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這個村長,你會怎樣帶動大家致富?
背景介紹:
1、位置:這個村子在豫蘇魯三省交界處,黃淮平原小麥產區腹地,無山無湖無大河流,歷史悠久但貧窮距離最近的大城市約45km,距離最近的高速公路入口約20km,距離310國道約2km,距離最近的一個火車站約4km,火車站比較小,只經停貨車和少量幾列客車。2、人口:全村約有400-500人,其中20-40歲的人群佔了一半,90%外出務工,年收入3-20W均有,大部分都是農忙的時候回鄉務農或者乾脆全部交給家中年邁的父母耕種,剩下的一半基本上是留守兒童和老人(40-60仍然能從事勞動的約有80-100人左右)。
3、交通:目前只有3米寬的村村通公路,路況一般,不能通過重型車輛,收割機等一般農用機械沒問題。
4、環境:第一段已提到,黃淮平原,沒有優美的風景,也沒有大山大河可以開發,但是距離工廠較遠,地下水、空氣、農田幾乎無污染,PM2.5常年都在80以內。村中住房主要為自建房,富裕一些的村民建造的是2-3層樓房,且基本獨門獨院,另約有一半貧困人群住的是磚瓦結構的小房屋。
5、教育:小學和別的村子共用一個學校,中學去鎮上,高中去縣城。大學生數量比較少,且一旦考上大學後基本沒有回鄉的,都是在外面找份好工作,掙錢買房結婚,甚至把家長也接走的也有。但仍然有部分老年人沒有上過學,也有一些別的村裡嫁過來媳婦不識字的。
6、耕地:全村可用耕地面積約1100畝,其中低洼和不平整田地約有150畝,種植的農產品主要是小麥(主產)、玉米(主產)、棉花、花生、紅薯、大豆、油菜(非主產,零星種植)、無籽西瓜早幾年曾大量種植,後期價格降到1毛2毛的時候就沒人再種了。種植方式仍然是上世紀80年代分田到戶後由各家種植,比較分散,每家農戶都有3-4塊田地,農資產品購銷仍然是單兵作戰,價格高。農產品銷售也是這樣,沒有規模化。機械化情況主要是租用聯合收割機收割,租用旋耕機耕地,播種也基本上用上了小型播種機,地處半乾旱地區,村邊有一小河,常年處於乾枯狀態,耕地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和降雨,乾旱時期需要抽地下水澆地(現在基本上常態化,每年都要澆2-4次),水塘(已乾枯)兩處,約40-50畝,全部種上了樹,且全部分配到戶,不屬於村委會。
7、周邊:目前周邊鄉鎮的其他產業主要有食用菌、山藥(個別沙化地區適宜種植)、果樹、西瓜、優質強筋小麥、鋼捲尺加工(產量佔了全球的90%左右,市場接近飽和),有幾家大型的麵粉加工廠。
8、缺點:勞動力缺少,老齡化嚴重,沒有特色產品,也沒有優美的風景,民風一般,文化程度一般,離本地政治中心較遠,政策性優惠很少,沒有一定的發展,幾乎沒有政策傾斜,村村通公里也是最近兩三年才修通。耕地上有160餘座土墳分布在各處。
9、嘗試:村中村民除外出務工外,有部分村民嘗試過種植食用菌、果樹、西瓜,養殖鵪鶉等,但是都沒有規模化,零星操作,沒有發展起來。
10、想法:把村裡的土地流轉起來,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把村中土地進行集中化耕種,農資產品統購,農產品統銷,探索豬、牛、雞、鴨、魚的立體化循環養殖,如果可能的話建造一個麵粉加工廠做小麥深加工,畢竟就在優質小麥產區,原料供應方便,有國道鐵路運輸也方便。
11、目標:每家每戶都能住上不漏雨的房子,村中路面硬化,小湖清淤底面硬化,有個納涼的小花園和簡單的老年人健身設施。建一座綜合樓,村委會,老年人食堂,社區醫院。開通學校班車。
後話:其實這些只是這兩年的想法,現在沒有一項是實現的,我也只是村民之一,最開始的打算只是想把耕地承包下來,集中機械化耕種,這樣可以讓村裡的老人不要再受勞作之苦,年富力強的人群放心的外出務工(發展起來的話還可以再回鄉的嘛),建造一個老年食堂,讓村中70歲以上的老年人不要再做飯了,為什麼這麼說呢,他們年齡比較大了,有時候做飯也比較勞累,索性一天就做一頓飯,其他的時候吃剩飯,甚至有些沖一些豆奶粉、泡點速食麵就對付了事。特別是獨居的老人,這種情況尤其多。我也多方打聽,現在國家正在開展老年幸福院計劃,和市裡民政局也聯繫過,聽科員的口吻,我們這個地方几年內是肯定不會輪上的,所以想自籌資金自建一個老年食堂,先把吃的問題解決了。
以上這麼多,很早前就想上zhihu發個貼問問開拓下眼界了,今天才下決心一口氣寫完,在這先謝過!
