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購買商品有限期內可以無條件退款的政策有沒有促使很多人鑽空子?會增加商家成本嗎?

在窮游上提了個問題:可以剛到美國時買IPAD,然後離開的時候再退掉么? 關於在美國利用免費退貨政策買一個iPAD用著然後走的時候退掉引來一片爭議 。有人說這個不道德;有人說退貨政策不是讓你租用;也有人說這個沒什麼大驚小怪,很平常的事情。對於租用再退掉的方法我也是覺得比較雞賊並不推薦,但是既然我能想到,其它人也都能想到。所以美國這樣鑽空子的人多麼,商家出這樣的政策難道就完全沒有考慮過這類風險?


當然是有人鑽空子的。

倉儲超市 Costco 當年宣布電器不再無限期退換,而是現在的 90 天,就說明鑽空子的人太多,成本太高。記得現在 Costco 是每年有幾億花在退換上,這當然要計入成本。

維基上就專有 Return fraud 詞條,指出美國商家每年為此損失 96-148 億美元。對付的方法,就是提價和制定更嚴的退換政策。

2006 年華盛頓郵報的一篇專欄(Return Fraud Earns Retailers" Wrath)里說,因為欺詐,有七成的商家最近這些年裡選擇了更嚴苛的退換條款,有 1/4 的商家表示要在那一年的聖誕季選用更嚴苛的退換條款。而 89% 的顧客,對此表示能夠接受。


我們這裡有一句名言,「不要糾結買不買,買回來以後再糾結要不要退」。
真的很多人鑽這樣的空子!舉例:

  • 我認識的一個校友,男,在COSTCO買了一個微波爐,用了幾年,那油污你們感受一下。畢業了,走人了,居然臉皮厚到去退掉了,說是不好用!COSTCO沒辦法,還是給人退了。
  • 還有人買了床或者床墊,畢業了,退掉了。還有風扇,鏡子,桌子,椅子……
  • 有次在 Walmart ,一個老女人拿了一個幾乎喝空得飲料去退,說不好喝。
  • 也有人在網上網購鞋子,穿了幾天,不喜歡了,退了。我收到過這樣的鞋子,因為退回去的貨可能商家沒檢查到又繼續出售了。
  • COACH 也是一年內都隨便退,所以有幾次從工廠店收到的包明顯是別人用過的包裝都全拆過又退回去的包。只要吊牌還在。
  • 我認識的一個在 Walmart 工作的美國人告訴我,有些人更無恥,買了電影或者音樂光碟,把光碟拿走了,然後自己買了個那種塑料膜包裝機又給光碟包裝得跟新的一樣退掉了。這種人還不少。
  • 我在 ebay 也賣過東西,奇葩買家也真的是不少,如果你的 policy 說的是可以退,就真的有很多人用一段時間就退掉、或者自己弄壞了以後退掉……

比如TIME上這篇文章就提到[1],

Last year, retailers reportedly lost $14.4 billion (up from $9.4 billion in 2009) to fraudulent returns such as wardrobing, in which people buy products like big screen televisions or party dresses to use for an event, and then return them. One couple in their late 40s proudly told me that they found a way to 「rent」 boogie boards for free when they visited Hawaii recently. 「We bought two at Costco and then returned them before we went home,」 the woman said. Another woman explained how she took advantage of Nordstrom』s returns system. She bought three bras from the retailer, but then lost weight after she』d worn them for a while. 「So I took them back and exchanged them for my new size.」

退換貨政策好絕對是成本!2011年因為退貨損失了144億美元,這成本絕對不小。尤其對於提供 Free Shipping Free Return 的商家。真的是雙刃劍。即使商品完全不影響二次銷售,運費也是成本啊。

現在很多商家基本上就是:

  1. 提價 (Zappos)
  2. 不負責來回運費 (6pm,Neiman Marcus,Bergdorf Goodman……)
  3. 收 Restocking Fee (10-20% 左右,比如 Lenovo)
  4. 退錢時間拖長(一般是網購,店裡一般是直接刷回卡上)
  5. 黑名單

