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理條件而言,中國相較其他國家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其他都好,就是山地太多。不少地理書籍,包括地理課本,喜歡把平原和盆地歸為一類,看起來這二者一共佔了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但其實,四大盆地,除了四川盆地稍好,其他三個都是很難開發利用的。而四川盆地也是多山,就剩狹小的成都平原算是開闊地帶。
整個中國的華南、西南地區幾乎都是山地丘陵,就沒有一個過得去的大平原。眾多的山地給當地的交通和城市發展帶來非常大的困難,成為阻礙整個華南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看看廣東的GDP都領跑全國多少年了,發達地區也只限於珠三角一帶,周圍尚還有大片貧困山區,更不用說廣西、雲南、貴州之類省區了。
------------半年後的分割線------------
鑒於有童鞋不太認可中國山很多這個事實,我把我剛寫的一個答案的主體部分貼過來一下吧:
中國地圖介紹? - 蘭Sir 的回答
中國這片土地到底長什麼樣子?以前,我不知道答案。
【多圖】
我們以前看到得最多的中國地圖,應該是類似這樣的:
這是中國政區圖,展示的是中國的行政區劃及與鄰國的地理位置關係。
這種地圖內容太簡單,不能作為實用地圖,通常是作為大幅面的地圖出現在公共場合。
而通常印刷成單張的、比較實用的地圖是中國政區交通圖,所有的縣級行政區劃都能顯示出來,像這樣:
然而,上面的兩張地圖顯示的都只是行政區劃,並不能看出大地是什麼模樣的。想要知道大地是什麼模樣的,需要看地勢地貌,於是,有了這張中國地勢地圖: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青藏高原......嗯,好像是這麼回事,符合我們的印象。我們來看看這張地圖出處是哪裡:中國地理概況_自然地理,引用自中央政府門戶網站,來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新華社,應該是非常權威的。但是你會發現,內蒙古西部的戈壁、柴達木盆地內部用的都是沙漠的符號,這似乎不太合理。
再看看中國主要山脈圖:
看起來,中國的山似乎也不是很多,至少平原也有不少。我的家鄉在廣西,是一個多山的省區。每次看到這張圖片我都會很迷惑,為什麼廣西的山在地圖上都沒有標註出來?是因為那些山太小了嗎?那地圖上那些山脈得多雄偉高大啊?
在小學和中學的地理課上,我們還知道,中國地勢分為三大階梯,大概像這樣:
或者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可是仔細一看,這些地圖的線條位置都不一致,畫法真是五花八門。這不免讓人懷疑:這些地圖並不那麼準確。
上面中國地勢地圖那裡貼出鏈接的網頁里(中國地理概況_自然地理),有中國地理概況的描述,第一句話就是: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佔陸地面積的33%。
這句話很有淵源,記得在小學的時候,地理書上介紹中國地理時用的就是這句話。當時我就很迷惑:山地和高原、盆地和平原,這兩組中的兩個地貌為什麼要放在一起?山地好理解,就是連綿不斷的山嘛。那高原呢?高原上面有沒有山?如果是山,那和山地有什麼區別?如果是平地,那和平原又有什麼區別?
(有人質疑我地理沒學好,連「山地」的定義都不知道,並指出:「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這種絕對化的定義,反駁很簡單,只需要提出一個反例就可以:河套平原海拔1000多米,然而卻叫平原。我所質疑的,正是山地和高原,甚至平原之間這種含義有重疊的概念。)還有盆地和平原,放在一起真是奇怪:塔里木盆地差不多都是沙漠,並且海拔高度跟內蒙古高原差不多,為什麼把它和平原放在一起?柴達木盆地,海拔接近3000米,甚至比世界上大多數高原都要高,它跟平原又有什麼可比性?我一度很不解。
此外,我還有幾個疑惑:
為什麼印度的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耕地面積卻比中國還大?
為什麼從老家廣西坐火車到上海,沿途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山,而不是我印象中,南方地區都是些「丘陵」?加上前面中國地勢三大階梯各種地圖的畫法,種種疑惑,其實原因只有一個:你能看到的幾乎所有製作成一整張的中國地形地貌圖,很大程度上說是不準確的!這是互聯網在線地圖出現後我得以確認的結論。
(原文是「幾乎全是假的」,很多人對這個說法提出了嚴重的批評,在此,我先向大家道個歉。地圖的製作很辛苦,我並不是否定各地理工作者的工作,說你們胡編亂造,而是說大多數地圖本身並沒有問題,但是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大多數小比例尺地形圖已經沒法較準確地反映出真實地貌了。由於大多數人只接觸過小比例尺地圖,所以這一點有必要拿出來說一下。)當互聯網在線地圖出現後,我驚喜地發現居然能在線查看地形圖了。對比我到過的地方在地圖上的顯示效果,之前的種種疑惑終於解開了。傳統的中國地形圖,忽略掉了太多的信息,最後製作出來的地圖很粗略,很粗糙。
比如,廣西的西北部,在上面的「中國地勢」里顯示的是這樣:
然而,在谷歌地形圖裡放大後實際上是這樣的:
為了對上面這張地形圖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我們先看一下比較熟悉的,北京附近的地形:
很明顯,北京西邊的一道道褶皺,都是一座座的山峰,而南面平滑的區域,就是華北平原。這時你再回頭看看上一張谷歌地形圖,圖片的中心就是群山之中的廣西凌雲縣。
凌雲縣實際是什麼樣子呢?感謝這個時代有了街景地圖這個東西,下面是百度街景的凌雲縣:
注意左下角小地圖裡的攝像頭方向,說明鏡頭前方就是縣城,可是鏡頭裡看到的分明是一座座的山啊。這就是山區一個小縣城所處的地理環境,更不用說縣城轄下的鄉鎮了。如此惡劣的地理條件,在傳統的地形圖上,卻是這麼地不起眼:
這是傳統紙質地形圖的嚴重缺陷,也是中國地理教學的一大缺陷。因為把中國的地勢分為三大階梯,把中國東部海拔比較低的平原、山地歸為了一類,似乎讓人覺得,只有海拔高的地方才叫山區;更具體地,似乎只有青藏高原才能叫做山區。然而,當你點開在線地形圖之後,你會發現,在中國,平原才是很少數的地方,中國的大多數地區都是山區。
但是,即使是在線地形圖也有一個弊端,就是當你放大地圖查看詳細地形時,可以看到詳細的地貌;但是當你縮小地圖想查看全局時,原來的地貌細節就被縮小抹平,不再顯示了。比如延安附近的黃土高原是這樣的:
但是當你把地圖縮小後,看到的卻是這樣的:
你會發現延安附近黃土高原支離破碎的地表居然被縮小得跟華北平原很難區分開來。這種情形,跟傳統地圖的弊端非常類似。
為了避免地圖細節在縮小時消失,我只有一個辦法:截圖。我把整個中國領土範圍內的約10千米尺度下的地形圖一張一張截圖下來,然後拼接成一張完整的地圖。約10千米尺度,這個說法有點奇怪,這個問題等下會解釋,你只需知道原始圖片的解析度大概是250米左右,整個中國領土範圍內,幾乎所有能叫做「山」的東西,都會在這張地圖上顯示出來。這張地圖,由1600多張屏幕截圖拼接而成,前後花了6個晚上才製作完成。原始圖片很大,上傳到知乎的這張大小只有原圖的15%。
真正的中國地貌是這樣的:
可以在這裡下載大圖:http://pan.baidu.com/s/1sjkoUo1(23215×22578解析度,63MB)
(原圖大小是60000*57000解析度,超過了JPG文件的極限,此大圖已經過裁剪、縮圖50%。文末另有未縮圖的分割版本)
地圖中,灰色的線條表示地表的起伏,灰色越密集、越深,說明地表越複雜,地面起伏越大。圖片上每像素代表的實際距離大約為250米。所以,每一道在地圖上能看得到的褶皺,都是一座座的山峰。
比如,桂林西南面灕江附近的地形如左下圖中小箭頭所示,而實際的地形卻是這樣:
下面對這張地形圖做一下簡要分析:
- 黃土高原、大興安嶺等地顏色比較淺,且線條很稀疏,說明地表有起伏,但比較平緩;
- 喜馬拉雅山、橫斷山等地顏色很深,線條很密集,說明地表起伏很大,且地表很複雜;
- 雲南、貴州和廣西西北部,顏色比較深,線條極複雜,說明這裡地表起伏較大,地表極其複雜;
- 青藏高原頂部的藏北無人區、唐古拉山等地,褶皺很少,地勢比較平緩,網上能看到很多照片;
- 內蒙古高原幾乎沒有褶皺,和平原很像,說明地勢很平坦。事實上,對內蒙古高原的描述是:「內蒙古高原上既沒有青藏高原的雪山,也沒有雲貴高原上的峽谷,其地勢起伏微緩,是一個可千里馳騁的高平原。」
我為什麼花非常大的力氣來製作這麼一張地圖?因為中國不像發達國家一樣人口集中分布在海邊,中國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內陸地區,地理條件對中國的影響極其深遠,讀懂了這張地圖,那麼在國家層面上,古代中國40%左右的疑問、當代中國20%左右的疑問就能迎刃而解了。
讀懂了這張地形圖,
你就能明白,為什麼「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你就能明白,秦嶺和大興安嶺同樣是「嶺」,為什麼秦嶺是「雲橫秦嶺」,大興安嶺卻只是小丘:
你就能明白,「高原」並不能完美表示地貌:
你就能明白,為什麼北宋和遼對峙了一百多年(其實是花錢買和平),卻在短短兩年多時間裡被金兵打成了南宋:
你就能明白,為什麼古代中國受到的外部威脅永遠來自北方(平坦;騎兵;無自然屏障):
你就能明白,為什麼廣東那麼發達,卻僅限於珠三角地區:
你就能明白,為什麼貴州省將是除西藏外,全國最後一個實現現代化的省份:
貴州全省都被山地覆蓋,沒有一片平原。這片崎嶇的山地,誕生了24道拐這種怪胎:
中國整個長江以南地區,除了洞庭湖和鄱陽湖沿岸、長江下游地區和珠三角外,幾乎全是類似這樣的崎嶇地形:
如:
浙江麗水:
福建南平:
廣東梅州:
貴州安順:
廣西都安:
上面這些被稱為「低山」和「丘陵」的地區,其地貌比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的頂部更加崎嶇。
熟悉地理的人可能會說,了解地貌不能只看海拔高度,還要看等高線的形狀。沒錯,從傳統地形圖上也能看出來南方地區的等高線比較零碎,但是,這未免也太簡單了。我們看看傳統地形圖的等高線設置:
我們看到,為了完整顯示從海平面到青藏高原的地勢,等高線的高度間隔非常大,海拔500米到1000米隔了500米才有一條等高線;而海拔1000米以上,每隔一千米才有一條等高線。這意味著,海拔600米和海拔900米、海拔1200米和海拔1800米,兩者在地圖上根本沒法區分開來。而事實上,大多數山區從山谷到山頂,相對高度都沒有超過1000米。有些山區,雖然地表相對高度只有300-400米,但是地表卻是極其複雜的,但是這種地表在傳統地形圖上居然完全沒有體現出來。
比如,廣西西北部的喀斯特峰叢地貌,即使是在廣西地形圖上,也只能表示為這樣(下圖的都陽山):
衛星地圖放大後,實際上是這樣:
(此圖來源是天地圖)
圖中的七百弄鄉,就是著名的大化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的所在地,其衛星照片是這樣:
而實拍照片,是這樣:
(此圖為我在我外婆的老家所拍)
然而這個複雜的地形,在傳統地形圖上,只留下了「都陽山」三個字......
所以,傳統的地形圖丟掉了太多的信息,其實是不可信的。
但是,我的這張地形圖上,似乎有一個缺陷:沒有海拔高度信息。是的,這算一個缺陷。但實際上,如果你身處一個自然環境中,你是感受不到海拔高度的,你能看到的是山峰、河流、樹木、岩石,你能感受到的是相對高度,而不是海拔高度。除了研究動植物的分布和氣候信息,更多情況下,如城市規劃、交通建設,地貌條件在地理因素裡面佔有更重要的地位。當然這裡也沒有否定海拔高度的重要性,很多地圖,要結合起來看。
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一個相當牛B的網站:http://glc30.tianditu.com/(全球30米地表覆蓋),這是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根據遙感衛星數據製作的在線地圖,顯示了全球範圍內精度30米的地表覆蓋/土地利用情況,如圖:
(更新,該功能已合併到綜合服務中:https://zhfw.tianditu.com/)
右下角是圖例,粉色表示耕地。根據這個地圖,結合上面的中國地形圖,這個問題終於得到了解答:為什麼印度的耕地比中國還多?
