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中心未來發展該如何避免成為電商的試衣間?

全球知名的老佛爺百貨在華開業,然而有市場考察人士在某天晚 7 點的黃金時段內不完全統計發現,15 分鐘內共有 78 人進場,離開商場的約有 86 人,但提購物袋的僅有 5 人,提袋率 6.4%。在消費走低、電商衝擊、業績低迷等內憂外患的壓力下,淪為「試衣間」正成為當前百貨業態面臨的最尷尬境地。 via 相關新聞:購物中心瘋長空置隱患頻現 淪為電商試衣間


1.打業態組合牌。加大餐飲業態、娛樂休閑業態的比例,比如增加餐飲品牌、甜品、咖啡、酒吧、電影院、兒童娛樂、真冰場、KTV、SPA等等,這些是電商目前競爭力較小的領域,但因為其以上品牌承租能力太小,要在保證租金收益的前提下控制總量。
2.打品牌差異牌。電商主要靠低價、便捷侵蝕購物廣場的一些主力零售品牌,而現階段中國商業地產的快速發展,使很多沒有來過中國的品牌正在「蠢蠢欲動」積極布局中國,這些品牌是電商里沒有的,同時引入高端品牌的進入,高端品牌的零售一般不會對電商提供服務
3.打主題體驗牌。購物廣場除了具有產生商品購買行為外,還為消費者提供休憩及聚會的空間,比如中庭的小品、主題化的設計元素、商業活動、免費的互動體驗等等都是吸引消費者前來的原因,這些體驗感及因此產生的群體交流體驗是電商不能給予的。
4.打線上競爭牌。電商的青睞者們有相當一部分是為便利性所吸引,同時他們也會擔心電商商品的魚龍混雜現象,而依託於實體店的線上平台或是輕媒體平台一樣可以做到便利性,且保證商品品質,力度較強的開放商還可以與品牌聯合做線上折扣,直接對電商進行對抗。
------BUT!--------
以上只是一些比較傳統常規的做法,但是本人認為,不應簡單的從模式上看待與電商之間的競爭,跳出框框與利用電商的優勢反而是最有效方式,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是個問題。利用「極限理論」,假設全市的消費者都能將我的購物廣場當成試衣間,如此大的人流量我何樂而不為!果真如此離融資上市不遠了。現在朝陽大悅城在雙11時期通過微信平台的公共賬號推出了甘願為天貓做線下試衣間的活動,打出公開抄貨號的口號,得到市場反響也是蠻好的。
希望能對你的問題有一些幫助!


回答「怎麼樣」之前,要先回答「是怎樣」。
80後90後是網上購物的主力軍,為了討論方便,我們按照把店內瀏覽商品、試衣,然後到網上購買的行為,稱為showrooming;那顧名思義,「反向showrooming」也就是,網上研究商品,然後去實體店購買。這兩種行為的比例,按照今年Business Insider的研究報告顯示,在美國年輕人(18~35歲)中為69%:46%。
Urban Land Institute的調查顯示,儘管網購很普遍,但18~35歲的青年人購買電器、鞋、體育器材和化妝品時,他們更傾向於先在網上研究商品,再去實體店購買。詳細情況見下圖:


藍色:研究和購買都在實體店進行
紅色:在網上研究,在實體店購買 (反向 showrooming)
綠色:在實體店研究,在網上購買 (showrooming)
紫色:不去實體店,直接在網上購買
所以避免「購物中心稱為電商試衣間」的第一種方法是:選擇藍色和紅色較高的產品類型。

在具體點,如何能吸引80後90後到實體店買東西呢?2013年10月德勤公司調查了年輕人評價實體店吸引力的幾大關鍵因素,按重要性從左至右依次是:


1商品知識豐富的店員
2自助移動收銀系統
3方便查詢價格和商品屬性的條形碼掃描器
4通過智能手機接收的針對用戶個人的折扣券/打折信息
5通過社交媒體發送的針對用戶個人的折扣券/打折信息
6店內Wi-Fi(可方便用智能手機上網比價)
那第二種方法也不難得出:增加實體店的人性服務體驗。


