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包含了哪些神經活動的過程?

不太清楚關於頓悟這方面的研究,,,對這個過程也是很感興趣。但是由於條件有限水平有限,請大神們來回答。謝謝


上學期在課上老師剛好講過相關內容,現學現賣一下。想看結論請直接拉到最後(*′?`)~?
首先我個人理解的頓悟有兩類,一種是佛教術語,一種是問題解決中發生的頓悟,不知道題主指哪類,這裡只討論第二類(第一種實在不了解...)。
問題解決中的頓悟,說白了就是對一個問題,在瞬間發生的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它包含兩個方面 ,一是新的有效的問題解決思路如何實現 ,二是舊的無效的思路如何被拋棄 (即打破思維定勢)。以下介紹一些研究,探討這個過程的神經機制。
第一個直接關於頓悟瞬間的腦成像研究是我國與日本的在2004年發表的聯合成果呦~研究採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記錄了人類大腦在發生頓悟瞬間的腦區活動狀況。事實上,想要定義頓悟產生的瞬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設計了巧妙的實驗範式來「誘發」頓悟過程:
首先向被試呈現45個謎語,要求被試將每個謎語標註為

  1. 我可以理解題目也知道答案
  2. 我可以理解題目但不知道答案
  3. 我不理解題目也不知道答案

完成上述過程後, 被試進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進行掃描實驗,首先向被試呈現之前被選為第2類的謎語,使被試進入對謎語的準備與思考,之後突然呈現謎語的答案,被試通過按鍵反應回答是否理解答案,若被試理解答案,則認為被試在看到答案的瞬間產生頓悟。
實驗結果發現,相對於靜息狀態,人腦在頓悟過程中有廣泛的腦區被激活,包括雙側的額上回、額中回和額下回、扣帶前回、雙側的顳上回及顳下回、以及楔前葉和海馬等腦區。如下圖,左側是相比於靜息狀態時被試看到答案瞬間的腦區激活(t值),右側是「看到答案瞬間的腦區激活-看到題目瞬間的腦區激活」(t值)。藍線標註位置為右側海馬。由此,研究者認為,頓悟是多個腦區活動的共同成果,同時各個腦區的作用可能不同

那麼接下來就要回答剛才的問題啦~前文提到頓悟包含兩個方面(形成新方法、打破思維定式),這兩個方面分別與哪些腦區有關呢?

那麼接下來就要回答剛才的問題啦~前文提到頓悟包含兩個方面(形成新方法、打破思維定式),這兩個方面分別與哪些腦區有關呢?

  • 形成新方法

問題解決新方法的形成需要建立題目與答案間新異有效的聯繫。以往研究普遍認為,海馬是大腦中負責形成新異聯繫的關鍵結構。在這個研究中也發現了頓悟過程中海馬的明顯激活。作者認為對謎語的頓悟性解決包含將常見概念與不常見表述形成聯繫的過程,而海馬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下圖是上述研究者在另一個研究中的結果,發現海馬只有在加工與當前任務有關的關係時才活動。所以研究者認為,海馬並不是在盲目地形成新異聯繫,相反,海馬是在形成與當前的任務密切相關的「任務相關聯繫」。

  • 打破思維定式

打破思維定勢可以認為是其過程中存在對認知衝突的解決。而以往研究普遍認為,扣帶前回參與認知衝突的解決。而在上述研究中也發現了明顯的扣帶前回的活動。此外,同樣也是2004年的研究,研究者(全是中國人呦~)採用事件相關電位(ERPs)技術記錄頓悟發生瞬間的腦電活動。發現看到答案後頓悟波形圖相比非頓悟有一個在380 ms達到峰值的負向偏轉(如下圖),作者將其命名為N380,偶極子分析表明,N380的波源就來自扣帶前回。研究者認為,扣帶前回參與了思維定式的打破。此外,這個研究也說明,頓悟是個瞬間發生的過程,在看到答案之後很短的時間內就發生了。

綜上,通過上述研究,我們可以總結出:

  • 頓悟包含形成新方法和打破思維定式兩個方面,是多個腦區活動的共同成果
  • 海馬負責產生任務相關的新異聯繫
  • 扣帶前回參與思維定式的打破

【參考文獻】
羅勁. (2004). 頓悟的大腦機制 3. 心理學報, 36(2), 219-234.
Luo, J., Niki, K. (2003). Function of hippocampus in「insight」 of problem solving. Hippocampus, 13(3), 316-323.
Mai, X. Q., Luo, J., Wu, J. H., Luo, Y. J. (2004). 「Aha!」 effects in a guessing riddle task: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Human brain mapping, 22(4), 261-270.

