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建三峽,人可以遷移,動物都去哪了?


珍稀瀕危動植物,遷地保護。一般的也就不管了。
老鼠相關的知道一二,就是先滅殺,防止漲水後大規模遷徙,導致鼠害和鼠疫。幾乎是放水淹死了。沒死的老鼠在小島上上還活著,出現了食性改變,吃糧食的變成吃草的。然後就是一輪快速進化了。這塊三峽大學和重慶大學都在做這個方向。


就說說動物。
先說結論,影響肯定很大,種類減少很多。

一般說來,水庫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庫區和壩下游水文情勢的改變。由於水庫的調節作用,改變了庫區及壩下游的天然的水文情勢,如水位、流量、含沙量、蒸發量、水溫等等。水位的上升帶來了淹沒,危及淹沒區的物種安全。大壩的攔截,把天然情況下上、下游水生動物的雙向交流切斷,或者只有上游向下游的單向傳輸。

簡單來說,就是水文改變,淹沒庫區物種,上下游生物交流基本截斷,水位、流量、含沙量、蒸發量、水溫改變影響上下游生物多樣性;局地氣候的變化,某些生物群落結構會改變。

先說說歷史。大家初中應該都背過「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直至清康熙年間,三峽庫區的森林植被仍然較好,還有長臂猿出沒其間。據記載,在18、19世紀,三峽庫區還分布有大熊貓。

1、對陸生動物影響
三峽庫區有昆蟲綱19目242科1940屬3418種。庫區還有蛛形綱2目23科44屬67種。

三峽庫區陸生脊椎動物共500種(實際調查發現411種,文獻記錄89種),包括獸類101種,鳥類319種,爬行類35種,兩棲類32種。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獸類4種,鳥類3種;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的獸類16種,鳥類35種,兩棲類1種。

1.1 一般種
嚙齒動物
三峽大壩的修建,使一些原來的山頭變成了孤島或半島(生境破碎化),島嶼上的嚙齒動物種群密度會突然增高很多(這也是之前所謂滅鼠的原因),並且島嶼上嚙齒動物的食物變化也明顯比對岸的劇烈,比如四川短尾鼩就變得可以利用水生生物,而那些對食物要求比較專一(褐家鼠)或棲息在水邊的嚙齒動物(白腹巨鼠),它們將不得不面臨消失。

爬行類和兩棲類
養過的都知道,這倆貨如兩棲類(黑斑蛙,金線蛙,沼蛙,澤蛙等)和爬行類(龜、鱉、烏游蛇、青蛇、虎斑游蛇等)對溫度和濕度要求很高,因此三峽建成後,由於它們對水和溫度變化很敏感,也可能大量消失。

另外,如果冬季蓄水,對於有冬眠習性的它們來說,基本無生還可能。

鳥類
對於水禽,如綠頭鴨、斑咀鴨、白鷺等,水庫生境對其發展可能是有利的,但對於一些陸棲鳥類來說,影響也會很大(雖然鳥類遷徙能力較強,但巢穴大量被淹)。

1.2 珍稀種


上圖只是一部分比較受關注的保護物種。
再來簡單說幾個:
大鯢: 直接影響可能不是特別大,但氣候變化影響,島嶼化影響不容小覷。


鴛鴦:三峽庫區是鴛鴦在我國的越冬地之一,此處專家又表示數量明顯減少了好多有些原來的越冬地直接無鴛鴦分布。


水獺:水獺屬於半水棲動物,由於水庫水位問題,水獺的巢穴基本全都被淹。


另外,珍稀鳥類如雀鷹、紅華、白冠長尾堆、金雞、斑頭鵲鵝、鷹鴿等;獸類如獼猴、穿山甲、大靈貓、小靈貓、豹貓、林麝、毛冠鹿及華南虎等,建壩後,由於生境的變化、其種類與數量均有減少的趨勢。
三峽建立跟華南虎的滅絕又有沒有絲絲縷縷的聯繫呢?不得而知,不敢妄言。

