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目前還是人類獲取知識最好的載體嗎?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似乎專業化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還是通過書籍,目前有更好的方式方法嗎?未來會有變化嗎?
我覺得未來10年內不會有其他方式能取代書籍,曾有此野心的報紙、電台、電視都已落敗了。
在過去的10年里,網路逐步挑戰書籍地位,如門戶、論壇、APP等,但這些渠道仍以短平快見長。還無法像書籍這樣,承擔系統和專業化的知識傳播職能。一本學術書籍動輒千百頁,可能才是學科里的小分支而已。即使版權問題得到解決,我們能通過PC或Pad來學它?
在網路時代,我們可以通過閱讀百科網站、長篇網文而迅速具備某個領域的知識,但仍無法通過這一方式成為專業人士。網路更適合被稱為快捷獲取(以及傳播)信息的方式,而不是專業化獲取知識的方式。
至於電子書籍,它只是對紙質書籍諸多缺點的有力補充,不能算作替代品。
簡單地說,只要獲取知識的方法還是用眼看,書籍就一定還是主要方式。或許20年後,科學家們破解了大腦記憶密碼,能實現腦後插管神馬的……
簡短的說,是的,仍將作為最主要的系統化的獲取信息知識的載體,但它與現在的書籍相比可能會有一些變化。
我們先看一下各種資料的形式,對比一下優缺點:
視頻語音資料
優勢:比起看書較易引起興趣
劣勢:自由度不高,不易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進度,系統性不強
軟體學習或網站
優勢:融入了娛樂性和遊戲性,可以隨時更改更新內容,反饋性較強
劣勢:自由度不高,製作成本高
言傳身教
優勢:最直觀的指導和反饋
劣勢:資源很少,成本較高
文字資料
優勢:較易獲取,系統性強
劣勢:有些較為枯燥,時效性差
對比了一下這些優缺點,我覺得書籍不會被取代,仍將作為信息來源最好的載體,但將會被改進,它可以作為其他載體的接入口,其他載體將作為輔助工具,幫如信息更好的傳遞和理解,二維碼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這個可能。
我們完全可以吸收視頻和軟體的優勢加到書籍中,我們可以做一個有趣短視頻來吸引讀者,我們還可以在書籍中加入二維碼,可以連接上文字圖片和視頻,不僅提高了時效性,也讓獲取知識的過程更為愉快,也可以鏈接上在線的網站或下載手機app進一步的了解,增加了娛樂性和遊戲性,可以鏈接上各種社區,給作者及時的反饋,幫助讀者更快的分享自己對於書中觀點的看法,甚至利用LBS技術來連接信息與現實生活,給讀者或者作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這樣的書有趣,直觀,時效性強,靈活性高,互動性強,還沒有信息碎片化的問題,這樣的書出來後讀書的人可能會比現在還要多吧。一點小小的想法,歡迎討論。
人才是知識的最好載體
在人工植入知識晶元普及之前一直都是。
其實不是的,書籍給人的最大幫助是,讓人能夠系統化的考慮問題,但並非是為了解決問題。
當然一個人的思考維度增多的話,他解決問題會更加的得心應手。但不意味著,我讀書了,我就嗷嗷牛逼了,什麼問題也不在話下,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表現。
事實上,獲取知識沒有什麼最佳載體,如果你是以獲取知識為目的的,那麼你從思路上就錯了,因為這是考試的思維。
正確的思路應該是,我為了解決某一個問題,所以在這期間,我需要學習某些東西,這些東西,可能來自於系統化的書本,可能來自某個大牛的講話,也可能是網上的隻言片語,但不管怎麼說通過我的努力,我確實學到了。然後某一個天,我突然對我曾經學到的某個領域的知識感興趣了,或者在這個領域中我又提出了某個新問題。然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我又學習了好多知識,在這種信息不斷的豐富、判斷的過程中,這個領域上的知識,就能夠基本的了解了。
這樣的一系列循環才是一個最高效的知識積累路徑。
當然書本在這期間會有很大的幫助,其帶來的最主要的作用有兩點,
一個是構建系統化的思維方式,系統化的思維方式能夠幫助人更快的分析一個問題,分析一個事情究竟應該怎樣的進行。
二個是,幫你更快的找到,這個領域中的核心,或者說某些理論的根基,然後可以更快做出判斷、測試、以及反饋(儘管其可能是錯的,或者是不能適配所有的情況)。就像是低速下的牛頓定理、·遺傳學中的三大定律一樣。
依然是,很多圖書是沒有電子版的,如果真是這種書一個副本都沒有留下的話,相關的東西就沒了。這種事在歷史上還發生過不少次呢。
請問一下,如果要學習花樣滑冰
你覺得:A、找教練傳授;B、看視頻自學;C、看書自學
這三種方式哪種是最好的方式?