再看看耕地在西南地區的分布情況,你應該能大概想像出西南人民的生存狀態:
(此圖只顯示耕地的覆蓋,底圖為地形圖)
寫這麼多,只是想說,一幅精確的地圖,一個準確的信息,才能讓人對一個國家有清晰的認識,從而對國家的政策和個人的決策產生影響。如果你對中國整體上有了比較準確的了解,大概就不會問出「中國真的有很多窮人嗎?」 這樣的問題了。
最後我想說,如果你有能力給寵物戴三個表,別忘了順便帶帶後富。
最近這個回答又火了起來,很多朋友問我要那個沒有縮圖的地形圖,但是那張圖片太大,只能保存為psb格式,打開需要8G左右的可用內存和20G緩存,很不方便。我最近把那張圖按四大區域剪裁成四張圖片,不再縮圖了,文字比較清晰,佔用空間也比較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這裡下載:https://pan.baidu.com/s/1qYuML20
首先感謝煮賜給我們的青藏高原,Ramen!
————補充了地形部分————
優勢:(一)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一個相當bug的存在,如此體量的高原造就了世界上最強的季風,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帶來了充沛的降水,使得中國東部雨熱同期,極有利於農業發展。農業發達在當今看起來沒有什麼吸引力,但是,持續發達的農業能夠供養稠密的人口,這筆農業時代留下來的豐厚基業構成了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這張圖表示的是全球的凈初級生產力(NPP),也就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固定的能力,這直接決定了這塊土地能夠產出多少糧食、供養多少人口。可以看出,整個中緯度地區中國華南是最豐饒的,相比而言中東、北非、墨西哥等確實差了很多,而世界上國土最大的大國中,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等也明顯要低一些。中國的土地能夠養育近14億人口,季風氣候是根本性因素,而人口則是中國成為一個大國的根本。
這張圖表示的是全球的凈初級生產力(NPP),也就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固定的能力,這直接決定了這塊土地能夠產出多少糧食、供養多少人口。可以看出,整個中緯度地區中國華南是最豐饒的,相比而言中東、北非、墨西哥等確實差了很多,而世界上國土最大的大國中,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等也明顯要低一些。中國的土地能夠養育近14億人口,季風氣候是根本性因素,而人口則是中國成為一個大國的根本。
青藏高原附帶的效益還有其水塔作用和防衛作用,控制了這塊區域,就控制了亞洲的水源和制高點,有「蒞中國而撫四夷」之效。
(二)緯度
可能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中國的緯度優越性,相比之下,西歐的精華區緯度跟黑龍江差不多,美國東北部緯度跟遼寧差不多,較為溫和的氣候對於經濟至關重要,中國廣袤的領土都位於中緯度地區,值得慶幸。
NPP高是人口稠密的必要條件,而決定NPP的無非是光溫水,因此全球NPP最高的都是低緯度的熱帶雨林,但是由於熱帶氣候會導致開發困難,因此巴西、剛果、印尼大部分國土都很難利用,人口只能集中在海岸線附近,缺乏成為大國的潛力。
而寒冷的高緯度地區NPP較低,人口稟賦不佳,而且凈流出很大,因此全世界高緯度的大城市寥寥無幾,高緯度的俄羅斯、加拿大也很難成為世界性大國。
由於強烈的造山運動帶來了複雜的地質構造,高原山地盆地平原等各種地形一應俱全,再加上縱深廣闊,植被覆蓋的種類也相當豐富,因此中國有著豐富的物產資源。石油、煤炭、有色金屬等各門類資源都還比較豐富,使得在工業化初級階段時能夠自給自足,順利完成原始積累。而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天山、戈壁、橫斷山脈成為內地十八省的天然屏障,有利於集中防守。另外大的高原有利於產生流量大且長的河流,因此中國三地階梯 的地形造就了黃河、長江、珠江、瀾滄江等世界級河流,適宜內河航運和水資源的利用。
相比之下,印度、南非、中南半島等能源匱乏,在中國推高了原材料價格的情況下,工業化將面臨著更高的成本。澳洲地勢太過平坦,沒有形成季風氣候,水資源奇缺,人口潛力不大。巴西的平原和高原均較難開發,人口集中在海岸和高原之間的狹帶中,形成不了大的城市群。印尼是個群島國家,難以想像怎麼進行有效的整合。
中國地形還有一大優勢是廣闊的沿海沖積平原,高原和山地對經濟發展比較致命,只有平原尤其是沿海的平原才比較適合大的城市群。其實整個世界上也沒有幾塊比較好的沿海大平原,從上面的世界地形圖可以看出,世界上大部分平原要麼緯度太低氣候不適而難以開發(A類)、要麼水資源匱乏(B類)、要麼緯度較高光熱不足(C類),比較好的只有印度恆河流域、美國東海岸平原、阿根廷潘帕斯平原、中國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綜合而言,這方面還是中美兩國的稟賦最佳。
(四)海洋
中國海岸線極長,有良港也有灘涂,能發展航運也能發展海洋養殖。想想俄羅斯歷代沙皇求一不凍港而不得,而我國有舟山、北侖、洋山、香港、天津、青島、大連等世界級港口,簡直不要太開心。昨天還剛看到巴西缺乏良港,全國七大港口吞吐量總和不及美國第一大港新奧爾良,而新奧爾良港放到中國排前十都勉強……
現在海運對一個國家的意義已無需贅言,但中國的海岸線難得的是沿線分布著全國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和區域,相比而言,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墨西哥大部分人口位於內陸,發展出口貿易當然就困難一些。
(五)區位
不像美國、阿根廷等國家偏安一隅、孤立主義傳統深厚,中國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中央之國,世界上一半的人口都位於中國周圍。
這意味著今後東(南)亞將會成為世界的重心,中國則處於人類文明的核心位置,這塊人口密集的區域將發揮出最強的規模效應,因此中國有了無與倫比的區位優勢。
這意味著今後東(南)亞將會成為世界的重心,中國則處於人類文明的核心位置,這塊人口密集的區域將發揮出最強的規模效應,因此中國有了無與倫比的區位優勢。
劣勢:
(一)近海有島鏈的封鎖
(二)東北喪失了日本海出海口
(三)西南缺乏印度洋出海口
(四)外蒙古分離導致地緣惡化:新疆和東北成為突出部
(五)缺乏南北方向的河流航道
華夏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此帝王之資也
補充,首先安利一個視頻,看看中國從古到今,版圖和地理位置發生了哪些變化。
持續高能,請自備紙巾。
地圖作者歷史⑨課布哈林:中國歷史地圖詳細版
再來補充幾部介紹中國地區地理和歷史的超優質紀錄片
河西走廊 第一集 使者
前面的同學們總結的不錯,除了個別延伸有些奇怪或者不夠豐富以外,幾乎涵蓋了中國大部分的地理優勢。本人本科時學的資源,算是地理大類之下。小生不才,就集百家之長,按照更容易理解更全面的順序,力圖做個更為全面的總結。幫助大家了解下自己所在的國家。順便增添一些上面沒有提到的內容。
下文按照地理下的小研究分支來分類,統一介紹優勢和劣勢。優勢用黑體加粗標示,劣勢用黑體加粗加傾斜標示。
首先看LZ題目,地理條件的優勢與劣勢。
地理的定義是什麼?地理研究的是地球表層環境中的自然和人文現象,以及相關學科。
LS的諸位多是討論的自然地理優勢,或是偏向地緣政治。我在這裡寫些更純粹的地理的解答。
自然地理的分支學科,大體有幾個分支
1,地質,地形,地貌,岩層,礦物
2,氣象,氣候,水文
3,土壤,
4,冰川,凍土
5,生物,物候
6,火山,地震
人文地理
粗分起來大概也有幾個分支
1,人口,人種,聚落
2,社會,宗教
3,文化,語言
4,經濟,旅遊
1.地質,地形,地貌,岩層,礦物
先看地形,地貌(地形多指局部,地貌指整體)。
庚午子同學講的稍微有點不準確,中國大陸主要的季風氣候,並不是青藏高原的功勞,而是緯度,太平洋和中國三級階梯地形(尤其是第二階梯,青藏高原是第三階梯)共同作用的結果。季風氣候基本特點是夏季溫暖潮濕,冬季寒冷乾燥,和植物的習性相似,適合農業的發展。當然,影響農業的因素太多,除了受氣候影響的降水(包括自然降水和大江大河),溫度,還有地形,土壤等等。具體的下面再具體探討。
地球上主要的幾種地形,中國均有分布。
地球上主要的幾種地形,中國均有分布。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可不要小瞧了這些地形,不同的地形塑造出不同的環境,繼而塑造出適合各種作物生長的環境。只要是地球上有的作物,在中國幾乎都可以找的合適的光熱條件進行種植培育。這是歐洲那些小國和只有中心乾旱平原的美國所不能比擬的。
能種植多種作物,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呢?
我舉個身邊的例子,日本的西瓜,平均大小的一個,要賣50人民幣還要多。
為什麼?因為都要從中國進口啊!
平時吃的蔬菜就那麼幾種。還大多是中國進口的。
哪像中國,每天吃不同的蔬菜一周都能不重樣啊!(╯°□°)╯︵ ┻━┻
壯哉,我美食之國。
中國是世界上水電佔全部能源消費比例最大的國家(可再生能源全體也是,後文有介紹)。
對於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而水力(東西海拔落差大),生物質燃料(季風氣候),風力(海風和內陸谷風),太陽光(西北乾旱少雨)的豐富可利用潛能,可以說和中國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下面大家來感受下水力發電。
不同的地形塑造出不同的地理環境,除了適合多種作物耕種以外,還有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我想大家應該知道,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後面詳細介紹)。中國不僅面積廣闊,而且地形眾多,因而複雜多樣的地理條件,自然也就孕育出豐富的物種多樣性。
下面來看生物多樣性地圖。當然,熱帶的生物多樣性最豐富。
由上圖可見,中國這一個國家境內,從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到最貧瘠的地區,竟然也一應具全。拋開緯度因素,大概只有巴西可以超過中國了。
由上圖可見,中國這一個國家境內,從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到最貧瘠的地區,竟然也一應具全。拋開緯度因素,大概只有巴西可以超過中國了。這時候不得不提到一個悲傷的事情了。
生物多樣性的滅絕速度,中國也是位於世界前列。希望大家多多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不要買賣野生動物製品,或是貪圖野味。(不過說句不夠意思的話,對比下歐美,甚至日本,印度,就能明白。生物滅絕幾乎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悲哉,痛哉)
話題扯遠了,現在往回扯一扯。
話題扯遠了,現在往回扯一扯。
關於地貌方面,具體就不上圖了。地貌的科研價值暫且不論,單論作為景觀的旅遊價值。桂林山水,丹霞地貌,張家界,昆崙山,蒙古大草原。
中國這麼大,你真該去看看。
(這裡有個有趣或者可以說得上屈辱的歷史,大家可曾聽過喀斯特地貌,對,就是可溶性岩石,比如石灰石被溶解了二氧化碳的地下水侵蝕形成的溶洞,或是地面上奇形怪狀的石林。實際上,世界上最典型的這種地貌就在中國,湖南南部,雲貴高原,種類最全,面積也最廣。可惜近代中國戰亂,科技荒廢,地理學形成初期,歐美的地理學家最先在前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這個地方發現這種地貌,並用當地地名對這種地貌命了名。實際上,早在徐霞客遊記裡面,就對這種地貌有過記載。而由於科學發展的落後,溶岩地貌最終被國際地理屆命名為喀斯特地貌(T ^ T))
接下來是地質,岩層,除去對地球歷史的研究價值外,中國有171的地質公園等著你去探險。具體就不細說了。
到了礦物,又到了關係到國家安全的戰略資源了。先看看化石能源
簡單的來說,中國全有,但只有
簡單的來說,中國全有,但只有煤多,石油少,天然氣少。
而人民生活離不開能源,經濟發展離不開能源,國家安全更離不開能源。
煤多,但多是有雜質的劣煤,過去的幾十年快速經濟增長期,燒掉的大部分都是這些便宜的散煤,直接造成了今天的霧霾。
於是我們需要轉型為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的能源結構。
天然氣可以從毛熊和中亞買,但是石油呢?
石油運輸需要走馬六甲海峽,需要過南海。
南海既是石油進口的生命線,本身也是世界第四大產油區。
為什麼最近南海多了很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家想必也明白了吧。
(噓,我故意沒說頁岩氣的採掘技術和儲量呢,噴子們才不信中國有這麼厲害。)
打雞血了么?怎麼一下子竄這麼高!