除此之外,此地還有人類亂捕濫獵。

2、對水生動物影響
三峽大壩的修建對庫區魚類的分布已經產生了顯著影響,適應於靜水環境的魚類(鏈魚和武昌魚等)在庫區得到極大的發展,而適應於流水環境的魚類(銅魚和圓口銅魚)在庫區已經幾乎消失。

而對於珍稀魚種, 從水生生物看,三峽工程影響區內共存在6種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包括白鰭豚、白鱘、中華鱘、達氏鱘、江豚和胭脂魚。

雖然為了保護這些珍稀物種,我國先後設立了河口中華鱘和白鱘幼魚保護區、葛洲壩壩下中華鱘保護區、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等,並實施中華鱘的人工繁殖和幼魚放流。

但我可以說,成效甚微。你以為放流一堆人工養殖的小魚,種群甚至物種就可以恢復了?且不說近交衰退,就單單談成活率也沒那麼簡單。

白鰭豚
2007年8月8日出版的《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無奈地正式公布:已在地球上生存了兩千多萬年,只在中國長江出沒的白鰭豚,宣告絕種。

它是世界上僅存的四種淡水豚中所剩數量最少的一種。

它是世界上僅存的四種淡水豚中所剩數量最少的一種。

這是長江中下游衛星圖,顯示白鰭豚棲息區域。(當然是未滅絕前的)

這是長江中下游衛星圖,顯示白鰭豚棲息區域。(當然是未滅絕前的)

除了人類活動干擾之外,三峽絕對也會有責任。(此處單談三峽,就不說葛洲壩了)
為什麼?
還是開頭所說,主要是阻隔魚類千萬年來的洄遊傳統,並且影響下游水溫水質(不過一些中國學者堅稱三峽對白鰭豚滅絕無絲毫影響,不知道是不是洗地,但是有不同意見)。

中華鱘
這個影響,是公認的。


中華鱘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後,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便成群接隊向長江洄遊,到達長江上游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每年夏秋,聚集於長江口,溯江而上至長江上游金沙江一帶產卵,和幼鱘順江而下,到東海,黃海的深水中成長。
但三峽阻隔洄遊,影響產卵場地,人類在阻隔處大肆捕殺,也造成野生種群幾近滅絕。

雖然有遷地保護、所謂棲息地保護還有人工繁殖,但是其影響,顯然是顯著的。
想到了再補充。
以上。

參考文獻:

[1] 黃真理.三峽工程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J].生物多樣性,2001,9(4):472-481.DOI:10.3321/j.issn:1005-0094.2001.04.021.

[2] 蘇化龍,肖文發,胥執清等.三峽庫區蓄水172m水位線前後江面江岸鴛鴦越冬種群的分布調查[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3(7):62-66.

[3] 李建,夏自強,戴會超等.三峽初期蓄水對典型魚類棲息地適宜性的影響[J].水利學報,2013,(8):892-900.

[4] 肖建紅,王敏,施國慶等.保護三峽工程影響的珍稀瀕危生物的經濟價值評估[J].生物多樣性,2009,17(3):257-265.

[5] 熊金超,黃艷.頂級物種瀕臨滅絕對長江意味著什麼?[J].中國三峽(科技版),2013,(2):65-67.DOI:10.3969/j.issn.1006-6349.2013.02.012.

[6] 殷夢光,曹宇,李燦等.中國大鯢資源現狀及保護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4,(11):197-202.DOI:10.3969/j.issn.1001-3601.2014.11.049.

[7] 蘇化龍,馬強,胥執清等.三峽水庫蓄水139 m前後江面江岸冬季鳥類動態[J].動物學雜誌,2005,40(1):92-95.DOI:10.3969/j.issn.0250-3263.2005.01.016.

[8] 蘇化龍,林英華,張旭等.三峽庫區鳥類區系及類群多樣性[J].動物學研究,2001,22(3):191-199.DOI:10.3321/j.issn:0254-5853.2001.03.005.

