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書法的人怎樣判斷一張書頁的字體是歐陽詢、顏真卿還是柳公權的?

請問有什麼竅門?


歐顏柳三種字體還是很好辨認的,完全可以零基礎區分。但是要區分歐陽詢和虞世南,或者區分蘇東坡和黃庭堅,相對就需要點基礎,好在問題只是區分歐顏柳,那麼就說點竅門。
掌握了這些小竅門,就算你從沒學過書法,當你再看到一幅書法作品的時候,也可以賣弄一番,說上幾句了:
「很有一股顏體的味道啊!」
「有些柳體的風骨嘛。」

先來個大體印象:
這是歐陽詢:


這是顏真卿:


這是柳公權:


歷代關於這三個人字體的評價有很多,這裡就不多引用了,主要說些竅門。
先說筆畫。

從左向右依次為歐顏柳的「點」。典型的歐體的點,有點像個鈍角三角形;顏體的點像個半圓,上半部的圓弧很圓滑;柳體的點則是個類似梯形的四邊形,上半部有角有楞。

從左向右依次為歐顏柳的「點」。典型的歐體的點,有點像個鈍角三角形;顏體的點像個半圓,上半部的圓弧很圓滑;柳體的點則是個類似梯形的四邊形,上半部有角有楞。


再看橫劃的不同。典型歐體橫劃,起筆是大約45°傾斜,然後很緩的過渡;顏體起筆也是傾斜,45°或者更小角度,而且非常突然的過渡,就是起筆比較重,中間行筆的時候突然變細,過渡比較突然;柳體的起筆幾乎是直的,像刀切的一樣90°,行筆過渡也很緩。最終落筆的地方,歐體橫劃也很緩,成一個圓弧頭;顏體頓的很重,都向下耷拉了,不過是個圓弧疙瘩;柳體落筆也重,也是個疙瘩,但是有角有楞,它的起筆和落筆都像是刀切出來的。

再說鉤的不同。歐體的鉤很有特點,就是含羞帶臊,欲出還羞的感覺,鉤出來的很小,很克制;顏體就是一個粗壯樹榦上的一個小細枝椏;而柳體的鉤是最奔放的,形成一個很銳利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再說鉤的不同。歐體的鉤很有特點,就是含羞帶臊,欲出還羞的感覺,鉤出來的很小,很克制;顏體就是一個粗壯樹榦上的一個小細枝椏;而柳體的鉤是最奔放的,形成一個很銳利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再看捺的不同。歐體的捺腳是最平滑的,而且開頭細最後粗的很明顯;顏體捺腳有個窩,最不平坦,像是一個腳心;柳體也不平坦,但是腳心的凹度比顏體小,而且上細下粗的不明顯,粗細比較一致。

再看捺的不同。歐體的捺腳是最平滑的,而且開頭細最後粗的很明顯;顏體捺腳有個窩,最不平坦,像是一個腳心;柳體也不平坦,但是腳心的凹度比顏體小,而且上細下粗的不明顯,粗細比較一致。

豎劃的對比。歐體的起筆是45°斜入,邊角銳利;顏體也是45°斜入,但是圓滑,是個圓頭;柳體豎的起筆是個棱形,像是個鳥嘴樣。三者區別很明顯。

豎劃的對比。歐體的起筆是45°斜入,邊角銳利;顏體也是45°斜入,但是圓滑,是個圓頭;柳體豎的起筆是個棱形,像是個鳥嘴樣。三者區別很明顯。

再說說一些典型的結構不同。顏體的橫細豎粗非常典型,某些偏旁的特點也很分明。

比如說三點水。歐體的三點水排列,有點像是撇、短豎、提的寫法;顏體就是點、點、提;柳體也是點、點、提,不過他的點是典型柳體的「梯形」點,而且提很有特點,下面有個大疙瘩。

比如說三點水。歐體的三點水排列,有點像是撇、短豎、提的寫法;顏體就是點、點、提;柳體也是點、點、提,不過他的點是典型柳體的「梯形」點,而且提很有特點,下面有個大疙瘩。