最後,目前我國的購物中心運營商已經針對電商開始了實體店的改造,以萬科廣場為例:
1 精準營銷,實現wifi無死點覆蓋,配合攝像頭,使消費者在龐大的購物中心中能迅速找到目標商品所在的商鋪位置以及促銷活動;在密集的地下停車位中準確找到自己車的停靠位置
2 購物中心App開發,整合購物中心內部所有商鋪信息到一個App中,商品所在樓層位置、促銷活動時間、價格對比等等快速查找。
這些行為的背後理念,並不是電商與實體的衝突,而是同時增加showrooming和反showrooming的人次,讓好不容易出門一次的宅男也可以多買點東西回來了。

(eBay互動屏幕)

(eBay互動屏幕)


最核心的問題是價格!價格不破!什麼體驗,什麼特色都是扯淡!

就算靠體驗、靠特色把人吸引到購物中心來了,還不是淪為試衣間,咱吃飯、看電影都可以,就是不買東西,為啥?差價太大啊!

差價這麼大線上400線下1200你去哪買?

想一想為什麼中國人到了國外購買力如此驚人?價格!同樣的東西,國外便宜一半!你去哪買?
某種程度上看其實國人的消費力還是比較驚人的,只是有一大部分都釋放到了線上與國外。

已經可以預見(正在發生) 線下零售業整體價格水平的下降,曾經人傻錢多,隨便弄個牌子進商場就能騙錢的時代再也不會有了!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線上的價格水平其實也一直在抬升,朋友,現在你真的還信電商成本低?推廣、運營、人力、倉儲、物流每一塊成本都在不停飆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知乎多了解一些,有很多前輩說過這個問題。這裡分享一篇文章京東主營業務未盈利,利潤來自利息和補貼
線下價格虛高的問題說來話長了。。。大概說一下,百貨聯營扣點模式+品牌代理模式,層層加價,主要是這兩點造成線下價格虛高,要低價必須直營!縮短產品通路,取消代理商、批發商的利潤,直接廠家、品牌到顧客。所以我認為最先消失的應該是傳統的代理商。而我們國內市場實在太大,傳統品牌習慣了代理模式,全部直營不太現實,隨著傳統品牌的走弱, 以後應該會有一些區域性的新生品牌誕生。身邊有朋友就在做這種區域性的品牌,主打就是性價比(性價比不代表低檔),銷售情況非常好,並且顧客評價和二次購買率都非常好,拓展速度也很快,這在今天零售業一片低迷的情況下,是比較難得了。

再說線下真的淪為試衣間?幾大快時尚品牌拓展速度驚人,而且都是動輒幾千平方的超大面積,人氣火爆,為什麼快時尚發展速度可以這麼快,除了設計、國人崇洋媚外的劣根性之外,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價格!低價!低毛利!為什麼可以做到這麼低價?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直營
國外快時尚的毛利不是很了解,這裡舉例一個國內服飾品牌,名字就不方便提了, 坪效可以做到僅僅排在幾大國外快時尚之下 ,據了解毛利只有40%(這麼低的毛利交給代理商怎麼做?),相比很多線上品牌毛利都要低了!產品性價比確實很高,人氣一直很旺,這幾年在國內的拓展速度也非常快。分享一篇有意思的文章小米成長對零售業的啟示:與互聯網思維無關
如果有一天實體店的價格和網上一樣,你是喜歡到淘寶挑的頭暈眼花,最後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戰戰兢兢買件試試合不合適;還是願意和閨蜜到商場里舒舒服服逛一逛,選件心滿意足的,然後喝點咖啡,吃頓飯,看場電影?


瀉藥
這個問題本身比較有意思,想起了老馬和王總的1一億對賭,也就是未來零售行業占的那50%的比重,我本身比較支持老馬,就現在來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網購,而我國的網購狀況大部分基於「比實體店便宜」,而老馬也講過在國外成熟的情況下,網購只是作為一種補充,但是我國商業環境太差,所以未來網購會逐漸取代零售行業。
鋪墊這麼久,是希望你能明白其中的大規律,然後我們再回來解決這個試衣間的問題。
如果作者是一名服裝行業從業者,那麼,對不起 我實在幫不了你
如果作者從事商業地產,那麼,可以多多學習萬達,他們今年提出了最大程度減少零售行業比重,百分之十都不到,加重餐飲、娛樂此類重服務的比重,甚至高端的私人牙科醫院也被引進到商場二樓,零售行業的話可以留一些高利潤率可以提高商場調性的,以達到整體的營收。
歡迎交流,拒絕作業


