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消失的危害有哪些?

請問我們保護方言是因為它需要保護還是出於感情上的因素?保護方言的實質性意義在哪裡?各種方言的存在對自己全體受眾普遍性意義在哪裡?


警察:「對方什麼地方的口音?」

受害者:「標準的普通話,聽不出來。」
……


關於方言的問題, @施花輪 滑輪同學特別上心。看到跟吳語相關的新聞啊資訊啊都會分享給我...2333...然後語重心長地嚴肅地討論這個事情...其實我也覺得方言挺有意思的,就像是詩里說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一口鄉音多麼令人熱淚呀。(#雖然我還年輕,哈哈哈...)

還有一個特別的體驗就是,江南地區真的是十里不同音的。更何況出省上大學,之前被朋友調侃說打電話自帶加密功能~ 完全不怕被偷聽... hhhhh....真是一個實用的技能呢~


? 然後分享之前看到覺得寫得挺好的兩段話:

一、
1984年7月9日《英國泰晤士報》的社論引用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局長杜勒斯的話說:「如果我們教會蘇聯的年輕人唱我們的歌曲並隨之舞蹈,那麼我們遲早將教會他們按照我們所需要他們採取的方法思考問題。」

二、
最可怕的還不是思想和文化的征服,而是語言的剝奪。我們知道,語言是人類的重要特徵,也是社會的凝固劑。語言在競爭中失敗,文化和知識亦會隨之消失。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象徵,如果自己民族的語言消失了,那麼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就終結了。如果一隻貓學會了狗叫,那說明這隻貓聰明;如果所有的貓都學狗叫,那世界上就沒有貓了。

以上。~(≧▽≦)/~


我奶奶那輩重慶人一直把雨傘叫撐花。
小時候覺得土,現在覺得方言提供了很多額外的想像力


-

你知道為什麼騙子打電話給我媽冒充她兒子從來沒成功過嗎?

-


舉個例子,很多地方方言稱鞋子為hai子,音同"孩子",現在也是。

俗語"捨不得hai子套不了狼"本意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

如果不懂方言,就變成了"舍不了孩子套不了狼",為了打到一隻狼而不惜拿一個人類嬰兒去引誘狼,世界上哪有這麼腦殘的父母。。。


首先要明確的是,現在不是所謂保護,而是減少對使用方言的禁令,回到正常狀態而已

口語是最容易理解的語言,這是我們的基因決定的。向書面語傾斜、並且千篇一律的普通話,不應該也沒有能力表達所有的生活情景。
看看到處千篇一律的城市,少年時期的記憶大多已被拆除殆盡。除了語言,哪裡是故鄉呢?


評論區有說「該消失的總會消失的」、」並沒有什麼不好的「」。
這就是消失的後果了,對漢文化的分支文化沒有認同感,漸漸也會瞧不上泛漢文化。
自然滅絕是誰都阻止不了,但如今是被另一種語言擠壓。人人會說普通話的確是好,但是最終人人只說普通話就是罪惡。通用語應該和地方語和平共處。試想未來,除了自己是哪裡人,其它關於自己家鄉的物事一點都說不上來,不是悲哀嗎?難道你祖祖輩輩都說著北京官話?(北京官話母語者除外)
這座城市最終會變成毫無地方特色的城市,也不再有半點吸引人的地方了。

——————————————————————

不明白為何總有人提」溝通困難「這個茬,母語是自然是和老鄉交流使用的語言,和非本地人說話肯定得用普通話了。又不和你說,礙著你了?
而且我會說母語,去了臨近方言區也可以聽懂一部分當地方言(泉漳廈),尤其是需要和當地不會普通話的老人簡單溝通的時候,我會普通話又頂個卵用?這不也是溝通困難?

