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否必須愛國?


我在牛津大學辯論社聽過一場辯論「是否應該為愛國主義而驕傲」。This House is Proud to be Patriotic.
以下全部為複述雙方觀點,並無任何我的個人觀點在裡面,僅供參考。
時間久遠,說的不細緻,可能有紕漏。
因為是辯論,存在各種打同情牌,偷換概念的情況。正反方都以說服聽眾為主要目的。

正方:我是美國人,我愛我的國家。我的國家給了我多少的機遇,讓我一個非洲裔美國人實現了什麼樣的夢想,怎樣怎樣 ……(沒多少掌聲,對不起這裡是英國。)

反方:我想請各位先認真思考一個問題。什麼叫做「愛國主義」。你們能把「愛國」「愛黨」「愛女王」「愛民族」「愛政府」區分開來么?連定義都定義不清楚,何談愛國主義? 你感激的是某個政策,實則這政策可能是當時上台的執政黨指定的,換屆之後或許就沒了。或許你不喜歡你國家裡的某些種群某些族人,可他們是你的同胞。你只喜歡某些族群,那麼你其實就是民族主義。你的國家或許統一過,現在又分裂成了兩個,到底愛哪一個才算是愛國?「愛國主義」是一個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很多時候,甚至連我們自己都分不清,我們愛的到底是不是國,又如何能因此而驕傲?

正方:如果沒有我們的國家,沒有那些在戰場上奮鬥的士兵,在二戰時期我們已經被德國推平了。現在咱們還能坐在這裡辯論么?他們同樣是年輕人,說不怕死是不可能的。可為什麼他們站了出來?因為,這是愛國的力量。是愛國主義,激勵著他們去保護家鄉父老。
如今,我們依然有士兵在偏遠的戰場上,這是為什麼?正是有了「愛國主義」這種精神,激勵著無數好男兒保家衛國,不列顛才得以延續。不僅僅是士兵,有太多的例子,戰時我們的人民紛紛自發起來,做護士,運輸糧草,空前團結,為什麼?因為我們愛不列顛這個國家,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是英國人。當群體的愛國主義被激發的時候,爆發出來的正面力量是難以想像的。可如果沒有愛國主義宣傳,沒有愛國主義教育,在關鍵時刻,一盤散沙如何能凝聚起來?

反方: 「愛國主義」很容易被狹隘化,從而被政客所利用。 二戰中,德國青年為什麼那麼容易被煽動?就是因為盲目地愛國,仇視其他敵人。 戰爭的起源多種多樣,但有很多戰爭的擴大,是因為「愛國情緒」被煽動。人在群體中往往是不理智的,更易被煽動。 所以,大力宣揚「愛國主義」,尤其是狹義的愛國主義,並非是一件好事兒。如果沒人利用「愛國主義」,二戰沒準都打不起來,或者至少會縮短戰爭的時間,這樣根本不用激發本國民眾上下一心團結抵抗侵略。即便是德國,那些高喊著「愛國」的青年,死傷一樣不在少數。另外,至今依然也有些國家打著「愛國主義」的旗號侵略,掠奪其他國家。比如說某國在某某某地方掠奪石油。(此處有掌聲)
若要宣傳人道,大愛,請看看國際紅十字會那些人,一樣在戰場上,他們不分國籍,只是救死扶傷。減少殺戮,不要盲目仇恨,請宣揚「人道主義」,而非「愛國主義」。

正方總結似乎是一位軍界高層,白髮,口音非常upper class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爺爺,聲音洪亮,語速緩慢,一開口就是:前幾天Remeberance day紀念陣亡士兵,我的一位去過二戰的叔叔,坐在輪椅上,一定要我推他去市中心,顫顫巍巍地為他的戰友們,那些為了不列顛的榮譽,為了我們的今天,把生命永遠地留在了昨天的年輕人們,獻一朵花。
(此時全場鴉雀無聲)
狹隘的,盲目的愛國主義確實存在,但那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事實上,國家是人民的一個集合,國家會想盡辦法讓人民過的更好。雖然或許可能會走彎路,雖然也許暫時並不能面面俱到,但是國家總是在發展的,並且最終目的是想讓你的生活過的更好。當你出了什麼事兒,國家才是你的後盾。所以,我們要熱愛我們的國家,要相信我們的國家,國家在努力。

反方總結:我們承認並非常感謝所有的軍人為我們的今天所做的一切。追憶過去發生的戰爭,過去的傷亡,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想辦法去減少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現在已經是高科技時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使得戰爭會更加生靈塗炭。大力宣揚愛國主義弊大於利,所以我們主張保持博愛、崇尚人道主義、不去宣揚盲目愛國主義、不被煽動,更易維持現在來之不易的和平。

辯論社結束的時候,學生們需要用腳投票,從寫有「ayes」和「noes」的門裡走出。
據我觀察,從「noes」里走出的人比較多,即贊同反方。

最後再強調:以上全部為複述觀點,我試圖回憶所有記得的內容,並且不把個人態度帶到回答裡面來,僅供參考。
如有當天也在現場的朋友,歡迎補充並糾正我的記憶錯誤。
另外,1個多小時的辯論,又是半年以前的事情,原本的句子我記不住了,只複述個大意。

(另補充一個小故事在最後,是聽完這場辯論我與lab里俄羅斯人複述時他講給我的。)
1933年,牛津辯論社有一場辯論,主題是「我們從不會為了國王與國家而戰鬥」。This House will in no circumstances fight for its King and Country。
(當時的牛津與如今比起來,中產及貴族比現在多很多)
最後的結果,大部分人依然選擇了「Ayes」(275:153)。 即不會為了國王與國家而戰鬥。
丘吉爾得知之後大怒,公然斥責:這個國家最精英的一群人,卻不愛國,實在是太討厭太噁心了。
當時牛津辯論社也受到了各種輿論的譴責。雖然有人在努力解釋:「這只是一場辯論,其內容是以反戰為主」, 不過這解釋依然並不能受到大多數人諒解。
1939年,二戰開始,牛津徵兵處貼出了公告,招25歲以下的人。預計有3000人符合25歲以下這一標準。令人吃驚的是竟然有2632個人都去報了名。
「可我依然不是為了國王和國家而戰鬥的」。


愛與不愛的問題是沒有選擇,不能控制的。

無論是國家還是人,你愛不愛他,都取決於對方可不可愛。否則你拿槍指著我說:你必須愛國。

好吧,你有槍,我認慫,那麼我愛。

這樣總是不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吧?

