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負面情緒一般被認為是應該避免的。可是存在即是道理,人類進化到現在也依然保持這樣的負面情緒。能舉一兩點說說憤怒、焦慮、恐懼、自卑、無助到底有什麼價值嗎?是利大於弊嗎?


看看下圖哪些是負面情緒?

光看錶情,你就能發現,

光看錶情,你就能發現,人的負面情緒的種類要多於正面情緒。
(圖片:Robert Plutchik』s Wheel of Emotion ,來源Your Fragile Emotions, Illustrated)

為什麼要有負面情緒?而且負面情緒多於正面情緒?
情緒是生物進化出來的自動化反應機制,特別是負面情緒,在進化上具有非常正面的意義,因為他提供了快速預警和保護機制。

  • 對威脅或潛在威脅都能產生恐懼情緒的生物,生存下來的幾率,遠高於傻吃迷糊睡、對風險無動於衷的生物!
  • 對偷吃魚卵、恐龍蛋的賊和搶自己食物的強盜,能產生憤怒情緒的生物當然能更好的繁殖和存活!
  • 對哇哇大哭的孩子,能產生焦慮情緒父母,其後代能獲得更多奶水和照顧,後代當然更健康、存活率更高!

在數億年的生命演化史中,每一種生物都在生存環境中遇到數不清的挑戰,為應對這些挑戰保留了大量的情緒基因。
在險惡的生存環境里,正面情緒是不能太多的,例如過分樂觀、盲目信任,很容易將自己置於非常危險的境地。

大腦是如何產生情緒的?

哺乳動物大腦中有三個獨立的神經迴路,分別控制三種情緒反應:

  • 產生積極行為的系統:產生快樂情緒,使動物樂於探索周圍的世界。
  • 產生戰鬥或逃跑反應的系統:產生恐懼或憤怒,使動物判斷迎戰或逃跑。
  • 產生消極行為的系統:產生焦慮,使動物行為僵硬、消極。

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情緒

我們以恐懼為例:
因為情緒的處理在大腦深處進行,所以情緒在大腦中的優先順序很高,一旦發現危險,就會中斷所有活動,調集全身的資源來響應危險,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這也是我們討厭負面情緒的原因,你會喜歡玩遊戲時不斷打斷你,讓你幹家務的老娘嗎?老娘和負面情緒都喜歡打斷我們^_^!
但這套自動化的中斷或異常機制不知道拯救了多少生命!(程序員都知道)

在現代社會,負面情緒是不是利大於弊?

不誇張的說,如果人類沒有負面情緒,現代人類社會將不復存在。

因為人類社會是靠規則來運作的系統,規則就是對人們行為的約束,沒有負面情緒的支撐,規則就沒有任何約束效力,社會的基礎就會瓦解。

例如,一個沒有恐懼感的人,天不怕地不怕,你認為他會做出哪些事情?小則傷害自己,大則侵害社會。
還有,一個沒有焦慮感的人,考試前不會抓緊複習,工作也不在乎質量好壞,生活從不未雨綢繆的做好準備,許下的承諾不會兌現,債務到期不著急還款,這樣的人生註定一團糟。

負面情緒帶給人的價值,就是感受到環境壓力,不斷的適應環境。在你不斷擺脫壓力的過程中,會做一些對自身和他人有益的事,社會環境為此制定了大量的規則來對你進行獎懲。

所以即使在現代社會,負面情緒也是必不可少的,肯定是利大於弊的。

結論

  1. 負面情緒根植於基因,深藏於大腦,是整個社會規則能有效運作的基石。
  2. 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世界,只要活著就需要依賴負面情緒。
  3. 與其他生物不同的是,人類可以學會駕馭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完全被情緒所支配。

是不是有比恐懼更好方式?
比如我意識到了危險,但是也不恐懼,只是保持高度的鎮靜和警惕來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危險,這樣不是更好嗎?難道人不是常常在恐懼中亂了陣腳,以至於採取一種很不理智的行為嗎?同樣的效果,為什麼存在的是恐懼,不是其他更好的情緒呢?

答:
自動化的恐懼反應遠遠優於冷靜、理智的思維
首先時間差很重要,在危急關頭哪怕是0.1秒的時間也很重要,反應越快,逃生的幾率越大。
情緒產生在大腦最底層的邊緣系統,這套系統幾億年前就存在了,我們用來分析判斷的大腦皮層,只是近一千萬才有的高端新硬體。

危險信號首先進入大腦低層的邊緣系統,邊緣系統會直接作出自動化反應產生情緒,等信號傳遞到大腦皮層,意識到危險時,身體已經做好了逃跑的準備。這樣可以為我們爭取不到1秒鐘的時間!

而如果先要經過大腦皮層的分析判斷,再作出反應,就會損失大量的逃生時間。特別是對智力還不發達的原始動物,分析判斷的時間更長,所以自動化的恐懼反應遠遠優於冷靜、理智的思維

我們現在的智力很發達了,可以做到冷靜思考了,但對一條魚或一個蟲子來說,他們的硬體完全做不到冷靜思考。就是對高度智慧的人類來說,要想在兇險的自然界活下去,學會搏鬥和防禦技巧,也要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反覆訓練才行。

相比之下,恐懼讓人迅速反應、馬上逃跑,不知道比冷靜理智好多少倍呢。

自然選擇很殘酷、也很慷慨,適者生存雖然是用犧牲生命達成的,但如果有了更好的方案,他會讓你的後代子孫萬代。

經過幾億年無數次的野蠻測試和優化,恐懼還是最優的選擇。

BTW:下面這個有點扯遠了

產品如果有情緒、甚至負面情緒會怎麼樣?

