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Lou Reed 的一生?

據《Rolling Stone》報道,美國著名音樂人地下絲絨樂隊(Velvet Underground)的主唱兼吉他手Lou Reed於美國時間 2013 年 10 月 27 日去世,享年 71 歲。目前他的死因並未公布,但在今年5月他曾接受了肝臟移植手術。 via 地下絲絨樂隊主唱Lou Reed去世 享年71歲


我開始聽Velvet Underground的時候,大概是大學第二年。那個時候,大致從九十年代和千禧年初始流行的諸如Oasis,Blur,Doves和Manic Street Preachers之類的跳脫出來,也差不多聽完類似Chuck Berry,Beatles,Bob Dylan或者Rolling Stone等先輩的作品。

這個時候Velvet Underground出現在眼前,真是有趣的聽覺體驗。因為初次聽他們,直觀感覺是粗糙的、難聽的、對於二十歲的年輕人而言難以理解的。當時我對該樂隊成員最高的接受度,大致就是《Sunday Morning》和Nico獨唱的《Chelsea Girl》了。

但是我總不能辛苦搞來唱片只聽過一遍之後,就和小夥伴們說:「媽蛋,真是聽不懂」。面子實在太掛不住了。於是我只好又強迫自己認真的,仔細的多聽了幾遍。正好,那一陣的興趣大致是Beck,Joy Division,New Order,Sonic Youth或者Iggy Pop這一卦的。而這張專輯的神奇之處在於,哪怕直到現在我仍不覺得他動聽;但就在當時,他對我突然有了提綱挈領的效果。之前白瞎聽了那麼幾百張西洋搖滾樂,我似乎還沒弄懂他們的線索和脈絡;但在那之後,大概多懂了那麼一點。正是這一點點,給了我後來選擇聽怎樣的音樂以無限多的助益。

關於Lou Reed老爺子,最新的消息自然是那張《Lulu》。當時我和尚未謀面的好友(一人樂隊主唱)達旦爺還在MSN上調侃,這張碟真不Lou Reed。當然在老爺子的人生里,也稱不上精彩之作。只是讚歎他70歲高齡,仍然願意折騰。所有Lou Reed的唱片里,真正認真聽的不超過三張。最喜歡的還是那張《Transformer》。他多前衛啊,70年代初期就敢玩的又隨性又華麗。而他就這麼一直玩到了人生終點。

至於那首人見人愛的《Perfect Day》,在《猜火車》里聽到,又是後來的事。我只記得當時一陣激動,跟著歌笑著哭著就看完了電影。在那段可以稱為「狗臉的歲月」里,我把自己的手機鈴聲,白天設置成《Perfect Day》,晚上則是該死的《Song 2》,好像這樣是一個儀式之類的。

或許他可以更傳奇性一些,如果他死在40歲之前。但反正他成不了Kurt Cobain或者John Lennon那樣的旗幟偶像。但對於我來說,他,John Cale以及那個Velvet Underground一直是那些個為搖滾樂提綱挈領的人。


要談Lou Reed 自然離不開地下絲絨以及那張充滿傳奇色彩的黃香蕉專輯
1967年(這是一個神奇的年份,搖滾界的眾多巨星們都是在這一年發行了有重大意義的專輯,比如披頭士,大門,平克佛洛依德等)Lou Reed和他的樂隊一起鼓搗出一張專輯,這張專輯只發行了5000張,也有說不到四千張的,反正就是發行量很小。他們的音樂風格在當時屬於先鋒小眾音樂,沒有多少人對他們的這張專輯感興趣。但是,但是,但是……買了這張專輯的人,一下子醍醐灌頂有如神助般地都去搞音樂了,然後組成了一個個搖滾音樂史上殿堂級的樂隊——Sonic Youth、David Bowie、Patti Smith、Jesus And Mary Chain、Iggy Pop。。。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分三種人:普通人,有影響力的人,那Lou Reed和他的小夥伴們就屬於第三種人——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可能不怎麼聽搖滾樂的人理解不了「影響有影響力的人「的概念,你去聽聽60年代的音樂,絕大部分你能感覺出和現在的流行或者搖滾音樂有明顯的差別。但你去聽地下絲絨的」Sunday morning"、「Pale blue eyes"或者Lou Reed自己的」Perfect day"、"Nobody but you",感覺不出和現在的音樂有太大的區別,而他們這些歌可都是將近50年前寫的,說明他們的音樂(節奏,編曲等)在這50年里影響了整個流行搖滾民謠音樂的發展

Life was saved by rock n" roll—— Lou Reed

R.I.P.