正常人對待國家的態度,應該是你覺得國家可愛,那就去愛。你覺得不可愛,那麼就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盡量去讓它變得可愛,至少你讓自己變得可愛,那麼這個國家也因為你多可愛了一點。如果被什麼迫害了,那麼反抗它。

我相信無論你多麼冷血,都不會要求呼格吉勒圖的父母愛國。你同樣也無法說服另外一些人不愛國。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有條件的,一切無條件的行為都是愚蠢的。哪怕是你對父母的愛,也是有條件的,這條件是你父母值得你愛。如果你父母對你長期家暴或者其他更嚴重的罪行,你依然可以並且有必要選擇不愛或者反抗。

沒有人有權力強迫你愛或者不愛,無論是國家、政府還是黨,或者是什麼人,你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感官來判斷你愛或者不愛,愛是不能左右的,你自己也無法控制去愛上什麼東西,無論對異性還是對國家,愛都是發自內心的。唯一的條件就是你覺得對方可不可愛。

所以,一個國家有讓它的人民愛上它的責任,但人民沒有必須愛它的義務。


很明顯,如果國家指的是那個政治概念而不是文化概念,所有共產主義者的遠景都是打碎資產階級的國家,這同樣是所有無政府主義者的近景。維護國家這一暴力機器的歷史上叫做修正主義,右傾和反革命。共產主義者最多熱愛那種半國家。當然,從這個角度共產主義者甚至無政府主義者那種最激進的消滅國家反倒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而和資產階級政權的虛偽愛國區分開來。


如果這裡所說的「國家」指代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概念,生為其中的一員,熱愛它是一種非常自然而然的情感。我生於斯,長於斯,熱愛這片土地,熱愛這個民族燦爛而悠久的文化。

但是如果這裡的「國家」是作為一個政治實體,按照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的說法,資產階級國家是統治階級的剝削工具。統治階級所宣揚的「愛國主義」無非是維護其統治合法性的一種說辭。很多人喜歡提「大國崛起和小民尊嚴」,我認為這些人的所謂「愛國」其實愛的並不是這片土地和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是這個國家在世界資本主義剝削體系中的地位(以及公民身份給他本人帶來的特權)。他對祖國(毋寧說是國家機器)的熱愛和自豪源於他從中得到了現實的好處。(如列寧所說,小資產階級往往是最愛國的,這類「愛國意識」是「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產物」、「小資產階級狹隘、封閉的意識觀念的反應。」)。這樣的「愛國」實際上就是支持本國帝國主義的掠奪成性的資產階級。是保衛世界資本主義剝削體系。是應該予以批判的。

資產階級最常用的愛國主義宣傳手段就是將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作為剝削機器的實體國家混為一談。從而引導人們去熱愛這個剝削機器以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剝削體系。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民族國家本身不過是一個建立在文化感情之上的虛幻共同體。儘管民族文化認同在構建民族國家的過程中助力頗多,但民族國家的消亡並不意味著民族文化的隕落。正相反,只有在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消滅了剝削和階級差距後,民族間的誤解、偏見和隔閡才能真正的消失。文化才得以真正自由的發展。(而不是淪為消費主義的吹鼓手;抑或是像「xx夢」那樣充斥著沙文主義式的民族優越感和資產階級法權道德觀洗腦)


————————————————————-
共產主義者認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國際貿易的發達,世界市場的建立以及無產階級專政在世界範圍的實現,各國人民的民族隔絕將不復存在,國家是會逐漸消亡的。而無產階級革命者所要做的就是加速這個過程。其要務在於堅持國際主義精神,團結全世界每一個國家的被壓迫階級,共同為了打碎這套「私有制-民族國家」的舊世界體系而奮鬥。

評論區里有人問,是不是說應該愛無產階級的祖國,而不是資產階級的祖國。我的答案是:是的。因為資產階級國家是一種剝削和壓迫勞動者的暴力機器。而無產階級國家則是一種過渡形式,在實現了世界範圍的無產階級專政後它最終要走向徹底的消亡。因此保衛無產階級國家實質上是保衛革命勝利的果實,並將其作為實現世界革命的跳板。
列寧葬禮的悼詞中寫道:

「列寧從來沒有把蘇維埃共和國看作最終目的。他始終把它看作加強西方和東方各國革命運動的必要環節,看作促進全世界勞動者戰勝資本的必要環節。列寧知道,不僅從國際的觀點來看,而且從保全蘇維埃共和國本身的觀點來看,只有這樣的見解才是正確的。列寧知道,只有用這樣的方法,才能鼓舞全世界勞動者去進行爭取解放的堅決戰鬥。」

國家是一種剝削機器,而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則是「國家」這一概念的掘墓人。它為自己生產絞索,它存在的全部意義就在於打垮這個使它存在的舊世界。這也是無產階級革命者應該去愛它的理由。


民族國家是私有制社會的必然產物。


文化國家是人類有記憶的必然產物。


真正唯物的共產主義者,會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那個砸爛前者的偉大事業裡面。
當然歷史是螺旋演進,支持一個相對好的砸爛一個相對壞的,也是可以捏著鼻子接受的,這叫啥來著?加速主義還是新托派?


把問題範圍擴大一些;「國」也只是群體的一種。更有意義的問題是:「為什麼人要去愛一個群體」?