——————————————————————
評論區又見神人,什麼」很多國家大事輪不到你點評,你也沒資格點評「
拜託,這是我地方的事情,輪得到您來點評?哪涼快哪待著去。
」漢文化這麼頑強,沒有像其他文明一樣被強制中斷。「
喔,是很頑強沒錯,但別忘了漢文化是由諸多地方文化組成的,若是地方文化完蛋,漢文化終將變成空殼文化。
——————————————————————

應知友建議關閉了評論區,省得再被道德綁架。

——————————————————————

回答正文

方言消失的危害就是以該方言為載體的所有地方文化的消失,比如戲曲、風俗。以及對家鄉的認同感會漸漸淡化。
我已經可以想像到我處幾十年後,最後一代會說本地話的人過世後的場景了。

場景1
「你是哪裡人呀?」
「福建莆田的。」
「不知道,你們哪裡說什麼話?」
「就說普通話啊。」
「不可能,福建有很多方言的。」
「以前好像是有吧……反正我不會說。」
「……」

場景2
「你們過年有什麼習俗啊?」
「呃……吃餃子……」
「……」

場景3
「我小時候過年村裡都請了戲班子,可熱鬧呢,你們那兒有嗎?」
「戲?我們沒有戲……」

場景4
「請一位同學來唱一首家鄉的童謠吧,嗯,那就xxx。」
「我不會……」

場景5
「說普通話,做文明人,這標語真奇怪,咱這兒說的不就是普通話嗎?」
「就是嘛。」

場景6
「你看xxx說的方言多土啊。」
「是啊,還好我們這裡沒有方言。」


別說以後,現在的年輕一代提起家鄉都一問三不知了。
我真不指望一群只會說普通話的人會傳承什麼地方文化,難道地方戲非得唱普通話才能存活下來!
有生之年可以親眼見證母語的消亡,真是呵呵!


說說我自己的經歷吧。


我從小在南京長大,父母蘇州人,還有外婆,同樣蘇州人。
在家聽父母外婆聊天都是用吳語,而我小時候比較害羞(依然@.@),加上「大人講話小孩兒別插嘴」,所以我基本不怎麼說話。
但聽得多了,我基本能聽得懂在說什麼。
所以我的吳語水平大概是聽得懂,說讀寫都不行。

我的第一語言是普通話,長大後,家裡人一起聊天,有時候父母用吳語問我話,我用普通話接。外婆話不多,普通話很標準,但不算流利,所以我們之間的交流基本也是普通話吳語交織。

再長大一點以後,我就開始尋找鄉土認知。
生在南京長在南京,我始終視自己為南京人。
還在中二時期的時候,我也喜歡在城裡亂晃。
去找南京的老城牆,老澡堂,老弄堂,但是我基本沒法和老大爺聊起來天,聽不懂他們說什麼。

南京像國內大部分的城市一樣,移居人口多,所以我的同學中真正說得一口南京話的也不多。大家不過是聽一聽本地說唱,罵兩句髒話就以為自己會說南京話了。
但有一次我真的聽一個本地長大的同學和父母聊天,不由得感覺到了距離感。如果他們是南京人,那我算什麼呢?

事實上因為不會說,我也很難稱得上蘇州人。而蘇州人眼裡我也的確只是南京來的。對於南京來說,我的確在這裡長大,但我長大的文化環境,幾乎在21世紀所有中國一線城市裡都可尋蹤跡。

我找不到我的文化標籤。
如果我說一口南京話,很容易被認為是個南京人。
如果我說一口蘇州話,很容易被認為是個蘇州人。
如果我能說一口普通話,我哪裡人也不是。


普通話普及廣,易交流,但同樣失去了個人特質。
這個特質不是書上教出來的
是和司機大叔侃大山
是和父母聊柴米油鹽
是和街坊鄰居打招呼
是和早餐師傅要上一碗粥幾根油條
是這些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匯聚成了文化特質。
方言則是集中體現。

南京話里沒有煎餅果子,
我相信天津話里也沒有大蘿蔔,
上海話里沒有小杆子,
四川話里也不會有go子(硬幣)。

語言是文化最原始的載體,
反而言之,最地道的文化都用語言繼承。
方言於是就代表了本地文化。
方言消失,代表著本地文化的消亡。

以上。


我不會說方言,有次睡一覺醒來以後舍友連我暗戀誰都知道了。


方言和普通話的差異大幅提高了電信詐騙的成本,說著方言冒充10086很容易被拆穿。


人文意義@poem說得太好了。我只插個嘴。

看到不少認為「方言是因為沒用過時,出於人文情感才需要保護」的……

「保護」確實有兩種。一種是過時了,為了保存資料,或者因為人文情感,做出搶救性的保護。這種保護是和時間競賽。但是保護方言不是這種情況。中國方言,不是在語言演化過程中自然消失,而是被人為的政策打壓。我們不是要從時間的流淌中搶救方言,而是從政策的暴力破壞下搶救方言。
從這個意義上說,保護方言的意義,在於制止對地方文化的破壞。就像一個藝術品,慢慢腐壞了,沒有關係,不是任何人的錯;但要是有人去故意砸壞,那我們就要制止。

