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併克里米亞事件中,俄羅斯的得失如何?

吞併克里米亞導致俄羅斯外交、經濟環境惡化,是否還造成了其他的長遠損害?俄羅斯又從中獲得了多少長遠利益?


歪個樓。
個人以為這次事件是對中國的一個絕好的參照和教材。
俄羅斯在做實驗,在當今核威懾的大背景下,還能否吞併領土?
美國和歐洲也在做實驗,在當今核威懾的大背景下,能否用戰爭以外的手段制裁掉一個大國?
這兩個實驗的結果,全球人民都在看,但對中國尤其特別。
因為這簡直就是針對中國國情製作的免費教學片啊!再一次感慨俄羅斯真的為了中國的崛起拋頭顱灑熱血趟地雷,用現身說法一次次教育我國,這種精神,稱得上貨真價實的國際友人啊!


本文轉自:《這個國家會好嗎: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一書,作者:李曉鵬,經濟學博士。

引用如下:

「烏克蘭局勢發展到今天,不管接下來走勢如何,都是美國國家戰略的重大失誤。因為它從根本上毀掉了俄羅斯和美國的關係,逼著俄羅斯加強與中國的聯盟。烏克蘭亂局給美國造成的最大損失不是讓它失去烏克蘭或者克里米亞,而是讓它徹底失去俄羅斯。

  美國現在最重要的戰略對手是中國。這種局面是如此的顯而易見而且迫在眉睫。中國的工業產值已經超過了美國,這是過去兩百多年來從未出現過的。再過五到十年的時間,中國的經濟總量就將超過美國。中國已經有了自己的四代戰鬥機和航母,還有兩艘正在建造中;登月和空間站建設正在有條不紊的推進,超高速導彈技術已走到了美國前面。而且已經在東海和南海地區不斷加強與鄰國爭奪領土領海的力度。作為有著獨立意識形態和戰略核武器庫的政治實體,中國也不像三十年前的日本那樣被可以被美國操縱於鼓掌之間,輕易打壓。美國最近才提出重返亞太的戰略,已經很遲鈍了。但在明確戰略方向以後,仍然為了烏克蘭這麼一塊「雞肋之地」和俄羅斯決裂,幾乎可以說是蠢到家了。

  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以後,美國作為勝利者,乘勝追擊,在歐洲、中東、中亞、南亞、非洲等地區不斷的攻城拔寨,擴大勝利果實。從1992年的海灣戰爭開始,到肢解南聯盟,再到入侵阿富汗與伊拉克,以及最近幾年的中東和中亞地區「顏色革命」,基本上把原來和蘇聯爭奪的「中間地帶」全部變成了自己的地盤。

  但是,美國的戰略家們顯然不能理解「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的中國式戰略智慧,也對「背水一戰」的道理不甚了了——也許他們知道,只是被過度的貪婪遮住了眼睛。不管怎麼說,烏克蘭是俄羅斯的「命門」。克里米亞是俄羅斯面向黑海和地中海的咽喉,烏邊界距離莫斯科只有400公里,而且基本是一馬平川。烏克蘭之於俄羅斯,比朝鮮對於中國還要重要。把「顏色革命」的戰火燒到烏克蘭,犯了兩個「兵家大忌」,第一是在不能消滅對手的情況下把對手逼到死角,必然遭到最猛烈的還擊;第二是把戰場選在了敵人後勤補給線最短的位置。

  在與俄羅斯隔著一個黑海的敘利亞,俄方的支持已經讓美國支持的反對派武裝們難以取得像埃及、阿富汗那樣的勝利。更何況這是在烏克蘭,在俄羅斯的眼皮子底下?所以當俄軍進入克里米亞,封鎖烏克蘭海港的時候,美國的第六艦隊卻連黑海都進不去,只能在遙遠的地中海虛張聲勢、搖旗助威。
  但這些錯誤都只是戰術意義上的。克里米亞乃至整個東烏克蘭會不會併入俄羅斯,在當前的國際大棋局中,並不具有決定性意義。戰略對決的地點已經很明白,是中國的台灣、南海、東海。在遠離主戰場的地方取得一點勝利還是失敗,其實無關緊要。

  數十年前,當蘇聯的攻勢咄咄逼人的時候,美國人曾經不得不對如下問題作出重大的戰略判斷:如何處理與紅色中國的關係。他們先後做出了一個錯誤的選擇和一個正確的選擇。前者就是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直接威脅到了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糧倉,中國被迫反擊。最後的結果是美國損失慘重,而讓蘇聯在東歐和中亞地區贏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當美國最終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二十年,尼克松訪華,跟比蘇聯還要「左」的中國建交,這才是正確的抉擇。

  誘發中美在朝鮮開戰的戰略失誤來源一個錯誤的認識:中國與蘇聯是鐵板一塊,都是紅色陣營。因此他們未加分析就認為北朝鮮進攻南朝鮮是蘇聯和中國聯合支持的,是整個紅色陣營向全世界輸出革命的起點,甚至是中蘇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徵兆。北朝鮮的攻擊剛剛開始,美國的立刻把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並在以後出動飛機轟炸中朝邊境。這種做法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就是「把事情做絕了」。

  事後的證據表明,在對北朝鮮的支持上,中國與蘇聯之間存在深刻分歧。蘇聯試圖利用朝鮮戰爭把美國拖在東方,而中國實際上希望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來搞建設,並不支持北朝鮮出兵。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如果只是把反擊定位於將北朝鮮趕回三八線以北,通過摧毀平壤和北部經濟來實施懲罰,而不是佔領整個朝鮮,也不把這個事情跟台灣問題聯繫起來,中國將會袖手旁邊,並且繼續發展與美國的關係。當時的美國戰略家們誰也沒有想到:紅色中國其實需要美國的幫助來制衡蘇聯。

  今天的情況與六十年前幾乎一模一樣。只是主角和配角交換了一下位置:在中國已經變得過於強大的時候,美國絕對不應該把俄羅斯逼到牆角,在烏克蘭燃起戰火。唯一正確的做法是:討好俄國,離間中俄。

  在目前的雙邊國際關係中,中國最不能承受的就是中俄關係的惡化。這將使中國面臨嚴重的腹背受敵的境地,嚴重分散她在經濟建設上的精力——當年中國為了防止蘇聯的入侵,把許多重工業分散到內陸山區,主要國家領導人都不能同時呆在北京,造成了很嚴重的問題。

  目前,中國與俄羅斯之間存在著某種同盟關係。但是,這種關係並不是鐵板一塊,甚至比當年的中蘇同盟更加脆弱。漫長的邊境線和歷史恩怨讓雙方互相猜忌。要想給中俄關係上點眼藥其實十分容易。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中俄輸油管線建設。中國希望它能夠直通大慶,而俄國其實傾向於繞開中國,把輸油管線的終點放到自己在遠東的港口,這樣既可以把石油賣給中國,也可以賣給韓國日本等國,而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不必依賴中國。所以當日本表示願意出錢資助後一種方案以後,俄羅斯立即暫停了和中國的合作,普京也公開表態後一種方案更有吸引力。

