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眼睛能看到的圖像內,只能同時吸收和思考處理一部分信息?

比如說我們在看某本書的時候,人的眼睛掃描和接收到的是一整本書,但是我們真正能讀到和看到腦子裡的只是我們眼睛聚焦的這一部分,但是實際上其實如果把眼睛接收到的東西比作一張圖片,其實我們看到的是我們能看到的所有信息?那麼為什麼我們能讀和思考並且處理的永遠只是仔細盯著的那一小塊?我想問的可能有些抽象,或者說比如一本書,我快速的掃一眼,這些東西其實也是都被我的大腦遍歷了一遍,但是我卻沒有來得及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充分的理解和處理,而只有慢慢的讀一遍,一點點的處理才行,那麼這是因為為什麼,是因為人的大腦配置太低嗎?或者說人類的大腦硬體太差勁?


謝邀, @劉柯 。你邀請我這麼多終於碰上個我能答的了。先來佔個坑,過幾天回家仔細回答。

大概理解題主什麼意思,當看一本的書的時候,確實接收到了整本書的信息,但是人腦只能處理其中的一部分。根本原因就是一個,我們的大腦還不夠強大,強大到有能力同時處理那麼多信息。生理上的原因大概有兩個,第一個就是一樓提到的,外周視覺系統中,視網膜上只有中央凹那個地方的視錐細胞分布密度比較大,可以達到很大的解析度來進行閱讀和理解,這方面我不準備多說,這是一個很底層的原因。第二個是,中樞視覺系統中,處理視覺信息的時候有注意(Attention)的參與。

如果大家不太理解什麼是注意,請做一個小實驗,頁面的上方,大家可以盯住「首頁」兩個字,然後試圖去看清「發現」兩個字,你會發現,」發現「,以及旁邊的」話題「會更清晰一點,這是因為我們把注意放在了這上面,小範圍的提高了目標區域的解析度。與此同時,左邊的」提問「二字我是看不清了……這個小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說明,注意是可以脫離中央凹的存在的。在外周區域,也可以通過把注意放在上面來獲得很高的解析度。(估計有人會做不出來……別著急噴我……因為我是在15寸筆記本上敲答案的……27寸顯示器的土豪們請放我一馬……看清實驗目的就好……)

人類的視覺感受系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大量的信息,但是這些信息大部分都是無用信息,這對我們的信息加工容量提出挑戰,我們需要時刻集中於任務相關信息,忽略或者抑制任務無關信息,這種選擇性加工的過程就是視覺注意。注意一般認為分為Bottom-upTop-down兩種,第一種注意是底層的一些東西會引起你的注意,比如說,我現在正在敲回答,突然右下角出現了一個騰訊的廣告……我的注意會被自動吸引過去,這是遠古時期以來進化而來的機制……防止我們在專心做事時候被野獸偷襲吃掉……(自己腦補的)。

Top-down是自頂向下的一種注意,一般認為是由意識控制,我們可以選擇將我們的注意力放在什麼位置,比如說上文提到的小實驗,我們用到的就是這種Top-down 的注意。這種注意力可以可以放在特定的空間位置上,也可以放在一些特徵上,如物體的形狀,物體的顏色。我看書的時候一般注意不到……哪裡多了一個黑點……這種注意是從高級的腦區向下傳遞的,我們看書,寫字,敲答案的時候,都用到這種注意。(目測有人要跟我提眼動,我個人沒學那麼多,不過感覺是一套系統裡面的)。

注意的機制現在還不清楚,現在還存在很多的假說,但是有一些效應是已經被證實的。比如說,注意放在一個區域的時候,這個區域對應的視覺皮層的細胞的感受野會變小,以提高更高的解析度【1】。

