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戰爭片,《董存瑞》和《拯救大兵瑞恩》的價值觀相反嗎?
為什麼國產戰爭片宣揚一個人為了一群人而犧牲,而美國戰爭片喜歡一群人為了救一個人最後犧牲?
爆破小隊奉命炸毀碉堡,在犧牲數人後完成任務。
搜救小隊奉命找回士兵,在犧牲數人後完成任務。
題主挖得一手好坑。
《拯救大兵瑞恩》是宣揚一群人為一個人犧牲?你要不重新看一下這片子吧,真的。我用手機沒法截圖,單憑回憶給你講下這部電影,OK?
整個任務的起因是,美軍高層發現瑞恩一家四兄弟已經死了仨了,某個美軍將軍一拍腦袋:第四個再死了我們so no face啊,把第四個給我帶回來!
於是主人公帶領的倒霉蛋兒小分隊就這樣上路了。而對於這麼個任務,全體隊員的唯一評論是:呵呵……對不起,不是呵呵,是FUBAR,很不嚴謹地百度一下,FUBAR是fucked up beyong any recognition的縮寫,最後一個單詞我不認識,但前兩個單詞已經說明一切。
好了,清楚了么?美國大兵根本就不覺得那麼多人應該為一個人以身犯險。主人公嘴上不說FUBAR,某晚在教堂里回憶往事時也說:十個瑞恩也抵不上一個某某或某某(兩個沒露臉的死掉的戰友)。
那麼你要問為什麼他們去呢?還是有深厚的階級情感啊?錯了!讓他們干這事的時候,主人公的頂頭上司就說,把瑞恩找回來,你和你的小隊就可以回到美國(根據劇情推演),提前退出戰爭。等到奪取德軍地堡,醫生犧牲之後,整個小隊內訌,要放棄任務。主人公說出了真實想法,大概意思是:我不知道這個瑞恩是個什麼鬼,但如果救他能讓我們回家,我會做這件事。
整個電影對於統帥層站在道德高地上下的命令一句好話都沒有。為了一個人犧牲一群人的思想是被強烈批判的。除了主線情節外,在空降兵集結地域,還插入了這樣一個故事:某將領要做滑翔機,為了保證首長安全,腦殘的工程師給滑翔機加裝了一堆金屬板。結果滑翔機超重,滑翔變墜機。首長死了,還帶著20多個同機的大兵一起死了。倖存的駕駛員和小分隊講述了這一切,又是一個為了一個人讓一群人犧牲的事情。大家一直認為,這又是一個:FUBAR。
到最後,找到瑞恩本人,又怎樣呢?瑞恩本人自己也覺得營救行動是個FUBAR,為了一個人讓這麼多人冒險,還死了人。接下來還要在已經人手奇缺的情況下強行讓自己離隊(主人公旁白:我知道這很扯,但任務就是任務)。結果呢,瑞恩自己決定與全隊弟兄共生死。如果不是這樣,等德國部隊攻攻過來的時候,瑞恩已經和主人公的小分隊踏上返程道路了。
所以,整部影片並沒有宣揚什麼多人為一人犧牲,而且對於這種想法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反對,兩個字:FUBAR。
反過來說,主人公小分隊為了大部隊的安全突襲德軍地堡(醫生戰死),瑞恩不肯拋棄隊友堅決留下來抵抗納粹,而瑞恩小隊鎮守橋樑的目的是為了後面的盟軍兄弟不再犧牲,老年的瑞恩走到陣亡烈士的陵園放聲哭泣。這些橋段放在這裡,到底是宣揚小我為大我,還是大我為小我,一目了然吧?
破300了,謝謝大家!原答案措辭過激,已作出修改,並已向題主表達歉意。答案原意不變。
《captain america》里隊長駕駛飛機撞向冰層;
《質量效應》里老薛最後為了拯救宇宙慷慨赴死;
《刺客心跳3》里最後呆死萌為了救世犧牲了自己;
……
這些董存瑞式的人物,都來自美國價值觀、以及與其非常相似的加拿大價值觀指導下的公司。
綜上,題主以大兵瑞恩這一個例來總結出美式的價值觀,並與中式價值觀進行對比,並指出「國產戰爭片宣揚一個人為了一群人而犧牲,而美國戰爭片喜歡一群人為了救一個人最後犧牲」。
個人認為這有失公允。
接著唱
雙手緊握TNT,怒目噴火熱血涌!
敵人腐爛變泥土,勇士輝煌化白~~~星!
(和聲起)
為什麼星條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
為什麼華爾街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上邊是電影《突擊魔鬼嶺》,和《拯救大兵瑞恩》一樣,都是派拉蒙搞的。那位英雄何止是董櫻桃啊,黃姜戈都附體了有沒有!德國鬼子你今天遇上便是要敗口阿!兩位英雄合體問你怕未!
上邊是電影《突擊魔鬼嶺》,和《拯救大兵瑞恩》一樣,都是派拉蒙搞的。那位英雄何止是董櫻桃啊,黃姜戈都附體了有沒有!德國鬼子你今天遇上便是要敗口阿!兩位英雄合體問你怕未!
只要認真看過《董存瑞》和《拯救大兵瑞恩》這兩部電影,就不會有類似疑問。拯救瑞恩過程中,有個雷達站,他們本來能繞過,讓後續部隊去打。但為了後續部隊安全,他們還是義無反顧沖了上去,付出犧牲後打下了雷達站。這是不是為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是不是舍小我為大家?
找到瑞恩後,為了保衛據點,小隊和瑞恩一起堅守橋頭,死戰不退。這是不是為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是不是舍小我為大家?
為維護美軍形象,拯救小隊死一糊片,這是不是集體利益犧牲個人利益?是不是舍小我為大家?
在文藝作品中,把小隊的行為濃縮抽象成個人,再比較一下,這倆有區別嗎?
米勒解救瑞恩途中,為了保護人民群眾,救小女孩,掛了……
導演!湯漢子死了,後邊咋整啊?
笨笨!你不會讓編劇整個小隊啊,死一隊員,隊長還能擦乾身上的血跡,掩埋好戰友的屍體,前進!達瓦利希!
米勒解救瑞恩途中,發現一德軍據點,繞過去?你身為美軍戰士的覺悟呢?為了新歐洲,搞掉它!掛了……
導演!湯漢子死了,後邊咋整啊?
笨笨!你不會讓編劇整個小隊啊,死一隊員,隊長還能擦乾身上的血跡,掩埋好戰友的屍體,前進!達瓦利希!