什麼,你沒聽說?我也是涉及了題目才知道的。
中國現在裝機容量佔世界四分之一以上,而且還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成規模的風電成本已經低於化石能源了。而且完全無碳排放。
單機最大發電機機組也在中國,一台能夠一個小區用一年。
別成天黑政府對霧靄啥措施都沒做。
她做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對了,這是中央集權國家才能完成的偉業,當然這制度在某些人眼裡就是邪惡的化身233)
跑題了么?沒有,因為風是氣候的一個表現。中國背靠最大大陸,面臨最大大洋,地形多變。不管是海陸間的陸風還是山谷間的谷風,風會少么?
來看中國風能儲備。
大西北開發有望了!
另外海岸線風電也很豐富,可能地圖原因,沒能顯示出來。
有人提到風電的價格問題。
補上一張圖。
在一定條件下(比如成規模建設,風況好),風電成本是低於傳統能源的。
在一定條件下(比如成規模建設,風況好),風電成本是低於傳統能源的。
下一個礦產,稀有金屬!比礦產更為珍貴的戰略資源!!
中國金屬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4種。
被稱為21世紀的宇宙金屬的鈦,為我們熟知的鎢,電子產品生產中至關重要的銻,已經最為重要的稀土,我國儲量均為世界第一。
坐擁世界上也少有的全面而豐富的稀有金屬資源,意味著即使發生戰爭,邊境被敵人完全封鎖,中國的各種生產也能有條不紊的進行。反觀國外,就像OPEC可以控制石油價格,把毛熊整的喘不過氣來一樣,某種資源的最大出口國可以輕易控制國際市場上的交易量,繼而影響價格。假如作為最大磷礦出口國之一的中國,限制這一農作物肥料(金坷垃呀金坷垃)的重要成分的出口的話,可以直接影響世界糧食市場,造成糧食危機,影響世界安全。如果要經濟制裁美國,禁止稀有金屬出口的話,它便只能去高價買取別國的資源,甚至買不到的話,幾乎所有工業生產都會面臨停滯的危險。就是這麼任性。
不過,國內一部分目光短淺的黑作坊老闆,或者地方小領導,只顧眼前利益,大量向國外販賣稀有金屬資源。遇到這樣的情況,請不用遲疑,直接報警或者曝光見報。
剛想收尾第一部分。發現還沒寫劣勢。
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凡事皆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
中國的複雜多變的地形,自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西部的山地和高原,是造成西部人民貧困的直接原因。
山路崎嶇,交通不便。平原稀少,難以耕作。這樣一來,農業,工業都沒法發展,只能寄希望於旅遊業。然而,並不是每個山區都有人去旅遊的。
當然,石油天然氣的缺乏,也是不可忽略的重大劣勢。
前面有人提到中國的沙漠是一大劣勢,其實有待商榷。中國西北部的黃河上游區域,甚至內蒙大部,歷史上可是水草豐美的塞上江南。無奈人口壓力超過了生態環境的承載力,而過少的降水和獨特的土質又使當地生態系統過於脆弱。當植被被砍光,啃光,荒地變成沙漠之後,便幾乎不可恢復了。與其說是地理劣勢,不如說是古代人不懂環保,自己埋葬了自己的優勢。
2.氣象,氣候,水文
中國南到赤道附近的曾母暗沙,北到漠河,東臨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靠最大的亞歐大陸。集各種典型氣候特徵於一身,故而造就了其豐富多採的氣候類型。
不過前面有同學說世界上各種氣候類型都有就有些誇張了。像是中緯度大陸西岸特有的地中海氣候,中國是不可能有的。(除非在大陸西岸建立殖民地233)
氣象指的短時間內的天氣變化,而氣候指得是一個地區常累月重複的天氣特徵。
氣候對環境影響巨大,影響包括溫度,降水,風,光照等等。
地處中緯度,使中國主要沿海地區能受到日本暖流的恩惠,享受春夏飽含濕熱水汽的東南季風,為幾大平原帶來豐富的降水。降水匯聚而成的長江黃河,也便成為了我們悠久歷史的見證人,孕育我們直至今日。
可以說,除了海洋上來的東南季風以外,其他都算得上是劣勢了。
冬季來自西伯利亞的寒冷乾燥的西北季風,將我們凍的出不了門。更是減少了植物近半年的生長周期。熱帶能一年三種的作物,到了大陸只能兩種或一種。另外,以青藏高原為代表的高山氣候,更是一年四季毫無生機,只有堅強的針葉林和苔蘚類能勉強生存。雖然這些構成了由當地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但終歸是不利於人類生存的。
(異想天開一下,假如青藏高原不存在,只在新疆附近存在一座大山脈的話,中國就能同時享受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季風,全國將變的異常肥沃。沒了青藏高原,古代中國就能和古印度和古羅馬來切磋一下了,想想還蠻激動呢)
水文方面,坐擁全球第三,第五長度的長江與黃河,對於中國而言的意義非比尋常。母親河們不僅為農業社會提供了寶貴的灌溉資源,更是交通的重要樞紐。直到明代為止世界上最強大的造船技術,不得不說是中國境內大小河流孕育的結果。
第七長的瀾滄江以及第九長的黑龍江雖然主要流域和出海口不在國內,但也在交通方面擁有重大的意義。
提到河流不得不提到水災。自古以來,長江流域及黃河流域洪澇不斷,它肆虐大陸一直到了98年。每次洪災都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這在今天看來是一大劣勢。但是在古代,每次洪澇會使土地變得肥沃,重新使農業恢復生機。是福是禍,也要辯證的去看。
很多人對水資源有個很大的誤解,認為雨一直在下,特別是南方,怎麼會缺水呢。地球百分之70都是水,怎麼會缺水呢。
實際上不管是人的飲用還是工業,農業生產,能被人們直接利用的只有淡水。而淡水占水資源總量的比例,少之又少。
淡水主要來源於江,河,湖,泊,地下水和冰川融水。
淡水主要來源於江,河,湖,泊,地下水和冰川融水。雖然中國是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但因為人口眾多,生活和生產用水壓力巨大。淡水資源以及嚴重不足。
在
在水的儲量上,我們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
實際上中國很多地方地下水的開採過於嚴重,不僅造成了地面坍塌等嚴重災害,其行為更是無異於殺雞取卵。地下水要是沒了,我們喝什麼?
地下水水位下降還會帶來更多的嚴重問題,比如海水倒灌,鹽鹼化等等。具體這裡就不細講了。
請大家隨手關掉水龍頭。
積累的力量是巨大的。
3 土壤
提到農業時,我們不能忘了作物生長的土壤。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母岩成分,風化堆積,動植物腐敗,氧化侵蝕等等。
多種多樣的地理條件,使中國擁有多種多樣的土壤類型。
在我國古代,一直存在著「社稷祭祀」的制度。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稱作「社」,把祭祀穀物神的地方叫做「稷」。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壇包含著古代人對土地的崇拜。五種顏色的土壤,寓含了全中國的疆土,由全國各地納貢交來,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北京中山公園內保留著明代所建的社稷壇。最上層15.8米見方、鋪墊著五種顏色的土壤:東方為青色、南方為紅色、西方為白色、北方為黑色、中央為黃色。
青土指的是南方因排水不良氧化鐵被還原成淺綠色氧化亞鐵的南方某些水稻田;紅土指的是南方更為常見的富含氧化鐵的貧瘠土壤。白土亦為不適合耕作的鹽鹼地。黃土高原盛產的黃土因有機質少而顯黃色。最為肥沃的便是有機質含量異常豐厚的東北黑土了。實際上,中國的土壤類型遠不止這些。
除了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少數幾種適合耕種的土壤類型以外,其實大部分土壤不是
除了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少數幾種適合耕種的土壤類型以外,其實大部分土壤不是有機質匱乏,水土流失嚴重,就是鹽鹼化嚴重。這算是中國的一大劣勢吧。
另外最近,因為肆意排污造成的土壤污染也成為了危害大眾健康的大問題。碰到的話不要猶豫趕緊報警吧。
4,冰川,凍土
中國北方還未完全進入寒帶(還我海參崴(╯°□°)╯︵ ┻━┻),所以凍土表現並不十分明顯。
青藏高原的冰川就不一樣了,作為幾大河流的水源地,青藏高原直接影響著中國幾大河流的水源供給。最近,由於氣候變暖,青藏高原的冰川消融嚴重,直接威脅到了幾大河流的供給。
5,生物,物候
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在第一部分以及做了簡要說明。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給了我們大熊貓和朱?。
講到生物的價值,就不得不提到生物倫理學的內容了。
傳統的生物倫理學認為生物具有可被人類直接利用的價值(經濟價值,藥用價值等),觀賞價值(為人提供美的享受)和固有價值(本身存在的價值,多基於宗教的教義)。
近年來,人們意識到,生物所保有的基因多樣性,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即使現在由於科技水平有限,無法為人們所利用,也有可能在未來發揮重大的作用。例如前段時間,治療達菲的特效藥,居然是從八角中提取出來的。這被稱為潛在的利用價值。
雖然最終也回歸到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但對生物的重視程度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作為學習自然與環境的人,我還是堅持以自然為中心的價值觀。
生物歷經億萬年的演化而存活至今,只因為人類的任意妄為而一朝滅族,豈不是太不公平了。
更何況,生物多樣性維繫著生態系統多樣性,一種生物的滅絕可能會引起整個生態系統的崩潰,最終遭殃的還是人類自己。
沙漠化的教訓難道還不夠么?
中國古代的犀牛和大象已經被獵殺滅族,已經損失了大量的生物資源。如果繼續獵殺下去,豐富的生物資源會從優勢變成劣勢。
關於物候,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動物遷徙比較常見,再加上豐富的氣候孕育的多種多樣的環境條件,為物候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6,火山,地震
關於地質災害方面,也是不得不說的。中國的青藏高原處於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兩大板塊交界處,雖然成就了世界最高峰,也為中國帶來了地震的地質災害。地震的主要分布區域在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處,東北,華北也偶有發生。台灣島和日本一樣,就不用再看了,簡直慘爆了。火山大陸雖然不多,台灣卻是密密麻麻233。
中國的青藏高原處於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兩大板塊交界處,雖然成就了世界最高峰,也為中國帶來了地震的地質災害。地震的主要分布區域在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處,東北,華北也偶有發生。台灣島和日本一樣,就不用再看了,簡直慘爆了。火山大陸雖然不多,台灣卻是密密麻麻233。
地震等大的地質災害能在一分鐘之內將數十年的建設毀於一旦。
這算不算劣勢?
然而慶幸的是,中國南方地區並未太大威脅。
這就是古人說的風水好吧。
自然地理就先總結到這裡,想到再添加。
總而言之,就是地大物博
下面進入人文地理區塊
1,人口,人種,聚落
廣袤的中國大陸面積和良好的環境,孕育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這裡忍不住想扯遠一些,告訴大家如何從經濟學的角度辯證的認識中國的人口。
從幼兒園到初中,爆炸的人口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人口眾多使得競爭加劇,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好幾百人爭搶一個職位。(就算這樣還有人噴計劃生育呢),相信來自山東,河北,河南等高考大省的同志們有切身的體會。
巨大的人口迫使城市擴建,侵蝕土地資源,壓榨淡水資源;為了餵飽這麼多人口,過度施肥,亂撒農藥;引申開來,龐大的人口甚至稱得上所有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
然而,對中國來說,數量龐大的人口,對中國近幾十年來的經濟高速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農業為主的農業社會裡,人多意味著生產力的旺盛(這也是中國農業時代國力居於世界首位的重要原因)。工業革命後,工業迅猛發展,在機械化程度不高的時代,人力依舊不可替代。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建起了大量的生產工廠,由於人口眾多,導致人力成本低廉,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資。結果大家都知道了。Made in China橫行全球,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結構開始逐漸形成。
巨大的人口,在經濟建設初期,為中國提供了巨大的生產力。
後來,經過改革開放的前期建設,大家漸漸富裕起來。世界工廠一舉轉型成了世界市場。
中國人口太多,每個人工資增長10塊錢,全國就增加了上百億的潛在市場。所以世界上的大型企業,擠破了頭想來分一塊蛋糕,也就不足為奇了。潛在的巨大市場,為中國數以萬計的企業提供了發展的舞台。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著堅強的後盾
巨大的人口,在未來的經濟建設里,為中國提供了巨大的市場。
(然而有趣的是,同樣擁有大量人口的印度和巴西,為何沒能完全複製中國的復興之路呢?這就涉及到體制問題啦哈哈哈)
2,社會,宗教
中國和印度之間雖然有青藏高原的阻礙,但是在玄奘法師等先驅的努力下,使得佛教在中國得以落地紮根。佛教不同於激進剷除異教徒的某些西方教派,在古代的中國,道教,佛教,伊斯蘭教甚至基督教和平共處,倒也算是一種特色。
3,文化,文字中國歷經五千年歷史,期間分分合合,卻從未徹底亡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們首先來看中國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
西南有青藏高原,將古印度拒之門外;南面是難以行走的熱帶雨林,也並不能對中原造成威脅;東南的菲律賓等島國,甚至東面的日本,面積稀少人口不多,在農業社會裡,並沒有對中華文明造成滅頂之災的能力。
西南有青藏高原,將古印度拒之門外;南面是難以行走的熱帶雨林,也並不能對中原造成威脅;東南的菲律賓等島國,甚至東面的日本,面積稀少人口不多,在農業社會裡,並沒有對中華文明造成滅頂之災的能力。
而中國北方是平坦的高原,這樣的地理區位決定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原與北方游牧民族的征戰與融合。
篇幅有限,這裡就不展開了。
有一部分人堅稱元朝,清朝不屬於中國歷史,理由是外族執政,屠殺奴役漢人。
這簡直是太狹隘了。
誰說中國是漢人的國家了,擁有這麼狹隘思想的人沒有繼承中國文化的本質啊。不管是盛唐還是現在,中國都是包容萬象的大,一,統的國家,少了哪一個民族都不是完整的。
至於有人說元朝屬於蒙古,如果不是二戰後期俄國搗鬼,禿子無能,蒙古至今仍應該是大一統中華下的一分子。何況內蒙還有廣大蒙古同胞。當人不存在么?