King of the New York City.

Lou Reed永遠給人帶來驚喜。

Velvet Underground期間的作品, Transformer, Rock n" Roll Animal, Sally Can"t Dance, Rock n" Roll Heart, Coney Island Baby --- He was so glamorous and openly gay. 如I"m So Free裡面的lyrics "I do what I want and I want what I see. I"m so free."

Berlin --- truly artistic. Careful because it will tear your heart apart.

Metal Machine Music --- I don"t know

The Blue Mask, New York, NYC Man, New Sensations, The Bells, Legendary Hearts --- He wrote about city tales. Lou結婚了以後曲風以及主題完全變了。

The way he sang makes you feel like an old friend talking beside you. So intimate.

He observed and pondered. Then he wrote them into songs.

What can I say. He is just my love??

Youtube上很多documentary, interview and concerts。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


地下絲絨和文學關係很大。吉他手Stering Morrison後來在德克薩斯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第一任鼓手Angus MacLise是出過詩集的詩人。Lou Reed本人在大學學寫作,出過詩集寫過小說辦過文學雜誌,是文學青年。評價Lou Reed不能離開他的文學背景。

Lou Reed是詩人Delmore Schwartz的學生,他常說這位老師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大香蕉專輯裡面《European Son (to Delmore Schwartz)》就是獻給他的。

====

這兒有篇文章是介紹他和美國戰後先鋒派文學、紐約派詩歌淵源的,作者把他看作美國文學、紐約派詩歌的重要人物。裡面也講了很多有趣的事情。『I』ll Be Your Mirror』: Lou Reed and the New York School of Poetry : Andrew Epstein : Harriet the Blog : The Poetry Foundation


Lou Reed的歌里沒有自欺欺人的歡樂和希望,卻有最美好真切的傷感和絕望。 ----鄭鈞


一些私人想法。

雖然一早就知道 Lou Reed, John Cale, Tony Conrad, Velvet Underground 這些人,但很晚才聽他們的東西。而且我聽的第一張 Lou Reed 是《Metal Machine Music》。

Brian Eno 名言:「《Velvet Underground Nico》雖然只賣了 1000 張(也有資料說是 30000 張),但這 1000 人後來都玩樂隊了。」聽起來是不是很像第一代 Mac 的感覺。

這句話雖然我也是今天在網上讀關於 Reed 的資料時才看到,但回想起來,過去這麼多年,只要是對文化比較關心的人,很難不遇到他們的影子。例如:

  • 我最早知道「All Tomorrow"s Parties」是因爲 William Gibson 寫了一本同名小說。然後我知道 Japan 翻唱過這首歌,最後才聽到了 Velvet Underground 的原唱。
  • 〈Sunday Morning〉好像當年被香港的某家報紙(南華早報?)用來做廣告歌了。總之小時候一定在電視上聽過。

今天看回《Velvet Underground Nico》,最令人驚訝或者說唏噓的是當年居然有爭議性。BDSM (〈Venus in Furs〉),毒品(〈Heroin〉),在今天還能算禁忌?當年是被電臺禁播的。1970 年代的世界已經相當遙遠了。

不僅是歌詞內容,音樂也一樣。〈Heroin〉只用了兩個和絃,〈Venus in Furs〉裡把所有吉他絃調成一個音,又如何?音樂媒介超級發達的今天,任何時代的唱片信手拈來,多冷門都有,樂迷什麼沒聽過?

即便是《Metal Machine Music》,對於經歷了日系噪音藝術洗禮的各位,也只不過具有小小的歷史趣味而已。嗯,這人 1975 年就做純噪音專輯了,厲害。

但,不管實驗不實驗,先鋒不先鋒,他們真是寫過一些不錯的歌。〈Sunday Morning〉聽上去多麼 Sunday morning 呀。


跟大家說抱歉,這事情怪我,要麼大家就不會那麼遺憾了。

跟大家說抱歉,這事情怪我,要麼大家就不會那麼遺憾了。


致郁的那些又漂浮又悲傷的歌聽了不少
曾經很喜歡那些意識流又光怪陸離的獨立音樂
直到剛剛又聽到老李,覺得他即絕望又真實。
真實到像樂器狠狠的殘音,曾經多少的晦澀矯情都想丟掉,只想要記住這種毫不刻奇暴露在外的情緒。