只要自己強烈認可認同什麼群體,認可認同到極點,感到很濃的歸屬感,那就是愛了!如果已經認可到這麼誇張的地步,有三個必要:1)願意儘力去幫助和改進這個群體,2)努力去包容去更深理解這個群體,3)對外保護自己群體的利益和立場。如果做不到這三點,那個歸屬感稱不上「愛」。

一般情況下(一般人)只能在自己家庭這一個小群體實現出來這三點。因此,對世界大多數人來說「愛」僅限於家庭。對其他群體就不一定是「愛」了,或者有不同的程度。


---


反覆說的「群體」到底是什麼?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群體」。有的以地域或地理來定義,有的以血統或語言來定義,有的以行業或背景來定義,有的以思維或愛好來定義。。。等等。甚至一起玩某一款遊戲的一群人都能算一個群體。總之有很多種類。


這些群體一般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規則,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內部利益關係,自己的英雄,自己的敵人,自己的立場和願望。其實這些群體的歸屬感濃度都可以發展到「愛」的地步了。一個人參與度越高(投資的時間越多),越有可能形成激烈的熱愛。


問題來了。。。世界上每個人都屬於好多個不同的群體。裡面有的比較愛,有的比較淡,有的已經過了時期不太記得。呵呵。會出現以下幾個矛盾:


1)重疊的群體非常多。比方說大部分英格蘭人也是撒克遜人。但是不能說所有英格蘭人都是撒克遜人,更不能說所有撒克遜人都是英格蘭人。利益和文化規則不同,當然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


2)群體表面上是有層次和附屬關係的,特別是以地域分類的那些。比如,倫敦人正好都是英國人,英國人都是歐洲人,歐洲人都是世界人。不過這只是表面上的。並不能說明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有的人愛城市比國家多,有的人愛世界比國家多。追求和在乎的東西肯定是不一樣的。很複雜。最好哥哥層次關係視為平等。


3)有的群體被大眾認為是完全分開的,但實際上沒有那麼簡單。比方說法國和英國,那肯定有那麼一部分人同時很認同很愛法國又很認同很愛英國。其實仔細想一想,任意兩個群體都會有交叉的那麼幾個人的。刻意劃分開來沒有多大意義。


4)「國家」這種群體可真是最詭異的了。以當前政治現實來劃分世界各個地方的人;根據每個人出生在哪裡。嬰兒並沒有經過加入融入的認同階段,直接一出生就被分到某個群體去了。如果他們出生在不同年代或不同地方,他們就是不同群體的成員了。這種絕對性的劃分方式,真的很離譜,也很奇怪,暈。

我們所說的「國家」群體跟語言、文化、種族、民族、地域這些群體還有很大區別的。有時候,這些概念各個都很重疊,但是也不完全是。「英國」更像是一個政權制度。有人愛說英語卻不愛英國,有人愛不列顛群島卻不愛英國,有人愛不列顛歷史也不愛英國,等等。其實自己也覺得不列顛的盎格魯人或撒克遜人還不錯,甚至有更大認同感;但不一定說明自己喜歡英國政權的存在。


很多時候,「國家」只不過是一個暫時的地理政治現象,一個歷史隨機造成的事故。這種群體既有開始的一天也會有結束的一天(大部分國家政權起源於最近兩百年)。英國政權也總會被更好的或更新的制度所取代,何必讓自己擔憂。「英國」本身也是一個群體,可以選擇「愛」也可以選擇「不愛」。


不過說句心裡話,去愛一個利益更緊密的群體比愛一個國家更有價值更靠譜一些。因為國家這個概念本身有一些虛空吧,都是不認識的人創造的一個很抽象的群體,也不是自己特意去選擇加入的。


---


希望讀者能明白我對於群體的理解。


還是把我自己的「群體」分布說出來把,感覺更容易理解我上面再說什麼。。。


一畫值萬字:

(這已經是簡易版;現實複雜多了;漏掉了好多好多細節,但是大概意思應該是表達出來了)


上圖各個小泡泡都是我身份當中的各種不同因素。有大的也有小的,但是都非常重要。把全部因素加在一起交叉在一起才註定了我自己現在的總體身份。忽略掉任何一個,那就不是現在的我了。

每一個因素也都是一個群體!


一個一個來解釋太費勁了,總之它們都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歸屬感。每一個群體有共同利益之處。


我把UK(英國這個國家)列在內,也需要啊,因為它影響到我的生活了,也影響到了很多其它因素了。認同也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的呢,不過算是認同感比較弱的其中一個。


可是重點在於:UK只是整個自我裡面的一個微小部分。


何必去愛UK?沒有意義。


我更愛我的母校劍橋,很多同學和老師的利益更重要。還有我的家鄉約克。

我也寧願去愛我生活了五六年的倫敦。在心裡這一點跟「愛英國」是完全分開的。

寧願去愛中國,因為更喜歡中國,更在乎中國。雖然沒有在中國出生。

寧願去愛歐洲或整個西方或整個世界。這些東西更單純,沒有被政治污染。

寧願去愛我的那些喜歡歷史和地圖的朋友們,雖然他們很多也根本不在英國。

再說,我也寧願去愛我的網路各個朋友圈。


還有一些遊戲和網站和電影也都影響到了我的人生三觀,說不定比「UK」還帶給我更大的文化影響。這些沒有一個是英國政府開發的,跟UK什麼關係?呵呵。喜歡這些東西的有很大一批人,接觸多了,世界到處都有啊,這些「共同愛好」群體明明都更加有意義更加有認同感拉。


(像「基督教」或「資本主義」這些群體也絕對影響到了我的成長,但是我不認同也不可能去愛的,所以不會認為它們屬於我的身份)


---


還有一些其他原因值得說出來。


英國社會確實沒要求人民愛國。有完全相反的幾種壓力。


1)學校里從來沒有主張愛國的老師。如果寫作業引用愛國情緒誇自己國家自己政府之類的,會被批評被懲罰的。甚至,如果太直接地罵其它國家,不批評自己國家,都要被扣分。


2)家裡也從來沒有人說過類似的一句話。從小,父母親戚都一直在灌輸一種「英國只是一個政權」的思維。只有在政治話題上才會討論到英國。他們也一直強調約克和英格蘭不一樣。還有一直希望孩子能夠學會各種外語,去世界各地生活,等等。所以愛國在家庭裡面也沒有立足之地。


3)文化高的年輕群體(或者21世紀新興行業的群體),越發鄙視愛國情緒。在倫敦的很多活動,已經沒人敢大聲說出來「我愛國!」,「英國政府就是好!」這種詞。就算他們在一件事上真的那麼認為,也要想更委婉不敏感的說法才可以說出來。必須帶有批評性,重點絕對不能是「利益我國」。因為「世界化」趨勢已經很發達了。如果你只希望自己國家的人過好日子,不在乎其它國家的人,這很自私,早就是很禁忌的言論了。


