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傢具是否使用釘子聯接,為什麼?

在我的印象中,中國古傢具是純粹的榫卯結構,而沒有使用釘子。在沒有使用釘子這一角度,其原因是什麼呢?是純粹的實用角度還是文化角度?


在世界工業化以前,釘子的生產成本並不低。

而在中國,從2500年前魯班祖師爺時代,木工和木質建築就已經形成行業規模了,那時候的鐵器和銅器,都是相當重要的戰爭資源。我們祖先的傢具,也僅僅限於王公貴族吃酒(更有可能是醪糟)肉、書寫、閱讀用的『』幾『』!
青銅(鐵器應該剛出現,或出現不久)最多也就是應用在戰爭武器上(矛、戩、戟、戈、箭,城門、戰車…………)而在那時候,魯班祖師就已經學會開十幾種隼了。

類似釘子這樣的物件,都還需要鐵匠一個一個的製作。
在那個年代下,製作出來的釘子,個頭兒最短的也有十幾厘米,釘帽也有2厘米以上的直徑。這樣巨型的釘子,還是會用到的,但僅僅是用在建築上並且配合卯隼結構一起使用,(到了隋唐時期,李世民為楊廣,在太原建造的行宮中,就用到過釘子。),但你能想像這樣的巨型釘子應用在傢具上么?

而且,那個年代製作出來的釘子,都是純鐵釘,柔韌度較好,抗拉力尚可,強度不是一般的差,釘子也不是釘入木材的,而是用另外的工具鑽一個孔,然後用燒紅的鐵棒,將孔內壁碳化(防止生鏽),然後再用鐵釘連接。

也就是說,在那些資源匱乏的年代,給木材釘一個鐵釘的成本,不比開隼更低。

古代的車輪上,有滿滿的兩圈甚至三圈釘子。這些釘子也都是配合卯隼結構使用的。那個年代的車,更重要的功能是運輸,而不是交通。
而且那時候的冶鐵技術,是非常重要的軍事科技…………………

這就造就了古代木工,要用開隼的方法 ,做木工活兒。隨著年代的積累,我們形成了成套的開隼技術和文化。

————————————————分割一下——————————

以上是我們室內傢具出現之前。

到了宋代或者宋代以後,中國才出現成規模、系統的室內傢具。這時候我們已經在建築上,形成了成規模、系統的、成熟的隼卯結構。卯隼結構隨著室內傢具的出現、時興,又迎來了新的輝煌,產生了新的高度!
而釘子的進步就顯得太慢了。慢到它仍舊無法解決自身硬度的問題,也無法降低到把大量鐵器,批量生產、普及的程度。

照搬照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發展出更為靈巧、精密的、複雜的隼卯結構,就演變成了木工入門課程,和每一代木工必會技術。
到了明代,隨著海運的發展,中國人也在東南亞發現了那些更加適合做傢具的木材。可問題是,對於這些熱帶雨林硬木,釘子壓根就釘不進去呀!不但古代的鐵釘釘不進去,就今天的鋼釘也無能為力呀(隨著鋼釘釘入,木材也劈開了)。

古人不用釘子,並非是不喜歡用,而是釘子很貴,作用很小,釘入成本比釘入木隼成本還大。


唉,誰能穿越一下,給古人們,送點兒今天不值錢的釘子回去呀!相信古代的木工,拿到今天的釘子或者螺紋鋼釘,准樂壞了,神馬傳統呀,神馬文化精髓呀,統統一邊兒去吧。效率這麼高的物件兒,他們早就期盼不已了。

黃先鴻
補充一點,硬木是唐代就有引進,只是明隆慶年間發明了刨子才能加工成傢具,之前都是漆飾的。


中式傢具來說榫卯結構可以算是核心,正是有這種結構的巧妙運用,提升了中式傢具的藝術價值。
1.榫卯結構與鐵釘相比,木件間巧妙組合可有效地防止木件的扭動,而鐵釘連接是做不到的,隨著鐵釘的鬆動則發生扭動,必然容易散架。
2.鐵釘還有生鏽,疲勞等問題,而用榫卯結構,如一些紅木傢具能使用幾百年也完好如初。
3.裝配運輸與維修來說,用榫卯結構比鐵釘來說必然更有優勢。