至於為何中原被北方几次征服,仍然沒有被滅族,結果反而是交融融合,形成一體,有一個學說非常有趣。
因為整個大中華區,一直使用的是同一種文字。
中國方言眾多,十里不同音,你聽不懂南方的同胞再說什麼,但我們寫的是同一種文字。
不管是漢民族政權,還是遼,金,元,清。縱使語言不同,最終我們使用著同一種文字。
具體內容請參閱以下紀錄片,漲漲姿勢。
紀錄片 漢字五千年
拜一下鮮卑族的北魏的孝文帝,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奠定了基礎。從這時起,凡是外族進駐中原,都無一例外的選擇了融入華夏民族的命運。
(繁簡之爭也是相當沒有意義的,兼容並蓄,嗯)
4,經濟,旅遊
中國的陸地邊界全長約2.2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長1.84萬公里,另有島岸1.4 萬餘公里,海岸線總長超過3.2 萬公里。中國也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14個路上鄰國,6個海上鄰國。
古代的中國通過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用絲綢,茶葉和瓷器從歐洲換回了大量的黃金,為中國五千年的繁華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後來明清閉關鎖國,因為西方高原山地的阻礙,中國被迫偏居一隅,失去了吸收西方工業化革命碩果的機會,導致了近代的落後與挨打。
今天,不管是借亞投行的新路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重振海外貿易,還是突破美國封鎖中國的三條島鏈,海洋對於現在中國的意義都非比尋常。
我們都知道,中國從北向南,擁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個近海。那麼面向21世紀的海洋世紀,中國的港口情況如何呢?
全球吞吐量前十的海港,中國獨佔其七。這是什麼水平。(當然這和經濟強大,交易量大也是息息相關的)
全球吞吐量前十的海港,中國獨佔其七。這是什麼水平。(當然這和經濟強大,交易量大也是息息相關的)
然而劣勢依舊十分明顯。中國的海洋大門,東面有三大島鏈,南面的南海被很多島國所包圍,侵佔。
我們坐擁世界上少有的地大物博的資源,如果不加以規劃,妥善利用的話,再大的優勢也會轉為劣勢。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中國四周依舊危機四伏。如何在米國的壓制和與周邊國家的斡旋中生存,留下的課題依舊眾多。
本文先暫時告一段落,然而並沒有介紹海洋地理環境,也沒有從地緣政治進行分析,只是給出了關於中國的最基本的地理概念。
希望能激發起同學們的興趣,找到喜歡的科目,投入到建設偉大祖國的事業中來。
(資料均引自網路及課件資料)
嗯,謝,其實這個問題之前就關注過,也會用點我其他答案里的圖,感覺可能會和以前的回答有一定交叉,現在正在更新。
轉圖需私信,據說維權不包括圖片。其實中國要是論先天條件吧,沒有有些人吹噓的那麼好。
要說其實人類的「主流」文明全部是誕生在亞歐大陸和北非的,所以我們來看下這個地方。
圖 北緯30°
圖 北緯30°
- 我們發現最早文明誕生的區域全部都是在這個北緯30°附近的,這個地方在地理學上叫做「副熱帶高氣壓帶」,說的直白點吧,就是這地方是沒什麼風流動的高壓地帶,加上這個大陸實在是太大了,所以溫暖濕潤的氣流很難到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這條線走過的地方,幾乎全都是沙漠地帶,不過為毛唯獨東邊(中國南方)這麼特殊呢?
加州靠近太平洋 海灘有這麼多 為什麼會發生乾旱? - 安森垚的回答 可以看一下這個答案。
我們再看一下這個圖,也是以前做的。
圖 當時為了說歷史畫的模塊圖
圖 當時為了說歷史畫的模塊圖
看見中間那個空白的地方了么,對就是這個大山匯聚成的大「疙瘩」,這個就是著名的「帕米爾高原」,如果把這個歐亞大陸看做一個大型島嶼,島嶼中間肯定是個隆起的大山,這帕米爾高原就是那個大山,這個古老的山結其實是可以面對年輕的青藏高原笑而不語的,年輕的青藏高原逐漸和這個老大哥合體,橫亘在亞歐大陸中間,這大山的周圍可是大陸性氣候很強的乾冷地帶,所以一直是以游牧民為主的,早期也沒什麼太厲害的文明,但是也正是這些強悍的內陸遊牧民,時不時的錘擊邊緣的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
在前面說的這個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南邊,是一個叫做「東北信風帶」的區域,也就是說在這個地方,風幾乎全部是從東而來,所以呢,大山(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這麼一阻擋,這麼的東邊被季風以及信風不停的滋潤,大山的西邊可就被苦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個圖裡,北緯30°的南邊,越往西越黃,越往東越綠。(埋個伏筆,看下北緯30°的北邊是不是正好相反,越往東越黃)
有人說你這不打臉么,這麼惡劣的環境,北緯30°西邊的「不毛之地」為毛誕生了人類最早最輝煌的文明,相反在30°東邊的長江流域的文明卻相比遜色很多。
其實我們的文明主要開始於一個叫做「全新世」的地質時期,這個時期之前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第四紀末次冰期」,也有種說法叫做「玉木冰期」,大約開始於12000年前,在這之後就進入了「全新世間冰期」,冰川和覆蓋南北的冰蓋開始融化,所以這種融化也就造成了大江大河開始泛濫,於是逐漸泛濫的「尼羅河(非洲)」「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伊拉克)」「印度河(巴基斯坦)」開始滋潤周邊的土地,所以這些西邊沙漠里的河流一下子就化劣勢為優勢,不僅僅滋潤出了泛濫區的一片片綠洲,加上支流較少,並在沙漠之中,所以泛濫變得很有規律,這在那個時代,簡直就是推動文明的利器,而相反東邊同一緯度本來看起來很好的「長江流域」可就沒那麼好了。圖 看到「茫茫大黃」中這三條「綠線」了么,號稱文明古國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就誕生在這三個地方,可以看出來這地方不僅僅利於發展農業,由於是亞非歐三個區塊衝撞撕裂的地方,被大海各種滲入,商業交流非常便利。
圖 看到「茫茫大黃」中這三條「綠線」了么,號稱文明古國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就誕生在這三個地方,可以看出來這地方不僅僅利於發展農業,由於是亞非歐三個區塊衝撞撕裂的地方,被大海各種滲入,商業交流非常便利。
但是東邊可就悲劇了,我們來看下東方。圖 東方區塊
其實我們發現東方雖然鐵板一塊看起來很大,其實平整的地方沒多少,真正算得上平原的,也就是上面的彩色區塊,對了還得除了那塊橙色的山東丘陵。
和西邊南北流向的大河不同,這兩條「大河向東流」的東方,南北支流密布,並且極其不穩定。30°附近的長江穿過的地方,幾乎是在丘陵中開闢的道路,平原不多,只有零星幾塊被大山包圍的平原,地理相對很閉塞,所以成規模的大型文明,也就沒出現在這個地區。
那麼往北看呢,唯一的一塊較大的黃河流域的華北平原,就更是多災多難。
華北平原最早時期本來是「華北盆地」,是一塊塌陷的區域,而且還有不同程度的海侵,後來就是由於黃河以及諸多支流,帶來的泥沙沉積,才逐漸把這地方塑造成廣闊平坦的平原。而等到間冰期融化的時候,黃河就更是肆無忌憚的沖積這塊平原。
圖 黃河的改道區域,中間那塊空白的地方就是山東丘陵。
圖 黃河的改道區域,中間那塊空白的地方就是山東丘陵。
正是這條讓人又愛又恨的黃河,在帶來滋潤的同時,也帶來了洪水和破壞,由於泥沙的沉積,海岸線不斷後退,其實在戰國時期,唐山、東營、連雲港、上海的大部分土地,還都是大海。尤其是華北平原北部,也就是現在的河北地區,本來自然條件非常好,就因為黃河的不斷改道泛濫,整個在西漢之前,就像一個無人區一樣,沒人願意長住。
所以其實東亞最早的文明,是活躍在華北平原西邊的高原地帶進行游牧的(青海甘肅),只是到了5000年前,華北平原出現穩定,才有越來越多的這批游牧民逐漸進入華北平原的邊緣進行成規模的農業,這才有了後來的「仰韶文化」。
圖 部族
圖 部族
著名的仰韶文化其實最早源於華北平原的邊緣地區,而大汶口也是在山東丘陵發展的,本來被看做寶地的平原卻成了避之不及的區域。
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其實就是在西安周邊,而西安其實在上面那塊淺綠色的「渭河谷地」,是黃河支流渭河在黃土高原殺出來的一塊谷地,渭河谷地和華北平原匯聚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函谷關」。同理現在的太原也是黃河支流汾河在黃土高原殺出來的「汾河谷地」里,其實渭河谷地這地方其實面積很小,但是由於泛濫較少,很快產生了文明。
之後其實也更是,逐漸滲入華北平原的「東羌」也就是我們的祖先,雖然不斷發展,但是卻一直是個鬆散大聯盟,由於西邊的隔絕,所以一般也僅僅是和長江中游(湖北、湖南)的文明(大溪、屈家嶺),山東丘陵的東夷文明(大汶口)進行交流,長江下游平原(浙江、江蘇)的百越文明(河姆渡)進行交流,而根據傳說在和這幾個部族還產生了不少的爭鬥,不僅僅三苗的蚩尤入侵,東夷也總是不和,並且還長時間控制了整個區域,直到商代(也屬於東夷系)才算形成了個比較穩固的聯盟。
而同時代的西亞和東南歐洲,由於地盤不大,很容易產生集權型很強的城邦文明,這種小國寡民物質生活越來越發達,而一些王國已經存續千百年(如古埃及、亞述),而支離破碎的地理條件雖然不適合形成一個較大的統一實體,但是商業交流變得非常的容易,所以輝煌一時。
圖 米諾斯宮復原圖
圖 比米諾斯宮晚500多年的殷墟復原圖
圖 比米諾斯宮晚500多年的殷墟復原圖圖 西邊的地理位置
圖 西邊的地理位置
這幾個小夥伴肆無忌憚的經商,甚至催生出了神奇的克里特和邁錫尼這種次生的「古希臘文明」,歐洲也燃起了文明之火,所以別看希臘那地方全是火山沒幾塊平地,但是做買賣絕對是塊好地方,小亞細亞的赫梯,尼羅河的埃及,兩河的亞述全成了人家的貿易合作夥伴。
而大陸內部帕米爾高原的周邊,這地方雖然乾燥荒涼,但是人家地盤非常的大,接壤地盤非常的多。(伊朗高原以及中亞草原,也就是上面的粉色區域)這地方同樣是印歐系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煥發了第二春,人家游牧民族勇猛善戰,你們這些大河文明都是渣渣,遂南侵矮黑人的古印度(巴基斯坦)和埃蘭(伊朗古文明),並且開始染指兩河流域,文化不斷升級,逐漸成為半游牧半農耕的城邦文明。
所以最後雅利安人逆襲,居魯士滅了這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巴比倫、埃及等等,也就不奇怪了,所以當年希特勒吹噓雅利安人,也主要是因為,巴比倫、埃及、印度都等於毀在了雅利安人的手裡。圖 雅利安人居魯士建立的波斯帝國
圖 雅利安人居魯士建立的波斯帝國
人家一溜統一的時候,我們還是很鬆散,偶爾還得和洪水作鬥爭,但是雅利安人也確實命好,自己周邊有三個「文明古國」,而我們周邊一堆部落酋長。
但是包括波斯還是後來的亞歷山大馬其頓帝國,全部都是到了帕米爾高原就過不去了,帕米爾高原東邊就是現在的新疆,所以這也間接成就了中國。
圖 西周實際控制區域,華夏人奪回了權利,開始擴張,雖然沒多大,不過好歹佔領華北平原了
圖 西周實際控制區域,華夏人奪回了權利,開始擴張,雖然沒多大,不過好歹佔領華北平原了
可是後來隨著春秋戰國的開始,這場看似內亂的時代,其實就是東方逆襲的時代。圖 春秋
