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個案接多了,在現實生活中能否感受到一個人大致的命運趨向?
如果個案接觸多了,很多時候是不是在現實生活中能感受到一些人的過去與未來?比如會遇到怎樣的婚姻問題、子女問題、父母問題、人際關係問題。如果能感受到這些問題,我們身為一個旁觀者的角色能給予的是什麼呢?
4.15更新
為了具體闡述我的問題,我來講述下我最近的一個例子,我堂哥前陣子給我打電話,說我嬸嬸(突然不知道普通話改怎麼稱呼了,錯了請糾正。。。)最近有點不對勁,愛苛責自己以及會自言自語。他給我具體描述了一件事,我堂哥12月底生了孩子,後來我嬸嬸在最近一次照看孩子的時候,因為孩子不停哭鬧,把歸因歸向於自己喂水太燙而導致的,後來我嬸嬸開始失眠,後來我哥為了證明不是開水問題帶孩子去我們市醫院檢查,檢查完我嬸嬸懷疑我市醫療水平不足,還是不放心,遂我哥哥又去上海給孩子做檢查,這才讓我嬸嬸把心安下。我哥後來和我談到這個問題,包括我哥哥自己也去精神科詢問過醫生,我跟醫生的猜測都是說:因為我嬸嬸現在所有建立自我價值感的源泉都落在了帶孫子上面。
所以我嬸嬸內心底色是活給別人看的,這是他的認知、情感邏輯。因為我自身是心理學本科在讀,所以現在我對我嬸嬸出現這樣的情況並不意外,如果我經驗增加,對這種問題是不是就能更早的預判?處在這樣一個旁觀者的位置能做什麼?這還算是自戀的範疇么?如果再極端點,我就是我哥哥呢?4.16
是我哥哥他媽媽,不是我侄子的媽媽。。。首先非常感謝各位抽出時間來回答我的問題。同時突然發現提問題真是門技術活,所以針對一些答主我做最後的一次補充吧~
1.針對@磐僧,關於我定義的命運,我想通過一段話來闡述:
「宿命論是自由意志來平衡的。如果個體能夠獲得對自己背景、需求和意願的領悟,那麼自由意志會得到強化。理解可以使一個人對自己的命運有更多的控制。人也許不能完全掌握命運,但可以通過意識和覺知的努力來影響命運。」(助人技術——探索、領悟、行動三階段模式(第三版),克拉拉·E·希爾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p.20)
還有就是真正咨訪關係的建立是基於來訪者的主動求助開始的,很多人一輩子也不會知道諮詢師是個什麼玩意。或許是我在問題中所用的「旁觀者」使你產生歧義,我其實想問的只是當一個諮詢師處於普通人的角色時能做什麼?2.針對@錢莊,感謝你給了我一個應該是很標準的答案,但似乎並不能解決我的困惑,因為是我自身背景的特殊性。我奉行的哲學觀與人性觀是基於克里希那穆提的,他的觀點在我本科學習臨床、諮詢的時候我發現也是有重合的,比如克談的傾聽與自我覺察。其二,是我的經歷,我的朋友結構是20至50歲這個區間,所以我總是會拿年紀大的人的生活做參考。2013年我帶著對未來生活歸屬的困惑休學一年四處旅行,在那一年裡,因為我善於傾聽,有意無意地聽了大量人背後的故事,偶爾也會幫人疏導些困惑。綜上經歷,很多時候我就會覺得我能感受到別人大致的命運,比如朋友這樣的婚姻是會有問題的,比如那樣教育孩子是會有問題的等等,這些我都覺得還能保持我的旁觀性,唯獨到了自己關係非常密切的人的時候是很難跨越與超脫的。
感謝你的答案讓我更確信要朝心理諮詢方向走的更遠,讓我對自身的理念起到一種平衡。3.我最感同身受的是@極樂的答案,不過有點遺憾的是在結尾同樣也留下了個問題。看來這是個無解的問題,我只能靠自己去弄清楚啦!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對於諮詢師來說,「心理諮詢個案接多了,在現實生活中能感受到一個人大致的命運趨向」是一種特別危險的想法。
前面也有人說了,心理諮詢一定要注重每個個體的特殊性、複雜性。假如一個心理諮詢師,因為自己對某一人群的經驗豐富,認為自己可以通過過去的經驗,依據幾個相似的癥狀,就做出夸夸其談的分析,甚至「預言」這個人的「命運趨勢」,這個心理諮詢師不但不專業,也是不倫理的。
倫理要求諮詢師首先把來訪者看成一個完整的,有尊嚴的,有獨特性的人,而不僅僅是他的癥狀。
另一方面,學習認知行為療法的諮詢師,應該都很熟悉有一些消極思維方式的模型。其中一種叫作Jumping to conclusion, 是指在少量證據的情況下就匆忙做出結論。認為自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事件或少量線索就得出一個人的「命運趨勢」是一種很典型的Jump to the conclusion.因為他可能從過去的經驗中,獲得一些大概方向上的感受,比如一個來訪者一說話,會暴露出思維模式,可能就和一些特定的童年環境相關。但是如果諮詢師不時刻注意每個個體都是特殊的,過度依賴了經驗的話,就有可能忽視眼前這個案例獨特的地方,而沒有能夠最好的和來訪者鏈接,以及幫助到來訪者。
這種不倫理背後和自戀也是相關的。有時候有些諮詢師會在不斷接待來訪者的過程中培養出一種「上帝視角」,歸根結底,會認為自己能夠去「預言他人的命運趨勢」,打心底里是把自己放在高於別人一等的地位上的。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比別人睿智。這種心理需要諮詢師和自己的諮詢師去處理,因為它對於這個諮詢師的來訪者來說是危險的,不但不能保證來訪者的利益,還會對他們造成傷害。
以上是回答關於能否感知過去與未來的問題。總結來說就是,即便接過很多個案能帶來一些經驗,也應該十分重視個體的獨特性,不匆忙做任何分析,下任何結論。
至於旁觀者能夠做什麼的問題,我的建議是什麼都不做。除非對方向你尋求了,否則,對方對自己的人生有自主決策權。
以上。
2015年4月16日更新
題主問到,「我本科心理學在讀。如果我經驗增加,對這種問題是不是就能更早的預判?處在這樣一個旁觀者的位置能做什麼?這還算是自戀的範疇么?如果再極端點,我就是我哥哥呢?」
從以下幾點和題主探討一下。
1. 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神經科學有什麼區別?
因為國內的心理學學科情況還很混亂,這裡以國際上的標準情況為例。
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聽到一個人是「學心理學」的,很多人都會馬上認為,他是不是心理諮詢師,或者他未來是不是會成為心理諮詢師。事實上這種想法是很錯誤的。
心理學下面有很多細分專業,比如發展心理學(研究人類成長發展的),組織心理學(偏企業管理),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等。臨床心理學也是心理學下屬的一個專業方向。其實還有諮詢心理學(counseling)認知神經科學則是偏重研究人腦生理基礎的學科,很多時候也在心理學院下開設。
在這麼多細分專業方向中,只有「臨床」 clinical和「諮詢」counseling方向,是真正學習心理諮詢的。這兩者的區別是,在國外,臨床方向會學習如何給人下診斷,以及治療有心理疾病診斷的人群。諮詢方向則只能處理一般心理問題,不能診斷也不能治療。
在國外,假如你不是學臨床或者諮詢方向的心理學,而是學其他,不管是神經科學,發展心理學,組織心理學,社會心理學,都表示你只能做這個方向的研究(Research),而不能從事接待來訪者的工作。
國內的情況有些不同,因為國內沒有很好的臨床教育,像大家都知道的李松蔚男神,是北大臨床心理學博士,那是真正的科班出身學院派。而學習其他專業方向心理學的,都不能說是真正意義的科班出身。當然,不是科班出身的心理諮詢師,也可以通過參加專業培訓學習和實戰經驗成為非常好的諮詢師,這是後話。
臨床心理、諮詢心理方向的學生,在國外都有field education的要求,也就是在學習期間必須完成一定小時數的實習,才可以畢業獲得學位。題主是本科心理學在讀,應該是心理學的通識教育,還沒有選擇專業方向。所以題主現在首先離心理諮詢的方向還是有些遠的。
2. 心理諮詢師和「嬸嬸"
和其他臨床工作一樣,比如醫生,心理諮詢師有著嚴格的職業倫理要求。我們是不能對自己的親人、熟人、朋友做分析,做諮詢,做治療(國外有治療一說,國內沒有)的。因為你們之間有超過諮詢關係之外的關係,你對她的分析很難是客觀的,你們之間也很難有客觀的移情和反移情,你們有共同認識的人,她的隱私也很難得到保證,比如會不會告訴哥哥?。不管題主是題主,還是題主是題主的哥哥,首先,題主都不應該自己去給嬸嬸做分析和諮詢。
不過我覺得題主的問題其實是:「假如自己能夠多學習一些心理諮詢的知識和技能,是不是可以提早看出嬸嬸有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跡象」
如果是這個問題的話,我認為是可以的。不過在這種情況下,題主可以做的,就是為嬸嬸聯繫好的心理諮詢師,讓嬸嬸接受專業的幫助。然後自己不去干涉治療的過程。不去問嬸嬸和諮詢師聊了些什麼,不去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加以干涉。在私人關係和諮詢關係之間划上清晰的界限。
希望可以幫助到題主。
以上。
2015年4月17日修改
題主說:「2013年我帶著對未來生活歸屬的困惑休學一年四處旅行,在那一年裡,因為我善於傾聽,有意無意地聽了大量人背後的故事,偶爾也會幫人疏導些困惑。綜上經歷,很多時候我就會覺得我能感受到別人大致的命運,比如朋友這樣的婚姻是會有問題的,比如那樣教育孩子是會有問題的等等」
覺得有必要補充一句。
從題主的這個敘述看來,題主對於心理諮詢的理解似乎停留在「有效的傾聽,然後幫助疏導困惑,甚至給出建議」。
從我們專業的角度出發,這種理解是不完全正確的。
有效的傾聽當然是心理諮詢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假如只是如此,就只停留在一個「supportive counselling" 的階段,是非常粗淺的,而且只是用來處理簡單的情境。
真正的心理諮詢,涉及大量的技巧,深厚的理論,多元的流派。我拿關係取向的移情反移情技巧舉例:
