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州版圖是規則的方塊形?


美國各州(尤其在西部)之間的邊界大量使用直線,使得很多州的形狀呈比較規則的方塊形。然而這些直線大多數並不是隨隨便便在地圖上畫的。有的直線考慮了自然因素(例如俄勒岡和加州之間的那條直線,考慮了河流的流向);有的考慮了地圖投影(例如緬因和新罕布夏之間的邊界);有的和繞開印第安部落有關(例如俄克拉荷馬的東界);有的為的是讓各州之間面積盡量相近(例如密西西比阿拉巴馬的邊界,以及西部各州東西7度南北4度的基礎格局);而還有大量的直線是南北戰爭前,蓄奴州和自由州之間的對峙和妥協(例如北緯36度30分和北緯40度)。
當然,還有的邊線看似是直線,實則是曲線或折線(例如田納西北界、密蘇里北界的蘇里萬線、馬薩諸塞和康涅狄格的邊界等)。各種因素的結合造成了美國各州(特別是西部各州)看起來形狀比較規則的結果。
-----------下面是美國本土48州每段邊界的介紹,多圖耗流量慎入,歡迎指正錯誤---------------
順序(括弧表示這幾個州一起介紹):密歇根、賓州、科羅拉多、懷俄明、田納西、北卡、南卡、喬治亞、(阿拉巴馬、密西西比)、佛羅里達、密蘇里、(堪薩斯、內布拉斯加、南達科他、北達科他)、明尼蘇達、愛荷華、威斯康辛、[美國西南西北國境線]、(加州、內華達、亞利桑那、新墨西哥、猶他)、德州、(阿肯色、路易斯安那)、俄克拉荷馬、(蒙大拿、愛達荷、華盛頓、俄勒岡)、(特拉華、新澤西、紐約、佛蒙特)、(麻省、康涅狄格、羅德島、緬因、新罕布夏)、(弗吉尼亞、西弗吉尼亞)、馬里蘭、(俄亥俄、印第安納、伊利諾伊)、肯塔基。
附加阿拉斯加和華府。
歡迎圍觀:地球的那些事兒 - 知乎專欄
--------
一些clarification:

  • 北布拉沃河=格蘭德河。密歇根=密執安。愛荷華=衣阿華/艾奧瓦。弗吉尼亞=維珍尼亞。內布拉斯加=奈布拉斯卡。
  • 有時候為了方便敘述,對於有前後銜接關係的「xxx殖民地」、「xxx領地」和「xxx州」可能有混用。
  • 多次提到的法印戰爭在歐洲叫做英法七年戰爭,在美洲是英國+部分印第安人vs法國+其它印第安人。

先說我在的密歇根州

  • 密歇根的陸上邊界大概分為三部分。東界A是和加拿大的邊界,是以自然的河流和聖克萊爾湖為界,來源於1783年獨立戰爭以後的美英巴黎合約,不必贅述。有意思的是南界B和西北邊界C。
  • 仔細看的話,南界B是由兩段組成的,分別是和西邊印第安納州和東邊俄亥俄州的兩段界。兩個州之間有一個轉折。密歇根1836年正式加入美國聯邦之前是西北領地的一部分,那時候它和印第安納的界限是由與密歇根湖南岸相切的緯線所決定的。也就是說,印第安納只擁有無限小的一點密歇根湖的湖岸。隨著紐約州繞過尼亞加拉瀑布的伊利運河的開通,從大西洋航行到五大湖已經成為現實,擁有一段密歇根湖的湖岸線成為了印第安納的目標。1816年,美國國會同意將印第安納的北部邊界向北移動10英里,因此印第安納擁有了很長一段密歇根湖的水岸線。1836年密歇根建州加入聯邦,和印第安納的邊界就這麼定下了,可是和東部俄亥俄州的邊界卻出了問題。密歇根主張伊利湖岸邊的重要港口托萊多是自己的領土,但是俄亥俄州並不同意這種說法。兩州互不相讓,最後在1837年爆發了托萊多戰爭。美國國會不得不出面調停。由於俄亥俄州人口多於密歇根州,因此托萊多被劃歸了俄亥俄州。
  • 作為對南部邊界的補償,密歇根獲得了上半島原屬於威斯康辛的大片土地,即圖中的邊界C以東的土地。C具體來說分四段:梅諾米尼河、布魯爾河、蒙特利爾河,以及蒙特利爾河和布魯爾河源頭之間的連線。威斯康辛人口更少,因此在當時敢怒而不敢言。但是在1908年,威斯康辛和密歇根的邊界問題再度爆發了。根據當年的勘界文獻,C邊界最西北的一段是沿著蒙特利爾河劃分的,可是這條河的上游有東西兩條支流,都叫同一個名字。密歇根佔據著兩條支流之間的土地,即以西支流與威斯康辛為界。然而,威斯康辛則申明,東支流才是真正的邊界。兩州之間的衝突再度驚動國會,後來國會又出面調停。但是這一次問題再沒完全解決,至今兩條支流以及其延長線之間仍然有數百平方公里的爭議土地。

再說我以前在的賓夕法尼亞州

這個州直線比較多。

這個州直線比較多。

  • A斷邊界是美國歷史上很重要的一條邊界,名為梅森·迪克森線。早在1632年,美國東部還是13個殖民地的時候,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就把馬里蘭殖民地的北界定位北緯40度。然而,這條線橫穿賓夕法尼亞殖民地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它橫穿當時賓夕法尼亞的首府費城。之後,兩個殖民地私下協商解決,可是未果,原因是它們和特拉華的三邊爭議。特拉華佔據著出海口,而賓夕法尼亞正好想得到出海口,但是特拉華堅決不同意。後來為了儘快解決和馬里蘭的邊界問題,賓州做出來妥協,放棄了出海口。因此賓州和特拉華之間形成了一段弧線邊界(F)。具體弧線的劃法參見後文特拉華州。
  • 解決了特拉華的問題,賓夕法尼亞和馬里蘭再度協商,最重馬里蘭同意將北屆南移到距費城15英里的北緯39度30分的地方。為了徹底劃清界限,雙方請來了英國的兩名著名測繪專家——梅森和迪克森,來劃線,後形成梅森·迪克森線(A)。
  • B邊界也有不少歷史背景。B為賓州的西界,主要是和西弗吉尼亞、俄亥俄兩州的邊界。而在當時,西弗吉尼亞還是弗吉尼亞殖民地的一部分。隨著梅森·迪克森線的劃定,賓夕法尼亞和弗吉尼亞兩個殖民地之間的界限也發生了爭議,而爭議的焦點則是俄亥俄河以南、蒙隆梅海拉河以西的土地。1763年法印戰爭結束後,法國主張佔領俄亥俄河與密西西比河之間的所有土地,但是這些英國殖民地也主張擁有俄亥俄河以西的土地。為了增加影響力,弗吉尼亞殖民地沿著俄亥俄河發展了自己的勢力,佔領了不少法國領地的同時也佔領了一部分賓夕法尼亞的土地。獨立戰爭以後,賓夕法尼亞和弗吉尼亞之間簽訂邊界協定:從梅森迪克森線東部延長線和特拉華和交界處的對應經線算起,向西跨5個經度的那條經線就是賓州的西部邊界,即B。
  • 賓州的北界CD在美國獨立以前是賓州和康涅狄格殖民地的邊界。雖然康涅狄格幾乎從來沒有向西擴展到這麼遠的地方,但是1662年,康涅狄格聲稱它的西部邊界是太平洋。法印戰爭以後,弗吉尼亞開始開發俄亥俄河流域,康涅狄格不甘落後,成立了薩斯奎哈納公司,向西開發薩斯奎哈納河流域以及伊利湖南岸的中西部。然而薩斯奎哈納河傳統上是賓夕法尼亞的地盤,因此為了阻止康涅狄格西進,賓夕法尼亞佔領了伊利湖南岸的一片土地,把康涅狄格和其西部區域阻隔開,迫使其停止西進。因此賓夕法尼亞在西北部有一個突出的部分(圖裡的C),在那裡擁有其第四大城市伊利。在那以後,紐約後來居上,先於康涅狄格佔領了賓夕法尼亞以北的土地。雙方再度勘界後,在條約上寫明「以北緯第43條緯線為界」。可是這個措辭後來又引起了麻煩:賓夕法尼亞認為是北緯43度,而紐約則認為第43條緯線是42度,且紐約並不承認賓夕法尼亞在伊利湖南岸的C地區。最後在1785年雙方達成妥協:雙方以北緯42度為界(D段),但紐約把C部分劃給了賓夕法尼亞。
  • 最後E邊界是特拉華河,當年獨立戰爭,華盛頓將軍逆轉局勢的一戰就是夜渡特拉華河奇襲特倫敦。之所以賓夕法尼亞建立之初東界只到特拉華河,是因為當時特拉華河以東是荷蘭人的殖民地。