再請問一下,如果要獲取近半個月以來《來自星星的你》的收視數據、市場反響、專業影評等知識
你覺得:A、看娛樂新聞:B、網上搜索;C、看書
這三種方式哪種是最好的方式?
很明顯,在很多情況下,書籍都已經不是獲取知識的最佳方式!
但至少目前還是系統、深入學習理論知識的最佳方式
樓主的這個問題
「最好的載體」後面加上「之一」,就對了
但是,如果電子書不算書籍的話,
那麼以後可能連之一都算不上了
在某些領域,已經被網路所取代了。比學習計算機,大部分技術的最新資訊和發展都是在網上出現的,等書出來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包括電子書,文章,論文.如果丟統稱為書籍的話!
還是覺得師傅言傳身教效果最好
從獲取知識的廣度來看,當然首選互聯網,互聯網的信息儲量是目前其他載體難以企及的。
從獲取知識的深度來說,書籍更佔優勢,書籍的閱讀方式更能讓人深層次地思考。
是的。因為其他媒體都被廣告污染了,書籍是最後的凈土。
先假定題主所問的書籍,專指文字書籍
文字的保存功能有至少三個缺點
一是太抽象.不容易還原成人類五感(視,聽,嗅,味,觸).
二是描述力有限,必須選擇性忽略相對不重要的細節.
三是人腦處理文字速度太慢,消化理解一本書要用掉大量時間.所以好多人書櫃里都擺著一排嶄新的&<追憶似水年華&>.
所以,文字適合用來保存相對抽象的概念性信息,越具體的東西越無法保存.
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更適合對付五感和各種細節的儲存方式,比如視頻攻略,視頻教程等.你知道用80年代的指導書學擒拿手的痛苦嗎?
相信未來大概會有將嗅,味,觸覺一起融合的儲存載體,屆時,書籍將成為一種紀念品.我同意10年這個期限.是。
所有渠道中只有書籍才能滿足人們系統的學習知識的需求,其他的還沒有可以取代書籍。
至於網路,人們獲取的更主要的是信息,不能算知識。
高級工具可以秒殺落伍的工具。
書籍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大衛與哥利亞的故事
1
著名的士非拉(Shephelah)位於古代巴勒斯坦中部,與綿延的山脊和山谷相連,形成了天然的戰略通道,為了爭奪該地的控制權,這裡發生過許多戰爭。
航海民族非利士人作戰經驗豐富,極具攻擊性,是居住在巴勒斯坦的以色列人不共戴天的敵人。有一天,非利士人打算佔領一個重要的山脊以將此處的王國一分為二,以色列的國王驚慌失措,連忙召集大臣去迎戰非利士軍隊,
非利士軍隊駐紮在以拉山南部的山脊,以色列軍隊則駐紮在北部的山脊,兩軍隔著山谷對峙,雙方都不敢輕舉妄動。最後, 非利士軍隊沉不住氣了, 他們派出了最強壯的勇士打破僵局,讓他下山去跟以色列戰士單挑。這位非利士勇士是一個巨人,身高至少2米,穿著厚實的青銅盔甲,全副武裝。手上握著一支 投槍,一支巨矛,一把利劍。
巨人對著以色列軍隊大喊:「你們選一個人出來跟我戰鬥吧。如果他戰勝了我,把我殺死,我們就做你們的奴隸。但是如果我戰勝了他,並且把他殺死,你們就要成為我們的奴隸,為我們服務。」