在這樣的諮詢關係中,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關係一開始是一張白紙。
然後,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在長期的工作中建立關係,從engagement到形成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在這個過程中,來訪者會把自己和重要他者(significant others)的關係投射到這張白紙中來。
諮詢師因此有機會去看到那些關係,分析那些關係,在諮詢關係therapeutic relationship中調整那些關係。
來訪者逐漸地把這種調整帶出診室,帶到他的真實世界中去,從而解決了他的問題。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要說明,心理諮詢和傾聽,解答疑惑,是有很大區別的。事實上,心理諮詢有一個倫理要求,叫作self-determination,即來訪者有權為自己做決定。心理諮詢師需要時刻注意自己有沒有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來訪者。比如有些情況,來訪者認為自己選A,諮詢師覺得應該選B,因為A不好B好,這個諮詢就是不合倫理的。
題主說到,自己因為聽多了故事,而能夠有一些感覺,比如對方的婚姻可能會出問題,孩子教育可能會出問題。我並不否認這一點,事實上隨著訓練和經驗的增多,這種感覺肯定會有。但重要的是如何看待這種感覺。
我一再強調個體的獨特性,是因為,當題主認為這個人的婚姻可能會出問題時,應該牢記那只是一種「可能」,而不是一種「絕對」。仍然應該把這個個案當做一個全新的情況去觀察,不遺漏認可有印象的因素。每個個案中都會有一些risk factors,也會有一些resilience factors。即便兩個個案的risk factors完全一樣,也有可能這個新個案有一些非常獨特的保護性因素。
雖然那種感覺是存在的,但重要的是不要把自己的那種「感覺」當做絕對正確的「結論」。
對於心理諮詢師來說,謙卑之心是非常重要的。永遠不要覺得你比你的來訪者知道的多,永遠相信來訪者能夠教給你一些東西。這能夠幫助你和你的來訪者形成好的牢固的關係,同時對於來訪者來說本身就是一個empowerment的過程,他會在和你的諮詢關係中得到力量。
祝題主能夠真正走上專業的心理諮詢之路。以上。從心理諮詢的角度大家已經討論了很多,我想從生活的角度來與你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在我看來,命運這個東西既是有定數的,也是沒有定數的。
定數在於,當我們出生在某個文化環境中,我們的成長不可避免的要受那個文化的影響,再加上我們成長中的經濟環境、情感環境等的種種條件制約,作為一個人,若要順利成長起來,不可避免就要學習適應這些環境,在適應的過程中,也就形成了我們自己對於世界的感知和適應方式,當我們的這些方式定形後,我們這些方式就會驅動我們的行為模式,這些模式某種程度上真的決定了我們的命運,比如一個對世界充滿信任的人,可能就會成為一個處處受歡迎的人,而這反過來會加深他對世界的信任,然後,他帶著他的「好命」度過了他的一生。反過來,一個出生後經歷過太多動蕩的孩子,可能很難對周圍的人產生安全的信任的感受,也就是說很容易將別人與傷害聯繫起來,因為他成長中經歷過的傷害感在他內心打下了太深的烙印,這讓他沒有辦法將自己全身心交付給別人,因為他不得不防備別人傷害他。在這個防備之下,他與周圍的人關係會變得糟糕,而這個糟糕的關係也會印證他對周圍人的不信任是有道理的,從而加劇他與周圍人關係的破壞。所以,一個人出生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某種程度上真的決定了這個人命運。
命運沒有定數在於,人只要活著,永遠都有改變的可能,再多定看起來定型的東西,只要我們自己願意付出努力,願意做出改變,都是有可能發生改善的。比如前面假設的那個受苦的人,如果他感覺現在這種糟糕的生活太難受了,他想做出一些改變,於是他去尋找到一個諮詢師幫助他共同改變。在與諮詢師共處的過程中,他慢慢發現自己對諮詢師那麼多的不舒服體驗其實是來自自己無法真正的去信任諮詢師,這可能就幫助他理解了,在生活中,他就是這樣破壞掉自己與周圍人關係的。當他明白了這些之後,再得新體驗與諮詢師的關係,他可能會有了與之前完全不一樣的感覺,於是這個新的感覺就會成為他改變之前命運的一個契機。生命軌道上方向有一點點細微變化,長久下來,就會看到軌道已經離原來那條線路很遠了。所以,命運中任何一點改善,都有可能成為生命的拐點。
所以,命運是既有既定的軌道又是不可測的,能掌握命運走向的人,實際上只有當事人自己。
再回過頭來說諮詢師,個案多了,經驗的確會有積累,但是這個經驗未必可以幫諮詢師那麼透澈的讀懂面前的這個人,有時候甚至會成為限制,原因嘛,就是前面大家討論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再多的經驗,也不可能把人像分中藥式的,按類別放到一個個的格子里。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是N多格子的排列組合。但是,具有某一類人格特質的人,的確是會有相似的表達方式,比如自戀的人不太有能力理解他人的情感,具有邊緣特徵的人會比較極端,偏執的人會更容易將別人感受為傷害性的,等等。所以,有經驗的諮詢師的確是可以從不同的人身上更敏感的捕捉到他的各種特質,而這些特質也的確是會導致他們不同的生命質量,所以,諮詢師是有可能很快假設出那個人的一些情況的,比如那人的人際關係如何。而精神分析取向的諮詢師,因為非常關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對他現在生活的影響,所以,在諮詢經驗足夠豐富之後,也的確可以根據這個人現在的狀況去推測他早年成長中的養育狀態。而這樣的能力,更多是的基於諮詢師對人性的豐富了解,實際上,諮詢師之外的許多人可能都具備這樣的能力,比如那些有深厚人生閱歷的人。但這些推測不代表諮詢師可以預測這個人的命運,因為那個命運的掌控者是當事人自己,諮詢師的預測沒有意義。
簡單的說,諮詢師可以感受到這個人現在的狀態,並推測他有可能在什麼地方遇上困難,什麼地方有可能是他的資源,但是諮詢師無法預測未來,除非那個人會保持現在的狀態一直不變。我剛剛做心理諮詢的時候看過一本書,叫The Gift of Therapy,是Irvin Yalom(亞龍)老爺爺在他七八十歲的高齡,回顧他35年的心理諮詢之路,總結經驗教訓,寫給未來「新生代」諮詢師的一封信。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儘管亞龍在職業生涯中見過那麼多的來訪者,他依然以嶄新的態度接待每一個來訪者。亞龍表示諮詢師應該為每一個來訪者制定一個新的治療方案,不應該用一個『標準化』的治療方案來對待每個人。這也是為什麼亞龍非常反對認知行為治療的原因。
亞龍認為諮詢師和來訪者應該是「fellow travelers"的關係,就是互相陪伴著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諮詢師的職責不是去幫助來訪者預見未來,也不是幫助來訪者緬懷過去,而是幫助來訪者辨別並且除去成長道路上的障礙,讓來訪者自由的生長。他說要相信來訪者有自我生長的頑強生命力,「就像橡子一樣,只要你幫它搬開了壓在它身上的石頭,它就會長成一顆橡樹」。
雖然小道消息聽說亞龍在生活中非常傲慢,但是這本書里作為諮詢師,他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很低。任何懷抱著「預言家」或者「救世主」的心理,就是心理諮詢師的致命傷。
看到樓主說「唯獨到了自己關係非常密切的人的時候是很難跨越與超脫的」,那是肯定的,因為你們有雙重關係,這是難以超越的。這就是為什麼心理諮詢的倫理道德規定了諮詢師與來訪者不能有雙重關係,特別是性關係,諮詢師和來訪者、前來訪者,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發生性關係。這是保護來訪者,更是保護諮詢師。若問能否感受到一些,答案是能,而且不止諮詢師,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一些。
根據客體關係的說法,每一次新的相遇都是一次重逢。說的就是我們過去跟他人的關係,會塑造我們當前與別人的關係。我們很自然的會拿自己過去的經驗來來評估和想像自己眼前的某個人,不得不說,有時候還是準確的。
其實每個人都在非常頻繁地有意無意的預測他人的行為,有時候應驗,有時失敗而已。
如果每個人都這麼能感受到,我就納悶了,為啥諮詢師就不能感受到了呢?這也太不拿諮詢師當人了吧?諮詢師是神?你說別人幾句就改變別人人生軌跡了?
儘管我明白大家警惕自戀爆棚,動機是好的,可是想要消滅自戀,反而是極度自戀的表現。
自戀本是一個中性的描述性概念,但越來越被傾向於使用在否定性的用途上,自戀有點像佛家所言之我執,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活人存在所依賴的東西,只有自戀表現超出了社會規範允許的情況下才或許是危險的,這種情況往往只出現在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中。
至於感受到之後怎麼辦,說人話就好,如果是朋友,給點朋友的忠告,如果是家人衝突衝突吵吵架也無妨,沉默在有些情況下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重要的是把自己當人而不是什麼諮詢師,把自己當成關係中真誠的一方。
@蟲師
原本我覺得這個問題很無聊。「知天命」並不是我特別在乎和關心的問題。對命運的預感來了又走何必留戀?