然後說一下美國最方的兩個州。先是科羅拉多

在世界地圖或美國地圖這種比例尺的地圖上,科羅拉多看起來是個長方形。實際上科羅拉多是個球面梯形(注意是球面),北部邊界比南部邊界短。之所以看起來像長方形,是和那些地圖的投影有關係,且其四個角的確是90度。首先,科羅拉多的東西邊界(A和B)很好解釋,它們是兩條經線,相隔7度。由於是經線,所以它們並不平行(經線在北極會交於一點)。不僅是科羅拉多,美國西部的華盛頓、北達科他、南達科他、懷俄明和俄勒岡等州都是東西寬7度。在科羅拉多州建立以前,它曾經被規劃為一個叫做傑斐遜領地的territory。在遵守了東西7度的政策之後,傑斐遜領地政府在南北邊界的問題上比較激進。他們希望自己的南部邊界劃在北緯35度線,這樣就能包括進至少4個大型金礦。而至於其北界,當地政府的計劃是劃在北緯42度,大致和1790年英國和西班牙殖民地之間的界線重合。可是如果這樣劃界,科羅拉多州和其東部已經成立的幾個臨州比,面積也太大了。因此國會最終把科羅拉多的南界往北推移了2度,北界往南推移了1度,這樣,科羅拉多的南界是北緯37度(C),北界是北緯41度(D),中間相隔4度。一個東西7度南北4度的完美球面梯形州就這麼誕生了。而南北4度的設置影響了後來成立的懷俄明州和蒙大拿州。

在世界地圖或美國地圖這種比例尺的地圖上,科羅拉多看起來是個長方形。實際上科羅拉多是個球面梯形(注意是球面),北部邊界比南部邊界短。之所以看起來像長方形,是和那些地圖的投影有關係,且其四個角的確是90度。首先,科羅拉多的東西邊界(A和B)很好解釋,它們是兩條經線,相隔7度。由於是經線,所以它們並不平行(經線在北極會交於一點)。不僅是科羅拉多,美國西部的華盛頓、北達科他、南達科他、懷俄明和俄勒岡等州都是東西寬7度。在科羅拉多州建立以前,它曾經被規劃為一個叫做傑斐遜領地的territory。在遵守了東西7度的政策之後,傑斐遜領地政府在南北邊界的問題上比較激進。他們希望自己的南部邊界劃在北緯35度線,這樣就能包括進至少4個大型金礦。而至於其北界,當地政府的計劃是劃在北緯42度,大致和1790年英國和西班牙殖民地之間的界線重合。可是如果這樣劃界,科羅拉多州和其東部已經成立的幾個臨州比,面積也太大了。因此國會最終把科羅拉多的南界往北推移了2度,北界往南推移了1度,這樣,科羅拉多的南界是北緯37度(C),北界是北緯41度(D),中間相隔4度。一個東西7度南北4度的完美球面梯形州就這麼誕生了。而南北4度的設置影響了後來成立的懷俄明州和蒙大拿州。

好我們再來看另一個大方塊,懷俄明州

實際上懷俄明州也是個球面梯形,原因同科羅拉多。懷俄明的邊界比較簡單粗暴。最早懷俄明是片幾乎沒有什麼人的地方,到了1868年才脫離愛達荷領地成為一個獨立的領地。而在那個時候,它的四條邊其實已經自動形成了:南界即科羅拉多的北界,北緯41度(D)。而其北界則是參照科羅拉多南北4度的格局,劃在了北緯45度(C)。其東界則沿用了1863年美國國會對愛達荷領地東界即西經104度的規定。而懷俄明州的東西寬仍然參照了美國西部各州的7度慣例,既然東界是西經104度(B),西界自然就是西經111度了(A)。又一個梯形畫好了。(實際上,懷俄明州西北部黃石公園內,和蒙大拿的邊界線是有一些犬牙交錯的轉彎的,但是由於太不起眼了,這裡就忽略不計了)。

實際上懷俄明州也是個球面梯形,原因同科羅拉多。懷俄明的邊界比較簡單粗暴。最早懷俄明是片幾乎沒有什麼人的地方,到了1868年才脫離愛達荷領地成為一個獨立的領地。而在那個時候,它的四條邊其實已經自動形成了:南界即科羅拉多的北界,北緯41度(D)。而其北界則是參照科羅拉多南北4度的格局,劃在了北緯45度(C)。其東界則沿用了1863年美國國會對愛達荷領地東界即西經104度的規定。而懷俄明州的東西寬仍然參照了美國西部各州的7度慣例,既然東界是西經104度(B),西界自然就是西經111度了(A)。又一個梯形畫好了。(實際上,懷俄明州西北部黃石公園內,和蒙大拿的邊界線是有一些犬牙交錯的轉彎的,但是由於太不起眼了,這裡就忽略不計了)。