4)政治高層領導自己也經常說「我愛國,所以。。。」這樣的言辭,特別是保守黨。他們有自己的言辭標準,所以大家能夠讓他們一步。不過禁忌還是有的,如果他們說一句「如果你不愛國就怎樣」估計就行不通了,會被鄙視被換掉的。所以他們還是要很小心;如果說錯了,別人會理解成「如果你不愛國不愛我就會有怎樣的下場」,會很嚴重。因此英國比美國政治家的愛國言辭淡很多。

5)其實在英國大概只有兩種情況會看到平民舉國旗之類的。一是世界盃或奧運,二是皇家什麼紀念日子。運動之類的很好理解,很單純,沒啥政治意義,也沒有貶低其它國家的意思。很多人也會掛其它國家的旗子,所以掛英國旗出來不太可能被批評。皇家這個現象呢,得看人吧;有一部分家庭還是特別喜歡英國皇家,呵呵。可是很多年輕人和媒體確實受不了了,會感覺這是比愛國還更沒腦子的表現。英國社會這方面還是很複雜的。


6)有時候,出現一些新聞,比如蘇格蘭獨立。各種公開政治爭論都會有,不過都是站在蘇格蘭的角度,討論它的經濟利弊什麼的。。。如果真有英國政府的人出來說,蘇格蘭獨立「對英國有損害」這種話,那估計都會被媒體批評一番了。在這種時候,首相只能「愛蘇格蘭」,考慮「蘇格蘭人」,卻不能說一句「愛英國」。暗示英國民眾不要太愛國,否則會被批評嫌棄。


在英國吧(還有西歐很多地方),掛國旗是很敏感的挨批評的一件事。愛國以及「nationalism」、

「patriotism」、「jingoism」、「imperialism」、「colonialism」這種詞就更敏感了。所以讓一個英國人說出來愛國已經真有一點難了。也沒有到達政治正確的地步,但是也能影響到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說錯這種東西會被一大批人嫌棄:智商低、沒有獨立思考能力、被洗腦、沒有教育好、等等。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就業機會等等。


在西歐,雖然「愛國」不一定是錯誤的事,但肯定算是很尷尬的事。說白了,很多人不愛國或不敢把愛國的想法說出來,真的很容易理解。


(好吧,也有點雙重標準。一方面,西歐社會還是蠻包容同情一些未得到獨立的群體的各種愛國聲音。比如蘇格蘭、加泰倫。另一方面,堅決不能包容這些群體獨立了以後的愛國聲音。呵呵,是不是有點奇怪。。。)


---


自己認為


如果只是被英國媒體洗腦了所以不愛國,並不太好。肯定需要自己思考分析清楚才行。


就算是歐洲,有一些人並沒有被洗腦,確實去思考過自己的身份,然後發現自己真的非常在乎「國家」這方面的身份,他們願意為了這個群體而奮鬥,所以愛上了國。對他們來說其它群體相較而言就不那麼很重要了。不能責怪他們,因為他們這麼做這麼奮鬥也是處於理性的。

然後像我這樣的人,也算比較理性吧。研究自己的身份歸屬感什麼的,然後得到的結論截然不同。發現政府跟自己沒啥利益關係,也難以去認同,所以不愛國。我們得到這樣的結論也是因為我們找到了能夠認同的更有價值的某些群體。一樣不能責怪我們啊。


雙方都在愛他們自己最認可的那個群體啊。找到了最強的歸屬感,所以就愛了。也可以愛各種不同的群體都沒問題。並沒有多大區別。


最可憐的是完全沒有任何歸屬感,什麼群體都不能融入不能幫助,既找不到愛也給不出愛的一些人吧。


---

根據評論補充:


對「國將不國」的態度,有點像春秋戰國時期的老百姓。他們不在乎自己淪入誰的土地,只有領導諸侯才在乎。


況且我愛中國比愛自己的英國多,不一定要因為出生在哪裡就默認自己是愛自己的出生「國」。最重要的還是以上討論到的圖裡的各種小泡泡的因素帶給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


值乎鏈接:

值乎 - 說點兒有用的 (二維碼自動識別)


叔本華在他的《論傲慢》中談道(《叔本華論說文集》P53頁):最虛偽的傲慢是民族的傲慢,因為如若一個人為他的民族而驕傲,那正說明他自己並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資本,否則的話,他就不會去求助於他和他的千百萬同胞共同分享的那份資本了。獨具個性的人有過多的先入之見,因此就不能清楚地看到,他的民族在什麼方面存在不足,因為他們的缺點和不足在他眼前經常不斷以至於他無法看清。但所有一無所有的傻瓜,把他所屬於的民族當作一個最後的依靠,並為之驕傲;他準備竭盡全力並且樂意去捍衛民族的所有陰暗面,而且以此來彌補他自己的不足。例如,如若你談到英吉利民族愚蠢而低劣的偏執行為,並帶著活該它承受的輕蔑口吻,那麼,你要在英國人中找到有人贊同你的觀點,即使在五十人中也難以找到一個人,即使有一個人同意你的觀點,那也正好碰巧他是一位有理智的人。
由此可以延伸到愛國主義。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愛國?愛得那麼無條件,愛得那麼徹底,我們愛學習,愛運動,從來也沒什麼愛學習主義、愛運動主義,但偏偏愛國就得來個主義。
我見過很多人嘲笑朝鮮時顯得非常漫不經心,倘若我們站在一個朝鮮人的立場來想問題,假如他一出生就很倒霉,生在一個這樣的國家裡。而他又有很高的覺悟,沒有被洗腦,他跟你一樣,認為朝鮮是個奇怪的國家,他生來就不愛自己的國家,是不是就不對?
我們站在一個外國人的角度去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畢竟朝鮮是那麼奇怪的一個國家,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一個人離開這片神奇的土地,嚮往其他更美好的地方又有什麼不對?
但倘若他出生在我們同樣的土壤——中國,他天生就不愛國,有什麼不對?我想如果沒有前面那個假設,很多人會要跳起來:「你這個賣國賊,漢奸!連自己的祖國都不愛,你還能幹什麼?」
由此可見,一個人愛不愛國,不過是一種個人情感罷了。而愛國主義的假設是:你生在這片土地上,你就必須愛,這未免也太牽強附會了些。
很多時候,這種情感還顯得非常自私而狹隘。比如我們很多人一開口就是「高麗棒子」、「倭寇」、「印度阿三」,滿嘴都是對鄰國的鄙夷,在此就不多說了。跟國際主義比較起來,愛國主義簡直渺小的不值一提。試想想:熱愛全人類和愛自己的國家,哪個更為高尚一些呢?


