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拍的殭屍片裡面的殭屍大多穿清朝的官服呢?有什麼依據嗎?


其實就是因為香港電影的設定

但是我們可以從更科學更理性的角度來扯淡一下。

眾所周知殭屍是分等級的:

袁枚《子不語》把殭屍分成八個種類: 
紫僵 白僵 綠僵 毛僵 飛僵 游屍 伏屍 不化骨

但是這個分法比較怪,目前比較接受的說法

一開始是「白僵」,屍體入養屍地後,幾月後開始長白毛
然後是「黑僵 」,白僵飽食精血,數年後渾身脫去白毛,取而代之的是一身幾寸長的黑毛
第三種為「跳屍」,黑僵吸血幾十年,黑毛脫去,行動開始以跳為主,跳步較快而遠
再進化幾百年就是「飛屍」,由跳屍納吸收月華而演變,飛屍往往是百年以上甚至幾百年的殭屍
千年以上就是「魃」,又稱「旱魃」「火魃 」「干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超高級的貨色
終極形式就是「吼」了,也叫「金毛吼」「朝天吼」,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的坐騎就是。

然後看明白了沒??為什麼一跳跳的殭屍都穿清朝的官服?
因為就只有這個年代的殭屍才是那種一跳一跳的跳屍阿,超過這個年代,不是這種打扮的殭屍不是被道士滅了就是已經變成更加高級的貨色了,這麼說起來殭屍的服裝是有等級限制阿。。

最後下面的資料我們能看出,一般的窮人還沒變殭屍呢墳就被人刨了,就當官的那些個還不敢刨,所以變殭屍的都穿官服。

漢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求雨》中說,求雨時須「取死人骨埋之」。傳說東漢河南尹周暢為解除旱情,將洛陽城邊一萬多具客死者的骨骸妥善埋葬,結果如願得雨。約至明代,屍骨也便成了旱魃。
  明清時期,以殭屍為旱魃的觀念十分流行,由此派生出「打旱骨樁」、「焚旱魃」等求雨習俗。《明史》中記載的民俗說,每遇乾旱,人們便發掘新葬墓冢,將屍體拖出,殘其肢體,稱作「打旱骨樁」。雖然明王朝下令禁止此風,但直至清代,此風在民間仍很盛行,且由「打旱骨樁」進而發展為焚燒屍骨。


  • 直接原因是八十年代林正英出演的一系列殭屍片影響實在太大,為這一類型提供了範式。這些影片中的殭屍都身著清朝官服。
  • 繼續追討下去,吳昊的《屍變--香港殭屍電影的「跨文化」接觸》[1]一文很有幫助,基本上該文的觀點是,那一代香港電影人對殭屍的認識受到了清代相關文獻的啟發。