接下來說一個看似是直線其實並非直線的典型代表,田納西州

首先得交代一個常識:田納西州曾經是卡羅來納殖民地的一部分,1712年卡羅來納分裂成北卡和南卡,田納西跟了北卡,直到1796年脫離北卡建州。

  • 它的東西兩邊的邊界比較簡單,是自然界線。西界(A)是密西西比河(1819年以前是田納西河,後從印第安部落購買土地,延伸到密西西比河),東界(B)是阿巴拉契亞山海拔最高的山脊。
  • 田納西的南北兩邊在小比例尺的圖上看貌似是直線,實則不然。先說南界(C)。我們說過,卡羅來納於1712年分家,分家的時候,北卡在阿巴拉契亞山以西控制著田納西河流域,而南卡也控制著阿巴拉契亞山以西的部分土地。兩卡在阿巴拉契亞山以東的劃界已經是爭吵得焦頭爛額,因此雙方在英王的調停下,都同意在山西側的界線劃得簡單一些:以北緯35度為界。可是,在1804年,田納西州和南方的密西西比領地(包括今阿拉巴馬州和密西西比州)之間詳細劃分邊界的時候,由於測繪技術原因,在田納西河與北緯35度交接的地方測歪了,因此形成了一段比較明顯的折線(圖中1處):現在田納西河密西西比州的界線比田納西和阿拉巴馬州的界線偏南。
  • 再說北界(D)。田納西北邊的肯塔基州以前是弗吉尼亞殖民地的屬地。田納西北界的劃分也是在田納西獨立建州之前的事,是北卡和弗吉尼亞兩個殖民地之間劃分的。如果說南界的那一點轉折還可以忽略不計,那北界就完全是不能算作直線的。北卡和弗吉尼亞就阿巴拉契亞山西側的領地界線進行了馬拉松式的劃界談判。最初的結果是雙方以北緯36度30分為界。可是雙方在殖民和建設過程中,並沒完全遵守這條界線,因此後來雙方的邊界問題再度白熱化。到了1802年,已經加入美國聯邦的雙方差點像俄亥俄/密歇根以及德克薩斯/俄克拉荷馬那樣為了邊界開戰,幸虧美國政府即時調停才免去了戰火,雙方在比原定界線偏北的地方達成了妥協線。肯塔基和田納西相繼獨立之後,兩州加上弗吉尼亞三方重開劃界談判,最終在1901年達成共識:田納西北部邊界東頭起始於北緯36度36分,西行15英里之後(圖中2處),漸漸向南偏向1802年的妥協線,一直走完和弗吉尼亞的邊界。在和肯塔基接壤以後,邊界順著康伯蘭隘口轉向南2英里(圖中3處),再直轉向西。在達到前文提到的1819年從印第安人處購買的土地時再隨著田納西河向南跳躍回到最初的北緯36度30分直到遇到密西西比河(圖中4處)。後來因為測繪原因以及途徑的農場主土地歸屬的原因,這條線進一步彎曲,形成了一條似直實彎的邊界。

既然說到田納西了,那就再順道說兩個卡羅來納吧。先看北卡羅來納


殖民地時代兩個卡羅來納本來是一家,名為卡羅來納省,可是兩邊的社會結構卻並不相同。北卡一側和弗吉尼亞、馬里蘭比較類似,以種植煙草為主。南卡一側來自非洲和巴貝多的黑人後裔比較多,是一個奴隸制的貴族莊園社會。1700年以後,雙方的社會矛盾發展失控。再加上境內印第安人的抵抗,省內爆發了圖斯卡魯拉戰爭和亞馬溪戰爭。1710年後,卡羅來納省再無法控制局勢,於是決定南北分家。

  • 南界:最初雙方的邊界定為從開普菲爾河的入海口算起,分界線沿河而上,交匯北緯35度線後沿著緯線向西直到太平洋(當時美東各殖民地都把領土claim到了太平洋海岸)。可是這麼劃線有個缺點,就是把卡塔巴和切諾基兩個比較強大的印第安人部落領地切開了。由於在法印戰爭的時候,這兩個部落是支持英國,敵視法國的,英王在1735年改變了這次劃界以保持切諾基部落的領土完整:在經過這兩個部落的時候,要從北緯35度線往南移動13英里。可是,勘界的時候再一次出了問題,南卡因為技術原因獲得了更多的土地,引發了後來雙方的爭執,因此雙方不得不再次談判邊界。新的劃界方法之一為以北緯35°線和皮迪河更北的那一個為界,意思是當皮迪河在北緯35°線以南的時候,以北緯35°線為界;當皮迪河在北緯35°以北時,以皮迪河為界。可是由於這種劃界法過於複雜,雙方並未採納,最終雙方決定就以前一次畫好的邊界為基礎,多划進南卡的領土由邊界的東段地區割地補償。於是,邊界的東部起點被移動到了開普菲爾河入海口西南方向30英里處,然後大致平行河流,斜線往西北,直到遇上北緯35度以南13英里的緯線。這就決定了南卡和北卡之間的那條界線。
  • 北卡的北界是和弗吉尼亞交界,這條邊界在美國建國之前就定下來了。最初雙方劃界時,圍繞著北緯37度和36度兩種方案爭論不下。北緯37度線橫穿切薩皮克海灣,而北緯36度橫穿阿爾本馬爾海灣。這兩個海灣分別是弗吉尼亞和北卡兩個以出口煙草為主的殖民地的海上生命線,雙方都不願意讓自己的海灣被別人划走一半。最終,雙方的協議是以北緯36度30分為界,這樣邊界線就劃在了兩個海灣之間的地方,雙方的利益都得以保全。這也算是前面提到的田納西北界勘定的前奏。
  • 北卡的西界就是前文提到的田納西東界,雙方以阿巴拉契亞山最高的山脊為界。

說完北卡,南卡羅來納就比較好說了:

  • 南卡的北界見上文北卡羅來納。從北卡分家後,南卡其實還擁有不少土地,包括幾乎整個喬治亞以及今阿拉巴馬和密西西比兩州的北部。
  • 南界:1732年,英王喬治二世宣布成立喬治亞殖民地,喬治亞脫離南卡,雙方以薩凡納河為界。但是喬治亞的北界還維持在北緯35度,因此完全掐斷了南卡對阿巴拉契亞山以西的控制(詳見下面喬治亞一節)。南卡也就被限制成現在的形狀。

喬治亞

  • 北界:北緯35度線,是北卡和南卡分界線最初計劃的延伸線。上文田納西一節提到過,阿巴拉契亞山以西的土地,北卡和南卡以北緯35度為界劃分。
  • 東界:薩凡納河。
  • 南界:在早先時候,喬治亞以南的佛羅里達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喬治亞只控制阿塔馬哈河以北的土地。1742年,英屬的喬治亞殖民地和西屬的佛羅里達殖民地之間爆發戰爭,喬治亞軍隊在聖西蒙斯島以巨大的傷亡代價贏下了一場血戰,將邊界的東部推到了聖瑪麗河北岸並一直保持在了那裡。而戰敗的佛羅里達必須割地求和。最終喬治亞的南界為:從聖瑪麗河河口到源頭,之後從聖瑪麗河源頭一直直線往西,直到查特胡奇河和弗林特河的交匯處。
  • 西界:南半截為查特胡奇河,從查特胡奇河所到達的最西點(西點湖拐彎處)起,邊界離開河道,折向西北。具體的劃線方法和阿拉巴馬、密西西比兩州有關,體現了當時美國成立新州份的時候面積平均的理念。

阿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
這兩個州一起說,因為它們的劃界體現了當時美國對新建各州面積均衡的一種想法。


這兩個州最初是一家,叫做密西西比領地。建立的時候地盤就是圖中粉紅的那一條,夾在南卡和西屬佛羅里達之間。前文說過,喬治亞脫離南卡後阻礙了南卡對阿巴拉契亞山以西的控制,因此密西西比領地在19世紀初吞併了南卡在山西的土地(圖中淺紫色區域),和田納西大致以北緯35度為界(詳見上文田納西,黃色區域是由於測繪誤差造成的)。密西西比的西界是密西西比河,這也是曾經南卡的勢力範圍到達的最遠處。河對岸是法國的路易斯安那。