答主是做認知神經方向的本科生,注意假說模型懂得不多,拋磚引玉,希望有人能更清楚的來解釋下。在這稍微提一下注意的假說,影響力比較大的是Itti和Koch根據前人結果整合而成的一個模型,該模型從輸入圖像提取顏色,方向,亮度等特徵,形成各個特徵維的特徵圖(知覺系統對各個特徵進行獨立編碼,形成特徵圖),然後通過特徵圖之間的整合得到顯著圖,由顯著圖引導視覺關注焦點的定位和轉移。該模型使用固定尺寸的圓形區域覆蓋關注區域。當遇到較大的物體時候,一個圓形無法完全覆蓋,即對同一個物體的關注焦點需要轉移多次。而對於較小物體,圓形區域可能覆蓋不相關的背景圖像,使得關注區域包含很多冗餘信息,根據前人提出過的變焦透鏡模型,可變尺寸注意模型,它實現了以目標中心為焦點圓心,焦點半徑隨目標大小改變的圓形區域注意模型,這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2】

覺得扯得有點遠了,注意的模型大概就是這樣。人腦還是很厲害的。

好像到這就差不多答完了,看起來好像解決了題主的問題。但是我還想往深挖一下,眼睛看到的圖像,不能同時吸收和思考的根本原因在哪裡?

我稍微想了下,我想說兩個點。其實這兩個點是答案的兩個方面。第一是大腦存在極限,第二個是節能。

根本原因我想是因為我們的大腦需要保持一個合適的大小。我記得有一期環球科學談的就是大腦的極限,寫的很好,我不太記得是第幾期了,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補充。

如果我們能夠同時吸收和思考處理眼睛看到的圖像,我想我們的視覺區一定會非常的大……我們的腦子也會變得很大,這樣會帶來很多嚴重的後果,比如說,由於神經元之間傳導速度是固定的,這會使得我們的反應變慢,擁有強大大腦的人可能會因為慢了0.1秒而被腦子小的野獸吃掉,大腦變大也會讓能量消耗變多,我們需要更多的食物來餵養大腦。而多出來的這個功能,卻並不能在很多時候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好處,我們變成人類之後能夠打敗那些在生理上比我們強大的動物,是靠著手裡拿的工具以及人類的智慧完成的。

寫完了,最後來總結下,這篇答案主要說了以下幾點:

1. 我們沒法同時吸收和思考處理信息是因為我們大腦不夠強大(生理結構的限制)來處理所有信息……

2. 我們的大腦有注意這個機制來篩選有用的信息,簡單的介紹下注意的兩種形式。

3. 為什麼大腦沒有進化出更強大的生理結構來吸收和思考處理信息。

大概就像說這些,好像頭一次寫了這麼多,還請多多指教。謝謝各位。

參考文獻:

【1】Anton-Erxleben K, Carrasco M. Attentional enhancement of spatial
resolution: linking behavioural and neurophysiological evidence[J].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13, 14(3): 188-200.

【2】複雜目標視覺注意模型研究 從這篇文章背景部分摘了一點

2015.1.28 10:26 第一版

2015.2.7 23:00 更新

2015.7.6 進行少許潤色和補充


主要的原因是所見(sensation, 感覺)並非一定所想(perception, 知覺),我們處在繁紛複雜的信息世界中,如果大腦對所有的信息都進行處理,這樣會是很大的一個認知損耗 (cognitive cost),而且並不高效,因為有很多的信息並不是我們所需要的,於是大腦就會使用一些「trick」來過濾掉不需要的信息,或者把信息簡單歸類, 來提高加工速度(這也就是stereotype的來源)。而什麼樣的信息是重要的,什麼又是無關的信息?這其中,注意力(attention)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像樓主所描述,快速的掃一眼一本書,並不會使人投入較多的注意力到書本內容上,所以也就沒有一個完整的認知處理過程,這樣自然也就不會吸收其中的知識。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內容的難度(difficulty)會影響加工的過程,如果難度較低也可以掃過一眼就處理其中的大部分內容。另外對內容的熟悉程度(familiarity)也會影響信息處理的速度,如果是比較熟悉的內容也可以達到一目十行的程度。如果是符合預期(expectation)和相應上下文語境(contextual situation)的信息,也不需要太多的注意力投入,大腦會有一個類似自動補全的機制來填補信息,甚至一些雜亂的信息也是可以被理解的,fxr exxmplx, yxu cxn undxrstxxd thxs sxntencx.

