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命運究竟是不是謬論?

很多人把這句話奉為真理,本人認為是偽命題。就我個人而言,從感性上來看,這句話給人一種認命的無力感。但從理性上來看,性格決定命運只是說出了一種現象,並沒有道明本質。對那些信奉性格決定命運的人。我就要問了,如果性格決定命運,那麼又是什麼決定性格呢?如果說你都不知道是什麼決定性格,又怎麼能輕易地下結論說性格決定命運呢?究竟是性格決定命運還是自己已經認命?好好想想吧!接下來是個人的看法:
個人認為:性格是由兩個主要方面決定的,一是環境,二是思想。對於一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哪怕一點點批判精神的人來說,性格的成因主要受環境的擺布,而對於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人來說,性格多由思想來控制。因此,性格決定命運現象的深層原因其實就是環境和思想,只不過是影響大小不同罷了。於是,個人認為一個人若要改變命運,有時候需要變換環境,有時候需要轉變思想。
個人拙見,歡迎交流與討論。正所謂不辯不明!


又拿相關關係當因果關係。

性格和命運只存在相關,至於熟因熟果,尚無定論。

當你費勁吧啦地論證性格決定命運的時候,我也可以論證命運決定性格。

性格由什麼決定?無非是先天和後天,先天是指你的生物基礎,後天是指你的原生家庭、成長環境、教育條件等等,而這一切都不是你自己能決定的,這些依賴運氣的東西正是命運,所以命運決定性格。

不過,也許我們都搞錯了一件事,那就是人為地割裂了性格和命運,因為之所以性格和命運如此高度相關,正是因為它們就是同一個東西:性格就是命運,命運就是性格,一體兩面。


當然是謬論啊

兩個人性格相似,一個是出身富家,一個出身貧家;她兩的命運可以是完全不一樣的

兩個人性格相似,出身也相同,一個身體健康,一個身體虛弱;她兩的命運可以是完全不一樣的

兩個人性格相似,出身相同,身體都健康,一個突然遭遇了車禍,一個沒有;命運可以是完全不一樣的

兩個人性格相似,出身相同,身體都健康,都沒有災禍,一個嫁了好老公,一個嫁了壞老公;她兩的命運可以是完全不一樣的

兩個人性格相似,出身相同,身體都健康,都嫁了好老公,一個找了教師的工作,一個做了記者的工作;她兩的命運可以是完全不一樣的

兩個人性格相似,出身相同,身體都健康,都嫁了好老公,都找了教師的工作,一個生了好兒子,一個生了逆子;她兩的命運可以是完全不一樣的

兩個人性格相似,出身相同,身體狀況也相似,都嫁了好老公,都當了教師,都生了好兒子,但是一個人所在的國家趕上了動亂,另一個人的國家安定;她兩的命運可以是完全不一樣的

等等等等

我說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多到數不清,生命中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經歷都可能決定和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而性格只是這眾多參數的其中一個,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參數

這種宣揚「性格決定命運」的說法是一種典型的將人生社會簡單化的心靈雞湯,它只強調了「性格」這一個參數,將人生「單維化」,讓年輕人以為只要我不斷」改變提高「我的性格就能獲得相應的成功,而如果我不成功則一定是我的性格不好

所以我們就能看到很多年輕人沉迷於各種「性格塑造」「改變自我」的書籍學說中不能自拔,缺乏對自我性格的正面肯定,而對於更重要的「環境選擇」因素卻往往選擇忽視

謝邀


謝邀。

一條路,左邊是熊掌,右邊是魚。
喜歡熊掌的人選了熊掌,喜歡魚的人選了魚。
選熊掌的人又面對麵包和蛋糕的選擇,選魚的人又面對粥和飯的選擇,於是人流再次疏散……
走得遠了回頭看時,不同路上的人就是各自不同的命運。