  與此同時發生了一件更微妙的事:俄羅斯石油巨頭、尤科斯總裁科爾多霍夫斯基被捕入獄。他此前曾公開宣布要競選總統挑戰普京,他控制的媒體也以公開批評政府為能事。而尤科斯是一直努力促成向中國輸油的。國家利益和政治利益雙重因素都讓中俄輸油管線蒙上了陰影。如果在這個節骨眼上,美國淡化尤科斯事件,對普京示好,並且聯合日本為第二種方案提供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輸油管道改線是很有可能的。這無疑將嚴重惡化中俄之間的關係。

  然而美國對此視而不見。西方媒體瘋狂炒作尤科斯事件,美國政府也反覆向普京施加壓力要求釋放科爾多霍夫斯基,毫不客氣的給普京扣上獨裁者的帽子。至於小兄弟日本的努力,則沒有給予任何實質性支持。最終,俄羅斯下定決心,選擇了直通中國的輸油方案。

  作為一個非常聰明和務實的政治家,普京其實一直努力想搞好和西方的關係。這在西方世界不斷對他本人進行各種人身攻擊——諸如沙皇、獨裁者、克格勃頭子……之後仍然如此。他不像查韋斯、卡扎菲這些人一樣,通過煽動對美國的仇恨來鞏固權力,而是盡量避免公開批評西方。主辦索契冬奧會和G8會議的努力,是普京向西方示好的重要舉措。為了讓索契冬奧會能夠廣受歡迎,普京為此在國內政策上進行了許多開明的改革,以使之更符合西方的標準。但美國政府好像吃錯藥一樣,反而認為這是提出更多要求的或者是羞辱普京的好時機,到處找些小毛病出來作為抵制索契冬奧會的理由。最後,西方主要國家首腦全體缺席索契冬奧會,讓索契成了中俄首腦表演親密二人轉的舞台。

  普京肯定對此很生氣。但作為一個真正的政治家,他不會將這些形式上的東西看的太重要。直到美國在烏克蘭煽風點火,用街頭革命的下三濫手段搞垮親俄政府,俄羅斯和西方的決裂才變得無法挽回……
  儘管局面已經非常糟糕,但美國仍然可以選擇儘快取消對俄羅斯的制裁,承認克里米亞的現實,取消對烏克蘭反對派的支持,允許普京建立一個親俄的烏克蘭政府……總之,就是來一次很丟人的戰略撤退。這種局面下,面子肯定是丟完了,但如果能挽回和俄羅斯的關係,仍然是值得的。

  當前西方戰略的核心問題,就是把俄羅斯拉入懷抱,共同對抗社會主義中國的崛起。北約組織應該予以解散,徹底取消俄羅斯的國家安全顧慮,在俄羅斯周邊國家實現全面的戰略退卻,承認俄羅斯的勢力範圍,鼓勵俄羅斯融入歐洲經濟。普京完全可能接受這樣一個理論: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同行者,倒向西方是更加安全的。畢竟,美國離俄羅斯非常遙遠,而中國就在旁邊。

  現在的俄羅斯政府,不像中國或者美國一樣,有獨立的意識形態支撐,4它不過是倚靠俄羅斯的民族意識和一個政治強人來暫時維持局面。它有點像武則天的武周政權,一旦這個強人離開,它只能倒向某一邊。武則天如果選擇兒子做繼承人,唐王朝一定復辟;如果選擇武性家族做繼承人,繼承者實際上就不是她的後裔,她的王朝也傳承不下去。這個問題是武則天無法解決的,也是普京無法解決的。實際上普京應該也已經認識到——歸根結底,他最後只能倒向西方,因為他絕對不可能再把權力交還給共產黨。
  如果美國的戰略家們,能夠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在歐洲和中亞給予俄羅斯足夠的安全空間,在東北亞正確調解日俄的領土爭端(在這方面連擁有重大領土利益的日本都表現得比美國更聰明),就有可能建立一個對中國全方位包圍的戰略同盟。這樣的局面將是中國崛起所不能承受之重。

  但是,我們對此似乎完全可以放心。這樣的戰略美國早就有人提出來過,前幾天也有美國學者在媒體上公開發表了文章,認為美國應該為了遏制中國而放棄烏克蘭。還有更多的西方主流媒體也明白的指出中國才是烏克蘭危機最大的贏家。但美國政府仍然不思悔改。這不是因為沒有人告訴他正確的做法,而是美國的政治體制決定了它短時期內不可能實施如此長遠的戰略。用我們常見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歸根到底都是體制問題」。

  新中國的政治領袖們似乎都喜歡從長遠的戰略的角度來思考對外政策。這一點基辛格在他的《論中國》一書中做了精彩的描寫。他把這種現象的原因歸結為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

  但我並不贊同這個說法。我不是專門研究外交和國際戰略的,而是主攻中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和地區經濟戰略。作為一個外交家,基辛格只能從外部觀察中國,而中國的戰略選擇只能從她的內部機制來理解。
  中國的政治制度,我在《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一書中,稱之為是「一黨執政的職業政治家制度」,美國的政治制度,則是一種兩黨輪流執政的非職業政治家制度。一個長期執政的政黨,一群以政治為終身職業的政治家,不用過度擔心短期的戰術得失,所以天生的更願意從長遠來制定國家戰略。而輪流執政的政黨,則不得不從眼前來考慮問題。沒有哪一個美國的政黨或者總統,能夠承受短期內放棄東歐的政治壓力,真正將戰略中心轉移到針對中國上面來。特別是中國目前還沒有對美國產生很直接的威脅,而是始終在「玩太極」。這種情況下,向中國戰略轉移並不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政績」,可以給中國某些具體的打擊。反之,對付東歐中亞的那些小國,則效果可謂「立竿見影」,逮住一個滅一個,可以很容易的表現出領導們決勝千里之外的魄力,贏得民眾支持,國內的反對勢力也很難挑出毛病。

  在這種政治格局下,針對中國的長遠戰略布局是很難想像的。特別是要為了對付中國而對俄羅斯做出很大的讓步,沒有哪個美國政治領袖敢這麼干。所謂的「重返亞太」戰略,從目前的具體實施來看,並沒有動真格,不過是政客們為了顯示自己很聰明而喊出來的口號,當然也可以趁機增加軍費開支,讓利益集團們滿意。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對烏克蘭問題上的反應就很好理解了:表面上誰都不得罪,一投票就棄權,但實際上為俄羅斯提供支持。簡而言之,就是讓俄羅斯衝到第一線去吸引火力,替中國挨槍。中國在背後支持,但絕不出頭,繼續保持「人畜無害小白兔」的低調本色。一個擁有克里米亞的、敵視美國的俄羅斯是符合目前中國國家利益的。它將能更好的把美國的戰略資源留在歐洲,為中國維持東亞地區的穩定局面創造良好的條件。這樣中國就可以更加容易的爭取十年左右和平環境。中國如果能按照現在的速度再發展十年,美國要想再來圍堵就已經基本不可能了。至於俄羅斯,由於它的政府缺乏獨立的意識形態支持,一旦普京離開,中央政府的權威就會迅速下降,出現嚴重的內部分裂,無力給中國製造像樣的威脅。因此即使它現在除了克里米亞之外,還在東烏克蘭獲得更多的勝利,也不需要擔心。