關於注意力對信息加工的影響,有一些非常impressive的例子,比如說對注意視盲(change blindness)的研究。 這裡舉一個著名的真實場景實驗 (見下圖),在這個實驗中,實驗者裝成迷路者手持地圖在校園裡隨機問路人某幢建築物 (a)(在其中有眼神接觸),在問的過程中有兩人手持門板經過,把實驗者和被問者分開 (b), 在這個干擾過程中,實驗者和其中一名持門板人換位 (b圖左下角), 然後在c場景中就是一個新的實驗者繼續之前問路的話題,15名被問路者中只有7名注意到了實驗者的變化 (interesting, right?) ,d是兩個實驗者。對原文感興趣,請移步:http://download.springer.com/static/pdf/198/art%253A10.3758%252FBF03208840.pdf?auth66=1422898553_7cd6e6b180825eb4ecd711927238112bext=.pdf 還有很多change blindness的有意思研究 (比如說change blindness and gorilla),這些研究告訴我們:不認真 (pay attention),你就輸了。


多說一點,還有一個解釋是我們掃過確實看到了書本中的內容,也加工了,但是很快就忘掉了 (inattentional-amnesia theory),在change blindness and gorilla 的那篇文章中對這個理論提出了質疑,不過也不能完全扳倒這個理論。上述的文章:http://www.drjoebio.com/uploads/1/8/1/3/1813500/gorrila_in_our_midst.pdf

(大部分的內容是憑印象寫的,肯定是不嚴謹的,但是如果有不正確的地方,還望批評指正,謝謝!)


給三個資料大家思考一下,一個是成語「一目十行」,一個是人眼的餘光,一個是讀小說的時候,尤其是在手機上讀快餐小說,連點幾下都是有的,這一頁上有沒有感興趣的點或者關鍵情節掃一眼就能到知道。能不能多點聚焦在於信息處理速度是否夠高,有人是逐幀掃描,有人是逐行掃描,有人只能逐點掃描了…


謝邀。 @劉柯
簡單說一下我的理解。 知覺的選擇性:把主要觀察對象選擇出來,而其他事物作為背景。也就是分化對象和背景。
經典的例子就是花瓶與人臉。你不可能同時看到花瓶與人臉的。當你去看花瓶時,花瓶輪廓鮮明,而人臉的輪廓無法識別;當你去看人臉時,人臉的輪廓凸現出來,花瓶的輪廓消失。

在這樣只有兩種元素的圖形裡面人的知覺也是這麼處理的。更不用說在現實複雜的視覺環境里了。


樓上的各位都提供了很好的答案,不過可能有所忽略。樓主問為什麼眼睛能看到的圖像內,只能同時吸收和思考處理一部分信息?這句其實表意不清。一部分信息指什麼?其實,信息是多維度的,明暗,顏色,形狀,紋理,運動都是信息(或者明確的說是視覺信息)。當我們看一本書時,我們是只能吸收處理了一部分信息嗎?答案顯然不是。

樓上提到過的中央凹,那確實是視野中解析度最高的所在。但不代表視野其他的位置沒有視覺分辨力(當然確實比中央凹弱了不少)。還是看書的例子,當我們看書中間的字時,視覺系統也處理了外周的明暗,顏色,邊界(比如書頁的邊緣),如果你一邊走路一邊看書(只要不是把書貼在眼前),你還是能夠「感覺」到你相對於地面的移動。

大腦處理信息的過程簡單說是感覺和知覺(感覺知覺的定義與差別請自行google或wiki,借道罵一下搞防火牆的那些人,現在搬個梯子太費勁了)。樓主簡單的把對文字的知覺當成了處理信息。而忽略了對視覺信息的感覺加工過程。感覺在先,知覺在後。沒有感覺的信息處理,大腦是沒有辦法了解我們看到的視覺信息的各個維度,從而無法整合構建進而理解我們所看到的世界。