米勒找到瑞恩,瑞恩別看年紀小,可人覺悟高啊!為了新歐洲要死守據點,影響的米勒一拍大腿:小同志,我要向你學習!咱們並肩戰鬥!為了新歐洲!掛了……
導演!湯漢子死了,後邊咋整啊?
笨笨!川菜九大碗那歌唱到最後一碗是啥?雞湯涮嘴巴。你不會讓編劇再加點火雞湯啊?
王平:別忘了,往出息道上走啊
瑞恩:我每天都想著你那天的話,努力過好我的一生,希望沒有辜負你。
董存瑞:跟鬼子拼了!要死死一塊!
米勒:別……別辜負我們……
你說這倆編劇是不是串通好的?台詞咋這般配呢?
有時間和興趣的話,再去看看《董存瑞》,無論你是做為軍宅看軍事,還是做為影宅看劇情,都不錯。
下邊開始我扯得有點遠,我就那麼一說,您就那麼一聽,樂呵樂呵得了。
文藝作品離不開時代背景,德國表現主義咋來的,電影宅都知道。90年代美國在地球上NB到什麼程度,軍史宅也知道,炸的中東生活不能自理,震的遠東決心苦練龜息。掃清六合,席捲八方,萬姓傾心,四方仰德,當賦詩以歌之!頭號工業強國最拿手的歌頌工具是啥?好宣部的電影工業啊!每個時代都有與之相應的文藝作品。拯救大兵瑞恩作為神級的電影,就是創作在美國神精……啊不,是美國精神自信爆棚的90年代。94年開始構思,98年上映,電影成功後,斯大叔和湯漢子借勢搞了兄弟連,把美國武功捧上了天。觀眾在被好宣部電影工業的頂級技術吸引的同時,還被從片中引申出的人性啊、反戰啊感動的一塌糊塗:「看啊,家裡核彈最多,門外基地最多,全球軍費最多,年年打仗還拿和平獎的那位爺都說戰爭殘酷、生命可貴,要和平、要反戰,我們還崇尚英雄幹啥?」。宛如一群被學霸輕描淡寫的一句「我沒咋複習」震到懷疑人生的學渣。沒看到人心理強大、實力強勁,光看人拉火雞湯了。就你那0.5鵝的戰鬥力,不學那位爺的英勇無畏,學人反戰?那句話咋用來的?哦對,你也配反戰?!
大家明明都知道,只有富人才說:掙錢有啥用啊?我窮得就剩錢了。結果看了好宣部幾個電影,一群給富人扛活的也跟著喊:掙錢有啥用啊?這不有病嗎?你看不到人富有四海嗎?看幾個片就覺得和富人一水平了,有共同語言了,你還真不拿自己當外人啊,那句話咋用來的?哦對,你也配說「窮得就剩錢」?!
《突擊魔鬼嶺》,1962公映,就沒那麼多彎彎繞,對著德國鬼子不能慫就是干!做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延續,董存瑞在48年的解放戰爭中犧牲。電影55年公映,五六十年代的人審美樸實剛健,他們經歷過地獄,生活和戰爭中的艱難都看夠了,觀眾和演職人員就喜歡硬邦邦的英雄消滅敵人的快感。別和我扯虛頭巴腦的,丫挺打上門來不讓我過好日子,我就把丫挺的干到生活不能自理,干到它們聽到我的名就大小便失禁。這樣我哪天心情好的時候才會扛著槍,走到現在只能拿木棍自衛的那傢伙跟前,摸摸它的頭說:戰爭好殘酷口我,我們要和平口我,不要挑起戰爭口我。
也就是現在,才和平了幾十年,吃了幾天飽飯,有些人彆扭勁就上來了,以為自己有資格有實力反思了,喜歡別彆扭扭的整點小悲劇,反思這反思那的。事情有時候就是這麼搞笑,兄弟連公映不久,奧巴馬……不對,是奧薩馬爆了雙子樓,從此一水的超級英雄系電影嘩嘩地上。
蜘蛛俠一小報記者穿著國旗同色緊身衣舍已為人
超人一大報記者穿著國旗同色緊身衣舍已為地球人
擎天柱一外星圖書管理員噴著國旗同色油漆舍已為地球人
美國隊長我不說你也知道他穿的是啥緊身衣跑出來教訓鐵人:你丫會為戰友爬鐵絲網嗎?感動的鐵人對他的系統大喊:不要管我!救人要緊!個個都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鬥,舍小我為大家,犧牲精神杠杠的。
1996年《蒸發密令》,州長一人為國盡忠,遭奸臣陷害,一路劈荊斬棘最後把丫送上了法庭。無奈一句證據不足,奸臣再次逃脫。州長為觀眾需要,私下處死奸臣。
2007年《生死狙擊》,馬克一人為國盡忠,遭奸臣陷害,一路劈荊斬棘最後把丫送上了法庭。無奈一句證據不足,奸臣再次逃脫。馬克為觀眾需要,私下處死奸臣。
觀眾爽了以後紛紛表示:皇上是好的,都是奸臣的錯。
都戰區導彈防禦系統是套路
相關回答
同是戰爭片,《董存瑞》和《拯救大兵瑞恩》的價值觀相反嗎? - 趙國星的回答
美軍和德軍中也有堵槍眼的戰鬥英雄嗎? - 一八零天改一次的回答
為什麼總有人黑民族英雄? - 一八零天改一次的回答
==================================
飯後聽歌時間
烽煙滾滾唱英雄
國會老爺側耳聽,側耳聽
托爾響雷敲金鼓,浩克捶人作和聲
美國隊長驅虎豹
捨生忘死保和平
捨生忘死保和平為什麼星條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
為什麼華爾街春常在,英雄的生命,折現,花!
隊長猛跳出戰壕
一把盾牌裂長空,裂長空
相關回答
勁歌金曲唱不停美國上不上政治課? - 一八零天改一次的回答
你乎這些小清新最主要的問題還是人人都想當被人「拯救回去」的瑞恩,而不願意去做「執行去拯救瑞恩」命令的人——話說瑞恩同志也不是自己想回去的,他是被美軍司令部外加那幾條人命給逼回去的。
還有一點,拯救大兵瑞恩里真正的主角,那幾個不折不扣執行上級命令的士兵,他們縱有萬般不情願也要完成任務——瑞恩是個任務,無論如何都要帶他回去,哪怕瑞恩個人意志上想和101空降師的戰友在一起。
對比看董存瑞,他也是在完成任務,完成上級交給他的任務。
同志們哪,這兩部電影的價值觀是一樣的,都是在說責任啊!
