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買地,一平方米樓房(毛坯)建築成本多少錢?

就以一線城市、25層樓高為例吧


說明:不同的項目成本會有很大的差距,沒有辦法說出總成本一定是哪個水平(哪怕精確到千位也不行),所以本文的目的也不是簡單的給出一個數字,只是根據實例普及一下房地產"總成本"的概念,希望大家能夠明白房地產開發成本需要拆分成哪些方面,每個方面是怎麼算出來的,最終又會匯總成什麼樣子。順便也想讓大家明白,總成本的計算是很複雜的,需要統計很多口徑,不是某個專業的人大致報個數字就能夠概括得了的。如果大家能夠耐心看完,應該能夠明白為什麼成本要遠超2000這個數字。
如果只想看結果,只用看下面一張做成圖片的表格即可,如果只想了解為什麼成本不是2000以下,以及某些項目為什麼成本很低,看黑體字部分就可以。
受專業和能力的限制,數字不一定百分百科學、準確,但經過我自己檢查,數據上的誤差不會影響總成本的數量級。藉此拋磚引玉,交流為主,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
首先解釋幾個房地產開發成本上幾個常見的誤區
一、建安成本的範圍很廣,不僅僅是總包的單方承包價。因為即便是一個項目的總包,承包的範圍也不是建安的全部,比如說供水、供電這些必須由城市配套部門來實施的基礎設施,一般是不含在總包的造價裡面的。甲方一般還有單獨分包或者採購的項目,總承包也是不清楚這方面的成本的。
二、建安成本只是開發成本中的一部分。很多人從事建築行業的人也認為住宅項目的成本不高於2000這個數量級(極端的情況,我見過600元一平的自建房),其實這個造價指的是施工過程中的建安成本,真正的開發成本除了建安成本外,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加進去。建安成本和房地產開發的成本是兩個不同範圍的概念,建安成本是房地產開發成本中的一部分。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下文中的圖,一個成本在3600以下的項目在拿到地後到開工前,各種費用都要超過200元。
三、小區配套的室外工程、地庫是成本分攤中的大項,同時稅金和政府收費也是開發成本中的另一個大頭。從施工單位眼中看到的建安成本和開發商的開發成本之間的差距那麼大,原因在於不是所有建造的東西都是可以出售,但是只要建造都必須花成本,因此不可售部分的成本應折算到可售部分去。比如說地下室,建造這些都要成本,但是地下室不能出售(至少大多不能出售,即使出售也不能賣出好價錢,關於地下室價格可以看我有關車位成本的帖子),這些不能出售部分的成本都需要折算到住宅面積中去,這些成本的轉嫁通常不再造價工程師的職業範疇。經常我跟搞施工的人說住宅建造成本要超過2500,他們都驚呆了,我還告訴他們,不節省著點,2500完全打不住。(同一個項目,施工方會說我們接了一個20萬平的建設工程,但是開發商的銷售會說我們開發了一個15w平可售面積的住宅小區,這中間的5w平差異就是這些不可售的部分)。另外,上面也說了,很多分項工程不在總包範圍內(比如地基或者基坑處理,通常是找專業的基坑處理的公司,因為這些是需要後續深化設計、施工的),甚至還有很多費用和建設是無關的,但是在開工前就必須支付的(比如前期各種奇怪的評審如交通組織評審、環評審查、施工圖審查、招投標費用等等,不審不給辦證,也就是說連開工都開不了)。還有綠化、道路、居委會用房、物業管理用房等等一系列配套工程,這些成本都需要折算到住宅成本中去。所以施工單位的造價師和房地產公司的成本核算完全是兩回事。
========================================================================
評論區的很多質疑也讓我重新思考了低成本項目的成本分析的必要性,已經在最下方更新了。
申明一下,兩組數據都為了科普開發成本的構成,有很多數據是簡化後的概數。兩個項目的實例分別是別墅+高層、雙拼+聯排+六層洋房+高層,項目內不同類型的住宅之間的一些共有成本怎麼分攤很難界定(有些費用是根據佔地面積來算的,有些費用是根據建築面積來算的,有些費用是按次數來算的,有些費用究竟是某棟樓獨自的成本的還是所有樓棟一起來分攤很難界定,另外,項目分批分期開發,歷時幾年,一些經營費用、管理費用的分攤只能靠估算),為了簡單化結果,這裡只拿出了上海項目的高層和三、四線城市的六層一種物業類型來對比,成本都是概數,告訴大家成本的數量級,最終的數據不是準確的數值。
至於一個項目最終的成本具體要怎麼算才精確,也歡迎行家指導,也希望大家能留言,在討論中一起學習。
講完概念,下面言歸正傳,除了建安成本,房地產開發究竟還有多少成本要算進去。
===========================================
雖說扣除土地成本,不過成本還是要從土地開始說起,就像你想知道麵包的成本就得從買麵粉開始算起。
以我們公司在上海的一個項目為例,有些特殊性(主要是地價比較便宜),但是你可以看出成本的組成
土地拍完後,可以折算出樓面地價,很早以前的地,1300略微不到。土地款不是全部,交完拍賣的錢後就要交契稅,5%,這樣土地成本大約1350左右。
接下來是配套費,我們當時配套費是320,按住宅面積算,現在已經漲到430了。然後是水、供電、電視、電話、燃氣、網路各項小配套費,按建築面積來算,這幾項加起來大概400塊錢,但是由於是按照建築面積來算的,所以折算到可銷售的住宅面積,大概要乘於1.3,相當於每平銷售面積大約520塊錢。
