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還在用漢字?

韓國人主張去中國化,可是發現日本對漢字的沿用一隻都沒改變,常常在一些電影裡面看到漢字的標識,等一些日常用語。


我認為現代漢語(普通話)和日語
即便想去漢字,也根本不可能做到
就是【技術上都完全不可能】
可能很多人會用拼音寫一小段話,然後說【你看,可以看懂啊】
但是我敢肯定要去寫科學論文,法律文書,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除非你從根兒上對漢語的辭彙做全面改造

本來,拉丁字母就是適合那種輔音豐富、形態豐富的語言
漢語、日語這種在歷史演化的長河中,輔音被大砍特砍,化作聲調、高低調的語言
在用拉丁字母上本來就存在先天不適

越南語作為聲調語言,用拉丁字母,因為自己有3000個音節,用拉丁字母的確沒問題
但聲調語言的產生,反映到拉丁字母上,
等於說是把一堆輔音,變成了小小的聲調符號
本身就已經增加了閱讀理解的難度

6世紀的中原漢語,有3800個音節,
這個版本的漢語,非要拉丁化,還是可以拉丁化的
但隨著北宋時期入聲合併、消失,中原漢語音節數量暴跌
一路暴跌到20世紀的1200-1300個
這就使得各地漢語方言的【漢字依賴症】大幅升高
我認為,在12世紀中原漢語的 -p、-t、-k全部消失後,拉丁化已經從技術上宣告不可能

不要拿東干語做反例,這個東干語他不需要寫什麼複雜高深的東西
就寫寫民歌、通俗故事,文字承載量極低

日語同理,甚至更徹底
日語從很早的遠古時期,至少2000年前,就已經變成了全世界語音最簡單的語言
濁音清化、開音節化
以至於日語連很多核心基礎辭彙,都得用複合詞,比如
蛋=tamago(球兒),雷=kaminari(神鳴),狼=ookami(大神)

日語加入漢字圈,漢語辭彙大幅湧入,自然使日語從一開始8世紀就患上了嚴重的漢字依賴症
但若日語不加入漢字圈,會變成什麼樣呢?可以看看現在的紐西蘭毛利語
就是一堆特別特別長的辭彙

雖然日語從8世紀就患上漢字依賴症
日語依然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基礎音節從88個砍到67個
從而也使得日語不論是本土詞還是漢借詞,都被漢字牢牢地綁定

韓語在對待漢字上,跟日語其實是同一種路徑,本來都是既有音讀也有訓讀,
但是因為韓語有韻尾-p、-k、-r,對漢字的依賴程度遠遠低於日語
自從15世紀發明拼音後,韓語的訓讀就大規模消失了
因為朝鮮人發現,本土詞用拼音寫完全沒問題
漢借詞用漢字來寫,一直堅持到了二戰後,
到了70年代,韓國大規模普及了教育,本來百姓用的不多的漢借詞也得到了大規模普及
這個時候,就不斷地有民眾嘗試減少漢字的使用,比如嫌【經濟】太難寫,就直接寫 ??
試著試著,就發現好像大部分的漢借詞寫成拼音也是可以的
所以韓語就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了
現在韓語基本上只有在非得用漢字才能表達清楚的地方,才會把辭彙寫成漢字

日語其實也想像韓語這麼做,但日語的語音過於簡單,被漢字綁定,
所以日本人這麼做的空間很小,目前漢借詞只有極少數諸如 きれい(綺麗)這種詞一般是寫假名
本土詞的話,寫成假名的會稍微多些(如代詞),但絕大多數實詞還是寫成漢字的

總的來說,越南語是可以完全去漢字的,
漢語保留-p、-t、-k的方言 如 粵語、閩南語,也是可以完全去漢字的
韓語比較特殊,基本可以去漢字,但因為沒有聲調,很多漢借詞和人名又需要藉助漢字來輔助表意
而90%的漢語方言(包括普通話),和 日語,都已經被牢牢綁上了漢字的戰車

以上是技術角度,此外還有道德角度、歷史階段角度

從道德角度來說,中國人也不可能接受自己的姓氏跟別人的姓氏合併
光是這一點,就連漢字的進一步簡化都阻止了,遑論拉丁化
而且這幾年,中國為了尊重姓氏,恢復了很多異體字、繁體字
比如 鍾-鐘(鍾);甯-寜(寧);於-於;等等