[9] 盧松根,鄭正仁,吳祖發,曾鳴,孟智斌. 三峽建壩對庫區陸棲脊椎動物(哺乳綱和鳥綱)及珍稀動物的影響[J]. 水資源保護,1986,01:34-39.


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歡迎指正:),歡迎點贊:)

我是分割線-----------------------------------------------------
以下有主觀色彩,可以不看。
更新:本來只是單純想論證三峽對動物及生態的客觀影響,不談功利得失。不知道怎麼到某些人嘴裡就變成反對三峽工程了。甚至到一些人嘴裡,就變成這樣

我真的只是說了下對生態的客觀影響,就變成人類不該活了。神邏輯。

我真的只是說了下對生態的客觀影響,就變成人類不該活了。神邏輯。
人類發展伴隨著動植物的滅絕,我贊同。我們所要做的,是盡量減小因我們發展而帶來的生態影響以及動物滅絕。

這個,又扯到吃豬肉,什麼都能扯到吃豬肉,恩。一句聖母否定了那麼多生態學家保護生物學學家這麼多年所做的努力。而且您知道,不只是中國,世界上那麼多國家為了保護瀕危動物做了多少努力么,投入了多少資金么?

這個,又扯到吃豬肉,什麼都能扯到吃豬肉,恩。一句聖母否定了那麼多生態學家保護生物學學家這麼多年所做的努力。而且您知道,不只是中國,世界上那麼多國家為了保護瀕危動物做了多少努力么,投入了多少資金么?

順便,點反對的,還是那句話,您開心就好。也歡迎開帖反駁我。歡迎正面討論。

有些過程不可避免。只怕人類從不反思,反而洋洋自得自詡霸主。


不請自來,不是專業人士,但這個我必須回答。
三峽蓄水從2003年6月開始,2006年10月蓄水至156米。
2002-2005,我恰好正在讀高中,秭歸一中,當前國內校園視覺體驗最好的高中之一。
秭歸號稱三峽壩上庫首第一縣,秭歸一中地理位置更是絕佳,坐在教室就可以看見三峽大壩。
網上隨便找了幾個圖,給大家看看。
↓這差不多就是2005年我高中畢業時候的樣子了,遠處就是三峽大壩,看著這操場,無比懷戀啊!

↓這是去年的樣子,可以清晰看到較上圖的水位變化,當然最清晰的就是操場的變化。

↓這是去年的樣子,可以清晰看到較上圖的水位變化,當然最清晰的就是操場的變化。

======================================================================

======================================================================
下面進入主題。

我讀高中時在一個號稱學校有史以來最差的班裡面,所以經常不上課不上自習,反正也沒老師管我們。剛好2003年非典封校,不能出學校玩兒,只能在學校里晃,也讓我更加全面的了解了我們學校周邊的各種環境。

蓄水期間,對動物來說類似於末日浩劫,但由於蓄水是緩慢進行的,要考慮到庫區各種地質因素和大壩承壓,所以只能每天幾米幾米,蓄幾天還要停幾天,觀察各類地質狀況,就不像山洪爆發那麼迅猛,很多動物都有大把的時間遷徙。不過相比於留給人類遷徙的時間(差不多六七年),留給動物的就少得多了。

讀高中時期學校有個規定,晚上不許去操場,還專門安排了保安值守。
不過我晚上去過無數次,最大的體驗就是蟲子超級多、白天操場還挺好,一到晚上各種不明飛行物,偶爾會各種兔子、獾子、麂子、白米子、鐵棒頭,經常有校外的老農民晚上摸到操場上來下籠子弄點野物。

還有一個最大的體驗,由於各種蟲子肆虐,我們學校那兩年爆發各種皮膚病,沒去醫院看過幾次皮膚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一中人。上晚自習的時候,教室里就是各種小蟲子飛來飛去,我無聊的時候跟同桌比賽捏蟲子,一般一晚上可以捏三四百隻。還有次晚自習跟同學瞎鬧,兩個人被老師罰到走廊上坐著,結果那哥們兒坐那兒睡著了,我出去溜達了一圈兒回來,發現他身上停了十幾隻各種大蟲子蛾子,簡直是恐怖。