  • 南界:上文說到喬治亞和西屬佛羅里達交戰後,雙方劃定了新邊界。在那以前,喬治亞只控制阿塔馬哈河以北的土地,大致是北緯31度。由於密西西比領地並未和西班牙開戰,因此它們和佛羅里達的邊界並未和喬治亞對齊,而是保留在北緯31度。1812年,美英之間爆發了一場大戰,英國在戰爭初期佔優,火燒了白宮。已經不復當年勇的西班牙為了渾水摸魚撈點油,和英國結成了同盟。結果美國在安杜魯·傑克遜等人的帶領下實現了戰爭大逆轉,擊敗了英國,西班牙自然也成了戰敗國,不得不再度割地。為了獲得墨西哥灣出海口,美國要求西班牙把珍珠河和佩爾迪多河之間的領土割讓給了密西西比領地。於是密西西比領地獲得了圖中的橙色區域。
  • 兩州之間的邊界:1816年,密西西比領地申請加入聯邦,並獲得通過。然而當時密西西比領地的面積是鄰近的喬治亞的兩倍,因此美國國會決定將其一分為二,核心部分成立密西西比州,而其東部脫離出來成立阿拉巴馬領地。由於是密西西比州加入聯邦,他們比阿拉巴馬更有話語權。他們希望把墨西哥灣沿岸大片土壤肥沃的河流沖積平原納入自己的版圖,因此他們建議選擇湯比格比河作為界線。可是這樣的畫法會導緻密西西比的面積明顯大於阿拉巴馬,因此未能獲得同意。密西西比退而求其次,決定放棄北方相對貧瘠的土地,畫一條略微傾斜的南北向界線,也就是今天兩州界線的南段。如果這樣劃線,結果又變成了阿拉巴馬的面積遠大於密西西比。最後,美國國會從中調和:南方邊界按照密西西比的提議,而在該線穿過的華盛頓郡西北角後,右轉十度向北,直到遇上田納西河。
  • 阿拉巴馬的東界:最初阿拉巴馬是以查特胡奇河與喬治亞為界,但是因為同樣的面積均衡的原因,在查特胡奇河上西點湖轉彎處,邊界離開河道。這樣,阿拉巴馬、密西西比河喬治亞三個州的面積才沒有特別大的差別。

至此,佛羅里達州的邊界其實也講完了(喬治亞+阿拉巴馬)。
說直線邊界,有兩個景色最無聊的州就不得不說:堪薩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以及和它們有關的密蘇里州以及兩個達科他州。這幾個州的勘界體現了南北戰爭前南方奴隸制的倡導者們為了壓縮北方的領地而做的一些「地圖工作」。
先說密蘇里州

密蘇里是路易斯安那購買案的一部分。這個購買的詳細內容大家可以自行查閱,這裡不多說。但正因為它以前屬於法屬路易斯安那,因此它的東界只能到密西西比河(法屬路易斯安那的東界)。
密蘇里州的南界大致沿用了北卡和弗吉尼亞之間界限的延伸線,即北緯36度30分。在1820年密蘇里州作為蓄奴州,和自由州緬因州配對加入聯邦後,南北方達成了妥協案:從那之後,北緯36度30分以北地區不再有新的蓄奴州。
南方的農場主為了保留自己在國會裡同北方的均勢,希望有盡量多的蓄奴州而盡量少的自由州,因此在給密蘇里州劃界時,他們claim了大片的北方土地,想要壓縮北方。他們貪婪且不切實際地佔領了印第安福克斯部族以及愛荷華領地的大片領土。甚至於密蘇里州憑空捏造出了一個「莫伊尼斯河急流」的地名,並以此畫了一條「布朗線」,把北界向北推了100多公里。這樣一來,他們不僅打破了美國新建州的土地均勢的傳統,也讓國會意識到了他們壓縮北方的意圖。後來在國會的支持下,愛荷華領地發動邊界戰爭(史稱蜂蜜之戰),向南奪回了大部分領土,把邊界維持在了北緯40.6度。並且愛荷華還順勢以找不到「莫伊尼斯河急流」河段為名,順河南下,佔領了該河與密西西比河之間的一片土地。當然,密蘇里還不死心,在和愛荷華一起測邊時,密蘇里的代表蘇里萬故意利用技術漏洞將原本應該東西向水平的邊界線化成了一段弧線,神不知鬼不覺地奪取了愛荷華州的一部分土地。後來這段看似直線實則弧線的邊界被稱為蘇里萬線。
解決了和愛荷華的爭端,密蘇里又試圖拓土西進。為了阻止他們,美國政府搶先和福克斯和蘇族等印第安人部落簽下了奧薩奇條約,劃定了奧薩奇線,把密蘇里州的疆域限制在西經94度35分以東。可是,後來密蘇里還是沿著密蘇里河向西北方向驅逐了福克斯部印第安人,因此其西界北側並未遵守奧薩奇線,而是延伸到了密蘇里河西岸。
最後是南界。前面說過密蘇里的南界主體遵守了36度30分,可是在聖弗朗西斯河以東,他們私自把邊界推進到了北緯30度,佔有了阿肯色的部分土地。期初,阿肯色也發出過抗議,但是阿肯色一位名叫沃克的17歲男孩提出,密蘇里州坐擁密西西比河與密蘇里河兩條重要航道,並且兵強馬壯有良田千畝。阿肯色貧弱,應該去抱密蘇里這個大腿才對。阿肯色的政府一聽,覺得有理,於是就正式將這片區域讓給密蘇里,以結盟。
現在可以看堪薩斯州內布拉斯加州了。南達科他北達科他也順便一起帶過。


這兩個州的勘界和美國南北戰爭及戰前歷史有關,有興趣大家可以自己搜細節,這裡簡單說:1820年妥協案的其中一個規定是:美國以北緯36度30分(北卡-弗吉尼亞的分界,見上文)為準,後加入聯邦的州在線北則為自由州,線南則為蓄奴州。當時控制了廣大地域的內布拉斯加領地正在申請加入聯邦。內布拉斯加領地整體位於北緯37度以北,照理來說,如果成為新的州,就為自由州。然而其鄰近的密蘇里州是個蓄奴州,該州擔心一旦內布拉斯加成為自由州,密蘇里州的奴隸會大量逃往內布拉斯加。因此密蘇里州聯合南方各州在國會裡極力阻撓內布拉斯加的申請。由於北方各州不團結,最終南方投票獲勝,內布拉斯加領地以北緯40度為界,分為兩部分,北方仍為內布拉斯加領地,南方作堪薩斯領地,可以實行奴隸制。這樣實際上是南方各州把奴隸制向北推進了3個緯度。北緯40度後來也成了堪薩斯和內布拉斯加州的邊界,直到現在。但是後來,這個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引發了堪薩斯內戰,並最終導致了南北戰爭。
堪薩斯的東界幾乎等於密蘇里的西界,雛形形成於奧薩奇條約,詳見上面。
堪薩斯的西界最初與德克薩斯和俄克拉荷馬的西界齊平,為西經103度。後來在其西側的傑斐遜領地(詳見上文科羅拉多)發現金礦,國會開始大力發展那個領地。可是那個領地主體位於落基山上,缺少平原以耕種,因此國會要求堪薩斯把西側的邊界向東後撤1個緯度到西經102度,讓出了部分平原地區。內布拉斯加州的西界南段也就隨了102度。
堪薩斯建州加入聯邦後,內布拉斯加又過了數年才加入聯邦。到那時,內布拉斯加的四邊有三邊已經劃好:南界北緯40度,東界密蘇里河,西界南部為西經102度,等往北超過傑斐遜領地的北界後轉向西,一直到密蘇里河沿岸。後來愛達荷領地成立後,內布拉斯加放棄了西經104度以西的土地。
內布拉斯加的北界劃分還和堪薩斯有關。當時內布拉斯加領地還控制著北到加拿大邊界的土地。堪薩斯的南北跨度是北緯37度到北緯40度,跨越了三個緯度。而從北緯40度直到美加邊界北緯49度,正好可以每隔3度分出三個州來。因此內布拉斯加領地被一分為三,最南部的三分之一成為了內布拉斯加州,北界為北緯43度。