從歷史角度來說,石油時代,各個社會都大規模普及了識字率
中國最晚到70年代初已經全面普及了識字率
這之後,已經沒有人有辦法再對文字進行大規模的改動,因為民眾都已經習慣了
兩岸如果哪天統一,台灣的繁體字還能不能用下去,也會吵翻天的
拉丁化之類的問題根本就是被掃進塵埃、無關緊要的了

以上三個角度
最後還是要慶幸一下,機械打字的時代很快就過去了
否則那個時候,打漢字真的太坑了


目前唯一的答案說得都是事實,不過個人感覺有點答非所問。

日本沒法跟韓國一樣放棄漢字,我個人理解,是因為這樣做會亂套。


舉個例子,こうてい這個讀音,對應的詞(常用)有工程、公邸、皇帝、肯定、高低、航程。如果不寫成漢字,根本無法區分。這類詞同音不同意的詞在日語中還有很多,雖然很多這類同音詞之間的意思差的比較遠靠著語境能大致區別,,但是意思相近的也不少,比如こうてい對應的行程和航程。不寫成漢字,真心會亂套。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日語的音太少了。學習日語,要從五十音圖學起。雖然日語的音其實沒那麼少,但是跟有音調,母音和輔音都大大超過日語的漢語,以及輔音位置遠遠比日語自由的印歐語相比,還是少的可憐。


在這種情況下,要表達跟漢語和印歐語一樣的信息,日本人能採取的策略有兩種。一個策略是增多每個單詞的音節個數。採取了這一點之後,日語語速成為了世界第二快的(第一不知道,這是從某還算靠譜點的同學那裡聽來的)。


另一個策略是在不至於混淆的情況下,讓一個或者一組讀音意思變多。所以熱い、厚い這兩個差意思的比較遠的辭彙,有相同的讀音。而且,有很多詞,是日文從中文引來的,日本人參考引入時,中文中這個詞的讀音,為這個詞加上了日語讀音(比如我說得那一大堆こうてい)。因為日文中根本沒有跟這個詞對應的詞,他們無法自己給這個詞編個日語特有的讀音。而由於日文音少,所以這些我們看來發音完全不同的詞,在他們取了最相近的日語發音之後,也都一樣了。這些詞,不寫成漢字,就算結合語境,有時候也很難分辨(不過我們漢語的音太多,而且還有聲調,一般還是能區分的)。


第二個策略,以及大量引入漢語詞的歷史決定了日本人不得不使用漢字。


遷移一下,假如我們中國人不用漢字,只用拼音,那麼,句子大概會變成這個樣子:


jia3suan1shi4yi3suan1,yi3suan1shi4cu4suan1

(甲酸是蟻酸,乙酸是醋酸。高中的時候想到的冷笑話,現在想想真心冷啊)


例子是很垃圾啦,不過我是想說明,就算是我們中文,也是有可能弄混的啊,何況日文。他們是真的不用漢字不行。


比如,校內寫生大會,如果不用漢字的話,就會產生微妙的誤會。
只要這種誤會一天不能解除,就得繼續用漢字。


首先,日本現在沿用的不是「中國的漢字」,而是「日本漢字」。

所謂日本漢字,就是在中國漢字的基礎上,由日本人進行重新構詞,賦予新意而產生的漢字詞語。

從歷史上講,日本最早是幾乎原封不動的將漢字從朝鮮半島學來,然後逐漸在貴族階級自上而下的普及開來。對於當時的日本(也包括朝鮮)來說,通漢字就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就像是英國最早上層流行法語是一個道理。

不過漢字的使用也有麻煩。中國人是漢字和漢語彼此對照匹配來使用的,而日本語則跟漢語有天壤之別,所以後來慢慢加入了片假名平假名來輔助寫作和閱讀,功能類似於拼音。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舉國掀起脫亞入歐的狂潮,西方著作經典等紛紛流傳入日本。在翻譯這些內容的時候,由於很多概念都是聞所未聞的,所以翻譯家只有深造一個新詞來表達西方流入的新概念。很多那一時期發明的詞現在不僅在日本使用,在中國也在大規模運用。