  當然,美國能夠贏得冷戰的勝利,也不是等閑之輩。它不會永遠這麼糊塗,當蘇聯入侵阿富汗,力量達到頂端的時候,它終於意識到問題所在,開始迅速尋求與中國結盟。等到中國已經強大到明顯無法遏制的時候,它還是會知道去討好俄羅斯的。對中國來說,目前的戰略機遇期非常寶貴,一方面要繼續保持穩定發展的局面,絕不容許出現內部的動蕩,另一方面必須繼續堅持低調、低調、再低調的外交策略,在一些外部摩擦中儘可能保持克制,隱藏實力,儘可能的延長俄羅斯把美國拖在歐洲的時間。等到最後終於不得不亮劍的時候,已是重劍無鋒、獨孤求敗的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大國崛起之道也。」


說實在的,今年以來俄羅斯的經濟形勢就不好,民間消費不振,固定資產投資也相當低迷。當盧布在10月以來急劇走貶後,伴隨原油價格的跳水,俄羅斯的經濟前景進一步惡化。
對於明年俄國經濟的預期,目前的基準是GDP按年下滑0.9%(和俄羅斯官方預期相近),通脹率降至8%以內,2016年進一步下滑0.4%,通脹率跌至6.5%水平。這一預測建立在
1、烏克蘭局勢僵持;
2、西方經濟制裁持續到2017年;
3、原油價格觸底;
4、年度資本外流 600-800億美元;
5、美元/盧布在47-50區間。

樂觀預期是明年俄國GDP輕微增長0-1%
其前提是:
1、烏克蘭局勢趨於緩和;
2、西方於兩年內解除對俄經濟制裁;
3、原油價格重回上升軌道;
4、年度資本外流僅 200-400億美元;
5、美元/盧布回落至40-43區間。

悲觀預期是明年俄國GDP急劇萎縮3-5%
其前提是:
1、烏克蘭局勢惡化;
2、西方進一步施加經濟制裁,俄國經濟進一步孤立;
3、原油價格繼續走低;
4、年度資本外流達 1400-1800億美元;
5、美元/盧布升至60-70區間。

即便是最樂觀的情形,俄羅斯經濟也將陷入低增長,原因主要還是不合理的經濟結構,俄羅斯長期依賴重工業卻缺乏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軍工企業除外)。當然,考慮到普京的一貫作風,俄羅斯單方面妥協的可能性極低,所以樂觀情形發生的概率相當小。

盧布近幾月突然貶值:

明年俄羅斯有1250億美元的外債需償還,盧布的貶值使得用只能本幣償還的企業壓力巨大。不過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相比,目前的情況還不算太糟糕,更不用和1998年的經濟崩盤相比了,因為目前俄短期外債比例明顯降低,經常賬盈餘足以支撐償債。事實上俄羅斯外債大半來自銀行和石油企業,歐元的貶值又使得償還歐元債務受到的盧布貶值的影響相對較小,俄國銀行系統當下資金還算充裕,獲利豐厚的石油開採商(除Rosneft以外)甚至可以直接通過現金流償債,雖然油價不斷走低威脅其利潤,但企業也有節流手段,比如減少資本支出和派息。如果原油價格不向更低的價位進發(如25美元),這些手段應是行之有效的。


油價下跌+盧布貶值的惡性循環仍在繼續,其最有害的副作用是民間消費和資本投資的減少,進口商品的漲價使得俄國消費者緊縮開支,國民經濟的重要一環——零售、貿易業者也無法將成本全數轉嫁於消費者處,使得盈利下降。由於海外採購的成本增加,資本投資的減少顯而易見,這反過來也作用於俄國本土企業,因為俄國不是傳統的工業品出口大國,大部分企業僅少許受惠於盧布貶值帶來的出口優勢,而國內訂單下滑構成的打擊更為沉重。


不請自來。
正如上面很多朋友所說,由於國際油價的下跌和政治形勢的不明朗,俄羅斯在經濟上遭受了很大的損失,但我認為,討論得失首先要從事情的目的上來看,如果俄羅斯在採取吞併克里米亞、干涉烏克蘭行動中的目的達到了,那這些經濟損失只是決策時付出的一些代價而已。
先說個題外話,這一次國際油價的下跌,很明顯是由OPEC操縱的,但是OPEC白白放棄了那麼多經濟利益,其目的何在,我認為有以下幾點:第一,順應老大美利堅帝國的要求,給俄羅斯帶來經濟上的壓力,畢竟,面對俄羅斯這樣一個資源豐富、經濟門類基本齊全、軍事實力過硬、政府掌控力強的大國,美國能打的牌並不多,資源是其中最大的一張;第二,給美國國內的石油和頁岩氣生產施壓,趁頁岩氣開發成本居高不下的時候試著扼殺這一新興產業,進而保持美中等過對OPEC國家的能源依賴;第三,打擊產油窮國(委內瑞拉、伊朗)等,強化組織內部協調性,掌握國際油價定價權。不得不說,OPEC雖是順水推舟,丟了幾個子兒,但仍下了一盤不錯的棋。作為事件當事國,最後拼的是一個耐力,看是美國政府最後抗不過國內的能源行業壓力,還是俄羅斯經濟先破產,只是這些產油窮國倒了霉了——躺槍。
話題拉回來,在整個烏克蘭內亂中,俄羅斯主要做的事情就是這幾樣:搶救亞努科維奇,吞併克里米亞,支持烏東部分離武裝。其目的很明確:保住西南緩衝區。畢竟,兩個軍事強權直接接觸是很危險的,尤其對相對較弱的一方來說。
看一下俄羅斯的周邊環境,北方是北冰洋,在冰徹底化沒之前,這邊對俄羅斯不會有什麼威脅存在。南方有仍然在和平崛起、韜光養晦的中國,有實力較弱且俄羅斯有所依靠的蒙古、朝鮮,這幾個國家不僅對俄羅斯沒有什麼迫在眉睫的威脅,甚至還能牽制美日等國的力量,從側面保護了俄羅斯的大後方——西伯利亞。退一萬步講,即使中國跟俄羅斯翻臉幹起來了,俄羅斯丟了東半拉的西伯利亞,也不過是傷筋動骨,卻不致命,更何況歷史上從東面跨過了烏拉爾山的只有蒙古人了。中亞幾個國家,無論是在美俄之間踩平衡木也好、保持相對中立也好,只要不直接把美國人拉進來,對俄羅斯也構不成威脅。高加索三國?看看可憐的喬治亞和薩卡什維利吧,倒了血霉其實也沒人太願意搭理,那個方向,俄羅斯內部的威脅更大。西北方向,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對俄羅斯是刻骨的恨啊,都恨不得上去咬兩口了,但俄羅斯釘緊了加里寧格勒這個釘子,誰在這個方向都不敢輕舉妄動。正西方,不管情不情願,白俄羅斯都快成俄羅斯衛星國了,這個緩衝區一時半會看不到出問題的可能。西南方呢,就是烏克蘭了,如果親俄勢力還在當政,莫斯科方面當然很欣慰,如果是一個中立政權上台,莫斯科或者不怎麼舒服,但起碼還是睡得著的,但是一個親西方徹底投向美國和北約的烏克蘭政府讓莫斯科徹底坐不住了,因為一但烏克蘭徹底倒向西方,北約的導彈就擺在家門口了。(想想當年古巴導彈危機,那時候美國的導彈才到土耳其,還有距離呢,赫魯曉夫就坐不住了,今天的俄羅斯可沒有能力再把導彈擺到古巴去。)當前俄國人花了幾百年才擺平西南方,不僅是為了個出海口,把一片平原控制在自己手裡,總比讓可能的敵人一路長驅直入打到莫斯科強——當年二戰,德國人跟蘇聯人在西南方幹得多狠。
在先期判斷有誤(不得不說,俄羅斯在政治策略上畢竟還是差西方一籌,在烏克蘭危機前期,俄羅斯對形式的判斷和應對明顯有問題,不知道是過於樂觀還是被亞努科維奇給蒙蔽了)先失一手的情況下,莫斯科的牌其實已經很少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吞併克里米亞保住出海口,攪渾烏克蘭局面,讓烏克蘭內部紛爭不斷不能全身心投入與西方的」偷情「上,幾乎是它唯一的選擇。
總之,現在的經濟危機再嚴重,總嚴重不過1991年後那幾年,只要資源還在,誰知道今後油價還會不會漲上來。而保住戰略緩衝區確是涉到國本的事情,一點也馬虎不得。普不惹事不舒服斯基大帝說了,我不打你就是給你面子了,你還想霸佔我老祖宗辛苦打下來的土地不成?生於苦寒之地的俄羅斯人民熬得過休克療法,就能熬得過這次危機,畢竟,血性和對土地的貪婪才是深深植根於北極熊血脈里的東西。