上面這些都逃不掉的費用,小計一下,共2190元。
接下來是建安成本,樓上說了很多了,我不展開,只把項目大概情況說一下並估算個數值。項目有18萬地上面積,6萬地下面積,地上按照1500一平,地下按照2000元一平,這是保守估算成本,實際只高不低,折算到可售面積約為2150。這還不包括很多分包的項目:樁基、鋁合金、外保溫、外牆塗料、欄杆、室外景觀、電梯、室外道路及管線。其中我能收集到的部分數據,如果按照可售面積分攤的話,鋁合金大約200,外保溫60、塗料50、室外景觀200、電梯攤下來大約80元一平,道路、欄杆數據不祥,按50每平來估算吧,這樣加起來,總的建安費大約是2840。這裡還沒有算上每戶一個的電錶、水表、燃氣表,還有電視機頂盒等費用,因為有可能轉嫁業主,所以沒算在裡面。
(關於建安成本,我想在這裡補充一條,很多人說建安成本在1500左右是有道理的,在總承包的眼裡,建安成本確實是1500左右,但是在開發商的眼裡,建安成本要比這個高的多,像我上面說的就要2840。這不是虛報成本,而是帳怎麼算的問題。這就是前面強調的從造價師的角度來看開發成本是不正確的,這也是很多回答這個問題的知友一個認識上的誤區。無論一個小區再怎麼簡陋,只要不是農民家自己給自己蓋的房子,總有公共設施存在,這些公共設施不可銷售,確同樣需要資金投入,所以開發商算賬的時候,需要把這部分投入折算到可銷售的部分里。作為小業主,當你買房後,你同時也享受了小區的道路、景觀、車庫、活動場所等,這些理所應當需要把造價也算在了你的房價里。也許有人不能接受這種成本的計算方法,認為自己沒有這部分的產權,不應承擔這部分成本,其實你可以想想,當你買花生的時候,不管你吃不吃花生殼,花生殼和花生肉得一起買)
這裡還沒有計算各種多如牛毛的費用,我把我還記得的幾個列舉下吧:建築設計費,按建築面積60元一平;景觀設計費,按室外面積30元一平;垃圾清運7元一平、審圖費,2元一平;監理費,12元一平;造價諮詢費,大約10塊錢一平。其他不按面積來的,總價在幾十萬到一兩百萬之間的小項目不知道有多少個,比如說交通組織評審費花了30萬,整個小區交通標識、樓宇標識、開設路口時綠地補償費、前期物業管理費等等,折算到住宅面積里,大約120元。
到這裡小計一次的話,成本已經5150元。
除了這些項目上的成本,還有公司經營的成本。這也是很多人所忽略的。
首先是招待費,按100元每平吧,不算多,大家都懂的東西,不多說了。
營銷費用,用於銷售公司的提成和廣告費用,我們公司的比例一般控制在售價的3%,按照最後11000的均價,大約330每平。
稅金,營業稅5.5%,這就565了,增值稅,最後估算下來1000元還要出頭。
財務成本,必須的,沒有開發商不貸款的,而且貸款是利率上浮50%的都有,我們當時上浮了20%(公司內酒桌上的數據,不是百分之百準確,但是不會差到哪裡去),這個我給不出準確的數據,但是500元一平是肯定有的,因為開發周期共四年,據說實際可能有1000,就按照500塊一平來算吧。
我們的工資,在這裡都體現不出來,不列也無所謂了。
小計下經營成本,共2500
基本上到這裡,大的成本都出來了。建設加經營,總成本在7500左右,這是個保守的數字,和我在公司里了解的基本情況也差不多,實際成本應該比這個還上浮一點。
土地是2009年初最低谷的時候拿的,如果不是當時地價特別便宜,這個項目基本上只能保本微利。
也許你覺得上面有些成本不是你買房的小業主該承擔的,但事實是開發商開發一個項目,這些費用是逃不了的,如果最後沒辦法轉嫁到小業主身上,那開發商還不如直接去做慈善。
最後回答下樓主,扣掉土地款,我經歷的這個項目一平方米毛胚的成本,6200元。這還是因為房價不高,走低成本路線,所以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太高,現在你可以看到和施工單位的觀點之間的差距了吧,這個數字遠遠不止1500,而且成本的數量級和高不高層、含鋼量什麼的技術細節完全沒關係。
(以上數據有些是日常閑聊的時候收集的,不一定百分百準確,半夜三更,也有可能個別地方估算錯誤,但總得數據7500肯定還是保守的)
如果從更加廣義的角度,把開發商的風險計提計入成本,那還遠遠不止這個數
======================================================================
忘了算兩個比較大的配套成本了,項目在上海,按照當地規定,需要建造總建築面積0.2%的物業管理用房,總共大約500多平方,另外配置了2000平的社區用房。這些佔了整個項目建築面積大約1%,按照可售面積來算,大約佔了1.3%。即便不攤任何其他費用,地價加上建安費用,這些建造成本也接近5000了(土地成本、建造成本,各種費用),他們的成本需要用其他房屋的利潤來彌補,按照土地出讓時靜態房價來分析,大約需要2%~4%左右的可售面積的利潤來彌補這塊,也就是可售部分的成本上升2%~4%。
還有土地出讓合同里規定,建造不小於可售面積5%的經濟適用房,按照小區同類物業價格60%,由政府回購。雖然最終回購的時候是保本的(剛好保本),但是按照拍賣土地時的行情,這個價格絕對是虧損的,5%的經適房虧損部分,需要額外用10%~15%的其他部分的利潤來補充。
綜合以上兩點,有大約12%到19%左右的隱形成本在內(最終應為房價上漲,這個數字大約在7%至10%左右)。把這部分上漲的算進去,成本應該要超過8000了。

