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覺得心裡不緊張,卻一直顫抖,停不下來,為什麼會這樣啊?

當著很多人在台上做展示的時候,明明知道結果不重要,沒什麼好怕的,思路很清晰,大腦一點都不空白,可就是一直抖停不下來,說話不結巴,但帶顫音(純物理問題)……應該怎麼辦啊?本想開心的開個音樂會演個節目的時候也是吹了一堆沒必要的顫音&> &< 而且與其說是緊張,不如說是像膝跳反射那種感覺?上台且台下人很多(大概&>20人的時候)就會抖,意識到自己在抖,卻覺得莫名其妙,無法理解自己為什麼在顫抖。感覺抖動很討厭,妨礙了自己,很努力的反抖動,可就是停不下來,像是痙攣了一樣QAQ 為什麼會這樣啊……我該怎麼辦才好啊?


謝 Fluoricia 邀

amp;

&

要系統性的理解題主的問題,先要看看緊張(Anxiety)發生時的神經內分泌情況,作為問題的最基本緣由。

1.緊張時的神經興奮與抑制(神經內分泌)
在興奮與抑制方面,人的精神狀態要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以使人體能正常的運作。一旦受到外部或者內部因素的影響,躍離常態,就會使我們的精神失去平衡(Harmony)。在興奮方面的表現可能有 緊張、極度高興或悲傷、仇恨/暴力/狂躁 等,在抑制方面的情況則有 抑鬱、醉酒、嗜睡等。在這兩種失衡情況下,我們人腦的神經認知機能都不會正常的工作,對身體的操控能力都會下降。其根本原因,在於神經內分泌情況的失衡[1]。


在緊張時,人腦神經內分泌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種氨基酸類神經遞質的分泌變化:谷氨酸(Glutamate)和γ-氨基丁酸(GABA,具體來說是GABA_A)[2-3]。其中谷氨酸(味精的成分)作為 興奮性神經遞質,而GABA作為 抑制性神經遞質 (可作為鎮靜劑)。

在緊張狀態下,谷氨酸的分泌水平會增加,而GABA的分泌水平會降低。這使我們的神經系統上升到高度興奮水平,這也許是生物在數億年的形成和進化過程中發展出來的一套應對危機的機制,即 「打或逃」 (Fight or Flight)[4]。在該種興奮狀態,我們不僅對聲音、光與色、更敏感 (基礎知覺),對別人的 讚美/批評 評價(高級知覺)也會更敏感。但是這種敏感並不一定會造成理性的反應,反而是多會造成匪夷所思的反應,比如 對緊張當事人的讚美,很容易被理解成諷刺和挖苦,反而讓當事人更緊張;在危急狀態下,保護孩子的雌性動物會奮起反擊比她強大的多的敵人[5]。

在緊張狀態下,谷氨酸的分泌水平會增加,而GABA的分泌水平會降低。這使我們的神經系統上升到高度興奮水平,這也許是生物在數億年的形成和進化過程中發展出來的一套應對危機的機制,即 「打或逃」 (Fight or Flight)[4]。在該種興奮狀態,我們不僅對聲音、光與色、更敏感 (基礎知覺),對別人的 讚美/批評 評價(高級知覺)也會更敏感。但是這種敏感並不一定會造成理性的反應,反而是多會造成匪夷所思的反應,比如 對緊張當事人的讚美,很容易被理解成諷刺和挖苦,反而讓當事人更緊張;在危急狀態下,保護孩子的雌性動物會奮起反擊比她強大的多的敵人[5]。


2.緊張時的運動控制
緊張狀態的神經內分泌變化會改變大腦的運動控制情況,主要機制在於改變小腦的神經細胞運動調製情況。要理解這一機制,先得了解一點小腦的結構。

小腦皮層可分為三層,依次是最內層的小腦顆粒細胞層(顆層,granule cell layer),中間的浦肯野細胞層(Purkinje cell layer,下圖中褐黃色細胞;該層非常薄,僅有一層細胞)和外面的分子層(molecular layer)。