唔,現在就到了評價一個歷史事件的時間節點了么。。。顯然我是想最簡單地上手說一下面對地緣版圖變化時的一些分析技巧。。。。比如烏克蘭碎掉之後我們這個世界的結構會不會進一步出現裂縫,雖然蘇聯垮了以後的所有新世界約法都是美國佬搞出來的豆腐渣工程,但是。。。要樂觀哦:)

這個樂觀不是建立在毛子快玩了的基礎上,而是天朝還有力量讓他不完。。。這個樂觀也不是建立在天朝的崛起上,一個陸權大國依靠經濟騰飛多混了幾年被人吹捧為崛起這絕對是要捧殺啊帝國的精英們乃們腫麽可以如此地不爭氣!再這樣浮躁下去哀家還能夠窩在被窩裡伸手拿過一塊肉同時愉快地bilibili么。。。

這個樂觀建立在什麼之上呢?建立在。。。。建立在歷史的經驗之上。北方軍事大國的虛弱,對於中緯度地區的好幾個文明中心都是好事情——意味著他們能夠持續性地生產財富和科技發明。而只要有不斷的財富和科技出現,純軍事帝國就註定是不合時宜的。

辛棄疾同志那個坑我其實已經寫完了過幾天發因為還有不少詩詞我是看不出他哪年寫的再嘗試一下不行放棄算了。

還有哦,缺貨的孩紙你們還是統一私心我吧,同時買到爛書和缺頁書的同志們也請發我私信我帶你們維權(怎麼感覺像是要被收快遞的樣子)。。。。

喵喵!顯然這是一個快坑哇!

嗯,默默爬上來敲字。。。。。

首先還是要回到克里米亞戰爭的年代,這真是個古老的故事。。。

當時的歐洲套路已經變成這樣——法國大革命——法國在動員能力和集權上全面碾壓周邊國家——反法同盟——拿破崙戰爭——拿破崙完蛋——普魯士上位——毛帝對歐洲形成全面壓力——1848年革命。

總結一下是這樣,革命的本質是釋放生產力之後更加高效的行政機制,推動力是歐洲人口和生產力的膨脹導致舊有體制混不下去(英國能混下去是因為能把多餘的暴徒送到澳大利亞)。

但是同一時期的毛帝在幹啥呢?

皇帝上台——調和貴族利益(多半手段是成功擴張)——皇帝想搞貴族想變法——皇帝被弄死——新皇帝只好繼續調和貴族利益(繼續打仗)。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就是俄羅斯帝國的一把手和天朝的皇帝絕對不是一回事兒。這個叫做沙皇的東西本質上是貴族推出來的軍事領袖,至於其他的事兒陛下您最好別管,管的話下場就是被弄死再換一個老大。

所以,在毛帝的領土越來越大的時候,他的政治結構卻沒啥變化,想混下去的沙皇就得學習葉卡捷琳娜大帝,讓貴族們充分地爽,哪個倒霉蛋要是中了普魯士的毒想搞貴族,那下場絕對不妙——天朝皇帝的法寶:嫡長子繼承製,文官制度,郡縣結構,毛帝統統地想有而不敢有。

所以,歐洲世界的政治進程和我們的一般觀點很不一樣——法帝已經廢掉了君主,德國還沒統一。英帝建立了世界商業體系,內部卻是個封建國。毛帝當了歐洲憲兵,居然還是農奴制——本質上講,主要是殖民和不斷的體系擴張允許歐洲還保留非常古典的封建殘餘。這和早在春秋末期就擴張到極致並徹底走向秦漢帝國的天朝是兩個世界。

但是,兩個世界的法則並無區別——遲早,人口會越來越多的,而不是所有的歐洲國家都有一個叫澳大利亞的海外監獄。

所以,人口稠密但是海外擴張不利的法國先沸騰了,搞掉了皇權,並把「人權」這個東西傾斜到全歐洲——其結果是讓所有的歐洲封建世界都感染了這個東西,舊有的動員模式在這玩意兒面前就是個渣。

拿總用這個東西動員起來的法帝把整個歐洲搞了一遍,雖然這一波被毛帝強勢逆推,並陸續恢復了歐洲各個小國的皇權,但是革命的種子已經種下來了。想要不被這東西弄死,最好自己趕快進化,這其實是普魯士崛起的主要動力。

但是毛帝不這麼想。逆推拿總不久,毛帝內部出事兒了。

首先是被法國病毒感染的軍官貴族覺得沙皇還是太混蛋,開始策劃政變(不管這個政變被吹得多麼有正義性,本質上,是毛弟貴族和沙皇的政治平衡在和平時期根本維持不下去——詳細講是葉卡捷琳娜時期確定的奇葩土地分封制度。)

接著是沙皇本人覺得這個位子很扎屁股,亞歷山大一世莫名其妙地消失。順位繼承人他老弟不相干,第二順位繼承人也不想干,哥倆推來推去,中間貴族們直接發動了起義,亂鬨哄中尼古拉一世只好爬上皇位——接著變成普京大帝的前世,開始進入每天工作15小時的狂暴狀態。

沒辦法,貫穿整個毛帝歷史的,就是貴族軍官的政變。一次接著一次,從來不消停,這幫孫子在感染了法國病之後,還成了大義的化身,政治這東西在大多數情況下就是joke.