也看到不少因為支持普通話,進而對保護方言不置可否的……

保護方言,不是反對推廣普通話。普通話應該推廣,但推廣不等於打壓方言。曾經推廣普通話的政策,是學校及電視中不允許講方言(方言節目禁播,說方言的孩子受罰),把說普通話上升到道德甚至法律的高度來宣傳。不清楚現在是不是仍然這樣奇葩。參考國際上保護方言的種種措施,從來沒有對主要語言造成影響,反而豐富了文化。
從這個意義上說,保護方言的意義,在於保護方言人群的權利。人人都應該會說普通話,但不能人人都只允許說普通話,以至於人人都只會說普通話。


不往大了說 什麼人文社會 多樣性的 大家都知道 但也沒覺得有什麼影響
我來說說切身的體會 本人因為成長環境等因素 通曉4-5種方言 因此生活得到了許多樂趣與便利 切實有種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感覺 當然 也有人可能會說 如果沒有方言了 豈不更方便 可是這樣就少了多少樂趣不是嗎 就像我的一個來自澳大利亞的同學說 從前在澳大利亞 覺得全世界都是說英語的 只要會英語就沒問題了 可如今來到了歐洲 並沒覺得自己多有優越感 身邊的朋友全都會說英語 並卻至少會一門以上的外語 讓他瞬間覺得只會英語是件多麼無聊的事情
難道不覺得在大家都能互相聽懂對方的情況下 能跟會同一種方言/語言的人說大家聽不懂的內容很爽嗎 扯得有點遠了 但是有時多多少少覺得 歐洲的語言情況有點像國內的各種方言 哈哈
還有就是 有很多詞彙 說法只存在方言裡 用普通話就表達不出那個意思 一是邊會在腦子裡居然搜索不出一個例子來 實在是不好意思 也足以證明離開某個特定的語言環境後 語言能力真的會下降
所以說吧 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沒有回答到點子上 可是呢 方言這種東西 對於很多人來講 尤其是使用者 是由一種情結在的 可能是鄉音歸屬感 也可能是求生的工具 或是其他 要說某種方言消失了 會帶來什麼危害 這裡用危害似乎有點誇張 至少不會有生命財產的損失 世界這樣發展下去 消失也是在所難免的 可是我不希望這是一種被迫的消失 巴別塔的存在不見得沒有它的意義
至少我還是很享受目前這種會N種方言 學N國語言的狀態的
就係咁多先


語言(方言)是文明的載體。語言的消失也是文明、生活環境的消失。

推薦閱讀:when languages die
http://www.sfs.uni-tuebingen.de/~roland/SLANG12/documents/1_Lang_Society/Harrison(07)_When_Languages_Die.pdf