[1] http://www.linzhengying.net/article/show/art29.html


經濟學角度:清代的戲服多,便宜,殭屍片一般又都是低成本電影,為成本考慮,所以製片們讓殭屍集體換成了清朝的衣服,又因為清戲中宮廷戲最多,所以才有了電影中另類的制服誘惑。
  時間角度:死亡時間小於100年成不了精,死亡時間超過500年就成了魔頭了。所以只有死亡時間在100-500間左右的才可能成為殭屍,好不容易成為殭屍了,不免心氣浮躁出來顯擺一下。如此算來只有出生年月在公元1500-1900年的人才可能成為殭屍,這個時間段出生的人差不多都是清朝人。照這麼估計若干年以後影視作品中的該是穿著中山裝,西裝或短袖,帶三塊手錶,公文包里備著杜蕾絲,使用牙防組推薦的牙膏的殭屍了。而且傳說清朝人下葬的時候都穿著官服,體面。
  民族感情角度:反清復明一直是香港的主流思想,香港是在清朝手上被英國割據的,因此香港人心裡有怨恨,於是拿清朝調侃,這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至於為什麼選擇官服,則是因為民間反清、反貪的表現,是士大夫文人的想像和社會寄託。
  影視學角度:清朝的官服從拍攝效果上比較符合殭屍的形象,因為清朝官服比較直統統的,顏色較深,加上官帽的外形,整個服飾與漢服不一樣,有一種壓抑、沉悶的味道,跳起來僵硬,所以用於拍殭屍最合適。如果用唐朝、明朝、漢朝的服裝來拍,也不是不可以,但因為漢服顏色可能較淺(如白色)、比較寬大,拍殭屍沒有清官服合適,反而會有一種飄逸的仙氣在裡面。所以拍漂亮的女鬼一般就穿的是古代漢服啦,才有倩女幽魂等一系列經典女鬼。試想讓聶小倩穿清朝官服,那該是一種什麼效果?
  民俗角度:清朝有種道士叫「訓屍人」,他們具有引導屍體行動的一種法術。有很多有地位的以及有錢的人,在死去以後,希望落葉歸根,在屍體未腐化時由術士趕回鄉安葬,這時候就需要做屍體處理,道士一般會用他們的手藝把屍體做成僵硬的以便行走,然後打扮一下,這時候給穿上官服也是很擺譜的事。趕屍人被稱為「趕屍匠」。趕屍的術士大約三五同行,有的用繩系著屍體,每隔幾尺一個,然後額上貼黃紙符,另外的便打鑼響鈴開路,畫伏夜行。天光前投棧,揭起符紙,屍靠牆而立,到夜間繼續上路。亦有人指趕屍者其實背起屍體而行,但由於身穿黑衣夜行,途人便自然看不見趕屍者,以為有行屍。
  文學史角度:殭屍之說盛行於明中葉以後及清朝。清朝一方面是對於殭屍事件的記載便多,對於殭屍的研究變多,中外交流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清朝的小說和讀本等文學形式興起了一個高潮,民間通俗文學對於這類身邊的怪事會做出不同的鬼怪等等的解釋,殭屍就是其中一種,這些東西也被更多的書籍和民間傳說記載,被用到現在的一些電影的取材上了。清代筆記載殭屍者最多,首推袁枚的《子不語》及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此二書可以說是「殭屍大全」。香港的殭屍電影大都來自這些書籍,因此很自然的殭屍穿的是清朝的衣服。中國的清朝是最受外國人侮辱的時期,清朝政府最無能,所以殭屍也成了那個時候的官員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呀!

(完全來源於百度知道)


因為那是壽衣,不是官服。


無他。
清朝末年,取消了文人賴以升官發財的道路---科舉。
大批的文人轉投文化思想領域,
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再加上對清朝的仇恨,
於是在作品中出現了清廷服裝的殭屍。
暗諷清朝的僵化和那些行屍走肉的官僚。
這些都是不得志的文人的拿手好戲。


他們穿的不是官服 而是一種特別的壽衣


寫過一篇《談殭屍》的文章。在裡面談到一些: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港片的黃金時代。市面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電影,電影毫無顧忌地揮灑自己的才情。1985年,由劉觀偉導演,林正英、錢小豪、許冠英、樓南光主演的《殭屍先生》橫空出世,狂收票房2000萬,成為當年香港票房排行第七名,由此引發了一股「殭屍片」的熱潮。在接下來短短的五年里,港台兩地就拍攝超過了100部電影。但在1987年,「殭屍片」熱潮已經開始降溫,到了九十年代,殭屍電影票房更是一路走低,再也沒有重現《殭屍先生》當年的輝煌。到了2013年,麥浚龍請出陳友、錢小豪、樓南光、吳耀漢等當年創造「殭屍片」輝煌的主要演員們,拍攝了一部致敬傳統殭屍片的電影《殭屍》。在電影中,陳友所飾演的道長是「大隱隱於市」,成為了一家大排檔的老闆。錢小豪所飾演的功夫明星,無戲可拍,落魄難堪。麥浚龍的意思再明顯不過的了,曾經輝煌的殭屍電影已經衰落,幾乎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成為人們記憶的一部分。所謂致敬,其實是人們在通過各種方式重現往日時光,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緬懷。