面對這麼一幫大爺們,毛帝的成功領袖,最後都會變成普京這樣的男人——特務統治,身體特別好,對外決不能慫,慫了就要去死。

好吧,在俄羅斯上演貴族軍人和沙皇的尋歡戲劇時,歐洲西部已經和拿總時期不太一樣了,這個節點,就是1848年革命——拿破崙一世的種子終於發芽,雖然最後被壓了下去,但一個直接的後果是,奧地利徹底頹掉了。德國和義大利開始走向統一。歐洲世界整體的動員效率和社會組織模式開始升級——而毛帝毫無動作,尼古拉一世唯一干成的偉業,就是自己沒被幹掉。

現在到了1853年,初步讓國內這群大爺服服帖帖之後,毛帝只能走自己唯一會幹的一件事兒——打土雞。

但是世殊時異。

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對土用兵,歐洲人可能還比較冷漠,那個時候的異教徒還沒徹底完蛋,還能折騰。

但是1853年已經不一樣了,土雞已經快完了。更重要的是,法國恢復了元氣,開展了工業革命,最重要的是,地中海其實已經很擁擠了。再來一個毛子,誰都不樂意。但是毛帝對歐洲的看法,還停留在自己維護了歐洲皇室,鎮壓了歐洲革命的老調中,這一下,就徹底玩脫了。

克里米亞戰爭中,在組織能力和軍備上做了二次升級的英法聯軍碾壓了毛帝,這看起來是毛帝的錯,本質上是毛帝的命——他龐大的貴族制讓毛帝內部的鬥爭烈度遠超過英法,而龐大的貴族群體又是必須的,否則根本站不住這麼大的領土,沙皇能騰出手來的機會很少,偶爾有一次也必須建立在對外戰爭勝利的基礎上,問題是——打輸了。

俄羅斯受困於他龐大的領土,而他龐大的領土又源於自己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這個方程沒有解法。怎麼也沒法把等式兩邊做平。沙皇的合法性和文治從來無關,而武功牛逼不代表底層不苦逼——這個矛盾發展到極致,就是布爾什維克的出現。

於是尼古拉一世直接把自己弄死了——自己不死,下場肯定是被近衛軍幹掉。

好了,胡亂講了一下克里米亞戰爭,我想說的是。。。毛子從來沒有機會改變。從俄羅斯帝國開始,一旦衰弱,就是被群狼撕咬,被群狼撕咬,又催生更恐怖的俄羅斯,接著再衰弱,再被撕咬。。。直到我們生活的2014年。俄羅斯的每一個極盛時期,都生長在歐洲內戰的基礎上,而歐洲人一旦想明白俄羅斯更恐怖,這個極盛時期之後就是一個恐怖的深淵——掉進去,就不是解體的問題,是大面積死人的問題了。

帶著這個套路回頭看歷史,那麼亞歷山大一世時期的俄羅斯不過是借了歐洲沒有共識的光,斯大林晚期的蘇聯同樣如此。葉卡捷琳娜二世是個異類,源於她懂得讓貴族們先爽——代價是農奴們更慘了。

蘇聯為什麼垮台?本質上,是新貴族們覺得頭頂那個最高意志太麻煩,干擾自己撈錢,開了個會就把國家分了——和大部分投票要求保留蘇聯的底層沒啥關係。但是分了國家以後,群狼滲透蠶食,通過經濟手段讓俄羅斯一塌糊塗,這才催生了新的尼古拉——普京大帝。大帝的手段和歷史上那些沒死於軍事政變的沙皇一樣,特務政治,強人形象,超人一樣的工作時間——沒辦法,貴族太多,土地太大,國境線以外全部是不懷好意的賊——不這麼玩不行。

但在這種癲狂狀態下的成功沙皇,心理健康的基本沒有,大多數人,都有精神疾病。從伊凡雷帝開始,彼得大帝,亞歷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殺兒子的,玩消失的,通電全國說朕要去死的一抓一把,你說他們是心理正常的人,我是不信的。

普京大帝的精神什麼時候開始走上了這一條路?2002年,波羅的海地區加入北約。而就在兩年前,大帝剛剛登基時,他還出訪英美,表示俄羅斯可以平等地加入北約。

之後就急轉直下了。北約持續東擴。等等等等。俄羅斯很有意思,他總是覺得,自己是歐洲的一部分,對歐洲有責任和義務,但事實上,歐洲人怕他怕得要死,你不分裂成一百個國家,沒人真心敢和你交朋友。但是,毛子階段性地至死不悟。1848年還當歐洲憲兵,怎麼1853年就被英法吊打?不理解,只好去死。去死完之後一個輪迴,毛子又開始真心實意地信仰西方制度能夠拯救俄羅斯,然後又去死多年。死完似乎又覺得沒有沙皇不行,沙皇上台後,又繼續讓世界顫抖。

這是一種癌症。

這種精神上的不治之症,歸根結底在於,不打仗或者打敗仗時,貴族根本不鳥沙皇。往往農奴制還沒解決呢,貴族們在精神上已經和法國革命者靠攏了,這。。。。蘇聯解體前夕完全重演類似劇本。

所以,沙皇想要不被內部政變幹掉,唯一的出路,打仗,而且要勝仗,輸了,就去死啊。

嗯,說到這裡,大概能夠了解普京這二十年是怎麼過來的吧——收復克里米亞完全是非理性的,從政治精算來看。

但是不收復克里米亞絕對是政治自殺——從俄羅斯內部政治邏輯和沙皇的悲催歷史來講。

如果架空世界的俄羅斯有著天朝或者英國的穩健政治結構,最聰明的方式,難道不是讓克里米亞獨立?然後拿到軍事設施的一百年租用權?這樣,怎麼操作都可以,天下還沒有話柄。

問題是,現實生活殘酷的多——不拿到克里米亞,普京根本對內部是交代不過去的。俄羅斯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下降(反正一直苦逼),經濟結構可以繼續扯淡下去(從來就不正常,能造核武器不能造生活用品),但是對外不能再丟人,再丟人就政變搞你——俄羅斯本質上就是這麼個東西。從第一任沙皇開始,到普京大帝為止,權力正常繼承,沙皇壽終正寢,絕對是小概率事件——你可以說俄羅斯人不長記性,也可以說他們窮凶極惡慣了,但——要明白這是俄羅斯的現實。

所以讓我們扣一下題吧,吞併克里米亞對於俄羅斯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沒變,僅此而已。歷史上那些俄羅斯在黑海和東歐地區的擴張對俄羅斯的影響是什麼,這件事兒就同樣意味著什麼。往細里說,普京的合法性完全不建立在他的文治之上,他早就放棄這麼幹了。大貴族(現在的說法叫寡頭)作為一個群體,普京是消滅不了他們的。唯一能鎮住他們的,就是戰功和忠誠於自己的近衛軍和特務,而後兩者的忠誠度,完全維繫與普京的個人能力而不是合法性。老大如果虛弱,近衛軍要麼倒戈要麼政變——蘇聯最後一分鐘的故事,其實在俄羅斯歷史上已經演了無數次了。