依據題主提供的情況,似可作以下考慮:
一、將700畝耕地作糧地,流轉給不少於兩戶,不多於三戶的農戶耕種。兩戶會有競爭比較,只給一戶,會產生過分向村裡或村民討價還價的現象,超過三戶,會影響種植戶的規模效應。這700畝地宜按合同全部種糧,估計題主那個村可種兩季,種小麥與玉米,一般水平,兩季的畝產量合計應不少於1500斤(實際上如良種良法用得好,可以遠超這一水平)。按這個水平,每畝地的流轉費,可以是600元,或者是600斤糧(按國家糧食收購價,目前一斤糧已經超過了一元錢)。
我算了一下,題主的村,留守的人口不超過275人,人均可獲得的流轉費或流轉糧是1500斤或1500元,這是還沒有除去兩戶或三戶種植大戶人口的計算,好處是,土地流轉出去的村民,依靠收取的這點糧或錢,能維持基本生活。而種植大戶除去種植成本,每畝有收入約300元,按每戶種250畝算,每畝兩季種植成本在600元時,有7.5萬元年收入,如在農忙時要雇點工,成本上升到700元時,也有5萬元收入。實際上,現在土地流轉費超過600元的地方已經不少。
二、再將200或300畝耕地,流轉給大戶,種植蔬菜類多經作物。這部分地要流轉給特別善於經營的農戶種,以一戶或兩戶為宜。這屬時鮮類種植,最容易受行情影響大起大落。所謂特別善於經營,即既要技術上強,又要熟行情。還要和城裡的客戶有比較緊密的聯繫,開展網上銷售等,能經常做到什麼掙錢種什麼。據我所知,畝產值可達數萬元乃至10萬元以上,但成本包括人工成本也高,如行情不對,會連本都收不回來。
三、剩下的100多畝不好種植的地,如屬耕地管理範圍,則需要通過有關方面批准,才有可能用於公益設施建設。
四、估計村裡還會有些不屬於耕地的未利用地,可用於辦麵粉廠之類的企業。
按照土地法,耕地是不能隨便用作他用的,上述所說,全部是在土地法的制約範圍內。由於近一半的人已外出打工,騰出了不少土地,有利於村裡對人和土地資源,重新進行最有利於生產的組合。
這個村,最好的條件是生態比較好,無污染或少污染,像蔬菜類種植,可以打生態品牌,考慮搞成觀光農業之類的東西,同時就地辦點農家樂,吸引人來。
至於大戶,首先應當考慮在本村產生,這個村40歲以上的勞力,畢竟還有80人到100人,他們中大部分可能屬半勞力,少數屬全勞力。
同樣的地同樣的人,不同的組織方式,就可能產生不同的效果。最能幹的,成種植經營大戶,半勞力或者不太能幹的,可以給大戶打工,尤其是蔬菜類的種植,屬勞動密集型,大量的細活,最適合半勞力,比如老人、婦女甚至半大孩子在不上學時干。這樣的組織方式,同時也是依能力和貢獻大小,對人力資源按利益關係進行的一次組織。他們收益會有所不同,由於地盡其用,人盡其用,大多數人的收益,會好於從前。
這個村最不好的是水的情況較差,底子薄。搞農業會有不便之處,同時,從解決問題上說,錢的來源一時會比較難。目前有個很好的政策叫「一事一議」,一事一議,雖然不是新說法,但有了新內容。現在的基本做法是,村民出項目(公益方面的),政府出錢。比如水利設施、交通建設等方面,就屬這個範圍,想方設法把項目弄好,爭取上面出錢。
農村專業生產合作社,屬經濟實體性質,需要在工商註冊,具體如何建,可以去查國家和本地的相關規定,其中會有不少利於生產發展的規定,至少在批購農資上,就有不少好處。除非十分必要並且條件成熟,才有必要對部分農產品進行統銷,否則最好不要干,這是一件既費力又很難討好的事,農產品行情好了,村民往往不願交給你,誰肯出錢,就給誰了,行情不好了,又會都交給你,你拿來也沒法。弄得你左右為難,還都是你的不是。這方面的教訓非常多。
搞上幾年,待大家的收入都上去了,再找村民商議,大家出點錢,再加上村裡辦點企業有點收入,再搞點福利性的公益設施,就有可能性了。
說一個村的發展,又沒到這個村去過,是很難說得靠譜的。即使大的方向有點對,這中間還涉及大量的組織工作,各種利益關係的調整,村民們的開通程度等等。有時候一招失算,還會產生連鎖性的負效應,以至難以收拾。
將一個村由窮或一般狀況變富,是一件很難的事。想干這事的人,如有點錢,應當對村裡有點付出,讓大家看見你的誠心,如沒有錢,自己不能貪,先讓村民得好處,還得有點受委屈責難遭遇困難的心理準備。
題主的情況介紹比較詳細,用了心,很難得,不知是不是想干一番?既有人邀答,我就站在題主想干這事的角度,為題主提供點或許有助思考的想法,僅此而已。
邀請我回答這麼大的問題真的可以嗎?我在學校可是搞科研方向的。。。這時候一般應該 @周曉農老師吧~
剛畢業沒多久,一直沒考慮過從政,所以不太清楚村長具體有什麼樣的權利來進行各種操作。目前被公司派到廣西工作,只能結合自己淺薄的閱歷針推題主提出的幾條內容談一下自己的想法,基本上也只是紙上談兵,看看就好。
6、耕地:全村可用耕地面積約1100畝,其中低洼和不平整田地約有150畝,種植的農產品主要是小麥(主產)、玉米(主產)、棉花、花生、紅薯、大豆、油菜(非主產,零星種植)、無籽西瓜早幾年曾大量種植,後期價格降到1毛2毛的時候就沒人再種了。種植方式仍然是上世紀80年代分田到戶後由各家種植,比較分散,每家農戶都有3-4塊田地,農資產品購銷仍然是單兵作戰,價格高。農產品銷售也是這樣,沒有規模化。機械化情況主要是租用聯合收割機收割,租用旋耕機耕地,播種也基本上用上了小型播種機,地處半乾旱地區,村邊有一小河,常年處於乾枯狀態,耕地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和降雨,乾旱時期需要抽地下水澆地(現在基本上常態化,每年都要澆2-4次),水塘(已乾枯)兩處,約40-50畝,全部種上了樹,且全部分配到戶,不屬於村委會。
可用耕地面積1100畝,除去低洼不平整的大約一千畝。主要種植的作物是糧食作物,看這情況不知道是不是冬小麥+夏玉米輪作。不清楚那邊的種植成本和產量價格,答主可以自己算一下。僅靠種植主糧作物的話,這麼多地的總收入還可以。但是站在村幹部的角度上,考慮到村裡的這麼多人的話,平均下來就低了。
另外插一句,看到上面提到村裡的水資源現在也可以說呈現出了開始缺乏的趨勢。小麥這種作物耗水量很高的,照現在這個趨勢不知道還可以種多少年。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應當種植玉米,發展養殖。
10、想法:把村裡的土地流轉起來,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把村中土地進行集中化耕種,農資產品統購,農產品統銷,探索豬、牛、雞、鴨、魚的立體化循環養殖,如果可能的話建造一個麵粉加工廠做小麥深加工,畢竟就在優質小麥產區,原料供應方便,有國道鐵路運輸也方便。
題主說起土了地流轉,應該以什麼樣的形式進行土地流轉。現在很多土地流轉是因為有大戶承包,因為農業種植上了規模之後才有錢賺。這裡首先要有一定資金的人願意出錢承包,將大塊的,利於機械化種植收穫的土地集中起來,同時解放一部分勞動力。然後利用剩下的較零散的田塊發展單位面積收益和勞動力投入比較高的經濟作物。然後把之前解放的那部分勞動力通過僱傭等方式再拉回到這些耕地中。至於種類的選擇我覺得還是應當先保證有銷路,可以參照周邊鄉鎮形成規模或者說市場比較成熟的經濟作物,能夠利用現有的收購渠道。
成規模之後能進行農資產品統購的話還是能省一些錢的,至少南寧這邊的香蕉大戶在使用農藥的時候可以拿到公斤裝的拿敵穩(一種殺菌劑,最小包裝5g一袋),和一公斤最小包裝的零售價可以相差幾百塊錢。這邊有些香蕉基地每年在農藥上的投資就有幾十萬。
土地流轉、成立合作社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這中間應該怎樣操作我研究不深就不說了。但是現在很多農民不看到實際的好處是不會動的,題主能先搞出點榜樣,起到帶動作用比較好。
看到tag里還有「電子商務」。這裡地考慮到產品賣點,目標市場,運輸和保鮮等各方面的因素。一般在X寶等電商上做這類產品的話都主打農家、綠色,有機那坑爹的玩意咱就不說了。
如果是要做蔬菜之類的經濟作物的話,考慮到保鮮問題目標市場不能太遠。但是根據題主給出的地理條件來看,周圍的城市也都不算一二線城市,消費水平應該不是很高。在網上做綠色蔬菜的話,市場感覺不夠大。
小麥等原料價錢太低。如果能加工成不同種類的農家綠色優質麵粉,搭配玉米碴、各種雜糧一起賣一賣應該還是有市場的,相比於水果蔬菜也耐儲存,好運輸。後面可以再結合村裡的農產品擴大產品線。我看到淘寶上有這種類型的店,還賣到皇冠了。就是前期得找人做一做推廣。
先敲這麼多吧,想法可能也比較幼稚,但也希望有些地方能幫上題主。
題主的想法是很好的,我們就需要這種關心農村實際問題的村幹部啊。但是有了想法最好能進行實際的嘗試,慢慢來也好。別讓想法只停留在腦里和嘴邊就好。·
本人作為村長的兒子,我不得不出來說幾句了
反對周老師的答案,您有點太想當然了。您連誰家種什麼都安排好了,這可不是在玩帝國時代單機版。
為什麼行不通呢?