要麼就讓消費者承擔一些損失,真的想好了再買。要麼就不賣給你。

臨時需要一個東西就去買,然後用完退掉這種事情,我覺得就是不道德。這根本談不上是租用,租還要給錢呢。這是明明是「霸王用」。

------------------------------------------------------------------------------

三爺問到美國為什麼會有這種「保護消費者的習慣」,我就順便補充一點我自己的想法好了。

最初的時候,如果有一家商家想到了這麼做,就肯定有其他商家紛紛效仿,不然競爭不過。但是誰是第一家我就不知道了。

商家最後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才去保護消費者的。在美國,信用就是一切(連吸毒的小混混欠人錢都會說還就肯定還的,聽來的,無考證),不管是商家還是消費者。建立客戶關係就必須靠這種信任。而好的售後服務就必須有一個好的 Return Policy 。公司不像 ebay 或者淘寶上的個人經營,退不退跟賣家溝通就好,公司必須有一個 policy 給員工執行,如果 policy 不好,應該給消費者退貨的沒退,消費者肯定會生氣,生氣肯定就不信任這個商家了。

a violation of trust via a bad return experience can ruin this relationship forever.[1]

而且一個好的 Return Policy 可以成為一個公司的競爭招牌,比如 Kohl"s、Zappos,Costco,Target,還有 Nordstrom 。

Return policy 也確實是消費者是否願意消費的重要因素之一。之前在一個研究消費者行為的報告上看到一個數據是,在那個商家 return policy 變好以後,銷量有5倍的增長。雖然也有一些 return fraud,總體利潤還是增加了不少。

所以,形成這樣的習慣,還是利益驅使。電子產品這種成本比較大,所以寧願不慷慨吧。中國人始終還是更注重眼前的利益一些,但是現在畢竟還在發展中嘛。

[1] Retailer Return Policies: What Shoppers Want, What Stores Need


之前讀過一本書 Customers For Life (豆瓣) ,作者是美國人Carl Sewell,此書裡面有個章節專門寫到了鑽空子佔小便宜的顧客以及商家是怎麼看待和應對這些顧客的。
我對經濟學沒有很多研究,看到這個問題覺得和書里的內容剛好有聯繫,就談談自己粗淺的想法。

做個鋪墊,Carl Sewell是一名高檔車的經銷商,在那個年代他在同類店中的銷量是全美第一(據書里描述)。
剛才提到的這本書初版年份有些早,是1990年(似乎沒有找到這本書的中文譯本,下面引用的內容是我大致翻譯的,翻譯水平初級請見諒),在20多年前美國的經商者就遇到了這個問題了,但是現在仍然是有很多商家有無條件退換政策,他們當然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下面先來看一下此書裡面提到的幾個例子,這個章節名稱是 The Customer Isn"t Always Right

【例子1】一名顧客聲稱自己的車送修期間,忘在車后座上的網球拍在修車完不見了。雖然我知道維修這輛車的那個小子對網球一點興趣也沒有,但是還是賠了新球拍。

【例子2】一名股票經紀人說自己在我們店的時候,有什麼東西把他的Grant襯衫劃破了,要求我們賠償並且寄來了65美元的賬單,雖然我知道那款襯衫實際售價只有6.5美元,但還是給這名顧客買了單。
事實上有個人在全美範圍內做過這種事兒,他向很多經銷商寫投訴信:聲稱自己在他們店裡看車的時候劃破了襯衫並且店裡店員對他態度粗魯,要求賠償他35美金。此人利用這種手段賺了一大筆錢。

【例子3】有些顧客稱自己放在車裡的硬幣不見了、新買的衣服不見了,或是我們車道上的雜草毀了他的新鞋子,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我們都會賠償這些顧客所聲稱的「損失」。

作者想用這個些例子說明的觀點是:

我們會被欺騙,被佔小便宜嗎?
「當然會」
那麼我們介意被佔了點小便宜嗎?
「不介意」
因為這些是做生意所要付出的成本,而這些成本都是被計入了預算的。

這一部分放在商品價格里就是一個價格緩衝cushion,讓經營者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損失了一些錢也不至於賠本。

並且你要相信其實絕大多數的顧客,在提出要求的時候,是真的認為確有其事(不管是不是他忘了或者錯怪了我們),大多數人並無惡意。
那些耍小聰明的人不管怎樣都是有的,他們覺得佔了點小便宜就儼然是人生贏家了似的。
如果我們因為那一小部分真的想佔便宜的人而變得疑神疑鬼,那就會冤枉了許多並無此心的人,從而失去了很多顧客。