現在我們想起殭屍片,第一時間浮現在腦海的幾乎是林正英,畢竟他所塑造的茅山道長的形象實在是過於經典。從《殭屍先生》到電視劇《殭屍道長》中,林正英主演了十餘部殭屍片。他的對手從「殭屍先生」到「殭屍叔叔」再到整個「殭屍家族」,林正英所飾演的道長卻幾乎是不變的:身穿道袍、不苟言笑、使著一把桃木劍,法力高強,降妖除魔。可以說,在殭屍片里是「鐵打的林正英,流水的殭屍」。

事實上,林正英已經成為殭屍片的代言人。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殭屍片的消亡其實是在1997年,因為在那年冬天,林正英病逝於九龍聖德肋撒醫院,終年45歲。在接下來一部紅透半邊天的「殭屍」電視劇《我和殭屍有個約會》中,片頭便向林正英送上崇高的致敬。可在這部電視劇里,況天佑等與其說是「殭屍」,不如說是吸血鬼。他不再像是以往殭屍片中那麼獃滯、毫無思想,只單純地嗜血為生,甚至還打破了殭屍在陽光下無法生存的規則,變成了擁有人類感情與思想的吸血鬼。

香港電影里的殭屍,經典的形象是身穿著官服、身體僵硬、沒有思想和感情、有著長長的指甲和一對尖牙,害怕日光,夜晚出動,喜吸人血。在殭屍的形象設定上,香港電影人融合了中西文化。驚悚的屍變、傳說中的趕屍、西方的吸血鬼等元素,混搭在一起,變成了一個令人心驚膽戰的存在。

殭屍喜歡吃人血,這是中西方都存在的設定。在袁枚的《子不語》中,便記載了殭屍食人血的故事。它不像是電影里的殭屍,直接用獠牙要人的脖子吸血,而是折斷人頭,抱在換懷中,用手來吸。袁枚筆下的殭屍,品類較多,有毛僵、綠僵、紫僵,也有動物殭屍。這些殭屍一樣是夜晚活動,但他們卻不是蹦跳著行走的,而是常人無異。當然,吸人血之後,便要回到棺材裡去。顯然,袁枚的殭屍是鄉村怪談的產物。

不過,中國的殭屍雖然兇惡、吸人血,但並沒有傳染的風險。被殭屍咬了,自己也會變成殭屍,這是吸血鬼的設定。也許這樣的設定,與歐洲在中世紀的時候,遭遇過幾次大瘟疫相關。因為,吸血鬼的形成與傳染病的擴散其實是相差無幾。香港電影里的殭屍,吸收了吸血鬼的傳染功能。

為何殭屍都穿著清朝的官服,而不是明朝或者其他朝代的官服?如果你熟悉傅滿洲的形象,自然會瞧出端倪來。傅滿洲是英國小說家薩克斯·羅默系列小說中的人物,是世界上最邪惡的存在。傅滿洲的形象來源於十九世紀英國人對清朝人的觀察與想像。在談論中國凌遲刑罰的專著《殺千刀》一書中,卜正民揭露了在19世紀歐洲人對中國人野蠻的刑罰制度充滿了興趣。清朝官員顢頇、殘暴的形象,通過當時在華記者的敘述,便一步步地成為歐洲人腦海中的「偏見」。傅滿洲這個人物著實影響深遠,彷彿是一名邪惡的幽靈,存在於文學、漫畫、電影之中。

撇開傅滿洲的影響,香港電影人設計的「清朝」殭屍,恐怕會有更深層處的心理因素。如今論及上世紀80年代時期,香港恐怖片風行的原因,幾乎都會說「中英簽訂了聯合聲明,97回歸問題等『大限』,無形中形成了一種集體宿命意識,而社會上便浮現了疑神疑鬼及迷信心態」。未來的不確定性,讓當時的香港人非常焦慮。

「清朝官服」,無疑是帝制時代的象徵。這種莽莽的危險,指向哪裡,自然是不言而喻。在李碧華的電影《鬼幹部》中,這種危險則體現地更為明顯。「鬼幹部」里的邪惡,是侵略日寇所殘留的,而在《我和殭屍有個約會》里的「殭屍」,也跟日寇侵略相關。