以前看拯救大兵瑞恩,滿腦子都是媒體灌輸的「反戰!」「戰爭殘酷!」之類。後來看看才發現,這部電影主題其實是:美國是怎麼打贏二戰的(或美國為什麼能打贏二戰)——我們有一群不怕犧牲、堅決執行上級命令、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的士兵(官)隊伍啊
「為什麼國產戰爭片宣揚一個人為了一群人而犧牲,而美國戰爭片喜歡一群人為了救一個人最後犧牲」
建議這位朋友重新看一遍 董存瑞
在影片開頭的時候 還叫「四虎子」 沒有參加八路軍的董存瑞 在日軍的大掃蕩下 和鄉親們一起轉移 路上有人報告說 日軍堵住了老百姓的退路 驚慌恐懼的氣氛眼看就要在人群中蔓延開來......
此時,在隊伍中的王政委大喊「難道你們手裡的是燒火棍嗎」 ,並且當機立斷,布置戰鬥「天亮以前,我們要佔領北溝洞悉兩邊的山頭,把進來的鬼子截住,掩護鄉親們突圍。一個鐘頭之內,就是打剩一個人也不能後退!準備行動!」讓民兵和村幹部帶領鄉親們轉移,帶領只有簡陋武器的區小隊阻擊日軍,當有人建議 讓民兵一起參加戰鬥的時候 他回答「不!如今擔子再重,也要自己挑起來。有咱們戰士在,讓民兵參加這麼殘酷的戰鬥,還嫌太早……」
可以說,短短几句話,一個勇於擔當而又富於戰鬥經驗的中共軍隊幹部的形象,栩栩如生—另外,也把這段情節送給某抗日神書的作者及其追隨者:你以為八路軍的幹部罵幾句髒話就行嗎?你以為八路軍的政委就是賣狗皮膏藥或者管生活的?
接踵而至的殘酷戰鬥中,在日軍猛烈的火力下,阻擊陣地上甚至還出現了一個驚慌失措的逃兵。而當董存瑞表決心,說我不怕死的時候,王政委卻說 「四虎子,咱們這是為活著,為幾千口老鄉們活著」
在撤退的路上,王政委身負重傷,董存瑞哭泣著說「跟鬼子拼了,要死咱們死在一塊。」可是他卻對董存瑞說「好孩子,好好活著吧」 哦對了,還留下了自己的最後一次黨費,現在看來,也許這句話特別矯情,但是他隨後又說了一句話「別忘了,往出息道上走哇」。
這段話太直白了,聽起來有點土,那我就用點文藝腔翻譯一下:
大炮在黑暗中轟鳴,進行著神聖而正義的戰爭
殊死的戰鬥不是為了榮耀,而是為了大地上的生活。
朋友們啊,不要一說起老戰爭電影里的中共軍人形象,就浮現出「高大全」「偉光正」這樣的形象,重新看看老電影,那些人物,多麼的有血有肉,倒是如今的抗日神劇......不說也罷
因為我相信,電影中的這位王政委未必真有其人,而是中共軍隊中,千千萬萬政治工作者乃至黨員的化身。
正是他們的以身作則,教育了千千萬萬董存瑞一樣的戰士
好好活著
好生而惡死,是人之本能。
知道生命的可貴而慨然赴死,這種犧牲尤為可貴。
PS:看到有朋友將這部電影歸類為「意識形態的灌輸」 實在是不能苟同
看看,董存瑞犧牲前的一段情節,連隊的戰士們坐在一起,做鼓動,表決心,檢討戰場上的得失以及敵我在戰術上的優劣,甚至為了競爭爆破隊長,讓老牛在全連戰士面前念老婆寄來的家書,他的老婆在信中基本沒有談情說愛,而是說家鄉已經搞了土改,鼓勵丈夫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為保衛勝利果實立功—這些情節,尤其是最後一段情節,在現在的人們眼中看,幾乎是不能理解的。
但是為什麼中共軍隊能打勝仗?那不是靠洗腦、灌輸,靠不怕死,引用《三八線》里的一句台詞:
為了我們熱愛的一切,我們就得拿起槍杆子,跟敵人干!因為我們所熱愛的一切,所要保護的一切,就在咱們身後
千萬不要以為,真·共產黨就靠給泥腿子灌迷魂湯就能成事,多少共產黨的敵人倒霉就倒霉在信這鬼話上了。
我翻譯的《勒熱夫絞肉機》里有這麼句話
the only privilege the Communists had at the Front was receiving the first bullets from the enemy
共產黨員在前線唯一的特權就是衝鋒在前
另外,也給大家推薦一部電視電影《馬石山十勇士》,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十個八路軍戰士,在本可以順利轉移的情況下,為了拯救數千被掃蕩日軍堵住的老百姓,在沒有任何命令的情況下,毅然和優勢日軍交戰,並最終全部犧牲。
如此勇敢的行為,讓我想起一句詩:
扁舟飛漢水,匹馬向當陽!
即使是趙子龍這樣的名將,亦不過如此!
這恰恰不是意識形態的灌輸啊,按照時髦的話,這恰恰是最高貴的人性。
看到這裡,你覺得《董存瑞》所宣揚的價值觀,和《拯救大兵瑞恩》,相距還那麼遠嗎?
多說一句
對比一下30-40年代中國的兩支軍隊
一支軍隊的軍官可以說出「老百姓死了,土地還是中國人的;可是如果當兵的餓死了,日本人就會接管這個國家」這樣的話
另外一支軍隊,可以為了平民的轉移,在陣地上打出最後一發子彈,流盡最後一滴血。
如果未來中國再次不幸遭遇戰禍,我們希望保衛這個國家的,是哪支軍隊呢?
有朋友在下邊說「答題就答題,不要自嗨好嘛,通篇文宣,最後一個反問。你說如果你是學生,這麼答題會不會被老師打死?」
那我想說
本熊貓就是在黑國軍
不 服 你 就 來 咬 我
━━●●━━━━━━━━━━━━━━━━━━━━━━━━━━━━━━━━━━━━━━━━━━
「你跟武裝保衛蘇聯的人說愛國真是當著和尚罵賊禿。」
建議這麼說的朋友,去看看《皖南星火》。作者楊明,他有一次遇到一個國民黨政府的縣長,質問他 :現在社會上有人造謠,說我們新四軍是蘇聯走狗,可是蘇聯的飛機、大炮都給了你們國民黨,
那 你 說 誰 才 是 蘇 聯 走 狗
━━●●━━━━━━━━━━━━━━━━━━━━━━━━━━━━━━━━━━━━━━━━
再補充一些內容
看到有些朋友說,我沒有乾貨,甚至說我被洗腦了,甚至來質問我,讀過什麼書。
我可以告訴廣大朋友,這是赤裸裸的污衊和攻擊。
首先,我姓趙!
