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世界裡電影會不會被遊戲取代?

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我覺得以後電影會發展成模擬情景技術,就是我們感覺自己進入了電影的世界,所有的電影情節和角色道具,都在我們身邊。那感覺多刺激。而且我們可以自己體驗電影情節,電影里的劇情道具,都讓導演設計好了,我們可以自己當主角。可是,如果這樣的話,這還是電影?這不是遊戲嘛!


我想這個問題的核心其實是「遊戲的邊界在哪裡?」。


在討論主要問題之前,我們先解決一個相對簡單的問題,那就是許多人提到的觀點:「因為大量觀眾懶得玩遊戲,所以遊戲不會取代電影」。未來的遊戲非要操作么?不一定。也許將來的遊戲是這樣的(為了減少想像成本,我特意不用 VR 遊戲舉例):

進入遊戲時,如同播放一部普通電影。但你可以隨時按下 Option 鍵,自己來控制主人公。

進入遊戲時,如同播放一部普通電影。但你可以隨時按下 Option 鍵,自己來控制主人公。

如果你喜歡愛恨情仇,可以在對話時進入遊戲模式,做出重大抉擇。


如果你喜歡刀光劍影,可以在戰鬥時進入遊戲模式,感受腎上腺素。


當然在遊戲模式中,你也有可能體會到挫敗。(提示:無法通關時請切換至電影模式)


如果你喜歡男女情愛,可以在纏綿時進入遊戲模式,體會生命的大和諧。


你可以全程都處於遊戲模式,就像在玩一部普通的遊戲。你也可以全程都處於電影模式,就像在看一部普通的電影。你可以在任何時候接手控制權,也可以在任何時候把控制權交給電腦。你甚至可以按下 Share 鍵,將控制權交給你線上的好友,看對方如何演繹整場故事。


這樣的遊戲當然是採用了一種成本高昂、當前技術也無法呈現的方法。但從這個假設中我們至少可以知道,遊戲同樣可以給「懶得玩」的觀眾帶來自然的愉悅。

這樣的遊戲可以取代電影么?諸君不妨自問。


接下來我們說說遊戲的邊界。許多人提到「互動」是遊戲和其他媒介的最大區別,從理論上來說這不算錯。但這並不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使用的方法。

電影《羅拉快跑》的 DVD 提供了一種互動觀看模式,觀眾可以通過遙控板選擇主人公接下來去哪裡。這是電影還是遊戲?

電影《羅拉快跑》的 DVD 提供了一種互動觀看模式,觀眾可以通過遙控板選擇主人公接下來去哪裡。這是電影還是遊戲?


在 1984 年出版的奇幻小說《孤狼》(Lone Wolf)系列中,讀者可以通過翻到制定頁數的方式,決定故事的走向和主人公的命運。這是小說還是遊戲?

在 1984 年出版的奇幻小說《孤狼》(Lone Wolf)系列中,讀者可以通過翻到制定頁數的方式,決定故事的走向和主人公的命運。這是小說還是遊戲?


在遊戲《山》當中,玩家只能看著山脈的四季交替,什麼都不能做。這是遊戲么?

在遊戲《山》當中,玩家只能看著山脈的四季交替,什麼都不能做。這是遊戲么?


在遊戲《墓園》里,玩家只能控制老奶奶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歸宿。這是遊戲么?

在遊戲《墓園》里,玩家只能控制老奶奶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歸宿。這是遊戲么?


在遊戲《人生》里,玩家要麼停下來,要麼往前走。這種交互似乎還不及電影的播放、暫停、快進、回放、拖曳進度條來得豐富。這是遊戲么?

在遊戲《人生》里,玩家要麼停下來,要麼往前走。這種交互似乎還不及電影的播放、暫停、快進、回放、拖曳進度條來得豐富。這是遊戲么?

