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了文章的每個字,但不明白整段話的意思」,那我的大腦幹了什麼?

在讀一些生澀論文的時候常常發生這種情況,讀完第一遍,處於「看完了每句話,但不明白這段到底想表達什麼」,接著可能要「出聲」讀一遍,要是還不明白就接著再讀幾遍,然後才能理解過來。

在「讀完了卻不明白整段話的意思」的過程里我的大腦都幹了什麼?為什麼文章艱澀的時候要反覆讀才能明白文章大意?


謝 劉柯 邀。

amp;

&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是一個很Fundamental的問題,目前有的其他答案或多或少解答了一些,但是並不完整,合併起來也不足夠解釋問題。為了從根本上系統性的解釋問題,我從1904年起的日俄戰爭講起。

amp;

&
當時俄軍使用的是莫辛-納甘步槍(Винтовка Мосина, Mosin–Nagant Model 91),該槍使用7.62毫米步槍彈,彈頭初速大概620m/s,穿透力很強,但是停止作用較弱。彈頭射入人體之後不會造成太大的附帶損傷,而是直接穿透。因此很多中彈的日軍都能倖存下來,即使是頭部中彈。

剛從東京大學畢業的眼科專家Tatsuji Inouye (井上達也)負責檢查士兵的視覺損傷,以據此發放適當的撫恤金。

amp;

&
但是井上達也並不滿足於此,他注意到腦部的損傷部位跟視野的缺失部位有一定的對應關係,於是著手研究。為了客觀的評估視野損傷的區域,他製作了顱腦坐標參照器(Kraniokoordinometer, cranio-coordinometer),以排除腦子大小對結果的影響,並準確評估視野區域。

amp;<顱腦坐標參照器,cranio-coordinometeramp;>

&<顱腦坐標參照器,cranio-coordinometer&>
他檢查了28位典型頭部中彈視覺損傷病患,測試的結果證實了他的想法——即腦部區域與視野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係[1],得到了世界上第一張Visual Cortex Map[2]

實驗的結果以德文發表(Visual Disturbances following Gunshot Wounds of the Cortical Visual Area)[1,3,4]

實驗的結果以德文發表(Visual Disturbances following Gunshot Wounds of the Cortical Visual Area)[1,3,4]

論文發表後五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這時候戰爭雙方所使用的步槍武器特性跟日俄戰爭中俄軍事用的類似,同盟國的德國使用的主要是Gewehr 1888(1888式委員會步槍)。

論文發表後五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這時候戰爭雙方所使用的步槍武器特性跟日俄戰爭中俄軍事用的類似,同盟國的德國使用的主要是Gewehr 1888(1888式委員會步槍)。


&
當時在Royal Army Medical Corps(皇家陸軍醫療隊)服役(因為弱視的關係,他不被允許上前線,只允許在輔助部隊服役)的神經解剖學家(Neuroanatomist) 英國神經解剖學家Sir Gordon Holmes(高頓-福爾摩斯 爵士)受到Tatsuji Inouye工作的影響,開始研究腦損傷(槍傷)跟視野損失的關係[5]。

amp;

&
在檢查了2000多名傷兵之後,他著重對23名枕葉(後腦)受傷者做了分析。得益於X光機的實用化,Sir Gordon Holmes可以比Dr. Tatsuji Inouye更為準確的觀察腦組織損傷的位置,從而繪製出更加完備準確的Visual Cortex Map, 也就是後來被稱作Retinotopy(視網膜拓撲映射)的技術[6]. 此外,他還研究了腦外傷跟偏盲/象限偏盲的關係[7].

以上便是視覺皮層發現的基本過程[8]。視覺皮層也是神經解剖方面發現的第一個特定功能腦區,在這之後,感覺運動皮層,聽覺皮層等相繼被發現,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戰爭中的腦外傷研究。

以上便是視覺皮層發現的基本過程[8]。視覺皮層也是神經解剖方面發現的第一個特定功能腦區,在這之後,感覺運動皮層,聽覺皮層等相繼被發現,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戰爭中的腦外傷研究。

與此同時,在研究神經解剖方面,還有另外一派,他們通過研究腦皮層的細胞組織和髓鞘結構(Myelocytoarchitecture)來劃歸腦區,而不是根據腦區的功能。

amp;

&
這一脈的重要創立者便是Prof. Oskar Vogt [9].

amp;

&
他於1914年創立了威廉皇帝學會腦科學研究所(Kaiser-Wilhelm-Institut für Hirnforschung), 也就是先今的馬普學會腦科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 Max-Planck-Institut für Hirnforschung). Oskar Vogt曾在此研究過列寧的腦子。1959年,他又與他的妻子Cécile Vogt-Mugnier創立了Cécile and Oskar Vogt Institute of Brain Research (又被稱作Vogt-Vogt school). 該研究所後被杜塞爾多夫大學(C辿cile and Oskar Vogt Institute of Brain Research)吸收,是目前大熱的Big Brain Project [10]初創方(Forschungszentrum J端lich),這是後話了。

Oskar Vogt的高徒Korbinian Brodmann(布羅德曼),從1901年開始跟隨他工作。

amp;<左一: Korbinian Brodmann; 左二: Cécile Vogt-Mugnier, 左三/中間大鬍子者: Oskar Vogt amp;>

&<左一: Korbinian Brodmann; 左二: Cécile Vogt-Mugnier, 左三/中間大鬍子者: Oskar Vogt &>
Brodmann在Oskar Vogt的指導下,花費數年觀察大腦皮層的解剖結構(Cytoarchitecture and Myeloarchitecture), 在1909年發表了他的大作"Vergleichende Lokalisationslehre der Gro?hirnrinde in ihren Prinzipien dargestellt auf Grund des Zellenbaues" (Comparative Localization Studies in the Brain Cortex, its Fundamentals Represented on the Basis of its Cellular Architecture)[11].

amp;<原著中的Brodmann分區[11]amp;>

&<原著中的Brodmann分區[11]&>
根據細胞組成結構將大腦皮層劃分為52的區域,其中關於枕葉皮層(視覺)的劃分跟Sir Gordon Holmes的結果具有相當的吻合性,可謂殊途同歸。

Vogt-Brodmann這套方法可以稱為結構派[12],Inouye-Holmes方法可稱為功能派。這兩種方法隨著技術(EEG, CT, MRI, MEG, TMS,PET,PLI,Immunohistochemistry)的發展,都逐漸演化精進,構成我們今天腦科學/神經科學的枝幹。這兩派的發起,可以稱之為神經科學/腦科學的一次革命,我們對大腦逐漸從一無所知到略有小成,伴隨著這個進程的,是科學研究的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科學的語言也從德文轉變為英文。我們對視覺通路的認識,不再局限於視野和枕葉的遙遠關係,而是直接的聯繫起來[13]:

amp;<視覺通路:視野與視覺皮層的聯繫amp;>

&<視覺通路:視野與視覺皮層的聯繫&>
人腦的視覺信號傳導通路,在進入大腦皮層之前是高度的結構化的、分工明確的。視網膜感知的物體,通過該通路,會以一定空間關係映射視皮層上[14], 該關係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視網膜拓撲映射(Retinotopy)[15].

amp;

&
信息在進入初級視覺皮層之後,視覺信號的處理會會表現出非常複雜的狀態。根據結構和功能的信息,以及MRI技術幫助,發現視覺信號傳遞到初級視皮層V1之後,會繼續向更高級的視覺皮層傳遞,據此可以將視覺皮層更精細的分類,同時根據信息傳遞的關係,得到它們內部之間的分級結構。

amp;<視覺皮層分級結構amp;>

&<視覺皮層分級結構&>
從初級到更高級的視覺皮層,視覺信息逐級傳遞。人腦理解的內容越來越複雜化、抽象化,由「模式」變成具體的"物",再到物的特性和物與物之間的關係。

amp;<視覺分級結構的功能分工amp;>

&<視覺分級結構的功能分工&>
在逐級傳到過程中,人們也注意到,其在皮層的傳導可以大體分成兩個通路,腹側通路(Ventral Pathway/Stream)和背側通路(Dorsal Pathway/Stream)[17]。

分別又按照功能,被稱作「What」和「Where」通路:

分別又按照功能,被稱作「What」和「Where」通路:

其中「Where」被認為跟物體的位置和運動處理有關,「What」被認為跟物體的識別有關[18]。當然,這種說法/猜想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持,仍然飽受爭議。在上面的視覺信息傳遞圖和分級結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