從這裡可以看出這樣的經營策略,是要建立在相信大多數顧客是誠信的,並且他們真的是誠信善良的基礎上,不然就無從談起了。


作者還寫到:

當這個被佔便宜的金額較小的時候,不管顧客提出怎樣不合常理的要求,我們都會愉快的滿足他們。但是當金額超過一定數目(超過預算成本),就另當別論了。
在有人想從你身上佔大便宜的時候,你就要重新估量這是否值得。

下面一個例子是作者提到的Stanley Marcus在 In Minding the Store這本書里寫到的。(Neiman Marcus是一家奢侈品百貨公司,Stanley Marcus是這家公司在1950–1972期間的總裁。)
這個例子的年代更加久遠了,發生在1932年,所以這種佔便宜的顧客在美國不僅有並且有歷史了,商家也明白的很。

有一位女士在Neiman Marcus買了一件上面有手工蕾絲的高檔晚裝,拿回去穿了一次並且把那條裙子折騰的面目全非之後,回到店裡要求退貨退款。Stanley愉快的滿足了她的要求,退回了175美元(請注意在1932年,這是個不小的數目)。這件事情發生之後,這個女人在接下來的若干年內,在這家商店消費累計超過了500,000美元。
Stanley的理念是:去重新贏得一個顧客(長期的)其成本要比這175美元要大的多。

商品的售後服務,退換,退款,當然會增加商家成本,但是會被商家計入預算內。
這種附加的服務,商家更多的是從大範圍、長遠的目光來看是否能帶來利益,而不是一次交易的得失,如果金額巨大無法挽回,那就沒辦法繼續下去了。
其他回答里也寫到了商家因為退換貨成本已經超過了承擔能力而做出了改變的例子,就屬於這種情況了。


稍扯的遠點兒,我本人是專職淘寶掌柜,做了4年,結合上面的觀點談談自己的實際經歷。
佔便宜的人是有的,但相信你的大多數顧客還是好人,去提供一些附加售後和服務,長遠的看是有好處的,在祖國也是如此。

這是前年的事兒了。
有一名顧客在我這裡買了一條40塊的項鏈,收貨過了一周給了評價(是個好評):說墜子斷了,希望我們以後提高商品品質,她挺喜歡我們店還會來的。

這件事過去了幾個月,這名顧客又來購物了。我認出了這個ID,在發貨的時候順手附送了一個她之前評價說斷掉的墜子。她收到以後大為感慨,聯繫我們說幾個月之前不過是評價隨便提了一句,居然還被記得,還做了售後,讓她覺得我們做事非常用心,一定會常來。

其實那個吊墜本身不太容易損壞,具體斷的原因,我沒有問,她也沒有說,我大可以猜疑是她自己不小心摔壞的,但是沒有這麼做並且做了售後處理的結果是:這名顧客現在已經是我們店的老顧客了,隔三差五都會來購買,累積購買金額已經超過千元。
讓她記得我們,並且持續回購的原因不過是一條40塊的項鏈的售後服務。

是不是覺得和Stanley所寫的例子很相似呢,這種事情不管在什麼年代什麼國家,大概都是有的。

對於找我反應售後問題,例如漏發、損壞的顧客在我店裡不太多,我不會反覆向他們求證是否確有其事,而是直接答應他們做售後補償,而他們中的相當一部人,變成了店裡的回頭客。

願意相信多數人是善良的,會節約下很多去糾結的時間和精力,把時間花在其他該花時間的地方。
一次交易、一件商品可能不會被人記得很清楚,但是好的服務和態度也許會給顧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為促使他成為你長期忠實顧客的理由。


@屈竟通 童鞋的觀點,我基本認同。但問題在於,這些原理只解釋了「無條件退款」對銷售有哪些促進,但由於這些原理是universal的,並不能解釋為什麼在美國「無條件退款」可行,但在中國卻無法實現這樣的規定。

主要不認同的一點在於:

  • 3. 大規模企業因為「規模經濟」,本身就有更強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必考慮風險溢價。

恰恰相反,「無條件退款」是系統性風險,而系統性風險的風險敞口取決於社會上「無條件退款」的比例。換句話說,這個問題的核心關鍵在於,為什麼在美國這個「無條件退款」的風險敞口那麼低?