看到很多很有道理的觀點
作為支持保護方言的一點補充
簡單地談一下個人的經歷和感受

我出生在四川一個小城市
那裡的方言比較特別
是四川話里少有的有翹舌音的一支
後來舉家搬遷到重慶
其實大西南的方言都是有一些共通之處的
但還是深刻地感受到語言的差異
直到學會說重慶話
才真的能感覺到兩種方言
即使是相似度那麼大
還是能從中體味到不同的情懷
其實這種感受當時不甚明顯
直到我上大學去到廣東和香港地區
在生活中更多地使用普通話
並且逐漸地學會說一口流利的粵語
語言差異帶給我的不同感受才越發地明顯
也更能深刻地體會到語言所能反映的地域性的文化和性格差異
舉個例子
四川話這一支
我覺得是非常不適合用來表達細膩情感的語言
所有的溫存和柔軟用四川話來表述都容易變得矯情
四川話就如同大部分四川人一樣
大開大闔直來直往
透著一股洒脫
普通話我覺得在各種情感表達方面比較均衡
作為官方用語
中規中矩的風格也很適合
廣東話呢
以我有限的了解來說
我認為廣東話是一門既可以出色地表現柔情也可以把市井氣表現地淋漓盡致的語言
跟大部分母語非粵語的人偏好現代感比較強的深圳香港口音不同
我更偏好市井味比較重的地道的廣府話
特別喜歡跟好朋友的媽媽一起出門買東西
一口正宗的師奶腔
聽著特別痛快
總的來說
不論是哪一種方言
我覺得除了代表著一個地域的文化之外還有這個地方的人們經年累月累積下來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徵
正是這一點最淋漓盡致地體現著語言的魅力
在說著不同方言的時候
我自己的感受是有一種發現了不同的自己的感覺
而這種感覺
我想大部分人如果不是有設身處地的體會
很難領悟到這其中的樂趣
其實看到上面有人那麼堅決地提出方言應該廢除這個觀點我還真是挺驚訝的
並且還點名批評了兩個我摯愛的城市CQ和GZ
淚奔

總的來說我的觀點還是求同存異吧
我們確實需要一門語言來解決溝通的問題
但不代表我們需要丟棄我們原有的方言
就好像在日常生活中和人相處一樣
需要有共性
也不應該拋棄自己的個性
因為這份個性
才是使我們區別於別的個體而定義我們自己的私人屬性


豫劇,秦腔,黃梅戲,越劇等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地方劇與方言息息相關,還有,大家(指懂方言的)可能都有體會,方言有許多辭彙是普通話無法代替的,比如晉北方言「背信了」「托寡」,我實在無法找出其代替品,還有很多地方美食只能用方言去叫,再比如四川的「方腦殼」,很有意思的一個詞兒,非要用普通話代替,就會完全變味兒。所以,若沒有方言的滋養,我們的語言也會沒有生氣,變成的乾巴巴。


想了想Beyond如果都唱國語簡直災難。


先貼一個我在另外一個問題(會多種方言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下的答案,再慢慢更新,拖延,反正沒截止日期~
2015年4月1日更新,看到很多人認為方言無法表達很多辭彙,意義,其實這應該屬於一種「失用性萎縮」,大家都不用所以才不能表達,而不是因為不能完善表達才都選擇不用。粵語就能將大量外來語消化,而閩南語使用者大多會夾雜普通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2014-02-12更新,無壓力聽懂對面的萍鄉人說話,百分之九十以上。
分割線
先介紹下背景:會贛語宜瀏片醴陵話,新湘語長株潭小片,粵語廣府口音,四川話(這個學得還不精,能被聽出是外省人)。
來說體驗:
1,交流方便。普通話已經普及了,基本人人都聽得懂,這沒錯,但是有多少人能說得一口標準流利沒語法錯誤不用方言辭彙的普通話呢?你能夠用普通話,但是對方能不能跟你一樣如此使用普通話呢?在南方,這樣的概率很大,村村不同音,鎮鎮不同語。而每個地方的小方言區卻有著內在的聯繫,比如在廣東,從湛江到東莞到清遠,甚至到廣西的南寧,廣府口音都是通用的。長株潭,長沙口音也是通用,甚至整個湖南東部北部都通用。而四川話更不用說,四川重慶貴州甚至青海一些地方都通行。贛語的話口音差異略大,但是整個宜瀏片的基本能用文字交流。我能不靠普通話跟一兩個億的人交流,這個體驗很爽。
2,利於人際交往。語言承載的是地方文化,你能掌握一門語言,說明背後的文化你也知道得七七八八了,同一文化背景的人與人之間共同話題更多,就算是最基本的閑聊也能理解到一些本地的笑點。
3,能知道更多的東西。同上,語言承載的是文化,各地風俗,民風,道德要求,傳統曲藝等都能更好的讀懂。比如我就能聽得懂《劉海砍樵》,也能欣賞《思情鬼歌》,還能唱《帝女花》,這些地方文化的魅力絕非普通話這麼生硬的語言能表達出來的。
4,對語言的理解更深刻。掌握多門方言也好,語言也好,完全掌握之後你自然而然能發現其不同點跟變化規律,而方言之間的規律其實都是想通的,我就在完全沒去過瀏陽的情況下能聽懂瀏陽話,沒去過順德也能聽懂順德話,昨晚看欽州的一個視頻,看完之後就已經掌握一些欽州話的規律了。
5,防騙子啊- -#。我跟朋友聊天都是用方言,打字也是方言。被盜號的一開口我就知道被盜了。
上次我們班身份信息被泄漏,有個人冒充同學來詐騙:
騙:你好(一口廣東口音的普通話)
我:你好
騙:我現在來湖南囖,你還在湖南嗎?
我:(想了半天想不起是誰)你是?
騙:你連我的聲音都聽不出來了啊?
我:(轉廣東話)你到底系邊個?
騙:(一口廣西口音).........亂說了幾句就掛電話了