其次,我是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職業資格證書的中級編輯,是知識分子。
最後,既然有人問我讀過什麼書,我讀過的書,就不說了,來說說我翻譯過的書。
已經出版的圖書如下:
《巨人的碰撞》(When Titans Clashed: How the Red Army Stopped Hitler),譯者趙瑋 / 趙國星:美國軍事歷史學者戴維·M·格蘭斯(David M. Glantz)的力作,全景式反映蘇德戰爭的歷史進程,客觀的描述並分析了交戰雙方此消彼長的過程。還原了多年以來被德國、西方乃至蘇聯歷史學家所誤導乃至隱瞞的歷史真相。本書英文第一版於1999年出版,中文第一版於2011年出版,英文第二版已於2015年出版,中文修訂版正在翻譯中,敬請期待。
《勒熱夫絞肉機》(Through the Maelstrom A Red Army Soldier』s War on the Eastern Front),譯者趙國星:本書作者戈爾巴喬夫斯基,18歲進入蘇聯秋明步兵學校學習,1942年秋即隨軍校學員集體奉命進入第30集團軍,投入勒熱夫戰役。先後在蘇聯紅軍第30集團軍第215步兵師、第31集團軍第220步兵師、第352、第331步兵師服役。歷任普通士兵、排長、連長、團、師共青團幹事,本書是難得的站在蘇軍基層官兵視角戰爭回憶錄。
《義大利空戰1943-1945:歐洲軟肋上空的殊死爭奪》,作者趙國星 / 馮濤 :介紹了1943年到1945年間,英美航空兵在地中海、義大利戰場同軸心國空軍(主要是德國空軍)進行的較量。
《艾哈德·勞斯大將東線回憶錄》,譯者趙國星:艾哈德?勞斯將軍,奧地利籍德國陸軍一級大將,是德國在東線戰場極具才華的指揮官之一,獲得過鐵十字勳章、橡葉騎士十字勳章。1945年初他被拔擢為集團軍群司令官。到戰爭結束之時,勞斯已經贏得了德國軍隊裝甲戰最優秀的戰術專家之一的威名——這也讓他成為了美國陸軍情報機關最珍貴的俘虜。而在被美軍羈押階段,勞斯寫下了自己在東線戰場服役的詳細回憶錄。
《裝甲作戰:赫爾曼·霍特大將戰爭回憶錄》(Panzer Operations: Germany"s Panzer Group 3 During the Invasion of
Russia, 1941),譯者趙國星:赫爾曼·霍特深入剖析了自己在巴巴羅薩行動期間的各種決策,一針見血地分析了德國軍隊侵蘇計劃的起源、發展和目標,以及面對的問題,決策過程和軍方領導人所犯的錯誤,還從自己的視角探討了德國軍隊應該如何行動,才能最終取得勝利。本書是赫爾曼·霍特對蘇德戰爭的第一手分析,對於每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感興趣的朋友來說,都是難得的著作。
《隱形軍隊:游擊戰的歷史》(Invisible Armies: An Epic History of Guerrilla Warfar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譯者趙國星 / 張金勇:《隱形軍隊》是一本記錄了近五千年「非傳統」軍事衝突歷史的著作,暢銷書作家及軍事歷史研究者馬克斯?布特在書中追溯了游擊戰爭和恐怖主義從遠古時代一直到現代的歷史。作者認為,從古典世界首次出現反抗強權——從亞歷山大大帝到羅馬帝國——的反叛勢力出現開始,人們就發現游擊武裝比正規
軍更難對付。
已經翻譯完畢,正在出版流程中的如下:
《從臨津江到坪山南里》(From the
Imjin to the Hook):本書作者為英軍老兵,在獨立第170迫擊炮連服役參加了朝鮮戰爭。先後隨部隊參加了臨津江附近的戰鬥和馬良山戰鬥,他和志願軍有多次面對面的交火,在臨津江附近所在部隊險些被志願軍圍殲,是難得的英軍視角下的朝鮮戰爭回憶錄。
《鐵翼紅星》:本書全景式的記錄了二戰前及二戰中蘇聯航空力量的發展和壯大,以各個設計局為脈絡,介紹了蘇聯空軍各個型號飛機的發展,乃至蘇聯航空工業和蘇聯航空兵的發展。
《朱可夫最大的失敗:火星戰役》(作者David
M. Glantz):本書全面介紹了1942年末在斯大林格勒的「天王星」行動進行的同時,由蘇軍名將朱可夫在中央戰線指揮的「火星」戰役行動,介紹了該戰役從策劃、實施、挫折到最終失敗的歷程,揭示了這場在蘇聯衛國戰爭史中語焉不詳的戰役。
《斯大林之鷹》(Stalin"s Eagles):本書介紹了二戰乃至朝鮮戰爭中蘇聯航空兵的數百名王牌殲擊機飛行員和王牌強擊機飛行員,反映了許多蘇聯空軍飛行員的英雄事迹。
正在翻譯的著作如下:
《二戰中的SAS》(SAS in WWII Jacket ,作者EditoLayout ):介紹了英國特種空勤團在二戰中從無到有的戰鬥歷程。
《鴨綠江上的紅魔》(Red Devils
over the Yalu):介紹了朝鮮戰爭中蘇聯空軍的參戰歷程,本書翻譯出版後,將填補中文世界中該內容圖書的空白。
《裕仁的戰爭》(Hirohitos War):從美日兩個國家自19世紀的崛起開始到最終的碰撞,全景式的介紹了太平洋戰爭。
《庫爾斯克戰役》(The Battle of
Kursk):庫爾斯克戰役,不必多說了吧;作者David
M. Glantz 和Jonathan M. House,想必也不用多說了。
我實在也不是謙虛,只是在還原歷史真相的方面,做了些微小的工作,因為作為一個出版人,如果在輿論引導方面出現了偏差,我是要負責任的。
這不是廣告
不是廣告
告
當然了,如果有朋友看了以後想買,我也不攔著,這年頭書也不便宜,家裡不趁個幾套房的都未必能買得起書,可有句話說在頭裡,您別嫌我出的書太多太貴,這一本書幾十塊錢,那也不是我一個人都給掙了。
━━●●━━━━━━━━━━━━━━━━━━━━━━━━━━━━━━━━━━━━━━━━
緊急通知,嚴正聲明
5月25日在這個答案中介紹了本人的譯作
之後在5月26日,本人作品在豆瓣的頁面就出現了如下評論
之後在5月26日,本人作品在豆瓣的頁面就出現了如下評論甚至還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甚至還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特此嚴正聲明
特此嚴正聲明這 絕 不 是 本 人 雇 佣 的 水 軍
剛聲明完發現又來了一波兒
哈哈哈
哈哈哈和平還思悠悠恨悠悠,恨到何時方是休,何時方是休啊?離婚才到頭對不對!
