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哺乳動物是否都分布在陸地和海洋,而非分布在天空?為什麼?

眾所周知,哺乳類動物在和爬行類動物的競爭中佔據了生存優勢,成功地將地球從爬行動物的時代帶到哺乳動物的時代。陸地和海洋中的大型動物與食物鏈頂端的捕食者中大多數為哺乳類動物。
但是,讓我們來看一種現象:

  • 陸地上最大的動物:非洲象(哺乳類)
  • 陸地上大型捕食者:貓科類(獅、虎、豹)犬科類(狼、狗)等等。(均為哺乳類)
  • 海洋中最大的動物:藍鯨(哺乳類)
  • 海洋中的大型捕食者:虎鯨,抹香鯨,海豚等等。(很多為哺乳動物)
  • 天空中最大的動物:信天翁
  • 天空中的大型捕食者:角雕

哺乳類動物為什麼沒有在進化中佔領天空,唯一能夠飛行的哺乳動物:蝙蝠,也比較弱小。而我們熟知的空中霸主,無一不是鳥類,哺乳動物為什麼沒有成功的進化出統治天空的能力?原因是什麼?


謝女神 @雲舞空城 邀請。哈哈,這是讓咱班門弄大斧啊。

看了其他一些知友的回答,都有很多觀點。那我就來說一下我的吧。其實很多觀點都是共識。

首先要明白生態位的概念。是指某個物種在生態環境中佔據一定的功能和營養位置,以及環境變化梯度(溫度、濕度、土壤等)中所處的位置。按照競爭排斥原理,任何兩個不同的物種都不能處於同一生態位,但是可以有部分重疊。在中生代,陸地上的大型植食、掠食者的生態位都被主龍類佔據(恐龍),天空被翼龍佔據,海洋中則被大型鱗龍類佔據(大型海爬),哺乳動物就被擠壓到了地洞里,只能趁著天黑出來找點東西果腹。只有當白堊紀末的大滅絕,恐龍、翼龍以及大型海爬都滅絕,才把生態位空出來讓給了哺乳類。

在白堊紀之後,陸地和海洋都被讓出來了,但是天空的鳥類蒸蒸日上,沒有讓出已有的生態位(為啥沒有,怪老天爺)。所以這就限制了哺乳動物向天空進軍。階級固化的道理大家都懂,人家都坐穩了那個位置,進化出了適應此生態位的形態。要不是老天爺出手,改變環境讓已經佔據優勢的物種滅絕,後來者很難把已經佔據生態位的物種攆下來。但也不是不可能。老天爺幫忙滅掉了地上的主龍和海里的鱗龍,但是留下了天空的鳥類。不但如此,鳥類還想下地跟哺乳類競爭,最後又被趕回去了。

生態位沒有空出來,這是第一個原因。

沒有空出來的情況下,就要自己去搶。這一點鳥類做的很好。翼龍從三疊紀開始出現,直到晚白堊紀,大概進化出了體型大小不等的十幾個科,但是在白堊紀末期,大概只有風神翼龍、無齒翼龍等幾個大型的屬還存在,其他中小體型的屬都被鳥類趕盡殺絕了。鳥類是從樹上下來的,在樹上爭奪翼龍的生態位,把樹棲的翼龍都趕跑了,趕到海上去當漁民了。現在普遍認為,在中短距離的飛行上,使用翅膀拍擊進行撲翼飛行的鳥類更適應,而翼龍更適合遠距離滑翔。首先是鳥類發達的胸肌,適合高頻率拍擊。其次鳥類翅膀的結構要比翼龍結實多了。撐起大面積皮膜的骨骼很脆弱(實際上只是翼龍延長的第四指),不適合撲翼。第三,鳥類的羽毛不但用于飛翔,還能保護翅膀。而翼龍的皮膜則需要被保護。這是鳥類佔據天空的原因。

(白堊紀末期,只有幾種靠海洋為生的大型翼龍還沒有滅絕)

現在輪到哺乳類搶寶座了。題主的意思大概是,不是上天的哺乳類不夠大,而是為啥沒有佔據天空的頂級生態位(大型猛禽),或者成為掠食者,跟在地上的貓科和海上的鯨目一樣。小蝙蝠亞目吃蟲子,大蝙蝠亞目吃果子,總歸不夠霸氣,對吧?捕食脊椎動物才配稱之為掠食者。首先我們要清楚第一點:上天不是那麼容易(要不咋說:你咋不上天呢?)。生物形態千千萬,能上天的就兩種。有的答主列舉了翔獸(不要笑):

(翔獸,生存在侏羅紀,在進化地位上位於真三尖齒獸和多瘤齒獸之間,在進化地位上高於原獸類(鴨嘴獸),低於後獸類(有袋類)。很可能卵生。)

這裡說明,哺乳類從侏羅紀就開始探索天空了。在我以前的一個回答中(任我行:世界上存在過哪些奇特的古生物?),說明了蜥形綱從二疊紀就開始探索天空,但是失敗了無數次。足以說明探索天空之艱難。

恐龍滅絕之後,是真獸類向天空進軍。

真獸類做過幾次嘗試呢?大概是三次,只有翼手目(蝙蝠)獲得了成功。其餘兩種是皮翼目和嚙齒目。翼手目屬於勞亞獸總目,與奇蹄、偶蹄、食肉目屬於一個大類群,皮翼目和嚙齒目屬於靈長總目,與人類關係比較近。勞亞獸和靈長獸的祖先在白堊紀晚期在亞歐大陸上分開。

三個目都從古新世開始嘗試,到了始新世的和漸新世的時候分化出了很多類群,只有蝙蝠在始新世早期飛上天空,其餘兩者均失敗了。

(皮翼目的側膜獸,古新世晚期至始新世早期)

(嚙齒目的飛松鼠,中新世早期至上新世晚期。飛松鼠:不要盯著人家那裡看!再看就飛鼠騎臉!)

(翼手目的古蝠,始新世早期至中期)

直到現在,哺乳動物中,真正擺脫滑翔、可以靠自己能力飛上天空的,只有翼手目。

綜合脊椎動物的天空進軍史,真正飛上天空的只有蜥形綱的翼龍、鳥綱和哺乳綱的翼手目。

三者無一例外,都是用前肢作為翅膀的作用。

想四翼翔天的,例如小盜龍和Sharovipteryx,都失敗了。

(Sharovipteryx,三疊紀,鳥頸類主龍,翼龍親戚)

(小盜龍,馳龍科,白堊紀早期)

想依靠皮翼的,例如侏羅紀的翔獸,新生代的皮翼目和嚙齒目,也失敗了。

以上兩種(皮翼,四肢),其原因在於四足總綱髖關節的構造,無法大幅擺動後肢,以及無法用強健的肌肉(例如胸肌)牽引,後肢連接的膜或者翼必然成為了飛行的累贅。

蜥形綱嘗試中,想用除四肢以外的衍生結構飛翔的,也失敗了。其原因在於沒有強力的肌肉進行牽引。例如二疊紀的Coelurosauravus jaekeli和三疊紀的Kuehneosauridae、Mecistotrachelos。