關鍵因素是:美國的人均工資水平和產品價格的比例,也就是退貨所帶來的「時間機會成本」。


其實某匿名用戶的答案提到了點子上:「會不會是因為這樣,美國ipad499美元,2012年人均年薪59870,一天差不多160美元。如果不是因為商品質量問題,就沒啥必要去花這些心思去退貨了,這時間還不如去拍老闆馬屁」 (對這個數據有質疑,若沒記錯,5萬多美金是全美家庭收入的中位數,而不是單人收入的平均值)

同樣的,為什麼在中國這個規定沒法執行,就在於退貨所帶來「時間機會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其實,這些現象既不要扯到體制問題,也別扯人品乃至民族性問題,只是簡單的算經濟帳的問題。

還有一個可解釋為受人均工資水平影響的現象:美國人願意買高價高質量的物品,而中國人願意買低價低質量的物品。

道理很簡單,美國人均工資水平高,維修的人力成本就高,只有高質量的物品才能減少維修,所以美國市場上更傾向於買高質的物品,而高質的物品往往高價。而中國則不同,維修的人力成本低,即使壞了,修理起來也花不了多少錢,所以更願意買低價的物品,低價的物品則必然低質。長此以往,國內市場淘汰了高價物品,而留下了低質低價的商品,導致很多人感慨中國的技術不行,殊不知,很多國外的高質高價高技術含量的商品其實都是中國企業生產的。。。。


這樣的政策最好的一點在於大大減少了衝動購物結果買到不合適的東西的可能性。

至於鑽空子,其實仔細想想,如果這個東西好用,那你肯定不捨得用完30天把它拿去退。而如果這個東西不好用,那幹嘛要為了鑽空子而鑽空子?專門跑去退貨也很勞民傷財的好嗎。

而且iPAD這類電子產品用十幾二十天真的有意義嗎...你又存不了東西,花老大勁兒設計好每個app的位置同步好所有的聯繫人日曆音樂,過倆禮拜就都沒了;又要當神一樣供著不然有了劃痕到時候退不掉就等著哭去賣腎去吧。明明是自虐大於享受啊。

美國的退貨政策其實對商家風險也沒那麼大,退貨是有限制的,比如衣服就不能洗過或者有人為損壞,所以大部分退回來的東西他們還是能繼續擺上架子賣的。化妝品比較逆天,用過也可以退,這點他們應該怎麼處理那些退貨我到現在還沒想通。


  • 1. 「稟賦效應」或「損失厭惡」表示,消費者在購買和使用一件 (耐用) 商品後,這個東西在他心中的價值就大大提高了,以原價退回對消費者本人來說就往往無法接受。
  • 2. 既然企業面臨商品被無故退回的風險,所以完全可能已經將「風險溢價」加到了商品價格中。也就是說,那些佔大多數的不退回商品的消費者,在為退回者埋單。
  • 3. 大規模企業因為「規模經濟」,本身就有更強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必考慮風險溢價。
  • 4. 對於部分摸著錢包猶豫不決的消費者,退貨政策消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這是「後悔葯換銷量」。
  • 5. 對於退回商品的情況,企業實際上是以商品作抵押,租用了消費者的資金。通過企業的「資金運作」,這些資金在退貨期產生的增值,至少可以部分抵扣商品的折舊。

懶人終於忍不住加註:這個回答是不完善的,我只是提供一些思路,指出一種可能的現實,而不是真實的現實。正如@York Cheung 敏銳指出的,我的回答是 Universal。他分析的,而我無力確切回答所以迴避的,中美差異的問題也是重要的。


對於大多數廠商來說,退換貨確實是純成本,但是也不是所有商家都吃虧的,比方說att的14天換機,你在這期間實際上還是要交一個月的合約費用的,也就是說他們用一半的服務時間賺到了整個一月的錢,而且你退機器還要被扣35刀的費用,而手機這種東西,14天內一般使用的話又能有多少不可逆的傷害來造成純成本呢? 真是橫豎都賺錢啊!


