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蔬菜水果之類的農產品在產地都很便宜,到了城市卻貴很多?

常常聽說水果在農村幾分幾毛一斤,到了城市裡就幾塊了。兩地之差,排除經銷商的利潤、物流和倉儲成本,還涉及哪些因素?
(謝謝回答^ ^)

PS:如果事情起因於暴利,那麼為什麼沒有組織將產地的農產直接運到城裡販賣,並消除兩者之差?


謝邀。類似問題,我已經有過好幾次回答。有關情況,我進行過跟蹤調查並認真思考過。樂意再答。

可以說,這是一個當今最讓人困惑,大家議論紛紛,媒體也愛報道,而又總不得要領的問題。各種說法,孤立起來看,都有道理,但相互一印證一深究,就不太對了。因此各地採取的措施,也難完全對症。

為有利於看清這個問題,現在我只說蔬菜供給營銷的常態,至於自然災害或信息不靈出現的問題,屬特例,就不說了,水果的問題有一定相似性,這裡也不說了。

在我所在的這個省,我跟蹤的結果是:菜從地頭到城市最後一道環節攤販手上,一般要經過8個環節。前面的7個環節,每斤菜加價多在幾分錢,涉及200公里運距的運輸,加價也就0.1元。假定一斤菜從城市批發市場出來是1元錢,到了攤販手上,通常會加價一倍左右。假定你從菜攤手上,花2元買了一斤菜,其中有40%到60%,屬菜攤加價。至於什麼衛生費、攤位費、損耗等,在加價中占的比例很小,在加價中通常不會超過10%,即如加價1元,所含不會超過0.1元。下面,我簡要說一下環節

農民地頭菜價,如每斤0.3元,一季產量萬斤,銷售收入3000元。一畝地一年可種三季菜,或菜稻菜,夾一季糧。種菜比種糧辛苦,投入也大,但收入也好,按一季扣除1000元的成本算,一畝地一年凈收入5000元,屬一般水平。

菜集中到縣營銷大戶手上,有地頭菜商收購,人工分揀、清理裝箱上車等幾道環節,營銷大戶出手時,每斤如加價0.20元,其中0.17元,支付給了地頭商、分棟清理人員和裝車人員,自己年平均下來,每斤能掙3分錢就不錯了。現按日經銷量20噸計,每天收入有1200元。由於菜有收季,在一個蔬菜基地縣,一年能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收菜就不錯了。按有100餘天收菜算,年凈收入有10多萬元。

200公里長途運銷戶,上高速路,每車裝20噸,每斤加價0.10元出手,每車毛收入4000元。扣除油耗、車輛投資回收(綠色通道,免費過收費站)等,凈收入有2000元算不錯的,但這是單程跑下來最理想的狀況,全年收入理論上算賬看起來是72萬元,實際上遠遠達不到。許多車裝不了20噸,單面放空還不在其內。運往批發市場,經常的情況是,批發市場有了大量的同類菜,競相殺價,或者根本不要,虧損甚至倒掉亂倒被罰款的事也有。因被殺價補虧、菜沒人要爛掉,而且不可能天天有菜運,天天運,人也受不了,一個租車的運銷戶,年收入幾萬到10多萬元不等。

城市大蔬菜批發市場,是第一道批發。這一道環節,如果有資金,租用的場地好,吞吐量大,比如達到四五十噸,每斤只需加價幾分錢,一年掙個十多萬元甚至幾十萬元,都有可能。

城市第二次批發。小批發商從大批發市場購進菜,通常在凌晨4時至6時間,總之是天亮之前(和城市管理有關),在城市多點分散集中,附近農貿市場的攤販,或開或騎三輪或拉板車,到這裡批購,這道環節的加價,通常每斤也只有幾分錢。

到了菜攤手上的出手價,加價便是幾角甚至1元以上。請不要罵菜攤主,這裡面有不得不如此的道理。在他們之前,是大批量,每斤掙得極少,批量起來收益就大了。而菜攤日能售菜200斤就不錯了,每斤就算加價1元,是200元,扣除攤位費、損耗等,月凈收入,也就四五千元,有時還不到。我是和他們中的一些人反覆算過這個賬的。他們中不少是下崗工人或在其他方面就業有困難人員,這個錢,往往要用於養活他們一家人,而且往往要一家人為此操勞,丈夫不論嚴寒酷暑,每天凌晨四時出去批購,然後妻子守攤。唯一可以說道一下的是,他們的工作時間,很不飽滿。上午10時後,過了消費者的購菜高峰,攤主們就是在那裡閑聊,有興趣的知友,可以上午10時後或下午進菜場看看,購菜的很少。