愛或者不愛,在行為上有什麼差別嗎?
如果你愛國,你會怎麼干?天天跑稅務局送錢?把自己捐得只剩一條褲衩?還是現在就搞條船去沖釣魚島?話說之前搞這個的貌似結果不咋地,一下子就把兩個國家的火兒都給挑起來了,是不是愛國還真不敢說。
如果你不愛國,你會怎麼干?出國留學移民?還是跑皇軍門前說我來給你帶路?現在GPS這麼普及皇軍也不需要你帶路啊!你又不是啥關鍵部門的核心人物掌握著多少了不得的機密。那你要怎樣才能不愛國呢?
說白了,你愛或者不愛,唯一的區別就是網上叫囂的那一刻,鍵盤上打出來的文字不同而已,真正現實中的行為幾乎沒差別。
所以別再問這種無聊的問題了,這不純粹就是為打發時間而來的嘛,這問題下的答案不用看都知道,又開始嘴炮大作戰了,鍵盤鬥士們熟練地引用各種理念武器,來回往對方的本來就不高的智商上招呼。一分錢的營養都沒有,你就不能用這段時間來討論幾個真正對人大腦有益的問題?哪怕你跑陽台上喘兩口霧霾呢,也算是檢測了空氣質量不是嘛。
國根本就不需要你愛,你像在這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的正常人一樣過日子就可以了,國也不怕你不愛,說實話,就這問題下所有的回答者和討論者包括區區在下在內,那幾兩的水平,愛或不愛,都沒所謂,因為——
國不在乎。


愛國和愛政府是完全的兩回事。

愛國是一種道德。道德一般不具有強制性。因此一個人當然可以不愛國。當然,當國家面臨嚴峻外部威脅時,一些平時無所謂的「不愛國行為」,也可能引起社會的普遍抵制,因而使得愛國在此時成為一種帶有一定強制性的社會準則。

但是看看這裡的許多答案,似乎都在關注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愛國。

是呀,為什麼要愛國?

其實就道德這種東西來說,它一般都是某種經驗的總結。比方說很多地方自古就有近親不能結婚的道德。這說白了,就是近親結婚容易產生遺傳病、畸形兒。這種經驗積累下來,就形成相關的道德。

愛國又是什麼經驗的總結呢?

說到底,是一種利益交換。

——————————————————————————————

國家是一個集體。和任何集體類似,成員要付出一定的利益,也能夠得到一定的利益。好的集體,使得1+1&>2,所有人的力量綜合起來,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

我想,很多人都記得石頭湯的故事。村民每人都貢獻了一點點,最後做出來的美食,比每個人自己只吃自己的東西,都要好得多。愛國主義,就可以比擬為這個故事之中的石頭。它本身並不能帶來任何利益,是國民相互的貢獻,增進了各自的利益,比每個人單打獨鬥要強。

在遠古的時候,人們結成部落。部落之間時常要因為爭奪水源、狩獵地、耕地等等資源發生爭鬥。強大的部落可以擊敗弱小的部落,甚至把戰敗者抓起來作為奴隸。如果一個部落不如其他部落團結、友愛,它就更可能會被別的部落消滅。於是所有成員的利益統統受損。

因此,我認為,愛國主義的起源,還在於民眾因亡國而導致的利益損失。歐洲一直到現代民族國家確立,才形成愛國主義。但中國應該更早一些。崖山時,一同蹈海的人民,不能說沒有愛國主義。

我覺得,這種心理,應該與中國歷史上不斷受到北方游牧民族侵襲有關。北方游牧民族侵襲,和歐洲列王互相打來打去不同。歐洲列王的征服,對於底層民眾往往也不過就是換了個主子。游牧民族在農耕地區則往往是劫掠,會造成底層民眾嚴重物質損失,甚至身死族滅。在這種條件下,民眾自然會產生更強的向心力。他們無法憑藉自身力量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必須依賴一個集體。社會所產生的愛國情緒就更濃厚。往往是被外界壓迫、受外界劫掠越多的國家,其愛國主義也就越濃厚。

反過來說,如果面臨同樣的外部威脅,愛國主義強烈的國家自然比愛國主義薄弱的國家更有能力抵禦,其利益損失就更小。而這也就是為什麼越是在國家受到威脅的時候,其愛國主義也就越濃厚。過去中國處在危難的時候,發展困難的時候,國外學人寧可拋棄優厚的生活也要回國助一臂之力。90年代國家發展好多了,反而回國的人幾乎沒有了。不過我聽很多留在美國的人都說,如果中國真的陷入危難了,要開戰了,那說什麼都要回去。

那麼,從利益上來考量,自然要愛國,而且不但自己要愛國,還要要求別人愛國。尤其是後者,並不為很多人所理解:你憑什麼要求我也愛國呢?因為這是一個共同體,一個成員不愛這個集體,不願意為之付出利益,就會使得整個集體(也就是所有人)利益受損的可能性提高。

——————————————————————————————

但這都是很粗糙的分析。

假如一個國家沒有強烈的外部威脅呢?恐怕就不需要那麼強烈的愛國主義了。

其實反過來想,作為一個現在在中國的打工仔,怎麼算愛國?想賣國都沒得賣,為國犧牲,國家也不需要。從「增進集體利益」這個角度講,其實在這種條件下,只要勤懇工作,按時納稅,遵紀守法,就是一個人能做的所有愛國之舉了。

當然,總會有人扯愛國主義這張大旗來為錯誤的行為遮掩。比如說反日遊行裡面砸店、砸車。這就是所謂「愛國主義是流氓最後的庇護所」。這句話的重點,並不是說愛國主義是錯的,而是說流氓經常會以愛國主義為借口來作惡。

