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犯的邏輯錯誤有哪些?
認為這個轉載的回答說得有道理的朋友,請幫忙在知乎中,找到有代表性的、贊同數很高的、有邏輯錯誤的回答,補充進來作為新的例子,一起完善這個答案。謝謝!
兩難推理(False Dilemma)
錯謬:為多於一個答案的問題提供不足(通常兩個)的選擇,即是隱藏了一些選擇,最典型的表現是非黑即白觀點。
例子:薩達姆是邪惡的,所以美軍是正義之師。
解釋:世上除「正邪之爭」外,還有「邪邪之爭」及許多難分正邪的紛爭,所以不能單以薩達姆的邪惡便認定美軍是正義的。
訴諸無知(From Ignorance)
錯謬:因為不能否定,所以必然肯定,反之亦然。
例子:沒有人能證明鬼不存在,那麼鬼肯定存在。
解釋:總有些事是既不能否定,亦不能肯定的。除了肯定和否定,我們還可以存疑吧!
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
錯謬:不合理使用連串因果關係。
例子:遲到的學生要判死刑。因為遲到是不用功的表現;將來工作也不勤力;不勤力導致公司損失;公司損失就會倒閉;公司倒閉會使人失業;失業造成家庭問題;家庭問題導致自殺率上升,為了防止自殺率上升,我們應判遲到的學生死刑。
解釋:滑坡謬誤中假定了連串「可能性」為「必然性」。比方說,遲到是否「必然」是不用功的表現?將來工作又是否「必然」不勤力?答案可想而知。例子雖然誇張,但其實許多時候大家亦會犯相同錯誤而不自知。
複合問題(Complex Question)
錯謬:一條問題內包含兩個無關的重點。
例子:你還有沒有幹那非法勾當?(你有幹非法勾當嗎?是否還有繼續?)
解釋:簡單的一句提問,其實隱藏了兩個問題。你給予其中一條問題的答案,並不一定和另
外一條的一樣。例如你有幹非法勾當,但未必等於你還有繼續。
訴諸其他支持(Appeals to Motives in Place of Support)
訴諸勢力 / 武力(Appeal to Force)
錯謬:以勢力服人。
例子:若你不想被解僱,你必須認同公司的制度。
解釋:這是以工作機會強迫員工認同制度,員工不是依據制度好壞來決定認同與否。
訴諸憐憫(Appeal to Pity)
錯謬:以別人的同情心服人。
例子:希望你接受我這個多月來天天通宵撰寫的建議書。
解釋:建議書的好壞,不在乎花了多少時間,而是取決於其內容,提出「多月來天天通宵撰寫」只為搏取同情。
訴諸結果(Consequences)
錯謬:以討好或不討好的結果服人。
例子:你若不聽我的話,我便打你,不准你外出,扣起你的零用。
解釋:誰願意被打?又有誰願意被扣零用?但這並不表示因此你要聽我的話是合理的。
訴諸不中肯字詞(Prejudicial Language)
錯謬:以不中肯的字詞修飾論點。
例子:凡是愛國的人都會認同訂立國家安全法的必要。
解釋:怎樣才是「愛國」?如果所訂立的國家安全法是不合人道的,是違法的,難道我們還要認同嗎?
訴諸大眾(Popularity)
錯謬:以被廣泛接納為理由服人。
例子:看!人人都這樣說,還會錯嗎?
解釋:它是量化問題的一種;難道眾口一詞,則「指鹿可以為馬」嗎?
一廂情願(Wishful Thinking)
錯謬:以自己單方面想法作為論證根據。
例子:因為我希望明天在戶外打球,所以明天一定天晴。
解釋:這只表示個人願望,並不能作推論根據。
改變話題(Changing the Subject)
人身攻擊(Attacking the Person)
錯謬〔一〕:以攻擊發言人代替攻擊其論點(因人廢言)。
例子 :張廠長反對陳主任增加成本會計部的建議:「你當然說成本會計十分重要,因為你是會計主任。」
錯謬〔二〕:由回應論點改變為攻擊論點發起人的處境。
例子 :你竟相信那些草根階層的說話?
錯謬〔三〕:提出「你也是!」的不恰當反問作論據。
例子 :父:吸煙對健康不好!兒:為什麼你也吸?
訴諸權威(Appeal to Authority)
錯謬〔一〕:訴諸討論的範疇以外的權威人士。
例子 :經濟學家都認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不可能的。
錯謬〔二〕:訴諸權威人士的個人意見。
例子 :羅局長說:「學生是政府的政策下最大得益者,所以學生無權批評領導人」
解釋 :學生是政府的政策下最大得益者只是羅局長的說話,事實上學生是否政府的政策下最大得益者,卻沒有一個客觀答案。
錯謬〔三〕:該範疇的權威人士不是認真的回應。(例如:只是在開玩笑/喝醉。)
例子 :「有香車自然有美人,BENZ的總公司董事長都這樣說啦!」
匿名權威(Anonymous Authority)
錯謬:匿名的權威人士使人不能確定其權威性。
例子:有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每人都有犯罪傾向。
解釋:這位心理學家是誰?是陳志偉老師?但他沒有修讀心理科呢!
作風蓋過本體(Style Over Substance)
錯謬:討論者以作風蓋過事件本身使人認為其論點正確。 (因人廢言的一種變奏)
例子:以他一向的對人的態度,他一定不會對你好的。
歸納的謬誤(Inductive Fallacies)
輕率的歸納(Hasty Generalization)
錯謬:用作歸納總體的樣本太少。
例子:我問了十個人,有九個說反對民主黨。結論:原來九成香港人反對民主黨。
解釋:單憑十個人論斷香港七百萬人?未免太輕率吧。若說訪問了數萬人,得出來的結果便較有說服力。
不具代表性的例子(Unrepresentative Sample)
錯謬:用作歸納的例子不能代表其總體。
例子:葉繼歡持械行劫;林過雲姦殺多女;歐陽炳強紙盒藏屍。香港人肯定有殺人傾向。
不當類比(Weak Analogy)
錯謬:以兩件不相似的事件/事物作類比。
例子:他對朋友這麼好,對女朋友一定很好呢。
懶散的歸納(Slothful Induction)
錯謬:否定歸納得出來的恰當結論。
例子:即使有萬多個實驗證明化學物質影響我們的感覺,我就是不相信。
排除證據謬誤(Fallacy of Exclusion)
錯謬:故意把重要的證據隱藏,以得出不同的結論。
例子:秦始皇修長城,卻匈奴,統一文字度量,為中國建立國家規模,確是明君。
解釋:他的暴虐又應如何看待?
統計三段論的謬誤(Fallacies Involving Statistical Syllogisms)
例外(Accident)
錯謬:以概括情況加諸應有的例外情況。(由普遍推出個別)
例子: 政府法例規定,行走此公路的汽車最高時速為七十公里。所以即使載著快要生產的產婦,亦不可開得快過七十公里。
解釋:法律不礙人情呢!
相反的例外(Converse Accident)
錯謬:以例外情況加諸應有的概括情況。(由個別推出普遍)
例子:我們准許瀕死的病人注射海洛英。基於人人平等,也應讓其他人注射海洛英。
因果的謬誤(Causal Fallacies)
巧合謬誤(Coincidental Correlation)
錯謬:以個別情況肯定某種因果關係。
例子:希希吃了一種藥,出現過敏反應。因此,希希認為這種藥必然導致過敏反應。
解釋:希希遇到的只是個別例子,不能因此論斷該藥必然導致過敏反應。
複合結果(Joint Effect)
錯謬:當兩件事都為某原因的結果時,以一事為另一事的原因。
例子:記者報導離鄉背井的戰爭難民中的一家人:「他們因為房子被炮火所毀而逃到這裡。」
解釋:炮火導致這家人的房子被毀及離鄉逃難;房子被毀並不導致這家人離開原居地。
無足輕重(Genuine but Insignificant Cause)
錯謬:舉出無足輕重的次要原因論證,遺漏真正的主因。
例子:吸煙使香港空氣質素每況愈下。
解釋:導致香港空氣質素差的主因是交通公具的廢氣和天氣情況。
倒果為因(Wrong Direction)
錯謬:顛倒事件的因果關係。
例子:癌症導致吸煙
解釋:吸煙才是癌症的原因。
複合原因(Complex Cause)
錯謬:只指出多個原因中的其中一個為事件主因。
例子:你一日到晚都只是玩遊戲機而不溫習,難怪你考試成績那麼差。
解釋:除了玩遊戲機而不溫習外,還有其他原因,例如考試期間一時大意或者試題太難,但它們和玩遊戲機一樣,不一定是主因。
論點缺失謬誤(Missing the Point)
乞求/竊取論點(Begging the Question)
錯謬:以假定正確的論點得出結論。
例子:我知道有上帝,因為《聖經》是這樣說,而《聖經》是不會錯,因為它是上帝寫的。
不恰當結論(Irrelevant Conclusion)
錯謬:提出作支持的論據主要支持其他結論。
例子:
稻草人謬誤(Straw Man)
錯謬:扭曲對方論據以攻擊之。
例子:進化論說人是由猩猩演化而來。
解釋:進化論只是說人和猩猩有共同祖先。
含糊不清謬誤(Fallacies of Ambiguity)
含糊其辭(Equivocation)
錯謬:使用有多於一個含義的字眼。
例子:甲:喇叭中學又發生學生毆鬥事件。乙:噢!是九龍那所嗎?甲: %^%$%$#...
解釋:甲這裡沒有表明是新界喇叭,使乙誤會成九龍的喇叭書院。
模稜兩可(Amphiboly)
錯謬:句子結構含多種解釋方法。
例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重音謬誤(Accent)
錯謬:以重音強調某字眼或字句,達致其他意思。
例子:難道你這個黑人可以在我們白人議會說話嗎?
類目錯誤(Category Errors)
構成謬誤(Composition)
錯謬:以總體的某部份符合某條件推斷總體均符合某條件。 (由個別推出普遍)
例子:熱火隊奧尼爾的身裁如此厲害,熱火隊的身裁亦一定如此厲害。
解釋:奧尼爾是一位球員,但誰人叫熱火隊?
分割謬誤(Division)
錯謬:以總體符合某條件推斷總體的所有部份均符合某條件。 (由個別推出普遍)
例子:熱火隊奧尼爾的身裁如此厲害,熱火隊的其他隊員身裁亦一定如此厲害,例如積遜威廉斯。
解釋:他們的身裁是小巫見大巫之別呢!
不根據前題的推理(Non Sequitur)
肯定後件(Affirming the Consequent)
錯謬:所有依此結構的推論:若A則必定B;B,所以便A。
例子:如果他在中環,他一定在港島。因此如果他現在在港島,他一定在中環。
解釋:在港島不一定要在中環,可以在金鐘、灣仔、銅鑼灣等。因港島包含了以上各項。
否定前件(Denying the Antecedent)
錯謬:所有依此結構的推論:若A則必定B; 非A,所以非B。
例子:如果他在中環,他一定在港島。因此如果他現在不在中環,那麼他一定不在港島。
解釋:不在中環,也可以在金鐘、灣仔、銅鑼灣等。因港島包含了以上各項。
前後矛盾(Inconsistency)
錯謬:斷言兩件矛盾的事件都正確。
以上內容選材自http://hkudb.com,部份內容曾經修訂。
來源(發現已經404了):http://aerodrive.lamwoo.edu.hk/~chinese/Fallacy.htm個人體驗總結一下
初級伎倆(常用,但是稍微注意一下可以發現)
1。極端思維:認為事物只有兩個極端,如果不是一個極端就必然是另一個極端,沒有中間狀態。
舉例:
男人沒有一個是好東西,人要都是好的張三怎麼被騙的那麼慘?
2。逆命題思維:將一個正確的命題的逆命題直接使用。
舉例:
五毛黨都說xxx是錯誤的,你也認為xxx是錯誤的,所以你必然是個五毛黨。
3。否命題思維:將一個正確的命題的否命題直接使用。
舉例:
如果我能把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澆不滅我對你愛情的火焰。我能嗎?不能,所以我並不愛你。
4。用必然代替概率:將一個概率較大的事情認為是必然發生的事情
舉例:
你要是不好好念書,將來就考不上大學,上不了大學,找不著工作我看你怎麼辦!
5。不完全歸納:將幾次個別事件歸納為規律
舉例:
河南人都是騙子。
6。時間因果:將時間上相鄰的事情當作是因果關係。
舉例:
昨天你們IT部門搞了一次伺服器升級,晚上我的電腦就不能開機了,你們能不能把伺服器恢復原狀?
7。利用感情:將邏輯問題避開而轉為感情問題。
舉例:
媽媽是世界上最心疼你的人,怎麼可能跟你說錯的呢?
8。模糊論題:論題本身非常模糊,不具備可證偽性,一切都能有其他解釋。隱蔽性在於所有的解釋都存在合理性,而且論題本身不可證偽,也就無從辯駁。
舉例:
你看張三,干盡壞事,現在癱在床上了。李四也干盡壞事還好好的——那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9。存在即合理:將命題和存在的事情聯繫起來,並用之說明存在的正確性。
舉例:
那麼多人都買XXX產品,一定沒有問題。
10。拒絕邏輯:否定一切邏輯推理,只有自己是正確的。
舉例:
你說一千道一萬,我兒子就是不可能作出這樣的事情來!
1。單向思維:和「極端思維」類似,單向認為在一個問題上只存在兩個觀點,只要一個錯誤,另一個就正確,即「和錯誤的不同就是正確的」。這種形式往往是隱形的,在論辯中經常使用,主張對方是錯誤的,而將其後的邏輯推理部分(我方和對方的觀點不同,所以我是正確的)隱去。
舉例:
XX黨嚴重貪污腐敗,因此,為了國家的前途,必須換掉XX黨。
2。過度概括:將一個正確的命題進行過度概括,並仍當作正確的命題來使用。實際中使用往往隱去概括的部分,直接使用概括後的命題。
舉例:
有氧運動有益健康。
3。偷換概念:將一個概念變為另一個近似的概念,隱蔽性在於利用語言本身的模糊性和省略,偷換本身可能看來無懈可擊。
舉例:
肥胖會導致多種疾病,所以一定要少吃。
4。按圖索驥:先有一個結論,然後根據這個結論尋找支持的論據,隱蔽性在於正面論據都是真實的,無可辯駁,而反面論據沒有列出,普通人也不一定有精力去尋找反面論據。
舉例:
張三有多噁心,請看看XXX文章就知道,裡面記述了他是如何酗酒、吸毒的還被公司解僱的。
5。訴諸差異和特殊性:認為只要存在差異,就不能使用規律。這種隱蔽性在於隱去了大前提,而小前提無可辯駁。
舉例: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7。因果倒置:將結果當作原因。隱蔽性在於有時候因果性非常複雜,或者論證需要用高深的專業知識,普通人可能不懂。
舉例:
物價上漲是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只要控制住物價,就可以控制通貨膨脹。
8。聯繫因果:將有聯繫的東西當成是有因果性的。隱蔽性在於聯繫性可能非常緊密,如不仔細思考會讓人覺得就是因果關係。
舉例:
科學問題科學家說了算。
9。訴諸思維傾向或定式:利用人們常有的思維定式或傾向。隱蔽性在於否定命題等於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很難察覺。
舉例:
XXX幼兒智力開發,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10。斷章取義:割裂或引述無關緊要的話。隱蔽性在於大多數情況下完整的話都不為人所知,容易被誤導。
舉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大家要努力學習啊!