顆粒細胞(granule cell)非常小,胞體直徑僅5-8微米,是最小的神經細胞之一,而且分布非常密集。小腦的神經元細胞大部分是顆粒細胞,並且小腦的顆粒細胞數佔全腦神經元數量的大概50%(500多億個)。在功能上,小腦並不是命令的發出方,而是大腦和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發出的命令的調製者,並且接收肌肉和肌腱等的信息,調製後發送給大腦。

顆粒細胞(granule cell)非常小,胞體直徑僅5-8微米,是最小的神經細胞之一,而且分布非常密集。小腦的神經元細胞大部分是顆粒細胞,並且小腦的顆粒細胞數佔全腦神經元數量的大概50%(500多億個)。在功能上,小腦並不是命令的發出方,而是大腦和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發出的命令的調製者,並且接收肌肉和肌腱等的信息,調製後發送給大腦。

小腦的神經元間連接模式非常簡單而且統一,

小腦的神經元間連接模式非常簡單而且統一,小腦中數量占絕大多數的顆粒細胞僅僅是把信號傳遞給浦肯野細胞,然後用於輸出,而小腦中的浦肯野細胞僅僅有大概一千五百萬個[6].

為了接收大量顆粒細胞傳來的信號,浦肯野細胞有著神經元細胞中最為複雜的樹突結構[7].

為了接收大量顆粒細胞傳來的信號,浦肯野細胞有著神經元細胞中最為複雜的樹突結構[7]. 小腦是人體的運動調製中樞,而浦肯野細胞是小腦功能中最為重要的核心環節。作為神經遞質,谷氨酸和GABA的變化也會改變浦肯野細胞的反應[8-10], 即同樣分別表現為對浦肯野細胞的興奮和抑制作用:

緊張時候的興奮狀態會是浦肯也細胞放電增加,相當於減小大腦的運動的反饋控制系統中的阻尼 (damping ratio, ζ) [11]

這會使輸出信號中的高頻成分增加,對於我們的運動控制,則表現為可意識到的抖動 (聲帶,肢體等)。拓展來說,對於阻尼增加的情況(神經抑制),比如醉酒等,則表現為信號輸出的穩定時間增加,即控制緩慢。這些變化都是我們的意志(意識)無法控制的,因為我們的意識無法直接控制我們的神經內分泌

3. 作為「心理感受」的 「緊張」
神經內分泌的變化會影響我們大腦皮層某些區域的功能,引起意識感受,即所謂的"緊張"或者"放鬆"[1],谷氨酸的分泌增加和GABA的分泌降低會激發人腦的杏仁核(Amygdala)和額葉(Prefrontal Cortex)活動( 情緒敏感)[12,13]。相反的,阻斷谷氨酸的受體,就會使這些區域受到抑制,人因此變得無所畏懼(情緒不敏感)[14]。

但是情緒作為一種複雜的高級認知,它會隨著時間出現變化,

但是情緒作為一種複雜的高級認知,它會隨著時間出現變化,對於一種持續時間過長的,或者強度過大的情緒,我們的情緒認知會變得鈍化[15-17]。因此,某種情緒高頻率小強度的出現,比低頻率的高強度的出現,對我們的影響更大[18]. 可以將情緒的鈍化理解為一種保護機制,使我們的認知情況盡量回歸到正常水平。因此,我們認知到的情緒,雖然是由神經內分泌觸發的,但是並不一定真實反映了神經內分泌的變化

總結

  • 緊張產生的顫抖,是正常而且真實的神經內分泌變化的反映,某些人對這些變化比較敏感。
  • 感受到的情緒,並不真實的反映我們的神經內分泌變化的情況,它會隨著時間和強度變得鈍化,變得「感受不到」。
  • 題主所謂的「明明心裡不緊張」,是情緒鈍化的結果,但是身體是老實的。實際是長時間高強度的緊張。