我認為未來的產品是有情緒系統的,只是還沒演化到那一步,
下面的案例,你可以看到產品有悲傷情緒的價值

來源,

來源,【怒贊】這年頭卸載個瀏覽器都搞得跟負心漢一樣~
相信用戶和市場會選擇這樣的產品設計。

所以情緒系統設計(請區分情感化設計)是未來產品設計的必然趨勢,這和自然界中的生物進化出情緒是一個原理。

負面情緒的價值會更好的利用起來。


不得不說,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認為負面情緒的存在對我們人類有三種價值:

1.情緒的產生價值。情緒的發生主體並不一定感受得到,一些神經學者認為,一部分負面情緒的產生無需經過大腦皮層,會直接由外部事件激發而產生,而其中伴隨著的生理變化對我們會有保護作用。當我們的一些負面情緒發生時,比如憤怒,我們的生理反應一般會是心率變快,神經系統較敏銳,充滿力量,正是這樣的生理變化,使我們的戰鬥力得以提高,如果發生了戰鬥,我們能在對抗中獲得更高的生存率。

2.情緒的表達價值。有一些負面情緒可以由外部事件直接激發,但是更多的情緒並不是來自於外部事件,而是來自於我們對外部事件的判斷和評價。如果我們的認知系統判斷這件事情對我們不利,我們就會產生負面情緒,對於同樣的一件事情,比如我和前女友複合了,前女友的現男友會產生悲傷和憤怒的情緒,而現女友的前男友則會產生快樂的情緒。負面情緒產生時,表示可能使我們不舒服的事件發生了,我們的表情,聲音會發生把這種情緒不自覺的表達出來,比如悲傷時,我們眼皮會耷拉下來,嘴角下撇,眼神遊離,聲音微弱。這種情緒的表達對我們而言有著極大的生存價值,因為情緒的表達可以使別人了解我們的情緒,從而我們的情緒表達可以控制別人的行為。比如,老師經常用憤怒的眼神告訴你:你他媽不好好聽課,你就死定了。然後你會變乖。女友用焦慮的表情告訴你:這周大姨媽來了。這時候你要麼對女友好點,要麼掐蛋蛋陪女友一塊疼。

3.情緒的行為動機價值。情緒產生後除了表情聲音上的表達,還會給我們的行為提供動機。比如,憤怒時找人干一架;焦慮時找人玩耍,也可以幹上一架;悲傷時找人傾訴,也可以找人玩耍,也可以找人幹上一架。當我們產生消極情緒時,一般都會出於自我保護的目的採取選擇性的行為。憤怒時,我會戰鬥;恐懼時,我會逃跑;寂寞時,會來上一炮;不想看到某人時,我會捂住眼睛。那些讀心術的基本原理就是情緒不自覺的表達和情緒作為行為的一種動機。而一些消極的情緒會產生正面的行為動機,會讓個體出現保護自己的行為,而這些行為能讓我們得以生存或者舒緩心理壓力。

雖然一些負面情緒會給我們帶來價值,但還會有更多的負面作用,而負面情緒的正面作用和負面作用不是簡單的相加然後我們比較這個是好還是壞,更多的是出於不同層面的作用,利弊不能相抵,也無從比較。

還有,要注意的是,自卑是一種感覺,不是一種情緒。
再次對你這個問題表示感謝!負面情緒的價值問題很少有人注意到,我也是看到這個問題才開始整理我自己的想法的。


有一天小明在外面散步遇到老虎,小明沒有恐懼,小明不跑,小明撲街


感謝 @劉柯 的邀請。


前面 @Tfifthe 的答案已經比較完善了,理論上也基本遵循了坎農-巴德到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模型脈絡; @張英鋒 的答案很詳細,選擇的論據也多是湯姆金斯、伊扎德、艾克曼相承的基本情緒模型。我嘗試通過詹姆斯-蘭格到羅素、巴雷特的心理建構模型,從另一個側面對問題進行解答。

1、情緒可以短時間內完成有反應傾向的生理狀態的調節


我們所體驗到的所有情緒都是一簇生理反應的集合。以這些反應中,我們最容易監控到的心率作為指標(這也是市面上能見到的或者即將見到的情緒監控工具選擇的指標)。如果我們希望將自己的心率提升50%,那麼可能慢跑需要60s,衝刺跑需要10s,而出現憤怒(負性)或者激動(正性)的情緒只需要1到2s。進一步講,如果我們希望在50%的基礎上再提升50%,顯然慢跑到達不了這個心率,衝刺跑也需要到達一個非常高的強度,但是如果在慢跑或者衝刺跑過程中出現憤怒或者激動的情緒,那可以輕而易舉的到達這個水平。同理,抑鬱(負性)和舒適(正性)的情緒情緒也可以降低心率水平。前一個例子中,情緒更快的達到了生理準備狀態,後一個例子中,情緒提高了正常生理狀態的上限