後來聽說有個山區初中女生宿舍大半夜跑進去一隻類似豹子的動物,被一群初中女漢子拿著掃帚趕到了食堂里關起來了。也是醉了。

好像答得有點偏題了,總體來說,蓄水期間,動物跟人類一樣,都是往高處跑,尋找新的棲息地。

=====================================================================
想到一點,補充一下。

秭歸老縣城曾有桃花水母,這個小生物在很長一段時間有且只有老縣城的三個小水潭裡面才有,很多秭歸人每年桃花盛開時,便帶上瓶子和舀子到水潭邊去尋覓,或帶回家觀賞,或作為禮物送給親朋。
後來由於要移民搬遷,很多人哀嘆桃花水母可能從此不復存在。但很神奇的是,桃花水母居然默默出現在上圖左側的水灣內,每年春天都會準時出現。「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剛百度了一下,桃花水母居然已被列入國家瀕危動物紅色名錄最高級——極危物種。
這應該算是融入了秭歸當地人民生活的國家瀕危動物了吧。


=====================================================================
剛問了幾位老師同學了解了一下,闖進女生宿舍的類似豹子的動物應當是一隻金錢豹幼豹,在我們秭歸被稱作花豹子。
我剛聽到是金錢豹簡直不敢相信。但是搜到一則新聞:
宜昌賀家坪再現野生金錢豹蹤跡 咬死村民四隻羊

長陽何家坪距離秭歸約30公里。不得不信了。

我勒個去,秭歸居然還有金錢豹!

小時候常聽我爺爺說他們當年在山裡老家時經常聽見虎嘯,難道是華南虎?


可參考疏花水柏枝的命運。
這種植物本生長在三峽岸邊戈壁灘上,每年漲水期被江水淹沒休眠,枯水期生長繁殖。三峽造後戈壁灘全部被淹,野生的疏花水柏枝也會全部消失在江水下。
政府撥地給這種植物造了一個不大的試驗田用於保種。另有幾株送至武漢植物園,專門斥資幾百萬造了一個可調節水位的灘涂,用於模擬疏花水柏枝的生存環境。


思考再三,還是決定把前後圖po出來,供大家直觀比較進而感受一下我這篇手機打出來的悲憫的文。圖附原文。
=================================================
感謝 @ZC ZHOU 的提醒,文中對A級的說法有誤,且隨時間推移和景區建設,文中提到的麗江古城和鳳凰的A級均有提升。具體如下:
1) 巫山小三峽是於98年獲得「全國十佳景區」,於2000年與九寨溝、桂林山水等一同被評為首批國家4A級景區(當時全國最高級),與2007年再次同九寨溝、張家界等一同被評為首批國家5A級景區(現今國家最高級)。
2)文中提到的麗江古城已在2011年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鳳凰古城也在2011年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
=================================================以下原文

不請自來。
我的家鄉就是那個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巫山,正處三峽。我想要以當地人的觀點來談談三峽大壩對我們那兒的影響,可能不止動物方面。手機排版,希望大家可以罵手機不準罵我。

巫山小三峽在九幾年就成為了國家5A級景區。這個5A級要形容的話只能告訴大家,九寨溝、張家界這種國內外都知道拿出來就拽翻天的是5A級。現在名聲大噪的麗江古城無數文藝青年嚮往的洗滌聖地是4A級。而鳳凰連4A級都不是。我這麼一說大家就明白了,這個地方好像很屌的樣子。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現在說出來這個並沒有多少人知道。

98年至02年,可能就是這個小城最輝煌的時候吧。剛剛得了5A,簡直為重慶這個年輕的直轄市爭光,所有的旅行團必是以小三峽線路為主線,眾星捧月般在重慶的最北端創造旅遊的神話。