零售業態被電商衝擊是大勢所趨,我在想,有沒有可能在屌絲經濟的對面做些文章,即儘可能營造尊崇的體驗,例如航空公司金卡銀卡vip的服務,就是比經濟艙一般客人要好一點點,讓客人對商品的敏感度從「價格」上抽離開,而轉變為一種體驗。


如果僅僅為了不變成試衣間,我也沒想明白。
一般網購的是什麼?衣服和電子產品比較多。
衣服變成試衣間我覺得難以逆轉,頂多是多做一些體驗,或者類似海底撈的服務。
電子產品變成試用也沒關係,也許利大於弊。
所以個人感覺衣服和電子產品沒必要去逆勢而為。

既然趨勢如此,網購的便利已經價格的優勢,也許受眾都不一定想改變,那思考這種改變幹嗎?
至少我認為難以逆轉,畢竟咱們:
一、窮
二、懶惰
三、不尊重知識產權


1、如果從品牌商角度講,線上和線下其實是不矛盾的。
線上有更低廉的各種成本、更全的SKU、更快的周轉——所以做O2O是一個方向,線上、線下是互為補充的。
很多品牌都開始有意識在門店地把消費者往線上商城引了:比如掃二維碼加好友打折啊,比如辦會員打折啊.....平台搭起來,下一步就好走了。

2、如果從商場角度講,肯定希望盡量是來店鋪消費,這樣才能有返點。
具體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商場要努力提供線上無法提供給消費者的東西——即差異化競爭——如購物體驗,如優秀的售後等:
1、比如吃喝玩樂,如萬達現在在做的;
2、比如優秀的消費者體驗,比如售後;
3、比如很好的社交屬性、購物環境;
4、比如聚集恰當的品牌:
-有些商品由於特定原因,如耐用品,如奢侈品,大家還是傾向於線下會更放心;
-有些商品線上是沒有保證的


多增加體驗類商戶。比如餐飲、美容、銀行服務等生活配套類,挖掘家庭型、全產業鏈、一站式的品類、品牌組合。
類似的文章網上很多 去贏商網看看,有很多大神的帖子。


購物中心完必要擔心自己是不是電商的試衣間啊,老闆在乎的只是掙到更多錢而已。

線下購物中心完全可以只做電商試衣間,試穿以後刷卡付款東西送到家,這樣也可以帶來很多好處:現場不需要倉儲空間,購物中心的租金是遠高於物流發貨倉庫的。一個城市只需有一兩個倉庫,而避免不同店鋪之間因為號碼缺貨等等互相調貨。送到家的東西都是新的,不用是別人試過的衣服。顧客也不需要拎著東西繼續逛,有更多精力消費一些餐飲娛樂服務類商戶。

同樣,購物中心也可以做一些電商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傳統的購物中心就是現場提貨的,不需要等待漫長的收貨時間。現場可以定做一些量身的服裝,也可以抓住一些不會上網的人(看看保健品銷售就知道有些老人也很有消費能力的)。