人隨時隨地都在做選擇,性格會決定你選哪條,而路上所經歷的一切,又隨時在塑造你的性格。
人又總是會選擇相對最優解——比如,某些命運之路可能經濟上未必合算,但會讓人獲得額外的心靈慰藉(安全感,舒適感,之類)。
所以到最後,人的命運,就是因為自己的傾向、性格和愛好,一路選擇出來的。

所以,是的,性格決定選擇,而選擇決定命運,就是這樣。

順便附弗羅斯特先生的詩。在我看來,這是對性格、選擇和命運最好的詮釋了。
他的The Road Not Taken,就是我們因為性格而未去嘗試的命運。


The Road Not Taken

ROBERT FROST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謝邀。

我有一地方媒體朋友,勤奮並希望在仕途上有點進展,知我與管他們的領導熟,望我幫助說說。這小子還是有點知名度的,我一說,人家果然知道他,覺得資歷、水平上還行。

正巧地方一位領導去世,此領導參加了追悼會,應列入報道名單中。報道出來卻沒有。領導一追究,居然是,記者的稿中是寫了的,是他在編稿時刪了。後來這位領導與我相聚說到他時,怒說此事,說這小子胡來。

我再找這小子問究竟,他低頭不語,看來是意識到自己錯了。

在我看來,這不僅是錯了,簡直是瘋了。然後我再仔細想了一想這個人,他既有勤奮肯乾的一面,又有易受情緒左右思維逼仄好鬥氣的一面。估計他在這件事上,誤聽了什麼,才有了寧可犯規也要泄氣的做法。再後來,他又在一些事上,出了類似的問題,結果連原有的位置也保不住,乾脆辭職了。

我還有一位朋友,也很能幹,卻好張揚。好不容易,謀得點職位了,很享受被人捧的感覺,還成天開著一位私營企業主的高檔車兜風。我說,這樣不對不好啊。他說我知道有些人對我不服氣,我就要做給他們看。結果,被盯上了,被查了,然後雞飛蛋打,出問題了。

他們不懂規矩嗎?懂!他們不能幹嗎?凡熟悉他們的人,都知道他們能幹。但是性格中的大缺陷,卻讓他們把可望實現的期望給摧毀了。

用性格決定命運來說他們兩人,大概不會不恰當。

性格決定命運,是一種因果關係,但同時還是對此類現象的一種描述。當我們這樣說時,是講存在這種現象,這種現象是截取一個生活斷面,而在這一斷面中,因果關係成立。

當然,如果拿在更大範圍內去說,性格決定命運,但命運也會決定性格,或者說他的性格是由他的境遇加上一點先天因素決定的。這中間可以找出若干層層相因的因素來。甚至從這些因素中,還可以找出若干矛盾點,於是邏輯上便有了悖論。有興趣的當然可以去研究。可是不進入這種學究式的思維,只選擇一個斷面,只講最直接的因素,在這個範圍內,說性格決定命運就不行嗎,當然行,而且其提示作用更強烈。

有人違犯交通規則被車撞了,於是說違犯交通規則會出事;有人說不一定,有好多人違犯交通規則沒出事;還有人說,這一路段沒有設置紅燈,又有人說,有紅燈的地方還不是有事故;還有人說,沒車就沒事故,於是乾脆沒車就好了。這就沒完沒了啦,而違規是最直接的原因,再怎麼沒完沒了,也推不翻這一條。

悖論是什麼,百度百科和維基百科上有專門的解釋。這裡不去多說他了。有時候,無休無止地追究,會把事情越弄越複雜。而實際生活中的道理往往卻很簡單。他們各自都有存在的理由。沒必要把一個斷面上的道理與道理的窮究對立起來,這樣反而容易導致說理的混亂。