(Kuehneosauridae,三疊紀)

還有一種奇葩,奇翼龍。皮膜+羽毛,或許撲翼與滑翔兩者兼可,但沒有真正飛上天空。也許是因為它的骨骼結構真的不合適,也許是因為羽毛太過原始,也許是因為大自然沒有給予足夠長的時間。

(奇翼龍,侏羅紀中期)

在翼龍鳥類和蝙蝠三者中,都是用前肢。我們已經分析過翼龍相對於鳥類的劣勢,而蝙蝠的結構更像翼龍,都是用延長的指骨撐起皮膜,結構較為脆弱。也就是說,哺乳動物進化了將近兩億年也才只有這一種結構合適。雖然這一種比起翼龍來有進步,就是蝙蝠支撐用的指骨變多,強度增大,靈活性增強,但不是質上的飛躍。(從飛松鼠來看,與蝙蝠和翼龍出現了趨同進化,都是指骨延長。經過實踐檢驗,這是幾億年蜥形綱與合弓綱唯二的飛行結構。)

飛行方式和身體結構上沒有出現質的飛躍,那麼搶奪鳥類的寶座就很難。

用蝙蝠比較鳥類,可能現在的氣候相對於中生代比較寒冷,大型化的皮膜散熱過多不適應。實際上,大蝙蝠亞目都生活在熱帶,因為溫暖的氣候和豐富的水果。

第二,鳥類和蝙蝠的競爭關係不是很強。哺乳動物的祖先因為在中生代被按在地洞里摩擦,所以普遍夜視能力強。彩色視覺和夜視能力是互相矛盾的,靈長類因為要辨識熟透的果子而進化出了彩色視覺,但是犧牲了夜視能力。其他大部分哺乳動物都是色盲,在夜間活動。老牛要吃夜草,喵星人要夜間嗨皮。蝙蝠同理,在夜間出洞覓食,利用回聲定位,與白天活動的鳥類構不成很強烈的競爭關係。大部分鳥類晚上也要休息,基本不出門活動,除了眼睛高度特化的貓頭鷹。兩者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不會出現鳥類趕殺翼龍的情況。

第三,蝙蝠的後肢沒有解放。猛禽都要依靠強有力的後爪掠食,蝙蝠沒有這種攻擊能力。所以給人一種在食物鏈上地位比較低的感覺。

蝙蝠實際上是一種很成功的物種,哺乳綱四千多種動物,蝙蝠獨佔一千種。在分布範圍上,則比嚙齒類還要厲害,除了極地,在亞寒帶針葉林到遠離大陸的熱帶小島上都有蝙蝠生存。所以題主也沒必要為哺乳動物擔心。可能蝙蝠的夜行性,存在感太低了。

以後哺乳動物會不會進化出以另一種形式飛行的動物,從而與鳥類爭奪天空?鳥類那種飛行結構很難。因為哺乳動物的毛和鳥類的羽毛是完全不同的結構,鳥類的羽毛有分支。這樣看來,或許蝙蝠的方式是唯一的選擇。

最後,古老的物種有話要說。

你們這些年輕物種的姿勢水平還是不夠,水陸空全能+彈射起飛你們誰會?

你們這些年輕物種的姿勢水平還是不夠,水陸空全能+彈射起飛你們誰會?

————————

哇,女神點贊,好開心。


更新,大型哺乳動物會飛的,是有的。當然,相對陸地大型哺乳動物還是不算大。但會飛的物種里算是很大了。
狐蝠:狐蝠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食果蝙蝠,翼展可達到6英尺(約合1.82米)。
狐蝠(哺乳綱翼手目狐蝠科生物)
圖片來自於微博


補充一點別人沒說的:懷孕了不好飛啊!體型一大,懷孕後要飛就更難。如果雌性懷孕後不飛行捕食,雄性一個捕食,太累,尤其是大體型對食物需求量很大的。鳥生個蛋,飛出去多輕鬆。雌雄都能出門捕食,輪流。如果讓幼體早點出生。哺乳動物比起鳥類的優勢:幼體生存率較高,就減少很多。大型哺乳類大多有這種優勢,幼體少,但比較好存活。假如有大型飛行哺乳類,那他們為了方便父母飛行,只能早產,早產的幼體發育不太好的大型哺乳類,生存率不樂觀。你想想大熊貓吧。飛行類又不能學袋鼠,否則還是飛不動。


在天空鳥類先佔領了有優勢,後來的哺乳動物沒有自己的優勢,甚至原本的優勢也被限制,那哺乳類就不會有大型飛行物種了。最多搞搞滑翔,其實還是爬樹多。


而且哺乳類動物的興盛是在恐龍滅絕後的。恐龍滅絕後陸地上和海洋中都沒有大型動物了,演化空間很大、資源很多,根本沒有必要費力的去向天空發展。而鳥類早在恐龍時期就開始像天空發展了。這就好比做投資:有一個龐大沒有競爭對手的新市場,另一個是有人已經佔據的市場——當然是選擇前一個。


根據近日的一項由北京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河北地質大學聯合完成的研究,哺乳動物祖先探索天空的時間,並不晚於鳥類的祖先——恐龍。在侏羅紀時期,恐龍稱霸了整個陸地,一些小型的哺乳動物為了不和這些兇殘的捕食者碰面,只能選擇從它們的頭頂飛過去。

證據就藏在幾塊1.6億年前的化石里,其中的痕迹是由侏羅紀時期的兩種原始哺乳動物留下來的。

似叉骨祖翼獸的化石與復原圖(趙闖繪)

它們的名字有些拗口,分別是似叉骨祖翼獸Maiopatagium furculiferum)和雙缽翔齒獸Vilevolodon diplomylos),但不管怎麼說,至少名字里都帶有和「飛」相關的字眼。

這裡要先說明一點,它們和許多號稱會飛的哺乳動物一樣,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撲翼飛行。類似今天鼯鼠,雖然能利用氣流滑翔數十米遠,但並不能做到像鳥類和蝙蝠那樣通過規律地拍打翅膀(翼)進行主動飛行,只能進行滑翔。但看在不容易的份上,就算是會「飛」好了。畢竟,和它們生活在同一時期的恐龍家族飛行家近鳥龍、始祖鳥們,也沒有嚴格的證據表明能夠像今天的鳥兒那樣翱翔、

古生物學家們之所以能一眼看出這兩種動物會「飛」,得益於化石完好地保存了一些軟組織細節,尤其是連接前肢與後肢的皮膜結構。畢竟,這層皮膜是它們能「飛」的最基本的前提。

但也不要以為胳膊和腿之間有塊薄膜,借著陣風撐成一個風箏就能飛起來了。四肢比列也很重要。通過分析比對如肩部,前肢等骨骼特徵,專家們認為這兩隻原始哺乳動物和現在我們所知的滑翔哺乳動物,如蜜袋鼯,鼯鼠等,使用的是同一套滑翔技術。

