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訓練自己擁有像福爾摩斯一樣的觀察力?

比如一眼就看出別人是從事什麼工作的?

想了解如何通過訓練提高觀察力,請移步怎樣通過後天訓練敏銳的提高觀察力?(像偵探福爾摩斯那樣)有什麼方法和技巧?


(2013/10/25 updated)
人類的觀察力本身,我相信可以訓練,也可以得到迅速的提高。
邏輯思維和推理的技能,一樣可以訓練和培養,也可以有大幅的提高。

但很遺憾,我以為光是提高觀察力和培養邏輯思維和推理習慣,並不足以提高推理的效率和準確程度,達到福爾摩斯的程度,可能一輩子也做不到

我幼年時就以福爾摩斯為偶像,也有過」變成一個福爾摩斯吧「這種想法,很多年後才發現這是不可能的,無論我如何努力——因為我根本沒法積攢出所需要的知識儲備
現實中做一名福爾摩斯的難度是:你需要驚人的知識儲備和檢索能力,事實上必須要成為一本自行式圖書館或者一個具有天文數字存量的大數字儲存媒體才行。

也就是說想做到如原文那種見微知著,洞若觀火的演繹式觀察不是不可能,但難點是你的Database夠不夠大,而不是有沒有足夠多的檢索條件

我來個現實的例子:您現在看到一位路邊的行人,恰好您也有有充分的時間觀察他/她,那麼在充分的時間內,您能觀察到哪些信息,又需要怎樣的知識儲備來分析出結果呢:

1,他/她的衣著打扮包括飾品:您可以快速而準確地分析出他的衣著鞋帽的品牌,質地,產地,價格嗎?您可以分辨出眼鏡,首飾,提包的同樣信息嗎?從這些東西的新舊程度,磨損和使用痕迹上,您又能推斷出什麼呢?
2,他/她拿起手機和人通話了:您可以準確分辨出手機的型號產地出產時間價格嗎?您能從他的口音中推斷出他的成長地點和環境嗎?您能從他的措詞和語氣推斷出他的受教育程度嗎?您能從神態和語調中推斷出通話對象和觀察對象之間的關係嗎?
3,他/她在通話中(您並非有意竊聽):提到了他馬上要去的地方,那個地方距離本地有多遠,他會選擇怎樣的交通方式呢?這個時間去這個地方,這個地點有什麼著名的辦公、用餐、娛樂、或者居住場所呢?這些場所代表怎樣的消費觀念和社交環境呢?
4,他/他的鞋子上沾有一些乾燥的泥巴:您能據顏色分辨出這是來自什麼地方的泥土嗎?這代表著最近這幾天中天氣變化的時候他曾經到過什麼地方嗎?
5,他/她的氣色也許不太好,體型或者肢體有些不正常的樣子:您可以根據種種蛛絲馬跡推斷出他曾患/正在患有什麼樣的急慢性病嗎?病因是什麼?和遺傳史有什麼關係嗎?還是這些不正常可能來自後天的外傷或者長期從事某種工作的習慣造成?可能是因為什麼原因造成的?
6,他/她掏出香煙和打火機了:您能分辨香煙的類型品牌產地價格嗎,打火機呢?吸煙的方式,手型,點煙的方法能看出什麼呢?
7,他/她的隨身包中露出了一份文字材料(您並非有意窺探):您能從看到的隻言片語中(含有某些特定術語)分析出這份文檔的性質,內容,類型嗎?相應的工作領域是怎樣的?這個領域的人應該有怎樣的工作習慣和共同特徵呢?

如果自問的結果令人沮喪,但這不能歸咎為您的觀察力貧弱無法注意到足夠的信息,而往往是即使注意到一些有信息價值的細節之後,也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支撐分析出一個有意義的結果,更不用說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了。
然而除了手機——你也可以把它換成懷錶鼻煙壺或者手杖禮帽——如果出現在小說或者電影電視中,毫無疑問注意到這些信息的福爾摩斯先生都能給您一個滿意的而合理的演繹結果,而且一定符合實際情況。

福爾摩斯能做到的原因,正是他在看到了別人也能看到的信息後,在其知識儲備中進行了相應的檢索,並且每一條信息都檢索出了相應的,可靠的和完善的答案備選,並通過演繹推理從而完成得到結論的過程,實際上我並不懷疑在信息完善,推理方式合理的情況下,這都是可以做到的。

以血字研究中福華首次見面,因為象皮病而看出華生曾駐印度的例子而言,這一點可能在當時情況下,有相當專業的醫學知識的人也未必做得到;而到現代,醫學知識細分程度更高的今天,可能只有皮膚病專業的醫生才有相關知識儲備了。諸如此類的例子,在原著中比比皆是。
而一個普通人,積累其中任何一項專業知識,都需要可能數以年記的時間,同時積累這些大幅跨專業方面的知識,所需的時間自然也就成倍增加了,而且不是走馬觀花式的單純信息記憶,是需要比較深入紮實的學識基礎。

如果我們排除「每次都只是剛巧知道一個領域中的這一個知識點」的低概率,那麼就意味著,福爾摩斯看到的每條有價值的信息,他也都備有相應的知識庫——這就意味著驚人到了不可思議的知識儲備量了。

順便一說,在全文開頭,柯南道爾爵士就托華生之口,對」福爾摩斯的知識範疇「做個一個概括,這個概括看起來只是」哇,這傢伙有點厲害「,而且加上諸如」這傢伙連地球圍著太陽轉都不知道「的笑料,給人造成一種福爾摩斯也只是個比較聰明的普通人嘛的錯覺。
是的,你想想如果開頭我們就不得不說福爾摩斯其實是個全知的賢者,豈不是立刻讓這個角色和整個著作的價值大幅降低。但實際上縱觀全文,我們實際上發現何止和偵探相關的所有科學範疇,就算是在文學底蘊方面,夏洛克先生也遠高於平均水準。

所以我發現,要成為一個福爾摩斯,我的畢生都拿來增加相關的知識儲備大概時間也不夠用——更正一下是絕對不可能夠用——現代社會的知識總量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長,其覆蓋面和深度恐怕已經是福爾摩斯先生所處的19世紀工業革命初期的幾百倍了。
更不用說,在今天,知識和信息的成長已經達到驚人的總量和擴充速度了。舉例來說,我就沒見過一個人可以誇稱自己認得所有的手機,假設即使有人做到了,可這個世界上每天會增加多少新的手機型號呢,光是更新這些信息可能就是件很吃力的事情了吧。


