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幾大汽車廠商都要退出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汽車製造業現狀如何?

通用汽車表示將在 4 年內停止所有位於澳大利亞的工廠,這將導致 2900 人失業。 via 通用汽車決定四年內關閉澳大利亞工廠

在通用之前,福特、三菱也退出了澳大利亞。


謝昌明邀。

我手頭沒有澳洲汽車製作行業的成本構成,但是澳洲汽車製造成本偏高是公認的。澳洲勞工成本高和澳洲本地市場規模有限是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談及市場規模,汽車製造是規模經濟。澳洲人口僅有2000來萬,2012年汽車銷量不足120萬,不足中國大陸三個周的銷量。而澳洲的汽車進口關稅又極低 -- 簽了貿易協議的國家非豪華車0關稅,未簽貿易協議的國家非豪華車5%關稅。澳元跟著過去10年的大宗商品超級周期水漲船高,進口車在澳洲的競爭力非常高,進一步壓縮了澳洲本土車的銷量。120萬輛車裡有100多萬是進口車;產量上不去,單位成本自然降不下來。

澳洲有四大汽車製造商:豐田,三菱,通用霍頓和福特。三菱在08年金融危機時就退出了澳洲,剩下三家裡,福特主要面向澳洲本土市場,霍頓部分產品出口,豐田主要出口(7成)。12年澳洲本地總產量才22萬,裡面8萬多被出口。澳洲的汽車出口集中在中東地區 -- 但就算是中東的土豪們對澳洲車的需求也維持不住了。這對整個行業都是惡性循環:需求越低,成本越高;成本越高,需求越低。

澳洲汽車製造業近十年來競爭力始終不行,能存活的唯一原因就是工黨為了選票而進行的大比例補貼;保守黨上台後汽車行業退出是板上釘釘的。當有一家製造商退出後,整個產業鏈的規模都會縮小,成本提高,帶來多米諾效應。從今年5月福特宣布退出,GM的退出以及豐田的退出就是無可避免的了。不管他們什麼時候宣布決定,三家退出的安排都已經有條不紊開始進行了。

我看來汽車行業從澳洲退出既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也是一件好事情。汽車工業在澳洲GDP里佔比僅有0.4%,還不如統計誤差大。澳洲政府單2012年就給汽車工業補貼了至少3.5億澳元,如果排除掉出口車的話,每輛澳洲人開的澳洲車浪費澳洲納稅人至少3500澳元。而這些錢能救活澳洲汽車工業嗎?如果擺多米諾骨牌的桌面不平,倒台是遲早的事。

如果我是那個頭上只剩下三個頭髮的禿子,與其吃這麼昂貴的藥方指望頭髮會晚一點兒掉,我還是自己拿起剃刀刮個禿瓢吧。


在澳洲,製造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勞動力成本也很高。現在澳洲的汽車工廠只剩下了豐田。通用之前表示將退出澳洲市場,原因是澳元升值,生產成本高,市場不夠大(其實是通用自己的霍頓不斷被日系車搶走市場。。。)。而就在七個月前,福特也表示將關閉澳洲的工廠。
事實上,澳洲的汽車工業衰落是從金融危機開始的,那個時候,澳元不斷升值,汽車進口關稅下調,大大加強了進口車的價格競爭力,雖然總體市場規模小幅增長,但去年較金融危機前比,澳大利亞國內生產的汽車銷量減少了幾乎一半。

簡單說一下最後堅守的豐田:
豐田澳洲:
員工 4200人
生產數量 101424(2012年)
其中出口 74335
收入 75.3億美元(包括豐田進口車的銷售收入)
凈利潤 -3383萬美元

豐田在澳洲生產的車大量出口中東,但是澳元升值使得這樁生意並不換划算。另外豐田在澳洲市場遙遙領先,可是卻無法實現利潤,換成任何廠家都不會甘心。豐田剛進入澳洲是上世紀六十年代,那時澳洲的成本劣勢遠沒有現在明顯。