其實許多事物並沒有明確的分野,我們也習慣了得過且過的分類方式。說穿了就是製作者說是這麼,我們姑且就認為是什麼。

你們說某款遊戲是 MOBA 遊戲而不是 Dota
Like,那就算是吧。你們說安迪·沃霍爾的《帝國大廈》是電影,那我也沒什麼好質疑的。畢竟世上原本就沒有這麼多純粹和本源。


我們如今概念里的遊戲,可以說是一種無所不包的怪物媒介。你能在書籍里獲得聽音樂的體驗么?恐怕不能。你能在電影里獲得閱讀的體驗么?恐怕也不能(至少和讀書的體驗差別很大)。但你能在遊戲里體驗其他藝術門類么?似乎是可以的。

我們可以在《環遊地球80天》里獲得閱讀的體驗,在《龍之紀元》里讀 Codex 和讀書沒有什麼兩樣,在《刺客信條》里我們可以觀賞建築和雕塑,我們可以在《生化奇兵》里傾聽錄音,連《魔獸世界》里都有了可以播放音樂的留聲機……我們甚至可以在《GTA 5》中跑去電影院中看一場電影。


時間空間、靜態動態、視覺聽覺、再現表現……遊戲似乎可以覆蓋所有藝術和娛樂門類,可是當一門媒介無邊無際,可以涵蓋其他所有媒介時,它本身意義又在哪裡呢?

遊戲內部的區別甚至已經大於和其他媒介的區別。左列都是遊戲,右列分別是電影、照片和玩具,是左列之間更相像呢,還是左右之間更相像呢?


遊戲會取代電影么?我認為不會。因為遊戲已經是一個急需進一步細化的類別了,也許未來對遊戲的定義會和現在有很大的區別。或許某一天我開頭設想的遊戲會出現在現實社會,但我們不會叫它遊戲,而是叫它互動電影。

在那個時候,人們會逐漸意識到遊戲這個名稱已經容納不下實際的產品。《超凡雙生》之類的遊戲將成為電影的子類別。《我的世界》之類的遊戲將成為虛擬社區和沙盤……遊戲會像龐大的帝國一樣四分五裂,而其血脈則將融入每一個領域中。


遊戲的技術可以做到挑戰電影,但是它不會以挑戰電影作為目標——遊戲的核心,惟交互二字。


要說取代肯定不會完全取代,但是二者的邊界必然會越來越模糊。

首先技術肯定不是二者的隔閡。
在畫面方面,電影離線渲染和即時渲染之間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在越來越小。在遊戲畫面突飛猛進的現在,電影畫面幾乎停滯不前。你能想像《太空漫遊2001》是1968年的電影嗎?
而聲音方面,遊戲聲音引擎Wwise構建出的聲音動態系統在體驗上已經和電影終混完之後的效果相差無幾。杜比公司新推出的11.1全景聲系統可以支持直接播放一個Protools工程。錄音師完全可以讓電影中一些聲音元素隨機化。這樣做的效果就是在電影院多次看同一部影片,每次聽到的聲音都是不一樣的。

而 @錢莊庄師姐說的參與感與帶入感也不是二者邊界。
《羅拉快跑》早已打破了這個隔閡。早幾年就已經有拍攝很多個結尾根據觀眾觀影過程中的選擇播放不同結尾的實驗電影出現了。

至於藝術性,我認為Minecraft也同樣是藝術。男神陳星漢同樣是藝術家。


真正讓電影和遊戲區別開的是二者本身。
在電影理論中,電影院這個環境是電影的一部分。電影滿足人的偷窺癖這一點幾乎是業內的共識。在電影院昏暗的環境下窺探別人的生活,這是電影最大的魅力。
所以利用全息投影、VR技術播放一段製作好的視頻那算電影嗎?想必不是的。就像你在商場里看所謂4D電影,你也同樣不會把他當成電影。

所以我們可以說,在電影和遊戲出現時他們就是不同的東西,所以他們不會互相取代。


以前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電影的邊界在哪裡? - magasa 的回答

你搞清楚了電影的邊界在哪裡,就知道電影是電影,遊戲是遊戲了。如果未來出現一種讓真人參與互動的娛樂形式,那更可能被視為遊戲,而不是電影。因為互動性更主要是遊戲的特徵,被動接受才是電影的特徵。

電影和遊戲,和其他媒介互相影響,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不論怎麼影響,大致認可的邊界還是存在的,也不容易消失。

即使是廣播這種很容易被全面包圍的媒體形式,今天也沒有被徹底取代。因為包圍到最後,人們發現,單純依賴聽覺的傳播手段,仍然有不被取代的獨特價值。

電影也是一樣,它不會被取代。

電影的發展方向,始終是更真實地再現現實,這個目標還遠未實現,所以很多人說,電影其實還未發明。這裡的電影,應該理解為某種「完整電影」。


這個問題很早就和好基友討論過。我認為想弄清一種東西會不會在未來被另一種東西取代,最簡單的方法是拿出歷史做個比較。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要先擺事實,後講道理。_(:зゝ∠)_懶得話可以直接看黑字。