比如你可能無法想像這樣一個場景:
「您今天白天是從約克郡來的吧?「福爾摩斯淡淡地說。
」這,您怎麼會知道?「那位女士顯然有些詫異。
」您手腕上露出的輕微蕁麻疹顯示出您有些過敏癥狀,而最近約克郡正是蒿屬花粉四散的日子,這難道不是顯而易見的嗎「福爾摩斯放下茶杯,交叉起十指,目光炯炯地直視對方。
女士害羞地縮了一下手腕:「是,是的福爾摩斯先生,我有些過敏,但不是因為花粉,是昨天晚上吃的龍蝦」
福爾摩斯似乎根本沒有受到影響,他伸出手指抵住額頭:「那麼女士,您的丈夫一定很愛您」
女士的臉紅了,低下了頭:"您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這款鞋子是當今巴黎最新的名牌款式,而且是限量的,價格可是不菲,是丈夫給您的禮物吧「
」哦福爾摩斯先生,這是我在中國福州的嬸嬸寄來的,是她們工廠出產的「
如果你的知識儲備在任何一個方面是這麼個半調子,那麼這就是必然出現的結果。


即使我相信福爾摩斯有創作原型——約瑟夫貝爾先生,但以文學作品中表現出的情況來看,也是經過高度濃縮和提煉的,已經升華到了超越常人

的藝術形象了。普通人實在無法想像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達到超乎其學習能力*學習時間很多倍的知識儲備。

所以,我相信邏輯推理可以得出很多表面信息以下的內容,是的,上面的信息如果藉助一些其他方式,比如互聯網進行檢索,可以很快得到一些進一步的信息,但這不是一眼看出的本意,除非你用這種方式作弊:


TED10-TED入門_Pattie Maes 演示「第六感」

所以,無法成為福爾摩斯的關鍵,不是一般人的觀察力或者推理力無法達到標準,而是一般人不太可能具有這個程度的知識儲備,不知道您怎麼認為,華生?


僅談對職業的識別。我在工作中打交道的行業比較多,相對有經驗。

根據我的體會,一個行業中只有小部分精英才容易被其他人看出身份,一是其具有強烈的職業自豪感,願意顯露或談論自己的職業;二是被自己的職業強力地塑造,養成了很多職業習慣,也就是通常說的「有范」。

而其他大部分人,就算他站在你面前,直接告訴你是干某個職業的,你可能也想像不出來他的工作狀態,甚至不相信:啊,這樣的也能當律師(醫生、設計師……)?!

了解各個行業的職業習慣(包括常使用的術語、品牌),可能會有助於識別職業,但效果非常有限。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有的根本不像鳥。


結合一樓@郭奇 的回答,我想說題主What you need is Google Glass。


推理大致分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和 合情推理(plausible reasoning)兩類,演繹推理要求很嚴格,其推理結果必然為真;
主要是以下的三段論格式:


任一個複雜的嚴格論證可以拆解成一串以上格式的論證

演繹推理很有用,但是絕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得不到(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信息來完成以上推理;更常用的是合情推理(plausible reasoning):弱化的三段論

合情推理(plausible reasoning)從不完善的條件得出有用的結論;是人類思維的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我們日常中絕大部分推理是合情推理,即使是純數學家也不例外。
合情推理就是在猜,猜的是在給定條件下某種情況可能性更高。福爾摩斯的推理基本上屬於合情推理(plausible reasoning)。 現實永遠比你想像得要複雜,比較明顯的事情還算靠譜,隱晦的事情(現象)合情推理的結果就不能太當真,需要進一步求證。

現實生活中合情推理的難點主要在於:
1 現象的確認 (A is true? B is true?)
2 推理的目標是什麼? (已知A不知道對應的B,已知B不知道對應的A)
3 A與B是否有相關關係 (if A is true, then B becomes more plausible中的then
有時候現象(線索 A,B)比較明顯,有時候卻並不明顯;
只觀察到一些現象,卻沒什麼想法(猜測)也是沒用的;
確認兩個現象之間有相關關係並不都是容易的,生活中不可能像寫論文那樣做很多實驗研究,很多只能是憑經驗的猜

比如說人類活動(主要是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氣溫上升這個說法,我從前覺得這是非常明顯的事,後來了解多了才知道不簡單。
全球氣溫上升並不是明顯的現象,也不容易驗證,至少需要全球上百年的氣溫統計數據;人類活動與全球氣溫變化是否有關係目前科學家還爭論的很厲害


以下是我不認同的三類提高推理的方法(不現實;準確性低;容易誤入歧途):
一.細緻入微的觀察;海量知識;
二.據說lie to me中那種判斷別人微表情的技術很科學,但是一般人最好別瞎學,搞得不好適得其反
三.心理學不是用來搞厚黑的,那種想通過心理學預測,控制別人思維的想法太危險

關於一多說點,不光不現實,常常還是不利的。 1 細緻入微的觀察不現實,人眼不是顯微鏡;2 細節不等於有用信息,更多的是干擾信息; 3 一個人只能集中精神在一處, 過多關注細節會失去對宏觀環境的注意,見下面視頻(數視頻中籃球傳遞次數);
視頻封面selective attention test - YouTube視頻

關於生活中推理的幾個注意問題:
1不是所有事都有必要去推理:
推理出別人的職業那又能怎麼樣?想知道的可以直接問。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2過度推理的問題:
不能為了推理而推理,不能為了判斷而判斷,人力(智力,精力,資源,信息)有限,有些事情就是無法推理無法下判斷。 看看網上電視上各種專家對股票的分析,都是有理有據的?

3不要輕易下判斷:
現實很複雜,各種可能性都可能有,各種巧合各種干擾信息都可能有。 比如在宿舍里某個東西掉了,要是輕易判斷是宿舍里某個人拿的,那你一定能找到很多所謂的「線索」。

4不要不判斷:
涉及到自身利益的事情,人性傾向於找對自己有利的「線索」。 人家女孩子明明很清楚地拒絕了你,但似乎她的一眸一笑,一言一行都在暗示著什麼,結果這種拒絕常常反被曲解成女孩子的考驗,何其誤人? 這種曲解也可能是正解,但是是非常少見的,這時候最好還是冷靜點,要是怕遺憾,多試探幾次。


下面是我認為的可以學習的,在生活中也很有用處的方法:
先看一個實例。以下內容來自網路,邏輯上說得通,
準確性無法考證

日本記者是怎麼成為鄧小平去世報道第一人的!
  在全世界範圍內最先報道鄧小平去世的新聞並非是新華社。而是來自日本朝日新聞社的加藤千洋。當時,加藤先生為朝日新聞社中國總局的首席記者,同時也是鄧小平研究專家。朝日新聞的中國總局不僅負責對中國問題的報道,還負責對蒙古等中國周邊國家的報道任務,加藤每次離開北京到這些地方出差,隨身都帶有整套有關鄧小平的資料,以防突兀之變。