北緯43度和北緯46度之間建立南達科他州。東西方向,南達科他西到西經104度,東邊最初以大蘇族河和北紅河為界與明尼蘇達接壤。後來由於測繪艱難,明尼蘇達主動放棄了大蘇族河以東、西經96.5度以西的土地,劃給了南達科他州。
北緯46度到北緯49度之間為北達科他州。東西方向,北達科他東以北紅河為界,西以西經104度為界。後來,兩個達科他之間決定用北緯45度55分取代北緯46度作為邊界,因為45分55度這條線正好和牧場高地的北緣相切。
明尼蘇達


明尼蘇達的西界參看上文兩個達科他。
南界:明尼蘇達的南界雖然是條直線(北緯43度30分),但卻和自然地形有關。這緯度是聖彼得河(密西西比河的一條二級支流,現改名明尼蘇達河)最南端的小支流所到達的最南點,按照這個緯度劃線,整個明尼蘇達河流域就都位於明尼蘇達境內,不會因水域產生不必要的糾紛。
東界:前面說過,威斯康辛比較慘,東北部被密歇根咬了一大口。其實它西北部被明尼蘇達咬了更大一口。法印戰爭之後,威斯康辛佔領了從源頭開始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土地,而又在其源頭畫一條南北直線,一直交匯到美加邊界北緯49度,作為其西界,也就是明尼蘇達東界(如圖)。但是,在西進運動的潮流下,國會為了扶持更西邊的州,於是要求威斯康辛退回聖克洛伊斯河以東,使得明尼蘇達擁有一段蘇必利爾湖的水岸線,利於商貿。因此,明尼蘇達的東界就分三段:北段為蘇必利爾湖,南段為聖克洛伊斯河,中間為蘇必利爾湖最西端所在的經線。
再說北界:北界的西段是最初明尼蘇達的北界,是北緯49度線(1818年公約)。在獲取了威斯康辛的土地後,新土地與英屬加拿大之間條約規定以一系列北緯49度以南且東南-西北走向的自然河湖為界,直到與北緯49度交匯。然而最終測繪的時候,伍茲湖的一個半島被誤認為是在北緯49度以南。當時雙方都沒發現這個錯誤,在後來再度測繪時意識到這個失誤之後,邊界已經形成很久了。於是雙方都同意約定俗成,使得美國在伍茲湖西北岸有了一片飛地。
說到這,實際上愛荷華也畫出來了:西界參看內布拉斯加的東界,北界參看明尼蘇達的南界,南界參看密蘇里的北界。愛荷華東界是密西西比河,因為愛荷華也是路易斯安那購買案的一部分。
那個很慘的威斯康辛也差不多出來了:


西界北段參看明尼蘇達、西界南段是密西西比河,因為曾經對岸是法屬路易斯安那。東北界參看密歇根。東部是密歇根湖。威斯康辛的西北和東北分別被明尼蘇達和密歇根咬了一口,那南邊呢?對不起,伊利諾伊也咬了一口。理由參見密歇根南界的印第安納段。伊利諾伊咬得比印第安納兇殘多了。印第安納為了獲得水岸線,只是把邊界往北推了10英里。而伊利諾伊則是推了60英里,并吞並了芝加哥。為什麼大家都欺負威斯康辛?因為當時它人少......
接下來大規模說西南西北各州(一起說)。不是我偷懶,是因為它們的疆界之間確實有很緊密的聯繫。首先我們看美國西南的外圍國境線是怎麼來的:

A:1802年的美國。

A:1802年的美國。
B:1803年路易斯安那購買案,從拿破崙法國的殖民地買來的地區。
C:1819年佛州併入美國,但美國轉讓一部分西部地區給西班牙。兩年後墨西哥從西班牙獨立。
D:1836年德克薩斯脫離墨西哥,成立孤星共和國,其南界為北布拉沃河(格蘭德河)。9年後主動併入美國。
E:1846年美英俄勒岡條約後歸入美國的原未定領土,成立俄勒岡領地。其北界為北緯49度,南界為北緯42度。為什麼南界為北緯42度?這是以前英國人和西班牙、俄國簽的協約。因為這條線以北大部分河流都流入哥倫比亞河,這條線以南大部分河都流入舊金山海灣或直接入海。這樣的話雙方就不用為航行權產生不必要的糾葛。這條線後來成為加州、內華達和猶他的北界,以及俄勒岡、愛達荷的南界。
F:1848年美墨戰爭後墨西哥割讓的土地。其南界分三段:西段為北緯32度18分,拉斯克魯瑟斯以南,是當時的停戰線。中段以吉拉河為界。東段為現加州南界,原計劃是以吉拉河與科羅拉多河交匯處為準,做東西向直線直到太平洋。然而這樣做的話,重要港口聖迭戈就會留給墨西哥。美國作為戰勝者,自然不希望這樣,因此他們從河流交匯處起,讓這條線往南偏了5度角,把聖迭戈收入囊中。
G:1853年蓋茲登購地法案獲得的土地。美國購買此處土地的原因是想控制當地山中的一些重要關口。其南界分兩段:西經111度以東以北緯31度20分為界。西經111度以西做斜線,連接吉拉河與科羅拉多河交匯處以南20英里處。之所以不和加州南界東端交匯,是為了給邊境小城尤馬留下緩衝帶。勘界時發生了一起烏龍事件:由於簽訂協議時,德克薩斯實際佔領著圖中箭頭所指區域,因此美國認為這塊區域並不算數,就沒派人繼續佔領。可是德克薩斯卻在後來退出了那裡,導致那裡最終留在了墨西哥。
這樣,我們就可以詳細看看美國內部那幾條線是怎麼來的了。其實這都不用再寫字,直接看圖更清楚。先看西南

加州

加州:南界北界看上文。東界為兩條直線,規則是使加州平均寬215英里。劃界的人比較有創意,這個州太遠了也沒人考慮大小問題,因此「平均215英里」這個劃法正好可以把內華達雪山上的金礦划到加州境內。
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它們以前是一家,叫新墨西哥自治領。最初自治領和德克薩斯以格蘭德河為界。1850年,自治領從德克薩斯購買了西經103度(聖塔菲以東3度)以西、厄爾帕索所在緯線以北的土地(德克薩斯不賣厄爾帕索)。為什麼要買這片地?第一,德克薩斯太大了,第二,現有的自治領面積如果建一個州太大,建兩個州太小。1863年兩州分家,最初他們以北緯34度為界分為南北兩州,南為亞利桑那,北為新墨西哥。但是為了戰略考慮,最終他們選擇垂直劃分兩州。而它們的邊界正是前文講過的科羅拉多州西界的延長線。這條線正好將原自治領分為面積相近的兩塊。兩州的北界就是科羅拉多的南界及延長線(北緯37度)。亞利桑那的西界是西經114度或科羅拉多河更靠西邊的那一個。
內華達:北界和西界都說了,其東界變過三次:最初是西經116度,1862年改為115度,1864年改為現在的114度。向東推進邊界的主要原因是國會想給內華達這個乾旱的州更多的水源。從116度推到114度之後,內華達擁有了科羅拉多河的幾條完整支流,緩解了他們極度缺水的形式。同樣的原因,1867年,國會又要求亞利桑那把科羅拉多河以西、加州邊界以東的三角地帶給了內華達,使得內華達也擁有了一部分科羅拉多河。
猶他:其實已經說完了,參見地圖、科羅拉多、懷俄明、內華達、亞利桑那,以及領土擴張那一節。
接下來看德克薩斯