打個比方說,隨著科技的進步。槍械能取代冷兵器,汽車能取代馬車,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攝影卻沒能取代繪畫,打字也沒能取代書法。這是因為兵器和交通工具是屬於單純的工具,一般只涉及純粹的物質層面。但是像繪畫和書法這些,一旦涉及到了一定精神層面的東西(比如審美,創作,思想等),這些東西就難以被取代了。


回到電影和遊戲上來。電影和遊戲屬於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而藝術之間不存在互相取代的關係。通俗一點講,電影是鏡頭的藝術,電子遊戲是互動的藝術。好的藝術作品都有相通的地方,比如說劇本優秀,情節到位,含義深刻.....但藝術魅力不等於表現手法。電影和電子遊戲,在某些方面有相通之處,比如人物,音樂,劇本,情節等。但是各自的獨特點也很明顯。電影注重的是對鏡頭的運用,光影的把握和故事的掌控。而電子遊戲則注重玩法的設計,場景的建模,關卡的構造。區分電影和遊戲的一個最關鍵的點,在於可玩性。這裡說的可玩性不是指好不好玩,而是操控體驗(互動體驗)。更粗暴點說,從載體上看。電影是拿人和鏡頭來表現藝術,而電子遊戲是拿人和代碼來表現藝術。

最後還得說一句,即便是功能完全相同的東西,也不一定就能取代。比如kindle和紙質書。這涉及到習慣問題,懶得說了。電影愛好者和核心玩家也是有交集但不等同的兩個群體


雖然我是做遊戲的,但我也知道喜歡看電影的人比喜歡打遊戲的人多,真正看電影的人更是比真正打遊戲的人多了去了~


題主說的這種區別,其實反過來,在遊戲行業里很早就有過史詩級的討論。

當年從16位家用主機SFC(超級任天堂,紅白機的二代版)、MD(世嘉MEGA DRIVE)之爭跨入SS(世嘉土星)、PS(索尼遊戲工作站)、N64(任天堂64位機),由於性能的飛越,主機遊戲業界完成了從像素時代向高清時代、2D時代向3D時代的轉變。當時炙手可熱的遊戲大廠史克威爾(Square)執著於打造「電影級視聽」的遊戲,旗下的王牌RPG最終幻想成為最典型的範例,甚至出了電影。

現在看來畫面不算出眾,但在當時(2001)是艷驚四座的。

現在看來畫面不算出眾,但在當時(2001)是艷驚四座的。

而另一派,例如史克威爾的宿敵艾尼克斯Enix(後來他們在一起了,撕逼人終成眷屬),以及史克威爾的前恩主任天堂,則認為這是對遊戲二字離經叛道的褻瀆。從此日本遊戲界誕生了兩大流派:畫面派和遊戲性派。由於當時的日本業界就等於世界遊戲行業的同義詞,所以這次紛爭幾乎奠定了未來遊戲行業兩種不同的製作思路。

當時的爭論可能今天看來有點可笑,因為不到10年的時間,日本就從業界霸主的寶座跌落,對歐美工業化管線製作拱手相讓了。畢竟在摩爾定律的推動下,視聽效果總是在加速提高的。但類似的思路成為了日後遊戲製作人們的必修課題:即在優先性能和優先視覺效果上的取捨問題。前者有著名的魔獸世界,後者有著名的孤島危機(又名顯卡危機)。兩者兼備的有老滾5之流。也有那食古不化的任天堂,堅持一定要遊戲性優先,絕不考慮視覺提升的頑固派,但是居然還在2006年以糙得不行的積木人兒逆襲了全球。

WII的出現拓寬了遊戲行業的市場,無數歐美玩家慘遭「飛行道具」的手柄荼毒。

WII的出現拓寬了遊戲行業的市場,無數歐美玩家慘遭「飛行道具」的手柄荼毒。

到了今天,遊戲行業已經不再會幼稚地爭論「什麼才是真正的遊戲」,而是既會接受《艾倫韋克》這樣的互動電影式的遊戲,也會接受《GTA》這樣啥都能幹的遊戲,即使是《泰拉瑞亞》這種復古的遊戲類型,今天也依然也有大量的擁躉。