顯然是謬論,明明是命運決定性格


當你問我的性格怎麼樣的時候,我會說:外向,呵呵。我猜測,多數人可能對於性格的理解就是這樣。(以下文字,句句斟酌,請耐心閱讀)
談性格與命運,首先要明確性格。我的理解,性格是一個人心理習慣的集合。一個人的遺傳因素決定著一個人最初的性格,而性格是一個始終在變化的東西,從一個人降生的那一剎那開始,這個最初的性格就開始與它的環境相互作用,它每一刻的形態便是它在那一刻與環境作用的結果。
百度百科中,命運的解釋為:生命的經歷。生命的經歷也就是人的行為與環境作用的過程。
展開來說太過複雜,以下簡單來說。
如果不對「命運」太過計較,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命運」便是指一個人的狀態,是不是事業有成啊,是不是家庭美滿啊,是不是桃花不斷啊等等。這些都是人行為的結果。而人的行為是受人的性格影響的(性格是影響人行為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在同等腦力與體力水平的情況下,堅強樂觀的人更有機會做成一件困難的事情。我們所看到的一個事業有成或者庸庸碌碌的人的命運狀態並不是他某一個行為造成了,而是一個人在事業方面的所有行為的最後表現,而性格在這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它影響了每一次行為。而每一次的行為造成的結果又會反過來構建一個人的性格。擴展到一個人所有的方面,那麼就是一個人的性格在他生存的環境中影響他每一次行為,每一次行為的結果在這個環境下構建這個人的性格。性格的形成並非全由行為的結果構建,但每一次行為結果對於人性格的構建起著決定性作用。
人的幼年時期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襁褓中的嬰兒透過不成熟的感官感受這個世界的同時便在開始構建性格的早期輪廓。幼年時期的人的行為主要為模仿,模仿的行為結果就會反過來構建人的性格。當小孩子模仿大人去做一件事情而得到鼓勵的時候,他做這件事情的膽子便會大,當做一件事情被一頓謾罵或一頓揍的時候,他做這件事情的膽子便會小。我時常看到家長為了使小孩子安靜而在陌生人面前告訴小孩:你如果再鬧,不聽話,那位叔叔就會揍你。看起來很不起眼的事情,多了便會慢慢使小孩子的心理產生在陌生的叔叔面前說話玩耍會被揍的印象,很有可能造成的結果便是孩子慢慢會形成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說話,不敢做事的膽小性格。但如果家長從小喜歡鼓勵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說話做事,那麼孩子更容易形成一個在陌生人面前膽大做事的性格。
性格一旦形成,便會開始影響人的行為,膽子小的會說話做事放不開,吞吞吐吐,唯唯諾諾;膽子大的會大大方方,乾淨利落。而這些行為的結果又會返回來影響性格,構建性格。
那麼,可以得到一個簡單結論,性格與命運是相互影響,相互決定的。但在幼年時期,或者說性格的主要成長時期,命運對性格的決定更顯著,而在性格成熟期後,性格對命運的決定更顯著。
如果讀者看到這裡並同意我的觀點的話,有一部分人一定會心生沮喪,會覺得早期的命運不公造成了自己性格不好,從而導致以後的命運也會不好。這是可以理解,也是值得同情的。這個世界不存在公平。這個不公平不僅僅只是存在於一部分人天生優越,一部分生天生貧瘠。往大了想,為什麼同樣它生下來是狗,你生下來是人?為什麼有些碳元素永遠只能停留在石頭裡,有些卻參與了生命的奇蹟。我們簡單的說,這叫一種延續,這是一種自然規律。
只要生為一個健全的人類,就應該感覺命運之不公是傾向於你的。人是智慧的種族,人有辦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己的命運。人的行為與環境的作用永遠存在構建性格的力量。改變性格其實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改變自我,就是那個被稱之為非常難以做到的戰勝自我。但儘管困難,卻依然存在可能,因為人類擁有智慧,智慧會產生思想。思想也是影響人行為的重要因素。所以,努力成為一個有自由思想的人,就有機會扭轉乾坤,脫胎換骨,戰勝自我。
註:半夜三更,兩個多小時的辛苦耕耘,皆為原創,望對你有用。


