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CT 片、胸片等,不直接在電腦上看,非要列印出來?

感謝各位的回答,題所在城市是一個5、6線縣城,市人民醫院就代表了當地最先進的醫療水平。醫療設備亦如此。他們的流程就是患者(家屬)去到門診拿個單子——拍片——過一段時間取片子——拿回門診醫生(專家)處得出結論。流程過於複雜,所以有此發問。
根據此問題, 更想知道醫療行業最先進、方便的診斷方式(/流程)。


主要原因是:

其他醫生看不到。

這個問題其實有些複雜的。
1、這類影像數據,都存在影像設備製造商指定的文件格式裡面,哪怕現在有了DICOM,各家軟體的支持情況和兼容情況都不能達到理想的程度(參考MS Office系列文件,在MS家的各個新舊版本、Mac OSX版本上打開,用LibreOffice、WPS等打開)。另外,還涉及到病人隱私保密問題。不可能給病人一個圖片文件讓他帶著到處跑。
2、並非所有手術室、診所都有電腦可以查看片子。
3、影像數據對讀片設備的動態範圍要求比較高,影像科用的讀片顯示器的顯示能力是日常接觸的普通顯示器達不到的,而膠片可以達到的動態範圍大於液晶顯示設備的動態範圍。這點不算特別的重要,但是某些時候確實會因為動態範圍問題增加漏診風險。

P.S. 在我所在的邵逸夫醫院,大部分用到片子的地方都有電腦可以使用,所以,只在院內看的話,沒有片子是沒有問題的;由於電子格式攜帶的信息比膠片更多,醫生也更願意使用電子格式,如果去看門診,或者做手術,是不需要準備本院內拍的片子的。只是病人不會一輩子就在同一家醫院看病,在醫院間無法電子互聯的現況下,列印一張膠片則是當下最好的選擇了。


CT片、胸片都屬於膠片(這好像廢話),相對於普通顯示器,膠片有兩個很重要的優勢
1.顯示空間分辨力高。可以看到微小的病變。
2.顯示灰階值多。可以看到很多與周圍組織相比不顯眼的病變。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優點:觀看方便! 你拿個片子,在樓道里都能看上半天。


相對於膠片,普通顯示器劣勢太明顯了,分辨力低,灰階低,會老化......
最最重要的是,按美帝的FDA的標準,這玩意根本不能用於醫學診斷!(尤其是液晶)
用這種顯示器診斷,肯定會漏病灶!
它的優點就是便宜,現在已經在醫院普及了,寫病歷開處方收費什麼的都是。

現在出場的是個高富帥!

就是這貨,這叫醫用顯示器。

就是這貨,這叫醫用顯示器。
它高解析度,灰階高,還支持DICOM校正(根據狀況自己調整,保證前後觀察的一致性)......
但它最大的缺點是,太貴了。都是5位數以上。

一個影像科,三甲醫院,假設最低30個醫生,在考慮實習進修輪轉,那麼最少配30個。如果一個人兩個顯示器,那麼要60個。即便住院臨床科室公用一個,又得幾十個,門診至少每個醫生一個吧,手術室每間一個吧......
這個量下來,那是多大一筆資金!

而且如果沒有膠片,你要看片只能在電腦上看,再也不會看見走廊里舉片子的人了。

還有一點,膠片收費是物價局規定的(各地不一樣),而給一張光碟沒有收費標準(上海有了),作為自收自支的醫院,為什麼不打膠片呢?

現在新的設備都支持醫學的DICOM標準,醫院逐步的實施全院級PACS,這可以在全院實現醫學圖像的數字化流動。其實基於internet的遠程診斷也實現。

上面說的很凌亂,其實只想說一句話:
你現在處於膠片向數字化轉變的過渡期,不用多久,全數字流的醫學圖像將遍地開花。列印膠片將變成一項特需服務。就像數碼相機的普及,總是有一段時間的。況且需要這麼大的投入!(其實我想說國家對醫療投入不夠,醫院對信息化投入不重視啊)

超出了一句,@_@,乾脆再加一句:
所有把醫學圖像變成jpg圖像拷走的的人們,你們虧大了!