想到再更新~編輯於 2015-02-12


漢語方言的形勢確實是很嚴峻的。現在根本不是什麼普通話不夠普及,影響民族團結或者影響不同地區交流的問題,而是再不做出改變搞不好幾十年後漢語方言完全在中國大陸消失的問題。我們通常認為情況最好的粵語,近七八年地位也出現了迅速的衰落,而且是粵港兩地同時都在下降。其他各種非官話方言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

我自己從小成長在那種人們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型國企,母語是普通話,也是北方人,我是對任何方言都沒什麼個人感情可言的。但我也認為所有的華人都應該警惕目前所有方言逐漸消亡的趨勢。

從歷史經驗來講,基本上所有傳統國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都出現標準語取代大量方言的過程,18-19世紀的法國就極為典型。民族國家的形成,自然會需要共同的語言作為民族認同的紐帶,古代中國有文言文,儘管口語有巨大差別,但書面表達仍然基本維持一致。現代中國一來白話文運動以後倡導「我手寫我口」,文字和口語統一,所以想要統一文字,語言也必須得到相當程度地統一,所以不管是共產黨在大陸,還是國民黨在台灣,都要推廣共通語;二來現在的大眾傳媒除了文字,也會依賴於語言,也就需要語音上的統一。此外,共同市場的形成,各地貿易往來的增多,增大了對共通語的需求;人口的流動也增加了共通語的傳播範圍。普通話的普及當然是必須的,不管有沒有政治強力施加,也都會發生,無非是快慢問題。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但問題在於,推廣共通語,是否意味著方言就必須消失呢?國際上雙語甚至三語的地區相當多,而且像瑞士的法語、英語、德語之間的差距,遠比我國的漢語方言之間的差距大得多,何況還不像漢語有統一的書寫系統。現代社會傳媒很發達,幾個不同層次的語言環境(媒體,辦公/學校,社區,家庭)採用不同語言的話,其實同時掌握2-4門語言完全可能,並不存在允許方言存在會影響普通話的普及的問題。