================================分割線================================經過這個帖子發現了一個新的常犯的邏輯錯誤:
11。長文邏輯:很長的文章,如果其中大部分邏輯都沒問題,一定整個邏輯都沒有問題。
例子:
本文,上面初級伎倆的第三原來的例子是:
你要是愛我,就不會忘記我的生日。今天我生日你竟然給忘了,你不愛我了。
很明顯是個逆否命題,沒有邏輯錯誤,是舉例不當。
下面這篇文章原作者是 @謝熊貓君 ,在此鳴謝。
請對照這二十四條邏輯謬誤自行打臉
第一條:稻草人
你歪曲了別人的觀點,使你自己能夠更加輕鬆的攻擊別人。
你誇張、歪曲,甚至憑空創造了別人的觀點,來讓你本身的觀點顯得更加合理。這是一種極端不誠實的行為,這不但影響了理性的討論,也影響了你自己觀點的可信度。因為如果你可以負面的歪曲別人的觀點,你就有可能從正面歪曲自己的觀點。
例子:小明說國家應該投入更多的預算來發展教育行業,小紅回復到:「想不到你這麼不愛國,居然想減少國防開支,讓外國列強有機可乘。」 小紅就犯了稻草人謬誤。
--------------------------------------------------------------
第二條:錯誤歸因
你從兩個事物可能存在相關性,就得出一個事物是造成另一個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兩個事物同時存在,就覺得其中一個事物是另一個的起因。你的錯誤在於,同時存在的兩個事物未必有因果關係,可能這兩個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兩個事物根本沒有因果關係,它們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個事情比另一個事情先發生同樣不能說明兩個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子:小紅指出,過去幾個世紀全球海盜數量減少,全球溫度在升高,從而得出是海盜的數量的減少造成了氣候變化,海盜能夠降低全球溫度。小紅犯了錯誤歸因的謬誤。
--------------------------------------------------------------
第三條:訴諸感情
你試圖通過操作別人的感情來取代一個有力的論述。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懼、嫉妒、憐憫、驕傲等等。一個邏輯嚴謹的論述可能激起別人的情感波動,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邏輯論述,那你就犯了訴諸感情的錯誤。每個心智健康的人都會受感情影響,所以這種謬誤很有效,但這也是為什麼這種謬誤是低級和不誠實的手段。
例子:小紅在飯店看到小明吃狗肉,於是上前訓斥:「你怎麼可以吃狗肉,小狗多麼可愛,就像小朋友一樣,你忍心傷害小朋友嗎?」 小紅犯了訴諸感情的謬誤。
--------------------------------------------------------------
第四條:謬誤謬誤
你看到別人的論述水平很低,或者別人的論述裡面有謬誤,就認為別人的觀點一定是錯誤的。
很多時候,辯論的贏家獲勝並不是因為觀點正確,而是因為辯論技巧更好。作為一個理性的人,你不能因為別人的論述中存在謬誤或者錯誤,就認為別人的觀點一定是錯誤的。
例子:一個提倡健康飲食的人在電視上發表了很荒唐的飲食理論來推廣健康飲食理念,小紅看後覺得健康飲食就是騙人的,於是開始每天暴飲暴食。小紅犯了謬誤謬誤。
--------------------------------------------------------------
第五條:滑坡謬誤
你搞得好像如果A發生了,那麼Z也一定會發生會,以此來表示A不應該發生。
你不討論現下的事物(A),而是把討論重心轉移到了意淫出來的極端事物(Z)。因為你沒能給出任何證據來證明A的發生一定會造成極端事物Z的發生,所以這是一種訴諸恐懼的謬誤,也影響了人們討論A時候的客觀性。
例子:小紅反對同性戀婚姻,因為她認為如果我們允許同性戀結婚,那麼就會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結婚。小紅犯了滑坡謬論。
--------------------------------------------------------------
第六條:人身攻擊
你討論時針對對方的人格、動機、態度、地位、階級或處境等,而進行攻擊或評論,並以此當作提出了理據去駁斥對方的論證或去支持自己的論點
人身攻擊時不一定是直接進行攻擊,也可能是通過背後捅刀子、暗示聽眾等等方式來造成對對方人格的質疑。你試圖用你對別人人格的攻擊來取代一個有力的論述。。
例子:當小明提出了一個很合理的關於基礎設施建設的提議的時候嗎,小紅說她不相信任何小明說的話,因為小明不愛國,經常批評政府,不懂得感恩。小紅犯了人身攻擊的謬誤。
--------------------------------------------------------------
第七條:訴諸虛偽
你不正面回應別人對你的批評,而是用批評別人作為你的回復——「你不也曾經.....」
你想要把通過用批評回應批評的方式,免去你為自己辯護的責任。你通過這種方法來暗示對方是個虛偽的人,但是不管別人虛偽與否,你都只是在迴避別人對你的批評。
例子:小明在和小紅爭論的時候指出小紅犯了一個邏輯謬誤,小紅不正面捍衛自己,反而回應:「你之前也犯了邏輯謬誤。」 小紅在這裡犯了訴諸虛偽的謬誤
--------------------------------------------------------------
第八條:個人懷疑
你因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識水平不夠,就得出一個事物可能是假的。
一些很複雜的概念,比如生物進化等等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知識。有些人因為不理解這些複雜的概念,而覺得這些東西是錯誤的。
例子:小紅指著塊石頭說:「你說進化論是真的,那你讓這塊石頭進化人給我看看。」小紅犯了個人懷疑的謬誤。
--------------------------------------------------------------
第九條:片面謬誤
當你的觀點被證明是錯誤的時候,你用特例來給自己開脫。
人類都不喜歡被證明是錯的,所以當他們被證明是錯的時候總會想辦法給自己開脫。人總是覺得自己以前覺得正確的東西必須是正確的嗎,所以總能找到理由讓自己阿Q一下。只有誠實和勇敢的人才能面對自己的錯誤,並且承認自己犯錯了。
例子:小紅說自己有特異功能,能用塔羅牌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別,但是孩子生下來後發現猜錯了,於是她就說是算命的人缺乏信仰。小紅犯了片面謬誤。
--------------------------------------------------------------
第十條:誘導性問題
你在提出問題的時候加入了誘導的成分,使得對方只能按著你的意思來回答。
你試圖用誘導性的問題來逼對方回答你提出的低級問題,從而破壞理性的討論。
例子:小紅懷疑自己的丈夫孫越搞外遇,為了一探究竟,於是就問他:「陳軒的屁股上是不是有個胎記?」小紅使用的就是誘導性問題。
--------------------------------------------------------------
第十一條:舉證責任
你認為舉證責任不在提出觀點的人,而在於質疑觀點的人。
當有人提出一個觀點結果被人質疑後,你認為舉證的責任不在提出觀點的人,而在質疑者。不能證偽一個事物,或者舉出反例,並不能證明這個事物的合理性。當然,如果只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一個事物是合理的並不能肯定的說明它是不合理的。
例子:小紅說他相信宇宙是一個叫KengDie的全知全能神創造的,因為沒有人能證明KengDie不存在,所以KengDie是存在的。小紅犯了舉證責任的謬誤。
--------------------------------------------------------------
第十二條:語義模糊
你用雙關語或者意思存有歧義的語言來歪曲事實。
你使用雙關語或者意思存有歧義的語言,當你被別人批評的時候又利用這些有歧義的語言作為自己的擋箭牌。
例子:地上一個猴,樹上qi個猴,一共幾個猴?
--------------------------------------------------------------
第十三條:賭徒謬誤
你認為隨機事物的發生和之前發生的事情是有相關性的。
有人在看到獨立的隨機事件(比如拋硬幣)時,總覺得會和前面的事情有相關性(前面連著五個正面,下一個肯定要是反面了。)
--------------------------------------------------------------
第十四條:樂隊花車
你試圖說明因為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相信同一件事物,這件事情就是對的。
一個事物/觀點的流行程度和它本身是否合理沒有關係。地球是球形的,在人們相信地球是平的時代地球也是球形的,地球才不管你信不信它呢。
例子:看到《貨幣戰爭》怎麼那麼暢銷,小紅相信一定是羅斯柴爾德和共濟會在背後操縱著整個世界。小紅犯了樂隊花車謬誤。
--------------------------------------------------------------
第十五條:訴諸權威
你利用一個權威人物/機構的觀點來取代一個有力的論述。
要證明一個觀點,只是摘錄別人的觀點是不夠的, 至少要知道所提到的權威為什麼有那樣的觀點。因為權威人物/機構也是會犯錯誤的,所以不能無條件的假設合理性。當然,權威人物/機構的觀點有可能是對的,所以不能只因為對方使用了訴諸權威的謬誤就認定這個觀點肯定是錯的。
例子:小紅不知道怎麼反駁進化論,於是就說:「我老公孫越是大科學家,他覺得進化論是錯的。」小紅犯了訴諸權威的額謬誤。
--------------------------------------------------------------
第十六條:合成謬誤
你認為一個總體的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性,對於這個總體的其它部分也是普適的。
很多時候,對於一個組成部分存在合理性的事物,對於其它組成部分並不具有合理性。我們常能觀察到事物之間的一致性,所以當一致性不存在的時候也會偏見的認為有一致性。
例子:小紅買了輛自行車,當她看到自行車的車座是人造革的時候,她就覺得自行車的其它部位也是人造革的。
--------------------------------------------------------------
第十七條: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
你提出了一個觀點,並收到了別人的批評,你試圖用「訴諸純潔」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觀點。
你試圖通過馬後炮和修改標準的方式來維護自己那有缺陷的觀點。
例子:
小紅:「所有荷蘭人都喜歡喝胡辣湯」。
小明:「孫越就是荷蘭人,他就不喜歡喝胡辣湯。」
小紅:「好吧,所有【真正的】荷蘭人都喜歡喝胡辣湯。」&<——小紅這裡就犯了「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的謬誤
--------------------------------------------------------------
第十八條:基因謬誤
你通過一個事物的出身來判斷它的好壞。
你試圖逃避正面的討論,而轉而討論事物的出處。這種做法和本文第六條「人身攻擊」類似,都是想試圖通過已有的負面印象來從側面攻擊對方,卻不能正面的回應對方的論述。
例子:
小明:「孫越不喜歡喝胡辣湯。」
小紅:「孫越是荷蘭人,怎麼會不喜歡喝胡辣湯?」&<——小紅這裡就犯了基因謬誤
--------------------------------------------------------------
第十九條:非黑即白
你把黑和白作為僅有的可能,卻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你使用了簡單粗暴的假二分法,來掩蓋其它可能性的存在。你想通過非黑即白的選擇來誤導討論,破壞辯論的建設性。
例子:在談到反恐戰爭時,總統說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戰爭,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總統這裡犯了非黑即白的謬誤。
--------------------------------------------------------------
第二十條:竊取論點
你採用循環論證的方法來證明一個被包含在前提裡面的觀點。
這是一種邏輯智商破產的謬誤,因為你把你的前提假設默認為真的,然後利用循環論證的方式來證明它。
例子:KengDie教的經文《KengDie Sutra》裡面說的東西都是真理,因為在《KengDie Sutra》第一章第二段裡面提到了「KengDie所述都是真理。」
--------------------------------------------------------------
第二十一條:訴諸自然
你認為一個事物是「自然」的,所以它是合理、必然並且更好的。
一個事物是自然的並不一定代表它就更好。互相殺戮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大多數人都認為我們不應該互相屠殺。
例子:小紅認為吃草藥肯定比吃人工製造的葯有效,因為草藥更加「自然」。小紅犯了訴諸自然的謬誤
--------------------------------------------------------------
第二十二條:軼事證據
你試圖用個人經驗或者單獨事例來取代邏輯論述或者有力的證據。
比起複雜而確鑿的證據來說,軼事證據更容易獲得,但是卻要粗淺很多。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量化衡量的科學數據/確鑿證據比個人經驗/軼事要更加可信。
例子:小紅爺爺是個30年的老煙槍,現在80多歲身體還很健康,小紅依次得出吸煙對身體無害的結論。小紅犯了軼事證據的謬誤。
--------------------------------------------------------------
第二十三條:德克薩斯神槍手
你在大量的數據/證據中小心的挑選出對自己的觀點有利的證據,而不使用那些對自己不利的數據/證據。
你先開了一槍,然後在子彈擊中的地方畫上靶心,搞得自己真是個神槍手一樣。你先決定了自己的立場,然後才開始找證據,並且你只找對自己有利的,而對於那些對自己不利的就選擇性忽略。
例子:紅X字會為了證明自己盡到了職責,到處宣傳自己撥出了XXXX的善款,卻隻字不提自己公款消費的奢侈無度。紅X字會犯了「德克薩斯神槍手」謬誤
--------------------------------------------------------------
第二十四條:中間立場
你覺得兩個極端觀點的妥協,或者說中間立場,肯定是對的。
雖然大多數時候,真理確實存在於兩種極端的中間地帶,但是你不能輕易的認為只要是處於中間立場的觀點就一定是正確的。謊言和實話的中間地帶依然是謊言。
例子:小紅認為疫苗會造成兒童自閉症,孫越從科學研究的結論中得出結論認為疫苗不會造成兒童自閉症,小明認為兩者觀點的妥協——疫苗會造成兒童自閉症,但不是全部的兒童自閉症——才是正確的。小明犯了中間立場的謬誤。
作為一個經常和邏輯錯誤打交道的人,我談一點自己的經驗(希望不要被找出邏輯錯誤來):
(1)中國的文科教材中充滿了各種邏輯錯誤,尤其是政治課本,可謂邏輯錯誤的「集大成者」,如果你翻開一本政治教材不能馬上找出100個邏輯錯誤,說明邏輯學得還不夠好。
(2)我自己從上大學到工作大約讀過10本左右講邏輯和辯論的書,感覺讀書對改善思考還是有挺有用的,能夠提供一些分析工具,但如果光讀書不去具體分析實例,效果就非常有限。也就是說,讀完了書以後,還要繼續「保持警惕」,在談話中和閱讀中主動去尋找各種典型或不典型的邏輯錯誤。邏輯和游泳一樣需要反覆且艱苦的練習。有知友在評論中問到書目,比較久遠的就不提了,推薦《思考的力量》(Critical Thinking: Tools for Taking Charge of Your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Life)和《論證是一門學問:如何讓你的觀點有說服力》(A Rulebook for Arguments)。
(3)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常見邏輯謬誤包括:以偏概全、事後歸因、滑坡謬誤、訴諸權威、訴諸公眾、訴諸憐憫、訴諸無知、人身攻擊、虛假兩分等,詳見http://www.yeeyan.org/articles/view/65452/28581?orgin=index。
徐賁教授寫了一篇《你見過這43種歪理和不會說理嗎》http://xubenbk.blog.163.com/blog/static/131943154201185015080/,可以說窮舉了一個中國人日常碰到的邏輯錯誤,強烈推薦。1. 非此即彼。
2. 把時間上的先後順序當成是邏輯上的因果關係。
3. 必要條件當成充分條件。
4. 把事件的某一個可能結果當成是必然結果,比如不讀書就找不到好工作。
用比喻代替邏輯. 用"陽光總在風雨後"推導出"經過這次的事之後你下次一定成功.", 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推導出"柯達再不濟也比你富士強.", 用"木桶板不齊高就會漏掉一部分水"推導出"團隊的整體水平由團隊中最差成員的水平決定." 諸如此類.