上述流程算賬情況,只是一個八九不離十的概述。

是的,菜價高,是流通環節的原因,可是有誰認真去分析過流通環節中的問題。請問,這種完全在市場發育中形成的環節,究竟有哪一個是可以精減的。是的,道道環節在加價,但最大是最後一道環節。菜攤們,要守住這個加價水平,是要守住他們的飯碗。如果某一個時點,菜多了,他們不會多批購,銷售常量每天200斤,多批購出不了手,時鮮菜,很快就會爛掉,是自己的損失。進價賤點,也不會輕易降價,可以從進銷價差中多掙點,進價貴了,適當加點價。這甚至成了行規,誰也不願也不敢主動降價,這意味著是大家同時也是自己的損失。這就是為什麼城市菜價總在一個高點浮動的根本原因。

豬肉的銷售,也有相似道理。我所在的省,今年已發生過幾次商家搞連鎖肉店低價銷售豬肉,遭到肉攤為保飯碗群起攻之,地方政府被迫出面協調解決的事。

不少地方採取了覆蓋面很小的直銷,試圖解決一下,無濟於事。倒是有少數超市,做出了榜樣。他們辟出一小塊區域銷菜,每天銷量數千乃至上萬斤,一個人過秤,一個人管理,菜價確實便宜了不少,說是要配合政府降低菜價的工作,配合當然是配合了,但因量大,首先是掙了錢了。

所以城市菜價高,我認為主要是一個菜攤菜價終端價格控制現象。而這種控制得以形成,主要體現為一種城市病,是管出來的,同時也是城市化進程過快中發生的。還有就是通貨膨脹,菜攤主們養活自己的成本,在不斷增加,只好加價了。

農貿市場,不少城市現在大體是按0.5公里至1公里的服務半徑設置。一個上百萬人口的城市,估計菜攤就有數千上萬之眾。他們以個體的一兩百斤的銷售量,守著養活自己的底線,你就不得不付出高菜價了。這也是有硬道理的,這個道理就是:當著攤販掙錢多一點時,就必然會有攤販增加,當著攤販掙錢少時,就必然會有人退出。所以城市中現有的菜攤量,基本上是一個在既定條件下,市場綜合作用的結果。

其所以還說是管出來的,我們不妨設想一下,當著某一個時點,農村菜多菜賤銷不出時,讓農民直接進城銷,農貿市場的高菜價頃刻就瓦解了,或者讓運銷戶在農村配菜,直接拉到農貿市場門口銷,高菜價也會頃刻瓦解。當然,城市管理也亂了,這是不可取的。既然如此,哪怕農村的菜多時賤到幾分錢一斤,甚至白送,也沒人要,就可以理解了。

今年7月2日,媒體報道了一「官二代」賣菜的故事。此人乃一大學畢業生,放著上萬月薪不幹,卻租了一塊40平米的場地,干起了銷菜的營生。一天銷菜1000斤至3000斤不等,他的銷價總比人家低(他是怎麼被其他菜攤容忍的,媒體沒說)。我算了一下,即使每斤只凈掙0.5元,年凈收益也在18萬至54萬之間,他那雙慧眼,是看清了其間的奧妙的。

據媒體報道,有專家說,在國外,一個城市菜的總銷量,有80%是通過超市出去的。看來,在發育得比較好的國外城市,這個問題也是解決了的。

關於菜的銷售和菜價問題,確實複雜,我這裡只能就最一般的常態,說說看法。有沒有辦法解決?我認為是有的,城市規劃、管理、菜場設置都得變,這確實有點麻煩,因為模式已經形成了。打破這一模式的根本點在於,減攤擴點增量,即減少攤販,增加有場地的銷售點(包括超市),讓終端銷售人員,人均銷菜量上到上千斤,菜價的波動仍然會有,各道環節的加價現象也會有,但最後一道環節畸高的加價現象會消失,因為點多了,你要高價,我就到另外的點去買,因為你的量上去了,每斤少掙點,但總的收入會增加。這樣的形式,還會有利於掌握供求信息和城鄉信息溝通,有利於農民組織生產。對於城市管理者來說,這是傷筋動骨的事,會有許多連帶問題要處理。比如多出來的菜販,你得考慮安排出路就是了。