雙缽翔齒獸的化石與復原圖(趙闖繪)

但在其他方面,兩位「祖宗」又與現在的滑翔哺乳動物不太一樣。首先,現在的滑翔哺乳動物都是草食性的,平時會吃吃水果、種子、花花草草什麼的。但這些祖翼獸和翔齒獸肯定吃不到了,因為侏羅紀時期地球上還沒有開花植物啊,所以兩位應該吃蕨類和裸子植物多一些……

芝加哥大學出品的另一種風格的復原圖

此外,它們的手指和腕部結構也和現在的大部分樹棲哺乳動物不同,反倒和蝙蝠比較像,手指很長,具備抓握樹枝將自己懸空倒掛的能力。

我們一直都知道哺乳動物有很強的多樣性,是地球上適應能力最強的動物類群。既可以和鳥類分享天空,也可以和魚類潛入海底,但這次的發現還是讓我們不禁感嘆,原來它們對天空的探索比我們想像得要早很多很多。

文章來源/Nature 編譯/lulu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想從分子遺傳學角度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觀點。

現在的科學共識是鳥類極有可能是由某一類爬行動物進化而來,而羽毛的出現很有可能是鳥類從陸地向天空轉移的重要分水嶺。羽毛的保溫作用支持了鳥類的恆溫系統,擴展了其長距離移動後對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羽毛的質地和生長方式又從根本上解決了鳥類起飛的空氣動力學問題。這說明羽毛的某些性狀可能對適應大範圍飛行具有決定性作用

然而目前並不能確定羽毛(feather)與哺乳動物的毛髮(hair)在進化上存在多少聯繫。憑我有限的知識,哺乳動物最早大概從三疊紀時期就與爬行動物分道揚鑣了,而爬行動物進化出羽毛或許是白堊紀及以後的事情。這意味著從分子生物學層面上講,羽毛與毛髮的生成機制可能存在著極大的差別,這種差別之大使得與毛髮生成相關的基因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累積滿足類似羽毛飛行性狀的突變。——說白了,就是你開新檔的時候屬性點都放力量上了,就別跟人家拼敏捷了。當然我並沒有證明這一點的證據,而欲驗證這一猜想則可以通過對物種間基因組差異的對比和譜系追蹤來進行分析,非我專業就不深入探討了。

當然我在這裡以羽毛為例,僅提供了一個分析角度。深入分析的話不能不考慮哺乳動物中的一個特例:蝙蝠所屬的翼手目,其所具有的翼膜獲得了與鳥類的翼相似的功能而沒有被覆羽毛。而眾所周知這些哺乳動物家族中的另類多為夜行、穴居,滿滿一副見光死的樣子,擺明了是對大多數鳥類的生態位不構成競爭優勢。我想在這裡可以以類似上文的分析方式來對比蝙蝠和鳥類,亦即先找出兩者性狀上的本質差異,然後再分析基因組差異來探討讓蝙蝠產生更大競爭優勢的突變概率。如果該突變概率低到使得其進化速度抵抗不住環境選擇所帶來的壓力,那麼極有可能這些性狀特徵就是決定哺乳動物不能統領藍天的根本原因

……當然如果讓我猜想的話,我覺得還是因為蝙蝠沒有羽毛:散熱太快,滑翔和機動能力太差,以至於不能遠征、食譜太窄……等等。

想想再更。


簡單來說,就是鳥類的出身比哺乳動物更好,還多努力了1億年。

其實現在「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的習慣分法已經不夠準確了,從演化樹的角度來分,現存爬行類和鳥類、恐龍、翼龍、中生代海爬等屬於「蜥形綱」,而哺乳類和異齒龍、水龍獸等史前「似哺乳爬行動物」屬於「合弓綱」。從恐龍時代之前的二疊紀開始,這兩大陣營就展開了演化戰爭。
也就是說,從親緣關係上,鳥類更接近我們熟悉的鱷魚、烏龜、蜥蜴等「爬行動物」,更是恐龍現存的唯一後裔。但從身體結構上,它們並不比哺乳動物更「低等」,甚至相反。
鳥類發家,得從距今2億多年前的三疊紀中後期說起。當時因為氣候乾旱等原因,蜥形綱在演化戰爭中佔據優勢,其中最成功的一支就是恐龍。與流行文化中傻大笨粗的印象不同,恐龍身體結構的最大特點,就是輕盈靈巧——骨骼內部中空並帶有支架,輕巧堅固;脊椎和肺部連通多個氣囊,提高了呼吸效率,並降低了身體密度;視覺發達,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力強;細長的脖子(哺乳動物一般才7節頸椎的渣渣,恐龍一般在10節以上並且浮動較大)和尾巴,便於保持平衡;雙足行走,行動速度快。即便後來一部分恐龍體型變大之後轉為四足行走,還出現了重達好幾十噸的腕龍、馬門溪龍和阿根廷龍等巨型蜥腳類恐龍,以它們的塊頭來說仍稱得上「輕盈」。另外,由體表鱗片衍生出的羽毛,恐龍很可能很早就演化出來了,最初可能用於求偶炫耀和禦寒。
恐龍當中有一個種類最多、適應力最強的分支——獸腳類恐龍,小到1公斤的小盜龍,大到10噸級的暴龍和棘龍,都屬於這一類。在距今1.5億多年前的侏羅紀,一部分小型獸腳類恐龍爬上了樹,它們沒有像那些地面上跑的同伴那樣前肢縮小,而是用前肢來爬樹、以及在跳躍時保持平衡,漸漸成為翅膀的雛形……當時這樣的小恐龍不少,但只有一支演化成了鳥類,具備了真正的飛行能力。而著名的始祖鳥,以及白堊紀的小盜龍、尾羽龍、中國鳥龍等羽毛恐龍,都沒能成為真正會飛的動物。
與已經很靈巧的小恐龍祖先相比,鳥類為了飛行,身體又有了進一步優化——尾椎減少並退化成「尾綜骨」,嘴巴變成無牙的喙,減輕了重量;胸骨中央挺起名為「龍骨突」的凸起,可以附著大量胸肌,以拍打翅膀;視覺和聽覺也更為發達。當然,還有更加完善、幾乎覆蓋全身並分內外層的羽毛,其中翅膀上的飛羽是提供升力的關鍵,尾羽可以調節方向,而全身羽毛可以有效減少熱量流失。
所有這些來自恐龍祖先、以及鳥類自己演化中獲得的財富,共同造就了鳥類這個地球史上最強的天然飛行機器,幫助它們在翼龍演化到頂峰的白堊紀搶走大批生態位,幫助它們挺過了白堊紀末的大滅絕,幫助它們今天完美適應了地球表面的各個角落。