但問題下的回答讓我感到意外。 @錢莊 把話題扯到倫理上面, @張傳利 也提到了倫理與自戀的問題,這就有意思了。因為在我看來這道題原本跟倫理沒有關係。
- Part1
這個部分主要是關於問題本身的思考和梳理
- 如果說作為宏觀的人的命運,那是每個人都已經註定了的:從出生的一刻開始,我們就在為死亡做準備。每一天經過都會讓我們距離死亡近一些。對於一些人來說,死是個特別重要的主題,對於另一些人來說不一定那麼重要。但這是人的命運,人終有一死。
- 我們可以說,一個人的命運是註定而無法更改的么?可以,尤其是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怎麼說都行。這個過程有點像是你作為一個觀眾去看一部關於他人人生電影,你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去觀看,一方面你知道這個電影已經拍好,有固定的劇情和結局,不會再更改。但另一方面又無法真正知曉下一刻的劇情會是什麼進展。當然我們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會幫助我們做出預測,但預測僅僅是預測。有的時候我們會從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中受益,有的時候則被它們所束縛。舉個例子,當初我看電影《殺出個黎明》就完全沒有預料過後半段會是那個樣子的。而當我開始對其導演有更多的了解之後,內心多少生出了幾分理解。但這個理解里又不免有幾分事後諸葛亮的味道——我也僅僅是在用手頭擁有的經驗和知識,構建出一個讓自己接受的解釋而已。說白了,無非是格式塔的傾向。
- 如果從這個角度,將自身從觀眾放入到電影當中呢?比方說,實際上是一部關於「我在看電影」的電影。我做為觀眾和我做為電影中的角色某種程度上並沒有區別。重要的是,面對命運/一部拍好的電影,我們的態度如何。也就是說,生命對於個體的意義如何。
- 就這個問題本身來說,「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是能感受到一個人大致的命運趨向?」實際上架設了人有命運這一前提,即選擇了去相信人如同一部電影一樣,已經被拍好,而眼下只是放映而已。而「心理諮詢個案接多了」則做出了兩個預設:a.存在一種方式脫離作為演員和觀眾位置、成為導演或者監製的方式;b.從事心理諮詢,是通向這種轉變的一個方法。「如果能感受到這些問題,我們身為一個旁觀者的角色能給予的是什麼呢?」似乎在說倘若我們能夠帶著導演的角度或者貼近導演的角度去看或者演電影,我們能改變電影的走向么?我個人的意見是:a.觀眾 和演員不操心導演和監製的工作;b.儘管觀眾和演員無法改變電影的走向,但觀眾和演員是重要的——失去了觀眾和演員,電影將成為不存在之物。
- 但是,「命運」本身是否有其他解讀?有的。但這裡面涉及到比較不好說明的部分,同時也可能涉及心理諮詢尤其是涉及人格深層諮詢工作的改變機制。在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質問:諮詢師的責任和工作是什麼,當一個來訪者帶著問題和改變的期望而來,諮詢師要如何幫到來訪者?(我相信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終極問題,而每個現有的理論僅僅提供了其中的一個側面。)
- Part2
這個部分主要是根據錢莊和張傳利提到一些倫理討論的梳理和思考。
錢莊的觀點整理如下
- 諮詢師的倫理要求諮詢師應當把來訪者看作「一個完整的有尊嚴的有獨特性的人」。
- 僅僅關注來訪者的癥狀,以及「認為自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時間或少量線索就得出一個人的命運趨勢」是一種不倫理。其中後者是一種「Jump to the conclusion 」的消極思維。
- 過度依賴自己的經驗,可能導致諮詢師忽視個案獨特的地方無法幫到來訪者。這樣的做法不倫理,甚至是危險的。
- 出現這種不倫理和諮詢師的自戀以及全能情結有關,在全能幻覺下諮詢師將變得盲目。
- 作為現實生活中的旁觀者,不應當過多干涉,應當尊重他人對其生活的自主選擇權。
而張傳利的觀點主要集中在
- 諮詢師是否具有評估和預判的權利
- 諮詢師的自戀對諮詢工作的影響為何
兩點的討論上。
可以說這些都是很常見的,在諮詢師執業議題上的討論。以下逐條探討。
1. 把來訪者看作「一個完整的有尊嚴的有獨特性的人」,我想則是一句不出錯的話。從倫理上來說,保有這一觀點非常重要。但另一方面,倘若忽略心理問題的普遍規律、忽略不少來訪者在社會功能、自我認識、自我洞察等能力上的不足或者缺失,則容易落入到另一個極端:過分依賴來訪者的「自愈」能力和其「自主」性,而忽略了諮詢師有時候必須承擔的「教育者」的身份。比方說以下例子: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Nancy Mcwilliams,P101)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Nancy Mcwilliams,P101)
實際上不僅僅才情感上,在人格類型、特定問題的應對經驗(如創傷、性別認同、臨終關懷等等)、對一些適合聯合治療的精神障礙的評估、認識和預後判斷上,諮詢師或多或少都需要承擔類似更為主動的角色。勇於在需要的時候站出來承擔應有(而非所有)的責任,同時保持平等和開放的心態,可以說是諮詢師較為理想的狀態吧。
2. 關於診斷或者評估的議題,諮詢界吵了好幾十年。之所以值得「爭吵」,我想正是因為唯診斷主義和完全的反診斷主義在實際工作中都帶來了很多的問題吧。實際上,諮詢理論的建立在最開始的時候都對應了某一類特定的人群,有的時候這些人群是某一類具有共同癥狀的人,有的時候是一類具有相似人格特質的人,有的時候是具有相近心理功能和社會水平的人......哪怕是反對診斷的羅傑斯,也無法擺脫這一規律。這也是為何不同的理論取向的心理諮詢在不同人群中的效果會有不同。根據不同的來訪者制定合乎其特點的諮詢方案,既是尊重來訪者自身的獨特性,同時也是建立在諮詢理論和經驗累積下遵循諮詢規律的結果。
3. 「認為自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時間或少量線索就得出一個人的命運趨勢」確實是一件很危險的事請。但建立在與個案工作時獲得的資料和諮詢師職業經驗之上的對個案狀態及其生活的預估呢?必須承認,大多數的來訪者其實僅僅在諮詢室裡面呈現了自己的某個側面。再長程的諮詢,都註定無法捕捉到來訪者的全貌。但,這不也是諮詢師了解來訪者的唯一且應當唯一的方式么?實際上,和有限的信息工作正是心理諮詢的常態。而諮詢師無時不在運用過去固有的經驗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以此嘗試貼近和理解來訪者,就像任何一個正常人那樣做。如果說這裡有什麼需要注意的,那就是諮詢師必須接受自己時常犯錯、有的時候甚至會掉進來訪者陷阱中的事實,並且願意去思考錯誤產生的「意義」。
4. 錢莊將前文提到的輕率下判斷的傾向與諮詢師的自戀問題進行了連接,提到了「這種不倫理背後和自戀也是相關的」。針對這一說法,我倒是願意提出另一連接:認定不倫理和自戀相關,是否也算是某種「Jumping to the conclusion」?另一個我在考慮的事情是,錢莊給她文中的「倫理」給了一個標準,但卻沒有給出「不倫理」的判斷標準。似乎對於錢莊而言,不倫理的情況是不言而喻的,但這恰恰是引發我想要深入討論的地方:在我看來,倫理問題實際上非常的曖昧,充斥著灰色狀態;而倫理違反背後可能的成因,更是千差萬別。當然,諮詢師的自戀問題確實會給諮詢帶來很多影響甚至導致違反倫理準則的事情出現。但文中對自戀問題的指出,感覺更像是直接指向題主,而且是帶著某種指責的判斷。於是,當我們在指責他人的自戀和過於輕率的下判斷時,自己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傾向?在我看來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正是前文提到的時刻考慮「自己犯錯與落入偏執的可能性」,方為通向堅守和理解倫理的道路。
5. 就像Part1裡面提到的,對他人的命運走向形成某個概念或者判斷就像是觀影時的感想,是自然而然又無法停止的事情,尤其是當我們面對那些對自己特別重要的人時。作為旁觀者,最好的態度確實是不作過多的參與。但如果這個人於自己並非兩三旁人,那麼此時我們的身份往往需要我們為他人做些什麼。這裡面或許需要留意的是,作為心理諮詢師的「魔法」,在其日常生活中並沒有多少效果。而硬是嘗試的話,帶來的將是雙重關係導致的角色邊界感混亂,這種情況下可能引發的慘劇比很多人想像的遠為嚴重。故在我看來,問題的討論走向干預時,倫理的問題方才真正顯現。
(2015-4-17 初稿)
很久沒答題了,這次是因為一個朋友轉發了這個問題給我,觀後有些想法很想與題主分享。
有很多朋友回答了你的主幹題:能不能預測命運,在此我就不再贅述。我的答案與他們大同小異,可以通過了解一個人的人格形態推測出他大概會遇到什麼問題,但是他是不是就會註定不幸,他有沒有可能改變命運,這個不一定。生活太複雜。
我想針對你的後一個問題「作為一個具有心理學知識,能看到這一點的旁觀者,我們能做些什麼」說點我自己的想法。
其實,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從業越久就越需要明白並接受一個事實:有很多人難以改變,有很多事我們無能為力。當一個人因為自身和社會的原因,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並在生活中也因此而出現障礙時,他可能需要一個人無條件地溫暖和關愛他,給他力量、鼓勵、具體的幫助和指引,在他獲得自己站起來的力量後,再繼續幫助他重建與生活打交道的模式……這需要無比巨大的能量、耐心和愛心,你可能需要花上很長時間,獲取他的信任,進入他的生活,根據他的實際情況給他幫助,才有可能改變他的命運。
有幾個人能做到這一點呢?我們心裡有數。就算是面對自己的父母親人,我們也未必能做得到,更何況,他人願不願意接受我們的做法都還不一定。
一個人的內心能量是有限度的。能量不足時,不要說幫助別人,連維持自身的良好狀態都有困難。所以,我個人的做法是,在保證自身狀態良好的情況下,給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幫助。具體點說,對父母親人,我在當前關係和雙方心態都允許的情況下,盡量讓他們感到貼心溫暖;對朋友,他們願意聽多少我說多少。對愛人和孩子,盡我所能的幫助他們更清醒,更自省,並自我成長。我在微博開放私信回復,每周固定一天用以回復各類求助者的問題。
