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做重複勞動的時候,必須開個視頻聽個響才做得下去?


這是一種輕微的,溫和的,替代性的「生活在別處」。
很多人問我(其實我自己也一樣):為什麼忙完一天,躺在床上還要玩兩個小時手機才能心甘情願地入睡?——背後的心態很類似。動靜更大一點的版本則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有一些人——也許是今天的大多數人——是要不斷地以「新鮮感」餵食的:新鮮的知識、新鮮的體驗、新鮮的人際關係、新鮮的故事……如果一段時間內沒有新鮮的體驗,就會產生出一種對生活本身的厭倦感。這些人會把人生看作一場旅行,希望在有限的行程內多看到些「不一樣的風景」,好像這樣才可以值回票價,不虛此行(我們的社會文化也在肯定這種觀點)。所以厭倦感的實質是:
我覺得當下這個景點沒什麼可看的了……我想趕快去下一個地方

重複勞動是很能讓人感覺枯燥的,一旦陷入枯燥,這個人就無法從新鮮的角度來感知當下。
也就會對當下正在進行的這一過程感到厭倦(沒什麼可看的了)。
大部分時候,這種感覺是很輕微的,而且容易化解。畢竟這個世界奇妙豐富,特別是有了網路以後,打開電腦或拿起手機,就可以無比便利地,幾乎不花成本地引入一些新鮮體驗(聽個響)。這一點,也不好說是幸運還是不幸。就像一個愛吃零食的小孩正好生活在零食的海洋里。
有看不完的電影,聽不完的歌,打造出無數「不一樣的風景」;聽公開課就更好了,可以不停地學習「乾貨」;假如不佔手的話,也許還會刷刷微博,打打遊戲(我就經常一邊看文獻一邊掃雷),這些事也談不上有多少新鮮感,但好歹感覺:同時在做幾件事,總比單線程更賺一點。

不過,有人也許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
總是「打開視頻聽個響」,會不會久而久之也變成一種「重複」,到最後也產生出厭倦感呢?
答案是:有很大的可能。還是拿旅行打比方吧,一個人馬不停蹄地變換景點,最後說不定會得出結論:旅行這件事本身就很無聊。這時候,他所面臨的會是一場更深刻的危機。不僅知道「現在這樣沒意思」,而且知道「繼續尋找新鮮刺激也沒意思」——事實上,我接觸過不少這樣的人。
真到了那個時候,就只能反觀枯燥本身,就地尋找出口。那便是另一層修行了。


從媒體學的角度回答一下吧。根據著名媒體學者McLuhan的理論,媒體硬體的演進影響著我們的思維與行為方式,這也正是《娛樂至死》一書的大前提。

McLuhan認為,媒體分為「熱」與「冷」兩種類型。熱媒體需要調動人的多個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比如電視、電腦;而「冷」媒體則只包括單一感官,比如書籍、收音機。在冷媒體環境中成長的人,會具有更多的專註力,而在熱媒體環境中成長的人,會擅長處理多線任務,但也不可避免地會有注意力分散的問題。

在McLuhan的年代,電視剛剛開始普及,由於其可以即時換台、傳播成本低的種種特性,立刻變成了文化學者眼中的洪水猛獸——他們害怕大眾從此變成只會被動接受信息、無法深入思考的「傻瓜」(參見《最愚蠢的一代》The Dumbest Generation)。

隨著科技的發展,媒體逐漸變得越來越「熱」,不僅電視已入千萬家,在看電視的同時刷手機、看iPad也已成為常事,而如今先進的虛擬現實技術甚至可以超越包括體感。連兩歲的小孩都以iPad為玩具,甚至出現了《晚安,iPad》這樣的兒童繪本……眾多研究也表明,過早使用智能手機會使孩子難以集中注意力,造成學習障礙。

與中世紀連讀書都受到限制的時代相比,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McLuhan的預言其實並不遙遠。

於是回到正題:做重複勞動的時候必須看視頻,是因為重複性的勞動太「冷」,而我們已經習慣在多媒體的「熱」環境中工作與生活了

——比如我為了聽音樂開著瀏覽器導致各種刷知乎拖延已經停不下來了……_(:3_)Z


重複勞動,往往大多是耗費一定的時間成本,且自我認知無成長性的工作內容。因此在耗費的無用時間內,增加更多內容,會讓這段時間變得值得,讓這個」無意義「的勞動顯得令人愉悅一些。
更何況,大多數人覺得只聽音樂也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當兩件甚至三件」無意義「的事情一起做時,似乎成就感倍增:我用了一份時間做了三份事情耶。


