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的「質感」受什麼因素影響,為什麼通常認為金屬外殼的質感比塑料外殼好?
光澤、硬度、紋理等等因素是如何影響人們對手機外殼質感的評價的?
為什麼人們會形成這樣的評價習慣?金屬材質給人一種「高檔耐用」的固有印象嗎?
質感不是一個技術術語或指標,而是使用者的感覺體驗,而且是總體性的體驗,即它並不只包括即使性的體驗,比如我現在左手金屬右手塑料,感覺此刻兩者的差異,實際上,片刻的即時的體驗並不太佔主導性,質感的體驗是經驗性的,也就是即使手沒有去觸摸,通過眼睛通過視覺,靠通覺和體驗記憶就能對目標的質感作出對比和評價。
我們眼睛看到一個東西的片刻,能夠獲取的信息足夠多,它們並不可能一條條拆開來分析,這也更顯得總體體驗的重要性,比如你看到一個產品的接縫,甚至是高光表現,都可能直接與你的質感體驗相關,但不能下定論,接縫就一定等同於質感差。
既然是總體性體驗,也不能完全排除社會性標準的影響,比如簡單的塑料就等於質感差這種先入為主的概念關係也能影響質感的體驗。
簡單去分析塑料和金屬質感差異背後較客觀性的成因,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考慮,一是材料的體驗,一個是製成品的體驗。
在材料上,兩種不同的材質會有很多方面不同感覺體驗,密度不一樣,決定了同體積質量的不同,光學表現不同就會在顏色上出現差別,表面肌理的不同會帶來材質的不同,等等,而人對其作出的反應是綜合性的,如果不是過度處理(塑料電鍍金屬),並不需要手的接觸,單靠視覺就能判斷不同的材料,以及材料的不同體驗,比如溫度。只是溫度的暖和涼,在最終製成品的質感體驗上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就像塑料來製作很多兒童用產品,而金屬則被用到高精度男性化機械性等產品之上。
相比基本的材料物理性能帶來不同的體驗,通產我們說的質感基本基於製成品的體驗,這也是我們總體體驗的來源,我們可不會單純去比較物理性能的差別,而且物理屬性的不同在製成品上的表現差異,得到進一步的放大,就像一個角一樣放射性的,比如材質的光學表現,通過不同材質的不同加工方式,處處可以表現出不同。
比如 iPhone 5c 和 iPhone 5s 的邊緣。
但是最終表現在製成品上的兩種材料的屬性差異,不只是我們視覺或觸覺通過感觸原材料那麼幾點,我們的質感體驗差異最主要還是來自於它們不能的加工性能。
通常我們說的質感,尤其是對比塑料和金屬在相同產品比如手機上的差別時,主要指的是「製造品質」,其實「製造品質」也可「質感」一樣也是總體性的體驗,體驗的積累獲得的認知。
與製造品質相關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製造公差上表現的差距,因為塑料通常指熱熔性塑料,在製造過程中有過形態的轉變,固態到熔融再到固態,塑料的收縮性帶來的形狀變化就在公差控制級度上低於金屬,而像 Apple 等通過 CNC 加工的外殼直接是由刀具等控制著,而塑料則還要通過次一級的模具(加工中心到模具再到塑料製成品)。
注塑需要考慮脫模,那就決定了很多製成品的形態設計,比如有了接縫(區別於金屬的 Unibody),這就直接影響到「製造品質」了,牽涉到裝配,那麼就有位置公差了。還有在塑料外殼上做成很多螺柱等也叫困難(壁厚與收縮率帶來形態),所以很多手機的塑料外殼就是單純一個外殼蓋上去的,而不像 iPhone 5 那樣直接在外殼上開始裝配,具有很高的一體性,這樣帶來的質感體驗就感覺很單薄,比如有的手機的塑料外殼還能明顯感覺到不緊密,這些都與質感直接相關。
這是一個總體性的體驗,而是是關於製成品的總體性體驗,所以並不是說這種材質屬性不一樣造成的結果差別是無法改變了,塑料製成品就一定比金屬製成品的質感體驗差。並不是這樣,它是可以通過設計與製造工藝進行控制,會是不同的質感,而不是質感有好與壞之差,iPhone 5c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的質感並不比 iPhone 5s 差,而是這是兩種不同的質感,而且都具有「很高」的質感。