可以看到參考文獻都比較古老且量少,且沒有把我看到的所有東西呈現出來(比如有研究認為左腹側額葉LVPFC也參與思維定式的轉移,此外還有很多後期的研究我都沒有寫...),所以這肯定只是對頓悟的一個片面甚至不那麼準確的介紹,只是希望寫出了做一個簡單的了解。我比較菜所以也許會在哪裡有問題,有哪裡不對請狠狠地拍!ヾ(*′? ˋ*)?


大致過程如下:

mPFC (medial

mPFC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中前額皮層
海馬區:是組成大腦邊緣系統的一部分,擔當著關於記憶以及空間定位的作用

C圖圖注

C圖圖注
縱軸:相應腦區神經活動同步程度,正值越大代表同步程度越高
橫軸:事件組合
圖示:紅色——頓悟前,藍色——頓悟後

詳細一點來說是這樣的
  你的腦海里有很多已經存在的記憶/線索,這裡簡化為A、B、X,這些記憶/線索之間的聯繫緊密程度沒什麼區別。你正在想一個問題,這時有人給了你一點提示L;因為這個提示,你發現原來記憶/線索A和B其實是有聯繫的,而A和X是沒啥關係的。當你發現了A和B的聯繫之後,你頓悟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記憶/線索A、B、X在mPFC和海馬區里表現為不同形式的神經活動,當你接收到提示L之後,這兩個區域內和A、B兩條記憶/線索有關的神經活動同步率提升(上圖C中AB所屬的藍柱比紅柱高),而A、X兩條記憶/線索的神經活動同步率下降(上圖C中AX所屬的藍柱比紅柱矮),結果就是你將AB聯繫在一起、將AX分割開,併產生頓悟

  這個2015年發表的研究還挺有意思的,用了遊戲模擬人生3作為研究材料,比起以往的研究都更貼近生活。另外一個相關答案可以看這裡:「直覺」的大腦運行機制可能是什麼樣的?

參考
Milivojevic, B., Vicente-Grabovetsky, A., Doeller, C. F. (2015). Insight Reconfigures Hippocampal-Prefrontal Memories. Current Biology, 25(7), 821-830.


感謝你邀請,我也不知道。


量子心理學有個說法,叫做現在不成佛,未來也不會成佛。


@真嵐
沒想到會有人邀請我回答這樣的問題。@

我不是研究生物的,也不是研究腦神經的。之所以特別說明,是因為我只能就我個人的體驗來講,不一定準確,不過看到@Ne Zn所發的2004年的研究成果,增長了很多信心,才決定把體驗講出來,但其實說實在的,講不講沒有多大的意義,你研究這個再研究得清楚,也不如親自修習止觀,來獲得最直接的親身體驗來的深刻,而且越是研究得清楚,越是不太容易獲得直接的體驗——會形成所知障。

回答一個題主的問題。
@Ne Zn說頓悟有兩種,一種是佛教術語,一種是問題解決中發生的頓悟。其實這兩種頓悟我個人覺得從體驗而言沒有什麼差別,兩種是一樣的,只不過在研究的過程中,你不容易找到象詠給明就仁波切這類的在禪修中功夫很深的人,而且因為人數有限,所以不容易形成研究數據,所以才採用「誘發」頓悟這樣的方式,但其實腦神經的反應是一樣,因為無論是哪一種頓悟,都必須處於相對靜息的狀態,唯一的區別就是有禪修、止觀、冥想等等所有類似修行功夫的人,其相對靜息的狀態更為寧靜,我猜想此時因為腦神經處於相對安靜的狀態,所以神經之間的生物電流也是相對較弱的,不是象人類在妄想紛飛的時候,那樣的雜亂。所以那是很清晰,很安寧,很安定的一種體驗。這種體驗每一個人持續的時間不同,有的人時間長,有的人時間短,有的人天生就長,有的人天生就短,這跟他累生累世的修行是有關係的,所以我常說,在人世間我們所有的一切都帶不走,但是修行的功夫是跟隨我們生生世世的,所謂功不唐捐。如果今生可以勇猛精進,念念不離當下,時時刻刻不斷地提醒自己要修習止觀,在生活中修行,那麼今生也可以達至證悟,今生也可以超越很多人,當然如果你有超越的心,那是一定無法安寧的,呵呵……這是一種矛盾,但這就是事實。