圖 春秋本來站穩華北平原的漢人,由於大分裂,直接成全了邊緣國家「秦(甘肅陝西)」「楚(湖北湖南安徽)」「齊(山東)」等,人家周邊有大量的少數民族以及高原山地,所以地理位置遠遠好於華北平原的中原老國,可以說之前一直讓華夏人頭疼的西羌游牧民,苗蠻部落,正是由於這些搞「裝備競賽」的華夏人諸侯國的自我擴張,被不斷的同化吞併,隨後反倒是邊緣國家成了超級大國,華夏人的地盤越來越大了。
圖 戰國前期
圖 戰國前期
如何理清春秋戰國的歷史? - 安森垚的回答 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看下這個
- 隨著楚國控制中原,秦國控制巴蜀,兩個被看做蠻夷的國家成了最大的勢力,隨著秦的統一,這個東方國家的命運就變了,我們發現這種鐵板一塊的東亞土地,終於展現出了優勢,由於中央戰國時代間接的領土擴張,不僅僅所有模塊融為一體,就連文化也都全部華夏化。這片土地特有的中央平原周圍山地的地理特性,也造成了易於統一難於分裂的狀況,所以相對弱勢了千年的東方就這麼出現了一個叫做「中國」的帝國,幾乎同樣大小的歐洲,除了地中海沿岸出現了羅馬帝國,東北地區還是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盤踞的「蠻荒」。
尤其是秦的中心咸陽正是前面說的渭河谷地,怎麼說呢,有句話叫「百二秦關」,也就是說這地方極其易守難攻,渭河谷地北邊是大山,東邊一個函谷關通向華北平原,西邊是甘南山地,南邊通向四川盆地,簡直就是個大老闆的辦公室一樣。所以秦在統一了六國後,迅速的開始對外擴張,怎麼說的來著「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 所以本來南嶺南邊的「珠江流域」一直是百越的地盤,結果讓秦始皇一搞,修了個「靈渠」(廣西),直接聯通了湘江(長江支流)和灕江(珠江支流),也就是說等於把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連起來了,直接百越就被拿下了,按理說廣東廣西本來有條件成為獨立國家的,結果這樣一來,就這樣被這個新興的集權國家完爆了。
圖 秦 南邊多出來的那兩塊,就是新控制的百越
圖 秦 南邊多出來的那兩塊,就是新控制的百越所以這麼吊的秦在作死之後,本來剛征服的小弟都開始獨立,加上連年內戰,等到漢建立的時候,北邊的匈奴終於成了威脅,北方游牧民族板塊正式進入東方的視野。
圖 初期的漢
我們可以看到淺綠色模塊和粉色的雅利安模塊很像,地盤很大,都是游牧民,可是人家雅利安周邊的文明太多,發展的也快,可是匈奴人控制的這片地方,比起來雅利安人是有劣勢的。
前面也說了,這個淺綠色模塊處於30°北邊的「盛行西風帶」,也就是說在這個緯度區塊正好和「東北信風帶」相反,除了受季風影響的東北平原,變成了「越往東越黃」,所以惡劣寒冷的生存環境極大地加強了這個地方的侵略性。
帕米爾高原又要登場了,我們看下棕色的西北綠洲模塊,這地方緊挨著帕米爾高原,也叫天山南北兩盆地,也就是現在的新疆,匈奴和他們隔著一個阿爾泰山。而東邊隔著一個大興安嶺的是東北林區和松花江和黑龍江沖積出來的東北平原。
- 匈奴的崛起,就是隨著控制了這兩個模塊開始的,這群北亞人控制了東北森林裡的東胡,控制了月氏等吐火羅人(一種原始印歐人),還包括粉色模塊里的雅利安游牧民「烏孫」,漢和人家比起來就和不要錢一樣。
可是隨著漢的休養生息,人家又重新控制了南邊的小弟們,並且還多控制了個滇國和夜郎(雲南貴州),所以漢武帝就開始對付匈奴了。
圖 漢的反擊
圖 漢的反擊
反包圍最重要的就是奪回東北西北模塊,而漢通向西北的模塊唯獨是一個祁連山和巴丹吉林沙漠圍城的綠洲——河西走廊,通向東北的只有燕山和渤海,從山海關開始的——遼西走廊。我們發現了,匈奴所在的,現在的蒙古高原就好像一個陽台,而漢的地方就像個起居室,誰控制東北和西北這兩個「東西廂房」,誰就有了戰略主動權。
所以隨著漢控制了衛滿朝鮮,導致控制了遼西走廊,通過河西戰爭,霍去病拿下了河西走廊,這一下可就不一樣了,漢人通過一個攻擊雅利安人國家「大宛」的戰爭,並且在棕色屠了個輪台,徹底控制了棕色模塊,也就是說這個時候開始。新疆就成了「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所以這兩個走廊也經常出現在古詩中,比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秦皇島山海關),比如「西出陽關無故人」、「大漠孤煙直」(敦煌)。
這一下匈奴就從草原鷹變成了籠中鳥了。
所以幾場大型戰爭把漢朝內耗的民不聊生,但是這個戰略卻讓這個民族有了足足2000年的榮光,這種布局使得直到宋之前,北方游牧民族都不會給中央政權造成絕對的威脅,而相反,西方由於羅馬一直解決不了日耳曼人的問題,最終先被匈人吊打,最後又被日耳曼倫巴第人滅了國。
- 所以東方不能說有絕對的地理優勢,但是如果經過人為的努力,就會變得非常好布局。
相反西方的土地卻面臨著四面八方的威脅,防不勝防,而歐洲遍布的山脈盆地加上支離破碎的海岸也讓他們很容易形成內部割據勢力,所以最後搞得怎麼都統一不了。
圖 歐洲四面八方的敵對小夥伴
圖 歐洲四面八方的敵對小夥伴所以本來就很碎的歐洲,加上了這些蠻族的攻擊,包括還有極其發達的阿拉伯人,總是被打併且非常苦難也就正常了。
所以就連後來,淺綠色模塊東邊的蒙古都可以大老遠的來插一腳。
所以從這方面來看,之前的那些先天不足全部成為了優點,本來站抱著地中海驕傲的靠著四通八達經商的希臘羅馬腓尼基,也毀在了四面八方的周邊敵人手裡。本來從小國寡民時代而來彰顯人性光輝的希臘羅馬,也毀在了統一後的內部崩裂,最後全部基督教化並毀在匈人、日耳曼人、奧斯曼突厥人的踐踏下。
不過還是風水輪流轉。
未完 隨後更新 有興趣可以看下這個為什麼中國歷史上中原政權沒有出現過亞歷山大大帝、成吉思汗這種妄圖征服全球的帝王? - 安森垚的回答
也歡迎關注我和我的專欄
優勢突出,劣勢不明顯。
在世界國土面積前十的大國中,可以不謙虛地說,中國的地理條件僅次於美國。
一、國土面積
國土面積前十的國家列表:
1俄羅斯
2加拿大
3中國
4美國
5巴西
6澳大利亞
7印度
8阿根廷
9哈薩克
10阿爾及利亞
(面積與我國不是一個體量的不討論)
二、緯度
再看緯度,一般認為中低緯度是最宜居的,考慮到歐洲很多國家在中高緯度上,因此我把緯度範圍略微放寬。圖示如下:
這樣,國土面積大部分處於宜居緯度的國土大國呼之欲出——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印度、阿根廷、哈薩克、阿爾及利亞。
(注意:緯度這個指標上俄羅斯、加拿大、巴西出局,不代表我認為剩下的哈薩克、阿爾及利亞等國家的地理條件好於它們。我的目的是找出地理條件最好的兩個國家,而不是給這十個國家排序)
三、海岸線
海權時代,海岸線至關重要。
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首先出局(裏海雖有海之名,然實為湖)。
阿爾及利亞西側被摩洛哥擋住了去大西洋的方向,如果想去大西洋,只能出地中海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出去。更不用說撒哈拉大沙漠幾乎囊括了它。
還剩下5個選手: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印度、阿根廷。
四、地形
一組數據可以推測澳大利亞的惡劣地形:澳大利亞面積比中國小不了多少,人口卻只有2000多萬。
澳大利亞約70%的國土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人類居住。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佔整個大陸面積的20%。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乾燥的大陸,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帶。其東南沿海的幾個城市集中了澳大利亞90%以上的人口。
那麼還剩:中國、美國、印度、阿根廷。這四個國家確實都是地理條件好的國家。
再來說說中國對印度、阿根廷的地理優勢。
印度面積看似很大,不過南部有個巨大的德干高原,西北部則有大印度沙漠。
反觀中國,看看黑河——騰衝線。該線以南,36%的面積佔了全國96%的人口(說明是宜居之地),36%也就是345萬平方公里,比印度全境還大。
不過實際上,印度的耕地面積比中國還大,因此地理上中國對印度不具備全方位的壓倒性優勢。
不過中國勝在國土面積幾乎是印度三倍、縱深夠大、且緯度上更宜居。
為防止爭論,還是看數據吧:世界各國耕地面積列表-專題-土地資源網
(這個數據比較老,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提高,我國耕地面積數據近年可能會變小)
中國VS阿根廷的話,那幾乎是全面的壓倒性優勢,我國的耕地面積是阿根廷的數倍。
至於美國這個大bug,地理條件堪稱No.1,淡水資源極為豐富,緯度宜居,耕地面積世界第一,國土遼闊,海岸線漫長,對太平洋和大西洋左擁右抱。
說句題外話,美國的地緣環境更是優越,接壤國家稀少,基本沒有人口多實力又強的國家。
反觀中國周圍群狼環伺,日本、俄羅斯、印度都是人口超過1億的威脅大的國家,越南人口接近一億,印度尼西亞人口2億多,都不是省油的燈。(註:本文談的是地理條件,不是地緣環境,因此這幾句是「題外話」)
五、縱深
我自創用國土的最小外接矩形和最大內接圓來表徵一國的國土縱深。如下圖所示:
中國、美國、印度、阿根廷四國中,僅有美國的縱深可以媲美我國,阿根廷偏狹長,縱深差遠了(如下圖)。
縱深有什麼好處?起碼縱深大遭遇侵略時不容易被輕易打穿,容易東山再起。甚至在以前導彈射程有限的時候,我們把軍備藏在西南地區可以稍微安心一些。又比如抗日時期,很多大學遷入雲南,組建西南聯大。
另外三大古代文明均已覆亡,唯有中華文明5000年源源不絕,不得不說和我國的大縱深有莫大的關係!
至於中國地理條件的劣勢,主要是東西差異過大,另外就是西部邊界基本都被高山圍起來了,略顯閉塞,與中亞和歐洲缺少溝通。當然,閉塞有時候也是好事,在古代山川有時可以有效阻礙外族的入侵。
至於「有些人認為我國廣大西部都是山區」是劣勢,我不這麼認為。說它是劣勢,那是跟美國比才是劣勢,跟其他國土比我們小得多的比,根本不是劣勢。
我就舉一例:西藏是元朝時統一的,西藏地處高原,顯然是農業生產力低下的地區,假如根據之前的「劣勢推理」,那麼元朝統一西藏就是削減自己優勢的行為,是敗家行為,這顯然與事實不符。
廣大的西部山區是逐漸新加入的,而不是用我們原先的肥沃的土地置換的。如果我們原先肥沃的土地就別的國家強,那麼新加入土地的話,綜合國力肯定更比別國強。
更何況,在科技時代,一塊土地是否有價值,是否適合耕種已不是唯一指標,它地上和地下的資源是否豐富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標。
總結一下:中國的地理條件在全世界範圍來看,可謂是得天獨厚,優勢突出,劣勢不明顯。
(註: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路,部分為本人繪製)
----------------------------------------------------------------------
看到回復中有人提到關於「黑河——騰衝線」數據的疑問,由於納入計算的土地不同,不同時期「黑河——騰衝線」涉及的數據不一致。不過線以東土地佔比和人口佔比基本都在40%和95%)左右。
我盡我所能,幫大家計算一下,不參考二手數據,根據地圖自己計算一下:
計算結果顯示:黑河——騰衝線以東,面積佔比(約)為42%。
附:至於用像素數計算面積沒有考慮緯度的投影換算,主要是沒找到合適的地圖圖片。並且就算改變計算方式,42%這個數據我想應該也只會略微變動。
-------------------------- 集中回應一下質疑 ----------------------------
1、為什麼用排除法?
