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像 Prada 這樣的奢侈服裝品牌和 Zara 這樣的快時尚品牌的凈利潤率差不多?
這2家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財務數據可在谷歌財經找到
這個問題很普遍,就是高價的產品不一定有較高的利潤率。
對於奢侈品品牌而言,給顧客最滿意的服務,維持品牌形象等的投入大大超過普通品牌,對於品牌價值下降的奢侈品牌就更是如此,另外包括店面裝潢,員工培訓等的開支都是筆不小的數目。從成本上看,選材和廢品率較高會增加成本,沿用傳統製作工藝而非大規模工業生產也會大大增加成本。也就是說,從設計到生產,銷售,為了繼承自己的品牌文化並迎合高端消費人群的喜好,每個步驟奢侈品品牌都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成本自然也就上去了。但是綜合考慮,由於數倍甚至數十倍,百倍的銷售價格,奢侈品企業的利潤率還是應當比同地位的普通企業高出不少,但經營穩健的大眾品牌的盈利能力完全可能比一個每況日下的奢侈品牌高,因為庫存積壓和退店是最影響利潤的,這通常會引發惡性循環。
但是並非所有行業都是如此,因為有的產品是品牌溢價,有的則是純粹質量和性能的差異。比如對於單反,手機等電子產品,入門級產品的利潤率就遠遠低於頂級產品,這個差距可以達到數倍,原因是廠商希望數量龐大但消費能力較低的消費者通過購買其入門級產品,形成消費傾向後,在未來成為其高端產品的潛在買家,此時才是輸送利潤的的時候。
一天不開張,開張吃半個月VS薄利多銷
沒人用杜邦分析法來解釋嗎?
安勁已經給出了數據
zara成本較高而prada的費用較高
==============================================
應邀補充
杜邦分析法原是用於ROE分解為net margin,turnover和leverage來進行分析的方法,這三項又可各自分解分析。
其中net margin可分解為
選取2012年度數據
可以看到I家的nm比P家的低5%不到,P家成本低,gm高了12%,I家運營費用略高,但由於規模大了一個數量級,所以可以視為合理,I家非現金項目較高,說明固定投資較高,財務費用兩家都可忽略不計,P家避稅能力較差,稅多交了5%
可以看到I家的nm比P家的低5%不到,P家成本低,gm高了12%,I家運營費用略高,但由於規模大了一個數量級,所以可以視為合理,I家非現金項目較高,說明固定投資較高,財務費用兩家都可忽略不計,P家避稅能力較差,稅多交了5%所以說P家的優勢在高毛利,高運營效率,低固定投資,而I家交的稅少。
再往下就是根據數據找原因了。
謝邀!這個問題隱含的邏輯不成立:奢侈品的利潤率應該比快時尚品的凈利潤率更高。
1)雖然凈利潤率大致相同,但凈利潤額不一樣。比如同是25%凈利潤率的情況下,Prada買一套要10,000,那麼利潤就是2,500; 而Zara買一套只要1,000,則利潤只有250。在凈利潤額上差了10倍!
2)不論像Prada的奢侈品牌還是像Zara一樣的快時尚品牌,他們都遵循了一樣的道理,就是服務於特定的消費人群。從商業上來說道理完全一樣,所以從特定細分市場來看,一定也會有他們各自的競爭對手,市場競爭不允許他們獲得超高的利潤率,否則資本會吸引更多競爭對手的加入。
3)凈利潤率是建立在毛利潤率基礎上的,或許後者會不一樣,這是因為奢侈品牌投入了更多的市場活動來建立奢侈形象。
謹供討論!
4點主要原因。
1)Zara作為快時尚的典範,每周兩次由店長直接根據市場需求訂貨,完全做到新貨0庫存。在每個季尾打折銷售後其退貨比例低於10%。Prada的退貨比例根據同檔次奢侈品牌銷售狀況判斷約在40%左右。換言之,Zara約30%的銷售收入在Prada是季末庫存。
2)Zara完全依靠設計更新(全速抄襲大牌),開店選址在黃金商業區及店鋪設計來吸引客戶。根本不做廣告宣傳。和Prada等一眾奢侈品牌比較節省了大筆市場方面支出。
3)Zara只有直營店鋪,所有利潤歸屬於本公司。而Prada有代理經營店鋪,即有代理方分成利潤。
4)對於Prada等奢侈品牌本屬重要新興消費市場的中國內地,因受兩會及反腐影響,公務消費急劇減少,奢侈品銷售額總體不及預期。而Zara的中低端定價商品幾乎不受此方面的影響,中國市場銷售如常。2013上半年中國市場銷售額增長約20%。
-------------- 感謝@安勁 的回答,問題的前提不成立。以上影響因素仍舊及不上奢侈品的溢價效果,呵呵。謝邀:回復的有點晚,回答這個問題前,先得了解奢侈品與快銷品的現行狀態和背景,奢侈品擁有的歷史文化的積澱和品牌的價值,讓它的產品具有很強的購買理由,它的推廣成本也是低於快銷品,服裝成本高,價格高,利潤也高。讓很多時尚的年輕人買不起奢侈品,在時尚之都法國就孕育出很多本土小品牌,來填補快銷品與老奢侈品牌間的空缺。款式別緻,質量上乘。最具代表性的幾個,比如Isabel Marant、Maje、Sandro等。為何有這樣的品牌出來,很大原因在於市場細分,人群定位細分,和產品定位細分,這些消費著已經明白自我風格才是時髦的