以上
---------
[1] Swanson, Chad J., et al.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 as novel targets for anxiety and stress disorders."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4.2 (2005): 131-144.
[2] Wierońska, Joanna M., et al. "The loss of glutamate-GABA harmony in anxiety disorders." Edited by Vladimir V. Kalinin (2011): 135.
[3] Yilmazer-Hanke, Deniz M., et al. "Anxiety-related behavior and densities of glutamate, GABA A, acetylcholine and serotonin receptors in the amygdala of seven inbred mouse strains."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145.1 (2003): 145-159.
[4] Hunt, G. J. "Flight and fight: a comparative view of the neurophysiology and genetics of honey bee defensive behavior." 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 53.5 (2007): 399-410.
[5] Spielberger, Charles D., ed. Anxiety and behavior. Academic Press, 2013.
[6] Nairn, J. G., et al. "On the number of Purkinje cells in the human cerebellum: unbiased estimates obtained by using the 「fractionator」."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290.4 (1989): 527-532.
[7] Krauss, B. R., et al. "Dendritic complex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Fractals2.01 (1994): 95-102.
[8] Smith, Sheryl S., et al. "Progesterone alters GABA and glutamate responsiveness: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its anxiolytic action." Brain research400.2 (1987): 353-359.
[9] Fonnum, F., J. Storm-Mathisen, and F. Walberg. "Glutamate decarboxylase in inhibitory neurons: A study of the enzyme in Purkinje cell axons and boutons in the cat." Brain Research 20.2 (1970): 259-275.
[10] Galante, Micaela, and Marco A. Diana. "Group I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 inhibit GABA release at interneuron-Purkinje cell synapses through endocannabinoid production."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4.20 (2004): 4865-4874.
[11] Balas, Mark J. "Feedback control of flexible systems." Automatic Control, IEEE Transactions on 23.4 (1978): 673-679.
[12] Cortese, Bernadette M., and K. Luan Phan. "The role of glutamate in anxiety and related disorders." CNS spectrums 10.10 (2005): 820-830.
[13] Rauch, Scott L., et al. "The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anxiety: a study of three disorders using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symptom provoca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42.6 (1997): 446-452.
[14] Helton, David R., et al. "Anxiolytic and side-effect profile of LY354740: a potent, highly selective, orally active agonist for group II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284.2 (1998): 651-660.
[15] Quoidbach, Jordi, et al. "Pos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well-being: Comparing the impact of eight savoring and dampening strategi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9.5 (2010): 368-373.
[16] Miyamoto, Yuri, and Xiaoming Ma. "Dampening or savoring positive emotions: A dialectical cultural script guides emotion regulation." Emotion 11.6 (2011): 1346.
[17] Feldman, Greg C., Jutta Joormann, and Sheri L. Johnson. "Responses to positive affect: A self-report measure of rumination and dampening."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32.4 (2008): 507-525.
[18] Diener, Ed, Ed Sandvik, and William Pavot. "Happiness is the frequency, not the intensity, of positive versus negative affect." Subjective well-be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21 (1991): 119-139.


謝邀…………緊張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一定要多練習上台,每天對著牆壁講對著水杯講,演講演練就是當講不下去的時候就演,我們家是做產品代理及銷售的,剛剛退伍回來工作時給員工開會我都緊張(八十多個員工有很大一部分年齡比我大很好),都是頭一天晚上背好開會內容,做好充分的準備,為了練習我上班不開車改坐公交車,每天在公交車上用很標準的普通話朗讀一篇文章(練膽),剛開始車上的乘客包括司機都以為我精神有問題,乘客都站的離我遠遠的,就這樣第二天第三天堅持一周,我再上車他們都熱情的給我讓地方,我讀完後他們給我鼓掌,大概堅持一個月(因為28天一個習慣),公交車上可都是陌生人我成功的客服的心裡關口,再後來我們公司的領導人會議也好,員工大會也好我都很順利的講完會議內容,公司招商會不低於200人個個都是做生意的,我也能駕馭這樣的舞台了,企業家宣言中有一句「我決不會在任何權威面前發抖,也不會為任何恐嚇所屈服。
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驕傲,而無所畏懼」, 萬變不離其宗多練多練…………………加油


我靠!!我也是啊。初中老師讓我讀課文!我其實一點也不緊張。但是渾身發抖聲音發顫。全班爆笑……從此淪為笑柄!!!今年過年同學聚會就提起來一次!!氣死我了!