當兩三件」無意義「,或者說「短期收益不大」的事一起做時,才會有成就感或安全感。因為大腦在切換狀態時,能讓人意識到進展。如果大腦一直處於只負責收髮指令卻不真正參與的狀態,人的意識幾乎是靜止的,感覺不到時間,效率高低不定,身體其他器官也不參與協調,就會把閑置時產生的累、煩、悶等感覺反饋給大腦。

當頭腦只需要輸出簡單指令而不需要過多參與就可以完成工作(過易),或當需要處理的信息無法找到對應概念、經歷等(過難)時,大腦就開始走神——自己編織幻象也好,觀察附近動靜也罷,都是在尋找適合自己參與的活動對象。比如老師講課,內容進度難易不定,那你也必然毫無預期地走神~

另一方面,人的祖先,或者說很多人的祖先,都是因為一心多用才存活下來的,這種能力早已深刻基因。

再一方面,就是怕寂寞,或抵制枯燥(之所以覺得枯燥,還不是因為短期收益太低)。
人腦向來只對短期內的收益感興趣(遙遠的收益,比如好好學習考個好成績,上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自己創業等等等,是抽象的——不具體不能確定會得到)。
比如,就算我們都知道洗臉刷牙打掃房間洗衣服很有意義,但是當我們長時間不必與外人接觸時,你就會發覺原來自己對髒亂的忍受程度是如此之高!!!因為和躺著相比,這些事簡直是純支出零收益!!!
而只有當我們與其他人頻繁接觸時,衛生帶給我們的收益才會增加(因為衛生和禮貌,自古都是向他人傳達安全信號的最直接方式,高質量的人際關係會由此建立)。

再者,特定音樂可以調動特定情緒,從而使人對即將參與的事產生興奮。——不只音樂,環境、擺設、圖案等,全都有這種效果。


總結:
人其實沒有必要一心一意去做一件事,除非事關重大。而且,只有在短期收益足以滿足心理預期(感興趣只是其中一種,更多的是因為這件事有極高的必要性,比如高考、導師預約改論文等,以及成就感、符合願景、符合肉體需求精神需求等等等),且大腦參與處理信息的程度符合當前大腦水平(不能過易過難)時,才會出現身心不二的狀態。

我佛慈悲。


看到生物學的標題我還以為是在問為啥在扣試管或者等離心機的時候一定要聽音樂呢。。。


你是說 嗑瓜子的時候看電影嗎


自己的感覺:

靜下來會變敏感,會去評估正在做的事的意義,一旦被評為無意義,就做不下去,開始煩燥。

開著視頻,有一種忙裡偷閒的錯覺,覺得重複的工作只是看視頻時順便做的,降低了心理負擔。

就是一種減輕心理壓力的方式。


能給人帶來滿足感的工作要有3個特性——自主性、複雜性以及付出與回報的關聯性,開個視頻音頻對人來講是一種很好的反饋。


因為題主幹重複性工作的時候喚醒水平低
參照此答案
為什麼許多球員在比賽開始前喜歡聽音樂? - 馮慎行的回答


刺激大腦,減少工作的煩燥心理。


因為人內在的主觀時間感受是不同於客觀時間的。

有沒有這種經驗,等人等5分鐘就煩躁不堪覺得時間漫長,而玩遊戲看電視劇6~7個小時則一眨眼就過去了。事實上,人在做無聊的事情時主觀的時間感受是長於客觀時間,而做有趣的事情時主觀時間感受則短於客觀時間,這個是有實驗數據支持的。我們自己也可以做個實驗,比如等人的時候,在自己估計等了10分鐘的時候看下錶,就會發現其實才幾分鐘。

做重複工作時會讓人覺得無聊甚至煩躁,因此感覺上時間就會很漫長,既無聊煩躁又漫長的時光自然很難維持下去,而聽音樂相對有趣一些,可以讓主觀的時間加速,至少不會感覺地那麼慢,相對輕鬆同時相對短暫的時光就不那麼難熬了,所以也就能做下去了。

其實我們在坐火車時,坐著等待也是一樣煎熬的漫長時光,看個電影打個牌或者直接睡覺就是我們試圖縮短主觀時間感受的成功嘗試。


你有沒有這種經歷,早自習或者上課老師讓你讀課文的時候,你會讀著讀著,,不知道自己在讀什麼,但你卻一個字不差的完全讀了下來,,然後老師讓你坐了下來,開始分析這一段,你才反應過來,剛才我讀錯了嗎???