其中「Where」被認為跟物體的位置和運動處理有關,「What」被認為跟物體的識別有關[18]。當然,這種說法/猜想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持,仍然飽受爭議。在上面的視覺信息傳遞圖和分級結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信息在進入人腦初級視覺皮層之後,其傳遞的過程非常的複雜,涉及到幾乎全腦的區域之間的寫作。語言區域的引入自然是不可少的,而當我們在讀的相應的內容,比如關於運動的內容,就需要有運動相關腦區的引入;對應的,讀到情感內容,就需要有情感相關腦區的工作協同。我們在想像一件事情時,大腦中的工作模式,跟我們實際操作這件事情時非常類似

神經科學發展到這裡,已經可以部分的回答這個問題,即所謂的"視而不見","讀而不解",是我們的大腦在工作之中缺少必要的協同,相關的腦區並沒有進入工作狀態。類似的,我們在學習某一項技能/學科之前,由於腦內還沒有構建好協同工作狀態,以及特定腦區的功能不足,我們在讀這些相關圖書內容的時候,也是會讀而不解,即使我們想盡辦法集中注意力也無濟於事。以上也是目前的心理學/神經科學領域教科書能給出的最新的回答。

但是,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足夠的回答,如要問什麼是特定的工作協同狀態,使用以上的知識/事實就顯得不夠可靠了。當然神經科學到此並沒有停止發展,而是發生了一定的質變。

以上相當部分的認識,在MRI/fMRI引入神經科學研究之後發現的。隨著研究的深入,神經科學家不可避免的要碰到兩個問題:

  1. fMRI的信噪比低,即使使用超高場設備還是顯得不足
  2. 人腦的個體差異極大,人與人之間,甚至同一個人的左腦和右腦之間的差異有時候都不可忽略。

以上兩個問題中,1可以通過技術進步得到改觀,而2則是目前fMRI研究不可避免的致命缺陷,這就造成相當部分的fMRI研究的結果重複困難,可以說目前大部分已經發表的fMRI研究結果都是不可信的,尤其是心理學方面的fMRI研究,由於涉及更為高級神經功能,其可靠性更是存疑,為了解釋奇怪的結果,一些稀奇古怪的說法也能編出來。fMRI研究要得到想要的或者是好的結果,一方面實驗設計不能出問題,另一方面一定的運氣也是不可缺少的。那些只靠一個fMRI實驗就做出結果順利畢業的博士研究生同學,必然是祖上積了八輩子德了。

越是高級的功能區,個體差異越大(位置和大小, 甚至有無),近代神經科學從視覺皮層的研究開始並非偶然,視覺皮層初級功能區是我們人類大腦中最大的一塊功能相對單一的特定功能區,這一區域面積/體積大,個體差異相對小,區域的結構和功能邊界也相對明顯並且比較一致。其他相對小一些的功能區,比如感覺運動皮層區域、初級聽覺皮層區域,也有比較好的個體間一致性。一旦牽涉到所謂高級功能區域,比如視覺的V5及更高區域,上面Where和What通路的大部分區域,個體間的差異對統計結果的影響因素就不可避免了。但是行為實驗,病理實驗都需要做組間對照和統計,所謂區域與區域間的比較,很可能就用錯了位置,致使組間統計的基礎都不夠牢固,引入更多被試可能平均掉一些個體差異,但也可能是引入了更多變數,致使差異不收斂。其結論無論是陰性還是陽性,都要大大的打個問號。

為了解決或者迴避個體差異的根本問題,我們必須否定前面的認識,即關於個體腦組織結構的基本假設,也就是說,Vogt-Brodmann基於細胞組織結構的分區,Inouye-Holmes基於功能的分區,也是需要重新商榷的。腦部各區域之間的界線,並不是明顯的,而是模糊的;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可變的;並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可以互相包含,犬牙交錯的。同時,腦部區域的功能,也不是一層不變的。以上這些特徵,使得目前的統計方法在很多方面並不適用於神經科學研究。我們在思考神經科學問題時,與其考慮腦區,不如考慮功能/結構節點,這也就是目前神經科學領域正在發生的二次革命:Connectome(腦連接體).

人腦在結構上存在一個人眼

人腦在結構上存在一個人眼可直接觀察的連接體:白質纖維束連接。這一連接體把整個大腦通過神經元的軸突和樹突連接起來。這一結構雖然同樣的存在很大的個體間差異,但是因其是物理性的連接,在短時間內存在一定的穩定性,這是我們大腦連接體的硬體。另外還存在一個人眼不可直接觀察的連接體:功能連接,即我們大腦區域間的協同工作機制,是我們大腦連接體的軟體。

在我們的大腦內,在神經元的突觸前膜向突觸後膜起信息傳遞作用的化學物質。按照作用後果可分為離子型(Ionotropic)和代謝型(Metabotropic)兩類。其中離子型受體按照電位變化可分為興奮型抑制型兩類。這些神經遞質的分泌情況,構成了大腦區域間功能連接的柔性導線,它們不斷的聯通(強化性連接)和切斷(抑制性鏈接)連接的開關,形成大腦在應對不同任務時候的各自工作模式。

通過測度閱讀任務者,我們可以得到該任務造成的腦內連接的改變情況,

通過測度閱讀任務者,我們可以得到該任務造成的腦內連接的改變情況,這種連接情況的改變,可以解釋為閱讀能力的改變,其實是我們大腦進行閱讀任務時功能連接的殘影[19]。

進行高級任務時,控制功能連接柔性導線的系統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我們意識的注意力(attention)[20]。

amp;<在高級任務中,注意力對功能連接的主動控制amp;>

&<在高級任務中,注意力對功能連接的主動控制&>
到這裡,就可以更為準確的解釋樓主的問題了,所謂讀不懂,原因有二:

  1. 注意力沒有集中,腦中任務處理的連接網路沒有足夠的激活水平
  2. 缺乏相關的知識/背景/經驗,腦中任務處理機制網路的能力沒有成熟

目前神經科學領域的這第二次革命才剛剛開始,很多研究在依賴第一次革命的既定成果的同時,還受到其局限性的限制,比如在連接節點上,還經常性的受限於以往固定性的腦區劃分,而不是按照個體內腦區功能做劃分。當然,如果按照後者,在統計上就存在既定的困難。在其他領域,比如人工智慧領域,我們對人腦的模擬最多還停留在使用第一次革命結果的階段,我們目前使用的智能方法,包括神經網路、機器學習/深度學習,都是把處理機制相對的固定化,因而其方法只對特定的任務/特定的數據好,自應能力非常蒼白。目前對人工智慧取代人腦的擔憂,只是杞人憂天罷了。

以上。
--------
[1] Inouye, T. "Die Sehstoerungen der kortlichen Sehsphaere. W." (1909): b8.
[2] Glickstein, Mitchell, and David Whitteridge. "Tatsuji Inouye and the mapping of the visual fields on the human cerebral cortex."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10.9 (1987): 350-353.
[3] Tubbs, R. Shane, et al. "Tatsuji Inouye: the mind』s eye." Child"s Nervous System 28.1 (2012): 147-150.
[4] Adams D, Horton J (1991) Book reviews. Nature 412:482–483
[5] McDonald, Ian. "Gordon Holmes lecture: Gordon Holmes and the neurological heritage." Brain 130.1 (2007): 288-298.
[6] Holmes, Gordon. "Disturbances of vision by cerebral lesion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7 (1918): 353.
[7] Holmes, Gordon. "Disturbances of visual orientatio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9 (1918): 449.
[8] Glickstein, Mitchell. "The discovery of the visual cortex." Scientific American 259.3 (1988): 84-91.
[9] Vogt, Cécile, and Oskar Vogt. Allgemeine ergebnisse unserer hirnforschung. Vol. 21. JA Barth, 1919.
[10] Amunts, Katrin, et al. "BigBrain: an ultrahigh-resolution 3D human brain model."Science 340.6139 (2013): 1472-1475.
[11] Brodmann, Korbinian. Vergleichende Lokalisationslehre der Grosshirnrinde in ihren Prinzipien dargestellt auf Grund des Zellenbaues. Barth, 1909.
[12] Brodmann, Korbinian. "Neuere Forschungsergebnisse der Gro?hirnrindenanatomie mit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anthropologischer Fragen." Naturwissenschaften 1.46 (1913): 1120-1122.
[13] Standring, Susan. "Gray』s anatomy." The anatomical basis of clinical practice 39 (2008).
[14] Tootell R B H, Hadjikhani N K, Vanduffel W, et al.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rimary visual cortex (V1) in huma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98, 95(3): 811-817.
[15] Engel S A, Glover G H, Wandell B A. Retinotopic organization in human visual cortex and the spatial precision of functional MRI[J]. Cerebral cortex, 1997, 7(2): 181-192.
[16] Van Essen, David C., and John HR Maunsell.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al streams in the visual cortex."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6 (1983): 370-375.
[17] Kandel, Eric R., James H. Schwartz, and Thomas M. Jessell, eds.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Vol. 4.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18] Ungerleider, Leslie G., and James V. Haxby. "『What』and 『where』in the human brain."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4.2 (1994): 157-165.
[19] Berns, Gregory S., et al. "Short-and long-term effects of a novel on connectivity in the brain." Brain connectivity 3.6 (2013): 590-600.
[20] Tyler, Sarah C., et a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parietal cortex during temporal selective attention." Cortex 65 (2015): 195-207.