那麼利弊呢?弊大於利。

第一,一個團結的歐洲不利於俄羅斯的生存,吞併克里米亞促進了這一點。

第二,俄羅斯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加深了。如果說,歐洲的經濟滲透僅僅是抽血,那中國的經濟可是成體系地最終控制——我們的資本集團頭頂有一個叫國資委和國務院的東西,南車和北車是可以合併的,利益是可以協調的。

第三,俄羅斯在孤獨中選擇盟友已經到了好亂樂禍的地步,為了平衡中國的影響,俄羅斯在遠東開始拉攏朝鮮,這隻會讓東北亞更加危險,而最終的結果,是俄羅斯失去遠東。

第四,也就是最關鍵的,是吞併克里米亞並沒有徹底激發戰爭。俄羅斯的國內平衡只是暫時穩住了,而不是鞏固了。貴族們只是閉嘴了,而不是被削弱了。人民只是被振奮了,而不是被組織了。說白了,克里米亞這個話題太小了,不足以讓俄羅斯人激發出徹底的不安全感和犧牲意識,他們繼續在經濟滑坡中走向朽爛,而與此同時,隨著俄羅斯經濟的凋弊,高加索地帶可能重新回到動蕩之中。

北極熊得益於外國有組織的軍事侵略,他也總是在無組織的零刀碎割中垮掉。

他的歐洲敵人應該已經早就看透了這一點。

over。


蘇聯解體的時候,西方基於傳統冷戰思維採取了一定的遏制政策,但由於葉利欽的親西方主義、波羅的海國家獨立、俄羅斯與北約接近並達成夥伴計劃等使北約的存在意義大大降低,轉而投向中東,美國要保持在西方的影響力需要北約這個舞台,無疑它在這裡比在聯合國更有發言權。
然而,普京主義下俄羅斯沒有通過令北約喪失目標而促使其解體,而通過在周邊一系列干涉活動試圖重建影響力,從戰略上講是錯誤的,因為它的實力遠不足以對抗北約,只有武力恫嚇一張牌。而美國樂見俄羅斯重新成為北約存在的理由,從而使美國繼續在西方擁有壓倒性優勢,無論如何,安排代理人干預烏克蘭政治與武裝入侵是完全不同的,俄羅斯無法解釋吞併克里米亞的合法性,很輕易地被逐漸描繪成國際「公敵」, 原本北約難以繼續進行的東擴突然之間有了合適的理由,不僅反導系統,甚至快速反應部隊也可以直接陳設到俄羅斯門前了;同時從原蘇聯獨立出來的小國們原本礙於俄羅斯的威脅不敢明目張胆地投靠西方,這回卻不得不投靠北約以避免「現實的」侵略威脅了。
姑且不論已經知道的經濟制裁和石油價格戰的效果,在政治上俄羅斯已經大大失分,當選擇攤牌的時候他發現除了把寶壓在西方不敢直接軍事衝突外手裡已經沒有任何牌可打了,所謂的聯合中國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中國會儘力避免讓西方樹立起來的假想敵轉到自己身上。
克里米亞對於俄羅斯來說最大的意義在於黑海出海口而已,再就是「民族自信心」,只可惜它為自己樹立了一個不可解的敵人,一個明顯的戰爭策源地。在西方的需要下,克里米亞永遠只能是一個火藥桶而不能踏踏實實的落到口袋中。
俄羅斯不得已把核力量再三掛在口邊,也是認識到了常規力量的差距,而西方在等待俄羅斯的衰退,等待普京下台後是否有強力人物能撐起強硬,一旦俄羅斯失去了軍事恫嚇力,西方很可能不會再看著俄羅斯保留現在的邊界了,聯邦制國家的根本問題也很容易顯現出來,為了削弱俄羅斯挑起分裂是可以想見的前景,那時候的俄羅斯會是什麼樣?所以個人認為烏克蘭戰爭為俄羅斯帶來的損失不可估量,所得與之沒有可比性。
普京主義過於沉湎於冷戰思維了,俄在烏克蘭的情報工作失誤,對烏克蘭政治形勢分析錯誤導致選舉失利,又不習慣於等待操作選舉使佔有相當比例的親俄派重新上台,極不習慣於現代民主政治的鬥爭方式,而採取了簡單粗暴的軍事做法,在這一點上或許是受到了喬治亞內戰順利干涉的鼓舞,但不該做出西方會容忍直接擊碎其價值觀的判斷。畢竟雙方的力量對比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俄羅斯可以寄期望於北約歐洲國家的不團結,但目前看來希望不大,原本親俄的德國也在逐漸轉變。在軍事和經濟力量佔優的情況下,西方還是願意做出犧牲保衛其價值觀的。
一時之快,後患無窮。


-----------------------------------以上為2014年的內容,以下為2016年8月內容:
距離克里米亞事件已經2年多了,當時的一些猜測對或不對都發生了些,近來有知友提出「示弱」是換不來和平的,對此我說說個人看法,因為我僅從公開的信息得出的這些看法,所以很可能有不對的地方,我只是解釋一下為什麼這麼推測,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
說到中國,我們奉行了相當長時間的韜光養晦政策,以至於大使與劉源將軍爭論的時候明顯可以看出外交上避免「戰爭」和「激烈對抗」的痕迹。在這個政策下,我們實際上是對很多國際事務採取了棄權和忍讓(至少是不介入爭端)的政策,在蘇聯對抗美國的大環境
下,這個政策為中國的發展贏得了時間和空間。美國對中國的顛覆活動遠遠沒有在華約的多,美國並不傻,但在主要敵人蘇聯和華約面前,不會再樹中國這樣的敵人,因此中美在韓戰後的特定背景下走了很長一段基本相安無事的路。
示弱也是要有資本的,弱小國家示不示弱都有可能被收拾。避免衝突也不等於示弱。有時候對方也只是要一個台階,並不是覺得你弱,否則照樣吃掉你。