以色列軍營中沒有人站出來。誰能戰勝如此可怕的對手?突然,一個牧童站了出來,說他願意下山去迎戰巨人。這個牧童來自伯利恆,此時正要去給他哥哥送飯。國王拒絕了。「你不能去和這個非利士人戰鬥,因為你還是個孩子,而他卻是身經百戰的戰士。」
但是牧童態度堅決。他說他見過比這可怕的對手。他告訴國王:「每次獅子和熊把羊偷走的時候,我都會偷偷跟在它們後面,把它們殺死,然後把羊救出來。」國王沒有再說什麼,似乎不再那麼堅持了。牧童下山朝著山谷的巨人走了過去。巨人看著朝他走來的對手,大喊道:「到我跟前,我要拿你身上的嫩肉去喂天空的鳥兒和地上的野獸。」然後,歷史上最著名的戰鬥開始了。這個巨人就是歌利亞,牧童就是大衛。
2
歌利亞朝著以色列軍隊大喊的時候,他希望有一個人來跟他「決鬥」。這是古代的一種慣例。雙方為了避免出現大規模的傷亡,會分別選出一名勇士代表雙方進行決鬥。
例如,公元前1 世紀,羅馬歷史學家昆圖斯克勞狄烏斯誇迪伽里烏斯講述了一場史詩般的戰役, 在這場戰役中,高盧人對羅馬軍隊十分鄙夷。
「這讓一個叫提圖斯的年輕人憤怒無比。提圖斯來自最高統治階級家庭」,誇迪伽里烏斯寫道。
提圖斯決定跟高盧人決鬥:他往前走,他不想讓英勇的羅馬人被高盧人比下去。曼利烏斯拿著古羅馬軍隊的盾牌和西班牙劍來到了高盧軍隊面前。
他們在阿涅內河(Anio River)的一座橋上,當著雙方軍隊的面開始了決鬥。雙方都憂心忡忡。高盧勇士按照策略,拿著盾往前走,伺機等待;曼利烏斯勇氣可嘉,用自己的矛攻對方的盾,高盧人因此失去了平衡。當高盧人試圖調整回原來的位置時,曼利烏斯又用矛去攻他的盾,高盧人不得不再次調整自己的位置。他就這樣躲開了高盧人的劍,並將自己的劍刺進了高盧人的胸膛……曼利烏斯殺死高盧人後將他的頭顱砍了下來,並把舌頭扯下來扔掉,他的脖子周圍因此沾滿了鮮血。
這就是歌利亞所希望的,和一個跟他一樣的勇士,來一場近身肉搏戰。他從沒想過決鬥會以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進行。他早就做好了戰鬥準備。為了保護自己的身體免受傷害,他穿了一件精心製作的束腰盔甲,上面綴著幾百片重疊的銅片,如魚鱗一般。這件盔甲裹著他的雙臂,長及膝蓋,估計重達100 多磅。他的雙腿裹著青銅片,腳上也覆蓋著青銅片。頭上戴著一頂很重的金屬頭盔。他隨身配有三件兵器,這幾件兵器能在近身搏鬥中發揮重大作用。他手持青銅投槍,這根投槍十分鋒利,可以擊穿盾,甚至盔甲。臀部還掛著一把劍。手上還握有一根短距離搏鬥的矛,金屬巨矛就和「織軸一般粗」。這是他的首選兵器。投槍通過繩子與一整副重物綁在一起,這樣將投槍扔出去的時候就能獲得巨大的力量,也能精確地擊中對手。就如歷史學家摩西加西埃爾所說:「對以色列軍隊來說,這是一種特殊的投槍,投槍桿又長又重,上面還有笨重的鋼製刀片。當歌利亞用其強壯的手臂將投槍投擲出來時,這根矛似乎可以一下子擊穿青銅盾和青銅盔甲。」現在你們明白為什麼以色列人不敢去迎戰歌利亞了吧?
