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字順序有時候不影響閱讀?
為么什漢字序順時有候不響影閱讀?
我猜測,這是因為人一次並不是只讀取一個漢字。
在《Reading Chinese Script: A Cognitive Analysis》這本書里有一個章節《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專門講閱讀中英文時的眼球移動。
根據這個章節所言研究,普通人精讀一段文字的時候,一次凝視大約讀取1.5個詞(2-3個漢字)。
這些漢字是並行處理的。所以我們可以想見,調換相鄰或者隔了一個字的兩個漢字,實際並不會對讀取造成多大影響。注意題目中那篇文章恰恰就是只調換相鄰兩個漢字的順序。但假如調換的漢字超出了這個距離,閱讀起來就有些困難了,即便一小段話只換一對漢字的位置。
比如說,我們寫這麼一段話。中調所謂的文換順序不影響閱讀,在特個語言之中並不各殊。
原文是:中文所謂的調換順序不影響閱讀,在各個語言之中並不特殊。
所以,調換文字順序而不影響閱讀,這僅在只調換相鄰文字的情況下成立。
英文實際上也有類似的現象。只要不變動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字母,那麼中間的字母打亂順序,經常也不影響閱讀。
可以肯定的是:這是因為人根據已有的經驗和證據(文化基礎,閱讀歷史,前後文字,上下文等)推理出了正確的信息。
但具體的推理模式並不能說就是貝葉斯理論。貝葉斯理論只是不確定推理的一種理論,即用概率論的方法根據已知信息推出後驗概率,而人類大腦的推理模式要豐富得多,也還有很多機理未知。不能用人工智慧為了模擬人類智能而採用的理論方法之一反過來來作為唯一的理由去解釋真實人類的智能。我的感覺是人會看一眼開頭結尾(因為開頭結尾構成了詞的外輪廓),然後「猜」中間說了啥。
所以讀不熟悉的文風會特別累,看到沒出現過的人名字會處理起來很慢,而且有利用這個弱點的各種段子比如那個「如果你能做到……我就認做你爸爸」,看到「認……爸爸」都會猜是「認你做爸爸」,但是這裡出現了不符合語言習慣的句子「認做你爸爸」,從而造成糟糕的效果。恕我直言,@丙等星 的答案存在一定的不合理。
(不好意思,認真拜讀答案和查閱書籍之後,我收回之前的評論。)
1、首先,有關貝葉斯理論。
我想丙等星想表達的應該是貝葉斯決策理論吧~
百度百科的解釋:「貝葉斯決策理論是主觀貝葉斯派歸納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貝葉斯決策就是在不完全情報下,對部分未知的狀態用主觀概率估計,然後用貝葉斯公式對發生概率進行修正,最後再利用期望值和修正概率做出最優決策。」
這和丙等星接下來所闡述的東西根本沒有關係……
我清楚地記得認知心理學研究過這個東西。給一張圖:
中間的圖形到底是B還是13取決於你是橫著看還是豎著看,即取決於上下文信息。
中間的圖形到底是B還是13取決於你是橫著看還是豎著看,即取決於上下文信息。
這就是傳說中的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 processing)機制,指知覺者的習得的經驗、期望、動機,引導著知覺者在知覺過程中的信息選擇、整合、和表徵的建構,也稱為建構知覺理論。
在以上例子中,人們要知覺「13」這樣一個圖形,如果它是出現在「12、13、I4」這種系列中,人們便運用頭腦中關於阿拉伯數字的知識進行自上而下的加工,把它知覺為「十三」;如果它是出現在「A、13、C」這種系列中,人們便運用頭腦中關於英文字母的知識,把它知覺為英文字母「B」。
3、有關紅蘋果和藍蘋果的問題。
丙等星的原話是:「人腦是有self-training過程的,因為我們都在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我們一輩子看過一萬個紅蘋果,於是提到蘋果第一反應就是紅色。某天突然看到一個藍蘋果,你肯定覺得無法接受。這就是我們已有的信息影響我們對新信息的判斷。」
第一句是對的。我們每天都接收大量的信息,人腦的知識儲備會跟著調整(包括擴展和修訂知識)。
接下來就不科學了。我們看見藍蘋果之後的反應應該是擴展知識才對(原來蘋果有紅色和藍色兩種顏色)。
4、「這和心理學什麼的沒有關係」深深地傷害了心理學的感情(心理學也是有感情的哦)%&>_&<%
請自動擴展心理學的概念~
5、回歸正題:
為什麼漢字順序有時候不影響閱讀?