最熱答案,寫的很好,很專業。也許在專業做生物心理學研究的人當中會可以很好明白,但對於普遍大眾,以及其他行業人士,不免稍顯晦澀。而且最後並沒有給出題主想要的解決方法。一個好的答案不在於答案中晦澀難懂知識的多少,而在於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讓別人更加容易接受。知識是工具,不是目的。So,上乾貨! 如同最熱答案中的觀點,將之總結:人在受到某些外部刺激時,小腦會分泌一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會控影響人的行為(我盡量簡單的講,其實還跳過了一步,這些不重要),使人產生一系列應激性生理變化,如出汗,肌肉興奮抖動等等,這種變化,我們管它稱作緊張。這是由於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我們的先祖,在野外遇到野獸時,一瞬間爆發巨大能量,選擇逃跑還是反擊。但不管怎樣,他激發了潛能,採取了行動,最終活了下來。於是帶有這套機制的基因被延續至今。但是對於我們這個相對安全的社會環境,這套機制,有時就顯得多餘了。怎麼辦呢?不要緊,我們還有另一個機制。那就是,耐受性。當這種化學物質經常性的刺激影響我們的其他效應器官如肌肉汗腺時,這些器官對這些化學物質的敏感程度會逐漸降低,也就是我們在緊張中適應緊張,有趣吧!那麼我們的結論就有了!我們首先要明白,緊張是一種生理反應,不要排斥它,先要接受它。其次我們要知道此時此刻,緊張是不是對我們有益。比如在運動比賽前,適度興奮緊張反而有益。但演講考試,以及歌唱需要平和心態的,有害。知道了這些我們就要常常去體驗緊張,面對緊張。並不是對抗它,而是訓練自己,如何掌握自己的緊張,讓這種情緒,更好的為我們服務!以上。。


身體永遠比心誠實。


雖然第一論文我看懂了,但是給個解決辦法啊,沒理由我上課催眠吧,而且我自我催眠成功率不咋地…………


排在第一的那個華而不實,說了半天原理,沒說解決辦法。神經科學我也經常關注,跟你這沒直接利害關係。
題主注意聽了:
1.首先你要學會接受自己,這就是你,你就緊張了怎麼了,然後你要正確的認識緊張,你就告訴自己看看能不能給緊張死,緊張不死它還能咋得。同時堅信早晚有一天你會成功克服,做到這一步你就成功了一半了。
2.如果你短期內在沒完全克服的情況下又需要經常上台,可以求助醫生,開點鎮定神經類的葯,這個緊緊是救急用,切勿貪多,會有依賴。
3.長期來看,你必須做好兩個方面:加強體育鍛煉,增加你的肺活量和腦力;平時有機會多去練習,如樓上那個富二代坐公交車念稿子,熟能生巧,習慣能降低你的敏感度。練習的時候注意結合第一條。
ps:如果還沒女朋友抓緊找一個,別太挑了,找個懂事的就好了。
不要問我姓名,我宋占寶做好事從不留名,等你去做了,在找我請教。


其實判斷你緊不緊張,只要看當時你口腔內是否有唾液,緊張會減少你的唾液分泌,嘴巴里乾巴巴的就證明你緊張了。至於手抖,腎上腺素分泌過多吧,還是緊張啊。


有過相同的經歷,很多次了。周圍人都覺得我一貫長袖善舞,見過大場面了。但我自己清楚,不是這樣。原因很多:
1.完美主義,細節處也不放過。我覺得一般非重要場合的話,可以調侃幾句,把氣氛緩和,再慢慢說。
2.急於拋出觀點,下意識地用快速繁多的語言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解析,以博得大家贊同。可有時越心急越說不清啊。
3.穿得少,屋裡冷。不開玩笑,真的!我體會過,本來就略略發抖,再一緊張,就開始抖抖抖……明白此節之後,越是重要場合我穿得越多,就看周圍人都是瀟洒精幹,就我整得跟趙忠祥似的。

放鬆些,具備點娛樂精神。就像我們舞蹈老師說的: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他們都是傻子了,你們還緊張個啥!?