反過來,在與電影接近的舞台劇里,已經出現了富有創意的參與式作品。在美國已經有一台極具創意的舞台劇,不再區分舞台和觀眾席,而是布置一個數層樓的旅館,演員在每層樓都實時地同步演出,觀眾披上黑色的長袍像幽靈一樣站在舞台之上,你可以停在大廳里看女主角和男主角發生爭吵;也可以跑到樓上,看到女配角正在與管家偷情;當你跑到地下室的時候,又會看到旅店老闆正在策劃一場陰謀。一切表演都在即時進行,而觀眾也完全沒可能一次看完所有的劇情。這個除了互動,可以說已經打破了很多戲劇的界限。我相信類似的創新還會越來越多。畢竟,唯一能限制文藝范兒的只有人類的想像力不是嗎?
————————————————————————

這部劇叫sleep no more,多謝 @UranusR 指出。另外這部劇觀眾不是披長袍二是戴面具的。


不會。人們在遊戲里尋找存在,在電影里忘掉自己。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無法互相取代。


最近我給兩個人的朋友圈點了贊。

一個是在香港的姑娘,吐槽《速度與激情7》的預售票沒買到好座位。可她是不玩《極品飛車》的;甚至我懷疑,若聊起這電影和遊戲的關係,她也會一頭霧水。

另一個是個廣州小伙,剛參加了 Ingress XM Anomaly Shōnin 活動回來,又興奮嚷嚷著坐等這個 LBS AR 遊戲搬上熒屏。而平時呢 —— 完全是個影視絕緣體。

我不是遊戲玩家,也不是重度影迷,可這種邊界互相突破的可能性大大刺激了我的腎上腺素分泌。遊戲的定義是什麼,電影的邊界在哪裡:這種學院派的提問總是一本正經、沒完沒了,那些古典式的分界永遠勢不兩立、分庭抗議 —— 可對於遊戲和電影產業的消費者而言呢?

我們挑戰邊界,我們玩世不恭,我們嬉皮笑臉,我們樂在其中。遊戲或電影,載體只是個無謂的區分:我們是「證偽者」。

比如,電影核心在於「視聽」—— 這句話可能是錯的。

電影可以是反「視聽」的。安迪·沃霍爾的《帝國大廈》從頭至尾只有獃滯沉默的一個鏡頭,而平克·弗洛依德的《迷牆》里支離破碎的畫面則更像個迷幻意淫亂剪。

電影又可以是重「交互」的。你看《明日邊緣》,它的趣味絕不在於視覺畫面,而是定點存檔、開外掛攢經驗、最後一次性通關的遊戲化設定。《羅拉快跑》里全新的互動觀看模式,則是一部闖關電腦遊戲,觀眾通過遙控板選擇主人公路徑,決定劇情發展。體驗式戲劇《不眠之夜》打破了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而這種讓觀眾融入情境的交互,正在從先鋒實驗變成一種日常的趣味。

同樣的,遊戲核心在於「交互」—— 這句話或許也不成立。

遊戲可以是反「交互」的。玩「墓園」,玩家只能讓老奶奶一步步走向歸宿。而「山」和「石頭模擬」的遊戲性就在於毫無互動: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山巒四季更替,盯著畫面里的石頭,什麼也做不了。

同時,遊戲是可以重「視聽」的。比如,史詩級作品「最後生還者」的劇情畫面都稱得上電影級別。「古墓麗影」里的勞拉·克勞馥形象可謂深入人心。當然,也正因為這種強視聽屬性,它們也被(將被)改編成了電影。

去年,有個小遊戲《致命框架》火了一陣子。

饒有趣味的是,這個遊戲的官方預告片竟然是一個紙筆創作的分鏡頭劇本。從漫畫到電影,從電影再到遊戲:「視聽」與「交互」的相得益彰,無限的想像力相互碰撞。對此,遊戲創作者阿德里安也坦言:

「我想傳遞的是類似觀看一部電影的體驗。」

Vice versa.