首先,大家不會聽你的。憑什麼我種小麥你種玉米,我家那口子就喜歡啃玉米不喜歡吃饃,咋辦?
一個人兩個人反對沒關係,但往往是,沒有看到實際的利益,只聽了你一個人的忽悠,我就把自己地刨了改種其他作物,這太不現實,百姓都精明這呢。
其次,誰來組織、策劃、執行?錢從哪裡來?
鎮政府不一定會同意做一件風險太大的事。領導要的是穩定發展,不可能給你全盤推翻重來!
再次,開辦村級工廠不容易。現在都在轉出「共產」,怎麼可能由村級再開辦工廠?最多只能由村級協調,個人(單位)來辦。
小崗村的現狀已經給我們一定程度的參考了,這樣的計劃經濟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
好了,我反對意見說完了,下面說說我的設想吧。
(首先,不存在村長這個設定,村長是依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選產生的群眾自治性的村民委員會的主任 ,簡稱:村主任。好,我們不要在意這個細節。)
我發現吶,大家想的都很好,也很符合三流YY小說裡面「主角套著主角光環一路開山劈海、成就宏圖霸業」的劇情。
But,事實是,目前社會環境中,村長,沒那麼大本事!
因為政策沒給村長權力
村長只是村民委員會的主任,甚至不算是公務員,不可能有很大的自主權利。一般村裡的事務都是由鎮政府安排好,然後由村長主導或者協助落實。也就是說關係到村莊發家致富這個層面的事情,村長沒有決定權。
那麼,問題來了!有朋友要問了,那村長能幹啥?
村長一天的日常就是協調好鎮政府和村民的關係,比如王家的菜地要徵用了,王家趕緊在菜地上種上苗木企圖賠錢,那村長就得和王家商量,這個菜地賠多少錢,這個具體怎麼賠,是按照慣例的。
然後比如李家砌牆擋住張家的院子了,兩家人吵架了,村長要去協調,只能協調,沒有判定誰家對錯的權力,因為那是公檢法(派出所)的權力。
然後比如沈家要新建房子,那麼就要按照政策法規給辦理手續等等。
總結一句,村長的權力已經被限制在一個框框里了,只能在鎮政府或者上級單位的決策下,主導一些事情。
以下是乾貨————————————
村長無權決定村子的發展,但是,可以給村子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1.先修路
「想致富、先修路」,這個是高中課本的知識。路是現代經濟的主動脈。而且由村長提出修路,鎮政府一般能同意。
2.整潔環境
環境問題,是個大問題,而且目前有逐漸變壞的趨勢,在我們這,環境治理是個大活。只有生態環境好了,才會給領導、給外來人員一個好的印象,能加分不少。
3.招商引資。
當然,世界500強是不會到你家來的,但是你有路了,又有平整的地,比如:就可以建個大規模一點的菜市場,有了菜市場,就能在旁邊開雜貨店、飯店、理髮店。同理,有一塊大面積的平整地,就可以低價租給工廠來建廠房,以點帶面。
4.協調好村民矛盾
協調,是個良心活。在政策的範圍內,上下浮動一點,差別不小。而且精神文明建設又抓的這麼緊,是吧。
5.維護好鎮領導對村子的態度
領導對下級單位的態度,大部分是由下級單位的一把手造成的,村子在鎮領導心中分數高,政策自然會向這個村子傾斜。
6.協調好村級領導班子的關係
村一級的班子可不少,比如:村民協調小組,村民財務小組,村民抗險救災小組等等,該做的工作要安排落實和監督,該給他們爭取的利益就要去爭取。別幹了三年就被選下來了,人走茶涼,誰還管你的改革呢。
7.好好活,等拆遷
不展開
8.實在是沒有了,不過為了圖吉利,就寫個8.
PS:題主別忘記了,村子裡有村一級的黨委會,也就是說村子得聽村支書的話,村長只是二把手。我們這,由於村支書長期不在老家,所以基本上都是我爸在幹事,但是,沒也多大權力。
PPS:各個地方情況不同,題主說到了外出務工人員、土地等等因素,這個真不是大問題。中國最重要的是政治因素,等什麼時候,大領導在你家那地方畫個圈,蛤,那時候就發了。
ppps:各地情況不同,我說的不對,謝絕跨省。
pppps:我也沒豪車名表,非壕。
ppppps:不約
有人說產業改革,習大大都沒辦法搞產業改革,你說一個村長能產業改革?快別逗了!
現在的普遍做法是先發展,再治理。先把經濟搞活了,再來整合資源和改革治理。沒錢沒前途,沒跟你談改革? 抱歉,這是實話!