7月2日更新

更新為兩件事:一,推薦一下 @MIAO TONG從神經方面的回答。二,評論中有些對我給出的例子的誤解,稍作解釋。

一,目前贊同數最高的答案作為對神經科學發展的科普很棒,但對本題來說不太合適。MIAO TONG的答案並沒有像其開篇說的那樣不完整,我也並不認為高票答案「從根本上系統性」地解釋了問題。以下提出幾個點:
(1)先看這個高票答案最後給出的結論,說「讀不懂」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注意力沒有集中,腦中任務處理的連接網路沒有足夠的激活水平
  2. 缺乏相關的知識/背景/經驗,腦中任務處理機制網路的能力沒有成熟

這兩點總結得很對,但它們不是直接從答案中直接develop來的,至少只佔了很少的篇幅。首先這個答案中對注意的作用的描述只有兩句:

進行高級任務時,控制功能連接柔性導線的系統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我們意識的注意力(attention)
&<在高級任務中,注意力對功能連接的主動控制&>

注意會影響高級任務的表現這一點是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注意不足時各腦區/功能間連接不夠「有效」是很自然的,但注意具體怎樣影響閱讀這個任務答案里沒有說。但MIAO TONG的回答里最後一段說明了:

另一種閱讀方法是更耗能地集中注意力,積極發動高級思維結構,由字到辭彙、片語再到語句進行信息的理解和存儲,遇到不懂的地方果斷去查資料。如果上述兩種方法都不採用,不反覆使用語音輔助,也不集中注意力去思考,那麼就永遠無法理解了。

(2)高票答案說讀不懂是相關網路的能力沒成熟沒有問題,但前半句「缺乏相關的知識/背景/經驗」與後半句「腦中任務處理機制網路的能力沒有成熟」之間的因果關係在回答中是如何發展而來的?我確實沒找到。坦白說,我覺得這個缺乏概念關係說明、直接給出結論的點是這個回答作為「有效答案」的致命傷。順帶一提,之所以要反覆讀複雜的文章,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集中注意。

(3)另外對於「網路」MIAO TONG的回答里也有:

題主的情況是晦澀難懂的語音信息在感覺通路中的短暫停留,形成的記憶是瞬時記憶,可能角回與Wernicke』s 區也進行了初步的分析,然而海馬、額葉等高級思維結構卻沒有很好地參與其中。

所以我認為說她的答案不完整並不公平,她只是沒把這兩點總結出來。

(4)首先用大篇幅講了腦功能定位論(腦區劃分等)的發展、視覺通路的功能(知覺方面很重要,但不是語言方向研究的重點),然後從fMRI等新興技術的角度闡述了定位論的不足,進而引入對腦連接體的描述——這是我對高票答案的概括。但它關於「讀不懂」的神經機制的解釋真的不多,如前所述,結論很好但不是從答案中的描述直接發展而來的。

未免有挑釁之嫌就不@該答案的答主了,另外這個答案作為神經科學發展的科普還是挺好的,放在這兒被大家看到也是物盡其用。

二,我主要是從「缺少相關知識背景導致讀不懂」這個角度回答的,所以舉了下文中的「ABCD」例子。評論中有同學對這個例子提出質疑,大意是覺得我給出的A、B、C、D可以有多種指代,所以本身就推理不出它們究竟是什麼,於是覺得這例子不恰當。

但我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啊……在缺少相關知識等情況下,很難將作者文中的概念與自己對事物的已有知識聯繫起來,於是難以提取不同概念間的邏輯關係。正因為不知道ABCD是什麼,才覺得它們「什麼都可以是,又什麼都不是」,所以才讀不懂啊。

--------------------------------------------------------------------------------------------------------------------------------------------
題主描述的很清楚,這種反覆讀才能明白甚至最終也不明白的事一般會發生在讀「生澀論文」的時候。此時讀者對每個字、詞的意思是清楚的,但是不能有效將它們聯繫起來,無法在自己的思維體系里整理出各概念間的關係。

這可能是因為讀者對文章中的概念(或者說辭彙在作者的思想體系中指代什麼)不熟悉;也可能是因為不能清晰理解作者想闡述的概念與概念間的邏輯關係。

自然科學類文章就很容易出現概念的問題,我寫的一些答案就經常被說讀不懂,但在相關領域有知識基礎的同學就不會有這種感覺。概念指代不清楚就無法將其整合進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也就無法提取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問題出現在「表徵」或「聯結」上。我不是語言方向的,不知用這兩個詞合不合適,望指正。

比如我隨便說兩句話:3隻C1與4隻C2在A處吃B,不遠的A『處還有5隻C1和7隻C2在休息。與此同時一隻D1與一隻D2正看著它們。

然後問,(1)C1和C2有什麼區別?(2)D1和D2打算幹什麼?

不知道有多少人願意回答這種問題。但如果我換種方式說:
3隻公牛與4隻母牛在樹旁吃草,不遠的另一棵樹旁還有5隻公牛和7隻母牛在休息。與此同時一隻公獅和一隻母獅正看著它們。

顯然,(1)性別不同。(2)吃飯。

如果我不用「只」做量詞,那這場面其實也可以變為老張一大家子在吃東西,與此同時老李兩口子正看著他們。

好像有點兒扯遠了,總之在概念不清的時候讀到的東西就不是草原上兩頭獅子對著一群牛垂涎欲滴的畫面,而是一堆不知道什麼東西的ABCD,誰在吃誰在看轉眼就忘了,更別提提取主旨回答問題了。

所以反覆讀的一個作用就是查明不清楚的概念,然後在不斷重複的過程中對它更熟悉(在工作記憶中更好地儲存等),那也就更容易在之後figure out概念間的關係了。

當然即使概念全都清楚也可能會讀不明白,這可能就是因為概念間的關係網很複雜,但作者又無法簡明地指出這些關係。有時這也不是作者的問題,畢竟概念多、關係複雜時這些東西就超出人類工作記憶的負荷了。另外很多哲學理論也會給人深奧的感覺,我不是個能把它們都讀明白的人,也就不好分析讀不懂的原因了。

至於在讀不懂的情況下大腦幹了什麼:
(1)一些皮層下結構和初級視皮層要對接收到的視覺信號做最基本的加工,比如線條是橫還是豎
(2)更高級的視皮層要識別語詞,並將其與腦中的「詞典」(visual input lexicon)相對應,知道每個詞是哪個,比如自己不認識的詞就找不到對應的
(3)內側額葉要做語義方面的處理


謝 @劉柯 邀。樓上 @周鉑 的例子很棒,我從語言的神經基礎方面解答一下。

在正常的閱讀理解的過程中,首先文字的視覺信息通過眼(感受器)→視神經通路→視中樞→角回進行辭彙分析→與運動語言區(Broca』s 區)和感覺語言區(Wernicke』s 區)互動,語言信息進入海馬、額葉等記憶結構進行比對、識記和儲存等。


在解剖位置上距離視中樞最近的語言中樞是管理閱讀的語言區,位於角回。這是「讀」,另外還有「說」、「聽」、「寫」。

大腦的設計非常科學,管理「說」的Broca』s 區緊鄰支配發聲器官的運動中樞,管理「聽」的Wernicke』s 區緊鄰初級聽覺皮層,管理「寫」的語言區與支配手的運動中樞在解剖位置上也比較近。這些語言中樞的功能並不是單一而獨立的,它們之間還存在複雜的聯繫。