這種問題,建議最好找一本教科類的邏輯學方面的書看看,上面對常見錯誤類型,例證,都會有詳細介紹。這方面的經典例證,如白馬非馬,如無堅不摧的矛與無銳不擋的盾等等,人們依然會常犯。要去搜羅起來說一番,也說不出新意,雖受邀,還是不多說了吧。
歪個樓,實在是太想吐槽了,但一直沒找到和吐槽內容相符的問題。前兩天去新開的圖書館裝逼,當我正坐著尋思著看什麼書顯的我比較有逼格的時候,看見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小朋友坐我邊上思緒萬千的寫作文,旁邊擺著一本語文書。我問他借,想看看裡面的內容和十年前更新了多少。
歪個樓,實在是太想吐槽了,但一直沒找到和吐槽內容相符的問題。前兩天去新開的圖書館裝逼,當我正坐著尋思著看什麼書顯的我比較有逼格的時候,看見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小朋友坐我邊上思緒萬千的寫作文,旁邊擺著一本語文書。我問他借,想看看裡面的內容和十年前更新了多少。不出所料,基本一致。
然後有一篇課文,叫,鯨。大致就是膚淺的介紹下鯨。各種參數什麼。好像我們對語文的學習方式也是亘古不變的。因為他的筆記簡直喚醒了我深處的記憶。
比如 文中寫到鯨多大多大一系列參數,小男孩的筆記就是劃一條線。然後寫這裡用了列數字的手法,可以準確表現鯨的重量。也就是和魯迅說一句晚安,語文老師會帶著小花朵們一頓分析差不多。
那老媽跟你說一句 買一瓶醬油兩包鹽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分析呢。 再拉回來 因為都是過來人,所以對這種學習方法不發表意見。
重點來了,文章中出現了極其不應該的常識性錯誤。最大的鯨多大多大,最小的也有兩千公斤。
可是海洋館裡的海豚如果算齒鯨的一種,也沒有兩噸啊。最小的鯨怎麼說也是江豚,那小豬也就1.5米左右。是要多胖1.5長兩噸重啊。
並且這篇文章看上去就讓人覺得非常不嚴謹,我國曾經發現過一頭四萬公斤重也就是40噸的鯨,但是文中寫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麼重。我們算一頭大大大大肥豬為300斤,十幾頭折中算15頭。算下來舌頭2.25噸。最大的藍鯨190噸,舌頭3噸。我國發現的是什麼品種的鯨?大舌頭鯨?你別以為你是鯨就可以成精!不行!!!!
可能是我太較真了,可這是人教版的教材啊!是義務教育的教材啊。這根本不用專業知識就能看出來的錯誤啊。時隔這麼多年依然我行我素的存在著真的好嗎?是因為孩子好忽悠發現不了就可以存在嗎?還是因為出版社的大神們沒發現這難以發現的常識性錯誤呢?
時隔十年,我們學到同一篇課文。受到同樣的誤導。也許學過這篇課文用不了多久孩子們會慢慢遺忘。也就沒有誤導可言。
但是 我只想說一句 出版社真的是吃粑粑的嗎?這是語文課本,是孩子們每天都要接觸的語文課本,不是網路小說。
舉一個例子:
問:這世上有絕對嗎?
答:沒有。
問:絕對沒有嗎?
答:……
正好在總結。多揉合自《清醒思考的藝術》《明智行動的藝術》和《反脆弱》。
- 倖存者偏差。活下來的人其實是樣本的減少,應該在更大的樣本空間中思考問題。
- 游泳選手的身材錯覺。因果的倒置導致理解錯誤。游泳選手同樣是經過篩選的樣本。
- 從眾心理。原始情緒殘留,不從眾會有壓力。
- 糾纏於沉沒成本。逝者己逝,決策應關注於現在和未來。過去的錯誤的延續可能會導致更大的錯誤。
- 個例偏誤。一個理論不能根據個別案例得到證明。有時候我們要考慮反例。同時,沒有反例不代表就是對的,只是還沒有錯而已。
- 好轉之前會先惡化。警惕這個過渡期,證偽之後的代價可能很高。
- 敘述謬誤。事後人們傾向於給出各種合理的解釋,而事前沒有任何人能夠預見。原因是世界高度複雜,單一因果關係的事件很少存在,多因一果的事件很少能被預測。
- 過度激勵。一個事件,人們做它如果是為了精神需要,物質激勵則對這種精神構成最大化的打擊。
- 少去醫院。正如別問理髮師是否應該理髮。道理:1.存在利益衝突 2.專業機構的人總有做些什麼的傾向。 3.藥物的副作用可能造成長期負面影響。
- 選擇悖論。選擇時,指標越多,選擇結果不一定更好,但心理壓力會變大。
- 奇蹟與巧合。發生時不要考慮上帝,只是小概率事件的發生。沒有為什麼。宇宙很懶,不會費力去安排什麼巧合。
- 稀少性謬誤。人們傾向於覺得『少即是好』。但『多的且更好的』東西有很多。
- 賭徒謬誤。一個連續10次正面向上的硬幣,下次向下的概率仍是50%。認為一種平衡的力量會誘使硬幣向下靠攏的概率加大是錯誤的,因為這是獨立事件。
- 平均數謬誤。人們傾向於關注平均數,但是生活中純線性的東西並不是很多。10個人的財富平均值是多少?其中如果混入巴菲特,平均數沒有任何價值。
- 錨定效應。在主觀評價一個數字時,人們會受到另一個『錨』數字的影響。砍價、談判報價時最先出來的數字,對結果有更大影響。
- 黑天鵝現象。一隻火雞被餵食100天,得出結論是人們愛它,只到第101天被宰。歸納法得出的結論的效力只能是『尚未被證偽』而已。
- 對損失更敏感。得到200元的幸福感小於丟失200元的痛苦。不願賣掉虧損股票部分是因為不願意損失兌現。說服人時,說他會得到什麼,不如說他會失去什麼。
- 社會性懈怠。11個人撥河的力量要比11個個體之和小的多。人們在不被察覺時會偷懶。
- 非線性數字不敏感。人們對非線性數字很少產生直觀的概念。物價每年增長5%意味著什麼?不知道。其實,意味著14年物價翻倍。哦!
- 贏家的詛咒。拍賣中的最高價得主,會因為它想贏而付出很大的代價。人們為了贏有時會忘記一切。
- 基本特徵謬誤。她是個傍大款的。他是個勢利眼。人們常常貼標籤給別人。過分簡化的結果是脫離客觀。事物和人往往不是單一屬性。她可能是個外星人。他則把全部財產捐給了慈善機構。
- 誤認時間為因果。先打雷了。然後劉備掉了筷子。真的是因果關係嗎?
- 光環效應。如果你認為一個人或機構有光環。那麼要小心了。你可能無法理智客觀的看待它。戀愛時遇到了完美的人?國家有個完美的領導?沖兒的師傅號稱 『君子劍』?
- 預測的錯覺。不要相信任何專家、公司所做的預測。他們預測的正確率甚至低於隨機數字。
- 框架效應。同一件事包裝在不同的框架中,對人們的影響不同。
- 行動偏誤。守門員在大賽中很少有勇氣站在原地。在承受壓力時,人們傾向於『做點什麼』,儘管效果還不如不做。
- 不作為偏誤。當作為和不作為都會發生不得後果時,人們傾向於不作為,儘管作為的效果比不作為會好些。
- 自利偏誤。人們傾向於把功勞歸屬自己,但常把不利結果歸因於外部。看看上市公司年報就知道了。
- 享樂適應症。中大獎3個月後,幸福感會回歸到中獎之前的水平。遭受痛苦也是,人們往往會高估痛苦(失戀,失去親人)的持續時間,但其實也沒那麼久。
- 聯想偏誤。人們會像巴甫洛夫的實驗動物一樣產生聯想。當一個人送來壞消息時,我們通常建立聯想,對他的好感會降低。報喜不報憂是有原因的。
- 新手的運氣。炒股賺錢後不要急著肯定自己的能力,成功很可能來自於運氣。
- 喜歡因果關係的本性。人們太喜歡因果聯繫,以至於錯誤的因果聯繫也會被接納。「你打我頭幹什麼?」 「不好意思,因為我太想打一下了。」
- 廢話傾向。人們習慣用滔滔不絕掩飾無知。
- 信息偏倚。如果你有敵人,就給他大量的信息。信息中的雜訊是隨著信息量而同時增大的。更多的信息通常對一個決定來說是沒什麼幫助的。
- DIY價值偏差。自己做的飯,會被認為更好吃。自己做的手工藝品,被認為具有更大價值。只不過是因為是我們親手做的。這是個幻覺。
- 小數定律。小型企業的員工平均智商高於社會平均?只是湊巧企業規模太小而己。別把小數現象引發的結論當真理。
- 新事物狂熱。人們喜歡新事物,但是新事物並不太值得人們的期待。咖啡這種飲料存在了上千年,因而比新生產的脈動可靠。新產品的缺陷可能尚未發覺。
- 煽動效應。人們受到煽動時,短期沒有什麼反映,但是長期上確實會受到影響。因為長時間過後,人們會忘掉信息的來源,但是不容易忘掉信息的本身。
- 放血效應。之前放血療法在歐洲大行其道,雖然沒有明顯的治療效果,但還是被醫生們使用,直到現代醫學的發明。人們傾向於使用一個平庸哪怕是錯誤的理論,直到新理論的出現。比如現代經濟學的各種模型?
- 領域依賴現象。一個人在一個領域的成就,通常不能延伸到另一個領域。巴菲特也說過,在哪乾的好,就呆在那兒!(大意)
- 虛假同感偏差。人們傾向於認為大多數人的想法會與自己一致,其實不是這樣的。如果你喜歡杰倫,那麼你會傾向於認為自己年齡段的人大部分喜歡杰倫。
- 最後的機會。人們願意爭搶最後的機會,因為不願將來後悔。很多商家抓住這一點營銷:最後3套房源。限時特賣。還有各種倒計時。
- 妒忌的對象。我們主要會妒忌與我們年齡、職業和生活方式上相近的人。而不會妒忌馬雲,不會妒忌劉翔,因為跨度太大。
- 專業偏見。手裡拿鎚子的人會把一切看成是釘子。所以心理學(什麼不是人的想法造成的呢?)、經濟學(一切都與錢有關)的人注意了。
- 計劃使人安心。未完成的任務是一種沉重的心理負擔,但不一定非得通過任務的完成才能卸下這種負擔,做好計劃就可以讓心靈平靜。
- 關注不存在。一個PPT有多少錯誤?最大的錯誤可能來自於某些內容沒沒有添加進去。一個投資機會有多好?未關注到的機會可能會好很多。所以,開始關注未知吧。
至此更新結束。。。。。。。。。。
47. 網路認知偏差。當收到100個贊時,心理的喜悅程度遠遠不及有100個人當面對你說『感謝』。但是,有贊好過無贊啊。我的贊贊贊呢。。。
只作斷言
你接受一種觀點這一事實不足以讓別人也相信它。陳述你的觀點並不是對它的論證,除非你只是在回答一次公眾意見調查,否則每種意見都需要有論證作支持。
當然,有一些陳述是大家都會照字面接受的,所以你用不著去論證。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沒法爭論,因為如果遇到挑戰,即使是常識中最明顯不過的事實,也必須被論證——這正是大部分哲學所要講的。
循環論證
另一種謬誤雖然看起來像是論證,但實際上卻是把要被論證的結論當成了前提。
比如說,假定你主張人人都應當成為基督徒,理由是《聖經》是這樣說的。這也許對你來說的確是結論性的,但如果你試圖說服的對象不信仰基督,那麼他也許同樣不信《聖經》上的話。
因此,訴諸《聖經》是一種對成為基督徒的循環論證。循環論證往往是由一個經過改裝的結論組成的,比如,「這本書將會提高你的分數,因為它能幫助你在考試中表現得更好」。
惡性循環
循環論證與另一種通常被稱為「惡性循環」的論證相似。讓我們考慮上面那種謬誤的一種更為精緻的表述。
一個人聲稱自己知道上帝存在,原因是他看到了一種宗教場景。當被問及他怎麼知道這種場景是宗教的而不是他所吃的某種東西的反應時,他回答說,這種複雜而強烈的體驗只能由上帝引起,而不可能由其他東西引起。當被問及這又是為什麼時,回答是,上帝親自——在場景中——告訴他的。
再比如說,「他一定是犯罪了,他臉上的表情可以作證」。「你怎麼知道他是犯了罪,而不是被嚇著了或正處於悲傷之中?」「因為它就是做那件事的人!」
「如果你用B來論證A,用C來論證B,卻用A來論證C,那麼你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它之所以是惡的,是因為就像循環論證一樣,你已經假設了你所要證明的東西。但需要記住的是:
憑藉著那些只有接受其餘的許多信念才能加以辯護的信念,也許所有的觀點最終會形成一個整圓。
宗教信徒和無神論者之間的爭論往往就是如此。自由市場的支持者和馬克思主義者之間的爭議也是一樣。
長時間的爭論清楚地表明,每個人都接受了一個人的信念體系,所有這些信念都依賴於其他的信念。某些邏輯學家把這稱為一種「良性循環」,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惡性循環存在。
一個良性循環是一整套世界觀的發展,它需要進行充分地思考和組織。而惡性循環則像循環論證一樣,它通常只是思考粗心的結果,而不能通往任何地方。
離題太遠
你一定見過這樣的人,他對一種觀點進行論證的方式是提出別的東西,比如拋出一堆統計圖表,或是對宇宙的狀態大加抱怨,或是說一些笑話。總之,什麼都做了,就是不談正題。
這也許是一種拖垮對方的技巧,但卻不是說服別人同意你的觀點的方式。無論一則論證可能被打扮得多麼華麗,如果它偏離了你所要辯護的主題,那就沒有任何用處。
人身攻擊
最使人不偷快的一種離題是對對方進行人身攻擊,而不是反駁他的觀點或立場。
你所要反駁的人有可能會說謊、穿著很不講究、禿頭或面相醜陋、還不到選舉年齡或者老得干不動活,但唯一重要的是他說的是否能被接受。
對對方的外表、聲譽、舉止、智力、朋友或財產品頭論足,有時也許會對你理解對方為什麼會持這樣一種立場有所幫助,但它並不能對這種觀點本身進行證明或否證。
對對方的動機、私人考慮進行考察,也許量少了是適當的,但量多了通常就會冒犯別人,而且往往對你更有害。
所以,務必盡一切可能避免這種類型的論證。它往往表明你自己沒有任何好的論證。
結論含糊或變動
讀起來最令人頭痛的論證之一是那種結論含糊的或每一段文字的結論都變動的論證。如果某種事物是值得捍衛的,那麼它就應當被清楚地表達出來,並且得到堅持。
如果你主張服用藥品的人應當受到懲罰,但並沒有說清楚這些人是指吸食海洛因的人,還是服用阿司匹林的人,那麼你的觀點就沒有考慮的價值。
如果你說你指的是非法的毒品罪犯,那就不要主張藥品對你的身體有害,因為無論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藥品都同樣有效;
如果你說你指的是服用安非他明[一種中樞興奮葯]的人,那麼當有人向你解釋安非他明的幾種藥用價值時,就不要轉而談論藥品是否非法。
一定要搞清楚你正在爭論的是什麼,否則你的論證就會沒有目標。
改變含義
有時一則論證雖然表面上看是有效的,但其實卻含有謬誤。比如:
只要人們可以為自己打算,那麼就是自由的。
監獄裡的罪犯可以不受約束地為自己打算。
因此,監獄裡的罪犯是自由的。
之所以會得出這種悖謬的結論,就是因為「自由」一詞的含義模糊不清。它在第一句話中是指一種心理的自由,而在第三句話中則是指身體的自由。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這樣一則論證,它通常被認為是著名的英國哲學家密爾提出來的:「人們想要(desire)的東西就是值得要的(desirable)東西。」
請注意,這則論證是拿英語中的一個含糊之處做了手腳。並不是每一件實際被欲求的東西都是應當被欲求的(比如酒精被酒鬼所欲求),所以這則論證是演繹無效的(不過密爾認為,X是值得要的唯一判據就是人們事實上想要它)。
請注意你的論證中的關鍵詞項一定要自始至終保持相同的含義。
分散注意力
另一種常見的謬誤形式是「用題外話引開別人注意」,即沒完沒了地去討論一些偏離主題的話題。
例如,在一則關於心腦關係的論證中,一個神經學家也許很樂於詳細地告訴你神經學中的一些奇特事實,告訴你他所做過的一些腦手術,還有對神經學一無所知的哲學家過去曾經提出的一些愚蠢的理論。
但是如果這些與所談的問題沒有關係,那麼它們就不過是一種挺不錯的周末消遣方式,而不是消除歧見的步驟。
當論證的時間有限時,分散注意力是一種特別有利的謬誤(這也就是為什麼它在課堂上特別盛行的原因)。
偽問題
有的時候,謬誤源於所問的問題。例如,有些哲學家認為像「心靈是怎樣與肉體相聯繫的?」或者「上帝能否創造一座連他也搬不動的山來?」
這樣的問題就是一些偽問題;也就是說,它們看上去像是真正的問題,甚至是深刻的問題,但由於它們所基於的一些無意義的假設,所以最終是無法回答的。
具體到這兩個例子,他們認為心靈與肉體之間沒有合理的區分,因此任何有關它們是如何「相聯繫」的問題都是無意義的;
第二個問題則預設了上帝的「全能」包括了他可以做邏輯上不可能的事情,而這是荒謬的。
同分散注意力一樣,偽問題也把我們帶到一條很長的死胡同里去了,只不過在偽問題的情況下,我們連出發點都是錯的。
不可靠的權威
我們較早前曾經提到,近代哲學是基於我們有權——有時還是一種責任——對權威提出質疑這一假設之上的。
然而,無論是科學家還是那些特別有智慧的「一部分人」,我們的大多數知識和意見都是基於權威的。
不訴諸權威即使不是極為危險的,也是極為愚蠢的,特別是在我們這樣一個高度技術化的社會如此複雜的世界中。
我們會問一個經濟學家如果利率下跌會發生什麼,會問禮儀小姐食用沙拉應當使用哪副叉子。
如果我們問錯了人,問的不是相關領域的專家,那麼就可能出現這種謬誤。比如說,當內科醫生被問及有關核政策的問題,或是物理學家被問及有關高中教育的問題時,他們在一個領域有專長並不說明他們在另一個領域也同樣如此。
是否應當訴諸出版物上的觀點要看該作者或該出版物的權威,「印刷出來的東西並不必然就是權威性的」。