========================================================================
2016年3月3日更新:
很多人問題集中在3000元左右住宅的成本是怎樣的,目前所在的項目正好是三、四線城市的項目,成本在3500元左右。簡單的整理了一下成本,和上海的項目對比下:

差距較大的幾個部分是地價、配套費、建安成本和稅金。

差距較大的幾個部分是地價、配套費、建安成本和稅金。
需要說明的是第二各項目中的建安成本和經營管理成本兩項。
建安成本雖然比上海的項目低了600元左右,實際上這個項目是完全按照一線城市的標準來設計的,而且是低密度的住宅區,容積率只有0.8左右。另外,第二個項目的成本比較實際,上海項目的建安成本我不清楚,是大概給的數字,實際是偏低的。其中的室外道路這一項還比一線城市高是因為室外管網什麼的上海項目都是交了配套費了,另外容積率也高,攤下來少一點。
第五項經營管理成本里,第二個案例也和上海的數據差不多大,原因是我們公司主要人員都是從一線城市招過來的,因此人員工資比直接在一線城市還高(不然沒人願意來啊)。這是原因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銷售量很少,上海的項目一年買五六萬平,這裡一年才一萬多一點,管理費用攤到每平米中價格就高了。財務成本也是一樣,因為回收周期長,利息成本偏高,再加上銀行貸款少,有民間借貸,所以財務成本基本和一線城市的每平米成本一樣。

