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體的「喇叭口」是怎麼回事?

橫豎撇那這些基本的筆畫的起始和收尾的地方都有一個類似「喇叭口」(如圖)形狀的東西,而不是像「雅黑」或「蘭亭黑」一樣平整。按時間論前者出現得較早。那麼「喇叭口」的形成是由於設計字型時,存在某些當時無法解決的技術疑難而作出的妥協嗎?


贊同Eric的答案,另作小量補充:

1)除了實際考量外,加了「喇叭褲」的筆劃視覺上比較生動有力,老師傅很追求「精神」的感覺,正如書法的起筆收筆同一道理。

2)若果喇叭頭大小得宜,可以既不突兀,也收「精神」之效,如Hiragino。

3)再簡潔的黑體也有喇叭頭,如信黑體,除了橫直劃垂直切口外,所有其他筆劃頭尾均不是同一大小,那是視覺修正之用 – 起筆和收筆之勢,若果頭尾一樣大小,尾部就會顯得既無力,也像縮小了似的。


添加一份答案,我們討論的結果,也可以認為是大部分轉述自Charles Bigelow,Lucida系列的設計者。

中文黑體和日文的ゴシック都是源自西文無襯線體(Sans-serif),所以研究一下西文喇叭口的成因,也許可以解釋部分原因。

選擇例子為Optima,圖見Wikipedia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0/Optima_font_sample.svg/2000px-Optima_font_sample.svg.png

Optima的筆畫中間會略收分,端頭也有凹下去喇叭口,拿來當例子非常典型。而Hermann Zapf這麼做有兩個理由

1、歷史原因:西文書法的歷史源流。

在成為字體設計師之前Hermann Zapf也是一個書法家,他的設計帶有對西文書法的理解,這一點在這裡不再贅述。和中文書法不同,西文書法使用的工具之一是鋼筆。很多書者在起筆落紙和收筆離紙的時候會比行筆更用力,可以想見,鋼筆尖受壓分開更大,導致筆畫兩端會比中間粗。Optima,Rusticana等有西文書法原型的無襯線體保留了這一歷史特色。

順便一提,很多Old Style 襯線字體如Bembo,Garamond也同樣尊重了其原型的書法特性。放大Bembo查看細節的話,底部襯線下邊並不是平的而是有個向上的弧度,而且也並不左右對稱,襯線右端也比左端要粗一些,畢竟襯線這東西最早也是手寫出來的嘛。


我加個圖吧,Rusticana from Linotype。這樣對於無襯線體的起收筆加壓這事兒就可以解釋得很直觀了
http://www.linotype.com/47246/RusticanaRoman-font.html


感謝梁海君的指正,我修改了下文法(唉我中文快廢了),加了下面這張Serif的示意圖片。雖然和黑體沒什麼關係……反正這樣大家就知道Serif這東西是怎麼寫出來的了。
圖片攝自David Harris的The Art of Calligraphy
http://i40.tinypic.com/bfi4h5.jpg

(後來Baskerville等字體雖然保留襯線,但是其實修了修,左右對稱,底邊平直。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批字體樣式不算Old Style而稱為Transtional。)

2、技術原因:基於金屬活字的字體設計。

活字印刷是一個典型的凸版印刷技術,見過鉛字很容易想像,油墨是附著在突起的字樣表面,然後向紙面施壓而轉印上去的。這個施壓過程會讓墨水一定程度地擴開而無法精準地再現字體。另外,由於液體的表面張力,筆畫中的主體區域著墨更多,而角上著墨較少。如果使用Helvetica一樣的完全幾何筆畫,最後印出來的就會比較肉。而Hermann Zapf經過多次制樣排印之後敲定的Optima設計中使用了中部收分和筆端喇叭口,可以使最終的印出成品顯得邊緣更銳利。Old Style襯線體底部襯線的向上弧度和喇叭口類似,技術上也是為了讓印出效果平直而存在的。

(字體數字化,那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筆畫收分和喇叭口的手法是從金屬活字的時代的傳承哦。另外,修正襯線為對稱且下邊緣平直的字體如Baskerville,以及完全幾何化襯線的字體Bodoni,直到Helvetica的誕生,都遠遠是在數字化之前的事情啦。大家做這種完全幾何化的現代派設計的那時候,還沒法預見之後的數字化排印吧)