  自1996年12月,鄧小平同志因身體不適住進解放軍301醫院起,小平同志的健康問題一直就是世界媒體關注的焦點。1997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們接到通報說小平同志病情穩定,不會有什麼大事,大家有事可以去辦了。於是,總理李鵬去了遼寧,政協主席李瑞環去了海南,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去了江蘇和上海,副總理朱鎔基去了重慶,常委胡錦濤也按計划出訪南美三國。進入2月,人們敏感地注意到,那些已經出京的領導人,全都縮短行程,匆匆趕回京城。「鄧小平同志快不行了,中央高層幹部都要呆在北京」這樣的消息就在坊間流傳開來。而這當然也引起了加藤千洋的特別關注。

  2月18日,國務院一個新聞發布會,當時的發言人叫唐國強,時任國務院外交司副司長。在發布會上,唐國強介紹小平同志到目前為止身體健康。敏銳的加藤馬上意識到,突然聲明小平同志的健康問題,必定說明小平同志的健康出了大問題,於是,他馬上讓助手調出唐國強此前新聞發布會的眾多音頻進行對比,尋找破綻,結果沒發現有何異樣,於是又調出眾多的視頻進行比對,發現,此次唐國強在說小平同志健康的話時目光遊離,沒有正對記者。加藤由此推斷,唐國強在說謊——說謊的人會下意識地轉移視線。

  抓到這細節後,加藤馬上打電話給北京機場的線人,詢問北京機場今天有沒有異常情況,線人說,北京機場今天的確與往日不一樣,有眾多的專機進入北京。於是,加藤馬上驅車前往機場,然後跟隨在一車隊後面一直來到解放軍301醫院,發現平日進出自由的醫院大門早已經戒備森嚴。於是,加藤又想,如果鄧小平健康出現重大問題,他的家必定有反應,於是他又驅車前往小平同志的住所,一路上,他發現北京長安街的交通隊突然加崗,而小平先生住宅附近也實現了戒嚴;於是他又回到了301醫院門口,進行守候。

  2 月19日晚上9點13分左右,加藤發現醫院大門突然打開,全體政治局常委集體離開醫院,前往人民大會堂。加藤估算了一下,從小平同志的病房到大門大約有五分鐘左右的行程,於是,他打電話給國務院辦公廳,說:聽說鄧小平先生去世,我謹代表朝日新聞社以及我本人,致以最真切的哀悼。國務院辦公廳的人員一愣後,加藤又說,小平同志去世的確切消息是否是2月19日的21時8分?辦公廳人員一邊驚詫於日本記者的消息靈通,一邊進行了確認。

  之後,一個越洋電話撥通,鄧小平同志去世的消息,首先通過日本朝日新聞社傳遍了世界各地,而新華社關於小平同志去世消息的播報則發生在一個小時之後。

這個例子中加藤敏銳的抓住了常委們匆匆回京,國務院新聞發布會的異樣,大膽猜想,緊接著(關鍵)去301醫院前觀察(進一步驗證猜想),最後打電話確認(確認消息)。

好的推理能力包含以下一些基本要素(針對合情推理的難點):
敏銳性:信息太多,太噪雜,能敏銳地抓住關鍵線索就夠了
關鍵的線索的特點:1與推理目標強相關(A,B強相關);2比較少見(不合常理)
有時候推理目標並不明確,比較少見(不合常理)總是值得關注的
良好的聯想想像能力:
一個事件往往涉及很多其他的事件,把所有關鍵信息都聯繫起來考慮,滿足孤立線索的可能性太多,一個合理的信息鏈能大大減小不確定性。如果猜想與所有線索都吻合的很好,那可能性就挺大了;如果與幾條吻合不好,就要全面的反思下了
進一步驗證(搜集更多的線索,改變或改進以前的猜想):
驗證猜想,發掘更多的線索;在構建合理信息鏈時,一些中間環節(線索)是自己猜想的(虛擬線索),要進一步驗證來評估整個推理的質量

當然良好的記憶力;知識儲備是以上三點的基礎。


我曾經也思考過如何寫偵探小說,發現寫偵探小說的思維過程與讀偵探小說的過程是相反的
如果我是編劇,會這樣構思一個偵探故事:
1設計(想像)一個很巧妙的殺人方法(兇手的不在場證明) ——&> 2 挑出一些細節(不合理,少見)做線索 ——&> 3 按層次布置線索出現的時機;明顯簡單的線索先出現;隱蔽的線索後出現;先出現的線索指引後出現的線索 ——&> 4 按照線索層次填充人物,事件,交代背景信息(把線索融入人物,背景,破案過程中)
當然除了真實線索外,還會依據情節設計干擾信息,製造許多嫌疑犯

讀者看偵探故事的順序與構思過程相反:
先看到人物,背景;發生命案 ——&> 隨著破案過程,看到各種線索和干擾信息,由這些進一步慢慢暴露出更多線索(離奇的地方) ;逐漸否定干擾信息 ——&> 名偵探綜合各種信息,天才般的猜到了兇手的手法
這裡偵探通過敏銳的洞察力和良好知識儲備抓住了那些線索,良好的記憶力和聯想想像能力幫助他構造了一個最有可能情形,破案過程中不斷驗證自己的想法


需要訓練你已經輸了
人家可是狂熱於其中啊。


從個人的角度上看,其實柯南·道爾已經在福爾摩斯探案系列的開頭已經做好了相關地說明:

一個邏輯學家不需親眼見到或者聽說過大西洋或尼加拉契布,他能從一滴水上推測出它有可能存在,所以整個生活就是一條巨大的鏈條,只要見到其中的一環,整個鏈條的情況就可推想出來了。推斷和分析的科學也象其他技藝一樣,只有經過長期和耐心的鑽研才能掌握;人們雖然盡其畢生精力,也未必能夠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初學的人,在著手研究極其困難的有關事物的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問題以前,不妨先從掌握較淺顯的問題入手。比如遇到了一個人,一起之間就要辨識出這人的歷史和職業。這樣的鍛煉,看起來好象幼稚無聊,但是,它卻能夠使一個人的觀察能力變得敏銳起來,並且教導人們:應該從哪裡觀察,應該觀察些什麼。一個人的手指甲、衣袖、靴子和褲子的膝蓋部分,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繭子、表情、襯衣袖口等等,不論從以上所說的哪一點,都能明白地顯露出他的職業來。如果把這些情形聯繫起來,還不能使案件的調查人恍然領悟,那幾乎是難以想像的事了。

——《血字的研究》


從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能給予我們鍛煉以上思維的能力,前提是先從「簡單」的入手

一個人腳步聲(就我所能聽到的)經過附近,按照個人的經驗能理清一些信息:

1、根據雙耳效應,我會先辨別它是從我的(前後上下左右、東西南北、平面坐標等方式都無所謂,只要能表達清楚就可以)哪個方向傳來的;它是離我越來遠近,還是離我越來越遠(多普勒效應、紅移?感覺原理差不多);按照當前環境(在此,時間和戶外的溫度是有些影響的),憑耳朵對該聲音(頻率、聲強、音色)的敏感特性是可以推斷出聲源距離。