@Yangming Yue 說的注意確實是視覺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但注意只是解決了視覺焦點看哪裡,或者說讓哪裡看起來清楚的問題。對於識別我們所看到的視覺刺激,還包括了其他很多感覺(中心外周的調諧,場電位的振蕩轉播,神經網路的前饋反饋等等)和高級認知功能(比如圖形背景分離,歸類,分類等等)。如果在上升到文字的語義識別就涉及更多腦區,信息加工路徑也更加複雜了。

其實我們處理加工視覺的能力遠在我們理解視覺系統的工作原理之上的。對於視覺,對於大腦的工作機理,我們還理解的太少了。


我大概看了看,覺得上面都沒回答到點子上,覺得大家都沒理解題主是什麼意思。。。。。。。。。。。。。。。。。。。。。。。
我覺得題主的意思應該是:
【我們看到一個手機,正常人會條件反射的得到「這是一個手機」的意識和結論,而,為什麼不是得到一個(或說是無數個)「這個手機的顏色、位置、大小、內部、何人的,乃至延伸到內部構造時間軸上的變化等等」呢?】也就是,大家難道沒發現你們看東西得到的信息只是它真正的萬分之一嗎?你們看到一個放在桌子上的諾基亞,只意識到了這是一個手機而不是:「它體積是10乘以4cm,它由金屬做成,它距離地面50cm,它反射的光線明亮,它與自己呈45°角,它之前被我小舅放在桌子上,乃至延伸到它內部有一枚晶元,電子滋滋的運動,它不久之後可能會被我小舅拿走或落下」
其實不止是視覺還有聽覺等等
因為,簡單說來,我們腦中有個東西把這些龐雜的默認無用信息給屏蔽了,當然,的確如題主最後所猜,有極其(請注意這裡的極其是指相當相當的少)少數人的大腦的這個功能被抑制了,所以他們無法像題主這種正常人一樣過濾無用信息,大量的數據湧入腦海。。。。。。。。。。

至於詳細的。。
請題主搜索 LowLatentInhibition
就明白了

詳解我就不說了,可能我也未必理解題主的意思,如果我說對了回頭再填坑。。大家想知道,就搜這個英文單詞就好

搜前提醒兩句
1.百科其實寫的不怎麼對,有部分的細節是錯的甚至很狗血,但是大致的意思還是能懂的。想知道的去翻牆查

2.奉勸一句,別把這個病往自己身上套,得了它的幾率不亞於答主是你失散妹妹

抱歉。。。我好像寫的有點難以理解,廢話太多。。抱歉我一向如此

所以,我在想要不要直接把 LowLatentInhibition 放到第一句得了。。。算了,那後面的就白寫了。。看到這裡的人辛苦了,快去搜 LowLatentInhibition 吧。。啊,抱歉又廢話了。。。


比如說我們在看某本書的時候,人的眼睛掃描和接收到的是一整本書。

你自己試一下就知道這完全不對了,譬如說,你盯著我這個答案這行字看,這個問題的話題標籤也在你的視野內,請你告訴我,你看到了幾個話題?

人的視覺解析度是中心區域最高(中央凹 - 必應網典),周圍下降的,也就是說當你看某本書的時候,事實上只有你眼睛聚焦的部分才是看得清楚文字的,而周圍的部分,你根本就看不清楚,談何處理呢?