先道個歉,時間久了我把這個坑給忘了。
當過幾年農村幹部,我所在蘇南農村其實已經比較富裕了,相應的,靠農業致富的例子僅僅存在於水產養殖業,但是工作中有接觸到水果種植。只要天氣土壤合適,土地租金不貴,另外交通便利的話,水果種植其實大有可為。
在一眾水果裡面,我個人傾向於草莓的種植。
首先,氣候與土壤的因素
草莓本身是大棚種植的,相對來說,對於氣候的敏感程度不是太高。據我所知,西安附近的郊縣也可以種植草莓,那麼,差不多緯度的黃淮平原,種植草莓的難度應該不是太大。你提到的略微缺水,對草莓種植影響不大,種草莓比水田省水多了。
其次,種植草莓的投入
1.土地租金:相對於收益來說,土地租金的投入可以忽略不計。因為水產養殖業大量佔用土地,去年我這邊土地租金1200一畝一年,照樣不嫌貴。
2.硬體投入:
2.1大棚:去年的行情價,二手大棚(一個大棚覆蓋1.5畝左右),一個成本6000塊,新建大棚普通標準的,一個10000塊。
2.2農機:有台能翻地的拖拉機,再加上普通的排水設施水泵水管就行了,其中拖拉機必備,排水設施可以說無所謂,排水設施主要是為了防止水稻田放水時把你的地給泡了。去年我們都沒有買,問別的農戶借的,出了點煙錢,要買的話,二手的估計也就三四千。
2.3農資:雖然用量不大,但是肥料還是有需求的,我們那時候直接去農業部門要的對口的支援。還有某些專治草莓病蟲害的藥水也要有準備,如果在20畝以下的種植規模,也就是幾千塊錢的事情。
2.4雜項:草莓不比別的作物,是會有人偷吃的,如果要防備這類損失,就需要建一個臨時的板房住人還有堆放東西了,這些去收舊貨用油布和木板搭,同時為了安全,最好自己在果園外面圍一圈圍網,這個玩意兒當時不是我負責,但是印象裡面投入不多。
3.勞動力投入:
3.1專業技術人員:種植草莓是技術活,你需要找一個懂行的人幫你料理,這個人可以不幹活,具體多少工資或者股份或者如何合作我在後面說。
3.2日常種植的工人:在專業的技術人員指導下,一般2-3個熟練的農民就可以料理好20畝草莓了,工資看當地收入水平吧。
3.3臨時性的工人:採摘季節,忙不過來的時候,需要請人幫忙,一般請在家的中年農民,我這裡行情價,男的100每天,再加包10塊的煙,女的50一天。
4.草莓苗:這玩意兒行情波動略大,前年1毛多一棵,去年種的人少了,4毛多。具體一個大棚多少苗我現在已經忘了。如果你找的技術人員水平夠,第二年開始你可以自己育苗。記得這一塊投入不算太大。
再次,種植草莓的收益
去年我們畝均純收入在2W元左右,比老老實實種地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你們村的交通還行,草莓能運出去。銷售的話就看你的本事了,具體銷售途徑:
1.給當地的水果店供貨
2.政府機關,當地企業
3.國道邊擺攤零售
我們去年主要是賣給政府單位和本地企業了,當然了,有點官商性質,利潤很高。
最後,重中之重,技術
可以說,草莓種植能否成功,主要看技術人員的水平,建議你去浙江建湖看看,建湖的草莓種植已經在全國都鋪開了,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建湖人從南到北全國各處都在種草莓,就因為他們有核心技術以及完整的配套產業。
建議你找那種種了十幾年草莓,現在不大高興自己種的老果農合作,人家出技術,你出資金土地。至於大棚和設備還有農資什麼的,人家一條龍搞定。
給出這個案例只是參考,其實種小番茄也不錯,我所知道的種小番茄的,純收入至少有1.5W每畝。葡萄種植也還可以。
不過還有一個制約因素是當地消費能力,去年我們擺在路邊的攤子,最早25一斤,一樣有很多人停車買。不知道你那邊一般老百姓願不願意承受了。
水果種植有幾條需要注意的
1.種植的規模化,20畝地是起碼的,太少了產量和投入對比有點尷尬,只有規模化了,你才有樹立典範的意義。樹立成典範可以拿到不少政府資助,比如農資什麼的。規模化了你的採購和銷售都有好處。
2.一定要協調好和周圍農戶的關係,不然三天兩頭來和你鬧鬧,小朋友天天鑽到你大棚里偷吃你也難受。
3.搞好和當地村委政府的關係,每個月稍微給人家送點沒什麼說法,吃你的嘴軟,很多事情會有便利,甚至政府會幫你打開點銷路。
4.銷售,這個既看市場,也看自己的勤奮程度。
5.安全生產。這個可大可小,但是還是要注意的,一出問題就完蛋。
下面是我這幾年農村工作的感觸:
1.樹立權威很重要,你自己要富起來,不然沒有說服力,沒人跟你干。你自己帶了頭了,村民才會跟風,後面你靠專業技術的壟斷才能規模化。
2.處理好複雜的農村人際關係,該軟軟,該硬硬。
3.要和當地政府打好交道,很多對口的惠農政策還有定點幫扶什麼的,能爭取的都要去爭取。如果能拉來一個常委或者富裕的局定點幫扶,你可以很舒服做很多事情。
Dayu Yan 說的有幾條我深表同意:1、現在很多農民不看到實際的好處是不會動的,題主能先搞出點榜樣,起到帶動作用比較好。2、小麥等原料價錢太低。如果能加工成不同種類的農家綠色優質麵粉,搭配玉米碴、各種雜糧一起賣一賣應該還是有市場的,相比於水果蔬菜也耐儲存,好運輸。3、有了想法最好能進行實際的嘗試,慢慢來也好。別讓想法只停留在腦里和嘴邊就好。
以我的經歷來說,能當上村長的,要麼是真得到村裡部分人支持,要麼是橫行霸道得到了支持,再要麼是上面有人,總之是有點水平的人。然後呢,這村長怎麼玩,要看他的抱負心了。題主這樣的就是好同志。
面子上肯定說是要把村裡發展好,內里的先把自己發展好或者說順便把自己發展好也是必須的嘛,自己發展不好不容易樹立威信,普通人還是很看重這個的。
一句話,永遠不要想著以自己的力量就能把事兒辦好,取得你能取得的支持,取得你能取得的資源。
去村裡跟混得比較好的村民聊聊,跟打拚到外地的人聊聊,看看有什麼有所幫助的。
去找鎮上甚至縣裡、市裡,看看領導們有沒有啥想法,有沒有跟題主這樣覺悟高的公僕們,他們沒有想法的話你的想法他們感不感興趣?
村裡還有很多泥巴路影響交通影響環境,不符合新農村建設,先來修修路,整治下村容村貌吧;農田水利不方便,要不築個小壩吧。
朝廷里有人,或者說能找個大金主來投資幫忙,那會通順不少的。更多的時候,是利益交換。拿出你能拿出的資源,拿出你能拿出的誠意。
記住,你已經是村長,權利還是有些的,資源也是有些的。該用的就得用。
最後我想說,紙上談兵咱都會點的,所以題主首先要在其位。看你已經考慮了兩年,你是否已經是村長了呢?這兩年給村裡帶來了什麼?團結了多少村民了?跟鄉鎮領導土豪鄉紳玩的怎麼樣了?當然,即使你已經開始行動,已經有所成效,也要慢慢來,起碼做好八年抗戰的心裡準備吧。
(⊙v⊙)嗯,我努力不被看成是來推銷苗木的。
居然看到這麼個話題,樓主很用心,提供了那麼多的數字,前期調研是做的很好的了。對前景的展望也是很美好的,但是,好像對困難估計不是太足。第一,這個村子沒有什麼明顯的優勢,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農村的一個而已。第二,村情也沒有什麼明顯優勢,缺乏能人,大多是留守的婦女兒童老人。第三,觀念上也不存在超前的優勢,都是普通的農民。第四,樓主自身情況沒介紹,好像也不是經濟實力很強大的戶。在這樣的村莊創業,實在是太難了。土地流轉,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你有什麼吸引力讓農民把土地交給你經營,這是個大問題。還有,你個人要具備足夠的能力,把這些土地利用好,不然,投資方向失誤,傷害的不只是你自己。老年食堂的建設,初衷顯然是好的,但是,運作起來不是那麼簡單的,比如,飯菜價格能否被村裡老年人所接受就是一個大問題,怎麼去解決眾口難調的問題?食堂的工人工資怎麼解決?這都是很現實的問題。說了這麼多敗火的話,或許不中聽,但是,是發自內心的。給點建議,不知道會不會有用,算是廢話吧。考察一下縣城裡有沒有大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如果有,是實現你的第一步理想的基礎:土地流轉。考察一下周邊城市有沒有大的養殖加工企業,可以引導發展點養殖示範戶。如果是周圍有大的苗木市場,也可以考慮做點苗木種植什麼的。還有,就是利用年節外出打工的人歸來時,多跟大家交流一下,畢竟外面的世界見識得多,或許能受點啟發。還有一個農業的基礎設施投入問題,這幾年,國家對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農村的投入逐步加大,你可以通過鄉鎮政府,向水利局申請水利改造項目資金支持,先解決好水的問題。總之,希望樓主能夠立足村情,穩紮穩打,別急躁,別理想化,先行引導,逐步做大做強。
鄉鎮公務狗路過,結合日常工作和生活答下。
我所在的鄉鎮在滇西壩區,是個歷史悠久、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甲村(行政村)是鎮政府所在地,有集鎮、有良田,靠近工業園區和幾條客貨幹道,在幾個村裡算是基礎條件最好的了,但就是窮,村裡各種老舊危房、東倒西歪,集鎮各種髒亂差、污水橫流,村民們除了種田賣菜開三蹦子或者去工業園區打工也沒啥收入。鎮上也想給他們修路、拓寬街道、規範農貿,利用本身優勢大發展......可是鎮政府哪有那個錢?各種申請三年前就報上去了,誰理你啊!