朗讀過程就涉及到角回與Broca』s 區和Wernicke』s 區的協作。

這裡要提到一個雙通路模型,一是辭彙通路,「是指對熟悉的詞從整詞水平上很快識別並朗讀,包括整詞直接到語音或整詞到語義後再到語音。」
二是非辭彙或亞辭彙通路,「對於不熟悉詞或很長的詞甚至對於假詞,對詞中每個字素(grapheme)轉換為音素(phoneme)朗讀後連接成整詞,然後識別,即字素-音素轉換通路」。(引自《生理心理學》-語言功能的神經機制2-單春雷)後者雖然讀出來了,但是距離理解和分析還早。

類似的,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Subvocalization/Inner Speech(默讀,心理發聲)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從字形直接到語義的過程多用於簡單辭彙,而在閱讀複雜詞或加詞難以直接轉化成語義,需要語音輔助,文字轉化的語音在腦中播放,能夠活躍多個語言中樞,加速理解,降低單個語言中樞和通路的負荷。

對於簡單詞句,subvocalization雖然節能,但是閱讀速度受限於語音速度。因此許多閱讀訓練課程提倡辭彙或片語的整體字形提取,減少Subvocalization,需要人們注意力更加集中,訓練有效的話閱讀效率會提高很多。


題主的情況是晦澀難懂的語音信息在感覺通路中的短暫停留,形成的記憶是瞬時記憶,可能角回與Wernicke』s 區也進行了初步的分析,然而海馬、額葉等高級思維結構卻沒有很好地參與其中。於是感覺通路對角回與Wernicke』s 區發起第一波傳輸、第二波傳輸......第N波傳輸,同時角回與Wernicke』s 區呼叫高級思維結構,第一次呼叫、第二次呼叫....第N次呼叫,終於信息流暢了,信息的理解達到了意識上水平(看起來很拼的樣子,其實卻是在節能)。

另一種閱讀方法是更耗能地集中注意力,積極發動高級思維結構,由字到辭彙、片語再到語句進行信息的理解和存儲,遇到不懂的地方果斷去查資料。如果上述兩種方法都不採用,不反覆使用語音輔助,也不集中注意力去思考,那麼就永遠無法理解了。


想到微博上的一個段子如圖所示,太多公眾號在轉,不知道原作者是誰。

相信題主看到會有共鳴吧


吃下去不代表到了胃,進了胃還沒到小腸,更何況知識經過反芻再消化後還會有新見解,即便你認為自己理解了,也有可能只是消化不良而已
大腦不過是不斷建立連接將越來越多信息聯繫起來的一團漿糊,這團漿糊在你不明白的時候也在拚命蠕動著建設毛細通路,通了之後你才會有明白的趕腳,可ta還在建設新的毛細通路


別的題主各種分析腦部結構視覺神經什麼的,真的好高深......答主我就沒那麼厲害了,稍微歪下樓,講講遇到這個情況的個人體驗,並且僅針對英文閱讀。
所以,從個人經驗來說,當出現「讀完了一整段卻不明白講了什麼」的時候一般有以下兩種情況:

  • 這一段裡面有不認識的生詞,但是自動跳過了,所以導致整體意思理解不完整。

剛開始讀英語書籍的時候,生詞很多,一個一個單詞翻字典查過來的話非常耗時間(那時候還在用厚厚的字典),經常十幾二十分鐘才能讀完一頁書。後來為了提高閱讀速度就開始偷懶了,學會了根據上下文猜生詞的意思,猜不出就直接跳過。雖然並不是每次都能猜對詞義,但是當時讀的都是青少年小說之類的,主要是看看情節而不需要對內容進行深刻理解,所以略過這麼幾個生詞也無妨。但是,我後來開始看英文課本了啊!!!但還是保留了這個跳過生詞習慣!!!於是生澀的文章對我來說常常就是這樣的:「由旍濩竑原理告訴了我們,笏奤??導致了騠臒窂,也提出了檧?焥!@#¥%……」,然後我就會跳過「旍濩竑」,「笏奤??」,「騠臒窂」,「檧?焥」這些詞。所以雖然確實讀成了完整的一段,實際上對知識點完全還是半知不解的。最重要的是,由於已經養成了習慣,我經常意識不到我有跳過單詞,要反覆讀好幾遍才可以發現漏掉的生詞。(一定是腦子有洞,嗯)而往往我一查單詞意思,再消化一下讀過的東西,就可以理解了。這個習慣還導致了一個現象,就是我會看很多單詞感到眼熟,但是並沒有掌握正確的意思。所以答主一直在被各種大大小小考試的辭彙題虐。。。明明單詞都好像認識,就是選不出來。。。。。。總結一下,為了防止養成這種不良的英文閱讀習慣,最好做到這三點:1)多背單詞。2)勤查詞。3)適當放慢閱讀速度。

  • 開!小!差!

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吧,越是讀生澀難懂的文章越是容易走神。而且答主最近發現一點,大部分開小差的時候,人是在會腦子裡還原/想像情景的。比如說,我在看書的時候忽然想起來了我明天應該問xxx一個問題,我的腦內就會出現模糊的圖像想像出我問xxx問題的情景,然後在從這個初始問題延伸到別的亂七八糟的事......簡單來說就是腦補。這時候雖然我的眼睛還是在讀書,腦子已經完全不集中了,讀了多少也可想而知,讀完了不理解也是正常現象。所以,解決這個點的關鍵就是要!意!識!到!自!己!在!開!小!差!其實這挺難的,因為本身就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會在開小差的時候比專心做事的時候更專註,完全沉浸在腦補世界裡,然後就意識不到自己在神遊了。。。總之,抓到一點遊走的思緒就一定要把它抓回來,把專註當成習慣。鍛煉專註力的方法我就不說了,沒有研究過,而且知乎上也有很多很好的相關答案。

嗯,不說了,在開小差過程中專註地寫完了這篇答案的答主讀書去了,白白qwq


這種情況比較常見,經常發生在數學期末考試、大學四六級考試中。

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你不認識題,題也不認識你。

你們是彼此之間的陌生人。


我有這個感受,越是學術大牛寫的論文,越是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行文行雲流水,沒有框架,不著痕迹,下筆自然,二個字「好讀」,那個時候看陳思和寫魯迅,媽蛋!拍案而起好么!驚為天人好么!看起來自然通俗越嚼越有味,微言大義好么!不能有更多溢美之詞了!但是一些一般院校的老師寫的論文,就比較死,框架很重,通常就是四段,先總寫,後分說,每分說有一個小標題,小標題下舉例子闡釋,都形成模板了,看得出思維的規整;還有就是文字不耐嚼,第一遍可能看不懂,多看幾遍媽蛋就這個意思嗎幹嘛說得那麼複雜,再看也沒有新東西,而且論文論文之間借鑒眾多,觀點雷同,只是例子舉的不一樣而已,邏輯人為斷裂,看不到一步步思考的運行線,只看到模板的痕迹,但是你去讀北大錢理群老師編的《現代文學史》,全篇就是小論文,常讀常新,本科讀可能看不懂,多讀幾遍味道咂摸出來了,據學長學姐說博士讀依然覺得非常厚重,這種做學問的老教授真是讓人敬佩!