發現這種專業問題只要長著眼睛的都認為自己可以講幾句我也真是無力吐槽了。
這方面看過很多文獻,憑記憶簡單說幾句。
這個本質上是注意問題,對視覺信息的是否進行處理,處理到哪個水平,是有選擇的。粗略的說,完整的視覺信息在視網膜水平就已經篩了很多,在初級視皮層又篩很多,到高級皮層只剩下特徵信息了,而哪些東西能上升到有意識的知覺層次,又是注意來調控的。說通俗點,就是你關注的是什麼。這個可能是空間中某個位置,也可能是空間中某種特徵。當信息被注意聚焦時,信號被特別關照,否則,信號被忽略或者抑制或者衰減。
上面說的是主動注意(就是其他人提到的top down),還有被動注意(bottom up),是指某個特別的刺激,可能出現的很突然,或者強度很大,或者特徵很不同於已有現象,使得你的注意被吸引,從而得到關注。
有注意調控理論認為,以上現象是通過注意來動態調控知覺閾值來實現的,至於閾值調控的具體實現,現在有很多假設,有一種是對比度增益控制( @李冉 你家師兄做這個的你咋沒聯繫起來,哈哈),可以部分解釋注意的關注或者不關注造成的神經元發放增強或者減弱。也有認為是發放增益控制造成的,但全面的實現機制現在研究還不充分。
至於為什麼要有注意選擇性處理和關注,我們觀察到的只是現象,原因只能猜,一個解釋是注意資源是有限的,你不能關注無限的信息,你可以認為是由於認知資源有限,也可以認為大腦處理能力有限,扯再多沒生理數據支持也就是開腦洞而已。這方面的宏觀理論模型可以看看認知心理學關於注意的章節。
手機碼字,說個大概,有興趣的再討論吧。
————————————
吃完午飯沒事再碼一點。其他人有提到視網膜中央凹的,但這並不是根本問題,因為中央凹外的信息也是可以被注意並捕獲的。
注意的指向變化是通過眼動來實現的,眼動研究也是研究注意的一個窗口。眼動的目的就是把想關注的目標轉移到中央凹,以實現精細觀察。但注意和注視目標是可以分離的,也就是說我看著當前目標,但是注意可以放到附近其他目標上,這種叫做隱性注意(covert attention),相對的,注視點和注意一致的叫顯性注意(explicit attention)。隱性注意也是研究很多的一個領域。研究發現,對中央凹外的目標施加註意可以提高目標區域視覺信息的獲取程度(文獻常說facilitate)。從這個意義來說,注意可以部分脫離甚至超越中央凹的限制的。此時你會主觀上感受到,注意脫離注視點是多麼的不容易,並且如果沒有目標引導,很難自如的控制,反過來說,當你處於顯性注意模式時,中央凹外其他部分信息不僅不怎麼處理(嚴格來說是處理的,只是可能沒有上升到有意識知覺的水平),甚至是抑制的。這些感受或許可以作為注意資源有限的一個主觀體驗吧。


很簡單,物體 ---眼睛----腦袋----思考 每一步都有損耗。這就是為什麼 知行合一 那麼難。


很多人以為題主想玩超頻是嘛?
其實題主是想增強運算速度!

首先我要說我們大腦的配置一!點!都!不!低!好嘛,因為單純從頻率來判斷運算速度或是單純從運算速度判斷頻率的都屬於扯淡的喂!這完全忽略了微指令集和架構問題的喂,看到有位答友說主頻低內存小這樣的說法很不嚴謹好嘛,這邏輯完全就是糖比西紅柿甜多了●£●…喵~糖比西紅柿有營養!哇咔咔,就算拋開架構和微指令集,我們大腦也比市面上的cpu大多了分析能力強多了在後宮勾心鬥角都不嫌累.存儲多少個高清無碼都沒問題好嘛,簡直就是器大活好啊!那麼器大活好的cpu和內存怎麼就是運算速度上不去呢?
因為帶寬的喂!負責運算能力的cpu入口帶寬很小的喂!一定會有熊孩子吐槽:人類low爆了經過那麼久的進化連P大點的帶寬都進化不出來!其實進化之所以稱為進化是因為它為人類最本質的要求--生存邁了一大步的喂!帶寬小所以會有極為細緻的輸入優先順序,通過優先順序來輸入需要處理的數據會讓人類相對安全點,不然專心看個高清無碼都能忘了呼吸,要不怎麼會有僅靠憋氣是憋不死自己的這麼一說呢(●¢●反正沒有人能憋死自己後再跳出來證明我是錯的)