性格即命運

人生很長,但如果從整體來看,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其實就那麼幾個。

但是我們沒有上帝視角。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是連續不斷的一個接一個的選擇。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都說善人天佑,但更本質地來說,這就好像是一種免疫系統一樣,天其實不是在佑人,而是在佑道,善人行天之道,故得佑。

所以當人出現了歪心思的時候,你做的任何一個選擇都有可能是一個讓你深淵不復的陷阱。一個選擇改變一生,例子太多我就不列舉了。

可以看到 有的人原本擁有非常好的條件,真的是非常非常好的條件,然而卻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往往是由於利欲熏心),結果人生開始走下坡路。善念可以幫助你遇到貴人,善緣。而不正的心念,會讓你遠離善緣 ,因為氣場不合。所以人維持正的心念很重要。做一個正人君子。偽君子騙的最大的人其實是自己。

其實一個人的性格構成很大原因是來自於他三觀的塑造,即從小到大經歷的人和事。性格是可以改變的。

人是趨利性的,性格其實深層次反映了你的價值觀,你認為這樣做有好處,所以你的大腦就發出了這個行為的指令。

只有擁有正的人格,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那什麼是正呢?看你的行為是不是符合道義,你的天賦是不是用在了正確的地方。

天賦是立世之劍,注意這個詞——「天,賦」,漢語是有很深的含義的,天給予你的,不是讓你去荒淫無度混吃等死的,能力多大,責任就有多大,天賦之劍,是為了鞭辟這個世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能給你的隨時都能收回,不要以為人可以一直有好運氣。運氣有多重要?那些達官要人非常清楚這件事。同樣的條件,有的人就能脫穎而出,而有的人只能在籍籍無名里掙扎,你真的以為有的人不溫不火只是因為不夠努力么?

人活著,一定要對自己,對天道,有清晰的認識。


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宿命論「不是一兩篇文章能說的清楚的。我的觀點:不是性格決定命運,而是命運決定命運,但是你可以成為你想要的那個你。
人的一生在出世的一刻就已經註定,包括你的生活環境、你未來可能遇到的人、甚至是你某天可能看到的某一本書,所以你不能決定命運,但是當你有了「意識」以後,就可以選擇命運,每一個選擇都會形成兩個平行世界,以此無限循環下去,無數個世界中會有無數個不同的你。你的選擇會決定你成為哪個「你」,當然,你的選擇也是由命運決定的,但到了這個時候,思考「是不是命運」對於我們毫無意義,因為上帝創造我們並不只是讓我們來思考這種問題,我們應該做的是通過各種努力,成為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你」。


性格產生的原因,很大程度就是你的生物基礎決定的。

並不是沒有原因的,比如得青光眼的人,就沒有脾氣好的,比如我們說一個人肝火旺,也是代指脾氣急,比如我們說膽小,膽大,一個人的先天身體狀況,就會影響一個人的基礎性格。包括現在的科學研究,導致多動症的基因也找到了。

題主的錯誤是,自己不知道原因,就直接認為原因不存在,這是不對的。

兩個性格高度一致的人,命運會有很大的相似性,這是個必然

決定性格的是先天生物基礎和後天環境影響,那兩個人如果性格高度一致,必然這兩者也有高度的相似性才行,否則做不到高度一致。

即便是同樣的性格,也要注意性格產生的原因有可能是不同的,比如排名第二的答案說,兩個人性格相似,但一個家裡有錢,一個家裡沒錢,如果只是相似這是有可能的,但如果說兩個人性格高度一致,這就是不可能的,就算外表高度一致,成因也是不可能一樣的。

不要忽略了成因,比如說:兩個人都比同齡的小孩早熟,一個是因為成熟的表現能得到長輩和身邊人的誇獎,一個是家庭太差不得不小小年紀就承擔起家庭的重任,這樣的兩個人即便在早熟方面表現一致,在遇到事情的處理上也會有極大的差異。

如果考慮性格成因的時候,將後天環境影響當成和先天生物基礎同等重要來考量的話,那後天環境本身就屬於命運的組成部分了,那自然性格命運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

