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要買車位?

我所在的小區,車位賣20萬,租金300元一月,如果有租的話,當然有可能租不到。
假如我不買車位,20萬存銀行,以4.5%的利率(普通理財產品)算,一年9000利息,每個月750元,750元一個月的租金,250%的溢價,足以解決租不到的問題。
那,為什麼還會有人買車位呢?


作為前半個業內人士,拋下觀點。

前面 @朱海峰 的答案里提到了地下面積和車位的建設成本問題,論據沒有錯,但論點錯了,因為這其中的很多成本開發商都不是用車位本身價格來分攤的,而是用地上建築的價格找回來的,樓上房子價格賣上去了,利潤就出來了,車位賣了個好價純屬意外驚喜。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樓盤的開發資金測算里都只把車位價格算得很低或者把車位銷售率估得很低,原因很簡單,開發商自己也對車位賣多貴能賣多好心裡也沒有底。

好,說正題,在商品社會裡,公平的交易環境之下,個體為什麼購買一件商品的理由就是這件商品的價格低於他對這件商品的價值判斷。車位作為一種商品,具體到個人為什麼要買它,其實可以拆分成兩個問題來看,一是這個車位的價格對於這個人而言值不值,再才是要不要下手買?

首先談前一個問題值不值。
不看地段,不看租車費用,也不看小區車位配比,也不用去算地下建安車本,我給大家說一個非常粗暴的方法:只要是非別墅社區,先把小區車位價格在小區車輛平均價格做一個比對,如果車位價格在車輛均價50%左右,那就是便宜,60%,也還是能接受,如果超過了70%,那開發商/前車位買家的定價就有點黑。

當然,50%、60%、70%這個數字我是以成都為例,在不同的城市可能會有一定差異,雲南的一個縣城和北上廣這些大城市想比由於城市發展程度不一樣、汽車普及率也不一樣、消費觀念不一樣,具體數字肯定是不一樣的,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觀察總結一下。

比方說,成都低端小區的汽車價位一般在8-15w,估車輛均值為12w,那車位價格就應該是6w便宜,7w合適,8w5就貴了。而實際上這種低端或者老舊小區的車位價格一般都在5-8w,很難超過10w,有的老小區雖然車位非常非常緊張,但實際車位售價並不高,原因就在於能開更貴汽車能承受更高車位價格能住更好房子的人會選擇搬離這裡,留在這種小區的人即使停車難也會選擇租車位、搶車位或者違章亂停。
同理,中端小區車輛均值取20w,那車位均值就應該在10-14w,高檔小區車輛均值30w,車位均值15-21w,只要是屬於普通住宅範疇,那在這個範圍區間的車位價格都是合理的。

車停路邊風吹雨淋還要防擦掛防交警貼條,所以車位肯定有它的使用價值,但我們也不能簡單以車位的租價來算這個價值,目前絕大多數小區車位租金和售價都是不成比例的(更何況物業管理條例還規定了車位租金的上限),如果純自用需求,能長期租車位肯定比買車位划算,很可能連存定期的利息都用不完,但車位這個玩意不僅包含了使用價值,還有領土價值、固定資產價值、心理價值和投資價值交叉存在,具體說起來太複雜,但一定程度還是會受車位租金制約的。
至於別墅或者某些特別高端的低密類物業,他們的車位價值又是另一套演算法,甚至可能比高密度高層社區還要便宜,原因就在於這些小區的控規指標就客觀導致了車位不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大部分別墅還買房送1-2個車位呢,當然,別墅的車庫其實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建麵價格早就把車位價格算進去了的。

再談第二個問題,車位要不要買?
這個問題又得分兩種情況來談,自用或投資。

先談自用吧,還是那個演算法,還是以成都為例,用自己開的汽車價格來算,50%或以下就買,60%咬咬牙也可以買,70%或以上,你不妨再考慮一下。說白了,有那個經濟實力就買,錢夠不上就租車位或者停路上。

先以我自己舉個栗子,位置在成都西南2.5環,但是由於建築形態是8層小高層,勉強也算得上是洋房,不過房子面積不大業主大多是剛需客戶,所以綜合可以歸類為中檔社區。
據我自己觀察,我們小區的汽車大多在12w-30w這個區間,豪車有一些,但是比例很少,所以車輛均值應該不到18w。開發商車位售價12-15w(分大小),65%左右的數字算得上是合理,稍稍偏貴。但我還是不會買車位,為什麼?原因很簡單,我家小白12w,我只能承受6-8w的車位價格,所以我們小區的車位應該是被開20w以上汽車的業主買走的,而實際情況就是我們小區根本不缺車位,地下室差不多有一半的車位空著,很多像我一樣的屌絲業主都選擇把車停在道路邊,我自己則是選擇花200元月租租車位,對我而言,如果車位和汽車本身價格差不多甚至還要貴,那就不值了,過不了自己心理這道坎。。。

再以我前老闆舉個栗子,他家房子離我家不遠,高層為主的高端小區,業主開豪車的居多,估算車輛均價在40w左右,當時他們小區車位最初售價20w-25w,很明顯,50%的價格很便宜。然後他家兩輛車一輛車45w,一輛車80w,也都50%以下,所以呢,他一下子買了兩個大車位50w,他是完全考慮自用的,雖然這四五年下來單個車位增值到了差不多30w,單明顯他也不在乎這一點錢,好吧,誰讓人家是老闆呢。

再說回投資。我先說結論吧,車位屬於低門檻投資品,而且不能使用資金槓桿,除非車位價格明顯低於50%,否則就不要買。然後,一定要在開發商沒有漲價之前第一批買,最後,市郊低密類物業千萬不要買來投資。

先以成都桐梓林富人區的一個高層豪宅為例,高密物業車位配比1:1,業主不開豪車都不好意思進小區,別摸我三叉星算是基本門檻,好吧,車輛均值60w,開發商車位最初售價15-20w(分大小)。當初我勸我們老闆以非業主身份買來投資來著,但可惜他看不上,現在四五年過去了,車位在35w左右,年回報率15%,算是很不錯了,但現在的價位向上空間也不太大了,45w頂天。
再以成都二環建設路的幾個品牌樓盤為栗子,位置還成,除了幾個城市綜合體之外全是高密度樓盤,但業主身份基本算是中高端,我估計他們開的車輛均值比我自己住的小區高點,算22w吧。5年前開發商車位賣10-12w,很明顯,當時值得投資。但後來隨著這一片區入住率提高,車位逐漸開始緊張,前年開始開發商把車位提到了20w以上,二手車位價格也開始跟風,據說有賣25w的,這個價位明顯就不適合投資了,基本上夠到天花板了,即使過幾年漲到25w以上如30w,也和理財產品投資差不多,而且還不夠靈活。
最後說一個栗子,成都光華大道上的一個容積率2以下的低密樓盤,中高檔社區,車位戶數配比1:0.7還是0.8,反正沒有超過1:1,3年前車位售價15w,現在還是15w,而且開發商手上還剩了大部分車位沒有賣,道聽途說的消息,真實性我也不清楚,具體原因大家去想吧,大致分析,還是市郊的低密產品實際入住率比較低吧。

最後拋一個命題大家來討論一下,成都市區的一個超高端城市綜合體,住宅部分大多數為200㎡以上的高層大戶型,絕對豪宅定位,全國各地都有買家,車位配比1:1.2(後來證實是1:1.6),而且住宅車位和寫字樓和商業部分完全隔離,目前車位售價20/25w,土豪業主一擲千金自用就不用討論了,如果是純投資角度,那這個車位值不值得買呢?