在2、3之前,我要先給出一個結論。不同的人所認識到的情緒從數量到範疇上都有差異,這是由於情緒的生理狀態是天生的,但是情緒的概念是後天習得的。也就是說,可能相互可以交流的兩個人,他們的憤怒的生理狀態是相似卻有差異的;甚至可能其中一個人的概念範疇中根本沒有憤怒的情緒,可能用焦慮、厭惡的概念取代了憤怒的概念。但是,即使如此,通過自我報告發獲得數據也支持了,負性情緒的概念要遠多於正性情緒的概念數量,而且劃分也更為精細和確定(一般人很難分清楚高興和快樂的差異),同樣高喚醒情緒的概念要遠多於低喚醒情緒的概念數量,甚至出現了自我報告的情緒中正性低喚醒情緒(比如舒適)的缺失。PS:本段的實驗結論未發表,轉載請聯繫本人

2、複雜的負性情緒概念系統提供了完備的環境應對策略


情緒從一簇生理反應的發生到形成一個我們可以描述的情緒概念,會受到環境線索和經驗的影響。而形成概念的意義在於可以形成應對的策略和與其他人進行交流。當我們在憤怒的時候,可能瞬間會閃現18種掌法和36種棍法可以置人於死地,而當我們在恐懼的時候,可能又會閃現64種可以逃脫的步法。這些都是自動的出現,並不是說在正常狀態或者高興的狀態下不會出現這些行為,不過高興的時候做出來殺人的策略,顯然是不合理的。同樣,雖然憤怒和恐懼的生理狀態比較接近,但是由於環境線索和經驗的差異,情緒的概念化系統自動的判定了是戰還是跑,如果是恐懼的時候出現的是18種掌法中的某一種,那很有可能就命喪黃泉了。所以說,情緒應對策略的功能也是情緒的功能,減小損失、獲得收益,而對於社會化的人來講,還有一點就是符合社會期望


交流的功能本質上也是應對策略,表情的交流屬於生理反應的交流,所以在動物之間也存在類似的機制,主要是用來傳遞危險或者分享食物。而人類的交流更複雜也更先進,人類表情的功能性也更豐富,同樣是悲傷的情緒,表情也可能有幾十種相似但有區別的表情,這顯然是為了豐富策略而習得的。同時也出現了情緒辭彙的交流,像女孩子常說的「我不高興」顯然就屬於這一個範疇,當她這樣說的時候,「不高興」的功能就是需要哄她,她從而獲得收益。最驚訝的是,人類越來越懂得通過交流來創造情境,來完成情緒的交流,相比於表情和情緒辭彙的交流,這種方式顯然可以更準確的傳遞情緒出現的生理狀態,更完美的達到策略的功能。

3、不同水平的情緒更豐富的構建了認識(哲學的),認知(心理學的)


實驗已經證實了情緒可以在注意發生和知覺發生的時期產生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每一項認知活動都受到了情緒的支配。概念化的情緒決定了反應策略;未概念化的情緒決定了偏好,也就是哪件衣服好看,哪種食物不好吃。我們可以運用認知的很多方式對情緒產生的傾向性進行合理化,讓我們自己相信也讓別人相信事情本來就是這樣的,然而事情本來就是由情緒決定的。想像一個只有喜歡、好吃、要買的世界,顯然不如既有這些又有討厭、好壞、不要的世界有意思吧


是的,有意思也是情緒!就到這裡。

PS1: @陳皇宇 的答案是有問題的,恐懼不直接導致逃跑,即使沒有恐懼,認知的機制也可能會通過分析得到需要離開的結論,從而調動策略來完成;而且不是見到老虎就會出現恐懼的,動物園裡的老虎可能短時間的擾動生理狀態,但很難出現恐懼情緒的。情緒方面的問題,一句話的答案一般都是不靠譜的。


PS2:題目感覺回答成了情緒到底有沒有用?,事實上正性和負性情緒是很難分開進行討論的。如果想了解更多有關情緒方面的內容,可以關注我的其他答案,或者關注有關情緒,自己回答 - 收藏夾。


要討論負面情緒,先要知道什麼是情緒。

情緒是人腦對於客觀事物主觀態度體驗,所以對於不同的人,同樣的事物引起的情緒情感是不一樣的。對於不同的情緒的區分主要在四個維度上,分別是愉悅度緊張度激動水平強度。不同的情緒只是這四個維度上量的不同,所以討論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的時候不能割裂的看問題。

而且我們應該明確一個概念:情緒的產生和行為、對於環境的認知水平、情緒的喚醒水平是密不可分的。比如說,你在面試的時候心臟跳得很快,你覺得自己很緊張,但實際上心臟跳得快是因為你要趕時間所以飛奔進考場的原因,並非是因為你很緊張。這是一個關鍵所在,因為這說明人並非情緒的奴隸,情緒也不是不可控制的,人可以自己通過暗示、改變外在行為等方法改善情緒。如聽歌,多運動,都可以改善情緒。

而討論情緒的價值所在,就是在討論情緒的作用。情緒正因為是「有用」的,在漫長的進化史上才能存留至今。而情緒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適應功能。人腦的進化得益於人的社會化,而情緒是隨著社會化而不斷發展的,所以情緒的根本作用在於適應社會,幫助人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如古代人類面對危險時表現出呲牙等動作,就演變成了憤怒(這在動物身上也得到體現)。著名的精神分析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榮格在闡述「集體潛意識」時也用了相同的概念:如小孩子似乎天生就對黑暗有恐懼感,這種情緒似乎是天生的——也許是因為遠古時期黑夜意味著危險,人們必須通過某種東西來傳達這種危險。而人類的這種恐懼情緒已經通過進化融入到了DNA中,成為人類共有的、潛在的意識。