德州西界請參考新墨西哥,南界參考美國疆域擴張。這裡我們從南到北說德州東界和北界。
第一段是薩班河,這是在美國介入以前,法國和西班牙人之間劃好的界線。
當邊界沿薩班河逆流而上,跨越北緯32度以後,離開河道垂直北上到達紅河。之後隨著紅河西上直到遇上西經100度界線。以紅河為界而不是以一條更北的緯線為界,是時任美國國務卿的昆西亞當(後為總統)爭取來的。他認為紅河更應該作為美西之間的分界線,理由有二:一是紅河比薩班河更長,且總體來說是東西向,在當地更適合作邊界。二是比較自私的想法:美國可以和西班牙共享紅河的航運權。但是這條紅河邊界也惹來過麻煩,後來德州和俄克拉荷馬為了河上的大橋發生過戰爭,史稱紅河大橋之戰,這是後話。
在西經100度線,邊界沿經線而上。1819年的談判中,這條邊界一直延伸到阿肯色河,並沿著阿肯色河到達源頭。現在的德州只保留了南部的一段,到北緯36度30分為止。在北緯36度30分,德州邊界隨緯線折向西方,直到和西界交匯。為什麼這段南北邊界停在了36度30分?前面已經說過多次,這條線以北不允許有奴隸制。最初作為蓄奴州加入美國的德州不得不放棄了線北的地區。這也為俄克拉荷馬的那一條」菜刀刀柄「的形成埋下了伏筆。
其實寫到這裡,路易斯安那阿肯色州的邊界也幾乎講完了(上面德州地圖中的LA和AR)。關於這兩個州,唯一剩下的是它們之間的邊界。這條邊界是北緯33度,是由買下這片土地的托馬斯·傑斐遜親自定下的。其餘各條邊參見周圍各州。
」菜刀「俄克拉荷馬


南界參考上文德州。
東界牽扯到美國的黑歷史:最初,俄克拉荷馬地區(還不是州)和阿肯色的邊界是和密蘇里的西界齊平的(奧薩奇線,見上文)。1820年,美國和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印第安人(主要是喬克托部)簽署了不平等的Doak Stand條約,並以武力威脅,把他們攆進了美西邊界的不毛之地,即俄克拉荷馬的地區。喬克託人雖然被迫遷徙,但他們仍然想盡量停留在離家近一點的地方,因此他們聚集在奧薩奇線附近建立了新的家園,其中有一部分喬克託人落在了奧薩奇線以東。後來俄克拉荷馬建州,重新勘界的時候,為了省去再次和印第安人發生衝突的麻煩,俄克拉荷馬和阿肯色決定不再採用奧薩奇線。新的劃法是:從密蘇里州西南角做斜線連接阿肯色境內的要塞史密斯堡城外以西100步的點,在轉折直線南下。這樣就把所有喬克託人的聚集區劃在了俄克拉荷馬境內。
最後是北邊的刀柄的來歷。前面說了,德州因為是蓄奴州,放棄了北緯36度30分以北的土地。西邊新墨西哥只購買了聖塔菲以東3個經度,也就是西經104度以西的土地。北邊堪薩斯州遵循3度法則,南界劃在北緯37度。因此中間這個三不管地區只能就近加入俄克拉荷馬,成了菜刀的刀柄和刀背。
西北各州:看圖,幾乎沒什麼好說的,記住原則:東西7度,南北4度。

蒙大拿和愛達荷:前面說過,科羅拉多設下了東西7度南北4度的模板,後來,後又從愛達荷領地里直接複製了一個懷俄明州。懷俄明州北界北緯45度,距離加拿大邊界正好4度,因此那裡計劃設立蒙大拿州;懷俄明州西界西經111度,距離太平洋大約14度,因此其西邊正好可以平行設立兩個州,而緊鄰其西側計劃設立愛達荷州。懷俄明州的西北角外其實也夠再設立一個面積相當的州。但是在人煙稀少的落基山高原,設立三個州似乎有些多餘,因此國會決定只設立2州——愛達荷和蒙大拿。在懷俄明西北方向,正好有一條分水嶺,其東所有河流歸入密西西比河流域,其西所有河流流到太平洋,因此兩州決定以分水嶺為界。可是分水嶺以西的部分居民希望加入蒙大拿州,因為畢竟蒙大拿州還擁有部分平原,不像愛達荷全是山地,發展很困難。因此他們派出了一位名叫艾傑頓的律師前去談判。艾傑頓僅僅花了2000美元就賄賂了雙方,讓雙方同意把邊界的北段改為比特魯特山。
愛達荷西界見下文俄勒岡和華盛頓兩塊。
俄勒岡華盛頓:俄勒岡先與華盛頓建州,其南界為北緯42度(詳見美國疆域擴張一段)。它也參考了科羅拉多,南北設為4度,因此北界為北緯46度。後來和華盛頓的談判中,雙方為了共享航運權,因此把西段邊界改為了科羅拉多河。華盛頓自然獲得了科羅拉多河及北緯46度以北剩下的土地。
它們的東界原定為西經117度,這樣,華盛頓、俄勒岡和愛達荷三個州都大致符合東西7度的格局。後來,愛達荷和俄勒岡同樣是為了共享河流,把邊界的很大一部分改為了大致沿西經117度南北流淌的蛇河。只是在蛇河上游,河道大幅度偏離西經117度以後,邊界才改回西經117度。
特拉華、紐約、新澤西和佛蒙特