PS:再補充一下對朱海峰答案的理解:


他的大致邏輯是要不要買車位首先需要看修建車位的硬性成本,車位價格和地下建安存在很大的直接關係。如果是在五年十年前用這種方法來看要不要買車位的問題,肯定是對的,畢竟成本動輒15、20w一個的車位,只賣5-8w,存在明顯的價值窪地,所以當年選擇買車位的人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但現在車位售價一般都在硬性成本附近或以上了,再使用這種方法就有點不夠靈活。

我認為某件商品的實際價格和價值是會被很多因素影響的,最典型的現象就是股價受消息層面的波動或是奢侈品的定價。同時價格也和成本沒什麼直接關係,比如沙漠里的一瓶水,網遊里的一件極品裝備,寺廟中的一柱香等等。

回到車位上打個比方,差不多地段的兩個樓盤,樓面地價都差不多,地下的建安成本也差不多,但一個定位中端,一個定位中高端,這兩個樓盤的車位肯定會有很大的差別。
我住的小區旁邊就是一個品牌開發商的樓盤,外立面修得洋氣一點(設計的功勞,建安成本沒什麼區別的),同期房價大概比我們貴2成,但戶均建面是1.5倍,其他方面的規劃指標包括入住率都差不多,但綜合來看業主身份比我們小區強出一大截。另外他們盤大開發商關係硬,地價甚至比我們小區地價還便宜,相應的車位成本也要低一些,這種情況就不能簡單的用車位成本來衡量車位價值了。實際情況就是這個小區的車位的一個樓盤的車位基本上是我們小區的1.5倍,目前幾乎都賣光了,這就是典型的物業定位導致業主差異,進一步導致了車位價格差異。

再極端點的舉例就是,同地段的兩個樓盤,一個是地下車庫,一個是地面車位,當然,這個例子只是假設很不嚴謹,同時地上車位只有使用權。實際上如果出現的話,地面車位的那個樓盤的入住客戶肯定低端一些,但車位價格應該只比另一個小區低1/3左右,但地面的這個車位成本幾乎只有土地成本,不過這從側面反映了車位的實際價格和它的建安成本沒太大的直接關係。

還有一些朋友舉例說,某某地方某某樓盤的平均車價才30w,但車位已經60w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唯一可能性就是這個樓盤的車位配比有非常大的缺口,如1:0.4甚至1:0.2,同時該樓盤的其他方面如地段環境配套學區房等因素非常優秀(實際上車位緊張的問題已經讓這個樓盤的實際居住檔次大大下降了),但許多業主就是捨不得搬也不能搬。那除了早年購買了車位的業主,這個小區現在流通的車位肯定是開百萬級豪車以上的業主才會購買的,也就是說60w的車位的確很貴,貴到離譜,偏離了這個小區車位的實際價值,但總有那麼一小部分有經濟實力的人願意為了這種稀缺性而付出溢價買單的,但他們肯定不是出於投資方面的考慮,投60w,一年漲3、5w的投資回報率他們是看不上滴。

居然這麼多贊,我修改了一些錯誤,再來補充下答案:
有tx說車位價值不能簡單的以車輛價值來計算,對!肯定是對的!
我前面也說過某件商品的實際價格和價值是會被很多因素影響的,具體到車位這種商品上,它會直接受到地段、樓盤檔次、周邊配套、年限、容積率、建築形態、車位配比、修建成本、實際入住率、物管水平等因素影響,但所有的這些因素都最終會反映到入住該樓盤的業主身份上,進一步反映到他們開的汽車價值上,然後車位還會間接被城市發展水平、宏觀經濟、汽車普及率、業主消費習慣、當地炒作車位因素等因素影響,所以我給了50%、60%、70%的這種粗略的係數來調節它,最終就得出了一個不求精確、但求快速的價值判斷方法。
對於自用需求,這種演算法可以結合業主自身的經濟,讓他決定是否要為車位這種商品買單。對自用兼投資或純投資的業主,也給出了一個參照系來判斷車位價格是否虛高,如果你發現你們小區的豪車業主逐漸的選擇搬離,車位價格依然居高不下,也許就到了你考慮套現車位轉向更靈活的投資渠道的時候了。


因為錢少+沒購房資格,所以默默用血汗錢入了北京中心區車位的飄過...
現在交給師兄的公司管理,每個月都在歡快的收租和看它漲,心裡還是挺爽的。

我來嘗試分析下為什麼要買車位:
1. 自用,怕以後沒得用或者代價更高。
2. 投資,覺得價格被低估,有投機的機會。

以上兩點最終都歸結到一個點:這個停車位未來的供求關係

以北京為例:

  • 北京目前有560w輛汽車,搖號規則下2014年要新增15w輛。而合法停車位只有300w個。
  • 原來的地產項目車位比偏低,1994年到現在都是0.3-0.5,2014新的配建標準要到0.8-1.2。證明老大哥也知道這是個問題了。
  • 為什麼現在這個矛盾還不明顯?那是因為亂停亂放的車很多,路過老小區附近你會讚歎這車停得太精彩...

以上是大面,到你要考慮買的車位,那就取決於:

  • 投資: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附近的房產租金、人群level等)
  • 自用:你是不是一直會住在這邊

而投資和購買車位的風險和問題:

  • 買了之後怎麼租售(是交給物業、中介,還是自己用),自己用是不是要交管理費
  • 你買的是不是有產權的,還是開發商賣你沒產權人防車位了
  • 產權到哪一年

所以對於題主來說,如果財力允許,而且你的房子是在小區裡面買的,未來搬走的可能性不大的話,可以簽長租約或者購入。
而純投資角度看,可以考慮商業區的寫字樓車位,純按租金算20-30年回本金,加上升值比房子還是划算一點。(當年買的便宜,預計9年收回本金)
這錢最好是你的閑錢,收租開心賣掉也歡樂就最好了。

以上。涉及很多私人內容如果要問的話請私信吧~


其實問題首先不是為什麼要買車位,而是為什麼你沒有覺得車位是一個值得買、必須買、趕緊要買的商品


大多數人僅僅是將車位看做地上一個框框而已,認為這貨不過是把不能住人的陰暗地下室的毛坯之地劃作停車之用,一個框框不過2.5~3.0米寬5米~6米長,區區彈丸之地,憑什麼要賣幾十萬?

那我們就來看看,這個框框到底值不值錢,分供和需兩頭說。

首先,由於地面車位、機械立體車位、人防車位等是無法獲得產權的,只能「長租」,談不上「買」,而「長租」的政策和實操存在模糊且各地不一,故不在此討論,以下僅討論我們可以買到的地下自走式停車位

下圖是某知名房企的地下車庫面積指標表:

(哇,30幾平米?夠停坦克了喂……)

其實,地下車位平均面積是包含了車位那些框框、行車道、出入口坡道、設備用房(人防設施、消防泵房……)等等的佔地面積,還有柱間、牆角等無法利用的「邊角料」,平均到每輛車停車面積一般是30~35平米

直觀上就是這樣的感覺:


(好空曠是不是?)