不管是在《聊齋》里,還是在其他筆記小說中,中國人眼裡所理解的鬼怪,其形成幾乎都是」吸收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像是常見的狐、蛇、花妖等,有些是靠自己的修鍊,有些是無意間吸收了天地之靈,成為了妖,甚至成仙。或有兇惡的妖,往往嫌常規修鍊太過緩慢,便鋌而走險,吸人精血,達到成仙的目的。

「油盡燈枯,人死身滅」,死亡最直接的體現是肉體的消弭。然而,殭屍卻打破了死亡的規律,成為不死不滅的存在。殭屍既不從屬於妖,更不能歸類於仙。妖和仙是有明確的譜系的,特別是仙,有著極其森嚴的社會體系和權力機構。殭屍應該歸類於「怪」,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是也。「怪」在中國靈異文化里的地位極其低下,遠不如「妖」。畢竟妖還是可以修鍊這個上升通道,可以通過個人努力登上仙界。

殭屍的形成,是出於屍變,沒有修鍊成仙的目的。這種屍變,彷彿是死亡過程中的一個「基因突變」,發展出令人驚悚的結果來。蒲松齡在《聊齋》寫有一個《屍變》的故事,講得是四個旅客夜幕投宿客店。店家的媳婦新死,「停屍室中」。豈不料當晚發生了屍變。這女屍有點兒殭屍的味道,但並不吸血,而是會對著睡著的人「吹氣」——凡是被它所「吹」,皆會殞命。

不過,有意思的是,這裡的殭屍竟然有體力的限制:「……門外有白楊,圍四五尺許,因以樹自幢,彼右則左之,彼左則右之。屍益怒,然各寖倦也」。寖倦,便是慢慢疲倦的意思。可見,這具「殭屍」還是保留著人性,直到後來才變成一具一動也不會動,名副其實的殭屍。考慮到小說中強調「寂靜」和「鼻息漸粗」兩個對比因素,也許我們可以理解為蒲松齡其實在講一個帶有恐怖色彩的冷笑話:呼嚕打得太響,那是會引發屍變的。不過,蒲松齡並沒有直接寫明屍變的原因。

那麼殭屍到底是因何而起?在《殭屍先生》中,林正英所飾演的茅山道長九叔解釋殭屍形成時說:「人分好人壞人,屍分死屍殭屍……屍變成殭屍是因為多了一口氣……但凡人死之前生氣、憋氣、悶氣,到死了之後,便會有一口氣積聚在喉嚨里……」在這裡,殭屍的形成與人生前的執念有關。一口氣頂在喉嚨里,便是死不瞑目,心有不甘,對人世有執念,故徘徊於人世。中國人眼中的惡鬼,亦多半是由怨氣而成。可見,林正英把惡鬼的設定嫁接到殭屍上。

殭屍由「氣」而成,這裡的「氣」尤其能顯現中國人的人生觀。在《金瓶梅詞話》里,開篇「酒色財氣」四貪詞:酒損精神、色亂朝政、財斷情義,氣禍及身。「一時怒發無明火,到時憂及禍及身」(《四貪詞·氣》。顯然,這裡的「氣」不屬於天地之靈氣,而是一種與人為善、恪守中庸、甚至是明哲保身的處世態度。我們在許多典籍里能瞧見這種人生哲學,原因便是在帝制社會裡,權力高度集中、政治變幻莫測,社會動蕩不安,人們缺乏恆定的安全感。

死亡是解脫,也是新生。解脫的是現世,新生的則是來世。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也是輪迴的開始。先人們設計了嚴謹的輪迴和轉生的體系。比如說,這輩子的善能換下輩子的幸福,現世的惡行會在冥冥中遭到懲罰。一個人若是多行不義,來生可能就會成為牲畜,用苦力來償還他所傷害過的人。這種等價交換的體系,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死觀念。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殭屍」,便是三界之外的存在,不能進入輪迴。所以,殭屍的可怕並不在於「身死」,而是沒有了來生的希望。

人有人的敬畏,殭屍也有殭屍的擔憂。殭屍的生長與道家文化密切相關,所以電影中殭屍的對手往往是茅山道長。公雞血、桃木劍(金錢劍)、糯米、八卦鏡、符籙,這些都是民俗之中的常見辟邪物品。殭屍不能見光,見光便化為虛無,這是吸血鬼的禁忌。但在香港電影里,殭屍害怕大蒜,卻耐人尋味。不壞好意地揣測一下,大蒜的設定,或許是對常吃大蒜而導致口氣奇臭的人,一種溫和的嘲諷。