回頭再說俄羅斯,當時因為蘇聯解體,葉利欽奉行向西方妥協的政策,經過車臣、前南、海灣戰爭等一系列事件後,西方普遍認為俄羅斯是一隻沒牙的老虎。海灣戰爭更是令西方認為不存在強大的敵人了,法德開始爭奪歐洲主導權,法國在非洲展示軍事存在,只有英國一直在海灣戰爭中無條件追隨美國,但在被輕視和經濟危機後也表示了不滿在歐洲地位的態度。隨著美國在伊拉克陷入泥沼,歐洲自恃經濟實力開始出現反對美國領導地位的聲音,當時的北約確實出現了是否有存在必要的說法,內部也開始出現爭權矛盾。
如果不是9.11,
西方的假想敵將很有可能逐漸投向中國。當時對西方的形成威脅的華約早已不復存在,斯拉夫兄弟也因前南戰爭構不成威脅,它的目光正從俄羅斯移開。憑藉法德最
看重的不爭老大,美英最關注的軍事虛弱,歐洲最需要的能源,俄羅斯加入歐盟並非不可能,只是時間問題而已。西方並不需要俄羅斯解體,也不必再在已經休克療法的俄羅斯身上再實施什麼手術了。俄羅斯還會成為西方限制中國的一枚棋子。加入北約的俄羅斯會直接導致機體防禦體系對其難起作用,正如希土之間的糾紛北約難
以干涉一樣。而西方一貫互相庇護的習慣也會使它們在喬治亞等問題上袒護俄羅斯。
俄羅斯利用其豐富的能源逐漸在經濟上掐住歐洲的喉嚨,拉攏美國(實際上它現在也是這樣做的),逐步取得政治主導地位。完成俄羅斯一直以來加入西方的夢想是有可能的。
波羅的海和東歐諸國希望擺脫俄羅斯的控制,只能依靠西方與俄的矛盾,一旦這些矛盾消失,沒人能真正保護它們,俄羅斯東擴勢力範圍並非不現實。德法為了能源而犧牲東歐的綏靖政策並非不會出現。
可以說,普京剛上台的時候,西方已不再把它當作有資格的對手了,它在那個時候只要控制住邊界,幾乎沒有什麼可以再損失的了。波羅的海國家、車臣問題等實際上並不會對俄羅斯的邊界產生多少影響。
對此最為擔心的喬治亞坐不住了,它不能坐視俄羅斯不再被西方敵視而逐漸失去奪回領土的機會,在最「適當」的時間出手了!
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俄軍入侵,阿布哈茲割據。

「秀肌肉」的俄羅斯突然又被人關注了,但這時候國際社會對其軍事力量卻如車臣戰爭一樣是被矮化了的,因為它在兩次戰爭中都出現了失誤,不佔絕對優勢。相較於海灣戰爭取得的壓倒性勝利,前南戰爭擊垮了塞爾維亞,西方社會沉湎於自我膨脹中,並未提高足夠的警惕級別,俄羅斯仍舊有機會通過合作瓦解西方的團結。
然而克里米亞卻使鐵了心走強硬道路的普京把俄羅斯拖入了問題之路。
對於烏克蘭危機西方給俄羅斯的原罪是:破壞民主框架下解決問題的機制(要文斗不要武鬥)、入侵主權國家(因為無限追溯起來哪塊版圖都不是沒有爭議的)、暴露了歐洲依舊無法單獨面對的軍事機器。

三點結合使整個戰後秩序塌架了,原華約國家恐懼了,甚至西歐也恐懼了。西方不僅重新團結起來,而且再不會小看俄羅斯(示弱也不信了),它們將不會認為削弱俄羅斯的經濟和軍事足以消除威脅,而會把分裂俄羅斯作為未來的政策。
從對外無所失到這個結果,克里米亞真的贏了嗎?
我不了解俄羅斯國內當時的情形,當時的俄羅斯國內派系雖多,但並沒有哪支力量上台可以分裂國家的跡象,是啊,期待強有力的領導人,可什麼時候不是呢?關鍵在
於即使不出現強力人物,俄羅斯仍是一個正常處於經濟變革中的國家,以俄羅斯的人口素質,任何國家危機的時候都可能出現新的「普京」而不至於分裂。
然而機會不再了,所以個人認為在克里米亞問題上俄羅斯得不償失,過早的表現出維護「勢力範圍」的想法,令人警惕。又採取了古老的軍事入侵手法,帶來了恐懼。對於警惕西方可能預防,對於歷史性的恐懼則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對策了。
有時候我也懷疑,葉利欽是不是故意示弱?俄羅斯沒有在前南戰爭中像西方擔心的那樣派出軍隊,坐視南斯拉夫解體,如果要維護勢力範圍幹嘛不在那時候呢?選普京作為接班人,是覺得韜光養晦在俄羅斯行不通?還是普京沒有拿捏好反擊的分寸?
俄羅斯只能戰鬥下去了,我覺得堅持目前狀況五十、一百年可能會淡化西方分裂俄羅斯的想法,但這期間必定有新的衝突強化這種想法,因為這個地區歷史問題實在太多了。
和平不是乞求來的,也不是打出來的,持久的和平只有在普遍的公認的價值觀基礎上相互妥協換來。

當然,俄羅斯與西方的對抗再一次給中國帶來了機遇,左右逢源的機遇,甚至在南海和釣魚島出擊也不會引起整個西方反彈的機遇。9.11也使中國避免了成為主要假想敵的形勢。

純屬個人觀點,不當之處請指正。


得失如何?


烏克蘭顏色革命政府徹底倒向西方,克里米亞徹底對俄關閉,黑海艦隊怎麼辦?


俄羅斯認為自己退無可退,並且有實力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抗衡,有克里米亞情結,再加上烏克蘭政局的變化,最終促使俄羅斯做出戰略冒險。從現在來看,損失很慘重,與其說普京有冷戰情結,倒不如說他正在另一場冷戰中。

但是俄羅斯的損失,就意味著對立面的收益么?未必。且慢嘲笑俄羅斯,先看看咱們自己是不是手心出汗。

回顧歷史,看看二戰前的德國,有受害者心理,民族主義膨脹,大大增加了整個世界的風險。要知道在二戰前,整個歐洲都並不是在非常理性的狀態。而最初的敵對雙方,在戰爭結束後,都沒有佔到便宜,英法捲入戰爭的理由/初衷是要幫波蘭,但一直到戰爭結束,這個目標並沒有實現。

今天的俄羅斯,也在這樣的危險邊緣。經濟的重創甚至崩潰,是最終導致普京的崩潰呢?還是會讓相應的傾向/勢力更加極端,甚至採取進一步的冒險,這誰都說不好。

俄羅斯是逞一時之快,而美英德等又何嘗不是?在烏克蘭危機中,雙方都並不冷靜,互相在將對方逼入死角,增加了冒險的可能。烏克蘭從民間到政府高漲的反俄情緒,一開始就有諸國有形和無形的支持,這隻會讓烏克蘭人更激進,等到吃虧,又增加了被欺凌的感覺,惡性循環。這個過程中,俄羅斯(其實就是普京為首的決策層)同樣有很強的不安全感,認為自己被一步步緊逼,不如放手一搏。而諸國之前已經站在道義的上峰,很難下來,一定要給俄羅斯顏色看看。到現在,三方的迴旋餘地都小了很多,這不是好事。

看到互聯網上輿論有很多人都對俄羅斯目前的失利拍手稱快,覺得俄羅斯壞,這次玩脫了吧。其實國與國的博弈中,難以用單純的好壞來劃線,大家都有彼此的訴求,有安全感的需要,有各自的歷史問題。你指責他粗魯好鬥,他會說你憑什麼稍稍打我一棒子?我看到你藏在背後的棒子了。你一棒我一棒,小打小鬧還好,打急眼碰到花花草草就不好了。

無論這次的油價問題是西方諸國的策劃,還是單純的歐佩克和美國頁岩油的戰爭,或者都有,燒一把火,傷到對方,也可能燒掉房子。長期來說,對俄羅斯的收益不見得是負面的,但是對整個世界很可能是負面的。俄羅斯經濟崩盤,結果不一定是對手希望的那樣。輸光錢的賭徒很危險,結果不可控最可怕。