電影不會被遊戲取代,但是遊戲電影化也將是一種趨勢,比較典型的就是METAL GEAR SOLID系列。但遊戲電影化不是易事,比如在FPS界相互競爭激烈的戰地和使命召喚系列,但使命召喚就給人一種電影級感受,而戰地儘管更為真實,但沒有電影級的感受,原因就是戰地缺乏一個好的劇本,無法引起玩家的共鳴。另外,為了達到電影級的效果,即時演算技術會顯得更加重要,比如PS4獨佔遊戲The Order 1886 其即時演算的連貫性,在某些劇情的交界處時,甚至讓玩家無法分清遊戲CG和自己實際操作的畫面,而畫面上下的黑邊更讓人有一種是在觀看一部電影,而不是自己在玩遊戲,不過硬傷就是其可供遊玩要素將大大減少,這也是其評分低的一個原因之一。


不會。電影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藝術的表現形式會改變會升級,但是哪怕改變和升級以後,還是叫電影。他不會被另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替代。
更何況,現在的遊戲早就越來越不藝術了。


照例先說我的看法,必然不會

無需從技術層面解釋,僅從商業層面就能得出結論。

從電影誕生之日起,便是以「娛樂商品」這個標籤出現的。百餘年的發展,這個屬性一直沒變。所以在電影長長的發展史中,其實有很多其他形式的娛樂商品來瓜分電影的市場。這些其他娛樂商品在階段性上都有各式各樣對於電影的技術優勢(遊戲)成本優勢(家庭影院),那麼為何電影一直沒有被替代呢。

這就要說一說電影院這個東西。影院作為電影這個娛樂商品的販賣平台,對電影的誕生有著決定性作用。愛迪生早就發明了電影技術,但是電影第一次出現,是因為盧米埃爾組織了一次公映,然後梅里埃改良了電影技術,並且大規模展開售票公映,電影初具雛形。

曾經有文藝青年對電影院的解釋是說,在一個黑漆漆的屋子裡,大家都在關注一個影片,這種圖騰式的觀影體驗是電影最大的優勢。這種大眾心理學我沒研究過,不做評論。但這種一部影片眾人看的特點確實造就了電影在商業上的優勢——用巨量資金製作出精良的影片,利用高質量播放設備,帶給觀眾極致視聽體驗。

在所有的娛樂商品里,只有電影有這個特點。一個遊戲開發動用的資金數倍於製作一部電影,但是在投放平台上,有IMAX影院甚至之後的全息影院,這個是個人終端完全無法做到的,因為沒有人會花那麼多錢去購買相關設備。同理,家庭影院的衰落也是因為普通觀眾不會去花很多錢買一套觀影設備。而百元出頭的電影票,就能給觀眾帶來這種極致體驗,那麼選擇電影這種娛樂商品的消費者就會很多。

繼續開腦洞。會不會以後的遊戲也有類似影院這種眾多玩家聚集在一起的互動式體驗中心呢?商家提供設備,玩家買票體驗就行了。聽上去有些像街機的雲概念版。真要發展到這個階段,一個遊戲能用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帶給觀眾一次完整的視聽體驗和極致參與感,那麼其實這個遊戲模式就是未來的全息電影。