2、此人的步伐有些悶重(不是皮鞋的聲音&<皮鞋硬底材料導致其聲音很清脆&>,也不是平板鞋&<平板鞋的橡膠材料讓其聲音很踏實&>的聲音,也不是棉拖鞋的聲音&<沒有明顯的拖沓聲和頓音,自己穿雙鞋試試是怎麼走路和爬樓梯的&>,更像是運動鞋的聲音),不會是小孩,也不是個有腿疾的人,很可能是個中年人(平日的對周圍行人行走方式的「看」與「聽」的結合——正常成人走路是怎麼樣子的,為什麼會發出這種聲音,這種聲音的產生需要什麼樣的條件&<鞋的因素、行走姿勢的因素,左腳殘疾會造成怎麼樣的行走姿勢、節律如何、主要受力點在哪個地方——這種優勢腳的偏向穩態會對鞋底造成什麼樣的磨損……只要你有足夠多的條理和聯想都能作出不少的判斷,訓練得越多,反應速度會提高——到了相當熟練的時候也就是一眼或者一耳的事情&>);但是很奇怪,腳步聲不像是踩在實地上的聲音,有些微弱的迴響(一、他(她)可能用很大的力氣在爬樓;二、該樓層的樓板很薄,加上相對空間較大所造成的混響;三、這種薄的樓板的建築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社區建設比較多見——這棟樓層使用有效年限是……抗震指數是……翻修過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3、上樓的過程有個2s左右的停頓(一、可能在換樓梯;二、可能在喘氣&<心血管疾病?&>;三、遇到障礙?……;猜想太多是一種禁忌,「沒有掌握全部證據之前,先作出假設來,這是絕大的錯誤。那樣就會使判斷產生誤差。」,學會把各種因素有效地聯繫起來假設,再進一步排除假設,是一種相當有效的訓練手段。)

4.……


他解釋道:「你要知道,我認為人的腦子本來象一間空空的小閣樓,應該有選擇地把一些傢具裝進去。只有傻瓜才會把他碰到的各種各樣的破爛雜碎一古腦兒裝進去。這樣一來,那些對他有用的知識反而被擠了出來;或者,最多不過是和許多其他的東西摻雜在一起。因此,在取用的時候也就感到困難了。所以一個會工作的人,在他選擇要把一些東西裝進他的那間小閣樓似的頭腦中去的時候,他確實是非常仔細小心的。除了工作中有用的工具以外,他什麼也不帶進去,而這些工具又樣樣具備,有條有理。如果認為這間小閣樓的牆壁富有彈性,可以任意伸縮,那就錯了。請相信我的話,總有一天,當你增加新知識的時候,你就會把以前所熟習的東西忘了。所以最要緊的是,不要讓一些無用的知識把有用的擠出去。

——《血字的研究》


這段經典的描述在信息收集及記憶層面給我了很大的啟發,加上華生所推測福爾摩斯的學識範圍:

1.文學知識——無

2.哲學知識——無

3.天文學知識——無

4.政治學知識——淺薄

5.植物學知識——不全面,但對於莨蓿製劑和鴉片卻知之甚詳。對毒劑有一般的了解,而對於實用園藝學卻一無所知。

6.地質學知識——偏於實用,但也有限。但他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土質。他在散步回來的後曾把濺在他的褲子上的泥點給我看,並且能根據泥點的顏色和堅實程度說明是在倫敦什麼地方濺上的。

7.化學知識——精深。

8.解剖學知識——準確,但無系統。

9.驚險文學——很廣博,他似乎對近一世紀中發生的一切恐怖事件都深知底細。

10.提琴拉得很好。

11.善使棍棒,也警語刀劍拳術。

12.關於英國法律方面,他具有充分實用的知識。


不難發現,福爾摩斯雖非全才,但跟他的「工作」有關的才能(天才這種BUG屬性暫不在討論範圍)他的確是不俗的,也可知,他不會在日食和月相上花費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弄清楚某位作家的文筆、用詞、句法習慣,更沒有必要去記清楚某個名牌的子品牌的款式是什麼時候出的,面料的成分&<光是面料的基礎知識可就多了,天然面料——植物纖維、動物纖維、礦物纖維……,非天然——再生纖維、合成纖維、無機纖維……每個子選項下還有十幾個亞子選項,每個亞子選項下又包含多個次子選項&>或是產地,支數和針數。

簡而言之,這些信息或數據對判斷確實有影響,但畢竟不影響主要的工作——這就意味著你可以藉助或者參考它但不能依賴它作出判斷。如果僅僅是局限於信息的檢索,我們也很可能變成一台計算機或存儲器(根據查理茫格的建議,在當下採用培根式的學習方法來處理信息是相當有害的,你只能得到無窮無盡的信息而沒有什麼用處)。而即便是福爾摩斯對待這些信息或知識,「我也要儘力把它忘掉」。

為此,為了修正數據化系統以及節點引索的思維模塊,個人覺得醫學上常用的臨床診療思路是一種結合了邏輯和經驗推斷的完美方法:

1.以定位診斷為例,一名病人主訴左側舌部、牙齦和面部發木,感覺像「腫」了一樣,根據此癥狀,通過對面部感覺傳入的「解構」學習,可以知道病人同側的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節後主幹)、三叉神經脊束核或對側三叉丘系均可引起類似癥狀,但這種認識是理想化的,孤立的,在分析時需要盡量「還原」到立體結構。我們知道三叉神經主幹是混合神經,除了運動還有感覺,三叉神經脊束核靠近延髓和下位橋腦背外側,相鄰的脊髓小腦後束較少會引起明顯臨床表現,而三叉丘系和脊丘系走得很近,三叉丘系受累脊丘系很難獨善其身。由此可見,如果病人沒有右側偏身感覺癥狀和左側咀嚼乏力癥狀,就可高度懷疑是三叉神經脊束核的病變。再結合查體的確發現左側面部有「洋蔥皮」樣感覺減退,故可在臨床上確定為左側三叉神經脊束核病變。由此可見,在定位診斷應用「解構」學來的神經解剖學知識時,需要「還原」為立體的、有空間意義的知識,這需要自己用「海馬」來整合,書本上查不到的。