志國:這都是她說的,她不能代表我,她只能代表她自己,總而言之,她只能代表她自己,我從一開始就不同意她這麼說啊!
題主看問題表面了,不能以犧牲幾個救了幾個簡單的數字作為判斷價值觀傾斜的砝碼。
董存瑞當時在橋下的時候衝鋒號已經吹響了,可是碉堡還沒炸,因為沒有放炸藥的地方,如果再不炸,衝上來的隊友就是送死,董存瑞犧牲自己,是為了隊友、為了勝利,說大點是為了國家和人民,這是大愛。
再看拯救大兵雷恩,他們是為了已經死了3個兒子的家庭去救人的,他們去了8個人,最後只活下來2個,他們救人是因人性,是因為信仰,也是大愛。
這兩者的價值觀其實是一樣的,都為了他人和信仰犧牲。
題主之所以會得出相反的結論只是因為形勢不同,如果兩者互換位置,如果救瑞恩那些人處在董存瑞的位置,我不認為他們中的誰會扔下炸藥包逃走,而董存瑞也不會中途離開救人小隊,因為他們秉承的是同一種精神。
稍微解釋下董存瑞為什麼要採取這麼決絕的方式炸碉堡吧,限於當時雙方軍隊的裝備差異,共軍沒有能拿下碉堡的武器(湯姆漢克斯他們拿下碉堡用的是爆破筒,就是長管子伸過去炸的那個),只能靠炸藥包,炸藥包只能靠人送過去,所以。。
這些其實都不是我想說的。。我更在意的是部分答主們的眾口一詞、上綱上線的回答。
部分答主認為「美帝就是人性,天朝就是殘暴」,實在是妄自菲薄又媚外的過頭,簡單的道理卻因為對天朝固執的成見而選擇視而不見,心甘情願讓仇恨(對某party對government的仇恨)蒙蔽雙眼,這樣的情緒做主導,再加上點片面的歷史知識、殘缺的價值觀和一邊倒的邏輯得出貌似「有點邏輯有點道理」的看上去很理性的答案。
不說遠了。對歷史沒有一定了解、沒有起碼的政治常識和客觀的邏輯分析就對GOV及其價值觀一噴到底的人太多了,幾乎成了現在一部分年輕人的常性。
掌握資料越少,就越容易受蠱惑、偏激失去理性和冷靜,越偏激,就會越固執的不去主動搜集資料甚至拒絕信息輸入,哪怕你把事實擺在他面前,他也不見得相信,反而義不容辭的投入到玩世不恭的假嘲諷或義憤填膺的假愛國情緒中,這個惡性循環是可怕的。
謝謝各位的討論,我之前把小董寫成抗日的時候犧牲了,是我記憶出錯,多謝大家指出,已改正。不過這並不影響任何結論或我要表達的任何觀點~
米國隊長架著飛機,和戀人卡特訣別後,選擇了犧牲自己。
唔,這一定是中國拍的。
好萊塢的片子裡面,也有為了集體利益而自己選擇犧牲的例子。比如《獨立日》裡面也有駕駛飛機去撞外星人飛船的。雖然好萊塢的描寫比較婉轉,不會搞成什麼「總統的教導和鼓勵」讓他捨生取義,而是用家庭和愛來充當理由————但是董存瑞也差不多麼,如果好萊塢來拍,頂多是政委變成牧師,董存瑞提高覺悟變成他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云云。
價值觀確實有高下,但是這件事情上面相比之下,還是包裝的手段和方法的差距太大。
同一個過程的2個視角而已。只要犧牲者是自願的,就沒有問題。
當然,如果你以傑瑞米·邊沁、約翰·斯圖爾特·密爾的功利主義哲學角度來看,當然是中國比較合理。如果不是,那麼就沒啥分別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董存瑞可以不那麼做。他甚至可以不管怎樣,炸不掉自己去保命。所以幾乎是完全的自願(當然你可以說他被洗腦了,但是我也可以說美國人都被基督教洗腦了,所以他們的行為也不是自願的。但是人不可能一出生就在一個了解一切信息的狀態)董的行為判斷還是基於足夠信息和選擇的自願行為。他炸不掉回去也可以交差,他好像都不是接受命令被指派去炸得,自己衝上去的。
但是救瑞恩的8個人,是接受上級命令,沒法抗命,抗命會上軍事法庭的。從這個角度,自願性甚至比董還差點。(否則那8個人也不會有人抱怨,漢克斯也不會說戰爭沒有公平可言之類)。自願性這個問題還是最大的問題。
而且就像上面有人說了,其實不是去救,就是召回,貌似沒有必要叫8個人去,發無線電報不可以么?瑞恩的生命的價值到底是誰的認同?這8個人么?
其實8個人不是為了瑞恩的生命去冒險,而是為了軍方高層的一場政治秀的理念去冒險。因為也有一種可能,就是當8個人出發時,瑞恩就已經陣亡了。不過即便如此,他們去冒險還是能幫軍方高層做成秀,染好頂子。這麼看好像真的有大Bug.