知名房企由於產品標準化程度高,設計優化做得好等原因,平均停車面積控制的較好,可以做到32平米左右,而市面上普通的房地產企業,特別是中小房企,一般只能做到35平米左右。(我們按表中第一種計算口徑來算,成本計算對象也同口徑)。

地下室的狹義建安成本是比地上建築部分要貴的,簡單來說,要開挖土方,要做支護工程,要排水,然後單位面積的鋼筋含量、混凝土含量等指標都要遠高於地上建築部分。一個典型的18層公寓,地上鋼筋含量可能40kg/m2左右,它的地下室鋼筋含量往往要超過110kg/m2。按照我所在的一普通省會城市,2014年的人材機價格行情估算,普通地下室的狹義建安成本約為2500元/m2,直接乘以車位平均面積35m2的話,就是約8.75萬元/車位

不過,這僅僅是普通地下室。要知道還有個集歷史原因、軍事原因和政治原因的奇葩神秘機關叫做「人防辦」,它在各地的要求有所不同,但主要原則就是,凡是蓋房子的,都得蓋點防空地下室。區別僅僅是蓋多大、蓋多耐操的地下室。如果你死活不蓋,那麼他們會說請你交錢他們另想辦法來蓋,並稱這筆錢為「人防易地建設費」(通常不菲)。

各地對蓋多大人防地下室的規定方式大同小異,無非就是必須按總建面的一定比例或者建築物基底面積的一定比例。落到實處就是你原本1萬m2的地下室其中可能有3000m2要按它的人防標準來蓋。

而人防標準,則有嚴格的等級劃分,等級不同會影響到配置上升的幅度,我們這兒一般是5級人防。

不管蓋多大、蓋多高等級,落實到實際工程上,無非就是增加結構配置(增加配筋什麼的)和人防設施設備(大鋼門、戰時通風系統什麼的……),說到底就是增加成本,而這部分成本房企們是不會自掏的,嗯,都攤到了您的房價和車位價格裡面了。

由於規定和標準不一,我這兒就籠統的給個估算值,大約增加地下室單方成本200元/m2。

(別問憑啥攤給您,萬一哪天有飛機來您城市扔炸彈了,享用這個設施的還不是您么……如果那時候它還能用的話……)

人防看似費錢,但真正坑爹的是,地下室中按人防標準蓋的那片地兒,產權是人防部門的,沒錯兒,開發商掏錢蓋,蓋出來歸他們。人防區划出來的車位是只能出租(常常是長租),無法銷售產權的。那怎麼辦?沒錯,你想對了,它的成本又要由您來分攤……一部分……至於分攤多少,不好計算,看人防佔比,以及地段價格水平,銷售、長租方案等。


這麼一玩下來,地下室的成本已經很高了,平均每個車位已經10萬多了,不過還沒完,還有消防設施(就是一個個紅色水管末端有個小紅傘的那個,還有聯動報警系統之類的)、通風設備(方方的粗管子從來不開機上面全是銹跡的那個)、防霉防水、排污、照明、環氧地坪(耐磨地坪)等等費用要花,這麼些費用給您打包一算,又要200多元/m2。

然後……要想在天朝蓋東西,各種收費都得交,這東西各地標準不一,但項目都不少,其中的一項就是「市政公用基礎設施配套費:150元/m2(我們這兒地上地下面積都得交)」,小項就不一一羅列,反正只要發生了,開發商都會將其分攤至可以銷售的每一平米,然後出售給您。

把以上東西粗略一加,一個車位已經近12萬了,這些還都是直接成本。開發商要做項目,還要發生銷售費用、貸款利息、行政開支和各項稅金的成本,這些沒錯,最終也都要分攤進入每一平米可出售的面積當中,包括您的車位。

我說,這麼一個車位,怎麼著也得賣你15萬+吧?

你睜著水汪汪的眼睛說,那以前不是3~5萬一個車位也賣過嗎?

是的!沒錯,以前就是虧本賣的。而且以前根本不是開發商要做地下車位的,而是政府逼著的。因為拍得的每一塊地,都有一系列規劃指標,其中就有個叫做「車位配比」的東西。

以前有無數大小開發商通過各種違規手段去躲避和減少地下車庫的建設,常見如:報建時說我要建雙層機械車庫,所以地下室面積是這麼大就夠了,之後通過一些辦法,機械車位也不建了,就這麼大的地下室,畫出來多少個車位是多少個車位。以此來削減車位數量。原因無他,因為那時候車位是個負擔,是虧本的,是要靠賣上面的房子背回來的,所以能少建一個是一個

所以,車位過去一直是虧本銷售,也就導致了大家覺得這玩意不值錢的印象。


而那個時候,誰也沒想到汽車保有量會暴增到這麼多,連政府也沒有想到,所以5年前的規劃車位配比常常是1:0.4,建好之後還基本是堆雜物。而現在新建小區基本上都是1:1以上了,且銷售迅速。

現在,因為大家都有車了,車位反而供不應求了,開發商自然不會再虧本銷售,起碼,會讓車位的售價與其成本相匹配。以我所在城市為例,一個車位賣15萬左右,是良心價,可放心買之。

供這一端的成本說完了,來說需求端。我不知道其他城市怎麼樣,反正我這,在政府拚命新增停車位數量,將各大小街巷路邊畫滿停車位後,仍有70餘萬的停車缺口。而每年的新車上牌數量則在20萬以上,停車缺口仍有擴大的趨勢。

與房價相對照,我這兒傳統意義上的主城區,基本22000元/m2起,對應的車位已經難覓低於20萬的了,而且還常常有價無市。

所以,需求這方面,其實是無需多證明的。只需簡單搜索一下你所在城市每年的新車上牌數量,就能感受到車位緊張的趨勢了。

我可以進一步說,車位的供需矛盾惡化預期是遠遠大於改善預期的,甚至可以說對於有車的人而言,車位比住房還剛需。因為人可以擁有兩套房子,也可以擁有一套房子,可以住180m2房子,也可以住80m2的房子,但是車只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除非常年躲貓貓違停。

只要您的城市有一輛新車上牌,就產生了一個車位需求,而新車的上牌速度遠遠大於車位的新建速度,即便將來低於車位新建速度,後者也需要很久才能填補現有的缺口。而現在您知道了,一個地下自走式產權車位的成本基本上相當於一輛A級車,這一點也決定了它不可能那麼容易的得到。

而且比起無產權的機械立體車位、人防車位、地面車位、路邊車位等等,地下自走式產權車位每一個都是真金白銀,不可能一夜之間變出大量出來,況且歸屬明確、轉手方便,真的是城市中珍貴的稀缺資源。

至於跟您說買車位不如租車位的人,我只想說,十年前他也是這麼說租房的,現在……他哭了。

放心地去買車位吧。


---------------------------------------------------------車位分割線---------------------------------------------------------


回答一下關於「車庫成本已經分攤在房價裡面了,車庫是零成本,開發商賣車庫是無本萬利」的疑問。

1、車庫是花真金白銀建設的,它的成本是客觀存在的;車庫內幾乎一切可見之物,都是為車庫投入的;

2、過去幾乎所有的房企都是將車庫成本分攤至商品房成本中的,但這與您的關係並不大;