這一切的大前提都是:我在做最好的自己。
只有了解自己,看清生活事實,忠實於自己的性格特質興趣愛好,做著自己喜歡並擅長的工作,按合理期望的方式生活,努力自我成長,一個人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實現自我,做真正的自己,並因此而獲得巨大的能量,實現內心的安寧與幸福。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會因為自己內心充盈的幸福感和力量感而真正理解他人,給他人最無私最有效的幫助。
不要希望我們能幫助他人完全解除痛苦,能改變多少是多少。畢竟,每個人的生活都必須由自己負責,除了對孩子,我們不需要負擔他人的人生。
個人淺見,歡迎交流探討。底部補充覺悟的人。
非專業人士,只提供一個小小的角度,希望對題主有所助益。
要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起碼觀察者本人是不能被緊緊束縛在「自我意識」中的,因為強大的固化的自我的邏輯、得失心等等會形成一堵看不見的牆,別人走不進自己的世界,自己也沒有能力走進別人的世界。
當一個人被困在自己的世界中時,那種堅硬的壁壘很難讓他去接受、理解外界並建立起良好的關係。
所以,要想更清晰地觀察自己與他人的命運,首先要有自省自察並改善自身漏洞的能力。
而這種覺察力的提升可以通過禪修內觀來形成,但需要明師指點不能自己瞎練,否則很容易出問題。
當自我進一步走出原先的禁錮時,不被個體意識緊緊束縛,對世界宇宙及其規律有了進一步的整體的認知,自我沒有那麼堅硬以及膨脹,而能做到敏銳而不受其擾;隨著個人得失之心的淡化,負面情緒會少很多,不妄喜不妄悲,會有更多的理性和更高的視角來觀察世界包括自己。
有了這樣的基礎之後,再接觸更多的人才能夠善於觀察善於總結,並且能夠見微知著,看一個人的言行、眼神而能推測出他的心理走向,而這種走向正是他有相應命運的動能。
意識推動言行,並與周圍互動,從而形成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因果關係,而具化成命運。
個人對於命運的理解:人一旦出生還能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 劉爍白的回答
在哪一瞬間你認識到人類的科技沒有想像中的發達? - 劉爍白的回答
個人突破自我禁錮的過程:哪些素質很重要,但卻是讀書學不來的? - 劉爍白的回答
既然題主能夠接受克里斯穆那提,那麼下面這段話希望對你有所啟示,並沒有傳播宗教信仰的意思,只供借鑒:
「什麼是覺悟的人?覺悟的人有智慧,看待人生很超越,就像空中的鷹,地上的獵物一目了然。而且他知道自己內在的寶藏,知道智慧的源泉、財富的源泉、快樂的源泉和魅力的源泉;知道那個讓所有事物運轉、讓人們彼此相愛、讓地球生生不息、讓生活更富活力的偉大力量——那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力量。只有當我們喚醒它、運用它的時候,那些生生世世形影不離的黑暗、魔影和卑微,才會慢慢消失,生命的光輝和希望才會隨之出現。」
第一,對人生宇宙的真理越來越明了,並且去遵循它。表現在對因果法則的日益深信,對戒律的日益尊重。因為沒有因果與戒律就沒有佛法。
第二,惡念、妄想、慾望、抱怨減少,內心越來越寬容、安定與安詳,越來越看清人生的方向與希望。
第三,智慧越來越大。看待一切問題一目了然,直抵根本。表現在自身煩惱越來越少,迷茫越來越小。
第四,福報越來越大。表現在家庭和諧、做事順利、受人尊重、健康與財富增長。內在則表現為滿足、喜悅與感恩、報恩之心增加。
這四大標誌其實就是「戒定慧福」。戒定是方法,福慧是目的。
所以,不管我們跟隨哪一教、哪一宗、哪一派、哪一師,有此標誌,則是得遇正法。若無,則宜反省師徒!(寂靜法師)
應邀!
我想說不行。地圖和地理探索地質考察有很大區別。
同樣創傷每個人的體驗應對還是有很多生動的在場的主體區別,每每讓我驚嘆。沒有同樣的樹葉,沒有同樣的人生故事。
我想這也是讓我很敬畏每一位當事人人生體驗的地方。
還有,真的,理論是基礎,細節很重要,對自己耐心關愛些去感受和理解那些細節,整合。
借用Miya的話,改善命更善用運。
但是再換個角度我們現在大部分都一日三餐,每個人精子卵子,極少數另外,以後科技不好說。
胎兒,嬰幼兒,兒童,青春,青年,成年,中年,老年,心智循環發育,防禦方式……
那個人解讀是要很大精力和心力的!
否則為什麼心理諮詢需要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醫學等很多信息和積累,足夠的覺察和熱忱,專業的設置才夠得上是心理諮詢!
題主問了非常好的問題,作為他人是主體的旁觀者我們能做什麼,我的理解無為而治,相信和尊重所呈現的。
如果覺得能做什麼就儘力而為。
就心理諮詢專業角度而言,保持專業設置,這樣當設置變動的時候可以有更多理解。而自我邊界要清晰,尊重彼此主體。
這個問題在我的草稿中停留了數月。這段時間中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有所轉變,在此記錄一下,希望能幫到題主。
本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說說具備心理學知識的人遇到類似情況能做什麼,第二部分,將針對命運趨向的事說說看法。歡迎質疑。
首先,對於已有的幾位專業人士(@錢莊 @王雪岩 )的回答,我十分贊同。專業的諮詢師確實不該將求助者標籤化,以自身的主觀判斷作出夸夸其談的分析,甚至對求助者的「命運軌跡」做出言之鑿鑿的判斷。每個人的性格與情感模型,無時不刻都在變化之中,拿當下的狀態對未來橫加預判,是諮詢師自身自戀的投射。我們說人不能跨入同一條河流,諮詢師面對的也是這樣一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真實的人。以一言斷終生,是江湖術士的手段,不是專業心理諮詢師應該有的態度。
然而,題主所舉的具體問題,其主體是他身邊的家人。而這家人與他之間,並未建立正式的諮詢關係。他的嬸嬸並無明顯的自我改善的意願,而他也不具備利用諮詢關係來改變她的資格。在這個問題中,我傾向於,將題主視為一個掌握了一定臨床心理知識和心理諮詢技能的普通人,而他的嬸嬸,也只是一個有一定心理障礙、需要親人關懷和幫助的普通人。
我想,不管是知乎上還是生活中,對心理學或者心理諮詢感興趣的人,一定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我們讀過一些心理方面的書籍,了解心理諮詢的一些內容,然後我們遇到身邊一些朋友身上的不快樂不幸福,會將其認定為是書中的一些情況,甚至我們會對他們說出自己的判斷,給出自己的建議。這樣的行為從動機來說,其實大多是知識的實踐,也是對身邊人的關懷,並不應該遭受類似「不專業」「不論理」、上綱上線的指責(那些讀了半本書就出來響叮噹,見人就將「斯德哥爾摩」「俄狄浦斯」掛嘴邊的裝逼犯另當別論)。從出發點來說,我們關心的人有了煩惱,有了痛苦,而這恰好與我們知識體系中的某點有所聯繫,難道我們要緘口不言,袖手旁觀,只因為「專業的諮詢師不分析親近的人」這樣一條根本不適用於我們自身情況的原則?放輕鬆點吧,在他們面前,我們不是真正的諮詢師。當時當下,我們只是關心他們的親人、朋友、閨蜜、愛人,而不是諮詢師。我們只希望由自己來提出對方問題的某種可能,以自己的角度來詮釋對方的問題,說說看法,提提建議,至於接不接受,完全由對方決定(何況對方此時的開放程度與正式諮詢中完全不可相比)。這樣的交流,在我看來,其實只是涉及了心理學知識和個人見解的普通討論,離真正的心理諮詢還有極大的差別,不必擔心觸犯某些原則。
然而從效果上來說,普通的溝通交流和給建議,和專業的心理諮詢肯定是沒法比的,這不僅僅是求助者的開放程度、改變意願那麼簡單。專業的諮詢能夠最大限度地帶領求助者經歷一個完整的過程,使之在原有的基礎上培育出新的價值體系和意義感,是對求助者過往人生的完整梳理和重新解讀。尋常的人給完建議通常會覺得很無力,因為對方該找渣男找渣男,該當小三當小三,基本沒有任何改變,這是因為給建議的人往往只針對孤立行為進行分析,而心理諮詢師則能看到由行為引申出的錯誤邏輯和價值體系,並對其發起討論。所以在這件事中,你所學領域能幫的上忙的,除了普通的給建議之外,可能就只有,消除家人對諮詢的偏見,以及衡量所找諮詢師的專業程度,這兩個方面了。
另外,在經驗積累的過程中,我們能不能看到其他人的命運趨向?在這一點上我完全贊同@張傳利 的答案,當然可以,而且水平高的人會看到更多,預測得更准,這是一定的。人的惰性,會使得人固守在舊模式中不願前進,每個人自身的篩選又會讓外界的影響因素強化自己的錯誤觀念,大部分情況,人的命運趨向是可以預測的,甚至可以預測得相當深刻。當然預測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無數因素都可能對人產生作用,我們能看到的僅是當下已有狀態在未來的投影,而非真實的未來。
那麼,看到了是否就要採取行動呢?我的想法是不一定,而且在介入的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作為掌握了心理學知識的一方,我們不可避免的會比對方多一些主動權,這就要求我們在給建議下判斷時,要更謹言慎行,設身處地,注意自己可能對對方施與的影響。在生活中,我也曾是類似『情感專家』的角色,朋友們也會向我尋求意見,但我向來說得不多,就算說,也不願把話說得絕,只願在已有的基礎上留一個相對廣闊的空間,讓親歷者自由定義。這首先是因為,我不願將自己的判斷全盤托出,傷了與朋友間的友誼。無論對方是何樣的人,都是我的朋友在先。我始終認為,普通交流中的傾訴,最好的回應不是一針見血的戳穿,而是溫柔以待的包容。其次也是因為,我不認為自己有一語成讖的能力,不認為自己能足夠精準地只聽三言兩語就判定每一個人的問題。在知乎上的回答中我都要強調此乃個人主觀看法,力求不在提問者心中留下「心錨」,影響自我認知,而對待身邊更重要的朋友,我更沒有權利利用他們對我的信任和友善,在他們心中胡作非為,亂貼標籤。