我覺得美國人反思的那些片子才比較有力《Thin Red Line》,《22條軍規》,《現代啟示錄》幾乎就完全是個對瑞恩一片的大解構啊
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任何一國的董存瑞"多半都會捨身炸碉堡的,殺紅眼了,戰友兄弟犧牲了那麼多才衝到碉堡下,自己的命那時候已經不值錢了。
要是個怕死鬼,就不會舉個炸藥包衝鋒。
結論:兩國價值觀確實不同,但不應拿這兩個電影來比較。
我就是好奇為什麼還會有人去點那個王國師答案的贊。
這裡先引用一下李福斯的答案:
《captain america》里隊長駕駛飛機撞向冰層;
《質量效應》里老薛最後為了拯救宇宙慷慨赴死;
《刺客心跳3》里最後呆死萌為了救世犧牲了自己;
在我印象中還有獨立日里最後飛行員撞向外星飛船的鏡頭。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王國師的答案,原文轉發:
中國文化比較雞賊,會鼓勵一個人為多數人犧牲。
中國文化會鼓勵一個人去當英雄,然後在他被犧牲了之後,大家感動的不得了。
這就是魯迅批評過的——獻祭英雄。
所以有《董存瑞》這樣的電影,老實說,這部電影我看了也挺感動的。小時候看的。
這麼說吧,中國文化強調的是——當炮灰,是最偉大的行為。
但是西洋文化裡頭,在現代文明大興之後,是不提倡所謂的犧牲。
恰恰相反,他們所有的文化,特別是民權運動之後,正常鼓勵的一個也不能拉下。
作者:王威
鏈接:uestion/21908447/answer/10235205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恩為了尊重他我還標明了出處。
沒有出乎我的意料,此人的答案是一如既往地沒有水平。
開頭就自己定義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
這麼宏大的話題想必也只有國師敢如此輕易地觸及,
然後小學生作文般地引用了幾句名人名言就開始得出結論:中國文化強調的是——當炮灰,是最偉大的行為。但是西洋文化裡頭,在現代文明大興之後,是不提倡所謂的犧牲。
先不說西方拍的諸多個人犧牲的電影,但回到中國文化本身,中國曆來有獨子不當兵的傳統。《史記魏公子信陵君列傳》記載了 「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當時秦國大軍重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魏王派晉鄙率軍10萬救趙,晉鄙觀望不戰。信陵君盜得虎符,帶勇士椎殺晉鄙,奪其兵權,並下令說,父子都在軍中,父回國;兄弟都在軍中,兄回國;沒有兄弟的獨子,回家奉養父母。最後,他挑選出8萬精兵,進擊秦軍,救了趙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詔書給各郡縣,每戶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十六國時代符堅「十丁抽一」。唐代安史之亂時 開始三丁抽一、後來二丁抽一。宋代或三丁抽一,或兩丁抽一,五丁抽二。後金「滿人出兵,三丁抽一」。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國民政府頒布了《徵兵法令》,規定凡年滿18歲到45歲的男性公民,都有服兵役的義務,按照「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獨子不征」的原則抽籤。抗美援朝時期,彭德懷將軍更是讓一名老父親的獨子回家膝前盡孝。
這些東西呢。。王大國師應該是不知道的,因為他是我見過自稱國師里最沒有文化和邏輯的。
回到答案本身,無論是《董存瑞》還是《拯救大兵瑞恩》,故事的主角都是軍人。 對於戰爭片來說,最常常刻畫的都是軍人履行命令的堅決和完全服從。這個命令本身是否符合情理或者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從來都不影響一名合格的軍人想盡一切辦法去執行它。 而在王國師的其他謬論中(以後再批)基本只有所謂的經濟考量(遺憾的是這貨經濟水平估計半吊子都算不上),根本沒有想過一名軍人在戰場履行使命的責任感。
硫磺島戰役,父輩的旗幟,這些都是美國人引以為傲的東西。對英雄的崇拜永遠都是超越國界的。
而對於不學無術沽名釣譽之徒的厭惡,同樣不分彼此。
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都是講述了為了任務和使命,不畏犧牲的大無畏精神。試想美軍中要是各個都是貪生怕死之輩,估計7人小隊剛出發半天就當逃兵跑路了。瑞恩接到回家的命令後表示要和戰友生死與共,這不就是為了任務和戰友的犧牲精神是什麼?董存瑞完全可以慢慢鑿個坑出來放炸藥包,他情急之下舉炸藥包還不就是為了救千千萬萬衝鋒的戰友么?
現在某些公知為了黑TG,把美軍都形容成不敢死人的軟腳蝦,把人命看的比任務還重要的草莓兵,卻把MOH名單上那些為了任務和戰友生命而犧牲的英靈給忘得一乾二淨。呵呵,這簡直是一群五毛高級黑。
就真實的兩個事件來說,一個是組織顧不上群眾,一人做英雄讓大家贏得戰爭早回家;一個是組織顧得上群眾,讓一幫人做英雄讓另一個人別管戰爭早回家。孰輕孰重,其實是看你願做董成瑞還是瑞恩而定的,這樣就很好理解了吧。
導演想向我們傳達的,其實大同小異,都是「戰爭很殘酷,你們不要碰他;我們的民族是不缺英雄的,他們令人崇敬;一旦戰爭爆發了,希望你像他們一樣站出來」。差別在於兩邊的處境不一樣:《董》從一開始就是悲壯的弱勢的,宣揚在逆境中要犧牲小我成就大我,是悲劇中走出一個英雄;《拯》開始是美方不至於占弱勢的,沒想到戰爭太過殘酷,後來英雄們為了人道主義溫情走進悲劇中。
其實美國也崇尚保護集體利益的個人英雄,電影里常出現的一句話是We need you。但幾乎是跳一跳都夠到happy ending,其實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注意斯皮爾伯格也拍過另一部片子——《辛德勒的名單》——它就很明顯詮釋了這個「窮與達」的思想。《辛》的後半段講主人公如何冒著風險解救猶太人,也是在達時。
《董》要表達的,很簡單粗暴——同胞危難,我有死志。
那時還遠沒到達時呢,也許只有達時,人們才會有時間思考人性。因為「只為了活著,我們都用盡了力氣」。人們何時達呢?又得看你願做董成瑞還是瑞恩了。「為什麼國產戰爭片宣揚一個人為了一群人而犧牲,而美國戰爭片喜歡一群人為了救一個人最後犧牲?」
不同意題主的看法。
「為了別人犧牲自己」這種被稱作英雄主義的東西是影視作品中很常見的,一個人救一群人和一群人救一個人的情節在兩國電影中都很平常。
亮劍中為了救李雲龍落日本人之手的妻子,附近地區的八路軍民兵武裝甚至國民黨軍隊都參加了戰鬥,戰鬥中犧牲了很多人。類似的情節在國產影視作品裡簡直到處都是。十月圍城,為了保護孫中山,又犧牲了多少人?