後來,鎮政府就搬走了,在甲村的一個小山包上建了新區。整齊的住宅區、繁茂的梧桐樹、健全的水電網、通達的大馬路......甲村幾乎被擱置了。
去年,甲村一個在上面當官的回來掛職建設甲村,跑了一年,蓋了個村級活動場所,有餐廳、書屋、操場、棋牌室,因為地方偏,只有老年人經常去打麻將。他還跑下來倆種植項目,但是老百姓不跟隨,推廣不下去,只是小範圍的幾個親友在做。他走之前放話說一定要建設好甲村。
領導說話就是算數,今年他就動用關係,讓老大的老大的老大(以下簡稱大佬)掛職到了甲村。
大佬第一次到村裡聽了彙報,表了決心,要改造甲村並形成「甲村經驗」。大佬第二次來就帶著各級農林水交運部門在甲村開現場會。
我們領導叫我熬了幾宿準備了一篇彙報,一到會上,大佬擺擺手:別念了。然後就轉身問某部長:你怎麼想的?
部長拿出一疊發言稿,念了第一段。
大佬打斷他:別念了,你就直接說你能給什麼吧?
部長愣了一下:我給…XX萬?
大佬:給什麼?
部長:給XX萬!
大佬:多久到賬?
部長:下周五之前。
局長拿出一疊紙來.....
大佬:別拿了,你給什麼?
局長:給XX萬,再給個XX項目。
大佬:錢多久到賬?
局長:下周三之前。
大佬:項目呢?
局長:這個月就落實。
........
不出三個月,甲村就做了新規劃、拆了老街、拓寬了馬路、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就連下水道都重新鋪了一遍,整個甲村煥然一新。
現在,各級領導一層又一層地往甲村涌,各類項目一個又一個地往甲村靠,村民們坐在發展的馬車上,準備趕在2020年之前建成小康社會。當然,當前甲村的首要任務是努力打造「甲村經驗」示範點!
~~~~~~~~~~~~~~~~~~~~~~~~~~分割線必須得好看~~~~~~~~~~~~~~~~~~~~~~~~~~~~~
所以,回到問題,如果你是村長,就趕緊找找你能找到的出去做官的那些村民,官不一定大,只要他認識大領導,想辦法讓大領導來考慮「怎樣帶動村民致富?」
一個政策下來,你們村想窮都不行。
作為同地區的下派第一書記,因為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我在某種程度上把自己當成全村半個當家人在干!為什麼是半個?這裡就不展開了。
在這個問題上我自認為是有一定發言權的!
農村要發展,環境硬體設施水電路是基礎,產業發展是支柱,核心是人,關鍵是村兩委,但是根本還是國家三農制度。
首先,水電路是第一層次的基礎,第二層次是通信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第三層次是人文,政治生態,環境等。只有對應的基礎才能構建不同層次的經濟社會。黃淮平原目前大多數能滿足第一層次就算不錯了。我們村三年投了3000多萬才能初步完成第一層次的基礎設施建設,對應也只能發展常規種養業。至於想搞電商,由於第二層次的基礎不行,所以還處於起步階段,至於第三層次簡直一塌糊塗,所以根本不會有外來資金,全靠財政資金投入。
其次是產業,人口外出務工就不在村域經濟發展討論的範疇。只有產業強了,產值多了,村民的收入才能上去,才能推動全村向前發展。黃淮平原大多數是種植糧食,所以單位產值低。所以這個地區的根本出路我認為在於。提升高效經濟作物在種植結構的比例,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大田作為的機械化程度。產業是很難發展的,我們村經過大量財政資金投入,才將很小一部分面積轉變為經果林,並且收益還不穩定。更不用說產業鏈的延伸了。
核心是人,是人口年齡結構,全村現有都是386199部隊。實際能帶動經濟發展的人口不多,就算是中年人也是沒什麼技能的人,根本起不了作用。這才是現在農村的根本問題。
關鍵是村兩委,這個懂的人自然懂,不懂也就不展開了。
最後,說到底,農村工作越干越發現是制度問題。從小的方面,村裡的財務問題缺乏自主性。到大的方面城市化進程影響,農村產權問題等等。
我一直都是這樣的觀點,三農問題。農業不強,農民就不會富,農村也不會美。根本是農業,農業的根本是制度和人!