有的知友在評論中提出了一些問題,我在評論中回答了一下。現在複製如下,供各位參考。


1、大城市裡的農貿市場,就是指自由交易菜、肉、禽等的專門場所。在城市規劃中,普遍也使用這個說法。傳統的目前仍在大量使用的是,搭出很大的如上千平米甚至幾千平米的棚架,裡面設若干攤位,市民就到這裡購菜等。現在有些地方在改,如農改超,連鎖門點、街市等。農村交易農產品的地方,也叫農貿市場。

2、關於攤位費,近日我又去了解了一下。提供貴陽一個客流大,收費在中上水平的農貿市場的最新情況:這個市場有菜攤、肉攤等攤位200多個,還有門點100多家。攤位費加綜合管理費每月430元,其中攤位費300餘元。攤位費是租金。管理費是衛生費、市場管理人員、市場維修等方面的費用。加上月水電費,共計500來元。

3、農貿市場不收工商管理費,蔬菜銷售不征增值稅。經銷戶月營業額在2萬元以下的,依照有關許可權規定,各地普遍按不征營業稅執行。

4、攤位租管費,規範的說法是攤位平米租管費。上述市場攤位大體是2平米。平米租管費是250元左右,如只講攤位租費是150多元。

5、我在評論中所說的攤位費加上其他費是100多元,是前幾年平米攤位租管費的情況。當時由於菜價高,市裡要求減少收費,執行了短暫的時間,就執行不下去了。這中間還發生過一些事,市場開辦者要增加收費,菜攤罷市,上述農貿市場中上水平的租管費,是雙方加上有關管理部門協調,幾經平衡的結果。

6、貴陽市的菜價水平,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算比較高的,鮮菜每斤在2元至4元間。菜攤因佔位點客流量不同銷量有區別,月凈盈利常態,在3000元至6000元之間。

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http://www.chinatax.gov.cn/n8136506/n8136593/n8137537/n8138502/8729815.html
增值稅營業稅實施細則修改,按上一鏈接實施細則規定,各地有權在幅度範圍內決定起征點:http://www.chinaacc.com/new/63_67_201110/31le2887997058.shtml
關於免徵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的通知:http://www.doc88.com/p-970391940200.html


即使都是在城市內,不同地方出售的蔬菜水果價格相差也很大。
我們學校邊上小區里直接賣的蔬菜就比菜場里擺出來的便宜,超市裡的價格又不一樣。

造成這種現象的,成本當然是其中原因之一,物流、稅收、場地、渠道的入場費,這些都是。但從成本出發,只能解釋長期內售價的下限:商家不會在長期內做虧本的生意;而無法解釋不同渠道之間的價格差異,更無法解釋成本本身的形成。

比如菜場是要收攤位費的,這自然抬高了蔬菜水果的成本。那為什麼商家願意付出這個成本?這自然是因為菜場提供的服務要麼可以降低商家在其他方面的成本,要麼可以提高出售商品的價格或銷量,使得商家最終有利可圖。在這個時候,就是價格倒過來決定成本,而非相反了。而菜場提高商品售價/銷量的原因則可能很多,比如提供一定的質量保證、售後服務,比如更穩定的顧客群體等等,甚至只是因為菜場位置好,附近小區住戶比較有錢不在乎價格。

總而言之,城市裡蔬菜水果比鄉下貴,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不可避免的成本增加,但除此之外,也可能只是因為城裡人願意付更高的價格來買蔬菜水果和附在其上的服務。


為何差價這麼大?
1、成本:除了人工成本、運輸成本、存儲成本、損耗,還有過路費、罰款、進場費等潛規則、明規則產生的費用。
2、結款方式:農戶和經紀人之間是現款,而經紀人和城裡的經銷商之間一般都有一定的賬期,所以經紀人承擔了很大的資金壓力,他要想方設法榨取足夠的利潤來支撐他的日常運作。

為何不能直供城市?
其實是可以的,只是有兩大難題
1、如果做單點供應,持續供應能力不足:如果你是農戶或者合作社,你給某超市本周供應了10噸土豆,並且能夠保證質量達標,那下周、下下周、下個月呢?能否還能持續供應同質量同規模的土豆。如果不能,超市還得另外尋找供應商,一來成本上升,二來風險不可控制。農戶可以供一天歇一天,但城市終端每天都要做生意。
2、如果做多點供應,覆蓋率和精力不足:經紀人是最有活力和積極性的一群人,他們存在的意義就在於他們能覆蓋和控制當地的農產品供應,如果沒有他們,你得自己去干他們乾的事情,他們土生土長,對當地的情況了如指掌,外地人要干這樣的事情成本會高很多。