至於方言的保留會危害民族統一嗎?對於很多國家確實是的,但對於中國來說,其實不太可能。一個地方的離心力有多強,不是只取決於這個地區和國家主流的文化區別有多大,也不是只取決於這個地區的經濟優勢有多大——這兩個因素只決定「推力」。同樣重要的是「拉力」,就是與這個地區臨近的外國地區跟這個地區的文化相似度有多高,經濟優勢又有多大。加泰羅尼亞語本身其實跟西班牙語的區別並不算大,但之所以有很強烈的分離意識,除了歷史上政治整合的時間和程度不及中國內地各省以外,更重要的是存在一個更富裕的鄰國——法國。加泰羅尼亞地區跟法國南部處在一個經濟區,又沒有後者發達,而加泰羅尼亞語又跟法語有一定相似度,並不明顯低於與西班牙語的相似度。是這樣一個法國的存在讓馬德里代表的西班牙主流缺乏吸引力。對於中國來說,語言跟官話區別較大的地區都在東南方向,都完全不跟任何外國接壤(廣西粵語區跟越南接壤,但越南發展程度尚不如中國),甚至連比較近的隔海相望的都沒有,遠的如日本跟江浙地區的語言和文化區別都太大,還有歷史仇恨,也遠不足以成為推動江浙地區獨立意識的力量。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的方言地區,特別是吳語地區,缺乏獨立動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整個國家民族的主人翁意識(ownership)其實是很強烈的。這在世界各國的方言地區其實是比較少見的一個情況(也許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的普魯士地區有一點類似,但其實普魯士地區也早不說普魯士語了)。上面一段討論的推力和拉力,都是從「認同感」(我是否屬於這個國家)的角度來說的。但一個國家要有凝聚力,其實各不同族群對國家的ownership(這個國家是否屬於我)同樣重要。其實明清兩代直接跟當代有傳承關係的這近千年的中國文化,根本就有相當成分就是江南文化,或者是江南人創造的文化。你讓江南人背棄中國,相當於讓江南人背棄自己。何況,江南地區長期處於帝國核心,見識過在一個大帝國內如果握有權力能夠施加的影響力,即使現在情況離好的時候有相當差距,但也不至於就要自斷一臂回到小格局中去。對於江浙人來說,最理想的情況恐怕是像南京國民政府那樣,以江浙為核心建立一個起碼囊括所有漢人區域的大一統國家,次選也只是實現地區更高的自治權,財政和文化上不受到中央的擠壓。江南地區特別是蘇南浙北一代長期受儒家思想影響,長期在中央集權的大帝國的官僚體制內如魚得水,分離意識只存在於極少數人。

嶺南廣府地區因為長期遠離政治中心,對中華概念的ownership要低很多。但一來,孫中山領導革命大大地增強了廣東人士對於全國政治的參與度,民國以來的共和體制既為廣東人所建立,孫中山也仍然為整個華人社會高度尊重,再加上今天廣東的一些全國性的企業和媒體,比如南方報業和騰訊,今天的中國讓當代廣東人產生的主人翁意識雖然不算太強,也絕不至於弱到讓大部分人覺得這個國家不屬於我。二來,就廣府地區兩千多年的歷史來說,文明化的進程就是華夏化的進程,今天的廣府人其實也是中原人同化本地土著的產物,統一的中華在歷史上帶來的是更先進的文明,只要「華夏」仍然是一個國家概念而不是一個地區概念,廣府人也沒有太多理由要跟這段歷史分道揚鑣。我個人曾經在廣州做過的調查也支持這個觀點。

其他的地區,情況也不會比這兩地更差。

最後一個支持方言消失的理由,大概是避免地域歧視。但首先,語言相同不代表歧視就會消除,部分上海人瞧不起同樣說吳語的所謂「鄉毋寧」,部分北京人瞧不起華北貧窮農村同樣操北方話的外地人,都是赤裸裸的現實。二來地域歧視在近幾十年的中國尤為突出,是個時代性問題,一方面經濟高速發展同時整體還較為落後,所以存在巨大的地區差異,另一方面人口流動性又是空前的。但未來隨著中國經濟水平更接近發達國家,各地之間的差距會更小,窮省人民的精神面貌也會有很大的改善,地域歧視在長期未必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在這樣的前提下,保留方言其實是有很多好處的。

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語言本身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多樣性,語言學層面的,文化層面的,乃至思維層面的多樣性。歷史最後自然發展的結果一定是在「統一語言方便溝通」和「多種語言保持多樣性」之間的一個均衡,語言總數一定會大幅減少,但不會只剩一種語言。如果對外語學習有所了解,就知道學習第二門外語有的時候反而對學習第一門語言有所促進,甚至反過來加深對母語的認知。一個人都可以掌握多於一門語言,何況是整個社會?如果語言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是否全人類只說英語就是好的呢?為什麼我們要堅持使用漢語,除了民族情感以外,難道沒有別的原因嗎?