最初,荷蘭人在北美主張特拉華河與康涅狄格河之間的所有領土,和英國人的殖民地有很大的重合。紐約、新澤西、特拉華河佛蒙特就是在新尼德蘭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特拉華:北界的弧線是威廉·賓和荷蘭人在1632年談判的結果。最終,荷蘭人利用賓夕法尼亞和馬里蘭兩個英屬殖民地之間的矛盾(見上文賓州),成功漁翁得利地以這段弧線擊碎了賓夕法尼亞的出海口夢。這條弧線具體畫法:圓形是當時荷蘭人在特拉華河河口的據點紐卡斯爾(今特拉華最大城市威爾明頓以南),半徑為12英里。而特拉華的西界則是與這條弧線相切的正南北向直線(西經75度47分)。後來,馬里蘭和賓夕法尼亞之間的梅森·迪克森線(北緯39度30分)劃好之後,該線與弧線的交點所在緯度比弧線和特拉華西界的切點偏北25英里,因此形成了一個「無人區」(No Man"s Land)。1750年,這個區域被特拉華毫不客氣地笑納了。特拉華的南界在條約里寫的是恆洛彭角所在的緯度,可是在和馬里蘭勘界時,馬里蘭代表巴爾的摩勛爵的地圖上,把恆洛彭角印在了芬威克島上(北緯38度27分),因此特拉華得到了額外的土地。
新澤西
西界:1647年到1664年,英國人驅逐了北美的荷蘭人,佔領了大部分新尼德蘭。英國國王把新尼德蘭交給了約克公爵。約克公爵又轉而在他新領地的南方割讓出兩塊兒,分別分封給伯克利勛爵和卡特萊特爵士(即圖中的東澤西和西澤西)。約克公爵交代這兩位說他們的西界就是特拉華河。這個邊界後來一直沒有變化, 成了現在新澤西和賓州的界線。伯克利勛爵和卡特萊特爵士去世後,賓夕法尼亞的建立者威廉·賓曾經試圖說服他們的遺孀,把土地併入賓夕法尼亞。約克公爵一看形勢不對,就收回了這兩片封地,合併為新澤西,歸公爵自己的領地紐約管轄。
北界:約克公爵在1681年規定的新澤西的北界線為一條直線:西北端為特拉華河所到的最北點,東南端為哈德遜河與北緯41度的交點。1783年,新澤西從紐約獨立為新的殖民地。英國決定沿用以前的界線劃分紐約和新澤西。可是在1681年,已發現的特拉華河到達的最北處為北緯41度40分,而到了1783年,經過一百年的探險考察,已知的特拉華河最北邊的河灣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了北緯42度。由此人們發現,約克公爵的劃界方法已經不再適用,於是大家決定另選一點來做新澤西北界的西端。後來,雙方發現特拉華河在北緯41度40分以南,有一個接近90度角的大拐彎,於是雙方決定以這個河灣為新界線的西端起點。而東端起點仍舊是哈德遜河和北緯41度的交點。
佛蒙特:
佛蒙特最初也是隨著荷蘭人的撤離被劃給了約克公爵的領地紐約,可是馬薩諸塞和新罕布夏兩個殖民地也都主張對佛蒙特地區擁有管理權。三方爭論不下,最後英國國王的仲裁是,佛蒙特歸紐約。然而新罕布夏率先對此地進行了開發。因此,佛蒙特的南界就和新罕布夏的南界齊平了(具體畫法見後文新罕布夏)。
佛蒙特和紐約之間的界線分兩段:北段為尚普蘭湖及其南部的一條支流Poultney河,而在Poultney和的一個向南的急轉處,做支線連接馬薩諸塞的西北角,形成其南段。
1763年,英國人在法印戰爭中擊敗法國。在戰後談判中,英法之間在聖勞倫斯河與康涅狄格河之間地區的界線定為北緯45度,而在其以西沿聖勞倫斯河及五大湖為界。因此佛蒙特和魁北克之間的界線是北緯45度。後來佛蒙特獨立成了綠山共和國,1791年,佛蒙特正式建州,加入美國,而它和新罕布夏之間的界線是傳統的邊界康涅狄格河。
紐約:紐約的邊界看似複雜,實際上很簡單。
紐約和馬薩諸塞及康涅狄格的東界的劃法和前文提到的加州劃界有異曲同工之妙:用幾條直線劃界,但原則是在哈德遜河以西形成平均20英里的緩衝帶。紐約和佛蒙特的邊界見上文。紐約的北界也參考佛蒙特的北界。1785年,紐約搶在康涅狄格、賓夕法尼亞和馬薩諸塞之前進入了薩斯奎哈娜河流域開發,並擊敗了當地的易諾魁人。它和賓夕法尼亞之間簽署的界線為北緯42度(伊利地區除外),詳見上文賓夕法尼亞。

新英格蘭其餘五個州:


新英格蘭各州的邊界在美國算是比較有歷史底蘊的。
馬薩諸塞康涅狄格羅德之間的邊界。馬薩諸塞州最初是由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和普利茅斯殖民地合併來的;康涅狄格是由紐黑文等殖民地發展而來的;羅德島則是在羅格·威廉姆斯的率領下從馬薩諸塞殖民地分出來的。馬薩諸塞和康涅狄格之間的邊界線的雛形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但是直到獨立戰爭以後才最終確立下來。這條邊線大致是一條直線:距離Neponset河所到達的最南點3英里。這樣做的目的在前面講的州也有提到,就是讓整個Neponset河歸入馬薩諸塞,避免河流引發糾紛。當然,這條直線上有兩處小轉折(圖中A處),即直線穿越Cogamond湖和康涅狄格河的地方。這裡的轉折並非因為測繪失誤。在康涅狄格河的偏移是為了經濟考慮:雙方為了更好地共享河上的一個渡口。可是這次偏移後,馬薩諸塞損失了一些土地,因此雙方在Cogamond湖再次讓邊界偏移,在線的南側劃一些土地給馬薩諸塞予以補償。
羅德島的北界最初也採用了和康涅狄格北界一樣的劃法:距離Neponset河所到達的最南點3英里處劃東西向直線。可是,事實是僅有羅德島的東北角在這條線上(邊界線向西南偏了一個很小的角度)。這個結果也不是因為測繪失誤,而是為了避開一些馬薩諸塞境內已經做好了建城規劃的土地。
羅德島和康涅狄格之間的邊界在劃界時出了些問題。當時有兩條河流成為了候選邊界,然而這兩條河的名字都是當地的印第安人起的,且名字又長又拗口,因此簽合約的時候雙方都弄糊塗了。最終的解決方案是,除了最南端採用其中一條較西邊的河做邊界以外,其餘就在兩條河之間找了一條南北向直線做邊界。羅德島的東界和馬薩諸塞進行過大量且多次的土地交換,才形成今天的樣子,這裡就不多費篇幅了。馬薩諸塞的北界(新罕布夏和佛蒙特的南界):B處的畫法為:在梅里馬克河的河口以北3英里處開始,沿著河的走勢做永遠平行於河道的曲線,沿河而上,直到梅里馬克河的河道轉而向北。這時,就在曲線所到的最南處作東西向直線,直到和紐約邊線交會。
緬因新罕布夏:緬因、新罕布夏和加拿大之間的邊界其實一直存在爭議,只因為美國和加拿大關係太鐵,所以一直沒人關注。緬因和新罕布夏的邊界分為兩段:南段為完整的Salmon Falls河;在這條河的源頭做北偏西2度的直線,一直延伸到加拿大邊界,為北段。為什麼不做正南正北的線?這和地圖投影有關。在一張等面積投影的美國地圖上,如果在緬因這個位置做南北直線,在地圖上顯示則為弧線。當時劃界的時候為了讓這條線在地圖上是直的,就故意做了一條偏離南北方向的線。這裡就不多敘述了。
新罕布夏的其它邊界見前文佛蒙特和馬薩諸塞。

弗吉尼亞西弗吉尼亞


這兩個州在南北戰爭以前都是一起的。周圍一圈邊界:南界是北緯36度30分,和切薩皮克海灣有關,詳見北卡。A為波托馬克河,B參見賓夕法尼亞,C為俄亥俄河,D為Tug Fork河,這些自然邊界都是在殖民地時代逐漸形成的(弗吉尼亞是英國在北美的第一片殖民地,1607年建立)。E比較特別。E西邊是肯塔基州,以前也是弗吉尼亞的一部分。肯塔基分家的時候,邊界附近的郡縣各自組織投票決定自己的歸屬。這條邊界是投票投出來的。南北戰爭以前,弗吉尼亞站在了南方蓄奴州的一邊。弗吉尼亞支持北方自由州的郡縣脫離弗吉尼亞自成一州,即西弗吉尼亞。西弗吉尼亞和弗吉尼亞之間的邊界和E一樣,是由一系列郡縣的邊界組成的,具體的每個都有不同,但是大體上是根據地形來的。F是在內戰後後加入西弗吉尼亞的三個縣。