而它,也擔得起。

我都快記不得那時的小三峽純凈的樣子了。只依稀記得最深的灘也就兩米,清澈見底,淺淺的河卻有過不完的激流,漂流聖地。窄窄的峽谷被兩岸聳立的,不對,應該叫陡立,垂直於水面的山峰裹挾。鬱鬱蔥蔥的山間夾雜一大群一大群的獼猴或者金絲猴。兩岸猿聲啼不住,真的不止是文學加工,配合雲霧繚繞的神女凈壇,配合山腰的懸棺,配合穿著白色丁字褲(霧)的縴夫的賣力工作,配合這青山綠水,確實人間仙境。哄騙了無數沒見過世面(劃掉)老外前來瞻仰。

像這樣↓ 白色的是當時的景區船,遊客專用,承載8-10人左右。時間久遠,找不到現在流行的美化仙境圖。

那時的我才入少先隊不久,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的寫景作文永遠都是熱愛小三峽並得優。你們可能真的沒有辦法體會這樣的景色給小城帶來的瘋狂。當時的只有5-6萬人居住的縣城,一到七天黃金假期這種,旅客能達到3-4萬人。家家戶戶開旅館,每個人都準備在旅遊業大顯身手,這個一貫落後的小城似乎突然有了趕英超美的勇氣。

一切並沒有堅♂挺很久。

大壩動工了,哪怕再多人哭天喊地嚎得撕心裂肺還是要搬遷到新城,捨棄住了一輩子的小小的老城。更多的人則是舉家外遷,沒來得及擦掉眼淚,也沒來得及自己去那個榮耀的景區逛一逛就別了這座城,從此再沒回頭。
移民史的心酸與淚水我們按下暫且不表,來看看我們那個小三峽。

大學後回到家鄉,特意去看了看小三峽。蓄水後這個地方我再也認不出來。從水位最高兩米到水位最淺五十米,從河水奔騰激蕩到死水了無生氣,兩岸的山從直入雲霄到我戴著帽子看到頂也不會像以前一樣掉落。那個窄窄陰涼的峽谷突然袒露在陽光下,再也沒有任何神秘幽深的感覺。一切以猝不及防的速度從鬥志昂揚變為衰敗心酸。

像這樣↓ 大家感受一下風光差距。圖中是現在的景區船。

好像還少了點東西,河裡只有一片綠水和上游的垃圾,看不見魚蝦痕迹。兩岸蔫不拉幾的樹叉里再也沒有猴子的蹤影。那些搶奪過無數花生相機的幾大群猴祖宗,銷聲匿影。

這是我所眼睜睜看見的,最標誌性的動物得到的最標誌性的結局。

這座城仍然撐著,吃著老本,以為峽還在,總有「旅遊聖地」東山再起的一天。
「5A級景區歡迎你」依舊掛在城市最繁華的地帶。
事實上,人走了,動物走了,只剩了一汪死水在那兒苟延殘喘,恐怕李白也想不到那人傑地靈的地方所彙集山川河流的靈氣竟能夠短短几年悉數敗盡。

除了心痛,做不出任何其他評價。

該走的總會走的,比如地理書也無法告訴你那些到底去了哪兒的猴子猴孫。
該來的總會來的,比如地理書告訴你的註定會隨大壩而來的各類猖狂蚊蟲。

這麼一座城,成也三峽敗也三峽。
現在也只能讓它在世代歌頌的聖地繼續苟延殘喘著,等待下一波奇蹟。

(此文主觀,不妥處但請指正)