最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每個人的性格都是與自身環境長期磨合之後的結果,一些無傷大雅的小問題,往往是自身與周遭環境妥協和置換的結果,如果不是到了妨礙生活的地步,實在沒有必要點出和改進。有些人防禦機制強,有些人自我評價低,有些人對外界評價過於敏感,這些都是非常自然真實的人性。我認為,看到這些東西的人,首先應該對對方的坦誠和信任抱有十分的感謝,然後視情況而定,是不予干涉,還是以柔和的方式進行引導和鼓勵。一味粗暴地指出「你自我評價低啊,趕緊提高去」,或是「你的防禦機制被我激發了,我說到點子上了吧」,都是相當愚蠢的做法。我相信,不堆砌術語,不炫耀權威,僅僅是從今往後,對自評低的人多說一些鼓勵,對防禦機制強的人多解構一些問題,以親身為例樹立正確的溝通方式,會比前者要有幫助的多。
P.S.:多說兩句。『情感專家』們應該意識到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傾訴者並不是一塊任你捏圓搓扁的橡皮泥。你的主觀經驗,你的價值取向,很多情況下對別人是不適用的,甚至有害。一個大城市裡獨立自強的女性,跟一個小鄉村裡依附男人的女性談獨立自強,一個天生聰明的名校生,對一個藍翔技校的非主流說不要在意成績,一個腰纏萬貫的上流社會男人,對一個夫妻不睦的中產男人大談金錢對婚姻的滋潤效應,這都不是在幫助人,只是在炫耀自己,讓對方自慚形穢。這種居高臨下的情感專家,大家也見的多了,如微博上十分火爆的木子美,她總要在文末將解決問題的方式歸結為性,歸結為開放式的關係,歸結為女性的保守意識,彷彿世間女性按照她的模子來生活准不會錯。他們都希望能給對方描述自己的生活有多完善,對方的生活有多差勁,而完全不從對方現有的情況為他們設身處地地去想,如何能在他們現有的基礎上,讓生活得更好一些。相較之下,我更願意做一個經歷者,真誠地陪伴那些對我傾訴的人,與他們共同感受他們身上的那些缺陷和不完美,同時保有一份自覺和清明,在他們逼緊自己的時候,給他們鬆鬆綁,在他們苛責自己的時候,給與一些表揚。這樣的做法,比起高高在上下診斷來說,應該是更有意義的。
最後,近期了解了一些命理相關的東西,學了些理論皮毛,結合心理學,我同時感受到了天命難違與事在人為,兩方面力量各自強大之處。人不該誇大自己改變別人命運軌跡的能力,卻同時又對自己的命運俯首帖耳。若要知命,改命,安命,還是先從自身做起吧。若不是自知其中的艱難,自懷雖百死而尤未悔的決心,自愛於當下每分每秒的生活,又有何力量來勸諫別人呢。
所以問題是「諮詢師處於普通人的位置能做什麼嗎?」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也想談談我的想法。
首先,我覺得在學習了一些理解人的理論,加上一些實踐,然後回味理論,對他人的過去和未來難免有猜測。我說「猜測」,並沒有說是「預判」,是因為,我覺得諮詢師應給對這種猜測持非常開放的態度。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根據一些事實做出假設,但要對真實的情況保持開放的態度,而不是只根據自己的假設收集證據或做出結論。
其次,對並沒有影響社會功能的情況下,無論對方是熟人還是普通人,我都不會做太多分析,或者可能也確實因為信息缺失而無法做分析。如果對方真的對自己很好奇,強烈要求我給予分析時,我也只會撿好的說,打打馬虎眼就過去了。就是說,真的像個普通人跟別人交往。
最後,如果看到對方現在的狀況明顯有些問題,我會以普通人的身份多收集一些信息,然後溫和的建議對方及時調整,而是否接納,取決於他自己。
最最後,是親人的話,明顯出現需要求助的狀況,我會坦誠、謙遜並接納地告訴他們我的看法以及目前可以採取的措施,接納與否還是有他人決定。
對於做個案來說,要永遠把每一個來訪當成全新的人。
對於做研究來說,要有點概括能力。比如教養方式對孩子心理的影響。
一個是針對個體的工作,一個是針對群體概率的判斷。
命理跟心理,很多地方是相通的,特別是在性格傾向,處事風格,婚姻危機處理等這些偏主觀性的方面,命局是有某些強烈信息的。說感受到一個人的大致命運趨向,「感受」一詞不是非常確切,應該說是有據可循的。有一些淺陋的經驗,希望互通有無,拋磚引玉,給讀者帶來另外一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角度。
曾經接觸過一些某民營企業員工的命局,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比劫抗煞的占多數。此類命局有一點特點,比劫為用,蓋比劫為奪財之物,出身草根,家境貧寒,比劫屬於抗得住,但略遜於七殺,需要大運來扶助。七煞代表公司,領導,崗位給予的壓力,比劫為身體,為同級,說明很容易通過延長勞動時間,提高勞動強度,來對抗七煞。一方面代表工程項目,工作任務,很繁重,七煞偏無情,這些員工經常會去海外治安較差地區,去贏得合同,實施工程。比劫抗煞是很殘酷和激烈的,只能通過公司內部分工合作,精誠團結,眾志成城,來戰勝七煞,七煞為大財,為獵物,為中標項目,說明是高利潤,高風險,難啃的硬骨頭。更重要一點,七煞貼身克為忌,都是富貴險中求,能成就一番事業,但心很不閑,人很累,沒有現成的福可享,持身肉搏,一天不出去打獵,就會沒有晚餐。狼很少單獨行動,都是團體作戰,比劫把七殺團團圍住,需要深入一線基層,去追捕獵物,拿到生意。此類人跟實幹,艱苦卓越的環境中磨練出來,戰勝七煞就能出人頭地,功成名就。
同時,又對比了一些同行業央企公司的員工,也是制化七煞,但明顯層次不一樣,要麼是煞(印)相生,要麼是財官(煞)相生,官殺或印綬能為日主所用。七煞就如猛虎,前者是把老虎殺死,取其血肉,此者是把七煞馴服,為我所驅使。官殺代表單位,官府,印綬代表政策,法規,說明能得到大環境的照顧,七煞再強,遠離日主,無法短兵相接而攻身。正用印和官殺的,相對來說,出身要好些,能得到長輩和人際關係的提攜。有競爭,有風險,但無法直接對他們造成傷害,有官殺和印綬在前面擋著。
看了一些大學教授的命局,清一色的傷官配印,出文貴,才華橫溢,讀書文才一流,智商上乘,天生的大學者。論聰明秀慧,學業過目不忘,首推從兒格,讀書一目十行,舉一反十,心有靈犀一點通,極易出狀元,而且非苦學之人,上北大清華如囊中探物,天生的讀書功力無人能比。其次傷官配印,博覽群書,舉一反三,博聞強記,嗜書如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且淡泊寧靜,修身克己,用印綬之人最守清規,追求精神文化領域,對錢財沒有多大興趣,亂世用財,盛世用德,社會動亂之際,七殺之人大多建功立業,國家繁榮昌盛,則印綬之人中流砥柱,超然不群。最後是食傷泄秀,此類命局學一用三,發揮能力非常強,如果木火通明,則又為格局之上乘,進士及第,著書立說,一蹴而就。
從生活角度,有一類人,用神雖弱,但貼身為用,對日主有情有義,忌神雖強,但跟日主距離很遠,是最有幸福感的。周圍的六親,如父母,兄弟姐妹,親戚長輩等,雖無多大能力,但總歸是有心幫助他的,家中雖無餘糧,但凡有一點吃穿用的好東西,都會給他留著。外部的大環境再艱難,他自己的小家庭日子,還是非常好的,有用神在四周庇護。身邊有一個此類命局,年級比較大的人,在上個世紀農村走集體拿工分的時候,大多數村民溫飽都成問題,吃粗糧,但她的父母總是能時不時想辦法弄一些肉,偎在灶上的瓦罐里,給她做滋補,不管走到哪裡,隨身都攜帶著一個燉肉的瓦罐,同齡人都羨慕不已。後來自己考大學,做了婦科醫生,一輩子雖無大富大貴,但過得很悠閑,很恬靜,很安逸,這種就是印綬對日主有情,護衛生身的,切切實實的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長輩的關懷,平常百姓日子的幸福,再大的苦難,到印綬這個位置,就止了。事業雖無矚目成就,但總是很容易得到至親的傾心相助,一輩子衣食豐足,受不到苦,婚姻生活風平浪靜,妻賢子美。
還有一類人,格局已成且富貴層次還比較高,用神非常有力度,但跟日主相隔很遠,日主本身被一片忌神包圍,大多是劫財之物比劫。這種人只要一走用神運,就立刻能發跡發富,人前顯貴,事業興旺,但自小挫折磨練很多,在落魄的時候,容易受到周圍人的打擊,包括親人。此類人穿得了華貴裘衣,但家中可能連會熨燙襯衣的人都沒有;吃得了山珍海味,妻子甚至連家常菜都不會炒,身邊之人,沒有一個共患難的,全都是同享富貴,花他錢財的。想找一個能理解他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創業奮鬥史,心靈合拍的人,幾乎是不可能的。很容易形成一種以事業地位,經實力為主導的價值觀,粗略有餘,細膩不夠。事業上除非一直能保持旺盛的上升勢頭,不然後院極易失火。他們所理解的愛,是給對方以優越的物質生活,而不是去俯下身了解對方,真正需求的是什麼。一生事業雖卓越,但很難得到真心的細微入至的體貼關懷,當然自身更不懂,也不會往這方面去想。
後面兩類格局的人,品德都沒有問題,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但一旦結合在一起,很容易因為雙方與生俱來的性格,價值觀差異,造成很難溝通的鴻溝,婚姻生活有風吹草動,極易四面楚歌,誰也無法說服誰,而且站在雙方任何一個立場,都是正確的。
人的有一些性格利弊,價值取向,婚姻喜好,為人處事特點等,是與生俱來,無法被改變的,所謂性格決定命運,環境影響性格,他能遇到好或壞的成長氛圍,也是命局使然,一脈相承,無法分割的。明白這裡面深層次的原因,要學會求同存異,多看長處,少看缺點,而不是強人所難,讓對方去改變固有的一些特徵。多從識人用人,選擇知己上下功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比改造一個人,來得更容易,更切合實際。想自身命運獲得質的飛越,還得有破釜沉舟的勇氣,堅韌不拔的決心,大徹大悟的智慧,終能一片彩虹風雨後,燦爛極處得真美。
不可能。我不是心理諮詢師,但是我還是冒昧來回答
如果心理諮詢師覺得個案接多了就能預測一些人的大致命運,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對心理諮詢的侮辱!是對自己專業的否定。
我覺得心理諮詢的最大目的就是讓一個人更能了解自己,更能接納自己,甚至改變自己。我覺得當一個人做到接納自己的時候,他的命運也就改變了。這正是心理諮詢的意義。如果一個人心理有一些特質,命運就會朝著一個方向發展,那麼心理諮詢的意義何在?心理諮詢不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生活嗎?正是由於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的可塑性,正是由於人的性格是實時變動的,正是由於這些因素都是可以人為干預的,所以才可以通過諮詢師的干預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更好的接納自己也算是一種改變),間接改變一個人的做事方式和一個人的命運。如果性格真的不可以改變,心裡不可以改變,做事方式不可以改變,那麼看心理醫生的意義何在?