2.以定性診斷為例,一個女性病人主訴一年多的四肢無力伴口乾,癥狀學指示可能為神經肌肉病(周圍神經病?肌接頭病?肌肉病變?),可能有口乾綜合征(乾燥綜合征?尿崩?糖尿病?心因性煩渴?),查體見肌無力以近端為主,腱反射對稱++,疲勞試驗陰性,故考慮為肌肉病變;肌電圖提示有輕度肌源性損害伴長程運動誘發試驗陽性,提示離子通道病(低鉀?正常血鉀?高鉀?);血電解質檢查提示低血鉀(攝入不足?甲亢?腎小管酸中毒?醛固酮增多?);免疫指標查ANA1:300,Ro52(+)(乾燥綜合征?);尿常規示Ph值8.4,(腎小管酸中毒?)。從上述的諸多臨床碎片來看,需要整合還原,首先低血鉀和肌病整合,然後乾燥綜合征與腎小管酸中毒整合,腎小管酸中毒與低血鉀整合,通過還原推理,對這個病例形成了完整的診斷推論:從發現來看,其推論順序為低鉀性周麻—腎小管酸中毒—乾燥綜合征,從發病機制來說,順序為乾燥綜合征—腎小管酸中毒—低血鉀—肌無力。最終此例病人通過腮腺同位素攝取試驗和唇腺活檢確診為乾燥綜合征。

——以上兩個案例引自丁香園


從醫學的角度上看,以上兩個案例中的分析及推導中包含有若干個知識點(我國五年的醫學本科學習就是弄清楚以上每個知識點,比如「三叉神經」在哪,通路如何,支配肌肉有哪些,涉及到哪些反饋調節,這些反饋調節是如何影響人的行為的;什麼叫乾燥綜合征、尿崩症、糖尿病,病因分別是什麼,一般表現有哪些……)。這些信息只是給了你一個第一印象,然而怎麼整合上述信息則需要比較系統的思維,其中公認地比較能夠體現出醫師水平的就是鑒別診斷——也就是什麼證據支持你的診斷,什麼證據不支持你的診斷,哪些證據是干擾因素,哪些證據是主要(誘導)因素……

以上種種證據表明,通過構建一個邏輯網路(選好切入點、選好觀察的角度、證據篩查、假設檢驗、結論分析)&<也就是事件性系統工程分配&>,再往裡完善填充相關知識,是比較節約各種學習成本的做法。

以上手工碼字,個人體會,僅供參考,嚴禁轉載。


音樂職業上可以提供幾個例子。拉小提琴的脖子左側有長期夾琴磨的記號。彈吉他的一般右手有修得很光滑的半長指甲,左手沒有指甲。彈鋼琴的兩個手都沒有長指甲(在肉後面),留著指甲說自己彈鋼琴你就大可以認為她在說謊。民樂的女生不論怎麼打扮都有一股民間氣息。


我覺得很多計程車師傅都能幾眼就判斷出一個人是做神馬工作的。
無他,多和人接觸而已。


總結以下話癆的關鍵結論:需要培養極強的演繹邏輯和思維習慣。同時,對幾乎所有職業要有近距離的觀察時間和總結(側重對外貌體征乃至性格的影響)最後,尊重隱私的底線和一顆窺探狂的心【。

Shelock Holmes作為一個經典的虛擬偵探形象,其神乎其神的推理手法和故事效果必然是服務於故事作品的必要元素。但這種推理的手法是因編撰故事而不可細究,甚至不存在的嗎?我認為答案是當然可以存在。不過Holmes這種手法需要的是服務於勘察推理的物理、化學、地理等學科中的極其實用知識(原話已忘,源於原著華生的敘述),以及常年的經驗累積和畢生心血的投入。只有這樣才能總結出一套方法。而且福爾摩斯也會犯錯。

先假設這樣的手法有存在的可能,我們來嘗試分析福爾摩斯的推理原理。原著中Holmes自己透露的一點:「演繹法the science of deduction」。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信息,關於自己的工作方法,福爾摩斯與華生談論的其實並不多,但句句珠璣。

邏輯推理是人的思維從已知向未知推導的方法,演繹即為典型的線性邏輯,是must be true的推理,可以理解為其前提為真,則結論也必然是真,三段論就可以是演繹推理。在改編的BBC&中著名的台詞「When you eliminate the impossible, whatever remains, no matter how improbable, must be the truth.」也驗證了他的演繹法原理。這些大家都知道。

給自己的方法起名演繹法,可以看做是福爾摩斯對自己心愛的工作的高度認識和精華總結。當面對一個人,他的外貌表情衣著舉動,每一個細節都是一個「結論/結果」,也就必然有原因,必然有前一個事件。他所作的很大一部分屬於不斷發現細節去尋找原因的工作。服務於這套思維的就是之前提到的相關知識和經驗積累。

福爾摩斯的神奇絕大部分都靠的是嚴謹的推理判斷和常年累積的精準迅速觀察,後者的熟練已經到了下意識的地步。只有當推理和觀察的結果出現多種可能性或不足以推斷時,經驗之談才會允許他進行一定的猜測。

這是我對演繹法的淺見,題主既然說想「像福爾摩斯一樣」,了解他的工作方法應該也是有幫助的吧。

以上是原著+BBC版狂熱粉的拙見,請輕拍……


這個真的超有趣,作為一個科學相面愛好者(歡迎吐槽),我覺得我略有一些發言權。

首先我先要聲明的是,福爾摩斯是小說主角,在某方面來說,他全知全能,至少你不得不承認,他的運氣是絕對的好。
為什麼我要強調這點呢,就是說,即使你掌握了福爾摩斯的技能和知識,你還是會猜錯的。這個錯誤率永遠客觀存在,特別是現代人的生活結構又比古代複雜不少,而且你更不可能真的無所不知。

所有不承認有錯誤率的面相學(或者識人術,之類的)都是被神化了的迷信。因此,除了常規的觀察分析之外,你要像福爾摩斯一樣裝逼,還需要一些說話和準備上的技巧,來淡化自己的錯誤判斷強化自己的正確判斷以及套話,旁敲側擊獲取更多情報之類。
(以及,就是,少裝逼,多看,很多時候自己心裡對照一下就好了,別拿出來得瑟。古今中外,先知不祥,智多近妖的教訓不算太少……)

我們先來說實際技巧。這些技巧每一項都牽涉頗深,精通一項便可終身受用不盡,所以我只說大方向,具體修行在個人。

1.人種——性格分析。
如果你想要觀察人,那麼你首先必須意識到,人是可以被歸類的。這種歸類首先就是人種上的歸類。最基礎的,比如分辨中國人和日本人,這個還好,然後分辨日本人和韓國人恐怕就開始有點難了,或者說分辨歐洲各國人,東南亞各國人等等。這實際就是下功夫了解各國文化,多看,和個人經歷有關。當然這種識別是不可能窮盡的,我的觀點是,結合個人經歷和需要,認得自己常接觸的人群,就差不多了。比如我自己是搞日語出身的,基本上東亞人種我看一眼就能認出來國家(當然這也沒啥了不起的,不過二戰的時候美軍還專門出過小手冊,講如何分辨中國人和日本人)。
進一步,結合實際情況,我們需要識別的就是中國人。而且你總是有機會鍛煉自己的眼力,自我驗證。
鄭重聲明:從這裡開始,就沒有嚴格的科學依據了,任何質疑我都懶得討論,因為這些純個人經驗之談。(但歡樂的吐槽是歡迎的)