價格與質量成正比,如果一個外殼是abs+pc做的,另一個外殼是pp做的,就知道兩者差距了。
人類對金屬的熱愛是刻在骨子裡、融在血液里的。
穿過ROCK時代的漫漫長夜,人們用METAL建立起現代文明。。。(省略1萬字)
首先,在質感和耐磨度上,金屬材質就在大部分情況下遠遠高於塑料的外殼。
質感即外在,同樣設計使用金屬材質可以告訴消費者"我們是用心在做外殼,我們很靠譜",就算iPhone5各種掉漆門、不耐摔的問題出來,也只是在耐久度上輸給了其他的塑料材質外殼。另外不得不說,毫無疑問金屬材質的加工成本遠遠高於塑料材料,「貴的就是好的」,這個思想還是很根深蒂固的在不少消費者心中的。就好像你說一個妹子的顏好看,你要說她哪裡好看,無非是五官身材,以及和其他妹子的對比。有對比才有高低之分,就像你看見范冰冰和羅玉鳳(無意冒犯),大部分人會毫不猶豫的選其中一個更美的,「美」的概念就是一種被公眾認可的價值觀。假設你喜歡另一個,大眾很可能會不贊同你的價值觀,因為約定俗成的價值觀是很難一下子改變的。說回手機,大部分人認可「金屬材質的質感更好」,看起來更另他們舒服,這種價值觀的存在就是合理的。
以上是在下個人的看法,如果有什麼不同意見歡迎各位指教。
因為大多數手機都是塑料的。所以感覺金屬的牛逼。想當年,蘋果首先用GE塑料做外殼的時候,大家覺得塑料牛逼。人就是這樣認識事物的。
其實牛逼的不是材料,而是設計和表面處理方式,工藝精度,品牌感知等等這類細節。不信的話,國產山寨機早在2008年就用金屬材料了。當時有一個人崇拜過嗎?
加工成本 普及程度 心理因素 等等影響,並不一定就價格越高越有手感 ,說不定石頭或者珊瑚做的手機就比鑽石的摸起來還更有手感。或者在試想一下在工業革命前 你搞個塑料說不定就比金屬跟有質感。
首先是視覺觀感,金屬殼明亮,光滑,令人眼前一亮;接著是份量,金屬略重,拿在手裡不會輕輕飄飄的;其次是觸感順滑,毫無晦澀遲滯。這些都符合人的審美本能。
從個人體會來講,我比較喜歡觸手冰涼的東西,另外金屬看起來似乎總是更為高檔一些
傲慢與偏見 沒有獨立審美的盲從 偏執的將價格內嵌於價值
我所感覺的質感應該是精緻的,有重量但要恰到好處,人體工程設計合理,拿到手裡舒服。
金屬,玻璃與塑料的差別在於,塑料外殼做的再高科技,可以讓別人看起來很漂亮,但騙不了自己的手,你自己也會時刻提醒自己,這後殼是塑料的。
話題有意義,,,回答都沒有及格。哈
答案是溫度,所有耐高溫的材料,都被人類認為高檔。
金屬比較貴同時加工成本比較貴高。
這要怪我們小時候塑料玩具玩多了.
這些回答什麼僅僅是因為價格貴都是瞎扯,根本都沒回答到點子上,金屬手感確實比 塑料好,金屬後蓋摩擦力小,手摸上去圓滑舒適,而塑料卻沒有這種質感,我想這是質感好的原因之一,還有些其他未知的原因,說價格因素的根本就是在簡簡單單的扯淡,盲從,不從為什麼舒適的本質來回答問題,手感是心理能欺騙的嗎,金屬舒適就是舒適,打個不可能的假設塑料後蓋比金屬後蓋貴,明明金屬比塑料舒服你偏要在心理告訴這個塑料後蓋貴所以比金屬後蓋舒適,是不是神經病。。。
有見過塑料的LV標誌嗎?就連山寨的也是金屬!!
社會化的「認知感」,金屬給人感覺是厚重有質感,塑料給人感覺是「通俗、普通」。
質感就是耐久性,人類對永恆的追求催生出對耐久性的需要,比如「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用金屬做的不一定有質感,測試質感的方法是把手機從1.5米自由落體到水泥地面,損傷越小質感越好。
塑料外殼的表面,大多有種顆粒感。而金屬表面可以做的像鏡面一樣光滑。
塑料給人低廉耐用的感覺,我們使用的很多工具都是塑料的,他們和高貴一點關係都沒有。當然也有很多常用工具是金屬的,但是表面光澤透亮的還是極少!鑽石、寶石都有光澤的特點,這些特點和高貴的印象很近。
還有許多地方通過光澤體現高貴。鋥亮皮鞋,表面鍍鉻的水龍頭、門把手、燒水壺,汽車車身,高樓建築玻璃外牆,高檔購物場所的門口櫥窗、光亮的地板磚、玻璃牆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