倉稟足而知廉恥。我也有過同樣的想法,但當我想到猥瑣會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我選擇了成為一個Decent的人


這個問題的原因只有一個,大部分美國人不像中國人一樣那麼在乎錢

這個政策一定會有人鑽空子,國人鑽這個的很多。之所以這個政策在大部分商家還是存在,就是因為鑽空子的人在美國仍然占極少數。一旦鑽空子的人多到一定程度,這個政策自然會立刻取消。

美國人平均道德水平更高嗎?也許,但是主因在於美國人大部分沒窮過,從小就是物質極大豐富,從來沒有貧窮的概念,特別是美國人這樣已經至少兩三代了(二戰後美國就算進入共產主義了)。

因此對錢的態度上與國人有本質不同,對老外來說,錢就是一種生活工具,有錢就花,失業有政府管。大部分美國人買東西時就沒想過退,不用了直接一扔,去退貨多麻煩。


當然現在很多人生活不好,鑽空子的人有增加趨勢,估計退貨政策會越來越嚴的。


美國退換貨之所以這麼容易,是因為商家與顧客建立了誠信。
如果任何一方試圖打破這個平衡,與自己都是不利的。
但是商家確實為了這個誠信成本付出了很大的成本: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mzjj/20121205/162813907590.shtml


無條件退貨這件事情,個人誠信和比例問題還是佔了很大比例的。。。樓上好多人各種解釋就是死不承認這點。。。果然是群體特徵之一。。。


不要為商家擔心. 每個商家都有風險控制. 無理的退換多了,商家自然就會進行限制或取消該政策甚至乾脆停產相應的產品.
對於一個商家來說, 坑爹的客戶過多的無理退貨,廠房被水淹被火燒,上下游的對口企業老闆突然跑路之類的都是風險.細說起來沒有千兒八百也有一兩百各種風險.多一種不多,少一種不少.與其戰戰兢兢防著防那,還不如主動的控制風險.什麼控制原料來源,減少庫存啊,分散經營啊,看訂單出貨啊. 隨時監控單個產品或者產品線的故障率,退返率,達到危險線就進行控制.才是正道. 老是瞻前顧後的,連根毛都捨不得拔給用戶才是邪路啊.


完全沒必要糾結有多少人會鑽空子。
把這些道德風險,作為成本作為定價時的參考,就行啦。


有鑽空子的,但不多。
會增加成本,但大商家往往更注重無形資產:品牌形象。
消費者退貨要考慮本身的投入-信用,形象,時間,精力,交通費用等等。

高投入低產出的事只有傻子才會做。


退貨要記錄你的個人信息的,不是都說亂退貨影響ssn么?對以後不利啊


誠信,畢竟美國是以新教徒為基礎建立的國家,再加上制度和法律制約,多數人不會冒著背上不誠信的罪名賺取小利。但隨著歐美今年來普遍的信仰缺失,之後就不好說了。


在GNC官網購物,沒郵到打電話投訴,不知道是我沒表述清楚還是怎麼回事,一個客服說退我錢東西就不給我再郵過來了,另一個客服說會再給我郵一次,結果是不僅重新給我郵了過來還多郵了一箱。。然後我打電話過去說清楚並且將多郵了的那箱又郵了回去,最後回國後在信用卡賬單上發現他們把那箱的錢也退給了我。。管理還是有些混亂啊,。 聽同事說美國那邊比較重視信用,但是不知道這些事情是否會被計入個人信用信息中。我覺得還是因為鑽空子的人少,所以這種政策才能存活下去。


小人那裡都有,只要是完全市場化,所有的商家成本是一樣的定價時候就考慮了。

國內也有衝動買的數碼產品,到手後後悔了故意損壞去退貨。

我在二手東買過明顯是退回來的商品


額,舉個在英國遇到的實例,買演唱會的票是可以多花兩三磅買退票保險的,可是當我真的沒時間去申請退款的時候客服就會說如果沒有不可抗力的證明不能申請退款。無條件退貨還是有一定困難


個人認為國外的貪小便宜的人比例說不定比國內的還高,但架不住咱們人基數大,人數一多,商家利潤受影響,甚至無法正常運營。在這點上,國外企業是最快認識中國「國情」的


推薦閱讀:

國家對於地方發展高效農業有些優惠政策?

TAG:風險投資(VC) | 美國 | 購物 | 商業 | 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