首先是認地域。這個真不難。你遇到朋友就多問問家鄉哪裡的,父母祖籍哪裡人什麼的,如果你勤於觀察,很快就能總結出一些「教科書級的XX地人標準長相」。有了這個標準,你可以用這類標準長相的神態,臉型,體格等特徵與自己遇到的人對照,慢慢的去完善這個標準X地人的模型。
比如我個人能夠在一個人開口之前分辨出重慶人和成都人的差異,這個我相信還是略有點難度的。
這些資訊,結合方言等習慣,是判斷一個人的出身的基礎。「比如同樣是買菜稱東西,有的地方是稱一下,有的地方是約一下,有的地方管十字路口叫紅綠燈,有的地方管藕叫蓮菜。這些習慣是說了普通話之後都改不過來的,你對這些東西應該有個關鍵詞庫。
當然,識別地域的意義,取決於你對這個地區的了解。這沒什麼好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都是個人的積累,很難一言而盡。

在地域的基礎上,就是「人種分類」了。首先這是我自己的一個方法論,僅供各位參考。
所謂人種的分類,就是將自己接觸到的人,按照外貌,性格,血統(地域)進行分類,隨著你觀察日深,你就會發現在有限的範圍內(比如中國/北方/城市人口)里,人的「種"是有限的。同一個種的人,性格,身體,品位,都有相近之處。但這個相近是宏觀上的相近,具體到個人,家庭,經濟,教育,境遇的不同,表現出來都略有差別,非要舉栗子的話……可以差到風情萬種與人盡可夫那麼遠?
距離隨便說說,為了避免引發地域攻擊貼,都略去評價,直說典型的模型。
新疆產一種矮個子男性,面相年輕,皮膚白皙,與中原人無異,不問難知有新疆背景。
四川產一種高個兒大嘴女性,嘴唇較厚,顴骨略高,膚色較深。容易被誤認為南方人,但整體骨架一般大於南方人。
北京多產柴禾妞,鎖骨明顯,多留短髮,個子矮。
有一種瘦高男人,身高大多1.8+,骨架很大,臉部亦因骨架支撐不顯猥瑣,產地不明,全國國各地皆有遇到,為什麼單獨拿出來說,是因為這類人大多器特大,請女同胞留意。
……
看著是不是覺得挺沒意思的,但建立這種資料庫的意義在於對你認識的人進行歸類分析,從性格,穿著打扮(相信我只要屬於同一類人,即使經濟狀態差很多,有時候也喜歡同樣的東西),生理狀態等方面,通通對照,比較,歸檔。沒用永遠正確的結論,但這是一種方法,可以讓你隨著自己見聞的增長,快速的對一個人建立起判斷,將很多不確定性化為選擇題。例如某類人的某種性格,有」好,平,壞「三種表現,只需稍加接觸,便能知道他屬於哪個情況。(以及,很負責的說,可以分辨那啥的大小和那啥的那啥之類的……生活實用屬性)

而且其實,這個有一個特別的妙處,就是找和自己一類的人。你能發現很多同類人的缺點。這些性格缺點恰好就是你性格中隱藏的弱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提升自我修養,頗有益處。

2.中國傳統相術
咳……不要笑,其實客觀的說,糟粕和精華各半吧。主要還是有時代的問題。面對化妝,美瞳,以及社會結構的變化,傳統相術里的很多東西過時了,同時很多迷信的東西么……你信不信就看自己的價值觀,我反正一般是對照著自己的人種分類模型來看這些東西,可以互相應證的就信,對不上號的就看看算了,這種事情太認真活著沒意思。(當然比如《冰鑒》之類的書看看還是很長見識的,但永遠不要忘記,一些判斷都是有概率的,不要盲從一些教條式的判斷)。這可能和福爾摩斯扯的略遠了,但既然我們生在中國,吸收前人研究中國人的智慧,頗有必要。
以及,說真的,多看論語,老子之類的經典,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這些書籍都是對中國人思維模式的高度總結,也指導了中國人幾千年的思維模式——當你需要總結他人的性格模型的時候,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是絕對有必要的。

3.社會身份辨識
一般來說,看職業啦,看家境。這個嘛,有本神書,《格調》。強烈推薦,看後對照中國社會平移,基本就是教科書級的指南。然後就是一些很基本的對吃穿用度的用品的識別,你認識的多自然就容易看出這人穿什麼級別的衣服文化啥水平再根據年齡反推家境工作收入……其實很多人都覺得看職業很神,但我覺得最沒用,也特別容易學,畢竟東西都是死的,認起來很容易,在一個圈子裡滾得久了自然就能認出來,而且認出來了用處也不大,遠沒有分辨性格和生理特徵對日常實用。

4.醫學性生理觀察
這個我不想多說,因為中醫嘛,有爭議。虛的不扯,一般就盯一眼看出什麼毛病不太現實(中醫要達到這個水平也需要鑽研很久,我自然差得遠,但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方向),但看看精氣神,特別是看人和平時有什麼不一樣反而比較實用,容易切入。但我個人經歷感覺,至少比如健康——大病前兆——大病中——死期不遠,這種氣氛,是可以通過觀察積累的。(你問我怎麼積累的?家裡人生病的時候我在協和胸外科伺候了小一年)

寫到這裡,基本的觀察技巧也差不多了。但大家不要想得太好,這和我告訴你」從今天起,你每天花2小時閱讀有用的書籍,堅持10年可增長見聞「一樣,只是一個積累的方法……而且你還得自己對這個有興趣才行,我自己就是看著好玩。這個對現實生活沒啥幫助,一句話,當局者迷,牽扯到自己的時候,有時候是陷進去了看不到,有些時候是看到了也得硬著頭皮上。總之,適合沒啥心眼兒的人搞著怡情(比如福爾摩斯其實也是個缺心眼的愣子,真正特別雞賊的人弄這些,很快就精神分裂了,算計多了活著累)。

接下來是一些所謂」能夠讓你接近福爾摩斯那樣裝逼「的小技巧。大多是江湖騙術,幾近邪道,說出來,其實主要還是為了破除迷信,教大家防騙,而不是說讓你拿這些去騙人……(哄哄妹子還行)