好了,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諮詢師可以改變一個人。為什麼周圍沒有人可以做到這一點?一段親密關係,一個負責的男朋友,可能都會改變自己的認知。這種情況千千萬。有多少人在即將墮入深淵的時候由於貴人相助才起死回生。又有多少人在即將成功的時候由於一些意外事件而功虧一簣最終走向墮落!
還有一點原因很重要,就是大部分的人的心理問題都是由於自身心理和環境互動的結果。心理諮詢師看到的是環境和性格互動的結果(往往是病態的)。但是這並不能否定這種性格是錯誤的,是不能被容納與另外一種環境的。一個只懂得付出的人嚴格意義上來說會被認為有心理疾病,但是這種性格好呢?還是壞呢?心理諮詢師肯定見過很多因為只懂得付出而最後搞得自己身心俱疲的人,當然這種人有本身深刻的心理學原因。但是我們看雷鋒同志,他就是只懂得付出,就能流芳百世。那麼我們看只懂付出是好是壞呢?這要看環境允許不允許罷了。還有,有時候心理學學的多了,我們經常提醒別人的一些「思維錯誤」,好像自己看的更深刻,但是我們發現,對方往往過的很幸福,原因很簡單,他的環境允許他的這種性格存在,只要一種心理狀態或者思維不影響一個人的幸福感(同時也不違背社會普遍道德和法律),我們就無需指責。一個很缺乏安全感的人可能有一個很愛她的百依百順的老公,甚至她的這種缺乏安全感更能喚起老公的愛,她可能活的很幸福,可能以後自己的兒女也會對自己很好,那麼這種缺乏安全感有什麼壞處嗎?所以說,所謂的心理問題,往往是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對的,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客觀的「心理問題」是存在的(每個人都存在心理薄弱點,包括最優秀的諮詢師),但是這些心理狀態是否會凸顯出來影響我們的生活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據我所知,弗洛伊德就有很嚴重的精神問題,但是你能說他的人生很失敗嗎?每個人的成長都能早就一定的性格和心裡,當在一定的環境下面很容易就會出問題,這時候很容易就會造成一種困惑,或者心理問題。任何意志堅強的人,在極端的環境下面都可以造成極端的人格。
我承認人的核心心念很難改變,但是人的表現是可以改變的啊!一個人的行為是這麼的難以捉摸並不是他變得有多快,只是表現變了。雖然他還秉持一定的核心信念。這些表現才是社會評價一個人的標準,很多時候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
一個人的命運很多時候不受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的影響,很多時候是由一個人社會表現決定的。一個內心極度扭曲的人可能是一個很成功的高管,一個活的很幸福的人可能身無分文。心理什麼樣和你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有很大的差異。心理諮詢師更多的解決一個人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看待自我。是讓一個人如何能夠內心幸福。但是內心幸福和外在的命運有很大的差別,農民可能活的很幸福但不成功。
而且心理諮詢師很多時候並不是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因為很多時候環境無法改變),而是使得來訪者做到接納自我。很對時候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心理諮詢師幫助我們能夠接納自我,能接納自我的時候一個人自然就會幸福了,當一個人的「心理問題」不能夠影響這個人的幸福感的時候就不能稱之為「問題」了。
※※●破題
為了避免歧義,先定義一下,本文中「命運」的詞義。
例如,「知識改變命運」。這裡的「命運」,指的是人的境況變了。
本文中所指的「命運」,是「人的命,天註定」。上述因知識改變命運的人,可能已經是「天註定」了這個改變。我自己理解這個問題(能否感受到一個人大致的命運趨向)的初衷,應該也是上述意思。例如,我批一命書,密封。幾年後啟封,對比命書和命主的真實經歷,如果契合,就是問題所說的「……感受到一個人大致的命運趨向」。
因此,本文不探討人的境況能否改變,也沒有探討的必要。人的境況可以改變,由窮變富,由富變窮,屌絲逆襲,權貴中落,這樣的事情太多了。
本文的主題是——
境況的改變,能否預知;以及「天註定」的命運,能否改變。
●承題
皮特·蒙德里安在《Korte Verhandeling Van God, de Mensch En Deszelfs Welstand》中寫道:
」不會算命的開發商,不是一個好交易員。「
作為一個算命師,回答一個被劃分在心理學分類的問題,看起來就像窮矬丑和女朋友一樣,打多少杆子都打不著。
不過,有觀點認為,算命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心理諮詢。就這一點來看,算命師和心理學問題似乎多多少少的也能牽扯上一點。
其實,算命師和心理諮詢師的日常,在很多方面還是很接近的。比如——
都是精神領域的工作;
都給普羅大眾神秘(jīng)兮兮的感覺;
都是女客戶比男客戶多;
以及,都容易被女客戶表白……
●起講
幾年前,路過一位同行的辦公室,上樓拜訪。一位35歲上下,看起來還算精幹的女人在辦公室里和同行面對面的坐著。同行表示已經算完了,要不要一起去吃(cèng)個飯。
席間,這個女人問:「X老師,人的命運能改嗎?」
同行乾淨利落的說:「當然不能。人的命運要能改,我們還怎麼算的准。」
哈哈,如此直指問題核心的回答,我自己不禁在心裡莞爾一笑。
●入題
小時候的我,經常戳穿街頭術士的騙局,並以此為榮。自幼就是一個以理性為導向的人,認為算命的都是某種小把戲。
直到遇到了一個「高人」。
高人是個很有名望的算命師,是黑白兩道通吃的決策「顧問」。為了答謝我幫的小忙,高人表示要免費送我一卦。高人是個行事磊落的人,我也直白的表示不信這一套,謝了!高人堅持要幫我批批命,我實在是沒有興趣。之後的幾個月里,高人時不時的提起此事,我也每次以不信這套,浪費時間為理由拒絕。
翌年正月,在高人辦公室里閑聊,高人又提出送我一新年卦。被婉拒後,高人「委屈」的說:「找Y大師(高人自指)算命的人,都排著隊。還要讓Y大師求著你算。」話已至此,雖然那時已是關係非常好的朋友,也不好再拒絕了。
我叫王大鎚,是個理性至上的人。萬萬沒想到,接下來的幾個小時,成了我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高人將我出生的年、月、日和時間,排八字盤。之後,悠哉的靠在沙發上,開始講述我之前的人生——聽得我是背後陣陣冷風!
就憑出生的年、月、日、時,高人話說從頭,把我之前的人生經歷細數了一遍。沒有任何一個親近的人,能夠像今天高人這樣,把我自己之前的人生,描述的如此完整。和高人在這個城市萍水相逢,高人沒有渠道了解之前的我。況且,就憑當時的我,高人也沒有「作弊」的動機。
高人看出我傻眼了,愈發洋洋得意,從沙發上站起來,在屋子裡一邊轉悠一邊說(高人的習慣)。還捎帶把我自己在中學時代女神的「感情」家底給挖了挖,女神頃刻變神女……
現在想來,能讓這樣一位大師,如此不計報酬,花費這麼多時間,更重要的是,傾心為我算命(事後高人說那次給我算命,主觀上是在挑戰自己的算命水平的高度),對於當時一個剛剛走上社會的毛頭小子來說,實在是莫大的榮幸。
我坐在高人的筆記本電腦(高人用電腦保存命例)前,探試的問:「我能把我的八字刪了嗎?」
這八個字能使自己被一個外人了解的如此清楚,真TMD的太恐怖了!