但是如果說主要大廠紛紛撤出澳洲原因是澳洲市場小,我並不同意,澳洲人口數量不大,但市場成熟,車型結構要好於發展中市場,按理說汽車金融、售後等服務也可以有不錯的利潤,主要還是成本問題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首先感謝張善華的邀請,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自己的理解。
第一,澳洲本土的四大製造商均為海外子公司,用小白一點兒的話講,就是自主能力非常有限,包括自主研發跟自主銷售意願,甚至自主的話語權。前面兩者都還好,自主話語權非常重要,早年我們國家搞改革,很多城鎮企業引進外資,被控股之後都再也沒能有所發展,進而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就屬於這種情況。詳細的內容參見《郎咸平說》,這裡不再贅述。
第二,你去了解,發現澳洲的汽車行業其實取決於三個國家: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本身。但不管是誰家的車,研發這塊兒都歸美國。老美是什麼性子,有利就上,無利就退,甚至利少就退。當然,市場經濟嘛,人家又不是慈善家,我們可以理解。就是說,美國在澳洲的汽車利潤達不到預期值,甚至長期處於虧損狀態,所以公司高層會由此決策。
第三,其實還是把利益放到國際大環境下談。當時我們對美元匯率升高的時候,國內一篇嘩然,但是弊大於利的聲音還是稍高一些。為什麼,因為是老美提出來要抬高人民幣價值。這個情況同樣適用於澳洲,並且,澳洲的情況遠比我們更為嚴峻。從2001年,澳元對美元從0.5上升到1.1,一倍還要多。舉個例子,你原來100塊買一件李寧,現在要250塊才能買相同的一件李寧。然後你發現花300塊就能買一件喬丹,你會怎麼選擇?
第四,還得說賣的問題。澳洲人口基數在那兒,產出遠遠大於自身需求,所以盈利主要靠出口。如果產能小一些,自己內部消耗也就算了,這個道理跟我們人民幣再升值,跟我們普通老百姓日常消費基本變化不大的原因是一樣的:難道你會拿著美金去消費么?但是靠出口就不一樣,美國人會選什麼呢?參見第三,顯而易見。
第五,還是世界格局。現在物流技術越來越發達,全球資源其實是一體的,但是產生的效用價值不同。當初美國人為什麼要在澳洲發展?因為資源豐富,勞動力低廉,大抵是這樣的原因,詳見小學地理介紹中國的部分。但是現在不同了,澳洲發展起來了,那麼隨著利潤點的降低,轉移代工廠是必然趨勢。中國就可以成為下一個澳洲啊,對吧?等什麼時候中國也不再能提供這些資源了,第三世界的其他國家也是可以考慮的地方。
第六,其實是汽車行業本身的特點決定的。這些年,整車廠的利潤點一直在降,具體說來,就是生產一台車、銷售一台車已經不再是他們考慮提高利潤的地方,而著眼於售後的維修、保養、服務。這其實也是製造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從某種程度上偏向於服務業的意思。物質需求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就要發揮作用。
希望能有幫助,謝謝。


市場小,成本高。都提過了。
倒是有一點沒看到上面說了沒,通用和福特還在美國水深火熱的,財務問題依然難堪。雖然中國市場依然給力,但他們還是得權衡利益了,現在已經不是美國車的時代了。三菱的狀況更不用說了,除了Evo,我都快忘了它還有什麼了……


謝邀。
主要是本地市場沒有利潤了。90年代末一直到2010年左右經濟危機之前,澳大利亞透支了其汽車消費市場。整個澳大利亞只有2000萬人口,然而其在2000年汽車銷量就已經在100萬輛左右,注意這個只是新車整車銷售,作為一個成熟的汽車消費市場其二手車銷量參考英國標準應該也會超過50萬輛。
也就是說,這20年大家都去買新車了,買BMW啥的(基本都是貸款),差一點的finance一個二手的也沒大問題,然後到了2010年,這下好了,大家沒錢了,還怎麼換車啊!車廠賣不出去車,加上其人工成本昂貴,利潤向亞太(尤其是遍地土豪的天朝)大幅傾斜,那就關閉澳洲工廠咯。
注意只是暫時關閉本土工廠,並不是退出澳洲市場。


謝邀。

簡單的說,
1.市場有限,整車廠投資成本巨大;
2.供應鏈基礎薄弱;
3.人才匱乏(當然,這是個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


1、澳洲資源、物流和勞動力成本高。
2、澳洲人少,且買車只認少數幾個品牌,雖然大量留學生給他們帶來了一些對汽車的新概念,但終究不能顛覆。所以收益底。
總的來說還不如雞肋。
至於澳洲汽車製造業情況····實在不清楚。


投資建廠一般考慮三個因素:
1、靠近原材料產地。
2、靠近消費市場。
3、稅收。
第一個:澳大利亞雖然是全世界最大的鐵礦石產地,但並非最大的車用鋼材產地,其他車用材料如玻璃、橡膠、油漆、電子系統等在澳大利亞並非富集。
第二個,澳大利亞人口太少,就近銷售數量有限。
第三個,關稅問題前面已經有知友進行了詳細的解讀。