如果房價在3000以下,那成本在哪些地方還可以節省呢?這個項目的成本將近3600,因為我們一開始定位售價就是4000以上的,像一線城市一樣配了集中地下車庫,以及可以和一線城市匹敵的外立面和園林品質,所以還不算低成本的物業類型,如果真要開發低成本的住宅,那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1、建安成本上:當地了解下來,建築物散水以內工程全包可以在1400元左右,當然品質不怎麼高,沒有電梯,沒有地下室這兩個大頭,室外工程就是最簡單的水泥路面,容積率高一點150元左右就可以搞定了。這樣建安成本可以控制在1600以內。
2、管理費用和財務成本,這兩項實際上不是想節省就能節省的,和銷售速度有很大的關係,在銷售速度快的情況下,管理成本可以降低很多。低管理成本也就是減少點人員配備,低價住宅不是目標高端住宅的話,管理力量相對要求低一點。至於財務成本,墊資建設是一個主要方面。在不愁銷售的情況下,有的施工單位願意墊資做到結構封頂,所以財務成本幾乎為零都有可能,即便沒有墊資,從開工到封頂時間一般也不長,這段時間的利息成本不算高,關鍵是看後面的銷售速度,有些項目前期施工單位墊資,後期銷售情況不好,就產生了大量的抵賬房現象,其實就是降低財務成本的方式。
綜合這兩點,如果品質低一點、銷售行情好一點,在上面這個例子3581的基礎上再下降個500~800也有可能。

不妥之處,歡迎指出。


基本上贊同@吳吉人的,他說的真的很細了。應該是真正的有發言權的,我就畫蛇添足歸類一下。如果只是刨除土地成本,粗略的算一平米毛坯成本的話,包括四大類:
一:前期費用,其中包括建築工程設計費、建築工程規劃設計費、配套費、審圖費、紅藍線、天然氣設計,入戶、勘察費等等一系列費用;
二:基礎設施,包括管網、綠化道路、自來水管線、電力設計、集中供暖等;
三:建安成本,這個上面很多人說了,就不詳細了。
四:期間費用,這個主要包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
當然各地要求不一樣,前期費用可能變化比較大需要繳納的種類也不一定完全和上面列的一致,同時前期費用繳也與企業與政府的關係有關,也會有免除情況。
然後呢,至於題主想要的具體數字,就我了解情況而言,拋開土地成本,排除其他莫名其妙的費用,在三千多吧。當然這只是很簡化的算的結果,其實只有點點參考價值,因為真正的成本還有很多意外情況和支出。詳細看吳吉人的回答。
以上均未計算稅費,既然題主不計地價,那稅費也應該排除,應該是希望單純看看造價吧。再者稅費計算也比較簡單。
再啰嗦一句,其實這種東西如果真有興趣知道何必在知乎問呢,在百度搜索個成本核算表,清清楚楚,還可以根據自己在城市的收費標準,比較有參考性。


先吐槽一句:回答問題先看清題目。關鍵詞:「建築成本」、「一線城市、25層高層為例」。
就我看來,一線城市的25層高層「可售面積建築成本」6000-8000元每平是多數開發商的平均水平,具體參考置頂的吳吉人的回答,非常完整、切題,而且有很高的真實性,但還是有很多人在懷疑:我們這裡「建安」成本就xxx元,我們這裡房價就xxxx元,你就是在瞎說等等。

當然,我很理解這些質疑,作為一名房地產策劃人,我在全國東西南北、1線到4線甚至5線城市都做過項目(包括成本測算),我想說的是:因為各地資源、條件、法律法規、發展狀況以及項目本身等各種原因,各地的房地產成本差異不是一般的大,超過你的想像。

首先,單就建安成本(不是建築成本哦)一線城市就要高出2-4線城市一大截。人工費、進場費、環境治理費、材料費、工期、以及因為各種規範需要支出的成本,施工方都要轉嫁給開發商啊。舉例來說,北京上海的水泥要比其他地方貴吧,人工就不說了,一線城市噪音管的嚴,夜間施工很難辦,工期就比其他城市要長,各種活動檢查多,打點的費用也會多,等等。多層600-700元/平米、小高層1200元/平米、高層1600元/平米這種建安成本在一線城市就肯定打不住。

