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既有煤炭又有鐵礦,為什麼不發展鋼鐵業而是直接出口這些礦產?

澳大利亞的煤炭儲量和產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且煤質較好;
鐵礦儲量世界排名第四,且品質很高; 鋁土礦儲量更佔據世界的三分之一強。問題是澳大利亞為什麼選擇直接出口這些礦產資源而不是發展鋼鐵業、鋁業?盼理性回答。


問得好。這個問題很複雜,但是答案和澳洲製造業為何沒有競爭力是一致的。簡單的講,就是Dutch Disease.資源出口性經濟具有資本密集的屬性,勞動力主要在服務業就業。 一者吸收資本一者推高勞動力成本,帶來製造業成本過高的弊端。且伴隨礦產出口的高額貿易盈餘,外匯往往幣值走高波動也大,進一步壓縮營收。兩頭擠壓下,製造業死亡是幾乎不可避免的結局。因此資源富集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兩級分化非常嚴重:雖有高福利民主體制如挪威澳洲加拿大,更多的是中東蒙古俄羅斯乃至巴布亞紐幾內亞這樣的高失業高基尼係數高腐敗的案例。

具體到鋼鐵,鋼鐵有很多種,被出口的較多的是粗鋼。鐵礦石出口距離不是問題,但鋼加工的越精細,定製的程度越大,越趨近於買方驅動,越需要離市場近。中國作為世界第一鋼鐵出口國,2/3的鋼材出口集中在韓國和東盟。世界主要鋼鐵生產區和鋼鐵消費區都相距很近。所以澳洲作為地廣人稀的國家,鋼鐵消費能力很有限,即使發展出口,總產能也是很有限的,何況粗鋼的附加值有限。因此即使賣鋼比賣鐵礦利潤高些,鋼材市場限制也不足以培育出大規模鋼鐵工業。而且同汽車一樣,鋼鐵製造業也是規模經濟,贏家通吃。固然澳洲的單位投入品成本低,但中日韓的鋼鐵市場遠遠大於澳洲,隨著產量提高,澳洲鋼鐵的單位產出成本就不佔優勢了。

2011年博思格(BlueScope Steel)關閉了一半產能,基本停止了他們公司的本土鋼鐵出口。媒體當時有一場大討論,許多人認為中國是搶走澳洲鋼鐵就業的元兇。在他們看來,中國的競爭優勢來自惡劣工作環境,忽視環境成本和操縱人民幣匯率。雖然這些指責並非虛構,但是澳洲公眾沒有看到問題的根源:澳洲製造業的死穴在於荷蘭病。嚴謹地看,澳洲的鋼鐵製造是逐漸萎縮的,但是從本世紀起澳洲鋼鐵製造業和其他製造業衰退地格外厲害。大宗商品的超級周期使得澳元非常昂貴,且原材料的成本上升使得本來不那麼關鍵的人工成本對利潤率格外重要--澳洲的人力成本是世界最高之一。荷蘭病從成本和價格兩邊擠得澳洲製造業瀕臨死亡。澳洲的經濟特點決定了澳洲製造業必然夭折,非理性地指責中國反而會蒙蔽自己。

而中國當時沒有意識到的是,這成績斐然的中國出口"戰略",其實是中國自己的死穴:過去一年裡的產能過剩危機和全國性霧霾,算是中國病的癥狀一二了吧!


鋼鐵冶金狗從工藝角度來回答下。
(爪機無力,見諒)
首先,應明白一點,鍊鋼不必非用鐵礦石。鋼鐵製造流程分兩種,一種是以鐵礦石為原料的長流程,另一種是以廢鋼為原料的短流程。對於人口不多,高度發達的袋鼠國,廢鋼積蓄量較多,電爐短流程鍊鋼就基本可以滿足國內鋼鐵需求,鐵礦石鍊鋼無用武之地。
其次,不是每種煤炭都可以用來鍊鋼。煤炭在鐵礦石為原料的鍊鋼長流程中主要用於焦化配煤、燒結配煤和高爐噴吹。燒結配煤和高爐噴吹對煤種的要求不高,但焦化配煤中則比較坑,必須有一定比例的焦煤(什麼叫焦煤?可百度之),焦煤的坑爹性在於全球的分布不均,中國焦煤資源比較豐富,日本也大量從中國進口焦煤,袋鼠國只能望洋興嘆。
再次,鐵礦石是不能直接使用的,處理過程污染嚴重。雖然澳礦品位高,也不能直接入爐,需經過燒結工序。燒結過程中會排放大量各種污染物,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二惡英、呋喃等,前兩個是酸雨元兇,後兩者是致癌物制,西方國家深惡痛絕。
最後,鍊鋼出了鐵礦石和煤炭還遠遠不夠。鋼鐵工業是物質和能量高度集中型行業,涉及的主要物料出了鐵礦石和煤炭外,還需要石灰石、白雲石、耐火材料、保溫材料、合金等輔助原料,鼓風、水、電、氣(氧氮氬)等能源介質,總之是一個複雜的集成系統。
綜上,考慮袋鼠國國情(法規、市場、勞動力等),用鐵礦石鍊鋼不僅多此一舉,而且得不償失。
以上。