本文能短不長,儘力做到簡潔且說理明白。

首先,一篇文章通讀一遍仍然無法理解,這是很普遍的現象。
其次,通讀幾遍無法理解,建議把該文或該書先放下,作者健在又實在有好奇心可以直接去問他。
最後,大腦幹的事情無非就是:
收集信息——&>整合自己的認知儲備進行理解——&>歸納基本中心思想——&>腦補猜測、補充全整個句意背後的行為意圖。(文末後詳)

造成讀不懂的原因有三,
一、讀者個人原因;
二、作者個人原因;
三、讀者與作者間的需求偏差。

下面將按可能性大小依序介紹。

其一,一篇文章讀來吃力,有可能是讀者的原因。
如辭彙量不足,歸納困難或缺乏歸納,等等。辭彙量也正是很多口水答案所說的看不懂閱讀材料的原因。閱讀理解,拆開來就是閱讀、理解。第一步讀懂閱讀材料都做不到,第二步理解自然就難了。這裡就並不是各位質疑自己理解力的時候了,更應該問問自己是不是偷懶了。
////////////////////////////////////////////////以下插敘,閱讀吃力者直接pass,高中英語老師Max開英語作文課,第一節開始就講:寫作簡單,一辭彙量,二提綱,辭彙量很牛、提綱也很牛的同學如果作文寫不好,來找他,他包教包會。寫作無非就是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自己的意思用單詞來體現,提綱來統領控制文章的結構,框架搭好以後填進去東西,像砌磚頭造房子一樣,思路順暢,文筆優美的作文就能答高分///////////////////////////////////////////////////////

然而,過了辭彙關,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而其前提是方向正確。方法即是方向。方法用得不當,讀破萬卷書也理解不了文意。常見的「閱讀姿勢不正確」體現在囫圇吞棗,缺乏歸納或歸納困難。英語做閱讀理解,老師起先會讓我們划出每段的關鍵句和中心句。因為這些句子的作用更大,有助於我們提煉中心思想,更好地理解文意。更擴展開來,和別人溝通的時候效率低下,無法理解對方,可能是抓不住對方的內心意圖、重點何在。比如,上司為什麼要說那句話?為什麼沒有把重要的任務交給我?大多數閱讀理解拿分高的人可能都會覺得英語文章通常比較容易抓,去看英語詩歌試試?詩歌就又要用其他方式去歸納理解,所以題外一說,詩歌是無法翻譯的。另一方面,中文文章就更汪洋肆意了,風格看不懂的統統歸散文里。綜上,試著及時歸納會對這一方面自查的讀者有所幫助。

然而,過了辭彙關,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而其前提是方向正確。方法即是方向。方法用得不當,讀破萬卷書也理解不了文意。常見的「閱讀姿勢不正確」體現在囫圇吞棗,缺乏歸納或歸納困難。英語做閱讀理解,老師起先會讓我們划出每段的關鍵句和中心句。因為這些句子的作用更大,有助於我們提煉中心思想,更好地理解文意。更擴展開來,和別人溝通的時候效率低下,無法理解對方,可能是抓不住對方的內心意圖、重點何在。比如,上司為什麼要說那句話?為什麼沒有把重要的任務交給我?大多數閱讀理解拿分高的人可能都會覺得英語文章通常比較容易抓,去看英語詩歌試試?詩歌就又要用其他方式去歸納理解,所以題外一說,詩歌是無法翻譯的。另一方面,中文文章就更汪洋肆意了,風格看不懂的統統歸散文里。綜上,試著及時歸納會對這一方面自查的讀者有所幫助。
////////////////////////////////////////////////以下插敘,閱讀吃力者直接pass,當我們閑聊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和朋友聊微信,不會一下子打老長一大段,多數情況下都是你一言我一語。如果別人一次性發來一大段話,就得看完,而通常別人講著講著一段話里就會講三四件事,咱就得吃力地慢慢敲給他每一個要討論的點的回復,而這些點還未來得及展開,就早早掃了興,沒心思繼續接上話題繼續聊下去了。這是因為歸納會促使人們耗費精力去搜索詞句中的重點,使人脫離閑聊時輕鬆的狀態。所以!有時候有人打一大段的時候果斷不能和他嚴肅正經啊,三言兩語打哈哈直接糊弄過去。他會猛然反應過來自己表達的內容太多不知道對方回的是哪一句而覺得對方難以理解。///////////////////////////////////////////////////////

其二,文章難理解也可能是作者的原因。
我們常說,段落是詞句的組合,文章是段落的組合。詞句都懂,文意不通,那文章自然就難以理解了。如果作者本身水平不高又不守傳統,【這是很多老師叮囑寫高考作文的時候沒本事不要想著出新出挑的原因,要杜絕恐怖的後果】思維跳躍、邏輯混亂的話,換哪個閱卷老師來都會頭疼的,頭一疼——&>沒工夫細看——&>低分妥妥的。
以上是文意不通的結果表現,內因有很多。比如如前所述的結構不佳,框架沒搭好,流水賬,缺乏重點與中心思想。所以老師講作文講一件事,講清楚就可以了,不要貪多。該寫人寫人,該寫物寫物,你前文寫路邊麻辣燙,後文寫隔壁王大爺,so what?說人話。
但是大家不要灰心,別人無法理解自己很正常,大家都想著能碰上個能理解自己的該多好啊。別人沒興趣理解自己才嚴重呢。
////////////////////////////////////////////////以下插敘,閱讀吃力者直接pass,當我們閑聊的時候卻不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和朋友聊微信,不會一下子打老長一大段,多數情況下都是你一言我一語。無拘無束地聊,想到什麼講什麼,會夾帶自己的見解但並不會細究每句句意,思維跳躍福幅度大有時候是想做個有趣的人,不想大家覺得聊天無趣,想時不時開拓出新話題,不至於把一個點越聊越小。而關注的點不一樣也佔一點原因,也是最後要講的。///////////////////////////////////////////////////////

最後,也可能是讀者和作者間的需求存在思維模式上的偏差。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我們讀不懂一篇文章還有可能是因為作者和讀者的環境存在差異。這種衝突放在戲劇中就催生了穿越題材的誕生。就像小時候我們讀不懂魯迅,長大了讀不懂馬爾克斯,垂暮了讀不懂小王子一樣。文學經典之所以永恆,有作品本身雋永的關係,也有作者與讀者間跨越百年的溝通,在於通與不通的恍然,在於會心的一笑。我們可能在一個特定的年紀讀他們的文章作品,覺得晦澀枯燥,這都寫的什麼傑寶玩意?這麼無聊的東西也有人看?又或者特別特別想要讀懂一篇文章,想要理解一個作者的意圖。但這份需求又在一遍遍的閱讀後落空。如果不是什麼考試的正經場合,看不進就先放下吧,也許以後會看懂,看不懂也無所謂,看文看書不正為了樂趣不是為了搞腦子么?

溝通就更好辦了,沒聽懂就當面說唄,說了才知道「啊,原來你是這麼想的,我之前沒考慮到呢。」
綜上,本著邏輯完整論述清晰的原則,筆者認為「讀完了文章的每個字,但不明白整段話的意思」是因為讀者閱讀方法、作者行文結構、兩者間的生活認知差異的原因共同造成的,一如我們覺得現在不理解「呵呵」背後含義的人怪怪的,不明白「小水管」的意思的人怪meng怪meng的da。(以後會留意避免的,合掌行禮偷瞄臉)

而為什麼要反覆讀一篇文章才能理解,這一重複過程中大腦幹了些什麼呢?
回答是,
因為世界上不僅有白話文,還有古詩文與歌吶;
幹了些見不得人的事。


--------------------------------------------
寫文每句話都有作用,廢話不出現在好文章里。所以句子的存在,背後會透露作者意圖。姑娘說,我餓,意圖絕不是你一句:我也餓,我們點外賣吧。
(真的完)

而是:那你是吃我呢吃我呢還是吃肯德基豪華套餐?


每一個接受正規教育的人,從古至今,沒有一個能脫離閱讀的。閱讀的對象既可以是美好的,又可以是醜惡的;既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霉變的,既可能是艱深的,又可能是膚淺的。但是無論如何,通過閱讀,自己的心靈和外部世界、和古典先賢、和社會各個層面、和知識各個層次產生了聯繫。這種聯繫,將雕刻出不同的靈魂塑像。

閱讀,在今天已經有了更多的形式,比如網路,比如電視等傳媒。閱讀就是傳播與接收的互動。無論是什麼形態,閱讀幾乎可以說是一種本能了,從人類進入信史或者說,人類進入文明史之後,直到今天,依然是。古,但不老。在當前色彩斑斕的世界裡,閱讀依然是一項基本的人生技能。

特別提醒:這份文字以下部分屬於讀書筆記,摘錄的東西比較多,因此,如果沒有興趣讀下去的兄弟姐妹們,請到此為止。

讀書挺多年,自己是否真的知道如何讀書呢?要解決自己的問題包括:昏昏欲睡問題,東一榔頭,西一棒棰問題,記憶問題,橫向掌握問題等等。「偉大的作者經常也是偉大的讀者,但這並不是說他們閱讀所有的書。只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閱讀是不可或缺的。在許多例子中,他們所閱讀的書比我們在大學念的書還要少,但是他們讀得很精。因為他們精通自己所閱讀的書,他們的程度就可以跟作者相匹敵。他們有權被稱作權威人士。在這種狀況下,很自然地,一個好學生通常會變成老師,而一位好的讀者也會變成作者。」