首先向題主說聲抱歉。作為一個從業者,先入為主的觀念使我輕視了這個問題,冒犯了題主。

釘子的歷史和成本都有知友回答了,我就說說釘子的功能。大家回想一下所有看過歷史題材影視劇,釘子和木頭一起出現的場景有哪些。

恐怕只有這種

還有這種

在木頭上釘釘子只有兩種目的,一是賦予木頭原來不具備的功能,二是簡化連接方式。

所以釘子連接的特點就是「省事」,省事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而製作古典傢具的工匠們從來就沒考慮過效率這事。舉個例子,古法的木材幹燥技術,一是把木材開成板材然後吊到房樑上自然乾燥,二是埋到窯里,用木糠覆蓋。無論哪一種所需時間都是十年往上的,十年都等了,還沒這功夫鑿榫么?同時榫卯這種木材連接方式從戰國時代起就已經廣泛應用在傢具里,所以,當鐵釘銅釘出現以後,工匠們覺得完全不需要那東西。

釘子除了「省事」之外,和榫卯相比,不具備任何優勢,無論是牢固程度還是美觀程度,而且不能拆卸重裝,因為會鬆動。

以上是生產技術的角度,榫卯本來就是木材加工的基本功,世界各國歷史上都有著廣泛的應用,但是在明清時期,榫卯在中式傢具的應用是達到極致的,中國完全有驕傲的資本。而榫卯在文化層面的價值則是現代學者、商家們賦予的,時間回到明清,榫卯也並不是工匠們用來炫技的方式。

那麼,古典傢具是不是真的完全不用「釘子」?
當然不是,釘子是個很泛的概念,不僅有鐵釘銅釘,一樣有木釘。大家最熟悉的古典傢具「圈椅」的椅圈就是用楔釘榫的方式連接的,中間就有用到木釘。

-------------------------------------------4月27日補充-------------------------------------------------------------------------------

再補充一種古典傢具中釘子的運用:關門釘

極少數明式傢具在榫卯拍合後,用趲打眼,銷入一枚木釘或竹釘,目的是使榫卯固定不動。北京匠師稱之為"關門釘",意思是門已關上,不再開了。修理古典傢具,遇到這種情況時須將釘鑿碎,方能拆卸,否則會把榫卯拆壞。良工制榫實在無此的必要,故疑此乃一般工匠所為,或因當時定製者有此要求,不得已而為之。
——《明式傢具研究》王世襄

這種工藝現在的市場上已經基本絕跡了,偶然提起釘子才會想起來。


1.世界上所有國家在剛開始使用木頭製作傢具的時候用的都是榫卯結構。別以為這事什麼我國的文化瑰寶,日本和國外的榫卯發展比中國的強太多。
2.全世界傢具也不怎麼用釘子,就連當代也不會。這是因為釘子是以點來連接兩個物體,強度上問題很大,而且不方便拆解,更多選擇的是螺栓。
3.榫卯結構的傢具也是要用膠的。甚至更多時候膠能起到更大的作用,之前有人做過實驗,有膠和無膠差別很大。
4.榫卯結構的傢具在強度和耐久度上確實比五金連接的傢具好。但這只是評判傢具的一個方面,並且由於榫卯傢具自身結構的限制,在傢具的設計上限制非常大,所以到現在傳統的中式傢具就那麼幾種式樣,沒什麼發展。
5.榫卯只是連接木材的一種方式。將其捧到如此高的地位是因為經濟利益,要知道中式傢具以前根本沒人要,好多家裡當柴火燒,後來有個德國人來中國大批收購,國人才知道這玩意值錢,越捧越高。


以上答案都沒說到核心上。最主要是因為釘子和木頭硬度不一樣(簡單的說就是釘子太硬),一受力釘子就會擠壓木頭形成空隙,久而久之就會鬆動,所以。。。。。。懂了吧


有的,而且還不如鐵釘。
有用木釘,螞蝗釘,箍……這些工藝的。
並不是人人都是達官貴人用得起結實的榫頭。
結構一不結實,就各種修。舊了就刷油。這些東西縫縫補補才留到現代的。
其實工業做榫頭也是隨便的,比手工做的還要好,有些人的東西設計不行,手工一般般,又沒錢買專門的機器,就只能標榜自己純手工的榫了,什麼復古啊情懷啊……


我是來丟磚頭的。
古人肯定有大量的使用釘子。比如這段紀錄。
《晉書·列傳第三十六·卷六十六》: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咸不解所以。後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余雪猶濕,於是以屑布地。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裝船。其綜理微密,皆此類也。