其次,就是配套費。分大配套和小配套。簡單而言:大配套費就是土地外部市政道路及各類管線的費用,小配套費就是土地內部要引入各類電視、電話、水電、網路、煤氣等要繳納的費用。前者是交給土地部門的,後者是交給各個對口的資源部門的。
一線城市這兩部分肯定有,收費標準不同,但合計下來基本上都在600-800元/平。2、3、4線城市也有,但根據項目不同,浮動是相當大。大配套有時甚至不用繳,小配套也能議價,所以一來一去,差別就出來了。

然後,設計費、諮詢費、營銷費。這幾個費用差別也是非常非常大的。一線城市房地產開發水平高、競爭激烈,拿地成本高、市場風險大,同時市場價格也相對較高,能夠支撐開發商拿出更多的利潤來提升前期設計、定位、後期銷售、物管的水平,從而提升項目的整體競爭力。而3、4線城市的同類費用承受力就要低很多。
舉例來說:面積、定位、建築風格、地理位置等都類似的樓盤,在一線城市的設計費可以做到60-80元/平米(前幾年,現在不行了),在2線城市可能就40元/平,在3、4線城市也就20-30元/平,甚至個別做私活的10多元可以搞定。這是總建築面積,不是可售面積。你看差了多少倍。
營銷費用更不用說,一線城市一個火熱地段擎天柱一年的廣告費就抵得上一個3、4線城市項目全部的營銷費用(包括代理費、廣告製作發布費等等)

再然後,就是一些前期費用、管理費、財務費、稅費等看不見但肯定要支出的費用。這些費用的差異更是天上地下了。
前期費用包括各種方案審核、行政審批,一線城市規矩,有些大項目大大小小審批會開上一年半載才能下來,(早年我在上海做一個項目前期審批,大大小小都跑遍了還是沒過,一打聽,項目屬於超限高層,還要「防雷辦」審批~~)。3、4線城市跟政府關係好的,上個會走個程序就好了。
管理費,哎,一線城市的工資跟三四線的工資還是差別很大的,人數差別也大,一線城市門檻高,需要的人員數量相對更多。
稅費比較敏感,不敢多說,反正大城市的開發商從來不會在這上面動念頭,小地方的操作手法相對靈活很多。

綜合下來,我想說,一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建築成本差異是很大的,而且還有很多地方因為「違規」操作帶來的成本降低,你敢聽我也不敢說。所以3000、4000元/平也罷,3w、4w/平也罷,其實都還是有內在規律的。
開發商掙錢,我不否認,但要說普遍暴利,現在很難看到了。前期的房地產掙錢,主要靠金融槓桿以及土地的快速增值實現的。

還有一些人,認為建安成本+土地成本就應該等於房價的,我不否認,確實可以。我三外公家就是這樣,20年前,在新劃的宅基地上,自己做窯燒磚,自己設計,自己一磚一瓦砌起來3層大瓦房。前提是他是個農民,那個時候他的時間多,時間單位價值低;但前兩年,他也自己進城買商品房了。

引用一句經濟學的話:「賣家從來不和買家競爭,只有買家才和買家競爭」。
房地產的高價歸根到底是購房者自己吵起來的。
所謂的「剛性需求」,所謂的「丈母娘需求」,其實都只是大家隱約察覺到了,房屋作為一個普通商品,他的某個構成元素(土地)在未來有著巨大的升值潛力,而對未來做的一種投資而已。


不談項目邊界條件,只談建築成本的回答,都是耍流氓!


每個項目的建築成本都會面臨差異,和地塊基礎條件,產品配置標準,工程管理水平,甚至說付款條件息息相關。


就像含糊的問一個包多少錢,不了解清楚品牌需求,材質需求,款式需求,就說價錢的,我起碼認為是不嚴謹。


看圖說話,二線城市郊區

土地使用權取得費是公開渠道能查到的,售價也是基本公開的,其他費用的準確度未知


算建築成本完全沒有意義,沒法算!!