清朝人的辮子長,跳起來好看。


運營死囚
  清朝以前每年秋分之後,各州府縣衙門都奉刑部的批文處決死牢里的死囚。本地的死囚處決後自有其家屬收屍埋葬,而欲將被處決的客籍死囚搬運回故里,通常一具屍首需要請四人抬運,花費較大,而請老司趕屍返鄉則相對費用少,並且可以保證中途不腐不臭,而被抬之屍一天以後就可能腐爛。
老司做法
  一般臨刑的前一天,客籍死囚的親屬和同鄉甚至是那些好做善事的善人,都會湊一些銀子給他們請來的老司(慣例是各著青衣和紅衣的兩位),買好一應物品。行刑當天,二位老司及助手以及幫忙的人都要在法場外等候。午三刻,刀斧手手起刀落,死囚人頭落地。   一等到監斬官離開法場,紅衣老司即行法事念咒語,助手幫忙將被斬的客籍死囚身首縫合在一起,在由青衣老司將辰砂(最好的硃砂)置於死者的腦門心、背膛心、胸膛心窩、左右手板心、腳掌心等七處,每處以一道神符壓住,再用五色布條綁緊。相傳,此七處是七竅出入之所,以辰砂神符封住是為了留住死者的七魄。   之後,還要將一些硃砂塞入死者的耳、鼻、口中,再以神符堵緊。相傳,耳、鼻、口乃三魂出入之所,這樣做可將其留在死者體內。   最後,還要在死者頸項上敷滿辰砂並貼上神符,用五色布條紮緊;再給死者戴上粽葉斗笠(封面而戴)。諸事辦妥,紅衣老司念畢咒語,大喝一聲「起!」客籍死屍便會應聲站起……   又傳,自從苗族的七宗七族自大江大湖遷來濮地的崇山峻岭之後,他們失落了「五里大霧」的法術,卻創造了煉丹砂的技法。一般說來,老司趕屍除須用祖傳的「神符」外,也萬萬少不了丹砂。這丹砂以辰州出產的最好,因而也叫辰砂。而那趕屍之術,原叫 「辰州辰砂神符法術」,只因名稱太長不好念,就簡單地叫成了「辰州符」。
趕屍的範圍
  趕屍原本只趕死在戰場上的屍,發展到後來,老司也幫那些被官府冤枉殺死的人趕屍回鄉。   「辰州符」趕屍的地域範圍往北只到朗州(常德)不能過洞庭湖,向東只到靖州,向西只到涪州和巫州,向西南可到雲南和貴州。傳說,這些地方是苗族祖先的鬼國轄地,再遠就出了界,即使老司也趕不動那些殭屍了。


我覺得有幾點都可以歸納為順理成章的事。我想一部電影讓觀眾沉醉其中,尤其是面對那些相對於現在不腦殘的影迷來說是需要營造一個很「和諧」的氛圍的。
1.時間推算,殭屍需要100來年形成,那就是清朝了。
2.地理原因。香港之建成,也是在清末。多數人的記憶也僅止於此。
3.心理原因。清末葉的歷史對所有華裔來說都是恥辱的一段歷史,和殭屍醜陋的面孔也很符合。
4.營銷原因。大家一起都炒作清朝殭屍,說的人多,自然就會有更少的人來懷疑了。