相比恐龍和鳥類,三疊紀末期以來僅存的合弓綱獨苗——哺乳類,在運動能力和感知能力上並不那麼「先進」。輕巧的骨骼、氣囊、羽毛、龍骨突、靈活的脖子、敏銳的雙眼…統統都沒有。哺乳類原本就源自小型、地面或地下棲息、食蟲為主、很可能夜行(習性類似鼩鼱)的一支合弓綱,在恐龍時代大部分時期,哺乳動物也只能佔領這些比較不起眼的生態位,包括在水邊游泳、上樹滑翔也只是在角落裡隱秘行動。
當然我們哺乳動物也是有優勢的,比如聽覺和嗅覺,比如複雜而堅固的牙齒,比如胎生+哺乳帶來的幼體高成活率。蝙蝠和鯨類點出的回聲定位也是演化史上的偉大發明。
不過在飛行這一塊,既然鳥類在白堊紀出現之後不再有新的飛行恐龍,恐龍滅絕之後鳥類又依然興旺發達,在空中沒有生態位留給哺乳類了。雖然蝙蝠早在5000多萬年前的新生代早期就已出現,也演化出了類似龍骨突的結構,縮短了尾巴,稱得上飛行靈巧,現存種類達到了鳥類的十分之一,能適應多種棲息地和食性,但它們同體型下的肌肉力量和骨骼強度、飛行效率、極限飛行能力,以及在食物網中的營養層級,仍然比不上鳥類。
至於再過幾千萬年到上億年,蝙蝠能不能繼續完善自己(乃至像鳥類脫離恐龍一樣不再是哺乳動物),鳥類會不會盛極而衰,以及什麼樣的環境變化能把蝙蝠推上位,就是比拼腦洞的問題了…

早上起床前隨手寫的,可能多有不嚴謹之處,還請見諒。


謝邀!
兩個猜測,不算回答,大家隨便拍:

一、會不會是因為同為溫血的鳥類已經先期佔領了天空,特別是產生了一些大體型的捕食者(鹰鵰什麼的,它們甚至可以捕食猴子這麼大的哺乳動物),於是後來者無法再發展壯大?

二、早期的哺乳動物為了躲避強大的恐龍,全是晝伏夜出。而飛行是一種極其危險的高速運動,要求視覺的全力配合(所以鷹才會有強大的視覺,實際上鳥類的視覺都還不錯),這顯然不適合晚上出來活動。

實際上晝伏夜出對哺乳動物的視覺有很深的影響。比如哺乳動物除靈長類之外全是色盲,它們在夜裡更需要敏銳的視覺,而非顏色。靈長類為了方便找果子,重新進化出了彩色視覺,但與鳥類相比,仍舊差了很多。鳥類有四種以上的視蛋白,負責探測不同波長的顏色。人類只有三種,而且其中兩種的波長範圍比較重疊。說白了,在鳥類面前,人類雖然不是色盲,但也只能是色弱。

其實,在夜間飛行對鳥類自己也是個難題。成功適應的,主要就是各種貓頭鷹。它們的眼睛也大大特化了,變得很像夜間活動的哺乳動物,比如貓。別的鳥類都是雙眼在兩側,貓頭鷹雙眼在前,有更出色的立體視覺,能更好地區分障礙物或獵物的遠近。

另外,要解決夜間高速飛行的問題,不是沒有別的辦法。蝙蝠使用超聲波就是哺乳動物的適應之道。但這種方式與視覺相比有很大不足。雖然準確度沒有問題,但聲音有其致命的弱點——衰減。光線在長距離上幾乎沒有衰減,而聲音則不然,其效用的衰減隨距離增長而急劇上升。這就決定了,蝙蝠只能是個「近視」。

近視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往往飛到比較近了,才發現前方有障礙物。這練就了蝙蝠高超的飛行本領。蝙蝠雖然不能像蜂鳥一樣空中懸停,但能夠做出匪夷所思的急速轉彎等動作,是一般鳥類無法完成的。但大家不要忘了,如果蝙蝠也長了很大的體格,就註定不能如此敏捷地飛行。所以說,回聲定位方式的先天不足決定了蝙蝠長不大,無法與體格更強壯的鳥類去競爭天空的主導地位。這就又回到了第一個原因上。


(多圖預警)
先說下題主的一個看法:」蝙蝠弱小?!」。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並不弱小,是進化得非常成功的一群動物,除了南極外,全球性分布,數量極多,連離陸地最遠的夏威夷島也不例外。很多科都不是按大洲分布,而是全球分布,犬吻蝠科的中國有,美國有,黑叔叔們也見得到。蝙蝠實乃哺乳動物之佼佼者也。

對於題主的疑問,我想說……
1食物類型決定體型,大部分蝙蝠吃的都是飛行昆蟲,體型小。如果這類蝙蝠體型過大,失去靈活性,就抓不到蟲子了。吃果子的的狐蝠大的很,還有愛吃肉的假吸血蝠的體型相比普通的吃飛行昆蟲的蝙蝠來說也不算很小。吃飛行昆蟲的肯定大不了,吃水果和肉的肯定小不了。另外埃及發現過3500年前的史前蝙蝠化石,翼展有3-5米,可以說是巨大了。
2翼手目絕大部分佔領了夜空的生態位,絕大多數蝙蝠晚上在樹林間吃蟲子,而且晝伏夜出人類見到的幾率小。


鳥類一般視覺發達,佔據了白天的生態位,晝間活動。鳥類食物非常多樣,不同種類的鳥,吃什麼的都有。以飛行昆蟲為食的鳥類多數體型也不大,例如燕子。蟲子也有飛的和飛的少的不飛的,飛行昆蟲體型一般較小,重量較輕。而大點的鳥,喜鵲,吃的蝗蟲、蚱蜢、金龜子、象甲、甲蟲、螽斯、地老虎、松毛蟲、蝽象、螞蟻等昆蟲和幼蟲,飛行能力弱,體型大(當然喜鵲還是雜食,吃種子等)。啄木鳥和烏鴉喜歡吃幼蟲。大型飛行鳥類的代表——大天鵝,平時吃的是水生植物葉、莖、種子和根莖,如蓮藕、胡頹子和水草,不用去天上追蟲子。
雖然說鳥多在白天出動,不過也有暗中出行的奇葩,例如鴞型目(貓頭鷹)。

它的視網膜中的視桿細胞(辨別明暗)比例非常高,視錐細胞(辨別色彩)數量少,這樣在夜晚暗光條件下能有很好的視力。 另外,貓頭鷹的聽力也非常好,增加了在夜晚的探測能力,兩個耳洞一高一低,能接收不同方向傳來的聲波(這種不對稱性的另一個例子是齒鯨,海豚什麼的,齒鯨的頭骨呈三維立體不對稱,以便接收聲波)。貓頭鷹由於沒有哺乳動物的耳廓,所以有的種類會在頭兩側長出兩撮兒羽毛,以起到和哺乳動物耳廓一樣的聚集聲音作用。這樣就能找到它的嚙齒類獵物。