至於「一個人救一群人」,那簡直是美國大片的特長,美國電影盛產超級英雄,個個都能拯救全世界。《獨立日》里飛行員駕駛裝載導彈的飛機和外星飛船同歸於盡,蝙蝠俠為了城市的安寧犧牲了自己的名譽和身份,馴龍高手裡主角為了保護全村人跟巨龍搏鬥最後失去了一條腿。。。。。(沒人發現後面兩部其實不是戰爭片吧,那就好,我看戰爭片太少了,想不出來了&>_&<)
另外,關於題目里這兩部片子的價值觀忍不住要說兩句。這兩部電影是為數不多的中國電影在價值觀方面完爆美國大片的例子。《董存瑞》里,為了避免更多戰友的傷亡,主角選擇了舉起炸藥包炸毀碉堡,這種行為不管在哪個國家的部隊,哪個國家的電影里,在價值觀方面都是正確的。當時情境下的具體情況,很多其他答案都給出了詳細準確的分析,不贅述了,請參看其他答案。而拯救大兵瑞恩的價值觀取向,從任務一開始就存在致命問題。一個母親的三個兒子都在戰爭中犧牲了,為了讓這個母親僅存的兒子不再犧牲,軍隊決定讓他撤出戰鬥,把他送回美國。截至這裡,正義性和價值觀都還沒有問題,部隊確實有權在任何時候讓任何士兵退伍回家,而從人道主義角度來講,這種安排也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執行層面上,問題出現了,僅僅為了完成「向瑞恩傳達命令並把他平安帶回」的任務,需要8個人穿越敵我縱橫犬牙交錯的戰場,像大海撈針一樣搜尋這個士兵,而當任務最終被完成時,有6個人犧牲了。這在價值觀方面真的沒有問題嗎?為了一個母親早日看見自己僅存的兒子,就可以讓其他的6個母親6個家庭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在影片中,這個價值觀的問題被導演通過一系列手段淡化了,比如8人小隊本身也一直在質疑這個任務的意義,導演自己都承認了,觀眾還怎麼吐槽呢?而且影片的最後,瑞恩的形象被處理得十分正面,認真詢問每名為他犧牲的士兵的名字並記住他們,當得知自己要離開戰場的消息後依然堅守陣地同戰友一起完成任務等等,確實會讓人產生「這小子人還不錯,總算前面的犧牲是值得的」的想法。(假想一下,如果瑞恩是個不顧別人的生命貪生怕死的傢伙,觀眾還會這麼順利的接受這個故事么?)但問題是,一個具有優秀品質的人的生命,就可以用其他若干人的生命去交換么?生命都是平等的啊。
所有的英雄主義的犧牲,都有一個必備條件:自願。沒有人拿槍頂著董存瑞的腦袋讓他去炸碉堡,是他自願的。沒有人逼蝙蝠俠付出整個人生拯救高登市,是他自願的。沒有人強迫Hiccup和Toothless去對抗巨龍,是他們自願的。唯有這種自願,才能被稱作英雄主義,才能感動人。拯救大兵瑞恩里的8人小隊是自願的么?非自願的「被犧牲」的情節會讓人產生強烈的擰巴感。集結號里的主人公並不缺乏英雄主義情結,摁住地雷救鄧超的情節足以說明,但當他知道自己的部隊「是被犧牲的」這個真相時,他的內心陷入深深的被背叛的痛苦。當時「組織靠不住」的玩笑在網上風靡一時,似乎我們的組織總是靠不住,國外的領導靠譜得多。《拯救大兵瑞恩》給出了漂亮的反例:美國的領導也不那麼靠譜。
這個問題本身提得不錯。提問者本人和其他回答者對這兩部電影的理解或許有誤或許正確,我並不清楚,但我覺得還是應該補充回答一下:
首先提一下,兩部電影均為在史實基礎上或多或少的改編,並非完全虛構,這就讓這個話題更有意義了。
就這兩部電影自身所體現的價值觀而言,雖然不盡相同,但也並不是相反的。《拯救大兵雷恩》中根本沒有標榜過8救1這種行為所體現的價值觀有多「正確」或「應該」甚至「必須」,而自始至終都是以一種「探討」和「思考」的姿態存在的。這場營救任務本身的價值,電影中幾乎無時不刻不在遭到來自小分隊內部的阻力、猶豫和質疑。除非你根本沒完整看過這部電影而只大概了解了一下劇情,否則你肯定會知道,本片的主題是「8個人冒生命危險救1人,最後幾乎滅團,到底是否值得?」(注意,是問號),而非一個簡單粗暴的「絕對值!」。
《拯》片中性格最神秘但同時卻最容易被人記住的角色Horvath中士(Tom Sizemore飾演)是影響Miller上尉(Tom Hanks飾演)決定留下守橋的關鍵人物,他對Miller所說的那段看似無心但實則推心置腹的話中,沒有絲毫說教的味道(當然,這些話充滿了「美國味」),最後強調的反而是一個樸實的目的:「……假如我們留下來守橋,而且萬一奇蹟般活下來了,那麼多年以後回首往事,會覺得拯救雷恩是這場混賬戰爭中的一件多麼decent的事」。 顯然,本片沒有懷疑這次拯救行動是「不光榮」或者「不好」的,但是同時,也沒有直接肯定這次行動的價值,更沒有以本片中角色的行為作為榜樣去大肆鼓勵觀眾去學習。電影最後是在一種悲壯的沉思氣氛中結束的:年邁的雷恩帶著全家來證明自己沒有虛度一生,但注意:僅僅是證明自己沒有虛度,沒有辜負所有人,而不是在墓碑前嘚瑟:「瞧,你們冒死來救我是值得的。」
圖1:決定性的一次交談
圖1:決定性的一次交談
《董存瑞》中,雖然董存瑞(王寅申飾演)的行為在當時那種極端的緊急情況下,從理性角度看確實是最優的選擇,並且類似"For the greater good」這種東西是連今天的美帝都能無壓力接受的。但問題在於,這部電影是100%鼓勵這種董存瑞行為的,並且「毫無爭議」地、簡單地把董存瑞的行為宣揚成「絕對正確」、「偉光正」的,以及「所有人都應該學習」的,絲毫沒有像《拯》片一樣留給觀眾思考和質疑的餘地,甚至有明顯的誘導鼓勵的嫌疑,讓所有人看完後都恨不得自己也去炸一個碉堡爽一把。類似的還有對孩子進行「向賴寧學習」這樣的非人宣傳等等……(關於意識形態的灌輸,再多說就沒意思了,到這裡為止。)
圖2:絕對偉光正
圖2:絕對偉光正
因此,這兩部電影自身所表達的主題上並沒有多麼得相反,反而如其他人的回答所說,還具有某些相通的地方。存在差異的,其實是拍攝這兩部電影的目的,以及目的所體現出來的意識形態:為什麼拍攝《拯》片能做到深刻地探討甚至是質疑一個被人廣為傳頌的感人事迹(儘管大部分是編造的)的價值,而拍攝《董》片卻非把董存瑞的行為描繪成「絕對正確、死得值了!」,還大肆鼓勵、全民動員不可呢? 人類的文明史上,無數問題都是值得人類永遠探討和思考下去的,對這些問題所輕易下的定論,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這才是兩部電影最大的區別所在。