(2)信息功能。情緒可以通過表情、語調、肢體動作的外部表現來傳達某種信息,從而使個體更為適應環境。比如悲傷的人意味著希望得到更多的幫助,微笑意味著友好,痛苦意味著困難。通過解讀別人的情緒,人們也會調整社會交往的各種行為,採取相應的措施。

(3)組織功能。作為一種心理過程,情緒情感過程會影響到人的認知過程和意志過程,從而影響到人的行為效率等,過低或者過高的情緒喚醒水平都不利於認知活動的進行。比如,一個人在心情愉悅的時候看書效果很好,若是過度亢奮或者心情不佳那麼看書很可能就看不進去,在這時消極的負面情緒就會影響到人的認知活動。

(4)動機功能。情緒是動機的根源之一,適度的情緒可以提高人們的動機,從而使人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研究表明,適度的緊張和焦慮可以增強人的動機水平,提高人做事的效率,更積極的解決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在期末考試的時候適度的緊張能激勵學生更認真的複習,從而取得好的成績。

在上面四點中,負面情緒基本上都被概括進去了,總結出來就是:
負面情緒對人在社會中的生存有其必要的意義,適度的負面情緒能提高人的應激水平,促進人體腦和神經系統的運轉,加強人體的生物化學反應、內分泌的調解等,使有機體更好的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在面臨危險時採取必要的措施。但是過於強烈的情緒會對人的健康及社會適應有害,長久的處於應激狀態,會導致機體的不平衡。所以人要學會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

負面情緒並非沒有用處,而是極端的負面情緒對人體有害。古人云:「樂極生悲」,正面的情緒也並不都是好的。至於所提到的自卑和無助,是和自我效能感、人對事物的認知和元認知水平、行為操作有關,並不是簡單的情緒問題。因為通常的自卑和無助是因為個體對於客觀現實認知「失常」而導致「自卑感」和「無助感」的。科學家用狗狗做過一個「習得性無助」的實驗,總結起來就是,那些之前因為各種原因經常不能完成自己目標的狗狗,在之後當自己有能力完成目標時也選擇了放棄。也就是說這些狗狗並沒有真正的認識到什麼是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也並沒有認識到自己之所以不能完成目標是由什麼引起的。所以對於人來說,清楚的認識自己是控制自卑和無助的一個重要途徑。


負面情緒來自於我們在自身遭受到否定時產生的不適的情感體驗。

生理上的比如飢餓、寒冷、睏倦、疼痛,心理上的如被批評,被打擊,失戀等感受均可帶來負面情緒。我贊同@張暐所說的三種作用。但我認為,負面情緒最直接的作用是作為一種信號,告訴我們,我們與外界發生了衝突,即我們在某種程度上被否定了。比如,飢餓感是我想吃東西的需要與外界暫時無法為我提供食物的現狀發生了衝突;被批評是我的行為或想法與另一(通常是地位高於我的)個體的想法發生了衝突,等等。

在意識到這種衝突之後,人們可以以此作為依據,決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動:或者改變自己適應外界環境,或者改變外界環境(與我產生衝突的一方)來適應自己,或者乾脆換一個讓我感覺舒適的環境。

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貌似大部分人對負面情緒的態度都像對待老鼠屎一樣,十分厭惡,想盡量躲避這種情緒,但是正如那句說到爛大街的諺語所說,every coin has two sides,壞心情也不儘是帶來壞處的。

這裡有 10 項心理學研究表明感受一點低落是有潛在好處的:

1. 壞心情變好有激勵作用(2011)


一批軟體開發人員參與了一項測試,每天兩次,一共55天。研究人員評估後發現,與整天都處於快樂或厭煩狀態相比,從壞心情轉變為好心情的情況,反而更有助於軟體開發人員的工作。這一發現與工作投入的「情感轉移模型」是一致的。


這些都是人們在工作中不可避免遇到危機、衝突和錯誤,能夠理解和接受消極的事件和情緒是有好處的,或許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在沒有負面經驗的情況下,人們會認為沒什麼必要做出行動,工作投入水平較低。

2. 對負面情緒保持什麼態度才是關鍵的(2015)


研究者先是採訪了365名德國參與者,問及他們對正面和負面情緒的態度、身心健康狀況。之後,研究者通過智能手機監控了參與者的情緒狀態達三周以上。結果表明,人們負面情緒的出現頻率高低,以及負面情緒導致心理和身體上的消極結果之間的關係,取決於他們對消極情緒所持有的態度如何。


那些對負面情緒持消極態度的參與者更多遇到那種常見的結果:經歷的負面情緒越多,他們的短期/長期身心健康狀況都會越差


然而,在面對負面情緒持有積極態度的參與者中,負面情緒導致消極結果的關係程度會大大降低,在某些情況下甚至不存在這種「惡性循環」的關係。

3. 在人陪同下大哭一場很治癒噢(2011)