對於我國,短期的收益沒有問題,「被需要」就是一種巨大的收益。但是長期來說,對於整個世界,都會希望儘可能在和平穩定的氛圍中,混亂的局面對於我國也不會是好事。

我們這個世界,雞蛋越來越集中在一個籃子里,保持某種均勢更有利於全人類的福祉。這就是所謂「中庸之道」。


我僅從經濟層面回答這個問題:俄羅斯得到了經濟崩盤的機會。

我曾經一個月以前介紹過俄羅斯經濟的慘狀。如今......請大家欣賞。

俄羅斯盧布和5年CDS顯示違約可能性26%,弧線美得直想哭。

俄羅斯10年國債收益率飈升接近13%。

當然,油價一天天的跌,俄羅斯的日子肯定不好過。

油價和盧布的關係。

來張最新的:

俄羅斯股市作一年前A股狀。一看俄羅斯人就不會用槓桿。給散戶10倍槓桿肯定變現在的A股。

美麗的CPI,9.1%。

外匯儲備。

當然最好玩的還是盧布。俄羅斯央行把利率調高100個基點到10.5%,盧布不理會繼續下跌......不過10.5%的利率,大媽們快去。

當然,更好玩的又來了: 盧布三個月暴跌將近50%,央行主席已經被俄羅斯人民定性是偉大祖國的敵人,叛徒。

俄羅斯豬肉和食糖價格漲了25%,海產品價格漲超15%;今年食品價格或暴漲25%。一莫斯科居民說,大家儘可能取現,自動取款機經常無錢可取,人們要麼兌換美元,要麼在盧布進一步貶值前購買商品。(新浪財經)——歷史又一次上演了,上世紀90年代的一幕。

但偉大的俄羅斯統計局表示沒那麼恐怖:

來一個總結:

由於普京作死,吞併克里米亞,導致資本外逃,俄羅斯經濟舉步維艱。而且地緣政治問題加上全球經濟疲軟、美國頁岩氣革命導致石油供求關係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油價暴跌,目前WTI已經跌到了59美元(在財政部加稅以後繼續暴跌),進而引發了俄羅斯的經濟危機。經濟已呈現崩盤狀況。要我說,俄羅斯僅僅得到了克里米亞的這一小塊地盤,失去了經濟的穩定。別忘了,1991年蘇聯解體的背景也是蘇聯經濟崩潰。

最後插播一條新聞:俄羅斯軍方在車臣展開反恐行動,使用火箭炮攻擊恐怖分子佔據的大樓,已經幹掉7個人,據說都是在做空盧布的外匯交易員。

最最後再插播一條新聞: 俄羅斯的牧師正往中央銀行的伺服器上撒聖水,祈禱盧布不要下跌。

友情鏈接: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940413/answer/34934911 (非常贊同)

http://weibo.com/u/2379499235(推薦關注)


現在來回答這個問題,顯然言之尚早。
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俄國仍舊是歐亞大陸的棄兒,既不屬於亞洲,更得不到歐洲的認同,自己又無力支撐起新的一極。
我個人的淺顯理解是,在這次烏克蘭危機中,俄國已經無路可退,普京已經沒牌可打,他的背後就是莫斯科,所以不得不搞出出兵克里米亞這個近乎掀桌子的舉措。
歐美的反擊會讓俄國人很難過,未必會讓其崩潰。
老毛子和遠東鄰居的合作猶如冬天抱團的豪豬一般,既不能靠的太近以免被刺傷也不不能相距太遠而被凍僵,這對於雙方執政者的智慧和手腕都是嚴峻的考驗。
題外話:我不認為嘉慶搬得倒和紳就能徹底扭轉吏治,也不相信道光能砍得了張格爾就能御辱於外。


對於俄羅斯來說,讓任何外國的勢力進入烏克蘭,都是絕對無法忍受的,類比中國,可以想想每次外敵入侵朝鮮會造成什麼結果。而烏克蘭對俄國的意義比朝鮮對中國還要大得多,那可是斯拉夫文明的發源地,誰動了烏克蘭,毛子就會跟誰拚命。
克里米亞就更敏感了,從葉卡捷琳娜開始,俄羅斯人為克里米亞發動過十餘次戰爭


當時菊座在一個節目中說過,普京是一個有政治智慧的人,不會吞併克里米亞 。
其實這次菊座說的挺有道理,放克里米亞獨立,等局勢穩定再考慮下一步,比普京這樣直接吞好太多。
只能說普京思維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文明五中,吞併城邦造成紅臉,整體經濟文化下降,過十幾個回合,造建築或解鎖制度恢復笑臉,獲利大大的有木有!


千秋利益一時痛


當你知道俄羅斯在歷史上為不凍港和出海口付出過多少代價以後,就不會有這樣的疑問。克里米亞,其實是俄羅斯的咽喉。

美國人認為,如果沒有克里米亞,俄羅斯就無法成為世界性的強國。如果西方拿下了克里米亞,就相當於在莫斯科柔軟的腹部上頂了一把刀子。

下面的資料幾乎說出了我想表達的一切:
深度:俄羅斯為何不惜一切代價為克里米亞而戰


利大於弊,國土擴張的價值是已經無法用經濟去衡量了。看看阿拉斯加,再看看清末中國割讓的領土,失去的國土用錢是買不回來的。


貸款買房子的事情一樣。把國土都吞併了總要付出點代價的吧!現在世界上國土基本固定下來,就算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想要領土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俄羅斯趁亂公投拿走克里米亞是抓住了一個很難得的機會。有的人總覺得經濟一時不景氣就是天大的事,好像只要現在過好了別的都好說。其實這已經是付出代價很小的方式了。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很多都是要打仗死人。國土不僅僅是戰略經濟意義,還有許多其他的價值。現在普京為了這件事背負罵名被一群人嘲笑灰頭土臉。多年以後人們會欽佩他頂住各種壓力不顧自己的名譽給俄羅斯收回一塊難得的領土。


永遠丟掉了 烏克蘭 這個血濃於水的親兄弟。
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同為東斯拉夫民族,有著共同的歷史,相近的語言文字,共同的民族感情。他們的分裂,源於13世紀蒙古人攻破基輔羅斯。三個國家,本質上是同根相連。這比財富,是無法用土地、金錢來衡量的。

普京入侵克里米亞,徹底撕裂了這份感情。烏克蘭人現在是恨普京,恨俄羅斯,它只會在親西方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不會回來了。


都是談害處的,我說個好處,毛子的黑海艦隊保住了的港口,不用被包餃子憋死在黑海。
列個對比,腐國當年沒了新加坡,於是遠東沒人聽伊麗莎白的話了,而美利堅佔了夏威夷之後,天天有飛行員在太平洋上空兜風。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推薦閱讀:

戰鬥機是如何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的?
美國太空梭計劃中止的原因是什麼,未來有可能重啟嗎?
航空母艦戰鬥群厲害在哪裡?用一堆導彈給他全部炸翻很難嗎?
為什麼朝鮮戰爭美國人沒能打贏?
美劇《兄弟連》中有哪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

TAG:軍事 | 國際政治 | 俄羅斯 | 克里米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