最後學習很多大牛的作風…結尾處撒尿圈地!恩…上面都是我胡扯噠,僅做科研參考,不許有人拿去作為重要文獻發表!OVER


當我的眼睛看到題主這個問題,大腦立馬就產生興趣,題主的問題我都很熟悉。剛才噼里啪啦打了一堆字,接著又看一遍題主的問題,發現答的不好,於是重新作答。

看到你的題目,我就立馬把這些句子裝入我的內存—瞬時記憶之中,在那裡我將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

我在答第一遍的時候憑的是感覺經驗,我並沒有充分理解題主的問題,答出來才發現牛頭不對馬嘴。

第二遍,我要調用自己大腦的一些演算法—思維能力。

先對問題進行分析,包括:題主的問題屬於哪一領域——智能領域;困擾題主的因素是什麼——記憶力、理解力;題主做了哪種拓展——懷疑人類的智能結構。

題主的問題我不能直接回答,因為,那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我只能回答自己的問題。這裡我需要做一下轉換,我認為你問的是:大腦處理信息的流程是什麼?如何提高各環節效率?人類大腦的配置水平是高是低?
第一問:大腦的流程。

第一步,我們接觸到信息源——書、音樂、表演、聊天等。

第二步,我們把注意到的信息納入內存——瞬時記憶中。注意力不集中的人大多沉浸在自己的信息海中,沒有精力去顧及外界的信息。

第三步,針對信息內容的不同有兩種處理方式:1、稍微處理或直接拋進硬碟——記憶中,如背誦文學作品;2、對信息進行深度處理,這時往往要調用演算法——思維能力,如考試、對話。

第四步,複習,從自己的資料庫中調取信息,甚至於每日溫習。

第二問:如何提高效率。

題主的困擾是看書和看圖片的效率。人對圖片的記憶力要比對文字的記憶力高得多,所謂的七田真記憶法就是教人把文字內容以圖像的格式進行存儲。當然,存儲完以後你要時花時間複習、理解。

為什麼普通人看一遍書能真正記住的很少?這是因為內存到硬碟的通道效率太低。人的記憶容量很大,記憶力的硬性指標之一就是該通道的傳輸效率。市面上的記憶法也都是在這上面做文章。但是,人類從先祖那裡學會了一個千古不變百試不爽的記憶法——勤奮。

一本書好看好幾遍才能看透,人生的事卻要來來回回想上千萬遍才能想明白。
第三問:人類大腦的配置水平是高是低。

我們處在一個唯智商論的精英社會中。在智力上,沒有絕對優勢,只有相對優勢,除非有外星人和我們做對比。

我自認是個腦子慢的人,屬於那種「口木舌僵不能對」的人,也就是完成從「注意—內存—演算法—資料庫—內存—對話」這一流程需要大量的時間,俗稱——反應慢。(其實這裡面的因素很多的啦...)

最後想向題主介紹一門「反智商論」的專業,叫做「多元智能理論」。智商的主要評測指標是人的大腦的演算法系統,而「智能結構」卻打破這種認識。霍華德.加德納在《智能的結構》一書中,他指出智能其實是多元的,主要包括:語言智能、音樂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人的認知智能。

這簡直是我這些低IQ人的福音。感謝霍華德.加德納先生。


都是因為你一直這樣,沒有逼自己做更刁的事情罷了。
你每天都只跑5分鐘,1年下來你的耐力不會有任何提升,難道你要說。為什麼我感覺身上肉還是肥肥的,但是我就是跑不動了。感覺再跑我就要死了,可是我還是有能量的呀,好奇怪呀。

你試想一件事,你聽聽你聽不懂的語言。就說某鳥語吧,你感覺他們滴滴咕咕嘀嘀咕咕一共就說了6個音符,是怎麼交流的。他們怎麼分辨這些相似的音符的,難道這些鳥人可以用滴滴咕咕交流嗎。哦NO。
當然不是,只是因為他們天天講自己的母語。通過高強度的鍛煉,已經成為了分辨這種類型音符細小差別的高手。
所以理論上,只要你練習。逼迫自己一目十行看東西或是就要看一個地方像照相機一樣的要記下這些東西的全部細節。你相信我,不久就也會發現。你可以做到了或非常接近。