馬里蘭到現在已經也講完了。

俄亥俄/印第安納/伊利諾伊/肯塔基


這幾個州跟密歇根、威斯康辛最初都是屬於西北領地,後來脫離之後建州。先把俄亥俄、印第安納和伊利諾伊作為整體看:它們的北界參考密歇根和威斯康辛的南界。它們的西邊是密西西比河,因為對岸曾屬法國。它們的東界可參考上文賓州的西界。它們的南界是俄亥俄河,也是殖民地時期(法印戰爭時期)就形成的自然邊界。這三個州之間的邊界劃分:
伊利諾伊/印第安納邊界:從南到北,先是按照沃巴什河劃分。1787年雙方最初劃界是,當河流流經小城文森特的時候,邊界離開河道,豎直北上,直插密歇根湖。但是由於在文森特以北,沃巴什河仍舊會來回穿越這條線數次,不便於雙方管理這條河流,因此後來雙方決定,在文森特以北,邊界繼續沿河北上,直到最後一次跨過文森特所在的經線,再離開河道。
印第安納/俄亥俄邊界:這條劃於1787年的邊界很簡單:從俄亥俄河與大邁阿密河交匯處,沿經線北上。
肯塔基的邊界參見其周圍一圈的州。

Bonus:
阿拉斯加州:


阿拉斯加的邊界劃定和美國的關係不大。在阿拉斯加1867年併入美國之前,它的邊界就已經被英國和俄國劃定好了。阿拉斯加的陸地邊界分為兩段,北邊為直線(西經141度),而南段則是沿著海岸山脈的分水嶺畫的。最初,俄國人在北美的勢力範圍達到了現美國的加州境內,舊金山以北的一條叫做Russia River的河流沿岸。1821年,俄國人開始準備在北美勘定疆界。他們主張的領土沿著海岸線南下,南界為北緯51度,即在溫哥華附近。這時候美國和英國還處於敵對狀態,可是面對俄國這個共同的威脅,他們暫時擱置了爭執,一起在今美國本土西北部位建立了俄勒岡地區(見上文俄勒岡、華盛頓等州)。俄勒岡地區的北界為北緯55度。經過一系列妥協,俄國人做出了退讓,最後把疆界的南界定在了北緯54度40分。後來,英屬加拿大和俄國二度勘界。俄國得到了西經140度以西的所有土地,但其南界退回到北緯60度以北。而阿拉斯加最終的疆界是在三度勘界的時候定下的。當時俄國人為了控制整個阿拉斯加灣,以保護自己的商船,就主動在陸地上和英國交換了一些土地:俄國人發現,阿拉斯加灣西側的重要島嶼錫特吉納克島和東側的重要城鎮凱奇坎的連線的中垂線正好指向了聖艾利阿斯山(北美的第二高峰),而聖艾利阿斯山位於西經141度。因此,俄國人提議,聖艾利阿斯山以北,俄國和英國以西經141度為界,而聖艾利阿斯山以南,俄國將得到海灣東岸的群島以及海岸與山脈之間的狹長陸地,直到位於北緯55度的凱奇坎。英國同意了這一划界方法。後來美國在1867年從俄國購入阿拉斯加,也就沿襲了這個疆界。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1790年,美國國會決定建立新首都(原首都為費城)。新首都的範圍是波多馬克河兩岸的一個邊長為10英里的正方形,而備選地為弗吉尼亞的亞歷山大里亞以北、及馬里蘭的一條叫Conococheague Creek的小溪(靠近賓州邊境)以南的一個長條形地帶。這一片狹長地帶作為備選地的原因:
1. 波多馬克河基本處於南北方之間。
2.在Conococheague Creek以北不遠就是阿巴拉契亞山的阿勒格尼高原,而當時法律規定禁止開發阿巴拉契亞山以西的地區。
3.亞歷山大里亞以南為河口地區,弗吉尼亞和馬里蘭兩州不大可能願意獻出重要的河口地區建立首都,而且當地土壤肥沃,還有不少的私人種植園。
最重,開國總統華盛頓敲定了一個最終地點:馬里蘭的喬治城和弗吉尼亞的亞歷山大里亞之間的10英里乘以10英里的方形土地,因為喬治城是切薩皮克灣的海潮沿河而上能到達的最遠位置,適於通航。
接下來是具體的劃界。首先劃定的是首都的東北邊界。波多馬克河在當地有條匯入的支流,安納科斯提亞河。從匯合點算起,安納科斯提亞河大約有5.5英里適於通航。因此,華盛頓總統決定將首都的東北邊界劃在安納科斯提亞河距河口的5.5英里處。這條線的角度是以與波多馬克河的5英里緩衝(buffer zone)相切為準。
之後是西北邊界。最初,華盛頓準備以波多馬克河的通航起點所在的與東北界垂直的直線為界,可是華盛頓希望首都成為一個正方形。如果以那裡為界,其東南界就會落到上文提到的候選區域以南。因此,西北邊界被往西北移動了3英里,這樣,西南邊界就回到了候選區以內。
以上兩條線畫好,正方形的首都邊界就划出了。這樣的話,弗吉尼亞的亞歷山大里亞和阿靈頓也被劃給了首都地區。但是在1846年,由於種族矛盾和經濟原因,阿靈頓和亞歷山大里亞要求回到弗吉尼亞。在兩地居民連連不斷的抗議下,首都最後不得不同意讓它們回到弗吉尼亞。在那以後,弗吉尼亞和首都之間的邊界就是波多馬克河。但是和傳統的河流邊界以主航道或者水域中線為界不同,弗吉尼亞和首都的邊界是波多馬克河的南岸。
夏威夷州以及波多黎各、北馬里亞納、維京群島這些島...確實沒啥好說的了...


簡單地說,如果是先有了居民、生產活動再劃界,相對就會更著重考慮人群分布、地形、交通之類因素。
如果是還沒有居民,或者根本沒實際控制,大佬們對著地圖劃界,那就是直接按經緯度劃更省事了。美國西部和非洲內陸的許多邊界就是這種情況。


自發形成和規劃形成的區別
美國在規劃各州時,不需要考慮傳統居集地形成的自然邊界.
在絕大多說國家這樣劃界原住民是不會同意的.


每次看見美國的地圖都能令我深刻意識到這是個歷史短暫的國家,畢竟最近幾百年才能測量出那麼一大片地方,並且如此精準的按方形(經緯度)裁剪,沒有經過自己的歷史慢慢演化出州的邊界線。

沒有規則的邊界線,這是歷史的力量。

好像不對題,請摺疊。


我也有相同的疑問
不得不說美國州的邊界劃分得我好方


漲學問了 看來美國的州還真是一個個小國家


和地理環境有關。因為US大部分地方都是一馬平川,可以按經緯度來劃分,就顯得比較規整。但CN地形比較複雜,有時省與省的邊界是一條彎彎曲曲的河,那麼就以河流為界,在地圖上看起來就彎彎曲曲了。有些以山脈為界,那也規則不到哪裡去。


不管彎的還是直的,都是人為規定的,而且要方便執行,方便辨別。
一般人肯定喜歡畫直線,但畫直線我覺得首先得地勢平坦,再者就是有技術條件,能畫出準確的直線。不單是在地圖上畫直線,在實地也能識別出一個人是站在線的哪一邊。
這是我想到的原因。


推薦閱讀:

一家公司的「基因」很難改變嗎?為什麼?
糖尿病在外國怎麼治?
中美之間的科技種類差異是不是越來越小了?
保險業對奧巴馬醫改的態度是支持還是反對?
如何看待美國電視台的這些問題?

TAG:美國 | 地理 | 地理學 | 世界歷史 | 歷史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