中國是一個人口超過10億、歷史悠久的國家,要像美國這樣高度同質化本來就是不正常的,何況美國也有大量的移民語言仍然被使用。這種同質化一來非常無趣,從小的方面來說影響了旅遊業的繁榮,二來使得人們的視野相對狹窄,對異質文化缺乏體驗(在美國移民相對彌補了這一問題,但因為移民在本國的影響力不夠高,這種體驗相對較弱,對於大部分美國白人來說,僅限於品嘗本地化的移民食物),三來從最宏觀的角度來說,降低了整個社會的多樣性和活力。我國的社會本身對多樣性的寬容度是遠不及西方的,但地區差異其實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種多樣性,對於聰明人來說,總是會得到很多啟發和撞擊,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創新和發展。

而從最狹窄的語言角度來說,方言的消失也是非常遺憾的。與實際語音分離的漢字為各方言共享的特點,使得方言之間的借詞特別的容易。處在對外交流前沿的近代的上海話和8、90年代的粵語其實都對漢語普通話貢獻了大量的新詞,前者如「沙發」,「麥克風」,後者如「街機」;在白話文運動中也大量的豐富了現代漢語的辭彙,比如一個「炫耀」就有「顯擺」「顯寶」等多種說法;互聯網興起以後,各地方言也貢獻了不少新詞,比如「贊」,恐怕就是吳語區的常用語在全國普及並被賦予新用法的一個例子。語言是思考的基礎,辭彙的多樣性本身也會給予人們更豐富的思考材料

對於學習語言的人來說,方言的存在也提供了近水樓台。我從小學英語,一直學了十多年才算基本可以自如使用,這中間的挫折和痛苦太多,使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排斥學習語言。相比之下,西方人不需要花費太多力氣,就能掌握很多門語言的優勢讓人十分艷羨。但後來我在南大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學習時,同班有廣東同學為中美兩國的同學開設了粵語課,我們第一次體會到學習語言也可以有如此輕鬆,有樂趣和成就感。我有一次跟美國女友(前)一起做國泰航空的飛機,跟她一起聽乘務員廣播,居然發現我一個完全沒有學習過粵語的人,也能聽懂好多(畢竟飛機上播報的內容都是類似的,一聯想加上對粵語歌和粵語電影的基本了解也能猜出是什麼字),比她跟一個澳門人談了幾年戀愛還學過一點還多,也很有優越感。看《夢想改造家》的時候,也發現配上字幕的話,其實上海話不用學就這麼總聽總看也能學不少。但很遺憾的是,今天的漢語方言除了粵語基本上對外地人都已經沒有什麼實用的價值,而粵語的學習價值也在迅速下降。如果未來方言真的消失,漢語官話將徹底成為一門孤島語言,是很不利於我們培養語言學習的能力的

我們常說中文因為是意音文字,相比拼音文字有很大的劣勢,比如難於學習,難於數字化處理等等。但意音文字確有的一個巨大優勢,即在語音存在巨大差異的情況下保持文字基本統一,或者說保持文字統一的前提下,維持語音多樣化。這一優勢也要依賴於漢語內部仍然存在方言的存在。此外,漢語一個重要獨特之處也是魅力之處——「文白異讀」,其實也依賴於方言的存在

再進一步來說,方言的消失會導致中華文化包容性的下降。我有一些在中國學習的外國朋友,如果他們長著一張亞洲人的臉,不管是韓國人、越南人還是泰國人,也能說一定水平的普通話,往往在中國不會被當做外國人,而被當成普通話不夠好的香港人或者是南方各省人。而這種被錯當成中國人的經驗都大大提升了他們對於中國的好感,也讓他們在中國的生活變得更加自在。

相比國民同質性非常高的日本、韓國,自古以來「華夏」概念其實是基於文化而非種族的,即使在西式民族主義的影響下,今天的中國大陸因為人們長相和語言的差異性,對於「本國人」的定義也往往比我們的鄰居們要更寬鬆不少。台灣朋友到了大陸來,即使有明顯的口音差別和用詞差別,在絕大部分普通民眾面前裝成某南方省份的人也非常容易,但反過來大陸人去台灣卻往往剛開口就被識破,這就是多元性上的差異。這種多元性是以唐朝為代表的古代中國能夠「四夷來朝」的基礎,也是未來中國擴張國際影響力的必要條件。君不見缺乏多元性的日本是如何在國際競爭中敗下陣來,越來越退變為「孤島文化」?如果有一天方言消失,全國人民都操標準普通話,何為「中華」的概念自然變得更加狹隘,中國對於異質文化的包容性也必然下降,不僅對外國人的吸引力受到影響,本民族的創新能力也不容樂觀。

