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開始一個新項目之前總是習慣性的拖延?


假設被布置的事情是將散落一地的毛線纏成毛線球好了~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通常有下面幾個原因讓我遲遲不願開始做:

1、因為是「被布置」的:如果老媽告訴我說:午飯前必須把這一堆毛線整理好。我就不願意開始做,因為我是在為你做事,而看起來對我又沒有特別的好處,產生不了價值感。這是一個無奈的事實,很多在職場中的人,特別是職場新人,都是這樣的心態,自然潛意識裡就不願意開始,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被布置」的事情中的價值,是要我們自己去尋找的,能找到的人,就會在工作中更加積極主動,也會更早的脫穎而出。所以,有些人覺得這是習慣問題,但我覺得應該是心態問題。
2、因為無從下手:散落一地的毛線從哪裡開始整理起呢?這個問題讓我想想看。大腦喜歡做簡單的事情,但通常又會走入另一個極端:把所有的步驟都想清楚,看清楚再開始行動。一切都能看的那麼清楚不是很無聊的事情嗎?所以GTD裡面的方法是問自己「下一步行動是什麼?」,意思就是先釐清大致的脈絡,然後找到那個線頭,就從線頭開始做起。
3、因為找不到整塊時間:「這麼一大堆?估計要2個小時吧?等有空的時候再說!」我們都想一口氣搞定一件事情,這是即時滿足的心理表現,但是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連下載都支持斷點續傳了,工作更是如此,「斷點續傳」能力的前提是把工作分塊兒,這是對延遲滿足的訓練。

總之,如果說用一個簡單的方法改善這個問題的話,我推薦找到「下一步行動」,也就是找到毛線的線頭,當拿起線頭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展開後面的行動。


這個問題的要點,我認為是在「新」。也就是我們常有的困惑:為什麼同一個項目,現在看來完全沒有拖延的理由,當初卻死活都難以邁步?我認為,同一個項目,在「新」接觸時,跟你熟悉了以後,至少有兩點不同:

1.「新」項目帶給我們的感受可能更消極。

因為「新」,所以容易碰到更多的困難,所以容易產生焦慮、恐懼、退縮等情緒和感受。即使這件事本身值得做、應該做、做起來有意義,人還是會本能地產生拖延傾向。《拖延心理學》裡邊有句話,叫做「拖延企圖逃避的不是某個任務,而是由這個任務引發的某種感受」;《拖延心理學2》中的公式,更是把「信心不足」列為拖延的四大成因之一。這些都可以解釋為什麼「新」項目讓我們本能地退縮。

2.「新」項目中,可能要做更多的選擇。

選擇就意味著要權衡利弊,要放棄至少一個選項。這本身既需要思考斟酌,可能還會伴隨焦慮,尤其是在我們患得患失的時候。每多一次選擇,相當於就多了一個拖延的「節點」。「新」項目中,每個環節的選擇要大大增加;而已經熟悉的項目,我們可以用已經掌握的慣例、流程、標準等,代替自己的選擇,就大大減少了拖延的節點。

當然,「新」項目導致拖延的具體原因,可能還有很多,以上只是針對「同樣的任務新接觸時為什麼更拖延」,而且也不是絕對的,所以才用了「可能」。事實上,也有那種特別喜歡完成新項目的人,他們覺得新項目才有挑戰性,有意思,不無聊,所以在著手新任務時反而躍躍欲試(當初我搭建戰拖會網站http://zhantuo.com,選擇插件、設計功能時,就是這種狀態),甚至廢寢忘食。這個可以用《拖延心理學2》中公式的另一項,即「價值感」(動力)來解釋。挑戰性、新意,某些時候、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種特殊的價值,所以他們反而不會拖延。