建安成本絕對是房地產成本裡面的小頭,這個沒啥好說的的,最大的成本是稅收,然後是土地

公建和住宅完全不一樣,說說住宅吧

較為權威的機構RLB上公布的價格是北京高端住宅2012年建安成本約7,000到8,000元/平米,有興趣可以自己查。。。我覺得偏高,實際約70到80%吧,
RLB ? Rider Levett Bucknall is an independent property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with over 3,500 people in more than 120 global offices

為啥說沒法算呢?
首先是財務成本沒法算,你說你管銀行貸款的10%的利率多少分攤到建安成本上呢?如果不能銀行貸款,民間貸款利率快20%了,這個又怎麼分攤呢?

再者是稅收成本,有一個稅收叫土地增值稅,演算法是分區間的,計算方式是售價減去建安成本再減去土地成本,有時候提高建安成本,反而會因為降一個區間而提升利潤,不拿單個項目,建安成本只能瞎猜

設計費吧,這個是整個小區的,一般建築密度在40到50%,其他包括路面,綠化等等其他成本,這部分要不要分攤在住宅的建安成本裡面?

建安成本,現在住宅按住建築面積收費,但是不計算容積率的部分呢,小區內的道路,綠化,各種市政管線呢?這些如何計算?

人力成本,這個和公司項目都有關係,一般一個住宅項目甲方項目團隊,5到8個人吧,北京的話,工資差不多1萬,算上社保和其他成本,平均一個人大約3萬吧

不可預計費,這個,你懂得,是吧。北京這方面的費用更高,指不定哪天就開啥會,弄啥事,然後就要停工。。。停工了,銀行利息是要付的,工人工資是要付的,有時候為了能趕上某些時段(北方冬天有些冷,有些施工沒法做)還要支付額外的加班費,這些一般能占建安成本的5%到10%吧

再說說公建,寫字樓,商業啥的

舉個例子吧,北京某項目,建築面積40萬左右,有2個40的寫字樓,1個4層購物中心,建安成本平均下來9,000的樣子,這個平均就把所有花在建築上面的成本,均攤到可租賃或可出售的面積中去了,沒有計算財務成本

開發商之前還是利潤比較大的,現在利潤一般,比一般製造業好,但也好不到那裡去。。。行業平均利潤差不多8%到12%吧,至於錢去哪裡了,我才疏學淺,不知道,各位自己想吧。。。

換句話說,把開發商的利潤降到一般製造業3%到5%的利潤,北京4萬的房子,也就降個2,000到3,000吧


分享一下威寧謝2016年1月發布的Construction Cost Handbook其中的兩頁。數值基於2015年第四季度統計數據。

以下第一張圖是上海,北京, 廣州, 深圳, 重慶, 成都, 瀋陽, 大連不同種類型的建築建安成本的比較。以上海為例, 普通高層住宅建安成本為675-750 USD每平方米, 也就是4390-4880 RMB每平方米, 高端高層住宅建安成本為1645-1800 USD每平方米, 也就是10700-11700 RMB每平方米。

以下第二張圖則是香港不同種類型的建築建安成本比較。從圖中可以看出, 政府出資建設的廉租房建設成本為11000-14000 HKD, 私人發展商建設的普通高層建築建安成本為24500-28800 HKD, 私人發展商建設的高端高層建築建安成本為33100-38500 HKD。


這些數據只是construction cost, 不包括開發商買地的費用,設計費,稅金等。當然, 以上數據僅僅是一個參考, 不同單項目由於定位不同, 開發商要求不同,或其他特殊原因,其建安成本可能會有較大浮動。


一線城市的品質要好些,法規也嚴格,各部門收的費也多,另外園林、公共區域裝修標準也高。2014~2015年普通100米的剛需高層建安成本在3000~4000元。 (特具體的記不住了。請注意,這是開發商付出去的錢,而不是各種工程承包商收到的錢,因為有部分費用是自來水公司、供電局、燃氣公司、電信·····等收取了)