3、售樓處銷售員跟您算的賬,例如:「買X送Y」,跟成本分攤方式是毫無關係的。成本分攤方式是房企內部成本管理部門(部分公司是財務部做這事)在成本歸口上的處理方式,將車庫成本分攤到上部商品房中,或者不分攤到商品房中,或者按一定的比例分攤,僅僅是一個項目中各分子產品的賬面利潤率會發生此消彼長的變化,跟購房者的關係並不大。一個項目的總成本是固定的,即使成本管理部將車庫成本100%分攤至上部商品房,購房者依然不可能免費獲得車庫;反之將車庫成本完全獨立在商品房之外,購房者也不會因此享受到更低的房價。商品房的售價是根據供需關係、周邊行情、地段區位等一系列因素確定的,但跟成本的內部分攤方式無關

4、所謂「車庫成本已經分攤在房價裡面了,車庫是零成本,開發商賣車庫是無本萬利」,其實這個無本萬利根本不是憑空多出來的,只不過是從商品房的利潤中「偷」來的罷了。將車庫成本分攤至商品房成本,相當於降低了商品房的利潤。

5、「車庫成本已經包含在商品房房價裡面了,車庫都應該是免費的」,這是購房者視角的看法,以為只要購房價格大於等於各項成本之和就行了。其實購房者只想到車庫成本算進去了,卻沒想到利潤指標沒進去。背上了車庫成本的房價,利潤率就低了,房企必須要用賣那些「零成本車位」的利潤來拉平。

6、過去將車庫成本分攤進商品房成本,是因為車庫是個不能盈利的孩子,是個虧本的累贅,跟小區中間的健身設施一樣,光花錢不能賺利潤回來,所以乾脆將其當做商品房成本的一部分來對待。

7、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房企將車庫成本獨立計算,或者按一定比例獨立出來計算了。因為車位在很多發達城市是盈利產品,它有它自己的成本、售價和利潤。

8、「買房送車位」只是個營銷策略……


小區里有七個車位的土豪前來答題

按照乘法口訣來投資是可以的,問題是你要找對方法

先說說自己吧,穩定工作月薪不低,幾年前做過點小生意,4萬億後開始倒騰二手房,大概在2011年的時候回了趟老家,見識了所謂的「新城」後果斷賣房。吃喝嫖賭后剩下的那點家底都被我買了車庫

我為什麼要買車庫?

題主的銀行利率乘除法我當然算過,結論是租金價格真你妹坑爹的低啊

但我還是買了啊~為什麼啊?

因為有天上班無意翻閱了本地小報,我所在的這個三線小城市!
去年汽車銷量達到了兩萬輛!

我覺得我說到這帝都的兄弟要笑我:
「切~兩萬輛汽車還不夠填滿北京西直門立交橋的呢~」

但對我所在的三線縣城,兩萬輛是個什麼概念呢?

本地最大的購物中心沃爾瑪可以停車兩百輛
停下兩萬輛汽車要100家沃爾瑪
本地有兩家沃爾瑪

一輛小汽車長度按5米算
2萬輛就是10萬米合100公里
我家離單位有1400米
我那破捷達5年里程26000公里

反正綜上所述我怎麼也想不到這小破地方哪裡能放得下兩萬輛小汽車!
還是每年兩萬輛!

然後我就買了車庫~獨門獨戶能住人開小賣店的那種
當時真你妹便宜~
十萬一個吧大概~
租金?一月300,250也行啊

然後在2014年的今天我仍然享受著當年乘法口決帶給我的幸福

首先是我再不用給丈母娘生活費了,雖然加起來區區幾千塊錢但既免除了我的麻煩,收房租這件事帶給丈母娘的幸福感是我始料未及的,至少人家現在退休後居然開始用手機談生意了,還挺忙!

再就是我缺錢的時候,比如現在,我的錢包手機都被萬惡的小偷那去的憋屈中用pad給你打字的這會兒~我就賣個車庫

當然相比我買的價格,早翻倍了翻倍了翻倍了翻倍了啊


好像很多人都誤解了題主的含義了。
題主不是問「為什麼要買車位」,也不是問「為什麼車位會值這麼多錢」,實際上題主問的是:
從經濟學角度,購買「車位」和租賃「車位」的機會成本是怎樣的。也就是說購買車位和租賃車位那個利益最大化。

看到這裡,你可以點贊啦。

這個問題涉及到消費需求彈性和機會成本了。
1、消費需求彈性
由於目前車位建設的新增速度低於車輛新增速度(從其他人的回答裡面可知),而每一輛車我們可以簡單認為對應一個車位。隨著車輛不斷購置,對車位消費的需求彈性呈現加速下降,可以用我們俗稱的「剛需」來表達。
也就是說:車位價格是處於升值階段的;你對車位需求的程度是不斷上升的。

2、機會成本
我同樣有一筆錢,同樣消費買這個,也可以消費買哪個。當我做出其中一個選擇時,也就意味著我要放棄另外一個選擇的最大價值。另一個角度說選擇A的最大利益應大於選擇B。

——選擇消費「購買車位」:失去一筆現金,獲取固定資產所有權和使用權。
——選擇消費「租賃車位」:失去一筆現金的收益,獲取固定資產使用權。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
(1)、固定資產的增值部分是否能覆蓋該筆現金的年收益
通俗的說,車位每年的升值部分是否能超過9000元。
(2)、固定資產的增值部分是否能覆蓋你的需求彈性
通俗的說,車位每年的升值部分是否能覆蓋你對車位的需求程度。

說到這裡,題主你應該很清楚該如何做了。去了解下你所在城市和小區車位每年的增值部分,好好想想這20萬你能讓它每年賺多少,你每天停車的痛苦程度。你就可以知道答案啦。

順便說一下:在我住的這個小區,根本沒有車位這個東東,房子外面的小區道路寬敞的很,根本停不滿。買車位?我連在自己房子內建個車庫都覺得浪費呢。


咦,貌似終於找到一個有點專業對口的問題……

首先是基本信息:(可以跳過不看)
國內一些城市地區車位配比經驗 【引用於百度文庫:建築物停車位配比分析】
1. 沿海及發達城市已經要求新建住宅小區車位比要達到1:1,也就是一戶一個車位。上海、廣州、深圳、北京等一線城市許多高檔住宅的停車規劃設計比例最高的已經達到1:2。在經濟較發達的南方城市,如浙江全民經商的義烏市,當今作樓盤設計停車配置也最少在1:0.8起步,有些樓盤達到1:1.4以上的設計配置。
2.杭州市住宅區配套公建建設管理暫行規定,車位配置標準為:戶型建築面積在150平方米以上的,不少於1車位/戶;戶型建築面積在100—149平方米的,不少於0.7車位/戶;戶型建築面積在80—100平方米的,不少於0.5車位/戶。戶型建築面積在79平方米以下的,不少於0.15車位/戶。

住宅小區的停車位分為地上停車位,以及地下停車位,當然這是句廢話;有的車位是出售的,就是說固定使用者,也是一句廢話;一般住宅小區的車位和戶數比例要達到1:1,也就是攤下來一戶一輛車要能有位置停;車位除了給小區的住戶停車,也會給來往的其他人,客人等停車。

啊,終於要說重點了……我國近幾年才開始調高了住宅中戶數和車位比值的要求。總得來說,能做到1:1的,實際建成存在的小區中也不多。就是說,之前覺得不可能一家一輛車,所以就給得少,車位也是地啊,多建成房子開發商願意,多建成綠化居民高興啊,地下車庫造價那麼貴的說!