有時候,
以丙等星的例子為例:「床前月明光,疑是上地霜。」
當我們看見「床前」二字之後,再喵一眼後面的內容(只要是學過的人很少會再一字一字去看的,所以是喵),基本上就調出以前的知識儲備。於是變成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也是大腦節省認知資源的一種機制。
另外一些時候,
「明光月床前,地霜上疑是」就影響閱讀了。
有研究表明,詞素單元的加工在辭彙識別過程中起一定的作用,但不是詞的識別的必經階段,且在詞
素單元的加工過程中詞素位置信息的加工晚於詞素單元本身的加工,發生在辭彙加工的後期。
2010年的這篇研究發現相對於閱讀正常的句子而言,閱讀含有詞素位置顛倒雙字詞的句子明顯更加困難,通過眼動分析結果可以看出 在閱讀這些句子時,閱讀時間變長,眼跳幅度變小,回視次數增加,這些指標均表明句子閱讀理解的難度增大了,但是讀者的閱讀理解正確率仍為92%。 其閱讀理解沒有受到大的影響,這說明讀者可以識別那些詞素位置顛倒的詞。這是因為雙字詞是可以通過詞素進行通達表徵的,即通過詞素的激活到達整詞,從而獲得語義。
這篇研究的實驗二則以高頻詞和低頻詞為目標詞進行研究,探討詞素位置信息在不同詞頻條件下是否起作用。
實驗結果表明讀者對高頻詞的識別快於對低頻詞的識別,讀者對詞素顛倒的高頻詞的識別速度也快於對詞素顛倒的低頻詞的識別。
實驗結果表明讀者對高頻詞的識別快於對低頻詞的識別,讀者對詞素顛倒的高頻詞的識別速度也快於對詞素顛倒的低頻詞的識別。從人工智慧的角度來講,這是最基本的貝葉斯理論。雖然很多人永遠意識不到,但人類時時刻刻都在利用貝葉斯理論做出判斷,也就是利用相關信息總結出未知信息。
不只是漢語不影響閱讀,很多語言、甚至不是語言的連續信息,只要上下文充足,其實都不影響閱讀。
可能有人會覺得是字母B,有人覺得是數字13,那麼請看下面兩幅圖:
很顯然,中間的那個圖形沒有改變,但是隨著兩邊圖形的改變,人類自然而然會從中間那個圖形讀取到不同的信息。這就是人腦的智能識別,也是最基礎的machine learning的應用。(中文叫「機械學習」,雖然我覺得這翻譯不好)
用數學的語言來描述,這個理論就叫做貝葉斯理論。當然,貝葉斯理論是人腦對自身思維的數字化模擬,並不是說人類也在利用同樣的演算法思考問題。實際的大腦思維遠比貝葉斯複雜的多,這一點毋庸置疑。
人腦是有「自我學習」的過程的,因為我們每天都在接受大量的信息。我們一輩子看過一萬個紅蘋果,於是提到蘋果第一反應就是紅色。某天突然看到一個藍色圓球狀水果,你第一反應肯定不會覺得這是一個蘋果。這就是已有信息影響了我們對新信息的判斷。
回到語言識別的問題。請看這句詩句:床前月明光,疑是上地霜。
這句錯句不影響閱讀,因為「床前」=A,「光」=C。而有了這兩項之後,A+()+C,你自然而然會覺得中間的就是B。別說「床前月明光」沒問題,「床前月月光」,「床前XX光」,都不影響閱讀。這就是人類的智能,你有了相關信息A和C,就可以得到B
但是,缺乏這些信息的人類,就不會有這樣的反饋。找一個初學漢語的老外,你認為顛倒順序能夠不影響閱讀嗎?