滑坡
隱喻往往會彌散到整個論證之中。一個較為常見的隱喻是「滑坡」,即一個打滑的斜坡,人一旦踏上去,就必定會滑到底部。
在政治上,這有時被稱為「寒蟬效應」所謂「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是指試圖從事法律所保護的活動的個人由於政府管制的間接影響而不得不打消從事這種活動的念頭。
也就是說,如果政府對不法活動的管制影響了合法活動的進行,便存在著一種寒蟬效應或「多米諾骨牌效應」。
比如有人主張,任何對自由言論的干涉,甚至是禁止一個人在擁擠的禮堂中喊「著火了!」,都遲早會導致包括有益的、負責任的政治討論在內的一切自由言論的消失。
但我們通過攻擊一種極端的情況,就一定能危及整體嗎?有時也許是這樣,但更多的情況是,滑坡隱喻會使我們認為存在著這種不可避免性,但事實上它並不存在。
攻擊稻草人
擁有過硬的論證的真實對手有時是很難反駁的。因此,轉而攻擊一個論證很容易反駁的假想的對手真乃輕鬆之策。這被稱為攻擊稻草人。
例如,法國存在主義者薩特主張人有「絕對自由」,意思是他們總能找到對付某種困難處境的方式。但不贊成他的批評家們馬上就把他的主張解釋成一個人可以做任何他所想要做的事情,比如通過扇動耳朵飛到月球——他們以為用這麼愚蠢的例子就駁倒了薩特。
同情(以及訴諸其他感情)
有些形式的謬誤訴諸我們的某些較好的部分,這甚至發生在它們對我們脆弱的邏輯能力構成挑戰之時。
訴諸同情往往就是這樣一種論證。受苦人民的照片也許可以很好地刺激社會行動,但在我們的同情——這是一種無可否認的優點——與相應的社會行動之間的關聯並不構成一種論證。
訴諸同情(以及對所有感情的訴諸)在哲學論證中有著完全合法的位置,但「這種訴諸本身卻不是對任何特定立場的論證」。
一個演說者也許會使我們惱火,但我們對相關問題所要做的卻必須是進一步論證的產物。
訴諸力量
身體的力量永遠也不能造就哲學上的正確性。有時一個人會受到威嚇,但他卻並不因此而被駁倒。
有時我們不得不用力量來支持一種哲學信念,但力量卻構不成對這種信念的辯護。
不恰當的論證
我們最後要提到的一種謬誤與方法的選擇有關。
當強有力的歸納論證反對你的時候,你卻堅持要求用演繹論證,這同樣是一種謬誤——也許不是一種錯誤的論證,但仍然是一種邏輯錯誤。
比如說,假設你正在演繹地論證某個國家不會有任何刑訊逼供存在:因為Q先生正統治著這個國家,而且Q先生是一個好人(這裡隱含的前提是,「好人不會允許刑訊逼供在他的國家存在」)。
但如果有成百上千的可靠的證人公開描述他們親眼見過或經歷過刑訊逼供,那麼你最好還是放棄這個論證。在這種信息面前仍要堅持你的演繹是愚蠢的。
這也許告訴不了你論證的問題出在哪兒:也許Q先生沒有這麼好,也許他被推翻了,也可能他聽不到彙報,所以就無法防止刑訊逼供的發生等,但無論如何,這種論證都應當立即中止。
反過來也是一樣。某些抽象的問題似乎只能通過演繹來回答。比如當探討宗教問題時,尋找建立一種歸納論證的證據可能就是愚蠢的。
這裡關鍵的地方是你關於宗教的基本概念及其含義。作為相關事實的證據可能是無關緊要的,非常抽象的問題往往只需要進行演繹論證。
出現以上任何一種謬誤幾乎都是令人窘迫的,而且往往會危及你的整個論證。如果你想論證一件事情,那麼就要用最有說服力的方式去論證它。
說服別人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巧妙地把演繹論證和歸納論證結合起來」,再輔以類比和對其他立場的恰當的批評。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意見很重要,那麼沒有什麼能比用最好的論證去支持它們更值得做了。
PS.非形式謬誤的例子
改變含義:
權力(power)導致腐敗。(阿克頓男爵)
知識就是力量(power)。(弗朗西斯·培根)
因此,知識導致腐敗。
循環論證:
她說她愛我。
她說的一定是真話,
因為她當然不會對一個她所愛的人撒謊。
同情以及訴諸其他感情:
斯克魯奇先生,我的薪水當然應該提高一些。
你給我的薪水幾乎不足以養活我的孩子,我最年幼的孩子休姆必須做一個手術,才能離開拐仗走路。
Via:慧田哲學編|所羅門《怎樣的論證才具有說服力》
相關性不代表因果性。
相關性 ≠ 因果性
認為「錯誤很可怕」是很常見的錯誤邏輯。
我們從幼兒園就開始學到,「正確」=「有理」,rightness=righteousness。在以後的應試教育中這個邏輯得到強化:正確比錯誤優越。更進一步上升到人格層面,錯誤=我是傻逼。
於是很多人成了不敢作為的完美主義者,守在自己擅長的小圈圈裡,不敢走出來,不敢犯錯,好像任何一個錯誤都是對自己這個人的否認。於是也拒絕了學習和成長。
當我們說我們想要獲得真理時,我們的意思其實是希望自己是對的。Tal Ben-Sharhar
我們對「正確」有癮,為了正確不顧一切。上圖這麼高興是因為爸爸獲得了「雙重正確」的快感:他不僅僅對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對自己是正確的這件事也是正確的,所以他很高興,即使一點好處也沒有。
小到戀人間固執的爭執,大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都是出於這個思維模式。當打仗時,我們強調的是意識形態,我們的行為的合法性出於我們相信自己是正確的。可見「正確」=「合理」這個思維模式多麼深入人心。
-
諷刺的是,我們絕大多數時間都相信自己是正確的,即使我們經常是錯誤的。就連最智慧的科學家在嚴謹的論文上提出的看似滴水不漏的理論,最終被推翻也是大概率事件。我們的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原因,我們的社會不斷前進的基礎,就是那些牛逼哄哄的前人提出的很多觀點和假設,都是錯誤的。「錯誤」很正常的事情,像愛與數學一樣,是人類社會裡至關重要的東西。錯誤推動著人類進步。
然而當我們習慣原諒前人的錯誤並欣賞錯誤的智慧時,當我們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時,我們卻在花幾乎百分之一百的時間,相信自己是正確的。這是典型的非黑即白的邏輯。
-
因為這種邏輯,我們把錯誤當作罕見又可怕的事情。於是我們寧可隱藏錯誤,忽視錯誤,也不肯反省自己,不肯承認錯誤,不肯交流,因為我們「一定是對的」。
當別人指出我們的錯誤時,我們會覺得
1. 對方比我蠢,或者沒有我擁有的信息,所以他不懂。
2. 對方和我一樣聰明或比我聰明,知道的事情和我一樣或比我多,但是他沒有和我獲得同樣的靈感,他不懂。
3. 對方比我聰明,知道我知道的事情,但是邪惡的他想害我。
-
比小行星總數量的n次方還多的事情在同時發生著,我們的確有無數次「我是對的」的體驗,這加深了我們對「正確」的偏執。
可是「正確」和「錯誤」並不是兩個獨立的框子,這個概念本身就簡單化了事情,對它的偏執更讓思維變得單一和優質。對了和錯了也不能說明你這個人怎麼樣,更不應該和優越感扯上關係。我們應該拋下在學校里被灌輸的,為煽動我們刷題考高分而存在的奇葩邏輯。
我相信重要的是正視錯誤的「不」罕見性,接受我們經常會犯錯這個事實,用健康的態度對待自己和他人的錯誤,可以推動社會發展,讓大家更幸福和睦。所以我寫了這篇希望有一兩個人能夠得到啟發並把思想傳遞出去。
兩個剪刀手:)
-
「宇宙那麼廣袤和複雜,我不是很懂,可能我又錯了吧。
」Adventures in the Margin of Error: Kathryn Schulz: 9780061176050: Amazon.com: Books
原鏈接http://blog.renren.com/blog/228537234/866912499
目錄:
第一條:稻草人
第二條:錯誤歸因
第三條:訴諸感情
第四條:謬誤謬誤
第五條:滑坡謬誤
第六條:人身攻擊
第七條:訴諸虛偽
第八條:個人懷疑
第九條:片面謬誤
第十條:誘導性問題
第十一條:舉證責任
第十二條:語義模糊
第十三條:賭徒謬誤
第十四條:樂隊花車
第十五條:訴諸權威
第十六條:合成謬誤
第十七條: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
第十八條:基因謬誤
第十九條:非黑即白
第二十條:竊取論點
第二十一條:訴諸自然
第二十二條:軼事證據
第二十三條:德克薩斯神槍手
第二十四條:中間立場
===============================
第一條:稻草人
你歪曲了別人的觀點,使你自己能夠更加輕鬆的攻擊別人。
你誇張、歪曲,甚至憑空創造了別人的觀點,來讓你本身的觀點顯得更加合理。這是一種極端不誠實的行為,這不但影響了理性的討論,也影響了你自己觀點的可信度。因為如果你可以負面的歪曲別人的觀點,你就有可能從正面歪曲自己的觀點。
例子:小明說國家應該投入更多的預算來發展教育行業,小紅回復到:「想不到你這麼不愛國,居然想減少國防開支,讓外國列強有機可乘。」 小紅就犯了稻草人謬誤。
--------------------------------------------------------------
第二條:錯誤歸因
你從兩個事物可能存在相關性,就得出一個事物是造成另一個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兩個事物同時存在,就覺得其中一個事物是另一個的起因。你的錯誤在於,同時存在的兩個事物未必有因果關係,可能這兩個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兩個事物根本沒有因果關係,它們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個事情比另一個事情先發生同樣不能說明兩個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子:小紅指出,過去幾個世紀全球海盜數量減少,全球溫度在升高,從而得出是海盜的數量的減少造成了氣候變化,海盜能夠降低全球溫度。小紅犯了錯誤歸因的謬誤。
--------------------------------------------------------------
第三條:訴諸感情
你試圖通過操作別人的感情來取代一個有力的論述。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懼、嫉妒、憐憫、驕傲等等。一個邏輯嚴謹的論述可能激起別人的情感波動,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邏輯論述,那你就犯了訴諸感情的錯誤。每個心智健康的人都會受感情影響,所以這種謬誤很有效,但這也是為什麼這種謬誤是低級和不誠實的手段。
例子:小紅在飯店看到小明吃狗肉,於是上前訓斥:「你怎麼可以吃狗肉,小狗多麼可愛,就像小朋友一樣,你忍心傷害小朋友嗎?」 小紅犯了訴諸感情的謬誤。
--------------------------------------------------------------
第四條:謬誤謬誤
你看到別人的論述水平很低,或者別人的論述裡面有謬誤,就認為別人的觀點一定是錯誤的。
很多時候,辯論的贏家獲勝並不是因為觀點正確,而是因為辯論技巧更好。作為一個理性的人,你不能因為別人的論述中存在謬誤或者錯誤,就認為別人的觀點一定是錯誤的。
例子:一個提倡健康飲食的人在電視上發表了很荒唐的飲食理論來推廣健康飲食理念,小紅看後覺得健康飲食就是騙人的,於是開始每天暴飲暴食。小紅犯了謬誤謬誤。
--------------------------------------------------------------
第五條:滑坡謬誤
你搞得好像如果A發生了,那麼Z也一定會發生會,以此來表示A不應該發生。
你不討論現下的事物(A),而是把討論重心轉移到了意淫出來的極端事物(Z)。因為你沒能給出任何證據來證明A的發生一定會造成極端事物Z的發生,所以這是一種訴諸恐懼的謬誤,也影響了人們討論A時候的客觀性。
例子:小紅反對同性戀婚姻,因為她認為如果我們允許同性戀結婚,那麼就會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結婚。小紅犯了滑坡謬論。
--------------------------------------------------------------
第六條:人身攻擊
你討論時針對對方的人格、動機、態度、地位、階級或處境等,而進行攻擊或評論,並以此當作提出了理據去駁斥對方的論證或去支持自己的論點
人身攻擊時不一定是直接進行攻擊,也可能是通過背後捅刀子、暗示聽眾等等方式來造成對對方人格的質疑。你試圖用你對別人人格的攻擊來取代一個有力的論述。更多關於人身攻擊。
例子:當小明提出了一個很合理的關於基礎設施建設的提議的時候嗎,小紅說她不相信任何小明說的話,因為小明不愛國,經常批評政府,不懂得感恩。小紅犯了人身攻擊的謬誤。
--------------------------------------------------------------
第七條:訴諸虛偽
你不正面回應別人對你的批評,而是用批評別人作為你的回復——「你不也曾經.....」
你想要把通過用批評回應批評的方式,免去你為自己辯護的責任。你通過這種方法來暗示對方是個虛偽的人,但是不管別人虛偽與否,你都只是在迴避別人對你的批評。
例子:小明在和小紅爭論的時候指出小紅犯了一個邏輯謬誤,小紅不正面捍衛自己,反而回應:「你之前也犯了邏輯謬誤。」 小紅在這裡犯了訴諸虛偽的謬誤
--------------------------------------------------------------
第八條:個人懷疑
你因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識水平不夠,就得出一個事物可能是假的。
一些很複雜的概念,比如生物進化等等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知識。有些人因為不理解這些複雜的概念,而覺得這些東西是錯誤的。
例子:小紅指著塊石頭說:「你說進化論是真的,那你讓這塊石頭進化人給我看看。」小紅犯了個人懷疑的謬誤。
--------------------------------------------------------------
第九條:片面謬誤
當你的觀點被證明是錯誤的時候,你用特例來給自己開脫。
人類都不喜歡被證明是錯的,所以當他們被證明是錯的時候總會想辦法給自己開脫。人總是覺得自己以前覺得正確的東西必須是正確的嗎,所以總能找到理由讓自己阿Q一下。只有誠實和勇敢的人才能面對自己的錯誤,並且承認自己犯錯了。
例子:小紅說自己有特異功能,能用塔羅牌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別,但是孩子生下來後發現猜錯了,於是她就說是算命的人缺乏信仰。小紅犯了片面謬誤。
--------------------------------------------------------------
第十條:誘導性問題
你在提出問題的時候加入了誘導的成分,使得對方只能按著你的意思來回答。
你試圖用誘導性的問題來逼對方回答你提出的低級問題,從而破壞理性的討論。
例子:小紅懷疑自己的丈夫孫越搞外遇,為了一探究竟,於是就問他:「陳軒的屁股上是不是有個胎記?」小紅使用的就是誘導性問題。
--------------------------------------------------------------
第十一條:舉證責任
你認為舉證責任不在提出觀點的人,而在於質疑觀點的人。
當有人提出一個觀點結果被人質疑後,你認為舉證的責任不在提出觀點的人,而在質疑者。不能證偽一個事物,或者舉出反例,並不能證明這個事物的合理性。當然,如果只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一個事物是合理的並不能肯定的說明它是不合理的。
例子:小紅說他相信宇宙是一個叫KengDie的全知全能神創造的,因為沒有人能證明KengDie不存在,所以KengDie是存在的。小紅犯了舉證責任的謬誤。
--------------------------------------------------------------
第十二條:語義模糊
你用雙關語或者意思存有歧義的語言來歪曲事實。
你使用雙關語或者意思存有歧義的語言,當你被別人批評的時候又利用這些有歧義的語言作為自己的擋箭牌。
例子:地上一個猴,樹上qi個猴,一共幾個猴?