變換環境這個,說說容易,現實中很難做到,甚至可以說能做到屬於極少極少極少數,甚至於說這個討論意義就不大,如果只是說變換,還可能做到,但如果說變換到適合自己的,那就難了,沒人能讓全世界因你而改變成你想要的,適合你的程度,那是神,不是人。只能說是湊合,還是自以為的湊合,實際是不是湊合,是不是更差都說不準。

想做到,只有一種方法,意識上傳,給你構造一個世界,只有這一種完美的解決方法。

思想也不是那麼好轉變的,就算有獨立思考能力,有批判精神,你讓一個不吃香菜的人吃香菜試試,讓一個喜歡咸豆腐腦的吃甜豆腐腦試試,或者你自己試試轉變思想,看看能不能接受鳳姐做老婆,我對鳳姐沒惡意哈,舉個例子而已。

除非你能做到對人體基因的隨意改變,否則很難做到根本性的調節。

所以,在人類還沒能做到隨意改變基因的時候,命運和性格就是有跡可循的,就是相輔相成的。


性格和命運是遞歸……


並不是,性格決定了蠻大一部分趨勢。但是也不是決定作用的。一個人的命盤是整體互相制衡的結果,比如你性格害羞,你就可能不會去做外向型的事物。基本就決定了你一部分趨勢,我們所謂命順不順,就是你的性格能否助長你本身的能力和運氣。 如果有的人是性格外向,又善於從事與人溝通的行當,不用說了,一定事業發展積極,尤其對外的那些。

命運就在這些微妙的造設里,而「自我」「性格」不過是上天要經歷必然的給你的一個外殼。人生如夢,但是也是一個虛擬的修行世界。正是從這些判斷出每個人有自己的天命,落位。


性格無法改變,但是更高的修為可以控制你的人生進程。出於你對人生真相的理解和對自己的理解到了何種程度。認知也決定了命運的高度。


謝邀。

性格無法決定生老病死,但生老病死卻是命運中的必然。


不是謬論,性格因素很關鍵。
面對同一事件,不同的性格的人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想法和應對方法,得到不同的結果。一個個事件對自身的影響如影隨形,性格和個人也就嵌合得越緊,個人色彩也就越濃。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越來越相信這句話的正確性。


撒切爾夫人說:

小心你的思想,它會變成你的語言;小心你的語言,它會變成你的行動;小心你的行動,它會變成你的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會變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它會變成你的命運。

這裡的命運,指的是人對於每一秒的選擇,每一次自由意志的選擇,都可以稱為「性格」,無論是博弈和智慧的抉擇,還是勇氣的忍耐,還是隨機自由,語言是很寬泛的,所以要用心體會,而不是去追求數學定理搬的精準,因為描述對象還沒有公理化~

一部分的語言,諸如「為什麼」,「什麼」, 使人在語言上有一種體系完備,因果律的體系,比如命運,比如人的存在,於是有了上帝,於是有了性格,這些都是屬於因為語言上的邏輯表象而衍生出來的,用叔本華在《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里說的,這個性格,屬於第三類客體啦

好了,我說了這個問題的形而上原理,那麼基於心理處世是怎樣的呢?

撒切爾夫人那段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哦


是的,性格決定命運就是謬論,命運就是命運,怎麼會被小小的性格因素來決定,相同性格的人不見得命運都一樣。
關於性格,心理學家願意相信50%天生,50%由環境影響,而且性格並不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影響行為的東西,影響行為的大多數因素是環境。