比如福爾摩斯經典的猜你幹啥的,甚至猜你剛才幹了什麼,之類的話語,本質上就是算命先生常用的一種技巧,用中國話說,這叫」驚「,就是先嚇唬你,用一些本質上沒有價值的信息(比如你的職業什麼的,其實本來就不是秘密)讓你覺得他非同尋常。
但我說了,福爾摩斯是主角,他可以靠著自己的判斷隨便說,不用承擔那概率性的判斷失誤。
正常人要達到這個效果,有三個技巧。
第一個就是話語的快速跳躍。智商一般的大眾(也就是你主要的忽悠對象)其實同一時間只能對一個話題集中精神。你忽悠的時候,可以從多角度試探,畢竟根據上面說的那些角度,你總有一些判斷,那麼你多試幾次,說的不對立即轉移話頭,讓對方的注意力從一個事情跳轉到另一個事情上,直到你猜測正確,然後順著忽悠下去(迷信的群眾根本就記不住之前你說的不對的地方,至少暫時記不住,呵呵)
第二個就是試探。丟出看似是回答的問題,然後引誘對方提供更多的線索。甚至故意說的很慢,看對方神色,臨時變化,有時候明明是你告訴他的,但你卻覺得是他自己說出來的。
第三個,就是……我不知道,但我可以去提前查你呀。我不知道你走哪條路,但我可以在每條路上都派個人等你,然後說:」我師父早就算到您必經於此……「。這就是驚門的極致,算無遺策,真正的職業選手……不要笑,這種心思,安排,準備,比看臉猜職業什麼的,高明萬倍……

明明是看著好玩才回答的居然寫了這麼多,不過大家看看,樂一樂就好,不要太過認真。


鍛煉看人的本領可以周末去火車站蹲點,盯著人看,當你能分辨出小偷和便衣時就基本差不多了。

  但我主要想表述的是福爾摩斯是虛構人物,其神乎其神的推理是為小說家筆下虛構的情節服務的,其實這種能力可以說完全不靠譜,基本扯淡,在現實中毫無利用價值,幾乎有點想像力的人就可以試著編出類似演繹法的推理,因為作者可以人為地排除不必要的可能性而達成唯一的指向性。當然柯南道爾是偉大的作家,福爾摩斯探案全集的藝術成就也不是全靠演繹法來支撐的,但文學偵探的推理與現實中的推理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先把自己的思想吃成胖子,再減肥
其次重要的是
保護視力


前面大多數回答著重於知識儲備這一方面,但我覺得海量的知識儲備只是前提。現實中要實踐福爾摩斯的觀察和推理行為非常困難。
小說和影視劇中,福爾摩斯能觀察到一些很細節的地方。然而現實中,這需要近距離以及被觀察者的配合。即便視力非常好的人,也未必能夠隔開一段距離看清別人身上細微的地方,比如指甲縫裡的東西。另外,現實中很少有人會故意站在你面前給你仔細觀察的,然而缺乏了仔細的觀察,就無法察覺到那些細節了。
再說推理。對於小說和影視劇里那些讓人拍案叫絕的推理,事實上是很不嚴密的,至少從數學證明的標準來說。具體例子就不說了,各位可以自己去看。福爾摩斯很多的推理的結論只不過是一項或者幾項因素綜合起來概率比較高的情況而已。只要有人不按照常理出牌,很多推理的結論就不成立了。


其實在日常交際中,我們並不需要推理小說人物級別的觀察力,只要做個有心人,在特定的時候對特定的人做出特定的推理就夠了,這其實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可能偏題了:大學剛入學後和一個認識不久的隔壁寢室的同學一起吃飯,席間他接了一個電話,通過語氣和沒有直接表明對方身份的談話內容來推測,在他放下電話後我試探性地問了一句:是xxx? 他驚訝地回答:你怎麼知道?(表明他清楚自己的談話內容對於我來說是完全沒頭沒腦的,實際上他只講了四五句話)
而我只是特意留心了一下他的語氣,談話長度,句子特點和接電話的時機,就有95%的把握了。人都是分類別的,多接觸一些就會發現特定的性格會有概率性地導致特定的行為,人都是有習慣的,有某種習慣的人同時會有一些配套的習慣。以小見大舉一反三,對待事情可以這樣分析,對人也一樣。