如果你最近的情緒狀態並不太好,那就給沉溺在悲傷中的自己一個可以宣洩的機會吧。

有97名女大學生在40~73天內完成了一次名為哭泣日記的測試。結果顯示,在大多數情況下,哭泣後人們的情緒沒有發生改變(60.8%),但有30%認為哭泣後情緒出現積極的變化,只有8.8%認為哭泣導致情緒惡化。


研究還發現,哭得越凶越慘烈,心情可能好得越快(但別哭太久),在大哭一場後有一種無力感,但會引起情緒的積極變化。


還有一點是,哭泣時身邊有人陪伴比獨自一人哭,或面對很多人哭更能引起積極的情緒變化。

4. 悲傷時的你更有說服力(2007)


首先,讓參與者觀看喜劇片/某人死於疾病的短片,分別引起參與者快樂/悲傷的情緒,然後請參與者寫下自己的觀點論述(比如對澳大利亞學費和原住民土地權等問題的看法),寫這段話的目的是說服其他人,讓他們改變對有爭議問題的看法,


經過多次測試後發現,處於悲傷狀態的人比處於快樂狀態的人會寫出更多有效信息,也就說,他們觀點更具說服力。導致這樣的結果可能是由於悲傷的人比快樂的人發現了更多具體而明確的論據。

5. 輕度抑鬱可能會增強同理能力(2005)


抑鬱的人通常會被認為有點脫離這個世界。然而加拿大皇后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輕度抑鬱的學生有很強的情緒識別能力,他們可以通過只顯示了人的眼周區域的照片,就能判斷出照片中的人是什麼情緒。


不幸的是,這種「優勢」有時候也會適得其反。研究人員說,對情緒的超敏感性容易導致個體的抑鬱問題。越是敏感,焦慮和抑鬱的人對解讀短暫的情緒上越可能出現負面偏差。

6. 發脾氣並不會影響你的心理表現(2016)

在今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參與者連續五天進行相同的心理測試,測試內容包括記憶和處理速度。每天在測試之前,參與者都要完成綜合性情緒測量。


研究人員發現,參與者的情緒和心理表現在進行心理測試的過程中會出現波動,但兩者之間並沒有聯繫,換言之,目前沒有證據可以證明人們會因為壞心情而在心理測試中表現更差。

7. 悲傷的領導者鼓勵分析性思維方式(2013)


一些商學院學生接收到經理通過視頻說出的任務指示和鼓勵,經理的用語措辭對所有人都一樣,只是一部分人看到的是經理愉快地說出這些話,而另一部分人看到的則是經理在悲傷狀態下說出同樣的話。


視頻結束之後,看到愉快經理的學生出色地完成了創造性任務(如提出你對用一杯水可以做什麼的想法),而看到悲傷經理的學生則會運用分析性思維的方式,在數獨遊戲上表現出色。

8. 悲傷時你不易被誤導


1/ 參與者先觀看了車禍現場的圖片。

2/ 大約一個小時後,參與者需要回憶一個發生在他們生活中的快樂或悲傷的事件,使自己處於快樂或悲傷的狀態。

3/ 接下來,他們要回答關於車禍照片情況的問題,其中包含一些具有誤導性的問題,比如「你看見消防員拿著消防水管了嗎?」(事實上沒有消防水管)


一個重要的發現是,與快樂的參與者相比,悲傷的參與者會更少的被虛假信息誤導

研究人員說,這次的研究結果和其他研究得出的結果是一致的:消極情緒往往促進一種更靈活和細緻的信息處理方式,由此導致人們做出更準確,更不扭曲事實的判斷和推論。

9. 悲傷時你不易受騙(2008)


根據一項發表於2008年研究,悲傷能使人不易受騙,也能讓人更好地辨別謊言


研究中,參與者先觀看適當主題的電影,處於快樂或悲傷的狀態。然後他們會觀看一段視頻,視頻中的人會被提問:「你有沒有從別人的房間偷走電影票?」


參與者需要判斷視頻中的人是說謊了還是說實話了。在這過程中,悲傷的參與者對視頻中人的反應持更強的懷疑態度,當視頻中的人說謊時,他們能做出更準確地辨別


研究人員說,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突出消極情緒的潛在有利影響,而在某些情況下,良好的情緒也有可能會導致不良後果。他們補充道:在負面情緒下認知加工方式是外向型的,這種認知優勢應該得到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10. 壞心情是有意義生活的一部分(2013)


俗話說傻人有傻福,只有傻瓜才會快樂。這說起來可能有點誇張,但2013年發布在美國的一項調查發現了一致的情況,人們普遍認為經歷越多的壓力、焦慮和煩惱,生活才越有意義


Roy Baumeister帶領的研究團隊認為,到目前為止,這種很有意義但相對不快樂的生活得不到足夠的關注,甚至尊重。他們說,人們為了參與建設性的社會活動而犧牲了個人樂趣,這樣往往更有可能會為社會做出實質性的貢獻。社會需要培養和鼓勵這樣願意奉先的人,這可能是積極心理學中有價值的目標。

最後想說,雖然負面情緒對我們有一定的幫助,但擁抱負面情緒以後,還是希望你能擁有好心情的。

祝好~


----------


文章發佈於微信公眾號友心人(yosumn)

友心人,鼓勵批判性思考、有趣且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社區

作者:Christian Jarrett

譯者:釧釧釧,廣東醫科大學應用心理學在讀,友心人實習編輯

原文鏈接:

10 Studies That Show The Advantages of Feeling Sad


我覺得負面情緒就是「精神上的疼痛」,感受不到疼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被傷了都不知道


有時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絕望。真正的絕望跟痛苦、跟悲傷、跟慘痛都沒有什麼關係,真正的絕望讓人心平氣和。你意識到你不能依靠別人,任何人,得到快樂,充實、救贖。那麼,你面對自己,把這種意識貫徹到一言一行當中。劉瑜——《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


負面情緒這個詞其實挺不」科學」,就像」吸氣」的吸字一樣不科學。

從情境功利主義的角度講,可能確實存在著負面情緒,但從一個更高的角度講,是無所謂正面負面的。

這就牽扯到了一個哲學問題,所謂正面和負面都是一個相對的名詞,相對人類是否有益,而有益又有很多層次,分短期和長遠。一句話兩句話說不清。總之大自然包括人體本身,肯定不是依人類語言的願望來運行的,而是依據一套存在邏輯的規則,人類要做的事利用好這個規則。


負面情緒就像生理上的痛苦一樣,起到一個提醒人的作用。適當的心理負面情緒和適當的生理痛苦一樣對人有益。


What can I hold you with?
I offer you lean streets, desperate sunsets, the
moon of the jagged suburbs.
I offer you the bitterness of a man who has looked
long and long at the lonely moon.
I offer you my ancestors, my dead men, the ghosts
that living men have honoured in bronze:
my father』s father killed in the frontier of
Buenos Aires, two bullets through his lungs,
bearded and dead, wrapped by his soldiers in
the hide of a cow; my mother』s grandfather
–just twentyfour– heading a charge of
three hundred men in Peru, now ghosts on
vanished horses.
I offer you whatever insight my books may hold,
whatever manliness or humour my life.
I offer you the loyalty of a man who has never
been loyal.
I offer you that kernel of myself that I have saved,
somehow –the central heart that deals not
in words, traffics not with dreams, and is
untouched by time, by joy, by adversities.
I offer you the memory of a yellow rose seen at
sunset, years before you were born.
I offer you explanations of yourself, theories about
yourself, authentic and surprising news of
yourself.
I can give you my loneliness, my darkness, the
hunger of my heart; I am trying to bribe you
with uncertainty, with danger, with defeat.



– Jorge Luis Borges (1934)


Rick and Morty第三季第6集,劇情是Rick和Morty去外星球做了一個情緒排毒(detox),那個裝置可以把人的負面情緒全都吸走、排掉,然後他倆成了健康Rick和健康Morty。

那一集提到兩個很有意思的觀點,

一:每個人對於什麼是負面情緒,各自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排毒機本身判斷不了何為「負面」

這意味著什麼呢?

就是A覺得憤怒是負面情緒,會破壞親密關係,應該抑制掉;但同時也存在B埋怨自己無法憤怒,總是很包子,總是很難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導致家常便飯是吃虧和生悶氣。

所以,這就成了「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也就是說,所謂的「負面情緒」對於不同的人,價值是不一樣的。

二:負面情緒能讓你有更全面和整合的視角,看待當下正在發生著什麼。

那集故事裡,Rick一分為二,變成了健康Rick和毒素Rick(即被排毒機吸出的負面情緒組成的Rick)。

健康Rick變得逆來順受,也對危險喪失了應有的警覺;而毒素Rick就只會憤怒,忌毀,以及邊罵著Fuck邊著手毀滅世界。

從功能上來說:健康Rick丟失了用「攻擊和其衍生物」來應對事情的功能;而毒素Rick也丟失了用理解、調和、妥協、愛等等來應對事情的功能。

1、以前看黃玉郎的漫畫,裡邊講到一個反派為了更強大而把自己變成了沒有痛覺的人,他樸素地認為這樣在戰鬥中就不會有疼痛的妨礙,但最後他因為沒有偵測到破損的傷口,失血過多斃命。

這個故事的象徵意義上來說,我們往往也是限於某些原因,當被負面情緒纏身的時候,並不關注它因何而起——是它偵測到了什麼我們沒有意識到的「威脅」嗎?

我們可能過於關注負面情緒本身帶來的不適感,而忽略了負面情緒竭力在傳達的意義。

蘇菲派(伊斯蘭神秘主義派別)有個故事:有個男子在樹下睡著了,以致於他沒發現一條毒蛇正要爬進自己口中,此時另一個男子目睹了這一幕,於是他開始暴揍這個睡著的男子,疼痛迫使睡著的人醒轉,但他沒有意識到揍他的人其實是在拯救他的生命。

2、「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你能體會這其中的苦澀和釋然,可能是因為你有負面情緒的經驗,或者至少有這方面的先天解碼功能。而我的親密朋友或者我的孩子處在悲痛之中,如果我沒有無助和恐懼過,我沒有負面情緒的經驗準備,那麼我可能連理解也做不到,又談何安慰。

關於憤怒有什麼價值,可以看 → 憤怒:一種被誤解的感受


回答問題前,先將負面情緒籠統地劃分為「negative emotion」。很多人覺得emotion,mood等表達情感的詞在使用上可以相互替代,那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講,固定單詞有著固定的定義(區別於持續時間和表達對象,emotion較之於mood持續時間短。),怕在後面解釋過程當中產生不必要的誤解,特此聲明