全球有200多個國家,不用排除法那要綜合對比到猴年馬月?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國土面積世界第三,人口目前世界第一,光這兩條可以閉著眼睛判斷中國的地理條件絕對是世界前三,根本沒必要拉更多的國家來對比,所以我第一步就用排除法找了面積排名世界前十的來入圍(這一步的排除法應該沒有多少人反對)。引人非議的應該是後面的排除法,例如用緯度一票否決俄羅斯和巴西(這點我後面再補充)。
2、為什麼「先下結論再找證據」?
先下結論再找證據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很多數學題的答題思路一般有兩種:要麼是抽絲剝繭,一步一步推導,最後得出結論;要麼是先給出結論,然後再寫自己的證明過程。
所以我並不覺得我先給結論再找證據有什麼問題。
3、大家質疑的應該是第三點,即我為了快速證明中國地理條件世界第二,採用了簡單粗暴的一票否決的方式。嗯,這個鍋我背了。
4、鑒於很多人認為俄羅斯和巴西還可以搶救一下,並且最好是一項一項打分算總分對比,我滿足一下大家的要求。
但是做這個實在是吃力不討好。首先怎麼打分?假如以五分製為例,如果有並列的,怎麼打分?
一種打分方式是第一名為5分,不管有幾個並列,最後一名都為1分。即5、4、4、4、1。
另一種打分方式是第一名為5分,但最後一名得分不確定,即5、4、4、4、3。
很難說哪種打分方式更合理,特別是大家互有勝負的情況下,兩種打分方式可能導致排名變化很大。
另外是指標不好量化,例如海岸線,乍一看地圖,印度的海岸線和中國差不多,實際是中國海岸線是印度的2~3倍,主要是因為中國海岸線彎彎曲曲,並且小島很多。還有俄羅斯,海岸線其實特別長,但基本都在東部,而且緯度高,很多都結冰,而且俄羅斯的人口基本集中在西部,也就是俄羅斯海岸線上基本沒有什麼人(北邊的海岸線緯度更高,更不用說了)。
耕地也是一樣,耕地面積大,肥沃程度怎麼樣呢?高手過招,都是互有勝負,很難有壓倒性的優勢,所以評判也就異常困難。
請問我要怎麼排?怎麼排都難以服人,我也很絕望啊!
不過我還是打算甘冒不韙,打分排一下(排得不合理的話,罵我罵得輕一點就行):
① 打分採用5分制,為了使第一名和最後一名單項分差不至於過大,採用第二種方式。(例如5、4、4、4、3)
② 採用國土面積、緯度優勢、海岸線長度與質量、耕地、縱深五個指標來打分。
③ 俄羅斯面積一騎絕塵,美國、巴西、中國面積差距不大,視為並列,印度最末。
④ 上文中緯度篩選留下的美國、中國、印度都視為並列(我當然知道印度緯度不如另外兩國優越),巴西雖然熱,但適合作物生長,排第二,俄羅斯最末。
⑤ 吞吐量世界前十的港口中國基本佔了一半,中國的海岸線質量處於第一梯隊幾乎懸念,當然這個跟中國沿海人口多以及中國經濟有關係,並不單純是地理因素,而美國兩邊靠著大洋,可視為與中國並列。印度、巴西的海岸線相仿,但長度均不到中國的二分之一,可認為並列第二,俄羅斯海岸線質量最末(儘管它的海岸線是最長的)。
⑥ 耕地暫時參考上文的數據,美國、印度可視為並列,中國和俄羅斯可視為並列,巴西最末。
⑦ 俄羅斯縱深一騎絕塵,中國、美國、巴西縱深可視為並列,印度最末。
綜合打分如下(總和由excel自動計算,所以不用懷疑我求和有沒有算錯):
估計還有知友認為這5個指標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應該加權平均!——還是饒了我吧。
最大的劣勢就是東北沒有出海口。羅津港不知道能不能長期租用
所謂內蒙的問題,可能讓一些朋友覺得不舒服了。不過我想我關注的可能是現狀會有什麼影響的問題,而不是現狀在情感上或者道義上應該是什麼的問題,所以這並不存在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情況。其實戰略緩衝區是相互的,如果面對這麼長的邊境線,雙方都會面臨壓力,所以戰略緩衝區是必然出現的,只不過由於歷史的原因,這塊肉我們出了。而至於東北出海口的問題,北極熊想要再次復甦我們這個世紀恐怕是看不到了,而且按照目前普大帝在敘利亞的這個玩法只怕是越來越沒有啥希望,難道大家沒覺得這像是困獸猶鬥嗎?到時候只要實際控制就達到目的了,不要糾結於不在版圖之內,實在不行去把這塊地買下來也是可以的,只要價錢合適都好商量,想要中國援手是要有議價能力的,就看天時地利人和了。再實在不行了即使要搶我們也離的最近,諸君不要太過著急哈!
=======================================================================================================
挑點毛病:1、俄羅斯是傳統的陸權大國,絕對的世界玩家2、外蒙不是地緣劣勢,而是中俄之間的戰略緩衝區,否則這麼長的邊界與一個陸權大國接壤,面對的將是多麼大的國防壓力3、東北經過幾百年的經營已經是熟地,不可能丟失,至於新疆,真主只能存在在沙漠里,北疆富饒的地方都在掌控中,況且別忘了還有建設兵團4、東北的出海口意義不大,與日本的交流不需要從那兒過去,況且戰略重心在南海台灣一線5、沒有南北向的大河也不是問題,真來個兩縱兩橫四條河流,估計中國就不會成為一個有中央集權傳統的國家了6、中國是典型的海陸兼備型國家,如何平衡海權和陸權,如何在兩線配置資源才會是一個讓人長期頭疼的問題。
一句話,老祖宗把東亞最適合生活的地盤都占完了,感謝老祖宗們!
很大的一個問題,就從我所知道的簡單回答一下吧,想到哪說到哪:
一,全世界唯一擁有所有適宜人類長期生存氣候的國家:美國沒有成型的高原(科羅拉多算半個),巴西印度沒有亞寒帶,俄羅斯沒有熱帶。(感謝@楊洊習提醒,已對原答案進行了修改)
二,全世界最好的連續海岸線:比中國長的不連續——印尼,菲律賓;連續的不是不凍港——俄羅斯,加拿大,挪威;以上兩個都滿足的沒中國長
三,世界大國中,第二利於防守的地形:三面靠山,一面向海
四,全世界唯一擁有兩大世界級水系的國家,而且都是獨自擁有:長江 黃河(俄羅斯類似,但是鄂畢河和葉尼賽河的流經人口和影響力遠不如中國的兩條,葉尼賽發源於蒙古)
感謝@藍色鼓點補充補充一下:中國是印度河,桓河,湄公河,紅河,伊洛瓦底江的源頭,這一些都是下游國家的母親河
五,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松嫩平原
暫時想到的就是這麼多,想到新的再來補充
===========================================
重新看了下問題,發現劣勢木有寫啊:
一,所有良港都沒有直接面對大洋:廣州上海各算半個(花蓮和基隆是兩個例外)
二,國土很大一部分都是難以直接利用的土地:平原盆地加起來只佔31%
三,水資源極度不平衡:北方只佔全國水資源的20%
四,沙漠化較為嚴重:沙漠面積占國土7%,但是沙漠距離華北平原核心區較近
五,地緣環境比古代盛世要差:清末民初丟失了最利於中國的地理防線——西起巴爾喀什湖,經過東西薩彥嶺——即蒙古高原北線,跨過貝爾加湖,東終止與外興安嶺
六,對於四川——這一中華民族的戰略備份區的重視仍然不夠:我不是四川人,這一點懂的自然懂
七,整個東北(不算遼寧)無出海口:圖們江口,不用多說
八,北方仍然是中國可以預見的將來唯一且直接的威脅中國地理條件的優勢和劣勢。
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感覺寫一篇論文一點問題都沒有,我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幾經思考之後,我就來強答一把吧。由於個人知識有限,片面肯定是片面的,正確性也是沒有辦法做到百分之百,但是我會盡量回答到我想到的內容。
首先我的回答並不會限定為地理,我一向覺得地理、歷史、政治三門學科要綜合起來看,才能對事物有個較清晰的認識,才能說你真正理解了現實背後的邏輯。
所以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主要會和歷史上的不同國家作對比,而不是限定為現代國家,禍福相倚,一時的優勢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就變成了劣勢,但是並不代表我們就要否認它在歷史上起到的優勢地位,對嗎?
文章採用的圖片大部分來自溫俊軒著《誰在世界中心 (豆瓣)》的原文,地緣看世界.溫駿軒(第一部分《誰在世界中心》已出版)_國際觀察_天涯論壇_天涯社區,他整理和製作了非常多的地圖,萬分感謝。
首當其衝當然是中國的地理位置。其他回答也提到了很多,大家大部分都覺得我們是一個緯度適中的國家,而緯度適中對中國的影響超乎你的想像。
請看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
那麼為什麼緯度適中是一個優勢?
文明的產生需要人類的定居和聚居,這一條件隨著人類從遊獵-採集社會過渡到農業社會的得以滿足,而農業社會的產生需要適合耕種的土地和相應的生產工具,在舊石器時代人們的木質和石質農具能耕種的土地就是土質鬆軟的沖積平原,因此四大文明古國都在河流附近的沖積平原形成起源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緯度更低的地方(沙漠除外),一方面因為非農作物生長迅速影響耕種,一方面生長迅速的自然環境也提供了足夠多的自然生長的食物,降低了人們依靠農業勞動解決食物問題的必要性。
緯度更高的地方毋庸置疑比緯度適中的地方更不適合農作物生長,同時高緯度地區土地的開墾也不是舊石器時代的工具能滿足的。
綜合一下,緯度適中的地理位置使得這些地方更容易產生農耕文明,而緯度更低和更高的地方適合產生漁獵、遊獵等文明。更容易產生定居和聚居的農耕文明產生了四大文明古國,這是中國的地理位置的一大優勢。
另一方面,適中的緯度也造成了適宜人類活動的自然氣候,適宜的自然氣候又造成了中國人民熱愛勞動的民族性。不勞動不得食的現實也造成了勞動人民歌頌勞動的習慣和中國人堅韌的民族性。
低緯度地區一方面炎熱的氣候並不適合長期勞動,另一方面物產豐富到不需要大量的勞動才能生存,因此普遍性的低緯度地區的國家人民相比中國人更懶散是一個可以觀察到的現象。高緯度地區漫長的冬季和較低的勞動生產率也不利於當地人養成長期勞動的習慣。
所以你看,一個適中的緯度給我們帶來的優勢超過你的想像。地理通過各種方式影響你的生活,你敢信?
那麼有人要問了,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明得以源遠流長,其他三家都先後滅絕了呢?
這也是我國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對,地理決定了歷史,別不信,我努力解答一下。
首先,這個疑問的表述本身就有誤,甚至我不指出的話大部分人都意識不到哪裡有誤:文明古國並不止四個。
我們常說的四大文明古國,其實只是歐亞大陸和環地中海地區的四個古文明,而至少我們可以毋庸置疑的想像到在南部非洲、澳洲和美洲也應該有自己的古文明,為什麼大家一提到文明古國就當他們不存在呢?
答案就是,他們這些文明和現在統治世界的歐亞大陸文明無法有效的溝通,因此被大家遺忘或滅絕了。
文明的產生我們知道是需要人類的聚居,那麼文明的發展呢?其實就是需要各個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碰撞了。
中國的地理位置處在歐亞大陸東側,當中國文明佔據了所有能佔據的土地之後依然可以通過若干條絲綢之路和西方不同文明交流,互相借鑒學習。若干次游牧民族的遷徙和征服也是促進文明發展的一個因素。比如大家都愛吃的西瓜就是從西域傳過來的。古代騎兵的關鍵,馬,也是西域率先馴服後東傳的。
而南部非洲、澳洲、美洲等文明,由於撒哈拉沙漠或海洋的存在,和歐亞大陸文明之間在歷史上長期基本無法交流和借鑒,等到歐亞大陸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能夠跨越地理隔絕,和這些文明的交流就脫離了借鑒學習各自發展的模式,變成了滅絕和征服。
非洲大陸還算沒有完全隔絕,澳洲和美洲的隔絕甚至讓原生動物們都和歐亞大陸上走上了不同的進化道路,造成了諸如美洲整個大陸沒有大型家畜無法利用畜力發展生產、甚至都沒有發明輪子,瑪雅石器文化發展到了巔峰但是沒有發明冶金等在我們看來啼笑皆非的情況。生產力的落後造成了生產關係的落後,當遇到與之存在代差的文明的時候,滅亡成了唯一的結局。
《人類簡史》、《槍炮細菌與鋼鐵》等對此有深入闡述。
所以,中國作為歐亞大陸的一部分,沒有像大部分古老文明一樣被滅絕,這也是中國的地理優勢。
那麼,同樣是歐亞大陸的文明古國,為什麼其他三家都滅絕了,只有中國例外?