再比如寶蓋頭。除了筆畫上的不同,比如橫鉤寫法,歐體很平滑,顏柳有個大疙瘩頭,寶蓋的結構上也有不同。歐體和柳體中間的點,幾乎是豎劃的寫法,就是個短豎,而顏體中間則是一個典型的顏體點;左側的點,歐體和柳體都更豎直,顏體更斜,歐、柳的區別在於,歐體漏鋒入筆,頂上是尖的,柳體也像個短豎。

再比如寶蓋頭。除了筆畫上的不同,比如橫鉤寫法,歐體很平滑,顏柳有個大疙瘩頭,寶蓋的結構上也有不同。歐體和柳體中間的點,幾乎是豎劃的寫法,就是個短豎,而顏體中間則是一個典型的顏體點;左側的點,歐體和柳體都更豎直,顏體更斜,歐、柳的區別在於,歐體漏鋒入筆,頂上是尖的,柳體也像個短豎。

除此之外,還有小「口」字和「口」字框的不同,走之旁的不同等等,都各有特點。總的來說,歐體受魏碑影響更大,顏柳的特點就是那句最最經典的「顏筋柳骨」。

最後補充一點關於字體:

從左向右依次是歐顏柳的「則」和「者」。首先,我們可以從每個字中看到典型的各自字體的筆畫特點,比如「則」的鉤和點,「者」的豎和橫,另外還有沒提到的「折」法。顏體因為橫細豎粗明顯,所以折的位置橫豎交匯,形成一個疙瘩頭;而柳體疙瘩頭很小,折成45°;歐體則沒有疙瘩頭,折角度更平些。另外,顏體的橫折豎的豎劃成「內方外圓」,就是說豎的邊框內側是直的,外側是弧的。

從左向右依次是歐顏柳的「則」和「者」。首先,我們可以從每個字中看到典型的各自字體的筆畫特點,比如「則」的鉤和點,「者」的豎和橫,另外還有沒提到的「折」法。顏體因為橫細豎粗明顯,所以折的位置橫豎交匯,形成一個疙瘩頭;而柳體疙瘩頭很小,折成45°;歐體則沒有疙瘩頭,折角度更平些。另外,顏體的橫折豎的豎劃成「內方外圓」,就是說豎的邊框內側是直的,外側是弧的。
從字體上看,歐體的四邊框基本就成矩形,四個角90°,互相平行,比如「者」的「日」和「則」的「貝」;而柳體則是上寬下窄,典型的像「者」的「日」;另外,顏柳四邊框的兩側豎劃取相向的,就是都略往外弧出,比如「則」的「貝」。這些都是歐顏柳典型寫法。

當然,這些都是些小竅門,只是不同人書寫習慣上的不同造成的,而書法字體不是電腦字體,貴在變化,還會有些變種,就不細說了。


@田吉順 在細節上說的很不錯,我再從整體感性上說兩句:

1、顏體字好飽滿含蓄,比如字結構就經常向兩邊外擴後回收:


出勾出點都先收後出。藏鋒最明顯(鉤鉤都很細小)。

一波三折效果十分明顯:

(圖片來自

(圖片來自書法教學_魏有永書法工作室)
總體感覺到像有皮筋繃緊之感,具有韌性,勢能滿滿(一大片回鍋肉);
對比早期作品,晚期的特色更加明顯,比如橫細豎粗,撇細捺粗等等。


柳體字修直舒朗,筆畫看上去要比其他二者都要硬,方頭方腦,最具有碑刻字的特色(炒土豆條);


歐體字就比較柔順,出勾很隨性自然,緩慢變化得來,幾乎沒有什麼迴轉的筆畫,都是隨筆畫順勢而為的(陽春麵一碗)。
下面這圖的「捺」這一筆畫的出筆方式路徑,對比上面的顏體就顯而易見了:

圖片來自

圖片來自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臨習指導[歐陽詢]--三典軒書畫網在線
總體來說,知道「顏筋柳骨」這四個字,就能知道個八九不離十了,再加上歐體柔美的特點有超高的辨識度,應該就沒什麼問題了。


多讀帖啊,讀多了就懂了


那基本上就是三大長臉:方舟子、李詠、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區別。
顏體粗,笨,硬,看那個粗粗的橫豎線,感覺這字拿去當木樁用都行。我一直總覺得裡面那個線條粗得有點不合比例,破壞整個字的和諧。
顏真卿這個人是個有名的剛烈大忠臣(玩過三國殺的人請注意我不是在說夏侯惇),所以這個人比較認死理,顏體的字很少歪斜,一板一眼,方方正正,有一種大巧若拙,浩然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的意味。從整體感覺上,你看不出有什麼橫生的枝丫伸出來,整個字就是一塊磚頭,比如這樣(並沒有貼錯圖):

這個人也很認死理有沒有?