可是社會在發展人民在富裕……咳,這一個小區多一點人買車車,車位就會開始不夠了。要知道現在建成的小區里,大多數都是1:0.8左右,沒到1:1的。周邊有車自家小區又沒位置的人還得過來搶地面停車呢。要是有的人還買兩輛呢?別人的買了車位是不能用的,不管車在不在那裡。一般人有車開始也買了一個車位的,然後又買一輛,就得去和其他沒買車位的人搶那些無主的自由車位了。

就算規範要求調高到了1:1.5,似乎會多出很多車位,可是房子這東西建設的速度哪跟得上大家買車的速度?這樣一來至少一段時間內一定會出現車位緊張的情況。旁邊高檔小區車位多,也得看物業是否樂意您進去停。中心市區寸土寸金,車位也一般盡量抵著規範的下限做。城市建設發展,也因為地價原因,不太會對這一部分的現存做太大的動作。所以停車樓這東西的出現,是市場經濟的必然。

你願意去停車樓停車然後走回家么?
小學中學開放場地,提供夜間停車解決大家的問題。您家附近要是沒有,或者學校是住校制的壓根不幹這事呢?
您現在沒有車,但是您老婆就不擔心以後有車了,卻沒有地方停車么?
您樂意為了一個車位在小區里轉幾圈,還要和別人掙個先來後到么?

所以,
有車有錢的人不想麻煩,買車位。
沒有車的人覺得自己以後的車得有地方停,買車位。
有車有錢有車位,覺得自己還要買車,或者覺得別人買了車一定會想要車位,買車位。
車位價格漲得那麼厲害,不管我買不買車,反正我買車位。


首先,題主,750 元的溢價並不足以解決租不到的問題,某些小區的車位租金已經破 1000 了,將來會漲到什麼程度,難以預料,破 2000,破 4000,或許並不是天方夜譚(當年大腕裡面北京房價 4000 美金起,那時還是個笑話,但現在看來一點也不好笑)。——買車位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就是為了預防停車費上漲,而停車費是一定會上漲的,只是不同小區上漲的速度不同,幅度不同而已。


其次,事實上,車位的價值是不是無限的?不是。


車位的價值與房屋價值有關。如果買一個車位的代價比換房更高,那麼更多的人會選擇換房而不是買車位。大多數小區在新入住時,車位並不緊張,所以搬新家往往也算是解決車位的一種方法。


顯然車位的價值並不是無限的,他取決於該小區內大多數業主車輛的價值以及小區本身的價值。


人防車位其實也是一個變數:因為人防車位不能賣,他只能租,所以你可以長期租下去。如果長期租下去的成本低於買個車位,有很多人會選擇長期租下去。


所以答案比較明顯了:


為什麼要買車位:一方面是人防車位有限,另外一方面是停車費肯定會逐年上漲,如果預期小區會存在很長時間,那麼停車費最終必然會上漲到你現在 20 萬的理財收益無法覆蓋的地步。


2012.12.06 答:
我以前住的小區,買樓時車位9萬6一個,小區地面臨停晚上5塊,白天5塊,地下車位月租300,「果斷」不買,地面臨停。入住兩年後發現不對,每天趕早六點下班還經常搶不到車位,每次回家都要在心裡默念:有車位、有車位,有時還做搶車位的惡夢。此時想長租已經租不到了,而車位已經漲到20萬。再過兩年又漲到30萬,後來在小區附近談了個寫字樓車位,月租800,停車後要步行5分鐘回家。真後悔沒買啊。

現在住的小區,車位開售25萬,果斷拿下。再不去計算投資回報。(四年過去,據說已經漲到50萬)頭一個月每次開進自家的車位,就忍不住咧嘴笑,那個幸福啊~

一定要計算車位住戶比例。凡是低於1:2的,建議買下。

2015.04.07 補充:上周中介報價一個車位72W。。。約6W一平米,單價高於樓價50%


房子買好了,車位是租還是買?附挑車位秘笈


買房真乃一場漫長而又曲折的修行。這不,好不容易歷經種種糾結、辛酸和努力,終於買到了一套靠譜又放心的房子,車位又成為了大多數人糾結的一個問題。房子買好後,車位買不買?是租還是買?也成了令筆者不少朋友煩惱頭疼的問題。


尤其是前段時間,一則「你還在買車位嗎?南京法院都判決了開發商無權售賣」的假新聞於朋友圈瘋傳,閱讀人數和點贊人數迅速10w+,部分媒體也進行了轉載報道,使得不該買車位的聲音甚囂塵上。儘管原審南京市鼓樓區法院已在其官方微信發表《鄭重聲明》予以闢謠,仍有不少自媒體、營銷號拿著一篇未生效且另有隱情的一審判決做文章,利用公眾恐慌情緒的手法進行營銷,而這其中還不乏地方黨政機構官方微信的身影,不免讓人感嘆普法之路任重道遠。


因此,@半月法談 本期內容就針對此來聊一聊,希望有所幫助。

一、車位問題面面觀

支持租車位的人認為,車位不過是地上的一個框,區區彈丸之地,憑什麼要賣十幾萬甚至幾十萬?部分樓盤的車位甚至還不能貸款按揭,一次性付款增加預算負擔不說,而且車位買了之後每月還要付一筆物業管理費,那我何不直接租車位呢?又便宜還不佔用現金流。而支持買車位的人則認為,一個固定的車位能給愛車一個溫暖的家,避免輾轉租車位、搶車位和違停等煩惱,儘管車位價格不菲,但這筆費用最終可以轉嫁,算是一筆投資,而租車位的話租金付了就是付了,是一筆虧損性消費。


可見,無論是租車位說還是買車位說,的確各有其市場,況且現實中每個人預算狀況、置業購車計劃、小區車位配比及供求關係千差萬別,存在各種認識偏差及不同選擇也就不足為奇了。


根據杭州本地著名房產論壇「口水樓市」的調查顯示,關於「買車位好還是租車位好」這一問題,近500名參與調查者里,支持買車位的仍是主流,比重佔到58%,當然也有26%的受訪者認為租車位划算,這也和筆者在某業主群里所聽到的聲音不謀而合,「主買派」佔主流,甚至有不少業主表示想買兩個車位而開發商不給買的;同時也有少部分業主認為租金這麼便宜何必花一大筆錢去買,堅決支持租車位。

二、為什麼要買車位?