比如「社會主義",由福地源一郎在1878年首次以漢字構詞翻譯引進日本,再比如 "共產黨",是日本最早的社會主義者幸德秋水以漢字構詞翻譯,而後又被中國的社會主義者陳望道、朱執信等人引入國內。

有的人可能會問了,中國為什麼沒有人翻譯這些詞呢?其實是有的。清末就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到了新文化運動就更加流行外來語了。可惜的是很多中國人翻譯的外來詞都沒被採用,反而是日本版得到了流行。關鍵原因在於中國人的翻譯過於考究和復古,而日本人更傾向於實用。比如evolution,嚴復先生翻譯成「天演」,而日本人則翻譯成「進化」;之前提到的社會主義,則被康梁二人譯為了「人群之說」。。。當然也不是全部照搬日本人的翻譯,比如麥克風什麼的還是中國人譯的。日本漢字對於中國現今使用的漢字也有著驚人的影響,有統計說社會學科學領域七成的漢字翻譯都是引入的日本漢字。舉個最奇葩的栗子,「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了中華是漢語自古有之的,「人民」和「共和國」都是日本人譯的日本漢字。。。題主現在還覺得是日本人沿用中國的漢字么。。

當然,雖然日本部分人士從明治時期到現在叫囂了N年的廢除漢字活動,但是漢字依然堅挺在日本的字裡行間。很多日本人甚至覺得平假片假不正式,漢字才顯得尊重和莊重,這就是為什麼越是正式的場合漢字的使用越頻繁。當然大趨勢上漢字的使用應該是在遞減的,私以為這是由於新一代日本人途方便吧,畢竟漢字比較難寫難記。

除了現代社會日本街頭處處可見漢字,文物古迹上漢字就更多了(因為古代漢字是官方指定字體嘛。。)。到日本玩之前特地背了台大單反,出行前臨時抱佛腳背了兩天說明書,到處拍照練手。我最喜歡的就是拍漢字。而且日本人很重視字體,無論古今,都很能展現漢字之美。

姑且稱之為漢字系列:


郵便

郵便


萌菜 江戶盆栽

萌菜 江戶盆栽

盆栽 營業中 萌菜工房

盆栽 營業中 萌菜工房

銀座 8丁目

銀座 8丁目


金龍寺 雷門

時代屋

時代屋

戀愛成就

戀愛成就

最後尾 (秋葉原AKB48劇場外排隊買票的宅男們。。牌子是此處是隊尾的意思)

最後尾 (秋葉原AKB48劇場外排隊買票的宅男們。。牌子是此處是隊尾的意思)

車止

車止

淺草

淺草

淺草(二)

淺草(二)

忠犬八公

忠犬八公


清水寺中的繪馬

清水寺中的繪馬

大阪街道里的漢字

大阪街道里的漢字

流浪漢與漢字告示

流浪漢與漢字告示

冰 (偽文藝青年出鏡 PS:銜的是冰棍不是煙。。PPS:沒錯我是故意不看鏡頭的。。)

冰 (偽文藝青年出鏡 PS:銜的是冰棍不是煙。。PPS:沒錯我是故意不看鏡頭的。。)

總結:拍文藝漢字的訣竅在於大光圈加暖色調,技能get~

另外推薦個NHK的科普節目,幫助你了解日本漢字:
視頻封面NHK 日中兩千年漢字的交流-日本漢語的形成視頻彈幕愛好者請點擊這個版本:日中漢字的交流:日本漢語的形成

11.24補:
有的評論不同意這種意見,我最後闡釋一遍不能以漢字的很多字型和字義依然在日本流傳就堅持日本在沿用中國漢字。」沿用「的含義我理解應為基本上不加改變的基礎吧,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日本漢字「雖發源於中國古漢字(不是簡體字),但是其用法讀音甚至字型都經歷了很多改造,特別是明治維新之後。我認為日本漢字應該屬於發源於中國漢字的一種亞文化,屬於在中國漢字上派生出來的分支,沒必要頑固認為他們還在」沿用「中國漢字。這裡的漢字值得不僅僅是單個的字體字型,更加包括載體所表達的一系列文化延伸。我也沒時間一一回復討論了,這就算是統一回復一下了。不認同也沒什麼關係,個人有個人的看法本來就是件正常的事。