鋼鐵企業跟賣礦石的比沒賺什麼錢。在與澳洲人工成本有可比性的國家,規模化和技術積累的代表企業,鬼子的新日鐵,過去十幾年最好的年份純利潤不超過銷售額的6-7%,不好的年份更低甚至虧損,賺一點辛苦錢。國內的鋼企特別是近一段時間,普通鋼材產能過剩,競爭太激烈,煉一噸鋼賺的錢能買一根冰棍不是說著玩的。澳大利亞就算建鋼鐵廠,利潤不高甚至虧損也是可以看得見的。

而他們的幾家大的礦山企業,在正常年份純利潤輕鬆超過20%。幾萬人的公司,一二百億美元的純利。老天爺給的待遇太好,地底下的石頭挖出來就能換錢,全世界搶著買。又費勁,又污染環境,賺點小錢甚至賺不著錢的產業,他們還真看不上眼。


只鍊鋼當然沒什麼太高的附加值,算上基建和環境治理的成本,還未必能賺錢。直接出口礦石省心省力。

鋼鐵產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重工業的敲門磚、鋪路石,是開展後面高附加值重工業的前提條件。普通鋼材不值錢,但加工成零件,再組裝成一個個設備,最後變成某個行業的成套裝備體系,才能有高價值。這個產業鏈上不光有鋼鐵、機械,還要有化工、電子,非常之長,需要的人力物力和技術都非常多,顯然不是澳大利亞一個長期作為原材料基地的經濟體能夠輕易拿出來的。

附加值的問題,舉個例子:304不鏽鋼一噸大概1.3萬人民幣;304的M5墊片一個大概1角錢(已經是批發價了),重量大概3.3克多一點,1噸有大概30萬個,能賣3萬。


我覺得可以從社會結構和市場的角度來說這個問題。

一個常見的誤區是認為賣成品會比賣原料掙的更多。但其實,銷售成品更賺錢是建立在能夠提高社會生產效率的前提下的。更何況還不一定能賣出去。

澳大利亞這個國家不同於世界上其他的大鐵礦產地(中國是第一位),它的人口稀少且聚集在全國數十個分散很遠的城市,且只有水路通往其他可能的消費國。簡單說它的特質決定它不應該出售成品。

加工鐵礦石不同於開採,勞動力密集的需求之外加工還需要時間密集需求。高爐一旦點燃就必須持續投料和產出,產出的原鐵必須立刻加工成形。這背後是一個規模龐大的保障體系,一個鋼鐵廠需要有多個礦場提供原料,要有可靠的運輸渠道保證輸送,為了應付不可避免的中斷還需要儲藏設施。對於澳大利亞來說,這幾點都難以保證——靠近的礦場一般只有一個兩個(和其他國家買也可以但是會降低議價地位,這個後面會說到),距離特別遠(基本沒有橫跨大陸的交通,只能海路或者繞大陸運輸),有大面地皮的地方不適宜設置工廠。

除了保證生產穩定之外,資源對於澳大利亞來說也並不是簡單的問題。首先煉鐵需要水和燃料(或者電能),這兩樣澳大利亞都不富集,特別是水,在適合設廠的地區大多缺乏。其次,如果要生產鋼材需要摻雜、提純等流程,需要的材料和設備都需要穩定的供給。對於澳大利亞來說,保證這些同樣要麼會降低議價地位,要麼需要一個產業鏈的支持。

阻礙生產的最大的原因當然還是人。一個鍊鋼廠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涉及工程、化學、材料等領域,還有各色生產安全崗位需要填充。目前澳大利亞的礦產方面專業技術人員尚有缺口,很難再去從0開始創造冶煉人員的儲備。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阻礙是,冶煉污染環境。採礦尚可避免大規模的有毒化學重金屬污染,但冶煉難以避免。澳大利亞人是不會輕易同意的。