它的視網膜中的視桿細胞(辨別明暗)比例非常高,視錐細胞(辨別色彩)數量少,這樣在夜晚暗光條件下能有很好的視力。 另外,貓頭鷹的聽力也非常好,增加了在夜晚的探測能力,兩個耳洞一高一低,能接收不同方向傳來的聲波(這種不對稱性的另一個例子是齒鯨,海豚什麼的,齒鯨的頭骨呈三維立體不對稱,以便接收聲波)。貓頭鷹由於沒有哺乳動物的耳廓,所以有的種類會在頭兩側長出兩撮兒羽毛,以起到和哺乳動物耳廓一樣的聚集聲音作用。這樣就能找到它的嚙齒類獵物。
貓頭鷹夜間視力很屌,但是在沒有月亮且星光很暗的夜晚,貓頭鷹也很尷尬,老子看不見啊!
鳥類偏重視力的這個特點,就給利用回聲定位的蝙蝠(主要是小蝙蝠亞目的成員)留下了很大的生態空間。這些小蝙蝠在夜空中肆無忌憚的進化,各有各的特長。

。。。。。跑題了,下面說翼手目。。。。

會飛行的哺乳動物佔領了夜空,翼手目,也就是我們說的蝙蝠,共有2亞目19科185屬962種(數據來自百度百科),其種類數量僅次於嚙齒目,佔了哺乳動物總種數的4-5分之一。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進化例子。利用回聲定位系統在夜空中可以很有效的發現並捕獲昆蟲。

翼手目的筒子們分為大翼手亞目和小翼手亞目。

先上大型飛行哺乳動物,這東西不比鳥類小,大的種比我們一般見到的鳥大很多,和某些猛禽是一個體型。大翼手亞目就一科,狐蝠科,現認定的有188種,一些種長得很大,主要以水果、花蜜為食。白天活動,依靠視力生存,視力很好。




這貨大點的翼展能到1.5m,怎麼看也不是個小東西。。。


小蝙蝠亞目利用回聲定位獲取空間信息,自己發出聲音和接收聲音,不需要看到光。這在夜晚是很bug的一個存在,不僅可以另自己在夜晚看到獵物,也躲避了肉食鳥類捕食者。因此蝙蝠在和鳥類的競爭中,牢牢地守住了夜空。所以小蝙蝠亞目種類很多,有15科700多種。小蝙蝠亞目的成員主要吃飛行昆蟲,例如蛾類。
下面舉幾個小蝙蝠亞目的栗子:

蝙蝠科,翼手目最大的一科,多達350種左右,全球分布,平時我們能見到的最多的蝙蝠就是它們了。所屬有大的有小的,絕大部分食蟲,一兩種吃魚。


伏翼屬東亞家蝠,維基的圖拍的太丑了,誒沒辦法


鼠耳蝠屬大足鼠耳蝠,上過CCTV10的傢伙,腳大可以抓魚吃

飛行能力很強的犬吻蝠科,全球分布。
高機動性昆蟲獵手,速度快,技巧高,能上九天捉蟲,也能回洞穴不撞一起。亞速度,跨速度,高速度,低空and高空,堪稱蝙蝠中的戰鬥機。


專攻高難度回聲定位的雷達研究員,菊頭蝠科和蹄蝠科。
鼻子長成複雜形狀的鼻葉,來加強回聲定位技術。

點了很多很厲害科技樹的吸血蝠。
這貨只有中南美洲有,所以在天朝不用擔心被咬了。特化的牙齒,胃,腎臟。奔跑能力強,落地後可以跑的飛快。加強的夜視能力。化學上有抗凝血劑科技,防止血液凝結。甚至還點了紅外探測的科技樹,由於血管溫度比其他地方高,發出的公仔輻射強,所以它可以很快地找到你的血管,然後飽餐一頓。


走路能力更強的短尾蝠,分布於紐西蘭及其周邊島嶼。
因為當它們的祖先飛到紐西蘭的時候,發現當地根本沒有其他哺乳動物,而且當地的昆蟲很多爬的,於是它也跟著爬/走,約40%的時間都是在走路。不過隨著人類帶去的貓狗等小型哺乳動物獵手,導致大短尾蝠貌似已經滅絕,只還有小短尾蝠撐著場子,很是可惜。



大拇指變成吸盤的吸盤翼蝠科,分布於中南美洲。


葉口蝠科白蝠屬,萌萌噠小白球,美洲分布。

強無敵假吸血蝠科(因為之前覺得他們吸血,結果發現是吃肉),分布於舊大陸。
不要看哥是「假的」,哥凶著呢。專門吃肉,小老鼠,青蛙,其他的蝙蝠,逮啥吃啥。由於獵物的原因,這種蝙蝠比其他小蝙蝠類大些,體長6.5-14cm(數據來自度娘)



。。。。。。。。分割線。。。。。。。。。


還有,教大家一個傍晚分辨蝙蝠的方式,鳥類飛行多為慣性飛行方式,翅膀拍動頻率小,靠翅膀想下向後拍動獲得升力(蜂鳥那種變態昆蟲式製造渦流先不算。不同鳥具體飛行方式也不一樣,翅膀形狀也不同,比如撲騰的特別快的麻雀和不怎麼撲騰的燕子,這個有時間再說,,,,)。蝙蝠介於鳥類和昆蟲之間,既靠拍打翅膀產生升力,又可以在翅膀上方製造渦流製造升力。所以蝙蝠飛起來翅膀頻率比較快,速度相對較慢,並可以迅速的改變方向,做一些急轉彎急剎車啥的。個人認為很好分辨,在傍晚觀察蝙蝠飛行也是一個不錯的樂趣。

北美洲的蝙蝠受到白鼻綜合征的影響,種群數量下降的非常快,個人表示很擔憂。

最後由於有關翼手目的資料太少,本人只是興趣愛好者,非專業人士,所以收集起來很不容易,回答可能有些問題。尤其假吸血蝠的配圖可能有誤。歡迎喜歡翼手目的朋友們批評指正。
關於蝙蝠的圖像影音太少太少,有幾個紀錄片裡面有關於蝙蝠的片段。BBC飛行大師,BBC神奇的動物—蝙蝠,BBC墨西哥蝙蝠俠, CCTV蝙蝠探秘,CCTV俠之蝙蝠。還有好多自己都想不起來了,歡迎補充!