-----------------增加的分割線----------------
據我目前所知,所想,已經部分實現的「醫療行業最先進、方便的診斷方式(/流程)。」
就是
醫院所有信息的全數字化,不但包括影像還有病歷,處方,收費,檢驗........

對影像來說,我們現在已經做到:在檢查完成後5分鐘內,全院可以通過PACS看到膠片。患者不需要拿膠片,需要時自助列印。
但這樣對大部分患者意義不大,因為大部分醫生不願意,沒時間看這麼多圖像,他們更愛看報告,而且他們一般沒有這個專用顯示器。而等報告出來那就長了,有規定CT/MR可以24小時出的。


無意看到這個老問題,正好是自己的專長,瀏覽了下回答,覺得都不夠全面,這問題其實蠻複雜的。 我過去十幾年先從事開發推廣PACS(放射科和臨床科室用的醫學影像存儲和診斷系統)和區域醫院影像共享,後又推廣醫院發放影像數據給患者。自己跑過幾百家醫院,全國各省級醫院基本跑個遍,應該說對各級醫院放射科的情況都很了解,但視角與放射醫生和臨床醫生會不同。 。

目前國內的醫院不管醫學影像能不能直接在電腦上看到,都會給患者打膠片。下面幾個主要原因:

1. 首先,根本原因是醫院一直在執行的各地區早年制定的《醫療服務價格》造成的,大部分地區CT、MRI檢查規定檢查費里含膠片,所以醫院必須給;沒規定膠片含在檢查費里的少數幾個地區,比如北京,膠片可以收費而且醫保還報銷,醫院當然願意給患者列印好幾張;另外大部分患者也習慣來取張膠片。

2. 其次是臨床醫生要看影像,但大部分電腦上調閱不到;再說就算能調閱到,中國門診醫生三分鐘看個病人,現在一個CT掃描幾百幅圖像,他哪有時間調出來全看一遍。
這裡還涉及另一個問題就是放射科醫生在中國地位不高,臨床醫生不相信他們的讀片水平,都要自己看下。而在國外放射科醫生是醫生群體里地位和收入前幾名,大部分情況下臨床醫生或全科醫生自己不看片子,就以放射科醫生的診斷報告為準。
這幾年醫學影像設備發展很快,診斷基本離不開CT、MRI,放射科醫生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國內還有不少臨床醫生就算看片子水平不行,也喜歡在病人面前裝模作樣地看下片子表明自己很專業。我手下銷售就碰到一次去拜訪臨床科室主任,正好他手下一個醫生拿著片子看說好像患者卵巢有囊腫,結果患者在旁邊說我卵巢早切除了啊。主任趕緊跑過去拿片子看是怎麼回事。

3. 醫院信息化投資不足,只有放射科大部分能在電腦上診斷。
現在大部分二、三級醫院的放射科,都有PACS系統,放射科醫生根本不看膠片,都是直接在電腦屏幕上作診斷的;技師負責挑選影像排版列印膠片,由護士發放或這幾年越來越多在自助取片機上取片。
但國內醫院上全院PACS,所有醫生工作站都能調閱醫學影像的,還真不多。這方面官方數據虛假成分很高,我估計全國千所三級醫院也就約30%,二級醫院的比例就更低了。原因在於全院PACS投資很大,PACS廠商就靠賣license賺錢;而醫院投資信息化根本沒有經濟效益。在國外人工貴,所以信息化投入大,提高效率能從人工成本上賺回來。中國都是公立醫院,感覺不太講效率,醫生也便宜。