再者,如果明確了愛國是一種源於利益交換的道德準則,也就能夠明白一個人什麼時候會不那麼愛國。

一個人,如果被自己的國家傷害了,顯然不會如何愛國。
一個人,如果脫離自己的國家反而能得到很大的利益,有可能也不會特別愛國。
一個人,如果天賦超人或富可敵國,無論去哪個國家都會被奉為上賓,也就不需要愛任何一個國家了。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有的富豪會因為本國稅收增加而立刻更改國籍。

——————————————————————————————————

不過呢,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愛國情緒畢竟並不是赤裸裸的利益計算。它還是一種基於鄉土的情懷。

愛國當然值得宣揚,但不可能所有人都愛國。而且,國家如果不是處在嚴峻的外部威脅之中,也沒有強求所有人都愛國的需要。


愛國是一種情感,無論一個人愛不愛國,都屬於他的個人情感。

我們聽到較多的可能是,所謂的精英嘲笑底層的愛國情感,比如這個段子:

陰暗潮濕的某地下室,一瘦弱青年一手拿了3.5塊錢一包的椰樹煙,一邊看著鐵血論壇,愁眉緊鎖的他陷入了沉思:國家下一步該怎麼走?如何突破美國封鎖?如何收復台灣?如何保住南沙群島?一個個難題需要他思索,抉擇。此時,傳來踹門的咣咣聲:開門!!查暫住證!!!聽見這個聲音,青年心驚膽戰,慌忙關上手機,再也不敢發出半點響動,直到外面的人走遠了,才敢坐到板凳上,重新打開手機,在評論上狠狠的打上:在這個地球上,我 們 中 國 不 怕 任 何 國 家!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沒過多久,在踹門的同時,傳來房東的聲音:「兩個月沒交房租了,欠的房租什麼時候交?再不交就趕緊滾蛋」。 青年關上手機哀求,「再寬限兩天,等老闆發了工資就交。」。房東離去,青年坐在板凳上重新打開地攤上買的山寨手機,在微信評論上狠狠地打上,「打菲利賓捐一個月工資;打日本捐一年工資,打美國捐命!

在精英看來,你都是這樣的處境,先愛好自己吧,再找個愛的人吧,輪也輪不到你去愛國呀。

其次就是底層的裹挾行為:社交圈經常能看到「「不轉發X全家」和「不轉不是XX人」」!再翻翻周帶魚同志的所有標題文章,都是這類風格,一種極端淺薄情感下的幼稚行為。

還有就是一種知識分子們的秀,比如某知名高校里的某女教授,非要公開說明她多麼的愛國,以至於她在國外呆久了一下飛機都想去親機場跑道。。。然後balabala 一大通教導同學中國是多麼多麼的好,國外是如何如何的不爽云云。。。隨之讓人想到艾青那首詩: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愛。。。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我還是堅持愛國是一種情感,情感這個東西,不像知識,我們可以拿出來討論的,好歹有個參考標準,但情感是相對私密的,愛有愛的理由,不愛有不愛的自由,前提是別聲張,一聲張就干擾了他人的情感。特別是對於國家這樣極其龐大,極端抽象,說不清道不明的權力與意識形態互摻的大型運轉機器,愛,你能說出一萬個愛的理由來,不愛,同樣也能說出一萬個原因出來。

人是否必須愛國,這個「國」所指涉的含義太大了,你是指國的某個零件,還是操控某個零件的人?還是指某一片有好吃好玩的土地?細分下去,你最後發現自己愛與恨的很可能是某個極其微小的「事態」,所以無論愛不愛,最好偷偷的放在心裡,不管你發現的是它的優點還是污點,就事說事,不要動不動就上升到「國」的層面,太宏大了。

宏大到無論你說什麼都是對的,也都是錯的。那這樣的一種情感,除了空洞,還是空洞。


愛國是什麼意思?就因為你生在東京,東京就人傑地靈,比巴黎華盛頓優越、偉大,還是東京人比紐約人上海人更正直更漂亮更有資格當領導者?如果是這樣,只能說,愛國是洗腦,是精神錯亂的表現形式。


蕭伯納:"除非你把愛國主義從人類中驅逐出去,否則你將永遠不會擁有一個寧靜的世界。愛國主義是一種有害的、精神錯亂的白痴形式。愛國主義就是讓你確信這個國家比所有其他的國家都要出色,只因為你生在這裡。"

愛國是一種非常變態的激情,它意味著為了一個冰冷的暴力機器可以理直氣壯地去傷害親人或陌生人。二戰日本德國瘋狂愛國險些毀滅整個民族,愛國在這些國家成了政治嚴重不正確的骯髒字眼.


如果1920年我生在廣島,但非常厭惡日本儒家武士道和整個日本文化,對日本和軍國主義愛國激情民族優越感嗤之以鼻,寧死不做皇軍炮灰,甚至與日本為敵,我是愛國者還是日奸?

國家本是暴力機器,唯一正確的方式就是施行憲政,讓國家在法律範圍內運轉。


完全不是必須。愛或者不愛都是個人主觀選擇。既沒有是非,也不分高尚或卑劣。

但基於人的基因本能(找共性抱團,找差異攻訐),以及這種無法演變的基因本能在當今國際關係中的各種彰顯,一個聰明而自私的人,除非他真的有很徹底改變自身國民屬性的能力(改變後其實也會如此,只是客體變了而已),那麼他大體會選擇去愛,起碼會裝著去愛,並選擇有限支持將這種愛崇高化,以保證更多的人能愛得更牢固。在這種崇高化、儀式化的過程中,多數人將其想像成有所謂是非,有所謂高尚和卑劣,也是常見現象,且有相當程度的合理性。

注1: 此處的 「自私」 是廣義意味。換句話說,正常人群中起碼超過95%的人群都符合這裡說的「自私」,且此評價絕對中性。

高效、現代且負責任的政府,其重要使命之一,即維持國民一定程度以上的愛國感。考慮到大多數民眾是天然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天然無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意志,於是這種維持的過程,說白了就是洗腦,且要從娃娃做起。在這一點上,目前全球堪稱成功的國家(成規模的發達國家+個別出眾的發展中國家),做得都挺好,雖然具體的洗腦 「敘事」 邏輯千差萬別。美國作為全球最強大的國家,聯邦政府及其真正的擁有者們,在這一點上做得尤為漂亮,值得學習。