我們在性格方面的錯誤認識,即認為它具有統一、一致性,與我們在加工信息時存在的盲點很相似。心理學家把這種傾向稱作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FAE)。這種叫法顯得怪怪的,其實是指在解讀別人的行為時,人們總是愛犯一種錯誤:高估性格因素,而低估具體情形和環境因素。我們總是傾向於從人的性情一面而不是從環境的一面尋找答案。
有一個試驗,請一些觀眾觀看兩組水平相當的 籃球選手表演,第一組球員在燈光明亮的體育館投籃,第二組 球員在燈光昏暗的體育館投籃(顯然,他們會有好多球投不 中)。表演之後讓他們說說哪一組球員水平更好一些,結果觀 眾認為在燈光明亮的體育館投籃的那一組水平更高些。還有一 例,選來一些人做實驗,告訴他們將參加一個問答比賽。給他們分對,然後抽籤。其中一個會抽到寫著「答題者」的卡片, 另一個人就成了 「出題者」。出題者按照要求根據自己的興趣 和專長列出「有難度但可以回答上來的」 10個問題。如果他對 烏克蘭民歌感興趣,就可以圍繞烏克蘭民歌出一堆問題給答題者。問答比賽結束,雙方均被邀請評論一下對方的常識水平。 「答題者」始終認為「出題者」比自己懂的多得多 你可以上千次地做類似的不同試驗,結果總是差不多。
解讀別人的行為時,人們總是愛犯一種錯誤:高估性格因素,而低估具體情形和環境因素。周圍環境的影響:第一個實例里的那個體育館燈光灰暗,「答題 者」要回答的問題都很偏門,幾乎是無法回答的。最後還是不管用,他們還是會做出原來的判斷。總之,解釋沒有產生多大影響。我們大家似乎都有一種慣性,本能地從人的基本特徵的角度去解釋身邊發生的事情:他是個出色的籃球運動員,那個人比我聰明。
我們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人類也和非洲長尾黑顎猴一樣,我們對於人際暗示比環境暗示要敏感。基本歸因錯誤還使得世界變得簡單、好理解。

接下來是一個心理學實驗。

幾年前,普林斯頓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約翰·達利和丹尼爾·巴特森由於受到聖經中樂善好施的撒瑪利亞人故事的啟發,決定做一項研究。你一定記得,故事出自聖經《新約全書》的「路加福音篇」,講述一個旅行者,在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上遭歹徒搶劫、毒打,躺在路邊奄奄一息。一個祭司和利未人(Levite)——都是體面的、虔誠的人士——從此路過,看到了卻沒有停下來,而是「從路的另一側走過去了」。唯一停下來幫忙的是一個撒瑪利亞人,屬於遭人唾棄的少數民族。他「走上前去幫他包紮傷口」,然後把他帶到小客棧。達利和巴特森打算在普林斯頓大學神學院重複這一研究。這是一個帶有強烈的基本歸因錯誤意味的試驗,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環境威力法則理論對於我們如何看待各種社會流行潮(不只是暴力犯罪)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達利和巴特森選出一組神學院的學生,與他們一個一個見面,要求他們就某個聖經主題準備一段即興的講話,無須太長。然後到附近的一座大樓前演講。在去演講的路上,每個學生都會碰到一個人突然跌倒在小徑上,頭朝下,閉著眼,咳嗽並且呻吟著。問題是,誰會停下來幫助他呢?達利和巴特森在試驗中引入了3個變數,以使試驗結果更具意義。首先,在實驗開始之前,他們向學生分發問卷,讓他們回答為什麼選擇學神學,是否把宗教看做是完善自我和充實精神的手段,或者問他們是否在尋找一個探索生活意義的實用工具。然後,他們改變學生們的即興演講主題。讓有的人講講職業神職人員與宗教使命的關係,讓另一些人講講樂善好施的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最後,給每個學生的指令也不盡相同。在打發一些學生出發前,看著手錶對他們說:「噢,你要遲到了。幾分鐘前你就該到了。我們快走吧。」對另一些人則說:「幾分鐘以後他們才能準備好呢,但你現在出發也不錯。」