其實無論是租車位還是買車位,最根本的出發點還是要聚焦到小區車位的供求關係個人資金預算狀況這兩個核心因素上來。在我看來,除非你確實預算有限且該樓盤車位款無法按揭,又遇上小區車位供大於求的情形,否則我建議你還是最起碼買一個車位,有些家庭夫妻雙方上班位置不順路的甚至可以考慮買兩個或者買一個租一個,理由大致如下:


1、買車位最終是一筆不虧錢的買賣

購買車位儘管其初始成本較高,但其往往是可以在後續通過轉讓將成本轉嫁的,相當於免費給你使用了十年二十年。並且車位作為不動產,還具有投資屬性和保值增值的功能,但凡地段還過得去,通常還能伴隨溢價升值,綜合來看還是筆賺錢的買賣。而租車位表面看起來每月成本較低,實則是給別人做嫁衣,最終是一筆虧本的買賣。這和選擇買房還是租房的原理一樣,買房儘管成本高,但所投入的資金成本利益終歸為自己所享有,而租房則面臨生活質量難以提高、租金說漲就漲、付房租純屬幫房東還按揭等一系列尷尬。當然,這也是我主張買車位而不是租車位最根本的原因。


2、購買車位,給愛車一個溫暖的家

購買車位,無論春夏秋冬,風吹日晒還是下大雪,給你的愛車一個溫暖的家和港灣。相信住過老小區的朋友一定都能感同身受,開車堵也就算了,回家沒有地方停車的痛苦真能讓人分分鐘炸毛。每天花20分鐘的時間玩找車位遊戲算是客氣的,現在不少老小區車位滿倉時間已經從6點半提前到5點半了。


如果小區有車位租還好,大不了付點租金,如果沒車位租時意味著什麼?首先是罰單,你每天停路邊每天吃罰單,我覺得這種可能性自然是很小,但是你每天違停路邊,一個星期吃一張罰單這基本算是大概率事件吧,再嚴格點的城市或路段直接把你車子拖走了,這種長期身累心累的酸爽簡直不敢想像。然後就是搶車位,各種鬥智斗勇搶佔車位,其勞心勞力激烈程度堪稱人和人之間一場無聲的較量,有些老司機開車四平八穩但車上還是免不了幾處劃痕,不用問基本上都是找車位停車時造就的,一是停車刮擦,二是拐彎擦碰,三是惡意劃痕。其次,車停路邊風吹雨淋日晒積雪還要防擦掛防交警貼條,當然,如果你是有錢到可以隨便停不怕罰不怕砸不怕蹭不怕刮的大款,那當我沒說。


毋庸贅言,地下車位對車子的保護更好,尤其是在冬天雪較大的北方,地面停車位的痛,誰經歷過誰知道。而出售車位基本上是地下車位,計程車位則通常地面停車位與地下停車位兼而有之,部分車位緊張的小區甚至還有機械車位。相較而言,買車位基本能夠免掉以上煩惱。


3、優先挑車位,提升生活便利性

買車位能夠最大化享受「先發優勢」,提升生活便利性。由於買車位的業主通常是在購房的時候就進行挑選,此時由於時機最早,可選擇面最廣,基本上小區車位都能挑選。這個時候就能夠最大化享受「先發優勢」,一方面,可以隨心所欲地挑選一個離自己家電梯口最近的車位,如果是租車位的話通常位置不理想,難以保證離自己家電梯口近,尤其是在要搬運東西回家的時候,比較痛苦,而且對於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來說也非常不方便、不安全。另一方面,如果自己車技不過關的,也可以挑選那些尺寸相對更大、停車更方便的車位,避免刮蹭及無法開車門等煩惱,實現停車無憂。


4、帶車位的房屋更易轉讓

車位供求關係緊張的小區,帶車位的房子更易出售,賣點更多;而沒有車位的房子往往可能因為這個硬傷難以出手。這個問題在一些市中心的老項目上表現的尤為明顯,一些業內稱之為「老破小」的項目房屋流轉較為困難,因此通常不得不折價銷售,但是如果帶有車位的話,則轉讓要輕鬆很多。


5、租車位難以迴避尷尬

租車位無論其成本再低,終難以迴避如下兩個尷尬的問題:一是現在有得租不代表以後隨時都有得租,如果車位緊張沒得租了怎麼辦?二是租金成本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小區車位供求關係或社會物價成本稍有變動,伴隨的便是租金上漲,且鑒於小區車位資源稀缺性的特點你本人基本沒有議價能力。買車位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就是為了預防停車費上漲,而停車費是一定會上漲的,只是不同地方政策,不同小區上漲的速度不同,幅度不同而已。

6、可獲得開發商房價部分讓利

由於計程車位對開發商來說需要有人持續進行經營管理,管理成本較高,是故對於計程車位實踐中通常是開發商統一轉讓給物業或者委託物業代為出租管理,並向物業支付一筆服務費,這自然就成為開發商成本管理和風險管理的一項負擔。(出租情形下開發商或物業保留所有權,一旦車位毀損滅失,損失算誰的?發生安全隱患或事故,責任誰承擔?如需要維修,費用誰負責?)因此開發商為了儘可能地減少出租比例,會在銷售房屋時針對性地制定一些捆綁車位的銷售策略,儘管這種方式被監管政策所明令禁止,但仍不妨礙「下有對策」的市場選擇。最常見的形式就是「買房送車位」、「0元購車位」、「買車位享受額外房價優惠」等,通過各種營銷策略,將車位價款轉嫁到購房款中,並對購房人適度讓利,利用價格槓桿推銷車位。

舉個例子:某樓盤在售90方房源原價200w左右,享受各項優惠後總價190w;車位原價18w一個,優惠價和市場價15w,且買車位可享額外5w房價優惠。若不買車位,則房屋成交總價190w;若買車位,車位15w,房屋成交價185w。這種銷售策略下,對於購房者而言,只有買車位所拿到的房價才是開發商真正的底價,不買車位時就需要比其他買車位的業主多付出5w的成本(沒辦法,你不買車位人家就是不把這個折扣給你)。這種情形下,既可以較優惠的價格買到車位,也能因幫開發商免除出租煩惱而獲得開發商的適度讓利。


三、幾個相關問題,買車位時需留意

談到買車位,也不得不提到如下幾個大家可能會關心的話題,由於地方政策的差異,導致實踐中全國上下不同地域結果不同,較為混亂,在此進行簡要說明。


1、車位權屬及其登記確認

關於車位產權證能否辦理,筆者在Legal房地產群里進行了簡單調查,發現西安、廣州、上海、成都等地均可辦理產權登記,而像深圳、杭州等地則沿襲一貫風格,不予辦理權屬登記,導致這類城市中的開發商對於地下車位,往往只敢採取使用權轉讓而不是買賣的方式進行處理,這一定程度上也導致開發商往往對建設車位的熱情不高,基本上抱著滿足規劃配比要求就萬事大吉的態度,實質上對城市後續功能發展及解決車位供需失衡問題來說並非一件好事。


當然,隨著《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的實施及國家層面關於統一的不動產權證書的推進,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因城施策,不同地方不同政策的局面很快將得以改善,車位作為一種典型的不動產被統一確權的進程將迅速加快,部分思想守舊對車位不予確權的城市將逐步減少乃至消失。

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提出,總體目標是力爭到2020年,初步建立較為完善的城市地下空間規劃建設管理體系,並逐步納入不動產統一登記管理。


2、人防車位與普通車位

人防車位是開發商根據《人民防空法》的要求,在民用建築上配套建設的,用於戰時或重大災難時居民防空躲避之用的車位。國家為了鼓勵開發建設項目做人防,採取兩個措施,一是項目規劃時人防不達標,不予審批,驗收時需核驗相關人防設施是否均已按標配建,或者單獨繳納人防工程異地建設費;另一方面建設好的人防設施,建設單位在不影響其戰時防空效能和應急避難功能的情況下可予以利用。


人防車位與普通車位,其主要區別在於:第一,發生戰爭或重大災難時國家可以無償徵用;第二,對於部分車位不予確權的地方,即使以後車位能辦產權證時,人防車位仍可能不予辦理,因此面臨地方性政策的不確定風險。基於此,即使出售人防車位的項目,其價格往往也要比普通車位低很多,購買時建議還是盡量選擇非人防車位。