--------------------------------------------------------------
第十三條:賭徒謬誤
你認為隨機事物的發生和之前發生的事情是有相關性的。
有人在看到獨立的隨機事件(比如拋硬幣)時,總覺得會和前面的事情有相關性(前面連著五個正面,下一個肯定要是反面了。)
--------------------------------------------------------------
第十四條:樂隊花車
你試圖說明因為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相信同一件事物,這件事情就是對的。
一個事物/觀點的流行程度和它本身是否合理沒有關係。地球是球形的,在人們相信地球是平的時代地球也是球形的,地球才不管你信不信它呢。
例子:看到《貨幣戰爭》怎麼那麼暢銷,小紅相信一定是羅斯柴爾德和共濟會在背後操縱著整個世界。小紅犯了樂隊花車謬誤。
--------------------------------------------------------------
第十五條:訴諸權威
你利用一個權威人物/機構的觀點來取代一個有力的論述。
要證明一個觀點,只是摘錄別人的觀點是不夠的, 至少要知道所提到的權威為什麼有那樣的觀點。因為權威人物/機構也是會犯錯誤的,所以不能無條件的假設合理性。當然,權威人物/機構的觀點有可能是對的,所以不能只因為對方使用了訴諸權威的謬誤就認定這個觀點肯定是錯的。
例子:小紅不知道怎麼反駁進化論,於是就說:「我老公孫越是大科學家,他覺得進化論是錯的。」小紅犯了訴諸權威的額謬誤。
--------------------------------------------------------------
第十六條:合成謬誤
你認為一個總體的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性,對於這個總體的其它部分也是普適的。
很多時候,對於一個組成部分存在合理性的事物,對於其它組成部分並不具有合理性。我們常能觀察到事物之間的一致性,所以當一致性不存在的時候也會偏見的認為有一致性。
例子:小紅買了輛自行車,當她看到自行車的車座是人造革的時候,她就覺得自行車的其它部位也是人造革的。
--------------------------------------------------------------
第十七條: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
你提出了一個觀點,並收到了別人的批評,你試圖用「訴諸純潔」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觀點。
你試圖通過馬後炮和修改標準的方式來維護自己那有缺陷的觀點。
例子:
小紅:「所有荷蘭人都喜歡喝胡辣湯」。
小明:「孫越就是荷蘭人,他就不喜歡喝胡辣湯。」
小紅:「好吧,所有【真正的】荷蘭人都喜歡喝胡辣湯。」&<——小紅這裡就犯了「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的謬誤
--------------------------------------------------------------
第十八條:基因謬誤
你通過一個事物的出身來判斷它的好壞。
你試圖逃避正面的討論,而轉而討論事物的出處。這種做法和本文第六條「人身攻擊」類似,都是想試圖通過已有的負面印象來從側面攻擊對方,卻不能正面的回應對方的論述。
例子:
小明:「孫越不喜歡喝胡辣湯。」
小紅:「孫越是荷蘭人,怎麼會不喜歡喝胡辣湯?」&<——小紅這裡就犯了基因謬誤
--------------------------------------------------------------
第十九條:非黑即白
你把黑和白作為僅有的可能,卻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你使用了簡單粗暴的假二分法,來掩蓋其它可能性的存在。你想通過非黑即白的選擇來誤導討論,破壞辯論的建設性。
例子:在談到反恐戰爭時,總統說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戰爭,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總統這裡犯了非黑即白的謬誤。
--------------------------------------------------------------
第二十條:竊取論點
你採用循環論證的方法來證明一個被包含在前提裡面的觀點。
這是一種邏輯智商破產的謬誤,因為你把你的前提假設默認為真的,然後利用循環論證的方式來證明它。
例子:KengDie教的經文《KengDie Sutra》裡面說的東西都是真理,因為在《KengDie Sutra》第一章第二段裡面提到了「KengDie所述都是真理。」
--------------------------------------------------------------
第二十一條:訴諸自然
你認為一個事物是「自然」的,所以它是合理、必然並且更好的。
一個事物是自然的並不一定代表它就更好。互相殺戮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大多數人都認為我們不應該互相屠殺。
例子:小紅認為吃草藥肯定比吃人工製造的葯有效,因為草藥更加「自然」。小紅犯了訴諸自然的謬誤
--------------------------------------------------------------
第二十二條:軼事證據
你試圖用個人經驗或者單獨事例來取代邏輯論述或者有力的證據。
比起複雜而確鑿的證據來說,軼事證據更容易獲得,但是卻要粗淺很多。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量化衡量的科學數據/確鑿證據比個人經驗/軼事要更加可信。
例子:小紅爺爺是個30年的老煙槍,現在80多歲身體還很健康,小紅依次得出吸煙對身體無害的結論。小紅犯了軼事證據的謬誤。
--------------------------------------------------------------
第二十三條:德克薩斯神槍手
你在大量的數據/證據中小心的挑選出對自己的觀點有利的證據,而不使用那些對自己不利的數據/證據。
你先開了一槍,然後在子彈擊中的地方畫上靶心,搞得自己真是個神槍手一樣。你先決定了自己的立場,然後才開始找證據,並且你只找對自己有利的,而對於那些對自己不利的就選擇性忽略。
例子:紅X字會為了證明自己盡到了職責,到處宣傳自己撥出了XXXX的善款,卻隻字不提自己公款消費的奢侈無度。紅X字會犯了「德克薩斯神槍手」謬誤
--------------------------------------------------------------
第二十四條:中間立場
你覺得兩個極端觀點的妥協,或者說中間立場,肯定是對的。
雖然大多數時候,真理確實存在於兩種極端的中間地帶,但是你不能輕易的認為只要是處於中間立場的觀點就一定是正確的。謊言和實話的中間地帶依然是謊言。
例子:小紅認為疫苗會造成兒童自閉症,孫越從科學研究的結論中得出結論認為疫苗不會造成兒童自閉症,小明認為兩者觀點的妥協——疫苗會造成兒童自閉症,但不是全部的兒童自閉症——才是正確的。小明犯了中間立場的謬誤。
===========================我要說一個「拘泥事實」的邏輯錯誤。這是非常常見的邏輯錯誤,連許多成名的大人物都經常犯。
有人先前看到的菱角只長兩個角,就認為所有菱角都只長兩個角,直到他發現了長一個角、三個角、四個角的菱角。他以前的思維就被他見到的「事實」蒙蔽了。他所看到的「事實」其實是片面的,虛假的。
亞里斯多德發現石子比雞毛下落快,樹枝比樹葉下落快,就認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
人類長久生活在地面上,看到所有物體在沒有支撐的時候都要下落,就認為下落是物體的天然屬性。
人類看到太陽每天都東升西落,就認為太陽圍繞地球轉。
有人看到自古以來人類社會都存在剝削,而且又一直都是不斷發展的,所以他們就認為剝削是發展的必要條件。這是把剝削和發展強行捆綁在一起。
有人看到自古以來人類社會都存在貧富分化,在貧富分化下你追我趕,他們就認為貧富分化是發展的動力。
有人看到公有制時期曾經餓死過人,就認為公有制必然餓死人。當然,這個觀點除了犯拘泥事實的錯誤外,還犯了胡亂聯繫、以偏概全的錯誤,因為私有制里餓死人的現象他故作看不見,還有些公有制國家沒餓死人他也沒看見。
40年前窮,是因為大鍋飯。現在富是因為單幹。為什麼呢?因為40年前就是吃大鍋飯,現在就是單幹啊!
……
拘泥事實這個邏輯錯誤,實質就是眼睛和嘴直接短路,不經過大腦,看到什麼就說什麼。
------------------------
我沒正式學過邏輯學,不知道邏輯學裡有哪些專業的邏輯錯誤名稱,也不知道邏輯學裡指出沒指出這樣的錯誤,更不知道我把這種錯誤叫拘泥事實與已有的邏輯錯誤名稱重複不重複。請大神們指正。排名第一的 @Calon
是繁體可能有點吃力
~~~~~~~~~~~~~~~~~~~~~~~~~
兩難推理(False Dilemma)
錯謬:為多於一個答案的問題提供不足(通常兩個)的選擇,即是隱藏了一些選擇,最典型的表現是非黑即白觀點。
例子:薩達姆是邪惡的,所以美軍是正義之師。
解釋:世上除「正邪之爭」外,還有「邪邪之爭」及許多難分正邪的紛爭,所以不能單以薩達姆的邪惡便認定美軍是正義的。
訴諸無知(From Ignorance)
錯謬:因為不能否定,所以必然肯定,反之亦然。
例子:沒有人能證明鬼不存在,那麼鬼肯定存在。
解釋:總有些事是既不能否定,亦不能肯定的。除了肯定和否定,我們還可以存疑吧!
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
錯謬:不合理使用連串因果關係。
例子:遲到的學生要判死刑。因為遲到是不用功的表現;將來工作也不勤力;不勤力導致公司損失;公司損失就會倒閉;公司倒閉會使人失業;失業造成家庭問題;家庭問題導致自殺率上升,為了防止自殺率上升,我們應判遲到的學生死刑。
解釋:滑坡謬誤中假定了連串「可能性」為「必然性」。比方說,遲到是否「必然」是不用功的表現?將來工作又是否「必然」不勤力?答案可想而知。例子雖然誇張,但其實許多時候大家亦會犯相同錯誤而不自知。
複合問題(Complex Question)
錯謬:一條問題內包含兩個無關的重點。
例子:你還有沒有干那非法勾當?(你有干非法勾當嗎?是否還有繼續?)
解釋:簡單的一句提問,其實隱藏了兩個問題。你給予其中一條問題的答案,並不一定和另
外一條的一樣。例如你有干非法勾當,但未必等於你還有繼續。
訴諸其他支持(Appeals to Motives in Place of Support)
訴諸勢力 / 武力(Appeal to Force)
錯謬:以勢力服人。
例子:若你不想被解僱,你必須認同公司的制度。
解釋:這是以工作機會強迫員工認同制度,員工不是依據制度好壞來決定認同與否。
訴諸憐憫(Appeal to Pity)
錯謬:以別人的同情心服人。
例子:希望你接受我這個多月來天天通宵撰寫的建議書。
解釋:建議書的好壞,不在乎花了多少時間,而是取決於其內容,提出「多月來天天通宵撰寫」只為搏取同情。
訴諸結果(Consequences)
錯謬:以討好或不討好的結果服人。
例子:你若不聽我的話,我便打你,不准你外出,扣起你的零用。
解釋:誰願意被打?又有誰願意被扣零用?但這並不表示因此你要聽我的話是合理的。
訴諸不中肯字詞(Prejudicial Language)
錯謬:以不中肯的字詞修飾論點。
例子:凡是愛國的人都會認同訂立國家安全法的必要。
解釋:怎樣才是「愛國」?如果所訂立的國家安全法是不合人道的,是違法的,難道我們還要認同嗎?