這個人也很認死理有沒有?
找了個我覺得最能代表顏體的字,是田吉順的圖:

中間那個且字的右一豎我總感覺太粗了,顯得整個字的重心都跑到了那一豎上,但整個字是中正的,這個中正並不是重心在中間的中正,而是說這個字是放平在地上的,不管重心在左在右,地面是平的,怎麼也不可能倒,就像蹺蹺板卸掉支點放在地上。

中間那個且字的右一豎我總感覺太粗了,顯得整個字的重心都跑到了那一豎上,但整個字是中正的,這個中正並不是重心在中間的中正,而是說這個字是放平在地上的,不管重心在左在右,地面是平的,怎麼也不可能倒,就像蹺蹺板卸掉支點放在地上。
對比那張臉可以看到,首先整個臉型是方方正正的,像塊磚頭,其次,骨頭粗大得有些不成比例,你看他臉上上下左右的邊界都比較寬。

還有這個字,也是田吉順的,懶的找圖了,上面中間那個則字,我的第一眼就被貝字的右一豎和豎刀的右一豎吸引過去了。所以顏體的字最大特點是:感覺比較笨重,你總能在一個字里找到粗得不正常的筆畫,通常是平行的兩豎中靠右的一豎,如果找不到,那就是風格不明顯。

還有這個字,也是田吉順的,懶的找圖了,上面中間那個則字,我的第一眼就被貝字的右一豎和豎刀的右一豎吸引過去了。所以顏體的字最大特點是:感覺比較笨重,你總能在一個字里找到粗得不正常的筆畫,通常是平行的兩豎中靠右的一豎,如果找不到,那就是風格不明顯。
看那個者字,和左右相比,顏體的那一撇和一橫形成了一個完美的直角,誰也沒出頭,所以整體看比較方正,再看左邊的歐體,那一撇就伸的略比橫長了,感覺是伸出來的枝丫,右邊的者,伸出來的是那一橫。
用這個原則再來套則字,只有中間的顏體,貝字封口的那一橫很細,淡化了出頭感,而左右的字就感覺有筆畫出頭了。
顏體是最楷書的楷書,那個絕對是一筆一畫的,在一個字里你找不出一絲連筆的痕迹,它是像壘牆一樣,一筆一筆壘出來的。
和其他字體相比,顏體的豎還有一個必須說的特點就是喜歡往外鼓出去,那個豎都不直。其他兩家的豎正相反,是寧可往裡面凹下去(請參照上下兩張人臉對比)。

再說歐體,歐陽修號六一居士,所以歐陽家的人都是比較活潑的(大霧),歐體的比較隨便,不在乎,不像顏真卿那麼serious,王羲之最有名的是行書吧?但你看王羲之的帖子,裡面很多字其實也可以算楷書的。而歐體裡面有些字也很有行書的感覺,它講究筆畫間氣韻流動,另外還有點隸書的感覺。如果說顏體是磚頭壘成的,柳體是竹竿搭成的,那歐體就是樹枝搭成的,和顏體相反,歐體是最喜歡在一個字里想辦法讓其中一筆露頭出來的,如果說看顏體要找粗筆,看歐體就要找出頭的一筆。就像這樣(你覺得我傳錯圖了?):

這貨很喜歡指手劃腳,肢體語言很豐富,他還特喜歡用這個手勢,看到他伸那麼長的手指頭你有沒有上去一刀砍斷的衝動?
同樣都是名人,這貨的純頭像照居然很少,全是指手劃腳的,找了半天找到這個:

你看,還是有手,這就是歐體的特點,總之請忽略那個右手,就假裝不存在吧,我們來看這個臉型,首先不是方舟子那樣的磚頭,下巴是尖的,臉框也不直,臉輪廓往裡面凹,整個臉就是歪的,其次,臉的邊緣和上一位比起來,就比較窄了是不是?然後呢,這貨喜歡笑,一笑起來,臉部肌肉互相扯動,也就是筆畫間有氣韻相呼應流動了是不是?最重要的,你看他臉上最惹眼的是啥?第一眼就看見那個腮幫子上的兩塊肉了吧?凸起得幾乎要越出臉輪廓。這就是歐體的特點,總有點什麼東西想跑出來。

你看,還是有手,這就是歐體的特點,總之請忽略那個右手,就假裝不存在吧,我們來看這個臉型,首先不是方舟子那樣的磚頭,下巴是尖的,臉框也不直,臉輪廓往裡面凹,整個臉就是歪的,其次,臉的邊緣和上一位比起來,就比較窄了是不是?然後呢,這貨喜歡笑,一笑起來,臉部肌肉互相扯動,也就是筆畫間有氣韻相呼應流動了是不是?最重要的,你看他臉上最惹眼的是啥?第一眼就看見那個腮幫子上的兩塊肉了吧?凸起得幾乎要越出臉輪廓。這就是歐體的特點,總有點什麼東西想跑出來。
拿這個來套歐體你會發現屢試不爽,但這個特點還不夠鮮明,因為柳體也是這樣,氣韻呼應這種事說起來也太玄了,所以還需要另一個特點,那就是喜歡末梢肥大,尤其是那一捺,最鮮明:
還是用田吉順的圖:

如果讓一個近視眼的人看的話,左邊那個捺的末梢一定不會被他忽略掉,請把頁面拉到上面,結合那顴骨上的兩塊肉幫助體會。

如果讓一個近視眼的人看的話,左邊那個捺的末梢一定不會被他忽略掉,請把頁面拉到上面,結合那顴骨上的兩塊肉幫助體會。
所以看一個字,大眼一瞅,是不是在字的邊緣總有些惹眼的地方,可能是橫豎的末梢,可能是點撇捺,但這個末梢肥大和柳體的又不同,柳體是兩頭都大,歐體是一頭大,柳體是小疙瘩,歐體是整個肥。
總之就是三條:1,筆畫好露頭,能從一個字里很快找出比較出彩的一筆,2,整體有點行書的連筆味,筆畫有隸書味,3,末梢不對稱的肥大腫(隸書也差不多)。如果這三條都套不上或者沒法套,那就閉上眼睛說這個歐體的風格不鮮明吧。

最後說柳體,其實柳體和歐體我覺得很難分,如果說顏體是肥胖症,歐體是末梢肥大的話,那柳體就是關節炎,像竹竿一樣很多小疙瘩,關節感比較強,歐體比較不在乎,柳體比較嚴謹,嚴謹到了死板的程度。每一筆都是要為整體服務的,單獨看每一筆都沒有個性,必須是整個搭起來的效果,比如像下面這樣(哎呀傳錯圖了):

英國人比美國人嚴謹,傳統,沒有德國人精確。這就是柳體的感覺,中正,嚴格,內斂。每一筆都不惹眼,就像上面的五官,不大不小,沒有過分的誇張,挑不出毛病。

英國人比美國人嚴謹,傳統,沒有德國人精確。這就是柳體的感覺,中正,嚴格,內斂。每一筆都不惹眼,就像上面的五官,不大不小,沒有過分的誇張,挑不出毛病。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這名字好難記啊,上面這張,可以看到那個臉是內凹的,怎麼看都像下面右邊的「喜」字和「書」字有沒有(田吉順的圖)?這叫內臉,後來有人寫成了通假字才變成內斂的(大霧)。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這名字好難記啊,上面這張,可以看到那個臉是內凹的,怎麼看都像下面右邊的「喜」字和「書」字有沒有(田吉順的圖)?這叫內臉,後來有人寫成了通假字才變成內斂的(大霧)。