然後,大衛出現了。國王試圖把自己的劍和盔甲交給大衛,因為這樣他至少還有戰鬥的機會。大衛拒絕了。「穿上這個我就不會走路了,」他說,「我從來不穿這個。」然後他朝山谷走去,在路上撿了顆光滑的石子,將它們放進自己的肩包里。他帶著牧羊人的棍子來到了山谷。歌利亞看到這個朝他走過來的男孩,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他期望的對手是一個久經沙場的勇士,然而朝他走過來的卻是一個牧童,一個來自最卑賤行業階層的小男孩。而大衛似乎想用自己的棍子來對付歌利亞的劍。歌利亞指了指那根棍子說:「我是一條需要你帶著很多根棍子來對付的狗嗎?」
接下來發生的事則完全是一則傳奇。大衛拿出其中一顆石子放在投石器的皮囊里,朝著歌利亞沒有遮擋的前額發射過去。歌利亞昏厥倒地。大衛跑過去,用巨人的劍砍下了他的頭顱。聖經接著寫道:「非利士軍隊看到自己的勇士死了,便逃走了。」
一個看起來完全沒有任何勝算的弱者奇蹟般地贏得了這場戰鬥。幾個世紀以來,我們在跟別人講述這個故事時,總是照著這個思路來講。後來發展到將「大衛與歌利亞」用來比喻不可能的勝利。
但是實際上,這場勝利其實是註定的。
3
古代軍隊里有三種士兵。
第一種是騎兵,他們攜帶武器,騎在馬背上或者站在戰車上,以迅速和衝擊力擊垮對手。
第二種是步兵,他們身穿盔甲,手持劍、矛和盾牌。
第三種是投手,在今天又稱為射擊手,包括弓箭手和具有更重要作用的投石手。
投石手的投石器構造簡單,即兩條繩子中間系一個皮囊。他們會在皮囊里放上岩石或者鉛球,拎著皮囊轉圈,圈子越轉越大,速度也越來越快;接著放開其中一端的繩子,岩石或者鉛球便會飛出去。
投石需要技術,也需要練習。有經驗的投石手可以把投石器變成一種致命的武器。在中世紀的一些畫作中,經常能看到投石手射擊空中飛行的鳥兒。據說,愛爾蘭的投石手可以擊中他們視線範圍內的任何一枚錢幣。《舊約士師記》中寫道,投石手可以精確地擊中目標,絲毫不差。一個有經驗的投石手可以讓一兩百碼內的目標敵人死亡或者受傷。 羅馬人甚至還發明了一套特殊的鉗子,用來夾出那些被投石器擊中的士兵身體里的石子。想像一下,此刻你正在職業棒球大聯賽的投手面前,他將球對準了你的頭。面對投石手時便是這樣一種情況——只不過對方丟出來的不是一顆軟木心的皮球,而是一顆高速射來的堅硬石頭。
歷史學家巴魯克哈朋認為,投石是古代戰爭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三種士兵相互制衡,就跟石頭剪刀布遊戲的每個手勢一樣。
步兵手持長矛,身穿盔甲,可與騎兵對抗,這樣,在騎兵們帶著一往無前的氣勢衝來時,就只能絕望地撞上長矛。
騎兵可以打敗投石手,因為馬匹的移動速度很快,投石手難以瞄準目標。
而投石手可以致步兵於死地,因為步兵身著盔甲,十分笨重。這類處在100 碼內的步兵對投石手來說是極易擊中的目標。
「這便是雅典西西里島遠征軍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戰敗的原因」,哈朋寫道,「修西得底斯用大量的篇幅描繪了當地的輕裝步兵是如何在山上殺害大批雅典重裝步兵的,他們使用的主要武器就是投石器。」
歌利亞是一個重裝步兵。他認為,即將和他戰鬥的會是另一個重裝步兵,他們會像提圖斯 曼利烏斯和高盧戰士那樣決鬥。當他說「到我跟前來,我要拿你身上的嫩肉去喂天空的鳥兒和地上的野獸」時,關鍵句是「到我跟前來」。他的意思是到我跟前來,我們才能近身搏鬥。而國王之所以想讓大衛穿盔甲、配劍,也是因為他做了同樣的一種假設,他認為大衛要和歌利亞近身肉搏。