以前一直就光聽說牛逼,可是聽他們專輯一直都無感。直到有一天,我在一個大哥家吃飯喝酒抽葉子,聽到了那首《Sunday Morning》,突然就開竅了。真他媽好聽。


總是不小心影響後世搖滾音樂人

另類搖滾祖師爺:Life was saved by Rock Roll


16歲開始聽地下絲絨,後聽lou reed個人作品,二十年有餘,老李如今仙逝,我只想說一句,誰他媽說練太極拳能延年益壽!?
又補充一點:昨晚和一幫老夥伴吃飯,之前還戲稱是為Lou Reed餞行,當晚特地點了份麻婆豆腐,吃到一半餐廳居然放起了Walk on the Wild Side,MD我現在還覺得這事有點不可思議……PS,我們去的不是所謂搖滾餐廳,就是一般川菜館……

補充一點:
如果要了解Lou Reed在70年代初的個人作品,以下兩個名字千萬不能錯漏,David Bowie、Iggy Pop,橫向比較這個70年代的基友三人黨同期作品會發現很多互相影響的細節,至於三人的友情故事可自行觀摩影片Velvet Goldmine。

最後是我個人收集的幾張Lou Reed和Velvet Underground唱片,緬懷一下老李同志。
這套RCA的精選集買回來至少7-8年了,完整聽完大概只有1遍,說實話老李個人作品前後水準落差很大,我個人來說還是喜歡他72至73年的2張專輯Transformer和Berlin。


這張Transformer(不是變形金剛)是我的大愛!9幾年的時候在上海福州路的外文書店看到,我站在唱片架前想了整整10分鐘才咬咬牙買下來的,誰叫那時候還在讀書呢,walk on the wild side、perfect day和satellite of love是一生摯愛!!!


至於大香蕉,其實有一大半是沖著Nico去的,個人推薦有興趣可以去聽聽Nico的Chelsea Girl,真正的神作。

最後補充一點,其實我最喜歡的一首地下絲絨歌曲是After Hours,由樂隊鼓手MaureenTucker演唱,蝦米地址:

最後補充一點,其實我最喜歡的一首地下絲絨歌曲是After Hours,由樂隊鼓手MaureenTucker演唱,蝦米地址:After Hours The Velvet Underground After Hoursmp3 After Hours歌詞


在那張滾圈聞名遐邇的大香蕉里,有一首歌叫做《I"ll be your mirror》,那首歌是Lou Reed寫給Nico的情歌,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英文歌。一生都在不斷地嘗試,改進,但也保持著六十年代那種思考方式,詩意以及一直不算高的演奏水平。這不前幾天sony又出了一個他的個人合集大包,這兄弟直到過世之前也還一直折騰。從他開始我喜歡上那種老男人的「念唱」,隨性且飽含真實情感。我始終都覺得John Cale更有才華,但與此同時,Lou則更浪漫。


lou reed和John cale,在60年代向世人傳達了一個重要訊息:我們這種音樂類型,不需要複雜的編排和和弦,技術不重要,感覺才重要。正是這張大香蕉,讓一些有藝術訴求,但不太擅長音樂編排和樂器演奏的人,燃燒了最熱烈的荷爾蒙! 此所謂開山祖師。


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一生。


i wanna play football for the coach


我就說一問題,不管是維基還是其他雜誌 brian eno確實說過初始專輯賣了多少張的問題 但維基上說的是30000,某些雜誌上說的是10000,不知道是誰把專輯數縮小了10倍的。
當然這只是ENO自己說說的,他的引語也加了個may,具體賣了多少張誰TM知道


很偉大


the velvet underground樂隊主唱,偉大的傳奇的搖滾樂泰斗,實驗、先鋒、白噪音音樂的先驅,Iggy pop和David bowie的好基友,性虐文化愛好者,哈維爾的崇拜對象,joy division、u2、sonic youth……大批樂隊受其影響,超過100部電影配樂用到過他的歌,在接受肝臟移植手術5個月後去世了。


推薦閱讀:

怎麼才能提高自己的音樂品位(欣賞能力)?

TAG:音樂 | 搖滾樂 | 地下絲絨(樂隊) | 盧·里德(Lou Re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