11.27補:
關於為何漢字仍然在日本使用,邀請@LokiWoo 寫了個補充。如下:

漢字之於日語,實質上是骨骼之於身體的關係。甚至可以說,倘若漢字被廢止,我們今日看到的日本文化也將消失殆盡。

關於漢字傳至日本的歷史,很難有一個準確的定論。較為大眾所接受的一種說法是在公元六世紀中期,當時的百濟國(B.C.18-660,與高句麗、新羅並稱朝鮮三國)佛教僧侶向日本傳播佛教而被引入。與大眾所普遍認知的隋唐相比,其實百濟對日本的影響更為直接,甚至向當時的大和朝廷(ヤマトちょうてい)傳播了論語及千字文等重要著作。


而此後,為了方便朗讀經文、閱讀史書,各代天皇攜僧眾編篆了《萬葉集》(「萬葉集」),將每個漢字不拘泥其涵義地標上讀音,而音標則來源於漢字本身。此後的平假名(ひらがな)、片假名(カタカナ)正是起源於萬葉假名。與今日相反的是,當時作為官用假名的是有「男假名」之稱的片假名,只有在傳唱和歌或其他非公場合方可使用平假名。


擇漢字草書或偏旁部首而成的假名,在日本文化中起到了推進作用。使非上流階級,尤其是女性得以閱讀漢字。從漢字而生,以輔其為道,假名與漢字的關係不可不說是唇亡齒寒。二戰結束後,在日本正式投降至《舊金山條約》生效期間(1945-1952),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eneral Headquaters)在日本實施了時長7年的軍事佔領。在此期間,教育、政治、經濟、農林等各領域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文化方面,GHQ以「防止軍國主義復燃」為理由,曾發布定英語為公用語的文書(1945年9月2日,「三布告」,發布翌日10時前白紙撤回)、解散或禁止「民族主義的」劍道、歌舞伎、神道等日本傳統文化、毀滅有關書籍經典(下令東京大學文學部教授選取約8千冊的歷史關係文獻進行焚燒及沒收),意圖以摧毀靈魂的方式控制日本。1946年3月,受GHQ邀請的美國教育使節團發表報告(「第一次アメリカ使節団報告書」第一次アメリカ使節団報告書)聲稱漢字及假名的使用不利於教育普及,應全部廢除轉而使用羅馬字標註。同年四月,小說家志賀直哉指出,日本無望成為文化大國的主要原因在於「不完全且不方便」的日本語,應廢止使用轉立「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法語」為國語。其言論發表不久即在文學界引起激烈討論,以蓮實重彥為首的擁護派,丸谷才一、三島由紀夫為首的反對派紛紛執筆以戎。三島由紀夫更公開批判「聽聞有作家呼籲立法語為國語,惶極恐急」(「私は、日本語を大切にする。これを失つたら、日本人は魂を失ふことになるのである。戦後、日本語をフランス語に変へよう、などと言つた文學者があつたとは、驚くにたへたことである」)。1946年11月16日,內閣發布「當用漢字」,劃日常使用的1850個漢字為可使用範圍,並多同音漢字為一字,規定多讀音字的唯一讀法等。而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混寫」,如「改竄」「牽引」「煤煙」「漏洩」等包含非當用漢字的辭彙,強制使用「改ざん」「けん引」「ばい煙」「漏えい」的寫法,以不需標記注音假名從而節約成本為理由,各類大眾傳媒亦接受了這種寫法。這恰好解釋了為什麼今時今日,依舊常能見到漢字假名各寫一半的奇怪寫法。


1956年7月5日,國語審議會(國語審議會)發布了報告《同音漢字轉換寫法》(「同音の漢字による書きかえ」),詳細備註了受漢字簡化影響的辭彙。如書簡(書翰)、知恵(智慧)、扇動(煽動)、英知(叡智)等,這些由中華漢字而生,受洋夷之亂,到如今面目全非的日本漢字們,終於得以證其真身,並非偷來竊來之物,可惜顛沛流離,落了個殘缺下場。


漢字作為現今唯一尚在使用的語素文字,其影響之深遠廣闊不可計量。而軍事鬥爭正好利用了其卓越之處,企圖以各種方式阻止漢字的流傳繼承。無論文學大家、政治領袖、軍事元首,對漢字的否定觀點在今日看來幾乎是難以理解的。撇開越南、朝鮮不談,單單停止漢字義務教育的韓國亦開始檢討此行為的消極影響。受漢字文化影響而成長的國家,企圖以廢除漢字來擺脫受中華餘蔭的印象的話,與自斷手足又有什麼分別呢?