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就要先提成一個問題,那就是「購物中心的功能」
購物中心,是一種商業圈,它將許許多多不同的商鋪集合在一起,可以讓你在同一個地方,買到各種各樣不同類別的商品,同時讓你在購物期間,可以休息娛樂。
可以說,購物中心的誕生,是為了方便消費者購買不同類別的商品,以此來吸引消費者。簡單點說,就是讓消費者省事省力!
是不是很熟悉,沒錯,它的功能就跟現在的電商差不多,區別只是商品的價格!看起來購物中心如今好像已經沒有了存在的意義了?別急,再看看購物中心的盈利模式。
對於購物中心的盈利,我們要了解到一點,也就是購物中心本身並不出售商品,其盈利是依靠裡面商鋪的租金來維持的。也就是說,購物中心只是商家的一個平台!
很好,問題開始有點清晰了,淪為試衣間的,並不是購物中心,而是實體商家!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正題,實體商家如何避免淪落為電商的試衣間?
不夠還是要先說點別的,電商的優勢與劣勢
電商的優勢在哪?
任何人都可以說的出來,方便與價格。相同的一樣商品,你是願意擠公交去買呢?還是願意舒舒服服的窩在電腦桌前一邊喝著可口的飲品一邊以優惠的價格購買呢?答案顯而易見。
電商的劣勢在哪?
第一:質量保證。
電商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它在信譽上確實很難保證,比如淘寶,信譽評級?出點錢刷就是了。所以,淘寶經常會出現貨不對板的現象,至於退貨問題?會有多少人會為那麼一點小錢去退貨?要知道,脫貨的郵費,有幾個商家會包的?所以,就有了,京東、天貓這電商巨頭的產生,質量保證,包退包換!
第二:情懷。
就女性而言,與閨蜜一起,拿著一杯奶茶晃晃悠悠的左溜溜右溜溜,一起試衣、一起就餐,一齊八卦。
又或者讓男朋友大包小包的跟在後面,走的遠了,猛然轉身,蹦蹦跳跳的打聲道「你快點呀」向全世界宣布你是最幸福的那個女人,隨後在眾人的眼光下臉一紅,看看男朋友,隨後不好意思的快步走開。
以及,一家幾口歡樂滿滿的走,在繁忙的時代,和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幾個人一起體會難得的平靜。
這樣的情懷,比起一個人舒服的懶懶的窩在電腦前,卻沒有了歡聲笑語,只有冰冷的提示音,又如何?
如何避免實體商鋪淪為電商的試衣間?
我的答案是,為什麼要避免?時代的潮流不可擋,購物中心原本的功能更是已經被電商所取代,除了情懷和質量,購物中心或者說實體商鋪,又有什麼是比得上電商?
那麼,做實體就沒有出路嗎?
有!在購物中心開一個商鋪,一年租金要多少,我是行外漢,不敢胡說。但是,在如今電商質量問題、售後問題等問題頻發的現在,如果你的網店,擁有一間實體店,消費者會如何選擇?這個不用多說了吧。
至於價格問題,可以比一般的網店高一點,為什麼?我的售後服務和質量保證怎麼得也值回票價了吧!實體店價格,這個要跟網店同一價格,不然會讓顧客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盈利?利潤?得了吧,現在是產能過剩的年代,能賣的出去,就已經是勝利了,你不可能還要求像以前那般的暴利!薄利多銷已經成為主流!
我相信,在這個電商信譽缺失,顧客對電商普遍信心較低的年代,實體店所帶來的優良信譽終究會帶來大量的訂單!
不但不會讓店家連租金都賠進去,反而因為薄利多銷從而給店家帶來盈利!更甚者,在電商浪潮剛開始的現在,搶佔先機,發展壯大!


WLGQ,手機上點了半天,居然是給別人的回復,話說後面的字數限制,沒有了。。沒有了。。。
這裡補充完整。。。。。怒火啊
。。。。。。正文開始。。。。。
首先我想說的是shopping mall會是未來零售業的主要形式,電商衝擊最大的應該是小服裝店和傳統商場。對於那些只叫喊價格和線上拉平的,拜託用腳趾頭想想,你在商場里夏天吹空調冬天吹暖氣明亮的照明潔凈的環境還有沒有異味的衛生間,哪一樣不要錢。〒_〒話說用手機回復好鬱悶T_T不展開說了,手疼。。。。。。。
電商不斷衝擊會倒逼傳統零售行業改變運營模式,其實,在電商還沒火之錢,許多老牌商場已經走向陌路,許多大型綜合體shoppingmall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大家上街購物的習慣,回想一下,幾年前大家還是約幾個朋友一條街一家家的逛,然後找家店補點水接著上路,現在你可以去一家mall逛街購物看電影打遊戲喝咖啡甚至找個擺脫小孩的活動場,所以,這跟互聯網有一毛錢關係嗎?互聯網商業最大特點是強調客戶體驗,注意!不只是價格!具體不分析了,手疼。。。所以,實體商場完全可以運用互聯網思維,提升客戶體驗。這表現在
一、商場作為顧客消費平台,提供更多更人性的增值體驗服務。比如兒童區可以有一站式規劃,從基本購物,母嬰服務(現在不是在討論母親公眾哺乳嗎?沒想過是我們的基礎服務不到位不人性嗎),兒童遊樂區早教區興趣培養區,家庭餐飲區娛樂區等等。有人也許會說羊毛出在羊身上,不是成本更高嗎。(&>_ 我之前說過借用互聯網思維。他的邏輯是羊毛出在牛身上,熊去買單。OK,你做的是平台,這些是你要整合的資源。玩法你來定!
二、作為商戶或者說品牌平台,提供商戶增值服務。大型連鎖shoppingmall來說,整合物流,入股供應鏈,強化品牌的精準營銷供應。經營模式換個玩法,給商戶提供諮詢服務,顧客習慣分析,區域消費習慣分析(比如季節分析,時間習慣分析,購買力分析)幫助商戶提升銷售能力,做好精準營銷。讓商戶入住更貼心,你搞商業房地產嘛,服務商戶這是本職。
好了,手抽筋了,歡迎拍磚,手疼不還手了。