脫離了經濟基礎談美麗鄉村,就是把錢往水裡扔。農民有錢了,誰不願意環境乾淨美麗點?農村出來的,就說一個身邊的例子。
知乎對農村和農業最專業的大概就是 @周曉農 了吧,希望他有空來指點。
真實身邊例子:
我家鄉附近的一個村。村裡有一個農民叫老方,有一天不知道想了些什麼或者什麼也沒有想,種了幾畝葡萄,品種好像還不錯。
一開始也就30畝吧,自己(或者村官幫忙?)宣傳為300畝,作為我們鎮還是縣的什麼什麼示範,給修了一條破破的路過去,葡萄賣的也越來越好,種的也越來越多;其他村民也開始跟著種。
等到所有村民加起來有300畝的時候,又吹成3000畝了,於是又獲得市或者省的什麼什麼模範,領導更加重視,修了一條蠻不錯的路,全村貫通。於是葡萄賣的更好,種的人更加越來越多,周邊村的人也開始種植。
到目前為止,該村及周邊村加起來葡萄種植恐怕超過6萬畝了(這次不是吹的,而且還在繼續發展中),該村幾乎所有地均種上葡萄,為種植方便,該村葡萄地裡面交通、水電一應俱全,如果過去看,絕對壯觀;其他村條件沒有到這麼好,但是葡萄也是非常不錯的。
該村成立了什麼合作社,種葡萄所有的事都可以找合作社;什麼時候需要打農藥(確實是低毒無公害的農藥,我聞過,味道很淡,據說人喝了都沒事)有電話通知到每家種植戶;可以買統一定製的箱子神馬的;可以買各種葡萄用具……這些東西我也不太能搞的拎清。但是,並不是統一管理的,你想種就種,沒人管你;你能賣就賣,沒人幫你;你虧了,沒有人管你;你賺了,沒有人分你的錢。合作社是村裡搞的,什麼東西都是要錢的,但確實也不算貴(你貴了人家也不買,現在農民精的很)。
該村幾乎家家二層小洋房,買私家車(不是農用車)的我估計有一半家庭以上。當然老方家條件是最好的,葡萄遠銷各種地方(這個我也搞不拎清),品種最多也是最好的。
老方前年因病去世了,全村自發為其送殯,大家還是很感謝他帶動群眾致富的。
以上是基本情況,從一開始種葡萄到現在有十五年以上了吧?由於我不經常回家,只是知道大概,全憑記憶,但應該沒有大的出入。
網上搜索「老方葡萄」或者「丁庄葡萄」,可以了解更詳細的情況,不過可能說的會官方一點。
(另外,除了老方葡萄,該村其他人也開始打自己的牌子)
把村裡的土地流轉起來,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把村中土地進行集中化耕種,農資產品統購,農產品統銷,探索豬、牛、雞、鴨、魚的立體化循環養殖,如果可能的話建造一個麵粉加工廠做小麥深加工,畢竟就在優質小麥產區,原料供應方便,有國道鐵路運輸也方便。
個人看法:
1.集中化管理是很難的,風險也特別大
在農村真想集中力量辦件大事,誰聽你的呀?現在我們農村把村長說的話當作XX。就算你厲害,能夠集中力量,但出成果也許不是那麼快,可能走了一半,大家等不及了,覺得沒有希望,於是你下台,然後再換個思路……無論你的想法和辦法對不對,沒有時間證明,都是瞎折騰。建議還是找好帶頭人(最好你自己),以點帶面。
2.「豬、牛、雞、鴨、魚立體化循環、深加工」什麼的,不如專一化
現代社會,專業技術分工越來越細。你搞的行當越多就越容易博而不精,出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大。不如專註一樣事業,你夠專一,別人就沒有你搞的精搞的好;而規模化之後會產生更多效應。上面說的老方葡萄,首先葡萄質量好,另外越多其實越不愁賣,現在所有商販都知道我們那地方葡萄多葡萄好,到季節就自動過來了,一般種植戶根本不需要操心銷售。你想養豬、牛、雞、鴨、魚什麼的,不如養一種,比如養雞(不是東莞的),你養的越多、養的時間越長,你的經驗就越豐富、水平就越高、流程就越規範、質量就越好、名氣就越大……(這個跟東莞倒也是一樣的)。
3.上面要有支持
其實我們那個縣級市,還有一個區域也是規模種植葡萄的,而且要早的多(收益其實也不錯);並且運氣的是,前任總理溫家寶曾經路過,還和一個老農民握了握手。後來總理和老農民握手的照片成為巨幅宣傳畫放在路口,應該說形勢比老方要強很多。但是,那位老農民不太會和縣裡領導打交道(說白了就是不懂貪官污吏那一套),後來這幅宣傳畫慢慢也就撤了。但是老方很會搞關係,所以上面的支持也很大,修路對於農村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另外還有應該很多其他我不知道的支持。總之,在老方的帶領下,該村已經超過那個區域了。
這個村從種葡萄到現在,15年的時間。農村很難暴富,如果你取得一點點成績,想讓別人跟隨,也是需要慢慢來的。
即使你有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中國夢等一系列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指導,致富的時間也很難短多少,所以要有耐心。
講兩個我身邊的例子吧。希望能有幫助。
第一個是我現在做農場的這個村子。
在十多年前就把全村所有的土地都租給中農富通搞高科技農業做實驗了。
沒有土地之後(耕地沒有了,還有一大片灘涂),他們把耕地租出去之後,成立了個股份公司,用灘涂地搞旅遊,還有家庭農場之類的。
140多畝地搞了100多個小的家庭農場租給城裡人休閑,每年一個農場年租金1萬,管理費2000,收入120多萬。比一百多畝地收入多多了。還有旅遊業弄的很好,年收入也幾千萬。
租地的錢搞基礎建設,基礎建設做好後弄運營,賺來的錢各家按照股份分紅。
平時年輕人去正常上班工作。
其他人一部分自己搞了小工廠,一部分去中農富通上班
年紀大的還有一部分在家庭農場里打打零工啥的。
特別的開心,村委會大喇叭里總招呼村民去領錢。
他們是農民嗎?戶口是的,居住地是的,可是沒有一個從事農業生產,收入很高,至少過了北京平均收入。
他們的優勢在於:
1、 離北京太近,前年都通了地鐵,交通方便旅遊業能搞得起來,京郊遊嘛,有點水有點樹交通方便能燒烤就有機會做起來。他們現在的支柱產業是旅遊業,不是農業了。
2、 一直跟農科院農大之類的機構有很不錯的關係,近么,所以農科院下面的中農富通需要試驗用地的時候就找了他們。
3、 村民識字率和高學歷比例非常高,這也是北京近郊村莊的常態,對新技術、新思想理解能力很強的,所以才能一直跟農科院之類的機構有好關係,所有耕地整體出租和成立股份公司發展旅遊也沒遇到阻力。
4、 就處在北京近郊,所以土地出租出去的價格很高,所以轉型發展旅遊的時候資金很充足
——————————另一個村莊————————