在寫此補充的過程中,亦同日本人討論過漢字問題,一位朋友的回答十分有趣「日本文化是由假名和漢字同時構成的,倘若其中任何一個消失,剩下的那個都會孤單得很呢。」


1)漢字在日本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日本的重要典籍和文物,都是用漢字載錄的,廢棄漢字,等於切斷歷史,使日本人與他們的傳統文化隔絕。再說,「漢字跟儒家有關,跟忠君愛國有關,廢了漢字可以動搖日本的國體,天皇的名字,祖宗的名字,就是用漢字寫的,廢了漢字就是數典忘祖。」

2)日文的同音詞太多,同樣的讀音,往往可以寫成幾十個漢字,例如讀作「しげる」的漢字就有「繁、盛、秀、茂、薰、申、重、殖」等42個。讀作「きこう」的詞有「機構、機甲、気候、季候、奇功、奇效、紀行、起稿、寄稿、寄港、帰港、帰校、帰航」等寫法,只寫作「きこうする」,究竟是「帰港する、帰校する、帰航する」,還是「起稿する」,就混淆不清,如果寫成漢字就不會發生誤會了。又如讀作「かとう」的姓氏,就有「加藤、川藤、賀東、河東、鹿頭、加島、荷塘、香登」等34個,要是只寫假名或羅馬字,是很難分辨的。據統計,日語的同音詞約佔日語辭彙的36.4%,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比例,如果廢棄漢字,許多日語辭彙就要發生混淆了。

3)漢字是具有形、音、義的表意文字,它在日語中作為表意文字使用起來,極為簡潔精密,有時只從字形或字義就可以了解它的意思,例如英文的「Hemolytic Strepococcus」,即使是受過大學教育而又操英語的人,未必曉得它的意義,而日文的對應詞是「溶血性連鎖球菌」,或簡稱為「溶連菌」,對於第一次碰到這個詞的日本人,一看之下,就可了解大半了,因為「溶血性」的意思是指「能破壞血液細胞」的物質,「連鎖球菌」是指一種形狀「象鎖鏈的細菌」。又如「みる」這個詞,漢字有「看、見、観、視、診」等多種寫法,而每種寫法都表現著思想上的細微差別,它是漢字文化的精華。這種細微差別,作為表音文字的假名是表現不出來的,漢字這種精密的表現力,正彌補了表音文字的不足之處。

4)漢字在創造新詞方面,有很強的優越性,幾乎每個漢字都可以作為日語辭彙的構詞成分;例如漢語中的哲學、物理學、銀行、簿記、公園、理髮、取消、憲法、列車、地鐵、神經、重心、分子、所得稅、辯證法、可變資本等等,都是日本人創造的。據統計,現代日語中,漢語辭彙約佔47.5%,幾乎達到日語總辭彙的半數。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來出現了許多在漢語名詞或動次之後加上「化、性、度、形、點、品」等等的詞目,例如:簡素化、多機能化、將來性、耐環境性、知名度、高密集度、補償形、不飽和形、問題點、最悪條件點、半制品、規格品等等,以上這些加有「化、性、度、形、點、品」的漢語辭彙,可以說是帶有壓縮性質的一種語言,它使文章簡練明確,是當代日語運用漢語辭彙構成複合詞的一種重要方法與動向,這一再證明漢字之不能廢。