直供城市肯定是可以做的,但主力不是「農超對接」,近幾年政府所倡導的「農超對接」並不能實際上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主要原因就是上面的兩點。永輝超市自己的生鮮就採用自己採購的方式。它的採購量很大,一邊甩了經紀人,一邊不用給城裡的批發市場支付進場費,這樣成本就很低了,能實實在在的得到好處。但是需要自己建立完整的採購體系,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投入也不小,一般的小商家是玩不起這樣的遊戲的,只能利用現有的體系來做生意。


損耗是一個很大的開銷,在國內蔬菜的運輸主要是沒有任何保鮮的運輸,按照數據統計,每年損耗在路途上的蔬菜水果量佔到了20%~30%,每年的損耗在1000億元以上(以上數據來自國家發改委2010年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雖然國內開通了很多果蔬運輸的綠色通道,但是目前國內的農業蔬菜生產基地過於集中在山東、海南等地,長距離的運輸在無保鮮的情況下造成的損耗可想而知。
蔬菜的本地生產+低成本的冷鏈物流也是有效降低菜價的郵箱方式。
當然最後一公里的攤位費之類加價比例也很大。。
解決菜價問題是個系統問題。。。多管齊下才能解決。


1、流通環節,應季蔬菜,周邊產菜區可當天運到的,溢價30%-60%。反季節蔬菜,流通距離變長,溢價50%-100%。只是大概,每一批蔬菜都會有偶爾的特殊性。當一車菜發到批發市場,突然發現本市場缺此類蔬菜時,立刻就地起價,後面的一系列鏈條跟著波動。
2、損耗:葉菜類損耗稍高,尤其嫩葉菜,例:菠菜,生菜等。包裝必須泡沫箱,泡沫箱重量全部分攤到斤重上。夏季損耗大,冷鏈配送物流成本分攤,冬天損耗小,但產菜量隨之變小,價格只漲不跌。
3、菜販子:城市一個賣菜的,一個月不掙3K以上,起早貪黑的,沒法活。1塊錢以下的菜,沒法賣了,不夠本錢和工錢,(除了根莖類的)。
4、超市:家庭主婦們精挑細選的,損耗相當大,超市不傻,羊毛出在羊身上。

整個一圈下來,收購單價基數越小的,翻得跟頭越大。基數大的,最少也要翻番。收購價5塊以上的,另當別論。


每個城市都有批發市場,你凌晨三四點去看看,問問他們就知道原因了


分析的分細緻、很客觀。
該問題的解決確實是很複雜,尤其是當打破這種模式後,必然會有大量人員丟飯碗。


關於果蔬產地和銷售地差價大的問題,在拙樸的微信群中(zpxsb10)恰好有過討論。

@風雨過後 號召大家吃蘋果。過去煙台的蘋果地頭價每斤3塊,今年卻只有5毛。遠在杭州的@小文子 回復,她那裡每斤8元,與地頭差價16倍。

拙友@南山客 說蘋果價格虛高有原因:一是物流成本高;二是流通費用高;三是進入門檻高。這些的確是推高蘋果價格的原因。

公開數據,中國社會化物流成本佔GDP約17.8%,我們整個製造業的利潤佔比都沒有這麼多,物流費用真的是高。但另一個問題是:煤炭也有物流和流通成本,價格怎麼就沒高起來?

-----------------以蘋果舉栗----------------

果農的售價,只能是蘋果本身。現有土地產權制度約束下,大規模蘋果種植相當困難。小農小戶,產量不多,沒錢建渠道,沒錢打品牌,也沒議價力,所以果農的銷售價格,只能是蘋果本身,甚至連包裝的價值都不會有。

蘋果的供給,卻相當剛性。嫁接的蘋果樹,一般三年結果。也就是說,2016年結下果,最晚也要在2013年種下因。今天的價跌,恰恰是三年前價漲的結果。三年的汗水與期待,此刻卻成了高昂的轉換成本,除非果農們含淚砍樹,否則蘋果的供給量瞬間不會降下來,價格恐怕在相當長時間內,也上不去。

任何終端價格,都是與消費者博弈的結果。說零售商只想著賣最高價,並不準確。零售商決定賣價時,一定不是邊際收益最大化的價格,而是能使他總收益最大化的價格。今早從批發市場進20斤蘋果,每斤賣價20元,只能賣5斤,總收入100元。但如果每斤賣10元,就能賣掉全部,總收入200元。零售商的定價策略,是通過與消費者的價格博弈,來找到一個銷量與價格的最佳搭配,從而使自己的總收益最大。所以我們不能輕易說零售商在賺黑心錢,他們的賣價,是由消費者定下來的。