首先,負面情緒有其adaptive value。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負面情緒,我們都熬不過出生的三個月。小孩子剛生下來的負面情緒是對於自身內在狀態(internal state)的表達,我餓了我哭,我感覺痛了我皺眉,我討厭吃這個我討厭吃那個我就鬧,等等等。
而這樣的adaptive value即便是在成人的時候也是非常重要的,非常感謝 陳皇宇 的回答,即在特定情況下負面情緒可以迅速指揮人類做出自我保護的行為。

其次,根據Piaget的理論,人的成長,就是一個去自我化的過程(deegocentrism),慢慢的,人們表達的情感不再僅僅局限於自身內在的狀態,更多更多的情緒是需要在人與人相處交流溝通的時候表達出來。這就有了所謂的「emotional display rule」(情緒表達規則),也就是說我們要慢慢去學習什麼樣的情緒應該在什麼樣的地點什麼樣的時間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時候,負面情緒就做為一個情緒管理的教練,不斷地幫忙引導並塑造複合社會行為規則的emotional display rule。你做某個場合錯了什麼,你會為此感到羞愧,或者難過,亦或是尷尬,那便「吃一塹長一智」我們學會了下次不要再犯錯了。舉個最常見的例子:我們學會了在生日的時候收到別人送你的禮物的時候一定會表示開心,即便這個禮物你很不喜歡。這樣的發展過程一直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不斷地參與社會活動,而又不斷地從社會活動中學習。這樣的學習是潛移默化的,但往往是通過負面情緒來完成的。當然很多人會說如果我做對了,我也可以用積極的情緒來強化這個行為啊。的確,積極情緒可以強化行為,但就效率和有效程度來說,遠遠比不上負面情緒。

另附一個鄙人的小猜想:
我們都知道左腦負責處理積極情緒,右腦處理消極情緒。那消極情緒的另一個實用價值是可以不斷地刺激訓練右腦,導致右腦的相關能力,比如空間處理能力,比如圖像處理。
我暫時還沒有讀到相關的實驗案例,可能已被證實。但個人還真的蠻感興趣的。


我是靜靜地運行著的 The Matrix。

「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本質上是一種對刺激反饋而產生的表象。
但「情緒」是解構刺激後的產物,不同的人對相同刺激也可產生不同的情緒,這取決於個體經驗的解構方式。
這過程可以推導出「價值」,即穩定受體對於刺激的耐受度,從而增加個體以及整個系統的運行效率。


第一的答案有點太教科書了,感覺是回答我們大三情緒心理學考試的問答題一般。

談點個人的感受,我覺得無論是正面的情緒還是負面的情緒,都不要去誇大或者貶低。塞林格曼當年創立積極心理學的時候肯定也沒有想到,積極的情緒會被誇張到如今的地步。至少在我的生活中,負面情緒的意義是更大的。焦慮感和抑鬱感,對我來說就像一種信號,會促使我反思最近的生活,反思來自生活中的種種矛盾和壓力,會更集中精力的解決那些引起我抑鬱和焦慮情緒的事件,而這就是負面情緒對於我的價值。在自己做諮詢的過程中,我也經常對自己的來訪者說,無論那些內心深處的情緒是什麼,試著去接受它,在內省的時候不要帶有恐懼,看清楚這些情緒的本來樣子,摸清它的節奏與脈絡。我認為,人越接受自己,會越淡然,不會有那麼多的起伏,而在外界看來,就是所謂的「成熟」與「穩重」吧。

有點亂,將就著看吧。


」前面的人聽著!稍有常識的人都可看出……「

題主是沒有負面情緒的:」哈哈哈哈哈,啦啦啦啦啦啦啦,我要把車車擋住!「

卒。


就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樣,負面情緒自然也是既有利也有弊的,至於何者勝於一籌在於個人權衡。
負面情緒的利基本上只有在經歷之後才會顯現出來,因為處於負面情緒中的人只會努力想辦法擺脫。憤怒,人在類似憤怒這樣的激烈情緒下往往會做一些平時不會做的事,可以說是一種本能,釋放情緒的本能,比如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現象,事不關己的大多數人可能只是聽之任之,但當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時就會感到受憤怒驅使揭露不公正待遇,尋求解決方法。比如兩個同事一樣的工作不一樣的薪水,這兩人都不是你,你一般會不為所動,但是當你成為那個拿到較少薪水的人的時候,你就會跳出來去糾正不公正。只有不公正被糾正了、消除了,你的憤怒感才會消失。
焦慮、恐懼、自卑、無助也是同樣的道理,在經歷這些情緒的時候你會覺得不舒服,你的內心是不平靜的,尋求幸福、平靜的本能會驅動著你去做一些改變。比如因為考試而焦慮,你會努力學習來增強自信,藉助正面情緒的積累平衡負面情緒,或者直接不去想考試的事,轉而做一些讓自己覺得輕鬆快樂的事情,聽歌、看電影、傾訴等等。
簡單來說,在對抗負面情緒的過程中,一方面你會收穫正面情緒,另一方面你會改善自己的狀況,至少是往自己覺得好的方面改變。如果沒有負面情緒的存在,人會變得懶惰,因為你永遠安於現狀,永遠不覺得自己要有所為,你不會主動想到要去改變,你的幸福值會使一條直線,而不是上下起伏的曲線,感受不到低估的失落也感受不到高峰的興奮。