發現了一本目前感覺偉大的書《如何閱讀一本書》,有一個一野心:讓自己成為一個偉大的讀者。

根據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學者、教育家、編輯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主編《西方世界德經典》,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所作《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論述,讀書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一、基礎閱讀是: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閱讀準備階段——相當於學前教育或幼稚園的學習經驗。

第二階段——認字——相當於一年級學生典型的學習經驗(儘管相當多正常的孩子在某方面來說並非都很「典型,")。這個階段的成果是,孩子學會了我們稱之為第二階段的閱讀技巧,或是一年級的閱讀能力,或最初級的讀寫能力。

第三個階段——字彙的增長及對課文的運用——通常是(但非全面性,就算正常孩子也一樣)在四年級結束時就學會的方法,這個階段的成果可以稱作是「四年級讀寫能力"(fourth grade literacy)或是「功能性讀寫能力"(functional literacy)也就是有能力很輕易地閱讀交通號誌,或圖片說明,填寫政府的有關簡單表格等等。

第四個階段,也就是最後一個階段,到這個時期,學生要從小學或初中畢業了。這個階段有時候稱之為八年級、九年級或十年級的讀寫能力。在某方面來說,這個孩子已經是一個「成熟」的閱讀者,他幾乎可以閱讀所有的讀物了,但是卻還不夠老練。簡單來說,他的成熟度是可以上高中的課程了。

  無論如何,他還不是 「成熟的」閱讀者。但他已經精通第一層次的閱讀,如此而已。他可以自己閱讀,也準備好要學習更多的閱讀技巧。但是他還是不清楚要如何超越基礎閱讀,做更進一步的閱讀。

一般來說,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都有一位老師在旁指導,回答問題,消除在這個階段會出現的難題。只有當一個孩子精通了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才是他準備好往更高層次的閱讀邁進的時候。只有當他能自己閱讀時,才能夠自己開始學習。也只有這樣,他才能變成一個真正優秀的閱讀者。

二、閱讀的第二個層次稱為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才算是真正進人閱讀的層次。檢視閱讀又分為兩種情況: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和粗淺的閱讀。

(一)所謂「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是指:在——第一,你並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讀這本書。你也不知道這本書是否值得做分析閱讀。但你覺得,或只要你能挖掘出來,書中的資訊及觀點就起碼會對你有用處;其次,讓我們假設—常會有這樣的狀況—你想要發掘所有的東西,但時間卻很有限——的情況下,做 「略讀」(skim)整本書,或是有人說成是粗讀(pre-read)。略讀或粗讀是檢視閱讀的第一個子層次。你腦中的目標是要發現這本書值不值得多花時間仔細閱讀。其次,就算你決定了不再多花時間仔細閱讀這本書,略讀也能告訴你許多跟這本書有關的事。當你瀏覽過後,你可能會發現這本書僅只是對你目前有用而已。這本書的價值不過如此而已。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張是什麼了,或是他到底寫的是怎樣的一本書。因此,你花在略讀這本書上的時間絕沒有浪費。

對於這種閱讀狀態,作者的建議是

(1)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地看過去。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的相關說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寫作本書的特殊角度。在完成這個步驟之前,你對這本書的主題已經有概念了。如果你願意,你會暫停一下,在你腦海中將這本書歸類為某個特定的類型。而在那個類型中,已經包含了哪些書。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這就像是在出發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圖一樣。

(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大多數論說類的書籍都會有索引。快速評估一下這本書涵蓋了哪些議題的範圍,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等。如果你發現列舉出來的哪一條辭彙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這個詞目的某幾頁內文。你所閱讀的段落很可能就是個要點—這本書的關鍵點—或是關係到作者意圖與態度的新方法。

(4)如果那是本包著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許多人對廣告文案的印象無非是些吹牛誇張的文字。但這往往失之偏頗,尤其是一些論說性的作品更是如此,大致來說,許多書的宣傳文案都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門的協助下親自寫就的。這些作者儘力將書中的主旨正確地摘要出來,已經不是稀奇的事了。這些努力不應該被忽視。當然,如果宣傳文案什麼重點也沒寫到,只是在瞎吹牛,你也可以很容易看穿。不過,這也有助於你對這本書多一點了解,或許這本書根本沒什麼重要的東西可談—而這也正是他們宣傳文案一無可取的原因。

完成這四個步驟,你對一本書已經有足夠的資訊,讓你判斷是想要更仔細地讀這本書,還是根本不想讀下去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現在你都可能會先將這本書放在一邊一陣子。如果不是的話,現在你就準備好要真正地略讀一本書了。

(5)從你對一本書的目錄很概略,甚至有點模糊的印象當中,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如果這些篇章在開頭或結尾有摘要說明(很多會有),就要仔細地閱讀這些說明。

(6)最後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就用這樣的方法把全書翻過一遍,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後的兩三頁。就算最後有後記,一本書最後結尾的兩三頁也還是不可忽視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絕這樣的誘惑,而不在結尾幾頁將自己認為既新又重要的觀點重新整理一遍的。雖然有時候作者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確,但你不應該錯過這個部分。

現在你已經很有系統地略讀過一本書了。你已經完成了第一種型態的檢視閱讀。現在,在花了幾分鐘,最多不過一小時的時間裡,你對這本書已經了解很多了。尤其,你應該了解這本書是否包含你還想繼續挖掘下去的內容,是否值得你再繼續投下時間與注意?你也應該比以前更清楚,在腦海中這本書該歸類為哪一個種類,以便將來有需要時好作參考。

附帶一提的是,這是一種非常主動的閱讀。一個人如果不夠靈活,不能夠集中精神來閱讀,就沒法進行檢視閱讀。有多少次你在看一本好書的時候,翻了好幾頁,腦海卻陷入了白日夢的狀態中,等清醒過來,竟完全不明白自己剛看的那幾頁在說些什麼?如果你跟隨著我們提議的步驟來做,就絕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因為你始終有一個可以依循作者思路的系統了。

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個偵探,在找尋一本書的主題或思想的線索。隨時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讓一切狀況清楚。留意我們所提出的建議,會幫助你保持這樣的態度。你會很驚訝地發現自己節省了更多時間,高興自己掌握了更多重點,然後輕鬆地發現原來閱讀是比想像中還更要簡單的一件事。

我覺得這種類型的閱讀就是發現一本書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利用書本提供的一切可以提供書本內容的信息來讀書——目錄,序,索引,書籍廣告,以至於書本主體一些段落,和書本的結論,這樣,書的基本輪廓,架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在此,我覺得還可以加上一些書評,讓別人幫助自己來完成閱讀和其咀嚼過程。即使是略讀,也堅持一個較好的閱讀習慣,這樣,就可以抓住整條魚,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一鱗半爪。

(二)粗淺的閱讀

只要找到對的方向,不論是多難讀的書,只要原來就是想寫給大眾讀者看的,那就不該有望之卻步的理由。對的方向?答案是一個很簡單、但很重要又有幫助的閱讀規則: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如果你容許自己被某個頑固的段落綁住了,你就是被打敗了。在大多數情況里,你一旦和它糾纏,就很難脫困而出。在讀第二遍的時候,你對那個地方的了解可能會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須至少將這本書先從頭到尾讀一遍才行。

在這裡,我發現中國、美國的教育界都是一樣的:碰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查資料,問老師,弄明白再說。可是在這本怎樣讀書中卻指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論述:如果時候不到就做這些事,卻只會妨礙我們的閱讀,而非幫助。因為,這種折磨人的程序首先會剝奪閱讀的快樂(有點像中學時學習魯迅的作品)。其次是,過多的糾纏於細節,那麼就會錯過一些清楚的大原則。樣你在任何層次的閱讀都不可能很好。

在這個層次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有:

1、 閱讀的速度:人們可以讀得更快,但是對於書籍閱讀來說,速度是根據需要而變化的——天龍八部里,王語嫣聽到慕容復練習打狗棒法一味求快就特別著急,應該就是這個道理。

2、 逗留與倒退:影響速度,浪費腦力

3、 理解問題:

4、 做一個自我要求的閱讀者:

閱讀時昏昏欲睡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很多人可以秉燭夜讀,不應該簡單的解釋為他們非常人。(估計蘇秦張儀懸樑刺股式的學習並非是一個好習慣,而鑿壁偷光才真正可以說是個主動的閱讀者吧?)在閱讀的時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閱讀目標是什麼。如果你的閱讀目標是獲得利益—不論是心靈或精神上的成長—你就得保持清醒。這也意味著在閱讀時要儘可能地保持主動,同時還要做一番努力。讀書不是娛樂性,而是從中獲得利益。

只要是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閱讀的藝術就是要以適當的順序提出適當的問題。關於一本書,你一定要提出四個主要的問題。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3) 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你沒法回答這個問題。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麼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書,如果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為什麼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我覺得這四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在理解作者的基礎上,把自己和書籍之間搭建起一個橋樑,聯繫。

5、 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於你自己

藏書章僅僅是代表在紙張上的擁有,而不是智力上的擁有。如果你有讀書時提出問題的習慣,那就要比沒有這種習慣更能成為一個好的閱讀者。但是,就像我們所強調的,僅僅提出問題還不夠。你還要試著去回答問題。而這個回答問題的過程可能在大腦中就完成了,但是如果能夠用筆完成——而我現在是在用鍵盤——就更好了。中國古語中有「微言大義」的說法。據說半本論語可以治理天下。那麼如何把字面後的東東讀出來,而且能夠寫出來,才真正把圖書變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真正完成了對圖書的擁有。

⑴在書上做筆記之所以不可獲取,是因為:第一,那會讓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還是非常清醒。其次,閱讀,如果是主動的,就是一種思考,而思考傾向於用語言表達出來—不管是用講的還是寫的。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第三,將你的感想寫下來,能幫助你記住作者的思想。

以下是幾個可以採用的方法:

(1) 畫底線—在主要的重點,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

(2) 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道線—把你已經畫線的部分再強調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畫底線太長了,便在這一整段外加上一個記號。

(3) 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要慎用,只用來強調書中十來個最重要的聲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將做過這樣記號的地方每頁折一個角,或是夾一張書籤,這樣你隨時從書架上拿起這本書,打開你做記號的地方,就能喚醒你的記憶。

(4) 在空白處編號—作者的某個論點發展出一連串的重要陳述時,可以做順序編號。

(5) 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強調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也有過同樣的論點,或相關的要點,或是與此處觀點不同的地方。這樣做能讓散布全書的想法統一集中起來。許多讀者會用Cf這樣的記號,表示比較或參照的意思。

(6) 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這跟畫底線是同樣的功能。

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在閱讀某一章節時,你可能會有些問題(或答案),在空白處記下來,這樣可以幫你回想起你的問題或答案。你也可以將複雜的論點簡化說明在書頁的空白處。或是記下全書所有主要論點的發展順序。書中最後一頁可以用來作為個人的索引頁,將作者的主要觀點依序記下來。

三種做筆記的方法

在讀一本書時,你可能會有三種不同的觀點,因此做筆記時也會有三種不同的方式。你會用哪一種方式做筆記,完全依你閱讀的層次而定。

A、在檢視閱讀中,要回答的問題是:第一,這是什麼樣的一本書?第二,整本書在談的是什麼?第三,作者是借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你應該做一下筆記,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寫下來。尤其如果你知道終有一天,或許是幾天或幾個月之後,你會重新拿起這本書做分析閱讀時,就更該將問題與答案先寫下來。要做這些筆記最好的地方是目錄頁,或是書名頁,這些是我們前面所提的筆記方式中沒有用到的頁數。

在這裡要注意的是,這些筆記主要的重點是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至少不是細節。因此我們稱這樣的筆記為結構(structural note-making)。

B、結構筆記與概念筆記(conceptual note-making)是截然不同的。而當你同時在讀好幾本書,在做主題閱讀—就同一個主題,閱讀許多不同的書時,你要做的又是什麼樣的筆記呢?同樣的,這樣的筆記也應該是概念性的。你在書中空白處所記下的頁碼不只是本書的頁碼,也會有其他幾本書的頁碼。

C、對一個已經熟練同時讀好幾本相同主題書籍的專業閱讀者來說,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記筆記的方法。那就是針對一場討論情境的筆記一這場討論是由許多作者所共同參與的,而且他們可能根本沒有常察自己的參與。我們喜歡稱這樣的筆記為辯證筆記(dialectical note making)。因為這是從好多本書中摘要出來的,而不只是一本,因而通常需要用單獨的一張紙來記載。這時,我們會再用上概念的結構—就一個單一主題,把所有相關的陳述和疑問順序而列。

6、 培養閱讀的習慣

所謂藝術或技巧,只屬於那個能養成習慣,而且能依照規則來運作的人。這也是藝術家或任何領域的工匠與眾不同之處。要養成習慣,除了不斷地運作練習之外,別無他法。

知道一項藝術的規則,跟養成習慣是不同的。我們談到一個有技術的人時,並不是在說他知道該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經養成去做那件事的習慣了。當然,對於規則是否了解得夠清楚,是能不能擁有技巧的關鍵。如果你不知道規則是什麼,就根本不可能照規則來行事了。而你不能照規則來做,就不可能養成一種藝術,或任何技能的習慣。藝術就跟其他有規則可循的事一樣,是可以學習、運作的。就跟養成其他事情的習慣一樣,只要照著規則練習,就可以培養出習慣來。

由許多規則中養成一個習慣

對於閱讀,也如同其他任何複雜的運動項目一樣,也要通過一個個分解動作——對一個個規則的由知道,到實踐,到反覆實踐以至於熟練,再將一個個規則統一到一個整體,形成一個完整、流暢的閱讀習慣。

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四個規則:

第一規則:對書籍進行分類,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分析閱讀的第一個規則,雖然適用於所有的書籍,卻特別適合用來閱讀非小說,論說性的書。


舉例:

從一本書的書名中你能學到什麼——1859年,達爾文(Charles Darwin)出版的是《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而非《人種起源》(The Origin of the Species);《羅馬帝國衰亡史》而非《羅馬帝國興亡史》

分類方法:

主要的分類法,一種是虛構的小說類,另一種是傳達知識,說明性的論說類。在論說性的書籍中,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將歷史從哲學中分類出來,也可以將這二者從科學與數學中區分出來。

一個基本的分類原則,這個原則適用於所有的論說性作品。這也就是用來區分理論性與實用性作品的原則。

首先,你要學習去懷疑一切。在書籍分類上,你要有懷疑心。我們強調過經濟學的書基本上通常是實用性的書,但仍然有些經濟學的書是純理論的。同樣的,雖然談理解力的書基本上通常是理論性的書,仍然有些書(大部分都很恐怖)卻要教你「如何思想」。你也會發現很多作者分不清理論與實用的區別,就像一個小說家搞不清楚什麼是虛構故事,什麼是社會學。你也會發現一本書有一部分是這一類,另一部分卻是別一類,斯賓諾莎的《倫理學》(Ethics)就是這樣。然而,這些都在提醒你身為一個讀者的優勢,透過這個優勢,你可以發現作者是如何面對他要處理的問題。

理論性作品的分類

照傳統的分法,理論性的作品會被分類為歷史、科學和哲學等等。所有的人都約略知道其間的差異性。但是,如果你要作更仔細的劃分與更精確的區隔時,困難就來了。

有一個判斷依據我們認為永遠有效,不過你可能要把一本書的內容讀了相當多之後才能應用。如果一本理論的書所強調的內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驗,那就是科學的書。否則就是一本哲學的書。(記住,這隻適用於科學或哲學的書,而不適用於其他類型的書。)

分類的作用:

書本所要傳達給我們的知識不同,對我們的指導方式也會不同。如果我們要跟隨這些書本的指導,那就應該學習以適當的態度來閱讀不同的書。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規則是: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首先,一位作者,特別是好的作者,會經常想要幫助你整理出他書中的重點。儘管如此,當你要求讀者擇要說出一本書的重點時,大多數人都會一臉茫然。一個原因是今天的人們普遍不會用簡明的語言表達自己,另一個原因,則是他們忽視了閱讀的這一條規則。當然,這也說明太多讀者根本就不注意作者的前言,也不注意書名,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其次,是要小心,書的重點摘要可能不只有一個,通常沒有絕對又惟一的說明。一本書的整體精神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詮釋,沒有哪一種一定對。當然,某些詮釋因為夠精簡、準確、容易理解,就是比另一些詮釋好。不過,也有些南轅北轍的詮釋,不是高明得不相上下,就是爛得不相上下。