同意前面幾位的回答。補充一句:我覺得一個理想化的做法是,喇叭口會隨著字型大小變大而逐漸變小,大到大標題級別的字型大小時,變成左邊的無喇叭口(或不易察覺的喇叭口)的樣式。這個,在鉛字時代就實現了的,只不過字型大小就幾種而已。新一代的中文電腦字體應該考慮這個方面了,或者至少在一個字族裡提供正文和標題字體兩種字體。

另外,關於喇叭口,其實可以脫離了原來具備的修正功能來看問題。喇叭口的存在讓黑體字的筆畫保留了一點點手書的痕迹;我覺得一個有一點書法味道的黑體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十分經典的漢儀大黑,Edward Johnston的倫敦地鐵字體。還有,從技術上看,今天的各種屏幕已經可以開始支持印刷級別精度的字體顯示了,有微妙的粗細漸變筆型的字體,會強化字體的中宮,的確會多一點視覺張力,更加「精神」。


黑體字的喇叭口問題是有歷史原因的。

在設計上原因,比如設計師為了緩和直線的生硬感覺,特意在筆畫末端加上曲線部分;再比如為了和同一系列的宋體字的『字腳』設計相協調。這可以考慮成是在保持文字整體的重心平衡不變的前提下調整各個筆畫元素之間平衡的一種設計手法。

但更大程度上,這是技術的原因。因為在數字字體誕生之前,出版行業流行的是照相排版技術。而黑體字為了保持銳利的形狀,必須進行喇叭口處理,因為照相排版是通過光學鏡頭來進行文字的放大縮小的,而光學折射往往使筆畫末端變得圓滑模糊,所以在造字的時候特地在筆畫末端加寬,使得最後照排出來的結果保持平直的形狀。

同理,一些經過優化的照排字體的另外一個特點是,筆畫交叉部分其實有特殊凹槽,這也是為了防止光學變形處理為目的的。因為如果不這麼做容易導致交叉部分發黑。

時代現在已經全面轉向數字出版,所以面臨照排字體數字化的問題。因此很多早期字體數字化的時候純粹將原先照排的原字摳出來,喇叭口一概保留。很顯然,輪廓字體在技術上不需要喇叭口來調整光學變形,而且為了保留喇叭口反而需要增加字體輪廓的錨點信息導致字體文件肥大。後來很多字體從照排轉移到數字平台的時候就除去了喇叭曲線。
完全在數字時代新創作的字體,直線化幾何風格的字體增多,喇叭口就越來越少了。

當然,一些字體設計師為了保留照排字體的復古風格,在復刻時候特地保存或者在新創字體特地添加一定幅度的喇叭口,這是另外一回事了。

參考鏈接:有喇叭口的黑一體


有一本書叫《印刷活字研究參考資料》,是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2011年6月印製的,按照此書說的,整黑一號體是最先採用「喇叭口」的字體。當時參加整黑一號體的勾線工作的陳奇瑞和許伯康認為:「字體不因纖細而失掉黑體字的莊重感,使他有一種醒目、活潑以及具有書法藝術美的感覺。」


1.帶有喇叭口的黑體是最先誕生的,說是由襯線體過渡的痕迹也不為過,本身就是比較傳統的黑體
2.此外就是最初平面印刷的時候如果菱角不處理,油墨擴散會產生墨暈,造成大片黑漬,影響識別與美感
3.第三個佐證就是電子屏幕產生之後,蘋果公司,Adobe公司,微軟公司等開始發現現有黑體並不能完美適應電子屏幕,會過黑或者過密,放大則有鋸齒,縮小則難以識別,於是逐漸開發出更適合的字體,如海維提卡之類。這也間接證實了,喇叭口黑體的開發是在此之前,是為了平面印刷所考慮的。


我知道在手機屏幕上,喇叭口是解決小字體筆畫的開始和結尾偏圓的問題。如果你看看微軟雅黑,把它縮小,例如「一」字,本來是兩端是直角的,但是縮小之後他就會變成圓角的,很不好看,所以用喇叭口會解決這個問題。


DirzztVll君說的,因為鉛字印刷的原因更靠譜。排名第一的答案說是激光照排的原因還說了一大堆都不在點子上。激光照排技術發明前的黑體就走喇叭口了。


推薦閱讀:

名片設計有什麼講究?
有哪些第一眼看到就被折服的創意海報?
你認為最好的平面廣告是哪個?
px、dp、dip、dpi、sp 等到底有什麼聯繫區別?產生的根源和設計時的影響如何?是否屏幕密度的決定原因?

TAG:字體 | 字體設計 | 英文字體 | 平面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