鑒於對人防車位的地方政策亂象,地下車位產權糾紛由是滋生。如《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辦法》規定:防空地下室停車位不得出售、附贈,平時租賃期限不得超過三年。寧波市政府《關於規範「結建」防空地下室管理的通知》也有規定:防空地下室中的人防車位只允許臨時出租,且租期每次最長不得超過三年;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出售產權或使用權。


甚至有人認為,人防車位產權歸國家所有,開發商無權售賣,不得不說這又是一種誤讀。從法律關於物權的一般規則來看,誰投資,誰所有,建造人是原始所有權人;即使是《人民防空法》,也規定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並沒有對民用建築人防設施的所有權作出特別規定;再從物權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來看,對物權的限制及特別規定,也只存在是否系「規劃內」車位這一個考量因素。


而目前大量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規範性文件,通過地方立法或政府文件,對地下車位產權予以限制甚至剝奪,這明顯是一種越權行為。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建設的建築物構築物及附屬設施屬於建設用地使用權人,這是《物權法》的明確規定,同時《物權法》第四十一條規定:「法律規定專屬於國家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取得所有權。」可見,對所有權歸屬國家的例外規定,只能是法律,其他位階的規範性文件無此許可權,無權改變車位的權屬。

3、如何挑選車位?

如何挑選車位也頗具技術含量,車位一旦選定,可能就將伴隨業主一生,有些人買房時並不覺得挑選車位很重要,或者不知道該如何挑選,於是隨隨便便選一個,等到房子交付實際使用時才發現諸多不便,此時也只能暗自後悔,因此,在有得選的情況下,還是要多加思忖,挑選一個滿意的車位。


那麼究竟要怎麼選呢?具體說來,總體原則是:優先選擇離樓棟入口近的獨立車位、左鄰柱車位、右轉車道拐角處車位避免選擇車庫入口車位、三聯車位的中間車位、視線受阻車位、靠牆車位、彎道車位、角落車位


獨立車位可施展空間大,開車門方便,不用擔心刮蹭旁邊車輛;左鄰柱車位左鄰柱子,空間充足,方便開車門,若車輛稍有停歪也不用擔心被困車裡;右轉車道拐角處車位空間寬敞,最重要的是位於順勢車道轉彎處進出十分方便。


相反,以下車位應當避免選擇:車庫入口車位處於停車場入口處,無論停車場地勢平坦還是有陡坡,若其他車主減速不及時,很可能迎面撞上;三聯車位的中間車位處於兩車位之間,若車距較窄,兩邊車主停車技術稍有偏頗,你就可能被卡在車裡動彈不得;靠牆車位位於停車場末端,與行車道形成90度直角,進出時由於距離較窄,很容易碰觸牆體或是蹭到旁邊車位上的轎車;彎道車位位於道路轉彎處,若其他車主方向盤打得不及時或車速較快,極易撞上停在該車位的車輛;角落車位處於角落地帶,進出不方便。

四、結語

買房買車,是不少奮鬥在大城市裡年輕人樸素的願望,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買不起房和車,而是好不容易買好了房和車,卻發現根本找不到停車位好嗎!


隨著家用轎車的普及,對車位的需求只會越來越旺盛,君不見上海現在一塊車牌的競拍價已經逼近9w,堪稱「史上最貴鐵皮」,就連才實行限牌兩年的二線城市杭州,一塊車牌也被炒到了3、4w。只要你的城市有一輛新車上牌,就產生了一個車位需求,而新車的上牌速度遠遠大於車位的新建速度,即便將來低於車位新建速度,後者也需要很久才能填補現有的缺口。


車位,和房屋、土地一樣,始終是一種稀缺資源,其供求關係的基本面短時間之內沒有徹底改善的跡象和可能,如果預算足夠,放心地去買一個吧。至於跟你說租車位的人,十年前他也是這麼說租房的,而現在……額……你都看到了。


至於買車位過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項以及如何挑選車位的問題,前文第三部分內容可供參考。如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在公眾號內給我留言,有問必答。

最後,祝願各位都能買到好房子,挑到好車位!

---------------------
申明:
?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半月法談 原創,著作權歸本人所有,未經授權許可,禁止轉載。諮詢授權事宜可在公眾號後台留言或聯繫lawyerchenshun@163.com。
? @半月法談 所登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且不作為任何針對個案之法律意見。



排名第一的答主根本沒考慮停車位的利用率,車位真的不夠用嗎??也許你考慮車停在小區需要一個車位,但你去上班要不要車位?在外吃飯、K歌、逛商場等等需不需要車位,我們是不是有這麼多車位需求?或者城市有沒有提供這麼多車位?絕對是沒有的!實際上車位不是少了,而是資源利用有問題,就像道路利用問題,現在實時路況能顯示道路通行狀況,導航軟體能夠根據擁堵狀況規劃路線,而停車位還沒有實現類似規劃管理。我們把車開出小區,在小區的車位就是空著的!我們行進在路上的時候根本不需要車位,只有停下來的時候才需要車位,我們到達目的地的時候,目的地周邊小區商場等單位可能空餘大量車位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而我們停回小區里的時候,單位的車位、商場的車位可能都是空著的!政府對開發商要求最低是1:0.5建設車位,意味著兩戶要有一個車位,而絕大多數城市並沒有達到兩戶就有一輛車的程度,何況現在有的小區已經有1:1甚至1:2的車位比例!我不知道有關部門是否真正統計過車位數量,但是目前的車位缺口絕對是不準確的,如果停車場全部實現智能化管理並能夠全城聯網,每個停車場實時聯網顯示車位數量,並且能夠通過車聯網、手機等形式展現給車主,就會大大緩解停車位不足的問題!
++++++++++++++++++++++++++++++
以上在評論中的回答,特意拿出來,給創業團隊,希望以後能實現城市停車場、汽車、手機等聯動,充分利用停車位,解決停車位不足的問題!


給大家個參考。。。

在墨爾本。。。所有的公寓房都面臨車位問題。。

如果是市區的公寓房,則一般直接把車位單買,大概在8萬澳幣左右。。

但依然很多人趨之若鶩。。

為什麼。。因為CBD停車真的是一件想死的事情。。。

基本上,路邊車位在4澳幣/小時。。而一般基本很難找。。而且鬧市區中肯定都是只有1/4P,也就是15分鐘。。

而如果是大型停車場則更加誇張。。前半個小時5到8塊不等。。而一旦過了30分鐘,直接飛躍至20塊起跳。。租一個車位則大概要300刀/月左右不等。。。

所以,如果不是早上8點半以前進入停車場(所謂early bird,大概一天15刀左右)。。則一般人很難開車進CBD。。。

這樣的情況下,車位簡直是金子一樣的珍貴。。。能在繁華市區里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車位,簡直是太幸福的事情了啊。。。

我相信,目前中國的情況一定是向墨爾本這個程度在進發。。北上廣深的話,估計已經超過了吧。。。

利益相關:題主至今還在苦逼的每天坐火車上班。。。。痛苦。。。


一般問為什麼要買車位的人都是不開車的,要不然就是有錢到可以隨便停車不怕罰不怕砸不怕蹭不怕刮後視鏡的大款。

首先我要說的是如果你在北京,沒車位比沒房還難受,你知道一個五環內的小區有多缺車位嗎?被人趕來趕去你就知道沒車位什麼滋味兒了,被人趕倒還成,問題是沒人趕你都沒地方停。。。停錯地方一天就200,你算算一周罰幾次你花20W買個車位值不值。(其實值,可是你不鬧心嗎?)