另一個村子是在北京的遠郊,他們沒做旅遊業,他們一直在搞高科技的東西。
因為08年奧運會么,那幾年北京開始大建,需要特別特別多的觀賞花木。
這是個機遇,當時成立了N多苗木公司,好多好多的村子都在做園林綠化這塊。
這個村子,應該是說三個村子,也在這時候合資成立了一個苗木公司。
這時候他們做了下差異化。
當時絕大多數村子都弄的是北方花木,他們搞的是南方花木引種到北方然後增加耐寒性之類的。
現在北方能見到的三角梅,就是他們給搞出來的。
科技含量挺高,投資也很大,所以才三個村子一起弄。
最關鍵的技術問題,有農科院和農大。
然後,這家花木公司火了,三個村子也火了。
抓住這個機遇實現了致富。
還成了區重點企業,奧運支持保障企業之類的。
然後是2012年,歐盟開放了農產品出口。
這個政策是真的引爆了國內的園藝花卉市場,比方說,現在火到不行的「歐月」,就是2012年因為這個政策才引進的。
這之後他們就開始搞種苗引進。
只做種苗培育和稀有花木引進。
也就是做各個園藝公司、花木公司的上游。
負責做種苗引進之後,做本地化,讓它適應本地氣候生產條件等這方面的內容。
實際上還是他們的老本行,原來是做南方花木北方能種;之後是做歐洲花木國內能種。
這些年北京不是弄了好多個別墅區么,珍惜花木這個市場也特別的火。
最火的時候,幾萬塊一棵的樹種,客人都排隊在休息市等著,等著工人慢慢挖出來裝車。
現在他們又再弄花卉出口這塊了。
國外品種引進,做改良,然後出口這樣的玩法。
4月份我去的時候,他們剛在美國搞了個團購,正備貨呢。
和美國一個一年只出四期的雜誌合作的,一期雜誌上團購賣掉了2000多棵繡球。
反正到了現在,這三個村子已經不是致富的問題了。看著他們已經在享受人生了,把村子弄得跟公園一樣,到處是花木,像個別墅區。
————————————分割線————————
我一直在北京這邊生活,見識比較少,這兩個是我覺得比較經典的富裕村。
第一個主要是因為地理條件成功的。
第二個主要是因為科技和眼光成功的。
總而言之。
科技非常的重要,但是比科技還重要的,是眼光。
科技這塊又不是高精尖的技術,都是已經公開的資料。各地的農大,研究所,農業公司都能搞到。
但是眼光,就需要考量了,跟全村整體的知識儲備,視野息息相關。
我舉例的這兩個村子,村民的知識水平都挺高的,年輕人至少都是高中學歷,大學生比比皆是。
他們做產業升級,選擇項目之類的決策的時候,沒有遇到多少來自村民的阻力。特別是第一個村子,全村租地的錢拿出來做股份公司搞旅遊都能通過,並且實行了,這應該跟村民的見識分不開的。
一家之言,可能不太嚴謹,希望能對你有些參考價值。
果然窮鄉僻壤啊……謝三哥邀請,我不是當村長的料,隨便說兩句吧,肯定都是膚淺的想法,只盼能有某個字句給村長大人帶來一些靈感,幫助鄉親們早日享福~
首要,火車站4Km這段路,一定要搞定,修好、修漂亮,而且把控制權掌握在手中。比如火車站是縣城,那就要和縣城商量好,這條路你們來管理、維護、經營。
1、特色旅遊。特殊旅遊不稀奇啦,不過現在休閑的人多了,特色旅遊可以專門針對周邊……貌似周邊有也沒啥人,可以把火車站作為一個節點,所有2個小時內行程的地區都囊括在內。為他們提供假日短期休閑。沒山沒水沒關係,有土地就行。種一片花海出來,或者稀樹草原……甚至可以溝渠供水假裝小溪嘛……反正是為了休閑……一到周六日就開個草皮上的廟會……
2、經濟作物。引導性的規模化的種植,村裡統一安排產銷,增加議價能力和風險抵禦能力。
3、單一產業。可以尋找一個老弱婦孺可以參與的手工製造業,利用集體來形成規模,利用人力來降低成本。最後形成一個穩定的生產基地。首先吐個槽,村裡作主的應該是村黨總支書記,不是村長(村主任)吧。
讀了題主的描述,我只說說自己了解的內容。
第十條是現在大多數村子正在走的路,很好很實際。但注意一定要對土地承包者的信譽、資金來源等進行認真考察,最好是本村本地人,以免出現半途跑路現象。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我們這裡有過實例:土地流轉承包合同簽了十年,老闆破產中途偷偷撤走,留下被破壞的溝渠和荒廢了一季的500畝田地。土地一旦流轉出去,想要再分還給農民耕種,幾乎是不可能的。村裡為了平整土地、重建渠道、尋找下家,花的代價可不小。
題主提到了合作社,這也是新農村的趨勢。建議農業合作社盡量多購置農機,或者乾脆直接成立專門的農機合作社。農機是會下蛋的母雞,有了農機不僅可以利民,還有可能通過去其它村作業增加村集體收入。國家對農機補貼較多,應時常與縣市農機局對接,以了解最新政策。我了解到的某村,去年購置了七十多萬的農機,在爭取了各種補貼後,實際只需付款十幾萬。
或許有些年輕村官一心想著讓村民通過勞動致富,忽視了上爭資金這條渠道。其實這是最快捷的提升集體收入方法了。村集體有收入才有底氣,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促進村民齊心協力。不要怕丟臉,去縣裡、市裡所有能搭上關係的機關單位找負責人磨。什麼農家書屋提升、黨員服務社、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校外輔導站……能爭取到一個項目是一個項目!盡量創新創優,在本市位於前沿,吸引分管負責人注意。還要進行宣傳!宣傳事宜直接聯繫當地文廣新局或者下屬電視台報社都可以,再窮的村,這點人脈也是有的。宣傳到位的話,可能各種補貼會自動找上門來。
如果村子是貧困村,有掛扶單位,則應利用好掛扶單位的優勢。不要滿足於要一點錢,引進項目、保持人脈是最重要的!
對村裡已有的人脈(村裡的能人、縣、市裡和本村有關係的領導幹部),一定要捨得投入!不是建議題主行賄,而是要花工夫維持,哪怕逢年過節帶上幾斤土特產,哪怕過年時去給幹部的老父母拜個年,哪怕去市裡辦事時順便打個招呼……讓能人、領導們對本村有歸屬感,若是他們在需要拓展事業或手頭有資金的時候能夠稍微想到題主所在村,村子的發展就有了些希望。畢竟,村幹部的頭腦不見得比得上在外打拚的老闆和見識更多的市裡領導。
對農村工作了解不深,但一個村子的貧困一定有各方面的因素。我相信,題主所在村的村幹部們資歷和農村工作能力都比我強太多,也一定能很快找到適合本村的發展方向。
我這些不成熟的建議,權當是給自己即將結束的鄉鎮工作寫一點心得。條理不清晰,結構也較為雜亂,各位將就一看罷。鍵盤俠表示題目應該改為「假如你是一個市長、省長、主席,你將會怎麼帶動大家致富」村長也太小看我大鍵盤俠了。中國尚未統一、非洲還有戰火、世界還未和平才是我等應該考慮的問題。。。浪費人才。哼!