有些同學經常自嘲說自己腦袋是單線程的,這是因為他們做事太投入,這樣的人做事特別認真,因為做事的時候需要大腦隨時指揮或者思考接下來的命令,,

但是,當你需要做的事不需要大腦集中過多的精力去思考接下來的命令,而是僅僅需要對特定的信息輸出指令,就像讓你朗讀一段文章,只需要對接收的文字輸出指定的聲音,,然後,你開始走神了,,,

答主經歷,可以略過:

1:4年前暑假樓主去上海電子廠組裝筆記本,做的是成品包裝,需要單手將整個筆記本翻來覆去好幾次,做過一段時間我感覺足夠熟練了,不需要整個人高度緊張的趕工作,開始想能不能在工作時背背單詞唱唱歌,之後嘗試了,失敗。

雖然這工作足夠重複,枯燥,無聊(標準時間12S/台)但在工作 的過程中我需要調動身體快速活動,此時大腦一大部分精力在指揮我的身體,無暇分神。每天下班除了身體累意外,沒什麼問題,也是上上網聊聊天才睡。

2:7個月前答主在植物苗圃實習,每天就是掰樹芽,重複的爬梯子檢查每一棵樹,3個星期,差點瘋了,後面連個星期我下了2百多首歌在手機里,直到後來我把這些個聽的都快吐了。無聊到爆,然後嘞,開始說話,聊天,再然後嘞,我同伴走了,就剩我一個人了。

後面幾個星期答主基本很少說話,為什麼,我在想,回想以前的同學,以前的生活,偶爾想到一個很搞笑的笑話,忽然就會笑起來,工作不停,腦袋 也不能停。

3:6天前答主在市區公園兼職做路邊快餐服務生,工作就是收拾碗筷,打掃衛生,6個小時不間斷收拾碗筷,第一天我不知道怎麼過的,反正老闆賺了不少錢,後面幾天輕鬆,但我發現我幹活的時候老是忽然就笑起來了,自己都控制不住,

:當人在做單一的枯燥的工作並且不需要大腦消耗太多精力去工作,大腦開始活躍於接受信息或者「創造」信息,此時人傾向於尋找信息或者開始「開小差」以便於大腦活躍。


:當人在做單一的枯燥的工作並且需要大腦消耗太多精力去工作,大腦開始集中精力專註工作,而對身邊環境開始忽略,大腦已經在活躍,不需要或者開始忽略接收的其他信息。

題主的問題顯然是說的第一類工作人群,就像 @cat ka 說的,不能忍受腦袋放空,

但為什麼在大腦不需要處理和輸出太多信息的時候,大腦會開始主動尋找其他信息以便讓大腦處在一個興奮的狀態,而不是需要多活躍就多活躍,這是一個生物(理)學問題

這 好像不是答案,是個問題啊???


心不靜


這點我和你一樣,是因為珍惜時間吧,和精細的完美主義也有關係。
不能容忍一件不需要怎麼動腦子卻不得不做的事情佔用自己太多時間,這時候就得聽點東西,身體做著機械的動作,思維跟著視頻或音樂的聲音飄遠。
這樣提升了時間的利用率,而且重要的是從給自己一種「我沒有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事上」的心理安慰。

不過真的能節省多少時間就未可知了。。。(*/ω\*)


給身體一個假象,我在聽歌沒在幹活


你說的是寫代碼的時候一定要聽歌嗎?


建議你看斯坦福大學《自控力》這本書,對我們自己分析的很透徹,還有實用解決辦法


因為需要自帶BGM。


這種情況下,不聽歌頭腦就是空的,而且很容易累,感覺時間很難過;聽歌的話心情會變得不一樣,覺得自己是在聽歌而不是在幹活,時間快過。


洗衣服收拾房間的時候已經徹底離不開Podcast,可能自我認為會讓這段無意義的時間變得更加有意思而已


推薦閱讀:

某種語言的母語者與將它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在語言的習得上有哪些不同?
為什麼漢字順序有時候不影響閱讀?
為什麼人腦會覺得 A、B 區域兩塊顏色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人們可以看懂拼寫打亂的句子?
Apple 廣告中的人的眼神為什麼不正面對鏡頭?

TAG:學習 | 心理學 | 學習方法 | 生物學 | 日常行為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