4. 患者轉院時,即使重複做檢查,醫生也需要看以前的影像做對比。而現在除了小部分醫院能夠給患者拷貝影像數據或刻錄影像光碟,大部分醫院只給膠片。
這裡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病人即使能夠拿到影像數據,但現在因為安全原因大醫院電腦都沒有光碟機,USB口都是封閉的,數據也導不進醫院系統。要解決很容易,但國內醫院根本沒興趣幫病人考慮,醫院和醫生又都沒利益。

5. 膠片商與醫院關係深

在國外PACS系統普及後,膠片很快就消亡了。但中國上PACS的醫院越來越多,但膠片用量不僅沒減少,還逐年遞增,原因在於醫學影像設備越買越多,檢查量年年增長;由於上述原因,每個檢查都給膠片,自然膠片量就上去了。

備註:膠片這條好像得罪人。不過我是按權重排序的,這條排在最後,因為我認為最主要原因還是醫療服務價格。就像上海三年前取消膠片收費,膠片用量下跌80-90%;去年恢復收費,用量馬上翻幾倍。對錯我就不予置評了)


根據題主所說的「醫療行業最先進、方便的診斷方式」,我重點說一下診斷上的一些技術的發展
主要是美國的情況,國內的現狀不是特別了解(不好意思),如有翻譯錯誤請指正,謝謝
1:膠片/燈箱 (film on lightbox)(這個方式基本已經被淘汰了,不過很多地方依然有保留)
2:激光列印 (digital printed on laser printer)(這個也沒有了)
3:桌面顯示工作站(display workstation)主流,重點從這裡開始

70年代,CRT開始使用:有更高的解析度後以及改善的熒光劑(phosphors)
80年代初:SMPTE pattern 開始使用


80年代中期: DICOM 標準開始建立(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NEMA)和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共同制定)

DICOM Part 14開始明確 (http://medical.nema.org/dicom/2004/04_14pu.pdf)
灰度圖像顯示標準(Grayscale display function - GSDF )
考慮人眼的非線性
開始明確數值和亮度的關係(一致性)

開始使用10-12bit的圖像存儲
使用亮度探頭來校準亮度

CRT時代:
亮度:~200nit (max 300 nit)(至少171 cd/m^2)
最低解析度:1k x 1.3k

缺點:
會有幾何失真(非平面)
老化問題(亮度下降,解析度下降,熒光劑變色)

LCD時代
面板材質(VA, IPS) TN屏是不被允許使用的(可視角度小,色彩隨角度改變嚴重)
解析度 1.5k x 2k
灰階對比度 ~800:1
像素深度 24bit(新型)(至少8bit)
介面:DVI-D (DVI-A和VGA不能使用)
亮度 至少350 cd/m^2 (mammography 乳腺成像至少420 cd/m^2)

缺點:
價格高,大約一套新型系統價格是11k美元(包含兩個顯示器和一個顯示卡)
不過現在美國醫院基本都全部使用新系統了(大約是在2006年左右開始大面積換代的,老師講過記不清了)
測試標準
AAPM TG-18 QC patterns

現在的診斷顯示系統大概是這樣的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Are You Seeing the Whole Picture?

數字成像方式有機會再來補充
主要是CR 和DR (都是X-ray 為放射源)

Computed Radiography (CR)
Digital Radiography (DR)

另外提一下PACS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主要是儲存和傳輸,這樣患者就不用取片(減少錯誤)同時方便醫生調用和儲存圖片

圖片都是使用DICOM標準 DICOM Homepage (感謝 @劉鵬),DICOM文件內有很多信息比如患者姓名年齡診斷方式診斷時間等等,保證了信息的準確,方便檢查時候了解更多患者當時的情況