借用 @有時的那句評論,如果動物有知,這就是歷史上的末日景象吧。
評論里有朋友說,「這種事自然界多了去了,何必扯到道德上去了。」和這種問題相似的還有所謂的聖母論。
重申,我沒有把這件事扯到道德上,只是很平淡地轉述這一事實,沒有指責任何人,也沒有否定三峽存在的價值。大概唯一和道德有關的是,「在看到這個問題之前,我居然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幾名正在水庫邊沿上閑聊的老農告訴記者,在蓄水預備期的第一天,水足足漲高了3米。他們走過水草邊時,猛然看見無數各種昆蟲,從剛被淹沒的水草中爬出來。很多昆蟲因身上沒有「逃跑」這一基因跑錯了方向。給人記憶深刻的是渾身是泥土的蚯蚓,密密麻麻地鋪了岸邊的一片土地。可惜它們離開水邊沒多遠,就因自身行動遲緩被太陽暴晒而死。

  老農周某還說,他看見3米高的水漲起來後,兩條長長的大蛇,一起一伏地在水面遊動逃命,可是,沒有游到多遠,兩條蛇就被水給淹沒了,再也沒有抬起頭來。他回頭看岸邊時,發現三隻野兔和一隻刺蝟也在競相奔跑著。

  據悉,隨後幾天的水位大幅度上升,還極有可能出現野獸昆蟲大逃亡的景象。屆時,岸邊的草地、山丘和樹林,將是更多野生動物的避難地。「畢竟它們是走投無路,但願更多的動物能跑得麻利。」村民夏某感慨說。」

——————————————《三峽水庫準備蓄水 引發野生小動物四處逃生》 重慶晚報 2004


噢,非專業人員。
我們家就是屬於庫區移民。從老城搬到了新城。
老城是一個跟古老的小鎮,現在的記憶里只有河裡的鵝卵石,長在城牆裡的樹,青石板鋪的路。瓦片房。放學了,一條街的小孩都聚在一起捉迷藏。噢。扯遠了。
新城在被漲起來的水包圍後。形成了一個小島的樣子。一條橋連接到縣城的路。到老城就沒有路了,只有過渡的船。
那時候。農村很多家裡都有養狗。但是搬遷的時候,由於考慮到新房子是樓房,不方便養狗。搬家的時候就把狗丟下了。
搬遷的第二年還是第三年,新城的小鎮上出現一大批瘋狗,見人就咬。咬住就不放,周圍的人就打狗,但是這些髒兮兮的中華田園犬,越打越不鬆口。一般過了晚上6點,街上都沒人敢出來,最後是政府出面,花錢把狗集體滅了。
昨天,我聽大姨講這事,她說。水漲上來的時候。那些狗就在河邊叫,想過來,可是沒人理。叫了一個多月,這些狗不叫了,一隻一隻的往河這邊游。這些狗到了新城,還是沒人要。就成了野狗。最後就開始咬人。
大姨說,這是流浪狗的報復。


宜昌江邊長大的孩子非專業一答。我還有些相關的記憶。
你想到的,以前建三峽那些所謂的專家也想到了,一般的動植物好像沒有特別保護,但是對庫區內有價值的珍稀動植物。還有能夠移動的文物都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與重建,我就記得當時看了本地新聞有個廟還是什麼,直接一磚一瓦拆了編號,找了新地方按照編號重新搭建。
珍稀植物珙桐什麼的也是進行了搶救性的遷移,都是有本地的新聞報道可以查的。
至於魚類,只能說是沒辦法,因為動物並不能像人類一樣的快速適應環境,三峽留了漁道供洄遊產卵,但是魚根本不走漁道。無可否認對它們的繁衍產生了影響。中華鱘是有科研保護單位在進行保護,可以人工進行繁衍,但是白鰭豚江豚不能人工繁衍養殖,非常依賴大自然,很多科學家為了挽救他們也試圖人工養殖但是都失敗了。
而且作為一個長江邊的人很負責任的告訴你,白鰭豚這種大型魚類。大多都是被人類加劇的江上活動滅絕的,非常多都是活生生被船的螺旋槳打死的,血肉模糊。
以前往年每年都有這種殘酷的新聞,當然也有漁民誤捕放生的新聞。