但,這也不是說就可以愛怎麼說就怎麼說。雖然讀者不同,書的本身還是一樣的,不論是誰作摘要,還是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來檢驗其正確與真實性。

第三個規則可以說成是: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可讀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達到了建築學上最完整的整體架構。最好的書都有最睿智的架構。雖然他們通常比一些差一點的書要複雜一些,但他們的複雜也是一種單純,因為他們的各個部分都組織得更完善,也更統一。

簡單的公式:將內容大綱排列如下:(1)作者將全書分成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談的是什麼,第二部分談的是什麼,第三部分談的是別的事,第四部分則是另外的觀點,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2)第一個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個段落,第一段落為X,第二段落為Y,第三段落為Z。(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階段,作者有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A,第二個重點是B,第三個重點是C,第四個重點是D等等。

就算你已經很熟練閱讀技巧了,你也不一定讀每本書都要用上同樣的力氣。你會發現在某些書上運用這些技巧是個浪費。就是最優秀的閱讀者也只會選少數相關的幾本書,依照這個規則的要求做出近似的大綱來。

第四個規則可以說是:發現作者的意圖,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一本書的作者在開始寫作時,都是有一個問題或一連串的問題,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個答案,或許多答案。

知道這前四個規則是有整體性,有同一個目標的。這四個規則在一起,能提供讀者對一本書架構的認識。當你運用這四個規則來閱讀一本書,或任何又長又難讀的書時,你就完成了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

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找出一本書到底在說什麼的規則(詮釋一本書的內容):

第一個規則,我們簡稱為「找出共通的詞義」。


簡略來說就是:你必須抓住書中重要的單字,搞清楚作者是如何使用這個單字的。不過我們可以說得更精確又優雅一些:找出重要單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要注意到這個規則共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找出重要單字,那些舉足輕重的單字。第二部分是確認這些單字在使用時的最精確的意義。

規則,目標不是列出一本書的架構綱要,而是詮釋內容與訊息。

詞義的模糊阻礙了溝通,作者與讀者之間無法在閱讀中實現思想的交互作用。排除這些障礙,就是這條規則所作的。

第二個規則: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第三個規則: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後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第四個規則: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分析閱讀的第三個階段:說明的是批評式閱讀的條件,而在這樣的閱讀中,讀者應該能夠與作者「辯論」。

第一:要求讀者先完整地了解一本書,不要急著開始批評。


第二:懇請讀者不要爭強好辯或盲目反對。


第三:將知識上的不同意見看作是大體上可以解決的問題。這個規則再進一步的話,就是要求讀者要為自己不同的意見找到理論基礎,這樣這個議題才不只是被說出來,而且會解釋清楚。只有這樣,才有希望解決這個問題。

摘自《如何閱讀一本書》書評


在我讀關於康德哲學的作品的時候,一大段話,我精讀了好幾遍都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意思,雖然我的眼睛掃描並識別了每一個字,大腦自動化或是刻意地將錄入腦子中的話分段逐句理解,但能理解的微乎其微。


我的大腦里沒有可以與閱讀該文章可供比對提取的知識或經驗。當我閱讀心理學的入門讀物的時候,我可以通過自己的經驗去理解去思考,若沒有任何的經驗比對,那麼看什麼是什麼,腦子裡沒有經驗反應,自然也無法理解也不會明白是什麼意思。


哎呀,不懂什麼大腦,滾過來說下個人體會吧。

是這樣的,大腦讀不進文章時一般都在發彈幕丫,比如:

「看完XXX過來補番「

」前面補番的等等我「

「聽說是神作,來看看」

」矮油,又是你們兩個人(作者)「

」yoooooo~"

「不跳introduction我自豪「

」卧槽,這是什麼神轉折「

」我是不是漏了一集「

」說漏一集的快夠「

」作者吃我一打刀片啦「

」說看不懂的右上角紅叉不送,看個番都要瞎比比,雖然我也不是很懂(攤手「

「←_←」

」完結撒花「

」說完結的看下進度條(笑「

"卧槽,前面發生了什麼「

」原著黨解釋下, eq.(X)右邊的第一個負號來自#¥·¥%·FVQW, 這個式子最原始的形態《XXX》XX頁的#·¥%·!YOYMO"

"暫停看黃字「

」感謝黃字「

」黃字不明覺厲「

」真.完結撒花「

「summary後有福利「

」說有福利的給我出來「

」2015.6.22完結紀念」

」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單從神經科學是無法完整解釋這類問題的,就像是回答「CPU 架構怎樣做編譯」一樣。

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看,該讀者做到了字元識別(character recognition)、分詞(word segmentation)(如果是中文等無空格文字可能只做到了一部分)、分句(sentence segmentation)(如果是無標點文言文可能有困難)、部分的語法分析(parsing/syntactic analysis)。但最大的問題可能是語義/語用分析(semantic/pragmatic analysis)。這涉及到讀者對該句子相關的知識體系,例如句子里有「功能主義」這四個字,但如果不知道它是指建築的功能主義,或是哲學中的功能主義,就難以理解。即使能判斷出它是那一個sense,如果不了解它的背景知識,也可能無法明白那句子/文章。句子之間的關聯及邏輯等也對於理解有重要作用。

反覆閱讀有幾個可能性,可能在語法分析時僅掃瞄一遍(single pass) 沒成功,需要掃瞄多遍(multiple pass)。另一個問題是人類的短暫記憶容量很小,並需要通過不段重溫去維持記憶。而上述所說的語義和語用分析可能要花費更多時間,途中或需要回顧可能已忘記的部分。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該句子/文章本身就寫得不好,或充滿了歧義。一些文體如詩詞,其語法可能有違常用方式,意義也不太明確,即使能認出每個字/詞,也未必能了解個中意義。

----
@Owl of Minerva 的結論:

到這裡,就可以更為準確的解釋樓主的問題了,所謂讀不懂,原因有二:

  1. 注意力沒有集中,腦中任務處理的連接網路沒有足夠的激活水平
  2. 缺乏相關的知識/背景/經驗,腦中任務處理機制網路的能力沒有成熟

用本文開始的類比:

  1. 電量不夠(或是做了其他太多事情),處理編譯工作的核沒有足夠的CPU時間片
  2. 程序和數據不足,算不出結果來

這些結論有意義么?


因為知道是英語閱讀 所以腦子根本動不了



推薦該書


想說,考慮一下抑鬱症。。。就這癥狀。。


這還不簡單,首先,你大腦是拒絕的,他不工作,為什麼?因為你的心裡是排斥,所以,對那些深奧的專用詞,只是走馬觀花,導致全篇論文看不懂。你試著看淺顯的文章,我就不信你看一片不懂。同學,功夫不深,還不努力,什麼大腦不大腦,想東想西,這是不行的。


蹣獨熏嬒鼀錒翮賁疊爵蛙窘荻躥菌篩顆瓮槐碟卷鮆錒廓穩俊甭酚i 次代表 v 啊 u 啊妹子模仿 i 成交額的

我看見這種文章,我腦子裡就會有這句話


因為對看的東西不熟悉,文字就變成了圖形一般的存在,看到的僅是它的形態,而未將它翻譯成相應的意思。

也有可能是事先就給了自己這很難懂的心理暗示,所以大腦就懶得翻譯了。就好比考試的時候做難題。。總是一不小心整個人就放空了呢(姚明臉)。。

至於多讀幾遍我想應該是強迫自己的大腦思考吧,或者是熟悉文字。

不過,難道沒有發現有時候學習狀態好的時候一般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咩。

怎麼說呢,說到底還是要走心吶?( ˙ ? ˙ )?


其實以上全為瞎1313


我每次讀英語閱讀都是這個感覺


1.結構的轉折,層次等太多。
婦女甲:「她告訴我說你告訴了她那條我告訴你你不讓告訴她的秘密」
婦女乙:「哎呀,我特別告訴她不讓她告訴你是我告訴她的。」
婦女甲:「天呀,可別再告訴她我告訴你了她告訴我的事。
否定的否定的否定的否定的否定的否定的否定的否定是不是肯定的否定的肯定的否定的肯定的否定?
2.生造的詞太多,使用生造詞,卻不定義。使用多義詞不註明是神馬意思(文言文這點簡直是反人類啊)。
3.時代文化隔膜。
4.專業術語多。


推薦閱讀:

TAG:意識 | 認知 | 認知心理學 | 神經科學 | 腦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