零售商與渠道商也同樣存在價格博弈。零售商顯然是價格的第一個接受者,因為他最知道需求的價格彈性在哪裡,儘管他不會,也不需要用公式來計算價格。他會用與消費者一樣的策略,來壓榨渠道:你批發價高,我就少進一些,因為不好賣;你批發價低,我就多進一些,因為賣得多。渠道商追求的,同樣是總收益最大化,他們也需要在銷量和價格中間,找到一個平衡。所以我們不能輕易說物流商或批發商在賺黑心錢,他們不過是在既定的高成本環境下,與零售商討價還價。

小文子能接受的價格,就是零售商願意接受的最低價。@小文子買了8元一斤的蘋果,說明在這個價格上,她的需求是存在的。或許到了每斤10元,她的需求就會減少,再到每斤20元,需求就會消失。之所以說是在這個價格上的需求消失,是因為@小文子選擇的是不接受這個價格,而不是不吃蘋果。她可以再跑遠一點,比如直接去批發市場發現更低的價格。不要以為零售商不想把蘋果降到每斤7元,但前提是在這個價格上,需求量增長帶來的收益能超過價格下降帶來的損失,從而使自己的總收益最大化。也正是因為即便降到了每斤7元或者6元,銷量的增長幅度較小,他們才會把自己的價格定在每斤8元,而不是7元。批發市場為什麼價格低,不就是因為銷量更大么?

誰能做到總收益最大化下的價格最低?啰嗦這麼多,是要表達一點:賣方追求的是總收益最大,而不是價格最高。如果我們強行讓他們降價,他們會轉而選擇賣菠蘿。我們讓零售商去倒逼渠道商降價怎麼樣?渠道商大可以選擇拉煤,而不是賣蘋果。因此,既想讓產業鏈上的各方收益最大化,又要讓他們把價格降下來,最好的,恐怕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突破地域限制,讓他們的銷量更大。不僅可以在北京賣,也可以在河北賣,在上海賣,甚至在廣東賣。只要能通過銷量的擴大來最大化收益,他們就不再單純追求邊際收益的最大化。

前面談了那麼多,不過是要說,不要指責零售、渠道或者物流商們貪心,他們給出的價格,都是各方相互博弈的結果。如果哪天出了意外事件,比如毒蘋果現身,消費者會立即降低對蘋果的需求,原來的價格閃電崩塌。但拙友@南山客說得對,中國這種一批、二批,直至無數批的層層代理與分銷體制,顯然極大增加了我們的交易成本,削減了各方福利。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手段,來壓扁這個複雜的流通鏈條,讓它更簡單。

凡生產端與零售端差價過大的,都會引來電商革命。互聯網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銷售的邊界限制。只要配送跟得上,你的銷售可以遠達新疆西藏。獲取同樣的總收益,電商企業可以通過降價來不斷擴大銷量,而傳統企業卻只能在銷量既定的情況下拚命維護價格。什麼行業渠道的利潤大,什麼行業就會首先引來這些電商企業的蜂擁。為什麼中國一夜之間冒出幾千家生鮮電商與醫藥電商,原因正在於此。

一根針,頂破天。中國一夜之間,冒出了4000家生鮮電商,但盈利的不到1%,原因是選品、分揀、包裝、物流環節的損耗太大,物流成本太高。有些聰明的電商,會挑出那些流通鏈條最長,中間差價也最大的商品,只做它,做精它。所以,直接從原產地進口的澳洲牛肉,阿根廷龍蝦,泰國榴槤,千里之外坐輪船,乘飛機,過海關,經冷鏈送到高凈值人群的餐桌。而另一種生鮮電商,則在損耗最大的果蔬,如草莓,上做文章。每天向客戶發一張草莓的生長圖,成熟時再從地頭以最快的速度,把凌晨採摘的新鮮草莓,端上客戶的早餐桌。價格低於超市,少了品管壓力,降了存貨成本,篩了高端客戶,還能夠賺錢而不是燒錢。做好了這一個品類,再做下一個品類,只要能把複雜的流通環節變簡單。