如果有問題請留言謝謝


啊,好久沒看三個人邀請我答題,實在受寵若驚。
攜葯。
先說結論:如果你在這家醫院做檢查,那麼這家醫院的醫生(影像科)都不看膠片,都是在電腦上看。不過不排除某些科室沒有那麼高灰階對比、高亮度的顯示器,會看膠片。
一般來說CR、DR、CT、MRI膠片在做檢查的醫院裡面,報告醫生是見不到的,見到它的只是分片子的人員,甚至在配備了自動報告打片機系統的醫院,醫務人員是見不到到患者手中的片子的。
醫師診斷只看PACS系統中的片子,雖然來自多家廠商、多種設備,但是只要遵循DICOM格式,系統就可以讀取,甚至完成一系列後處理操作。基本的窗寬窗位的調節、測值,到稍高端的二維、三維重組(這個需要性能強勁的專業圖形卡,所以一般都是在掃描結束之後由圖形處理器完成後上傳圖像)等,然後根據系統中的申請單出報告,完成報告之後保存,經由主治以上醫師審核之後發到報告系統就可以了。有專人負責列印報告和分揀膠片或者自助式取片取報告機。
膠片作為一種硬Copy,只是保存時間長,院間交流會診時採用,因為現在中國絕大多數醫院裡面的PACS系統僅僅只是院級PACS,遠沒有達到地域級、城市級甚至國家級PACS那麼龐大。
別聽他們說不兼容,現在不兼容DICOM格式的機器能有市場?(我還真見過淘汰了的萬東的MRI設備,不是.dicom格式)再不兼容,最多也就是特殊區域寫了一些特殊代碼,不對讀片造成影響。可以看看維基百科的DICOM,這是一種規範。
其實,從環保以及成本方面考慮,PACS系統的擴大和規範化管理(杜絕冒用他人醫保卡做檢查看病等情況)要比列印膠片划算多了(一張14*17的膠片要40塊左右吧),當然這些屬於隱私,非病人授權不應該被查閱或者可以用於研究討論的無信息查閱。。
醫院間幾台伺服器,一根光纖就夠了。設置方面是工程師的任務。就看以後衛計委有沒有這個遠見了。
-----------------------------------------------------
最後說一個題外話。
現在醫院基本醫保卡對應的病人的病史過敏史檢查結果等都是留存的,可以說就是一個人的健康檔案,現在有試點一個城市醫院共享這些信息,但是一旦推廣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急救工作的開展。
但是有一種情況,就是冒用他人醫保卡,會給這些信息帶來各種偏差,影響診斷或用藥。
之前看到過性別男診斷出來妊娠數月的,就是這種情況,出來還拍照說庸醫……不能忍。


作為一個影像技師我覺得有必須說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現在的醫院基本上都有派克斯系統了,並且影像診斷的醫生有專用的讀片顯示器,臨床醫生在其電腦上也是可以看到的;其次,我國醫院立志於推行無紙化辦公,並且在積極的減少膠片以及紙張的用量。那麼為什麼醫院放射科還要給患者膠片呢?
其實是這樣的:
第一,患者來到醫院,在一家二甲醫院做檢查卻希望到三甲醫院接受治療,我國兩家醫院之間是不會相互通信的,那麼患者應該如何將檢查結果傳遞到其他醫院呢?膠片是一個好的選擇。
第二,目前放射科拍攝的圖像可以列印在膠片上,也可以刻錄在光碟上,據我所知在日本及一些歐美國家患者從醫院帶走的是光碟而非膠片,那麼為什麼中國不行。因為中國的患者或者家屬不相信為其治療的醫生。有很多次有患者問我們,拍的片子會不會弄錯。即使在膠片上有名有姓的也要懷疑我們會弄錯,那麼如果給患者或家屬一張光碟,在光碟盒上只貼了一個名字,那我們要怎麼解釋裡邊的光碟會不會弄錯這個問題呢。
第三,這是證據,即使患者的證據,也是我們醫生的證據。如果一但出現誤診漏診,患者可以憑膠片起訴醫院,一但出現誣告,我們醫生也可以憑膠片保護自己。去年發生過這樣的一個事情,一位老大爺拿著幾年前的報告單來我院進行投訴,說我們給他誤診了,現在他體內有個腫瘤,當時沒有檢查出來,又拿了其他醫院的膠片給我們看,圖像所見確實有個腫塊,於是我們主任便像他要當時我們醫院拍攝的膠片,那位老大爺稱其未帶,並說有以前我院的報告單,和現在的檢查結果及膠片,便讓我們進行賠償。但是我們醫院的圖像要保存十年以上的,隨即工程師從光碟上調取了當年的圖像,圖像所示當時並沒有腫塊異物。後來此事不了了之。
綜上所述,中國醫院一直使用膠片也應該是為了符合國情吧(笑),至少在中國建立起一個健全的和諧的醫患環境及醫院與醫院間互通的平台之前,我個人認為膠片還是需要存在的。
我入職時間不長,如有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指正,今天就醬吧。