電商衝擊下,實體購物中心消費走低、業績低迷已成為不爭事實。但我個人認為,實體和虛擬之間仍存在的差異使得無論網購經濟多麼發達,實體購物中心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電商激烈競爭的浪潮下,如何在夾縫中生存,迎合和滿足消費者日益提高的需求,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借鑒

1、未來引領購物中心的,將以社交體驗+休閑娛樂功能為主

先說一個數據,根據2016年仲量聯行對成都零售地產的分析,核心商圈中王府井有58%的到訪目的是專櫃購物,24%是社交約會;相比之下,太古里的數據則更為明顯,其有45%的到訪目的是社交約會,高於41%的專櫃購物目的

可見,購物中心的主要發展趨勢之一,就是從傳統購物向提供具有多功能複合型的體驗空間轉變。這種功能不僅包括購物,更多要注重餐飲、電影、KTV、健身房、兒童、學習(華爾街英語、廚藝樂器繪畫課程)等體驗式消費,一站式滿足人們各種需求。為家庭和年輕人提供社交聚會的場所,購物中心不僅要關注如何吸引人流,更要關注如何留住人流

這種趨勢在許多大型購物中心建設中逐漸體現出來。坐落在天津濱海新區的SM城市廣場,除大型超市、高端百貨外,還擁有運動健身場所、文化主題公園、IMAX影院服務等設施,為消費者提供社交體驗+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這些都是購物中心的核心競爭力,即使是逛街購物,其所提供的社交功能也恰恰是網購電商無法比擬的


2、電商衝擊的是面對面交易,而不是面對面交流

大家有沒想過,在如今電商風靡的年代,想喝咖啡網購就可以了,既便宜又方便,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非得去星巴克喝上這麼一杯價格不菲的咖啡?

每每走進星巴克,隨著一股香濃咖啡撲面而來,都會看到這樣一種充滿小資的場景:獨自一人聽著舒緩音樂用Macbook工作的白領,喝著濃郁咖啡邊交流討論迸發創新思維的職場精英,還有看著窗外車水馬龍讀書學習的文藝青年;所以有人說,星巴克賣的不是飲品,是體驗,不是不無道理的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即使在電商引領的網購年代,星巴克依舊能佔據市場一定份額。歸根到底,是因為星巴克提供了稀缺的交流氛圍和場所。隨著現代人愈來愈注重私密空間,除了辦公室和家以外,亟需一種可以交流想法討論互動的公共空間,通過面對面交流,碰撞思維,激發出更多新的idea,迎合了人們這一需求的星巴克因此風靡全球。據預測,未來星巴克仍將以高速度的增長率在中國各個城市擴張

因此有人說網購衝擊的是面對面交易,而不是面對面交流。對於購物中心來說,怎麼為顧客提供一種舒適、輕鬆的活動和交流空間,從而激發購物慾望變得重中之重


3、加大餐飲店在購物中心的比重

加大餐飲店在購物中心的比重,一方面因為餐飲是國內最活躍的消費目的之一,另一方面是餐飲店可以減少電商經濟帶來的衝擊,如各國特色美食、咖啡廳、奶茶店、甜品店、雪糕店等等。尤其網紅經濟崛起下的產物「喜茶」「 鮑師傅「等一類的餐飲,其火熱程度想必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開到哪火到哪,所到之處必有一眾粉絲為之買單,有多瘋狂?為了喝上一杯喜茶,即使排上幾個小時的隊伍也在所不惜



4、注重購物中心服務和設計,留住客流

充足的電梯、洗手間和停車位,免費WIFI,貼心的服務、合理的分區、明確的標識等,為消費者營造舒適、輕鬆的購物娛樂環境,還有一些根據人們消費習慣和消費心裡設計樓層業態分布等技巧,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購物中心留住人流,刺激消費

暫時想到這麼多 ╮(~▽~)╭ 之後想到別的再來補充,圖片均來源網上,侵刪


精分,體驗,互動,服務,去中心大而全化,提升生活質感滲透


為什麼不幹脆順應潮流直接變成試衣間呢?