至於為什麼古典傢具多使用榫卯。其實也有使用竹、木楔子結合的傢具。

Po主要是指難以見到金屬制釘子固定的傢具吧?金屬的冶煉技術決定了金屬製品一直是奢侈品。亞當斯密不就是考察制釘作坊的時候得到產業分工的靈感么。
在工業時代之前,金屬製品的製作十分麻煩,與此同時還有好用的代用品,所以金屬釘自然成不了主流。
榫卯結構可以契合木材的乾濕脹縮,也算是優點之一。
就這樣。


我爸是木匠,我小時候經常看我爸在木頭上削榫來連結兩塊木頭,現在都用釘子了。我問我爸為什麼,我爸說因為現在裝修講究包裝。用榫連接其實更牢固更美觀,因為以前的房子木頭結構都直接露在外面,所以每一塊木頭都要削得平整光滑,每一個介面都要用榫連結得嚴絲合縫。現在房子里的木頭都被包裹起來了,裡面木頭沒有削光滑、滿是釘子的痕迹都無所謂了,而且現在過若干年家裡裝修就要換,弄得那麼精緻沒必要。
好像有點離題了,題主說的是傢具,其實我就想說,用榫連接更美觀也是古代不用釘子的原因之一。


不用釘子。

釘子只能連接和固定,不能保持結構穩定性,另外用釘子的話,本來是木匠一個人的活兒,變成木匠鐵匠兩個人的活兒了。

最重要的:榫卯是衡量木工技術水平的指征,還是木器的組成部分,如果不用榫卯,木器就【不正宗】,類似於我們做鐵器該用螺栓的地方給直接焊死了,一看就不是正道,說明木工是外行或者木工水平不行。


看到最高票的 @孔程提供了卯榫的部分常用結構圖。
前兩天剛好看到這個相冊亞木工坊的相冊
各種各樣卯榫結構絕對是古代人民智慧之結晶。


洋釘。


現在傢具卯榫頭上都是塗有膠水的,其實真的按古代富人的方法來做古典家居,肯定貴的嚇人。。小的時候我家做桌子,用的就是竹釘,其實就是竹子過盈到木頭孔上,有點麻煩的。。現在傢具卯榫是一個賣點而已,不怎麼實用。。


除了大家說的,我覺得也跟迷信和美觀有一定干係。釘子在古代並不是什麼吉利的東西,參考物是棺材。而且古代建築講究一體成型並且圓潤井條,釘子在缺乏熟練工藝下會很突兀甚至醜陋。


幾乎不用釘子,主要是榫卯結構吧。推薦以下網站:
木智工坊的相冊 這個是介紹日本家居,不過基本和中國的差不多。
木智工坊的相冊 這個是介紹明代傢具的。
亞木工坊的相冊 這個挺完整的。
其實排名第一的答案其實已經介紹很多了,這些相冊有更多的巧妙結構。


你好,我是主玩老柴傢具,古石雕,文房擺件的,可否留個V 信,我的baguwu。歡迎詢價交流。


一句話回答就是,傻和窮。

古人根本不會造釘子。 這麼細,強度又這麼大。還有就是煉鐵和鍊鋼的技術沒有。更別說螺絲釘了。。。。


不用釘子?你想多了,別聽那些外行亂七八糟一大堆說,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理,自己做過傢具就清楚了


簡單點說,釘子根本就是榫進化來的。卯這個結構現在進化成了導向孔。過去用釘子少是成本問題。另外一個行業內的事實是,當代木質傢具的榫卯結構成本仍然要比單用五金件低。而且在原木傢具中的應用遠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多。


這個問題想來回答一下,點贊最高的那一位回答的已經很用心,補充說一點,古典傢具也分精品和次品,中國古典傢具以木質居多,精品木質當屬一黃二黑三紅,紅木傢具木材多昂貴,木質結實,為了後期的裝卸方便以及對木質的保護多用榫卯結構,而且大部分保留下來的都是榫卯結構的紅木精品,導致大家覺得只有榫卯結構,並非如此


因為古典傢具時候不流行釘子,而且釘子對於結構來說不是那麼穩和持久,木材拿下來做傢具已經不容易,何必在乎這點工,所以榫卯才是主流;但金屬構件依然很流行,在一些傢具上有所使用,也可以看作釘子的前生前世~
其實就是結構工藝不一樣,從技術的角度不用太糾結,文化角度上就得好好談談了~


推薦閱讀:

TAG:傢具 | 建築 | 生日禮物 | 傢具設計 | 中國古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