個人認為答案之一是中國有黃河。
黃河在中國地理上的存在,一方面造成了黃河流域的沖積平原,中國文明的起源即在黃土高原,而那時的黃土高原還是鬱鬱蔥蔥極其適合農業發展的。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對大自然的破壞,黃河的另一面發生了作用,那就是水患。由於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奔騰而下,到了華北平原水流突然減緩,泥沙開始沉積,黃河流著流著自己能把自己給堵了……堵了的黃河不是好黃河,古人深受水患之苦。先祖們對此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最出名的就是大禹治水。由於黃河需要不斷的治理,同時天然的帶來了上下游的交流,這樣的現實造成了中國的國家政治天然的有集權的傾向。
還記得夏的形成嗎?答對了,就是大禹治水後。也許就是治水讓禹在史上首次掌握了足夠建立集權國家的資源,或者他首次感覺到建立集權國家的必要性,然後才有了夏朝。
所以你看,黃河的存在帶來了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古代)適合耕種產生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農耕文明相對游牧漁獵文明的先進性又天然使得我們的文明不容易被滅絕。
由於上下游之間交流的需要和集中人力治理黃河的需要,我們的文字作為世間少有的表意文字而流傳,表意文字獨立於語音部分使得不同的方言地區可以通過文字進行溝通,這同樣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獨到之處。相比歐洲文明表音文字產生的各種語言,我想中文是有它的歷史優越性的。
而黃河水患的存在讓中國的政權天生需要集中使用力量來治理,也就讓中國歷史文化發展天然走向了集權的道路。而不論是誰佔據了中國的政權和地理位置,他都需要服從客觀事實,接受這個集權的文化和帶來的好處,並最終被中國文明所同化。
當然隨著長江流域被中華文明佔據,長江的治理和水利建設又一次使得中央集權達成了自我加強的結果。
答案之二是我們的天然縱深,江南丘陵地帶和東西向的長江。
對比一下尼羅河、兩河流域和印度平原,面積既小又沒有縱深可言,同時河流都是南北走向,當文明防守被突破後基本處於無險可守的地步,也正因為此,古典時期不同的文明在此落地又相繼被外來文明所征服。比如印度,多次被北方文明所征服,征服的文明留在印度又被下一個北方文明徵服。
另外我個人認為印度偏低的緯度造成印度的民族性不夠堅韌,多少也是造成印度河流域的國家多次被北方入侵者替代的原因。
而中國的江南丘陵地帶,和長江天險的存在,使得在北方平原被擅長騎射的蠻族佔領後還能保留中華文明的火種,進而成功漢化北方的蠻族,將他們轉化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而且在現代人看來,丘陵地帶的地下的無數礦藏,又是無價之寶。
當然,禍福相依,由於中國地處板塊交界處,高原和丘陵地帶占國土面積的大部分,造成很多地區交通不便,道路成本高居不下,進而影響當地經濟發展,影響人民生活質量,這又算一個劣勢了。
類似的,掌握了西部高原等地的中國,相比古代中國具有更大的戰略縱深,具備更大的迴旋餘地,但這些高原又影響了軍事力量的陸地投送效率,中國地理的影響真是一言難盡。
答案之三是我們三面環山一面環水的地勢,使得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在掌握關鍵關卡的情況下能夠做到相對獨立,在古典時期制海權尚未起到關鍵作用的年代,讓中華文明有唯我獨尊的地位和自信,讓我們到今天依然有泱泱大國的氣度。
核心區內部沒有海洋的存在,一方面讓中華文明對制海權的嚮往和重視天然低於西方地中海文明,另一方面又讓中華文明內部的交流沒有大的阻礙,大大增加了中華文明的向心力,又一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地理優勢。
所以你看,中國的地理位置讓中華文明天然是一個傾向於中央集權的國家,而輔之以一代偉人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的歷史性國策,從此讓中央之國的治理者們永遠擺脫不了統一中國的誘惑。
而中國的地形讓我們能長久的保留我們的文明之光,從未徹底熄滅。
對比一下地中海文明的地理情況,可以看到由於地中海的存在,一個統一的集權社會的建設既沒有必要性也沒有可能性,古代歐洲長期實施封建制度,現代歐洲依然離實際統一差距甚遠是有其根本原因所在。
同時由於地中海的區隔,不同地域間的融合要比中國少的多,又由於表音語言的各自演化,原本同源的民族也會在不同的地方逐漸特異化,進一步減少了歐洲統一的可能性。
而一個並不統一的歐洲的存在,讓外島英格蘭可以以小博大,執行臭名昭著的歐陸平衡策略,世界諸多現狀都可謂由此引發。
而亞洲大陸外島日本島的實力一直都離中國甚遠,避免了中國陷入歐洲這般分裂的情況的出現,直至近代中國積弱,日本明治維新,造成日本國力第一次接近中國,日本也迫不及待的想學習英格蘭,入侵分化肢解中國。但由於前面所述,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天然的對國家統一有無與倫比的堅持,即使有史上最好的機會,日本依然不能擺脫失敗的宿命。
地中海的存在又同樣為地中海文明帶來了 對制海權的天然嚮往,分裂的國家又造成比中國強的多的向外擴張的慾望,當歐陸內部無法擴張時,造成現在世界版圖的地理大發現年代就此到來。
所以怨懟古代中國輕視制海權的論點是沒有意義的,任何民族在中國的地理位置都不會有主動追求制海權的動機。但也正因為中國的地理位置使得中華文明具備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東山再起的信心,支撐了我們走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
丟掉的制海權,我們會自己拿回來!
前面說到中國三面環山,和美國左右皆海比,中國受到陸上鄰居的壓力非常之大,要花費極大的精力和實力處理各種鄰國的關係。當中華文明式微之時,這顯然是一個劣勢,但一旦中華文明走上偉大復興的道路,禍福相依,這個劣勢又變成我們能深入影響歐亞大陸形勢的優勢了,世事就是這麼奇妙。
實際上從新疆出發影響中亞和伊朗高原,進而影響中東地區,要比美國跨越半個地球近的多,只不過我們一般都被中國地圖誤導,認為中東離我們非常遙遠。
所以啊,中國搞這個一帶一路,一顆賽艇。
當然了,還是那句話,禍福相依,既然新疆近到我們可以輕易影響中東,同樣的中東也能輕易影響新疆!
現實情況大家都知道,為免政治敏感刪除答案(我寫的很辛苦……)我就不多說了。幸好現在已經出現了撥亂反正的苗頭,希望不要是曇花一現就好。
那麼中國三面環山一面環水的劣勢在哪呢?就是制海權為人所制。
美國通過政治軍事經濟手段,打造了第一島鏈,扼殺中國的制海權發展空間,當然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加,我們也可以通過各種手段打造「亞洲人的亞洲」,最終目的是將美國人在亞洲的影響力減到最小。突破第一島鏈,標誌著我們初步掌握了自己的制海權。
有朝一日我們突破了第一島鏈,依然有第二島鏈等著我們。
而第二島鏈後面,還有第!三!島!鏈!
第三島鏈的夏威夷已經成為美國的一個州,也就是美國宣示這裡是美國的核心利益所在,這也是美國的底線。你看美國就不會接受第二島鏈關島的加入,說明中國最好的預期就是突破第二島鏈,隔著第三島鏈和美國分享太平洋海域了。只有突破第二島鏈才能說中國完全掌握了自己的制海權。
另一個劣勢就是中國的海上運輸線超過了中國海軍的掌控範圍。
紅色是現行航運線路,這張圖就能看出中國的海上交通線有多麼的為印度所制。沒有一個強大的海軍,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就無法得到保證。
甚至我認為這是中國地理上最大的劣勢所在。
接下來是中國非核心區的青藏高原、西域盆地和東北地區。
當這些地區不在中華文明的直接控制之下時,他們的存在對中國來說都是劣勢。
我們知道文明的衝突一般都遵循的原則是高海拔地區向低海拔地區前進容易,高緯度地區向低緯度地區前進容易。這三大邊疆地區相對中華文明核心區都是佔據地利的存在,並且自古以來也給中華文明帶來了不少的戰亂和損失。但中華文明的主體抓住歷史的機遇將這三大地區掌握住,劣勢就一舉轉變為優勢,針對陸上鄰國大多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優勢地位。
最近的中印衝突也是印度對中國陸上戰略優勢地位的一點反應,當然由於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海上戰略優勢太大,個人覺得雙方並不會有實質性的衝突發生。上一次中印戰爭時中國對外依存度和海運敏感程度和現在不可同日而語,所謂世易時移是也。
青藏高原離印度很近,容易受印度影響帶給古代中國的另一個好處是強盛的吐蕃在引入佛教後自我閹割了,吐蕃的國家潛力被宗教束縛,從此不再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邊患。為近代中國將西藏收入囊中打下了基礎。
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帶來的另一個好處發源於高原的大江大河,豐富的水資源,配合青藏高原影響下的氣候,使得中國東南線非常的適合農耕民族的發展,為我們帶來了世界最多的人口,而這世界最多的人口,一度被認為是劣勢,走了很久的彎路,但實際上我認為認同統一的中華文明的價值觀,具有中華民族特有的堅韌不拔的毅力的勞動人民,正是中華民族走上偉大復興的最大優勢所在。
至於北面的蒙古高原,曾經誕生了恐怖的元朝的地方,雖然種種原因造成我們沒有將它握在手中,但是一個緩衝國的存在總好過直面北方的鄰居。
提到北方的鄰居,不得不提到我們另一個非常巨大的劣勢,東北丟掉了圖門江出海口。
種種原因中國失去了圖門江出海口,造成黑龍江吉林都無法直接通過海運與外海溝通,這也是東北衰敗的其中一個原因。
感覺意猶未盡,所以就暫時不寫總結了。
林林總總說了一些,主要是從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回答問題,以後想到再補充吧,希望能夠讓大家對中國地理和地理導致的各種奇妙的現狀多一些了解。
跟世界各大國比起來,比美國稍差,比其他都好。
中國地理條件,是一個天生適應強國,而不適合弱國的玩法來的。優勢劣勢可以轉化
中國周邊有二十個鄰國,人口,資源,市場都是世界最大,只要中國經濟最強大,保持和平,互相貿易,以中國地理位置基本肯定是世界最強大的亞歐大陸中心,就像現在德國在歐洲那樣,美國遠離歐亞大陸,就像英國脫離歐亞大陸,自然發展會受到壓制
同樣,如果中國弱小,各種周邊蠻族入侵,那就慘了。這樣例子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中國一旦危機往往就是周邊幾個地方一起危機。就像德國一旦陷入戰爭都是幾個國家一起打德國。而英國美國正好相反,一旦開戰孤懸海外,完全超然
所以德國中國天生有促進歐亞大陸和平的潛意識,英國美國天生有搞亂歐亞大陸的潛意識北緯30°。青藏高原成就了江南地區,在世界同一緯度,都是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的荒漠。然後就是南北東西跨度比較大,各種氣候類型基本都有。旅遊的話,真的不用出國。除了地中海氣候。
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適合人類居住的國家。
宜居面積50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美國。
主要國土全部在世界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北溫帶地區,並且靠近海洋,降雨豐富。
國境南方是熱帶原始森林覆蓋,西方是喜馬拉雅山和高原,北方是蒙古戈壁大沙漠,這些天塹有效阻止了敵人的入侵可能性。
中國的河流基本上都是從乾旱區往濕潤區流淌,水資源分布極度不均衡。
中國缺少一條從亞熱帶濕潤地區向北流淌的大河。。。還得我們還得南水北調折騰
風平浪靜的地中海和適合人類生存的海島可以讓歐洲早幾千年點亮航海技能,海貿商業思想根深蒂固。世界上最早的金融銀行、保險、公司都是跟海貿有關,區區幾十萬人的威尼斯能跟奧斯曼在海上懟一百年,上百萬人荷蘭更是全世界撈錢。
【地中海的話只要別冬天出去作死就好了,埃及的破草船看著跟龍舟似的也能出來浪嘛】
中國周圍是大洋、戈壁、高原、雨林和喜馬拉雅,比較封閉,不容易被蠻族打進來成為唯一倖存的古國,但是也與世界的發展脫節。五千年打滿全場只丟三個球,很厲害了。
以資源來看缺銅少鐵(淺層優質鐵礦),沒石油(以古代的開採水平),對抗蠻族需要更強的冶金技術,歐洲的農村鐵匠能做火槍的時候,中國政府造槍管都費勁,就更別說玩希臘火之類的黑科技續命了。
尤其是缺銅這一點非常重要,西方王朝經濟崩盤至少還可以靠收鑄幣稅來續命度過危機,但在中國鑄幣居然有虧本的風險,只能坐視錢荒,就更別說造銅炮了