我不看鬼片,所以不知道香港殭屍片兒的設定年代是什麼時候,如果是民國的話可能是因為:過去的土葬習慣,死者入殮時會穿前一個朝代的服制。


末代帝國,自有鬼氣


滿清的官服看起來死氣沉沉的,比較符合殭屍氣質,而前朝古人的服飾很好看,飄飄乎如仙人一般,明顯區別於滿清服飾


明朝的殭屍被清朝的道士打光了。


實際上,在民間野史里,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就已經有了所謂的殭屍,稱之為「起屍」。起屍的原因很多,大多是因為死者生前怨氣厚重、喪葬之地地理位置過於特殊能夠聚集陰氣、墓葬有法陣等等。
但港台片里穿清朝衣服的殭屍,我想可能是因為香港雖然歷史久遠,但在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前,只有關於清朝的記憶,再往前就很淡漠甚至毫無記憶了。事實上,香港關於文化的傳承,更多的就是清朝的。
所以在編劇時,既想設定一個歷史朝代,但對其他朝代過於陌生,那便只好設定為清朝了。這個朝代作為中國末代皇朝,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會在電影中很熟悉和有認同感。


寫在前面:同事群里聊天聊到這個話題了(來源是吸血鬼、殭屍、程序員那張圖),於是討論這個問題,就來搜一下了,結果同事在群里給了另一個答案,不知來源,非原創,僅充當一下搬運工,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認領
//-------------苦逼程序員的分割線----------------------------------------
為什麼殭屍總是穿清朝的衣服呢?這可以從很多角度來分析。

  1. 經濟學角度:清代的戲服多,便宜,殭屍片一般又都是低成本電影,為成本考慮,所以製片們讓殭屍集體換成了清朝的衣服。
  2. 時間角度:死亡時間小於100年成不了精,死亡時間超過500年就成了魔頭了,所以只有死亡時間在100~500間的才可能成為殭屍。如此算來只有出生在公元1500~1900年的人才可能成為殭屍,這個時間段出生的人差不多都是清朝人,而且傳說清朝人下葬的時候都穿著官服,體面。照這麼估計,若干年以後影視作品中出現的殭屍應該是穿著中山裝、西裝或NIKE,帶三塊手錶,使用牙防組推薦的牙膏的形象了。
  3. 民族感情角度:在清初,滿人入關時,大肆殺戮,很多平民百姓死在他鄉,於是出現了運屍人的工作,將屍體運回老家安葬。後來傳說出現了四川、湘西的趕屍人,屍體會自己跳著走。反清復明一直是香港的主流思想,很多人都同情反清復明的志士,貶低滿人,因此這些會跳的屍體就被安上了滿人官員的樣子。而且香港是在清朝手上被英國割據的,因此香港人心裡有怨恨,於是拿清朝調侃,這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至於為什麼選擇官服,則是因為民間反清、反貪的表現,是士大夫文人的想像和社會寄託。
  4. 影視學角度:清朝的官服從拍攝效果上比較符合殭屍的形象,因為清朝官服比較直統統的,顏色較深,加上官帽的外形,整個服飾與漢服不一樣,有一種壓抑、沉悶的味道,所以用於拍殭屍最合適。如果用唐朝、明朝、漢朝的服裝來拍,也不是不可以,但因為漢服顏色可能較淺(如白色)、比較寬大,拍殭屍沒有清官服合適,反而會有一種飄逸的仙氣在裡面。所以拍漂亮的女鬼一般穿的都是古代漢服,才有《倩女幽魂》等一系列經典女鬼。試想讓聶小倩穿清朝官服,那該是一種什麼效果?
  5. 民俗角度:清朝有種道士叫「訓屍人」,他們具有引導屍體行動的一種法術。有很多有地位的以及有錢的人,在死去以後,希望落葉歸根,在屍體未腐化時由術士趕回鄉安葬,這時候就需要做屍體處理,道士一般會用他們的手藝把屍體做得僵硬,以便行走,然後打扮一下,這時候給它們穿上官服也是很擺譜的事。趕屍人被稱為「趕屍匠」,大約三五同行,有的用繩系著屍體,每隔幾尺一個,然後額上貼黃紙符,另外的便打鑼響鈴開路,晝伏夜行。天亮前投棧,揭起符紙,屍靠牆而立,到夜間繼續上路。亦有人指趕屍者其實背起屍體而行,但由於身穿黑衣夜行,途人便自然看不見趕屍者,以為有行屍。
  6. 文學史角度:殭屍之說盛行於明中葉以後及清朝。清朝一方面是對於殭屍事件的記載更多,對於殭屍的研究更多,更重要的是,清朝的小說和讀本等文學形式興起了一個高潮,民間通俗文學對於這類身邊的怪事會做出不同的鬼怪等等的解釋,殭屍就是其中一種。這些東西也被更多的書籍和民間傳說記載,被用到現在的一些電影的取材上了。清代筆記載殭屍者最多,首推袁枚的《子不語》及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此二書可以說是「殭屍大全」。香港的殭屍電影大都來自這些書籍,因此很自然的殭屍穿的都是清朝的衣服。