共勉~


排名第一辣么多贊,大家都看完看懂了么?


08年地震逃命的時候我也出現過這種情況,後來才發現是興奮。


經驗之談,我也覺得演講沒什麼好緊張的,卻在台上抖個不停,我也很納悶,又不是第一次上台了,有什麼好抖的?後來我同學告訴我,不是沒上過台緊張,而是上台演講的頻率不夠,間隔的時間太長,如果一天講十次,一次性講上十年,就不會緊張了。


嘴上說著不要,身體還是很誠實的嘛


這不就是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老實


和題主一個癥狀…準備面試那段時間簡直要瘋。明明有些場合知道是模擬,只要場面稍微正式嚴肅一些,聲音就會發顫,語速會不自覺加快。最過分的是,這些變化有時我自己都意識不到。下台前覺得講得不錯,下來被旁邊人說:感覺你好緊張哦,聲音都在抖…

於是以為一直以來自己上台就是這個樣子,自己沒發現罷了,也覺得可能沒法克服了T^T。但被老師同學指出:你在班上做課前演講的時候就沒問題。
我回憶了一下,初一當年剛開始上講台的時候絕對也是抖的。但經過6年(其實主要是初中3年)語文、英語、歷史、地理、生育各科每學期至少一次的演講的磨礪(感謝母校),現在在這個小講台上已經如魚得水。那樣一個環境、狀態自己太熟悉,出錯、忘稿之類的(下意識地)都清楚如何處理,以至於即使底下是新的老師、新的同學也不會再被刺激到發抖了。

說到底,題主你可能感覺自己並不緊張,但不緊張和真正的放鬆之間還有很大差距。當你想著「沒關係,錯了也不會有什麼後果」時,真正放鬆的人已經在想自己在台上會有哪些精彩表現、下台以後怎麼接受大家的讚美了(沒錯答主在班上演講時就這麼自戀~)。

所以最後的建議就是:找相似的不那麼重要的場合多練,上去就告訴自己這是在做訓練。怕出醜就和別人坦白自己有這個問題,一般大家也會包容,還可能在你下來後拍拍你說:「不錯嘛,比上次有進步!」這種暗示也會有積極效果。

啰嗦一堆感覺還不是人家幾句話的意思,累(━┳━ _ ━┳━)。其實這問題我到現在也沒解決,所以這個答案只能算是胡掰的失敗者經驗,最後給題(zi)主(ji)加個油,相信自己,能夠解決,解決不了,還是可以做個快樂的演講者!


看到這個我馬上來回答了!前段時間我和題主有相同的問題並且在知乎提問!可是一直沒有得到解答,感謝題主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我非常能理解你



遇見強大挑戰時的本能反應,往往這個時候是人最容易爆發潛能的時候,不用逃避,好好享受那種感覺,因為太多的人後來都麻痹了。


這讓我想到了《哥譚》的企鵝人,劇情中他雖然是見風使舵的牆頭草但卻膽大包天誰都敢騙,稍有不慎他就死無葬身之地。所以不得不說他很有種,但是,往往他並非真的不怕而是怕的要死 危險降臨都會顫抖,但卻絕不影響真正的判斷。


考科目二的時候也遇到這種情況。後來同考的阿姨說要給我介紹女朋友,聊完後就平靜了。假恐懼完敗真興奮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常會在黑夜裡,變得矯情萬分?
木糖醇口香糖和普通的口香糖有什麼不同?
大腦和脊髓里有細菌嗎?
為什麼老人睡眠時間短,起床早?
一沾酒就臉紅的人能鍛鍊出酒量嗎?

TAG:心理學 | 生理學 | 情緒 | 醫學 | 神經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