所以,電影不會被淘汰,是因為電影院這個投放平台


會。
另外回應一下目前贊數最多的magasa老師,我沒想到你能說出「電影的發展方向,始終是更真實地再現現實。」這種話...無論哪種意義上講,電影都更接近夢境而不是現實,弗洛伊德講,夢境是一種補償機制,主流的影視作品都起到了這樣一種作用,即作為大眾心理的補充,這也是齊澤克講的,我們為什麼要拍那麼多槍戰、暴力、追車,恰恰因為現實中沒有太多這些過度的、剩餘的甚至接近於排泄物的成分,這些成分能給我們帶來禁忌的刺激。
再舉例來講,男人看AV和女人看韓劇(或一切與韓劇內核相似的電影)一樣,前者是因為男生需要想像一種女人,除了想跟你做愛以外沒有任何金錢、權力、性格的附加要求,不需要你顯得有安全感、身材好、多金且體貼,只需要你和她做愛;而女生則通過韓劇想像了另外一種攜帶了所有現實世界男人不願意或不能做到的優點:能力強、事業心、重視感情、體貼溫柔,並且絕不僅僅想跟自己做愛的男人。這兩者顯然都不是什麼真實地再現現實,但這才是真正主流並且也將是唯一能夠主流的電影的方向,即作為一種對現實的補償,或者說對人心的療愈出現的大眾消費品。
主流電影無非是講故事而已,故事是什麼呢,是對因果邏輯的接受,是假設世界已經被勘探過,是一個理性能夠自圓其說的虛構世界。羅蘭巴特講,我們都是在經歷了俄狄浦斯情節之後,才學會了講述家庭羅曼史。換句話講,我們受到實在界的創痛,承受不了,才選擇講一個故事,我們不能反抗父權和秩序,講故事是換個方式,合法化父權和秩序,接受這個世界,把他變得不那麼創痛和難以忍受,然後繼續生存下去。電影就是黑客帝國里的那枚藍色藥丸,沒有人能接受紅色藥丸,實在界沒有故事,只有暴力、混亂、無序,隨機性和無意義的荒漠上被銳利的慾望切割而成的道道深淵。
至於另一類所謂的作者電影,或者說大師電影、藝術電影。刨開其中和大眾消費品沒有區別的對文藝片市場的考量,還能剩下的東西,我們這個時代本身就是極少數,本不應該參與討論,但是既然要講,也無妨。布列松有個說法,叫影像書寫,我很認同,電影就是用影像作為工具進行書寫,或者說敘事的一種活動。我就想問一個問題,這玩意兒本質上,不管現在遊戲做得怎麼樣了,和遊戲所能夠做到的有什麼不同呢?
利益相關:重度書影音需求,反倒基本不玩遊戲。但我知道,現在有些獨立遊戲,已經非常有藝術性了,比如《風之旅人》。

PS:1、如果真能搞清電影的邊界在哪裡,隨之而來的就只能是電影的死亡了吧。
藝術形式能夠存在恰恰是因為總有人來打破邊界。
張大春曾經講過,好的小說能夠顯示出小說這種形式的自由,不能顯示這種自由的小說,僅僅是故事而已。
我想電影也是如此,電影的自由就在於有人可以把它拍的不像我們習以為常的電影,不在我們認為的電影邊界以內。
2、一件事物能不能被與另一件事物區隔開來,與這個事物會不會被另一件事物取代,完全是兩個問題。就電影這個行當內部來講,膠片也有它的邊界啊,也有人說喜歡顆粒感,就是愛膠片,但它不會被取代么?我覺得顯然是會的,這和它好不好沒有關係,這是市場趨勢和資金流向的問題。


如果在未來(不知道什麼時候)電影還叫電影,遊戲還叫遊戲,的話。

說說個人見地:

產業之間連接、混搭、融合,其實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一切,在未來都有可能消失。

談談自己的想法:

不好意思,要拿一樓開刀了。0——0

一樓所說:互動性更主要是遊戲的特徵,被動接受才是電影的特徵。

首先,我不同意。這兩者是有區別,但不是特徵的區別。

1.就如現在,遊戲照樣可以玩齣電影的感覺,以下是純遊戲視頻。

http://v.qq.com/cover/k/k2v4exih45q6nay.html?vid=k0016h6dzsw

個人也在探索,利用遊戲,來做有劇情的影視。

歡迎交流,個人微信:xx843202647


2.電影照樣可以互動。

我們都知道彈幕電影,先不評價彈幕電影。彈幕是有互動性,這一點玩過彈幕的肯定有體會,不多說。

我知道僅憑這點,無法說明什麼。但是我們來看看最近很火的APP:足記。

打開它,我們會看到這樣一句話:像電影一樣去生活。

或許我們不可能像電影一樣去生活,但是我們能把生活中的影像變成電影。

我們喜歡電影,因為在電影中能找到我們想要的感情、激情、夢想……還有很多很多。

如果……

未來的有一天,電影是很多人共同參與的。

比如:

我有了一個很好的創意,分享給大家,有人反饋,我身邊有一個故事,正好符合。分享給大家,大家討論,最後敲定。

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很好的故事,分享給大家,有人反饋,我這邊的非常符合故事的拍攝地。大家協商,最後敲定。

……

其實互動就是一種情感的交流,電影中有,遊戲中也有。

容我開下腦洞。

虛擬現實遊戲中:

日,內,魔龍副本

團長看著僅活著的FS和MT,以及進入狂暴狀態的魔龍,心若死灰。

他想起了一個個倒下去的團員,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MT:團長,快奶我!奶我!