到時候你就可以發帖裝B了。我是不是天才,我感覺自己說話超快,看東西一目十行,而且過目不忘。我瘋了。


您聽說過潛意識協處理器與圖像記憶全保真專利技術么?都是人腦開發領域的成果。


目前的cpu主頻太低,內存太小無法處理攝像頭的高解析度產生的高數據量。


因為處理全部信息,你的cpu會滿載,甚至燒掉,你就做不了其他的事啦。


額…首先謝邀…但是我真的只是個學新聞的啊…


跟一些其他動物比(是一些,或者某些)人的大腦對視覺的處理運算能力可以說實在太差,比如跟鳥類,昆蟲比。人眼只有焦點附近的一小塊區域是清晰的,比如我盯著焦點二字時,上下兩行外的字都看不清。焦點區域外都是模糊的。比如鳥類以遠高於人奔跑的速度穿行於密林時,如果換成人眼人腦,可能早就撞樹杈上了。估計這是長期進化的結果,但是人的大腦是一個綜合性能高的設備,高智商彌補了包括視覺處理能力,反應速度等其他方面的弱點,所以人沒長鷹眼,沒長豹腿狼牙但卻處於絕對優勢地位。還有一個就是大腦會對收到的信息先粗略的過濾,以減少費時費力的運算,比如我們視線在一副畫面上的一瞬間雖然焦點在一朵花上,但是大腦在焦點外看到一個模糊的美女樣子,焦點瞬間就移動到美女臉上了,這樣我們的大腦以最快捷的方式找到了目標,此時又從模糊的花圖像那裡出現一個快速移動物體的模糊圖像,大腦會馬上啟動防禦機制,鎖定物體。如果是美女後面的花朵們的模糊圖像隨風擺動,人自然就把這些無關痛癢的移動的物體忽視了,繼續欣賞美女。


舉一個類似的例子「為什麼我們能在喧鬧的酒吧里聽清楚對方的講話」,我們接收到的是整個酒吧的聲音,但大腦會過濾處理這些信息,留下我們真正想要的信息進一步處理。


反對問題中斷言人眼所見的圖像只被部分處理了。很多人該有這樣的經歷:步行中,在你視網膜焦點之外突然竄出一犬,你必會驚駭(如若飛過一隻麻雀,估計你不大在意。)。合理的解釋是:視線焦點之外的圖像一直都有被大腦接收和處理,至少在潛意識層面是如此,未必在意識層面。

看書接收的信息自然比真實世界要弱,書上的東西都是靜態的,平面的。書再分為圖像類的,和純文字類的。圖像類包含的信息較強,文字類包含的信息較弱。文字類書再分為通俗小說(比如天龍八部)和其它嚴肅著作(比如一本邏輯教科書)。天龍八部你一目十行也不會漏掉關鍵的情節。一行邏輯命題則可能讓你的目光來回掃描。如果我們以看這本邏輯書為前提來討論題主的問題,的確可能會得出人眼所能處理的信息很少的結論。因為這本書里真得沒有什麼潛意識能幫上忙的地方了。至於此時潛意識是否真的歇了?我也不知道,因為我沒法意識到我的潛意識有沒有在工作。


我用最普通人的思維方式,眼睛看書算是虛擬信號(圖像),轉化為數字信號(神經元,思考)怎麼也需要一個處理過程和時間吧。我感覺就是內存等配置不夠。


推薦閱讀:

人類為何存在智力與性格的極大差異?
為什麼大腦高速運轉之後會特別疲憊,大腦思考的時候真的能更快的消耗能量么?那睡覺會降低腦的能耗么?
從科學的角度看,痛苦和情緒對人類的意義是什麼?
人為什麼要睡覺?

TAG:心理學 | 視覺 | 大腦 | 認知心理學 | 腦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