個人認為,這是人在面臨一個未知事件的惰性。有一句俚語是:萬事開頭難。因為任何一件事情,在最初的時候總會面臨一些問題,可能在事情進展過程中會出現更多問題,但相比於對這件事情的認知度處於事件的進展中比完全沒有進入事件要好得多。
當然,詳細來說還是有很多其他細分的原因。
一個方面是對項目的思考方法,我見過有的人想在做項目時一次性把所有問題都考慮完,以防以後會出現變故影響對項目的把握。這樣一來,思考的東西大而全,總是有解決不完的問題,項目就被拖延了。
一個方面是對項目預期會遇到困難沒有解決之法,就是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但還沒有比較完善的解決辦法,因此畏首畏尾。
個人認為任何項目,都是在進行當中的狀態能得到好的完善和思考。思考太多,等於沒有思考。


我非常想知道,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在剛剛收到新項目的要求時是什麼感受。可以想見,對於一部分人而言,由於新項目不是自己主動獲得的,不是自己想要的,一開始就不想動手,而用拖延來避免做事。這種情況很好識別,就不展開討論了。

然而有一部分情形正相反。每次剛剛接觸新項目的時候,都會有充足的幹勁,嚮往一個美好的結果,但仍然拖延。我在讀博的時候就有這種體會。和導師開會時有許多美好的設想。但是到了下次開會前一兩天才真正開始動手。

最主要的原因,我認為還是付出-回報之間的關係在干擾著我們的判斷。由於我期待的是項目完成後的回報,而項目進行過程中肯定會有錯誤、失敗、不確定——我會把對任務的付出和這些失敗聯繫起來,為了逃避失敗而不付出。

另一方面,拖延的時候做的其他「浪費時間」的事,基本上是能夠得到即時回報的。這就是所謂的「誘惑」。每一次在「很快就有回報」和「要等項目結束才有回報」之間比較,大部分人會選擇「很快就有回報」。

何況,人類對「未來時間」的判斷是存在偏差的。總覺得自己將來的狀態會比現在更好。現在並不是效率最高的時候。有時候,即使沒有動手做事,人們也會不斷在腦海里思考「新項目」,形成一種「我正在努力」的錯覺。這些都阻礙我們立即去做事。其實,明天的時間不會更充足!你依然會面對誘惑和打斷;而想像中的情形總是不受任何干擾,沒有現實中的諸多限制的。你以為自己已經把問題想清楚了,事半功倍了,但是真實的進度也許只有不到10%。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我們其實很享受「一口氣完成」的狀態。但是如果先一口氣完成了,距離最後期限剩下的時間用來幹什麼呢?潛意識裡我們認為還是要繼續修修補補,佔用後面的時間,導致總的花在項目上的時間更長。「多不划算啊!」潛意識一拍腦袋,就把新項目推遲到「恰好能完成」的時候再開始。由於前述時間估計的問題,往往時間是不夠用了。每件事情都留在最後一刻完成的人,就更缺乏「做完之後剩下的時間做什麼」的經驗。

至於解決方法,我認為最主要的就是三點:1、認識到錯誤挫折是做事所無法避免的一部分,積極看待他們,為這些「意外」提前開始、留出時間;2、採取自我激勵的辦法來解決「回報遙遠」的問題。這種激勵最好是實質性的而非精神上的,至少是可視化的(豆瓣上有個成功戰拖者,她的經驗就是給自己製作貼在牆上的進度條,每次完成一個小任務就把進度條多挪一點,還有什麼貼小紅花之類的);3、為提前完成做好打算,多想想完成之後空餘時間帶來的好處,而不是項目本身的好處(項目總會完成的,帶來的好處差不多,缺乏激勵作用)。


大腦的正常反應,通常情況下,大腦也在追求閑適狀態,新事物,新項目,讓大腦不得不對之作出新的反應。


因為項目還沒有頭緒,困難重重,你不想去面對。最好的辦法先動手分解問題。把大項目分解成多個簡單的小項目。


都沒說到重點吧,因為感覺DEADLINE還很遠。


從我和我身邊的朋友的經驗上來看,這一種情況多發生在一些不太熟悉的項目或者看似挺簡單的項目上。
前者的特點是乍一看起來好像找不到切入點,這便很自然而隱蔽地使人產生了一種畏縮心理,而大多數人的好奇心並不能戰勝外界干擾和這種畏縮感,於是就自然地將注意力改投到其它事物上。但伴著deadline的臨近,天秤的左邊突然多了一份壓力,且這壓力越來越重,終於達到不能再拖的臨界點,於是你開始動手,發現也並不是那麼難。
而後者則很好理解,項目看起來很簡單,你要麼會直接一鼓作氣做完,要麼認為時間充足,不如做點更有情趣的事情,這項目晾晾也無所謂,反正也是如同反掌般容易。等到燈紅酒綠之後暮然回首,才發現這項目似乎有那麼點兒意思,遲了。