FS:團長,快治療啊!MT頂不住了。

團長思緒被MT的慘叫聲打斷。

慌亂中,團長釋放出治療術,就差一點,MT險些掛掉。

團長:我們放棄吧,如果都死了,我們會失去再次挑戰的資格。

FS:你在想什麼,那麼多兄弟,就白死了嘛?

團長:經驗沒了,我們可以繼續練,但是……

MT身上傷痕纍纍,重甲已經接近破碎的程度,但是依然穩若泰山。

MT:團長,你還記得我當初入團的時候嘛?

(閃回)日,外,海域非保護區

MT一身粗布衣,被一幫高等級玩家團團圍住。

玩家A:小子,把剛才的任務道具交出來。

MT:不!

玩家B開啟殺戮模式,上去就是一刀。

玩家B:小子,剛才要是技能攻擊,你可就免費回城了。

眾玩家笑。

團長登場,也是一身粗布衣。

團長:放開他!

玩家A:喲!現在的新手都這麼叼嘛?

眾玩家笑。

玩家B:不玩了,會長叫我們回去。

旋風斬。

黑……

(閃回)日,外,海域城

團長和MT出現在復活點。

團長欲要離開。

MT:為什麼要幫我?在那裡被殺是要掉級的。

團長:我不是幫你,只是不想懦弱!

MT看著團長的背影消失在人海之中……

日,內,魔龍副本

魔龍突然衝破MT的阻擋,朝FS飛去。

團長:不好!FS快退。

FS一遍後退,一遍釋放法術。

團長:不要攻擊了,快甩掉仇恨。

FS依然一邊走位,一邊攻擊。

團長:MT,你怎麼樣?

MT:團長,備用的裝備用完了。

MT艱難地爬起來,赤裸著傷痕纍纍的上身。

團長:該死。

MT微笑:團長,放心,我還能頂,只要不讓它攻擊到上半身就行。

另一邊,FS走位的速度也慢了下來。

魔龍一口龍息,FS閃躲不及,被曾去一大半血。

團長剛想釋放治療術。

FS:團長,治療MT,我還能再拖一會。

團長咬了咬牙,將治療術扔向MT。

MT拿起盾牌再次沖了上去。

這時,魔龍一個擺尾,將FS擊飛,FS的血條瞬間清零。魔龍也進入虛弱狀態。

FS:團長,千萬不要放棄啊!

這是FS最後的聲音。

魔龍雖然虛弱,但攻擊依然不弱。失去核心裝備的MT頂著明顯感到非常吃力,血條下降速度很快。

團長:堅持住,魔龍馬上就掛了。

團長加大了輸出。

魔龍再次離開MT,向團長撲去。

MT飛快趕了上去,但是團長這個脆皮,幾下就被打成殘血。

魔龍再次甩尾,準備收割。

MT一個閃身,將魔龍的這一擊擋了下來。

MT:團長不要放棄。

這是MT最後的聲音。

團長暴起,一番技能之後,自己倒地,殘血。魔龍也是差一絲。

但是團長已經進入重傷狀態,完全喪失了抵抗能力。

魔龍再次攻擊。

團長微笑著,閉上了眼睛。

……

————————————

導演:咔!這條過。

團長立馬爬起來。

團長:導演,我演的怎麼樣?

導演:不錯,不錯,不過還得努力啊!

團長:嗯,我一定多努力。

導演:發盒飯。魔龍今天演的也很不錯,下部戲它就演主角了。

……


很多答案在強調兩種本源看似不同的媒體內容屬性在新技術帶來的新思路下的交集甚至混同

但問題的實際圖景不是這樣,我從入門的服務經濟學角度說一下吧

不是「遊戲內容和電影內容」的區別與聯繫

而是「電影」是什麼而「遊戲」是什麼

電影不僅僅是一部「片子」,它還包括所有與其觀賞內容相關的觀賞行為直接聯繫的所有的一攬子服務項目,也就是說遊戲的互動性和參與性是無法完全複製到電影模式中的,反過來說,電影的這種模式也不可能完全容忍被干擾

這才是電影無法被替代的原因,這種公共性的、共享性的、專業性的,對於不同觀眾具有一致性的參與方式才是電影的根本

否則電影早就應該在三四十年前就被電視媒體替代了

這就和自駕車很難代替公共交通是一個道理

我在電影的imax上享受的不僅僅是影片內容而已,還有

1、被集中專業化的視聽技術和被分攤的技術成本

那麼「同時期」的電影和個人化媒體一定存在一個技術界限,就像現在的技術高度下,你要公共交通完全可以坐飛機而自駕的話飛機可不是很多人都能成受得了的。電影和遊戲在同時期的技術背景下也有這樣的區別,至少在近十年內,估計應該不會有任何個人IMAX影廳出現