因為沒有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系統,有了這個系統以後圖片都存在中樞伺服器,醫院裡任何一個連了內部網(intranet)的電腦都可以看,只要有許可權。
我在美國實習就是這樣,人家給你開了許可權以後,你任何一個電腦拿自己的感應卡一刷,就可以看病人的CT MRI等影像資料。任何一個走廊或者辦公室里的電腦都可以讀取。
國內,差的有點遠。
就是這樣。
樓主等個十幾年PACS普及了,國內也不用這樣了。


放射科都用高級屏幕,普通科室就普通電腦看,太明顯的還可以手機再翻拍一下大家迅速會診。反正美國宰病人不差錢。


我說一下我所知道的流程
魔都某綜合三甲
門診病人看門診,醫生電腦開影像檢查申請,病人付費後預約,拍片,取報告。
但是如果病人的癥狀比較典型,我們會讓他拍完直接看門診或者來病房找醫生。
影像科拍好的片子會上傳到電子系統,全院聯網都能查看,門急診或在院病人是不提供膠片的,因為現在不讓收20元工本費,而且病人一般沒有此類需求,如果真的需要,可以找醫生開證明。
影像科的報告醫生會參考,因為系統許可權和顯示器不如他們,但是不存在只看報告不看片子的情況,住院病人拍的其他系統的片子,如果有疑問會請相關科室會診。
現在的讀片系統,可以對比不同時間的片子,可以量距離,測CT值,調灰度,可以設置參考線,可以選擇不同人體組織的增強圖像,可以建立3維成像,說實話,但從臨床考慮,我實在想不出任何一點膠片的優勢。
樓上某位說的膠片「空間解析度高」」灰階多「,和影像科的水平很有關係,但再好再清晰的膠片,也不足以讓醫生放棄電子閱片的優勢。
至於說看起來方便,那就更扯了,膠片保存不易,看的時候需要合適的光源,站在走廊上看很費力。如果病人沒保存好,還會東一塊西一塊,黏糊糊的。很多時候外原來的病人明明拍過的片子我們不得不讓他們再拍一次。


怎麼不在電腦上看捏?在電腦上可好了,可以一張張看,可以連著放電影似的看,可以變成3d的看,可以調各種窗,可以測大小測hu,可以拉對比。。。等等等等,電腦上有我才不看膠片子呢。但是總得給患者一份吧。我總不能拿優盤考給他,他回家沒專用軟體也看不了呀。不過現在貌似有的PET-CT會給患者刻張CD,嗯嗯,一萬塊一張的CD。


主要還是方便,片子你可以隨便拿著走,帶著複診轉診什麼的,掛在床頭管床大夫隨時能摸起來看看。當然你可以說優盤之類的,但是醫用顯示器畢竟貴一些,並且醫院的電腦一般是禁止插優盤的,畢竟涉嫌病案的泄密問題。