至於關節炎,其實就是疙疙瘩瘩,這兩張圖我認為是最能體現疙瘩感的。

至於關節炎,其實就是疙疙瘩瘩,這兩張圖我認為是最能體現疙瘩感的。

和李詠不一樣,李詠是努起臉上的肌肉造成的,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就是臉上的骨頭凸起,但還很平衡,是左右對稱的。結合這張圖看看。

和李詠不一樣,李詠是努起臉上的肌肉造成的,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就是臉上的骨頭凸起,但還很平衡,是左右對稱的。結合這張圖看看。

選這張圖是因為最能體現柳體的特點,如果說歐體帶有隸書的影子,那柳體就帶有魏碑的影子(顏體是古漢碑的氣質),瘦,硬,直,看最右邊的柳體,末梢都是有個小疙瘩,並且不是一頭,是兩頭都有,這兩個字里都包括一長橫和一短橫,可以看到這兩橫簡直都一模一樣,不止如此,看裡面的相似筆畫,也都一模一樣。

選這張圖是因為最能體現柳體的特點,如果說歐體帶有隸書的影子,那柳體就帶有魏碑的影子(顏體是古漢碑的氣質),瘦,硬,直,看最右邊的柳體,末梢都是有個小疙瘩,並且不是一頭,是兩頭都有,這兩個字里都包括一長橫和一短橫,可以看到這兩橫簡直都一模一樣,不止如此,看裡面的相似筆畫,也都一模一樣。
所以如果有什麼字放在面前讓你看了感覺寫的很小心,每一筆都追求對稱,平衡,閉上眼睛往柳體上扯吧沒錯,現在學書法的誰不是歐顏柳趙都看過一點的?就算你蒙錯了,也可以臉不紅心不跳的補上一句「那你肯定也讀過不少柳體的貼吧哈哈哈哈~~」

最後布置課後作業,請根據上面指出的特徵,分辨出下面的三張書法作品分別學習的是哪種字體(我隨便百度來的,必須吐槽一句:從圖片搜索結果來看,學柳體的整體水平偏低,要找一幅寫的還能看的柳體字挺不容易的):

答案等我高興了就公布,我也不知道啥時候公布。

答案等我高興了就公布,我也不知道啥時候公布。


前面都說的很多了。
歐柳不說,顏體是最好認的。顏真卿晚年代表風格是勤禮碑,字形胖胖的,豎劃多取向勢,有向外擴張的感覺,橫輕豎重、撇輕捺重的特點極其鮮明。不過,顏真卿壯年時的代表作《多寶塔》的字體與之差別很大,筆畫相對更有力量,捺腳沒有勤禮碑那樣的「凹陷」。
很多人學楷書都從多寶塔開始。


其實從總體上把握精氣神就可以了。
整體上,歐字瘦硬,顏字寬博,柳字俊颯。
歐體:


像不像皇宮儀仗隊,手持劍戟,威風凜凜?

顏體:


像不像 官員士大夫,挺胸疊肚,高談闊論。

柳體:

像不像儒生讀書人,指天劃地,據理力爭?

歐體本尊沒有寫過。
來幾張顏體的自書告身帖:

來幾張學柳體的玄秘塔:

來幾張學柳體的玄秘塔:

就是這樣了。

就是這樣了。


顏肥,柳瘦,歐內縮


三個字體中,歐體和柳體最好認,尤其歐體,特別穩定一眼看上去就像電腦字體,四平八穩。不張揚,一筆一划都有規範,非常穩定同一個字前後差異很小,有連續三橫的時候,基本上角度是完全一致的,直觀上看上去就是方。柳體字要瀟洒很多,瘦高,筆畫上揚很厲害,一個字,帥。如果臨帖的話 你會體會到,柳體的書寫速度其實是很快很率性的,雖然是楷書但是有行書的感覺,不是那種非常安寧的一筆一划很嚴謹的寫出來的。細節經常不是很工整。
顏體嘛,早期中期晚期,就是三個人寫的,相當分裂。。


看書法和看臉是一個道理。你從來沒見過張三和李四,那你肯定分不清他倆誰是誰,如果你天天跟他們見面,他倆就算長得像雙胞胎,你也照樣能分開。所以,拿幾本他們的字帖多看看,自然就能區分開了