我是不會的……我希望一天就能搞定


一個人的執行力差,有兩大原因:內因和外因

內因

一個人,在沒有外力因素的干擾下,能否擁有強大的執行力,以及能否快速的對道理深度理解徹底領悟,取決於以下四個因素:家庭背景(家庭基因);所受教育;個人經歷(直接經歷和間接經歷)以及個人悟性(思考力)。

家庭背景(家庭基因)

家庭背景(基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你的極限和人性惡的程度。怎麼理解?父母都吃苦耐勞,養出來的子女很有可能能吃苦耐勞;父母都好吃懶做,養出來的子女很難不好吃懶做,還談何執行力?家庭基因和耳濡目染,可謂影響深遠。改變也不是不可能,只不過它本身就需要強大的反思能力和執行力,顯得相悖而困難重重。

所受教育

一個人的教育可以說影響著甚至決定著這個人的一生。這裡所指的教育包含著整個文化大環境,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我個人認為,優質的教育是一個不斷發現自我,認識自我的過程,讓個人找到自己的優勢和興趣點,確立自我價值,然後通過不斷的求知和努力,最後成就自我,實現自我價值——這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只有在自身找到優勢和興趣點,確立自我價值後,個人才會自發的並且發自內心的想要去做好某件事,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強大的執行力

然而我們捫心自問:活到如今,我們的自我價值感是否確立?我們是否知道我們自身的優勢和興趣點在哪裡?我們的自我還剩多少,還是早已迷失在這塵世中沒了蹤影?

想想這些,頓時就覺得我們都是悲催的一代。不知道自己喜歡幹什麼,倒覺得自己一無所長,對自我價值的感知也不過停留在掙了多少錢,買了多大房子,買了多好的車子之上,終日為生活所迫奔波忙碌,為了實現別人的目標而搞得自己迷迷糊糊渾渾噩噩,試問在這樣的情況,若除去外界利益的收穫,自身真正發自內心想要追求卓越的衝動能有多少?

教育的另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強調責任感。責任感分兩種:對自身的責任感和對他人的責任感。(這裡不扯那些國家民族社會的宏觀責任感)

對自身的責任感,即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負責任,努力做好自己。

對他人的責任感,即每個人都必須對愛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負責。

然而現在,整個大的社會環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這三大主義可以說將人性中的自私,貪婪,享樂膨脹到極致,而責任感嚴重缺失,簡直是被剔除了。人人都把別人當工具,把別人當玩具,似乎成了世道的一種常態。

沒有了責任感,談何自我提升,談何保護家人,又哪來的執行力?

個人經歷和悟性

儘管一個人能不能做成某事,與一個人是否懂某些道理並不直接構成因果關係,但一個人若經歷豐富並且有良好的反思能力,自己便可悟出很多道理,這些道理深埋於他的腦海和血液,進入他的DNA,也便真正懂了這些道理,有了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些事的紮實的理論基礎,再加上人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也往往會促長其執行力,特別是不去做某事的執行力,比如不抽煙(身邊親人得肺癌去世),不酗酒(外界酗酒事故不斷),不與小人為伍(自己曾上當吃虧)等等等等。

外因

單從外部因素來說,執行力差,無外乎兩個原因:

1. 壓力不夠大

2. 動力不夠大

也就是,不做這件事情的懲罰和代價不夠大,和做這件事的獎勵和收穫不夠大

對於外部因素,我們只認準四個字即可:威逼利誘

人的本能是趨利避害的,這是生物進化的結果,再於是便有了貪圖舒適安逸和懶惰。這裡與弗洛伊德的本我論不謀而合。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衝動和慾望的貯存庫。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所以說,如果不完成一件事,並沒有危及生存的懲罰(如掉腦袋),完成一件事,也不能有極大收益(如黃金100兩),人自然是提不起勁來去執行到底的,而往往會選擇逃避。

看看現在公司里的規章制度,可以說是將「威逼利誘」四個字發揮到淋漓盡致:那麼多的制度,規章,指令,計劃,獎懲等外界約束和刺激,沒有這些,公司早就玩完了。

記住「威逼利誘」,足夠大的獎勵加上足夠大的懲罰,足以讓一個人的執行力飛升

讀道理讀到這裡就可以了,給自己定個目標,趕緊行動起來吧!

法國著名存在主義大師薩特曾說,意義存在於行動之中!讀道理喝雞湯都是為了更好的行動而服務的,如果不是,我只能說你是在逃避偷懶享樂,如果還不動,你就快成廢人一個!

打個最直白的比方,你愛你的女人或女人們,天天在嘴上說我愛你,是沒有用的,你必須行動起來,讓她們感受到你的那份濃濃的愛意。

要知道,愛,是要靠做的

作者:良方

來源:屌絲合唱團(ID: diaosi-tuan)

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屌絲合唱團(ID: diaosi-tuan)。


1. 一旦正式開始項目就很難停下來。
2.圍觀的多,心裡壓力大。
3.項目缺少一點條件,信心不足。
4.目標宏大資源有限。切入點要慎重。


一般項目開始的時候,項目成員都會對項目的資源、環境、風險進行評估。這一方面需要對項目的相關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另一方面大家還會將新項目與已有項目進行比較,來選擇是否參與到項目中來。只有在大家對項目有了較為充分的認識與把握之後,大家才能夠投入到項目中來。
如果一個項目沒有充足的資源,沒有適宜的環境,即使大家對項目有了豐富的經驗,大家也更願意進行拖延,以獲得更多的資源,更好的環境。


開始新的項目,需要load context。這需要大腦分配很多空間和提供許多心理能量。所以覺得困難。


一、缺乏主動性、熱情
項目執行人對項目本身沒有太大的熱情,缺乏主動性。直白點說,做這個項目對自己沒有明顯的好處。「先把對自己有利的項目做好再說!」

二、對項目執行缺乏思路,抓不住重點
項目執行人接到新項目後,一時無法理清思路,找不到項目這個線團的線頭。「天哪,這麼亂,怎麼開始啊?」

三、時間安排存在缺陷
除了這個項目之外,還有其他項目纏身,無法有條不紊的推進各個項目。時刻在扮演救火隊長的角色。「這麼多事情,先做哪個呢?哪個著火救哪個吧」

四、項目不急,明日復明日
「反正還有大把時間」


你沒有方向或者你還有很多時間


我覺得還是對這個項目的激情不夠


應該還是積極性的問題吧,回想一下你開始做人生中第一個比較重要項目時的感覺,是不是不太一樣?但是等項目做的多了就發現其實也就那麼回事,也就不會再有當初的成就感了,然後就失去了動力,然後內心就麻木了,然後大腦就放空了,然後就懶惰了,然後就拖延了……


根據我本人的經驗,項目開始拖延,是因為大家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或者說再前期的項目啟動會議開的不成功導致,沒有在啟動會上給大家一定的壓力和動力。希望對你有幫助。本人從事項目管理五年時間,目前從事個人創業。


還有一定的惰性,其強度也決定了開始一件的快慢


因為人人都有拖延症.手機端.就不詳述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兩個人對視久了就會笑?
眼睛能看到靜止的東西是因為眼睛在動嗎?
同是戰爭片,《董存瑞》和《拯救大兵瑞恩》的價值觀相反嗎?
怎樣維持高質量的婚姻?
喜歡SM的心理是怎麼樣的?

TAG:心理學 | 拖延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