訴諸大眾(Popularity)
錯謬:以被廣泛接納為理由服人。
例子:看!人人都這樣說,還會錯嗎?
解釋:它是量化問題的一種;難道眾口一詞,則「指鹿可以為馬」嗎?
一廂情願(Wishful Thinking)
錯謬:以自己單方面想法作為論證根據。
例子:因為我希望明天在戶外打球,所以明天一定天晴。
解釋:這隻表示個人願望,並不能作推論根據。
改變話題(Changing the Subject)
人身攻擊(Attacking the Person)
錯謬〔一〕:以攻擊發言人代替攻擊其論點(因人廢言)。
例子 :張廠長反對陳主任增加成本會計部的建議:「你當然說成本會計十分重要,因為你是會計主任。」
錯謬〔二〕:由響應論點改變為攻擊論點發起人的處境。
例子 :你竟相信那些草根階層的說話?
錯謬〔三〕:提出「你也是!」的不恰當反問作論據。
例子 :父:吸煙對健康不好!兒:為什麼你也吸?
訴諸權威(Appeal to Authority)
錯謬〔一〕:訴諸討論的範疇以外的權威人士。
例子 :經濟學家都認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不可能的。
錯謬〔二〕:訴諸權威人士的個人意見。
例子 :羅局長說:「學生是政府的政策下最大得益者,所以學生無權批評領導人」
解釋 :學生是政府的政策下最大得益者只是羅局長的說話,事實上學生是否政府的政策下最大得益者,卻沒有一個客觀答案。
錯謬〔三〕:該範疇的權威人士不是認真的回應。(例如:只是在開玩笑/喝醉。)
例子 :「有香車自然有美人,BENZ的總公司董事長都這樣說啦!」
匿名權威(Anonymous Authority)
錯謬:匿名的權威人士使人不能確定其權威性。
例子:有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每人都有犯罪傾向。
解釋:這位心理學家是誰?是陳志偉老師?但他沒有修讀心理科呢!
作風蓋過本體(Style Over Substance)
錯謬:討論者以作風蓋過事件本身使人認為其論點正確。 (因人廢言的一種變奏)
例子:以他一向的對人的態度,他一定不會對你好的。
歸納的謬誤(Inductive Fallacies)
輕率的歸納(Hasty Generalization)
錯謬:用作歸納總體的樣本太少。
例子:我問了十個人,有九個說反對民主黨。結論:原來九成香港人反對民主黨。
解釋:單憑十個人論斷香港七百萬人?未免太輕率吧。若說訪問了數萬人,得出來的結果便較有說服力。
不具代表性的例子(Unrepresentative Sample)
錯謬:用作歸納的例子不能代表其總體。
例子:葉繼歡持械行劫;林過雲姦殺多女;歐陽炳強紙盒藏屍。香港人肯定有殺人傾向。
不當模擬(Weak Analogy)
錯謬:以兩件不相似的事件/事物作模擬。
例子:他對朋友這麼好,對女朋友一定很好呢。
懶散的歸納(Slothful Induction)
錯謬:否定歸納得出來的恰當結論。
例子:即使有萬多個實驗證明化學物質影響我們的感覺,我就是不相信。
排除證據謬誤(Fallacy of Exclusion)
錯謬:故意把重要的證據隱藏,以得出不同的結論。
例子:秦始皇修長城,卻匈奴,統一文字度量,為中國建立國家規模,確是明君。
解釋:他的暴虐又應如何看待?
統計三段論的謬誤(Fallacies Involving Statistical Syllogisms)
例外(Accident)
錯謬:以概括情況加諸應有的例外情況。(由普遍推出個別)
例子: 政府法例規定,行走此公路的汽車最高時速為七十公里。所以即使載著快要生產的產婦,亦不可開得快過七十公里。
解釋:法律不礙人情呢!
相反的例外(Converse Accident)
錯謬:以例外情況加諸應有的概括情況。(由個別推出普遍)
例子:我們准許瀕死的病人注射海洛英。基於人人平等,也應讓其他人注射海洛英。
因果的謬誤(Causal Fallacies)
巧合謬誤(Coincidental Correlation)
錯謬:以個別情況肯定某種因果關係。
例子:希希吃了一種葯,出現過敏反應。因此,希希認為這種葯必然導致過敏反應。
解釋:希希遇到的只是個別例子,不能因此論斷該葯必然導致過敏反應。
複合結果(Joint Effect)
錯謬:當兩件事都為某原因的結果時,以一事為另一事的原因。
例子:記者報導離鄉背井的戰爭難民中的一家人:「他們因為房子被炮火所毀而逃到這裡。」
解釋:炮火導致這家人的房子被毀及離鄉逃難;房子被毀並不導致這家人離開原居地。
無足輕重(Genuine but Insignificant Cause)
錯謬:舉出無足輕重的次要原因論證,遺漏真正的主因。
例子:吸煙使香港空氣質素每況愈下。
解釋:導致香港空氣質素差的主因是交通公具的廢氣和天氣情況。
倒果為因(Wrong Direction)
錯謬:顛倒事件的因果關係。
例子:癌症導致吸煙
解釋:吸煙才是癌症的原因。
複合原因(Complex Cause)
錯謬:只指出多個原因中的其中一個為事件主因。
例子:你一日到晚都只是玩遊戲機而不溫習,難怪你考試成績那麼差。
解釋:除了玩遊戲機而不溫習外,還有其他原因,例如考試期間一時大意或者試題太難,但它們和玩遊戲機一樣,不一定是主因。
論點缺失謬誤(Missing the Point)
乞求/竊取論點(Begging the Question)
錯謬:以假定正確的論點得出結論。
例子:我知道有上帝,因為《聖經》是這樣說,而《聖經》是不會錯,因為它是上帝寫的。
不恰當結論(Irrelevant Conclusion)
錯謬:提出作支持的論據主要支持其他結論。
例子:
稻草人謬誤(Straw Man)
錯謬:扭曲對方論據以攻擊之。
例子:進化論說人是由猩猩演化而來。
解釋:進化論只是說人和猩猩有共同祖先。
含糊不清謬誤(Fallacies of Ambiguity)
含糊其辭(Equivocation)
錯謬:使用有多於一個含義的字眼。
例子:甲:喇叭中學又發生學生毆鬥事件。乙:噢!是九龍那所嗎?甲: %^%$%$#...
解釋:甲這裡沒有表明是新界喇叭,使乙誤會成九龍的喇叭書院。
模稜兩可(Amphiboly)
錯謬:句子結構含多種解釋方法。
例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重音謬誤(Accent)
錯謬:以重音強調某字眼或字句,達致其他意思。
例子:難道你這個黑人可以在我們白人議會說話嗎?
類目錯誤(Category Errors)
構成謬誤(Composition)
錯謬:以總體的某部份符合某條件推斷總體均符合某條件。 (由個別推出普遍)
例子:熱火隊奧尼爾的身裁如此厲害,熱火隊的身裁亦一定如此厲害。
解釋:奧尼爾是一位球員,但誰人叫熱火隊?
分割謬誤(Division)
錯謬:以總體符合某條件推斷總體的所有部份均符合某條件。 (由個別推出普遍)
例子:熱火隊奧尼爾的身裁如此厲害,熱火隊的其他隊員身裁亦一定如此厲害,例如積遜威廉斯。
解釋:他們的身裁是小巫見大巫之別呢!
不根據前題的推理(Non Sequitur)
肯定後件(Affirming the Consequent)
錯謬:所有依此結構的推論:若A則必定B;B,所以便A。
例子:如果他在中環,他一定在港島。因此如果他現在在港島,他一定在中環。
解釋:在港島不一定要在中環,可以在金鐘、灣仔、銅鑼灣等。因港島包含了以上各項。
否定前件(Denying the Antecedent)
錯謬:所有依此結構的推論:若A則必定B; 非A,所以非B。
例子:如果他在中環,他一定在港島。因此如果他現在不在中環,那麼他一定不在港島。
解釋:不在中環,也可以在金鐘、灣仔、銅鑼灣等。因港島包含了以上各項。
前後矛盾(Inconsistency)
錯謬:斷言兩件矛盾的事件都正確。
午飯後閑來無事用手機APP做了個大綱簡圖,望各位指正。
吸引力法則把我帶到這裡來,說說我最近看的一本書關於邏輯謬誤方面的書——《邏輯謬誤鑑識班》,我看的是原版台版書,中國大陸地區譯名《可笑的思維謬誤》。
回到問題「人們常犯的邏輯錯誤」,看看了上面的答案,各答主說的十分詳細,對提問者有很大幫助,小弟在這裡就簡單列舉四個我們日常比較容易犯的思維邏輯謬誤。
一、把合理當正確。
有一天,小王盯看見小黑盯著貌美的小蘭看,小王就對小黑說,「想追就去追吧!光看也沒有用。」
例子中的說法是一個「很合理」的說法,當一個男人盯著一個貌美的女人看時,很高的可能性是喜歡她,當一個男人喜歡一個女人的時候,有可能會想要和她進一步交往。
所以小王的推測是合理的,但並非是正確的。因為他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說不定小黑盯著貌美的小蘭看,是因為他覺得小蘭很眼熟,在思考是不是很久不見的同學,或是發現小蘭身上穿著的是自己也喜歡的衣服。
我們常常聽到一個「合理的」推論時,很容易會誤認為這就是「正確的」事實,這是非常容易錯誤的慣性思考,合理與正確之間,其實還差著點距離。不要輕易滿足於一個合理的解釋,而錯失一個思考正確事實的機會。
拓展:通過以往的經驗推測的合理解釋,也未必是正確的事實。
二、以偏概全。
我們在新聞上看到某個地方的玉米有毒,我們就自然而然地認為「全中國的玉米都有毒」。
上面例子,新聞上看到的「某個地方的玉米有毒」,注意有地域差,是某個地方,也許是因為這個地方的水源出了問題,被廢料污染,導致種植的玉米也有毒。但並不是說,全中國的玉米就是有毒,我們應該拒絕購買食用。
我們看到某個事物的幾個例子具有某種特質後,就自然而然地推論所有這種事物都具備這樣的特質,這樣是一種錯誤的邏輯,我們常常稱為「以偏概全」。
在如今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以偏概全」的邏輯謬誤特別嚴重,比如,某些人看到一些旅遊景點的客棧生意火爆,就以為隨便在一個旅遊景點附近開個家庭客棧就能大賺一筆。再比如這幾年比較開的比較火的茶飲店,人氣普遍很旺,於是就認為開茶飲店的想法十分不錯,傾倒家產也要去所謂「創業」開店。
但等到自己真正去親力親為,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他們看到的是生意火爆的一面,卻沒看到也有經營不善,倒閉的另一面。
我們很容用刻板的印象去思考事物,然後自然地用這些屬性特質去理解其他事物,往往這就是導致錯誤的發生的原因。
三、非黑即白
小明:你喜歡吃榴槤嗎?