記得很小時看的書上說,鳥類的始祖身材弱小,不足以和地面的強大對手對抗,進而從滑翔開始逐步掌握飛翔技能,進化出適合飛翔的體格的。換句話說,天空是一些弱小動物的避難之所,而不是處女地。陸生哺乳動物想要進據天空,先要進化出中空的骨骼和精悍強韌的肌肉,但這是個被動的過程,沒有任何天賦可言,更沒辦法和鹰鵰抗衡。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哺乳類作為哺乳類的最直接的內稟性特徵——懷孕

哺乳類育雛成本比鳥類高太多了

即使是大腦欠發達的早期哺乳類,需要耗費大量能量和承擔巨大風險的飛行採食也是非常難以維繼的

但翼手目仍然是哺乳動物中除了嚙齒目之外的第二大類群

所以沒有佔領天空也是相對的

只不過在一般的印象中,「蝙蝠」作為一種生物被人們認為是相對小的類群,因為生態位關係,和人類的關係遠遠沒有有蹄類、食肉目、嚙齒目那麼被廣為人知而已,實際上翼手目有19科900餘種,遠遠多於食肉目下的科


大概有這兩個原因:

1. 功率不足:飛行是高能耗的活動,起飛和空中機動的時候能夠在短時間內輸出大量能量(功率較高)。而哺乳動物懷孕、哺乳、大腦相對複雜和維持體溫等特點,基礎能耗(尤其是人腦)就很高,因此很難有能適應飛行的能量基礎。

2. 感官系統的差異:鳥類和哺乳類幾乎是平行進化出來的。都大概起源於後恐龍時代,它們二者沒有繼承關係,而是走向了兩個進化的分支。鳥類的視覺要比哺乳類更好,但是嗅覺相對弱。大部分哺乳類動物都是色盲或者色弱,像人類這樣彩色視覺,已經是哺乳類裡面的奇葩了。而鳥類的視覺非常強大,顏色數量、清晰度、光敏感度方面都優於哺乳類很多,像鷹的眼睛甚至自帶Zoom功能。(簡直就是單反和手機攝像頭的對比)。這種在感官系統上的決定性差異,使得哺乳動物本身就缺乏在空中競爭的基礎。
但是這種差異到底是原因還是沒能佔領天空的結果,並沒有確切的解釋。不過有趣的事情是,嗅覺是由中腦(也稱嗅腦)負責的,哺乳動物發達的嗅覺刺激了中腦的發展,提高了其複雜程度。後來在一些哺乳動物物種上,這個中腦高度發達到了減弱了其原本功能的程度,所以乾脆就被稱作大腦了。是的,說的就是坐在電腦前面的你,同樣作為哺乳動物,你的嗅覺都不如老鼠,不覺得羞愧嗎!


/********無基礎,純猜測********/
/********對天空的渴望只是人類美好的嚮往,而非正常動物理性的需求?********/

從自然選擇的角度講,生物進化出的各種技能都是為了生存。有利於物種生存延續的技能會保留下來並發揚光大,否則講被自然淘汰。

如@kubisoft所講,飛行成本巨大,其本身對於單個個體和整個種群的生存來說都是得不償失的,因此可以理解成不得已而為,而且即使如此,也只有那些體型相對較小的物種具備飛行的潛在能力。如此,可能被迫飛行者大多為弱者。天空更多的像是一個避難場所,而非動物們嚮往的天堂。哺乳動物大多比鳥類更具備生存的技能,因而對逃離到天空的需求不是很大。(突然想到,鴕鳥很能跑,所以就不需要飛了?)

另外看到@李瀟提出的功率不足和感官系統差異,感覺應該是在鳥類學會飛行之後慢慢產生的,而非鳥類會飛行的促成因素。


首先不要盲目相信哺乳類的適應能力,任何生物類群,因為自身的優勢和缺陷,都是有他們自己更適合的生態位的。比如說魚類,完全不能離開水,所以只能水生,但也因為幾億年來的生存進化經驗一直保持著水中的主場優勢;兩棲類,繁殖不能離開水還不耐鹽,所以只是控制了濕地,但是又因為極度耐寒的緣故在溫血動物並不優勢的年代成了寒冷地區的領主;爬行類,基本上沒啥致命的缺陷了,但是還是在跟哺乳類的競爭中敗下陣來,然而由於新陳代謝慢的特點,在入不得哺乳動物法眼的河流和沙漠地區卻佔了統治地位;鳥類天生就是為了飛翔而生的;哺乳類則是陸地和海洋的霸主,具體原因,我後面會說。

很多人說哺乳類能夠很快佔領海洋,然而事實上爬行類也佔領過海洋,鳥類也有企鵝和黃昏鳥這倆除了孵蛋以外常年水生的怪才,但是佔領海洋和佔領天空是兩回事;海洋環境是缺氧,寒冷,黑暗且缺乏食物,阻力大,還有水的浮力……相應的對策呢,缺氧需要的是增大肺活量同時降低體內的耗氧,這個還算好辦;寒冷,要知道深海中想維持熱量,消耗的氧氣和能量都是在暴殄天物,因此爬行動物作為冷血動物直接選擇了放棄治療(同時這也讓它們不具備鯨類的耐力),而同時作為溫血動物的哺乳類則選擇了擁有厚厚的脂肪層;深海的黑暗環境使那些海洋的外來客們註定要為了生存進化出來一些特殊的裝備,比如說蛇頸龍的長脖子可以擴大它們的攻擊範圍,齒鯨、上龍和滄龍長滿長牙的大嘴既能讓他們更順利的補兵,也能讓他們有機會去組團殺boss,鬚鯨的長須也是最佳的清兵AOE神器,為了能在黑暗深海中找到食物,必須拋棄視力而去點亮其他的感知器官,高等水生動物藉助自己相對發達的神經系統也因此發展出了一些神器,比如鯨類的聲吶和深海傳音系統,海象的絨毛探測器,等等。水的阻力對除了鰭腳目和鳥類以外的新生海洋生物來說都不是什麼問題,其中魚龍、滄龍和海豚類在海中的機動性絲毫不遜於傳統的魚類。最後水的浮力要求新興海洋生物在肺里憋著一肚子氣的情況下必須能夠沉下去,到這時候爬行類表示毫無壓力,骨頭中空還生著氣囊的鳥類只有一句MMP可說了,而身上裹著厚厚脂肪的哺乳類日子也同樣不好過,但是對於鯨類來說,也確實因此,體積越大,優勢也就越大(也正是這個原因,我們可以看到體積很小的水生爬行類,但是卻極少有小體積的鯨類,即使有,也幾乎都生活在熱帶。)

接下來說征服天空。天空環境的特點幾乎和海洋是正好相反,相比海洋的缺氧不缺水,天空(排除極少數有高空飛行的鳥類除外)是缺水不缺氧的環境;相比海洋的黑暗,天空對大部分飛翔生物來說都好比是開了全圖,但同時對視覺的要求也就更高;相比海洋的浮力環境,天空需要的不是自己能有多重,而是自己有多輕;溫度控制方面,海洋和天空同樣是寒冷環境,區別是在海洋里的溫度變化遠沒有空中那麼大,更況且在海里你可以選擇行動的緩慢一些,可以選擇冷血,但是在空中,你必須保持自己的體溫,不然要麼被摔死,要麼就變成滑翔機吧;對食物的需求上,生活在天空的生物雖然可以比海里的傢伙們獲得更多的食物,但是同時消耗也更大,也就意味著對取食能力要求更高,而且你不能像在海里那樣吃一頓管一個月,你必須無時無刻的進食,這同時也更提高了對感知能力的要求。