當然,最後我可以略微給《董》洗一下地:特殊歷史時期導致的特殊政治目的是有決定性的,同時人們也更樂於和容易接受,而長期的和平自然會消磨人們心中的血性和亢奮,《拯》片就是在這麼一個環境中拍攝出來的,人類往往只會在事情過去很久後才開始反思一些事情。然而拍攝《董存瑞》的1955年可不是什麼「長期的和平」中的一年。所以不能太非黑即白地批判《董》片的價值觀。
那麼,什麼才是在長期的和平中拍出來的中國戰爭電影呢?陸川的《南京!南京!》這種「大逆不道」地把「十惡不赦」的鬼子也描繪成戰爭受害者的「漢奸電影」就是。董存瑞一定會死,但是仍然慷慨赴義。而救人小隊不見得會死。
兩者都是表達了捨己為人的精神,大兵瑞恩的情節上多了對戰爭的反思和人性的思考顯得更加細膩,更能凸顯戰爭的殘酷。但是要注意,大兵瑞恩拍攝的時候是美國九十年代,而董存瑞電影拍攝時期是50年代的中國,那時候的世界不允許中國思考亂七八糟的東西。《董存瑞》這種電影政治化傾向太明顯,所以請允許我擅自把《董存瑞》替換成《集結號》來和《拯救大兵瑞恩》做個價值觀的比較。
1998年由「二戰電影保障」的斯皮爾伯格導演的《拯救大兵瑞恩》上映。時隔十年,馮小剛帶著《集結號》在中國觀眾面前譜寫了一曲屬於我們自己的戰爭之歌。兩部電影同樣都是反映殘酷的戰爭,甚至在一些片段和人物的設定上都很相似,不過其中也存在一些中美的差異。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會有很大的差異,比如中美文化的對比就很突出。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傾向於強調集體,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說「要以集體利益為重」,「榮譽都是集體的」,必要時刻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集結號》表現的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一個半數不到的連被組織安排到前線,去抵禦「一個營撐4個小時都困難」的敵軍,以給大部隊爭取更多時間。穀子地在團長前曾鄭重起誓「聽不到集結號,戰死到最後一個人也不能撤退」,但這註定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戰役,集結號的聲音最終只能成為支撐九連的信仰。我們的大戰役贏了,但是九連除了穀子地全軍覆沒。穀子地得知真相後曾對著劉澤水的墓碑撕心裂肺的吼著,「你們怕被咬死,我們就不怕嗎!」但我想,他和劉澤水都明白,為了換來更大的成功,必須犧牲他們。
與此相對應的,在《拯救大兵瑞恩》里的美國,寧願派出8個人的精英小分隊去找回一個人,只為讓已經失去三個兒子的母親留住最後一個孩子。美國人數學再差,搭上8個人的性命風險去找回1個人的事情他們也知道是不合理的,而最後這8個人也幾乎全部犧牲,但這個行動卻很突出地表現了美國對個體的重視,就像好萊塢總要塑造一個「XX俠」拯救地球一樣。兩部影片里都有一個關於墓地的場景,《拯救大兵瑞恩》里,在一片綠色的草地上豎立著無數的白色十字架,每一個十字架上都鐫刻著士兵的名字。而在《集結號》里,無數代替墓碑的木樁上,都只有一個名字——「無名」,找不到戰友的穀子地只能無奈的嘆息,「出生時一個個都好端端有著父母起的名字,怎麼現在就變成無名了呢?」類似這樣的對比,電影中還有很多,比如美國的士兵犧牲了,組織會一個個發電報到家裡。中國的士兵犧牲了,要家屬自己去找,找不到連「烈士」的稱謂都沒有。
應該說,沒有哪一種價值觀是完美的,他們都是有利有弊的,個人主義可能會產生自私自利,集體主義也可能會整合更強大的力量。
不同文化會孕育不同的價值觀,細化到每一個人,在同樣的文化下也會有不同的價值觀,於是進一步也就產生了不同的人格特性。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葉子是相同的,世界上也沒有哪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特性,在外傾性、隨和性、責任心、情緒穩定性、經驗開放性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由於電影的藝術性,其中的人物特性一般會塑造的比較突出。比如,穀子地和米上尉都是臨危不懼,指揮有方,具有魄力的領導人物,翻譯和王金存都是有些膽怯,特別畏懼死亡和戰爭的人,還有果敢精鍊的狙擊手麥克森,相互扶持的呂寬溝和姜茂才,性格火爆又老練的焦大鵬等等。在組織中,針對不同特點的人應該揚其所長避其所短,比如,敢冒險又靈活的人可以打前陣,足智多謀的人可以做策劃布局,這樣可以使具有性格差異性的人組成一個完美的團隊。
沒有可比性。一個是援救任務,一個是攻堅戰,任務種類不同,任務目標不同。你不能說中國軍隊就沒有過救援任務,也不能說美國軍隊就沒有攻堅戰。
還記得美國那個菲爾浦斯船長嗎?
他為了保護船員,把自己交給海盜。後來他成了美國榜樣,英雄。
那一年中國出了個范跑跑,成為公知精英自由派們的榜樣。
你說的董存瑞,實際上算美國式英雄。
跟《拯救大兵瑞恩》區別是,美國電影一個事唧唧歪歪半天,很多人不理解為了一個人可能要犧牲一個小隊。
電影中的董存瑞,看到衝鋒的戰友被成片掃倒的時候,沒有時間想太多就做出了決定,就是犧牲一個人,少死幾個戰友。這個情節在美國大片里不是經常出現嗎,包括戰爭片、科幻片。例子太多了。
腦補一下美國隊長大人故作深沉的對鋼鐵俠說給戰友做肉墊過鐵絲網神馬的,換成中國隊長也會說為了少死幾個戰友用捨身炸碉堡,然後對面會說:我覺得應該剪斷鐵絲網、我覺得應該做個支架等等
你再想想董存瑞在那些自以為代表了美式價值的公知精英眼裡算什麼,什麼都不算;而范跑跑在美國主流價值觀里算個什麼?顯然不入流啊。
那麼自以為代表美式價值觀的公知們在美國人眼中又算是些什麼?他們是絕對的異類。
推薦閱讀:
※眼睛能看到靜止的東西是因為眼睛在動嗎?
※怎樣維持高質量的婚姻?
※喜歡SM的心理是怎麼樣的?
※心理學所說的「自尊」具體是什麼?
※抑鬱症患者的心理是怎樣的?為什麼有的會抑鬱到自殺?
TAG:電影 | 心理學 | 價值觀 | 中國電影 | 拯救大兵瑞恩(電影) |