有完善渠道物流的企業,更有先機。不僅互聯網人,幾乎每一個傳統的渠道商,都看到了線上線下O2O的機遇。但有了電商,一切就完美了嗎?沒有。京東的快遞一天4送,高峰期一天5送,才可把每單的物流成本降至5元。如果送的是生鮮,相信即便京東也要每單8元以上。得物流者,才可得電商之天下。全國最大的民營醫藥流通企業」九州通「,一年銷售400億。老拙參觀過它北京的物流中心,完全自動化,效率極高,但其凈利潤率也才1%。任何醫藥電商,除非你選擇與它合作,否則極難匹敵。

起碼在生鮮和醫藥上,2B遠勝於2C。我們可以在互聯網+醫藥上,複製嘀嘀打車的成功嗎?有同學斷言,不會。因為醫藥的消費頻率,遠低於打車。一般人一年需求只有2-3次,老病號自己有成熟的購買渠道。因此能送達北京大小藥店,而不是送葯到家,顯然是目前更經濟和成本最低的選擇。畢竟,40%的物流成本來自於最後100米。生鮮比醫藥消費頻率高,但價值低,高損耗,北京每單生鮮的物流與損耗成本高達40元,這樣送到家的大白菜,怎叫人吃得下?把大量人力鋪在或低頻率,或高損耗的最後一公里上,成本顯然高得不可想像。所以,我們看到了大量」**快葯「,」**到家「的舉步維艱。

規模遠勝於品牌。有些生鮮電商,產品極大眾,圖片極精緻,故事極夢幻,品相極完美,價格極高端。不為別的,不如此,覆蓋不住物流成本。不要搞錯,你的真正客戶,不是所謂「有品質的家庭」,而是「有品質家庭里的品質女人」,她們追求品質,但更追求「性價比最高的」生活品質。這些生鮮電商,其實與小區里的果蔬販沒區別:銷量既定,就用最高的價格來追求最大化總收益。但互聯網要做的,卻是用無邊界的銷量最大化,來清除落後行業的效率損失,達到所有人效用的增加。一句話,規模遠勝價格。但規模應該從哪裡開始?唯京、滬、深三地。老拙不知道還有其它哪個地方,能夠在單位區域內,用足夠的需求來攤薄每單的物流成本。

不僅是生鮮,也不僅是醫藥,互聯網還可以「+」許多行業。但老拙堅信,互聯網最應該「+」的,是那些分散的、落後的、低效的,甚至還存在極大扭曲的行業。這些行業,不用互聯網,現有的手段打不破他們。


之前我也跟題主的疑問是一樣的。為什麼地頭幾分幾毛的東西,到了城裡就好幾塊了?

去年的時候開始關注蔬菜相關的話題,並且開始從事賣菜這個行業。
干到現在還差幾個月就滿一年了。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因為家裡人也從事的原因,蔬菜行業一年的周期和各個環節卻基本上都有接觸和了解。

其實這個問題跟其他問題一樣:問為什麼之前先問問是不是。
那麼是不是真的地頭幾分幾毛的東西,到了城裡的菜攤、菜店就成了好幾塊了?
並不是。
如果真的存在暴利,那麼像如此剛需、高頻的行業怎麼可能被資本家們放過?實際上,地頭的菜價格高低就已經決定了城裡的菜攤、菜店的價格了。
舉個例子:
第一級:地頭給老百姓的價格是1.3~1.4元
第二級:蔬菜經紀人,也就是代辦,抽1.5分~2分錢,裝車費每斤2分錢左右,包裝袋合計大概也是1~3分錢。到這裡下一級的商戶成本價已經從地頭增加了5分錢左右,也就是1.35~1.45元每斤
第三級:長短途運銷戶。這一級平均都是加價1~2毛錢。因為行情變化,加價範圍大概是-1~3毛錢。超過這個範圍的一般經營超不過一年就關門了,詳細討論就是市場供需關係問題了。那麼到這裡下一級商戶的成本價又增加了2毛錢。也就是1.55~1.65元每斤
第四級:菜攤、菜店老闆。這裡因為日銷售量和損耗程度的不同,加價從2毛~1塊不等。ps:因為競爭激烈的關係,一般常見菜是不會有加價1塊的情況。
所以,即便如此到最後我們買菜的時候價格最多也只是翻了一倍,便宜一點的比如大白菜之類,最多也只是從地頭的3毛5,增加到菜攤的1塊錢。到目前為止,除了稀缺蔬菜之外,還沒有見過從地頭到菜攤加價超過2塊的蔬菜。

