展現武裝力量建設成就,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一般而言,閱兵包括兩部分,一是閱兵式,即閱兵者從受閱部隊隊列前通過,進行檢閱;二是分列式,即受閱部隊列隊從檢閱台前通過,接受閱兵者的檢閱。

所以站立不動受檢閱的屬於閱兵式,行進間檢閱的叫做分列式,這也跟我們一直所混淆的概念有所不同,當然我們更直觀所能看到的精彩部分都屬於分列式閱兵。

所以站立不動受檢閱的屬於閱兵式,行進間檢閱的叫做分列式,這也跟我們一直所混淆的概念有所不同,當然我們更直觀所能看到的精彩部分都屬於分列式閱兵。


來點兒猛料!看看分列式閱兵的亮點們

其實各國閱兵也有很大區分,基本上分為蘇式閱兵、英式閱兵、法式閱兵和美式閱兵幾種,這主要是國家體制的區分所造成的區別,但都有亮點可見。

其實各國閱兵也有很大區分,基本上分為蘇式閱兵、英式閱兵、法式閱兵和美式閱兵幾種,這主要是國家體制的區分所造成的區別,但都有亮點可見。


蘇式閱兵

蘇式閱兵特點是場面及氣勢在幾種閱兵模式中最為隆重宏大,徒步方陣受閱時採用德式正步,顯得特別整齊劃一。側重於展示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在幾種模式之中最能體現閱兵震懾敵對國家或敵對勢力的本來意義,故此往往最能夠吸引國際輿論的關注。

蘇式閱兵特點是場面及氣勢在幾種閱兵模式中最為隆重宏大,徒步方陣受閱時採用德式正步,顯得特別整齊劃一。側重於展示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在幾種模式之中最能體現閱兵震懾敵對國家或敵對勢力的本來意義,故此往往最能夠吸引國際輿論的關注。

蘇式閱兵,顧名思義,一般的前蘇聯國家或華約組織的社會主義國家更會選擇這種方式,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中國、朝鮮、古巴、伊拉克、越南等國家的閱兵更重視整齊劃一的分列式,展示國力和軍隊的強大。

蘇式閱兵,顧名思義,一般的前蘇聯國家或華約組織的社會主義國家更會選擇這種方式,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中國、朝鮮、古巴、伊拉克、越南等國家的閱兵更重視整齊劃一的分列式,展示國力和軍隊的強大。

人們在閱兵式上最先感觸到的是徒步方陣嚴整劃一的行軍和威武有力的正步。這種源於舊普魯士陸軍的操演步伐,因士兵在行進時頗似一隻走路的公鵝而被戲稱為 「鵝步」。從誕生之日起,正步訓練就被視為體現軍紀和操練是否嚴格的標準之一。

人們在閱兵式上最先感觸到的是徒步方陣嚴整劃一的行軍和威武有力的正步。這種源於舊普魯士陸軍的操演步伐,因士兵在行進時頗似一隻走路的公鵝而被戲稱為 「鵝步」。從誕生之日起,正步訓練就被視為體現軍紀和操練是否嚴格的標準之一。

喜歡看閱兵的人,當然最喜歡朝鮮。它不但是分列式走得最整齊的國家,而且閱兵最頻繁:每年至少會有一次例行閱兵(4月25日朝鮮人民軍建軍節,或9月9日朝鮮國慶節),碰到三代出自同一神聖血統的領袖的紀念日,更會舉行盛大閱兵。

喜歡看閱兵的人,當然最喜歡朝鮮。它不但是分列式走得最整齊的國家,而且閱兵最頻繁:每年至少會有一次例行閱兵(4月25日朝鮮人民軍建軍節,或9月9日朝鮮國慶節),碰到三代出自同一神聖血統的領袖的紀念日,更會舉行盛大閱兵。


英式閱兵

英式閱兵的特點主要是受閱部隊的方陣及隊列行進基本上繼承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傳統,側重於緬懷本國軍隊過往的光榮歷史,閱兵式上會出現很多早已淘汰的兵種及武裝備,部分方陣官兵會穿著老式軍服受閱。

英式閱兵的特點主要是受閱部隊的方陣及隊列行進基本上繼承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傳統,側重於緬懷本國軍隊過往的光榮歷史,閱兵式上會出現很多早已淘汰的兵種及武裝備,部分方陣官兵會穿著老式軍服受閱。

英國、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等英聯邦國家的閱兵會選擇身著民族傳統服裝行進走隊列,古典老式軍裝更有看點。

英國、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等英聯邦國家的閱兵會選擇身著民族傳統服裝行進走隊列,古典老式軍裝更有看點。

堅守傳統的英國分列式,隊列順序幾乎與19世紀軍事革命後定下的閱兵禮儀順序沒有差別,儘管後來隨著時代的前進又增加了皇家空軍、坦克隊列和一些特種單位的展示,但大體上依然保持著維多利亞時代的秩序安排。

堅守傳統的英國分列式,隊列順序幾乎與19世紀軍事革命後定下的閱兵禮儀順序沒有差別,儘管後來隨著時代的前進又增加了皇家空軍、坦克隊列和一些特種單位的展示,但大體上依然保持著維多利亞時代的秩序安排。


法式閱兵

法式閱兵中士兵走正步時的步幅比英式閱兵小,對車輛方陣的編排帶有較強的藝術氣息。

法式閱兵中士兵走正步時的步幅比英式閱兵小,對車輛方陣的編排帶有較強的藝術氣息。

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歐洲大陸國家更偏重選擇法式閱兵方式,馬匹、鷹等動物會加入隊列,可觀性很強。

法國徒步步兵中有一個獨具特色的方陣,全部由非法國籍的士兵組成,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法國外籍軍團徒步方陣。