而民眾們需要時刻警惕的,並非愛國本身,或者政府為了讓民眾愛國而做的各種洗腦工作。而是,要經常審視,當下的愛國洗腦 「敘事」 方式和方向,是否確實符合自己的個人利益,以及自己認可的社會共同體的群體利益。還是,只是少數群體利用此套 「敘事」 來謀求巨額私利。

注2: 以上的 「國」,不僅指代主權國家,也可以指代任何規模大於等於主權國家的社會共同體。包括但不限於:民族共同體、種族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宗教共同體、意識形態共同體、生活方式共同體、產業結構共同體、貿易規則共同體、軍事聯盟,等等


你見過有主流媒體天天宣傳「人必須愛錢」的嗎?

沒有。

好的東西,不需要宣傳,大家也會主動撲上去。


可以啊,你別賣國就行了。愛國和賣國之間還是有很寬的中間態的。


太扯了。
我以為「愛國」是「愛我自己的國」,別人的國家你愛個毛啊。
「我自己的國」,至少有兩種理解:一種是生我養我的這個國,不由你選擇,不管你喜不喜歡;一種是你心理認同的國,你可能生在某個國,但你不把它當作你的國,因為你不認同它。
這就如同婚姻,過去有包辦婚姻,可能因此產生愛情,也可能因此產生反抗出走。當你反抗出走,在外面再組成一個家庭,如同我們過去很多老前輩,你不以為自己犯了重婚罪,而以為自己是反抗封建包辦,你肯定也不以為原來那個包辦的婚姻組成的那個家是你自己的「家」。
把這個「你自己的家」放大,也就是「你自己的國」。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愛不愛自己的家呢?你心理認同的「自己的家」你肯定是愛的,而你不以為是「自己的家」,恐怕愛不起來。愛自己的國恐怕一樣。
愛國,愛你這個心理認同的國,當這個國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你都無不心為之動。你會分外維護其形象,分外珍愛其一草一木,分外為其光輝時驕傲,分外為其醜陋處痛心。
而當你隨地吐痰:活該,這麼髒的地方!當你從不排隊:誰排隊誰傻帽!當你在網路上污言穢語:我瞅誰不順眼我就罵!當你滿口地域歧視:河南人騙子,東北人黑社會,上海人小癟三…………你還說你是一個愛國者,你愛的是哪個國?


第一,國家利益至上。第二,民族利益至上。第三,領袖利益至上。符合這3條的,統稱為法西斯主義。


「國」分為三個類型,1.階級統治的統治工具,2.我所生存的整體環境,3.和文化層面上的中華民族。
第一個,對不起,我不愛。
第二個,我愛。因為我納了稅交了錢,我應該把它裝點得更美好。你買了個房子不能用來圈豬吧?
第三個,我不僅愛,而且可以奉獻自己來捍衛,來維護。因為它已經滲透進了我的骨髓之中。
總之,就是STATE,COUNTRY和NATION的區別。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要能生存下去,就必須學會團結。
最初,人們會團結親人,於是形成了家族,進而形成氏族,最終就有了部落。這時候你可以選擇不愛你的部落,很大幾率會被其他部落抓去當人殉或者當奴隸,選擇權在你。
然後,人們會從部落開始,團結其他沒有親緣關係的人群,形成部落聯盟。你可以選擇不愛你的部落聯盟,你可以很討厭部落聯盟的領袖,那個專斷獨裁的酋長或者可汗,很大幾率你會死掉,或者當人殉、當奴隸。
然後,人們會進一步團結,形成民族,進一步形成一個王國。你可以討厭那個生活腐化的國王,然而你的國家被外國消滅後,你的前途依然只有被外族壓迫。
接著,人們會繼續團結,形成多民族的帝國。你非常討厭帝國的主體民族,討厭帝國的皇帝。然而帝國崩潰後,主體民族很可能會把帝國崩潰的黑鍋扣給你們,誣陷你們,然後你們受到民族壓迫。
或者你非常討厭皇帝,非常歧視帝國境內的其他小民族。當帝國崩潰時,小民族會宣揚主體民族對他們實施壓迫甚至會造謠污衊,然後煽動民族屠殺,你可能會被殺掉。

人類進入了現代社會,和平這種東西幾乎成為共識。所以人們似乎覺得,無論是家族、民族、國家似乎都沒有什麼意義,甚至忽略掉國家帶來的社會公益、維護的社會秩序這些最重要的東西。可一旦你遇到危險,能救你的,也只有國家給你提供服務的警察(哪怕他們不履行責任)以及自己的家人。
所以說,愛護並維護自己的國家,愛護並維護自己的家庭,不是什麼高貴的情操,也不是腦子犯渾,而是生存的最基本需要。
至於民族呢,雖然意義不大了,但至少在目前還是有用,愛家愛國的同時,也愛護自己的民族吧。

什麼時候可以不用愛國了呢?
很簡單。
當你自己跟單機遊戲的主角一樣,上能閉門造車搞出宇宙飛船,下能一年四季不用吃飯,能讀取進度有無限生命。這時候你可以什麼都不用維護,什麼責任都不用承擔了,


許久沒上知乎了,一直乏人問津的一個回答竟然獲得這麼多贊同和感謝不勝惶恐。

再次聲明這篇文章來自吳先生的博客 可不可以不愛國。評論中想要關注我的朋友關注這個博客就好。

我po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闡述觀點,無意爭論。

謝謝大家。

修改於2014.5.23

............................................................................................................................................