這個問題在很多領域有研究,心理學、語言學、人工智慧等,各自有各自的說法。但我覺得大方向上是殊途同歸的,就是人類必須要有足夠的樣本數據(經驗),才能造就這樣的生理反射。
樓下有人說看見藍蘋果的反應應該是擴展知識...在普通人的樣本庫中,P(蘋果|藍色),在藍色的條件下,蘋果的概率為零。直到有人告訴你這是一個蘋果,你才會把這加入到知識儲備中。而「明確告訴你正確結論」,這就超出了概率判斷的範圍。這是另一回事了
—— 丙等星.com因為只看第一個字就可以了
這算什麼,看盜版網路小說缺字的都能腦補上
怎樣讓大排不硬?
因為人會自動腦補,也就是自動調整語序和進行邏輯推理。上面那句話是不是很容易看錯。這句話是豆瓣上看到的。
附上鏈接豆瓣
表明幾個觀點:
1. 我只知道一點毛皮/皮毛;
2. 跟貝頁斯關係不是怎麼太大,如同人有腳和雞有爪,功能差不多,但有關係么,你說呢?參照 @余幸恩
3. 跟母語與否沒什麼關係。請看下圖,我相信對英語熟悉的人都能讀。
4. 熟悉。
能聽懂尤達大師講話,文字順序應該不是要求太高
Aoccdrnig to a rscheearch at Cmabrigde Uinervtisy, it deosn"t mttaer in waht oredr the ltteers in a wrod are, the olny iprmoetnt tihng is taht the frist and lsat ltteer be at the rghit pclae. The rset can be a toatl mses and you can sitll raed it wouthit porbelm. Tihs is bcuseae the huamn mnid deos not raed ervey lteter by istlef, but the wrod as a wlohe.
如果你能看懂上面一段話,那麼,順序顛倒不影響閱讀是不是一個普遍現象?無他,唯眼熟爾。
想總新弄大個聞;
樣破圖森圖;
經身戰百;
得我了多見;
誰得跑比快都;
只三我事件了做;
國華他美的士和生風談萊我;
問問大家有影響嗎?
研表究明,漢順字序並不定一影閱響讀。
難道不是那個最熟悉的能力 聯想?
LDA的最基本假設之一。。一篇doc的topic只和他包含的word有關,和word順序無關。結果證明這個假設確實能發現不同的topic
因為很多詞字都是多餘的。關鍵的字、詞傳遞了足夠的信息。剩餘的字可有可無。和做彙報講重點是一個道理。
這個習慣是天然的,文字和語言是用來表達態度。如果態度清晰,不說話也能懂,你也不去會深究。
《打破思維的牆》中古典老師同樣引用了 王夢雨 的段落,他的解釋是:
這是心智模式決定的——我們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曾經穿便宜鞋從來不注意人家穿啥,自從買了幾款阿迪耐克(小地方莫怪)也不自主的開始觀察人家穿什麼。
回到題目,當我們在一篇文章中讀到這樣的句子
I r d book
立刻結合上下文提取首尾字母腦補了單詞。因為語言的多餘機制吧。
不只順序顛倒有時不影響,即使漏掉一兩個字,有時也不影響閱讀理解。
比如「你吃飯了嗎?」就算說成「你飯吃了嗎?」「你飯了嗎?」也不存在太大影響。
是因為在語言中會故意存在一些重複的、多餘的內容。
就是為了避免出現遺漏而影響理解。
當然也還有其他一些原因,
比如語言的預設機制啊,
有些內容是不需要說出來的,大家在潛意識裡約定俗成地就知道啊,
那如果說出來了順序錯了也不影響嘛。
還有一些上下文啊的聯繫啊,也可以彌補一兩個順序顛倒引起的閱讀障礙。
當然可能還有一些心理學上的原因,
不是很懂就不闡述了。
你做過完形填空嗎。。。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腦會覺得 A、B 區域兩塊顏色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人們可以看懂拼寫打亂的句子?
※Apple 廣告中的人的眼神為什麼不正面對鏡頭?
※為什麼在開始一個新項目之前總是習慣性的拖延?
※為什麼兩個人對視久了就會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