5)根據一般的經驗,漢字一旦熟認以後,腦神經馬上就會起閃電式的反射作用而得其意義,拼音文字因為不能形義結合,見到這種字必須經大腦緩慢轉駁而生反應作用,才能知其意義。日本火車駕駛員的親身經歷體會,有力地說明了這點。在火車快速前進時,看到漢字地名可因神經的閃電式反射作用,而即刻頓悟地名的含義,拼音地名則因必須經過緩慢的神經反應作用,有時快車衝過了好幾個車站,才想出前一個地名的含義。因此日本交通部曾一度廢棄漢字而改用拼音地名,後來在不得已之下又恢復了漢字地名,這是現實生活中,證明漢字不能廢的原因。

Ref.
『新中日簡體字研究』謝世涯(語文出版社,1989)


直接回答題主關心的問題.
1.日本對日本漢字的使用是一直有變化的.
就如同中國漢字採用了簡體字,日本也採用了日本的簡體字.而且日本簡化漢字的方法啟發了中國簡化漢字.
港台字體/日本簡體化體/中國大陸簡化體: 窗 窓 窗 龜 亀 龜
2.日本有當用漢字,數量大約在1800字左右.此外的字一般新聞出版物不使用.
拉致(中文無此寫法,意思是綁架人質) ら致
3.日本有自己的國字,自己創造的日本漢字. 峠 凪
當然現代我們使用的漢字不也是有變化的嗎?我們讀民國的文章,就如同日本人讀明治時期的文章一般,有知識的人能讀懂,但不能完全明白.
再往古代說那沒什麼意思了,不學習你能讀明白古文嗎,日本人也一樣,看不懂.
再說一個趨勢,日本人現代使用的片假名詞語多了很多,主要是由於文化影響.飲み物(飲料)可以用同語義的ドリンク代替,更多的是沒有漢字的單詞出現,比如テレビ(電視),很多辭彙已經不使用漢字詞語表達了,完全就是音譯片假名詞.這種趨勢不會減緩,只會增加.這其實就是去漢字的緩和版本,不是嗎?
最後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不廢棄漢字.實際上的困難是,
1.漢字詞語沒有對應的其他表達方式.只是把漢字變成假名對日本人來說其實沒有區別,日本低幼畫冊就都是假名.
隨之而來的是習慣的改變.我用拼音寫回答,你願意看嗎,一樣道理.成年人看全假名也不是那麼舒服.
2.漢字表達意思,單位信息量大.日本的新聞標題或者電視上的標識都多用漢字,簡潔高效.這是漢字的優勢,假名替代不了.
說到底,習慣使然.我使用"禮拜天"這個詞,跟我做不做禮拜沒有關係.同理.


「言文一致」是漢文化圈的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在近代文字改革上都要面對的共同而且嚴重問題。傳統漢字體系以文言為載體輸入東亞周邊國家(如儒學經典),而這些文字不能夠書寫東亞各國的口語。僅僅對於中國而言,近代傳統文言與口語就已經嚴重脫節,而不用說東亞文化圈其它非漢語國家。在東亞各國的近代化過程中,靠傳統漢字體系書寫的文言支撐的封建貴族官僚教育體系在各國崩塌(如中國清末科舉制度的廢除),開啟民智的大眾現代科學教育體系需要建立,如何用字面語有效表達和傳遞信息,言文一致成為東亞各國迫切的問題。當然這個問題擺在各國前面,大家都在嘗試。所以我們看到中國近代的白話文運動和廢除漢字運動的滾滾浪濤,以及最後拼音化和簡體化 、朝鮮彥文的興起和漢字的完全廢除、越南字喃漢字的廢除和拉丁化的開始。

回顧近代日本漢字改革史,也有大量的不同的嘗試,有主張廢除漢字的、有創造新文字的,有主張使用羅馬字、有主張全部使用假名的,有減少漢字的、當然也有漢字不可廢除論者。沒有也沒有任何一方達到主流。最後日本選擇是的折中,漢字簡化的同時用當用漢字表限制漢字數量,個人認為有歷史的偶然也有必然,與日本對漢字的運用和依賴程度較深有關。


一張韓國網民做的圖解答你的疑問:

以上所有這些詞,在日語里讀音都一樣:こうしょう


來源:http://blog.livedoor.jp/kaikaihanno/archives/41692107.html (韓國網民做的圖,日本網民轉載到自己的博客)

當然,韓國網民雖然嘲笑日語音系的殘廢,但也不喜歡漢字,他們覺得漢字太複雜太麻煩,諺文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文字(並且他們還常常把語言和文字搞混)


原因不在語言本身,而是十九世紀以來東亞各國社會政治文化轉型的路徑不同。

同樣受西方影響,日本是新興的帝國主義,是成功的一方,成功者會保守一點。

而韓國(朝鮮)中國是失敗的一方,對古代傳統的態度就更負面更激進。

像中國自己,鼓吹廢棄漢字的潮流一直延續到計算機時代,而現在復興了,經濟騰飛,國力日增,不就轉而開始鼓吹恢復繁體字了?