如果你要求人們預測哪個學生會扮演撒瑪利亞人(隨後的研究正是這樣做的),大家的回答非常一致,幾乎全部認為那些選擇神學是為了幫助別人的學生,那些剛剛讀過撒瑪利亞人的故事,因而記得做人要有同情心的那些學生最有可能停下來幫助那個跌倒在地的人。我想,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都會同意他們的回答。事實上,上述兩個因素沒有多大影響。「我們都會想到給處在危難之中的人們伸出援助之手者,最可能的人莫過於是心裡想著撒瑪利亞人的人,但是,撒瑪利亞人並沒有大幅度提高人們的助人行為,」達利和巴特森總結道,「事實上,有幾個以撒瑪利亞人的故事為話題的學生在匆匆趕路時是從受害人身上跨過去的。」問題的關鍵在於那個學生是否要匆忙趕路。需要匆忙趕路的那一組,有10%的人停了下來,而有幾分鐘空閑的一組裡63%的人停了下來。

換句話說,這個研究表明,最終,一個人的信仰和思想在指導行動的過程中並不像行為發生的具體環境所施加的影響那樣重要。

性格決定命運是一個謬論,是命運塑造了性格。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是這樣的(具體忘了什麼實驗,希望有大蝦可以幫忙把這個實驗找出來),有實驗員把幾組 孿生嬰兒分開放在完全不同的家庭條件下讓他們成長(放置不同國家,具體記不清了),20幾年後他們來觀察,發現無論環境怎樣,兩個孿生的兄弟或姐妹在性格上都極度相似。


命運造就性格,
性格影響命運。


人能成為什麼樣的人性格和慾望太重要了,首先你得有強大的內部驅動力想去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能調動積極性想辦法為成為那樣的人做出努力,然後天時地利人和這樣的人就能成功,但慾望和性格又是原生環境和命局決定的。


如果單單粗略地把性格分為內向和外向,那麼內向的人把更多精力投放在內部世界,外向的人習慣把精力投放在外部世界,此時如果有一個社交的機會,內向可能選擇拒絕,外向則可能選擇接受,這是性格影響選擇。

那麼這種選擇也會進一步強化原來的性格。這中間的過程看似很簡單,內向和外向各自走向兩者的極端。

但事實呢?遠遠比這個要複雜地多。內向的人面臨這次社交機會時可能聽從了父母的勸說選擇走出去,外向的人可能正因為身體不適拒絕了這次社交而卧床思考一些平常不怎麼想的事。

而類似這樣的不確定因素何其多,很多時候影響一件事走向的是多種分力,它們在宏觀上形成最終的合力來確定這個事件的最終走向。

為什麼很多人從躊躇滿志越來越信命?所謂命,就是當一件事成為既定事實後的後知後覺。而影響一件事走向的眾多因素往往很多是人力不可控的,十年寒窗考上心儀大學可能被一場車禍終結所有,一輩子好吃懶做可能因為兩間祖屋被拆遷獲得天價賠償款走向人生巔峰。

努力有意義嗎?當然有,但只不過是提高期望的方向上的概率,卻不能決定。

任何流傳下來的警示都有其意義,但想挑錯也是易如反掌。拿我自己的事例來說,爭強好勝是缺點嗎?但爭強好勝讓我在小學從倒數變為正數,爭強好勝是優點嗎?但爭強好勝讓我患上強迫症高考失敗。強迫症是災難嗎?是的,其他影響不提,它引發的抑鬱症現在正在困擾我,強迫症對我是財富嗎?答案也是肯定的,至少它促使我積極改變自己性格,至少它讓我更珍惜生活。

而這樣的變動會持續整個人生。很多因素之間互相影響,像蝴蝶效應一樣微妙卻能掀起巨大風浪。也許有的反應鏈會一直延續,而有的被終結,連計算機都難以計算出十年後的天氣,更何況人腦呢,更何況因素比天氣要多的多的多的人生呢?

所以,人定勝天未免盲目樂觀,試圖掌控所有因素的規律而定製人生,未免痴人說夢。

也許最恰當的就是,盡人事聽天命。人生最恐懼的事是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比這更恐懼的,是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人在處理自己的事情時完全沒有動力,完成別人的請求時卻拼盡全力?

TAG:生活 | 心理學 | 人生 | 命運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