@張幃 (對不住,在下的輸入法和在下一樣才疏學淺)已經答得很詳細了,不過這個問題正好在我的範圍內,分享一下我知道的情況。
首先情緒有四個功能:適應,信號,動機,表達交流。也就是所有情緒——無論積極消極都有這四個功能。以消極情緒舉例說明:
1、適應。張兄的舉例很貼切,嚴格一點說面對意外狀況的各種生理心理的適應性和應對性反應叫應激。比如前段時間的體操姐,應激讓我們在面對危險瞬間爆發小宇宙,一秒變超人,對生存有適應意義。更廣義地說,現在流行的進化心理學將人類一切心理現在歸功於進化適應。在情感領域,比如男人為什麼大多偏好長發姑娘?因為中醫認為發者髓之餘,頭髮好壞間接反映姑娘的骨髓造血功能、生殖功能的好壞,所以喜歡長發是適應性的表現,喜歡光頭的基因被在進化中淘汰。
2.信號功能。比較著名的說明實驗是視崖實驗。具體大家可以自己上網看看資料。總之嬰兒是否爬過虛擬的懸崖和在懸崖對面媽媽的表情有關。這涉及心理學中行為主義的獎勵與懲罰,張兄關於女朋友的解釋是個好例子。
3.動機功能。情緒的動機功能在近些年的研究中比較被看中,以至於現代心理學的理論中將動機與情緒放在一起說了。比如餓了心情差是典型的情緒反應,這種情緒會激發覓食行為。看到有提到自卑的,自卑嚴格來說不算情緒,應該是人格中自我體驗部分的內容,或者放在性格的態度特徵中。但是自卑會引發一系列負面情緒。自卑的作用在精神分析中有一個叫阿德勒的比較強調。他認為自卑會產生侵犯驅力,從而促進人進步向上。
4.表達交流不多說,負面情緒的表達對人際交往至關重要。很多人以為親密關係就是不吵架,但實際上真正的親密關係是吵架後仍然能不分開。
補充一些,有一本書叫《為什麼瘋子比正常人容易成功》,名字聽起來比較像坊間那些打著心理學旗號扯人生經驗的,但其實還挺學術,裡面有提到焦慮的警覺性增高有利於及時察覺危險等。
另外情緒情感雖然用的是一個定義,但兩者有區別。我這裡沒有做嚴格界定,但總影響不大。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因為我一直都相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積極意義,也就是說有它的價值。而前面各位大大都是用普遍理性的分析,也加上了一些理論從各個角度插入,所以我這裡就不說這些了,我就簡單說說我認為的點。

第三個問題,你的情緒有些什麼的作用?本U一直都堅信一點,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積極意義。所以情緒也一樣。我們從第二個問題知道,情緒背後其實隱藏著就是我們的認知信念,也就是說情緒是反映著我們的認知信念。
那就是說,我們能夠從我們的情緒身上,找到我們的認知信念,而找到了這個認知信念,就能夠進行思考,究竟這種情緒的發生,是不是必要的。
所以情緒帶來的作用就是,給我們反省。反省我們的認知信念,一般來說,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會帶來比較劇烈的情緒反應,所以這裡我們就要知道,我們的認知信念是否合理的,這種認知信念其實是意味著什麼。
我們對同事的一些小玩笑可能會糾結一整天,那是因為你是覺得別人的小玩笑不是小玩笑,你很在意別人的感受(這就是你的認知信念),於是你就糾結了。但是你要知道,如果你不在意別人的感受,那麼你這個糾結的情緒還會出現嗎?並不會。你不在意的時候,自然就不會糾結,那麼為什麼你會去在意別人的感受呢?然後有的來訪者分析起來會發現,原來是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注,因此很在意父母對自己的看法,總是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導致父母不理自己,因此這種認知信念就遷移到了人際關係中
所以說,情緒的意義在於讓你更好反省,反省自己情緒背後產生的原因(認知信念),釋清認知信念產生的根源,從而讓自己控制情緒,解開情結,更好成長!

(上面來源於我的公眾號的一篇文章:【喲西說】當你有情緒的時候,你在想些什麼?)

所以其實負面情緒有著大大的意義,但是前提是,你要能夠找得出來。


正面或負面情緒對人的日常生活很重要,幫助我們評價處境是好是壞,是安全或威脅並作出決定。
當人處於負面情緒的影響下,會感到壓力、焦慮、悲觀或生氣,大腦會不由自主的全神貫注某個主題,越陷越深直到找到解決方案。
負面情緒的價值:提醒大腦集中注意力並關注細節,有助於逃避危險,逃生時就主要由負面情緒發生作用。
負面情緒的弊端:思路會變狹窄,不具有想像力和創造性,很難發現解決問題的新途徑。

比如,進行頭腦風暴時,我們通常要講一些笑話或玩一些遊戲熱身,在輕鬆愉快的狀態時更有利於激發創意,過程中也不允許批評,因為批評會讓參與者緊張,成功頭腦風暴需要在正面情緒主導下完成。
一旦完成創意階段,進入實施階段需要關注細節,集中注意力就非常重要,比如設定「截止日期」,宣布出去,就必須按期執行,適當的焦慮和壓力有助於完成任務。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情感 | 人際交往 | 情商 | 進化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