2、因為公共服務模式而集中提供的周邊服務

你上了飛機有空姐招待著,但你自駕的話請一個空姐水平的旅遊助理成本可就高多了,電影院周邊有非常好的配套設施,餓了乏了去樓下請妹子吃個火鍋唱個歌,這些東西要是都自己做,事情可就麻煩多了

所以實際上,遊戲媒質與電影的最大區別是個人商品定製化服務與公共商品服務的區別

而公共商品服務往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在由商品核心效用與周邊服務效用所組成的服務購買總效用里,佔比很大,所以你可以不去逛商場,淘寶上也有一樣的東西,但淘寶上卻不能賣「電影」,而只能賣「電影票」,想像這裡的區別,線上購票也僅僅是在售賣「實體服務享用權」,而服務本身亦然需要依託公共實體

而這個遊戲甚至不單指視頻遊戲,也包括傳統的服務,比如說我們可以去公共籃球場撞球場,但卻只能每撥人打一個籃球,無法做到徹底的單向的共享,另一波人來了,電影該看一樣看,但你卻不能耽誤人家打籃球。

上面很多人提到的羅拉快跑也是一個道理,所以它為什麼是遙控電視媒體節目而不是影院電影,就是因為如果公映了,羅拉就不知道該往哪裡跑了

反觀遊戲界,這種「選擇與結果與情感與共鳴」的梗已經被《尼爾機械紀元》的各個結局玩兒到了極致,而電影媒體要做出這種極度分化、個人化的圖景,在公共服務框架下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認為,或許未來技術發展了消費者個體對公共服務的優勢並不感冒(現在也有這樣的群體,我們稱之為宅)

遊戲完全替代電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以前遊戲論壇討論過,到底什麼時候遊戲才有真正挑戰電影的實力。我傾向的觀點是,如果遊戲在感官體驗上超越電影,並且有和電影一樣強大的敘事能力,那麼遊戲就有可能在商業上挑戰電影。

遊戲的敘事,最初是通過玩家主動收集信息來實現的,比如RPG到處對話收集信息推動故事。然後有了強制過場,最終幻想和最終幻想7,雖然過場形式一個是木偶劇一個是電影,但本質上是一樣的。直到半條命1,製作人才把主動探索和被動欣賞兩者結合起來,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腳本技術,不僅實現了互動的敘事,而且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鏡頭運動。

COD這些年的作品,無論是感官體驗還是敘事技術,其實都秒殺好萊塢戰爭片了。玩家的感動是電影觀眾完全無法體會到的,敘事技術也相當成熟。但電影的藝術特色,比如多樣化的鏡頭語言,自由的剪輯,遊戲不可能實現。

而且,向電影靠近,代替電影,強化敘事能力,從來也不是遊戲發展的主要方向。最知名的MARIO,最黑錢的氪金卡牌、最熱門的挖礦爭霸、最毀人的MMORPG,都跟敘事八竿子打不著關係。同理,電影也不是只有故事片,只不過是故事片最賣座所以市場佔有率高而已。

還有一點,要實現差不多的效果,遊戲需要的成本比電影高得多,或許未來電影的某些類別會因為遊戲的進步而衰落,但整體來說,電影還是無法替代的。


我覺得不會,
電影到底還是主觀敘事,製作者闡述自己意圖,觀眾被動接受。
遊戲將就的是受眾體驗,雖然也有製作者的主觀闡述,但是觀眾有自己的能動性,而且現在看來觀眾主動的體驗越來越重要,真正完全製作者主觀敘事的遊戲越來越少了。


你覺得填空式的寫小說能取代讀小說這件事嗎?


電影是做夢,遊戲是虛擬現實。他們是背道而馳滴。


電影都取代不了小說好不好...


推薦閱讀:

從書法上說,印刷體(宋體)是好字嗎?
鋼筆用什麼顏色的墨水才炫酷?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水彩畫?
歐洲貴族紋章的歷史與講究有哪些?
參加藝考是種怎樣的體驗?

TAG:電影 | 藝術 | 遊戲 | 未來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