晚上,我很庸俗的失眠了。沒有像往常一樣,試圖探尋八字算命的科學原理——我知道以自己當前的認知,沒有探尋出來的可能。但實際上,我的命運被八字推算出來了!
第二天,打電話給一位好朋友。告訴他,我要學算命了。
即使是現在,我自己也成為了執業算命師,仍然搞不清楚以出生時間推算出命運的機制是什麼。我不會泛泛的相信算命書中那些天干地支、五行生剋、刑沖化合等術數概念,關於自然現象、倫理關係、人生際遇的解讀;至少,以我自己當前的認知,理解不了。
但重要的是,這套算命理論,能夠切實的將人的命運推算出來。
當我給客戶講述她們的過去時,很多人會痛哭流涕;有些不服不忿的客人,總能等來她們對命局驗證的消息。
●起股
題目問:「……能否感受到一個人大致的命運趨向?」當一個人出生的時間,「轉換」為天乾和地支組合而成的八個字後,在算命師(初學者和騙子除外)的眼裡,就是這個人命運的軌跡,洞若觀火。
在這裡,我們稍微暫停一下。為了避免大家有怪力亂神的想法,舉一個大眾化一些的例子。股票的技術分析圖表,在專業交易者眼裡,是價格秩序和交易規則;在外行和炮灰眼裡,就是~!@#¥%……請大家回顧一下自己的專業領域,在外行人眼裡,差不多都是~!@#¥%……
術數也是一個細分程度很高的行業。算命師看大六壬盤、術師看玄空飛星盤、風水師看掌相、相師看紫微盤……凡不在自己領域內的卦盤,不能說一點都看不懂,但在應用層面上,基本上是~!@#¥%……精通兩個領域以上的「奇人」也有,不過很少很少,普通人花個千兒八百所能接觸到的「全才」,大都是不足以執業的半瓶子醋,或者乾脆是騙子。
實際上,算命之於生活常識,就像價格分析領域中技術分析之於基本面一樣,不過是系統化的提供了一個更加便於解讀人生的角度而已。例如上述不同的術數,術業有專攻,本質上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我們的人生。
●中股
下面,我們進一步切題。題目問:「……能否感受到一個人大致的命運趨向?」在這裡,我將「感受」二字,理解為脫離客觀方法論的直覺。具體到算命,即不使用算命工具,能否「感受」到一個人的命運。
我自己的銀行業務較多。有很多不同銀行的客戶經理,負責我在各銀行的業務。一般來說,客戶在銀行的管戶經理,是銀行安排或「隨機產生」的;不過,我會主動的選擇自己的客戶經理。
我留意到,我自己選擇的客戶經理,很快就會升遷。之所以留意到這一點,是因為在有些銀行的系統中,不在客戶經理崗位上以後,就不能維護客戶了。還要重新在這家銀行選擇新的客戶經理,感覺到了不便。
有一年的年底,總結了一下。我自己的客戶經理,在開始負責我的業務一年內,都已經升遷了——
從客戶經理,到副行長;
從副行長,到行長;
從支行長;到分行副行長;
從分行普通員工,到支行副行長;
從普通網點大堂經理,到私人銀行部客戶經理……
無一例外。即使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升遷,也是工作能力被認可,被賦予了更重要的責任,為自己帶來了更好的收入。例如,從普通網點大堂經理,到私人銀行部客戶經理。
截止到現在,還是這樣。
當然,在選擇客戶經理的時候,我不會說:「小姐,拿你的八字來看看?」對有些出生在世界不同地區的客戶經理,是按照當地的時間排八字呢,還是轉換為中國的時間排八字呢,說實話,我都還沒想好呢。我自己的「評估」,只是基於主觀認知上的「常識」,覺得這個人可靠而已。
在「評估」銀行客戶經理這個過程中,算命在決策系統中,佔據了多大權重,難以釐清。不過,算命作為我自己知識結構和主觀認知的重要部分,在決策系統中,必然有一席之地。這個例子,作為「感受到一個人大致的命運趨向」,應當比較切題。
●後股
算命行業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慣例,不給小孩子算命。一般來說,給成年人算命,最初的半小時,會說一說客戶的過去,以「證明」算得准;之後再說未來,客戶會心服口服。關於不給小孩子算命的慣例,我自己最初的理解是,小孩子沒有過去,無法證明自己算得准,會影響到算命的客戶體驗,以及客戶對算命師的評價。
有一年,我一個人在一家醫院ICU外的大廳,等候消息。後半夜時分,百無聊賴。這家醫院的ICU和手術室在同一個樓層,大廳中還有十幾個看起來相互認識的男男女女。一位護士走出來,對那群人說:「生了,是個女孩。」過了一會兒,護士推出了孩子,在一眾親屬充滿喜悅的擁簇下,從電梯走了。
正在無聊的我,突然找到了一個「樂子」——女孩,出生年、月、日、時,都有了。給這個剛剛出生的女嬰排了一個八字。
是一個很淫賤的命局,大致上是就是妓女或職業二奶之類的。因為命局比較典型,所見即所得,就沒再繼續看下去。
在之後的發獃時間裡,突然意識到——
每一個剛剛出生的孩子,都會被家人寄予最大和最好的期望,並為這個期望撫養和教育她。然而,這位剛剛出生的女孩,無論家人和自己怎樣努力,她的命運在出生的時刻已經被決定了——妓女或二奶,感情無所依,人下低三等。
忽然感到很悲哀。明白了為什麼不給小孩子算命——
比起令人絕望的真相,人們更喜歡充滿希望的謊言。
●束股
在常人看來,我自己感受到的悲哀就是一個笑話——人生有無限的可能性,怎麼可能會在出生的一瞬間,被定下命運。
這就是問題中所說的「感受」——
飯店領班,在客人進來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大致消費多少錢;
服裝店老闆,掃一眼就知道顧客正在看的衣服,上身是不是好看;
警察,能夠感受到被盤問的人,是否在撒謊;
感受,實際上就是專業領域的積累。
可能會有人提出異議:「知道人的命運,怎麼能和衣食住行這些普普通通的行業比。那可是人的命運啊!人的命運啊!!」
但是,如果不能改變命運,即使知道了命運,又有什麼正面的意義呢?
現在我們回到本文最初的問題,既然知道了命運,為什麼不能改變命運。
在初學算命的時候,我自己也這樣想——
能提前告訴上司某個決策的結果,上司必然另眼相看啊!!!
能清清楚楚的知道女神妹子的情況,絕對能投其所好啊!!!
相信不用多久,我就會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
我叫王大鎚,是一個算命師。萬萬沒想到,即使把一個人或事情發展的趨向,了解的清清楚楚,也沒有任何「嗶~」用——
提前告訴上司決策會失敗,上司也不會器重自己;
知道了妹子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妹子也不會喜歡上自己;
把朋友從火坑邊上往外拉,反而會遭到朋友的疏遠;
告訴客戶不好的結果,客戶仍然會我行我素;即使事實驗證了算命的結果,下次客戶還是我行我素……
在有算命師提示的前提下,人們仍然會忠實的「踐行」自己的命運;普羅大眾對命運的安排,就更是服服帖帖了。
雖然已經「墮入神學」,習慣於理性思維模式的我,還是經常站在算命之外的立場,觀察自己的客戶——
命運的外在表現,就是選擇的結果。一個個不斷地選擇,形成了一個人的命運。
每一個人在生活中的選擇,都會傾向於將自己推向命運的軌道;即使偶有外力(表現在八字上,主要是大運和流年),將自己拉離軌道,外力消失後,又會回到命運既定的路線上,走向自己命運的歸宿。眼看著命運多舛(某一方面)的客戶按照命運的「規劃」,從一個坑裡爬出來,充滿期望的再跳進另一個坑裡。站在算命之外的立場來看即是,總是做出錯誤的選擇,或者令其不幸的選擇,即使這些選擇在他人眼裡看來,瞠目結舌。
這命運,如你所願。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會有任何外力(人、事、物)長相廝守,每一個人都是獨自前行。
而算命師,就像在閱讀一本小說。知道其中人物的命運軌跡,卻不能改變她們的命運。
【說明】經常收到請求算命的私信,做個說明。在知乎發帖,是個人業餘愛好,沒有從網上受理業務的打算。有知友問怎樣才給算命。目前有特定的業務受理渠道——會員制。我自己不直接認識的人申請會員,需要三名會籍1年以上的會員共同推薦。因此,大多來自於網上的請求,都難以符合條件。暫時不受理渠道外業務,謝謝各位私信知友的抬愛!