//----------------原文完--------------------------------------------------------


咳咳、推測一下、有忽悠{知乎上的朋友}說,殭屍很早就出現了,不過人們貌似很習慣於把西方的吸血鬼和中國的殭屍聯繫在一起,又由於中國電影起步在西方文明傳入之後所以殭屍生存的時間和吸血鬼一樣也有限制,不超過300年【有長生不死的,不討論】,數來數去中國就落下清朝了。又因為殭屍如果要形成,迷信的說法是必然要求他的墓地風水要是達官顯貴的風水,而且墓地修築的要牢固、不被盜,那麼除了官員之外,就是當時的大地主階級。他們也無力修築。所以、能修築起來能形成殭屍墓地的、也只有官員的墓地。官員入殮是穿官服,所以,近代殭屍作品根據推測 也是如此 才有了殭屍愛穿清朝官袍這一說了吧~


和先入為主沒半點關係。殭屍這東西的形成至少得上百年吧?一百年前,我們中國人穿的是什麼衣服?


除了諷刺清朝本身的階級性之外,更多的原因在於...衣服本身的顏色、樣式。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用圖片說話。
眾所周知,我們找東西用的時候,喜歡找一些有據可考的東西,那麼在拍殭屍片的時候,明清時離我們最近的朝代,我們先來看看明朝的官服。圖片右面有介紹。

下面流量很大,(^o^)/~土豪請無視......


皮弁服

皮弁服

武弁服

武弁服

那麼從這些照片中,我們感受到的是什麼?

那麼從這些照片中,我們感受到的是什麼?
長袖、文靜、風度翩翩、大氣!
所以說,這些衣服讓人想起來什麼?仙氣!那麼用在殭屍身上,違和感是不是很重?

好,我們來看清朝官服兩件套:

卧槽!這單單兩件套就讓我們感覺到了一種血滴子+陰森的趕腳有沒有?也許是顏色配錯了,我們讓真人穿一下!來,看圖:

卧槽!這單單兩件套就讓我們感覺到了一種血滴子+陰森的趕腳有沒有?也許是顏色配錯了,我們讓真人穿一下!來,看圖:

算了,導演,啥也不說了,就他了,看起來太TM應景了!

算了,導演,啥也不說了,就他了,看起來太TM應景了!

回家後道具師也像我一樣百度了一下:
清代官服制度: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補服、蟒袍等。品秩差別主要看冠服頂子、蟒袍以及補服的紋飾。
道具師哭了:清朝你TM的太了解我了,我偷個懶就把衣服前面的紋飾換一下,都能當其他品階官員的用了!不說了,採購,來二十套!啥,你說冠後插有翎枝品階不一樣?管它那麼多,後面統一給我扎個小紅布拉倒!


就這樣,殭屍就練成了。


其實哪朝官服都能當殭屍服,但清朝官服顏色較暗,比較有陰氣,其他朝拍出來則有點仙氣。
ps:你不覺得帽子後邊的紅毛很詭異嘛!想像一下明朝,宋朝的帽子戴在殭屍頭上,或者直接戴冠,有種莫名的槽點。。那還不如直接改拍喜劇得了


推薦閱讀:

激素的使用在非醫學/生命科學專科人群中為什麼會產生談虎色變的效果?
有哪些有趣的啤酒「冷知識」?
ATP 水解後的能量是以什麼形式進行利用和轉化的?
鋁製易拉罐的內層保護膜是什麼物質?在碳酸飲料中溶解的多嗎?要是溶解的多,對人體有害嗎?
把什麼昆蟲扔進這樣的螞蟻窩裡能活下來?

TAG:冷知識 | 香港電影 | 中國電影 | 殭屍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