為什麼當初既然有這些相關新聞,大家並不去用實際行動去重視去保護,直到白鰭豚滅絕了。
再把矛頭指向三峽大壩進行批判,又是地震影響,又是動植物毀滅,有什麼用呢?
有這些心思,還不如去好好的為保護現在還存在,瀕危的桃花水母,中國小鯢
一味的去質疑三峽大壩的各種不利影響,只能影響國家團結,被外國勢力利用。
後半部分文不對題,只是一個真心熱愛長江,喜歡三峽的孩子有感而發。


都響應政府號召,學游泳了唄


在三峽的大壩下,有回不去的中華鱘。


鵲嘎鵲嘎飛,飛到三峽去看嘎嘎,嘎嘎不在家呀,嘎嘎不在家。嘎嘎上哪去了喲?為了三峽建大壩,嘎嘎搬了家,嘎嘎搬了家。

當時聽這歌,莫名地就覺得鵲嘎好可憐,MTV里的嘎嘎也不開心。整個動畫透著一絲悲涼氣息。再也回不去的三峽,找不到嘎嘎的鵲嘎和看不到鵲嘎的嘎嘎。

這歌那年得了金獎,官方認為這是幫助政府做了搬遷動員,響應號召。在我心裡一直覺得作者是在為逝去的人與自然和諧生態環境惋惜傷悲。


凡是親眼見到水位上漲的那些時時刻刻,你就不會對那些小動物的生死漠然……


如果動物能進化成功,一定會把這稱為史前大洪水,倖存者乘坐的就是諾亞方舟了。


看到這個問題,想起了我高中地理老師。他每每談到三峽大壩的問題,都痛心疾首,情緒激動,放下當前課程,痛斥三峽工程對生態的破壞。
每次都如此。

之後我自己也查了資料。
印象最深的就是說
長江流域本有大量中華鱘,
他們每年在特定的季節都要回到上游產卵。
大壩的建成,阻斷了他們回家的路,
可是本能又使他們拚命往上游游,
。。
最終導致野生中華鱘瀕臨滅絕。

大概如此,記不清楚了。

。。

哎。。


以知乎上非專業回答和零星認識,我不知道是想表達什麼。我覺得在看到問題的時候,有心去查閱相關歷史資料的人,應該是我敬佩的,任何事情並不都是百利無一害的,而且政府是經過幾十年論證和探討的。總歸是利大吧。你可能會認為破壞或者不認同,但總感覺是矯情,生態在人類活動下,多少動物已經消失了?!不想去探討適者生存的話題,但時間再往前50年,在子孫後代眼裡就是最美的。我們是在擔心自然失去了自然,而時間足夠長,自然是會回來的。三峽已經帶給了北方以及南方最大的便利和能源,水資源,特別是水資源。乾旱的時候你就會懂,人命才是最重要的。我覺得,事情已經朝著利於我們的方向去發展了,而不利於其他生物的因素,我們一起去將傷害最小吧。政府一直在做,我們也就僅僅聊個天么?!


看完部分有價值的答案之後感覺:我們之於三體侵略軍,正如地球生物之於我們


由於建三峽大壩和蓄水 導致周邊很多山體滑坡 我舅舅就是在這期間由於山體滑坡 引起的大浪把船打翻 遺體都沒有找到!那段時間江上時不時都漂著遺體 但是就是沒找到我舅舅 哎。


幸虧當年把三峽建了,要是換在現在,別說淹人了,拆遷你都拆不了。

所以說,基礎設施建設,能建就早點建,越拖越沒法建設


其實沒啥擔心的,歷史上生物大滅絕已經有5次,相比地球自身,人類簡直是太溫柔了。


就很好奇,當初三峽周邊峽谷裡面的植物就都絕跡了么?動物可以跑,植物可沒那麼容易離開嚄


推薦閱讀:

雞是如何受精的?
你為動物做過哪些最傻或最感人的事?
貓和狗可以一起養嗎?為什麼?
動物病理模型和真實疾病存在哪些常見差異?如何彌補?
三國時期的盧、赤兔到底是什麼?

TAG:動物 | 水利 | 生態學 | 三峽 | 水利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