※我的理想是娶一個溫柔善良的美女,然後過一些頹廢的生活。
從命理師的角度來跟題主討論這問題,並引述您上面分享的話。
「宿命論是自由意志來平衡的。如果個體能夠獲得對自己背景、需求和意願的領悟,那麼自由意志會得到強化。理解可以使一個人對自己的命運有更多的控制。人也許不能完全掌握命運,但可以通過意識和覺知的努力來影響命運。」(助人技術——探索、領悟、行動三階段模式(第三版),克拉拉·E·希爾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p.20)
就我從字面上理解,上面這段話的反義就是,當一個人並無獲得太多領悟時,他就會尋著一個軌跡繼續他們命運,而無法去脫離這個趨向性。
而每一個人的命運趨向,其實和他的個性與心裡狀態有很大的關係,看起來一百個選擇是不同的獨立事件,但回溯到原始的心裡狀態時,會發現是少數個性和性向去決定了這一百多個選擇。
而人如果能夠領悟到這個最根本的原始心態,進行修正,邊可以讓這一百個選擇有個全新的變化,進而讓這個人的命運有很大的變化。
當我算了幾萬條人命後,你會發現偏好,這偏好會讓某些現象的發生概率變得更高,而古人就是把這個偏好的推算給歸納出來,變成了所謂的推命之術。
所以你說的東西是做得到的,但要基於超龐大的經驗,而這就是所謂的算命學。不要去做推算者、分析者,做一個體驗者。
確實,做了很多案例,特別是所擅長的案例,都會多點感知能力。
比如我最擅長的童年創傷處理,很多時候來訪者站在我面前,說幾句話,就能感受到他的父親和他的關係怎樣,他的母親和他關係怎樣。
這個世界很豐富,但是總有著很多相似性,我們可能都有過一個矛盾不少的室友,有過無比好的閨蜜,遇到過渣男,追求過女神,小學時班級最漂亮的女孩是班長,總有個男生一直第二名。
命運有兩種,一種和性格有關,一種和性格無關。
很多人知道MBTI,可以用他來預測未來職業,其實就是一種統計學特質的彙集,是對你性格的分析,性格影響著我們的命運,比如姻緣,比如事業,諮詢師會看到很多種性格,他們可以建立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分析模型,隨著案例增多,慢慢能看到一點規律。這不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只是我們處於同一個文化下,很多東西被規範化了,比如溫柔的護士,堅毅的警察,瞎子找不到事做,不是按摩就是算命去了。
但是,我們即使了解一點,能做的卻很少很少。
記得知乎有一位朋友,迷茫自己是做程序員還是去做銷售,他告訴我很迷茫。
我讓他把兩個列出來,選擇程序員有什麼好處,選擇銷售有什麼好處,把每個好處賦值,然後比一下,最後銷售的分數高。我以為就這麼結了,但是他卻一直繼續找我,問我該怎麼辦,我明白了,其實他有答案,我就和他講----如果讓我選,我會選擇分數低的,因為這麼明顯的答案卻讓我糾結,說明那個分數低的一定隱藏著神秘我所不知道的理由。
他選擇了繼續做一個程序員,之後一直沒有職業方面的疑問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走,有時候的迷茫不是需要別人指手畫腳,只是希望別人支持自己一下,讓自己堅定的走下去。
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即使你真的明白了什麼,別人不問,諮詢師也沒有必要分析,做好一個體驗者,慢慢的看這個世界很大很大。
羊多了,沒了草,死了羊,死了狼。
小乘佛教無為,修身,對自然心存敬畏,不去改變,做好自己。
所以,我上面所說都是小乘心理。
我明白,所有的道理都需要人去捍衛,我也想去取經,獲得大乘心理法則,而不是明知是悲劇,只能尊重。
敢問蒼天,是否真的有可以進化人們心靈的理論與方法?
總結出天理的總概。當然看人不在話下。
人是有靈性的,我很會觀察人,現實中他們也會感覺出這點。
他們會去敷衍別人,裝出假樣子。但是看到我一般會換一種模式。或者有幾秒的不自在。之後則是沒有一點的遮掩。當然我完全不盯著人看,只是一種氣場和感覺吧。就是覺得你真誠,他也得真誠起來,而平時面對其他人虛假著就好的這種感覺。
這個世界怎麼不是跟著你心去變換的呢?心念越深刻,氣場也會變化,你真誠,對方也真誠,你獲得的反饋也越深刻。
如果哪天遇到一個遇到我很不自然也不變化的人,我就知道這個人心裡擱了一層什麼,比較容易出問題。最近有一次是驗證了這點,他似乎平時對其他人都假慣了,想要利用別人,但是面對我,覺得不舒服了,不想變得更真一點,只是盡量在逃避。後來此人確實有些身敗名裂了。也確實被我看出是利用其他人做假樣子。
但是我正好在那邊時間多,他就不可能留得住了。邪不勝正。也是因為他的命數,他就應該去一些蠅營狗苟的人多的地方適合。正氣太盛的地會不舒服的。所謂「主義」的建立,就是各種各樣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到一套理論去解釋,然後解決。
問題是多樣的,但是作為協助者,我要做的只有一個,讓來訪者從「被迫」轉向「選擇」~
只回答主題,對問題的解釋先放一邊。
2010年的時候我還是對lacan派的一些解釋很著迷,當時因為工作關係遇到一個算和lacan有傳承關係的老精神分析師,我們很深入的聊過一次,關於「普遍的命運」等等問題,和題主的問題很像。
做為一個分析師當然該政治正確的,現象學的去直面每一個患者,從他的角度來調動各種治療資源。
但是普遍的命運是存在的,這並不是什麼上帝視角,首先是個分析師能力的問題,能不能按倒自己狂妄的解釋衝動妄圖給出一個普遍化的解釋框架,同時又總能感到一個個看似迥異的命運和不幸,有著若隱若現的普遍性。這個緊張是讓分析師留存作為一個渺小的人活下去的基礎。對這種東西的不談,知道它在那裏但不觸及,恰恰是對那些東西的尊重。如果嘗試去突破這個緊張,分分鐘變教主。實際上我們的世界不需要那麼多得道了的,領悟到上帝的話的人。
很多分析師都能感受到「普遍的命運」的存在。
在這個普遍性之上做什麼,區分開了不同的分析師,這是不好談,或者沒法談的事。也不用妄想控制。
能不能感知別人的命運大致趨向,和做不做心理諮詢、做多久,都沒什麼相關性。
十幾年前,我剛剛踏進大學,便聞教授自信地斷言:「你們記住我今天的話,現在的中國十大富豪企業家,十年後至少有半數有牢獄之災。以後慢慢領悟,我為什麼敢這麼說。」 學生們一臉錯愕。五年後,教授的預言提前應驗,名單里的企業家,幾乎全體倒下……但他沒有預想到的是,十年後,一些富豪已出獄,寶刀不老,東山再起。
在澳洲,我見到了另一個令人感慨的群體。80年代末,他們是中國各大學府的高材生。90年代初,他們紛紛出國,很多人一輩子經營著雜貨鋪等小生意。他們不是不優秀或不拼搏,確實是這裡沒有多少他們能抓住的機遇。長期平淡安逸的異國非主流生活中,他們習慣了對當地主流事務保持沉默,並不太融入。
在兩個集體事例中,個體的特性、經歷原本迥異,不能成為他們形成集體命運的決定因素。前者的集體崩塌,反映了體制之病,資本之惡;而後者,是國運之殤。同樣經營企業,美國大商人們的事業生涯通常要「長壽」得多。大學教授的預見,不是靠了某個富豪的個人特質、生活細節,而是憑著對大環境——商圈體制和不良風氣的深刻認知。他不是扮神漢,而是啟示我們:想好好把握命運、少走彎路,就要在自身和身外環境的變化中,盡量保持覺醒和自省,對從微觀到宏觀系統(家庭、社區、行業、國家到世界經濟政治局勢等)取得全面、充分的認識,以作出明智的判斷選擇。當然,這實踐起來不易,如古人言,「人算不如天算」。誰都無法斷言,到底是環境塑造了人,還是人選擇、影響或改變了環境?一個諮詢師,案例夠多總結夠客觀深入的話,你會發現,大多數案主的轉變有賴於外部因素改變,(比如,求職者有了工作,焦慮緩解;長期遭家暴的妻子,突遇丈夫車禍身亡,生活不再充滿驚嚇虐待)。就像天氣預報,時間跨度越大,生活越是有可能發生隨機事件,未來趨勢越難以預料。所謂預測,是假設眼前的影響因素都不發明顯變動的前提下,對近期事態的推斷。但變化又總是不時出現。所以,你並不需成為諮詢師,就可以看出人們生活中的大概率事件,即使並不準確。
看似扯遠了,道理則相通。任何人,如果想推斷別人的大致命運,就得全面、深入、實時地了解對方自身和他的所有相關資源、環境和機會。以絕大多數諮詢師業內所受的訓練,遠遠不足以有充分的信息和知識結構來預判。要是能,他可以到華爾街甚至白宮做高級顧問,堪比基辛格。我在澳洲所受的訓練,也看重分析個體與家庭系統、社會事件的關聯。而家庭諮詢,也被認為是較複雜的諮詢設置,新手往往不能勝任。另外,案主可能有影響大但目前不想提起的經歷;而你圈子裡的人,誰沒有秘密?這麼多未知變數,諮詢師如何預測?
為什麼有的諮詢師會自覺或由他人評價「靈驗」呢?這種印象,其實就是認證偏差。它基於先判斷掌握的部分信息,並得到一個比隨機判斷稍大的概率,並在事後檢驗時,經過巴納姆效應和「積極偏向」的加工——大腦有選擇地只注意符合自己預設觀點、或能對自己產生積極評價的例子,而忽略反例。其實是認知偏差。國內一些股評師、證券分析師,敢把點位預言到個位數,也是因為他們知道:沒說中只會被忽略,說中了就能激發熱烈的觀眾反饋,揚名立萬。據統計,有經驗的職業股票交易員中,平均判斷準確率其實只比隨機高5個百分點。腦科學家說,人腦不斷地製造認知偏差,是因為喜歡在不太緊要的任務上減負偷懶,這讓我們心情更愉快。就像老師布置了不檢查效果的課堂活動時,許多孩子就偷工減料,甚至不完成。
作為諮詢師,如果總是忍不住去斷言預測人生趨勢,這反映他很可能長期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焦慮,該考慮一下,怎麼關懷自己啦。
推薦閱讀:
※你唱歌把人唱哭的經歷是怎樣的?聽到哪首歌忍不住淚流滿面?
※你經歷過最恐怖的事是什麼?
※母親做飯難吃是種怎樣的體驗?
※第一次看到親人的遺體是什麼感覺?
※什麼是「窮人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