可能答題的朋友沒注意樓主說的是古籍書頁。
古籍書頁,只要是刻版的,都是印刷體,就是明體宋體什麼的,與顏歐趙柳無關。
如果是手抄本,基本是館閣體,好像也與顏歐趙柳無關,這個不確定,請大牛指點。
建議題主先搞清印刷體和手寫的區別。
手寫的字,不是每個都能明確劃歸到顏歐柳。
有的人可能臨過歐柳兩種,寫的就是混合風格,有的人可能只臨魏碑,與唐楷不沾邊。
總之,要區分顏歐柳,還是要看他們的碑帖。


這個問題真有意思,你要是能判斷那不就是懂了嘛。


最簡單的,看感覺,歐柳顏各一個字
歐體 硬,柳體 秀,顏體 滿。


不過話說回來,不懂書法就先學了書法再來分辨,題主的問題就像是在說我不吃飯怎樣才能活下去。


歐陽詢繼承王羲之,用筆險峻,字體飄逸,瀟洒,具體表現是中宮收緊,一些筆畫向外舒展,如下圖中的《九成宮》


一些撇、捺、豎都和中心拉的很開。更加符合現代大眾的審美。
顏真卿用筆肥愚,字體豐潤飽滿,彷彿要把格子撐滿,整個字形成一個橢圓,如下圖《顏勤禮碑》

顏真卿的字並不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習慣,但是相對於王羲之俊朗秀麗的風格,顏自己開創了一種書法的風格,為唐以後書法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這點上顏真卿更厲害。

顏真卿的字並不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習慣,但是相對於王羲之俊朗秀麗的風格,顏自己開創了一種書法的風格,為唐以後書法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這點上顏真卿更厲害。
看下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再看下顏真卿的天下第二行書《祭侄稿》


有點偏了,總結來說,歐體是瘦子,顏體是胖子,柳體沒研究過就暫且不談了。


顏體是整天鍛煉的肌肉男,柳體是韓版帥哥,歐體是穿旗袍美女,趙體是外表瀟洒內心正直的令狐沖


針對古籍書頁的字體問題,不涉及虞世南等等精深的面貌。多看幾本帶描述的版刻圖錄足以掌握。譬如《上海圖書館藏宋本圖錄》(《上海圖書館藏宋本圖錄》 上海圖書館【摘要 書評 試讀】圖書)


看橫起筆處,柳平頭、顏近圓、歐尖頭


歐體內含 顏體厚實 柳體秀氣


要是真的對書法零基礎,仨人的字一個也未曾見過的話,啥也別說了:
覺得好看,是歐陽詢的。
覺得還行,是柳公權的。
覺得不好看,是顏真卿的。

但懂了書法之後,就會慢慢消除上邊的觀點。


歐陽詢,體型正常的。
顏真卿,胖子。
柳公權,瘦子。


版本學教科書上講刻工字體,是比較傳統的說法。像黃永年先生,他對書法畢竟精通,自己也經常寫,所以他講南宋浙江刻工用歐體字,建陽書坊用顏體多寶塔等等。辛老師當年給我們上版本學課的時候,也是按照這個說法來講。
但是呢,可能是我書法功夫不到的緣故,我經常遇到一些浙江地區刻本,怎麼也看不出是歐體字。為此我還專門找了兩個書法專業的研究生幫我看,不告訴他們這是什麼時代什麼地點的書,只看字體,結果呢?一個信誓旦旦地跟我說是柳體,一個斬釘截鐵地告訴我「趙體」!趙孟頫好可憐……
我估計這裡面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某些看著不像《九成宮》的刻本,老先生們是根據是否露鋒等等筆意的標準來判斷的;二是書裡面大多存在補板的問題,同一地區在南宋不同時期,刻工使用字體的習慣也不同。
換句話來說,判斷刻本是什麼字體,單純是一種趣味,不是讀書的重點,不知道是什麼字體,也沒什麼大影響。
我曾經跟給書法專業的研究生看一些清人手札,他們會很興奮,「啊,這個人學二王學的好好啊!」「哎,他學的是顏的《祭侄稿》!」「哇,這個人的使轉是天份啊!」然而最重要的還是看懂內容。


推薦閱讀:

TAG:字體 | 書法 | 書法字體 | 古籍版本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