其次車位大家都是租的,我不知道您在的小區為什麼要賣車位,估計是因為有錢人太多。一般這種時候我只能說,土豪你房都買了還差20W車位錢嗎?新小區300一個月得是多便宜啊,我家這邊兒80年的房子一年車位費還2000呢!

至於20萬存銀行bulabula的你算這個有用么?我活了20多年不抽煙也沒比抽煙的人多省下幾萬塊錢來啊!算這東西有用嗎?


人防工程佔用的土地面積,是不需要開發商付錢的。道理上是這樣。這個大家都可以明白和理解。但是開發商從來不會主動宣傳這個事情。
地下車庫的土地和建設成本是含在商品房裡的,沒有單列。(多家個房地產的財務經理確認,可網上自己搜索相關報道)
有幾個人去較真自己付買房的「公攤面積」到底是哪些?有沒有多算?這些面積包括小區道路、公用樓梯、綠地之類。但是這些面積有的被占被出租,作為業主的你,知道嗎?有受益嗎?你明明為那些面積付了錢,而且明明也寫在你的房產證和土地證上的!
絕大部分地下車庫,就在這些公攤面積里。所以,很多是沒有產權的:因為產權歸全部業主!
但是也有開發商做了工作,把這個其實是公攤面積的,還是從政府部門辦到相關的證件,那樣就可以「再次」銷售了。
這樣的情形,成本就是辦手續的明裡暗裡的那些。沒有土地費用和建設成本,因為都攤到房價里了。
就是把已經含在房價里的成本做出來的東西,再賣一次。成本可以說幾乎是零。

還有人跳出來指出「就是有獨立核算的,就是很有成本的!」
建房子都是要打根基的,無論下面建不建車庫,這個差別真的不大。還有所謂的行內人,自認為自己很行內,但真正行內的內幕,你也接觸不到多少,你看到的,也只是你的老闆讓你看到的。你,也只是「被告知」「是這樣的」,真實情況是什麼,知道的人就那麼多,而已。
倒不如外人看得更清楚。

單獨的車庫,有單獨的土地證和建設成本的,才有可能是上面某些回答講到的情形。但是,這樣的車庫極少極少。


坐標北京東五環外,剛剛花11萬入了50年產權車位,因為開發商是國企,幾年前定的價格剛開始賣還未調價。對面朋友住的高端小區前年35萬一個車位還需要搖號。
小區車位比是3:10,其中1/3是地下車位,除去B2的人防車位,B1的產權車位只有100多個,佔到小區總戶數的5%。周邊的幾個小區車位比也大抵如此。經歷了從5年前剛入住時的隨便停,到現在晚9點後回來就不好找車位。之所以停車的矛盾還沒有凸顯,是因為附近的道路路邊車位大多免費,違停也極少貼條。隨著北京迅猛的發展,路邊車位很有可能收費且處理違停的力度也會加大。
儘管北京實施了5年多的汽車限購,但道路還是擁堵不堪,去年就傳北京16年擬實行有位購車。加上彩票一樣的中籤難度,打算改買新能源車的家庭繞不開的問題就是充電樁,而一般小區如果不是自己的產權車位想安裝充電樁物業也是不允許的。
以前住過市裡老小區,深知半夜回小區繞半個小時找不到車位的苦,就是想在小區周邊找個肯定貼條的空兒都得憑運氣。


在澳大利亞悉尼和墨爾本的很多市中心位置,有人專門拿空地修停車場來賺錢,其中一二樓這樣的便利位置還被人長期租用。停車場生意幾乎可以說是一種維護費用低,需要人手少,現金流充足的生意。你看李嘉誠都要投資加拿大機場的停車場。中國現在一線城市住宅都限購了,買停車位投資應該是個不錯的生意。現在的停車位的價格遠遠低於同地段的住宅商場等,長期來看,一線城市停車位還會上漲到百萬元一個甚至更多


因為你沒有試過下班1小時,找車位20分鐘的生活


不買車位你車停在哪?
還有車位租金和價格是會上漲的,反正沒見過降價的車位,但是利率是不確定的。
20萬存銀行,如果是買理財產品你保證不了一年賺多少,銀行理財產品最後兌現不了預期收益的很多,只能保證你本金的安全。而且理財產品多是1個月以上,你把錢都買理財產品了,平時哪來錢租車?
所以,你帳算的不對。


我是來跑題的!
根據我的觀察,現在車位比完!全!不!夠!
原因如下:
一、車位比沒到1.0的低端園區已經車滿為患,沒實現人車分流的封園項目(銷售完全結束,業主入住率飽和)什麼德行你隨便找個地方看看,絕逼掉頭都費勁,車技不好的刮刮碰碰的必須的。
二、就算是超過1.0的園區……這種園區的業主往往都是有一定經濟實力和基礎的,你認為家裡稍微有點經濟實力的都只有1輛車么?我所看的園區,稍微好點的車輛擁有數量都能在1.5以上,也就是說,車位配比好不容易追到1.0了,人家車輛保有量就輕鬆飄到1~2之間。設計比例一直追不上實際保有量是很正常的。
三、很公平的市場,需求量決定了價格,需求量持續增長(目前沒有看到車輛保有量和需求量有降低的勢頭),車輛保有量不斷抬升拉動了周邊的需求,修理、燃料供應、維護等等,車位更是每天都涉及的問題,而且是給車主帶來直接體驗的產品。因此車位的需求量暫時沒有見到有降低的勢頭。(就算是未來社會清一色的特斯拉類的電動車了,那受到影響的只是燃料供應鏈而已,跟停車位有一毛錢關係么?)
四、沒有過多限制因素,尤其是可能左右整個市場的政策性調整幾乎沒有。雖然沒有產權,但是作為投資來說,收益是一切的最終決定準則。
綜上所述,如果有閑錢,能夠瞄的准(對目標園區周邊情況、車位情況以及價格變動有清晰的了解的)的話是完全可以考慮的。


很多人長篇大論說了一大堆,總結下來無非幾點:
1、汽車慢慢成為家庭的必需品,而且這個必需品需要一個地方存放好,便於使用;
2、當大家都有了汽車的時候,房屋的買賣中車位成了一項支撐房屋轉讓難易程度的絕對加分項(我就不信有人說我只買房不賣房)
3、車位目前高企的價格,保值增值有可能,出租絕對是虧本...


這個問題有各種角度的回答。我覺得都忽略了一個問題,並不是所有的車位都能「買」,現實是大部分的車位根本沒有資格「買賣」。基本上所謂的「買」,只不過是二十年的長租而已。沒有獨立的產權和土地證的前提下,任何增值和投資的討論都是毫無意義的。
對於這種車位,我「購買」的唯一原因就是為了方便,僅此而已。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一部凱美瑞能跑 100 萬公里,而 FSAE 大學生方程式的賽車有的連 22 公里都跑不下來?
如何進入一個職業賽車隊?
大型車輛停車時的放氣聲是哪來的?
如何優化大學生方程式賽車隊的管理制度?
為什麼有的賽車起步時會翹車頭?

TAG:投資 | 汽車 | 房地產 | 停車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