為何在三四線城市的住宅4000也有得賣? 一方面是因為法規不嚴,偷工減料;二是住宅虧本,靠賣街鋪掙點利潤。

從這個帖子看,胡扯的中國人挺多的。 哈哈


哪個開發商發包的時候是把水電景觀等分開自己承擔的?這個帖子就是把土建建安費用和機電安裝、某些裝飾裝修混為一談。別人說的2000一個平方都是說的土建建安費用,誰還把別的專業算到土建裡面去呢?(水電本來就包含在土建裡面)建築工程的招標本質就是風險轉嫁,都是業主算一個標的(按國家標準不同專項下浮不同程度),這些風險都是發包出去給施工單位了好嗎?開發商只會給施工單點陣圖紙,一個發包標的,讓他們照著建,哪來的那些多加的成本?誰會把景觀、道路算到土建的成本裡面?都是不一樣的專業好嗎?景觀這些玩意都是統一發包出去了,開發商只會算房建施工單位掙了多少錢,把景觀壓多少價一併發包給他好嗎?按你這麼算,開發商早八百年跳樓了,中間跑這個費用那個費用出來,這還做個鎚子的風險管控。還市政分攤,哪個政府敢說讓開發商幫他承擔市政費用?想死嗎?再一個,配套費誰敢收到1%?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關於全面整頓住房建設收費取消部分收費項目的通知裡面說得很清楚,合併部分收費項目,適當降低收費標準。已徵收城市污水處理費的地區,不得再徵收城市排水設施有償使用費。將現行「工程定額編製管理費」和「工程勞動定額測定費」合併為「工程定額測定費」,收費標準按照建安工作量的0.4‰—1.4‰收取,西部地區建安工作量較小的城市最高不超過1.5‰。降低政府部門收取的征地管理費、房屋拆遷管理費、工程質量監督費、勞動合同鑒證費、建築合同鑒證費、工程承包合同鑒證費,收費標準均按現行收費標準的70%計收,並由省級價格、財政部門逐項予以重新核定。按照從嚴控制住房建設收費的原則,改革白蟻防治費、地震安全性評價費、核設施環境影響評價費、房屋所有權登記費等收費項目的計費方式,重新核定收費標準,具體辦法由國家計委、財政部另行制定。整頓規範住房交易服務收費。勘察設計、工程監理、房地產評估、委託拆遷服務等經營服務性收費要堅持自願委託的原則,嚴格按規定的收費辦法執行。明明說的最高不過千分之1.5,怎麼來的1%?
開發商的成本:拿地,專業服務(監理造價招標代理),發包成本,市場營銷,稅,資金成本,營運成本(人工工資、辦公場地等),這裡面大部分的錢都是借的,真正貴的是資金成本和增值稅好嗎?要不找專業的審計會計稅務事務所給你做賬,增值稅就交死你,修房子那點錢算個鎚子,房建算房建的,景觀算景觀的,道路算道路的,單位時間能賣的面積有多少,往上面一加利潤就完了,這個利潤絕對少不了。資金回籠了一點就接著槓桿開發下一個項目,還算到平均房價裡面,請問有幾個開發商在同一時間只開發一個項目的?早虧死了這裡面根本沒有算房價上浮開發商多掙的錢(開發成本沒有上浮,賣的房價在修建時間內按平方上浮,這個上浮的比例就是白掙的錢),房價前兩年這麼往上漲,這利潤還能少?國內這麼些年牛逼的開發商都是怎麼發的財?長長腦子吧。