然而大衛並不想遵循決鬥的慣例。他告訴國王,他放羊的時候曾經殺死過熊和獅子,他這麼說不僅表現出他的勇氣,同時也表明了一件事:他打算像對付野獸那樣來對付歌利亞,他要做一個投石手。
他跑向歌利亞。因為沒有穿盔甲,所以他速度很快,動作很靈便。他拿了一顆石子放在皮囊里,不停地甩動,速度越來越快,每秒約6 ~ 7轉。他將投石器瞄準了歌利亞的前額——這是巨人唯一的弱點。最近,彈道學專家埃坦 赫希和以色列國防軍進行了一系列計算,結果表明一個專業的投石手在35 米的距離內投出的常規大小的石子,能以每秒鐘34 米的速度擊中歌利亞的頭。這個速度足夠將石子射入歌利亞的頭顱,令其失去意識或者死亡。從制動能力來說,這種威力相當於一把大型的現代手槍。赫希寫道:「我們發現大衛投出石子並擊中歌利亞的整個過程只持續了一秒多,時間太短了,以致歌利亞根本來不及保護自己。而事實上,在那段時間內他根本沒有移動過半步。」
歌利亞能做什麼呢?要知道那時他身上的盔甲足有100 磅重。他準備來一場近身搏鬥,這樣他就可以站著不動;身上的盔甲能夠幫他擋住攻擊,他就可以將矛用力地刺向敵人的身軀。他看到大衛走過來的時候,首先是蔑視,接著是驚訝,然後便只有恐懼——他似乎明白了,這場鬥爭和他期望的鬥爭不一樣。
大衛對歌利亞說:「你可以用劍、矛和長槍刺我,但是我會以耶和華——你鄙視的以色列戰神之名同你戰鬥。今天,耶和華將你交到我的手上,我必擊殺你,砍下你的頭顱……這裡的所有人都會知道,耶和華拯救世人,不是靠刀或者矛;因為戰爭的勝敗取決於耶和華,他必將你們所有人都交到我們手上。」
大衛兩次提到了歌利亞的劍和矛,似乎在強調自己那與眾不同的意圖。接著他將手伸進肩包里拿出一顆石子。在那一瞬間,沒有一個人認為大衛可以取得勝利。大衛投出石子,把手放了下來。大衛是一個投石手。投石手又一次戰勝了步兵。
歷史學家羅伯特多倫溫德寫道:「歌利亞幾乎沒有戰勝大衛的機會,這就像一個拿著青銅時代的劍的勇士無法戰勝配有大口徑自動手槍的對手一樣。」
?
舉一反三地,現在有一批非常堅硬的棕櫚樹需要去伐倒,有的人提著刀就去砍了,還有的人磨完了刀才去砍,更有人研究了棕櫚樹的脆弱部位才提刀去砍,但是真正聰明的人去買了把鋸子,更牛逼的買了電鋸並且研究了棕櫚的弱點。
-----------------------------
這兩個故事不是在說知識就是力量,說的是,充滿智慧的「工具」和「方法」比無腦的「努力」和「執行力」更為重要。
懶惰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的天賦。正因為行為上的懶惰促使了我們動腦能力的增強。正因為動腦,我們才擺脫了步行開上了汽車,擺脫了游泳實現了航海,擺脫了地面實現了航天。
那麼為什麼不好好利用這項天賦呢?
很多人告訴我,創業很難,因為有巨頭隨時準備碾壓、山寨你。我認為恰恰相反,巨頭們就像遠處驚恐萬分的歌利亞,沉重的組織和笨拙的業務使其動彈不得,只要我不去按照他的規則來,隨時我都可以給他致命一擊。
學習也是一樣,不要跟著現有規則玩困難模式,你會玩的很累,很多前輩辛辛苦苦學來了一些本領,為了彌補之前的辛苦,處心積慮營造權威感,把自己弄成尊活佛讓後輩追隨,同時在傳授知識技能時又各種虛張聲勢,把簡單的東西講得玄乎,把真正有用的乾貨藏著掖著,不斷把一堆無關痛癢的軟道理一本正經地講給學徒聽。
現在的學校、老師、教材、培訓班不都這樣嗎?