三個因素都不具備,汽車生產商沒有理由繼續在這裡生產。


澳洲在我印象里,對各大品牌來說都是一塊很重要的市場。
像國內06年引進的凱美瑞,其原型就是豐田在佳美平台上為澳洲打造的AURION,AURION相比北美版的Camry更豪華,所以國內當年的宣傳就是源於佳美,高於佳美。
由於澳洲人少地多,在他們那兒皮卡 SUV賣的相對比較好。
像豐田將LC80停產 繼而生產LC100的時候,仍然為澳洲和中東在LC80平台上打造了一款LC105,(陸地巡洋艦LC105系的車殼和LC100完全一樣,但車的底盤,變速箱,發動機分動器完全來自於中後期的80系)這款LC105在國內也有小貿進口,如果是柴油版本並加副油箱的話,續航里程可超過1000KM。
如圖 LC105


此外,澳洲與國內也是頗有淵源,像上汽通用別克生產過的榮御和林蔭大道,原型就是霍頓老款和新一代Statesman。只不過別克品牌影響力在那兒擺在,國內銷量一直是兩位數。。。
如圖


福特和通用針對澳洲市場開發的轎車
這兩款的特點就是卡車地盤,大排量V6 V8 V8T為主。前置後驅布局 前麥弗遜後整體橋(別問我問嘛後軸整體橋,其實我也不知道為啥這樣做)

澳洲市場類似巴西。自主品牌沒有技術,市場完全被國外品牌瓜分。
可以看出,本土生產車型銷量不景氣,再加上題主那個連接里提到的包括澳元持續強勁、生產成本高企、國內市場狹小,澳大利亞市場可能是全球汽車市場中競爭最激烈、分割最嚴重的區域市場。等等這些原因,均衡了一下生產成本和引進成本,造就了各大品牌關閉澳洲的生產工廠,但請注意,是關閉本土生產工廠,而不是停止引進進口車型。

在網上找了個數據

澳洲汽車銷量排行榜

The Federal Chamber of Automotive Industries (FCAI),也就是每個月編製VFACTS汽車銷量數字的機構,曾在上周表示FBT改革將令每年銷量降低10萬台。

豐田Corolla在7月再度成為銷量冠軍,繼續拉大與過去兩年澳洲人最喜歡的車型馬自達3之間的距離。馬3目前是銷量第三的車型,豐田HiLux是第二位。

Holden的兩個國產化車型這個月銷量堅挺,Commodore和Cruze分別佔據第四、第五位。

豐田Camry佔據第七位。福特Ranger, 三菱Triton和Holden Colorado也佔據了前10位的位置。

豐田在汽車品牌里排行第一,Holden銷量反彈,上升了13.4%.

馬自達和現代均超越了行業平均值,而福特保持了第五的位置,儘管它的銷量下跌了2.5%.三菱位於第六,銷量上升了65%.

大眾下跌了6.5%,使得它比行業平均值低了11%,這可能顯示了六月DSG變速器召回造成的衝擊。

日產下跌了17.6%.

Top 10最佳銷量車型 – 2013年7月

Toyota Corolla – 3945

Mazda 3 – 3464

Toyota HiLux – 2971

Holden Commodore – 2827

Holden Cruze – 2467

Hyundai i30 – 2290

Toyota Camry – 2061

Ford Ranger – 1781

Mitsubishi Triton – 1766

Holden Colorado – 1694

Top 10最佳銷量車型 – 2013年總數

Toyota Corolla – 24,915

Toyota HiLux – 23,693

Mazda 3 – 23,541

Hyundai i30 – 17,272

Holden Cruze – 14,970

Nissan Navara – 14,960

Mitsubishi Triton – 14,820

Holden Commodore – 13,128

Ford Ranger – 12,344

Toyota Camry – 12,196

Top 10最佳銷量品牌 – July 2013 (growth over July 2012)

Toyota – 17,433 (-2.0 per cent)

Holden – 10,137 (13.4 per cent)

Mazda – 8525 (+7.2 per cent)

Hyundai – 8009 (+5.3 per cent)

Ford – 6733 (-2.5 per cent)

Mitsubishi – 5655 (+65.0 per cent)

Nissan – 5074 (-17.6 per cent)

Volkswagen – 3705 (-6.5 per cent)

Subaru – 3102 (2.6 per cent)

Honda – 2746 (-4.3 per cent)


這篇文章可以參考一下
為什麼四大汽車廠商都要逃離澳大利亞?