然後,這還不是頓悟,這只是頓悟前的準備工作,當心靈可以如此寧靜的時候,問題一但出現,剎那間腦神經被激活,我猜想此時的電流是非常強烈的,比妄想紛飛的時候要強烈得多,因為已經經歷過休息了,也就是靜息的狀態,特別說明一下,大腦的休息不是睡覺,而且這種極度安寧,靜息的狀態,(禪修其實跟冥想是一個意思——冥想,即讓想止息。)正是因為經歷了這樣的休息,所以估計電流是非常強烈的,當然研究顯示此時的大腦確實是多個腦區被激活,而且亮度和範圍都很大。這時就是頓悟,如果此時你心裡一直挂念著「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我在哪裡?」類似的問題,那麼那一剎那你就會知道「我」是無相,是沒有物質形態的,從來也沒來,也從來也沒去,就在當下,當下升起什麼,只要一執著「我」就出現,如果不執著,「我」就消失,所以任何情緒都是「我」,任何念頭也都是「我」,當我憤怒時,憤怒就是我本身,當我喜樂時,喜歡也是我本身,「我」是變化無常的,我是沒有固定的形態的……這就變成了佛家的頓悟。但頓悟跟涅槃還有很遠的距離,當你明白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是背誦下來,而是親自體驗過之後,就是初嘗「法」的味道,這說明你才剛剛開始摸到佛門,如果沒到這步,連佛門的邊還沒看到,更不用說摸到了。沒有到這步,你所做的所有的功課在藏傳佛法中叫「前加行」,有很多人,一輩子只做前加行,永遠都摸不到門。

需要說明的是摸到「門」,初嘗「法」味,並不是成佛,這是在中國的佛教中很多人理解得是不對的,因為自己沒有這樣的體驗,就加上了很多關於頓悟的幻想,而且是完美主義的幻想,以為頓悟就成佛了,就不要努力了,就象大乘佛法中的某些經典記錄的,放大光明了,有大神通了,能有預言的能力了等等……那是精神分裂的早期癥狀,不是成佛了,補充一句,如果執著在這種神通問題上,著相的問題上,變成精神分裂也是早晚的事情,今生不會,來生也會,要記得人類的心靈境界在生生世世的輪迴中如果沒有精進修行,就一定會退化,因為每一個人都有陋習,這種習氣會使心靈迷失。

成佛,是說無餘涅槃,在小乘佛法中要證得阿羅漢果,我個人的感覺應當是證得阿羅漢果後依然精進努力地保持正念,保持在當下,也就是說保持止觀的狀態,在禪宗稱為「保任」。
無餘是說沒有情緒,沒有知見,內心在任何時候都是安寧的,大腦在任何時候都是靜息的,但是在問題出現,事情出現的時候,立即在大腦中出現最有智慧的答案,解決問題。
所以經典說釋迦牟尼佛是遍知的,但佛不是沒事就瞎知的,只有問,他才會有答,你不問,他不答,因為你不問,沒有問題他不會象凡夫一樣沒事找事地製造問題,在沒有問題的時候,他的大腦是止息的,安寧的,靜息的狀態,也許看著是睜著眼睛,但其實大腦是在休息,然後當問題出現時,大腦立即被激活,所以在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被稱為「遍知」,也就是說這世上所有的事情他都知道,但前提是2500年前的全知道,並不是現代,不是說你在2500年前問他電腦的事情他也知道,這是完美主義的幻想,他所知道的是人類的心理,以及人類心理的運作,所以說釋迦牟尼佛、孔子、莊子、老子等等聖人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心理學家,一點沒問題。

最後,我剛一看到這個問題,真的不想回答,因為沒有意義,你知道得再多,沒有證得,還不如不知道,只會徒增傲慢,以為自己知道了,反而根本不可能頓悟,也更不可能證悟,什麼悟都不會有,只不過是記住了而已,記住是沒有意義的,除了偶爾拿出來吹吹牛,顯擺顯擺,假裝自己很牛,假裝自己無所不知,一點價值都沒有,反而形成禍害,所以是南傳上座部的經典中幾乎不會談到這種體驗,這種體驗的記錄一般在大乘佛法中,其實……個人覺得挺害人的,因為很多人就開始玩文字遊戲,假裝自己證悟了,其實離精神分裂不遠了。我之所以還是回答了,一方面是因為有人說了科學上的研究,跟我的體驗相印,另一方面是為了強調「最後」的這一段話,為了強調知道這麼多沒有意義,不如腳踏實地地禪修、止觀、冥想……