書籍其實已經是一種落伍的信息獲取工具,我相信你也已經感受到了。
不要把自己困在讀書里,你要跳出來,看看自己能從哪找到使學習過程更輕鬆更高效的捷徑超越和碾壓這些障礙製造者。
至於該如何做到,我這邊有一個非常強大的輔助學習產品,回頭贊數超過100我再來補充。
個人覺得題目有一點欠妥,獲取知識的方法是實踐,而書籍只能作為一種傳承知識的載體,還是之一。還有很多很多方法呀!以中醫學為例,很多方法是課本裡面不會提及的,只能通過老人的口述!聽別人的話也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有一個學位叫卧兔穴,在大腿上,針灸可以治療腰間盤的某些不適,但是你用針刺就是不管用,怎麼回事呢?老人會告訴你,這個穴位只有在人像兔子一樣卧起來才可以針刺有效。
所以綜上,廣義下書籍作為最廣泛的載體,未來趨勢是不會變化的,無論是電子書,還是實體書。
不是,更有效率的知識來源是其它智力人,組織。或模擬人工智慧。
溝通效率革命,是大數據的使命之一。
人有五官 書籍只運用了視覺
知識的來源是不是只能依靠五官?也許在大多數情況,對於大多數人是這樣的。
在新的革命到來之前,書籍應該還是主要的方式吧
個人認為是的。讀書本質是種交流,可以帶來開闊視野,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等好處。相比較於其他提升自己的交流方式如和大牛對話,旅行等等,讀書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可以算是最直接,最具性價比的提升方式。
現在網頁是人類獲取知識的最好載體,信息量極大成本極低。
說說當前網路條件下學習的途徑:
新浪微博平台:
有人說新浪微博衰落了,我說您那是沒用對。
在上面我關注了21世紀網,財經網,21世紀經濟報道,廣告門,尼爾森市場調查,虎嗅網,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拇指閱讀,新浪公開課,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農村焦點新聞,商業周刊中文版,市場部網等微博,每個小時都有最新的新聞更新,比知乎更快。
這些大號還有很多有分量的報道和訪談、評論、分析,值得關注。
知乎平台:
關注人,搜索問題,兩個基本功能可以讓你學到很多。我就是通過搜索「營銷」看了波旬對營銷的理解,收穫頗多。現在還有手機端的收藏夾功能,已經有人幫助篩選了很多信息。
我的關注人數不多,在50個左右,定期優勝劣汰。
百度文庫平台:
不得不說,這也是個不錯的東西,雖然很多人不願承認。一般某個行業的行業報告都可以在上面找到,而百度的搜索功能可以很輕鬆的定位你想要了解的問題,比如你搜尼古拉特斯拉,上面有很多篇文檔,可以讓你比較深入的了解這個人。
優秀網站平台:
我比較關注的網站有豆瓣九點,市場部網,廣告買賣網,虎嗅網,新浪科技,廣告門,21世紀經濟報道數字版,豆瓣讀書,南方周末等。
市場部網,廣告買賣網,廣告門幾個網站可以學習廣告的理論和案例,也可以了解廣告行業的最近動態。豆瓣九點可以看看豆瓣推薦的好文章。21世紀和南方周末可以了解國內的經濟大事,一些被深挖被還原的社會熱點。
虎嗅網,新浪科技和知乎幾個網站聯合使用,基本可知曉互聯網行業的最新動態。36氪和晨哨網、雪球聯合使用可知國內外投資併購最新動態。
推薦閱讀:
※好大學對未來很重要麼?
※從心理學角度看「善意的謊言」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是否會有不良影響?
※怎樣與上課總是畫很可怕的圖(如活人屠宰場)的五年級男生相處?
※是什麼阻礙了當前的中國成為文化輸出大國?
※大學讀經濟管理的人,核心競爭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