瀉藥。
說實話,如果單純只寫一個價格,會激起一定的社會矛盾,會把之前不了解的大眾眼中的開發商推向萬劫不復。
可以交付的毛坯房的成本,不同項目的價格差異可以是十倍級的。先聲明,我這個十倍是理論上有可能,我短短的職業生涯沒遇到過。(那我還說個P啊,但其實這個裡面學問最大)
其中可以拿出來概括的、大家差不多的部分,有個專有名詞叫「建安成本」,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定義 建安成本是房屋建築成本和房屋設施設備安裝成本的簡稱。房屋建築成本是建設房屋的投入,安裝成本是安裝房屋設施設備的投入,兩者都包括材料成本投入和人工成本,主要是建築部分的基礎工程、主體結構、牆體、門窗,水電工程的強電、弱電(安防、有線電視、電信寬頻),以及給水(含純凈水、中水)、排水(雨水、污水、空調排水)等材料和人工成本投入。
詳細介紹
建安成本是房價中相對穩定的部分,按照國外一般情況,建安成本一般占房地產總開發成本的70%,其它的地價及稅、費三項僅占房價的30%左右。
而在國內,這個數字是顛倒的。以北京為例,根據有關報道,建安成本費用占普通住宅期房預售成交均價的10.66%-28.77%,建安工程費平均僅為普通住宅期房預售成交均價的15.71%,而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一項,就佔了普通住宅期房預售成交均價的31.48%,也就是說,老百姓購房款的30%多,系政府土地使用權出讓金,這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出房地產價格畸高問題。
2008年,隨著物價水平的整體上漲,建安成本也大幅提升。根據有關調查報告的數據, 2005年,普通高層住宅的建安成本每平方米1407.5元,2006年小幅上漲至1429.5元,2007年上漲至每平方米升至1524.1元。2008年春節過後,在鋼材、水泥等建材的帶動下,建安成本升至1734.1元,三年多來,上漲幅度達35%。

住宅基本是剪力牆結構或者框架剪力牆結構,在這個結構體系下,我自己在工地上問來的數字在2012年是2000塊人民幣以內,這個和項目在五線城市還是二線城市的關係不大,因為人工和材料成本差不多。一線城市會略微高一點,但也差不多。特別偏遠的,地勢異常的(高海拔、不通公路)不在討論範圍內。

那麼差十倍的造價是差在哪裡?外牆的材料(包括裡面的保溫材料或者保溫飾面一體化材料)。常見的最外面的一道工藝,
1.刷塗料的
2.噴塗料的(這種塗料往往有花紋有質感)
3.貼面磚的
4.掛陶土板/石材/鋁板的
5.掛幕牆的
6.掛特殊裝飾材料的(比如:U玻、異形裝飾)
等等

再說點相關的、我知道的部分:
一個工地一線建築工人的工資大致在150-300一天,每天工作大約是12個小時。有的學徒小工可能會有100塊一天左右;有手藝的工錢就會比較高(比如貼面磚,因為這個不好算工作量,都是按多少平方多少工錢這樣來算,大致在300甚至還要往上的價格)。

設備的租賃費用總數也蠻多的,舉個我知道的,腳手架租賃費用曾經問過一個工地,在某二線末流城市,1塊錢1噸1天。
最後客觀的補充一句,以上這些只是房地產開發諸多成本中佔比不高的一部分,還有很多不是可以通過管理水平的提升或施工工藝的改進而縮減的開支。
END


不喜歡長篇大論的人,給你一個直接參考答案。


不同意算不出來的說法,但的確有差異
有景觀,有配套要貴,最多貴一倍
量大會節省,質量高會貴,最多差一倍
但總能估出來


我說個具體數據,如果不是特別高級的,一般不超過2000塊一平方米,多在1500-1800左右


一般工程都是外包的,按照最近的外包成本初步核算,大部分中低端樓盤的單平售價都可以控制在2000以內。


做過高層豪宅 帶簡單裝修 2300


很簡單么 找國內最便宜地方的樓盤 就當他買地不要錢算算看就知道咯

我記得中西部N線城市 還能找到2000塊/平方的新造商品房吧


1200-1800,小高層


施工單位從業人員,我們在山東臨沂接的活,22萬多平方,毛坯房,總價三個億左右,如果一線城市,文明施工費高,就這樣吧!
甲方的話,還有設計費,勘探費,監理費,要高點,這邊房價,4300吧!
對了,還有甲方自己管理產生的費用,員工工資等等!


一句話,三四線城市房子賣6000一平方,造價大概每平方2000左右。一線城市賣60000一平方,造價也就3000左右。為什麼開發商都去一線城市。就因為這。雖然地價也貴。但是也更賺錢。


我們老闆說武漢這地方大概在2500附近,高的不會超過3000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型商場中間都要開大洞?
寫字樓與傳統商業招商的區別在哪裡?
開發商與施工單位,看哪一個在挑選房子時更加重要?
外資房地產投資公司在中國的現狀和前景如何?
2013 年 12 月,上海商業地產現狀到底如何?是否出現過剩現象?

TAG:房價 | 房地產 | 成本管理 | 房地產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