釋迦牟尼佛活著的時候,有人問過他關於宇宙的形成的問題,他一開始理也沒理,不予回答,後來又有人問,於是他說,用你有限的生命,去追究這種無限的問題,實在是人生極大的浪費和愚蠢,因為你會死的,而且無常就在身邊,這就好象一個人被射了一箭,當有人要為他拔箭除毒時,他卻固執地要問是誰射了他,為什麼射他等這類的問題一樣,在你中箭的時候,你需是拔箭療傷。2400年之後,印度又有一個聖人出現,叫克里希那穆提,他對這樣的問題講得更為準確,他說,當一個人不斷地追究那種宏大的問題的時候,比方說宇宙的形成,比方說探討證悟、頓悟的問題(這是我加的,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無數的人特別喜歡玩這個話題)還比如探討社會現象,政治等等,其實是為了逃避自我,他不願意真正的認識自己,他不願意麵對自己的恐懼、膽小、懦弱、愚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所以以此來逃避,讓自己的大腦忙一點,讓自己不要顯得很愚蠢,但其實……答案顯而易見……

OK,回答完畢,最終想要說的就是不要在這樣的問題上浪費時間,有時間研究這個,不如努力精進地修習止觀,獲得真正的體驗,而不是人云亦云,因為我說得再漂亮,也不是你的體驗,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被記憶玩弄,那時就會更為愚蠢可憐。


歷經世間冷暖
歸於我心安處
看盡世間不平
了卻茫然四顧

是為頓悟


前幾個個答案說的很細,但是那幾個研究都局限於其研究任務不同(漢字補筆,遠距離聯想)且生態效度不高。
個人覺得,頓悟與很多其他心理活動一樣是多個腦區協同的結果。儘管是羅老師等學術大牛的成果,但是這方面研究要做的實在太多。那些研究更多的不是結果,我覺得是實驗設計的思路,實驗結果顯著說服力有限。
也是這個方向的小學生,不想給導師丟人,匿了。


這個研究可以反覆測試 可以反覆成功 但是數據會大大不同 因為頓悟的種類可以非常之多 可以是思考 可以是反省 可以是痛苦 可以是空靈 可以是.........


而且每種又都分人,分情況。

比如你頓悟了藝術類的問題和數學肯定是不同的


你頓悟了苦海無涯和頓悟了人活著就要對自己好點也是不同的。

如果你指的是釋迦牟尼那樣的 那是沒有參照的 .........


哎呀你麻痹再也不回答這樣燒腦操蛋題了。


頓悟就是大腦不斷將問題在歷史經驗和腦補之間進行比對時,突然得到一個最優匹配的現象


上述答友的實驗不叫頓悟,應該叫醒悟!

頓悟是研究者經過長期思考,經驗分析仍然找不到問題的關鍵部分,而往往是在不經意的瞬間突然明白了其中關鍵的 一個道理的生理反應。發生這個反應的時候,大腦會有閃光一樣的反應感覺。

所有的頓悟都不可能通過醫學檢查和測試,因為頓悟這種人體精神上發生的事件不是所有人都會有的,只可能發生在極少數的人中間,發生時是非常隨機性的。頓悟,打個比方,頓悟就是一個人在大腦在思維上完全貫通的過程,簡單說就是人的智能的升華過程!!

而醒悟是在每個人身上都會經常發生的事件。

再舉個例子,佛說,我非我,非你,非他,什麼意思?

指佛在看問題,並給你解讀的時候,他是以,你我他之外的第四方的立場,不包含任何個人意志思維的立場上,這個立場與我你他三點組成一個立體的三角,就這一點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嗎?


我的過程是這樣的
2015.9.12.12.15,2015.9.12.12.17.9.12.15179.12135,2015.9.12.15.20

寶寶,我愛你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選擇的,這是一個輪迴,每個人都跑不掉,可是我還是選擇愛你,親愛的,我愛你!

而我是那個終結者,這種選擇留個過山車一樣,這麼年齡就起了,我知道我愛你

2015.9.13.12.15

我的頓悟過程連續持續幾個小時,最後一處是隔了一些時間,剛好相差12個小時。中間有省略一些。具體過程不細說了。


神經方面的話,發生了潛意識和主觀意識交換的現象。懂的人自然懂了,不懂的人就別問了,問了我也不說~


就像大腦中兩個一見鍾情情侶在茫茫人海中相遇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醫學 | 神經科學 | 腦科學 | 認知神經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