所以多加留心和訓練。觀察和推測能力是可以提高的。當然有時候,觀察和總結的能力一方面是天生的,也有一方面是基於自己的閱歷的。


近視眼摘掉眼鏡已經喪失了全世界


凌晨在知乎上看到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洗澡時想起一些事情,於是決定在入睡前來回答一下,也算是對回想起的事情的了結吧。
先從如何訓練自己擁有像福爾摩斯一樣的觀察力說起。
個人覺得所謂的敏銳的觀察力更多是先天性的,觀察周邊的人不難發現,有些人細緻入微心思縝密,而有些人神經大條粗心大意,這都是性格所決定的。這也決定了有些人能察言觀色,迅速根據說話對象的反應和環境的變化調整自己,有些人就很難意識到這一點,於是說話通常忽略了對方的反應。這也是所謂的情商高低的差別。
然而,同樣擁有敏銳觀察力的人,對觀察對象的判斷結果也大有不同,這一切通常由觀察者的知識儲備和經驗所決定。
在神探夏洛克里提到的思維殿堂(mind palace),實際上就是一種特殊的記憶方法。夏洛克和第三季中出現的大BOSS馬格努森,兩人都能運用記憶構建了一個檔案儲藏室,所有的知識都在大腦里。
所以訓練的關鍵在於構建思維殿堂,當你從觀察對象身上發現蛛絲馬跡時,你得迅速在你的思維殿堂里搜索相關的知識和信息,對你所觀察到的情報進行補充和驗證,排除掉沒有相互對應的信息,最終分析匯總,才是正確的觀察結果。
思維殿堂里儲藏的不僅是知識,還有觀察對象的個人檔案,這個檔案就包括了觀察對象所做過的事情、說過的話,在觀察過程中,你必須得迅速回憶這些信息,找出前後矛盾的地方,並以此為突破口,經過多方面的驗證,找出正確的結果,這才達到「敏銳的觀察力」的效果。
以上這些或許很多人都深有體會,下面切入重點,我想根據個人經驗談談是否有必要訓練出這種能力。
或許是先天性格的原因,再加上從事新聞和司法工作,我個人可以算是個觀察入微的人,而且在體制內工作,察言觀色也是最基本的能力。
通常接觸新人時,會通過對方的穿著、說話的用辭、神態的變化、身體動作的表現等細節,大致推斷對方的背景、受教育程度、讀書量的多少、家庭環境的影響等信息。在交往過程中,不斷搜索思維殿堂里的信息,與觀察到的情報相對應,不斷篩選排除,去掉不成立的推測,進一步鞏固對對方的了解程度。同時在思維殿堂里為對方建檔,繼續深交後從大腦檔案中找出對方的矛盾點,以此為突破口,總結分析,了解對方的真實信息。
這是年輕時引以為豪的一種能力,特別是當自己的推測一步一步得到證實時,總是為自己所謂的敏銳觀察力所驕傲和自豪。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這種能力也帶來了弊端。當你通過敏銳的觀察後推測出來的信息,逐漸被證實後,你會發現人的內心是多麼可怕,很多人表現出來的樣子和實際的樣子有天壤之別,你會感慨原來還有這麼多的居心叵測、勾心鬥角和虛榮浮華。
一方面你要偽裝自己,繼續裝糊塗,防止在他人面前露餡你已經掌握真實的信息;另一方面,你不自覺中會帶著一種窺探他人隱私的愧疚感,儘管這些都是你無意中觀察發現的事實。
其實,這樣挺累。敏銳的觀察力意味著你要背負太多的秘密,你就像一個裝滿秘密的樹洞,總擔心遲早會爆開。
年輕時習慣性動用敏銳的觀察力,是因為太較真,總覺得不管是人還是物,都應當以真實的面目出現在自己身邊。
然而,成長的意義在於,你會越來越理解他人的苦衷。年輕時會因為朋友的背叛和虛偽而惱羞成怒,而如今儘管仍然感慨人心的可怕,但是對於他人表象之後的居心叵測、勾引鬥角、虛榮浮華有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所以不必揪著現實不放手,太較真的人不會太幸福。
所以當對這種現實有很多的體諒之後,反而覺得敏銳的觀察力是一種負擔。與其背負太多的秘密,不如索性做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輕鬆馬大哈。
當自己明白這個道理後,會刻意隱藏敏銳的觀察力,別人的言辭和一舉一動,不需要太刻意去觀察和分析,別人話語和舉止間的矛盾點,一笑而過,不需要再去記憶和思忖。
所以大智若愚、大直若屈正是如此,回歸話題,如果題主真的想擁有敏銳的觀察力,那麼就做好接受真實的殘酷人性世界的心理準備;如果題主不能接受觀察入微帶來的壓力,那就做一個輕鬆快樂的馬大哈吧!
早晨六點,天色已經開始逐漸泛白,做個好夢,晚安或者早安,各位。
以上。
————————————————
睡醒後收到私信,有人問如何觀察消極的信息。
很慶幸有人會注意到「消極」的信息這個概念。一般而言,大多數人在他人面前展示的都是最好的一面,我們稱之為積極的信息;而有些人會刻意在他人面前展示差的一面,這就是消極的信息。
其實展示積極信息的人最容易觀察,畢竟常見,也容易從中發現矛盾點。而展示消極信息的人,更難觀察出真像,畢竟能違背社交主流原則,刻意展示影響他人對自己評價的形象的人,大多數智商和情商都高於那些展示積極信息的人。
畢竟,故意展示消極信息的人,會有特殊的原因,他內心強大到不需要以真實面目來取悅你,他之所以顯示出不好的一面,可能會是慎獨、韜光養晦、大智若愚、避其鋒芒等原因,還有一種原因,他在反觀察。
正如偵查也會有反偵查這一說,有敏銳觀察力的人因為熟悉洞察一切的套路,所以在被他人觀察之時,會刻意顯示消極的一面,蒙蔽觀察者的思維和心態,然後從中找出觀察者的缺口,以此反觀察。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情商及其高且思維特別縝密的狀態。
面對這樣的人,你必須得保證自己的思維殿堂要比對方更加豐富,在索引和分析過程中,更要注意對方的細微變化。因為對方顯示的是消極信息,所以你很難通過正常的思維來判斷對方的矛盾點,更多的是在思維殿堂里為對方建檔時,準確的把握對方的真實信息。
比如對方明明對某個領域特別熟悉,卻假裝空白;對方在知識儲備量明明特別豐富,卻假裝一問三不知;對方明明是個特別細心的人,卻假裝視而不見。這就是真實信息與觀察的情報的差異。當你和對方並無利益關係時,如果對方展示的消極信息,那對方進行反觀察的可能性就特別大了。這時候你作為觀察者,不能被對方的狀態所蒙蔽,在急迫的同時反而容易把自己暴露。
如果對方通過顯示消極信息進行反觀察,你要展現的就是積極信息,主動試探和表現,消除對方心裡的顧忌和防範,直到把對方的真實信息展露出來。
去年年底我曾經去會面一個素未謀面的朋友,也是通過展示消極信息進行反觀察,最後得出了一些結論。正如我在第一次回答時提到的,不要輕易動用觀察力去窺探人心,畢竟有些結果會讓你感覺到人心的可怕,也會充滿愧疚感。
所以建議正在訓練或者已經擁有敏銳觀察力的朋友,釋懷一切,做個輕鬆的馬大哈吧。
更新於下午四點。
以上。


剛答完一個與「福爾摩斯」有關的問題,點話題進來看到這個又感興趣的>.<

福爾摩斯先生自己說,」一個善於推理的人所提出的結果,往往使他左右的人覺得驚奇,這是因為那些人忽略了作為推論的基礎的一些細微地方。「
很多事情一經解釋,本身看起來非常簡單。
多觀察生活,可以把偶然想成是必然的,甚至是關鍵性的。
微不足道的也能讓你眼神發光。
對毫不關己的事表現足夠好奇。(可不是八卦的心)

另外,前陣子做読解:人間は、目の前の物やできどこを、自分の目だけで見ているとか、感じているというようにも思うかもしれないが、実際には、脳の中では、同時に記憶の中から同じような情報を引っ張り出して、素早く比較、検討しているのだ。つまり、勘がいいとか、察しがいいというのは、目で見たこと、聞いたことだけでものごとを判斷ているわけではなく、想像力が発達し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になる。脳の記憶をいかにうまく使いこなしているかという差が表れてくるのだ。翻譯一下--人類對眼前的東西和事件可能以為只是憑藉自身眼睛所看到的、感覺到的,實際上是大腦同時從記憶中牽拉出類似的信息,迅速地進行比較和研究。也就是說,第六感好、體察能力很棒並不是僅僅依靠所見所聞判斷的的,而是由發達的想像力決定的。如何巧妙又熟練地運用大腦記憶的差距就由此顯現出來。
上面的文章片段的意思歸根到底就是,像福爾摩斯一樣的觀察力,是需要靈活有效地利用積累儲存在大腦里的信息,才對眼前的事情能瞬時判斷。所以多學習掌握更多知識也是關鍵。

還有想起看美劇「犯罪心理」知道的行為分析法--從他人心理和行為模式入手建立人物側寫,圈定罪犯的性別、年齡、職業特徵、居住環境乃至成長經歷,從而預測對方下一步行為。不過這也已臻於優秀觀察力和豐富想像力基礎了之上了。


我想起來一個忘記那裡來的方式,就是進一個房間然後迅速觀察房間里的東西然後閉上眼睛回想!越細越好,多訓練幾年!大概就能滿足你所謂的強度觀察力


推薦你本書看看,可能會找到答案,《讀人 (豆瓣)》


我媽提著好多水果回來,說今天生意好,賣了好幾件衣服,買了點水果。我爸默默看著我媽從口袋摸出好多一毛五毛的小錢:你確定不是去打麻將了?


推薦閱讀:

TAG:邏輯思維 | 冷知識 | 觀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