看你這麼有誠意那就抽個上廁所的世界隨便寫寫村長怎麼帶領村裡致富吧!「」因地制宜「才是王道。
一、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根據實際情況,尋找致富項目,帶動村民致富。農作物種養殖、旅遊開發、賣地、招商引資
二、關鍵看政府政策。修路、引資、民風建設等
智商有限,純屬TX。勿噴。。。我和樓主的想法很共通,我也是遠離城市普普通通的華北農村出來的大學生(碩狗),我們村和你們那裡情況基本一樣,不同的是我村子比較大,大概幾千戶,人口6、7k人,除去常年在外的 估計村裡也有兩三千。40-60歲的中老年勞力還比較多,因為村裡這個年紀的男勞力之前都是在周邊村子搞建築的,不用出遠門打工,婦女的話基本都在家。以上是硬體情況。
現如今呢,隨著經濟的發展.... blablabla... 單純的農作物收入跟城裡面工人收入差距很大、甚至可以說跟外出打工的收入差距也特別大。但是由於我村愛護環境等,村裡根本沒有工廠之類的;周邊村子老房子基本都已更新,政府又不提倡拆老建新,所以村裡現在搞建築也沒活了,種種導致留守的老百姓現在只能以種地、打打零工為生。這情況跟樓主村子也一樣,我就不詳言了。
因此呢,我有和樓主一樣的想法,農村的產業結構模式亟待改革,並且現在國家已經大力提倡這些,相信不遠的將來,農村生成結構肯定大變樣。但是說句實在話,村裡人真沒什麼見識,也沒能力也沒資金,讓他們主導這些變革,肯定很難實現。因此我很擔心農民辛辛苦苦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這麼多年,到現在土地可以提供高價值的時候,還是會被城裡的有錢人佔領了這片土地。最終,這些辛苦的農民還是生活在社會底層,依舊貧窮著、被邊緣化,甚至你會看到這片土地將來還是現在的農民再種(打工),但是土地的主人卻城裡有錢的城裡人,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窮的老百姓還是窮窮辛苦的老百姓。想到這些,我真是痛心疾首,很害怕、還心疼生養我的辛苦樸實的老百姓會有這樣的下場,他們是弱勢群體,但不想讓他們看著自己手裡的東西再一次被剝削。
所以,我不惜放棄自己的學歷,放棄自己的好工作,也放棄了上海戶口(同意遷出手續到了 但是我放棄了 不忍割捨那份情懷!)我想回農村去帶領老百姓們改善自己的生活、改變自己的地位,更希望讓他們自己主導自己手裡的土地使用權,讓他們成為改革的受益者。這些靠老百姓是可以完成的,只需要有人能正確的引導、良好的規劃。我喜歡農村的生活、討厭沒有人情味 節奏極其快的城市。對此,我也有過好多想法,可以說已經構思幾年了。也很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為著這樣樸實、而略微偉大的信仰去奮鬥,奈何就像樓主說的 多少人走出了村子就不再回來了。
如果樓主有意交流 ,請聯繫我。
看到無污染,第一印象是搞農家樂旅遊,不過看具體描述感覺旅遊資源挖掘潛力不大,因為要搞的話先期投資是比較多的,沒有點歷史特色的話也搞不起來。
感覺優勢還是在農業上,搞高附加值農產品應該是個方向,交通便利,適合電子商務,其實農村更適合搞電子商務,據劉強東說農村的快遞業增長速度要遠高於城市。網上開個淘寶店,賣無污染直接從原產地送來的農產品,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賣點。
實際上,淘寶上已經有很多這樣的淘寶店了,都是來自農村賣農產品的,包裝突出一個土字,宣傳突出一個新鮮無污染,題主可以去參考下。
關於做什麼產業別人已經談到很多了
我談一點你做這些事業的出發點選擇
你做這些的第一出發點一定是你自己能否掙錢
其次才是能否帶動別人掙錢
不要認為我這個人拜金、沒有奉獻精神
你自己掙錢之後,自然會帶動鄉親們掙錢
理由如下:
1.示範效應:你掙錢之後,別人會模仿,空喊口號沒有用,實實在在的發財致富才是別人看重的
2.帶動效應:假如你將產業做大,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供鄉親們勞作,讓他們在土地收入之外得到額外的收入
---------------------------
單純的考慮能否帶動鄉親們掙錢並不一定能有很好的效果
1.你做的很多別人不一定領情,你看隔壁:如何看待大衣哥朱之文傾力為村做好事,而村民說「要想叫俺說他好,就為每人買輛轎車、一人給一萬塊錢」? - 心理學
2.你一廂情願為別人做的很多不一定能起到作用,甚至起到壞作用。之前各級政府為了農民收入提高推廣了很多新產品種植。這種做法大多數都失敗了。老毛為了中國人民邁向共產主義過上好日子,發動了大躍進、文革,你不能說他出發點就是壞的,但是結果卻很糟糕。
-------------------------------------------------------
當你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時,你也沒有辦法為別人做更多的事。
目標容易實現,教育還是關鍵。首先表示感謝題主的問題,突然覺得中國真的離強大近了很多。然後個人想法。
1.保護環境是前提。如果致富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肯定得不償失。
2.教育是關鍵。
加強對學生的教育是長久發展的關鍵,也 可以利用學生來教育村民同時提升學生的素質。
加強對留守人員的教育,讓留守人員能有種田之外的增收手段才能有效的進行其他改革。
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的教育,提升務工人員的務工技能增加他們的收入,才是致富的關鍵。方法太多,只看去不去想。
3.耕地集中化是趨勢,發展特設產業是機遇。重要卻不必要。為了政績除外。
不漏雨的房子可通過鼓勵外出務工人注重老家改造,申請危房改造補貼,組織村裡的建築隊來實現。
村中路面硬化不急,如果急也得爭取或等政策。
小湖清淤泥承包出去即可。
花園和老年健身設施沒必要,為政績工程可建籃球場便宜實用。
村委會綜合樓沒必要,為政績工程可將廢棄小學改造。
老人食堂有條件可先早晚送煮雞蛋牛奶,沒條件的進行道德宣傳和激勵。
社區醫院沒必要,定期請醫療隊下鄉即可。
開通學校班車,徵集有意願村民去做客運,村裡擔保貸款買客車,條件承接學生有償接送。
所以,致富難,目標易,關鍵是要政績還是民心,是要彙報還是要感激。
問題我沒有細看,因為這個問題最關鍵的地方被提問者一帶而過,只寫了一句話:民風一般。
既然提到的是致富,而且是以村為單位,就不可能單純依靠每戶原有的農作物,絕大部分富起來的村子都有其支柱性的產業,勞動力就是村民。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跟農村人接觸的很多,算是了解農村人。想要致富,找到一個好的項目不難,難在讓村民們相信你。農村人在面對變化的第一反應是自己能得到什麼,失去什麼。他們沒有心情去想的那麼遠。這就是為什麼真正可以致富的村子不多。
村民才是這個問題的重點。
不要逆天而行!
農業在經濟上的產出是很低的,像這種普普通通的農村,沒有特殊資源吸引外來投資和消費,只有走向衰敗,農民會逐漸變為市民,人口逐步流失到高產出行業,村子瓦解。
但注意,我不是說農業會衰落,農業會漸漸現代化,和某種形式的集約化,才會有良好效益,但吸附不了這麼多人口。
客觀規律而已,傳統村落註定會削減,說明經濟發展階段已經快要到脫離農業國的地步,不要惋惜要高興,就是這樣
中國農業人口(目前實際17%)和GDP都降到5%以下是個必然。因此讓大部分村民遷出,實現城鎮化才是出路。未來土地集中交由種糧大戶或者現代化農場耕種,才是發展之道。
何況這個村子資源匱乏條件都很一般,人才和勞動力自然外流明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目前新出台的戶籍政策,也正是順勢而為。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