然而我們反過來看,只賣不煉有什麼不好嗎?其實還真沒有。

除了不需要去考慮上面說的那些困難外,最重要的是確定了澳大利亞鐵礦石的市場地位。不同於鋼材市場競爭,澳大利亞的高品位鐵礦石屬於壟斷資源。雖然這一資源現在受到市場行情的影響並不掙錢,但是被壓縮的利潤遠小於成品鋼。而且,由於不需要向其他國家伸手要資源,議價地位很高。畢竟鋼材是消耗品而高品質鐵礦石是降低生產成本的重要原料,一時的市場低迷很難持續。

最後,當然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放棄可能的更大利潤的。澳大利亞也在積極吸納組建高級工業的人才。不過這種產業的建立都不是一個十年兩個十年能搞好的,估計在2020年之後能少許看到變化吧。


首先,發展製造業會污染環境,與澳洲的整體價值觀是相悖的。

其次,製造業首先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早起(工業革命後至2000年)澳洲不具備這樣的人口優勢。

再次,製造業的黃金期是工業革命後到信息化革命以前,如果現在澳洲再搞製造業,是與國際經濟大勢背道而馳,玩別人玩夠的遊戲。

最後,以後的製造業,帶動的就業不如服務業。說一個數據,早起美國的製造業人口比例佔六七成,服務業之佔3%,然後是農業人口。科技革命和技術革新以後,農業人口和製造業人口急速下降,只有服務業的人口不減返升,是因為只有服務是不能被機器替代的。所以中國現在也要發力發展服務業,原因是一樣的,就是經濟大勢,服務業才是可持續又環保的 拉動就業的主力。


我認為主要是澳大利亞是一個勞工成本巨高的國家,且鋼鐵行業屬於高污染行業,在澳大利亞這種環保標準很高的國家很難得到批准,不如出口鐵礦石和煤礦來的省事,且憑藉其在鐵礦石在世界範圍內的壟斷,利潤驚人,讓中國等製造業大國生產,避免了本國污染,又輕而易舉賺到大錢,何樂而不為呢?


總結一下:
澳大利亞發展鋼鐵業的優勢:煤鐵資源優勢為澳發展鋼鐵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僅此而已,除了資源澳發展鋼鐵業儘是劣勢。
澳發展鋼鐵業的劣勢:
1市場:國內市場太小;國外市場太遠。國外市場太遠,不僅增加了運輸成本;而且增加了時間成本,對於一些時間要求較高的訂單就無法滿足。
2人力:澳既沒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又缺乏發展鋼鐵業的工程師、高質量技術工人。澳大利亞現在的鋼鐵從業人員,工資又高,技術和效率又比不了日本、德國等。
3技術:澳鋼鐵業在技術專利上先天不足,又因為人才匱乏、產業體系不完整,創新乏力。
4配套產業缺乏:澳沒有健全的工業體系,鋼鐵業的周邊產業也不完整,很多原材料和零配件需要進口,推高了成本。上下游產業鏈的缺失也影響了產品研發和技術進步。
5澳大利亞在安全、節能、環保上嚴苛的要求,也增加了鋼鐵業的成本。
除此之外,國際鋼鐵市場競爭激烈,尤其是近年中國的鋼鐵業的產能過剩使得鋼價極度低迷。很多國家對國內鋼鐵業大幅補貼,對進口鋼鐵徵收重稅甚至設置貿易壁壘。這些都加大了鋼鐵出口的難度。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澳大利亞的荷蘭病使得澳元不斷升值,人力成本壓力進一步上升都使得澳大利亞鋼鐵業經營日艱。


一, 澳大利亞國家人口少(2400萬)需求量就少
二, 國家出口礦石帶來的採礦工作崗位需求是一個很重要的就業和稅收來源.
三, 鍊鋼會產生環境污染.
四, 澳大利亞的冶煉技術差和規模小.
五,澳大利亞是極度發達國家,工人工資高得離譜, 會造成產成品價格高, 競爭力下降。宗上所述幾點就沒必要自己搞成品了,所以就直接出口啦。