看到@劉成 的答案,提供了一些思路但是不落地,又想起前幾天逛的順豐「黑客」便利店,小小開了下腦洞。


shopping mall和極限理論下的體驗店思路,結合電商,在未來實體商業發展中或將成為一個路數。


試想一種商業模式:

xxMALL

集合餐飲、娛樂、休閑、購物於一體,類似現在的萬達廣場,但其中的購物單獨分流給電商。

各家店鋪僅做樣品展示和體驗,不再有倉庫。

如衣服為例,每個款式每個size放1、2件,客戶試穿好了具有購買意向,則通過店鋪管理放進電子購物車,逛街結束後統一結算,購物車可在結算時進行修改。

付款,等物流送貨。

是不是很方便?

既節省商場店鋪的倉儲成本,又方便客戶不必大包小包。


但要實現這個模式首先面對的難題就是成本和物流。


1、運營成本

實體店與電商競爭最大桎梏在於價格,最大優勢在於購物體驗,那麼怎麼壓縮價格成為關鍵,良好的購物環境所帶來的購物體驗體驗也要錢啊!

這裡就涉及到運營成本問題。

雖說節省了倉儲,可房租、裝修等硬性成本仍不可避免。

我提出一種想法:與品牌聯營。

商場提供店鋪,品牌負責裝修與供貨,收益按比例分成。

商場在零售的收益點逐漸從租金轉向銷售。

而且不需要倉庫的各家店鋪佔地面積變小,設立大賣場統一的試衣間的話,零售業態整體運營面積都會被壓縮,可以加大其它業態運營面積。

2、物流

可參考順豐「黑客」運營模式,把物流當作購物體驗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進行搭建管理。

與現有幾大物流合作也是必然的。

--------------------------------------------------

關於成本部分其實展開說的話,太深太複雜,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的清的,手機碼字就不多說了。


但以上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運營者的意識和整體行業的變遷,發展電商、與物流合作、品牌談判,需要整個產業鏈向前發展,需要決策者和行業參與者整體的意識變革。


我說的這種模式並不一定是唯一的,在現階段也不是完善可行的,我想強調的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

難,很難,但虧得多了,逼急了,總會變的。


首先,老佛爺的低客流和提袋率和電商衝擊關係不大。該mall的定位是高端風格,面對高收入人群。入駐品牌以昂貴著稱,不追求高密度的客流,而看重成交率和連單率,他們毫不介意失去泛泛之眾,反而,他們的逼格主動驅除了這一部分非目標群體。很多專做一線品牌的mall收益是很樂觀的,比如北京的新光天地和南京的德基廣場。至於老佛爺虧損原因,需要另外展開,在此不贅述。


其次,實體商業要打出和電商不一樣的組合拳,追求差異化運營。電商的優勢在於:
第一,全網引流
第二,服務便捷
第三,貨品齊全

知道了他們的優勢,mall們就可以揚長避短,在基本面不輸給電商的情況下,發揮實體的最大實力。

首先,如何保證基本面不輸呢?
第一,關於客流引導,需要利用外立面做形象升級,輸出新進品牌形象,加深商圈路人之印象。

第二,關於加強便利,要設計好場內水平動線,比如直角三角形或者正方形等容易識別的路線。多利用圓廳和挑空區域,增加層次感。其次,要設計好垂直動線,方便顧客上下層。比如,增設飛天梯直達餐飲樓層,或者直梯在固定樓層停靠以帶動該樓層整體的客流。


第三,貨品層面,品牌要永遠保證實體店的sku遠在電商平台分店之上。對於新款限量款等,實體店永遠比天貓和官網早來至少兩周。

此外,購物中心還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要充分發揮。

第一,利用金角銀邊和草皮等原理,規劃好品牌選擇和落位,讓顧客最大化逛店數量,增加人均成交率。在這一方面,電商根本沒法競爭。基本上在某種細化產品方面,都是一兩個店大豐收,其他店鋪不開張。