現在想來,之所以會想當然的認為地里幾分錢的菜到了菜店就變成幾塊錢的暴利
大概是因為蔬菜價格波動的太頻繁,而且老百姓地里種的菜一旦成熟後就急於出手,否則就會一分錢都收不回來。但一個地區的同一種菜成熟期一般只有短短半個月時間,每個農戶都要在這半個月的時間把手裡的貨變成錢,所以這一時期的菜價很低。而一旦到了成熟期後,上一時期同品種的庫存蔬菜還沒有銷售完,就會導致這一時期的菜價超級低,就是所謂的供大於求了。價格過低,那麼下一季大部分種植戶就不願種這一品種的蔬菜,如果又會導致下一期這一品種的蔬菜價格供不應求,價格超高。

然而,媒體和我們都會拿我們在供不應求時的菜價印象來對比翻倍之前的地頭菜價。所以當然會覺得這個行業真的是暴利啊!

順便說一句,蔬菜確實存在暴利——存菜。這一環節實際上是在第二級和第三級之間的,利潤確實可觀,但風險也很大。這個環節並不會對蔬菜價格影響很大,反而會起到緩衝調節的作用。


如果有興趣的話,我們可以詳細的了解下,菜價到底是由誰決定的?


主要是各種稅費的加成,說是物流的都是靠想像回答的吧,呵呵。
對了 推薦你去看財經郎眼 有一期節目 叫做《菜賤傷農》視頻封面20110510《財經郎眼》:菜賤傷農 菜貴傷民視頻


1.各環節成本:主要是中間商利潤和終端銷售的利潤。
2.市場經濟:即使是2元成本,零售商要價4元賣能出又何妨?
3.有時候在產地也不便宜。國家總想改善民生總是拿菜價開刀現行條件下最後受傷的還是農民,路子不對,怎麼不想辦法提高工資?