除了前面列舉的各種成本之外,不可忽略的因素是澳洲是右舵市場,全世界使用右舵的市場規模相對有限(即,車輛靠左行駛的國家)。而汽車是規模經濟,需要用更廣的覆蓋率來攤薄投資成本,所以為澳洲的適應性開發很難攤銷到其他市場。


這個國家,只是國土面積大而已。可市場大小與國土面積不成比例,特別是汽車製造這種高度全球化、高度市場導向的行業。
本來就沒什麼技術優勢,再加上經濟進一步全球化,澳大利亞的製造業變成雞肋幾成定局。以前上海通用從霍頓拿車型,說不定以後CN-Spec會全面取代AU-Spec呢。

贊同知友基於「荷蘭病」理論的說法。


人工成本太高了,工會還不停的要求漲工資。工黨的也不會搞經濟。維州被工黨把持這麼多年也沒什麼發展。


正常,時代的潮流。一個裝配工,年薪100k,還不聽話。生產一定要放在澳洲嗎?如果你是老闆,你問問自己這個問題。不可能再回來了。


就補一條新聞:holden和豐田也都馬上就撤出。澳洲汽車製造業不是現狀如何,而是根本就沒有汽車製造業了。。。


謝邀.
因為沒錢可賺.現況: 澳洲本國品牌只有Holden[霍頓],母公司為美國通用.產品線相對齊全,十款左右,涵蓋A, B, C級車,中型SUV,皮卡.但是產品大多源於通用平台, 實話說就產品力而言, 好難打動人. 缺少差異性. 簡而言之Holden的產品都是通用旗下母品牌【雪弗蘭,歐寶】的貼牌貨,極少有自己作為完全主導,重頭到尾自己研發的產品。再者從性價比來講,Holden也干不過以日韓品牌為首的異國軍團。所以逃離那是在所難免的事情了。【孤陋寡聞,大嘴亂彈,如有不妥,敬請原諒】


市場、成本、匯率


謝邀。
投入高、收益少、風險大,是主要原因。投入高,是物流和人工成本等很高;收益少,前面各位專家也說了,這個市場人口少,容量有限,不能形成規模效應;風險大,對汽車法規的要求很高,為了滿足這些標準,要投入很大的精力來開發和維護,即使這樣也隨時可能發生危機要應對,如去年長城、奇瑞在澳洲的召回事件。
我在自主車企任職,我想之所以有車企繼續選擇在澳洲奮鬥,應該更多處於戰略思考,能有發達國家市場銷售,在公關層面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我很想知道長城汽車在澳洲取得一定成功的原因,如有哪位了解,還望不吝告知。


數據:2010-2011年,製造業收入佔澳大利亞行業總附加價值的8.3%,達1080億澳元。


如果澳大利亞本土汽車製造業巨頭豪頓汽車製造公司關門大吉的話,此舉將給公司所在地南澳州的經濟造成十二億兩千四百萬澳元的潛在經濟損失,以及損失一萬三千兩百個就業職位。


然後說說補貼吧,這個是禍也是福利,對手是該笑還是該離開呢?不過現在豐田去留也是有待決定的!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 「我不認為政府應該對汽車行業繼續施以援手,如果這個行業自己不能盈利,為什麼要讓公眾買單?」


其實最主要還是市場大小的問題, 看看中國,就知道補貼會帶來的拉動是很大的。

縱觀世界上主要經濟大國的情況,政府補貼汽車製造業的政策在一九七十年代後就開始逐步改變了,其原因就是這一政策在短期之內可能會有效,但長遠來看則有害。

由於澳大利亞國內市場小,澳洲汽車製造業的生產規模受到了限制,因此出現了所謂的「規模效應」,使得澳洲國產汽車的價格降不下來,缺乏市場競爭力。


澳洲汽車製造業對於國際汽車市場的消費趨勢判斷滯後,此舉也影響到了其產品的銷量。


而且澳大利亞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而生產效率卻不高,因此澳洲汽車行業的產品不但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甚至在國內市場上與其它外國品牌汽車的競爭力也不高。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澳元升值意味著在這個國家無論生產什麼,都要比十年前貴60%。


這方面不是太了解,具體也看了大家的回答,個人發表一下意見。
報道裡面說到「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通用汽車表示將在4年內停止所有位於澳大利亞的工廠,這將導致2900人失業。通用汽車將此舉歸咎為強勢的澳元以及高昂的人力成本。」(終究還是利益的問題嗎?暫且這樣認為)
各大汽車廠退出澳洲根本原因應該是利益問題,製造如果不如直接出口更有效益,何必本土製造呢?為什麼本土製造不能比出口盈利更多,這樣從各個方面考慮了。大家回答的已經很好了。


推薦閱讀:

TAG:汽車製造 | 汽車廠商 | 澳大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