這裡有多少人是影像醫生?你們真是影像醫生?中國的影像專業畢業生少的可憐,你們一個個說的頭頭是道啊,幹嘛誤導人家呢?吐槽完了。
現在回答問題,報告是影像醫生髮的,題主說的拿回片子去找專家看,這種醫院我沒見過,來我院進修的醫生估計也沒見過(當然你可以找我們科的專家給你閱片,80塊一張便宜吧)。專家要是能看懂片子,要我們幹嘛。取消影像醫生啊,醫院招技師就好了(技師是幹什麼的,就是專業拍片子的技術型人才)。某些專業性比較強的科室醫生是看得懂部分關於自己專業的片子,比如骨科,尤其骨折這一塊,但是你叫他看個骨腫瘤的病人看看,看他能分析出來么。醫學是經驗學科,他看到的病人多,再看看我們發的結果,一些常見病當然看得懂。來醫院做影像檢查,急診按規定是半個小時拿結果,一般會最多時間發,大醫院都會專門安排醫生來發急診報告,家屬在門口等就是了。平診報告時間每個醫院都不一樣,2個小時到幾天。病人做完檢查,回家的回家,回病房的回病房,到了告知的時間來取結果就好了。醫院有PACS的話,開單醫生可以直接在網上看結果,要紙質報告的原因是要存病歷裡面的,萬一打官司要用的。我們不看膠片,直接電腦閱片。有膠片可取(說膠片有利潤的是多少年前的事吧,現在都要招標,也許器械科和院領導有回扣,我們反正沒有)。可以有光碟,一般一個病人的數據量要幾百兆,你要全部用膠片打出來嗎?那些說拿個片子想在那裡看就在那裡的人,你們能不誤導人家?最起碼你們也要說下在光下看吧,看個片子就這樣簡單?光線不足會漏診的親。找個有閱片燈的地方看吧。流程其實已經很簡單了,你做完檢查該幹嘛幹嘛去,只是你們自己急而已。給你治病的醫生要是真要全靠我們影像科的報告來開藥治療的話,那你找他幹嘛呢?以前沒CT的時候那些醫生不看病了?影像的作用的進一步佐證或者幫助醫生的診斷。算了,反正也沒人看。


空間解析度低


謝邀,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方便病人複診或是其他用途,二是醫院的設備不一樣。不是所有的醫院都可以信息電子化。


其他的原因,其他人也闡述的差不多了。


不留證據,患者說你坑他錢怎麼辦?


本人放射科醫生,我們是三級甲等醫院,我們科室的流程是,病人拍片,半個小時以內拿到DR片和紙質報告,然後拿去給臨床看。就這樣。我是影像診斷醫生,我們就是直接在電腦上看的,DR也就是數字化攝影,當然電腦的更細緻,有時候臨床醫生拿到片子有疑問也會直接到我們科室一起在電腦上看。題主所說的我像應該是CR。那是我們醫院10幾年前了吧。很久了。題主可以百度下CR和DR的區別。以上我說的包括CT MRI 普放(一半的平片),影像診斷醫生都是直接電腦閱片。


一是方便攜帶啊,你可以帶著它到處找其他醫生看,而且只要有光就OK,你難道指著隨時醫生抱著電腦跑,二是在電腦看這玩意得用專門的圖像處理系統,這玩意可謂非常貴的,一般小一點的醫院都配不起


有啊,有些醫院如果你不要求是不會給列印膠片的,都是直接在電腦上看。下次再去拿就診卡一刷就能把往的記錄掉出來


上次騎車摔了一跤 給胳膊拍了個片 我拿著片子回去的時候醫生大哥已經表示看完了沒事了


貌似,上海的中山醫院做了次X光,門診醫生是在電腦上直接看到我的光片的。


推薦閱讀:

什麼是中東呼吸綜合征?有怎樣的危害?如何預防?
如何評價韓國人金某疑似感染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後仍到中國的行為?
醫學是科學么?
人體吸收物質的機理是什麼?
鈉在食物中的作用究竟是什麼?

TAG:醫院 | 成本 | 醫學 | 醫學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