美式閱兵

美式閱兵的主要特點是娛樂性、表演性和商業性在幾種模式中最強,猶如一場精彩熱鬧的武裝大遊行或狂歡節儀式;且士兵受閱時只走行軍步伐,不走正步。

美國、韓國、菲律賓等一些受美國影響較強的國家會選擇這種方式,閱兵更像一種表演形式。

美國、韓國、菲律賓等一些受美國影響較強的國家會選擇這種方式,閱兵更像一種表演形式。

最著名的美式閱兵例子就是西點軍校每年舉行的畢業典禮閱兵。當期畢業的學員們穿上正式禮服,舉著典禮用槍,組成校閱方隊通過主席台接受校長和嘉賓的檢閱,這已經成為美國人對西點軍校的第一印象。

或許,到了今天閱兵已經不能讓你血脈僨張了,但這個隨之而來的九月還是能讓人很期待,至少是我。


以下只是閱兵圖,僅供你爽。

▲ 玻利維亞閱兵式

▲ 曾經阿富汗的閱兵式

▲ 秘魯閱兵式(還有弓弩手????)

▲ 緬甸閱兵式

▲ 墨西哥的閱兵式

▲ 日本女兵的閱兵式

▲ 瑞士長矛方陣(確認這是現代的閱兵式嗎?不是穿越了么??)

▲ 曾經蘇聯解體前的閱兵式

▲ 穿著希臘傳統服裝的閱兵式


▲ 義大利醫務女兵的閱兵式


▲ 開掛民族的閱兵式,果然碉堡啦!!


▲ 智利的閱兵式(偷偷看的小夥子要被罰了吧?2333~)


▲ 怎麼看怎麼舒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方陣!
……呃,好吧!女兵方陣!

更多精彩內容,可以關注時尚旅遊微信公眾號trendstraveler


你以為天朝就沒有么,naive


摩托表演等雜技項目確實在印度閱兵、各種慶祝紀念活動中挺常見,印度人民很喜歡。軍隊里有專門練這個的,類似於我們的文工團吧,雖然規模地位上沒法比。我拍這張照片的現場,三哥們那是歡聲雷動,而看到緊張處,卻又全場收聲,手心裡都要捏把汗。跌宕起伏間高潮不斷,何樂而不為?


因為練好了就能在未來呈現出一下畫面:

——「連長!印……印軍攻上來了!」
——「多少人?」
——「就一輛摩托車」
——「那你慌個球啊」
——「上面騎著一百多個人」


你的文工團 唱歌跳舞 服務領導和官兵。。人家的文工團蹦蹦跳跳演雜技。。你表演功夫 你覺得好,人家唱歌跳舞你就看不上。。。那句話怎麼說來著, in their shoes


原諒我,一看到阿三閱兵,腦海里全是「多冷啊,我在東北玩泥巴,雖然東北不大,我在大連沒有家……」


閱兵在傳統上是「舊大陸君主們的陋俗」

反感閱兵的國家和人民其實不少。。。這個是一個心理基礎

不要把東亞人的國家觀往別人身上套,「愛國」這個詞至少在相當的語境中不一定是好詞

而且形式上只是純軍隊方陣的也沒幾家,小鬍子當年還要搞一堆中世紀鎧甲舉個卐字十字啊

高仿國防軍的智利閱兵里還有幾個硝石戰爭時期猩紅色服裝扛著前裝槍的逗比方陣不是嗎?

德系蘇系閱兵堅持正步 已經是很嚴肅的了 幺蛾子也沒比阿三少多少啊

這個是報導偏差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看到只有很少人提到

受以前大英帝國影響的國家大部分閱兵風格都更逗比一點。。。

英式閱兵中表演比例是相當高的,炫耀武力反而不一定。

大英酋長國自己就算國力最巔峰時候閱兵偶爾還搞一堆中世紀兵種出來,帶長弓和匕首的弓手和寬袍大袖的號手啥的。

話說回來法國人閱兵也沒消停到哪去啊,什麼古董都蹦出來了,每年的花招還變來變去,越來越蠢萌


觀念不一樣。
國人心中,閱兵就是要展示軍容風紀。真正要歡樂得到後面群眾遊行。何況國內絕大多數閱兵就是閱兵沒有遊行之類的。
印度而言·,他的整個共和國日就是一個大party,閱兵只是展示軍隊參與到這個party罷了,因此格調很歡樂。


合作——2016中俄內務部隊聯合訓練

合作——2016中俄內務部隊聯合訓練


記得局座曾經講過,閱兵有兩種,一種源自於當年蘇聯的紅場閱兵,當年是閱完兵直接上戰場,很嚴肅,我們中國的閱兵是這種。還有一種是為了慶祝,嘉年華式的,世界上多數國家的閱兵都是這種,包括印度。


其實說句大實話,我覺得光走正步也挺無聊的。


為什麼中國每次閱兵都要近乎變態偏執的追求方陣的整齊劃一?以前我也覺得挺好看的,可是看看網上傳的釘子別領口,腿夾紙牌,頭頂磚頭,背綁十字架……很抱歉,我看到這些就像看到印度的摩托雜技一樣,意義是什麼?能提升戰鬥力嗎?正常的軍容要有,可人又不是機器,如此偏執瘋狂又何嘗不是一種「雜技」?



推薦閱讀:

吞併克里米亞事件中,俄羅斯的得失如何?
戰鬥機是如何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的?
美國太空梭計劃中止的原因是什麼,未來有可能重啟嗎?
航空母艦戰鬥群厲害在哪裡?用一堆導彈給他全部炸翻很難嗎?
為什麼朝鮮戰爭美國人沒能打贏?

TAG:軍事 | 印度 | 閱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