在學校語文課普遍教授普通話讀音當然是必要的,在公職機關要求使用普通話也無可厚非,但真的有必要在所有大眾傳媒領域禁止方言嗎?有必要強制要求所有課程用普通話教授嗎?有必要在宣傳上將方言抹黑為「不文明」嗎?我國不是印度,官話人口本身佔大多數(70%),共同市場和人口流動自然會將普通話普及到全國。畢竟,大部分電視媒體當然都會使用普通話,以擁有更大的市場,而更大的市場、更高的製作預算反過來使得內容質量變高,增強普通話對於受眾的吸引力。而人口的流動也會讓普通話的需求量遠大於官話的人口比例(比如在一個方言區只要有10%的人來自於外地,就有19%的場合需要使用普通話)。這樣的自然推普力度也已經足夠,而阻力又要小得多,方言母語人口對於普通話的排斥感也會更小。而我們只要容許一個「語言的自由市場」的存在,就可以將語言政策交回給自然秩序,用市場的力量自然地決定語言的存廢。在這個過程中,恐怕有些方言仍然會消失,但最終一定會保留比現在強力壓制方言的政策更多的語言多樣性。

在普通話和方言這個問題上,很多北方人會以為這是個南北文化爭奪話語權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這也確實是。但普通話不管怎樣已經佔據絕對上風,成為普遍使用的語言,還要將方言趕盡殺絕,其實是對整個民族文化的自殘,還需各位深思。而對方言地區的人來說,保護方言,也絕不僅僅是對家鄉之情的維護這麼簡單。這個問題的可怕之處在於,方言消失的過程其實就像生育觀念一樣,是不可逆的,等到我們的下一代只會說普通話的時候,我們就再也沒有機會重新教會下下一代方言,甚至我們的下一代自己,也會成為讓方言消失的幫凶,一旦從小接受普通話而不是方言教育,整個觀念也隨之改變,就像獨生子女已經認同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一樣,認同單一語言的文化。


實名反對「方言在人口流動的今天應該消亡」的言論。

普通話作為通用語言,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但我們知道在相當大的一片地域大多數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必要沒有機會將普通話作為主要溝通語言的。


在全球範圍來看,已經有超過 750 種語言滅絕,還有許多語言也只有少數的使用者。聯合國估計,目前世界上現存語言中,有一半的語言只有不到一萬名使用者,四分之一的語言只有不到一千名使用者,並且,除非採取有效措施,否則在一個世紀之內這些語言(至少 3000 種)都要滅亡。

對於語言多樣性的流失,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瀕危語言的滅亡是難以估量的損失,因此要不惜一切代價拯救它們。這個觀點的理由包括:

  • 這些即將消失的語言能夠為語言學家、認知科學家和哲學家研究人類的思維提供大量的寶貴資料。
  • 本土語言是該地區的文化和自然資源的唯一載體,是不可替代的。
  • 語言能夠幫助人們了解人類的歷史。

而另一種觀點認為,語言多樣性的消失不但不可惜,而且還應當被政策所鼓勵。這些人認為語言多樣性是一種浪費,所有的語言都應當被一種或幾種強勢語言所取代。更少的語言意味著人們能夠更輕鬆、更徹底地交流,而且還可以省掉多語資源翻譯流通的昂貴費用。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0%95%E5%8D%B1%E8%AA%9E%E8%A8%80

————
我自己的引申觀點:

  1. 政府無權插手語言變遷
  2. 大體來說,持什麼觀點都好,只要不自相矛盾。比如,你不能同時持以下三種看法:a.本土語言承載本土文化,因而方言不容滅絕;b.文化有高下,支持人為滅絕某些文化; c.人家我不是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啦。

推薦閱讀:

國語版的香港電影丟失了什麼?為什麼很多人呼籲「一定要看粵語版」?
哪些情況下,中英夾雜的表達不會讓人討厭?
為什麼口音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

TAG:語言 | 文化 | 方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