接下來詳細分析一下幾大類生物在奔向天空時的優勢和劣勢,其中大型節肢動物因為逗比的開管式循環系統只能在極高含氧量大氣中生存,因為首先淘汰,哺乳動物中的皮翼動物和爬行動物中的帶毛恐龍只能滑翔,也被淘汰;那麼就剩下了爬行類中的翼龍,公認的空中霸主鳥類,還有哺乳類中的翼手目。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翼龍作為首先註冊的玩家確實擁有了最早登天的資格,但是同時因為缺乏競爭或是什麼別的緣故,可以說翼龍或許是三個選手中最沒有競爭力的,翼龍的翅膀和蝙蝠一樣也是由一層皮膜構成的,但是區別就在於翼龍的翅膀主要是由指骨支撐的,而不是鳥類和哺乳類那樣的臂骨支撐,這樣也使爬行類的翅膀遠不如後兩者那樣靈活;幾億年的進化使得翼龍在體重上已經明顯輕於一般爬行類,但是還是不如極度特化的鳥類;翼龍的感知能力不詳,但是其無毛的外形也註定了它幾乎無法保溫;作為爬行類,翼龍也很可能是冷血動物,因而在機動性上顯然無法與鳥類競爭。翼龍唯一的優勢是冷血動物的特點使他們消耗的能量明顯要少,另外穩固的翅膀也更適合滑翔,這也是為什麼在白堊紀末期空中已經基本上被鳥類統治的時候像風神翼龍這樣的大型翼龍仍然在翱翔的原因吧,相對來說,似乎在中生代很難看到長期飛行的鳥類,翼龍作為爬行類,其定位似乎是大型化,遠距離,低能耗的飛行生物,而很顯然,這樣的生物有些過於特化了,很容易在大滅絕中被團滅。

再說鳥類,鳥類毫無疑問就是為了飛上藍天而誕生的,因此作為爬行類的後代它們也可以算作是溫血的,高度特化的爬行類,鳥類的翅膀是由爬行類的前肢演化而成,又在經過了多年的進化後升級了最專業的肌肉骨骼系統,使它們能夠在保持足夠的力量和耐力的同時絲毫不影響靈活性;鳥類的羽毛可以給它們流線形的外形,給它們作為飛行姿態的輔助調節元件,也可以給作為溫血動物的自己更好的保溫性能;甚至連鳥類臟器都已經完全制定了一套專門適合于飛行的重量輕,氧氣利用率高,佔用體積小的臟器系統,至於這套臟器系統所帶來的消化率低的副作用,鳥類表示毫無壓力,因為它們的視力是最好的,在空中飛行,只要視力夠好就可以像開了全圖外掛一樣捕獲足夠多的食物。

翼手目作為哺乳類的一支,繼承了其祖先的溫血,智慧,還有靈活的運動系統,其翅膀結構為手臂特化出來的皮膜,因為皮膜遠輕於羽毛的特點,翼手目的翅膀是飛行生物中最靈活的,或許也是僅次於蚊子蜻蜓蝴蝶以外的氣動性最好的飛行生物;但是同時,翼手目沒有特化出鳥類特殊的肌肉骨骼系統,很難做到長時間連續飛行;翼手目是溫血動物,又沒有羽毛,這時候體毛在空中,尤其是潮濕下雨的情況下完全就是累贅,因此翼手目只好選擇了直接使用裸露的皮翼,這也就意味著蝙蝠的飛行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白白浪費在維持自己的體溫上,為了維持體溫就需要消耗巨量的食物。雖然是飛行生物,但是作為當年穴居生物的後代,蝙蝠的視力很差,哺乳動物的特長是嗅覺和聽覺,出於無奈,為了能夠讓自己感知到食物和危險,蝙蝠只好演化出了一套獨特的聲波感測系統,雖然聽起來高大上,但是使用起來和鳥類的單純視覺檢測相比起來探測距離明顯降低。蝙蝠和鳥類比起來,就好比在戰雷中,我開著零式,對面是開的是有雷達的P-61,對面飛的比我快,視野比我遠,機炮比我狠(鳥喙),油耗的還比我少,這仗還怎麼打?解決辦法一是靠著自己的機動性優勢和它狗斗,二是直接滾回家,找個對方不在線的時間再出來秀。事實上翼手目也正是選擇了逃避,鳥類的視力不是優勢嗎,那麼我就等到晚上,等到你看不見了的時候再出來行動,反正聲波感測系統不管白天黑夜都能用;同時,聲波感測的近距離和蝙蝠生理上的靈活性,使它們更擅長低速度的靈活飛行,而不是像鳥類那樣的高高在上眼觀八方然後再俯衝。或許這就是狗斗機和BZ機的區別吧,然而,玩多了戰雷的玩家肯定知道,過度依賴狗斗而放棄BZ,是永遠不可能成為全場最佳的。

最後,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鳥類的征服天空之路是在接近一億年的生存抗爭中才漸漸做到的,這期間經歷過一次大滅絕和若干次小滅絕,幾乎每一次都會讓鳥類的種群脫胎換骨,而翼手目,似乎到目前為止還遠沒有經歷過鳥類的坎坷,卻更像是個在夾縫中生存的另類。哺乳類忍耐和適應能力強的特點使得它們能在大多數危機中存活下來,但是同時也就相應的失去了一定的優勝劣汰的篩選機會,再加上哺乳類的飛行時間很短,這也註定了飛行哺乳類遠沒有那麼多得到歷練的機會。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讓飛行哺乳類連挑戰鳥類空中霸主位置的資格都漸漸失去了。

相關鏈接:

大力出奇蹟:想當年鳥類在地面上沒杠過哺乳動物是必然還是偶然?

大力出奇蹟:鰭腳類會成為海洋霸主嗎?

大力出奇蹟:為什麼鳥類沒有進化出海生的種類?


你不想想天上飛的動物幼年時期得多沒自保能力,當然,昆蟲不算。要存在過,估計也死絕了……

第一,哺乳動物生育節奏慢,死不起。卵生動物一生一窩,數量就比你多。而且平均幾個月一窩。

第二,鳥類一窩生了可以分時間去覓食,懷孕了的哺乳動物,可是很慢到處飛的。而體型越大懷孕時間通常越長,這幾個月可是要命的。

第三,體型越大,食物需求越大。大型飛行生物沒一個是全素食的,外出捕食可是讓家裡的孕婦孩子毫無保護哦。


不需要啊。

進化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物種進化不是按照一些人常識所認為的,必須按照某個路線進行,比如從陸地到空中。而是適應環境。

恐龍時代結束後,陸生生物大量滅絕,所有體重超過家貓的生物全死了。這時候,陸地和海洋空出了大量的生態位。
而天空在白堊紀末期就開始被鳥類佔據了。這些生態位並不空缺多少。