「中國的愛國主義者的最強音是:你生在這裡,就要愛這個國家!——這屬於霸王條款,無效。你生在豬圈,不需要愛豬圈,除非你是豬。」這是連岳發的一條微博,結果引無數英雄競謾罵。此事證明了兩點:一、熱愛豬圈的大有人在;二、熱愛豬圈的人還不許別人不愛這豬圈。

用豬圈來比喻國家當然是不妥當的,因為沒有那麼大的豬圈。好吧,不說豬圈,說愛國。

其實,在那塊紅布下長大的人,誰不愛國呢?我小學是優秀的少年先鋒隊隊員,我初中是班上第一批入團的三個人之一,我高中一次學校作文競賽中曾寫過一篇《我最崇拜的人:毛澤東》。雖然我比郭敬明那種「中國腦殘粉」略好一點,但升國旗時也曾激動,聽國歌也曾澎湃,奧運奪金也曾自豪,看新聞聯播也曾驕傲。是的,跟所有人一樣,我也曾是愛國兒童,愛國少年,甚至是愛國青年。

只是,再美的夢,終究也有醒來的一天。而今,我常常很想像北島那樣吶喊一聲:「告訴你,世界,我—不—相—信。」

不要因為我生在哪裡就讓我愛哪裡,我的愛憎請由我自己決定。如果我生在豬圈,我不會愛它。我生在朝鮮,我不會愛它。我生在晚清,我也不會愛它。我只愛自己相信的東西,包括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書,一些音樂。

後來加入美國國籍的德國文豪托馬斯?曼曾經說過說:「我在哪裡,哪裡就是德國。我帶著德意志文化。」祖國,不是你出生的土地,不是政治地圖上的那個板塊。祖國是文化的共同體。我愛不少中國人,我愛不少中國的自然風貌,我比很多人更愛中國的書,中國的歷史。——所以說,我其實比很多人更愛國。

我們活在哪裡,文化就在哪裡,但祖國未必在哪裡。我的祖國是我認同的文化的承載地。

當然,更重要的是——價值觀。我是一個成年人,我是一個曾經被洗腦,現在很想醒來的成年人,我有自己的價值觀。請允許直接說一句:我認同的價值觀在哪裡,我就愛哪裡。我認同的價值觀其實只有一句話:人的權利得到保護。

另外拜託,除了我的媽媽之外,我沒有沒的娘。貴黨不是我的媽媽,所謂的祖國也不是。我媽媽生了我,養我長大,給我學費,為我看病。對我來說,別的所有自封的媽媽,都不如一瓶老乾媽。

祖國不是我的媽,其它國家也不是。我不愛豬圈,並不表示我想做牛做馬。其實,我就想做一個能夠獨立思考、有自己價值判斷的人而已。

有人問我懂不懂Country、Nation和State的區別。拜託,我愛讀書,這些我都懂。但是,不要因為你愛寵物就強制要求我也愛,不要因為你不吃豬肉就要求我也不吃,不要因為你生在這塊土地上就命令我也愛它。不要因為有人和你的價值觀不一樣,就先將自己設定為正面人物,而將別人打入另冊。你可以愛你的國,但應該接受別人不愛他的國。你有愛國的權利,但別人也有不愛國的權利。

伊麗莎白女王二世說,「正的愛國主義不排斥對於其他人的愛國主義的理解。」托馬斯.傑弗遜說,「異議是愛國的最高形式。」

不愛什麼,並不表示就要傷害它。我不愛寵物,但我不會虐待或殺害它們。相反,我欣賞疼愛寵物的人。同樣,我有個朋友不愛小孩子,但他也不會拐賣或毒害他們。某個人不愛國,並不表示他要賣國或叛國,不表示對其它國家搖尾乞憐。愛,或者不愛,僅此而已。

約翰?斯圖亞特?密爾在《論自由》里說:「比起個人來,時代更容易出錯。因為每個時代都有很多種看法,在隨後的時代不僅會被認為是錯誤的,簡直就是荒唐的。」看到很多人的言行,我在想,這個時代是不是出錯了呢?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出錯了。但即使如此,我也不會叫囂著跟我意見不合的人滾到月球上去。

然後……假如你有一個孩子,假如你可以自由為其選擇國籍,你會選擇那裡,嗯?你問我?我想做一個心靈自由的人,我也想我的女兒做一個心靈自由的人。

冉雲飛先生說,「在言論自由的民主國家,聖化愛國主義都是不得體的放棄理性,何況是毫無選擇地被有司進行愛國主義灌輸?」「國家只是個人利益、族群身份、文化認同的利益共同體,不是一家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更不是一個拿來聖化,唯我獨尊、不可批評的東西。」


謝謝邀請,

說一個故事給大家聽:

我生活在一個小區里。這個小區有很多人,有很多房子。
有很多好鄰居也有幾個脾氣不好的鄰居。
我們一起生活在這個小區,這個小區有我很多記憶。我有時候會去別人家玩,也會去參加志願者打掃衛生。
我住的這個小區不是最好的,但是我很愛這個小區。
我們小區有一個物業公司。這個物業公司服務大家。但是很多事也會被我們批評。
總的來說,這個小區的人都愛這個小區,但是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物業公司。也有人因為物業服務不好就搬走到其他小區去了。

有一天,小區里來了一條狗。見到人就咬。小區物業說,我們組織幾個勇敢的人去打狗。大家因為不想更多人被傷害,就同意了物業。然後狗就被趕走了。
小區里出現了問題,只有靠物業去帶領大家解決的時候,沒有人去抱怨物業以前做的不好的事,更加不會有人說:物業不好,咱們讓狗咬我們吧。然後會有更好的物業公司來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一定要做的,除了死亡是必須的,沒有其他是必須的。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一個有無限自由的人。我們要照顧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自由。

你可以選擇罵物業公司,但是請不要罵小區。因為這個小區里每個人都是你的鄰居。

你可以搬走,但是不要把狗帶進你住過的那個小區去咬人。
你可以留下,但是除了抱怨,你能做的還有很多。

你的腳可以帶領你走到你可以去的地方。
你的嘴可以說出你的思想。
但是你的心才會告訴你你到底是什麼人。

沒有什麼事是一定要做的,但是你要做的事不能傷害別人。

這就是做事的底線。

中文不夠表達這麼清楚,我很努力了。


推薦閱讀:

人類為什麼需要儀式?
《萬萬沒想到》是「成功人士自稱屌絲來賺取屌絲的錢」嗎?
貧富人家的孩子在思維方式上有差異嗎?

TAG:政治 | 國家 | 社會心理學 | 愛國 | 愛國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