首先所有產品從廠家到最終消費者手裡,價格都翻了很多倍!不光是蔬菜。蔬菜作為不耐儲存的,差異化很大的商品,利潤率高於電視這類放一年也不壞的商品也正常。

~~~~~~~~~~~
但是最關鍵的區別在於:蔬菜是每天都買,每次金額不高。電視手機是一次金額很大,但不總買。
每天消費者不會去很遠的地方買菜,但是買手機電視就可以去遠處,甚至網上跨省買。
所以賣菜的菜販就是星星之火,滿街都有,量都不大。每個人都要賺錢,每層經銷商都有利潤,最後環節太多銷售價就高。
~~~~~~~~~~~
那可以不可以去掉這些環節?通過快遞,像淘寶幹掉實體店一樣,讓電商幹掉菜販子呢?困難有三:1,人們喜歡挑菜,因為蔬菜不像工業品那麼標準。2,快遞費高,保鮮更難。3,買菜的習慣是下班買完晚上吃,不是今天買完明天到。
~~~~~~~~~~~
雖然我最近孤陋寡聞,但是好像外國蔬菜產業也是超市和菜市場渠道,不是電商。歡迎大家探討。我拋磚引玉!


運雜費、裝卸費、人員的工資薪酬、合理的利潤、稅費、水電費、店面租金、包裝費等成本最終都會轉嫁給消費者


看到了這個問題我就想回答,家裡搞蔬菜批發有20多年了,玩過姜,倒過蒜,弄過蒜台,賣過土豆。其實一種蔬菜從產地到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要增加許多成本,而且大多數成本都是到了國家的腰包(當然了,高速公路有綠色通道了,成本降了一些)。就拿冬瓜為例子,這是比較大眾的菜了,相對來說價錢比較便宜,當然也有很貴的時候,現在這個季節,大多數吃的都是海南的冬瓜,比如說海南產地的冬瓜是1元錢一斤,到北京的老百姓的手裡可能就是3元5角左右(就是舉個例子,現在北京什麼價錢我也不知道,請勿較真)。中間的成本有哪些呢?你把冬瓜從地里裝到車上需要裝卸工來做,這是一筆小支出,裝上車之後,司機開車到北京,這是一筆大的支出,也就是運費。運費中包含了油費,中國油價高,這是眾所周知的,所以國家從當中賺了一筆。過收費站的時候,需要看看你那裡是不是蔬菜(綠色通道,免過路費),會用一些管子插進去,看看是蔬菜不是,或者看看有沒有其他貨物,這樣就會對蔬菜造成損傷,這無疑又是加了一點小小的成本。然後一路順利到達了北京的市場,需要過磅費,進門費,攤位費,這些都是市場的管理收的。(大多批發市場都是事業單位)還有裝卸費人工費,這又是一筆開支,也是小頭。這中間從1元能夠漲到1元8角(這一車貨最起碼要有20多噸,要不可能更過)。中間這8角錢,差不多有6角錢歸國家了。好了,到了北京的批發市場,貨主也要賺錢,就按2角錢來賺,2元錢一斤。普通老百姓買菜不可能去批發市場買,大多數還是小的農貿市場或者超市。小農貿市場也要交錢,工商,衛生,市場管理,等等一大堆亂七八糟的費用,反正大多數都跑到國家手裡了。那些小攤主也要賺錢啊,然後就加價錢,把那些收的費用加上,自己也要利潤的。畢竟是小攤主,賣的肯定沒有批發商多,所以加的價錢就不止2角錢了,加了多少誰也說不清楚,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從兩元到三元五角,中間是1.5元,這中間最少一半到了那些收費人手裡,然後那些小攤主可能最多賺了一半,有人感覺不少了啊,但是你要想清楚,一個小攤主一天能賣多少,家裡還有其他人需要養。 大概就是這樣子,回答的亂七八糟,去吃飯了~~~


流通環節吧。上海普陀區某菜場有人採用直銷方式,顧客多收益好,結果被那些個體販菜的趕走了。呵呵。


之前央視2台曾經有過跟蹤調查,和周小龍說的差不多,價格上漲主要是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包括小貨車往城裡運菜有很多困難,昂貴的攤位租金。


(1)傳統農副產品價值鏈條太長,從農戶、合作社、收購商、產地批發市場、銷地一級批發市場、銷地二級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消費者(ps:中間有些環節會重疊或增加),每一個環節都要加價銷售。(2)物流成本太高,尤其一些該城市沒有大型批發市場的城市,菜都價格就更高,比如龍岩的大型菜販子要到廈門來進貨,福建省的兩個大型一級批發市場在福州和廈門;(3)貨源渠道問題,雖然很多農村出產的蔬菜價格很便宜,但是大型批發商很多都是從壽光、海南等核心大棚產區大批量進貨。有些大型批發商有開展類似期貨的方式,與大型合作社或大農戶,鎖定未來出庫價格,多還少補。


這個問題我來說兩句。
家住農村,我們那邊一年四季都有蔬菜類的供應。我就來說道說道這其中的價格。
拿去年的菜花來說吧,我們那裡每個村都有一兩個自己的專業經銷商,他們負責從農戶手中收購,收購商到時候直接從他們手中拿貨。農戶賣的價格是0.6元,經銷商每斤加價5分錢,收購商來了之後就直接拿貨。
哥哥是做短途蔬菜批發的,從家裡拿到貨的價格為0.65元,到了批發市場,對外售價是:1.4----1.1元,這個具體價格是要看當天的行情的,有的老客戶來了也要給點優惠。
批發點距離我家70KM,過路費:30元/車,菜市場進門費:90元/車,攤位費:3000¥/月,還有其他的費用(管理費、衛生費、防疫等亂七八糟的東西),在運輸過程中會有5%的損耗(包括:重量、壓壞、腐爛等)。
批發過程中,收購商會來拿貨,他們最後賣出的價格是多少我不得而知,等收購商將蔬菜拉到銷售地後,進行分銷,到了第一級菜販子手中,一般每斤加價0.1-0.2元,之後二級菜販子進行分銷,部分區域的二級菜販子已經是終端銷售者了,若為終端銷售者,每斤的加價不會少於0.4元,不然就不划算了。
基本就是這樣的。但是當地也有直接從經銷商手中拿貨的大的收購商,他們聯合起來,進行點對點的直接供應,利潤就會很大。


為什麼不從科學技術手段著手,改造農產品本身,使其耐儲存,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壟斷!有時候本地果蔬上市,市場價格並未有何變化,為什麼?有次行車路過產大棚桃的地方,想買一些,被農戶告知不敢賣,方圓多少公里之內都被某黑社會包了,只能賣給他,但不會少給錢。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中國民間某些團體的財力和勢力幾近發展到可以壟斷特定區域的貨源了


推薦閱讀:

中國常駐人口 1000 萬以上的超大城市,如果停電一周會出現怎樣的災難?
上海有什麼好?
為什麼不能從海水中提取淡水解決大城市(如北京)的水資源稀缺問題呢?而一定要南水北調,是因為成本太高嗎?
城市在什麼情況下選擇建人行天橋?什麼情況下建地下通道?

TAG:城市 | 經濟學 | 農業 | 貿易 | 物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