小王:不喜歡。
小明:既然那麼討厭吃榴槤,那我就自己一個人吃咯。
例子中小明對小王不吃榴槤原因的推理,錯誤地把「不喜歡」當成「討厭」,把兩者做了一個「非黑即白」的劃分,從而忽略了兩者之間的其他可能性。
非黑即白,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意思就是,「既然不是黑的,那就是白的」。這樣的邏輯謬誤,也被稱為「不當二分法」。
但並非所有的「非黑即白」/「不當二分法」都是錯誤的,如果針對某類事物在二分之後,能夠涵蓋所有類別事物,那麼這樣的二分法就是正確的。一通理論也許並不好理解,簡單舉個例子。
聽到小敏這個名字,她一定是個美女。不,也有可能是個帥哥。
人類的區分,無非就那麼兩種人,男人與女人,雖然也有所謂「中性人」的存在,但數量極少幾乎可以被忽略。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用二分法解釋就正確了。
四、廢話謬誤
當你去算命的時候,無論抽到的是什麼簽或是算命師提供的信息,他一般都會這麼說:「你的命其實還不會太差,只要充分努力,其實還是有發展的空間,你求的事情也會有可能達成,但是一定要記住,千萬不要過度自信,否則到頭來有可能會一場空。」 (via書中原例)
如果你是一個虔誠的信徒,你會覺得這番話說得太有道理,太準確了。但是事實上,例子中所講的話都是一通廢話。
「某個人的命運不算太差」這句話事實上並沒有什麼意義,因為我們無法界定怎樣的命運才是好,所有人的命運其實都不算太差,並非只是某個人。另外「只要足夠努力,其實還是有發展空間」這句話的問題在於,究竟怎樣才算是足夠努力呢,世間上,只要足夠努力誰都可以有發展空間,「你求的事情也有可能達成」日常生活中,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千萬不要過度自信,否則到頭來一場空」這也是一句正確的廢話,這句話每個人應該都是從小聽到大。
像這類話術,在星座解讀上其實也同樣道理。
拓展:在哲學對話語句的分類上,有一種區分方法,把語句分成「分析語句」和「綜合語句」。
什麼是分析語句?【A是B】
例如,葉子是綠色的;冬天的天氣是寒冷的;單身漢是男的等等……
我們把「是」前面的語句稱為前項,「是」後面的語句稱為後項,分析語句的定義就是後項所表達的意義已經包含在前項裡面。
分析語句的特點就是,它不可能是假的,所以有時也把所有的分析語句稱為必真句,這種必然真的語句也沒什麼價值,因為他等於是在表達一個廢話。
PS:要把這個謬誤說明白,這麼少的文字,無法做到,如果你對這部分感興趣,不妨去閱讀原著。台版的大陸書店應該很少不好找,可以去港澳的書店,也可以去淘寶上代購。
-------------------------------------------------------------------------
後續將繼續補充對這本書的解讀。碼字實屬不易,希望的到你的關注與支持。比心
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添加微信公眾號【與集,ID:eryouerle】,裡面有我的一些日常思考文章不定期推送。比如:
你那麼認真做職業規劃,為什麼還會迷茫
你的隨意指責,不過是一場自以為是
你的朋友買車了,你會著急嗎
這為你好,是我聽過最自私的話
關注可獲取個人從網路平台收集整理的,有關「時間管理」方面的有效工作學習法哦,不信試試~
認知偏誤列表
認知偏誤是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的特定的思考、行為傾向,會導致理性或判斷產生系統性偏誤,這些現象廣泛受到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研究。
雖然這些偏誤是重複研究確認的,然而關於如何分類與解釋,一直存在爭論。[1]大腦有一些處理資訊的規則,以增進決策與判斷效率,這些「心理捷徑」稱作捷思,捷思有時會產生一些不好的效應,這些不好的效應稱作認知偏誤。[2][3]判斷與決策的偏誤也可能是動機導致,例如信念受到一廂情願的想法扭曲。有些偏見有多種認知(「冷」)或動機(「熱」)的解釋,兩種效應也可能同時發生。
目錄
1 決策、信念與行為偏誤
2 社會偏誤
3 記憶錯誤與偏誤
4 統計與機率偏誤
5 實驗與研究偏誤
6 成因理論
7 參考資料
決策、信念與行為偏誤
這些偏誤多半會影響信念的形成、商業與經濟決策、以及其他一般的人類行為。它們是可複製與再現的,面臨特定情境時,一般可預期人們會有相應的偏差傾向。
名稱 原文 描述
不明確性效應或厭惡不明確 Ambiguity effect 決策時傾向避開資訊不足的選項。 [8]
錨定效應 Anchoring effect; Focalism 為不熟悉事物估值時,會把熟悉的類似事物或不久前接觸到的無關數值當做「錨」,估出來的數值會大大傾向「錨」。[9][10]
注意力偏誤 Attentional bias 平時常想的事,會影響我們的感知。[11]
可獲性捷思 Availability heuristic 容易想到的事,其發生概率會受高估,然而一件事是否容易想到還受發生多久、激起情緒的程度等因素影響,無法反映實際的發生概率。[12]
可獲性層疊 Availability cascade 一件事越常被公開談論,就越加相信其真確性(類似「三人成虎」)。[13]
逆火效應 Backfire effect 遇上與自身信念抵觸的觀點或證據時,除非它們足以完全摧毀原信念,否則會忽略或反駁它們,原信念反而更加強化。[14]
從眾效應 Bandwagon effect 傾向做很多人做的事或相信很多人相信的事。[15]
信念偏誤 Belief bias 由於相信結論,而認為推理出該結論的過程是有道理、合邏輯的。[16]
偏見盲點 Bias blind spot 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能辨識認知偏誤,也較不易受影響。[17]
啦啦隊效應 Cheerleader effect 處在優秀的團體會比單獨看起來更優秀。[18]
支持選擇偏誤 Choice-supportive bias 對自己先前選擇的評價會比實際上更好。[19]
集群錯覺 Clustering illusion 過度期待從小樣本或小型測試中發現的規律,然而這些小樣本或小型測試是從大樣本隨機抽取,大樣本往往並無這種規律。[10]
舒適區效應 Comfort zone effect 對於過去常用的方案,高估效益或成功機會;對於過去少用的方案,低估效益或成功機會。[來源請求]
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 關注、尋找、詮釋、記憶資訊的方向多半是能確認自己成見的方向。[20]
相合性偏誤 Congruence bias 直接檢驗假設,卻沒想到要檢驗其他可能的假設。[10]
保守傾向或退縮偏誤 Conservatism; Regressive bias 傾向保守中庸,低估高價值高或然率的事而高估低價值低或然率的事。[21][22][23]
保守傾向 (貝葉斯) Conservatism (Bayesian) 新證據出現時,對既有信念的修正幅度不足。[21][24][25]
對比效應 Contrast effect 感受特質的程度主要是受與其他相關事物的對比程度影響,而非受其實際程度影響。[26]
知識的詛咒 Curse of knowledge 懂得多的人非常難用懂得少的人的角度思考問題。[27]
誘餌效應 Decoy effect 評估對A與B事物的偏好時,如有個C與B相近卻略遜一籌,就會覺得B事物更好。(即以C為誘餌)
似曾相似效應 Déjà vu effect 對某些事物有強烈的熟悉感,似乎曾經接觸過,且能預先想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面額效應 Denomination effect 即使金錢總額相同,帶小面額(如多量硬幣)比帶著大面額(如少量紙鈔)更容易消費掉。[28]
差異偏差 Distinction bias 相較於分開比較,兩件事物放在一起比較,差異會顯得更大。[29]
過程時間忽視 Duration neglect 評價不愉快及痛苦的經驗時,其持續時間影響不大。(參見峰終法則)
移情隔閡 Empathy gap 情感冷淡時,低估他人情感的強烈程度;情感強烈時,高估他人情感的強烈程度。
原賦效應或稟賦效應 Endowment effect 擁有或即將擁有某物品或資產時,對其價值的評估會比沒有時高出許多,因而不願失去或放棄它。[30]
本質主義 Essentialism 認為人與事物有一些不可或缺的本質,並據此為它們分類,其他的分類方式是錯誤的。[31]
極端預期 Exaggerated expectation 實際上的情況通常不如我們所預期的極端。[21][32]
功能固著 Functional fixedness 受物品的一般用途局限,無法想到用特別的方式利用物品。
聚焦效應 Focusing effect 過份關注事情的某些明顯面向、忽略不明顯面向,導致不恰當的預期。[33]
佛瑞效應或巴納姆效應 Forer effect; Barnum effect 人們會把他們認為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人格描述評價為高度準確,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能放諸四海皆準適用於很多人。
框架效應 Framing effect 同一資訊以不同方式呈現方式會帶來不同想法,例如「有十分之九的存活率」和「有十分之一的死亡率」。
頻率錯覺 Frequency illusion 因最近注意到一件原先沒注意到的事,就覺得這件事到處都在發生。(參見近因錯覺)[34]
難易效應 Hard-easy effect 高估自認困難之事的難度,低估自認簡單之事的難度。[21][35][36][37]
後見之明偏誤 Hindsight bias 又稱「我早就知道了」、「馬後炮」、「事後諸葛」。在事情發生或發展後,以為自己事前就能預測其發生與發展。[38]
敵對媒體效應 Hostile media effect 對於立場與自己不同的媒體,總認為它們有偏見、不客觀。
當下偏誤、現時偏誤、或雙曲線折扣 Current moment bias; Present-bias; Hyperbolic discounting 看重當下利益、低估長遠利益。得到利益前的延遲時間越長,對利益的價值評估便打越多折扣,兩者關係近似於雙曲線。[39]
可辨識受害者效應 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 對於少數而容易辨識的受害者或潛在受害者反應過大,而對多數而不易辨識的受害者或潛在受害者反應過小。[40]
宜家效應 IKEA effect 對於需要自行組裝的東西給予不成比例的高評價,而不管其實際品質。此稱呼出自於經常販售組裝傢具的宜家。
控制的錯覺 Illusion of control 高估自己對外在事件的影響力,認為事情是受自己控制或影響,但實際上可能與自己毫無關係。[41]
效度的錯覺 Illusion of validity 高估面談或直接觀察的效度且能用於提供預測,即使證據指出它們影響甚微。
錯覺相關 Illusory correlation 認為兩件事應該有關係時,便會在檢視經驗與數據時覺得它們經常一起發生,即使它們一起發生純粹是隨機現象。 [42][43]
影響力偏誤 Impact bias 高估感覺的強度或持續時間。[44]
資訊偏誤 Information bias 傾向尋求更多資訊以做出決策,即使尋求的資訊對決策沒有幫助。[45]
沉沒成本謬誤或不理性增值 Sunk cost fallacy; Irrational escalation 由於先前已在某事上投資很多,即使新證據顯示那是不好的選擇,仍傾向於加重投資。
妄下結論 Jumping to conclusions 根據少許的資訊即做出判斷與決策。如誅心、預言、貼標籤等等。
公平世界假定 Just-world hypothesis 相信世界是公平的,發生在身上的都是應得的,把難以解釋的不公平歸責於受害者的報應。
少即是好的效應 Less-is-better effect 分開評估時傾向選擇較小組的東西,一起評估時傾向選擇較大組的東西。
損失趨避 Loss aversion 認為放棄一件事物的效益損失大於得到一件事物的效益所得。(參見沉沒成本與原賦效應)[46]
多看效應或單純接觸效應 Mere exposure effect 對熟悉的人與事產生過多的好感。[47]
貨幣錯覺 Money illusion 專註於貨幣名目上(表面上)的價值,而非其實質購買力。[48]
道德認證效應 Moral credential effect 由於得到了某些高道德的評價或認證,而認為自己做得夠好,反而在其他面向做了相反的事。例如投身環保活動並受到表揚的人,往往忽略了許多自己的不環保行為。
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 Positivity effect; Negativity effect 評價喜歡的人的行為時,把他們做好事歸因於內在本質,而把他們做壞事歸因於環境因素。評價不喜歡的人的行為時,把他們做好事歸因於環境因素,而把他們做壞事歸因於內在本質。
負面偏誤 Negativity bias 容易回想消極的回憶而不易回想積極的。 [49]
忽略可能性 Neglect of probability 對於不確定的事,無法準確評估其發生機率,不是完全無視,便是過份高估。[50]
正常化偏誤 Normalcy bias 根據過去的經驗了解情況,低估大災難的可能性及其影響力,因而平時沒有預做準備,或在災難發生時輕忽嚴重性、缺乏應變。
不作為偏誤 Omission bias 認為主動作為導致傷害比被動不作為導致傷害更糟糕、更不道德,即使後者傷害與前者相當或比後者更多。[51]
樂觀偏誤 Optimism bias 低估負面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不容易遇到不好的事(參見一廂情願)。[52][53]
鴕鳥效應 Ostrich effect 忽視明顯的(負面)情況。
結果偏誤 Outcome bias 評價決策好壞時,根據其最終結果,而不是根據下決策當時的決策品質。
過度自信效應 Overconfidence effect 過度相信自己回答、決策、判斷的正確性。[21][54][55][56]
空想性錯視 Pareidolia 從模糊、隨機的影像中看出有意義的東西,例如從雲朵中看出臉孔。有時也延伸指聽覺,如錄音帶倒播時聽出特別的訊息。
悲觀偏誤 Pessimism bias 高估負面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容易遇到不好的事。患有抑鬱症的人尤其明顯。
規劃謬誤 Planning fallacy 低估完成一件事需要的時間。[44]
正面結果偏誤或情價效應 Positive outcome bias; Valence effect 認為好事比壞事更可能發生。
購後合理化 Post-purchase rationalization 購買後把之前的購買決定合理化,即使買下的產品太過昂貴或發現瑕疵。
支持創新偏誤 Pro-innovation bias 對新技術過度樂觀、高估其實用性,忽視其限制及弱點。
假確定性效應 Pseudocertainty effect 預期結果是正面就選擇避開風險,預期結果是負面就選擇尋求風險。[57]
對抗心理或抗拒心理 Reactance 他人要求做或不做某事時,有做相反事的衝動,尤其這要求對自由、自主造成威脅時。(參見逆反心理 )。
反動貶低 Reactive devaluation 貶低敵對者的要求或方案,或當敵對者在某事讓步時,覺得此時不再有吸引力。
新詞錯覺 Recency illusion 感覺某些字詞或語句是新發明的,然而它實際上歷史悠久。例如英語用「they」表達單數不確定性別對象、「you and I」(而非you and me)。
自製偏誤 Restraint bias 高估自己對誘惑的自制力。
韻律當理由效應 Rhyme as reason effect 認為有韻律的語句比較有道理。
風險代償或佩茲曼效應 Risk compensation; Peltzman effect 感覺情況安全時,會傾向冒更大的風險。
選擇性注意或選擇性知覺 Selective attention; Selective perception 由於對人或事有特定期待,因而傾向於注意符合期待的事件,忽略或忘卻不符合期待的事件。
塞麥爾維斯反射 Semmelweis reflex 條件反射般地否定、拒絕新證據或新知識,因其抵觸現有的常規、信仰或價值觀。[25]
社會比較偏誤 Social comparison bias 抗拒僱用、提拔與自己有相似專長的人。[58]
安於現狀偏誤 Status quo bias 傾向於維持現狀。(參見損失趨避、原賦效應、系統正當化)[59][60]
刻板印象 Stereotyping 根據事物的所屬類別或群體判斷其特質,而忽略其獨特性。
分開加總效應 Subadditivity effect 評估可能性時,對整體直接評估低於對各部分分別評估再加總。[61]
主觀驗證或主觀確認 Subjective validation 相信某事是對的,就感覺它是對的。也會把巧合的事當做有關聯。
存活者偏誤 Survivorship bias 專註於從某個過程中存活下來的人或事尋找弱點意欲補強,卻忽略了最大的弱點更可能在未存活的人或事之中。
省時偏誤 Time-saving bias 低速行進時,低估可節省的時間或高估會損失的時間;高速行進時,高估可節省的時間或低估會損失的時間。
單位偏誤 Unit bias 認為計量單位反映合理程度。例如認為一瓶、一碗、一盤食物是最合理的食用量。[62]
熟悉路線效應 Well travelled road effect 低估採用熟悉路線的時間,高估採用陌生路線的時間。
只看整體效應 Whole only effect 選項為整套方案時,忽略個別部分有協商的可能。
零風險偏誤 Zero-risk bias 偏好把小風險降為零(例如 1% → 0%),勝過把大風險降低更多(例如 5% → 2%)。
零和捷思 Zero-sum heuristic 直覺判定一個情況是零和的,但實情未必如此。零和一詞源於博弈論,是指成功與失敗期望值的總和為零。[63][64]
社會偏誤
這些偏誤大多是由歸因偏誤導致。
名稱 原文 描述
行為者-觀察者偏誤 Actor-observer bias 解釋他人行為歸因於內在個性,解釋自己行為則歸因於環境影響(參見基本歸因錯誤)。
防衛性歸因 Defensive attribution hypothesis 受害者與自己越相似,或後果越慘重,對加害者的譴責就越多。
達克效應 Dunning–Kruger effect 能力過差的人由於無法分辨能力好與能力差的不同,因而認為大家都一樣。[65]
自我中心偏誤 Egocentric bias 把集體行動的結果歸因於自己,多過其他人會歸因的程度。