我們都知道時尚快銷品牌走在前列的 HM ZARA 。 最近幾年相繼推出了一些多品牌,還引入與設計師合作的計劃,讓產品更有溢價,擁有多品牌的好處是能夠經常給消費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然而,在經濟疲軟時期,嘗試擺脫「廉價」的快時尚標籤,打造輕奢侈的產品也被認為是挽救低迷業績的一種方式。可見,這些快銷品的利潤還有提升的空間,想要獲得更高的利潤增長,就得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必須想方設法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推行多品牌戰略,這樣「輕奢侈」的概念開始孕育而出。目前可以看出"輕奢侈」顯然適合快銷品牌。而且存在一定的渠道以及設計優勢,可以產生協同效應,但從長遠來看,消費者的接受度以及需求度還有待考驗,並且越是高端的定位,初期的推廣投入越大,回報周期也越長。
這樣的成效就是,與奢侈品的凈利潤差距越來越接近,而且還會逐步超越
2012年全年的數據, 根據官網的2012財報
INDITEX
Revenue 15.9B
Gross Profit 9.5B
GM% 59.8%
EBITDA 3.1B
ROS 19.5%
Net Profit 2.37B
Net Margin% 14.9%
Prada
Revenue 3.3B
Gross Profit 2.38B
GM% 72.1%
EBITDA 0.88B
ROS 26.8%
Net Profit 0.63B
Net Margin% 19.2%
至少在2012年,Prada的利潤率(無論毛利率還是凈利率)都大過Inditex。基於此,奢侈品利潤率大過普通流行品牌的利潤率的邏輯是成立的,同時這也符合一般的商業邏輯,即:品牌溢價是普遍存在價格構成中的。
根據財報,可以看出Inditex旗下品牌,產品成本(Cost of Merchandise,不考慮研發廣告店面人員及其他所有成本)占售價平均為40%而Prada為28%。
所以,如果僅從「大爺我掏了100塊,這衣服料子人工值不值這價」的角度來考慮,還是買Zara吧。
補充:凈利率是公司所處行業及運營狀況的綜合體現,一個運營混亂的公司,即使它做的是生物製藥,即使它的毛利可以高達80%,它的凈利率依然可以是悲催的15%。
凈利潤=收入減去所有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
對於零售而言,在某一個階段,比如一個財年或者一個季度,店租,營銷費用,人員成本是固定成本,可變成本更多是與生產階段有關。
如果說prada的凈利潤率下降,必然是同樣的錢花出去了,掙不回來以前一樣多的錢。
如果說prada的凈利潤率與zara的母公司inditex接近,那也很正常,畢竟,除了壟斷,誰的超額利潤也很難長久。
難道只有我一個人以為Zara的盈利應該比Prada高才對嗎
我不是專業就經濟的,就以一個消費者說一下.
前者是面向高端用戶,在其用戶群里有一定的知名度,其品牌不僅僅說是一個物件,更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你要知道有錢人是很在意這一點的,像我這個屌絲,只要東西能夠滿足基本的生活要求就可以了.它在品牌的建立上做的很成功,其營銷理念讓有錢人很"舒服",這是一個很正確的定位.
後者是而向年輕人的,年輕人沒多少錢,但是追求活力,追求陽光,這個人群有他們的生活理念,當然了等他們年長的時候也會去選擇前者的.
所以我認為他們兩家都抓住了自己的消費人群的生活理念,然後再在營銷上宣揚這種理念,認消費者有種認同感,穿在身上,拿在手上,很舒服,這就是成功的營銷所造成的.所以,現在賣的不是產品,而是一種精神上的,一種生活理念.
回答的有點亂,還望見諒品牌營銷成本可是一大大開資啊 羊毛出在羊身上 ~
Prada:貴,買的人少
Zara:便宜,買的人多
觀察商場的布局prada、lv和zara,HM都開在一樓的同等位置,用著同等的櫥窗。
說明奢侈品品牌和快消品牌的平米利潤率是相同水平ZARA 年利潤70億(INDITEX140億總共),感受到了這個在生產上「不惜成本「的低調公司巨大潛力。PS. ZARA目前凈利潤率已遠超大部分奢侈品牌,兩者目標客戶和發展類型不同,所以並無可比性,目前大陸市場ZARA HM這樣的兼具平價與時尚的品牌具有巨大潛力。
凈利潤差不多,但毛利潤的構成差異很大,最主要的差異在於營銷成本。
prada運營成本高而且跑量跑不起來,現在中低端的才是國內主力賺錢品牌,獨立設計師大多賠本賺吆喝
一個是搞批發的一個是搞營銷有可比性嗎~
推薦閱讀:
※正品的鞋子與高仿的區別在哪裡?
※怎麼看待 Michael Kors 這樣的設計師品牌抄襲的行為?
※Zara、H&M、GAP 和優衣庫各自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什麼叫做走心的文案,怎麼寫走心的文案?
※如何評價目前中國汽車統一品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