所以搶佔陸地的生態位才合適。

而且哺乳動物的優勢,鳥類也基本都有。比如恆溫、體型小容易躲藏、有體毛(羽毛)保暖、心臟結構優勢。
而鳥類已經有了飛行這個優勢。。

所以不會有太多哺乳動物去搶佔天空的。


哺乳類動物,聽上去就圓滾滾的,怎麼飛嘛


因為兇猛的恐龍把海洋和陸地讓出來了(當然不是自願的),但是它們還是占著天空。


說的都另人佩服,我只能說題外話了,生命來源於同一祖先,是向四面八方進化的。適者生存,也應是互相防礙的,竟爭是見縫插針的,所以,每個進化方向也是有實際規定性的,並不主觀的隨心所欲而是因果的。大而強,就是進化的頂端,成功的佔領海陸空,是好事嗎?但是不可否定的是人類的智慧已超出了這個範圍,而且不可制約。人類的發展造成的生態失衡正在發展。弱而長,壯而老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共同規律。不是恐龍的滅絕給我們了發展空間嗎?所以,題目本身自是一個不實際的,想像中的問題。


我來答下這個問題吧。

生物和環境的關係可以用一個詞來表達-----生態位。

這個概念不用多說,大家都能理解,但是大家一直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大家都普遍以為每一個生態位是一個物種滅絕,另一個物種再去補上。
這理解對也不對。

因為根本情況並不是一個物種替代另一個物種,而是一個物種撐起演化節點,分化出更多物種取代一類生態位。

中生代的天空屬於翼龍類,翼龍在各個生態位都是優勢物種,可是大家想想翼龍之前的天空屬於誰呢?對了,就是昆蟲,是那些大如老鷹的蜻蜓,是那些滿天飛舞的螞蟻。

可是為什麼後來天空屬於翼手龍了呢?

這裡就是我要說的重點:生態位的建立並不是一對一的取代,而是一對多的全面取代。生態位的全面建立是伴隨著大滅絕的。

生物圈有個基本法則,就是優勢生物會佔據更多生態位,而取代大量滅絕的其他生物。
怎麼理解?很簡單,伴隨著地球大氣氧氣濃度降低,大型的昆蟲們滅絕,這種滅絕不是一個兩個物種,而是所有,包括那些一米多的蜻蜓,全部滅絕。
於是天空空出來,這裡有大量生態位等著被佔領。於是翼龍的共同祖先出現並快速分化,佔領了關於天空和飛翔的各個生態位。而翼龍的主龍類祖先的另一隻,也迅速分化,佔領了槽齒類和類哺乳類滅絕而空出來的陸地,最後形成了數量龐大的恐龍總目,成為陸地各個生態位的全面優勢物種。
而所謂的共同祖先,都只是一個物種罷了。
這就是優勢物種的力量,玩過培養皿的都知道,一種微生物佔據了培養皿的優勢,其他微生物基本都會被優勢微生物剿滅,最後培養皿里幾乎只會剩下一種微生物,就是這個道理。

好了,再說鳥類。

鳥類對天空的佔領,其實從鳥類誕生就開始了,侏羅紀時期,翼龍是絕對優勢物種,所以鳥類大多也就是滑翔一下,或者用翅膀幫助奔跑,直到早白堊紀左右,小型翼龍競爭不過同生態位的鳥類,讓出了森林,於是大型化,並向海上發展,於是森林的生態位被鳥類取代,到6500萬年前那個大滅絕,體重超過25公斤的動物都滅絕了,於是大型翼龍隨之消失。現在鳥類的共祖迅速分化,迅速佔領了天空各個生態位。
對的,從最小的蜂鳥,到最大的鴕鳥,都是一個今鳥祖先分化而來的。
其他鳥類如反鳥和古鳥,以及其他所有今鳥,都在大滅絕前後滅絕了,而不是某些人認為的,是遠古鳥類一起進化成了現代鳥類。

鳥類佔領天空,只是一種鳥類的成功,而這個共祖成功的原因,就是具有高超的飛行能力。
所以不是鳥類因為佔領了天空而獲得飛行能力的,是他們的共祖因為飛行能力出眾,而成為優勢物種佔據了天空,並分化為各種現代鳥類。
所以呀,如果不是翼龍全部撲街,那麼,鳥類依然不大可能取代翼龍佔據海面天空,而黃昏鳥到可能慢慢演化為鯨魚的形態,佔據掉蒼龍的生態位,黃昏鳥應該是大於25公斤的,所以它滅絕了,所以最後走鯨演化成了藍鯨。

順便說下,鳥類在大分化時也試圖佔據過陸地生態位,比如嚇死人的魔鬼鴨和不翼鳥。可惜這些勇敢的鳥兒並沒能在佔據生態位的競爭中贏過哺乳動物的共祖,哺乳動物的共祖最終取代恐龍空出的生態位,成為了陸地霸主。
其實也不過是因為生態位先空出,而哺乳動物的共祖更能適應陸地生活,才快速分化佔據了陸地各個生態位的。

而勇敢鳥兒的陸地後代,被哺乳類驅趕到了那些哺乳類看不上的地區,比如沙漠里的鴕鳥和乾旱草原的食火鳥,這些鳥基本都不是陸地優勢物種,就這樣。

所以呀,哺乳動物之所以沒佔據天空,原因很簡單,就是陸地優勢的哺乳類共祖分化出翼手目的時候,鳥類已經是佔據天空各個生態位的優勢物種,所以翼手目只能佔據鳥類所還未佔據的部分,一如鳥類的祖先剛出現時,也只能佔據翼龍所沒有佔據的那部分。

如果我們大膽設想,如果天空里的鳥類全部滅絕,那麼翼手目一定會快速分化,佔據各種天空生態位,那時候一定會有某種蝙蝠取代金雕成為頂級掠食者,也有蝙蝠取代海鷗,成為海洋漁夫。

自然演化,不外於此。


沒人邀,就不謝了,回答之前有一點要先說明。
進化是隨機的,一個物種進化出來的特定性狀,在另一個物種身上進化出來的可能性無限趨近於0,除非人為干預。
接下去是正體,提主要了解佔領天空要幾個要素,第一羽毛,第二中空骨骼這兩點是最重要的,鳥類與哺乳類最大的區別就是如此,生不生蛋不是哺乳類與其他生物區別,鴨嘴獸還會生蛋呢,不也是哺乳動物?當然有人要問了,為什麼哺乳類凈化不出羽毛與中空骨骼呢,看前言。
另外鳥類是怎麼定義出來的呢,人類觀察到有一類生物長得互相差不多,又都很會飛於是將它們定義為鳥類後來科學發達了發現它們的親緣關係大都比其他的動物不,比如哺乳類近,於是正式成立鳥綱這一分類,並把所有能飛的不能飛的和它們是親戚的都歸入鳥綱,哺乳類的成立過程也類似都是肉眼觀察相似性到解剖學觀察身體結構,再到基因學研究基因相似度。


塊頭太大,飛不起來

而且蝙蝠的皮膜連在了後腿上,而鳥類的後腿不受翅膀牽制,完全解放了出來,這方面鳥類也比蝙蝠、翼龍等更有生存優勢


推薦閱讀:

科學技術這麼發達了,為什麼還是有人信教?
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士會不會信仰宗教?為什麼?
粒子加速器是用來幹什麼的?
為什麼騎自行車轉彎後不需要回正車頭,而汽車需要?
「天气预报」是科学吗?

TAG:自然科學 | 動物 | 進化論 | 生物學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