外在激勵偏差 Extrinsic incentives bias 認為他人需要外在激勵才會做好,而自己可以靠內在激勵做好。基本歸因錯誤的反例。
錯誤共識效應 False consensus effect 高估別人對自己的認同程度,假設所有人以同一方式思考。 [66]
基本歸因錯誤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解釋他人行為時,歸因於內在特質(一定是他有這樣的人格,才做出這樣的行為),而非外在情境(也許是情勢所迫,或這個場所有特殊的潛規則)。[67]
群體歸因錯誤 Group attribution error 把個體的特質當作其所屬群體的特質,或把個體的行為當做其所屬群體的偏好。
月暈效應或暈輪效應 Halo effect 評價他人時,以整體觀感評斷特定的能力、素質。(參見刻板印象)[68]
認知不對稱的錯覺 Illusion of asymmetric insight 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懂得更多。[69]
外部機構錯覺 Illusion of external agency 由於對外部機構有主觀喜好,而認為其資訊是有影響力的、有洞察力的、仁慈的。
洞悉的錯覺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認為自己很容易被他人看透,或認為自己很容易看透他人。
優於常人效應或優越感偏誤或 Better-than-average effect; Superiority bias; Illusory superiority 高估自己的優點、低估自己的缺點。[70]
群內偏見 Ingroup bias 認為對方屬於自己團體,便給予較好的待遇。
道德運氣 Moral luck 評價他人行為的道德時,根據結果而非根據行為時的情境。
素樸犬儒主義 Na?ve cynicism 認為其他人比自己更自我中心。
素樸實在論 Na?ve realism 相信自己所見所聞即是真相、是客觀且不帶偏見的,認為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理性人一定會同意自己,不同意的人一定是資訊不足、懶惰、不理性或有偏見。
外團體同質性偏見 Outgroup homogeneity bias 認為自己群體的成員比較多樣化,而外部群體的成員是相當單一的。[71]
投射偏誤 Projection bias 不自覺地以為他人(或未來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有相似的情感、思想與價值觀。 [72]
自利偏誤 Self-serving bias 將成功歸因於自己,而將失敗歸因於環境。(參見基本歸因錯誤)[73]
共有資訊偏誤 Shared information bias 團隊討論傾向花較多時間與精力討論所有成員都知道的事(即共有資訊),而花較少時間討論較少成員知道的事。[74]
系統正當化或制度正當化 System justification 人們傾向於喜好與捍衛現有的社會、經濟、政治安排,貶低其他方案,即使這樣會犠牲個人或群體利益。(參見安於現狀偏誤)
性格歸屬偏誤 Trait ascription bias 認為自己的個性、行為、緒緒是多變的,而他人是一成不變且容易預測的。(參見外團體同質性偏見)
終極歸因錯誤 Ultimate attribution error 把問題歸因於整個群體,而非群體中的個體。
差於常人效應 Worse-than-average effect 對於高難度的事,認為自己比一般人差。是優於常人效應的反例。[75]
記憶錯誤與偏誤
在心理學和認知科學中,記憶偏誤是一種認知偏誤,導致記憶的強化、弱化(包括能否想起的機會、想起所需的時間,或兩者皆有),或者記憶內容的改變。記憶偏誤有很多種,如下:
名稱 原文 描述
怪異效應 Bizarreness effect 怪異的事比尋常的事更容易記住。
支持選擇偏誤 Choice-supportive bias 回顧自己做過的選擇時,傾向認為是明智的(參見支持選擇偏誤)。
改變偏誤 Change bias 參與一件事的改變後,不易回憶過去的情況。[76]
童年失憶症 Childhood amnesia 難以回憶四歲以前的事。
保守傾向或退縮偏誤 Conservatism; Regressive bias 記憶會傾向中庸不極端,把高價值高或然率的事記成比實際低,把低價值低或然率的事記成比實際高。[22][23]
一致性偏誤 Consistency bias 記憶中他人過去的態度與行為會變得像目前的態度與行為。[77]
情境效應 Context effect 某情境中的記憶在其他情境下較不易回想。
跨種族效應 Cross-race effect 難以分辨其他種族的人。
潛抑記憶 Cryptomnesia 接觸後記得某些影像或語句,卻不記得是看來聽來的,甚至會誤以為是自己原創,造成剽竊的爭議。[76]
自我中心偏誤 Egocentric bias 回憶中的自己會美化,例如記憶中自己的考試成績比實際更好。
情感衰退偏誤 Fading affect bias 負面、不愉快的記憶比正面、愉快的記憶更快淡忘。[78]
虛假記憶或虛談 False memory; Confabulation 產生虛構的事填補記憶空白,即使沒有欺騙意圖。例如偽造某人的幼年照片給他看,他往往能說出以前做那些事的過程與回憶,但實際上他根本沒做過。常見於記憶障礙的患者。
自我生產效應 Self-generation effect 自己生產的資訊記得比較清楚,他人生產的則容易淡忘。
谷歌效應 Google effect 容易從網路上搜尋到的資訊比較容易遺忘。本詞源自於著名的網路搜索引擎谷歌。
幽默效應 Humor effect 幽默的事比不幽默的事更容易記住,可能的解釋是幽默的事有較長的認知處理時間,或造成較多的情緒激發。[來源請求]
真相錯覺效應 Illusion of truth effect 人們傾向認為聽過的是真的(即使沒意識到聽過),而不管該陳述實際上是否有效。換言之,人容易相信熟悉的話勝過陌生的。
錯覺相關 Illusory correlation 若認為兩件事相關,回憶時就會覺得兩者同時發生的頻率較高。[21][43]
延遲效應 Lag effect 比起短延遲時間的多次重複接觸,長延遲時間的少次接觸有較好的記憶與學習效果。(亦見間隔效應)[79]
鈍化與銳化 Leveling and Sharpening 記憶細節在每次回憶中扭曲的現象,特別重要的事會銳化或得到選取而憶起,事件的細節及詳情則會鈍化或遺失。時間過得越久或回憶次數越多,這種偏誤就越加強。 [80]
處理深度效應 Levels-of-processing effect 用不同方式「編碼」的資訊,容易記憶的程度也不相同。例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81]
列表清度效應 List-length effect 列表中有越多東西,能記住的比例就越少,但能記住的項目總數會增加。 [82]
錯誤訊息效應 Misinformation effect 記憶會受到事後資訊干擾,而變得不準確。[83]
模態效應 Modality effect 對於來自口語的訊息,最後聽到的東西印象會較深刻;對於來自文字的訊息則不明顯。
心境相合性記憶偏誤 Mood-congruent memory bias 與當下心境相合的資訊會比較容易回想。
輪流發言效應 Next-in-line effect 輪流發言時,後發言的人不易記住之前的人說過的話。 [84]
部分項目提示效應 Part-list cueing effect; Part-set cueing effect 記憶的東西為一整組時,提示部分項目會使回想後續項目更困難。[85]
峰終法則 Peak-end rule 人們對一件事的體驗通常是由最高峰的感覺與結尾的感覺決定,而不是由總體決定。
創傷的持續性 Persistence of traumatic event 經歷創傷事件後,往往會不斷反覆回憶。(參見創傷後壓力綜合症)
圖片優勢效應 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以圖片傳達概念較以文字傳達概念容易學習與回憶。[86][87][88][89][90][91]
正面效應 Positivity effect 老年人回憶中的內容往往會往正面扭曲。
初位效應、近時效應、序位效應 Primacy effect; Recency effect; Serial position effect 序列末尾的東西最容易回憶,其次是序列開頭的,序列中間的訊息最不易記住。[92]
處理難度效應 Processing difficulty effect 處理難度高的資訊,由於花較多時間閱讀與思考,因而較易記位。[93]
懷舊凸隆 Reminiscence bump 回憶人生事件時,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事特別容易想到。[94]
玫瑰色回憶 Rosy retrospection 美化過去的回憶,往往比實際情況更好。
自身相關效應 Self-relevance effect 與自身相關的訊息較易回想,與他人相關的較不易。
來源混淆 Source confusion 把偶發事件的記憶和其他資訊混淆,造成扭曲的記憶。[95]
間隔效應 Spacing effect 比起無間隔的重複接觸,有間隔的重複接觸有較好的記憶與學習效果。(亦見延遲效應)[79]
鎂光燈效應 Spotlight effect 高估自身言行舉止受他人關注的程度。
後綴效應 Suffix effect 在資訊尾端加上不須記憶的項目,會使前面須記憶的項目變得特別不易記住。這是近時效應的一種應用。[96][97]
可暗示性 Suggestibility 回想事情時,如旁人暗示了某些想法,想到的內容會受扭曲。
伸縮效應 Telescoping effect 認為近期的時比實際久遠些,久遠的事比實際近期些。
考試效應 Testing effect 反覆書寫比反覆閱讀更容易記住資訊。[98]
舌尖現象 Tip of the tongue phenomenon 能想起一件事的一部分或相關的東西,卻難以想起全部。導致在向他人敘述時,說到一半突然卡住。[76]
逐字效應 Verbatim effect 話語中的大意比完整字句(逐字)更容易記住。[99]
雷斯多夫效應 Von Restorff effect 醒目的事或特彆強調的事比其他的事更容易記住。[100]
蔡格尼效應 Zeigarnik effect 比起己完成的事,未完成或中斷的事情會記得更清楚。
統計與機率偏誤
機率性推論是指根據有關機率的資訊推論事情的可能性,而機率的估算通常來自統計資料,因此兩者密不可分。以下列出不熟悉或誤用機率造成的錯誤認知或推理:
名稱 原文 描述
基本比率謬誤或基本比率忽視 Base rate fallacy; Base rate neglect 只關注針對性的資訊,忽略一般性的資訊(基本比率),導致不恰當的認知。例如因為酒駕較容易肇事,就認為肇事者多半是酒駕,然而由於酒駕者占所有駕駛者的比率甚小,肇事者之中酒駕者的比例不會那麼高。[101]
合取謬誤 Conjunction fallacy 認為較特殊性的情況比較一般性的情況更可能發生。例如對某人的描述很像女性主義者會做的事時,認為某人是替婦女辯護的律師的可能性比某人是律師的可能性更高。[102]
賭徒謬誤 Gambler"s fallacy 認為某事多次發生則未來發生的機率會較小,或多次未發生則未來發生的機率會較大。
逆賭徒謬誤 Inverse gambler"s fallacy 認為機率很小的事發生了,一定是做了很多次。
熱手謬誤 Hot Hand Fallacy 認為某事多次發生則未來發生的機率會較大。一般是在某人近來做某事很成功時,認為他未來做同一件事也會很成功,而忽略其成功可能只是隨機與巧合導致。
回歸謬誤 Regression fallacy 非常態的甲事發生以後,用乙措施處理後甲事扭轉,便斷定乙措施可扭轉甲事。然而非常態的事發生後,本來就比較容易發生較接近常態的事。
檢察官謬誤 Prosecutor"s fallacy 泛指多種根據不相關資訊認定被告「無辜的機率」很小的情況。
辯護人謬誤 Defendant"s fallacy 泛指多種根據不相關資訊認定被告「犯罪的機率」很小的情況。
多重比較謬誤 Multiple Comparisons Fallacy 廣泛比較二個群體的各種特徵,從中找出有明顯差異的幾個,宣稱它就是造成二個群體不同的原因。
德州神槍手謬誤 Texas sharpshooter fallacy 即「先射箭再畫靶」,常指統計研究做出結果後,把其中的集群當做有統計意義,然而實際上此集群更可能是隨機產生。
對樣本數不敏銳 Insensitivity to sample size 評估統計數據時,未考慮小樣本比大樣本更容易觀察到極端結果。
戲局謬誤 Ludic fallacy 過度使用統計與機率預測未來。
麥納馬拉謬誤 McNamara fallacy 過度相信數據、依賴數據評估事情,忽略難以量化的事。
實驗與研究偏誤
這是一些科學實驗或統計研究容易發生的偏誤。
名稱 原文 描述
選擇偏誤 Selection bias
取樣偏誤 Sampling bias
自我選擇偏誤 Self-selection bias
譜帶偏誤 Spectrum bias
預篩選偏誤 Pre-screening bias 篩選樣本時預先排除了某些不應排除的樣本。
排除偏誤 Exclusion bias 研究進行時不當排除某些看似不符預期的樣本。
選擇性觀察偏誤 Observation selection bias 觀察時不可避免受到前置條件的限制而篩選了樣本,因而得出不適當的結論。例如問卷調查到的人一定是個性熱心、願意填問卷的人,因而其結果未必能反映不熱心、不願意填問卷的人的想法。
觀察者期望效應 Observer-expectancy effect 由於研究者期待某種結果,因而下意識中不適當地操作實驗或詮釋資料(參見受試者期望效應)。
受試者期望效應 Subject-expectancy effect 由於受試者期待某種結果,因而下意識地扭曲了回報內容。常見的例子是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或偽藥效應 Placebo effect 給予無效的藥物或治療,病人卻相信或覺得情況改善。
反安慰劑效應或反偽藥效應 Nocebo effect 給予有效的藥物或治療,病人卻相信或覺得情況惡化。
實驗者偏誤或期望偏誤 Experimenter"s bias; Expectation bias 實驗者傾向相信、認可、發布符合他們期望的結果,而不信、貶低、棄置不符合的。[103]
循環分析 Circular analysis
遺漏變數偏誤 Omitted-variable bias
經費偏誤 Funding bias 選擇研究方法或詮釋研究結果時,傾向迎合經費提供者的立場。
通報偏誤 Reporting bias
社會期許偏誤 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說明自己的看法時,傾向於多報符合社會期許的意願或實情,而少報不符合的。例如詢及是否有不良嗜好、性伴侶數量時,會有意或無意地隱瞞或淡化實情。[104]
資料探勘偏誤 Data-snooping bias
前導時間偏誤 Lead-time bias
時距偏誤 Length-time bias
過度診斷偏誤 Overdiagnosis bias
成因理論[編輯]
以下列出解釋認知偏誤成因的常見理論:
有限理性 - 理性與最佳化的限制
前景理論
心理賬戶
適應偏誤 - 在資訊有限下做出決策而造成偏誤,並以可能的錯誤為代價
屬性替代 - 建立複雜、困難的判斷,卻不自覺地換成簡單地判斷[105]
歸因理論
顯著性
素樸實在論
認知失調,及相關的:
印象管理
自我知覺理論
判斷與決策的捷思,包括:
可用性捷思 - 估計哪些比較容易從計憶中取得,例如生動的、不尋常的、或激起情緒的例子[42]
代表性捷思 - 根據相似性判斷可能性[42]
情感捷思 - 根據情緒反應決策,而非計算風險與效益[106]
情感的一些其他理論,如:
情緒二因論
體細胞標記假說
內省錯覺
統計的誤解與誤用;數學盲。
2012年一篇《心理學公報》文章表明,至少有八種看似無關的偏誤可由同一種資訊理論的產生機制產生,此機制假設從人類記憶儲存與提取資訊時,雜亂的資訊處理過程導致了偏誤
1一個方法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這方法沒用
常見的
「 讀完大學不還是沒工作嘛,讀書有什麼用 」
「 判完賠償又執行不了,法律有什麼用 」
2隻要主觀為他人好,替他人決定的→都是對的
3權利受到侵害,權利不完整→他還是能選擇死法啊(跳樓、上吊、割腕等)→權利沒受到侵害,權利完整
4日常交流里,A說自己對,舉證完畢。B說自己對,B沒有舉證→B說我不舉證自己對,但A你要舉證為什麼我的不對
5盜竊案,一審證據不足,程序正當,一審法官無過錯,嫌疑人無罪釋放→二審出現新證據,新證據足夠證明盜竊成立,嫌疑人繩之以法→一審法官失職
6暴力型犯罪很殘忍(比如拐賣婦女兒童並強姦)→不考慮情節,一律死刑立即執行
7故意殺人有苦衷(非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殺人犯真可憐→應該無罪或者判個三年五年
8殺人犯有家庭,家庭需要殺人犯養活→應該無罪或者減刑二十年
9我就指揮、謀劃別人犯罪,我不動手→我沒犯罪
打群架,對方先動手→我沒犯罪
10遊客私自違規下車進入老虎園,被老虎咬→老虎有錯→老虎應該死
11執法不到位,導致違法成本低→違法是對的、違法不該受譴責
12一直做好事,為別人付出→習慣了他人的付出→他人付出是應該的
13人品不好→這個人業務水平也不好
業務水平好→人品也好
17已婚未婚是衡量一個幸福與否的唯一標準→只要結婚,雖然受委屈,每天爭吵、相互算計、挨打也比孤家寡人幸福→結婚就是幸福或者接近幸福的、離婚和大齡未婚都是失敗者
18尊重傳統和習慣→兒子是自己人,女兒是外人→房子財產都給兒子、承擔不承擔義務都可以,女兒要管養老,要管弟弟或者哥哥→天經地義,別問為什麼
19子不教父之過→孩子教不好,母親沒責任
20情侶之間在一起過就要結婚→不管兩個人之間發生什麼、是否合適,誰先說分手誰就是渣男or女
這些邏輯錯誤,以前我或多或少都犯過,現在才想明白。
《了不起的蓋茨比里》有這樣一段話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念念不忘。
「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 」他對我說,
「 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優越條件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