第二,打造主題街區。人的天性都是崇尚室外自然,而北京的霧霾天讓大家不得不蝸居。那怎麼辦?場內創建數個2000平米以上的街區,以各國不同風格室外主題為背景,增設有創意的非零售業態吸引顧客體驗,而不是宅在家裡。國內做的比較好的為南開大悅城的五號車庫,超級工廠和騎鵝公社。


騎鵝公社

騎鵝公社


5號車庫

5號車庫


超級工廠

超級工廠

最後,mall內增加社交屬性,比如開發智能場景app,或者增添娛樂小社群,配備一些創意遊戲,讓商場成為認識新朋友和脫單的場所,而非購物的站台。

反正,所有人們需要動起來才能做到的事兒,都可以往mall里引。

開動腦筋吧騷年~


2016年10月:
體驗型消費佔比越來越高了,零售不過是其中一塊而已

2016年3月:
為什麼不可以逆電商化。。。。網上下單,獲得二維碼或密碼,去購物中心立取(立刻送貨加收服務費)


隨著零售終端多樣化發展的現狀,如何避免實體店淪為電商的試衣間這個問題不該由購物中心百貨甚至電商來回答,因為他們之間存在利益分配的問題。
這個問題應該放在整個供應鏈合關環節中去考慮,(前略)品牌-- 物流 --零售終端-- 消費者 「去試衣間」化只是零售中端兩股力量的碰撞與融合,誰能兼顧好這各個關節的利益分配,創新形式,誰就能繼續發展。
銀泰與天貓的合作,大悅城的大數據應用,天貓愛蜂巢的嘗試 順豐嘿店的布局 傳統購物中心去百貨化 百貨系統創新新型聯營模式 .... 這些嘗試都是很有價值的探索
我認為 品牌在將來理應成為零售終端變革的直接策動者,不少優秀品牌具備渠道布局的大思路,它們不關心交易達成的最終平台 但他們的布局將直接影響最零售終端的面貌 品牌方被工廠趕著走 被百貨拖著走的日子已經過去,未來將行形成以大品牌與品牌聯盟為主導的新的行業驅動力。
如何避免實體店成為試衣間,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實體店積極舉措就能解決的問題。電商發展就像一劑減肥藥,去了實體點店的臃腫,讓最後活下來的實體更好更強。


當我們把購買商品回歸到最簡單的動作,就是,你這有我要的東西,以及我願意在你這買
購物中心的sku永遠無法超越電腦。這一點注意,購物中心需要超過的不是任何一家網站,而是整個互聯網的電商企業。
所以,重點在於願意在你這買東西
繼續細分這個動作,大致會有,服務、價格。價格無法超越電商的時候
繼續分解服務,大致會有體驗性、專業性等等
只有購物中心繼續挖掘到這個層級以及以下的時候
最後的提袋率才會提升


等待,線上品牌會慢慢死掉的,同一品牌也會慢慢抬價,因為電商成本是斷崖式飆升


如果單從商品來說的話,賣場內的商品更多的是能夠讓顧客親身去體驗,顧客可以得到由身體反饋的信息,從而形成買或是不買的想法。而網購更多的是通過更低的價格刺激顧客的購買慾從而達成銷售。從這個方面來說,實體店商品需要的是更多的特色,體驗,以及不同於網購的消費刺激,使顧客對產品滿意,通過滿意增加對品牌,或者是對賣場購買商品的認同。這樣才能區別於網購。而如果從購物中心經營方面考慮,還是的得回到上面提到過的兩個字,特色。不管是業態組合還是賣場主體化,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來到商場的顧客能夠對商場有一個區別於其他商場的印象。而這個印象,就是顧客不斷的願意來賣場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這個原因,就是避免購物中心變成電商的試衣間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

---------------------------------------
內個,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問題,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說跑題了,只是把心裡的一些想法說出來。
歡迎大家交流。


推薦閱讀:

養老地產在國內市場需求如何?在新一波國家政策對健康服務業的鼓勵下會加速推進嗎?

TAG:商業地產 | 市場策略 | 購物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