優勢:1.中東部地勢相對比較平緩,利於生產居住。
2.背靠面積超大的亞歐大陸和面積超大的太平洋,使得季風可以形成,夏季帶來豐沛降水,滿足農作物水熱配合條件。
3.西部地勢高,有高大山系,阻擋了西部北部勢力的入侵,利於政權的延續和文明的發展。
4.海岸線長,海洋物產豐富,也是天然的屏障。
5.面積大,經度緯度都跨度很大,物產資源都比較豐富,自給性強,遭受外部勢力封鎖時仍然可以發展。
劣勢:
1.物產豐富帶來閉關鎖國,盲目自大。
2.作物生長條件好,使農業發達,大河文明昌盛的同時也局限了海洋文明的發展。不能大幅度利用海洋,缺乏冒險創新的精神。
3.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內海,海洋控制力弱。
4.西北部的地勢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民族的擴展。
5.各種資源的分布並不平衡,相互配合差,資源利用率差,導致了後來的發展差異,隱含了許多社會問題和發展問題。比如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過大,可能導致嚴重的矛盾。
一定推薦這本書給你~
——————————————
如果本來對地理沒多大興趣,要想在腦海里開闢出一塊有關世界地理知識的領域,可以試著閱讀《地理與世界霸權》。翻開這本書,你收穫到的不僅僅是循規蹈矩的地理知識,有趣的是,還幫你理清了地理與世界文明史之間的關係。它為你打開一扇縱觀世界文明與橫觀世界地理的大門,感受在光陰交替中緩緩變化的人類文明風光。在受到諸如地勢、熱量、水分、植被和海陸分布等地理因素的作用,各地文明、國家遵循相對應的關係而有所生髮和消弭。於此處向我們未知的地方望去,不禁感嘆,原來看似靜止的當前,實際上正順著歷史大河的方向汩汩向前,而歷史的動量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這本成書於100多年前的地理書,在參考資料不夠充分,插圖配備不夠完善的情況下,作者詹姆斯·費爾格里夫力求將這部創作於20世紀的地緣政治學作品呈現在世人面前,循循闡述地理因素對於世界歷史的支配作用,以及那些對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地理事實。全書將地理條件與歷史進程交織起來,編製出了一副巨大宏偉的視野,令後人嘆為觀止。
《地理與世界霸權》由英國地理學家、地緣政治學家、教育家詹姆斯·費爾格里夫撰寫,其主要從事人文地理學和地緣政治學的研究,深受英國著名地理學家哈爾福德·麥金德的影響。本書面世後一度成為歐美高校地理學專業暢銷教科書,在歐洲大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對於一本理論書,或多或少會有文字艱澀難懂的感覺,尤其是外國人寫就的書,因國度文化造成的閱讀障礙在所難免,甚至一句話得用力拆解成好幾句來品讀。但值得讚許的是,這本書基本上不存在什麼難懂的地方,閱讀者只消理解前後邏輯關係,語言上咬文嚼字的情況基本就不存在。這裡得感謝本書的翻譯胡堅,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在理解原著的基礎上,遵循我們中國人自身的閱讀習慣,幫助閱讀者獲得通暢而愉快的閱讀體驗。
讀了《地理與世界霸權》,我才逐漸理解為何人類文明會發源於古巴比倫、埃及、中國、印度,而非其他國家。希臘曾在歷史上擁有很長一段時間的燦爛文明,但為何依舊不曾建立一個統一的政權?蒙古人在古代曾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擁有最大版圖的朝代,為何最終依舊將霸權交還給了漢族?為何大清最終會滅亡,並非單純因為世界文明在進步而大清的步伐已經跟不上歷史的進程。而非洲時至今日依舊是普遍落後的狀態,也並非是巧合,一切都是可追溯的。
……所有有關人類文明的為什麼,其實都可以在地理上尋找到答案。正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理條件優越還是惡劣,所孕育出來的人會有所不同,無法逃避的環境造就了當地人與眾不同的個性。
歷史必然會受到能量的分布,各種形式的能量的分布,以及妨礙或促進人類利用能量的事物的分布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地球表面現有的全部能量,幾乎都來自太陽的光和熱以及其他形式的輻射能。雖然赤道地區非常炎熱,貌似太陽的能量最直接積蓄於此,那裡也存在世界上最為豐富的物種,就應該最適合人類生存。但實際上,人類能最好地支配能量的地方卻是在溫帶,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一部分同時也是在歐洲。
熱帶 陰影帶內的常年氣溫從不會低於華氏50°(攝氏10°) 圖片繪製來自 豆瓣賽百浪子↑
終年雨量豐沛的地區 圖片繪製來自 豆瓣賽百浪子↑
會出現如此差強人意的情況,正是因為能量支配的不同。赤道一年四季溫度變化不大,雨量充沛,那裡的每一天都很像,氣候適合各種生物的生長,人們獲取食物非常容易。可是在遙遠的北方,一年存在極大的溫差,為了保暖、生存,必須窮盡其術,為了獲取食物,他們還需要付出極大的艱辛。於是,生存的需要激發了不同地理位置人們的鬥志,影響了人腦的發育。以至於今日我們常會聽到世人對於非洲落後的評論,貧困和懶惰,簡直成為了他們的標籤。如今非洲依舊有大部分地區保持野蠻的生存方式,卻是由地理條件深度影響的。懶,既能成為說明,卻也並非絕對。
而位於溫帶的尼羅河流域,成為了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古埃及人佔據了尼羅河三角洲和尼羅河下遊河谷約700英里長的地帶,這裡不缺河水灌溉又有沙漠作為天然屏障,由尼羅河衝擊出來河谷,並有來自阿比西尼亞的洪水帶來的衝擊土。在埃及的北邊,是一片汪洋,遠古時代人們對大海一無所知,內心充滿敬畏,所以基本上沒有人敢涉足。在這塊擁有天然庇護的地方,埃及人在無需擔憂外來入侵的情況下和平地生活了2000年,並充分發展了該地的文明。
同樣受到海洋保護的希臘人(又稱為赫倫人),多海的環境保持了他們國度的獨立性,並一度稱雄于海洋。希臘人的理想一直都不是帝國,而是政治,但其在政治上的才幹卻一直未有進步。所以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這個帝國也隨之瓦解了。其時,希臘因地理環境上的獨特,以及在軍事上存在短板,不斷遭到北方部落的入侵。對地理環境的支配,使得希臘人懂得了更多積蓄能量的方法。即便有海洋的保護,這裡的人卻有著非常強烈的城邦情緒,這也是他們從未建立過一個帝國的其中一個原因。
(亞力山大大帝石棺上的浮雕,描繪了希臘人與其蠻族對手之間激烈的戰鬥場面)
說到人類文明,怎能不說到我們的中華文明呢?中華文明主要誕生於渭河谷底,這裡有半沙漠化的環境,四季分明,夏天十分炎熱而冬季極為嚴寒,一年四季溫差大,水源卻並不是十分充分。就像尼羅河流域文明的誕生差不多,這樣的地理和氣候環境,有利於人類積蓄能量以及支配能量,此處自然而然誕生了華夏文明。在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華中和華南地區都是未開發的,那裡叢林密布,導致人類文明向南發展十分緩慢。一直到秦朝,才開始對南方實施有效統治,直至漢朝,即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才完成了中華文明的向南發展。
中國內河自古以來就十分密布,發達的江河運輸被看作是商貿往來的天然通道,可以這麼說,中國歷史是一個受河流支配的歷史。那麼,對於著名的李冰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在中國歷史上廣受褒獎,就可以理解了。所以,中國人一直將道路稱為「旱路」,將河流稱為「水路」。
中華文明除了受江河體系的影響,還受高原的影響。北方的游牧民族因生活在草原上,大片的草地不生產糧食,那裡的人只有以放牧為生。一片草原被損壞後,這些人便只有遷移到其他的區域去。從前這些未開化的民族擁有勇敢而勤勞的秉性,為了生存,他們一生都在遷徙。以較小的單位遷移自另一片區域,並在這個區域完成一段時間的生命旅程,因此,他們的歷史就跟他們的生存方式一樣,在人類歷史上來去都像一陣風,留下的痕迹甚少。
雖然成吉思汗統一草原,有一段時間中原地區也被蒙古人統治。但人類文明歷史從來都是文明的一方是勝者,最終,元朝被明朝取代,少數民族不夠進步的文明終究還是讓位於漢族的文明。同樣的,為何最終清朝會衰敗,既因彼時的清朝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文明的步伐,也因,由清朝所建立起來的泱泱大國難以困囿這個國度亟待發展的文明,這個天下,依舊是歸還出去了。
作者詹姆斯在100年前就已經有過預言:一方面,不論清朝統治者的結局如何,中華民族並無衰落之象;另一方面,中國的歷史仍將受地理環境和來自陸地和海洋的一些龐大勢力的支配,尤其是這些勢力之間的相互作用,會使中國越來越趨向於統一,並結合得比過去更加緊密。
100年後,中國已然成為世界上的發展中大國,文明的步伐一直疾步向前,清朝統治者的結局也早已經落定了,但因地理環境帶來的困厄依舊存在著。從地理環境來預言一個國家的未來,詹姆斯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具體而有說服力的交代。
——————————
作者:阿瑤 公眾號:書未來 ID:suwlai
地處大陸的東端,緯度不高,所以雨熱同期適合農業。然而在現在這是個大大的劣勢,因為這意味著中國大部分地方的夏天都很難熬,每年到了夏天國內媒體上都能看到學生聲討學校,旅客聲討車站:你們憑什麼不裝空調?西歐和北加就要好多了,夏天除了極少數時候根本用不著空調。。
各種優勢和劣勢各路大神都總結得非常全了。在這裡我只想糾正一下少數人的一個錯誤觀點:認為平原越大越好,越多越好,山地丘陵越少越好,其實這是有待商榷的。其實,養育我們的,不僅僅是平原,還有山地,丘陵,河海。土地過於平坦不利於降雨和儲藏水資源,而山區則多是水資源豐富地區。北京城區很平坦,很利於建設城市、發展經濟,但是如果沒有燕山提供豐富的水資源(密雲水庫,十三陵水庫等),北京將成為一片赤地;如果沒有薊縣山區提供水資源,天津將是一片荒涼的鹽鹼地;如果新疆沒有天山,阿爾泰山、昆崙山的水資源流入塔里木盆地和 準噶爾盆地,新疆現有的那點可用土地都將完全淪為沙漠或戈壁。
至於丘陵,其實對經濟和發展的制約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我的老家是江西羅霄山脈地區,典型的丘陵地帶。小時候看到門前連綿不斷的山包簡直感到絕望,經常問自己同樣的一個問題——這麼崎嶇不平的土地以後怎麼發展啊?但去年回家過年時已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村裡修了一條新公路,以前的「山」在推土機下完全變成了平地,以前去縣城要「翻山越嶺」一個上午,現在去縣城只要沿著新公路開5分鐘的摩托。在現代的工程技術面前,丘陵根本就不是事兒!
------------------------------------------------------------------------------------------------------------------
其實我們比較一下全世界經濟特別發達的城市,背靠大平原的少之又少,紐約,洛杉磯,東京,香港,廣州,深圳都不背靠大平原,他們背靠的都只是小平原,甚至只是一片小平地而已。像深圳和香港山地佔比非常之高,但絲毫不影響深圳和香港經濟的發達。原因是現代社會不再是農業社會,農業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小。喜歡平原大而多的人無非是覺得平原適合種植農作物、易於建設道路和房屋等。農業不值錢,靠農業是撐不起一個經濟發達的城市的,至於建設道路、房屋、工廠等,平原比丘陵、山地並沒有特別大的優勢。
其實對經濟發展影響比較大的就以下幾個方面:1、緯度。緯度低太熱,緯度高太冷,中緯度最合適,絕大部分經濟發達地區都在中緯度區。2、海拔。海拔500米以下最優,500~1500米的高原屬於普通,1500米~2800米的海拔屬於尚可忍受,超過2800米就不再適合大量人口生存了。與其爭論是否是平原,不如爭論是否是低海拔,只要海拔在500米以下,平原與山地的區別其實並不是特別大。3、淡水資源。淡水資源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是否是平原,沒有豐富的淡水資源,城市就無從發展。降雨豐富地區,淡水資源豐富的山區都是城市發展的有力保障。4、港口。要港口就要靠海,靠湖,靠河。靠海最優,靠湖次之,靠河更次之。靠湖,靠河都必須是能與海洋相連的大湖大河,內陸湖,內陸河,小河是沒有用的。
總之,土地的質量講究的是均衡,對於身處中緯度地區的中國來說有山有水有平地的土地就能稱之為優質,如能低海拔、臨海洋則為上上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