袋鼠國有議會,袋鼠國有碳稅,袋鼠國人工成本太高,袋鼠國物流基本靠公路,然後袋鼠國苦逼的表示產煤區和產礦區不是很近…


荷蘭病

「荷蘭病」(the Dutch disease)是指一國特別是指中小國家經濟的某一初級產品部門異常繁榮而導致其他部門的衰落的現象。「荷蘭病」的經典模型是由W.M.Corden和J.PeterNeary在1982年給出的。兩位作者將一國的經濟分為三個部門,即可貿易的製造業部門、可貿易的資源出口部門和不可貿易的部門(主要是一國內部的建築業零售貿易和服務業部門)。

20世紀60年代,已是製成品出口主要國家的荷蘭發現大量天然氣,荷蘭政府大力發展天然氣業,出口劇增,國際收支出現順差,經濟顯現繁榮景象。可是,蓬勃發展的天然氣業卻嚴重打擊了荷蘭的農業和其他工業部門,削弱了出口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到20世紀70年代,荷蘭遭受到通貨膨脹上升、製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長率降低、失業率增加的困擾,這種資源產業在「繁榮」時期價格膨脹是以犧牲其他行業為代價的現象,國際上稱之為「荷蘭病」。


最大的問題是:「能源「

冶煉1噸鐵需消耗:礦砂1550kg、溶劑220kg、保溫劑等10kg、煤炭400kg、噴吹煤150kg、焦粉52kg、電耗158kw、水1.24m3、蒸汽10kg、氮氣30m3、壓縮空氣13m3、氧氣35m3。

鍊鋼需要大量的水、電、煤,澳大利亞支撐不起這樣的能源消耗。也沒有這樣的人力和資本來打造這樣的能源供應體系。鍊鋼大國都是發以鋼、電、煤的聯合工業體,中國鋼企大多集中在華北、江蘇也是因為用煤方便。


因為澳大利亞的礦業老闆缺乏長遠戰略眼光。


我不是研究經濟的,只能從現象上去看,我在澳洲所見就是:
1.滿大街都是銀行,而且存貸利率都很高,早年把人民幣換成澳元存銀行,收益基本上就相當於國內理財產品。
2.除了銀行就數移動通訊運營商多,估計大多是虛擬運營商。
3.保險產業發達,而且競爭激勵,但大部分財險屬於強制參保。
4.和國內比,超市裡蔬菜比肉貴。幾年前可樂都是進口的。
5.本土汽車製造基本上屬於自娛自樂,可有可無。
6.國富,社會保障、基礎設施投資攤到人頭上還是十分可觀的數字,特別是NBN投到光纖基礎設施上的錢,一直被當成個笑話。
7.人力資源短缺嚴重,教育產業產量不足,積極吸引技術移民。


機械化程度高到什麼程度,操作者工資不錯嗎


鋼廠存在三要素:解決就業,支持重工業,出口換錢。看看澳大利亞,這三點都不需要。@_@澳大利亞人少,地大,資源豐富,不差錢。軍工國防不發達,現在掙得就夠花了,也沒必要發展重工業工業。英聯邦國家,大洋洲獨大,再加上戰爭基本不用擔心。再看看鋼鐵企業三大弊端:超級廢水,超級高能耗,投資利潤超級有限。那又何必發展高污染,低產出的鋼鐵製造業呢?!


鍊鋼產業負外部性太強。把鐵礦和煤出口,付一些加工費就能避免污染和碳排放,何樂不為?

鍊鋼會佔用大量水資源,且排放污水。而澳洲水資源不足,且生態環境脆弱,部分地區的污水處理甚至需要反滲透。由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承擔比較適合。


加工的利潤率跟直接賣礦的利潤度差遠了,同樣的資金,你是開鋼鐵廠還是擴大挖礦規模?


中國十個工人的工資加起來也沒一個袋鼠國工人的高,管理層的工資就差得更大了,再加上環保費用超貴,中國基本沒有環保費的,怎樣與中國鋼競爭,又沒有高精技術與日本鋼競爭,所以只能放棄了。


澳洲人均GDP雖然高,但商品很匱乏,有錢沒處買東西。


推薦閱讀:

「資本管制」只可能出現在金融危機中嗎?還有哪些情況下,一國會進行資本管制?
為什麼百事可樂、可口可樂、雪碧要花這麼多錢請這麼多明星做廣告?
為什麼區分生活用電和企業用電,然後進行差異定價?
歐元(歐盟)經濟區的現狀和未來是怎樣的?
為什麼說凱恩斯主義只能短期解決問題?

TAG:經濟學 | 鋼鐵工業 | 產業經濟學 | 澳大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