在朝鮮,問題的性質更嚴重,漢字不僅是落後的傳統,還和異族壓迫緊密相連(清朝宗主,日本殖民),看漢字和中國人看辮子的態度差不多。所以一擺脫日本殖民地的地位,韓國立刻廢除漢字。


這樣的話,下一屆的校內寫生大會還能不能辦呢?


參照韓國作死去漢子,人民語言能力下降,考慮恢復學校教授漢字


首先要從韓日語言的區別來看。韓語發音比較複雜,日語過於簡單。日語如果放棄漢字一會增加歧義,如こうてい せいこう,沒有漢字很難確定意思。另外也會嚴重影響閱讀效率。


韓語的發音就比較複雜,沒有漢字遇到的歧義比日語少的多。此外韓語中不存在訓讀漢字,寫漢字就一定是漢字詞,所以漢字適用範圍也比日語少。
所以日語客觀上就比韓語更難取消漢字。


有漢字:貴社の記者が汽車で帰社した
無漢字:きしゃのきしゃがきしゃできしゃした


因為日本是一個沒有內核文化載體的悲哀民族。
我說這話可能會引精日群起而攻之?
日語從假名,片假名,到漢字,全部都是中國來的,如果他們想去中國化,去漢字化,那日本自己除了說還剩下什麼?
日本是很可憐的完全沒有自己文字的國家,甚至連拼音都沒有。
如果日本要奉行民族主義,把中華文化的影響都趕到一邊,就得重新創造文字,並且禁止和服,拆掉所有古建築,等等。。。。

不細思恐極嗎?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咳~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咳?


ni wen wo wei shen me ri ben hai zai yong han zi? wo jue de zhe ying gai shi yuan yin zhi yi ba.


因為同音字問題和閱讀效率問題,漢字是難以捨棄的。
現在有方便的漢字轉換軟體,漢字的(書面)使用甚至增多,參見輕小說中各種奇葩的名字名詞。當然手寫時漢字使用率更低了,因為不常用漢字根本沒人記,我就是典型的會認不會寫(有時還不會讀)。


因為同音字太多了,生活中還好,到了一些關鍵領域,如法律什麼的就容不得。你看eva里,顯示屏上是能用漢字就用漢字的。。。


因為日本不是韓國...


日本文化算是中國文化的分支,正如你可以說和服基於唐朝服飾改良,但卻不能說和服即漢服,何況在中原文化傳入前,日本已有本土的一些文化存在(但應無文字) ,當下日本無法捨棄漢字,但漢字並非漢語,漢語又並非我們單一使用的普通白話,日本學習的是百年,千年前的古中國,但學成後,兩邊文化與語言都處於學習探索,不斷傳承的狀態。正如中原帝國末年女性裹小腳,男性留長辮這類奇風異俗,日本確實是一點也沒有被影響。我並不精日,同時個人很反感那個軍國主義的日本帝國,但同時又對於不斷學習,謙虛謹慎的日本國有些許敬佩,落後就必定挨打,我從不怪罪鄰國的欺凌,只痛心本國之遲鈍,改革之緩慢,不識他國綏靖。日本語起碼近二十年都無法改變漢字的嵌入使用,而逐漸崛起的中國希望能再從文化上與周邊國家友好的交流,漢字圈復甦並不是不可能,那個書面漢字國無隔閡的時代,雖然止步於黑船之前,但誰又能知道未來是否會重現,只期待放開手腳以及大中國意識形態的統一。


推薦閱讀:

如何解讀類似「??????」的文字?

TAG:語言 | 文化 | 語言文化 | 日語 | 辭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